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烟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打不赢就跑,跑也不容易
dfedhw 2019-8-29 15:06
3名儿童转院到杭州救治 独家采访事件亲历者 握紧生命的“接力棒” 火灾总是这样令人猝不及防,看似不紧不慢的燃烧,也仅仅只限于隧道内部一小块区域,然而除了退却,让人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火场中的一些具体行为细节筛选如下: 1.第一现场开始实施灭火,距离实际起火已超过10分钟,错失先机,以当时的力量再难以控制,无奈之下被迫放弃,烟雾由此大量生成; 2.第一批警员带领货车司机撤离起火点,由于烟雾过大,车辆抛锚,且无法下车步行,被困于车内一个多小时,过程不可不谓之惊险;(此车为最后一台撤离) 3.受困的8辆车中,最前面一台红色车因在浓烟中辨不清方向,与减速带碰撞后,驾驶人员弃车逃离,导致后面7台车无法通过; 4.第二队救援人员从对向车道通过气通门进入事故车道救人,打开第一个门时,浓烟刺鼻,无法进入,直到打开第6个门时,才得以进入施救; 通过上述提取的细节不难发现:造成火场中最大困扰的是 高温有毒烟气 ,其有害性以及遮光性严重影响到人员的逃生。“在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烟雾,而烟雾是高温的有毒颗粒,一旦吸入会造成人的呼吸道损伤,也就是吸入性损伤,最终导致大脑供氧不足而死亡。烟雾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尘埃颗粒,如CO、CO2、NO、氰化物等,均可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和肺水肿。此外,火灾中天然或合成的有机物质不完全燃烧释放大量CO,严重中毒可使人昏迷、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火灭不了就有烟,有烟就得跑,而大量生成的烟雾又成为跑的障碍,并引发过程中一系列的混乱与艰险。故此,要想控制烟雾又得回到灭火这一根本问题上来, 灭火的能力每增加一分,逃生的压力就减轻一分 ,只要能把灭火问题解决好,跑与不跑都无所谓。 火灭不了——烟雾——跑——跑不掉(烟雾) 消防的核心问题就是灭火,灭火的核心问题就是灭火剂。 灭火剂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消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
225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公路隧道火灾讨论
dfedhw 2019-7-13 09:09
1000摄氏度高温53小时烘烤 悲剧瞬间之38人葬身火海的勃朗峰隧道火灾 公路隧道的防火考量与堤防设计标准一样,也面临着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可能,结合视频中的观点,并表达个人的看法,未必正确,仅供探讨: 1.并非只有常规危险品运输车辆才会酿成大事故,类似于运输黄油、面粉之类的车辆,一旦发生火灾,其火灾荷载绝不亚于可燃液体。从防火角度而言,隧道内运输的危险品也包括如煤粉、塑料、纸张、木材等。加之由于火势蔓延引燃后方车辆,总体火灾荷载会迅速增加,隧道空间有限,不容小觑。 2.公路隧道越长,风险相对越高,一旦车辆起火,视其具体位置,所造成的后果可能越严重,故隧道越长,所限制的速度应该更低(如5公里长度以下限速80km/h,5公里长度以上限速60km/h),其目的是便于川流不息的后车及时采取措施,同时,限速区域应当从距离进入洞口2公里开始设立,而不是只限于隧道内,日常自进入该区域,驾驶员应有意识地拉大车距。 3.隧道内应沿途设置手动报警按钮,能全线发出声光报警信号,结合上一条,避免更多车辆涌入,也有利于已进入隧道内的车辆人员逃生 。 4.烟雾的扩散速度可能超过人的奔跑速度,并且在烟雾环境中,人员也无法持续奔跑,故小型车辆应抓紧时间掉头驶离,大型车辆无法掉头,其驾乘人员应搭车逃离。随着烟雾扩散,氧气含量降低,可能导致车辆无法发动,所以掉头应当机立断,不可延误。(从逃生角度看,隧道内设为双向行驶更有利于掉头逃生,如果是单向双车道的话,视车流密度,倒车相对更困难,而且双向车道的设置也更便于消防应急车辆驶入,两边车辆的同时快速驶离对于减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5.如果防火间内有通向隧道下层的专用逃生通道(或通风管道),则可以就此顺利逃生,如没有相应的通道设计,固守待援有可能生死未卜。 6.极端情况下,随烟雾的扩散,消防救援无法展开,无法抵近灭火,甚至连先期进入的消防人员也会陷入困境,自身难保。 7.隧道内需设立自动灭火装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火势发展,减少发烟量,为逃生赢得更多宝贵时间。鉴于隧道内车辆24小时通行,过于复杂的装置难以定期进行现场维护、检修与检测,时间一长,未必能确保其可靠性。由于着火车辆具备一定机动能力,与常规的建筑防火理念不同,除了让灭火剂去“追”固定起火部位,反过来,也可以考虑让车辆开到指定区域主动去“找”灭火剂(针对自动灭火方式)。 8.意大利一侧的控制人员向通道内送风,无可非议,其通过视频监控看见人员向己方逃离,本意出于帮助,倘若当时采取抽风措施,没准儿烟雾反过来会追上这部分人群,鼓风或抽风均有可能助燃,当然,鼓风的后果客观增大了法国一侧的烟雾浓度,二选一,无奈之举。 9.说到火灾中缺乏沟通协调,经历过火灾的人都知道,局面之混乱,加之火场形势千变万化,尤其像隧道这样的通讯条件,根本没法强求。 极端情形下的隧道火灾,形势严峻之程度,无法想象,当以确保人员 自助逃生 为要务。无论技术还是管理手段,无论人工还是自动措施,都要借助现成可得的灭火剂,尽最大可能抑制烟雾的生成速度与数量,从而为人员赢得更多时间。 车流量与危险品数量不断增加,车辆及隧道设施日渐老化,事故概率与风险同步增长,绝非杞人忧天。如何以较低的投入,并结合每条隧道的现有实际条件,去平衡应对更大程度的风险,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冒烟货车冲进消防队 消防员只用10秒准备即开始灭火 自动灭火袋应用于公路隧道 公路隧道火灾咋弄?
2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72)
jiangjiping 2019-4-16 07:20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72) (七十二)我心中的烟雾比巴黎圣母院的烟雾还浓 蒋继平 2019年4月15日 今天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一条令我十分震惊的不幸消息, 法国的标记性建筑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 一般来说, 建筑物发生大火也是经常发生的事, 本来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可是, 具有非常悠久历史的巴黎圣母院, 是法拉西民族的象征性建筑, 也是世界天主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记性建筑。这样的建筑物通常应该有严密的防火设备和装置的。 当发生火灾时, 火情应该立即得到控制的。 可是, 这次的火灾却有失控的趋势。 这个是让我感到不思其解的主要原因。 因而, 看到这个新闻后, 我心中的烟雾比圣母院的烟雾还浓。 当然, 现在对起火的原因还不清楚, 而且对火灾的范围和损失也没有具体的信息,所以, 现在针对这次火灾发表评论还为时尚早。 我真心希望这次火灾能够得到迅速控制, 将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不希望听到有人员伤亡的报道。 祈祷圣母用母爱之心继续保佑天下苍生免遭灾难的伤害。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2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烟雾的简单处理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8-12-22 12:27
烟雾的简单处理 当今的中国环境问题成为一个焦点问题,每年冬季大半个北方都被雾霾笼罩。现在吹起的环保风可谓非常强劲,很有杀伤力,许多企业和许多农民都感到了阵阵寒意,继不准农民焚烧秸秆之后,接着不允许农民做饭,也不允许农民烧炕。农村的冬季很寒冷,炊烟袅袅的农村不再存在。那么烟雾就真的很难防治吗? 这要从烟雾中的成分说起。不管是柴草发出的烟雾,还是煤发出的烟雾,其实里面主要含有四中成分,一种成分是单质碳,单质碳是黑色的;实际上单质碳对环境没有危害,相反,植物对于单质碳的需求很强烈,是农作物丰产的重要肥料。第二种物质是酸性气体,主要包括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四种气体。烟雾中不含有还原性气体,例如氨气、硫化氢、甲烷。对于环境的主要危害来自于这四种酸性气体,但是酸性气体都能够溶解于水,如果用水去吸收,那么这些气体就不会释放到大气中,而且这些气体被水吸收后形成的酸是治理河水污染的重要原料。燃烧的烟雾中还有一种物质是焦油,煤焦油、木炭焦油都会产生,但是焦油是一种资源,其实我们的道路上铺设的沥青路面就是浓缩焦油,另外焦油还是一种环保的杀虫剂,焦油可以消灭土壤中的虫卵和有害细菌。烟雾中的第四类物质是一些硅、铝、钠等金属和非金属颗粒,这类物质本身已经被燃烧分解为简单物质,而且烟雾中含量很少,但是会引起尘降,影响大气透明度,大部分燃烧产生的煤灰被留在燃烧室。 所以,烟雾中含有四类物质,单质碳,酸性气体、灰粉和焦油。其实这四类物质都怕水。所以用水是治理烟雾的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灰粉和焦油由于自身密度较大,他们不会漂浮太远,会在燃烧地点附近降落,尤其是在湿度较大的时候。很容易吸附水分,增加自重而沉降到地面,而碳的吸附能力是自身重量的好几万倍,虽然密度较小较轻,但是由于其吸附能力超强,所以遇见湿度较大的时候也很容易沉降。酸性气体不用说,在水汽较多,湿度较大的时候会溶解到水中。所以,水是防治烟雾的很好的原料。 那么,如何从技术上利用水来治理烟雾呢?一个办法就是在烟囱上面附加一个横向的水和烟共存的管道,让烟飘过水平面。由于管道内部有水,有较大的湿度,那么水会吸收烟里面的热量,粉尘和焦油在失去热量的情况下会降落到水中,由于自身密度较大,粉尘和焦油会沉降到水的底部,逐渐聚集。由于接触面较大,酸性气体也会逐渐溶解到水中,使得这些水变成酸液。碳粉也会粘附在管道周围,有一部分会沉降到水里,随着时间的推移,粘附在管道壁上的碳和粉尘也会流到水里。所以,基本上所有烟里面的物质都会被水吸纳。这样烟雾就不会向空气中排放有害物质。从而把治理烟雾问题转变为处理烟雾造成的污水问题。 这种烟雾产生的污水的处理比较简单。经过过滤,获得水中的尘土和碳粉,然后这些尘埃,碳粉可以作为肥料使用。水中的焦油可以通过沉淀得到聚集,然后可以使用在农业上(可以大量使用)。然后剩余的滤清液就是酸,这些酸可以用来治理污水,特别是处理带有金属粒子的污水。这样以来,烟雾得到治理,烟雾中的物质得到了综合利用。 虽然原理简单,但是做起来却有相当大的困难。首先一点,烟是向高处飘的,那么处理烟雾的水管或者水罐也必须放置在高处,这一点,许多单位做不到。当然,现在社会高楼大厦很多,而且处理烟雾的烟囱也就十米高,相信是有设备能够做到的。其次,由于烟雾有很大的体积,所以要吸附这些烟雾还需要很大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不大也起不到作用。那么,如何在有限的高处增加水和烟雾的接触面积呢?我的办法不多,一种办法是让水从烟囱内部慢慢流下来,另外一种办法是,用带水的棉花做成接触栅格,让烟从栅格中间飘过去。第三个问题是,大量的酸性水和烟雾污水由谁来处理,如何从制度上、人员上保证这种处理常态化?农村的烟雾产生的污水农民可以自己处理,城市的怎么办? 总而言之,水是烟雾的有效吸附剂,可以把治理烟雾改变变为治理污水。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12853 次阅读|2 个评论
NASA研究员邓肯关于中国空气污染的视频和中文翻译问题
热度 7 Talky 2016-1-2 11:51
近日,腾讯视频推出了一个视频,是 NASA 研究员邓肯( BryanDuncan )为一群“学生”(美国人吧)作报告“三城记 ~ATaleofThreeCities ”,比较北京、洛杉矶、亚特兰大的空气污染问题,正开始在中国微信圈内迅速传播: “美国把中国雾霾当教案拿到了学生课堂,并告诉中国真正的雾霾源头! :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U2NjMwMQ==mid=401782970idx=1sn=a980272c1b08ea6601d634b304bbb785scene=1srcid=0101qoxJlHC77UyfDjtgT11V#rd ” 兴趣点和存在问题是: 1、 这位邓肯先生正是 12 月 14 日 NASA 发布 2005 年和 2014 年全球二氧化氮浓度分布遥感图 的 NASA 研究员。看视频内容,数据是 2010 年前的,也比较新。 2、 这次邓肯介绍了二氧化硫浓度的遥感分布。中国这部分明显浓度( 2010 年)很高,严重区域也在华北:石家庄 - 邢台 - 邯郸 --- 郑州,和滨州 - 德州 - 济南区域。 3、 但是他认为中国的雾霾是烟雾( SMOG )( Smoke+Fog=Smog 腾讯中文翻译为烟 + 雾 = 雾霾是错误的)。邓说细颗粒物的来源是烟囱和汽车排气管,符合他的“烟雾 ~Smog ”说,但他不了解中国雾霾的实情:重霾污染时主要成分是硫酸盐、硝酸盐和可溶性有机碳,并不是直接从烟囱和汽车排气管里排出的。(他后面讲光化学烟雾时,就强调臭氧 ~O3 不是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 4、 也因为这个矛盾,腾讯视频的翻译在这里除了出“烟 + 雾 = 雾霾”的毛病外,后面遇到光化学烟雾时,也改回了“烟雾”。第二张图中“煤炭”和“颗粒物”是我改过的,原来是“煤矿”和“尘埃”。 5、 邓介绍美国二氧化硫的浓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脱硫,用 Scrubber 。其实这就是常见石灰法湿法脱硫的“淋洗塔”。(但网易视频的翻译是“过滤器”,容易和除尘设备混淆)。邓说脱硫十分昂贵,因此中国和印度用不起。 (我们是真的用不起吗?) 6、 邓肯后面展示了二氧化氮在美国的遥感浓度分布图,讲洛杉矶和亚特兰大的光化学烟雾问题。他讲了臭氧是标志性污染物,刺激眼睛,嗓子痒,有消毒水气味。展示了历史上的照片和 1955 年臭氧高浓度预警的报刊文字(请留意和我在网上找到的,引用于博文“ 图说 ‘ 雾霾 ’ 和 PM2.5 ”里的相同)。但他也没有说洛杉矶烟雾曾经致死 400 人! 7、 另外,他没能讲清,为什么二氧化氮问题是美国东部严重,但洛杉矶地区却是光化学烟雾在美国最严重的地方。 因此,这个视频告诉我们几件事: 1、 结合先前 NASA 关于细颗粒物浓度,二氧化氮浓度和这个视频里二氧化硫的遥感图,我们的华北地区是空气污染物排放和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核雾染”马可安说华北华南差不多) 2、 国外并不接受我们媒体的“伦敦雾霾”和“洛杉矶雾霾”的用词。但他们也不很了解中国重霾时的空气污染物主要不是从烟囱或排气管直接排出的。 3、 媒体 说洛杉矶烟雾曾致死 400 人,根据在哪里? 4、 燃煤不是根本问题,不脱硫(和脱硝)才是。“用不起”也是托词,恶性竞争,“ 利益最大化 ”才是原因。
个人分类: 灰霾|12116 次阅读|14 个评论
雾霾,灰霾及烟雾的中英翻译法
jianhuihong 2015-3-15 12:53
以下是中国科学网有影响力的博主和学者们比较流行的中英翻译法(我没有办法调查所有博主和学者的观点, 我能听到的是有发声的群体): 烟雾- smog; 灰霾 - haze, or gray haze; 雾霾 - fog and haze。 本人认为以上中英翻译法似有不妥。至少与中国今天的出版界和新闻界的习惯以及美国EPA文献精神不符。 美国EPA为绿色汽车做的标签。认真读读, 你可能会发现如下: 空气污染物 (air pollutants) 分为两类:一是温室气体( greenhouse gases ),二是生成雾霾的空气污染物 (smog-forming air pollutants) 。 在右边关于smog的一栏,就提到会形成haze。haze就是smog, 两者可以相互替代。 唯一的区别就是haze是常用的英语单词,smog则为专用词。 我认为应该这样翻译: 雾霾 - smog, haze; 灰霾 - gray haze;但英语似乎没有这种说法, 只有haze。如此一来, 灰霾 也即雾霾。 烟雾 - smoke and fog. 我从没看到英美的媒体用“fog and haze来描述雾霾天气的, 英美的媒体要么用smog, 要么用haze。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news/china-smog/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30826128 http://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5/jan/20/beijings-smog-increasingly-toxic-chinas-politicians http://www.greenpeace.org/eastasia/multimedia/slideshows/climate-energy/air-pollution-china-nationwide/ http://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video/2014/oct/09/pollution-haze-china-video 当年把smog翻译成“烟雾” 本身就不妥, 因为“烟雾”一词早已有之, 而且很常用,随着时间推移,smog含义已变,和烟雾已不相干, 但“烟雾”一词却不能与时俱进。 The Big Smoke --A History of Air Pollution in London since Medieval Times, P. Brimblecombe, 1987 (2011再版) On page 165 it says: smog, a word with such wonderful assonance that it has never been dropped; rather it has been applied with ever-increasing frequency even to phenomena that are neither smoke nor fog (for instance the photochemical 'smog' of Los Angeles). http://www.epa.gov/greenvehicles/you/smogghg.htm
个人分类: 环保|7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陈奂生博主的问题:英文名词“SMOG~烟雾”的来历
热度 1 Talky 2014-10-31 11:18
答陈奂生博主的 问题 :英文名词“ SMOG~ 烟雾”的来历 今天看到了澳大利亚顶尖大气化学家,国际顶级大气环境杂志(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主编, Peter Brimblecome 教授 1987 年所著《 The Big Smoke – A history of air pollution in London since medieval times 》的 2011 年重印本。 在第 165 页下端写道: “The mixture of smoke and fog that settled in over London had been common in Victorian times. In 1905 Des Voeux proposed that this mixture be termed ‘smog’, a word with such wonderful assonance that it has never been dropped; rather it has been applied with ever-increasing frequency even to phenomena that are neither smoke nor fog (for instance the photochemical ‘smog’ of Los Angeles). …” 作者同时又注明,这一节的许多基础材料来自 1968 年出版, W. Wise 所著《 Killer Smog 》和 1981 年出版 E. Ashby 和 M. Anderson 所著《 The Politics of Clean Air 》。 翻译: 在维多利亚时代,烟气和大雾混合覆盖伦敦成了常事。 1905 年, Des Voeux 建议可称此混合物为“ smog~ 烟雾”。 这一名词如此美妙和谐 ,以致从此被广为应用;而且使用频率不断升高,甚至用于既不是烟气也不是大雾的现象(例如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 (2014年11月5日注:查阅英文的“维基百科~Wikipedia”找到: Dr. Henry Antoine Des Voeux, a scientist who first coined the term smog)
个人分类: 灰霾|3952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看1998年北京烟雾(Smog)
热度 2 Talky 2013-10-8 10:53
整理材料,找到一张1998年的剪报,香港出版的“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北京的空气污染,早就是国际关注的了。 上面写的日期是1998年3月29日,应当是剪下来时写的。问问网友,北京3月底气温不低?(照片中的路人好似脱去了冬装) 兼和博文“北京的雾霾将有可能影响房价的方式”( http://bbs.sciencenet.cn/blog-732399-730981.html )讨论。
个人分类: 灰霾|4117 次阅读|3 个评论
烟雾弥漫的城市
xiaobenji 2010-4-23 08:37
清晨起来,这座城市又被烟雾笼罩。晨练也因烟雾而草草结束,就这一会儿工夫吸了两鼻孔的灰。冰城2010年的春天就在这烟雾中开始了。学校地处城区与市郊交界的地方,只要风向合适无论是化工厂的毒烟还是平房区的炊烟都一股脑飘过来,弥漫在高楼之间。当然不仅仅是我们学校饱受烟熏之苦,这座城市很多地方都是。有一次听一位出租车师傅说,如果站在半山的高速公路看这座城市时,就会看到整个城市上面罩着一层妖气,他还打趣地说城里住的都是妖精,想吃唐僧肉的妖精。在城市里奔波忙碌的人们,不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唐僧肉吗?这个欲望驱使我们堆起了高楼大厦,建起了冒着浓烟的工厂。烟雾弥漫的城市!弥漫的不是烟雾,是欲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游记》仙境中的烟雾怎么产生的?
yaoronggui 2010-3-24 08:36
引入: 电视剧《西游记》中仙境美轮美奂,这些神话仙境中所需的烟雾是用 NH 4 NO 3 和锌粉按质量比 8 : 6.5 混合放于温热的石棉网上,使用时滴水数滴即产生大量的白烟,又知反应中有水和氮气生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起着溶解 NH 4 NO 3 ,吸热以启动反应发生的作用 ②每还原 1mol NO 3 - 需氧化 1 mol NH 4 + 和 1 mol Zn ③成烟物质是氧化物小颗粒 ④成烟物质是小锌粒,它有 NH 4 NO 3 反应放热二蒸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质量比知道两者按物质的量之比 1 : 1 反应,即: Zn ( 固 ) + NH 4 NO 3( 固 ) = N 2( 气 ) + ZnO ( 固 ) + 2H 2 O ( 气 ) ;水作催化剂,引发反应;白烟是氧化锌颗粒。 相关实验: 硝酸铵和氯化铵的混合物与锌的放热反应 叙述 在一小堆覆盖有灰色粉末的白色固体上,加几滴水,这时便噗噗地产生一团团白色烟雾。 材料 锌 ( 粉末 ) 3g 硝酸铵 4g 氯化铵 ( 供选择 ) 0.5g 碘 0.5g 90mm 蒸发皿 1 只 盛蒸馏水的滴瓶 1 只 研钵和杵 ( 供选择 ) 角匙 1 只 步骤 在演示之前,将指定数量的两种干燥的铵盐盛于蒸发皿中,用角匙使它们混合 ( 如有需要,可用研钵和杵将它们混合 ) 往混合物上加入锌粉,并小心混合,因为任何潮气的存在,都可引发此反应。 在小堆上加入 1 至 2 滴水,就会发生剧烈反应,所以必须小心,使手和人体与混合物保持一定距离。反应时产生白色的烟雾和浅蓝色的火焰。之后,在蒸发皿以及它的近旁,可以发现一种浅黄色固体。此实验在通风良好的教室内进行较合适,因为反应会散发出烟雾和微细的粒状物质。 危险点 在此演示实验中,不能用大量的药品,因为硝酸铵容易引起爆炸。一旦引燃,就有热的灰烬溅出。 若混合物表面潮湿或周围湿度很高,就有可能意外地发生反应。因为反应很剧烈,所以邻近的可燃性物质都应拿走。而且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以防烟雾的吸入。 后处理 反应时溅在桌上的固体,宜用湿布擦去,并丢入固体废物箱中。 讨论 少量氯离子对硝酸铵的分解有催化作用。用各种不同的无水氯离子源 (LiCl , NaCl , SrCl 2 ) 可观察到这种催化作用。但 LiCl 、 SrCl 2 的特征火焰颜色却看不到。加几滴水对控制硝酸铵的分解 ( 阻止硝酸铵的爆炸 ) 是有利的。当反应中有水产生时,硝酸铵的分解就变成自催化反应 NH 4 NO 3( 固 ) =N 2 O ( 气 ) +2H 2 O ( 气 ) 反应进行时,温度很快上升,可致使硝酸铵熔化 (mp= 169.6 ℃ ) ,并促进锌的溶解以及增强锌的氧化作用。虽然对含氮化合物并不清楚,但一个合理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Zn ( 固 ) +NH 4 NO 3( 固 ) =N 2( 气 ) +ZnO ( 固 ) +2H 2 O ( 气 ) 上述两反应的能量变化,分别算得为 - 8.60 千米 / 摩 - 111.5 千卡 / 摩。 反应产生的能量是以火焰的形式以及引起白色氧化锌烟雾的弥散而观察到的。 在碘 ( 熔点 113.5 ℃ ) 存在下,可看到一种褐红色的烟雾这是由于升华碘的扩散所致。
个人分类: 教学拾遗|7694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