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胃肠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岩藻多糖——藻中精粹,护航生命健康
rankfirst 2019-7-18 08:42
岩藻多糖——藻中精粹,护航生命健康 1913年,瑞典科学家Kylin教授在乌普萨拉大学发现了海带中的黏滑成分——岩藻多糖。也被称为“褐藻糖胶”、“褐藻多糖硫酸酯”、“岩藻依聚糖”、“岩藻聚糖硫酸酯”等,英文名称“Fucoidan”。它是一种由含硫酸基的岩藻糖(fucose)所构成水溶性多糖物质,主要存在于褐藻(如海蕴、裙带菜孢子叶及海带)的表面黏液中,含量很少,在新鲜海带中的含量为0.1%左右,在干海带中的含量为1%左右,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海藻活性物质。 岩藻多糖分子结构 一、岩藻多糖的功效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国家,同时日本的慢性病发病率也是最低的国家之一。据营养学家分析,日本人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可能与经常食用海藻类食物的有关。海带等褐藻中含有的岩藻多糖是一种具备多种生理功效的活性物质,尽管在1913年就被Kylin教授发现,但是直到1996年,第55届日本癌症学会大会上发表了《岩藻多糖可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报告,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研究热潮。 目前,医学界正在对岩藻多糖进行各种生物功能的研究,已经在国际医学期刊发表上千篇论文研究,证实岩藻多糖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如抗肿瘤、改善胃肠道、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血栓、降血压、抗病毒等作用。 岩藻多糖生理功效 (一)岩藻多糖改善胃肠道功效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其不良预后是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制包括:(1)粘附作用:幽门螺杆菌能穿过为粘液层,与胃上皮细胞粘附;(2)中和胃酸,利于生存:幽门螺杆菌释放尿素酶,与胃里尿素反应生成氨气,中和胃酸;(3)破坏胃粘膜:幽门螺杆菌释放VacA毒素,侵蚀胃粘膜表面细胞;(4)产生毒素氯胺:氨气直接侵蚀胃粘膜,与活性氧反应产生更具毒性的氯胺;(5)引起炎症反应:为了防御幽门螺旋菌,大量白细胞聚集在胃粘膜上产生炎症反应。 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制 岩藻多糖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主要包括: 1、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增殖; 2014年,韩国Chungbuk NationalUniversity大学Yun-Bae Kim研究团队发表一项研究显示,岩藻多糖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浓度为100μg/mL的岩藻多糖能够完全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增殖。(Lab Anim Res2014: 30(1), 28-34.) 2、阻止幽门螺旋杆菌粘附及入侵; 岩藻多糖含有硫酸基,能够与幽门螺旋杆菌结合,阻止其粘附于胃上皮细胞上;同时,岩藻多糖会抑制其产生尿素酶,保护胃的酸性环境。 3、抗氧化作用,减少毒素产生; 岩藻多糖是很好的抗氧化剂,能够快速清除氧自由基,减少有害毒素氯胺的生成。 4、抗炎症作用。 岩藻多糖能够抑制选凝集素、补体以及乙酰肝素酶等的活性,降低炎症反应。(Helicobacter, 2015, 20, 89–97.) 岩藻多糖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岩藻多糖对改善肠道健康作用明显,具有双向调理肠道的功效:改善便秘及肠炎。 2017年,日本Kansai Universityof Welfare Sciences大学Ryuji Takeda教授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挑选了30位便秘患者,分成两组,试验组每天服用1克岩藻多糖,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试验两个月后发现,服用岩藻多糖的试验组每周排便天数由原来平均2.7天升至4.6天,排便体积和软度都有明显增加。(Functional Foo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2017, 7: 735-742.) 岩藻多糖能够有效改善便秘 2015年,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Tasmania大学Nuri Gueven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岩藻多糖能有效改善小鼠肠炎,一方面帮助小鼠恢复体重,增加排便的硬度;另一方面,能够降低结肠和脾脏的重量,减轻体内的炎症反应。(PLoS ONE 2015, 10: e0128453.) (二)岩藻多糖抗肿瘤功效 岩藻多糖抗肿瘤功效的研究是目前最受学术界关注的方向,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 、调控肿瘤细胞周期 2015年,韩国Soonchunhyang大学Lee Sang Hun教授等人研究发现,岩藻多糖通过调节人结肠癌细胞生长周期,抑制肿瘤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及周期蛋白激酶CDK的表达,影响肿瘤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使肿瘤细胞停滞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2015, 12, 3446.) 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2012年,青岛大学Quan Li研究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岩藻多糖能够激活肿瘤细胞的凋亡信号——Bax凋亡蛋白,引起乳腺癌细胞DNA损伤,染色体凝聚,诱导肿瘤细胞自发凋亡,抑制了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Plos One, 2012, 7, e43483.) 3 、抑制肿瘤细胞转移 2015年,国立台湾海洋大学Chang-Jer Wu等研究人员发布研究表明,岩藻多糖能够增加组织抑制因子(TIMP)的表达,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在体内的转移。(Mar. Drugs 2015, 13, 1882.) 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2015年,台湾医学中心Tz-Chong Chou研究团队发现,岩藻多糖能够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生成,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切断瘤体的营养供给源,饿死肿瘤,最大程度地阻断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Mar. Drugs 2015, 13, 4436.) 5 、激活机体免疫系统 2006年,日本Kitasatouniversity大学Takahisa Nakano教授研究发现,岩藻多糖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特异性杀伤癌细胞。岩藻多糖进入肠道后,能够被免疫细胞识别,产生激活免疫系统的信号,对NK细胞、B细胞和T细胞产生激活,从而产生具有结合癌细胞的抗体和具有杀伤癌细胞的T细胞,对癌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抑制癌细胞生长。(Planta Medica , 2006, 72, 1415.) 二、岩藻多糖的生产 岩藻多糖分子结构中硫酸基团的含量是决定其生理活性大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岩藻多糖构效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硫酸基的含量是岩藻多糖品质及构效关系评价的重要参数。 近日,岩藻多糖食品生产许可终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并授予青岛明月海藻集团,这意味着明月海藻集团深耕海洋五十余载,在岩藻多糖提取纯化技术上已发展成熟,并取得官方认证。据悉,明月海藻集团已建成年产10吨的岩藻多糖生产线,未来将充分发挥其“药食同源”功效,在大健康产业功能食品领域发光发热。 明月海藻集团作为获批岩藻多糖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拥有多年生产经验,其所生产的岩藻多糖是原海带浓缩液/粉的技术升级产品。以优质食品级褐藻为原料,在天然提取技术基础上进一步纯化分离,不仅改善了产品的风味和口感,同时提高了岩藻多糖含量(纯度),可应用于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多个领域。具有产品纯度高、功效基团含量高;去除重金属,安全性高;脱盐脱腥,口感和风味改善等优势。 三、岩藻多糖的应用 目前,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开发应用的岩藻多糖产品较多,如特浓岩藻多糖、岩藻多糖提取物原末胶囊、润滑海藻超级岩藻多糖等,国内开发比较成熟的有明月海藻集团的清幽乐、岩藻宝、褐藻植物饮料等功能食品。 近年来,《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有所变化,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以“治未病”为核心的大健康工程备受瞩目。利用岩藻多糖研发生产更多功能食品,将充分挖掘岩藻多糖赋予生命健康的有益价值,对于发展“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个人分类: 岩藻多糖|7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蚯蚓的消化系统与国家二类创新药物蚓激酶
热度 2 rongqiaohe 2019-1-4 12:32
我们蚯蚓具有较为发达的消化系统,它 由消化管道和消化腺组成 。如 图 1 所示, 我的消化系统有:嘴、咽、食道、 嗉囊 、砂囊、胃、 小肠 、 盲肠 、 直肠、肛门等器官 。 图 1 、 蚯蚓的消化系统。 在食道下端,有一个膨大的部分,叫嗉囊( crop )。由于人类有一个较大的胃,可以储存和消化更多的食物,所以没有嗉囊。蚯蚓 是 杂食性动物 ,土地里的 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真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 我们都吃 。 有的时候,我们钻进了贫瘠的土地,就没有什么好吃的了。所以,我们要把摄进的食物,暂时储存在嗉囊里边以防饥饿。当然, 玻璃、塑胶和橡胶之类的东西我们不吃。 你知道吗? 跟人类的孩子一样,我们的味觉灵敏,不喜欢苦味,但喜酸味和甜食。也像人类一样,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我们每天可以吃很多食物,甚至可以吃下相当于我们自身体重那么多的食物(图 2 )。 图 2 、 我一天可以吃下跟我体重差不多的食物。我之所以如此能吃,是由于我的消化道能够合成与分泌一组称为蚓激酶的同工酶(LKI),它们具有很强的降解包括蛋白质、核酸在内的生物大分子。 我们还有一个人类没有的消化器官,叫沙囊( gizzard )。砂囊里边有沙子,是我们用来碾磨食物的地方。因为蚯蚓没有牙齿,经过沙子的摩擦,食物就容易消化了。紧接着砂囊的就是胃。由于身体细长,我们的胃不可能太大,无法储存更多的食物。 胃后约自第 15 体节,消化管开始扩大,肠道背侧中央凹陷而形成盲道( typhlosole ),使消化及吸收面积增大。自第 26 体节开始,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盲肠( caeca ),盲肠是重要的消化腺,能分泌多种酶。后肠较短约占消化管后端 20 多体节无盲道无消化机能, 之后就是排泄口肛门。 从发育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我们的胃和肠来源于内胚层属中肠。胃是在砂囊后一段,富含微血管和多腺体的消化管道。胃前有一圈类似咽腺,具有分泌功能的胃腺。在蚯蚓环节前的这些消化道也具有合成和分泌作用。其中,让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一组蚯蚓蛋白酶,又称为蚓激酶同工酶( lumbrokinase isozymes, LKI )。该蚓激酶家族,在蚯蚓的嗉囊、砂囊、胃等上皮中都有合成和分泌,帮助食物的消化(图 3 )。 图 3 、 蚓激酶同工酶主要在蚯蚓的消化道内合成与分泌。箭头所指是消化道上皮细胞。被染成咖啡色的组织,是含有蚓激酶同工酶的原位表达结果(Zhao, et al., 2007)。 蚓激酶同工酶已经造福于人类,被制作成为“蚓激酶”胶囊,作为国家“二类创新药”用于脑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防治了 (Wang, et al., 2019) 。 1. Jing Zhao, Rong Xiao, Jian He, Rong Pan, Rong Fan, Cheng Wu, Xiang Liu, Ying Liu, Rong-Qiao He (2007) In situ localization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earthworm protease-II and protease-III-1 from Eisenia fetida , Intern J Biol Macromol , 40: 67–75. 2. Xiu-Mei Wang, Shi-Chao Fan, Yao Chen, Xiao-Feng Ma, Rong-Qiao He (2019). Earthworm protease in anti-thrombosis and anti-fibrosis. BBA - General Subjects 1863:379–383. 感谢国自然基金的资助(31470036)
个人分类: 浅谈|9601 次阅读|4 个评论
肿瘤患者手术期间怎么吃
热度 23 何裕民 2015-5-15 16:04
忌盲目大补 手术前后期的癌症患者,往往机体组织损伤较重,饮食中可适当食用些有收敛功效的食物或药物,如芡实、鸽肉、莲子等,可以加快恢复元气,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减轻痛苦。 饮食宜清淡,多食瘦肉、鸡肉、鸡蛋、鹌鹑蛋、鲫鱼、白菜、芦笋、芹菜、菠菜、黄瓜、冬瓜、香菇、豆腐、海带、紫菜、水果等食物。 手术前后期间,患者消化吸收功能较差,饮食上忌大补难以消化、吸收之物,如甲鱼、牛肉、羊肉、螃蟹、咸鱼之类,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忌食辣椒、花椒、咖喱、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消化道肿瘤手术的饮食调理 消化道肿瘤,特别是胃癌、食管癌手术后,患者进食受到影响,胃肠道吸收功能下降,易出现消瘦、体虚等营养不足表现,此时饮食要力争做到高营养、高维生素、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给予清淡流质、半流质,如牛奶、酸奶、豆浆、花卷、馄饨、馒头、面包、素菜包、发糕、绿豆粥、肉泥粥、豆沙粥、菜泥粥、小豆粥、水泡蛋、蒸鸡蛋羹、西红柿鸡蛋汤、丝瓜炒蛋、肉泥蒸蛋饼、小白菜豆腐汤、虾仁豆腐、蒸鳊鱼、鲜肉蛋饺、清蒸小肉丸、烩鱼丸、菠菜猪肝汤、肉松、芝麻糊、苹果羹、豆腐脑等,并注意少量多餐,避免吃过甜、油腻的食物。 推荐食疗方 山药莲子芡实汤:山药、莲子和芡实适量,加水煮汤食用,对于促进手术后伤口恢复,有一定帮助。 太子参粥:太子参20克,煎取汁,以此汁液煮粥食用。太子参补气生津,对术后体质虚弱者,可多食用。 蘑菇鲫鱼汤:蘑菇20克,鲫鱼250克,煮汤,加盐调味调服。本品味道鲜美,补益作用强,兼有抗癌作用,是术后常食的汤品。 香菇鸡肉饭:香菇20克,鸡肉100克,粳米200克,食用油、葱、姜、盐各适量。香菇泡开去蒂切片,鸡肉切成丝,先煮七成熟。粳米洗净加水,加入香菇、鸡肉丝、少许食油、姜末和葱,煮饭即可,吃时加盐调味。本品营养丰富,手术后可作为主食常食。 黄芪鱼片羹:黄芪20克,薏仁30克,青鱼适量,姜丝、葱、盐和味精适量。黄芪煮水,青鱼做成鱼片;锅中加水,放入黄芪水,青鱼片,薏仁、姜丝、葱,加淀粉勾芡,放盐和味精调味即成。黄芪补气固表,增强免疫力,薏仁健脾祛湿,本品味道可口,手术后可常食。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1631 次阅读|23 个评论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饮食调理
热度 23 何裕民 2015-4-29 16:30
蛮补则加重负担 化疗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也对身体带来了很多副作用,特别由于化疗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病人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消化道反应,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食量减少和腹泻等。由于化疗带来众多不适,有些患者甚至难以坚持完成整个治疗过程,这对病人的康复和治疗的正常进行极为不利,因此如何做好肿瘤病人化疗期间的饮食调理显得尤为重要。 化疗期间,药物对胃肠道功能有所损伤,脾胃功能往往受损,消化吸收功能欠佳,患者常表现为胃口差,没有食欲。这时很多患者家属会担心,患者进食少,可能会难以耐受化疗,常常一味地给患者进食滋补食物,如甲鱼汤、鸽子汤,啥食物蛋白高就吃啥,结果往往进一步加重患者腹胀、消化不良的表现。 以易吸收为度 对于化疗期间的患者,若患者无进食的欲求,不必强求病人多进食,此时的饮食宜清淡,进食流质或半流质,如稀饭、清汤、粥等,少量多餐。多食薏仁、山药、百合、大枣、生姜、山楂、白萝卜、白扁豆、陈皮等健脾开胃的食品,多食用各种健脾养胃的食疗粥,如薏仁粥、芡实粉粥、萝卜粥、山药百合糯米粥和鸡内金粉粥等。化疗期间见恶心、呕吐者,不妨还可常吃点姜,有止呕作用。 豆类是补充优质蛋白的上好选择,属于植物蛋白,易吸收,适合于诸多癌症治疗期间的患者。此外,根据患者胃肠道吸收情况,建议谷类和各种杂粮每天的摄入量须循序渐进,逐渐加大,总量有所控制;蔬菜水果的摄入量每天以400~500克为宜;肉、鱼类等动物性食物摄入量每天以50~80克为宜。 多饮水 在调整饮食的同时,注意适当多补充水分。化疗期间饮水量要比平日更多些,这样能保证肾脏功能正常运转和促进药物代谢排泄,减少对人体的损伤。一般可通过观察尿量来判断饮水量是否足够,如果每日尿量不足1500毫升,提示病人饮水量不足,应及时补充水分。 病人在呕吐间歇期间,可多饮水,多吃冷流质,如西瓜水、豆腐脑、咸豆浆、牛奶、蛋花汤、赤豆泥汤(去皮)、绿豆泥汤(去皮)、肉泥汤、猪肝汤、咸米粉汤、米汤蛋花汤、胡萝卜泥汤、梨子水、橙子水、苹果水、菠菜水和青菜水等。 化疗后贫血 对化疗后出现贫血的患者,适量食用畜肉类,如猪瘦肉、猪肝等是很好的选择,只是目前的猪肝,因为喂食中大量添加了人工饲料及抗生素等,残留毒性不少,需注意。 多食草头、芹菜、萝卜缨、苋菜和番茄等蔬菜;水果宜食杏子、桃、葡萄干、红枣、杨梅、柚子等。 在进食方式上,可以根据患者病情所处的阶段、症状和进食情况,把食物加工成患者能够摄取和吸收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患者补充营养。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3330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Nature:发现胃肠道保护生物机制 彻底变革癌症疗法
randomwallklxw 2013-8-19 10:14
博主评论:这个方法恰恰就是抗衰老的方法。衰老程度=损伤(包括癌症)— 再生(干细胞)。清除衰老细胞或者癌细胞,再生年轻组织,衰老,癌症问题一并解决了。 治疗癌瘤就像用消防栓给室内植物浇水,浇太多会杀死植物,而太多化疗、放疗也会在杀死肿瘤之前先杀死病人。然而,如果病人的胃肠道能保持健康、正常工作的话,生存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日前,美国密歇根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保护动物胃肠道的生物机制,他们给小鼠注射了一些分子后再让它们接受致死剂量的化学疗法,发现小鼠的生存率达到了50%-75%。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有可能彻底变革目前的癌症疗法。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自然》杂志上。 “我们认为,这一发现可能最终治愈后期已经发生了转移的癌症。如这一预测成真,人们将不会死于癌症。”该研究领导者、密歇根大学牙科副教授耿建国(音译)说:“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所有肿瘤都能被高剂量的化疗、放疗杀死,目前治疗后期转移癌症面临的挑战是,在杀死肿瘤之前病人死亡。而现在有了一种方法能让病人忍受致死剂量的化疗和放疗。如此一来,通过增加化疗和放疗的剂量,就可能根除后期转移了的癌症。”但他还指出,这一发现尚未在人类身上验证。 干细胞天然地会修复受损器官和组织,要成功治疗后期转移肿瘤,需要施加致死剂量化疗和放疗,这时肠道内所谓“正常数量”的干细胞的修复速度远远跟不上破坏的速度。耿建国在实验室发现,当某种蛋白质与肠干细胞上的一种特殊分子结合时,会使肠干细胞进入过度亢奋状态,从而积极地再生和修复肠道。如果有更多的干细胞部队来保护胃肠道,就意味着病人能获取更多的营养,让身体能完成其他关键功能,并排除肠道内的细菌毒素,避免其进入血液循环等。这些因素可能给病人带来额外的优势,在更强的化疗和放疗中生存下来,直到肿瘤被根除。 耿建国已经研究10多年的这些分子叫做R-脊椎蛋白1(R-spondin 1)和Slit2,它们能与成年动物肠道内的干细胞结合而修复组织。在研究中,注射了这种分子的小鼠有50%—75%在致死剂量的化疗中生存了下来,而没有使用这种分子的小鼠全都死了。 “如果你能保持消化道工作不停,就能让病人生存得更久。”耿建国说,“现在,我们找到了一种方法能保护肠道。下一步的目标是,让注射这种分子的小鼠在接受致死剂量的化疗和放疗后生存率达到100%。”
1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院心理所行为生物学研究室招募胃肠道疾病志愿者
热度 1 hongkuan15 2012-7-6 08:47
中科院心理所行为生物学研究室招募志愿者 您正在遭受胃肠道疾病的困扰吗?您患有幽门螺旋菌感染、口臭、胃肠道功能絮乱、长期胃肠道不适或烦躁睡眠质量低下吗?如果您正在遭遇以上困惑,敬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给您提供一种全新的选择。 志愿者要求: 年龄不限、性别不限。测试期间需要您配合我们进行几项简单的测试。周期为 3 个月,每月接受一次心理量表测试,两次血氨和呼气实验。整个周期,我们承诺无偿提供 NS 乳酸菌。测试期间,我们将承担很高的经费支出,因此要求被试入选后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不得中途退出。 所有完成调查的志愿者将获得: 1 ,个性化的体检,包括心理测试和身体健康测试,尤为重要的是您将了解到自身共生微生物的情况。 2 , NS 系列乳酸菌产品(总价值 77880 日元,约合 人民币 6480 元)。 NS 乳酸菌胶囊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生物室研制,在日本生产,每克菌粉含 10 9 -10 10 活性乳酸菌,能很好的调节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肠道菌群、帮助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功能,抑制病原菌的增殖、改善睡眠和情绪状态。详情可以参加 日本公司网站 以及 北京电视台的节目 报道。 测试时间: 协商确定。 测试地点: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东楼 302 室。部分试验在 306 医院完成。 报名方式: 罗佳,邮箱: luojia@psych.ac.cn ,手机: 13691157734 报名时请将自己的尽可能详细的基本信息一同报告给我,确定后我将电话联系您。 交通方式: 乘 510 、 466 、 81 路公交至奥运村西站下车后向北 20 米即可见心理所大门。或乘坐 83 、 85 、 328 、 379 、 419 、 425 、 484 、 518 、 607 、 617 、 628 、 630 、 751 、 913 、运通 110 至南沟泥河站,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大门进入后一直向北亦可到达心理所。 人体共生微生物及 NS 乳酸菌简介: 北京电视台 BTV 《健康大智慧》等栏目介绍 在线视频: 喝牛奶养细 菌 http://www.btv.org/btvindex/sssh/content/2011-05/31/content_2345299.htm 可治病的酸 奶 http://www.btv.org/btvindex/sssh/content/2011-06/02/content_2350672.htm 与菌共 舞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wMzE3NzEy.html 细菌博士解密微生物与疾 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xOTY0NDE2.html 可治病的酸 奶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zNzk0OTY0.html NS 乳酸菌介绍: 日本 NSBio 公司产品介绍: http://www.nsbj.jp/product.html NS 乳酸菌产品购物网站: http://www.morecare.cc/ 淘宝网站: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0768851461
5722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发现一类肠道共生微生物可能是自闭症的元凶
热度 4 hongkuan15 2012-3-19 22:07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自闭症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也有报道给自闭症儿童服用某些益生菌能够减去自闭症症状甚至治愈。自闭症儿童常出现胃肠道失调,可能肠道微生物组成也相应发生变化。这些报道提示我们自闭症与肠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最近的一项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伴有胃肠功能肠癌的自闭症儿童肠道中发现了一种肠道微生物-萨特菌( Sutterella )。他们通过回肠和盲肠活体组织取样检测共生微生物多样性,对伴有胃肠功能肠癌的自闭症儿童和仅患有胃肠功能障碍的正常儿童对比发现,发现在一些自闭症儿童肠道中检测到了产碱菌科 Alcaligenaceae 的某些成员,而对照组中没有发现。而这些产碱菌属水平的升高是由于萨特菌( Sutterella )的水平较高。通过对 Sutterella 的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23个伴有胃肠功能肠癌的自闭症儿童中的12个个体中都发现了萨特菌( Sutterella ),而在9个对照组完全没有发现萨特菌( Sutterella )的存在。进一步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检测的12个个体中的11个阳性个体中,其肠道萨特菌( Sutterella )中有两类菌占绝大多数,他们分别是华德萨特菌 Sutterella wadsworthensis 和 Sutterella stercoricanis 。 此外,他们首次报道了一种萨特菌特异PCR( Sutterella -specific PCR),用于从生物或环境样品中对萨特菌( Sutterella )进行检测、定量以及基因型分析。 自闭症影响着世界上大约1%的人群,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尤其是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肠道微生物与自闭症的关系。 附原文摘要: Application of Novel PCR-Based Methods for Detection, Quantitation,and Phyl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Sutterella Species in Intestinal Biopsy Samples from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turbances Brent L. Williams, Mady Hornig, Tanmay Parekh, and W. Ian Lipkin Center for Infection and Immunity, 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ew York, USA ABSTRACT Gastrointestinal disturbances are commonly reported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compositional changes in intestinal bacteria. In a previous report, we surveyed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ileal and cecal biopsy samples from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AUT-GI) and children with only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Control-GI).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members of the family Alcaligenaceae in some AUT-GI children, while no Control-GI children had Alcaligenaceae sequences.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increased levels of Alcaligenaceae in intestinal biopsy samples from AUT-GI children result from the presence of high levels of members of the genus Sutterella.We also report the first Sutterella-specific PCR assays for detecting, quantitating, and genotyping Sutterella species in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amples. Sutterella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were found in 12 of 23 AUT-GI children but in none of 9 Control-GI children.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a predominance of either Sutterella wadsworthensis or Sutterella stercoricanis in 11 of the individual Sutterella-positive AUT-GI patients; in one AUT-GI patient, Sutterella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that could not be given a species-level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of known Sutterella isolates. Western immunoblots revealed plasma IgG or IgM antibody reactivity to Sutterella wadsworthensis antigens in 11 AUT-GI patients, 8 of whom were also PCR positive,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an immune response to Sutterella in some children. IMPORTANCE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ffect ~1% of the population. Many children with autism have gastrointestinal (GI) disturbances that can complicate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contribute to behavioral problems.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and microbial underpinnings of these GI issue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elucidating pathogenesis, rendering diagnosis, and administering informed treatment. Here we describ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high levels of intestinal, mucoepithelial-associated Sutterella species and GI disturbance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These findings elevate this little-recognized bacterium to the forefront by demonstrating that Sutterella is a major component of the microbiota in over half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AUT-GI) and is absent in children with only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Control-GI)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Furthermore, these findings bring into question the role Sutterella plays in the human microbiota in health and disease. With the Sutterella-specific molecular assays described here, some of these questions can begin to be addressed. 原文链接: MBio. 2012 Jan 10;3(1). pii: e00261-11. doi: 10.1128/mBio.00261-11 http://mbio.asm.org/content/3/1/e00261-11.long 谢谢牛登科老师提供链接!
9938 次阅读|11 个评论
查新分析:新型胃肠道术式构建及机理研究
xupeiyang 2011-12-16 15:12
原创博文 国内相关文献: 张勤 等探讨胃次全切除后残胃、十二指肠、连续性空肠间置术的临床疗效。将远端胃癌患者 54 例,分为两组, A 组 (26 例 ) 胃次全切除后应用手工缝合或管状消化道吻合器行残胃与空肠、十二指肠与空肠的端侧吻合,再行空肠侧侧吻合,将胃空肠吻合口的近端空肠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的远端空肠分别结扎阻断,以形成连续的间置空肠 ;B 组 (28 例 ) 胃次全切除后行 Billroth Ⅱ 式消化道重建 ; 统计两组患者消化道重建的时间,术后 3 个月和 6 个月的体重、预后营养指数 (PNI) 、 Visick 分级指数。结果 : 两组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未发生吻合口漏或梗阻等术后并发症 ;A 、 B 组平均消化道重建时间分别为 53min ± 9min 和 57min ± 6min(t=-2.145 , P=0.037); 术后 6 个月时 A 组体重和 PNI 均恢复到手术前水平,而 B 组虽有所恢复,但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术后 6 个月 Visick 分级指数 A 组明显优于 B 组 (u=2.1 , P0.05) 。研究认为残胃、十二指肠、连续空肠间置术能够使食物通过十二指肠,恢复生理通道,并降低胃次全切除术时消化道重建的难度,避免胆汁反流,改善生活质量。 叶再元 等探讨胃次全切除术时采用连续性空肠间置完成消化道重建的临床效果。远端胃癌患者 34 例,随机分成两组, A 组 16 例, B 组 18 例。胃次全切除后, A 组行残胃与空肠、十二指肠与空肠的端侧吻合,再行空肠侧侧吻合,将胃空肠吻合的输入袢空肠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的输出袢空肠分别结扎阻断,形成完整的连续性间置空肠代胃。 B 组行 Billroth Ⅱ 式消化道重建。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 术后 1 年比较两组患者的 Visiek 分级指数、血浆白蛋白水平、每餐进食量和体重,并用胃镜检查残胃和吻合口情况。结果 :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 1 年观察, Visiek 分级指数两组比较, u=2.1 ,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 组所有患者平均每日进食量均在术前水平的 85% 以上, B 组只有 14 人达到该水平。两组手术前后体重减少值比较, t=-2.181 ,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血浆白蛋白变化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25 , P0.05);A 组在 1 年后显著增加,与术前相比 (t=-2.175 ,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 1 年胃镜复查, A 组残胃未发现胆汁反流,吻合口通畅,吻合口黏膜和间置空肠无充血、水肿,而 B 组发现残胃内胆汁潴留 11 例 (61.1%) ,吻合口炎症 13 例 (72.2%) ,吻合口溃疡 2 例 (11.1%) 。研究认为连续性空肠间置能够恢复消化道生理通道并避免反流性胃炎的发生。 张勤 探讨在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时采用连续性空肠间置完成消化道重建的临床体会。在胃大部切除后,以手工或管状消化道吻合器辅助行残胃与空肠、十二指肠与空肠的端侧吻合,再行空肠侧侧吻合,将胃空肠吻合的输入袢空肠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的输出袢空肠分别结扎阻断,形成完整的连续性间置空肠代胃。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术后 3 个月观察病人的 Visick 分级指数,血浆白蛋白水平,每餐进食量和体重。结果 :10 例远端胃癌病人,术后病人均顺利恢复,未发生吻合口瘘或梗阻等术后并发症。术后 3 个月观察, Visick 分级指数 Ⅰ 级 8 例, Ⅱ 级 2 例 ; 所有病人平均每餐进食量在术前水平的 85% 左右,血浆白蛋白水平有 8 例恢复正常,有 7 例病人体重在术前正常体重的 80% 以上。研究认为连续性空肠间置能够安全简便地完成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时消化道重建,降低手术难度,并使食物通过十二指肠,恢复消化道生理通道并避免反流性胃炎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叶再元 等探讨远端胃次全切除术后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将 32 只 Beagle 犬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4 组 ( 实验组 A 、 B 、 C 和对照组 ) ,每组 8 只。 A 、 B 、 C 组远端胃次全切除术后分别行残胃 - 十二指肠 - 连续性空肠间置、毕Ⅱ式、 Roux-en-Y 式消化道重建,对照组施以假手术。术后连续观察 12 周,比较各组手术前后摄食、体重、预后营养指数 (PNI) 和外周血 Ghrelin 浓度的变化。结果 A 、 B 、 C 组术后摄食量、体重及 PNI 均较术前下降,然后缓慢回升,术后 12 周, A 组摄食量、体重及 PNI(26.8 ± 3.3) 均优于 B 组 (25.4 ± 3.0) 和 C 组 (25.6 ± 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而 B 、 C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 、 B 、 C 组术后第 1 天外周血 Ghrelin 浓度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1 周后, Ghrelin 浓度开始回升,术后 12 周, A 组 Ghrelin 浓度 明显高于 B 组 和 C 组 。对照组手术前后食量、 PNI 及血 Ghrelin 浓度无明显变化 (P > 0.05) ,术后 12 周后体重明显高于术前 (P < 0.05) 。研究认为远端胃次全切除术后,残胃 - 十二指肠 - 连续性空肠间置术恢复了十二指肠生理通道,术后摄食量、体重及 PNI 恢复更快、促食激素 Ghrelin 代偿性分泌更明显,为一种较理想的重建术式。 叶再元 等评估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连续空肠间置对比格犬术后的营养状况、肌电活动及胃肠道排空的影响。对 30 只比格犬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通过连续空肠间置(连续间置组, 9 只)、毕 Ⅰ 式吻合(毕 Ⅰ组, 6 只)、毕Ⅱ式吻合(毕Ⅱ组, 7 只)和孤立间置(孤立间置组, 8 只) 4 种不同方式进行消化道重建,比较术后 4 组实验犬的体质量、血常规、肝功能、肌电活动及胃肠道排空时间。结果术后 12 周,连续间置组实验犬体质量为( 9.65 ± 1.54 ) kg ,明显高于其他 3 组。术后 4 周,连续间置组实验犬预后营养指数为 2671.9 ± 49.9 ,明显高于孤立间置组和毕Ⅱ组,但与毕Ⅰ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6 周,连续间置组空腹及餐后空肠起搏频率均显著高于毕Ⅱ组和孤立间置组,但与毕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间置组空腹及餐后反口方向起搏频率则显著高于其他 3 组。连续间置组、毕Ⅰ组、毕Ⅱ组和孤立间置组食物排空率分别为 95.4% 、 91.3% 、 93.1% 和 94.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后,与毕Ⅰ组和毕Ⅱ组比较,连续间置组手术时间更长、术后腹腔粘连更重、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更慢。研究认为对于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不能行毕Ⅰ式吻合重建者,可优先考虑连续性空肠间置。 其他研究者相关报道: 福建永安三明市第二医院肿瘤外科徐书楷 等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安全及更加符合生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近 8 年来 92 例施行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分别采用 : 经典 Roux-en-Y 食管空肠吻合术 (Orr) 、 P 型空肠袢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 (PRY) 和改良 "P" 形空肠间置代胃术 (mPJIP) 。结果 : 行 Orr 式 19 例 (20.7%) 、 PRY 式 28 例 (30.4%) 、 mPJIP 式 45 例 (48.9%) 。随访 12 个月或 12 个月以上, mPJIP 式在体重变化、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变化等营养学指标分别为 (0.69±1.79)kg , (62.54±5.47)g/l , (36.21±3.55)g/l ,均显著优于 Orr 、 PRY 两式 (P0.05) 。但 mPJIP 式在血红蛋白为 (122.53±19.91)g/l ,与 Orr 、 PRY 两式无明显差异 (P0.05);mPJIP 式手术平均用时为 (199.29±47.13)min ,长于 Orr 式 (P0.05) ,但与 PRY 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oux-en-Y 滞留综合征在 mPJIP 式中发生率为 4.4% ,显著优于 Orr 式 (P0.05) ,但与 PRY 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湖州市第一医院 / 湖州分子外科研究所黄三雄 等研究三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合并 2 型糖尿病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血糖影响。回顾性分析 64 例手术治疗合并 2 型糖尿病的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资料,其中行 BillrothⅠ 术式 8 例 (A 组 ) , BillrothⅡ 术式 32 例 (B 组 ) , Roux-en-Y 术式 24 例 (C 组 ) 。 64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胃切除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 9 个月 A 组术后空腹血糖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B 、 C 两组术后空腹血糖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B 、 C 两组术后糖尿病改善的总有效率为 76.8%(43/56) ,痊愈率为 39.3%(22/56) 。研究认为胃转流术 (BillrothⅡ 式或 Roux-en-Y 式 ) 能有效改善合并 2 型糖尿病的胃癌患者的糖代谢,同时也为糖尿病手术治疗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浙江省上虞市中医院肿瘤外科项鹤彬 等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较为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对 2001 年 6 月 —2008 年 6 月所施行的全胃切除术采用保留幽门空肠间置术和食管空肠 Orr 式 Roux-en-y 吻合术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对其术后 12 个月无肿瘤复发的 96 例患者进行营养状况 ( 体重、消化道症状及营养指标 ) 观察对比。结果 : 术后 12 个月随访,两组间营养状况无明显差异 (P0.05 ﹚,保留幽门空肠间置重建组较空肠食管 Roux-en-y 吻合术组倾倒综合症和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更低。研究认为保留幽门空肠间置重建术可作为早、中期上半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重建时的优先术式,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可作为全胃切除术后不能行保留幽门空肠间置重建术的有效补充。 攀钢密地职工医院王立 等探讨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的影响。选取 2005 年 8 月- 2009 年 8 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 112 例消化道肿瘤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 Orr 式 Roux-en-Y 食管空肠吻合术组 (A 组 )36 例、 P 式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组 (B 组 )36 例和间置横结肠代胃术 (C 组 )40 例,后将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并于 1 、 6 个月将患者采用 SF-36 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进行评价,后加以总结分析及比较。结果 : 经研究比较发现, B 组及 C 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 A 组, P 均 0.05; 三组患者 1 个月时的 SF-36 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但是 6 个月时 C 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间置横结肠代胃术在消化道重建术中是效果较好的术式,优点多,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少,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伍韶斌 等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近 6 年来 122 例施行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分别采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 Orr 式 Roux-en-Y 食管空肠吻合术、 P 型空肠袢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和远端空肠反口贮袋的 Roux-en-Y 食管空肠吻合术。结果 :3 种术式在食后烧灼感、进食量、进食次数、体重下降、倾倒综合征、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 ( 均 P0.05) 。 P 型空肠袢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组所用手术时间显著多于 Orr 组及反口组 (P0.05) 。反口组的贮袋大小及半排空时间显著优于 Orr 组及 P 袢组 (P0.05) 。研究认为远端空肠反口贮袋的 Roux-en-Y 吻合术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新型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法。 河北省涉县医院李凤军 等探讨全胃切除术后选择 3 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近期营养状况、生活质量的影响。 2005 年 5 月至 2008 年 12 月,对 106 例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采用了食管与空肠端侧加空肠空肠侧侧吻合术 (Braun 法 ) 、 Orr 式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 P 形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 3 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其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 1 月与 6 个月饮食状况、消化道症状及营养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 :Orr 式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和 P 形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术后能有效地防止反流性食管炎,术后 1 月与 6 个月的体重、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都明显优于 Braun 法 (P0.05) , Orr 式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较 P 形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并发症也较少。研究认为 Orr 式 Roux-en-Y 食管空肠吻合术操作更简便,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好、生活质量高,是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较为理想的术式。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窦万强 等研究胃癌全胃切除术 (TG) 同胃次全切除术 (SG) 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评估全胃切除术后 3 种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43 例胃癌患者中全胃切除术 96 例,远端胃次全切除术 135 例,近端胃次全切除术 112 例,对其在生活质量方面进行了比较。全胃切除术患者分别采用 Orr 式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 9 字形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及 6 字形间置空肠代胃术,并对此 3 种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及营养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 : 餐后腹胀、食欲下降远端胃次全切除术的发生率远低于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 (P0.05); 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反流的发生率要高于远端胃次全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 (P0.05) ,其发生率均有随时间推移下降的趋势。 i 种消化道重建术式术后生活质量以 Orr 式术组最差, 9 字形术组居中, “6” 字形术组最高。研究认为胃切除部位的不同是生活质量差异的重要因素 ;9 字形 Roux-en-Y 食管空肠吻合术操作更简便,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好、生活质量高,是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较为理想的术式。 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马轶明 等对 2000-2008 年就诊于我院的 105 例胃窦部癌症患者施行胃大部切除术,采取 3 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即胃十二指肠吻合 ( 毕 Ⅰ 式 ) ,胃空肠吻合 ( 毕 Ⅱ 式 ) 以及 Roux-Y 式吻合,该文对 3 种术式的手术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进行分析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徐军明 等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非离断式 Roux-en-Y 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对 1994 年 5 月至 2002 年 4 月的 152 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施行非离断式 Roux-en-Y 吻合术 (A 组 )53 例, Roux-en-Y 吻合术 (B 组 )37 例, BillrothⅡ 吻合术 (C 组 )62 例。非离断式 Roux-en-Y 吻合术是在传统的 BillrothⅡ 术式基础上,在空肠输入袢与输出袢之间加作空肠 - 空肠 Braun 吻合,同时对靠近胃肠吻合口的输入袢用 10 号丝线束扎阻断。将 3 种吻合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 全组术后随访均在 6 个月以上,术后近期内并发症发生率 A 、 B 、 C 组分别为 9.4% 、 13.5% 和 16.1% , 3 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碱性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分别为 1.9% 、 5.4% 和 33.9% , A 、 B 组均明显低于 C 组 (P0.01);Roux 潴留综合征 A 组无 1 例发生, B 组发生率为 24.3%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3 组总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1.3% 、 43.2% 和 50.0% , A 组显著低于 B 、 C 组 (P0.01) 。同时发现,术后体重下降者在 C 组较 A 组更为常见 (P0.01) 。研究认为非离断式 Roux 术在保留传统 Roux 术式抗反流优点的同时,克服了传统术式易发生 Roux 潴留综合征的弊病,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国外相关文献: Noh SM 等结合了连续性空肠 Roux-en-Y (uncut Roux-en-Y) 和空肠间置的优势,设计了改良 Roux-en-Y 的新术式,其输出襻与十二指肠行端侧吻合,有一定的空肠间置特点。该研究比较了新方法与 Roux-en- Y 术式的术后综合症、残胃和食管粘膜的改变情况。 Min JS 等比较了不同胃全切后胃肠道重建方法的营养影响。比较的指标是体重、餐后血清分泌反应以及粪便脂肪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胰腺分泌功能和脂肪吸收上, esophagojejunoduodenostomy 要优于 Roux-en Y esophagojejunostomy 。 Svedlund J 等对比了胃癌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该研究主要比较了 31 例胃全切、 13 例胃次全切和 20 例空肠 S 形袋代胃术。研究发现空肠 S 形袋代胃术在胃全切时并不能改善生活质量、但在次全切后有一定的优势。 Lu SJ 等介绍了一种新的术式用于食管癌远端胃次全切,该手术利用残胃重建消化道。 查新结论 国内外可见胃全切或胃次全切后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文献报道(文献1-18),文献1-5为课题组成员所报道,涉及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十二指肠-连续性空肠间置重建消化道的新术式研究。其他文献涉及 毕 Ⅰ 式、毕 Ⅱ 式、 Roux-Y 式、改良 Roux-en-Y 式等术式报道,但均未涉及课题组所报道的 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十二指肠-连续性空肠间置重建消化道的新术式研究,也未涉及该术式避免胆汁反流性胃炎、对血糖和胰岛素的影响、对胃动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的影响的研究。
个人分类: 科技查新|3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类风湿患者怎样摆脱激素
jessie0090 2011-5-9 17:26
我是2009年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当时医生给我开了些抗甾体药,后来病情继续发展,采用激素治疗。可是现在我发现激素治疗副作用大,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现象和胃肠道的不适。请问专家 类风湿患者怎样摆脱激素 ? 类风湿患者怎样摆脱激素   激素治疗类风湿副作用很多,会产生免疫力低下,而且停用后病情容易复发。类风湿患者怎样摆脱激素?要真正摆脱激素,只有找到更彻底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更多内容可看原文http://www.gxbcn.com/ask_fengshi_leifengshi/20110507_4495.html
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口腔溃疡与肠道的关系----答周少祥老师的咨询
热度 1 xupeiyang 2011-4-29 14:59
口腔溃疡难治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38515from=space 周少祥 2011-4-29 09:40 许老师能介绍一下口腔粘膜学吗?好象说与肠道有关。 博主回复(2011-4-29 09:48) : 好的,我检索一下相关文献,供你参考。 我查阅了部分相关研究文献,口腔溃疡与肠道有一定关系,有学者提出了其发生的原因与机理,请看以下论述: 克罗恩病患者有肠外表现 ( 口腔溃疡 、皮疹、关节痛、肛周病变 ) 。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便血等 , 以及贫血、低蛋白血症、消瘦、发热 , 肠外表现以 口腔溃疡 、关节痛多见 , 部分出现肛门病变、肠梗阻等并发症。 胶囊内镜检查能发现 CD 的早期小 肠黏膜 病变。该病起病隐匿 , 特征性的三联症是 : 腹痛、腹泻、体重减轻 , 其他症状包括焦虑、发热、 口腔溃疡 等 ; 可伴有肛周疾病、全身表现、青少年发育缓慢、第二性征不出现等症状。有家族史的患者起病早 , 病变广泛。 Crohn 病的真正病因并不清楚。 3 个最主要的学说是 : 特殊感染学说 ; 肠黏膜 屏障减低导致的抗原暴露学说 ; 不正常的宿主对肠腔内容物或食物抗原反应学说。 [ 26 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患者的结 肠黏膜 病变特征进行临床研究。有 20 例 (76.9%) 有程度不等的 口腔溃疡 、鹅口疮、咽痛、吞咽困难或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 大便潜血和脓血便阳性率高 , 分别达 69.2%(18/26) 和 57.7%(15/26) 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 , 提高恶性肿瘤治愈率的同时 , 对增殖旺盛的正常细胞 , 如造血系统、胃 肠黏膜 上皮细胞等均有影响 , 其中 口腔溃疡 , 中医称之为 “ 口疮 ”, 是恶性肿瘤化疗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 发病率高达 24.8% - 67%, 严重影响患者进食 , 造成营养缺乏 , 水电解质紊乱 , 阻碍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 , 甚至发生败血症 , 导致患者死亡。因此 , 研究化疗所致 口腔溃疡 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请参考相关文献 2547972.txt 2010版《ESMO口腔和胃肠道粘膜炎临床操作指南》解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33407
个人分类: 口腔健康|4758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0版《ESMO口腔和胃肠道粘膜炎临床操作指南》解读
xupeiyang 2011-4-15 08:32
大剂量化疗、放疗导致的口腔和胃肠道粘膜炎仍然是目前抗肿瘤治疗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严重口腔粘膜炎、溃疡合并疼痛,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治疗的依从性,在过去的 10 年中,随着对损伤的分子机制认识的深入,新药物、新治疗设备的出现以及治疗指南的制定,急性粘膜炎的处理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现结合临床经验与读者共同分享 2010 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 ESMO )公布的粘膜炎处理指南。 http://portal.elseviermed.cn/107/5956/
个人分类: 消化系统|3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发现人类胃肠道粘膜损伤修复“中介”
xushui 2011-4-10 17:33
中新网4月10日电(记者 杨洋 张刚强)胃肠道粘膜的损伤修复对于解决人类炎症、腹泻和胃癌等疾病至关重要,医学家早在20年前就发现小分子多肽三叶因子是修复人类胃肠道粘膜损伤的关键,但其过程却一直未能解析清楚。日前,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成功攻克这一难题。   粘膜是人体与外界的第一道屏障,人们生活中的体会在于大量摄取酒精、辣椒等刺激物,或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等消炎镇痛药以及肿瘤病人化疗后均可引起胃痛、腹泻和口腔溃烂等疾病症状,那是因为消化道粘膜损伤和溃疡的缘故。脊椎动物三叶因子是一族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多肽,广泛分布在上皮系统中,与粘膜保护,损伤修复和肿瘤密切相关,在胃肠道粘膜的损伤修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已证明人体缺少三叶因子会导致极高的胃癌发生率、肠道粘膜修复功能的丧失而造成炎症腹泻直至危机生命。   昆明动物生物毒素与人类疾病课题组科研人员张勇告诉记者,自三叶因子发现二十多年来,揭示其分子作用机制,尤其是鉴定介导其生物学功能的细胞膜受体是相关领域科学家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此次,课题组利用两栖类三叶因子生物活性高和可激活血小板的特点,采用药理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受体缺失型研究技术和手段发现了一种特定细胞膜正是两栖动物三叶因子作用的膜受体;在此基础上,以两栖类三叶因子的分子作用机制为线索,揭示了人类三叶因子通过作用于此种特定细胞膜受体而诱导细胞迁移和粘膜修复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   张勇表示,该研究结果促进了人粘膜保护,损伤和修复生理病理机制的解析,也为基于三叶因子和此种细胞膜受体的粘膜修复药物研发和设计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完)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1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聊聊吃什么与胃肠道长短(大小)的问题
wangdh 2008-8-3 11:07
也聊聊吃什么与胃肠道长短(大小)的问题 昨天读了青 水洋 先生的博文: 中国人应该怎么吃?(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831 ), 感觉文章立意很好,提示现在的年轻人 少吃点外国快餐。但就我自己的一些认识看,文章中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慎重的(怕误导)。当然博文是饭后茶余的随笔,不需要很认真,但宣传的知识应该是正确的知识。我在清 水 先生的博文下的评论是(稍有修饰): 1 、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等吃什么的问题,是物种长期进化的结果,很复杂。(食性)具有物种的特征,如兔子等是一类,老虎豹子等是一类等,也有变异的如大熊猫,本是肉食性的,肠道是肉食性的,但现在主要吃竹子。 2 、人类,属于灵长类,全世界只有一个物种。因此人的差异可能与地区、食物、民族文化等因素有关,但是还不能提到具有物种差异的层次。不能说西方人的肠道比亚洲人短。(您是否有数据来源?) 3 、生物性特征与性格品行的结合,尤其与人的结合可要慎重。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点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西方吃肉就野蛮的结论可不能随便下。咱们亚洲人杀人犯也不少啊,象当年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的南京大屠杀 4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场所主要不是肠道。生理功能也很多。 5 、的确,现代人类食性的改变已经导致了许多 富贵病 (也称文明病),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我想针对上面有关问题,再稍微多说几句。 动物的食性可以大略分为草食性的(如兔子)、肉食性的(如虎)、杂食性的(如猪),还可以细分为食谷类的(一些沙鼠)、食虫类的(食蚁兽)。从取食方式上有牧食性(牛羊等)、啃食性(长颈鹿等),还有滤食性的(如须鲸)等等。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动物吃什么(食性)呢?这可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当然我们可以笼统说是物种长期进化的结果。动物的身体结构(身体设计)是大自然的造化(自然选择),动物的各种生理功能与身体的形态结构是一致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应该是容易理解的,如吃草的动物,肠道长;吃肉的动物,肠道短。 动物要活下来,必须要有能量供应(人是铁,饭是钢),一般动物的能量来源最终还是来自食物。食物的获得与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取食行为是相关的,获得食物后的处理过程就看动物消化系统(肠道)的能力(效率)了。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效率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也就是说吃进去的食物中有多少被身体利用了,有多少变成废物排除体外了。一般食肉动物的食物中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相对较高,尽管消化道比较短,其消化效率也很高。食草动物就不同了,草类(植物)的营养成分相对较低,如高纤维素含量(消化纤维素可是要具有特殊消化酶的!),这样动物为了从食物中获取更多的能量,消化道就要长一些,如吸收营养物质的小肠和发酵场所的盲肠就相对发达,也就是说食草动物由于食物质量问题,要提高消化吸收效率的话,就要尽量延长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时间,因此加长消化道是一个好办法。食草动物又有不同的类型,可以根据消化道各个器官的位置分为前肠发酵动物(如反刍动物的复胃)和后肠发酵动物(如兔子发达的盲肠)。简单讲,食肉动物肠道内的食物可以存留很长时间(别看肠道短),而食草类动物由于食物中纤维素等对肠道的刺激作用,食物在消化道内存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尽管肠道长)。一般食肉动物取食不是很容易(猎物也是要跑的),因此一旦获得食物,饱食一顿就可以维持很长时间。食草动物取食容易,食物资源相对丰富,可以不停地吃,在食物充足时动物多取食,可以将不容易消化的残渣快快排除体外,提高效率。 我们人类的祖先是狩猎-采集型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既吃肉,又吃植物如蔬菜水果等,因此我们人类是属于杂食性的。我们的消化道既具有消化吸收肉类食物的功能,也具有消化吸收植物类食物的功能,但是我们人类的盲肠已经与兔子一类的功能完全不同了,我们也不具备消化纤维素的酶(记得曾有学者称,要是解决了人类消化纤维素的问题,人类的食物就不会短缺了,解决了人类吃的问题, 您觉着呢?)。 但是很奇怪,我们人类现在的进餐方式与草食动物是不同的,草食动物可以很长时间内不停地取食,可以想想放牧的情况,草原上的牛羊,农业区的小放牛娃放放的牛。我们人类现在的进餐方式类似食肉动物,吃一顿,要等一段时间,再吃一顿。 您知道这是为啥吗? 如果将人类与我们的近亲野生的猩猩进行比较的话,人类具有较大的小肠,猩猩则具有较大的直(结)肠。我们知道小肠是吸收化学营养物质的地方,结肠是水分重吸收的地方。人类是杂食性的,猩猩可是严格植食性的,可能是食物不同导致的吧。 动物的消化道形态大小(容积)与个体大小(体型)的关系一般是,个体越大,肠道越长,以等比例的形式增加。但是动物的能量需求与个体大小可不是以等比例增加的,是以体重(个体大小)的幂函数形式增加,如体重增加 1 公斤 ,能量需求按照增加体重的 0.75 次方增加(称为异速增长, Allometry ),不是跟消化道一样按照体重的 1 次方形式增加 ( 等速增加 Isometry) 。这样的后果就是,相对消化道的大小(容积)来说,个体大的动物,比较容易满足食物需求,个体小的动物,能量的需求量高。因此个体越小的动物,取食时间越长,只有花费很多时间才能满足自己的能量需求量(注: 这里讲的主要是哺乳动物的情况,没有从整个脊椎动物、更没有从整个动物界来展开论述 )。 谈到富贵病或者文明病的问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已经改变很多了,与我们的祖先差别很大,这样就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的身体结构的变化可不是一天两天内完成的,但是食物的丰富程度变化速率太快了,以至于我们的消化系统来不及适应新食物的变化速度。这样我们取食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太多了,食用含糖量过高的食物太多了,食用的肉类也太多了。想想我们的消化道结构特征,消化酶特征,天长日久自然就会出现所谓的 代谢综合症 了,这样糖尿病、肥胖病、肠道癌等这些可怕的疾病现在天天在威胁着我们。由于我们的食物结构的变化(如肉类增多),肠道内的食物滞留时间过长,一些微生物菌团发生了变化(属于微生态学的内容了),消化过程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或毒素也没有及时排泄出体外,就造成了对消化道(整个身体)的一些危害(肠道癌可能是一个方面),多吃蔬菜(如芹菜类,含纤维素高),排泄速率快,会有利于健康(接近自然)。 关于西方人由于吃肉多,肠道比亚洲人短, 性格粗犷、外露张扬,易怒、好斗、进取心强、克制力差、容易走极端 的说法,我觉得在没有科学证据的情况下,还是要慎重下结论为好,并且这种结论可能会造成一些麻烦或误解。如熊类基本属于杂食类,但北极熊是靠吃肉生活的,而美洲黑熊的食物中植物可以占到 90 %。还是举大熊猫的例子,肉食性的,胃肠道很短,没有消化吸收纤维素的大盲肠,可是偏偏吃纤维素含量很高的竹子。 还有一点是,去甲肾上腺素是由肾脏上面的一个称为肾上腺的器官产生的。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起源不同)组成,去甲肾上腺素是由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作用是对血管的平滑肌起兴奋作用,引起血管收缩,还能增加代谢活动等。对于胃肠道的平滑肌起舒张作用,但对于括约肌起收缩作用。可以说,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主要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一种适应方式,可以有助于逃跑或战斗。 不当之处,欢迎各位批评指教。 (王德华 2008.8.3 ) 成年人的完整消化道,有较大的小肠 (Stevens and Hume 1995) 猩猩的完整消化道,有较大的结肠 (Stevens and Hume 1995)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7316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2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