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态经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什么是生态经济?
zhouchengxu 2020-4-20 10:45
这里想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生态经济。 一、要生态还是要经济 (Ecology or Economy) 1785 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工程师瓦特制作的改良型蒸汽机正是投入工业应用,在诺丁汉郡建立了英国第一个蒸汽纺纱厂。由此,大规模的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行会式作坊生产模式,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1866 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 1900 年以电气化为特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井喷式爆发。以煤、石油为能源,以钢铁、塑料为基础原料,以冶金、化工、汽车为主要工业的经济形式由此成为主流。 直到 1962 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森发表《寂静的春天》,详细阐述农药 DDT 可能带来的人体健康危害,社会对工业经济产生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发出了严重的反应。 在这一阶段,要经济还是要生态?经济或者生态 (Ecology or Economy) ,似乎是两选一的问题。先污染后治理也曾经是改革开放后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一种观点。 二、既要生态也要经济 (Ecology and Economy) 1968 年 4 月,欧洲成立了由 30 多位专家构成的研究未来问题的罗马俱乐部,该组织在 1972 年发布了第一篇报告《增长的极限》( Limits to Growth ),这些学者达成的一个基本认识就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已经超越了极限。这本书中提出的可持续增长的概念至今意味深长。 本质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就是既要生态也要经济 (Ecology and Economy) ,这方面的研究以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 Jeffrey Sachs )为代表,他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联盟主任,提出世界经济要调整发展方式,才能确保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仅要提升整体的生产水平,同时也要确保社会包容性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主要是指能源供给形式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逐步转向绿色低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核能、海洋能)的利用,以及更加低耗能低污染生产工艺的开发。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绿色发展与循环经济。新加坡将这种发展模式称为 Ecosperity ,是围绕工业发展的重要思想。《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都是国际社会围绕这一发展目标的重要成果。 三、生态就是经济 (Ecology is Economy) 将人类活动作为生态系统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考虑,人类活动不能越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红线,同时,将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功能也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产出参数。这就是绿色 GDP ,首先是由 197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于 1940 年提出的,即将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成本计入经济投入与产出的过程。该思想经过发展之后,一般认为,绿色 GDP 是从 GDP 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但这一理论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常常被认为可操作性不强,其原因在于资源资源成本的公共性,即公地悲剧(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是由哈定( Garrit Hadin )于 1968 年提出的。 四、生态经济 (Ecology Economy, Ecolonomy) 前面三种提法都是围绕工业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来认识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三阶段论(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不考虑生态的工业、考虑生态的工业、将生态计入生产成本的工业)。而第四种提法起初是围绕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来认识的。总体来说,“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就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关于农业经济作为第一产业如何嵌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最初是由日本东京大学今村奈良臣( Naraomi Imamura )教授于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即农牧不仅要种植农作物 ( 第一产业 ) ,而且要从事农产品加工 ( 第二产业 ) 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 第三产业 ) ,以农业为基础的三产融合被其称为第六产业。但生态经济 (Ecology Economy, Ecolonomy) 的概念应该是在第六产业基础上加上生态宜居与旅游业发展,也就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我们可以称为:作为初级农产品产出第一阶段、作为农产品产出 / 加工 / 销售的第二阶段、作为农产品产出 / 加工 / 销售 + 生态宜居 + 农业基地旅游业的第三阶段。 将农业基地打造成生态宜居的青山绿水,使得青山绿水成为一种可反复用于生产过程的经济方式就是生态经济 (Ecolonomy) 。 五、生态经济 (Ecolonomy) 概念发展的创新内涵 根据以上的基本论述,可认为生态经济 (Ecolonomy) 具有三点创新内涵。 一是思维形态的整体论 (holistic) 而非还原论 (reductive) 。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目标来说,生态就是经济。将农业、农民、农村整合进入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融合,由此创造出生态宜居与农业基地旅游业两种系统论新要素。 二是产业结构中生态要素的反复投入使用。在第六产业结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宜居的经济要素和农业基地旅游业的新产业。旅游是一种对于土地或生态的再生产,其生产本身是生态可再生性的一种反复再生产,将生态转化为一种经济投入的要素供反复使用。而非人力成本的经济要素反复使用就是剩余价值的秘密。这里的剩余价值是指生产过程产出减去投入的超出部分。 三是以集体人为主的经济学。一般的经济学概念都是以个体为主来考量的,经济学作为一个名词的本意就是 eco-nomy , eco 就是个体,是 ego 的变体。而生态经济则必须以集体人为基础,因为生态本身在区域上一定是一个整体,则在此生态整体中的个体必然具有一个整体性,否则无生态可言。因此,生态经济 (Ecolonomy) 是一种集体行为的经济学。 根据以上三点认识,由此有必要将生态经济 (Ecolonomy) 作为一个专用名词(而非复合名词)来理解。这三点认识本身也是系统性的,缺一不可。 生态经济 (Ecolonomy) 概念创生于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但其内涵也将影响到整个产业经济领域。 参考文献: Carson R. 1962. Silent Spr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Meadows DH, Randers J, Meadows DL, Behrens WW, 1974. The limits to growth. a Report for the Club of Rome's Project on the Predicament of Mankind. New York:Universe Books. Hardin G. 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3859) : 1243-1248. Hicks JR. 1939. Value and capital: an inquiry into som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economic theory. Oxford Oxfordshire: Clarendon Press. Imamura N. 1998. Sixth industrialization for aquiculture to create additional values. Nouson, pp. 1―28.
个人分类: 先从定义开始|7233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经济召唤张掖与黑河的“和谐”之路
热度 2 lilylz2010 2012-11-16 15:43
生态经济召唤张掖与黑河的“和谐”之路 —— 《转型张掖 —— 生态经济之路》读后感 甘肃、甘州,从“甘”字的一脉相承,我们不难感知在时间上张掖承载着千百年来历史、文明演进的厚重感;在空间上,张掖市在甘肃乃至全国范围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 内陆河流域、绿洲经济、生态之痛、生态安全屏障、宜居城市等词带着不同的出发点,早已成为国家、地方政府、不同学术团体、普通老百姓等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语。张掖市一方面是黑河流域支撑的最大绿洲经济片区,另一方面也是甘肃范围重要的经济功能区。虽然没有熟悉张掖市的每一寸土地,但是我们对张掖的好奇与关注不单出自学习、工作的目的,也是好奇为什么国家、社会各阶层人士如此关注黑河、张掖?也许是因为此地让你“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的自然景观?也许是内陆河流域的生态之痛已经难以遮掩?也许是历代至今国家连接欧亚大陆的走廊通道的战略性 …… ,等等吧。总之,形如黑河的内陆河流域、形如张掖的绿洲城市,背后总归有多方面值得关注、关心的内容。现今在中西部、东西部发展差距甚大的历史背景下,从经济增长的程度将,张掖市仍然难以摆脱干旱区、落后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缩影。从经济总量角度,张掖市不足以引起巨大关注,但从生态、文化角度,张掖市有着自己丰富独特的内容。幸好,借助《转型张掖 —— 生态经济之路》一书,作者(扎根张掖多年的市委书记)给读者描绘了张掖市的“身高体重”、也说出了张掖的“难言之隐”,更亮出了张掖的希望所在。 南依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的张掖市,因位处“国之臂掖”而得名,历史上又称甘州,因发挥着“以通西域”的要塞作用而闻名。对张掖来讲,黄河是隔山的母亲河,而黑河才是支撑和滋养自己的母亲河;黑河出祁连山,润甘州大地,千百年来,它一直默默地流淌浸润着张掖市茫茫大地。而黑河曾一度与尾闾失去了联系,被世人所关注的,是因为黑河流域愈演愈烈的水资源矛盾。在国家层面,生态问题、水问题永远是黑河流域最燃眉之急的重大问题,而对地方而言,张掖市 120 多万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在财政不力的情况下也是头等大事。因此,保护生态和发展地方经济永远是一对形影不离的矛盾。《转型张掖 —— 生态经济之路》一书道出了在这种两难境地下,同时兼顾生态安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探索——张掖市在特定自然、人文、社会历史背景下选择走生态经济转型之路。这条路不是经济妥协了,生态突出了,反之也不是,而是两者之间的均衡兼顾。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生态经济功能区等都是张掖市生态经济之路的实践载体。发展生态经济,再上升为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也必须成为张掖市发展区域经济的一条主线。沿着这条主线的战略与对策的实施才是张掖市科学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希望所在;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张掖市的蓬勃发展不能忽视母亲河的滋养浸润。生态经济模式召唤黑河与张掖的和谐相容,地方经济与生态利益的相互怜惜,是民生、小康、生态安全等一系列重大目标的基本前提,也是《转型张掖 —— 生态经济之路》这本书所要给读者传递的核心理念。 黑河和张掖需要“和谐”共处,而黑河的“同胞弟兄们”石羊河、疏勒河呢?他们中下游的绿洲经济呢?河西地区是甘肃省重要经济地带,同时国家明确定位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矛盾在更广的范围依旧形影不离,但生态经济的核心理念永远不变。大家都知道,河西内陆河地区的生态伤痛依然苦不堪言,生态经济模式不是“创可贴,而是苦口良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更希望其理念能走出张掖。
3718 次阅读|2 个评论
REDD,不只是个传说?(4)
papaya313575 2010-10-12 10:43
揭秘REDD 在了解REDD具体流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常识: 当森林生长时,森林会从大气中吸收CO 2 ,并将它们固定在树木和土壤中。当森林被摧毁或者退化时,大部分碳被释放出来树木在烧毁时碳会立即释放到空气中,而有机物的分解,则是伴随着碳的缓慢释放。所以,减少森林砍伐就意味着减少了空气中CO 2 的排放。 REDD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赔偿避免砍伐森林的国家,如果这个国家砍伐的森林比往年减少了(当然,理想状态是零砍伐),这部分存活的森林就会因储存了碳而减少排放相应量的CO 2 ,这样,这个国家就可以依此CO 2 的减排量和当前市场的碳价,通过交易获得收益。那么,以什么标准来确定这个国家砍伐的森林比往年增加还是减少了?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这就是森林砍伐速率的基线。这主要依据大量遥感卫星图的评估和国家林业部门的调查,测算某段历史时期内这个国家共损失了多少森林,然后计算出每年森林损失面积,也就是森林砍伐速率,有了这个基线,就可推算往后每年森林砍伐量是否减少,或减少了多少。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具体案例,以一个网站对63个热带国家潜在的REDD市场价值分析表为例。 表1的计算中采用1990-2005年间的年均森林砍伐速率作为一个基线,森林地上生物量的碳储量采用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63个国家的热带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保守估计,依据森林砍伐速率的降低所产生的CO 2 减排量和当前碳价(每吨CO 2 5-30美元之间变动),得到的结果是:这些国家的森林砍伐速率每减少10%每年就会产生7亿6700万到46亿美元的收益,每减少20%将产生15-92亿美元的收益,而每减少50%每年将产生38-230亿美元的收益。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计算用到的数字都相当保守的,尤其在森林生物量中的碳储量方面。如印尼的调查数字:每公顷50吨的碳储量,仅仅代表在泥炭地和热带雨林里可以看到碳储量的一小部分,事实上总的已经超过每公顷300吨了,这样印尼每年从REDD中获得潜在收益就有数十亿美元,可谓相当可观。另外,如果再考虑森林水文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景观或美化环境等森林环境服务,收益更是远远不止这些。 可以说,REDD除了对生态保护有意义外,从经济角度上看,对世界上的一些穷人来说,它开创了一种不错的土地利用方式,然而,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争议:如单一依靠市场力量运行REDD项目比较困难,是否可考虑发展援助、设立专项基金等非市场的选择;市场交易后的钱要如何分配,是否符合公平正义并照顾到当地居民等。 关于REDD未来的发展,专家们认为: REDD融资机制必须灵活,这样才能把政府间融资(国家层面)和市场融资(项目层面)结合在一起; REDD在碳交易市场上必须获得一定的配额,这对森林的可持续管理十分有利; 启动一个全球的监控系统,用来监控REDD项目和森林覆盖率的变化; 另外,REDD的资金必须运用验证与确认的工具来保证原住民和当地社区的适当利益分享。 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REDD在国际气候谈判桌上一直被广泛讨论着,无论如何,拯救热带雨林,并为穷国提供资源与支持,需要一项公正、高效的政策,REDD能否突破目前的讨论与争议并最终担此重任,大家都在屏息以待。 备注:此文已在《雨林故事》创刊号发表,欢迎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也欢迎更多同仁交流相关话题! http://emagazine.groups.xtbg.cn/archives/144
个人分类: 随笔|4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夷山老师:布朗喊你关注他的《谁来养活中国》续篇
yejian 2010-3-22 17:20
Newsweek : Business as usual has started to read like the end of the world. 《B模式》,全球23种语言、27个文本除了英语,有阿拉伯语、保加利亚语、汉语、波斯语、法语、德语、印地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马拉地语、挪威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俄语、斯洛文尼亚语,西班牙语、瑞典语、泰语和土耳其语。英文有三个版本(美国∕加拿大,英国∕英联邦,印度∕南亚),西班牙文有两个版本(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中文有两个版本(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 《B模式4.0》,大陆中文版预计2010年4月出版(林自新、暴永宁、胡晓梅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莱斯特布朗以实事求是的坦率方式,告诉我们应如何建设更加公正的世界,并应怎样拯救地球于气候变化。这是我们大家都应当倾听的。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 《B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 中文版序言 《纽约时报》 最近刊登了基思布拉德舍( Keith Bradsher )撰写的文章,认为中国加大油门力争成为绿色能源的主力军特别是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在面临气候挑战的世界中,这是鼓舞人心的喜讯。 作为经济不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方面,可能成为世界的楷模。例如,仅仅几年前,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还集中在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地。可是,到了 2006 年,中国的产量便超过了美国。在太阳能电池制造业中,中国正在进入世界领先地位。 在 2009 年初,中国技术开发集团公司和青海新能源集团宣布:它们拟在边远省份青海联手建造一座太阳能光伏发电厂。第一期工程的发电能力为 30 兆瓦;全部工程完工后,总发电能力将达 1000 兆瓦。对于中国这个在 2008 年年底只有 145 兆瓦太阳能电池发电能力的国家,这是向未来跃进了一大步。 太阳能开发的步伐,随着太阳能热水器(又一种太阳能收集器)的出现而加快。中国现在已经安装有 2700 万只屋顶式太阳能热水器,大约有 4000 个生产太阳能热水器的厂家,这种相对简单便宜的技术已经惠及还没有通电的乡村。只要区区 200 美元,村民们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洗上热水澡。以 2009 年时的情况而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屋顶太阳能热水器是在中国。 中国也在迅速开发风力资源。这个国家的北部平原、西部高原、广袤的崇山峻岭和绵长的沿海地域,都有丰富的风力资源。中国拥有充足的可利用风能,利用风能可以轻易地使其现有的发电能力翻上一番。目前,中国已经有大约 12000 兆瓦的风力发电能力,绝大多数来自 50 到 100 兆瓦的风电场。另外还有许多中型风电场正在兴建中。 最近即将启动的名为风电基地的开发项目,目的是建设六个吉瓦级的风电场集合体,每个的发电能力至少是 10 吉瓦。这些风电场将分别建在甘肃( 15 吉瓦)、内蒙古西部( 20 吉瓦)、内蒙古东部( 30 吉瓦)、河北( 10 吉瓦)、新疆哈密( 20 吉瓦)和上海北面的江苏省沿海地带( 10 吉瓦)。建成之后,它们的发电能力将达到 105 吉瓦,相当于 2008 年初全世界的风力发电总能力。 到 2009 年中期,几乎所有的主要汽车制造厂家都已经宣布,准备上市插电式复合动力车或者全电力汽车。与此同时,世界上第一辆达到商用水平的插电式复合动力车,已于 2008 年 12 月在中国进入市场。它就是中国的比亚迪( BYD ),目前已批量生产,以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的每辆 22000 美元的价格出售,并计划在 2010 年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 这些进步令人振奋。但是,像我在《 B 模式 4.0 》中所提出的,如要在 2020 年达到减少碳排放 80% 的目标,还要做更大的努力。燃煤发电厂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它使地球变暖,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系统造成压力。食物很可能是导致文明崩溃的薄弱环节。(参看第一章。) 和世界各地一样,中国的食物供应也不断趋紧。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侵蚀,耕地它用,以及冰川消融,使得食物产量严重降低。在小麦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玉米占三分之一的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迅速。过度抽汲已经大量消耗浅层地下水,不得不打井开采当地的深层地下水,而深层地下水是不可回补的。 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说,中国正在北方三个相邻的流域中开采地下水。它们是流经京津地区的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及其南部的淮河流域。因为每生产 1 吨粮食需耗水 1000 吨,而海河流域每年短缺近 400 亿吨水( 1 吨水的体积为 1 立方米 ),这意味着蓄水层一旦耗竭,粮食收成将减少 4000 万吨,按目前的消费水平,这是中国 1.36 亿人口的粮食年需求量。 而在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之时,作为黄河和长江水源的冰川也在不断退缩。中国科学家历经 25 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为黄河和长江补给水的所有冰川都在迅速消融。这会导致黄河这一目前养育着 1.47 亿中国人的河流,在旱季出现流量的剧减。长江也受到冰川消融的威胁。居住在这个流域的 3.69 亿人民之所以能生产出中国绝大部分的稻米,靠的都是长江水。 中国权威冰川学家姚檀栋预测,到 2060 年,中国三分之二的冰川将完全消失。他说:青藏高原冰川的全面消融终将导致一场生态灾难。而且,随着收成减少导致食物价格上涨,还会引发经济和社会灾难。 在中国,燃煤发电厂是造成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和青藏高原冰川消融的祸首。然而,中国还在运行着此类发电厂并拟建新的燃煤发电厂。这就是说,这个国家正在用自己的努力,释放出使全球变暖的祸首二氧化碳,从而使自己的食物安全遭受到最直接的威胁。功过真是令人难以评说。 现在,中国的食物安全取决于从根本上改变其能源经济构成。要保往青藏高原的冰川,中国不仅必须停止建设新的燃煤发电厂,还必须将运行中的陆续关闭。中国的谷物收成,大约 80% 来自水浇地,而中国的灌溉,绝大部分是水利用效率不高的地面灌溉,其中大部分灌溉用水取自黄河和长江。 对中国未来的食物安全而言,能源政策比农业政策更为关键。如果冰川消融断了他们的灌溉用水,农业产量必定下降。对此,农民们是无计可施的。这种灌溉用水的可能丧失,连同华北平原地下蓄水层的面临耗竭,是中国食物安全前所未有的最严重威胁。 中国不是面临挑战的唯一国家,但由于人口占了世界总数的六分之一强,中国出现的任何情况都会影响世界的其他地区。伴随着中国迅速增长的经济,这个国家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从以石油、煤和天然气为动力向以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为动力转变的主要领导国家。 莱斯特 R 布朗( Lester R. Brown ) 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1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