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ISTIC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ISTIC科学评价之门
热度 1 rbwxy197301 2016-10-24 10:26
前两天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参加coinfo2016。聆听了中信所马峥老师介绍的一个专题报告。其中提及了他们团队推出的“ISTIC科学评价之门”( http://isee.istic.ac.cn/index.html)。 (1)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 高校科研活动与产业需求的密切联系,有利于促进创新主体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产品与服务,创造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从2015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评价关注高校与企业科研活动协作的全流程,设置指标表征高校和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三个阶段的表现:从基础研究阶段开始,经过企业需求导向的应用研究阶段,再到成果转化形成产品阶段。“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评价采用十项指标: (1)校企合作发表论文数量。基于Scopus收录的中国高校论文统计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 (2)校企合作发表论文占比。基于Scopus收录的中国高校论文统计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与高校发表总论文数量的比值; (3)校企合作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基于Scopus收录的中国高校论文统计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发表的论文被引总频次; (4)企业资助项目产出的高校论文数量。基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统计高校论文中获得企业资助的论文数量; (5)高校与国内上市公司企业关联强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库统计,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所报道的人员任职、重大项目、重要事项等内容中,利用文本分析方法测度高校与企业联系的范围和强度; (6)校企合作发明专利数量。基于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高校专利,统计高校和企业合作发明的专利数量; (7)校企合作专利占比。基于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高校专利,统计高校和企业合作发明专利数量与高校发明专利总量的比值; (8)有海外同族的合作专利数量。基于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高校专利,统计高校和企业合作发明的专利内容同时在海外申请的专利数量; (9)校企合作专利施引专利数量。基于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高校专利,统计高校和企业合作发明专利的施引专利数量; (10)校企合作专利总被引频次。基于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高校专利,统计高校和企业合作发明专利的总被引频次,用于测度专利学术传播能力。 统计各个高校上述十项指标,经过标准化转换后计算得出了十维坐标的矢量长度数值,用于测度各个高校的产学共创水平。 (2)中国高校论文产出矩阵 高校的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是测度高校科研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从2016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依据高校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对高校不同学科发展布局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中国主要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各大学在2011-2015年期间发表论文数量和2006-2010、2011-2015年期间引文总量作为源数据,采用波士顿矩阵方法,分析各个大学学科发展布局情况,构建学科发展矩阵。 按照波士顿矩阵方法的思路,我们以十二五期间(2011-2015)各个大学在某一学科论文产出占全球论文的份额作为科研成果产出占比的测度指标;以各个大学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到十二五期间(2011-2015)在某一学科领域论文被引用总量的增长率作为科研影响增长的测度指标。 根据高校各个学科的占比和增长情况,我们以占比0.5%和增长100%(纵轴对数坐标为2)作为分界线,划分了4个学科发展矩阵空间。 第一区:优势学科(高占比高增长):该区学科论文份额及引文增长率都处于较高水平,可明确产业发展引导的路径; 第二区:传统学科(高占比低增长):该区学科论文所占份额较高,引文增长率较低,可完善管理机制以引导发展; 第三区:潜力学科(低占比高增长):该区学科论文所占份额较低,引文增长率较高,可采用加大科研投入的方式进行引导; 第四区:弱势学科(低占比低增长):该区学科论文占份额及引文增长率都处较低水平,可考虑加强基础研究。 (3)中国高校专利产出矩阵 发明专利情况是测度高校知识创新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对高校专利发明情况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高校了解其在各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针对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发展决策。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2016年开始,采用各大学在2011-2015年期间在21个德温特分类的发表专利数量和2006-2010、2011-2015年期间专利引文总量作为源数据构建中国高校专利产出矩阵。 同样按照波士顿矩阵方法的思路,我们以十二五期间(2011-2015)各个大学在某一分类的专利产出数量作为科研成果产出的测度指标,以各个大学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到十二五期间(2011-2015)在某一分类专利被引用总量的增长率作为科研影响增长的测度指标。以专利数量1000和增长率100%作为分界点,将坐标图划分为四个象限,依次是“优势专业”、“传统专业”、“潜力专业”、“弱势专业” (4)中国高校学科融合指数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对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分析可以帮助高校结合实际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2016年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高校学科融合指数,并从跨学科论文占比,热门学科组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根据Scopus数据中论文的学科分类体系,构建了一个学科树。学科树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学科,任意两个节点间的距离表示其代表的两个学科研究内容的相关性。距离越大表示学科相关性越弱,学科跨越程度越大。对一篇论文,根据其所属不同学科,在学科树中可以找到对应的节点并计算出该论文的学科跨越距离。统计各高校统计年度所有论文的学科跨越距离之和,定义为各高校的学科融合指数。 以Scopus收录的高校论文为数据源,选取欧洲,美洲,亚洲,中国不同地区国家学术影响较大的几所高校来进行对比分析。
个人分类: 科研评价|4610 次阅读|1 个评论
Wiley受邀参加201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发布会暨“百篇”论文选登
WileyChina 2015-10-23 09:58
Wiley 受邀参加 2015 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发布会 暨“ 2014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选登 10 月 21 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召开 2015 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发布会, Wiley 亚太区国际业务副总裁王晓波博士及业内同行应邀参加。会上,中信所发布了中国在 2014 年的国际、国内论文产出情况 及图书出版评价体系、“领跑者 5000 ”等相关项目的进展情况。 根据中信所统计, 2014 年中国国际论文发表量为 26.35 万篇,连续六年全球排名第 2 ,占世界份额的 14.9% 。除了在数量上的提升外,过去 10 年中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累积引用 1287.6 万次,比去年统计时增加 24.2% ,位居全球第四,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 8.14 次,比上一年增长 7.5% 。对于中国科研成果产出取得的进步, Wiley 表示祝贺,并非常荣幸参与、见证了中国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目前也是 Wiley 期刊的第二大稿源国。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 Wiley 期刊出版的多篇来自中国作者的文章当选“ 2014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Wiley 在此向相关作者表示祝贺,并与广大读者分享这些优秀论文。(排名不分先后) 1. Nickel–Cobalt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sheets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 Materials 第一作者:陈浩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现浙江林业大学) 通讯作者:武利民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 来源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4, 24(7):934-942. 被引次数:76 2. Recent Advances in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ors with High Energy Densities 第一作者:闫俊(哈尔滨工程大学,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范壮军(哈尔滨工程大学,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来源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4, 4(4) 被引次数:58 3. Optical wave guides in crystalline dielectric materials produced by femtosecond-laser micromachining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陈峰(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期刊:Laser Photonics Reviews 2014,8(2):251-275 被引次数:59 4. A Graphene–Pure-Sulfur Sandwich Structure for Ultrafast, Long-Lif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第一作者:周光敏; 裴嵩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通讯作者:成会明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来源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2014,26(4):625-631 被引次数:78 5. Graphene-Supported Ultrafine Metal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by Mesoporous Silica: Robust Catalysts for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Reactions 第一作者:尚露(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 殷亚东(美国加州大学河畔分校) 张铁锐(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来源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4,53 (1):250-254 被引次数:49 6. Enhanced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by Modulating Surface Composition in Bulk Heterojunction Polymer Solar Cells Based on PBDTTT-C-T/PC71BM 第一作者:国霞(中国科学院化学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苏州大学) 通讯作者: 张茂杰 ;侯剑辉(中国科学院化学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Ma, Wei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黄飞(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2014, 26(24): 4043-4049 被引次数:51 7. Carbon Nanotubes Decorated with CoP Nanocrystals: A Highly Active Non-Noble-Metal Nanohybrid Electrocatalyst for Hydrogen Evolution 第一作者:刘倩(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孙旭平(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4, 53 (26): 6710-6714 被引次数:57 8. Synergistic Effect of Fluorination on Molecular Energy Level Modulation in Highly Efficient Photovoltaic Polymers 第一作者:张茂杰; 国霞(中国科学院化学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侯剑辉(中国科学院化学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2014, 26 (7):1118-1123 被引次数:61 9: A macromodel for traffic flow on road networks with varying road condition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Tang,Tie-Qiao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来源期刊: Journal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 2014,48(4):304-317. 被引次数:13 附注:在遴选“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时,主要考虑以下指标: 论文的创新性(是否获得重大基金和项目支持) 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期刊的主要指标影响因子和总被引指数在学科中所处的位置) 是否处于研究前沿(是否处于研究热点,考察论文发表当年的被引次数) 合著论文中我国作者的主导性(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情况) 论文的文献类型(只计 Article 和 Review 类型) 论文的参考文献情况(考察 Article 和 Review 国际平均引用数)
个人分类: All Sub|3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望和大家探讨的三个问题
liwenbianji 2010-3-17 18:53
本周,有几条新闻引起了我们的质量控制编辑 Stewart Dods 先生的注意,下面列举出三条,每条新闻都给出了开放的结尾,他希望借此平台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A number of news stories arouse my attention this week that I wish to share with you all. Below I have left some questions for topics of discussion: Are Chinese researchers under too much pressure? A recent study by The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ISTIC) suggests that China suffers poor global science impact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getting research published, arguing that the current systems of funding allocation emphasize publication quantity over publication quality. One of the reasons why Chinese research struggles to impact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ity is researchers unfamiliarity with the publication industry. Another reason is that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the most common in journals, which is an additional obstacle for researchers whose native language in not English. Will the current systems in China allow for scientific indicators, such as the one from the ISTIC, to help decide on how funding is allocated? Is a leading edge scientific career without postgraduate study possible? The BGI in Shenzhen, formerly known as the Beijing Genomics Institute, has undertaken a brave new initiative regarding scientific training . Conventionally, to become a principal investigator in cutting edge research, a scientist will need to finish post-graduate, and even post-doctorate, studies. The BGI are aiming to take on board graduate students and train them up using some of the most advanced genomic sequencing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to become high class investigators in bioinformatics. As such, they will be expected to publish as first authors, collaborate with other leading international institutes, attend conferences and give interviews. Is the BGIs undertaking a sign of things to come, where in-house industrial training becomes more suitable than post graduate study?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releases the Asia-Pacific Publishing Index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cluding South Asia spreads from India, goes up to China and Japan and all the way down to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nd accounts for about one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n 1998, only Japan and Australia had published more than three articles in the NPG family of journals. Last year, that figured had considerably increased. As such NPG have released the Asia-Pacific Publishing Index , offering details by country, institution and research journal as well as historical data, as a gateway to some of the best basic research coming out of the region. Will the Index will be a useful tool for identifying key research papers from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or a distraction from the real issue that 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researchers struggle to get published in high impact factor journals? 下方中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的科研人员是否压力过大?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ISTIC) 最近的一项 研究 显示,由于过度重视发表论文的重要性,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不尽人意,这表明目前的科研经费分配体系更倾向于量而不是质。中国的科研成果冲击国际学术界倍感艰难的原因之一是科研人员对出版业的陌生,而另外一个因素是国际期刊普遍采用英语作为文章发表的语种,这对于母语非英语国家的作者来说又是一道额外的障碍。中国的现有体系是否能允许科学实力指标 (如 ISTIC 的研究课题) 来决定科研经费的分配呢? 前沿科学研究是否只有研究生才能担此重任? 深圳的华大基因(前身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 学术培训 领域作出了大胆的创新。传统观点中,要成为前沿科学的主力研究成员,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后学历是必需的。华大基因正在尝试聘用本科生并就全球最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其加以培训,力图把他们打造成生物信息领域的高级研究人员。与其他研究人员一样,他们也会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与其他一流的国际机构共同合作,参加学术会议并接受采访。行业内部培训的优势是否会超越研究生教育?华大基因的举措是否是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自然出版集团推出Asia-Pacific Publishing Index 亚太地区包括南亚的印度,北至东亚的中国、日本,并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口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1998年,只有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作者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中的发表了三篇以上的文章。去年,这一数字有了明显的改观。鉴于此形势,自然出版集团推出了 Asia-Pacific Publishing Index ,可以根据国家、科研单位、期刊以及历史数据提供相应信息,为亚太地区优秀的基础研究成果的面世提供了途径。这一索引的出现是否成为了筛选亚太地区重要科研论文的有效解决方案,还是对母语非英语研究人员很难在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中发表文章这一根本问题的回避?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5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