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震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华人学者引入新概念代替地震最大震级
readnet 2013-8-23 10:10
华人学者引入新概念代替地震最大震级 【科学网 张笑报道】 8月11-15日,第8届国际统计地震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数十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期间,来自美国法特瑞互助保险公司(FM Global)的荣玉仿博士作了主题为“Magnitude Limits of Subduction Zone Earthquake(俯冲带地震的最大震级)”的报告,介绍了Mp(T)这一新的地震震级名词及其测定方法。 荣玉仿博士早年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就读本科和硕士,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博士学位,一直致力于全球地震灾害和风险模型建立以及灾害预防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来,由于大地震接连不断的超出地震学家的预期的可能发生的最大震级,她开始从事地震最大震级的研究。她与UCLA教授、著名地球物理学家David D. Jackson一同在2012年提出用Mp(T)代替传统的地震最大震级概念Mx。 荣博士表示,之前地震学家们提出过一些方法来推断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最大震级,比如检查历史地震记录里的地震最大震级、根据已知断层的长度来推算以及从俯冲带的俯冲速度和海洋岩石圈的年龄来估算等。但是最近一些年的大地震证明了以前提出的方法有缺陷,会低估最大震级,因为相比地球年龄,人类的地震历史记录太短,大地震数据不够多,比如2011年的日本地震和2004年的印度尼西亚地震,都是9级地震,但之前科学家都认为这两个地区的地震不可能超过8.5级。 荣博士等人认为,地震最大震级的说法本身就有问题,光凭已有数据基本无法确定将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可大到何种程度,即便是计算得出结论,也无法用已有数据检验其真伪。所以她与David Jackson 就引入Mp(T)这样一个新概念,即某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T内发生地震时可能达到的最大震级,如此给地震最大震级加了一个时间限制,不寻求绝对的数字,而是去估计地震最大震级的分布。至于Mp(T)的计算,荣博士解释说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用震级频度分布,就是用中小地震的频度来确定大地震的震级和频度;第二,用板块运动积累的能量作为额外限制。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科学家就发现地震震级和频度之间的经典关系,但是这种联系对大型地震不成立。荣博士等人在研究中采用了一个由著名统计地震学家 Yan Kagan改进并提出的关系:Tapered Gutenberg-Richter(TGR)关系,通过地震历史记录提供的统计基础和板块运动模型提供的物理基础,并估算各个俯冲带的TGR关系的参数,由此避免了过去常用方法的缺陷,并可适用于非俯冲带地区如中国大陆。 因为世界上90%的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所以荣博士等首先计算了沿着太平洋的各个俯冲带在未来各个时间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然后针对美国西北太平洋Cascadia 俯冲带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俯冲带在过去100年里未曾出现大型地震,之前很多地震学家也认为该俯冲带不会发生大地震。但之后日本的一个孤儿海啸经证实是由这个俯冲带地震引起。随即很多证据也表明过去一万年该地带曾发生数十个8—9级大地震。结合了现代地震数据和古地震数据,荣博士等有效解决了该地震俯冲带的最大震级问题。 对地震的最大震级的估计是地震危险性评估里面的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荣博士和David Jackson教授的这项研究对更加科学准确的估算地震灾害和风险有很大贡献。 作者:张笑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3-8-22 10:15:21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0 个评论
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的破坏性地震震级是多大?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3-7-22 16:30
中国地震台网【 1 】的速报地震震级为 M s 6.6 级,美国地震台网【 2 】报的是 M w 5.9 级,地震局地质所郭志先生【 3 】通过震源机制解给出的震级为 M w 6.47 级,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4 】的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为 M w 6.1级 。 我们的预测结果【 5 】为 M s 5.9-6.5 级。上限 M s 6.5 级是如何确定的呢?是根据新一轮孕育周期内积累的应变能反算得出的结果, 且考虑锁固段膨胀点标志性地震震级与峰值强度点地震震级的关系,综合判定的结果。 如此看来,中国地震台网的速报震级值确实报高了,估计会修订。 那么,该震的震级定为多大合适呢?在我看来,定为 M s 6.1-6.5 级间的某个值较为合理。 Wells 等 (1994) 【 6 】的研究也已表明:在 5.7-8.0 级之间,矩震级与面波震级之间没有系统偏差。 换句话说,在此范围内,不管采用 M s 或是 M w 震级标度,两者应相等或相差不大。 参考 【1 】 http://data.earthquake.cn/datashare/datashare_details_subao.jsp?id=CC20130722075506 【2 】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b000ije3#summary 【3 】 http://www.eq-igl.ac.cn/admin/upload/files/20130722Dingxi.pdf 【4 】 http://www.cea-igp.ac.cn/upload/Image/mrtp/tpxw/2013n/20130722gsdxds/2674188375.jpg 【5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710240 【 6 】 Wells D L andCoppersmith K J . 1994 . New empiricalrelationships among magnitude , rupture length,rupture width , rupture area and surface displacement . Bull Seism Soc Am , 84(4) : 974- 1002 .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3640 次阅读|7 个评论
真想不到一个高中的地震烈度概念能在地学高级专家中引发如此争议
热度 4 wya 2013-5-22 09:50
隐约记得在高中地理中有一题就是: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时至今日,真想不到这么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能在地学高级专家中引发如此争议! 憋了很久本不想浪费时间讨论这么简单的问题,但一些专家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 1、地震震级 里氏震级,是表示 地震 规模大小的标度。它是由观测点处 地震仪 所记录到的 地震波 最大 振幅 的 常用对数 演算而来。 里氏地震规模的主要缺陷在于它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在8.3-8.5左右会产生饱和效应,使得一些强度明显不同的地震在用传统方法计算后得出里氏地震规模(如(M S )数值却一样。 到了 21世纪 初,地震学者普遍认为这些传统的地震规模表示方法已经过时,转而采用一种物理含义更为丰富,更能直接反应地震过程物理实质的表示方法即 矩震级 。该标度能更好的描述地震的物理特性,如地层错动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矩震级中的主要参数是地震矩,其与三个因素有关: 为断层物质之刚性系数 (rigidity 或 shear modulus),一般为 30x10 9 帕斯卡 。 为断层之平均滑动量 (位移)。 为断层面积。 地震矩 通常根据可获取之资料而估算。现代地震可使用地震仪的地震记录,古代地震则依靠地质学研究来推测断层之面积和滑动量。 可见,震级确定的主要依据 是地震仪的客观记录数据及经验参数和模型。 2、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与 地震烈度 是不同的概念。地震烈度(例如 麦加利地震烈度 )是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度,与地震区域的各种条件有关,并非地震之绝对强度。 麦加利地震烈度 ( Mercalli intensity scale )是一个量度 地震 对某一 特定地点 所受到的影响的量度单位。由 地震 时地面 建筑物 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 等宏观现象来判定。 可见, 地震烈度是个事后的、主观性较强的指标,除了震级之外,主要结合当地地质、地表环境、建筑物状况、人为感受等因素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E%E5%85%8B%E7%89%B9%E5%88%B6%E5%9C%B0%E9%9C%87%E9%9C%87%E7%B4%9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A9%E9%9C%87%E7%B4%9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9%9C%87%E7%9F%A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A%A5%E5%8A%A0%E5%88%A9%E5%9C%B0%E9%9C%87%E7%83%88%E5%BA%A6 来自专家文章的困惑: 遥感专家李小文院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692006.html 目前的状况,是一旦 地震爆发, 震中、震级、震源深度确定 之后, USGS 、陈运泰院士、石耀霖院士等(未按速度排序)都能用 地球物理模型 ,算出此次地震的(可能)烈度分布图。比如这次雅安地震的(可能)烈度分布图,是震后一个半小时后发布的(可能来自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陈运泰院士团队)。 博主注: 震中、震级、震源深度是 烈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吗?或者更具体一些,这三个要素在烈度评估中的权重各是多少?好像在地学教科书说过,这三个因素是地震震级的影响要素!震级是烈度评估的主要影响要素吗?没有实地调查评估的模型计算准确度几何?是否有第三方客观公开评估过该模型质量?基于专有垄断数据,自说自话的模型何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大风气! 地质学 嵇少丞海外华人正教授 http://jishaochengvip.i.sohu.com/blog/view/262555065.htm 除此之外,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还有: 1. 震级, 这是主要因素。 地震烈度仅是一次地震发生后对某一地区地面破坏 特别是建筑物破坏程度 的度量,受众多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地区甚至被严重歪曲。 博主注:请教海外华人正教授先生,哪本教 科书上说过“震级是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这与您文中“ 地震烈度仅是一次地震发生后对某一地区地面破坏特别是建筑物破坏程度的度量 ”是否前后逻辑矛盾?即既然您承认地震烈度特别要考虑 建筑物破坏程度的度量,那震级的权重究竟占多少?是主要因素吗? 您的这些结论性表述如果翻译成英文,送给您所在院系的教授们看看,是否会增加他们对您的尊敬? 总之,无论从 中国地震烈度划分异或 麦加利地震烈度划分表中,我均无法找到地震震级这一评估指标,只看到地震烈度的确定与 建筑物 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有关。 因此,依据现有的地震烈度定义,可以认为,即使一个地区全部都是豆腐渣工程的建筑物,在小震面前全部倒塌了,它的地震烈度依然可以被评定为比那些大震中因为建筑质量好而没有造成严重破坏的地区的烈度高。 每个指标都有其定义和优缺点,既然学界公认了,就要服从其定义,否则就没有讨论的基础了。当然,如果您认为该指标不合理,可以修正、改进它,例如加入一个:豆腐渣工程指数。或许可以发篇好论文,获得个诺贝尔奖也不一定:) 当然,您的一句话很赞同:地震烈度.... 在一些地区甚至被严重歪曲! 既然这一指标的主观性问题如此大,不如少费口舌和时间,节约点时间给地震多发区研发一些抗震救灾的客观装备更实用。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973 次阅读|10 个评论
1973年炉霍大震震级究竟是多大?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3-5-6 19:39
对 1973 年 2 月 6 日 炉霍大震震级,不同地震台网给出的数据不同,且相差较大【 1 】。中国地震台网的正式地震目录数据为 Ms7.9 级,四川台网为 Ms7.6 级,美国台网为 Ms7.4 级。不少国内学者发表文章时,有的用 7.9 级,有的用 7.6 级,莫衷一是。 我们判断【 1 】: 1973 年炉霍地震若是 7.9 级,是一次主震事件;若为 7.6 级或 7.4 级,尤其是 7.4 级正确的情况下,则以后有 8.0 级左右的地震发生。 俺曾在博文【 1 】中呼吁有关专家提供些资料帮助分析判断,但 TA 们太忙了,至今无人理我。呵呵,看来【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呀。 无法准确判定 1973 年炉霍大震震级时,该怎么办?其实,这种事儿应有地震部门来定,但现在时间间隔较远,地震部门也没法定了。准确确定看来是木有办法了,但还有粗略但靠谱的方法判定。俺们可用类比分析法,根据对历史大震震例(震级、震中烈度、震源深度与地表破裂带长度)的类比分析,且采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的排除法,判断 1973 年炉霍大震不同版本的参数那个靠谱。 从表 1 看到, Ms 7.8 级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 20km ),其震中烈度为 XII 、 XI 或 X-XI ( 10.5 度)。 1973 年炉霍大震若为 7.9 级,则震中烈度拟应是 XI 或 X-XI ,但实际为 X 。其中,与炉霍地震震中烈度、震源深度与地表破裂带长度最可类比的震例是集集 7.6 级地震。按此判断,炉霍地震是 7.9 级的可能性不大。 表 1 1833-2008 年期间,发生在中国的 Ms 7.3 级地震资料 年代 地震名称 震级 /Ms 震中 烈度 震源深度 /km 地表破裂带长度 /km 1833 年9月6日 云南嵩明地震 8.0 XI 10 1902 年8月22日 阿图什地震 8.0 X-XI 11 1920 年12月16日 海原地震 8.5 XII 17 220 1927 年5月23日 古浪地震 8.0 XI 12 1931 年 8月11 日 新疆富蕴地震 8.0 XI 11 170 1932 年12月25日 昌马地震 7.6 X 12 116 1933 年8月25日 叠溪地震 7.5 X 9 110 1937 年1月7日 青海托索湖 7.5 XI 13 230 1950 年8月15日 察隅地震 8.5 XII 14 1951 年11月18日 当雄地震 8.0 X-XI 14 81 1970 年1月5日 通海地震 7.7 X 10 48 1973 年2月6日 四川炉霍地震 7.9? X 11 90 1975 年2月4日 海城地震 7.3 IX 16 1976 年5月29日 龙陵地震 7.4 IX 21 1976 年7月28日 唐山地震 7.8 XI 23 1988 年11月6日 澜沧-耿马地震 7.6 IX 13 70 1999 年9月21日 台湾集集地震 7.6 X 10 80-100 2001 年11月14日 昆仑山地震 8.1 XI 11 350 2008 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 8 XI 10 240 (主体) 备注:以上资料的出处见附件一。在此期间的某些大震因数据不全,未包含在内。 采用类比法基本排除了震级为 7.9 级的情况,则 1973 年炉霍大震为 7.6 或 7.4 级的可能性大增。至于到底是 7.6 级还是 7.4 级,已没有办法确定。 按 1973 年炉霍大震为 Ms7.6 级考虑,则截止到 2013 年 5 月 4 日 的 CBS 监测值为 1.055E+09J 1/2 ,距临界值 1.066E+09J 1/2 已不远(图 1 ),按目前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在 5 年内将发震。 按 1973 年炉霍大震为 Ms7.4 级考虑,则截止到 2013 年 5 月 4 日 的 CBS 监测值为 1.02E+09J 1/2 ,距临界值还有一段距离。若在 10 年内有较大事件发生,当监测值到达临界值时,巨震将发生。 图 1 鲜水河地震区 1792.11.30-2013.5.4 之间累积 Benioff 应变与时间关系 . (为使图件清晰, 1944 年以前的应变值作为初值。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 3000 年为实际年份。 1973 年炉霍大震按 Ms7.6 级考虑 ) 尽管不能完全排除 1973 年炉霍大震为 Ms7.9 级的情况,但对抗震减灾而言,应按最不利情况考虑,不能图侥幸,有备才能无患。 对【鲜水河地震区】未来大震的四要素预测结果如下: 震级 (Ms) 震中 (度) 参考地点 震源深度 (km) 发震 时间 备注 8.1 N29.6/E102.1 泸定县南部磨西镇 7-18 5 年内 按 Ms7.6 级地震考虑 7.9 N29.6/E102.1 泸定县南部磨西镇 7-18 10 年内 按 Ms7.4 级地震考虑 预测震中位置如图 2 所示 。我们之所以判定未来大震发生在该位置,是因为该地点是多条断裂交汇位置,应力集中程度高,锁固段容易在这里被突破。 预计在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 还将发生不超过Ms6.8级左右的preshock事件。 图 2 预测未来大震震中位置 上述分析是地震预测学术研究结果,仅为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不得复制、不得向社会外传和发布,违者必究! 参考 【 1 】美国专家说【康定与云南】可能发生 8 级地震靠谱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685997 附件一: 参考文献(Reference): 郝敏,谢礼立,王家全.921台湾集集地震灾害最严重地区的烈度评定 . 世界地震工程,2006,22(4):22-26. 侯康明. 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 地震地质,1998,20(1):19-26. 西藏察隅、当雄地震考察队 . 当雄地震、察隅地震考察概括 . 四川地震, 1986,1:39-41. 郭增建,秦报燕. 地震时地表产生断层错动的预测 . 国际地质动态,1991,05:9 - 11 . 雷清清,韩殿忠,刘健. 海城7.3级地震极震区断层气体的初步研究 . 东北地震研究,1991,7(2):45 - 52 . 俞维贤,侯学英,周瑞琦,柴天俊,等. 澜沧 - 耿马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 . 地震研究,1991,14(3):203-214 . 钱洪,周荣军,马声浩,黎小刚,等. 岷江断裂南段与1933年叠溪地震研究 .中国地震,1999,14(4):333 - 338. 许向宁,王兰生. 岷江上游叠溪地震区斜坡变形破坏分区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工程地质学报,2005,13(1). 郭安宁. 强震地表破裂宽度与震级的统计关系研究 . 西北地震学报,200 0 ,22(3):301 - 305 . 韩渭宾,黄圣睦. 四川鲜水河断裂带上的一个地震活动空区 .地震学报,1983,5(3):280 - 286 . 张四昌. 我国地震形变带的初步研究 .地震研究,1981,4(1):44 - 52 . 阚荣举,张四昌,晏凤桐,俞林胜. 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活动特征的探讨 . 地球物理学报,1977,20(2):96-1 0 9. 张德成. 西藏当雄1951年8.0级地震烈度分布及形变特征 . 中国地震,1988,4(4):62-67. 李龙海,贾运鸿. 一九三七年青海托索湖7.5级地震形变带特征 .西北地震学报,1981,3(3):61 - 65. 刘忠书,李愿军. 中国强震地表破裂的基本特征 . 地震研究,1983,6(1):51 - 58 . 杨肇诚 . 中国震例 . 地震出版社 ,1988. 顾功叙 . 中国地震目录 . 地震出版社 ,1983. 谢 毓 寿 .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 科学出版社 ,1986. 参考网站: http://www.douban.com/note/11417838/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earthquak/6/2j-6-1.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8077403.html http://news.163.com/10/0414/13/64829PJQ00014AEE.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eb3183a7284ac850ad0242f9.html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13360 次阅读|13 个评论
由楼上震感能评估所在地地震烈度和远处地震震级吗?
热度 1 陈龙珠 2013-4-29 20:57
讨论专业问题,最终得回到基本概念,这也是科学网学科交叉的一个特色。尽管很是遗憾,但能暴露出问题,能有得以澄清的场合,还是一件幸事。 曾听说有一位地质地震学科的学者,出差到成都时,在楼上感受到了一次地震,能由其在楼上的感受断言出是某处发生了一次几级余震。本博听到后很是惊讶和佩服,因为,由楼上震感推算出远处地震的震级,需要具有多个环节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 (1)建筑结构由基础向上至那个楼层的振动传递特性(与结构类型和楼层数等相关),分析的专业基础是工程结构动力学;其中楼层数越高、平面形式越不规则,参与地震响应的振型类型及其阶数会越多,不但有平动分量还有转动分量; (2)由建筑所在场地地基向基础的振动传递特性(与基础类型相关),分析的专业基础是土动力学中的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在这个环节,基底直接受地基土支撑的浅基础、深入地基土深处甚至底部嵌入下卧基岩的桩基础、隔震基础,其振动传递特性彼此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对同类型场地(地震烈度相同)的上部结构相同的建筑,它们也会使得各楼层的震感彼此不同; (3)由震源向建筑所在地地基的振动传递特性(与地层构造及每层的物理力学特性、地貌、震中距等相关,粗略地可由地震动衰减函数来反映),分析的专业基础是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其中由实测的建筑场地加速度和速度峰值大小,可根据法定的地震烈度表评定这次地震在该处的实际地震烈度。 读到这里,我想读者应该能明白我为何有上述的敬佩和惊讶了吧?那是一位怎样的地质地震学者啊?! 要么很牛,已精通了那么多的交叉学科专业知识;要么吹牛,在不熟系所在建筑的基础形式和结构动力学的情况下,竟然能由在楼上的震感能准确地推算出哪里发生了几级地震! 作为土木工程地震防护的常识,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反映传播到各地的地震动强烈程度的地震烈度会有不同。我国对一场地震中各地的地震烈度进行评定的依据是现行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其中描述了每个地震烈度下评定区域的地表和地面建(构)筑物的损坏状况,并给出地面水平地震动加速度、速度峰值参考数值。由于我国城乡建筑实际抗震能力有较大差别,农村建筑在中、强震时的损伤和破坏程度整体要比城区的严重,所以目前我国在一场破坏性地震后的烈度分布图(不是作为各地抗震设防水平依据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大多是基于震后立即启动的震害抽样调查的结果,而不能震后很快利用地震动监测网实测的地震动加速度和速度峰值数据来绘制。 最后说一下我国地震动区划的概念,它包括地震动烈度区划和地震动参数区划(最大加速度、场地特征周期等),这是根据地震学、地质学、历史地震、所在地人口密度和财富集中程度等资料经综合分析后提出的,由中国地震局主持编制,是我国各地开展地震设防各项工作的技术法律依据。原以为新版本能于2012年面世,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却至今不见下落。若科学网有海外华人地震地质学者在我国地震动区划方面指责土木工程界的从业人员,则不是真地已经糊涂,就是别有用心。 对住宅包括在内的民用与工业建筑抗震设计,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抗震措施设计。前者要用到设防地震烈度下的场地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甚至进行时程分析所需的地震波形、场地特征周期等;后者则是不用计算的,主要是技术标准根据以往震害调查和科研后规定的相关技术性措施,如对应用广泛的多层砌体建筑须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和在一些部位砌体中配置钢筋等,以提高建筑在遭受地震时的整体性而不倒塌。 注:本文是本博在沪外手头无参考资料情况下的即兴之作,对其中不够严密之处,欢迎点评指正!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470 次阅读|5 个评论
震级,烈度与结构抗震
热度 1 soar1120 2013-2-4 10:46
秦老师在他的博文《 中国桥梁一般不防爆炸,但防不防地震啊? 》提出了一个问题:“ 按 3.0 级地震考虑,难道该大桥连一个 3.0 级地震都顶不住吗? 弱弱地问一下有关专家们,假设一个3.0级地震发生在桥地面下100m处,按照有关抗震规范,桥应该坍塌吗?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59111.html 首先我不是什么专家,在科学网上我这种萝卜头是不敢冒充专家的。 秦老师,如果一个3级地震发生在桥面下100m处,桥能不能挡得住,还真是一个问题哦。 我们很少在报道中与实际中考虑过一个100m处地震的问题,因为地震的深度,以浅源地震为例更多的是10km。 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问题等价于下面的问题: “ 桥梁100m处的一个3级地震能量,相当于多大震级的10km浅源地震传播到桥址处的能量呢? ” 这个问题恐怕就比较复杂了。 那我们看看能不能简化另外一个问题,1公斤TNT在原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10km外多少当量的TNT爆炸传播过来的能量呢? 是不是可以类似像太阳辐射一样,成一个球体传播,那半径为10km的球体的表面积与桥位面积比,那数量级相差太多了。 实际上震级只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一个量,能量的传播是一个耗散过程,而实际的地震工程中,大家更关心能量传播到桥址位置还有多大,所以在结构抗震中更关心另外一个量, 烈度 。 简单来说,结构工程师更关心地震波传播到桥址处时,给基础带了多大的加速度激励。 我们说的设防等级也是烈度而不是震级。新闻报道中一直说某建筑能抗几级地震,这完全是错误的,如果地震原位释放,比原子弹能量大得多,哪个建筑能扛得住。 而至于震级和烈度的换算,恐怕没有一个很简单的关系。这与地震本身能力,地震波传播距离,场地特性等因素都有关系。 而一个2级地震的能量是否能够产生8度的地震烈度,从理论上讲完全是有可能的。
376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地震震级和烈度对应关系
热度 2 shenxzh 2012-3-3 13:45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 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 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 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 “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 1 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 1 级,小于 3 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 3 级,小于 4.5 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 4.5 级,小于 6 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 6 级,小于 7 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 7 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 8 级以及 8 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 是 1960 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 Mw9.5 级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 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中国地震烈度表 (简要)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震级与烈度统计对应关系: 震中烈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X Ⅱ 震 级: 1.9 2.5 3.1 3.7 4.3 4.9 5.5 6.1 6.7 7.3 7.9 8.5
个人分类: Resear note|9485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1年全球地震分布全程演示
热度 6 Majorite 2012-2-17 04:57
2011年全球地震分布全程演示 http://bigbrowser.blog.lemonde.fr/2012/02/10/craquements-terre-2011/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cwWn_W6ZbT4 科学工作者必须一看 国内的读者打不开上面那两个连接,可以试试下面这几个: http://www.specialist-online-dictionary.com/video/science/video/cwWn_W6ZbT4/2011%E5%B9%B4%E3%81%AE%E4%B8%96%E7%95%8C%E3%81%AE%E5%9C%B0%E9%9C%87-%E5%88%86%E5%B8%83%E5%9B%B3-World-earthquakes-2011-Visualization-map-2012-01-01.html http://www.laboiteverte.fr/visualisation-des-tremblements-de-terre-en-2011/ http://www.ufunk.net/en/japon/world-earthquakes-2011-visualization-map/ http://theperiledsea.ning.com/video/2011-world-earthquakes-2011-visualization-map-2012-01-01 http://www.2012honduras.com/2012/02/12/world-earthquakes-2011-visualization-map-2/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2458 次阅读|9 个评论
震级间的递推关系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1-12-11 22:04
我们在研究震级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不同震级之间存在一个简单的递推关系式: M=2^n*(M-0.2*n) 式中, M 为里氏震级, n 为正整数,且( M -0.2 n ) 0 。 例如, 7.0 级 =2*6.8 级 =4*6.6 级 …. 呵呵,有意思吧! PS:科学网博文的编辑器有否有问题,用Word编辑的公式无法上传,请编辑们关注。
个人分类: 科普|263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有震级为负数的地震吗?
qsqhopeiggcas 2011-9-18 11:18
初次接触这个问题的读者也许一时想不通,地震怎么会有负的呢?请注意,我们说震级可能为负数,并没有说有负地震。 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零级地震不是没有地震,而是某种特定大小的地震。最早提出震级概念的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定义的零级地震是,用伍德 - 安德生地震仪在 100 公里 的距离上记录的水平分量最大地动位移的振幅为 1 微米的地震。当这样的仪器在这样的距离上,记录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每增大 10 倍,则震级增大 1 级。反过来说,当这样的仪器在这样的距离上,记录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缩小到原来的 1/10 ,则震级减小 1 级。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在 100 公里 记录到 1 微米的地动位移,实际是不可能的。那时也许认为,把它定义成零级地震就不会出现震级为负数的地震。可是,随着观测技术水平的提高,现在记录到比零级地震更小的地震也就可能了。 打一个比喻也许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对于温度,零度不是没有温度,而是将水结冰的温度定义为摄氏零度,比它热的温度为正,比它冷的温度为负。 再打一个比喻让大家对震级为负的地震大小有一点量的概念。一块砖头从桌面掉到地面引起的地震波,大致就相当于 1 次 -2.0 级地震。对于 -2.0 级地震,您也可以这么理解,在同样距离上它的地震波的最大地动位移只有零级地震的 1/100 。 该文引自: http://www.js-seism.gov.cn/scienceplacedetail.htm?id=939
个人分类: 科普|2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震级-能量- Benioff应变换算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1-9-17 20:55
震级-能量- Benioff应变换算
当前震级标度有以下几种:地方性震级 M L , 短周期体波震级 m b 、长周期体波震级 m B 、面波震级 M S 、矩震级 M W 以及持续时间震级 M D ,常见震级标度换算公式如下: 对于 M W 震级的转换采用以下方法,在大多数破坏性地震的震级测定中,当 6.4 < M S < 7.8 时, M W = M S ;当 M S = 6 时, M W ≈ M S ,相差很小;在较小震级范围内 M W = M L 。 震级 M L 、地震矩 M 0 、地震能量 E 和 Benioff Strain 之间换算关系如下: 当不同的震级标度统一换算为 M L 时,表 1 给出了震级及相应的能量、 Benioff 应变值。 表 1 震级 - 能量 - Benioff 应变换算表 震级 ( M L ) 地震距 M 0 能量 E Benioff 应变 1 3.55E+10 1.77E+06 1.33E+03 2 1.12E+12 5.61E+07 7.49E+03 3 3.55E+13 1.77E+09 4.21E+04 4 1.12E+15 5.61E+10 2.37E+05 5 3.55E+16 1.77E+12 1.33E+06 6 1.12E+18 5.61E+13 7.49E+06 7 3.55E+19 1.77E+15 4.21E+07 8 1.12E+21 5.61E+16 2.37E+08 9 3.55E+22 1.77E+18 1.33E+09
个人分类: 科普|8362 次阅读|1 个评论
提高震级值的测定水平,是地震部门的当务之急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1-7-12 01:24
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部门把震级值从 7.6 提高到 7.8 ,最后确定为 8.0 。大家都知道, 7.6 级和 8.0 级地震的能量差值是多少, Benioff 应变值会差多少。 对一个 7.0 级的地震, 3 级左右地震震级的测定误差无需考虑,对 Benioff 应变值的计算精度影响可以忽略;但如果对 4 级、尤其是 5 级左右的地震震级测定误差较大,会影响临界值的计算精度,会影响对强震发震时间的判断。 虽然地震部门的地震目录有速报、快报、正式之分,但对于“以震报震”的预测方法,实时地震目录中震级的确定精度会影响临界值的计算精度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震级的确定精度会影响到是否敢于做出临震预报的问题。 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和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地震部门不至于对震级值的确定也没谱吧?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2537 次阅读|2 个评论
震级和烈度
热度 3 cherrylu1960 2011-3-14 13:59
日本地震发生时,正在看一部稿子,作为争议中的科学问题,地震预报预测也收入其中。作为门外汉,看到有关理论问题,就有点范晕,比如关于“自组织临界性思想”就不太好懂。其实,普通人对于地震的了解,也就仅限于震级、烈度什么的,但这两个词有时也会弄混。 昨天下午看新闻,反复播放日本气象厅将这次地震的震级从8.8级更正为9级,挺吓人的,因为以前还没有听说过有过9级以上的地震。也许是新闻主持人连续主持,有点劳累过度,或者是真的对这么大个的地震震级有些难以置信,竟然将震级9级与烈度9级混为一谈,几次提到烈度更正为9度。还好,此类专业人土看起来有些低级的错误,在后来的新闻中没再发现。 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有可能搞不太清震级和烈度的概念,比对说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是9,有可能被认为是能抗9级地震。那可真的成为不倒的建筑了。 汶川地震的时候,专门听地震局的党友讲了一次地震知识。加深了对震级和烈度等名词的认识,印象比较深。尽管涉及问题太浅,有用没有在此还是想念叨念叨。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只有一个,相对于各地都一样。而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烈度强弱的划分受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影响。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方遭受的破坏程度不同,就表现出烈度不同。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四度以上的地震,人会有明显感觉,9度以上会造成明显的破坏。 对于地震级别的划分,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在实际测量中,震级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日本这次地震的震级据最新数据看还未到顶。美国地质协会称,日本大地震并非人类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自1900年至今,还发生过4起震级超9.0级地震。其中前三大地震分别发生在智利(1960,9.5级,死亡1655人),阿拉斯加(1964年,9.2级,死亡125人),苏门答腊群岛西海岸(9.1级,22.7898万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603 次阅读|7 个评论
印度尼西亚发生7.4级地震:震级报道差别比较
杨学祥 2010-9-30 09:14
印度尼西亚发生7.4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30日01:49 新华网 图中A点即为地震发生点。(4.920S, 133.783E)   新华网快讯:据印尼气象与地球物理局消息,印度尼西亚东部巴布亚地区30日凌晨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 http://news.sina.com.cn/w/2010-09-30/014921198280.shtml GFZ Potsdam GEOFON Global Seismic Monitor GFZ Potsdam - Earthquake Bulletin This real-time bulletin is a product of the GEOFON Extended Virtual Network (GEVN) and credit belongs to all involved institutions! Disclaimer: Unless revised by a geophysicist, automatically determined earthquake locations may be erroneous! This bulletin is customizable and also available as RSS news feed. New search Legend Origin Time UTC Mag Latitude degrees Longitude degrees Depth km A M Region Name 2010-09-29 21:03:26 5.0 4.84 S 133.74 E 10 A Irian Jaya Region, Indonesia 2010-09-29 20:28:06 4.5 4.94 S 133.70 E 83 A Irian Jaya Region, Indonesia 2010-09-29 20:08:11 5.0 7.16 S 123.11 E 605 A Banda Sea 2010-09-29 19:06:51 5.2 7.34 S 129.14 E 144 C Banda Sea 2010-09-29 18:52:12 4.1 36.16 N 23.04 E 10 A Southern Greece 2010-09-29 18:49:33 5.9 15.51 S 172.26 W 10 M Samoa Islands Region 2010-09-29 18:35:02 5.0 47.69 N 153.75 E 90 A Kuril Islands 2010-09-29 18:00:54 5.2 5.36 S 133.95 E 37 A Aru Islands Region, Indonesia 2010-09-29 17:30:03 6.4 2.81 N 46.99 W 10 C North Atlantic Ocean 2010-09-29 17:11:27 7.1 5.07 S 133.87 E 10 M Aru Islands Region, Indonesia 2010-09-29 17:10:52 7.2 4.93 S 133.80 E 10 M Irian Jaya Region, Indonesia 2010-09-29 16:29:54 5.5 34.71 S 71.54 W 74 A Near Coast of Central Chile 2010-09-29 14:10:46 4.2 2.83 N 128.61 E 226 A Halmahera, Indonesia 2010-09-29 11:33:32 5.1 5.07 N 94.70 E 44 A Northern Sumatra, Indonesia 2010-09-29 08:00:01 5.7 37.23 N 139.97 E 37 M Eastern Honshu, Japan 2010-09-29 04:22:26 5.4 28.68 N 134.77 E 61 A West of Bonin Islands 2010-09-29 04:14:47 5.3 36.78 S 176.92 E 283 M Off E. Coast of N. Island, N.Z. http://geofon.gfz-potsdam.de/db/eqinfo.php 2010-09-29 20:35:18.4 44min ago 37.98 N 20.73 E 5 ML 2.8 IONIAN SEA 2010-09-29 20:38 2010-09-29 20:08:11.2 1hr 11min ago 7.21 S 123.09 E 614 M 5.1 BANDA SEA 2010-09-29 20:15 2010-09-29 20:00:29.0 1hr 19min ago 40.71 N 30.12 E 7 MD 3.1 WESTERN TURKEY 2010-09-29 20:15 2010-09-29 19:23:31.0 1hr 56min ago 39.00 N 24.06 E 6 ML 2.5 AEGEAN SEA 2010-09-29 19:35 2010-09-29 19:06:48.9 2hr 13min ago 7.41 S 129.22 E 155 M 5.4 KEPULAUAN BABAR, INDONESIA 2010-09-29 21:09 2010-09-29 18:52:08.7 2hr 28min ago 36.36 N 23.28 E 2 ML 3.8 SOUTHERN GREECE 2010-09-29 19:01 2010-09-29 18:49:38.8 2hr 30min ago 15.77 S 172.10 W 60 mb 5.4 SAMOA ISLANDS REGION 2010-09-29 20:41 2010-09-29 18:41:55.0 2hr 38min ago 46.37 N 12.80 E 5 ML 2.0 NORTHERN ITALY 2010-09-29 18:49 2010-09-29 18:34:57.9 2hr 45min ago 47.82 N 153.91 E 60 mb 4.7 KURIL ISLANDS 2010-09-29 19:49 2010-09-29 17:10:51.3 4hr 09min ago 4.90 S 133.82 E 10 Mw 6.7 NEAR S COAST OF PAPUA, INDONESIA 2010-09-29 17:32 2010-09-29 16:44:02.4 4hr 36min ago 37.60 N 38.71 E 5 MD 3.1 EASTERN TURKEY 2010-09-29 17:07 2010-09-29 16:39:42.9 4hr 40min ago 39.92 N 36.31 E 8 MD 3.0 CENTRAL TURKEY http://www.emsc-csem.org/index.php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294 次阅读|4 个评论
mirror - 不戴有色眼镜看事儿很难么?
liwei999 2010-6-22 20:01
不戴有色眼镜看事儿很难么? (2414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ne 21, 2010 07:21PM 说不难也不难,说难还真难。都说用了科学就可以改善戴有色眼镜的事态,殊不知,科学也是人做的事情,如果以为用了科学就可以让人不戴有色眼镜看事儿的话,其对称的形式也会出现:用了科学又带来了新的偏见。 因此试图利用科学去减少偏见的任何企图是徒劳的,大可不必指望。当然对这类镜某的谬论有很多人并不认可。 近来有嵇教授的《谈谈地震的震级》( ),意在 引用: 中国地震局系统过去一直采用面波震级Ms(国家标准GB17740-1999),这样做既不太科学、也不太客观,更不与国际接轨,报出的震级在民众中常造成疑惑。那么,地震局系统为什么要一直或还要继续使用面波震级呢? 如果镜某的阅读能力没有太大的问题的话,嵇教授对此问的回答是这段文字 引用: 小于5.5级的地震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采用面波震级虽然可以人为地把震级报低,从而达到稳定民心、让民众安心生产、放心生活的目的,但是这样做中国的震级数据就不和国际接轨了,缺少直接的对比性。 读过嵇文后,如果以为最具科学性的震级标度是矩震级Mw,不与美国人的数据一样就是不与国际接轨的话,就是被嵇少丞教授误导了。在此镜某很想听听嵇少丞对美国人使用英制,不与国际的米制接轨的见解。 有四种震级的表达方法就说明有四种存在的道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并不是使用最具科学性的震级标度最好。因为计算矩震级Mw需要时间,在判定震后是否需要启动紧急动员的程序的时候,地震震级的速报性是相当重要的因素,震级的精度差一些根本就不是问题。 面波震级Ms对表述浅层地震敏感,而体波震级(Mb 或MB)更适用于深层的地震。因此作为报道用数据,表述对人类生活影响较大的浅层地震用面波震级Ms是个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存在着中国的震级数据不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其中的道理十分简单,没有一个人的身段尺寸要与另外一个人接轨的道理,除非是想要衣类共享。地震波的原始波形记录才是最重要的数据,有了这个数据,至少搞地震的研究人员就不会杞忧选择震级标准、如何国际接轨的事情了。 用有色眼镜看地震是如此,看中医也是一样。医疗的问题很少有因为科学上的事情争论起来的,但人们往往都是用中医不科学来批判中医。殊不知原本就不是什么科学的事情,非要整出个最科学的东西来,难免要人贻笑大方了。 国人有个说法叫诛心,这段话 引用: 嵇教授曰: 采用面波震级虽然可以人为地把震级报低,从而达到稳定民心、让民众安心生产、放心生活的目的 可算是诛心了。 过去粮食是用体积算,不用重量。按今天的法制看是不科学。但是这个不科学中也有不科学的道理,不必为粮食中的水份高低困扰。如果是多一个知识就可以多一份智慧的话,这个知识是个天大的好事。可惜,也很可能会是多一个知识就增一分偏见。嵇教授的《说震级》就有几分这样的倾向呢。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4370,64370#msg-64370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地震局的震级总比国际标准高
郝炘 2010-4-22 12:40
2010年4月14日(标准时间是13日)青海玉树地震,国家地震局发布的震级是7.1级,国际标准震级是Mw6.9级。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国家地震局定为8.0级,国际标准算出来的是Mw7.9级。 1976年7月28日(标准时间是27日)的唐山地震,国家地震局定为7.8级,国际标准算出来的是Mw7.6级。 国际标准地震震级的确定是用moment tensor反演出来的,可以从下面这个网站查到,需要用标准时间: http://www.globalcmt.org/CMTsearch.html 国内新闻报道中提到国地震局原首席预报员孙士鋐介绍:从2009年7月15日至今的9个月,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共24次,平均每月2.6次;相比20世纪百年每年19次,每月1.6次的平均记录高出不少。 从Global CMT Catalog中查到 过去一年中(2009年4月13日到2010年4月13日)Mw7.0以上的地震有17次,其中7到7.9级的15次,与USGS统计的1900-1999的百年中该震级段的平均地震发生频率一样。USGS数据见: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qarchives/year/eqstats.php 不知道中国国家地震局是怎么确定震级的,也许震级的确定和汇率一样也是主权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66 次阅读|9 个评论
玉树地震与科学数据
windlight 2010-4-18 08:26
赵凤光 决策来源于数据,中国地大差异大,是否意味着各地的防震标准的不同? 这个标准的不同意味着投入上的差距规律是? 百年一遇和十年一遇的标准投入差距在哪? zt1 http://www.google.com.hk/search?hl=zh-TWsafe=strictq=%E7%8E%89%E6%A0%91%E5%9C%B0%E9%9C%87+%E9%9C%87%E7%BA%A7start=10sa=N zt 2 玉樹地震中美公佈震源深度差一倍 專家:標準不同 2010年04月15日 09:19 來源:新京報  發表評論   【字體: 大 小 】 青海玉樹地震震源深度是33公里還是16公里?昨日,中國地震局和美國地質勘探局給出了不同的結果。   發現這一不同的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倪四道說,不同機構有時候會有不同的答案,這與監測方式、當地地震臺網數量都有關係,哪個更準確還需研究。    震源越淺破壞就越大   根據中國地震局的消息,玉樹地震震級為7.1級,震源深度:33公里。但是,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上發佈的消息是,震源深度為16公里,另外,地震的級別也比我國公佈的級別低一些。   倪四道說,震源深度不同,造成的破壞也不同,震源越淺破壞就會越大。最簡單的一個辦法,用震級除以震源深度,就會發現,震源16公里的破壞程度是震源33公里破壞程度的兩倍。   歷史上這種地震數字不斷更新的情況也比較常見。1993年印度拉特而(音)地震,雖然震級只有6.4級,但是造成了近萬人的死亡。一開始監測到的震源深度是12公里,最後經過仔細研究確定為2公里。專家認為,震源淺,也是造成這一地震破壞程度大的原因。    各國對地震深度定義不同   對於震源不同的情況,倪四道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地的地震臺網比較稀疏,一般情況下,我們在水準面上方向的位置監測的會比較清楚,但是深度就比較難定,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目前的地震科研技術上,對測定深度的測量也沒有更為準確的方式。   他認為,這種不同不是水準問題,而是硬體問題,另外他強調說,美國給出的數字也不一定是對的。還有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各個國家對地震深度也有不同的定義,比如有的是地震時一點的深度,有的則是地震中的平均深度。   不過他認為,增加臺站建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   另外,對於震級也不盡相同的原因,倪四道說,這是預報標準的不同,美國網站上甚至會根據不同的記錄方式,預報兩個震級,震級不同更是可以理解的。(記者吳鵬)
个人分类: 思辨|3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川平武发生余震的不同级别报道
杨学祥 2008-8-1 18:15
四川平武发生5.8级余震 成都西安有震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16:55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消息 据陕西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8月1日16时32分,四川平武县(北纬32.1,东经104.7)发生5.8级余震。成都、西安等地均有震感。 http://news.sina.com.cn/c/2008-08-01/165516044533.shtml 快讯:四川绵阳平武县与北川县交界地区发生6.0级余震 2008年08月01日 16:54:5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快讯:据中国地震局值班室通报,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与北川县交界地区16时32分发生6.0级余震。 (责任编辑: 苏影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8/01/content_8895293.htm 凤凰资讯 大陆 正文 四川平武发生6.1级地震 尚无人员伤亡消息2008年08月01日 17:23央视国际 据央视报道,下午16时32分四川平武发生6.1级余震,由于通信问题以及各乡镇尚未上报,到目前为止,尚无人员死亡和房屋倒塌的消息。 (钟文)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08/0801_17_690120.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526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