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我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今人创作古体诗的诗词格律问题之我见 ——博文网文微信阅读思考
热度 2 pww1380 2017-3-8 18:52
信息文明之光( 130) 今人创作古体诗的诗词格律问题之我见 —— 博文网文微信阅读思考与 交流 札记( 62 ) 篱风 (杨文祥) 题记: 古体诗的诗词格律,不光喜爱诗词经典作品的人重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重视,研究中国语言文字的学者也十分重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并兼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重要学术工作领导职务的王力先生( 1900-1986),这位学术成就卓著声震华夏的语言文学大师还为此专门著有《诗词格律》一书。这部研究诗词格律的扛鼎之作,在王力先生逝世23年后的2009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大学期间本人所在的班级,几乎人人都是诗歌爱好者。因此我称我们这个班为 “诗人班”。日前,我们这个班的同学通过微信热议古典诗词的格律问题。尽管自幼酷爱古典诗词,读大学期间的第一个专业又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但是,对于诗词格律的认识,自己一直处于感觉和感性阶段,始终上升不到研究和有所造诣的境界。在这种不专业的状态下“妄议”诗词格律,自然不能对诗词格律的学术研究有所贡献,至多是提出自己作为古典诗词爱好者千虑一得的业余之见。 在科学网的朋友中,诗词创作高手如林,更不乏对古诗词格律素有造诣的大家。现把我的一得之见发布于此,一则可作为同好朋友诗坛唱和的参考和茶余饭后的谈资,二则可作为引玉之砖,得到方家的矫正与指教。 由于明日一早就要启程远行,途中上网写作多有不便,这样,对各位老师的指正意见和朋友们的高见就无法及时回应,只好待旅行结束后一一作答。对此,深望各位老师和朋友见谅。 今人创作古体诗的诗词格律问题之我见 —— 博文网文微信阅读思考与 交流 札记( 62 ) 篱风 (杨文祥) 关于古体诗词创作的格律问题,我历来主张 “尊重并遵循古典诗词之格律,包容今人为充分表现今人的思想情感之变通”。记得几个月前,对本人的这一观点,我曾做了较详尽的阐述。 根据对汉语言文字发展演变大体历史过程的考察与了解,我深感古典诗词格律,绝非形式主义地为 “格”而格,为“律”而律,而是针对当时语言交流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与欣赏的实际需要而发。 历史上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全国各地的方言和方音各异,若不加以规范,诗词作品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音韵和谐流畅的音乐美便无从体现,作者与异地读者的有效理解与交流也无从实现。诗词格律正是为解决这一 “现实问题”而制定的“诗词创作用字和音韵的标准化、规范化格式——诗词格律”。 今天,在全国已经基本普及普通话,交流的语言语音障碍已经基本消除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必削足适履,作茧自缚。在诗词创作实践中,诗作只要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有诗歌作品的节奏之美和音乐之美,自然也就实现了古人设计和制定诗词格律的初衷。这就是我在古体诗词创作中 “遵古之格律而不泥其古,容今之变通而不失其雅”的创作原则的理论基础。 十几年前,我在《信息资源价值论》中论及创新的本质与条件时提出,一切创新的精神前提就是精神的解放与自由。 “精神的解放与自由”,用日常的口语讲就是“放松”,再通俗一点儿讲,就是“玩儿”。就是说,一切创新,都不能把精神搞得很紧张,把思想搞得很沉重。 古体诗词创作,如果把精神搞得高度紧张,念念不忘字音的平仄,念念不忘音韵的正误和格律的严谨,那么,其艺术境界的创意必将丧失殆尽,剩下的,只能是经过 “诗词格律”这把手术刀技术处理之后所得到的既没有血肉和情感,更没有艺术生命,只有格律的骨架的一具枯燥干瘪的骷髅。 本人的上述观点,仅供我们诗人班爱好古典诗词艺术的老同学参考,不当之处,也可作为批评的对象和 “疑义相与析”的材料。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337 次阅读|9 个评论
博文影响力只我见
热度 5 黄安年 2013-1-18 11:05
博文影响力之我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文 / 2013 年 1 月 18 日 发布 写博文各人追求的取向不同 , 其影响力也会有别。例如你要引起社会特别关注 , 你的博文谴词用语甚至标题都会倍加琢磨 , 也会对点击量和是否推荐特别有兴趣 , 这毕竟关系影响力(点击量)的大小。但是如果你的本意并非如此 , 一般说来 , 是不会特别关注推荐与否的。随意而为之 , 不必刻意。 对于科学网来说 , 编辑部希望扩大影响 , 推荐一些影响力大的博文或者促成影响力不大博文成名 , 或做成一些影响力大的实情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编辑部推荐的影响力是完全正能量吗?影响力的持续性有多大 , 这就是一个问题。往往有些真正有质量的(这类影响力)的,编辑部并没有推荐,而推荐的有些博文则又引发一些非议,还有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博文 , 被编辑部删除了,而后来的事实证明 , 这些博文的见解是正确的。所以我感到不能以编辑部的推荐与否作为是否有影响力或者博文质量的衡量标准。且不说编辑部的轮值值班成员水平不同,兴趣偏好遴选标准不同,时间有限,鼠标错放的时候不能排除。如果衡量标准以编辑部或者某人、某指示划线是很荒唐的事。 我总觉得博文的影响力重在实事求是,重在长效,而非一时,影响力的可持续性是很重要的。我不反对有人看重编辑部的推荐,不过投人所好 , 并不是我的取向。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8A)|3313 次阅读|8 个评论
美国废除金本位之我见
热度 2 黄安年 2012-8-28 16:25
美国废除金本位之我见
美国废除金本位之我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8 月 28 日 发布 货币金本位制是西方近代史上金融货币体系的产物 , 而在 20 世纪年代大危机时期结束了金本位制的结算货币体系 , 美国是在罗斯福新政实施初期的 1934 年废除金本位的 , 这是金融界和史学界的共识。但是近些年来有人提出在六七十年代美元危机时期 1971 年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结束了金本位 , 从而将金本位制推迟了 34 年之久 , 这和美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金本位货币制度和黄金兑换美元是两件事不能混淆。今天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时间里 , 主持人称尼克松结束了金本位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笔者的《二十世纪美国史》在谈及罗斯福新政的金融政策时提到了放弃金本位等问题 ( 第 149 页 ) ,谈谈及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时也提及暂停各国政府、个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问题 ( 第 370 页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7 月版)。 附美国国会关于废除政府偿付债款中的黄金条款通过的联合决议 (1933 年 6 月 5 日 ) ,收录于黄德禄、黄安年编译:《 1971-1939 年的美国》(世界史资料丛刊),商务印书馆 ,1990 年版。《二十世纪美国史》有关段落,共 6 页。 **************************** 金本位制的崩溃 - 正文   发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以黄金为货币金属和实行金币流通的货币制度的终结。它是资本主义货币制度危机长期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猛烈冲击,是导致金本位制崩溃的直接原因。   金本位制的特点  金本位制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曾普遍流行于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特点是: ① 以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黄金作为货币单位;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作为基本的流通手段;其他金属货币都居于辅币的地位 ; 各种货币符号(如 银行券 )可以参加流通 , 并可随时自由地兑换为金币。 ② 黄金可以自由买卖和贮藏;黄金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自发调节流通中金币的数量,使金币的面值与金币本身包含的黄金价值能够保持一致和相对稳定。 ③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由于当时各国 货币 的汇率是按货币含金量的相互比率确定的,黄金在各国之间的自由转移,使汇率受外汇供求关系而引起的波动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因此能保证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   金本位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流行,是与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统治地位相适应的。随着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 的广泛发展和 商品流通 在各国之间的不断扩大,各国不同的货币制度越来越成为一种障碍,从而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有比较统一的货币制度,有单一的世界货币。而黄金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便逐渐成了各国统一采用的货币金属,最终地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  在实行金本位制以前,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金银复本位制,其特点是金和银都被确定为货币金属,金币和银币同时流通。但货币就其本性来说,是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的。两种货币的同时存在,不但会使商品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价格,而且由于金、银之间的价格对比在不断变化,还会使商品流通和货币制度本身产生混乱。这就决定了金银复本位制必然要向单一的本位制过渡。   最早向金本位制过渡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英国。 18 世纪末,世界市场上的银价下跌,金和银的市场比价变成了 1 ∶ 15.5 ,而英国法定的比价却是 1 ∶ 15.2 ,银币的法定价值高过了市场上的银价。于是,白银大量流入英国,并要求货币机构代铸为银币,致使银币充斥于流通之中。金币则与此相反,由于法定价值低于市场价值,大量金币被熔为金块在市场出售和输往国外。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不得不停止银币的自由铸造,并限制银币每次的支付额不得超过 25 英镑。这实际上是从金银复本位开始了向单一金本位的过渡。 1816 年,英国正式颁布了实行金本位制的法令。当时,英国是 “ 世界工厂 ” 和国际金融中心,英镑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信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金本位制在英国的确立,对金本位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金本位制已在欧洲、南北美洲各国广泛流行,只有当时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少数国家没有实行。   金本位制基础的动摇  在金本位制被广泛采用的同时,资本主义正处于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深,逐渐破坏了各国货币制度稳定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 ① 由于帝国主义大国不断加强对外侵略和掠夺,使世界上的黄金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国家手中。大多数国家日益缺乏黄金,从而动摇了这些国家金本位制的基础。 ② 由于黄金是世界货币,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准备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不仅在国外掠夺黄金,而且也在国内搜刮黄金,不断增加黄金储备,以满足战争对广泛采购各种军用物资的需要。这就造成了黄金流通量的减少,使金本位制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③ 为了满足国家财政开支不断增长的需要,帝国主义国家日益增加 纸币 发行。不兑现的价值符号大大超过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使金本位制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④ 为了使自己拥有的黄金不致大量外流,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开始限制甚至禁止黄金的自由输出,这也动摇了金本位制的基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上述因素对金本位制的冲击加剧,金本位制在各国被停止实行。这实际上就是金本位制崩溃的开始。   金本位制的蜕化及其最后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曾试图恢复金本位制。但在战后的形势下,要重新实行金币流通已不可能。这样,各国重新实行的只能是蜕化了的金本位制 , 如金块本位制 , 或金汇兑本位制。在金块本位制下,虽然名义上仍以金币作为本位货币,但实际流通的只是纸币和银行券。银行券已不能直接兑换金币,而只能向中央银行兑换金块。例如,英国在 1925 年规定,在用银行券兑换黄金时,每次最低限度为 400 盎司 的金块 , 约值 1700 英镑。法国 1928 年规定的最低兑现额则为 215000 法郎。这实际上是对兑换黄金实行限制。在金汇兑本位制下,同样只实行纸币和银行券流通,但银行券不能与黄金兑现而只能兑换外汇。由于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都与实行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有固定的比价,因此银行券在换取外汇后能到国外去兑现金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德国和许多 殖民地 、 附属国 实行的就是这种货币制度。   这种蜕化了的金本位制已不具有金本位制原来的相对稳定性。由于不再实行金币流通,通过黄金贮藏手段职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已不存在。银行券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已受到很大的限制,当银行券过多时其退出流通的过程便受到了阻碍。金汇兑本位制使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只要当一国的经济和货币流通发生问题,就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国家。所以,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恢复金本位制来稳定货币流通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1929 ~ 1933 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引起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 货币信用危机从美国的证券市场价格猛跌开始,并迅速扩展到欧洲各国。奥地利、德国 和英国都发生了银行挤兑风潮。大批银行因之破产倒闭。 1931 年 7 月 , 德国政府宣布停止偿付外债,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禁止黄金交易和黄金输出,这标志着德国的金汇兑本位制从此结束。欧洲大陆国家的银行大批倒闭,使各国在短短两个月内就从伦敦提走了将近半数的存款,英国的黄金大量外流,在这种情况下 ,1931 年 9 月 , 英国不得不宣布英镑贬值 , 并被迫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一些以英镑为基础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如印度、埃及、马来亚等,也随之放弃了金汇兑本位制。其后,爱尔兰、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加拿大等国实行的各种金本位制都被放弃。    1933 年春 , 严重的货币信用危机刮回美国 , 挤兑使银行大批破产。联邦储备银行的黄金储备一个月内减少了 20 %。美国政府被迫于 3 月 6 日 宣布停止银行券兑现 ,4 月 19 日 又完全禁止银行和私人贮存黄金和输出黄金 ,5 月政府将美元贬值 41 %,并授权联邦储备银行可以用国家债券担保发行通货。这样,美国实行金本位制的历史也到此结束。最后放弃金本位制的是法国、瑞士、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一些欧洲国家。它们直到 1936 年 8 ~ 9 月才先后宣布放弃金本位制。至此,金本位制终于成为资本主义货币制度的历史陈迹。   金本位制崩溃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各国货币虽然仍规定有含金量,但纸币并不能要求兑现。纸币流通制度的实施,为各国政府过度发行纸币、实行 通货膨胀 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从此,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制度已不再具有相对稳定性。通货膨胀,汇率剧烈波动,使货币金融领域日益陷于动荡和混乱之中。 http://www.hudong.com/wiki/%E9%87%91%E6%9C%AC%E4%BD%8D%E5%88%B6%E7%9A%84%E5%B4%A9%E6%BA%83 ************ 国际金本位制 编辑词条 已关注 编辑摘要 摘要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它是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简介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其特点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机制。。 英国 于 1816 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 日本 等国相继仿效,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逐渐统一,金本位制度由国内制度演变为国际制度。国际金本位制按其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可以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 金汇兑本位制 。 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它是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1816 年,英国颁布了 ( 金本位制度法案 ) ,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促使黄金转化为世界货币。随后, 德国 于 1871 年宣布实行金本位制, 丹麦 、瑞典、 挪威 等国于 1873 年也相继实行金本位制。到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已经普遍实行了这一货币制度。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 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的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 ② 金币可以 自由铸造 ,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币,或以金币向造币厂换回相当的金块; ③ 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手段的权利; ④ 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从这些内容可看出,金币本体制有三个特点:自由铸造、 自由兑换 和自由输出人。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其所含黄金的价值就可保持一致,金币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的需要,从而起到货币供求的作用,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由于黄金可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这就保证了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与 国际金融市场 的统一,因而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健全和稳定的货币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夕,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准备世界大战,加紧对黄金的掠夺,使金币自由铸造、价值符号与金币自由兑换受到严重削弱,黄金的输出入受到严格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军费开支猛烈增加,纷纷停止金币铸造和价值符号的兑换,禁止黄金输出人,从根本上破坏了金币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导致了金币本位制的彻底崩溃。 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 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受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影响,加之黄金分配的极不均衡,已经难以恢复金币本位制。 1922 年在 意大利 热那亚城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决定采用 “ 节约黄金 ” 的原则,实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 法国 、美国等。在 金块本位制度 下,货币单位仍然规定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券等价值符号所代替,银行券在一定数额以上可以按含金量与黄金兑换。英国以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相等于 400 盎司黄金的银行券 ( 约合 1700 英镑 ) ,低于限额不予兑换。法国规定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 21500 法郎,等于 12 公斤的黄金。中央银行掌管黄金的输出和输入,禁止私人输出黄金。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 “ 虚金本位制 ” ,其特点是:国内不能流通金币,而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纸币;纸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实行这种制度国家的货币同另一个实行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为准备金,体现了小国对大国 (“ 中心国 ”) 的依附关系。通过无限制买卖外汇维持金块本位国家货币的联系,即 “ 钉住 ” 后者的货币。国家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黄金的输出输入由中央银行负责办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 印度 、菲律宾、 马来西亚 、一些拉美国家和地区,以及 20 世纪 20 年代的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等国,均实行过这种制度。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被削弱了的国际金本位制。 1929—1933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各国放弃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从此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为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和货币区,国际金本位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实行历史   国际金本位制在历史上,自从英国于 1816 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 金币本位制。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 1924-1928 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是,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就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由于不具备金币本位制的一系列特点,因此,也称为不完全或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该制度在 1929-1933 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也逐渐被各国放弃,都纷纷实行了不兑现 信用货币制度 。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货币体系 ,这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国国内不流通金币,但允许其他国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美元是其他国家的主要储备资产。但其后受美元危机的影响,该制度也逐渐开始动摇,至 1971 年 8 月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并先后两次将美元贬值后,这个残缺不全的金汇兑本位制也崩溃了。 特点作用    (1) 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 国际货币制度 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都实行 金铸币本位制 的基础之上,其典型的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自由进出口。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黄金含量就能始终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就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就能够保持本币汇率的稳定。所以一般认为,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虽然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基础是黄金,但是实际上当时英镑代替黄金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英镑的持有人可以随时向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而且使用英镑比使用黄金有许多方便和优越的地方。当时英国依靠它的 “ 世界工厂 ” 的经济大国地位和 “ 日不落国 ” 的殖民统治政治大国地位,以及在贸易、海运、海上保险、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使英镑成为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货币;使 伦敦 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大多数商品以英镑计价,国际结算中 90% 是使用英镑,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国际储备是英镑而不是黄金。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可以获得利息,而储存黄金则非但没有利息,还要付出保管费用,持有英镑比持有黄金既方便又有利可图,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称作英镑本位制度。    (2) 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因为金铸币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交换、自由铸造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将保证使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维持在由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送点以内。实际上,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平价自 1880—1914 年间, 35 年内一直没发生变动,从未升值或贬值。所以国际金本位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这是个重要的特点。    (3) 国际金本位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即英国经济学家休漠于 1752 年最先提出的 “ 价格 — 铸币流动机制。为了让国际金本位发挥作用,特别是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各国必须遵守三项原则:一是要把本国货币与一定数量的黄金固定下来,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二是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按官方比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和外汇,三是中央银行或其他货币机构发行钞票必须有一定的黄金准备。这样国内货币供给将因黄金流入而增加,因黄金流出而减少。   后来,新古典学派又对金本位的自动调节过程作了一点补充,它强调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 国际收支平衡 的作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将加速国际收支均衡化的过程。首先,当一国国际收支赤字造成汇率下跌时,外汇投机者深知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只能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而黄金的流出最终将使国际收支和汇率恢复均衡,汇率下跌只是暂时现象,不久就会回升。因此大量外汇投机性短期资金就会流向该国。其次,当国际收支赤字引起汇率下跌时,进出口贸易商也预测到汇率不久将回升,于是本国进口商将尽量推迟购买外汇对外付款,而国外出口商则倾向于尽量提前付款,这也引起短期资金的流入。再次,国际收支赤字引起黄金外流后,国内货币信用收缩,因而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大量短期套利资金也会流向该国。这样各方面短期资金的流入将加速赤字国收支恢复平衡。根据新古典学派的理论:贸易盈余的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入,国内货币供应增加,收入和价格水平提高,于是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下降,资金外流。与此相反,贸易赤字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出,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收入和价格水平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国外资金流入。总之,休漠的 “ 价格 — 铸币流动机制 ” 仅以货币数量论作为依据,而新古典学派则看到了资本流动对 国际收支调节 的影响,比休漠前进了一步。 金本位制的形式    1 、金币本位制 (Gold Specie Standard)   这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 1880 一 1914 年间。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是该货币制度的三大特点。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并在输出入过程形成铸币一物价流动机制,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作用。这种制度下的汇率,因铸币平价的作用和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波动幅度不大。    2 、金块本位制 (Gold Bullion Standard)   这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    3 、金汇兑本位制 (Gold Exchange Standard)   这是一种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保持外汇,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在该制度下,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汇,外汇在国外才可兑换黄金,黄金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要使其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块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率,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两种货币制度在 1970 年代基本消失。 经济影响    1929 年开始的长达 10 年的大萧条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全球性 . 它并非局限在美国及其主要的贸易伙伴国 , 而是迅速地蔓延到 欧洲 、拉美和其他地区 . 大萧条的这种全球性是什么造成的呢 ? 看来的研究表明 , 国际金本位制在这次 20 世纪最大的经济危机的开始、加深和蔓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1929 年大多数 市场经济国家 恢复了金本位制 . 当时 , 美国正试图通过货币紧缩来给其过热的经济降温 , 法国刚刚结束了一个通货膨胀的时期并恢复了金本位制 . 两国都遇到了大规模的资本流入 . 由此带来的国际收支盈余使两国以惊人的速度吸收着世界的作为货币的黄金 (1932 年仅这两国就持有世界作为黄金的 70% 以上 !) 。   其他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只有出售国内资产来争取保存他们正不断减少的黄金储备 . 这样形成了世界性的货币紧缩 , 再加上 10 月美国纽约股市崩溃的冲击 , 使世界经济陷入大衰退。    1930 年从美国开始的银行倒闭风潮仅仅是加速了世界经济的滑坡 , 而金本位制在这时又扮演了罪魁祸首的角色 . 许多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的金本位制而努力保护自己的黄金储备 . 这使得它们不愿为银行提供有可能使这些银行继续经营下去的流动资金 . 因为政府向其本国银行提供的任何贷款都会增长私人对该国政府宝贵的黄金储备的潜在要求权。   关于金本位制作用的最明显证据也许就是早先脱离金本位制的国家 ( 如英国 ) 和坚决保持金本位制的国家之间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强烈对比 . 图 18-1 画出了一些国家相对于 1929 年的 1935 年工业生产水平和批发价格指数 . 脱离金本位制的国家可以自由采用 扩张性货币政策 , 从而减少 ( 或者阻止 ) 了国内的通货紧缩和产出下降 . 因而 , 图 18-1 显示出 1929-1935 年价格水平和产出变化的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 通货紧缩和产出下降最严重的国家包括法国、 瑞士 、比利时、 荷兰 和波兰 , 这些国家直到 1936 年前都坚持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崩溃的主要原因   金本位制通行了约 100 年,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 1913 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金本位制崩溃的影响   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为各国普遍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贷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了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    (2) 导致汇价的剧烈波动,冲击着世界汇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大体上是一致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汇率制度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各国流通纸币后,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得复杂了,国际收支状况和通货膨胀引起的供求变化,对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汇率制度,影响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 http://baike.soso.com/v6753264.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0299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国联合执政的出现之我见
黄安年 2010-5-14 21:53
英国联合执政出现之我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14 日发布 5 月 6 日的英国议会结果选举引发欧洲和全球关注,结果没有一个政党在议会中获得过半数的选票,从而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党一党或保守党一党轮流执政,出现了联合执政的新政局。对此有人认为出现了多变政府时代 , 有人则认为从一党到多党联合意味着民主政治的进步 , 不一而足。其实 , 对于一个有着两当轮流执政传统的英国来说 , 这种联合执政是暂时现象还是历史转折点,尚带时间来证实,从英国政党发展历史看 , 这是一种暂时现象,一旦激化着的矛盾缓和后又会回到常态的。除非这种矛盾持续的激化和发展。至于说反映了英国民主政治的进步 , 这是将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区别看成政治民主化程度高低的误导。 我们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英国政局的变化 : 温斯顿 丘吉尔( 11945 年 5 月 23 日 -1945 年 7 月 26 日)保守党 / 过渡政府 克莱门特 艾德礼( 945 年 7 月 26 日 -1951 年 10 月 26 日)工党 温斯顿 丘吉尔爵士( 1951 年 10 月 26 日 -1955 年 4 月 6 日)保守党 安东尼 艾登爵士( 1955 年 4 月 6-1957 年 1 月 10 日)保守党 哈罗德 麦克米伦( 1957 年 1 月 10 日 -1963 年 10 月 19 日)保守党 道格拉斯 - 霍姆爵士 )1963 年 10 月 19 日 -1964 年 10 月 16 日)保守党 哈罗德 威尔逊( 1964 年 10 月 16 日 -1970 年 6 月 19 日)工党 爱德华 希思( 1970 年 6 月 19 日 -1974 年 3 月 4 日)保守党 哈罗德 威尔逊( 1974 年 3 月 4 日 -1976 年 4 月 5 日)工党 詹姆斯 卡拉汉( 1976 年 4 月 5 日 -1979 年 5 月 4 日)工党 玛格利特 撒切尔( 1979 年 5 月 4 日 -1990 年 11 月 28 日)保守党 约翰 梅杰( 1990 年 11 月 28 日 -1997 年 5 月 2 日)保守党 托尼 布莱尔( 1997 年 5 月 2 日 - 2007 年 6 月 27 日)工党 戈登 布朗( 2007 年 6 月 27 日 -2010 年 5 月 6 日)工党 大卫卡梅伦( 2010 年 5 月 12 日 ---- ) 保守党联合自由民主党 以上可见联合执政是当代英国的首次,大卫卡梅伦出任首相结束了工党连续执政 13 年的历史。而保守党曾连续执政过 18 年( 玛格利特 撒切尔 -- 约翰 梅杰) 。 附一篇报道 : ******************* 卡梅伦组阁 英国步入多变政府时代 日期 :2010-05-14    作者 : 李焰    2010 年第 14 期 5 月 6 日的英国议会选举将伦敦的政局推入了二战后一个崭新的阶段――联合政府执政。一直把持英国政坛的工党和保守党在此次选举中都没有拿到过半的选票。于是,新首相遭遇难产,政局动荡。在过去几天中,票数排在第三位的自由民主党分别接洽两大党派,现任首相布朗 10 日则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为争取工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作最后一搏。然而,他仍无法力挽狂澜。 在自由民主党的支持下,英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将成为英国下一任首相,美国传统基金会( Heritage Foundation )的欧洲问题专家西奥多布罗门德( Theodore   Bromund )博士 11 日早些时候向《华盛顿观察》周刊预测说。 果然, 5 月 11 日下午,伦敦传来最新消息,保守党已与自由民主党达成妥协,年仅 43 岁的保守党领袖卡伦隆将成为英国的新首相。工党连续 13 的执政结束了。然而,专家预测,即将组阁的联合政府将要面对的是一条不稳定的执政之路。但无论英国哪个党派执政,都会努力保持英美的所谓特殊关系。当然,从美国专家的眼中看,这种关系更多的是英国的一厢情愿。 英美之前已经没有所谓的特殊关系,这都是英国人的错觉。美国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马克布莱茨( Mark Blyth )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自从撒切尔夫人和美国前总统里根离任后,英美关系已经回复正常。美国对英国的关心程度限于:无论谁当总统,都不要给证券市场造成新的麻烦,仅此而已。 卡梅隆接任布朗 英国议会选举结果是在 5 月 7 日公布的。令自由派和保守派都大跌眼镜的是,这次投票产生了英国 36 年以来第一个 Hung Parliament ( 无单一政党占绝对多数的议会)的局面。英国议会下院目前有 650 席,任何一个党派需获得 326 席的绝对多数,才能单独组阁执政。然而,工党与保守党在此次选举中都没能达标。 选举票数显示,只有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的票数家在一起( 306 + 57 )票,才能成功组阁,布莱茨解释说。 在选举结果公布后,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即进入谈判议程。然而,这两个意识形态相差巨大的党派在银行改革、欧洲和其它主要政治议题上都存在很多分歧。以致于自由民主党自 10 日起,又转过身去与工党进行谈判了。 工党联合自由民主党的方案更加可行。但是这两个党派票数加在一起( 258+57 ),也没有达到 326 票的绝对多数。布莱茨比喻说,这就好像一个邪恶的数学家决定让英国大选出现最糟糕的结果,就是现在的样子。 在接替布莱尔执政的三年中,首相布朗呆板木讷的个性让他在选民中丢分不少。金融危机发生后,布朗政府始终没能拿出有效的措施。工党的财政也陷入危机,支持率大幅下降。据说,自由民主党和工党谈判组阁时,首先开出了布朗辞职的条件。 为了保住自己政党再度执政的可能性,布朗已经宣布他辞去首相和党首一职,但是,如果两党无法拉拢其它小党一起组阁,布朗的顾全大局还是不够的,布莱茨说。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 Brookings Institute )美国与欧洲中心客座高级研究员范德瑞嘉冰迪( Federiga Bindi )向《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由工党出面执政,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工党与自由民主党虽然同是自由派,内部势力却不稳定,两党还没有准备好结盟执政。 果不其然,布朗发表辞职意向后,自由民主党与工党的组阁谈判还是破裂了。据透露,自由民主党的领袖克莱格从保守党手中拿到了他最想要的承诺:选举制度改革。 简单说来,自民党认为现行的选举制度是不公平的。本次大选保守党、工党和自民党分别获得选票的比例是 36 %, 29 %,和 23 %,获得的议席分别是 306 , 258 ,和 57 席。但如果按照绝对得票比例计算,他们获得议席的数字应该分别是 233 , 188 ,和 149 席。 这个重要的妥协把卡梅伦推上了首相的宝座。他已经觐见了英国女王,并接收了女王要求其组建新政府的提议。 英国走向不稳定政府 从中长期来看,无论是谁组阁,英国很可能有一个不太稳定的政府,冰迪如是说。 这一次的大选结果将英国推入了少有的政治困境。布莱茨认为,如果工党能够给予自由民主党他们想要的选举计票改革,以及苏格兰民族主义者和威尔士民族主义者更多的权力,则新政府能顺利建立。但是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英国仍有可能在 6 ~ 12 个月中再次进行选举。布莱茨分析说,真正的问题是经济。之前为了救援银行,英国发行了很多短期债券,现在,她的高额国债和赤字不亚于希腊。为了避免重复希腊的金融危机,英国需要进行大刀阔斧地裁减公共开支。这个举动肯定不受欢迎,会让执政党在选举中处于劣势。 冰迪解释说,按英国的议会制,首相在任何时候都有权力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而首相最长的任期是五年。即使执政形式不稳定,新政府也不一定会选择在近期重新选举。 布罗门德指出,无单一政党占多数议会席位的形式是英国选民投票的结果,从长远看,这也是英国政党体系分裂的现象:小政党可能能拿到更多的选票。任何组阁结果能使不稳定的,新政府很难实行切实有效的政策,削减公共开支。 联合政府没有动力做任何让联盟各方不愉快的实事,也很少愿意在国际事务中成为强者,布罗门德说。 在冰迪看来,即使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联盟成功,但选举结果已经说明,他们并不知道英国选民真正想要什么。 自冷战结束后,英国一直在寻找它在欧洲的位置。他们曾经十分依赖过去的殖民权力、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在欧盟一步步壮大时,英国人一直在挣扎,要如何对待欧洲,是否要全心投入到欧盟事务中?冰迪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英美特殊关系走冷 在英国新首相悬而未决的几天里,作为盟友,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声称:英国的政局变化不会影响美英关系与经济政策。但是,分析家说,几天的不稳定状态可能会让金融市场产生不安,同时影响英国对美国在阿富汗战争的支持。 在英国,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执政,都会希望保持和美国的特殊关系。冰迪这样形容伦敦对美国的态度,当初,美国一宣布进攻伊拉克,英国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并把军队已经准备好了。 英美特殊关系( special relationship )是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以描述两国间亲密的历史和政治关系。但是,按布莱茨所言,自从 1990 年代之后,华盛顿已经不再那么看重这层关系了。冰迪说,美国并没有视英国与其它欧洲国家有任何不同的地方。从奥巴马政府的政策而言,他需要整个欧洲。 从英国的角度审视,布莱茨指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伦敦给予华盛顿很大的支持。但是,英国民众并没有觉得他们从这种对美国的支持中得到什么好处。现在,他们对继续战争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 李焰,《华盛顿观察》 2010 年第 14 期, 5/14/2010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international_perspective_show.aspx?id=3458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2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