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校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用“死”标准来衡量和评价“活”人生
热度 4 周可真 2016-1-18 14:05
——评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信念 话题:江苏泰兴 36 岁女教师监考时猝死,学生未察觉仍做题,校方澄清学生并非冷血无知 博主评论: 此事发生在初中年级,死者监考时又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全班学生都背着对她且全心投入考试,所以学生应无过错,那发贴人指摘这些初中生“冷血无知”,实在没有什么道理,然其提出了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和办学方向的问题,却是发人深省的。 这年头我国的学校:小学、中学都是一个比拼升学率高低的竞赛场所,学生是参赛者,教师是教练,校长是领队;大学是一个比拼全国排名或世界排名名次先后的竞赛场所,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都是参赛者,教师既是参赛者又是教练,系主任或院长是领队兼教练,校长是总领队兼总教练,因此,全国学校教育实际上只是给学生、教师灌输一个基本理念:“成王败寇。”学生、教师心中实际上只有一个基本信念:“成功才是硬道理。” 基于这种理念和信念的学校教育肯定是有问题的,而且有极严重问题。即使从成功学角度来看,按老子“无为则无不为”,“无执故无败”之哲学,若其心执着于成功,则其事必不成功也。更何况,学校乃是教书育人之场所,而非竞赛场所。秉承怎样的育人理念,这关乎持守怎样的人生观。人生之目的和意义,难道仅仅是为了成功和取得成功?果真是如此的话,那末,从政者究竟要当到多大的官才算是成功了呢?经商者究竟要赚到多少钞票或拥有多少财产算是成功了呢?为学者究竟要做到多大的学问才算是成功了呢?务工和务农的工人、农民又以什么来衡量其是否成功了呢? 除了超世的上帝是全智全能的绝对之物,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现实的人生旅途中的成功与失败也都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然则,如果以成败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则不仅其成败标准根本无以得到合理确定,而且由于各人具体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其人生经历也因之千差万别,故以等齐划一的成败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这些千差万别的人生之价值,这无非是要求所有人都追求同一种人生目标,以便最终都进入到人人过同一种生活的“大同世界”,因而这无异于是为阳间生活立一个阴间标准,因为只有在人人终将进入阴曹地府的意义上,这样的“大同世界”才是可能实现的。所以,当所有人都按等齐划一的成功标准去追求人生成功的时候,那便是意味着当且仅当他们都进入阴曹地府时,他们才是都取得了同样成功,而且事实上阴曹地府是人人可以成功地进入并且必定能成功地进入,所以,也只有阴曹地府才是所有人都获得同样成功的大同成功境界,换言之,只有“死”才是衡量和评价人生之成败的绝对标准——“死”既是人生成功的绝对标准,也是人生失败的绝对标准;当且仅当人离世之时,其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才融为一体——既是绝对成功,也是绝对失败。 要言之,将人生之目的和意义定位于成功和取得成功,这本质上也就是用“死”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活”的人生,按照这种人生观来确定育人理念,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一心向往“成功”,这样的学校教育无异于是将人“活活”往“死”里整——要将“活人”育成 = 整成“死人”!这种教育当然是绝对成功教育,也当然是绝对失败教育,因为“死”既是人生成功的绝对标准,也是人生失败的绝对标准。
个人分类: 教育|3461 次阅读|3 个评论
家庭教育一定要跟学校教育反着来
热度 5 arithwsun 2011-11-1 10:30
家庭教育一定要跟学校教育反着来 王永晖 我刚发布完的文档, 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 ,是针对学校教育的,里面有一些关键点,是希望未来的学校能够考虑试验的。 至于我自己家的儿子,今年上的还是公立学校,没有能力按照那个文档中的想法来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世界本来如此。 所以,我们家对儿子进行的教育,主要还是落在家庭教育上,学校班级的教室,平常根本都进不去,校园不大,却有1600多学生,没有那个条件让家长进入。 鉴于当前公立学校的情况,我将儿子的家庭教育战略和教育方法,定位就是, 家庭教育一定要跟学校教育反着来,具体说来,有那么几点: A1. 公立学校非常注重“教育评价”,以此基础又跟“竞争”心态和 “选拔” 机制接轨,作为家庭教育,我们在家里就不能再多搞“评价”了,能尽量远离就尽量远离,除非孩子自己要把它当游戏“玩”。 家庭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孩子,还搞什么“评价”和“选拔”啊,把这个道理说穿了,岂不是非常简单。实际上,学校教育也应该慎用之,但我们目前改变不了学校,只能把家庭教育气氛控制住, 我们要让孩子们根本意识不到, 不觉得他们的父母会对他们进行评价。 这在我那篇文档中,是作为一个非常基本的关键点来写的,在交流模式的三大原则中,作为第二大原则---“慎用形容词式评议”,仅次于“少用否定式态度”。 这样的孩子,在自己将来成长的过程中,就不会患得患失,就能勇往无前。 A2. 儿子上的公立学校的老师,很负责任,全班41个孩子的作业都照看照改,既然老师都这么负责了,我们家长就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督促孩子的作业上,心不要急燥,要按照孩子自己的身心发展节奏来做, 不要攀比。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内容,一定要跟学校教育内容有所区别,不能是简单的重复,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是没办法的办法,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本身就已经很关注教育的家长们,就应该认识到, 课下家庭教育学习的东西,不应该是重复课堂上的内容,否则,孩子只是简单的重复,就不可能有提高,而且非常乏味,让孩子最后对学习生厌。 儿子现在很喜欢学习,但是是用他自己的方法,回到家自己编书编题,如果大人不理解,把他这块自由自主的时间给砍掉了,非把意识形态注重在完成学校里的额定作业,反而不美。 孩子从早上6点40起床,就进入上学状态,8点上课,4点放学,大部分时间一直坐着,这么大的时间量下来,如果家长还要把重点放在作业和学校要求上,孩子怎么能受得了。 所以家庭教育的内容,一定要跟学校教育内容有区别,把棋子往外下,别跟自己的孩子抠学校的课本,学什么不是学,学好了后,将来考试一样会好,但是如果孩子的身心节奏就是慢,就不要现在就跟别的孩子去比,对吧,这么浅显的道理,应该晓得吧。 其实说起来,儿子学校虽然每天布置作业(一年级),但是量都还可以,甚至可以在学校就做完,但是儿子懒,不愿意赶,要回到家做,家长就不能跟孩子较劲,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回家先让孩子高兴了,自由自主尽兴了,再去把作业完成,反而可能速度会快。 这是鉴于目前情况比较现实的做法,一些家长,要求孩子回来后先做作业,他们已经从早上8点坐到下午4点,这已经是孩子的极限了,回家还要接着立刻先做完作业,我觉得这就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了。 最后再多说一句更具体的解决方案,操作性更强一些才可供实践,而不能光是抽象的教育理念。 B1. 用“教学整理”来代替“教育评议”,这是我一直跟家人强调的,与其把心思放在督促孩子的学习动力上,不如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帮助孩子整理的功夫上,孩子的画作,有不少精品,可以帮助他整理成册,这么大的孩子,让他自己独立整理,是不现实的,这个要靠引导。 同样,书法,语文,乃至数学,都存在着这个“整理”过程,这是个细致的活,长久下来,肯定比 “教育评议”对孩子的促进更大,实际上,整理本身,也暗含着“评议”,只有“好”的作品才会被挑选出来整理,只不过不显露出来而已,有益而无后害。 B2. 合理安排孩子的课外时间。学校课程时间表的改革,是我的那个文档的一个关键,可惜我们现在动不了学校,那就把同样的原理,用在家里吧。 我们可以分析孩子的活动,其实上面内容已经隐含了一个提法,孩子需要自主自由的活动,这一点在学校教学中很难保证,孩子们必须跟着老师的节奏来,回到家里,必须有自主自由的活动了,这第一类活动的时间要保证住。 第二类活动,则是家长参与的课外教育活动,不能跟学校教学内容重复,一般都选在亲子阅读上,儿子上学后,这一块儿明显被大大压缩了,现在要重新做起来,因为毕竟上学了,亲子阅读,还可以跟书法和绘画练习相结合。 第三类活动,才是学校布置的作业,这一块儿,其实占用时间并不多,但是因为家长忧虑心比较重,往往在心理上就排挤掉了前两类活动,我准备把它的时间节奏改改,我们以前是放学后先去公园等处玩,然后吃饭,吃完后做作业,之后再做点亲子阅读之类课外活动。 既然作业本身所占时间并不多,难度其实也不大,我看完全可以放到晚睡前的最后阶段,半个小时就能做完,然后上床睡觉。 这样的好处是,孩子自主自由自愿的学习活动时间,就可以连成一片,不至于被作业时间插入而干扰,孩子在之前学活泛了,之后再做作业就势如破竹,否则,之前一直在那儿较着劲,重复整个一天的活动,并不好。 作业这种东西,要看淡才对,不要过于计较,培养责任感,不应该是从做作业开始,如果将来作业太多,孩子完不成作业,我看家长偶尔帮助完成一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会伤及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的培养,应该是爱护环境这些比较自然的事。 附注. 一些家长,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就不自觉地裹进应试教育的陷阱里去了,一年级的孩子每天就要做一个小时的作业,其实这样下来,孩子长大后的高阶考试,未必就会好,把孩子的潜力是先耗光了,而不是先培养足。正确的策略应该是 , 一定要按时间为标准,而不能按照成绩为标准,来定作业的完全情况。即,你不能瞅着他的成绩分数,来定他的作业时间,正确的应该是,瞅着时间尺度,每天作业半个小时的情况下,能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 实践讨论贴(豆瓣小组)
个人分类: Book-W|5996 次阅读|9 个评论
学校教育从“文化之教”到“自然之教”的循序发展
周可真 2010-8-29 16:59
读王鸿飞新作《 中国大学最不需要的就是价 值教育 》有感 王鸿飞新作《 中国大学最不需要的就是价值教育 》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 大学是追求知识和探求知识的方法的地方,也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用critical thinking去重新审视他们在经过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知识灌输和价值教育之后的所有知识和价值的地方 。以我的专业眼光来看,这个观点的积极意义是在于区分了人生不同阶段和不同级别的学校的教育各自的侧重点,强调了价值教育对人的成长阶段即幼小中学阶段的重要意义、奠基意义和知识教育对人的成熟阶段即大学阶段的关键意义、决定意义,更确认了大学阶段的知识教育的实质是在于培养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既有的知识和价值的能力。 重新审视自己既有的知识和价值的能力究竟是一种什么能力呢?依据王鸿飞原文以及我的专业知识,这种能力也许可以被理解为由客观知识转化而来、在价值上具有中立特性的理智或理性,进而还可以被理解为犹如老子所追求的超然地凌驾于万物之上的道,这不是先天地生而可以为天下母的道,而是由这个宇宙本根之道内化所成的德,这个由道而德的内化过程就是为道者弃智、绝欲而让自心虚极静笃地对道作玄览、静观这里弃智、绝欲是超脱于一切具体的知识(智)和价值(欲),使自心免受它们的影响;虚极、静笃是自心无知(智)无欲地绝对独立,亦即知识和价值上绝对中立;玄览、静观是知识和价值上绝对中立的自心与道的冥合。 之所以可以作这样的类比,是因为由道转化为德就是获得客观知识(道)的过程,而一经获得这样的客观知识(道)而有了德,就能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即像道一样(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超然地凌驾于万物之上,无为而无不为地作以道观之的客观认识和独立判断;具有重新审视自己既有的知识和价值的能力的人,正像为道的上德之人一样,能够绝对中立地对一切事物(知识和价值)做出自我判断。这种自我判断,以其不受任何知识和价值的影响而完全依据客观知识来说,是客观判断;就其纯粹出于自我决定而言,它又是独立判断。 强调客观判断和独立判断,是道家知识论的本质特征。这种知识论与西方科学知识论具有一致性,本质上都是法自然的知识论。把这种知识论引入教育领域,即可以形成法自然的教育观,在这种教育观指导下去培养学生对事物(知识和价值)进行客观判断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这种法自然的教育模式内在地排斥对学生进行知识和价值的灌输,因为这种灌输教育是同 自本自根和独立而不改的自然之道相违背的,不是莫之命而常自然地让受教育者自正、自化,而是如儒家那样旨在化性起伪而实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的治人、正人之教化。 应该说,强调受教育者自正、自化的道家的自然之教模式和强调治人、正人的儒家的文化之教模式是各有其合理性的。以知识和价值的灌输为主要任务的文化之教比较适用于未成年人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客观判断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自然之教比较适用于成年人教育。 中国教育深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向来倾向于对一切人进行文化之教,这实际上是把一切受教育者统统当作未成年人来看待,并试图通过文化之教使之达到如孔子所说那样的成人。这种千篇一律的人文教育模式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对他们已然独立自主的成人之性的漠视和对其独立自主性的抹杀。 教育当根据人生中知识和价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来循序渐进地展开,从以未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 化性起伪的文化之教为主要形式的人文教育,上升到以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归根复命的自然之教为主要形式的科学教育。如果说化性起伪的人文教育是先觉者对后觉者实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启蒙教育和开导教育的话,那末,归根复命的科学教育则是前识者对后识者实施莫之命而常自然、依养万物而不为主的自为教育和自由教育。
个人分类: 教育|3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族教育
creator 2010-6-4 16:37
什么是家族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个中间体。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以众多学生为单位,而家族教育是以一个大家族为单位的教育体系。比如某个地方的王姓,李姓,以家族为单位,设立专门的教育方式。引申开即部分家庭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目的结合组成教育体系,有别于单个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称为家族教育或者群组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父母以身作则,传授为人处世习惯,原则,形成家规,家训,学习如何对待兄弟姐妹,父母。但是当众多的独生子女出现,双亲与子女分开的情况出现,所谓的家庭教育已经崩塌,同时家庭教育受父母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实现度还与家庭的经济实力和时间等资本密切相关。 社会教育往往受社会风气,政治体制等价值观的影响,不一定能够真实体现优势和趋势。如果处于殖民或非健康政体之下,还可能是一种奴化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所以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和传统,就必须采取必要的家庭教育,而在殖民或不健康政体下,家庭教育往往也会因经济政治因素影响而缺失,所以保有家族教育和群组教育非常必要。 这种家族教育必须存在于体制之外,即不能受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的干扰,因为家族教育本身是为了维系家族的教育目的,不是为了服务于政体,你可能存在于封建社会,也可能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其学校教育的东西,必然跟其社会属性和政体挂钩,如果家族教育顺从于它,则必然在社会转型使其遭受惨重失败。可能有些人会理解为反社会,其实不是,是要独立于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因为一个家族生存不是只有政治,还有经济文化,独立的认识;清楚的认识,才能适应发展,而不是顺应,盲从的认识以求发展。如果你的教育有悖于政体和历史发展趋势,显然会使家族生存受威胁,这绝不是正确的家族教育。家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竞争优势和脱颖而出,绝不是背离潮流。无论是存在于资本主义还是于社会主义之中,都遵循获得竞争优势为目的,所以要求你存在于是否资或社的体制之外。需要客观独立的科学态度去实施家族教育。 组合基础,家族因为有共同的血缘关系,所以较易组合在一起。但是有时候家族可能由于历史原因结构松散,不能再抱团。那么其他类型的群组就有必要结合在一起。比如一群共同的好友,他们关系够铁,能够形成紧密的社会关系。一个小区的邻居,城市化后,很多人连邻居的面都没见过,但是他们有相差不大的经济背景,有相近的消费环境,子女成长环境,所以在邻居中寻找志同道合者可以组合。 组合的家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既然如此就会有矛盾,即使歃血为盟也会有叛徒,所以必须清醒认识到组合的所得和所失,能够容忍矛盾的存在,能够预料和处理矛盾,才能使这个组合不至于崩散。在结合之前要认清基础,结合之后要对矛盾有共识,这样才能长久,才能将这种群组教育的目的实现。 资源共享的优势,当家族或群组形成后,它能够共享很多资源,使资源最大利用。比如你家买了一把小提琴,他家买了一副象棋,那么可以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可以共同请一个家教等。 互补优势,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没有姐妹关系,需要有一个互补机制。而长幼互补,父母亲情互补也非常需要。 资源组合优势,资源组合越多,越容易发掘人的潜能,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天赋,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它,如果教育资源单一就很难发现,但是有多种资源组合时就能很快发现。形同抓周一般,如果你的家庭只能提供毛笔,你的子女就擅长书法吗?当更多的可选择教育出现时,才能充分的发掘子女的特长。比如一个家族的子女聚集在一起,共同接受琴棋书画的教育,那么可以发现谁擅长什么。单个家庭花很多钱去培训子女一项技能如钢琴,到头来可能她擅长却是绘画。资源组合越多也能最大限度的拓展人的能力,如果某个家族的子女对各种技能都有涉足并擅长一些,那么他们在今后的竞争中就明显处于优势地位。 当社会处于转型期,很多价值观念的转变会影响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如果没有一个教育体系作为意识的稳定剂会造成巨大的不安,而家族教育可以起到这种稳定作用。 一个缺乏良好家庭教育和家族教育的人,如果富裕,往往在教育子女上出现问题,使得富不过三代,如果贫穷,也使得后代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不能给后代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留下好的精神遗产。 家族教育的内容所涵盖的不只是数理化知识,它还包含历史,文化传统,礼仪,人性,宗教等诸多人类世界所感知的知识和运用的认识和思考方法,这些才是教育所应当传递的。应该把其他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不足做好充分的补充。 家庭教育难实施,社会教育失灵,学校教育失本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子女的教育状况?如何保证文化的传承?因此家族教育势在必行。孟母可以三迁,一些人可以选择移民,但大部分人无法做到自由迁徙和为子女教育作保障。 欧洲贵族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皇族家庭或大家族都保有较好的家族教育。即使中国历史上一些大户人家,在女性受歧视的情况下,仍然使自己的儿女有受琴棋书画的熏陶。反观现在,很多家长除了学校教育外,几乎没有更多的教育,顶多培训班式的艺术类教育,对于认知,人性,文化礼仪等没有相互交流。更有甚者,还将考试等东西强化至家庭教育。父母根本不知道子女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了解子女的价值观不是要求子女照着自己的价值观看问题,而是要知晓其动态,发现危险趋势,而不是抑制自由的趋势。大家族依靠自身的财力和社会关系及卓越的能力,能够影响历史的步伐,改善民族国家的命运。如果拥有一个国家大部分财富资源的后代没有驾驭国家民族和未来的远见和能力,将会是新的一轮折腾。 看富二代新闻或者看高消费领域诸如各种会所,青少年进入者少,且涉及教育甚少,多是娱乐性及礼仪性。如果富二代只有炫富藏富抑或豪车纸醉金迷,而没有慈善,公共善举或影响力,甚至富一代皆是如此,一旦社会转型或前进,那么这个富的家族会很快衰败。任何一个族群不是在所有层面都是强势,可能在权利和金钱上强势,但是在人文艺术或技能及道德修养上未必强势。如果有诸如仇富价值观的存在,那么就需要富贵阶层增强族群教育以免衰败和火上浇油。贵族学校也不能代替家族教育,贵族学校也会受体制困扰,他们教材师资等依然同其他学校类似,不能充当家族教育的角色。移民也不能使其具有较好竞争优势。 作为贫困族群,特别是在一个保障系统失灵的社会里,要想使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只能靠相互帮助。个人力量有限,而社会和学校又不可靠,所以只能靠自己组织家族或群组教育来满足自己的受教育权利。比如一群留守青少年需要家庭间相互结盟,共同管教子女,共享学习资源。共同指定一个人来监管放学回家的孩子,对他们进行教育,给他们配置共享的学习资源,以补充社会供给的缺乏,同时避免单个家庭提供的能力不足和偏废。 作为工薪中产阶层,所追求的精神层面也很有限,在T型收入结构及一个教育,医疗,养老等多种保障都不足的社会里,想要保持子女的高水准的教育也是相当困难的。而采取共同结合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是比较合算的选择。举个例子,要使孩子具有求生,礼仪,艺术等技能,单靠个人家庭支出而获得,成本会非常高。比如要学习逃避灾难,驾驶,金融理财,琴棋书画等技能,在社会的学校很难完成,必须靠自掏腰包单独学习,而这个成本是相当高的,如果采取家族或群组的方式,可以大大的降低成本。同时完成协作及友爱等社会情感及技能教育。 对于移民群体或其他迁徙群体,要保持自己的民族性,保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就必须采取家族或族群式的教育,这样才能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征尽量不被抹杀,在族群遭受不公待遇时才能有反击的文化底蕴,民族文化要自救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保有自己优良的特性才能与其他民族共荣共融。 家族教育应该从以下基本部分做起,人生人性,家族哲理,生存生活技能,包括求生,健康,运动等诸多技能。其次是琴棋书画等艺术性质的教育,再是经济理财,政治观念,济世之道等的教育。绝不是为了追求考试和加分而教育。这种行为不受任何规定的限制,是自组合合并请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尊师而不必受各种繁章陋律所束缚。 家族教育同样包含成人领域,成人往往于种种原因未能学习到很多知识,比如上学问题,环境问题,新事物等,而且人应当是活到老学到老,所要掌握的很多知识都不是从学校获得,后天教育也是需要的。对于普通的年轻人,如果就业遇到问题,且个人及社会都无法满足求知的欲望,家族可以资助学习技能,解决生存问题,增加个体的竞争力。对于中老年人,家族可以提供更多新事物及新技能的教育,使其成员与时代同步,保有较强的竞争力。 实现方式,家族会议自组织或者咨询专门机构,这种机构是在各种培训及家长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新的桥梁,即家族和群组提供生源及资费,各种培训学校提供培训项目,这样这个中间机构就能够按照家族要求或者量身订做培训组合,而不是简单单一的培训项目。某些方面近似于一些夏令营模式,只不过更系统和灵活。订立规则,日程,任务,目标等细节。对教育的内容,实施方式,教材以及师资选择都给出相应的准则,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否定,不断完善,找到适合自己的家族教育方式。
个人分类: |292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要太重视学校教育
jeweliu 2010-1-21 14:08
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通过学校教育,我们可以学会识字算数,可以学会很多知识。但是,太过重视了,就过犹不及了。 ??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虽然重要却不能取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我们很多人的观念就狭义的认为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很多不好的后果。 ?? 家庭教育需要为人父母者身体力行去教育自己的子女。让孩子学会接受爱,学会爱别人,学会基本的待人处事,学会如何看待身边的事物等。这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 社会教育更是为大家所忽略的。很多家长叮嘱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家务活不用干,社会上的活动也不用干,忽视了社会教育,弄得很多学生视社会为洪水猛兽,怕走上社会。 ?? 本来寒暑假就是要学生能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教育。但是现在呢,他们被各种学习辅导班包围着,根本没有时间走上社会接受社会教育。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2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育人——中国现代教育的缺失
贾克功 2010-1-17 14:05
传统的中国教育一直十分重视育人,小到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大到如何对待自然,如何看待世界,点点滴滴,面面俱到。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至少也有三千年了。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校变成了传授知识的场所,却丢掉了育人的本分。殊不知,知识不等于学问,不等于修养,不等于能力,不等于成功,更不等于幸福。 这种状况至少从我们这一代 50 后就开始了。但我们的父辈们,不管是读过几年书的,还是文盲,受传统文化影响都较深,尚可多少弥补一下学校教育的缺失。再往后的人,读书的越来越多,学历越来越高,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但如何做人处世却全然不知。 把学校变成了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忽视了育人这个根本,恐怕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最大失误了。教育是立国之本,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学校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兹事体大,不可不察,不可等闲视之。 贪官学霸、院士造假、博士跳楼、教授自杀、夫妻反目、婆媳死掐,纵然有种种社会因素,但从小缺乏做人教育无疑是导致这类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身边发生的点滴小事就可看出学校做人教育的缺失:前两年,我们楼层有位女博士生,三年时间,就没见过她和哪位老师或同学打过招呼;一位同校区其他学院的硕士生写论文遇到果树学的问题不懂,写不下去,发电子邮件请教,我没回,于是他又发。其实,不是我不好说话,就在一个院子里,向陌生人请教要登门拜访应是最基本的常识。浙江一位素不相识的同行,搞研究遇到问题发邮件请益,反复 5-6 次,我帮他查了大量资料,一次次耐心解答。因浙江太远,登门拜访,太劳心费力了,根本没有必要。前几天,本系的一个不相识的本科生多次发短信,向我借显微镜和照相机(她导师的实验室和我的实验室在一个楼层,办公室就在我隔壁)。事情都不大,但反映了现代学校做人教育的严重缺失!类似地事情还有很多,恐怕科学网的同事们也不乏见。 连最基本待人接物到不懂,读再多的书、学历再高又有何用?这样的人才将来在社会如何立足?是到了必须反省中国现代教育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2980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好书,做好人。”这样的校训多好
hhanb 2009-5-14 10:51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日前在《光明日报》母校礼赞栏目撰文,回忆起自己的母校同文中学的校训:读好书,做好人。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这首先是因为,笔者同杨叔子院士一样,都非常赞赏这样的校训;其次是因为联想到当下的中学校训,更觉得读好书,做好人这样的校训倍加珍贵,因为当下中学校训几乎是千孔一面,不是过于的口号化就是显得内容苍白无力,比如什么崇高啊、卓越呀,再不然就是什么拼搏啊、刻苦呀之类。给人感觉总有点像市场上的叫卖声,声嘶竭力地吆喝着,却不见得把它们当真。 我们常说教育的宗旨就是教书育人,读好书,做好人。这样的校训该有多贴切,既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意义,也充分显现了教育的价值。教育就是教会人读书,特别是教会人读好书。一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基本的道德良知和健全的科学文化体系的知识中人。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只要不存在先天的智力障碍,都会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大体上也都可以称为是德才兼备的人。至于从中涌现一批出类拔萃的精英之才,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为此,杨叔子院士在文中列举了 270 多位知名校友,那都是在读好书,做好人。这样的校训熏陶和感染下修炼而来的。用院士总结的几句话说就是:同文培养一种气质,承担责任,厚德报国;演绎一种气度,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凝练一种气息,文理交融,中西贯通;秉持一种信念,敢为人先,守正创新。 笔者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过,一位台湾知名图书馆学专家说过的一句很朴实的话:爱读书的孩子不大会变坏。可是我们还是很不情愿地看到,当下的学校教育不仅没有坚守这样的原则,相反有一步步补滑向去读书教育的危险。不仅社会上的书店在激烈的商战面前一再溃败,就连学校也难得容得下一间小小的书店。与此同时,校园店里的快餐、饮料却卖得异常火暴。学生书包早已被各种习题与模拟试卷塞得满当当的,再说还有的学校干脆就不提倡学生课外阅读。显然,这样的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的是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而不是读书的主人。距离往日同文中学的教育理念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请大家给个判断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劳动教育是最基本的德育
hhanb 2009-4-20 13:47
眼下农村学校的情形笔者不太清楚,但城市学校的孩子在学校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做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正在远离中学生,劳动这个概念,慢慢地将会被孩子们淡忘。从宿舍楼到教学楼,从饭堂到实验室,从图书馆到操场,校园几乎所有的清洁都由专业的清洁公司承包。笔者所在的学校,清洁工是学校里起床最早的,学生早读还没开始,清洁工一天紧张劳累的工作就开始了。 一些懂事早的孩子,会把自己的衣服洗一下,但仍有同学还是会攒一星期的脏衣服,周末带回家,由父母代劳。至于说到家务劳动,本来许多条件好的家庭雇有保姆,有的请有钟点工,再不然就是家长亲自动手,轻易不会劳孩子的大驾,因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此,家长学校愿意创造最好的条件,提供最优质的后勤生活保障。 至于说到所谓的社会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多数学校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这种将劳动教育剔除的做法有几点危害,这些危害在学生时代还不怎么看得出来,但它迟早会有所显现的:一是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比如学界和科学界存在的学术剽窃或者变相剽窃行为。二是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怕艰苦,懒劳动。在学界和科学界的表现就是,学术造假,捏造数据。科研教学不深入不细致,总想着找捷径,轻松求成甚或坐享其成。三是容易孳生享乐主义,因为从小就习惯享受他人劳动成果带来的好处,进一步就是太过看重物质回报和金钱名利。四是劳动技能差,只要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如今的孩子基本的劳动技能很差,因为从小就不劳动,手始终是生疏的。这些危害的背后是道德危机。 苏霍姆林斯基对劳动教育不仅有精辟独到的见解,而且将其不遗余力地贯彻落实在他所创办的帕夫雷什学校。他首提劳动素养这个概念,指出劳动素养的核心价值是为公共劳动的幸福感以及崇高的使命感。他说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在为社会的无酬劳动中付出的力量越多,他就越会关心看来似乎与他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推崇劳动素养教育的道德动机所在,他说:我们力求使孩子在自己的劳动中能体验感觉到自己的荣誉、自尊,能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劳动还是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对每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劳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中心,因此生产劳动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这样的教育思想对西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其实仔细分析当下的农村教育,最大的败笔也许就在劳动教育的缺失,这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如今在农村,中学生一旦高考失利,上大学的目标落空,就功亏一篑,十几年的读书生活就等于白废。这样的农村知识青年,说好听点是个高中毕业生,说难听点充其量也就是个半吊子,因为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压根儿没有培养他的劳动素养,既没有基本的劳动技能,更缺乏起码的劳动意识。所以大家看到的现象是,大批农村中学毕业生不愿意留在农村安心务农,可是外出打工又没有拿手的本领,只能打最低端的工。当然,其中也不乏吃不得苦,甚而变成游手好闲之徒。 我真的很担心,一方面是大批不劳而获的才子进了大学校门,有幸接受高等教育。可是他们身上明显的劳动素养缺陷,并不因为上了大学就自行消失。然而他们又是未来国家挑大梁的接班人,这种先天不足一定会影响到今后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大高考或中考落榜的农村孩子,由于他们接受的是为分数和考试的教育。虽然与他们相依为命的父辈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可孩子们已经开始游离于劳动之外,与生活的本原渐行渐远,远离生命的根。 为高考的教育结局必然如此,农村青年有进城的愿望这是他们的权利,但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是高考,我们不能拿多数人的陪读,为少数人换取进城的机会。再说即使是进城的青年,劳动教育也是必须的啊。 劳动素养教育的缺失更为深层的危机是,这样的教育会导致孩子们打心眼里鄙视劳动、鄙视劳动者。更为荒谬的是,即使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的孩子只要一日考上大学,全社会都认为这就是成功,是值得其他孩子效仿的榜样。这种社会道德价值判断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蔑视。 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曾狠批农村教育脱离实际的做法,指出: 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 这种离农的死教育要彻底改造,彻底抛弃。 常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接班人,自身都有严重的劳动素养缺陷,人格与道德都不完善,试问我们的天下指望谁来清洁呢? 去劳动教育,就业难问题就无法根除.
个人分类: 未分类|7194 次阅读|1 个评论
体育的教育价值
hhanb 2009-4-16 12:42
人们一说起体育,仿佛就是为了健康或者是为了竞赛。为了健康、竞赛当然需要体育,但体育的教育价值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听说自从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顶尖高校引入赛艇对抗赛以来,这项赛事的知名度逐年提升,影响很快波及到中国高等教育界,巧的是笔者所在中学,一位老师的儿子那年就是因为身体素质好,被某名以特长生录取为划舟队队员。 其实北大清华这么做,完全是模仿牛津与剑桥。赛舟对于牛津和剑桥而言,就远不至于一项赛事,赋予了更多的教育意义,它是两所名校各自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联系这两所世界名校的纽带。可见赛艇对抗赛已经成为牛津与剑桥的标志。但愿不远的将来,这项赛事也会成为北大与清华的标志之一。至少也要与清华体育馆齐名。 说起清华体育馆自然联想到马约翰先生,为了改写 东亚病夫的历史,先生殚精竭虑,身体力行开始了艰难漫长的清华体育教育事业,其间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从此清华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逐渐养成,乃至后来出了不少学者型的运动健将或健将式的大学者,像梁思诚等,听说前清华校长王大中就很喜欢棒球运动。 清华人热爱体育运动的传统,不仅使学生有了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实干精神和竞争精神以至爱国热情。所以清华人能够在各个领域都取得成功。 一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学者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国外的青年学者,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拼搏,他们经常可以彻夜鏖战,他们的精力怎么那么充沛?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他们有坚持体育运动的习惯,身体素质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记得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曾经说,看那所学校是否是名校,只需看一看这所学校的实验室夜里是否灯火通明。另外,国外学者还具有较强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这也得益于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 巧得是笔者最近有机会同一位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学生家长,交换过意见。看上去那位家长很着急的样子,我问孩子学业那么好,你怎么还这样焦虑,答曰:关键是孩子心里只有学习和名次,每到周末只想看电视,根本没有心事去运动,精神状态很差。而我家女儿考试成绩不是很好,排名也就在中游,好处是她整天都过得很开心,我没有因此给她太大的压力和责备。每天下午都要坚持参加垒球训练,每周五放学前必须在操场跑几圈,周末还时不时地约好同学一起出去打比赛,几年下来,女儿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身体自然很棒。后来,她考取了一所二类大学,现在正在国外继续大学学业。即使是出国后,她仍坚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 参加体育运动,不仅强健了身体,保持了饱满的精神面貌,最主要的是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合作竞争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力锻炼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提供的。这些年来,女儿在自己经历中,切身感受到体育对她产生的积极影响。 曾经担任过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一贯主张体育为首,他指出,学校只有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个方面一无偏枯,才可教练得儿童有健全的人格。可见真正的教育家是深知体育之教育功能的。可惜,如今有这样胸怀和见识的教育家已经非常少见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孩子能不厌学吗?
hhanb 2009-3-30 09:17
常言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样的话对于像武松这样的英雄好汉来说是对的。可如今的教育似乎是拿每一个孩子都当武松看,明知有陷阱,明知前方是泥沼,可家长也好,学校也罢都睁大着眼睛把孩子往火海里推。随便问哪位家长或者是老师没有不说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人否认孩子起的比谁都早,也没有人不喊叫考试过于频密,加上各种形式的补课。可谁都无可奈何地深陷泥淖,大人好说,惟独苦了孩子,厌学情绪开始孳生曼延。 调查数据显示,有 82.5% 的同学曾发生过厌学情绪,有 31% 的同学正处于厌学情绪的困扰中。可见厌学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照理说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理应成为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可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相反,孩子成了最大受害者。 比如说补课。这些年来教育行政部门不知发了多少道红头文件,三令五申禁止学校统一组织补课,可是收效甚微。为什么,这正应了那句话: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学校的对策很简单,要求学生自愿参加。想想看,人家的孩子都在补课,哪个家长愿意自家孩子在家待着,耽误了孩子的学业怎么办。再说啦,要是年级利用补课时间讲新的内容怎么办?对此有关方面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于是补课照样进行的如火如荼。 参加学校补课远远不够,众多家长还热衷于给孩子请私人家教,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还有更甚的,学生这边刚放学,那边就进了专门的文化课强化培训学校,比如像黄邦德什么的。 再说考试。考试综合症已经开始在毕业年级浮现。现在连非毕业年级也有孩子对考试表现的特别敏感。有老师的孩子,刚读初一每到考试的时候,就紧张的要感冒。一来,是每次考完试老师都要拿排名说事,孩子自然有压力。二来考试太多,除了贯常的期中、期末考试外,如今考试的名堂多得让人数都数不过来:摸底考、插班考、分班考、模拟考、数校联考、月考,这还不包括各种竞赛。想想看,小小年纪就身处考试的重重包围之中,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给了谁恐怕都受不了。 还有作业。现在的条件好了,有专门的印刷品供各科老师选订,老师布置起作业来比过去不知要便利多少倍,于是眼见着孩子手头的作业、练习册应有尽有,列出的名字个比个地响:什么一课一练,学习与评价、优化设计、导学大课堂,还有更绝的如钻石考王,状元之路等等不一而足。这还没完,老师们还争先恐后地给学生加印合页试题,有些班级还给学生统一订阅各种练习用的报纸。总之,不把学生的时间占完用尽不善罢甘休。 就像成天大鱼大肉把肚子吃得饱饱的,没有了饥饿感食欲不振一样,学生长期重负荷地在补课、考试和作业中周旋,久而久之不厌学才怪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98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小学暑假作业看中国的教育体制
scaukzcai 2008-8-1 20:26
最近看小孩的暑假作业做得那么辛苦,现把它列出来,产生一些感想,我估计 中国 大 部分小学类似这种情形可能都差不多。 小学二年级的暑假作业 一、暑假作业本50页 包括语文和数学(单页语文,双页数学),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内容: 二、语文 (1)日记本:写日记或小作文8篇(每篇150字)(可以是编故事,写玩具........) (2)铅笔书法:买字帖写(一半以上) (3)读一本课外书,写一篇读后感比赛(要求电脑打印出来) (4)学生手册签名 三、数学 (1)每周一次口诀,写四个算式 (2)每天做10道加减法的口算题 (3)每天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加减乘除) 四、英语 (1)每周默写26个字母1次 (2)每周背3个单词 (3)每天坚持听读15分钟 (4)看原版英美电影2部 我的感觉是: (1)作业量太大,占用学生玩乐时间 (2)作业大都为机械或死板记忆,比较枯燥,需要学生思考的少 (3)缺乏玩中学,结合趣味活动学习少 (4)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 (5)学生疲于应付,容易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这些情况看来,真为我们的下一代担忧,他们如何能肩负起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 任。也许这是因为,目前决定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且是一次考试分 数),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围绕如何提高分数来了。我们 天 天盼着有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看到小学教育的现状(中学 和大学教 育 也不容乐观),也许诺贝尔奖真得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个人分类: 学校教育|4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