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姓氏文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姓氏文化”的博文目录
热度 11 yanjx45 2013-2-15 23:13
(点击文章题目可链接到原文) 子随母姓,女随父姓 ( 《 环球科学 》 2013 年第 2 期) 2013-2-5 孙女已赢在起跑线上?( 美国英才教育一瞥) 2012-4-10 我们家的教子之道 2012-4-8 中国共诞生了多少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2011-12-4 “ 中国人” 得过诺贝尔科学奖吗? 2011-12-4 “X 国人聪明吗?” 是伪命题! 2011-12-1 我的一家从这里走向世界 2011-10-14 清华的本科教育已跻身世界一流---- 庆祝清华建校100 周年 2011-4-24 姓氏崇拜的遗传学含义 ( 南方周末 2011 年 2 月 10 日, 纪念《 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 》发表2周年 ) 2011-2-13 对传统的姓氏和种族观念说不   ( 纪念科普小品《 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 》发表一周年) 2010-3-16 “ 奥巴马与孔子后裔基因组差别不大” (长江商报 2009-4-8 ) 2010-3-16 这个世界太疯狂,奥巴马都成孔子后裔了 ( 《中国策划指南》 2009 年第三期) 2010-3-16 孔子家谱应包括奥巴马 ( 《环球科学》 2009 年第 4 期) 2010-3-16 今孔子后代最不该姓孔 (入选 《 2009 中国最佳杂文》)  ( 原题目: 《 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 》,原载 《环球科学》 2009 年第 3 期 )     2010-3-16
个人分类: 姓氏文化|10248 次阅读|17 个评论
今孔子后代最不该姓孔
yanjx45 2010-3-16 15:13
一篇科普小品入选《 2009 中国最佳杂文》 博主在 2009 年第 3 期的《环球科学》杂志上曾发表一篇科普小品,原题为“ 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 ”。此文入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2009 中国最佳杂文》 (主编王蒙,分卷主编王乾荣),入选时换了一个题目。 今孔子后代最不该姓孔 在遗传学家看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 “ 孔子后裔 ” ,或换一种更确切的说法:根据遗传学基本原理,当前正宗 “ 孔子后裔 ” 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其实最少,他们最不应当姓孔;而有些目前不姓孔的人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却可能更多,更应姓孔。 对姓氏的研究,可分别从社会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来进行。在这两个领域中,姓氏的内涵差别很大。目前,社会上有不少人认可甚至津津乐道 “ 孔子后裔 ” 这个概念,但在遗传学家看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 “ 孔子后裔 ” ,或换一种更确切的说法:根据遗传学基本原理,当前正宗 “ 孔子后裔 ” 继承的孔子 的遗传物质其实最少,他们最不应当姓孔;而有些目前不姓孔的人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却可能更多,更应姓孔。在社会学家看来,这种说法也许是奇谈怪论,然而在遗传学家看来却是不争的事实。 每个人的祖先数目都随世代增加而按几何级数递增:每个人都有父母2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共4人,曾祖父母和外曾祖父母共8人 …… 如此类推,上溯 10 代,应 有约 1000 个祖先( 2 10 = 1024) ;上溯 20 代(仅 600 年左右) , 就应有约 100 万个祖先( 2 20 ≈10 6 )。 理论上,每个后代都有均等的机会,从这 100 万个祖先各继承百万分之一的遗传物质。如果上溯 50 代~ 100 代呢?得到的将是天文数字。我们每个人都继承了 庞大姓氏的血统,在每个人的家谱中,只要耐心地多上溯几代,几乎都能查到百家姓里所有的主要姓氏,同时沿父系和母系多上溯几代,有时甚至能查到在历史上极 著名的人。 中国人的姓氏并不多,常见的 100 多个姓氏便囊括了近 90 %的汉族人口。不同程度的血缘婚姻(更不用说同姓婚姻)实际上不可避免地经常发生。 “ 孔子后裔 ” 到底继承了多少孔子的血统?现代遗传学已确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体每个细胞有 46 条( 23 对)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信息(基因)的主要载体,每个人都只能从父母双方各获得一半的遗传物质(即 23 条染色体)。 我们可以反过来从某个先辈出发,来估算先辈与后代在遗传方面的数量关系。在后代中,基因减半的过程每传一代都会发生一次,所以后代继承某个特定祖先基因的 数量,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按几何级数迅速递减。假定孔子的遗传物质( “ 孔子基因 ” )全部是特殊类型的基因(事实上,不同人的基因有 99.99% 都是相同 的),并且没有血缘婚姻发生,那么孔子的第 6 代后裔就只继承了 1/64 ( 2 6 = 64 )的 “ 孔子基因 ” ,其余 63/64 都来自外姓祖先。这就是说,就个体而言,在孔子的第 6 代子孙的细胞中, 46 条染色体里最多只可能有 1 条来自孔子,而其余 45 条都来自外姓。再往下每传一代,后代连一条孔子的染色体都没有的概率就增加一倍,即越来越多的 “ 孔子后裔 ” 实际上没有继承孔子的任何遗传 信息。 以此类推,就群体而言 (为简化计算,在 此暂不考虑 Y 染色体的特殊性,留待另文专题讨论), 孔子的第 10 代孙只继承了约千分之一( 2 10 ≈1000 )的 “ 孔子基因 ” ,第 20 代孙只继承了约一百万分之一( 2 20 ≈10 6 ), 到目前的第 80 代,因 2 80 ≈10 24 = 1 亿亿亿,就只继承了约1亿亿亿分之一的 “ 孔子基因 ”—— 这个数字与0有多大区别? 虽然经女性传承的不姓孔的 “ 孔子后裔 ” 偶然也会与姓孔的 “ 孔子后裔 ” 婚配(血缘婚姻),把带出去的部分 “ 孔子基因 ” 又带回到姓孔的 “ 孔子后裔 ” 之中,但中国传统习俗强调 “ 同姓不婚 ” , “ 孔子后裔 ” 总是尽量选择不姓孔的婚配对象,每代基因减半的发生概率仍然较大。 遗传学上有个著名的群体遗传平衡定律:如果群体很大,个体随机婚配,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影响,则群体中各种基因类型的比率每代均保持不变。我们 先假设 “ 孔子基因 ” 全部是与众不同的特殊基因。孔子在世时,中国实际人口约为 1000 万, “ 孔子基因 ” 在当时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为千万分之一。现在中国人口 超过 13 亿,是当年的 130 倍;按照平衡定律, “ 孔子基因 ” 在现代中国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仍为千万分之一,在全国 13 亿人口中总共应有约 130 人份的孔子基因。 既然 80 代以后的 “ 孔子后裔 ” 继承的孔子基因不到 1/10 24 ( 1亿亿亿分之一 ) ,远低于全国人口中的平均值(1千万分之一),那么在全国人口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所继承的 “ 孔子基因 ” 的份额高于这个平均值。这部分人只可能是通过女性传承的不姓孔的 “ 孔子后裔 ” 。这些不姓孔的后代之间,由于不适用 “ 同姓不婚 ” 的限制,可能多次交叉发生血缘婚配。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正是这部分不姓孔的人比目前姓孔的 “ 孔子后裔 ” 更有资格姓孔。 2,000 多年前,孔子的传人孟子(非 “ 孔子后裔 ” )就认识到: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 ,即先辈对后世的影响经 5 代就基本上断绝。人们夸 耀祖先往往是基于与某个显赫祖先有相同基因的假设,然而人类的遗传物质在后代个体中稀释(递减)的速度非常快,以至先辈的基因在第 6 代以后的某些个体中就 很可能不存在了。 因此从遗传学角度来说,我们整个社会应当淡化姓氏的概念,社会学界对所谓 “ 姓氏文化 ” 的研究,应立足于 “ 文化 ” 的传承而不是荒诞的 “ 血统论 ” 暗示。 本文作者:严家新,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进化论,以及狂犬病毒新型疫苗和诊断技术。
个人分类: 姓氏文化|1902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