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课题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年新气象
xiaoweisnipe 2012-2-2 09:15
昨天回到学校,算是开始了新的学期。 工作已经签了,剩下的还有三件大事:文章、毕业论文和课题组建设。 对于文章,我是一个纯粹的新手,毕竟这不是写作文。文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Idea”!但就我个人而言,抓到一个号的想法确实比字斟句酌还要困难。但通过与师兄、导师的探讨,一篇核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我自己心气比较高,我想弄一篇英文的出来,这样咱们的项目组才能有一个闪光点! 毕业论文是和我的文章息息相关的,因此只要文章顺利,论文就OK。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时间分配。我是一个“痴趣”的人,就是对手头上正在进行的东西感兴趣,而对周遭的事物怀有抵触情绪的人。就算现在手头在做的东西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我也不情愿将眼光挪开。可以说,我就是个死脑筋!这样,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更有效率地完成论文,我需要一个合理的规划来分配我的时间。其实规划制定过很多,但实施起来总是半途而废。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就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课题组建设,这个题目说大了。现在我已经成长为一个研三的师兄了,在课题组混了这么长时间了,也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对于目前的课题组,我有许多担忧,特别是做项目于搞科研之前的资源分配。导师是一个眼光长远的人,他故意不多接项目以便给我们腾出搞科研的时间。但是,我们总是“一抓就死,一放就散”。“抓死了”就没有活跃的学术氛围,“放散了”就没有按部就班的项目工作意识了,只顾着玩。等到项目要验收的时候呢,突击、通宵、封闭。这不是一个健康的课题组,需要改进。因此,我打算毕业之前在办公室手把手地带几个师弟师妹出来,让他们身上传承我们课题组“严谨、活泼”的学术精神。 以上是我个人对这学期的一些想法,预祝我自己能够达到目标和要求!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小三’比‘学术小妾’优选!
热度 33 lin602 2012-1-30 09:34
‘小妾’,就是古时候的小老婆,光明正大取进门的,有吃饱、穿暖、人身安全的正当要求,可以对外亮明身份。 ‘小三’,是现代名词,就是暗地里给有配偶的异性包了,没有名份,只能偷偷地,不能公开提出其他任何要求。 把这二个词嫁接到学术上,又是另一层意思了,哈哈。 ‘学术小三’我这里赋予的含义是:一个年轻人刚到一个新单位上班,有可能单位给点启动费,没有参加(可能是各种原因)任何现有的运转正常的课题组。经费很快用完了,但还没有申请到任何课题,没有打开企业开发产品的局面,面临着‘科研无米下锅’的境地。等死还是其他办法?我觉得,可以学习做‘小三’,跟现有的课题组负责人提出,不提任何要求地参预进去做点科研工作,也不算课题组中的成员,只是做科研的事情,不提文章署名,不提利益分配,不提出差经费,如果发文章给第一更好,放后面也行,如果实在不给放名字也能够接受(象个‘小三’吧,没有任何名份)。也可以与企业联系,提出只要他们解决实验条件与经费,无条件帮他们开发新产品,不提报酬,不提成果,不打听他们现成的技术,不给他们造成威胁。在无条件做这些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查文献,看资料,寻找自己的学术灵感,寻找科研中出现的苗头,一旦有灵感与苗头,就写申请书(申请书每个机会都别放过),就与企业联系合作科研。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在写申请书时,千万不要写原来课题组中研究成果为基础,用他们原来的创新点,而是要用自己在科研过程中通过查资料及科研中新的灵感,新的创新点。更不能用现在企业产品中内容来做产品开发,否则有‘偷’的嫌疑。这涉及到后面‘人格’的问题,千万慎重。 我这里写的‘学术小妾’,指的是大课题组中非核心成员。一般课题组中有几个核心成员的,可能只有一个,二个,三个等。其他成员只是跟着做科研工作,没有申请课题的压力,课题负责人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愁‘吃喝’。发表文章他们可能放在第一,第二等,得学术奖也有排名,不过是在后面,科研上的奖励或经济分成也有他们的份。但他们经常做不了学术带头人,不能提出独立的学术见解,自己不能够独立出来成立课题组。这种科研人员也很多吧。(其实做个课题组成员也不错) 相比之下,‘小三’类型比‘小妾’类型更有发展的潜力与空间。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属于那个课题组的人,也没有从属关系(还没有‘学术婚姻关系’嘛),他们一旦申请到课题,或者与企业合作成功,有经费入帐,他们就独立门户了。慢慢成长起来,可能成为科研上的‘大牛’(大家人家的正妻了)。 不过,‘学术小妾’在科研过程中,如果下功夫,下力气,条件又好,课题负责人又愿意培养人,也可能让他们独立出来,成为‘正室’。这种例子也非常非常多,而且从中走出了许多院士。 不过,这‘学术小三’刚开始日子也不好过哟,要听别人的,没有自己的诉求,利益上听别人‘赏’点。看到‘学术小妾’挺滋润的样子,心里难免酸溜溜的。 但是,在科研道路上学术生命的‘生与死’的问题上,做个‘学术小三’也不丢人,哈哈。 名词不好听,别生气,别较真。这样生动些,好理解些。 年轻人在刚开始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是有段不好过的日子过的。就需要年轻人一种吃苦与努力,甚至不屈不挠的精神。 实不瞒大家说,我研究生毕业时由于‘素质太差’,不但没有当得成‘学术小妾’,连个‘学术小三’都没有人看得上,最后靠‘饿肚皮,捡废品卖点小钱生存下来(我的科研第一笔钱是工作二年后申请学校的二千元校基金)’,幸运的是,没有被饿死,活了下来。 祝年轻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少曲折’。
7700 次阅读|61 个评论
故乡的云与喜羊羊和灰太狼
热度 2 zhaoming159 2012-1-30 01:21
故乡的云与喜羊羊和灰太狼
2012 年,才正月初六就被课题组召唤回实验室了,说是初七开工,结果哪里开得了工,很多人都没来。 武汉的天气那个冷啊,真是动手动脚,动手动脚的。 平日欢乐的校园里,都见不到几个人,更是显得清净。只有寒风吹起的树叶和树叶飞起之后跳动的喜鹊和乌鸦。它们倒是显得很欢快的样子,不过也有可能是饿的 … 在这寂静的校园,整栋宿舍都只有我和磊兄两个寂寞的人,漫漫长夜,该怎么渡过呢?找点春晚小品看看吧,今年没有看到本山大叔的小品感觉就跟这个年还没过去一样。找着找着却不约而同的听起了费翔的《故乡的云》,一遍又一遍。 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啊。。。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磊兄说,不能再放了,如此贴切的境遇,如此贴切的心情,伤不起啊。还是整点开心的吧,关键是看什么呢?咦,上次我一小师妹说,红太狼夫人都生小灰灰了,她建议我下次再给我同学的小孩送娃娃的时候就可以送小灰灰了 …. 说来惭愧啊,作为灰太狼先生的我,好像还不知道有这事呢 … 这像什么话!再不看那就真的要 out 了。我弟弟说《兔年顶呱呱》里面就有小灰灰了,两个大男人在新年大拜节在一个寂静漆黑、风雨交加的夜晚一起看《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那是怎样的一种惨景啊 … 说实话我还真的很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本科的时候,楼管姐姐的那个可爱的小孩(该死,我现在竟然都忘了他叫啥了)。每次从幼儿园回来就到我楼上来叫我给他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和奥特曼,每次都来敲我们的门:“赵明锅锅在啵?我要看喜羊羊与灰太狼 … 还有 ~ 奥特曼 … ”拖着长长的长沙普通话童音。现在忆起,还很是一番小灰灰的感觉呢。 电影看完了,换首歌——《嫁人就嫁灰太狼》,个人觉得歌词写得很好(不要鄙视我,没办法,本人就是如此的不高端,没有深度),展示展示灰太狼先生的魅力。 一点自以为是的狂 失败从来不受伤 两只四处张望的眼 寻找胜利的方向 一往无前的向前闯 爱是不变的信仰 他是他们的狼 是我温柔的郎 认真执着顽强 要嫁就嫁灰太狼 这样的男人是榜样 女人就像花经不起风浪 顶多一点刺带着玫瑰的香 要嫁就嫁灰太狼 这样的爱情才像样 你是我的墙遮挡风和霜 我是你的宝一生不能忘 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个动画片里面,我倒是不太喜欢喜羊羊,形象太正面了,没有一点幽默感。相反我倒是非常喜欢灰太狼一家,其实灰太狼和红太狼都很善良的,而且我特别欣赏灰太狼的幽默与自嘲的精神。现在有了可爱,不,我妹妹说是“爆可爱”的小灰灰之后我就更加喜欢他们一家子了。在《兔年顶呱呱》的最后面,红太狼女士又生了一个小宝宝呢,可惜没有露面,期待 ing… 有一点不理解,红太狼先生爸爸都做了两回了,喜羊羊和美羊羊怎么还不结婚呢?莫非喜羊羊这小子还想干到村长再说?我很喜欢美羊羊的呢,不行,嫁给喜羊羊这小子是有点亏。不行的话,我去! 其实最有意思的还是勇敢而坚强的灰太狼先生,要不人家怎么可能当上狼族的大王呢,而喜羊羊这小子,连一个羊村村长都还没整上。也有原因咯,羊族和狼族的游戏规则本来就不同,不过羊族的游戏规则似乎无趣多了。 在《顶呱呱》里面还见识到了,当年灰太狼“帅哥”和红太狼美女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浪漫爱情”,这里就先买个关子,自己去看吧,哈哈。 应妹妹的强烈要求,把我的 QQ 头像换成爆可爱的小灰灰,冒办法啦,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我也知道,跟他们玩儿,只有“从命“才是“聪明”。 作为灰太狼先生的我,在 2012 希望逢着一个像红太狼一样举着平底锅的姑娘,以后生个像小灰灰一样爆可爱的小明明,哈哈 ~ 小灰灰,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灰灰,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灰灰和小红红,图片来自互联网
个人分类: 解我之愁|7452 次阅读|3 个评论
也谈导师和学生的关系
热度 24 cutefay 2011-4-25 19:32
最近在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因此想到了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有人认为,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如父子关系,也有人认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上下级关系,还有人认为是朋友关系、合作者关系等等。 我个人觉得,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果能够真正像父子关系或者朋友关系是非常难得的,这需要导师和学生双方的投缘与互相支持谅解才能做到。有人可能觉得只要导师能够对学生像父亲(母亲)或者像朋友那样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但我觉得,这也需要学生能够体谅、理解和支持老师才行。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因为爱之心切打骂了子女,子女虽然可能一时会不高兴,但是子女不会因此而记恨父母和讨厌父母,因为子女知道天底下最爱护自己的人就是父母了。而其他人打骂孩子,情况就不同了。如果一个家庭是后妈或者是后爸骂了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子女,那就不得了了,往往子女会记恨很长时间,甚至记恨一辈。哪怕是有血缘关系,例如姑姑和侄子的关系,姑姑也不能像父母一样对侄子打骂,那样侄子可能也会记恨姑姑的。所以,最可靠的关系就是直系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其他任何关系要想能够做到父母和子女关系那般,是很难的。连有血缘关系的亲戚都很难做到,更何况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导师和学生?当然,也不是一概而论的,也总有例外的情况。这里就不讨论小概率的例外了。 因此,即使导师想对学生采取“家庭式”管理,想对学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很多机会和好处,去关心他们,同时也会因为爱之心切而训斥学生,那也还是会有很多问题的,因为学生不一定会领情。除非是只有赞美和好处,没有批评和训斥。这样也不现实。 我觉得导师和学生也很难成为朋友关系。因为首先,朋友是要志向相投有共同语言的,往往成为朋友的双方在阅历和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才更有共同语言。因此,不是每个导师都和学生能够做到这样。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硕博连读期间跟他导师就是朋友关系,兄弟相称。我很羡慕他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想,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导师比较年轻,另一方面是这个朋友也比较优秀和成熟,所以才能如此吧! 导师和学生之间是纯粹的合作者关系也不现实。可能学生们都希望能够是这种关系,能够跟导师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我觉得,这种愿望是美好的(我当学生的时候也会希望如此),现实是残酷的。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我们理想中觉得怎么样最好就能够实现的。最重要的是以现实为基础。合作者关系的建立需要合作的双方在某一方面是实力相当的。然而,导师和学生往往在知识、能力、资源、人际关系、地位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想建立合作者关系是不现实的。 如果学生的能力和资源达到和导师一个级别,那么就自然而然成为合作者关系了。我见过的以合作者关系为主的师生,往往都是学生很牛的。然而, 在某个具体的方面,导师和学生是可以实现合作者关系的,例如,在就某个具体科研问题探讨的时候,学生有可能在这方面比导师知道的更多一些,这个时候的探讨问题就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了。 如果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纯粹的“老板-员工”式的上下级关系,也是存在问题的。因为老板要求员工一来什么都会做,不会给员工学习的机会,而学生来读研是为了从不会到会的学习的。 在现在这个学术年代,要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为像当年华罗庚和弟子一样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那个年代的学术环境有自己的特点,现在学术环境和当时完全不同,所以师生关系也不可能和以前一样了。 我觉得在现在这个学术年代,导师和学生之间最现实的一种关系是以上下级的关系为基础,辅之以亲情和合作者的关系。上下级的关系会使学生能够按照导师的要求去努力学习和搞科研,相匹配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会让学生更勤奋。亲情关系使导师能够关心学生,能够原谅学生犯的一些错误,能够允许学生从不会到会的一个过程。合作者关系使导师和学生能够在探讨学术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因为在某个具体的学术问题上,不一定导师的想法就是正确的,有的时候学生也会有很多好的想法,因此在学术探讨上,导师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听从自己的想法,而是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和一起探讨问题。 另外,我还在思考俗称的“二老板”(课题组的辅助导师管理学生的助研、副研等人)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我觉得“二老板”是很难做的,因为这个位置的人在协调方面是比较难做的。如果“二老板”做事更向着“大老板”,则和学生的关系容易变得不好;如果“二老板”更希望和学生打成一片,则又容易和大老板关系不好。往往“大老板”是吩咐活儿的,“二老板”是带着学生干活的。如果二老板对学生干活要求严格一些,容易遭到学生的埋怨(心想:你又不是导师,干嘛非让我们这么卖力地干活啊!),如果二老板对学生干活要求松一些,则通常会有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事情做不好遭到大老板的谴责,另一个结果是只好自己辛苦一下,把学生干不好的活儿再好好干干,结果累的是自己。所以,二老板需要很艺术地协调好关系,做好平衡。 总之,我觉得无论在哪个组织里,只要双方是有利益冲突的(一方好了就容易对另一方不利),关系就很难亲密。组织里的人缘好的人更容易是自己做的事情与其他人的利益冲突不大的人。还有同事是很难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的,因此,有那种职场宝典的书中总是提起,自己的心事要少透露给同事。不过,在课题组里,因为学生之间往往是没有利益冲突的,所以课题组里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比较融洽。 BTW1:以上分析是基于这样的前提进行的:导师是个正常的搞学术的人,而不是“学术包工头”或者其他不管学生的人。 BTW2:读博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的导师要求太严、对我们太多的说教等等,当时记得最多的是导师哪里哪里不好;等毕业之后,更多的是记得导师的好,才觉得昔日导师的严格要求其实是最自己最大的好处。不仅是我,我身边很多人毕业之后也是同样的感受。学生时代往往是看着别人的导师和蔼,觉得自己的导师严厉。所以,我觉得,导师是很难让眼前的研究生觉得自己是个好导师的,尤其是要求严格的老师,因为当学生的时候,学生和导师的利益是冲突的;能够让毕业之后的研究生觉得自己是个好导师,就很不错了。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15237 次阅读|50 个评论
男性比例高的团队似乎更融洽
热度 15 cutefay 2011-4-8 13:23
最近这几年的一些经历让我感受到:男性比例高的团队(课题组、社团、网络虚拟社区等等)似乎更融洽一些,相处更和睦一些。 在男性比例高的团队里,因为男性总体来说比女性更宽宏大量一些,不爱计较一些,所以,当成员之间稍微有点矛盾的时候,很容易化解。某次两个人为了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过一会儿两个人又可以和好如初。而女性成员则更容易记仇一些,很多小事表面上不与人争辩,但会默默藏在心里,以至于很长时间都不容易化解矛盾。这种男性多的团队里的女性,也慢慢会受到这种男性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也会变得“男儿气”一些。例如,以前课题组无论干什么粗活,都是男女一起干,女性丝毫没有嫌活重(例如把一整桶蒸馏水从一楼抬到二楼)。同时男性也会体贴女性一些,有些特别重的活儿就主动承担了。并且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挑剔和嫌弃,哪怕是某人打包回来的剩菜剩饭,也会很快被大家一扫而光。男性比女性总体要幽默一些,在男性多的课题组,大家总会经常开开玩笑,工作之余经常会有很多乐趣。我以前在博客上写过不少实验室趣事,都是在这样课题组里的一些趣事。而如今,似乎很少有这样的趣事了…… 在女性比例高的团队里,往往做事需要处处小心。因为如果言行稍微有点不妥,就可能会得罪某个人,并且如果自己神经大条一些,得罪了别人自己还可能不知道,以至于自己觉得奇怪,为什么某某总是对自己板着个脸?给大家定工作餐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计较不好吃;一起外出住宿的时候,也会有人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或者经常有人提各种个性化的要求,每个人的要求又不一样很难协调。协调不好可能又会得罪某些人。总之,如果你身为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如果女性比例比较高,比较难伺候。在这种女性比例高的团队里呆的时间长的男性,往往也容易“女性化”,也经常会有跟女性一样的行为。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084 次阅读|15 个评论
简单一招判断课题组的和谐度
outcrop 2010-12-6 21:07
周末和同学八卦了一番课题组的和谐度,大概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师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和谐程度。发现一个简单有效的判断方法:那就是利益无关毕业生返校聚会比例与课题组和谐度成正比。 不少课题组或实验室,在新生入学或者某些节日,会例行聚会,毕业生也会通知。
个人分类: 个人知识管理|0 个评论
我的课题组 (My research group)
热度 2 yuboming2010 2010-8-31 11:00
课题组研究方向 : 本《分形介质输运物理理论与分形几何》课题组研究方向: 1、分形多孔介质输运物理与分形几何研究,包括流体、热、气体扩散、电、磁和波的传输特性; 2、复杂性分形网络输运性质研究,包括连接性、稳定性、流体、热和电等的输运特性。 本课题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学期间发表1篇以上SCI学术论文学生名单: 本科生: 陈牧,2007年毕业,发表SCI学术论文1篇:PhysicaA,2007. 硕士研究生: 1、邹明清(2001级,硕士),2篇SCI学术论文:J.HeatTransfer;J.Phys.D. 2、马永亭(2001级,硕士),2篇SCI学术论文:J.Phys.D.;J.Appl.Phys. 3、张斌(2003级,硕士),1篇SCI学术论文:Fractals 4、徐洁(2004级,2.5年制硕士),2篇SCI学术论文:J.Phys.D.;Chin.Phys.Lett. 5、刘艳军(2004级,2.5年制硕士),2篇SCI学术论文:Fractals;Fractals 6、肖波齐(2004级,2.5年制硕士),2篇SCI学术论文:Int.J.MultiphaseFlow;Int.J.ThermalSci. 7、吴金随(2004级,2.5年制硕士),2篇SCI学术论文:Int.J.HreatMassTransfer( SCI二区TOP期刊 );TransportinPorousMedia 8、唐燕妮(2005级,2年制硕士),1篇SCI学术论文:J.Phys.D. 9、陈俊(2005级,2年制硕士),1篇SCI学术论文:Phys.Rev.E 10、李永华(2005级,2年制硕士),1篇SCI学术论文:Chem.Eng.Commun. 11.徐倩(2006级,两年制硕士生),1篇SCI学术论文:PhysicsLettersA,2009. 12.楚化强(2006级,两年制硕士生),1篇 SCI二区TOP期刊 学术论文:Int.J.HeatMassTransfer,2009;1篇综述论文:力学进展,2009. 13.李艳(2007级,两年制硕士研究生),1篇SCI学术论文,ScienceinChinaE,2010 14.高洪敬(2011级,两年半硕士生),1篇 SCI二区TOP期刊 学术论文:Int.J.HeatMassTransfr,2013. 博士研究生: 1、邹明清(2004级,博士),共发表 3篇 SCI学术论文:Int.J.HeatMassTransfer;J.HeatTransfer;PhysicaA 2、冯勇进(2002级,博士),共发表 5篇 SCI学术论文:J.Phys.D.(2篇);Fractals;J.PorousMedia,;J.NanoparticleResearch 3、员美娟(2003级,博士),共发表 5 篇 SCI 学术论文 :Chin.Phys.Lett.(2 篇 );Cana.J.Chem.Eng.;Int.J.HeatMassTransfer(2篇)( SCI二区TOP期刊论文 ) 。 4、徐鹏(2004级,博士),共发表 10篇 SCI学术论文:J.Appl.Phys.,1篇;Phys.ofFluids,1篇;Int.J.HeatMassTransfer( SCI二区TOP期刊论文 ),1篇;PhysicaA,2篇;AdvancesinWaterResearches,1篇;DryingTech.,4篇. 5.蔡建超(2005级,博士),共发表SCI学术论文 6篇 :EnergyFuels,1篇( SCI二区期刊论文 );VadoseZoneJ.,1篇;ChinesePhysicsLett.,1篇;Chem.Eng.Sci.,1篇( SCI二区TOP期刊论文 );Fractals,1篇;TransporinPorousMedia,1篇;还有一篇在评审中。 6.梅茂飞(2006级,2011年6月毕业),共发表SCI学术论文 4篇 :Int.J.HeatMassTransfer,2篇( SCI二区TOP期刊论文 );Fractals,1篇;Chin.Phys.Lett.,1篇. 7.罗良(2006级,2011年6月毕业),已发表SCI论文1篇(Int.J.HeatMassTransfer, SCI二区TOP期刊论文 ),另两篇正在准备中. 8.王世芳(2008级,2011年12月毕业),共发表 4篇 SCI学术论文:Int.J.HeatMassTransfer,1篇( SCI二区TOP期刊 );Int.J.MultiphaseFlow,1篇;TransportinPorousMedia,1篇;Adv.WaterRes.1篇。国内核心刊物1篇,发表在《力学与实践》上。 9.郑仟(2008级,2012年6月毕业),共发表 6篇 SCI学术论文:Vacumme,1篇;Chem.Eng.Sci.2篇( SCI二区TOP期刊论文 );J.Appl.Phys.1篇;AppliedThemalEngineering,1篇;PhysicaA,1篇。 访问学者: 1.赵明副教授,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物理学报》上发表一篇,《重庆大学学报》上发表一篇. 10.黎丽(2009级,2014年6月毕业),已发表 3篇 SCI学术论文: Int.J.HeatMassTransfer67:74-80(2013) ;Int.J.HeatMassTransfer74,(616-621)2014 ( SCI二区TOP期刊 ); Int.J.ThermalSciences 86,219-226(2014) 。 11.梁明超(2011年入学,2015年1月毕业),已发表 5篇 SCI学术论文,其中( SCI二区TOP期刊论文 )1篇: 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127,202 – 209(2015) ,( SCI二区期刊论文 )1篇: Microfluid Nanofluid ,DOI10.1007/s10404-014-1541-5,2015 。其它SCI论文发表在: J.Electrostatics72(6):441-446(2014); Fractals ,22(3):1440001(8pages),2014; Int.J.ModernPhysicsC25(7):1450021-1-13(2014). 12.苗同军(2012年入学,2015年6月毕业),目前已经发表 5篇 SCI学术论文: Int.J.HeatMassTransfer81 ,75-80(2015)( SCI二区TOP期刊论文 ); Int.J.Heat and MassTransfer88 , 814–821(2015)( SCI二区TOP期刊论文 ); 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alSciences102 , 89 - 99(2016) ( SCI二区期刊论文) ; I nt.Communications.inHeatandMassTransfer 58,71 – 78 (2014) .( SCI二区期刊论文) ; Int.J.HeatMassTransfer 102,884–890(2016).( SCI二区TOP期刊论文) 13.杨珊珊(2010年入学,硕-博连读), 目前已经发表 3篇 SCI学术论文: Int.J.HeatMassTransfer 77 ,208-217(2014). ( SCI二区TOP期刊论文 ); MicrofluidNanofluid (2015)18:1085–1093 . DOI10.1007/s10404-014-1500-1. ( SCI二区期刊论文) ; Fractals 25(1):1750008,2017. ( SCI二区期刊论文) 本课题组优秀本科生: 1、陈牧,2003级,发表SCI学术论文 1篇 :PhysicaA;陈牧同学获得“2007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本课题组格言: 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研究;要做迄今未解决的科学难题;要做比别人好的研究.(三个要做) 本课题组发展战略: 瞄准重要科学理论问题;瞄准迄今未解决的科学难题;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三个瞄准)
个人分类: 研究与讨论|10726 次阅读|5 个评论
课题组是利润中心还是成本核算中心,即老板是真的老板吗
windlight 2010-5-17 08:23
赵凤光 昨天与大家聊到一个手机销售代表在超额完成指标时,老板不兑现承诺,不给超额提成奖金,结果这个代表自己出去单干创业,反而发展更好,正好与舒化鲁老师的 战略成本:不能捡了芝麻... 例子类似,对一个组织者来说,这个失信的老板是自限其足,放弃了发展的大好机会。其主要问题似乎是诚信问题,但我想更深层次是组织目标与人员激励问题以及个人和集体发展目标契合的问题,更引申到下面这个问题。即我在 科研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 提到科学商品的评价与交易问题,那篇文章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评价问题略作讨论,而此文想讨论的主题是,课题组是成本中心,还是利润中心,还是仅仅是个独立记账,专款专用的财务最小核算单位?我还没有思考透彻,但略有心得,特记录于此,也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课题组或PI制是如今大多数学校和科研机构中主要采用的一种科学组织方式,组内成员都会对领导者称其为老板。一般来说老板是个企业家,他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这也意味着按制度经济学分析,每个课题组是个企业性质的组织,这个微型企业要对自己的成本负责,如人工,场地,能源,耗材,销售(差旅,知识产权,会议费用),税费(上级单位管理费,营业税)等,要争取最大的收入,如各种课题经费收入(纵向横向),各种产业化收入(专利转化,股权投资),各种补贴收入(单位对场地,人工,水电的补助,各级机构对相关经费的配套收入)等。同时组内有企业内部性质的分工,有财务角色的出纳人员如学生或年轻的助手担任(通常会计在上一级单位),有自己的行政人员负责接待行政资源调配司机等,有技术当家人(相当于生产部门的车间主任),有大型仪器的固定使用和维护人员(也有学生身份),有清洁人员(学生或外包),有情报收集和分析人员(读文,有销售员包装项目参加各种展会(一般是老板兼任),以及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产出者,需要把各种经费所要求的结果做出来(老板,学生,各种固定人员都要不同程度参与),并有人(学生,老板)把它们的产出写成各种报告,论文,专利等。上面白描了一个课题组的内部分工。随着课题组的发展,以上各种角色人员会分工越来越细,但整体上还是一个微型企业的内部架构,其内部是计划体制,老板要对这个组整体负责。 而成本中心,一般是大型单位内部为了便于管理,为了节流而采取的一种组织方式,成本中心,每年会提出一个预算,做多少事,大约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在任务完成后,节约了大约多少成本。一般来说,财务,后勤,科研多以此为考核指标,因为其一般不直接对外有销售,那么节流就是主要的利润来源方向,负责人对工作和成本负责,但基本不用为收入负责,收入一般是上级分配的,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及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收支两条线。 而利润中心,不同于成本中心,收入刨除成本后,利润是考核重点,负责人的精力要同时重视开源和节流,要主动出击去寻找各种可能收入,而且利润中心的负责人对利润的使用有一定权力,比如将利润中心用于自立项目和额外奖励相关团队等。 各个单位情况不同,即使同一单位内部,往往也存在各种模式的的课题组,不同模式的课题组,老板是不是真的老板这个问题还是有不同之处。 待续 zt 科研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 中 科学商品的评价与交易问题 交易费用是可以决定企业这个利益体自己开发还是与他人合作make or buy ,但不论是make or buy ,科学产品的评价是一定避免不了的。不被历史所接受的科学产品还是消耗了资源,尽可能的避免这些消耗,成为科学分工与合作中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内部来说,评价员工的工作,激励员工,形成自身的新陈代谢机制也是很重要的。这个工作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可以全球通用,人们将问题又进一步分解成,对企业和大学以及非营利机构的分工,即不做评价,或者细化评价。大学以及非营利机构经常会得到一些资源,这些资源是不要求直接回报的,因此使用这些资源的人就不会受限于资源的约束而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人的想象力去解决问题,去将有限的资源变成无限。但大学和非营利机构经常也不会因为这些基础科研得到直接的经济回报,这是顺理成章之事。但作为内部考核,这些科学家也还是要遵循商业模式的限制,来合理的决定自己的资源分配问题,时间,物质,人力。而企业就很现实了,有钱能支持到明年解决了生存问题,就可以考虑更长久的科研了3-5年,如果是一个富可敌国的企业或者以研发定生存的(技术推动型)行业那么他的研发就是可以考虑10年以后才可以应用的基础研究了,否则即使现在风光但不能长久。
个人分类: 思辨|3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造课题组的和谐环境
lin602 2010-3-22 22:19
近二十多天,有三个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分别来学校,将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请到酒店去喝酒(我惯例不参加,好让他们热闹)。因为他们毕业时间只有一年、二年,现在实验室的研究生们都与他们一起做过实验,曾经共同聊天、喝酒、旅游、打球、唱歌,在一起度过非常美好的时光,也有非常好的友谊。而这些师弟妹们,听说他们回来了,也非常兴奋,我见了都受到感染。 他们还有一个惯例,就是毕业前,所有我课题组研究生们要活动一次,去年到镇江玩,前几年郊游,唱歌,打球都有。当然,吃饭都是临毕业的研究生们买单的。 这是我所期望的,研究生们之间没有厉害冲突,如果相互之间处不好,到社会上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是我们课题组的一句大家都熟知的话。 研究生们还有一个任务,协助我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验操作。研究生与本科生们也处得非常好,感情也挺好的。 这也是一种和谐的气氛,是所有研究生们共同营造的。他们之间和谐亲近,实验室气氛就好,大家做事情就快乐,没有不高兴的相互关系,还能互相讨论实验,毕业后还能提供实验原料,交流信息,挺好的。同时,做实验的效率也挺不错的,呵呵。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麦立强教授课题组(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简介(20100304更新)
麦立强 2010-3-3 22:50
麦立强教授课题组(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 个人信息 麦立强,男,工学博士,教授 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要学习及教育经历 1994.9~1998.7 太原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8.9~2001.7 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无机材料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 导师:邹正光教授 ) 2001.9~2004.6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 导师:陈文教授 ) 2006.2~2007.10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博士后 ( 合作指导老师:王中林教授 ) 2008.6~2009.12 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高级研究学者 ( 合作指导老师: Charles M. Lieber 院士 ) 主要工作经历 2004~2007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 2007~ 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破格教授 2009~ 至今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 国际固态离子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评审专家 《 Advanced Materials 》、《 J Physics Chemistry B 》等国际著名杂志审稿人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通讯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 纳米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材料 纳电子生物材料与器件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 10 余项,并作为学术骨干参加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多项。 (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702039 ): 钒氧化物纳米棒及其有序网络的电输运与光电导性能研究, 2008.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2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0070497012 ):银钒复合氧化物纳米带阵列及磁性能研究, 2008.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3 ) 国家教育部教外司留 (2008)890 号 Zn 3 P 2 /VO x 一维核壳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009.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4 ) 武汉市创新人才开发资金专项 (2008)84 号:磷化锌 / 氧化钼 / 聚苯并噻吩多层同轴纳米电缆的阵列构筑与光电性能, 2009.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5 )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优选课题( 47090081 ):钒氧化物基超长同轴纳米电缆的有序构筑与性能, 2009.1~2010.12 ,项目负责人 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在 Nano Lett (影响因子 10.371 ,第一作者)、 Adv Mater (影响因子 8.191 ,第一作者)、 J Phys Chem B ( 影响因子 4.189 ,第一作者 2 篇 ) 等刊物上系统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被 SCI 收录 49 篇,被国际著名刊物 Prog Mater Sci ( IF: 20.846 ) 、 Nano Lett 、 Adv Mater 等引用 333 次(他人施引文献 221 篇,施引作者包括 MS Whittingham 、 GD Stucky 、 R Tenne 、 CNR Rao 等世界一流科学家),已分别被著名学术刊物 J Phys Chem C 、 J Mater Res 邀请撰写评述性论文(Review paper)。 应邀撰写英文专著章节 1 部。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 8 次,担任分会主席 3 次。 1. L.Q. Mai, Y. Gu, C.H. Han, B. Hu, W. Chen, P.C. Zhang, L. Xu, W.L. Guo and Y. Dai, Orientated Langmuir-Blodgett Assembly of VO 2 Nanowires. Nano. Lett . 9, 826-830 (2009). 2. L.Q. Mai , B. Hu, W. Chen, Y.Y. Qi, C.S. Lao, R.S. Yang and Z.L. Wang, Lithiated MoO 3 nanobelts with grea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battery. Adv. Mater. 19, 37123716 (2007). 3. L.Q. Mai , C.S. Lao, B. Hu, J. Zhou, Y.Y. Qi, W. Chen, E.D. Gu and Z.L. Wang, Synthesis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of Single Crystal NH 4 V 3 O 8 Nanobelts. J. Phys. Chem. B. 110 , 18138-18141 ( 2006). 4. L.Q.Mai , B. Hu, T. Hu, W. Chen and E.D. Gu,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o-doped VO 2 Nanowire Array Film by Melting-quenching Sol-gel Method. J. Phys. Chem. B . 110, 19083-19086 (2006). 5. L.Q. Mai , W. Guo, B. Hu, W. Jin, and W. Chen,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VOx-based nanorods. J Phys Chem C. 112, 423-429 (2008) 6. L.Q. Mai , Y. Gao, J.G. Guan, B. Hu, L. Xu, and W. Jin, Formation and Lithiation of Ferroselite Nanoflowers as High-energy Li-ion Battery Electrodes Int J Electrochem Sci. 4, 755-761 (2009) 7. L.Q. Mai , W. Chen, Q. Xu, Q.Y. Zhu and C.H. Han, Cost-saving synthesis of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Solid State Commun , 126, 541-543(2003) 8. L.Q. Mai and H.C. Han. Reaction-crystallization Growth and Electrical Property of Ammonium Decavanadate Nanorods Mater Lett.. 62, 1458-1461 (2008) 9. L.Q. Mai , W. Chen, Q. Xu, J.F. Peng and Q.Y. Zhu, Mo doped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stry. Chem. Phys. Lett . 382, 307-312 (2003) 10. B. Hu, L.Q. Mai, W. Chen, F. Yang, From MoO3 Nanobelts to MoO2 Nanorods: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ACS Nano , 3, 478-482(2009) 主要国家发明专利 1. 二氧化钒纳米棒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03125408.X) 2. 金属阳离子掺杂的钒氧化物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03125385.7) 3. 一种有机酸络合燃烧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 授权号: ZL02147763.9) 4. 二氧化钒纳米棒由 B 相向 M 相转变的处理方法 ( 授权号: ZL 200410060859.8) 5. 空穴传导型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02147765.5) 6. 电子传导型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02147766.3) 7. 一种表面修饰的纳米 LiMVO4 正极材料及修饰方法 ( 授权号: ZL 2004100613773) 8. 三氧化钼层叠纳米棒及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200510019381.9) 9. LiFePO4 纳米棒的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200510019360.7) 10. 一种锂化三氧化钼纳米带电极材料及其锂化改性方法(授权号 ZL 200710052368.2 ) 主要奖励与荣誉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 项、 全国优秀 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等奖励多项;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 3 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 项 ) 、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 届)等。 2010 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09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8 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 2007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7 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一 ) 2006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05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五届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二 ) 2005 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计划 2004 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004 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排名第三 ) 、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 排名第二 ) 2004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武汉理工大学五四青年奖章 2003 中国硅酸盐学会 2003 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一 ) 2003 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 排名第二 ) 2002 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及固体电化学能源装置国际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一 ) 2002 武汉理工大学长飞奖学金 在读学生 研究生 2009 罗艳珠 徐絮 皮玉强 2008 徐林(提前攻博) 杨霜 杨帆 2007 顾彦辉(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 高倩 本科生 蒋亚楠 (已被保送北航江雷院士组) 韩久慧(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 赵云龙、赵石勇 (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者)等 指导过的已毕业学生 : 研究生 2006 高媛(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2005 胡彬 (提前攻博,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访问博士生) 郭万里(首届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胡波 本科生 吴一民 (现为牛津大学博士生) 张鹏超(已被保送中科院化学所江雷院士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金伟 (硕博连读,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 徐浩然(已被保送中科大读研,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等 联系方式 Tel: 13554628578 E-mail : mlq@cmliris.harvard.edu ; mlq518@gmail.com; mlq518@whut.edu.cn 实验室: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 ( 新材所 3 楼 ) 欢迎有志于从事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的有志之士加盟本课题组! MAI Liqiang Group (New Energy Nanomaterials and Devices) Personal Data Liqiang Mai, Male, Ph.D., Professor Working units: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dergraduate: B.A. in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1998 Graduate: M.A. in inorganic materials,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1 (Supervisor: Prof Zhengguang Zou) Graduate: Ph.D. in Materials Science ,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2004 (Supervisor: Prof Wen Chen) Postgraduate: Postdoctoral Research,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2006-2007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Zhonglin Wang)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2004-2007: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present: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2009: Advanced Research Scholar, Harvard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Charles M. Lieber ) 2009-present: Professor in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2006-present: Council member of Youth Committee of Chines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lid State Ionics,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d Chinese Silicate Society; Appraisal experts of Research Fund and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ademic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Fok Ying-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Awards; Referee of famous international journals such as Advanced Materials, J Physics Chemistry B, etc. Referee of China Science paper Online. Research Interests Nano-semiconductor materials devices New energy materials Nanoelectronic and biological materials devices. Research Projects He has conducted more than 10 research projects as project principal such a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etc. and taken part in projects such as Program for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 Trans - Century Training Programme Foundation for the Talents by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etc. as main researcher. He has received Nomination Award of the Excellent PhD Dissertation of China,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Prize of Guangxi province. His students have received Chinese You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 The Challenge Cup of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research fund for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Excellent B.A. Disser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etc. (1) Study on electrical transport and photoconductivity of vanadium oxide nanorods and ordered networks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I) (2) Magnetic property of Silver Vanadium Oxide Nanobelt Array, the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PI) (3)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one-dimensional Zn 3 P 2 /VO x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I) (4) Fabrication and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zinc phosphite/ molybdenum oxides/ poly phenylenevinylene multi-layer nanocable arrays Wuhan innovation fund (PI) (5) Orderly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ultra-long vanadium oxide based nanocables the optimized research Fund for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I) Publications Prof Liqiang Mai has published 49 papers tagged by SCI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Nano Lett (IF: 10.371 ), Adv Mater (IF: 8.191 ) , etc, which have been cited more than 200 times by the world leading scientists such as MS Whittingham, GD Stucky, R Tenne, CNR Rao, etc in Prog Mater Sci (IF: 20.846 ), Nano Lett , Adv Mater , etc. He has been invited to co-author 1 book chapter in English and to publish 3 review papers by J Phys Chem C , J Mater Res , etc. He has 10 CN patents authorized. He has given 8 invited presentations, and acted as seminar chairman 3 times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1. L.Q. Mai, Y. Gu, C.H. Han, B. Hu, W. Chen, P.C. Zhang, L. Xu, W.L. Guo and Y. Dai, Orientated Langmuir-Blodgett Assembly of VO 2 Nanowires. Nano. Lett . 9, 826-830 (2009). 2. L.Q. Mai , B. Hu, W. Chen, Y.Y. Qi, C.S. Lao, R.S. Yang and Z.L. Wang, Lithiated MoO 3 nanobelts with grea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battery. Adv. Mater. 19, 37123716 (2007). 3. L.Q. Mai , C.S. Lao, B. Hu, J. Zhou, Y.Y. Qi, W. Chen, E.D. Gu and Z.L. Wang, Synthesis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of Single Crystal NH 4 V 3 O 8 Nanobelts. J. Phys. Chem. B. 110 , 18138-18141 ( 2006). 4. L.Q.Mai , B. Hu, T. Hu, W. Chen and E.D. Gu,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o-doped VO 2 Nanowire Array Film by Melting-quenching Sol-gel Method. J. Phys. Chem. B . 110, 19083-19086 (2006). 5. L.Q. Mai , W. Guo, B. Hu, W. Jin, and W. Chen,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VOx-based nanorods. J Phys Chem C. 112, 423-429 (2008) 6. L.Q. Mai , Y. Gao, J.G. Guan, B. Hu, L. Xu, and W. Jin, Formation and Lithiation of Ferroselite Nanoflowers as High-energy Li-ion Battery Electrodes Int J Electrochem Sci. 4, 755-761 (2009) 7. L.Q. Mai , W. Chen, Q. Xu, Q.Y. Zhu and C.H. Han, Cost-saving synthesis of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Solid State Commun , 126, 541-543(2003) 8. L.Q. Mai and H.C. Han. Reaction-crystallization Growth and Electrical Property of Ammonium Decavanadate Nanorods Mater Lett.. 62, 1458-1461 (2008) 9. L.Q. Mai , W. Chen, Q. Xu, J.F. Peng and Q.Y. Zhu, Mo doped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stry. Chem. Phys. Lett . 382, 307-312 (2003) 10. B. Hu, L.Q. Mai, W. Chen, F. Yang, From MoO3 Nanobelts to MoO2 Nanorods: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ACS Nano , 3, 478-482(2009) Patents 1. Preparation of vanadium dioxide nanorods (ZL 03125408.X) 2. Preparation of metal cation doped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ZL 03125385.7) 3. Organic acid assisted combustion synthesis of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ZL02147763.9) 4. A method for transition of vanadium dioxide nanorods from B phase to M phase (ZL 200410060859.8) 5. Preparation of hole conduction semiconductor refrigerating material (ZL02147765.5) 6. Preparation of electron conduction semiconductor refrigerating material (ZL02147766.3) 7. Modification of nano-LiMVO 4 cathode materils (ZL 2004100613773) 8. Preparation of layered MoO 3 nanorods (ZL 200510019381.9) 9. Preparation of LiFePO 4 nanorods (ZL 200510019360.7) 10. Lithiation of MoO 3 nanobelt electrode materials ( ZL 200710052368.2 ) Awards 2010 Supervisor of the Excellent Master Dissert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 Supervisor of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2008 Supervisor of the Excellent B.S. Disser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2007 Supervisor of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2007 Excellent paper prize of The Six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First) 2006 Nomination Award of the Excellent PhD Dissertation of China 2005 Award of the Excellent PhD Disser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Excellent paper prize of The Fifth Chinese Silicate Society (Second) 2005 Selected in new century high-level talents project of Hubei Province 2004 Supervisor of Chinese You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 2004 Third priz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ward in Guangxi Province, First prize of excell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ubei Province 2004 Supervisor of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y Fourth Medal of Youth 2003 Excellent paper prize of Chinese Silicate Society Conference 2003 2003 Second prize of excell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ubei Province 2002 Excellent paper prize of CSSI 2002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 Fei scholarship Graduate students 2009 Yanzhu Luo, Xu Xu, Yuqiang Pi 2008 Lin Xu (PhD. candidate) Shuang Yang, Fan Yang 2007 Yanhui ( Yuan Runzhang Award), Qian Ga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Yanan Jiang (PhD. Candidate in Prof Lei Jiang Group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 Jiuhui Han ( Yuan Runzhang Award) Yunlong Zhao, Shiyong Zhao (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Project), etc. Former students: Graduate students 2006 Yuan Gao ( the Excellent Master Dissert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2005 Bin Hu ( Yuan Runzhang Award , Exchange PhD student in Georgia Tech ) Wanli Guo ( Chinese You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 Bo Hu Undergraduate students Yiming Wu (PhD. Candidate in Oxford University) Pengchao Zhang (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PhD. Candidate in Prof Lei Jiang Group in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Wei Jin (PhD. Candidate, the Excellent B.S. Disser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 Haoran Xu ( the second prize for National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PhD. Candidate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ontact Information Tel: +86-13554628578 E-mail : mlq@cmliris.harvard.edu ; mlq518@gmail.com; mlq518@whut.edu.cn Lab : SKLWUT,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the third floor of Sate Key Lab ) Welcome to join us for the study of new energy nano-materials nano-devices !
个人分类: 个人简历|7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课题组2007年度报告
yuncai 2010-2-3 19:30
篡改一下样板戏《沙家浜》中胡传奎的几句台词: 想当年,老子的队伍刚开张9年,只有那十几个人来两三条 ,--^----------,--------,-----,-------^--, | ||||||||| `--------' | O `+---------------------------^----------|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XXXXXX /`| / / XXXXXX / `\ / / XXXXXX /\______( / XXXXXX / / XXXXXX / (________( `------' 到如今,也只有十几个人来,四五条枪。 见附件: 课题组2007年度报告
个人分类: 课题组|3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课题组2008年度报告
yuncai 2010-2-3 18:57
一步一回头,所以走的慢啊。 见附件 课题组2008年度报告
个人分类: 课题组|3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课题组科研感悟:苦笑与微笑
热度 1 yuncai 2010-1-12 20:22
2009,微笑与苦笑交织的一年。 3月,课题组申请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为:①重点项目(仪器专项)—2.5Gb/s高速真随机信号发生器;②青年科学基金—混沌激光相关法光时域反射测量研究;③面上基金—混沌光通信的保密性分析. 6月1-5日,在希腊Crete岛上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混沌会议(Chaos2009:2 nd Chaotic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的Chaos Applications i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Sensors分会场的总结报告提到: “…Finally, applications of such systems are presented such as fast pseudorandom bit generation, chaos steganography and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此处谈到的三个应用中的第一个和第三个应用都是我们首先提出的 。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混沌激光产生快速随机数实验结果却被日本琦玉大学内田淳史(Atsushi Uchida)小组在会议上率先报道,郁闷! 。(尽管我们已于2007年6月8日就如何用混沌激光产生快速随机数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混沌激光的真随机码发生器及其产生随机码的方法ZL200710062140.1)。 6月25日,我们在北京答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2.5Gb/s高速真随机信号发生器”,感觉不错。 7月10日,以色列巴伊兰(Bar-Ilan)大学的Michael Rosenbluh教授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用混沌激光产生了2.5Gb/s的随机码的实验结果,再次郁闷 。 9月4日,我们收到国家基金仪器专项资助通知与青年基金资助通知 ,但所申请的面上基金未获资助 ,尽管越来越多的同行意识到混沌通信的保密性是此方向的研究重点 。
个人分类: 课题组|5859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术问题 - 生男还是生女?
热度 2 weijia2009 2009-12-19 00:15
临近圣诞,说一个较为轻松的话题。 这几天小谢请假在医院陪太太生产,让我想到了课题组这几年来一直私下讨论的一个生男生女的预测。说私下讨论,是因为我这个课题组长最近半年才知道有这么档子事儿。大概半年前我在北京工作的毕业生赵铁在邮件里跟我报告今年会升级做父亲,不过他又说按课题组已建立的预测模型来推导,估计会生个女孩。他们的结论是:凡是课题组的男性成员必生女孩,凡是女性成员必生男孩。我诧异地sit back 想了下,还真是有点那么个意思!我们组第一个成员徐朝晖来组里不久生了个女孩,后来轮到高先富,生了女孩,后来便是孙霞,毕业后生了男孩,然后又是陶秀梅生男孩。明丰家里的是女孩,刘玉敏、褚襄萍家里的均是男孩。不对啊,这个模型还比较Robust!当然我觉得这种预测也就是基于几个偶然性的事件,越往后,结果就越可能倒过来,因而也就再没把它当回事!没想到赵铁同志的临床数据来了,说生的是女孩!紧接着又有报告来,说课题组另一个毕业了的女生(王小荣)三个月前生了个男孩,听到这两个消息我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了。于是乎,小谢不久前非常委婉地跟我说,估计他太太会生个女孩,他在后面还加了句话,这也是课题组同志们一致的预测结果。我只是摇头,语重心长的说,小谢,这是不可能滴,一种结果反复出现就没有随机性了嘛!况且,你人已跑到美国来了,在地球的另一半了。他听完轻轻地嘟囔了一句,意思是说这不还没跑出课题组嘛! 结果出来了,一如谢国祥同志以及课题组除我以外的所有同志预测的那样,是个女孩! 我拒绝评论这种结果,但这一连串的事件已引起了本课题组长的高度重视,今后本组成员不论毕业多久,凡生了小孩的须立即报过来进行统计。我就不信这个规律一直能持续下去!再有,嘿嘿,同是本组的男生和女生结婚后是生男还是生女,你们预测得出来吗? 话说回来,如果一直这样也挺有趣,若干年后到了我五十大寿时,我老人家居中而坐,左面一排男生,身边都牵着女儿,右面一排女生,手牵儿子,我本人身边一儿一女,多平衡的矩阵啊!――就是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生活中类似的偶然性事件有很多,有时偶然到无法解释。譬如我在天津大学工作时,住在天大后面的紫来花园,房东叫吴x;到上海后入住交大后面的淮海花园,房东居然也叫吴x,同名同姓。更不可思议的是我在天津大学药学院的实验室门牌号码是447,结果03年初我到交大药学院报到时,分配给我的实验室也是447,记得当时我手拿钥匙不看实验室里的布局,却反复打量门牌数字,觉得蹊跷。我联想起现在跑到美国来了,实验室也在4楼,不过我们在4楼的3区,用4位数号码,400多平米的实验室占了5-6个门牌号码,我不记得在实验室里见过47字样。刚才特地去实验室里面转悠了一圈取证去了,没看到47这个数字,松了口气。结果出实验室时倒抽一口凉气,一直没注意我实验室门框旁有个总号码,是4347。也就是说,在这个3区,我们的实验室就是447。........??? 在此祝贺近来喜得baby的各位毕业生,不论生的是男孩女孩,都是绝对的宝贝!也祝大家圣诞、新年快乐!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457 次阅读|16 个评论
漫谈学生答辩中的知识产权
gl6866 2008-12-31 21:20
我曾经参加过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有的学生还真有好的思想火花和独到的见解。这说明学生的工作还是相当不错的。可是,由于参加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也发现一种比较奇特的现象,这就是一个我们当下所谓的知识产权或智力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的问题。现在我国开始逐渐对知识产权重视起来,这必然涉及到利益的问题。但由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的特殊性,许多课题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一个科研团队完成的。这其中也有学生的功劳,因为导师有了课题,肯定要让学生帮助做一些事情的。学生一方面从中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一方面又得到了一定的科研补偿。我想这是个老生常谈了。 可我在这里说的并非仅限于此,有的学生由于认为参加了某课题组,并完成了一定的工作量,就会误认为这个课题的所有材料都有利用权。因此就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利用这些材料。这样做就是侵犯了整个课题组的知识产权。我想提出的是,学生一定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因为课题组的成果就是属于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而不是学生的。有一次我在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中,答辩委员会便对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而且这个学生还差点过不去学位论文答辩这一关。实际上,我也挺同情学生的,因为当前工作紧迫,就业困难,论文的写作难免考虑不周到,因此获多或少就偷懒了。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直接利用了课题组的材料。这样自然会引起课题组成员的不满或谴责。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学生有较好的见解和思想,但由于触及了整个课题组的利益,就会使自己的聪明才智遭到埋没。 当然,由于我国学术界的独特性,导师在组织挑选答辩委员会时都要找一些与自己关系较好和观点相似的导师组成。但问题就在这里,答辩委员会通过了,甚至是全票通过了,学生也不一定拿下学位来。因为还要通过学校的审查,据说有的学生往往就是到了学校那个层面通不过去,而缓一年毕业或重新答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学生可是个比较大的打击。好不容易写出来的论文却因为这点小事情而无法拿到学位,真是太不划算了。另外,我还觉得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也应注意到这一点,时不时提醒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答辩委员会也一定注意这一点,在学生答辩时注意审查是否有侵犯知识产权之嫌。从而让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
个人分类: 杂谈散论|3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央电视台到我们课题组录制节目
热度 1 cutefay 2008-11-4 00:41
今天中央电视台的一节目组到我们实验室录制节目,是做一个有关我们课题组做的项目的专题报道。 实验室的人从周末就忙碌起来,打扫卫生,做大发酵罐的发酵实验准备,今天上午来了,整整拍摄了一个上午加中午。上午我在实验室用显微镜看东西,结果电视台的人说这个镜头很好,就给我拍了一些镜头,呵呵。不过他们拍的是背影和侧影,估计电视镜头上是看不到我的样子的,只能看到我长到大腿的头发披在后面了 拍了这么长时间,而真正电视里播出的只有五六分钟,要剪掉大多数的东西。他们电视台的人说,能够有五六分钟的时间已经是很不错了。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408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