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短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关于安全科学和专业认证的几篇短文
热度 1 Greg66 2020-9-20 21:50
建立HSE管理体系有多重要 关于安全科学,你研究什么 安全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为什么通过认证、为什么不通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质-机制 科学的定义 安全科学的定义 什么是模型/事故致因模型 网站对hazard的解释
个人分类: 1|20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寻物启事
nyj 2015-11-23 15:32
经常在街上看到寻狗启示,今天看到一则寻物启事,抄录如下: 寻物启事 今有一物,月初丢失:圆似铜盘,温比烛光;悬挂苍穹,日夜奔忙;朝出于东,沧沧凉凉;及至中午,热如探汤;晚落于西,暮色苍茫;四时不缀,寒来暑往;哺育大地,万物生长。一月未见,想念异常! 联系人:赵找日,联系电话:5105100,望见到的君子告知本人,必有重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短文宜为150字
pgg 2013-5-8 17:04
短文宜为150字 ——《超学习法》读后感 在亚洲甚至全世界,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把考试的分量看得极重,大概是由于历史上知识分子能做官改变出身的缘故造成的。日本人对考试的研究毫不逊色咱大陆,刚接触的《超学习法》( 野口悠纪雄,代红光 贺迎译, 2007 年,南海出版公司)一书的作者野口悠纪雄就是一个很会考试的家伙,洋洋洒洒的总结出一本《超学习法》。 其中两个观点可供猪头哥借鉴: ① 掌握 80% 的知识就可进行下一步学习和工作。 这可和以往咱们老师教导的先把基础打牢,只有 100% 掌握了,才能继续往下走。而这位野口君伸出一个手指摇摇说了句: No! 他认为 不要拘泥于基础知识,应该向前进或者试着去运用它。 猪头哥乱想之他是不是有点和毛主席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意思接近,不奢求全部拥有,只求快步向前走。 如图可见普通学习法和超学习法的差别。 将知识先视为整体,不通过部分的积累来理解整体,而是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来理解部分。 思路是不错,但这也需能力和眼光的积累,磨刀还得三分钟呢,何况这种能力的锻炼恐怕非 N 日之功! ② 短文宜为 150 字 文贵在精不在多,别像猪头哥这么罗嗦。野口君建议 多练习短文,训练自己的概括能力,最好 150 字左右的,这正好和一篇文章的摘要要求相近。而口头表达最好以 1 分钟讲话为最佳,先想好再说,别废话太多!简练是第一原则! 好榜样,学习野口君好榜样!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立一个瑞典短文奖,赶快搜集精彩段子
huangxq56 2013-3-6 09:39
善于把灾难用段子化为开心,是我们国家人们的智慧。 重度的雾霾,无奈中化为了开心的段子,还真是不简单! 刚听说瑞典建立了一个诺贝尔短文奖,段子就是短文,中国赶紧去申报! 第一个段子: 报道: 今日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正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为PM2.5定一个科学恰当的中文名。 有专家称为“烟尘”或"细飘尘”,网友答案更是百花齐放:严肃点叫“公雾源",高端点叫“京尘”,霸气点叫“尘疾思汗",乐观点叫“尘世美”,娱乐点叫“尘惯吸",更有一个性感的名字,那叫“喂人民服雾”! 第二个段子:
3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八周年撰写的两篇短文
黄安年 2011-3-16 15:19
为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八周年撰写的两篇短文
为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八周年撰写的两篇短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3 月 16 日发布 ****************** 祝贺与企盼——写给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的贺信 黄安年(学术交流网创办人)文 学术交流网 /2006 年 3 月 14 日 学术批评网创办人 杨玉圣教授: 值此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之际,请接受兄弟网站学术交流网的热烈祝贺! 2001-2006 年是 21 世纪的最初五年,也是我国学术事业蓬勃发展和学术弊端滋生的五年,学术事业面临如何健康发展的有利机遇和严峻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批评网应运而生。五年来,学术批评网高举维护学术共同体共同尊严,保障学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大旗,成为推动我国学术批评事业的领军网站,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五年来,学术批评网历尽风雨,酸甜苦辣,艰难险阻,但在杨玉圣先生无私奉献、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学术批评的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指明,航线已经开通。 五年的时间,十分短暂,又极其宝贵。我们正在走着学人没有走过的路,需要在开拓的过程中随时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使我们的学术批评队伍越来越扩大,也使整个学术事业越来越和谐。 我们需要更多像杨玉圣这样的专家兼批评家,需要更多的像学术批评网这样的学术性网站,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术批评事业、对杨玉圣和对学术批评网更多一份理解、支持和包容。 学术批评网即将从“一个人的网站”转型为人文社会科学网络学术高端平台与门户网站。由衷祝愿学术批评网顺利转型,为我国的学术批评和学术繁荣的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2006 年 3 月 13 日 21 时(美国东部时间) 于美国康涅狄克州丹伯里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发布 ?2006 年 3 月 14 日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7831 ********************************* 来之不易 任重道远——写在学术批评网创办八周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17 日发布 杨玉圣教授个人主办的学术批评网,从 2001 年 3 月 15 日迄今,已经整整八年了。 八年来,在抨击学术不端恶行、呼唤学术规范、推进学术批评的风雨行程中,学术批评网作为领航员之一,始终坚持不懈,劈浪前进,实在来之不易。这八年 , 我对杨玉圣是了解较多的,本人的许多亲历还历历在目。正如他所说,“从那之后的日日夜夜,凭借着读书人的呆傻之气,面对着冷眼冷语、明枪暗剑,‘八年抗战’,义无返顾,酸甜苦辣,甘苦与共”。现在,学术批评网已成为我国人文社科界开展学术批评、向不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一面旗帜。我本人也从杨玉圣和学术批评网那里获益良多。 在学术界,像杨玉圣这样的学者和学术批评网这样的网站,不是多了,而是太少。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某些高校和某些人容不了他和他的网站。杨玉圣六年前之所以被迫离开他工作了十五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其真正原因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他在北师大最先开设的“史学评论”课程,迄今无人再开。我曾为他讲了公道话,结果校方居然在 2002 年 7 月也封杀了我的学术交流网(从 2008 年 8 月 8 日起我和校园网脱钩)。我们知道学术批评网上据实揭露的学术不端行为迄今得到回应的少之又少。更有甚者,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沈木珠夫妇系列案,居然恶人先告状,企图利用司法关系来维护学术不端。可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向是说的多行动少,甚至该说的不说,该做的不做。 有意思的是,在同一个“ 3 · 15 ”日,教育部终于高调召开高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会上周济部长称:“高校学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性质还非常恶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周济部长说:“学风不正是科学的大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对科学的亵渎,危害十分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周济部长还旗帜鲜明地表示:“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及时妥善处理。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3/16/content_11017677.htm ) 周济部长的这些话虽然讲得晚了些,但我更希望的是部长能否当真兑现他的承诺,我还期望部长能实事求是地调查处理学术批评网上披露的学术不端事件,从而证实他的讲话的可信度。 附文: ********************************** 杨玉圣:学术批评网八周岁了 时间 :2009 年 3 月 15 日 作者:杨玉圣(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暨主持人)来源 : 学术批评网 今天, 2009 年 3 月 15 日,是学术批评网创办八周年的纪念日。也就是说,今天是学术批评网八周岁的生日。 光阴如梭,岁月如歌。回想起八年前, 2001 年 3 月 15 日,学术批评网悄然开通。从那之后的日日夜夜,凭借着读书人的呆傻之气,面对着冷眼冷语、明枪暗剑,“八年抗战”,义无返顾,酸甜苦辣,甘苦与共。终于,走到了今天。 如同党风败坏、世风日下一样,如今学术不端层出不穷,学术腐败愈演愈烈。单是此伏彼起的学术剽窃丑闻,就足以让学界士人蒙羞,令学术共同体无地自容。最值得学界内外深刻反思的现实问题是: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扯掉保护学阀抄袭的破伞?”(张思之先生语)这里不妨举两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有位武汉大学的宪法学教授与其女徒弟联手抄袭,不仅未受任何处罚,反倒逍遥自在,最近居然还当上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无独有偶,有位名声很大的四川大学的中国近代史教授,近年来以“反学术打假”相号召,发文多篇,谬种流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其实,我本人比谁都再清楚不过地意识到:学术批评网,作为“一个人的网站”,像漂浮在汹涌波涛中的一叶小舟,卑微而纤小,如履薄冰,战战兢兢。面对黑云压城,往往徒叹奈何,无能为力。甚至,在赔本招挨骂的同时,也惹下了莫名其妙的官司。其中,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沈木珠夫妇系列案,就是再典型不过的“从学术批评到恶意诉讼”的案例,匪夷所思。 说一千道一万,学术批评网是靠了学界师友、热心网友的关心、理解与支持而坚持下来的。倘若没有师友和网友的呵护,就不可能有学术批评网的过去与现在,也不可能有学术批评网的未来。尽管难免挂一漏万,但在学术批评网创办八周年之际,作为学术批评网的创办人暨主持人,我不能不特别感谢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任继愈先生、王元化先生(已故)、来新夏先生、黄安年先生、李世洞先生、王宁先生以及中年名家满运龙博士、贺卫方教授、许章润教授、陈平原教授、马小泉社长、吴励生先生、赵虹主编、余三定主编、宋绍富主任、牛大勇教授、李存山教授、蒋寅教授、张绪山教授以及好友李万生博士、邢东田先生、孙国栋先生、赵法生博士、李传桐教授、吴量福博士、吕俊先生。 八年过去了,弹指一回间。从来就没有盲目乐观过,但也从未彻底绝望过。也许,惟一能做到的是,只要“活着”,学术批评网就拒绝投降。过去八年是如此,今后亦复如此。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首发 2009 年 3 月 15 日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0376type=100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0799 )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7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文章不论长短
nianfz 2010-4-19 10:45
先说一些人的观点: (1).短文不如长文好。 (2).Letter不如article好(因为他们认为Letter短,所以还是第(1)条)。 (3).中国人大都发短文和Letter,而外国人都发长文和article。原因就是前两条加中国人水平低。 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认为,今天早上又听见有人这么说。真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 好文章不是用长短来衡量的。Watson和Crick发表在Nature上的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不到两页,而他们就凭这篇论文获得了诺贝尔奖。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波粒二相性)只有一页纸(如果在中国他别想毕业),却因它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篇一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两个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谁敢说这篇短文价值不如长文? PRL是地地道道的Letter(一般只有4页),中国人在上面的论文比例也很小,不是他们不想发,就算美国科学院院士也不是想发就能发的。所以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另外Letter也不一定是短文,如PLA,好像并不限制论文长度,它上面的论文二十页左右的很常见,三四十页的也有。应该不算是短文吧? 再说,一些影响因子很低,甚至很多年来一直进不了SCI的杂志上也经常发三四十页的论文。他们不会是不喜欢把论文发到著名杂志上吧?显然,文章并不是越长越好,因为好多论文都是为了长而长的,并不是必须长而长的。 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人常有这样的观点,这也是有原因的。在IEEE Trans. On系列上,常常把长文(一般限定为大于6页)和短文分在两个不同的杂志上发表。而且往往发表长文的期刊影响引子要比发表短文的期刊高。于是好多人就认为长文比短文更有价值。但是,就算这种认识是对的,也不能由此推而广之。 另外,好文章也不一定都发在好杂志上,好杂志上发的也不一定都是好文章。这个不用我举例子,你只要上网搜一搜论文的引用率,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个人分类: 原创|7474 次阅读|7 个评论
文章就像女孩的裙
nematodes 2008-7-31 10:29
林语堂 先生有一句妙语:演讲就象女孩的裙子,越短越好。我这里套用一下:写文章就像漂亮女孩穿裙子,能短则短。 写长文章未尝不可,只不过长文与好文、妙文实在没有必然的联系。长文章可以是珍珠项链,但未必一定是。如果 1000 字能说清楚,千万不要用 1001 字;如果 100 字能说清楚,不要用 101 字。 没有刻意的批评写长文章的学者,如果非要 10000 字才能讲清楚,不要用 9999 字。但,短文章好处颇多:第一,节省了大家时间,第二,节省了资源,第三,让阅读者轻松,第四,便于记忆、流传,等等。 如果说短的文章不能蕴含深刻的思想,那,流传了几千年的诗、词、歌、赋岂不要被打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因此,文章长短,还是不要过分强求为好。
个人分类: 随想笔录|6028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