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尼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尼采自画像
pingguo 2014-3-16 22:01
一 瞧这人,从女人的脐带滑落。 若干年,沿着隐秘的轨迹, 另一个女人用毁灭将你再一次创造。 二 红裙,阳伞,明眸, 游走于沙龙,田园与画廊。 维也纳的空气,半是音符, 半是莎乐美的气息。 俄罗斯两栖蝴蝶, 起伏于蔚蓝的浪尖, 停落于公园的长椅。 她的花腔,适合表达艺术, 她的中音,适合讨论学术。 偶然性也就是无意而为, 她在酝酿历史的蝴蝶效应。 三 你进入她的眼睛,或者 她进入你的眼睛,结局基本一致。 你时常提到的灵魂,第一时间, 已被吸入月光宝盒。 你能觉察的美无不与女人相关, 女人的月亮映在女人的河流之上, 昼夜弥漫着女人的微风。 当世界只有一个女人,含义是 她就是这个世界。 四 魂魄是多么脆弱的东西。 秋水中的女人如入无人之境。 夏天的火热尚未消退, 她已准备好转身而去。 将潜伏于水的无形的疯狂, 一丝不漏地投入你的心怀。 五 瞧这人,面对孤镜, 画出超人的轮廓。 伟大的心灵不是都酷爱矛盾吗, 正好,给你崇拜的激情与冰冷的美。 你的自画像,这传世之作, 她只想做一个真迹的鉴定者。 擦肩而去的女人, 是否成为你思想的原创。 六 从未知的地方来, 到未知的地方去。 女人,这漫不经心的河流, 这瞬间与永恒的节点。 七 人的生命,打开了多少爱 才能理解多少。 理解多少爱,才能付出多少。 这条路值得你走。两旁的树枝 挂满格言,查拉图斯特拉, 只对你一人唱那夜莺的歌。 八 天才与疯子,镜面对称。 坚硬的易碎品无以承载爱的舞蹈。 瞧这人,用哲学的左手, 用诗歌的右手。 你的手在你的阴影里, 你的阴影在世界的阴影里。 你创造,同时你感到由不得自己。 九 你砸碎世界的方式, 适用于砸碎自己。 任性的大男孩, 一生纵容自己。 同内心深处模糊的声音, 捉迷藏。玩危险的游戏。 十 神创造黑洞同时将它隔离。 成熟于童年的黑洞, 菩萨也未敢触碰。 十一 五岁望见的星座,一抬头 仍在当初的位置不差毫厘。 没有人惊讶于此。慢的时间 远远地俯视人类出错。 你的心墙,飞旋着通红的秒针, 焦虑颤抖,偏离出时间的边沿。 十二 我必须把崇敬与怀疑搅拌在一起。 如此,我才有可能懂你。 请品尝我用忧伤酿造的美酒, 我将赞美你的选择,醉一时或者醉一世。 十三 没有什么天然之物需要去征服, 男人或者女人。 人们值得跨越的高峰唯有自我。 自然女神始终在生命开始的地方, 请用一生仰视。很快你将明白, 那不过朝夕之间。 十四 世界再大一点还是再小一点才会有幸运。 玫瑰红唇与秋水之舌, 寻找相吻合的一半, 弥补我们与生俱来的缺陷。 必须像蝴蝶一样停落才算活。 从快乐的深谷蔓延至理智的发梢, 瞧这人,请演练大自然的绝活。 十五 无法流泪,这语言的障碍, 阻断了生命的自由表达。 瞧这人,请卸下超人的面具与盔甲, 去捧起女人的乳房,去喷射火焰, 让笨重的肉身进入天鹅的羽翼。 让欲望的潮水永远轮回。 让生命与自然交流信息。 十六 证明存在,两件东西最为有力, 思想与爱。 人们记得你的左眼,清晰敏锐, 你的右眼,模糊昏暗。 十七 人类用三种语言述说各自的世界, 文字的,艺术的以及数学的。 从未下过一场雪,它语言的雪花 覆盖整个世界。 说出爱之前,休要预测未来。 此刻,一些未知的东西在你眼前发生, 另一些未知的东西在你内心发生。 先于语言的东西你将无从知晓。 请进入秋天的田野,收获吧, 希望或者绝望,两者是同一枚硬币。 十八 浓烈的阴影多么美, 莎乐美熠熠的红裙之下, 追随她的脚步。 你打算像拍掉灰尘那样拍掉它们吗: 梦的阴影, 上帝的阴影。 十九 喜鹊在灌木丛中叫着, 乌鸦也叫着,在高大的树枝上。 光阴的性质是什么, 空,容得下诸佛与恶魔。 毁灭你的声音恰好用来唤醒你。 二十 完美有很多种方式,类似于 月光下的春江水。 瞧这人,呼吸抽象的风 饱餐无形的信息。 时光将它的经典落在你的身上。 二十一 美与智慧,到达不了极致, 在属于你的创造化为灰烬之前。 所有的可能潜伏于光影, 请爱上这瞬息万变。 孤独是挂在屋檐下的错觉。 二十二 意志,这人造石的挂件, 如何与情感的玉相比。 瞧这人,你想逃出去吗, 逃离自然与艺术的星空。 二十三 乡村的阳光,流水,空气, 美到什么程度。 你愿意重活一次,像一株草, 即使天堂预约了你。 写几行抒情的诗句, 走进温暖的雨季, 细听钢琴与教堂的钟声, 然后,怀想你的俄罗斯女郎。 在你的怀想里她属于你。 二十四 你和你的伊甸园, 悬挂于原生态的一念之间。 苹果刚红,蛇只是一枚蛋, 不曾吐露诱惑的声浪。 二十五 最好的记忆,属于瞬间。 神对你眨眼,透过昙花与浪花, 透过微笑或背影。 你将成为瞬间的集合, 赞美自己,赞美构造你的元素。 二十六 玫瑰的感官,尖尖的刺, 令人过敏的花粉, 只是它感觉的一部分。 女人的感觉比这奇妙十倍。 她只记忆锦线编织的往事, 从她眼里的光线挑选。 当你爱,请避免逻辑, 避免三十九级台阶, 避免一步一个脚印。 二十七 保持你的猜想,保持你的好奇, 请随意。 名叫哥德巴赫的鲸鱼, 多少人陷进它的牙缝。 对于未知数,当以无为而止。 二十八 月色作为静物,流水作为静物, 夜莺的歌声作为静物。 哦,请等等,等一等, 我没能理解你的美学。 激情与疯狂是美丽的风暴, 当想象止于静物。 二十九 让爱成为目的。 一生途径的站点,包括死亡, 像一串马奶子葡萄。 说明: 1、这首诗受影片《尼采的哭泣》启发。诗中提到的莎乐美是该片的女主角,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她拒绝了尼采的求婚。 2、《瞧,这个人》,尼采自传。诗中所写“瞧这人”指尼采。 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所写的一本非常著名的著作,诗中提到查拉图斯特拉,指这本书。 4、诗中提到的超人指的是尼采提出的一个概念。不是指科幻电影中的超人。 5、尼采生命的最后时期住进了疯人院。 全诗以情爱为主线, 也试图从语言、哲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表达。 2014-03-13
个人分类: 诗歌|3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才与妄想症
热度 1 pingguo 2013-5-17 11:47
井蛙: 这部讲述数学天才约翰.纳什故事的电影《美丽心灵》我以前曾看过,按照你的建议,也为了更仔细地旁观天才的头脑我再看了一遍。当然,事情不可能这么容易。用类似电影的艺术手法不可能比直接阅读他的著作能更好地查阅“天才的大脑”,因为后者才是直接反映他大脑活动的信息。而我实际所做的只是在百度百科里搜索了“纳什均衡”【其定义是: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如果某情况下无一参与者可以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则此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 Profile)。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数学家群体据称是一个比较古怪的群体,他们思考世界、思考人生的方式与众不同,习惯以数学的方式去解答生活中面临的难题。像纳什这样的人大概会确信,如果他走出的第一步是对的(逻辑的基础是正确的),以后所走的每一步也正确(推理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是充满偶然性的爱情也将是确定无疑的(爱情恰似他想要的一个推论)。电影中恰好有类似的情节,一个关注他的女同学启发他获得“纳什均衡”这个概念的核心内容——男生们追求女生的方式将决定他们是否能够获得成功。这个情节或许是真实存在的。在生活中他所采取的策略(可视为数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他的意识所掌控的,此外,还有不被他的意识所掌控而通过他的无意识来掌控他的东西,那就是这样的暗示:我是与众不同的而且是重要人物。这样的暗示固然是每个人都可能有的,但在天才身上或许会显得更加显著。因为天才的自我意识绝不是“幻觉”,他发现自己与众不同在于他发现身边的人平凡而缺乏创造力。纳什在评论同学的论文时说:没有新意——那几乎是他不愿意做的事情。纳什的天才对于旁人而言哪怕再令人惊讶,对于他自身而言却远不如他的期待,这或许是他所产生的“我很重要”的“幻觉”的根源,当然也就是他的妄想精神分裂症的根源。幻觉并不必然发展成妄想症,当他沉浸于幻觉、依赖于幻觉的时候才有可能,以致离不开幻觉带给他的紧张刺激乃至惊恐的心理体验。这一切都发生在他的头脑里,不被人觉察,但会通过他反常的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家除了关注人的行为、性格及其来源,更应该关注发生在头脑里的“故事”——这一点不应该只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专利。 你推荐的电影《当尼采哭泣》我也认真看了。相比纳什而言,尼采似乎更为大众所熟悉。但这很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尼采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人,根本上是由于他头脑里的东西更为复杂(这里的复杂主要包括丰富与深刻两个含义,纳什头脑里的数学显然也是复杂的,但数学的复杂性相对而言可以说是单纯而深刻的东西)。尼采怀疑他的爱,如同怀疑他的欲望。他意识到自己无法与自己的欲望和谐相处。欲望是自然的力量,谁能胜得了自然的力量呢,尼采在这里显然犯了一个错误——超越自然的超人不可能真实存在。满足欲望或许是平息它的有效途径,但必须是有节制的满足,否则将失之放纵。有此一念与没有此念乃有天壤之别。你拨弄什么样的欲望,你也就被什么样的欲望所拨弄。你可以驯服一匹马,永远也无法驯服一片海。在你身上而不被你掌控的欲望它将掌控你。不被你的意识所掌控的东西,它就将通过你的无意识来掌控你。掌控欲望的唯一方法是与之保持距离。你要成为你的欲望的旁观者,而不是成为其当局者,更不是成为其支配者。 天才大多容易有伟人情结,这可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好事情。尼采的问题在于,成为超人的内在冲动与其脂粉气的家庭生长环境给他造就的敏感脆弱的个性(尽管他自以为有强大果敢的个性)——两者无法平衡协调所带来的。尼采从形而上获得超人的意志,却没有从他的生活环境中获得支持这个超人意志的筋骨皮肉。他将自己定义为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一面同上帝之下的整个西方传统文化作战,他需要时时咬紧牙关,透支他的体能意志;一面还要面对爱情的失败,体验那深刻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他看见的事实是:死去的上帝只是他个人的上帝,并非西方文化的上帝。 尼采对于人类心理有着深刻的洞见,而且他对于精神分析方法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他所拥有的大脑能够帮助他迅速领悟其感兴趣对象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他既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又是有明显心理障碍的人,他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观察者同时又是被观察者,这就给我们了解他内心世界增加了难度,因为他会避免被看穿。我认为尼采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是清楚的(他显然不愿预见自己最终会走向发疯),只是他断定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要通过查拉图斯特拉表达他对古往今来世界的如是之说。 大多数精神病是由对自身的情感管理失控造成的,假如可以这样说的话,尼采的精神病则是由对自身的意志力管理失控造成的。这样说只是为了表明尼采病症的独特之处,因为情感、理性、意志力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习惯于分析方法的人容易不自觉地将情感、理性、意志力三者割裂开来,尼采所做的不仅如此,他更是要求情感服从意志,理性服从意志。意志位于如此崇高的地位靠什么来支持呢?如此拔高意志也就意味着让它失去根基,进而将其推向失控的危险边沿。 尼采所处的女性化的家庭生长环境使得他明显缺乏管理自我情绪的个人经验,乃至缺失对自己的这种起码要求。如果失控的情绪总是依靠亲人无原则的呵护才得以平复,久而久之就可能丧失掉“自我”(这里指本我、自我、超我整体中的自我)。贾宝玉也生长于类似的环境,可是他没有一丝一毫的英雄情结,有的只是和尚在他幼小心灵里种下的所谓慧根——那命运的线索。我想,做这样的对比或许可以为观察尼采精神世界提供一个具有启发性的角度。 比较有趣的是,诗人群体普遍具有夸大自我评价的倾向。这也许是因为诗歌更加个性化的缘故(可是真正具有创造力、表达出具有唯一个性的诗人其实非常少)。尼采无疑是一位非凡的诗人,他接受过严格的语言学习,对于诗、格言与歌均擅长。尼采还具有良好音乐艺术修养,可谓之艺术哲学家或诗人哲学家,他的哲学著作是由诗歌或散文写成的,充满了艺术的火花,而非我们常见的用概念和逻辑写成的。他以理性揭示出人类理性的局限,最终却在个人欲望与意志之间平衡上失去了理性。 2013-5-16
个人分类: 心理|4626 次阅读|2 个评论
玻尔与尼采
热度 2 yonglie 2013-1-22 09:02
传说 尼采 的“超人”、“权力意志”大大影响了希特勒,而在 Timothy W. Ryback 的新书《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 Hitler’s Private Library )里,希特勒的朋友 Leni Riefenstahl (电影人)回忆说, H 最喜欢的是叔本华,尼采在他看来更像艺术家而非哲学家。(真正与纳粹关系密切的也许是费希特。) 有趣的是,从 Arkady Plotnitsky 的 Epistemology and Probability: Bohr, Heisenberg, Schroedinger,and the Nature of Quantum-Theoretical Thinking (Springer 2010) 却看到玻尔的互补哲学还与尼采有点儿渊源。书中说,“互补”不是源自物理,而是源自黎曼的数学(那也是一种哲学),休谟和康德对因果论的批判,而尼采的“上帝死了”,也意味着物理学的“因果死了”。 原来,玻尔很敬仰的一个他父亲的朋友( Georg Brandes )在哥本哈根大学讲过尼采哲学,也许玻尔从那儿受到一点浸润。 Brandes 在文艺界可比玻尔有名,他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读者,可能比所有量子论的读者还多。他也写过一本小小的小册子《尼采》,我有过,这会儿不知在哪儿。
个人分类: 随想|3502 次阅读|3 个评论
12月21日,世界末日之说的答案
热度 2 dulizhi95 2012-12-20 12:54
12 月 21 日 ,世界末日之说的答案 各位,这个世界上任何人最终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中国人,最高贵最优越者越莫过于帝王。当年秦始皇动用童男童女,耗费巨额财资“海外求仙”,以图长生不老,最终却只活了 50 岁。中国历史上最顶尖的两个皇帝,秦始皇和李世民都只有 50 来岁的阳寿。有趣的是,这两位,年轻的时后都叫秦王,后来才称帝。 其实每个人都不过是一台能运转几十年的机器,几十年之后机器停止运转了,也就成了一堆垃圾。要么将这堆垃圾烧成灰,要么让微生物给慢慢吃掉。许多人幻想死后还要继续富贵,作威作福。秦始皇修阿房宫,造兵马俑,指望死后能永远做统治者,做帝王,结果让项羽的一把大火,给烧的个体无完肤,据称大火连绵几个月不绝。慈禧死后用大量金银珠宝陪葬,本以为可以死后也永葆富贵,最后让孙殿英给盗了个不亦乐乎,尸体遭辱 。 生死观是人生哲学最重要甚至是最根本的组成部分。 我崇敬历史上那些为了理想、情操而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勇敢赴死的英雄,我也敬羡那些无所在乎,能以潇洒谈笑面对死亡的人。有时候,当我看到七八十岁的老头子老太婆总是乐呵呵地生活着时,我就不由得产生敬意。因为,他们说不定明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却不为之忧伤恐惧,能坦然面对,快乐每一天。 头脑深刻一点的人就不难理解,说人生有多伟大高尚的价值纯属扯淡,每个人只要在有生之年能做到快乐每一天,并力争做一点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就是一个完美的人。当然,当今贪官们穷奢极欲、金钱美女的“腐朽生活方式”也不失为一种选择,逻辑上谁也不好说谁高谁低。只是,在中国,贪官们的生活方式主导着社会风气,主导和引导着绝大部分小民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则是不争的事实。 记得刚参加工作第一次坐飞机去恩施时,单位一同事小子为了破坏我的情绪,一个劲地跟我说:你乘早不要坐这趟飞机,你这趟飞机肯定要掉下来,武汉恩施线的飞机都是小飞机,且都很陈旧,事故率高。当然当时我是少年狂,根本就没在乎,我的回答是:即使这趟飞机注定了要掉下来,因为我坐在上面,它也不会掉。 后来又有一次在飞机上,旁边一小子应该是家境优裕的太子党,当时飞机进入云层,剧烈颠簸,我谈笑道:不会掉下去吧?那小子非常紧张,一定要我不要再讲这样的话。我觉得好笑。 若是对明天的世界末日之说向全世界发出这样的问卷调查:你是否希望世界在顷刻之间毁灭,所有的人都在无痛苦无知觉当中消失得一干二净?那么,我想,假使人们都能理性回答的话,我相信回答希望的人应该超过半数。 就我个人而言,年轻时信奉尼采,若是那时我肯定回答不希望;但现在,我更加相信叔本华,我的回答是希望。若是在人必须活着这个范畴内,尼采超越了叔本华,但从本质上叔本华无疑是对的。 读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以及“爱与生的苦恼”这两本书的人一定知道,由那个无聊的微不足道的奇点,所张开的这个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其实是非常的无聊,而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每个人都是自己贪欲的奴隶,自始至终受自己贪欲的束缚,因贪欲而痛苦,为贪欲而奋争。鉴于贪欲永无止境,人的痛苦和奋争也会无休无止。 可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你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意欲何为?最终目标?可以肯定,谁也回答不上来。 人的本质就是:为活着而活着! 呵呵,但愿今晚不要有很多人因相信那个说法而演绎今夜无眠哦。
1701 次阅读|3 个评论
尼采——孤独的疯子
热度 3 yllu 2012-12-14 18:05
有没有这样一本书,你翻过n遍,还是没有看懂,但是还是愿意有事儿没事儿就拿出来翻翻。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我十多年前偶尔买的,从北师大到清华园,再到昌平,一直都在我的床头。 昨晚,很累,心情很低沉,突然什么都不想做,早早躺到床上,随手拿起一些书,从《庄子》换到三毛,最后还是定格在尼采。 我是一个很不爱看书的人,这本书跟了我这么多年还是这么新,除了书里夹着的几片干扁的玫瑰花瓣和一张写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小纸条确切地证明了它的年龄。 19世纪的德国真是伟大得可怕啊,尽管如此,尼采仍然是耀眼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说过“上帝死了”、“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可是恐怕很少有人愿意真正去了解这个孤独的疯子,更是没有人敢说真正懂得这个分裂的天才。记得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写李白时曾经说过,伟大的人总是超时代的,所以不容于他所处的时代。尼采,不仅仅超越国度,超越时代,还超越了所有能超越的东西。 一个孤独的疯子,在寂静的山林里,时而手舞足蹈地发表演讲,时而眉头紧锁地怔怔出神,他像是在对全世界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而我,找了一棵大树,悄悄地躲在后面,屏息凝神,生怕打扰到他,我始终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也庆幸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痛苦如斯,智慧如斯,而我只是一个快乐的凡人。
个人分类: 片刻书香|1312 次阅读|3 个评论
Zarathustra选译:自我超越(On Self-Overcoming)
warlong 2012-12-8 01:27
查拉苏斯剌如是说( Thus Spake Zarathustra ) 之 自我超越( On Self-Overcoming ) 作者:尼彻( Nietzsche ) 译者:郑中 智者啊,驱动着你们、并使你们贪婪的就是你们所谓的“求真意志”?思考所有存在的意志,我称其为你们的意志! 你们首先想使所有存在可理解,因为你们有理由怀疑:它是否更好理解。 但对于你们,一切存在应守规矩并且屈服!你们的意志要这样做。存在应变得对精神恭敬,如存在之镜对其反射像。 智者啊,那就是你们的整个意志,如权力意志一样;即使当你们谈说善恶判断时,也是如此。 你们仍想创造世界,然后你们可跪于其下:这就是你们最终的希望和陶醉。 的确,愚者、民众——他们就像一条浮着小船的河流;在这小船里,评判者戴着面具庄严地坐着。 你们把你们的意志和价值放在不断演变的河流上;民众所相信的善与恶,向我揭露出一种古老的权力意志。 啊!就是你们智者,将这种客人放到小船上,并让他们享受隆重的仪式和骄傲的名称——这就是你们和你们的统治意志! 现在,这条河流推动着你们的小船前进:河流必须载着它。尽管破浪飞沫愤怒地抵抗着船底,但这几乎不重要! 智者啊,这条河流不是你们的危险,而是你们的善恶之终结;但你们的意志自身——权力意志,就是生命不竭的创造意志。 但为了你们理解我对善恶之教言,我也想告诉你们我对于生命和一切生物本性的训言。 我追求生命,为了知悉它的本性,我行走在最伟大而又最狭窄的道路上。 我用一百面镜子,才捕捉到了生命的一瞥;当它闭口不言时,它的眼睛可向我说话。而它的眼睛向我说过话。 然而,无论我在哪里发现生命,我总听见关于服从的说教。所有生命皆在服从着。 而我听到的第二件事是:不服从自我的人,就服从别人的命令。这就是生命的本性。 但我听见的第三件事是:命令比服从更难。而不仅命令者承受着所有服从者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可压扁他:——看来对于我,所有命令是一种尝试和冒险;而当生命一旦发出命令时,生命自身就冒着危险。 的确,即使当它命令自我时,它也得为其命令付出代价。它必须成为它自己法律的评判者、复仇者和牺牲者。 怎么发生这样呢?我曾问自己。如何使生命服从或命令,当发出命令时为何仍在践行服从?你们智者,倾听我的教言吧!严格检查,发现我是否匍匐进入了生命的核心,并进入了它心灵的根本! 无论我在何处发现生命,我就发现权力意志;即使在服从意志里,我也发现主人意志。 弱者被自己的意志说服,以服役于强者,因为它想作更弱者的主人:这就是它不能宣布放弃的唯一快乐。 而当弱小者屈服于强大者,以获得统治更弱者的快乐;同样最伟大者为了权力,它冒着生命自身的危险。 那便是最伟大的屈服,它具有风险和危险,是面临死亡孤注一掷的战栗。 哪里有牺牲和欢爱,哪里就有主人意志。沿着神秘的通道,弱者潜入更强大灵魂的堡垒,并直入内部——从那里盗去权力。 而生命自己曾向我说出这个秘密:“注意”,它说,“我必须常常超越自我。” 诚然,你所谓的意志就是创造或推动,以达更高级的、更遥远的、更复杂的事物为目标:但这都是一回事,是同一个秘密。 我宁愿死去,而不愿放弃此事;真地,不管树叶枯黄凋落何处,看啦!就有为权力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我必须战斗,并成为目标及其对立面——哎,谁猜出我的意志,也就猜出了它绕着什么弯行走! 无论我创造什么,无论我如何喜爱它——我必须成为目标和爱欲的对手,我的意志要我如此。 即使你们这些求知者,只是我意志的道路和足迹;的确,我的权力意志也跟在你们的求真意志之后! 真的,谁用“存在意志”的教言来攻击真理,谁就不能找到真理:这种意志——就不存在! 因为不存在者不可能有意志;而已存在者,怎会还追求存在意志呢! 只要生命所在之处,也就有意志;但这不是生命意志,而是——因此我教导你——权力意志! 许多事物被生命推崇为高于生命自身;而这出于崇敬之自我在讲——权力意志! 因此,智者啊,生命一旦教会我,从此我将识破你们心中的谜。 真地,我告诉你们:善恶会永恒存在——没这回事!它们必须出自本性,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 你们这些评判者,你们粗暴地对待你们的价值和善恶的教言;而这是你们隐秘的爱和你们荣耀的、颤抖的、泛滥的灵魂! 但从你们的价值中,生长出一种较强的力量和一个新的超越;但向上触及到蛋,蛋壳就破裂。 而谁必须是善恶中的创造者——真地,谁就必须先成为一个破坏者,打碎价值。 所以,最大的恶包含于最大的善之中,而这是创造之善。—— 你们智者,让我们谈论罢,虽然这样做是错的。然而保持沉默就更坏;一切保持沉默的真理都变得有毒。 让我们的真理打碎可打碎的一切事物!但 不得不建造许多房屋! 查拉苏斯剌如是说。 译注:尼彻在本节中很明显的表现出唯意志论思想,他对求真意志的理解是片面的(或许这里的求真意志专指那些宗教性求真意志),将权力意志全视为创造意志也是错误的;但他发现了有些求真意志、人类生命、价值评判、主人意志与权力意志的深刻关系,因此他主张人类要通过不断创造,推动向更高级事物演化,以实现自我超越,谋取权力,重估一切,觉悟者要打破沉默,并用真理打碎一切,重建新价值体系。 On Self-Overcoming “Will to truth” you call that which drives you and makes you lustful, you wisest ones? Will to thinkability of all being, that’s what I call your will! Youfirst want to make all being thinkable, because you doubt, with proper suspicion, whether it is even thinkable. But for you it shall behave and bend! Thus your will wants it. It shall become smooth and subservient to the spirit, as its mirror and reflection. That is your entire will, you wisest ones, as a will to power; and even when you speak of good and evil and of valuations. You still want to create the world before which you could kneel: this is your ultimate hope and intoxication. The unwise, to be sure, the people – they are like a river on which a skiff floats; valuations are seated in the skiff, solemn and cloaked. Your will and your values you set upon the river of becoming; what the people believe to be good and evil reveals to me an ancient will to power. It was you, you wisest ones, who placed such guests into the skiff and gave them pomp and proud names – you and your dominating will! Now the river carries your skiff along: it has to carry it. It matters little whether the breaking wave foams and angrily opposes the keel! The river is not your danger and the end of your good and evil, you wis- est ones; but this will itself, the will to power – the unexhausted begetting will of life. But in order that you understand my words on good and evil, I also want to tell you my words on life and on the nature of all that lives. I pursued the living, I walked the greatest and the smallest paths in order to know its nature. With a hundredfold mirror I captured even its glance, when its mouth was closed, so that its eyes could speak to me. And its eyes spoke to me. However, wherever I found the living, there too I heard the speech on obedience. All living is an obeying. And this is the second thing that I heard: the one who cannot obey himself is commanded. Such is the nature of the living. This however is the third thing that I heard: that commanding is harder than obeying. And not only that the commander bears the burden of all obeyers, and that this burden easily crushes him: – In all commanding it seemed to me there is an experiment and a risk; and always when it commands, the living risks itself in doing so. Indeed, even when it commands itself, even then it must pay for its commanding. Itmust become the judge and avenger and victimof its own law. How does this happen? I asked myself. What persuades the living to obey and command, and to still practice obedience while commanding? Hearmy words, you wisest ones! Check seriously to see whether I crept into the very heart of life and into the roots of its heart! Wherever I found the living, there I found the will to power; and even in the will of the serving I found the will to be master. The weaker is persuaded by its own will to serve the stronger, because it wants to be master over what is still weaker: this is the only pleasure it is incapable of renouncing. And as the smaller gives way to the greater, in order for it to have its pleasure and power over the smallest, so too the greatest gives way, and for the sake of power it risks – life itself. That is the giving-way of the greatest, that it is a risk and a danger and a tossing of dice unto death. And where there are sacrificing and favors and love-looks, there too is the will to be master. Along secret passages the weaker sneaks into the fortress and straight to the heart of themore powerful – and there it steals power. And this secret life itself spoke to me: “Behold,” it said, “I am that which must always overcome itself. To be sure, you call it will to beget or drive to a purpose, to something higher, more distant, more manifold: but all this is one, and one secret. Iwould rather perish than renounce this one thing; and truly, wher- ever there is decline and the falling of leaves, behold, there life sacrifices itself – for power! That I must be struggle and becoming and purpose and the contra- diction of purposes – alas, whoever guesses my will guesses also on what crooked paths it must walk! Whatever I may create and however I may love it – soon I must oppose it and my love, thus my will wants it. And even you, seeker of knowledge, are only a path and footstep of my will; indeed, my will to power follows also on the heels of your will to truth! Indeed, the one who shot at truth with the words ‘will to existence’ did not hit it: this will – does not exist! For, what is not can not will; but what is in existence, how could this still will to exist! Only where life is, is there also will; but not will to life, instead – thus I teach you – will to power! Much is esteemedmore highly by life than life itself; yet out of esteem- ing itself speaks – the will to power!” – Thus life once taught me, and from this I shall yet solve the riddle of your heart, you wisest ones. Truly, I say to you: good and evil that would be everlasting – there is no such thing! They must overcome themselves out of themselves again and again. Youdo violence with your values and words of good and evil, you valuators; and this is your hidden love and the gleaming, trembling and flowing-over of your souls. But a stronger force grows out of your values and a new overcoming; upon it egg and eggshell break. And whoever must be a creator in good and evil – truly, he must first be an annihilator and break values. Thus the highest evil belongs to the highest goodness, but this is the creative one. – Let us speak of this, you wisest ones, even if it is bad to do so. Keeping silent is worse; all truths that are kept silent become poisonous. And may everything break that can possibly be broken by our truths! Many a house has yet to be built!
个人分类: 历史人文|4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Thus Spake Zarathustra》新译:第31章 夜歌
热度 1 warlong 2012-11-16 15:24
Thus Spake Zarathustra: A Book for All and None Friedrieh Nietzsche(1844-1900) 31. The Night-Song 《查拉苏斯剌如是说》散文诗新译 第 31 章 夜歌 作者:尼 彻 译者:郑 中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是一位诞生在19世纪而复活于20世纪的伟大哲学家、心理学家,同时还是一个大学教授、诗人、业余音乐家,也是一个缺乏爱和尊重的孤独者。其中《查拉苏斯剌如是说》(前人一般译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以格言体与散文诗体写成的代表作,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涵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但也是一本最难读懂的书。 其中《夜歌》,是尼采在罗马眺望夜景时,聆听特里托尼喷泉而作。本歌具有无以伦比的语言优美性,在德语中被誉为最高之作。尼采也自称其为“旷古最孤独之歌”。 'TIS night: now do all gushing fountains speak louder. And my soul also is a gushing fountain. 夜已来临:此刻所有喷泉更高声诉说,而我的灵魂也是一口喷涌的泉。 'Tis night: now only do all songs of the loving ones awake. And my soul also is the song of a loving one. 夜已来临:此刻惟有爱人的歌醒着,而我的灵魂也是一首爱人的歌。 Something unappeased, unappeasable, is within me; it longeth to find expression. A craving for love is within me, which speaketh itself the language of love. 在我心中,有某种从未平静、也不能平静的激情,它企盼着倾诉。在我心中,有一种爱的渴望,它自说着爱的言语。 Light am I: ah, that I were night! But it is my lonesomeness to be begirt with light! 我就是光:啊,但愿我是夜!我被光环绕着,而这就是我的孤独! Ah, that I were dark and nightly! How would I suck at the breasts of light! 啊,但愿我是阴影和黑夜!我怎会吮吸光的乳房哟! And you yourselves would I bless, ye twinkling starlets and glow-worms aloft!- and would rejoice in the gifts of your light. 我愿祝福你们,闪烁的繁星,天空的流萤,我为你们赐予的光而快乐。 But I live in mine own light, I drink again into myself the flames that break forth from me. 但我生活在自己的光里,我再饮入我爆发出的火焰。 I know not the happiness of the receiver; and oft have I dreamt that stealing must be more blessed than receiving. 我不知接受者的快乐,而我常梦想:偷窃定比接受更为甘甜。 It is my poverty that my hand never ceaseth bestowing; it is mine envy that I see waiting eyes and the brightened nights of longing. 我的贫穷在于我的手不停地施予,我的妒忌在于我看见期待的眼神和渴望的白夜。 Oh, the misery of all bestowers! Oh, the darkening of my sun! Oh, the craving to crave! Oh, the violent hunger in satiety! 噢,所有施予者的不幸!噢,我的太阳在暗淡!噢,渴望着渴望!噢,满足的饥饿! They take from me: but do I yet touch their soul? There is a gap 'twixt giving and receiving; and the smallest gap hath finally to be bridged over. 他们取自于我:但我是否曾触及他们的灵魂?在施予与接受之间,有一条深谷,而最小的深谷最终被跨越。 A hunger ariseth out of my beauty: I should like to injure those I illumine; I should like to rob those I have gifted:- thus do I hunger for wickedness. 一种饥饿发自于我的美。我想伤害我所照耀的魂,我想抢掠我曾赠予的人;——我如此渴望着邪恶。 Withdrawing my hand when another hand already stretcheth out to it; hesitating like the cascade, which hesitateth even in its leap:- thus do I hunger for wickedness! 当别人一只手伸来时,我收回我的手;我迟疑不握,犹如瀑布跌落;——我如此渴望着邪恶! Such revenge doth mine abundance think of such mischief welleth out of my lonesomeness. 这种报复激发我丰富的思想,这种友好的恶作剧出自我的孤独。 My happiness in bestowing died in bestowing; my virtue became weary of itself by its abundance! 我施予的快乐因施予而死去;我的道德已变得厌倦它自己的丰富! He who ever bestoweth is in danger of losing his shame; to him who ever dispenseth, the hand and heart become callous by very dispensing. 常施予者有丧失羞耻的危险;因为他不断施予,而在手和心上长出一层老茧。 Mine eye no longer overfloweth for the shame of suppliants; my hand hath become too hard for the trembling of filled hands. 我的眼不再为恳求者的羞惭而流泪;我的手已结成厚茧,不能感觉到接受者的颤栗。 Whence have gone the tears of mine eye, and the down of my heart? Oh, the lonesomeness of all bestowers! Oh, the silence of all shining ones! 我的眼泪和慈悲逝向何处?噢,所有施予者的孤独!噢,所有照耀者的寂默! Many suns circle in desert space: to all that is dark do they speak with their light- but to me they are silent. 许多太阳旋转在荒漠的太空:它们用光朝一切黑暗训说——但对于我,它们保持沉默。 Oh, this is the hostility of light to the shining one: unpityingly doth it pursue its course. 噢,这是光对照耀者的恨恶:它无悯地继续前进。 Unfair to the shining one in its innermost heart, cold to the suns:- thus travelleth every sun. 对于照耀者内心深处是不公平的,对于太阳是冷酷的:——每个太阳如此运行。 Like a storm do the suns pursue their courses: that is their travelling. Their inexorable will do they follow: that is their coldness. 太阳遵循轨道如狂飙飞驰:那是它们的旅行。它们遵从不可阻挡的意志:那是它们的冷酷。 Oh, ye only is it, ye dark, nightly ones, that extract warmth from the shining ones! Oh, ye only drink milk and refreshment from the light's udders! 噢,就是你们,黑暗的夜,从照耀者获得温暖!噢,就有你们,从光的乳房吮饮奶汁! Ah, there is ice around me; my hand burneth with the iciness! Ah, there is thirst in me; it panteth after your thirst! 啊,冰包围着我,我的手因寒冷的冰而发烧!啊,渴煎熬着我,我的光因你们的渴而满足! 'Tis night: alas, that I have to be light! And thirst for the nightly! And lonesomeness! 夜已来临:哎,为何我不得不是光!而渴求着黑夜,和孤独呢! 'Tis night: now doth my longing break forth in me as a fountain,- for speech do I long. 夜已来临:此刻我内心的渴望如泉喷涌,——它渴望着说话。 'Tis night: now do all gushing fountains speak louder. And my soul also is a gushing fountain. 夜已来临:此刻所有喷泉更高声诉说,而我的灵魂也是一口喷涌的泉。 'Tis night: now do all songs of loving ones awake. And my soul also is the song of a loving one.Thus sang Zarathustra. 夜已来临:此刻所有爱人的歌醒着,而我的灵魂也是一首爱人的歌。 ——查拉苏斯剌如是歌唱。
个人分类: 历史人文|4768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读尼彻--揭穿面具,直面人生;重估价值、强力意志
warlong 2012-11-15 23:15
重读尼彻--简评及其名言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1900),德国诗性哲学家。 尼采是我中学时接触最早的哲学家之一,其文集中印象最深的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快乐的科学》、《偶像的黄昏》以及《瞧这个人》,尼采诗选也别具一格。思想的深刻、犀利、强悍,如同他的真诚、简洁、诗意一样打动了曾经的我。任一无偏见者,初读其著作都会为其才气、锐气、豪气、霸气所震撼;当然这里面也夹杂了夸张和神经质。但尼采向来就是一个有争论而多被误解的人物,但像这样一个思想家,最大悲哀莫过于被庸俗大众所片面理解、被必然失败者所扭曲利用。尼采 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大多根据中学课本上鲁迅说尼采自诩为太阳后来疯了而已,可对于老年鲁迅来说,除了文弱和世故的怨骂外,还有什么?其实青年鲁迅是受尼采影响很深,他的野草一文很有尼采的文风。但鲁迅的悲剧在于自始至终没有完成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些是病态的恶毒攻击)升华到振兴的转变,他始终沉陷于那个时代的文化自卑心态中。因此结果是鲁迅在人类文化思想史上并没占一席之地,而尼采却名垂千古。尼采是学不到的,他所处的社会大历史和所经历的个体小历史都是不可再现的。尼采出身乡村牧师家庭,年轻时当个兵,26岁就成为教授,后义务参加普法战争,等等,应该庆幸尼采的是他年轻时有过一定社会经历,并不是那种从学院到学院的腐儒。 尼采崇尚用心血来写作,但他的著作却几乎不为世人理解,他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才诞生”。但其性格是怀疑而矛盾的,其最终疯狂是可怕的孤独、疾病这两大恶魔造成的悲剧。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尼采一生是不幸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典型的活着无名而死后显耀的思想者。在他生命的最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临终前的六年成为他思想火山的完全爆发期,日渐严重的疾病痛苦成为他自我战斗的兴奋剂,精神的蓬勃飞跃与肉体的严重颓坏之间形成强大张力,最终致使他的思想光焰喷发到常人无法领悟的高度。正如威尔·杜兰所言,没有一个人曾经为自己的天才付出这样重大的代价。因此,想读尼采的朋友,有一副好胃和好牙还不够,还需具备灵敏的嗅觉和善品的舌头。 首先,尼采大无畏地反对形而上学、纯理性思辨及其假大空的哲学体系。但他热爱生命,提倡昂扬勃发的生命力和奋发进取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并视自然为惟一的真实世界,给欧洲古典哲学注入新鲜血液,由此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在尼采之后,传统的哲学体系解体了,哲学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大地,引发心灵无限共鸣。概括起来,尼采哲学的关键字是“上帝死了”、“重估价值”、“酒神精神”、“强力意志”、“自由境界”、“永恒轮回”、“超人哲学”,也就是从发现传统彻底信仰崩溃之后,从古希腊狄俄尼索斯出发,演变到强权政治,再通过大毁灭、大创造的自由行为,发展到宗教式的轮回信仰和自我肯定,最后这一切都托付于上帝死后所诞生的赤婴---所谓的超人。 从他《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可看到青年尼采企图从希腊哲学中提炼出酒神、梦神这两种强有力的艺术成分,以反体系的笔端给萎靡的世界注入强力的刺激。我们可嗅到他骨子里是音乐气质的、豪放精敏的,肯定而入世的,乐观而进取的,对未来充满无限愿景的。凯撒和基督这是他性格的两极,但他性格的至深处也难免隐伏着颓废的阴暗面,如伴随他强大灵魂的疾病一样。这种矛盾性决定了其心理辩证法最终达到令人难以企及的深度,对人性、道德、真理、群众、政治等“伟大概念”他一样毫不留情。神的上帝死了,而资本的上帝还在,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上帝死了”的口号同样也影射了污秽的资本世界。尼采哲学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以独特的方式预示了现代西方社会隐伏在世界大战之前深刻的精神危机。 他揭穿了谎言、打倒了偶像、撕破了面具、重估一切价值、肯定了创造的最高意义,他彻底打碎了腐朽、虚伪、糜烂的旧世界,在文化、思想、心理学领域开创出一片朗润、健美、自由的新世界。 当弗洛伊德正在酝酿他的精神分析学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他说“尼采对他自己比任何活过的人或可能活过的人有更多的自我认识。”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一切存在主义者视其为开拓者。在尼采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他的思想才开始逐渐获得理解,并深深影响了一系列著名思想家;其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世界各大洲。尼采学说预示了西方社会进入了价值观念根本变化的时代,因此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 正如汉斯*昆所说,尼采刺穿了人类知识的基础,并像前无古人似的那样质疑它们;没有什麽人在其思想的正确性、深度、及彻底性方面能比的上他……。因此可以说,尼采首先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其文风是诗性的、格言性的。但其在哲学上却带有过多的唯意志论成分,他并未找到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现实力量,所以尼采思想缺陷无疑又是明显的,比如英雄观、统治观、表象认识论等都是带有硬伤的,他的某些观念是病态的,这是其时代、命运局限使然。但思想要想在历史上取得成功,必须始终抓住人本身,必须依靠人、为了人、超越人。而尼采鄙视、厌恶贱民、市民,推崇创造价值的英雄,有时也歌颂其纯朴的农民来,他似乎本质上未摆脱他的那丝波兰贵族气质,而具有强烈地的精神洁癖。这种性情对于政客来说是灾难,但对于尼采来说却是"天赋"。总之,尼采本质上是古希腊精神的近代传承者而已,是人类不可复制的一个有待思考的特例。无疑,尼采是一位大爱大恨者、大乐大悲者、大善大恶者、大破坏大创造者,他犹如火焰般的燃烧完一生,死后与赫拉克利特、亚里斯多德、老子、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永远辉映人类精神的天宇。 这里精选了一些尼采言论,大多如苦茶烈酒,适合雪峰独饮,也有少数萝卜青菜,甜脆可爱,各自挑选。 不过小心,量腹而取,不要消化不良哦。 1 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2 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3 “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4 此人往高处走 --- 他应受称赞!那人总是从高处降临,他活着,自动舍弃赞美,他是从高处来的人! 5 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面对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 6 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体线面,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 7 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缺少独立的个人。 8 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9 坚信比谎言更是真理的敌人。 10 他现在穷了,原因并非别人剥夺了他的一切,而是他抛弃了一切。缘何如此? --- 他惯于寻觅。所谓穷人,正是那些对他甘愿受穷做了错误理解的人。 11 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 --- 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 --- 对待事物。 12 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13 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14 没有那个胜利者信仰机遇。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心愿的机会。 15 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16 人类所有具有的伟大天性,是对命运的热爱。无论未来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奢望改变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须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并且没有理由隐瞒它-你必须爱这项真理…… 17 哪里缺乏意志,哪里就急不可待的需要信仰。意志作为命令的情感,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标志。 18 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 19 忠告:你是否旨在博取声望?若是,这信条务请记取:自动放弃名誉,要及时! 20 伏尔泰!人类!白痴!真理和追求真理有点难办,如果弄得太人性了 --- 只是为了行善而追求真理,我敢打赌,那将一无所获! 21 若不是在通向知识的道路上,有如此多的羞愧要加以克服,知识的魅力便会很小。 22 鄙薄自己的人,却因此而作为鄙薄者,尊重自己。 23 要填饱肚子,是人不能那么容易的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原因。 24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如果你长时间的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25 “哪里有知识之树,哪里就有天堂” --- 最古老和最现代的毒蛇都这样说。 26 克 服一种感情的意志,最终只是另一种感情或另外若干种感情的意志。 27 由感觉产生一切信任,一切坦然的心境,一切真理的证据。 28 赞扬比责备有更多的强加于人的成分。 29 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30 其他人的虚荣心只有在和我们的虚荣心相反时,才会令我们反感。 31 人们不相信聪明人会做蠢事:人的权利竟丧失到了如此地步! 32 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没有神! 33 你们所能体验到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什麽?那便是非凡的轻蔑。是时,你们甚至会对自己的幸福感到厌恶,而理智与道德亦然 。 34 高贵的灵魂,是自己敬畏自己。 35 一个伟大的人往往受到排挤、压抑、甚至被人斥为哗众取宠而陷于孤独中。 36 这个时代的特性是——分裂——这个时代再也没有真实感了。人们再也无法找到自信以立足於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活在明天里,然而这些人再也没有明天。 37 每一位深刻的思想家较为害怕的是被人理解,而不是被误解,后者可能会伤害他的虚荣心;但前者会伤害他的心灵,他的同情心,他的心灵总是说:“你怎么也和我受过同样的苦?” 38 人与人之间是应当保持一定距离的,这是每个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间。一个缺乏“自我”的人,往往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自我”需要生存空间。 39 你们尊敬我,可你们尊敬的人某一天倒下了那又将如何呢?当心啊,别让一根雕像柱把你们压死。 40 我们越是接近事物的起源,事物对于我们就越是变得兴味索然。 41 一些人统治是由于他们愿意统治;另一些人统治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被人统治 --- 对于他们来说,统治不过是两害中之轻者。 42 灵魂的下水道-为了洗涤人类那肮髒的灵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这种下水道功能的,对於那些高傲的伪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 43 人间是条污秽的川流,要容纳一条污秽的川流而不被污染,除非你成为大海。听啦,我教你们以超人,超人即是大海, 你们的伟大轻蔑会在海中沉没 。 44 赞扬比责备有更多的强加于人的成分。 45 赞美使一些人变得谦逊,使另一些人变得无礼。 46 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47 来自生活的战争学校,那不能杀死我的,使我更坚强 。 48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 49 自由的保障是什么?那就是对自己不再感到羞耻 。 50 成为道德的行动本身不是道德的。 使人们服从道德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奴性,虚荣,自私,阴郁的热情,听天由命或孤注一掷。服从道德,恰如服从一位君主,本身并无道德可言。 51 上帝死了。 52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才诞生 。 53 人是一根绳索,连接在动物与超人之间 --- 绳索悬于深渊上方。 54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55 人人需求同一,人人都是一样,谁若感觉不同,谁就进疯人院。 56 世界弥漫着浮躁不安的气息,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57 人的生存是可怕的,且总无意义:一个搞恶作剧的人可能成为它的厄运。我要向人们讲授生存的意义,这意义就是超人,是乌云里的闪电。 58 最好的作家是那羞于成为作家的人。 59 最轻蔑人类的人,即是人类的最大恩人。 60 不要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滩里,而要使头自由,使这颗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 61 我学习过走路,从此我让自己奔跑;我学习过飞翔,从此我能就地飞走,而不愿首先被推送。我现在轻松自如,我现在飞翔,俯视下方,现在有个神明在我内心舞蹈。 62 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 --- 向恶。 63 我已表达够了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来表达我吧。 64 来自爱所作出的事情,总出现于善恶之彼岸。 65 人类惟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事物。 66 认识一切事物之后,人才能认识自己 。 67 谁被人们仇恨呢? --- 如同狗仇恨狼,是奔放不羁的天才,是打破桎梏的英雄,是逍遥林泉的高士。 68 我内心深处只爱生命 --- 而且,说真的,我恨它时也最爱它! 69 完全不谈自己是一种甚为高贵的虚伪。 70 攀登最高峰的人取笑一切悲剧和悲伤,严肃的态度。 71 所有的人都没有我这样的耳朵,在这样的地方,我说话又有何用!我来这里为时过早。 72 只有作为审美的对象,存在和世界才可得到辩护的权力。 73 谁用鹰眼注视深渊,用鹰爪抠住悬崖,谁就有勇气。 74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75 谁的思想过于丰富,谁就宁愿把自己变愚。 76 你们的良知在说什么---要成为你自己。 77 生命因痛苦而增长知识 。 78 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79 我的智慧终于被解除了魔力,我所知道的事情比哈姆雷特少,比苏格拉底少,比一无所有少!这是最终的真理:并没有真理,只有垂死的灵魂痛苦的垂吊在“十字架”上…… 80 如果我们老是寻根究底,那么我们就会走向毁灭。 81 大无畏的思想家最能体验无比惨痛的悲剧;他们之所以尊重生活,是因为生活是其最大的对手…… 82 痛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力。最大的痛苦乃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 83 只有经历地狱磨炼的人,才有建立天堂的能力 。 84 艺术是什么?是卖淫。 85 自我崇拜是实现性格诗意和谐的一种手段。 86 斯多葛主义只有一件圣事,那就是自杀…… 87 平庸是一幅自负精神能忍受的幸福假面具 。 88 我对世人最感到难以忍受的,不是他们的罪孽和大愚,而是他们的完美无瑕。 89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 , 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90 我来世的幸福!我今天的幸福,在它的光中投下阴影。 91 知道一切荣耀产生原因的人,也一定怀疑美德的声誉。虚荣,是人的“自在之物”。 92 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93 别理会!让他们去唏嘘!夺取吧!我请你只管夺取! 94 人类为了生存,赋予万物以价值。 95 欲在善恶中创造,必先作个破坏者,并砸烂一切价值。也即,最大的恶属于最高的善---创造性的善。 96 平等是世间最大的谎言。 97 退回去!你们在我脚后跟得太近了!退回去!别让我的真理踩扁你们的头! 98 噢!伟大的星球哦,如果没有你所照耀的苍生,你的快乐何在? 99 对于这种雄心壮志,这个地球是不是太小? 100 星的碎片,我用来创建一个世界。 尼采年表 1844 年 10 月 15 日诞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 Sachsen )的洛肯镇( Lutzen )。好几代的祖父与父亲皆为路德教派的牧师。 1849 年 5 岁 7 月 30 日 ,父亲是脑软化症病逝。 1850 年 6 岁 举家迁往塞尔河畔的南姆堡( Naumburg )。 1858 年 14 岁 10 月起,在南姆堡近郊普尔塔高等学校读书。 1864 年 20 岁 10 月,进波昂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文献学。 1865 年 21 岁 10 月,转入莱比锡大学。初次获读叔本华的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1866 年 22 岁 开始与李契门下厄尔温·罗德( ErvinRohde )交往。 1867 年 23 岁 10 月,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联队。从马上摔下,胸骨受重伤。 1868 年 24 岁 4 月,因伤退伍。 11 月 8 日 初识年格纳。 1869 年 25 岁 2 月,受聘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文献学的额外教授。 4 月,脱难普鲁士国籍,成为瑞士人。 5 月 17 日 初次访问琉森( Luzern )近效托里普森的瓦格纳家。 5 月 28 日 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任讲演,讲题为“荷马与古典文学”。布克哈特( Jacob Buckchardt )缔交。 1870 年 26 岁 3 月,升为正教授。 8 月,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担任卫生兵。罹赤痢与白喉。 10 月退伍,返巴塞尔大学。与神学家奥瓦贝克( Franz Overbeck )开始交往。 1871 年 27 岁 执笔《悲剧的诞生》。 1872 年 28 岁 1 月,出版《悲剧的诞生》。 2 月—— 3 月,在巴塞尔大学演讲,发表《德国教育设施之前瞻》(殁后作为遗著初次出版)。四月华格纳家迁离托里普森。 5 月在贝鲁特祭剧场的开工典礼上,与华格纳重晤。 1873 年 29 岁 《季节的深思》第一篇出版。发表《希腊人悲剧时代的哲学》中之部分文字(殁后作为遗稿初次出版)。 1873 年 30 岁 发表《季节的深思》第二篇、第三篇。初读法国作家斯汤达尔的小说《红与黑》,如受电击。 1875 年 31 岁 10 月,初识音乐家彼德·卡斯特( ReterGast, 本名 HeinrichKoselitz )。 1876 年 32 岁 7 月,《季节的深思》第四篇出版。八月,贝鲁特剧场演出第一次祝祭剧。 9 月,与心理学家保罗·李( RaulRee )缔交,病况恶化。因病,巴塞尔大学课程请假休讲。冬,与保罗·李及梅森伯格同任于索特林。 10 月 11 月在索特林与华格纳作最后的晤谈。撰写了《人性,太人性的》最初的备忘录。 1877 年 33 岁 9 月,回巴塞尔,复于大学授课。 1877 年 34 岁 与华格纳的友谊关系终结。 1 月 3 日 华格纳赠送《帕西法尔》( Rarsifal )一书。 5 月《人性,太人性的》第一篇出版;至华格纳最后一封信,附《人性,太人性的》赠书一册。 1879 年 35 岁 重病。辞去巴塞尔大学教席。《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上半部出版。 1880 年 36 岁 发表《漂泊者及其影子》,后来作为《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下半部分出版。春天,初抵日内瓦, 10 月,在日内瓦过乘冬。 1881 年 37 岁 1 月完成《曙光》, 6 月出版, 7 月在西尔斯·马莉亚过夏, 8 月,孕育了“永恒之流”的思想。 11 月 27 日 ,在日内瓦初次聆赏比才的《卡门》。 1881 年 -1882 年 37-38 岁 执笔《快乐的科学》并于同年出版。 1882 年 -1888 年 38-44 岁 对一切的价值作价值转换的尝试。 1882 年 38 岁 3 月,至西西里旅行。四月开始与罗·落乐美交际。 5 月,完成《快乐的科学》( Diefroliche Wissenschaft ),并出版。 11 月以后,在拉伯罗过冬。 1883 年 39 岁 2 月,华格纳病逝。执笔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 6 月,出版。 7 月,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 12 月,在尼斯过冬。 1884 年 40 岁 1 月,在威尼斯,执笔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 8 月斯泰因访尼采。 11 月起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 1885 年私家出版),读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深深感动。 1885 年 41 岁 执笔《善与恶的超越》。 1886 年 42 岁 5-6 月,在莱比锡与厄尔温·罗德做最后一次之晤面。 7 月,《善与恶的超越》出版。 1886 年 43 岁 7 月,完成《道德的系谱》, 11 月,私家出版。 11 月 11 日 ,致厄尔温·罗德最后一封信。 1888 年 44 岁 1 月,因丹麦文艺史家布兰斯的介绍始知有齐克果其人。 4 月,第一次往在托里诺( Torio )。布兰德斯在哥本哈根大学开“德国哲学家弗烈特李希·尼采讲座”。 5 月 -8 日执笔《华格纳事件》, 9 月出版,《戴奥尼索斯之颂》脱稿。 8 月 -9 月撰写《偶像的黄昏》( 1889 年出版)。 9 月,撰写完反《反基督》, 10 月 -11 日撰写《瞧!这个人》, 12 月撰写《尼采对华格纳》《心理学家的公文书》,死后收入全集中出版。 1889 年 45 岁 1 月初旬,在托里诺遭到最后的打击,患了严重的中风。出现精神分裂现象,被送进耶拿大学医院精神科,母亲赶来照顾。 1897 年 53 岁 复活节,母亲病逝。与妹移居威玛( Weimar ),由其妹朝夕看护。 1900 年 56 岁 8 月 25 日 在威玛咽下最后一口气息, 8 月 28 日 葬于故乡洛 肯镇。死后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威宾诺莎、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并列为世界哲学史上不朽的思想家。 本博主原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iery.html
个人分类: 历史人文|3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交叉中的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之可行性探讨(5)
liyanwu 2012-4-18 15:51
索绪尔语言观的致命弱点: 在索绪尔的体系中,没有提到日常运用的语言时所涉及到的“ 受规律制约的创造性 ”。应该说,索绪尔确实没有注意到 日常语言运用中的创造性 ,所以他不愿把句子包括在语言之中。忽视日常语言运用中的创造性,就是忽视人的创造性,或者说是否认人的精神性,以及精神的自由性,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可以,那么我说Saussure的语言观在这一点上有致命的缺陷。你是一个热爱人生、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索着人生的人吗?你是一个美的追求者和鉴赏者吗?你仅仅是一个冷静的研究者?我相信尼采的超人观以及权力意志。 下面是我对尼采的部分理解: 生命的权力不仅是健全的生命本能,还有卓越的精神追求。忽略任何一端,都是没有表现出全部的生命力,即“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而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现实的世界中,又能有多少人是完全的将自我发挥到极至,淋漓尽致、痛痛快快地做自己呢?更多的人是处于一种被挤压的状态,在社会的大舞台里,从一个个棱角鲜明的生命个体,被打磨成一个个浑圆的鹅卵石,变得麻木平庸,要么如僵尸般每天浑噩度日,要么如野草般随风而动随波逐流,要么如腐肉般蜕化变质堕落成殃。能够保持生命本色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而既能保持生命本色又经受住环境的污染和时间考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尼采当然了解实现权力意志的艰辛,因而他又推出“超人”学说,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认为人应该不断的进行自我超越,展现自己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浴火中获得新生,化羽成蝶,实现人生质的飞跃。他坚持:不管生命多么短暂,我们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最后笑着死,这才不枉活一生。人生的肯定者应当按照生命的本来面貌接受生命,把这无意义的生命原原本本地接受下来。在你清醒地看到生命无意义的真相之后,你仍然不厌倦它,不否弃它,依然热爱它,祝福它,到了这一步,你方显出你的悲剧英雄的本色,达到了肯定人生的极限。这种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痛苦,就会创造出强于生命痛苦百于倍的生命的欢乐! 每个人都是一部天才的杰作。 尼采的成功靠的就是他的极富创造性。 尼采生活的时代,虚无主义、享乐主义风行,人们不是消极度日,就是积极追求物质上的享乐。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是残酷的战争。工业化社会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让人们原本应该具有的生命力荡然无存。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尼采倡导一种有血有肉有欢笑有眼泪的人生哲学。在对待道德的问题上,尼采倡导一套新的道德体系。提出强者善,恶者弱。(all the proceeds from power is good,all the springs from weakness is bad.)提出主人道德、奴隶道德的概念。高贵、独立、理性就是主人道德,谦虚、忍耐、慈悲、柔弱便是奴隶道德。如果我们没有透彻了解尼采思想的全部内涵,我们很可能无法抓住他的思想的精髓,而是认为他的理念有失偏颇、甚至是离经叛道之言论。尼采是真正冷漠的人吗?他是没有爱心、怜悯之心的冷血动物吗?事实上,尼采的爱,不是那种浅薄的仁慈,不是那种空洞的博爱,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丰富,是一颗博大至深的心灵之爱。他要人们把立足点从依靠上帝或他人得救转移到自力更生上面来。要自爱、自强、自尊,要有藏垢纳污的容量和化浊为清的能力。他说:“我们要摆脱道德,以便能够道德地生活!”我们要“否定道德,以解放生命!”这是因为尼采首先站在自然、生命、生成变化的立场上看人间的善恶,看穿善恶之无谓,超于善恶之外,然后,又从自然、生命、生成变化的立场出发给人间制定一种新的善恶之评价。尼采用自然和生命取代道德,然后又把自然和生命树为新的道德原则,他一生不倦地讴歌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的高贵,而他之所以恼恨现代文明正是因为:第一,生命本能的衰退——颓废;第二,精神生活的贫乏——鄙俗。灵和肉都病了。不复懂得刺心的酸楚,蕴藉的欢娱,远离朋友的伤悲,默默无言的沟通,失眠者的热望,一无需要者的自由。而他眼中的强者,不是那些到处滥用权利、横行霸道、不计代价疯狂嘶咬的人,而是那些“充满酒神精神的生命的肯定者和生之欢乐的享受者,有着健全的生命本能和旺盛的强力意志的强者,有着独特个性的真实的人,超越一切传统道德规范、处于善恶之彼岸、自树价值尺度的创造者,不为现代文明所累的‘未来之子’”等等。这样的洞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局限下,是怎样的勇于创新才会冒如此之大不韪?又是怎样的一种博大至深的大爱和人道呢?
个人分类: 学科建构|2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挖掘隐性地理基因,成为优雅的尼采
liyanwu 2012-4-15 14:56
挖掘隐性地理基因,成为优雅的尼采 摘要: 文学地理学理论认为 地理与作家的关系称之为基因地理。地理对作家的影响关系有地理游戏模式、 地理人格模式、地理身份认同模式和地理权力模式三种模式 ,本文从地理游戏模式的角度分析尼采人生和作品的卓越和缺陷,认为出生地理对尼采成长心理的影响,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前者即为极快乐式,也是极自由式,人生与文本呈现唯美情怀和逍遥悠远的审美意境;后者充满着恶梦、怪诞、无稽、荒谬、孤独、恐惧、病魔肆虐等,它所引导的依然是一种自由境域,只不过在这种境域,呈现为反常式审美意向。本文指出,人人都可成为尼采,而且通过审慎挖掘隐性地理基因,人人可望成为优雅的尼采。 关键词 : 地理基因;尼采;显性;隐性;优雅 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 1 认为 地理与作家的关系称之为基因地理。地理对作家的影响关系有地理游戏模式、 地理人格模式、地理身份认同模式和地理权力模式三种模式 。本文所分析的德国哲学家 弗里德里希·尼采,在作者的眼里,即是一位在地理游戏模式下进行真诚生活和思考的艺术天才。文如其人即是他的真实写照。本文从作者与尼采的因缘出发,从 地理游戏模式的角度 对尼采进行存在感的解读 一、尼采之缘 初识尼采,是在大一的思想课上,哲学系刚刚毕业的老师隆重向我们推荐了尼采,然后就有舍友从图书馆借回尼采的作品阅读,因而尼采一度成为宿舍里谈论的话题。现在看来,那时关于尼采的交流是浅薄的,因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不是尼采思想的精华,而是尼采发疯至死的悲剧性结局。尼采是不幸的,可没有人问津他不幸发生的根源,而是看到他发生不幸的最终结果。这个悲剧性的结果吓退了好几个尼采的崇拜者。生命的幸福就在本身的自在和圆满,谁又希望自己孤独到发疯呢?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我也暗暗下定决心,决不做尼采,决不要孤独地发疯而死。 如今, 10 几年过去了,才得机会重读尼采,我相信现在的自己是能读懂尼采的,不能说读懂他全部的思想,但我能够读懂他的孤独,能体会他内心的那种渴寻同类但又屡屡落空的焦灼和彻骨的痛,这样的焦灼和痛日积月累压垮乃至吞噬这个感觉敏锐的巨人,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 完美的作品应当一挥而就 ” 。 2 可以说,尼采自己书写的,不是哲学著作,而是他自己人生的完美画卷。他只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以无比真诚和热情的态度,诠释自己的心灵体验。他脱离于世俗,脱离于现实世界的条条框框,甚至脱离于自己的情感和偏见,以感性的语言诉说人性的真实。他的作品似乎都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因为他发自心底的呼声,除了人性之外,没有沾染世俗的一点杂质,才可以如此纯美、透明。又因为他不合时宜,而又命运坎坷,一个这样超凡脱俗的灵魂,香消玉陨、蓝颜薄命也许也在情理之中吧? 二、 显性地理基因: 卓越的尼采 出生地理对尼采成长心理的影响,从表面上看,为极快乐式,也是极自由式,人生与文本呈现唯美情怀和逍遥悠远的审美意境,本文称之为“显性地理基因”,表现为率真、勇敢和 极富创造性。 尼采是率真的。他用最真诚的态度,阐述了自己对生命、对道德、对宗教等等的看法。他坚信人可以靠着自己的生命力量来提升自己。生命的权力不仅是健全的生命本能,还有卓越的精神追求。忽略任何一端,都是没有表现出全部的生命力,即 “ 权力意志 ” ( The will to power ) 3 。而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现实的世界中,又能有多少人是完全的将自我发挥到极极致,淋漓尽致、痛痛快快地做自己呢?更多的人是处于一种被挤压的状态,在社会的大舞台里,从一个个棱角鲜明的生命个体,被打磨成一个个浑圆的鹅卵石,变得麻木平庸,要么如僵尸般每天浑噩度日,要么如野草般随风而动随波逐流,要么如腐肉般蜕化变质堕落成祸害。能够保持生命本色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而既能保持生命本色又经受住环境的污染和时间考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尼采当然了解实现权力意志的艰辛,因而他又推出 “ 超人 ” 学说 4 ,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认为人应该不断的进行自我超越,展现自己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浴火中获得新生,化羽成蝶,实现人生质的飞跃。他坚持:不管生命多么短暂,我们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最后笑着死,这才不枉活一生。人生的肯定者应当按照生命的本来面貌接受生命,把这无意义的生命原原本本地接受下来。在你清醒地看到生命无意义的真相之后,你仍然不厌倦它,不否弃它,依然热爱它,祝福它,到了这一步,你方显出你的悲剧英雄的本色,达到了肯定人生的极限。这种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痛苦,就会创造出强于生命痛苦百于倍的生命的欢乐! 尼采又是勇敢的。他没有任何的武装和面具,而是将自己赤裸着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不加掩饰,也不屑于这么做。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他天才的思辩,他思维的盲点,他的热情和真诚,他的孤独与创伤,他的恃才傲物,他的张扬,他的陨落,就这么一览无余地原封未动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又是何等的自信让尼采敢于无视世俗的压力,脱离社会历史的进程,大声呼出自己的心声,将自己的个性发挥到极致?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他天生的气质,神经类型,智力禀赋让他不加矫饰,未被扭曲,全然的真实的做自己。既非不关痛痒地对待生活和思想,也不作违心之事和违心之论,真诚的将自己的真切的心灵体验说出来,公之于世。做一个真实的人,忠实于自己,这就是在 “ 自我 ” 与人生的关系上的 “ 成为你自己 ” 5 。尼采以他个人的经历,现身说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真实的 “ 自我 ” 并非隐藏在个人天性中的既成之物,而是个人自我创造的产物。只有勇于突破自己,突破墨守陈规的现状,才会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 尼采又是极富创造性的。尼采生活的时代,虚无主义、享乐主义风行,人们不是消极度日,就是积极追求物质上的享乐。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是残酷的战争。工业化社会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让人们原本应该具有的生命力荡然无存。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尼采倡导一种有血有肉有欢笑有眼泪的人生哲学。 在对待道德的问题上 ,尼采倡导一套新的道德体系。提出强者善,恶者弱。( all the proceeds from power is good , all the springs from weakness is bad. ) 6 提出主人道德、奴隶道德的概念。高贵、独立、理性就是主人道德,谦虚、忍耐、慈悲、柔弱便是奴隶道德。如果我们没有透彻了解尼采思想的全部内涵,我们很可能无法抓住他的思想的精髓,而是认为他的理念有失偏颇、甚至是离经叛道之言论。尼采是真正冷漠的人吗?他是没有爱心、怜悯之心的冷血动物吗?事实上,尼采的爱,不是那种浅薄的仁慈,不是那种空洞的博爱,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丰富,是一颗博大至深的心灵之爱。他要人们把立足点从依靠上帝或他人得救转移到自力更生上面来。要自爱、自强、自尊,要有藏垢纳污的容量和化浊为清的能力。他说: “ 我们要摆脱道德,以便能够得到地生活! ” 我们要 “ 否定道德,以解放生命! ” 7 这是因为尼采首先站在自然、生命、生成变化的立场上看人间的善恶,看穿善恶之无谓,超于善恶之外,然后,又从自然、生命、生成变化的立场出发给人间制定一种新的善恶之评价。尼采用自然和生命取代道德,然后又把自然和生命树为新的道德原则,他一生不倦地讴歌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的高贵,而他之所以恼恨现代文明正是因为:第一,生命本能的衰退 —— 颓废;第二,精神生活的贫乏 —— 鄙俗。灵和肉都病了。“不复懂得刺心的酸楚,蕴藉的欢娱,远离朋友的伤悲,默默无言的沟通,失眠者的热望,一无需要者的自由。” 8 而他眼中的强者,不是那些到处滥用权利、横行霸道、不计代价疯狂嘶咬的人,而是那些 “ 充满酒神精神的生命的肯定者和生之欢乐的享受者,有着健全的生命本能和旺盛的强力意志的强者,有着独特个性的真实的人,超越一切传统道德规范、处于善恶之彼岸、自树价值尺度的创造者,不为现代文明所累的‘未来之子’ ” 9 等等。这样的洞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局限下,是怎样的勇敢与创新才会冒如此之大不韪?又是怎样的一种博大至深的大爱和人道呢? 三、 隐性地理基因: 脆弱的尼采 但从实际上来说, 出生地理对尼采成长心理的影响,阴影重叠。充满着恶梦、怪诞、无稽、荒谬、孤独、恐惧、病魔肆虐等,它所引导的依然是一种自由境域,只不过在这种境域,呈现为反常式审美意向,是悲剧性的。 尼采的个性,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我觉得尼采思维的盲点是他太过于偏激,认为不存在关于人的统一的普遍价值。人首先是个体,但人也是社会性动物,江湖都是有规矩的,更何况有不同形态的社会。罪犯杀人以解心头之仇恨,这难道也是自由的吗?他的道德观不适用于充满罪性的人类,他的超人观也不适用于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权术弄人。但尼采的思想终究是伟大的,因为尼采的哲学精髓在于如何更好的爱自己,只有爱自己的人,才会爱他所处的世界!爱不同于法律,爱也不与法律相悖,爱完全了法律,而法律保障了爱的神圣。尼采将这种生命之爱阐释得很彻底,但法律呢?法律需要合理性、公正性、民主性、健全性和执行的彻底性。在一个社会里,人们对生命彻底热爱和法制高度发达,那么这样的社会,就便是 “ 人间天堂 ” 了。 笔者认为,每个人的遭遇和心境,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尼采的孤独,也是他自己的选择的,因为对于他来说,生活在安逸之中会消磨他的斗志,只有苦难才会激发他全部的生命热情。医生诊断,尼采的发疯是器质性脑病,但他英年早逝的悲剧应该追溯于他长期恶劣的心境。从这一点看,尼采与尼采倡导的人生观,应该是有缺陷的。他的缺陷就是他的卓越所在,他的卓越亦是他的缺陷所在。人活在世上,生命的长度和宽度都是需要我们用心经营的。当然,我们可以说,尼采在他短暂的生命长度下已经远远超越了平庸,最大的实现了生命宽度的丰富,但为什么不做到更好一点呢?既实现生命个体的最大价值,同时又充分享受生命赐予的种种丰满和幸福,不是更好吗?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尼采的哲学适合于奋斗,但不适合于生活。而尼采的悲剧在于他把生活当成奋斗,把奋斗当成生活。他的思想固然是好的,但他的做法却是僵化的、极端的,他强烈的自我中心、锋芒毕露可以说是致命的。从这一点说来,尼采的思想没有老子的道高深。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思维上的盲点,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尼采也不例外。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因而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笑着相信人世间的光明,社会有太多的死角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 四、挖掘隐性基因,成为优雅的尼采   尼采如此狂野,一颦一笑都那么富有不羁的美。他充满热情和善意,但却没有受到人类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他清醒的剖析和实践人性的无限潜能,却被放逐于社会之外,成为一个不可理喻的边缘人。 “ 众人皆醉我独醒 ” ,尼采就犹如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异端,越是压抑,越是高声呐喊;越是高声呐喊,越是遭受孤独的背叛。他是精神病院唯一清醒的人,他是平庸社会里唯一的疯子。他勇敢的追求自由,但一次次被自由放逐。更可悲的是,他最后以他肉体生命的无知觉完成了他的灵魂的超越,可他用生命换来的思想结晶没有让广大民众受惠,却影响了纳粹头子西特勒,孕育了他的强人政治,结果造成了人类历史中最悲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确,尼采不是为他的时代而生的,而尼采的灵魂,他的思想的精华在他去世 200 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超前的,他所揭示的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周国平写过一本书 , 名字叫《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优美的文字,连贯的思路,深刻的哲理,深深感染着我。 “ 你是一个热爱人生、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索着人生的人吗?你将被他的同样的热情和真诚所感动。你是一个美的追求者和鉴赏者吗?你将陶醉于他的文字之精美和风格之奇特。你仅仅是一个冷静的研究者?好吧,如果你在他身上探溯现代西方种种思潮的源头,至少你不会完全白下功夫。 ” 10 于周老师而言,尼采是如此熟悉亲切,竟感性得不分彼此: “ 对于这位我要论述的哲学家,我几乎是凭着一种直觉去把握的,相信自己和他有着超越历史和民族的沟通,完全不顾忌客观研究所必须保持的距离。在写作时,我分不清究竟是尼采的声音在通过我喊出,还是我的声音在通过尼采喊出。我也不想分清,因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的熔岩终于找到了一个喷发口,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 ” 11 本是哲学著作,却行文如流水,才情并茂,赏心悦目,我自沉迷其中,领悟颇多。 “ 在这本书里,我主要是把尼采当作一位人生哲学家看待的。读他的著作,最使我震撼的是他面对人生难题的无比真诚的态度。我自己对人生也有许多困惑,然而,在我生长于其中的那个体制里,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取代了一切思考,人生思考始终处在失语状态。与尼采相遇,我的最大收获之一是找回了人性的语言。我仿佛突然发现,我完全不必再用意识形态语言曲折地表达我的人生思考了。耶稣说,把恺撒的给恺撒,把上帝的给上帝。套用此言,把意识形态的给意识形态,把人性的给人性,道理就这么清楚。尼采是一面镜子,我从中看清了自己的性质,从此愉快地走上了 属于我自己的哲学之路 。 ” 12 孙中山早年颠覆过 “ 知易行难 ” ,云 :“ 不去行,便无法可以证明所求的学问是对与不对;不是行,于是所求的学问没有用处。到了以为学问没有用处,试问哪一个还再情愿去求学呢?我们要除去这个大错,归到正面,便应该说: ‘ 知是难的,行是不难的。 ’” 13 历史的教训、现世的困惑,生活本来不需要如此艰辛,而平凡如你我 , 又能怎样轻装上阵,活出生命的光彩来呢?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会超越自身的局限、时代的局限,成为尼采口中的超人。超人越多,我们的生活将更绚丽多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越无限可爱。周国平说: “ 任何纪念都是一种提醒,让人想起被纪念之物已成过去。对于我来说,这个纪念版所提醒的,首先是我生命中二十年光阴的消逝。二十年,人的生命中一个完整的季节,足以使青年变中年,中年变老年。平时日子一天天过,浑然不觉,现在一提醒,蓦然回首,那个风华正茂的年代已是遥远的记忆。 ” 14 六、结语 本文从地理游戏模式的角度分析尼采人生和作品的卓越和缺陷,认为出生地理对尼采成长心理的影响,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前者即为极快乐式,也是极自由式,人生与文本呈现唯美情怀和逍遥悠远的审美意境;后者充满着恶梦、怪诞、无稽、荒谬、孤独、恐惧、病魔肆虐等,它所引导的依然是一种自由境域,只不过在这种境域,呈现为反常式审美意向。本文指出,人人都可成为尼采,而且通过审慎挖掘隐性地理基因,人人可望成为优雅的尼采。 注 : 1 邹建军 文学地理学批评提出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课程, 2011 年 9 月—— 2012 年 2 月 2 3 4 5 6 《尼采选集》 (陈鼓应译) 3 页、 262 页、 210 页、 79 页 、 191 页 7 《尼采全集》第 13 卷,第 124 页 转引自周国平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162-186 页 8 9 周国平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103 页、 199 页 10 11 12 14 同上。纪念版感言 2007 年 5 月 13 孙中山 《孙中山非常言:论道 1896-1925 》人民日报出版社,转引自《爱你》, 2012 年 2 月, 21 页 参考 文献 : 弗里德里希·尼采《 尼采遗稿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年 9 月 弗里德里希·尼采 《尼采选集》 下载于派派论坛 老子 《道德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 周国平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7 月第 1 版 《爱你》《爱你》杂志出版社 2012 年 2 月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16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寒问题”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理性?
热度 6 zhanghuatian 2012-2-8 08:30
这件事给著名公知张鸣气够呛: 张明说,吴英都要死了,满世界却都是方舟子。我真的不想说话,我真的不想关注方韩,我是真心特厌恶这档子事儿!吴英都快死了,乡下孩子们没校车坐了,我们本该关心更值得我们关心的事情,本该讨论更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们,我们却被各大媒体、被网络强迫着去关注方舟子和韩寒。 科学网的“科学家”们不用拿条理糊弄我。有位网友说得好 :就这么点破事还上升到逻辑 、条理层面?怎么不上升到黑格尔 、尼采层面呢?你中午没吃饭,人家非说你吃了,你要怎么证明,切开肚子吗? 某人指控某作家代笔,拿证据就完了, 浪费那么多细胞干什么?媒体也跟着起哄,真是不理解。
535 次阅读|7 个评论
回忆一次有趣的拔河比赛
热度 2 dulizhi95 2012-2-4 09:34
回忆一次有趣的拔河比赛 记得我在以前的博文中曾经说过,任何人的努力奋斗成功失败对这个人的价值,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宇宙对这个人的价值,仅仅在于这个人大脑皮层脑电波的波形,舍此别无其他。尼采说:这个世界唯有权力意志,岂有它哉!我把它改一改:这个世界唯有大脑皮层脑电波的波形,岂有它哉! 所以,做人总的来说真的没有多大的必要太在意太认真太实在,轻松自在的过就是最好的人生。 对此,尼采也有说法:最自由的保证是什么?蔑视他人的看法!什么样的人最令人讨厌?那些老是试图指责人,老是让人不快的人,最令人讨厌! 记得大学时一次拔河比赛,集体项目,我们班与另一个班放对。当时我一看我们班不行了,还苦苦地坚持,我就放手了,站在一旁看热闹。有趣的是,我班一个女同学看到我放手了,她也放手不拔了,鉴于那是一个很文秀的人相当不错的同学,搞得我万分高兴和得意。记得那女同学放手后,班上一个女干部恶狠狠地用眼睛瞪着她,我的整个学生生涯中还从来没有在乎过班干部,其人当然不敢用眼睛瞪更应该被瞪的我。两人放手后,我班那帮“集体荣誉感”很强的同学还在那里苦苦支撑,最后全部被对方拖到,趴在地上,搞得在旁看热闹的我哈哈大笑。 注:此篇短文代表着本人深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故绝对不会删除。
2276 次阅读|2 个评论
旧日的足迹 - 尼采语录之一
热度 1 techne 2011-11-7 12:34
一 自己的意见——当别人问及你所不熟知的事,你们所说出的每一句话,事实上不能算是你自己的意见。这些只是你们为了顺应自己的的阶级、地位和个性,所说出的外交辞令罢了! “自己的意见”这种东西一般是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 把舆论当真的人,就是那种把双眼遮盖住又带上耳塞的人。 二 所谓“问题”——当你一个人观察一件事时!你的解决方法却是——基于几百双眼睛,从各种人格中发出对于某些事物的看法。 三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肮脏的东西,但是,世界并不因此而变成一个不干净的怪物!若不想枯萎于人群之中,就必须学习利用所有的杯子喝水;谁若想在人群中保持清洁,就必须懂得用脏水来擦洗自己。 四 人类是一条悬于深渊的绳索。 要从一端越过另一端是危险的, 行走于其间是危险的,回顾观望是危险的 战栗和踌躇不前是危险的, 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终点! 人类之所以可爱, 正在于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与完成! 五 人和树原本都是一样的。 他愈是想朝光明的高处挺伸,他的根就愈深入黑暗的地底——伸入恶中。 六 当我望向深渊时,深渊也望着我。 (摘自尼采著作)
个人分类: 诗情话意|1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旧日的足迹 - 权力感悟
热度 1 techne 2011-11-6 22:02
回想起来,自己当初渐入人文社科领域,应当是从对尼采的阅读开始。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当初尼采给自己内心带来的那种强烈的震撼。 一 当一个人感到内心的空虚时,他总要选择一些东西来作为他的支柱。 于是,有人选择了卿卿我我的爱情 有人选择了一般等价物:金钱 有人选择了麻醉和酒精,甚至有人会选择毒品 而另一些人,他们选择哲学,思想和精神。 二 真正的强者,勇于粉碎自己旧日的偶像,去创造一个全新且美好的未来。 三 人的一生,失败何止止于几次。重要的是要坚强,要敢于面对失败,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你的脚下是数不尽的层层台阶。你低下头,别人都更高;你弯下腰,瞬间便苍老;你若跪下,卑微的不如一根芥草。 四 决定一个人地位的是实力,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一个三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去当国王,只要他有这种实力。换句话说:一个三岁的孩子不能当国王并不是因为他只有三岁,而是因为他没有当国王的实力——而大多数人往往认为他失败的原因在于他只有三岁——难道大多数人不是种愚蠢和错误吗? 五 看看尼采是怎么说的:“强壮的就是美的……最大的恶是同情弱者,还有更甚者,那就是基督教。” 六 什么是实力?每个人都自以为是,年长者自认阅历丰富,超人一等;商人手中握有财富,挥金如土;政客大权在握,呼风唤雨……每个人都自命不凡,自以为手中握有实力。 七 实力就是权力,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可怕力量,由此你可以去征服,统治,支配你周围的人;甚至单枪匹马地,孤独地面对世界,实现欲望的满足,让自己享有特别的成就感。
个人分类: 诗情话意|1372 次阅读|1 个评论
“意义在于过程”
zhangxp 2010-5-9 02:50
若干年前,办公室有两个同事在聊天,说到生活的意义方面的话题,其中有一个说意义在于过程(该同事几个月后因肝癌逝世,可能不到三十岁),我就插了一句:意义在于过程,这种观点有段时间很流行,该同事说:你的意思是这种观点其实也是不对的?,我略有一楞,说不是,我只是说这种观点有段时间很流行这个事实,没有说我对这种观点的态度。 说完我就觉得哪里不对,我感觉到一丝虚伪,感觉到一种内心的自相矛盾,好象我只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摆出一个事实,只是以高高在上的冷眼在旁观,因而不失公正与公平,而你们是在江湖中混着。 一个人摆出一个事实必然暗含着后面的一个态度----至少是在有选择地摆事实,都在江湖中混着呢,没有无态度的事实。 由此想到尼采说:一个哲学家是以个人的身份与他的问题发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看到了他的命运、他的需要、甚至他的最高幸福----呢?还是他只能用冷静而又好奇的思想的触角,以非个人的身份去感觉和把握它们。由此产生了世界上的一切差别。,注意,尼采说的是一切差别,即是说这是有普适性的根本问题。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企图象科学一样客观地研究世界是不可能的,我们都被卷入世界之中。做一个不相关的旁观者,这种立场是虚伪的,后面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隐藏着利益,即使是物理上的客观存在物,也是人的利益心产生的。 再引申一句尼采的话,基于道德上的不为事实上都是不能,却因为权力意志的本质是不可改的,因此要将这种不能掩盖起来,所以说,即便是腐朽的道德也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后来德国人认为自己已经能了,所以就为了,不过天意难测,以失败告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命的本质是艺术
zhangxp 2010-5-9 02:27
好久没上科学网,在忙着折腾自己的人事,鬼王又冒泡了,存在的本质是娱乐,骂人权应该写进宪法,这都是很实在的观点,从哲学上到法学上,都应该是这么讲的。 之前我在硬盘上写过一个题目《生命的本质是艺术》,看起来文诌诌的,其实和鬼王说的存在的本质是娱乐是一个意思。 所谓艺术,是和劳作相对的,比如我们老家有个地方的人在干农活的时候爱唱山歌,比如有句话叫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可能有人觉得这例子不对,男女之事也是艺术吗?呵呵... 一个思想已脱离幼稚的人,都大概能知道艺术和现实的区别,记得以前在哪个课本中学过艺术乃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又是什么超越的反映之类云云,即是说艺术和现实是不同的,这个对,我们所看到的各种艺术,都不真实,尤其是文学影视类的,打个比方,如果一部片子是给二十岁的目标观众看的,三十岁的人就会看到其中一些虚假的东西,而这些虚假的东西对于二十岁的人来说却是令之动情的意义之所在。 推而广之,艺术都是如此,必然和现实不同,越是深刻而有意义的艺术,就越是让人觉得离现实近,使人觉得是在现实意义上的深刻,然而毕竟其突出了某种意义而脱离了现实...这个矛盾不能化解,只能螺旋式上升。 现实中不单有艺术和快乐,还有劳作和痛苦,生命由艺术而生,也只在艺术中才享受到快乐(最基本的就是食和色),而作为现实另一面的劳作要为艺术买单,当买单的钱不够时,就要用痛苦来抵偿,当痛苦不能忍受就死亡。所谓劳动,乃是艺术要求人付出的代价,其他任何拔高劳动态度的高尚思想都是有问题的。   艺术由过于突出现实的某一方面的意义而实现----即是有偏好,这就是生命出现的原因,因为过于突出某个方面的意义,所以就破坏了真实的均衡,等概率发生的事件被主观扭曲了,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生命(一碗水没端平的意思),生命是对真实的出走,或者按宗教的说法:生命从神而出,却背叛了神,也就亏缺了神的荣耀。所以神就要惩罚生命,《圣经》上说:你当终生劳作。(幸好神没有规定人们在劳作的时候不可以唱山歌,否则就直接憋死了,神真是仁慈啊。) 这个思路,基本上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的,宗教要求人回归神,怎么回归?那就是要一碗水端平,不要有分别和偏好,所以宗教都要求人禁欲,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即所谓黑暗的中世纪,那禁欲是相当的严厉,我看过一个梦淫妖的故事,据说当时烧死了很多处女。佛教比基督教更强调禁欲,通过持戒修行最终达到无我无分别的境界,无分别就回归了,就不会再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了。   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创立者,也是这个思路,所以叔本华自称是佛教徒。但是他的思想继承者尼采,到山上一阵闭关之后大彻大悟,把师傅的思路完全反过来了,把历史上有宗教倾向的哲学家骂了个遍,只表扬了古希腊的悲剧艺术和少数哲学家和文艺复兴后的贝多芬之流,贝多芬是浪漫派的,尼采喜欢这种。   按理说宗教的思路是合乎逻辑的,尼采凭什么反过来了呢?这要从悲剧这种艺术说起,悲剧似乎不符合艺术的目的,艺术本来是要给生命带来不现实的快乐的,和毒品的作用差不多(怪不得很多艺人靠毒品获得灵感),悲剧则似乎要给人带来痛苦,但是我们也知道,最震撼人心的艺术就是悲剧了,越是让人感觉到现实和苦难的悲剧,其艺术价值越高,我们虽然从悲剧中感受到痛苦和死亡甚至无耐,却也从这个过程中得到最兴奋的艺术享受,这是为什么呢?   宗教否定生命和艺术,尼采认为这是丧失了根本,导致不能容忍的虚无主义,即使是痛苦,也比虚无主义强,何况还有快乐,意志既然是世界的本质就不可能自己否定自己(那是自相矛盾),只可能追求权力追求快乐,即使是自称反权力意志的宗教,也会事实上充满扩张的意志,比如宗教战争,意志不可能真正自己否定自己,老子虽然口口声声说无为,但却留下五千字广为流传,不知抢占了多少眼球哈。   我个人认为尼采的问题应该是出在对于痛苦和快乐没有定量的认识,哲学上的定性讨论是解决不了这种问题的,只有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种定量的认识才有用----权衡利弊,要用数据说话。但是有一个问题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只对现象成立,对自由意志本体没有意义。所以尼采和宗教究竟是谁对还是不知道。 *现在的文艺界,受港台的影响,也被称之为娱乐界,专业为劳作的人们提供娱乐,也有另外的艺术,并不以娱乐为目的,甚至是反娱乐的,比如不太商业化的文艺片,比如北京的一些摇滚乐。但无论如何,高雅艺术是不存在的,我不知道国人为什么要把某些形式的艺术认为是高雅艺术,我觉得这个名词本身就很庸俗。 *这几天前写的,上来又看到鬼王出了一堆杂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95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需要尼采
热度 3 book 2010-1-19 13:32
上午一直看文献,读到一段话,谈及我所在研究领域中一位研究者当年的境况: An independent and cautious scientific attitude is almost thought to be a kind of madness: the free spirit is brought into disrepute, particularly by scholars who miss their own thoroughness and antlike industry in his talent for observation, and would gladly confine him to a single corner of science…… 这位研究者应该算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50、60年代他提出了与同时代主流研究范式不同的思想,但他被冷落了,那些“正统出身”的同行们,孤立他、漠视他、不引用他的工作,他的工作也不能在“正统”的期刊发表。不得已,他把自己的研究写成几本书,自己出版。直到后来,一些年轻人开始推崇他的思想,并应用他的研究方法。时至今日,他的理论依然不是主流,但不可否认有重要的可取之处。我自己做研究就应用他的方法,我需要批判的看待任何理论并汲取其优点。 上面那段话引言清晰地表达了自由精神如何被蔑视。其实,人类历史上根本就不缺少自由探索精神被压制的例子,中国历史上更不缺少。但实情是,科学界,要有自由探索的精神、独立思考的精神。难以从根本上促进学科发展并实现真正创新的重要原因,是我们(从科研管理者到研究者)缺少对任何问题哲学层面的思考,所以我们总是自动的遵从已有的某个框架。试想想,我国的学术期刊上有多少关于学科及其方法论哲学基础的争论,又有多少肯去系统地梳理学科思想的发展并发现可能的突破点。如果不从本质上理解学科思想和科学问题,那只能做砖瓦匠,做不了设计师,并且我们添的砖加的瓦还可能是垃圾工程。 或许,可以读读尼采。我曾读过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很好的一本书,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些话,共勉之。 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生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我就是命运,我手中抓着人类的阄。(《尼采全集》,第13卷,第39-40页) (周国平)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周国平)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相反,一个人对于人生和世界有真正独特的感受,真正独创的思想,必定渴望理解,可是也必定不容易被理解,于是感到深深的孤独。最孤独的心灵,往往蕴藏着最热烈的爱。热爱人生,忘我地探索人生真谛,在真理的险峰上越攀越高,同伴越来越少。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我孤独了。”啊,你配吗? 所以,我们需要尼采,需要自由探索精神,需要抗争禁锢的勇气。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壮烈牺牲,只需要解放自己的精神。起码,不要让你的精神早衰,不要让你的个性夭亡。 (注: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在腾讯读书有连载: http://book.qq.com/s/book/0/13/13734/index.shtml )
个人分类: 科学那些事儿|7709 次阅读|5 个评论
颠峰体验
zhangxp 2008-8-4 00:30
昨晚在电视上看了一场乒乓球录像,2000年奥运会的乒乓球半决赛,孔令辉VS佩尔森,懂行的就知道,这叫颠峰体验,绝顶的专业高手,在最重要的比赛中公平决战,其力量、速度、反应、控制都发挥到人所能达到的极限,在我们这样的爱好者看来,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叹为观止! 所谓颠峰体验,我觉得就是在很小的时空范围内集中了广阔时空的大量信息这样一种状态,智慧、能力达到一种超浓缩以至于浑然一体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么说可能有点太玄了,不过在颠峰体验中确实是会注意力完全集中,反应速度、记忆力都会达到极强的程度,此时心无旁務,一点细节都不会错过,以后也不会忘记,比如围棋选手对于重要的对局,即使是若干年后都会记得每一步以及在每一步上所考虑的各种变化,这都不是刻意的,而是当时达到了那种贯通的状态。 相对于颠峰体验,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平庸甚至卑微的,多少也都会有一些吧,但达不到这种程度,平庸者无法想象颠峰体验那丰富的快乐和痛苦,对于伟大者来说,快乐是伟大的,痛苦也是伟大的,平庸不应该存在,应该被扫荡,只要想到平庸和伟大的内心价值的巨大差异,扫灭无数个平庸为一个伟大让路或许就应该,从这个角度,我是理解尼采的,但我并不确定尼采的哲学就是对的,因为----有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不知道尼采是不是懂这个,能量守恒定律是尼采轮回观的一个基础,轮回的观点我赞同,但是我不确定----在确认轮回的情况下,尼采所持的态度对不对,因为,尼采和宗教的大部分原理都是一致的,差异也就是一步之遥,但是结论迥异。这一步的偏离谁是对的,还真不知道。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主人和一万个奴隶,在轮回中我就是他们中的每一个,那么我是不是愿意以一万个奴隶的平庸卑微为代价集中资源换取一个主人的高贵和智慧?我非常的不确定这一点。 再举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面对提高的机会,我是不是该力争自己获得这些机会而牺牲他人获得这种机会的可能?当然你可以说不要老想着竞争,要考虑贡献,考虑共赢,但是面对有限的资源,共赢是不是原理上可能的,这也很难确定,资源是不是真的是有限的,也很难确定,要是按照佛教的观点,你只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就可以和众生共赢。但是看看满世界的竞争吧,包括宗教竞争甚至宗教战争,一切看似美好的东西似乎都是残酷的竞争导致的。 *只有人具有反思生命的能力 远的咱不知道,在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中,只有人才具有反思生命的能力,对于动物来说,再高等的动物,天生的就是唯物主义者,也天生的就是尼采主义者,一只饥饿的狮子在捕食羚羊的时候,绝对不会有道德上的障碍,它们不会有反思意识,所以----它们也不会有精神疾病。(甚至我认为,没有产生语言的原始人类也不会有反思意识)。比人更高级的生命形式(谁知道进化会发展出什么样的生命形式?),其和人的差别,都不会有人和动物的差别这么本质和重要的不同,这也许就是之所以在佛教的六种生命形式中,作为可以教化的众生是以人类为分界线的。 关于尼采和宗教,以后再仔细谈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0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