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技术扩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柯达时刻”也将成为过去
热度 9 SNPs 2012-1-9 00:55
华尔街报报道,以生产胶片为主业的国际著名公司柯达将要倒闭,“柯达时刻”将成为历史: 前些天有报道说 美国邮政濒临破产 ,现在柯达也要告别我们了。每每看到这些被新技术送终了的产业和产品都不免让我们浮想联翩:想起这个产业(产品)的兴起,顶峰,辉煌,然后是管理层没有及时注意到潜在的竞争,错过了应对的机会,最后被新技术的浪潮吞没。。。 百年的摄影行业就是从胶片的发明兴起的,能把一个人的身影瞬间留住,把风景真实地留住,曾经是人类文明的千年幻想。记得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常常等卧室断电以后(定时供电)偷电接入被棉被睹严窗口的临时暗室冲放照片,青春大学的年代就是这样被储存下来的。如果没有照片,我们自己的历史,整个世界的历史都还只能停留在文字的记录中。 现在,那个记录了那么多人类文明的媒体就要告别我们了,可是并没有很多人在悲伤,因为我们有了数码技术,图片都被以“0”和“1”的方式储存在某个硬盘里了,瞬间就能调出,转眼就能邮寄到千里之外。 在感叹技术的变迁的同时,不免为那些因为柯达关门而失业的科学家,工程师们惋惜。在公司的巅峰时期,全球雇员多达十四万五千人,他们的一技之长还能找到欣赏之人吗? 还有,柯达的管理层干嘛去了?在数码相机刚刚起步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否是掉以轻心,认为胶片会是一个永恒的媒体?无法超越?在这些“夕阳产业”从业的科技人员们并没有停止创新,他们同样在兢兢业业地改进产品,提高质量,产量。可是颠覆性的新技术真的不留情面,不可阻挡。 同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问那些生物芯片公司的老总们,他们是否预见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到来?又是如何应对的?那些qPCR的弄潮儿们是否还在对mPCR抱有蔑视? 在新技术刚刚出头的时候,总是会有各种缺陷的。记得我最早买的一个数码相机是512k的Sony, 用来拍摄DNA电泳,还要$800多美元。难怪柯达公司会轻视它了,差距似乎是不可弥补的。而 忽视新技术的优势,或者过渡重视新技术的缺点,不正是人们常犯的错误吗? 前两天 去韩国和一个公司商谈iCubate经销权 所碰到的问题不也是类似吗?他们质问iCubate新技术的价格,现有市场等,不就是拿老技术的优势来比新技术的弱点吗?什么时候才应该启动“居安思危”的预警机制?等新技术已经扑天盖地的时候,不但已经错过了自己再次发展的机会,更可怕的是,老技术的丧钟也已经鸣起了。 柯达公司的倒闭告诉我们,再美妙的柯达时刻,在技术发展史上也不过仅仅是一刻而已。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5520 次阅读|9 个评论
美国技术扩散的教训
热度 18 Wuyishan 2011-11-29 07:31
美国技术扩散的教训 武夷山 一般人认为,美国的技术转移与技术推广是做得不错的。但一些美国学者自己认为,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 Technology in Society 杂志 2008 年第 1 期发表了美国学者 John A. Alic (他曾在国会技术评估局工作过)的文章, A weakness in diffusion: US technology and science and policy after World War II (技术扩散方面的弱点:二战之后的美国科技政策)。文章说: 二战期间,联邦政府设立的 OSRD (科学研究与发展局)专注于支持科研工作的早期阶段,该局控制的费用才占二战期间联邦政府研发经费的 7 %多一点,但是, OSRD 以及 OSRD 局长范内瓦尔 . 布什深深地影响了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实践。 二战和朝鲜战争也转变了美国三军对技术创新的态度。 范内瓦尔 . 布什曾发现,美国军方有一个毛病,就是对于工程营销( engineering salesmanship )的重要性麻木不仁(博主插话:我联想到,在 11 月 27 日开幕的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上,成思危理事长作了报告,他也谈到了让具有工程专业背景的人从事制造业市场营销的极端重要性);英国人也有一个普遍毛病,就是对工程专业看不上眼。为了对付这一类毛病,他领导的 OSRD 规定:工程师算是科学家,工程科学算是科学的一部分。当然必须指出,他本人就是工程专业毕业的。 从 20 世纪 20 年代至 70 年代,美国农业部的农业技术推广费用占农业部研发费用的一半。 70 年代后逐渐下降到 25 %左右。而在美国联邦政府其他部门,技术扩散、技术推广方面的费用很少有达到 5 % 的,甚至连 1 %都不到。除了农业部以外,美国联邦政府中研发能力比较强的其他机构都没有像样的技术扩散战略。 博主:在我国很多大学内,“高级工程师”是被瞧不起的职称,甚至“研究员”的含金量也不够,只有“教授”才光彩。 我记得做大学毕业设计时,带我的一位老师穿着与实验室操作工(当时的叫法,现在叫“实验室技师”吗?)一样的白大褂在超净间里工作,另一位老师见到我的老师,就说:“哟,您还亲自当操作工啊!”我的操作工“师傅”在一旁听了很生气,愤愤地议论说:“操作工怎么了?操作工不是人啊?” 如果这样的强烈的“等级文化观”不改变,就别侈谈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了。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5723 次阅读|23 个评论
没有创新是因为没有容纳创新的市场?
热度 8 SNPs 2011-5-2 06:17
因为龙卷风灾害,我们一家跑到佛罗里达州的Pensacola beach海边躲避今天,顺便“被渡假”了。总算有时间读我早就想读的几本书(早就在iPad上下载了,就是没有时间去看)。 先读的是“Crossing the Chasm" 《跨越鸿沟》,作者Geoffrey A. Moore: 这本书显然有许多读者,Google书名,能得到很多图片,讲如何跨越早期市场和中期市场这个鸿沟: 我以前也读过几本有关技术扩散的书,写过 一些有关的博客文章 。 不过Crossing the Chasm这本书的确很值得一读,因为它从创业者的角度讲如何跨越这个鸿沟,而不是以前读的书描述这个鸿沟的存在和存在的原因。 Moore的几本观点是(见图),在早期市场(The early market)和主流市场(The mainstream market)之间有一个鸿沟(The Chasm)。之所以有这个鸿沟是因为早期市场的客户是技术热衷者(Enthusiasts)和有前瞻性的人(Visionary)组成的,这些人对风险不敏感,对技术本身非常感兴趣,对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感兴趣;可是要进入主流市场,就要面对更现实的客户(Pragmatists)而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行业标准”的稳定性,他们不需要革命性(revolution)的变化,而需要渐进的改革(evolution)。 许多高科技公司创业失败原因都是没有认识到这个鸿沟的存在,或者没有策划好如何跨越这个鸿沟。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策划跨越这个鸿沟。 在我度过的有关市场的书当中,有两本是受益最大的,一本是Innovator's prescription ( 这篇博客有讲 ),另一本就是Crossing the Chasm了。前者给我们搞生物技术的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后者指出发展路上可能的坎坎坷坷。 边读这本书,我边想中国市场的问题。我觉得中国在鼓励技术创新,可是那里并没有很好的创新者的市场。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需要先找到Technology Enthusiasts和Visionaries, 可是中国更多的是懂如何做“主流市场”的人,这就更适合“山寨”产品,而不适合创新产品。 另外,读这本书也让我想到风险投资公司,想如果我是风投,我更应该依赖什么样的专家?不能是Technology Enthusiasts, 也不能是保守派(Conservatives), 太超前和太滞后都不行。最好是visionary,有些pragmatists. 可是现在的风投都是些什么人在看项目呢?远远不够Visonary的层次, 这在美国也是如此,所以真正很成功的“常胜将军”风投是很少的。 技术扩散的鸿沟也是许多创业者壮烈牺牲的地方,认清这个鸿沟,尽早地为这个鸿沟做准备(包括技术准备,资金准备,团队准备)才能存活下来,发展下去。 而在中国现有环境下,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如何找到早期市场客户(Techies and visionaries)才是成功的关键。政府的钱不能填平这个鸿沟,风投的钱也不能保佑我们度过这个鸿沟,只有知识和经验才能让我们做生物技术的真正成长起来。 其实,中国不少有Visonary, 我在国内就经常碰到Techies 和Visionary, 上个月回国还和深圳的一个Visonary签了一个合作协议,他希望在iCubate技术平台上开发一系列产品,而且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和规划。可是一两个Visonary还救活不了一个公司,我们需要找到几百个,几千个早期市场的实践者,然后他们才能带动主流市场,才能保守派和迟后派,才能完成技术扩散的全过程。 创新和创业永远不是一两个人的事,它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参与才能成气候。鸿沟不可怕,因为我们知道过了鸿沟就是一番新天地!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721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技术扩散与知识产权
newniu 2010-10-25 20:30
中国人现在逐渐熟悉了自己的国际形象:一面是红色资本主义的好学生,另一方面又是无法无天的盗版和窃取技术。面对这头庞然大物,西方有点拿不定主意,所以时而和它调情,时而又大叫大嚷敲打一番,以满足不同人的生理需要。我们也将日渐习惯间歇性发作的胸衣大战或鞋子大战,不过全面贸易战争不至于爆发,毕竟十三亿人是个不小的市场,我们总还得做生意。 大国之间势力消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争夺技术优势,已占据优势的技术发达国家捂紧口袋、而相对落后的处于上升期的国家则设法偷学,这也是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剧本。1215年,当时还是个落后国家的英国在《大宪章》第42条中规定,每个自由人都有权在和平时期内离开国土;到1381年却又补充规定:弓箭手和技术兵不得出国旅行,以免他们传授给外国人,这一限制直到1606年才被废除;然而继续限制熟练的纺织技术工人移民欧洲大陆达200年以上。1718年英王法令规定,凡劝诱英国技工出国传授技术者,最高可判处两年监禁;技工如在 6个月内不回国,则将被剥夺一切财产继承权和公民权,没收一切国内财产。中国历史上对铁、丝绸等技术的外传常常也有诸多管制,并将之视为与游牧民族较量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 这种情形在现代自然更为普遍。在里根时期,美国认为苏联指望通过非法购买或窃取西方技术来弥补其工业和军事领域的不足,于是要求所有欧美国家限制技术出口,其严厉程度甚至让英法盟国也大为不满。其结果,美国对苏联贸易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由1975年的32.7%下降为 1983年的5.4%(《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与此同时,白宫却宣布放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以作为中美联手对付苏联的象征性犒劳。当这个短暂的蜜月过去,我们当然也不必吃惊欧美对中国工业间谍和技术抄袭的指责调门越来越高,无论是李文和案或是其他。 然而在历史上,从来难有永远的领先优势,一个有所创新的国家只是在它还垄断着这项新技术的时候才具有相对的优势,然后就会首先扩散到最内行的模仿能手那里,最后甚至遍及全世界。而且,技术领导地位的丧失通常是全面性的。 在这种追赶的过程中,其激烈的程度常常是让人无视通常的道德观的。西方现在为中国树立了两个形象:即积极抄袭技术和伪冒产品前者集中描述东方人令人恐惧的模仿能力;后者则是令人厌恶的盗版劣质品。两者互为硬币的两面,都是仿造,区别只在于前者致力于技术的提高。 这种领先者的义愤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同情的。不过无情的事实是:这可能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过程,这一现象只是以更大规模在中国出现罢了。1600年前,英国还是一个欧洲进口技术的落后国家,其纺织业的发展是依靠托马斯洛姆比爵士根据其弟从意大利偷来的图纸,才在德比建造了一座缫丝厂。美国也一样,1810年Francis Lowell到英格兰通过关系四处参观纺织厂,当时英国严禁出口机器设备或其设计图纸,Lowell凭借极强的记忆力,回美国后再发明了英国的纺织机。这位盗版者由此成为美国的英雄,以至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工业小镇至今仍以他的名字命名。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当属日本。明治维新打开国门后,日本痛感与西方的巨大落差,不遗余力地追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产品是廉价、仿冒的代名词。在1918-1940年间,日本凭借剽窃或从国外窃取的技术,大量制造仿冒产品,一度使西方既担忧又反感。1937年元旦,美国驻日大使Joseph Grew在日记中写日本廉价商品在美国市场泛滥,长此以往,我们将不得不出于自卫而予以抵制,这就必定会引起国际间的忿恨和倾轧。 日本人当时采用了一些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可笑手法,例如注册Seagar冒充名牌Singer,据传一些劣质品厂商还创建了一个名为Usa的城镇,使美国的原产地标志规定混淆不清。Edward Said回忆,1950年代末在埃及,最受嘲讽、最惹人发笑的品牌是日本货,其中有一种很像派克笔的廉价货色,使用的人很多,嘈杂的小贩沿街兜售,笔夹上刻着P.Arker字样不过它总算还提醒某些细心的消费者:它和正宗的Parker笔其实不是一路货。 提这些往事不是为了我们仿冒伪劣的民族工业辩护,尽管在DVD方面,出于经济原因我拥护正宗盗版,但仿冒就是仿冒,并不能因为他也这么干的就使这一行为正当化。我只是想说明,在这种经济争霸中,一个技术领先的国家往往倾向于防御性的保守姿态,企图设立一个封闭性的体系,要求后来者遵守它的游戏规则;而后来者则常常是进攻性的、开放性的,因为它通常无所顾虑,就像古代长城外的游牧民族,想方设法要取得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其交换方式是通过贸易或战争。现代的贸易战则集这两者于一身。 中国也常常受到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指责的确,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北京政府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但知识产权保护这一体系本身是维护技术领先国家利益的,古人初无此类意识,对先进技术都是能学就学,不能学就偷;自知识产权作为法律概念后,技术扩散就有被污名化为盗版的风险,正如护照制度被发明后,某些移民就有可能被归类为偷渡的非法移民一样。 当然,我也不愿意被看作是一个法盲,懂得知识产权保护并不仅仅对技术领先国家有利这是双刃剑,虽然在同一名义下。现在也不容许一种只得其利的双重标准。不过,我推断知识产权保护短期内中国将不会有长足的发展,我们与国际接轨的一天的确会到来,但前提是中国届时有足够的自己的知识产权值得保护,作为一个自私的行为体,只有到采取这一立场大大有利于作为技术领先地位的本国时,国家才会快速推进这一建设,开始拔高调门。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用专利分析的方法研究技术扩散问题
yngcan 2010-10-24 19:59
今天看到有朋友问如何看待研究技术扩散的问题。我想谈一下我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技术扩散的结构。 (一)扇状结构 图 1 时间(左)和专利分类号(上)作为排序的标准,可以发现基本每一大类专利都是呈现一个扇形辐射的扩散结构的。 (二)螺旋递增结构 图 1 还体现即便在同一领域,专利的发展也不是沿一条线性结构一直走下去了,很多时候是螺旋的递增机构。 二、技术扩散研究范围 (一)技术人员、研究机构的扩散 1. 简单的方法就是计量专利文献的专利人或者发明人,看频次,并引入时间序列,就可以看出技术人员,科研机构随着时间的增量。 2. 如果你想看机构的扩散,就加入一个区域或者机构性质的因素进去。你就会看到,哇塞,原来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领域的人或机构关注这个问题,大家都在关注这个问题。 (二)技术领域的扩散 至于技术领域,可以做一个类似我上面的图(基于 IPC 分类号),就可以看出技术的扩散规律来。 不过如果你想深入探寻技术领域的扩散问题,就需要进一步研究了。 问题: 我上述的方法,仅考虑了数字的变化。其实数字的变化,我们闭着眼睛也能知道,关键是变化本身有没有规则。及技术的扩散是怎样演化的? 比如,技术是有序的沿着相邻领域产生,还是本身无序随机的产生 ? 技术扩散过程中是伴随着相对集中的趋势的,文献计量学中解释为布拉福德定律(这个很荒谬,不具有解释力),为什么技术会集中呢?那为什么技术又会分散呢?哈哈,我考虑是不是可以利用共同知识( common knowledge )与分散知识的解释呢 ? 但这个需要验证。 目前,很多人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演进问题。 最后,在做专利技术领域扩展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专利分类,能够更好的实现你的目的,不要简单采用 IPC 分类号。 (三)技术区域的扩散 用国别、专利来源地做一个分析,加上时间因素,你就能看到扩展了。 三、从技术扩散到形成产业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考虑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技术或专利发展到什么数量(质量)时,会促发相关产业的形成。 我没有做过深入研究。但通常比较好理解的问题是,在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到相邻产业(产品销售)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好像看有文献说是两年。该资料是 ocean tomo 公司做的一个实证研究,证明上市企业提交有价值的专利申请与该上市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良好表现,有一个很强的关联,但中间有 2 年的时间间隔。但这个与产业形成问题的解决还有一定差距。 另一种思路是从价值链的角度去思考,即,如果某一产业如果在其价值链上的各环节的技术都已经实现了,就可以证明他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个人分类: 专利|5441 次阅读|3 个评论
逐条批驳人民币升值有害论
lcguang 2010-4-6 10:06
升值有利有弊, 但是我认为总体是有利的。而有害论者认为总体是有害的。本文算是站在有理论一边对辩论的总结。其中反驳理由部分来自自己的研究(参看我的博客: http://lcguang.vip.bokee.com/ ),部分来自网友,特别是天涯经济论坛的网友的发言。 1. 1985 年,日元升值后,日本经济发生严重衰退, 中国不能重蹈覆辙, 应该顶住升值压力。 反驳理由: 1) 日本经济兴衰,成也因为技术扩散, 败也因为技术扩散。 日本后面有亚洲四小龙, 亚洲四小龙后面有中国,日本和美国比有成本优势, 和四小龙和中国比, 完全失去成本优势。 这是它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中国后面有谁? 有越南、柬埔寨? 它们的经济规模太小, 技术含量更低。 影响不会太大。 2) 日元后来的升值的幅度远远超过西方国家的期望, 这是由于市场的原因,不升值, 成本太高,它自己也受不了。 3) 日本经济衰退还由于缺少创新。当日本人因为升值有钱而买下洛克菲罗中心的时候, 美国又搞出互联网, 一下子又把日本甩在后面。中国应该接受的教训是:要主动进攻技术创新, 而不是被动防守抵制升值。钱多了就可以进口更多更先进技术, 更好支持国内技术创新。 2. 升值后, 产品如按人民币报价,则价格高了,出口就会减少; 如果按美元报价, 成本就高了,出口就亏损。 反驳理由: 1) 大多数产品出口减少是暂时的,库存完了, 还是要买中国的。 因为只有少部分产品,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可以同中国竞争因为劳动力成本低。 但是大部分产品,即使人民币升值了,价格高了,中国还是没有竞争对手。现在中国产品价格低,比如电饭煲,微波炉,是因为中国企业相互竞争压价。升值等于统一提价, 不影响国际竞争力。我们应该学学三家国际铁矿石巨头,不要老想着薄利多销。 2) 可以提高美元报价啊?升值后, 原材料(比如石油和铁矿石)进口就相对便宜了, 成本应该会降低。 3 .内需不足,出口减少会使农民工大批失业,这对劳工不利(张五常观点)。 反驳理由: 1) 其实中国产品中国人用, 不会过剩,只是因为穷人多, 买不起, 所以就过剩了。中国自己的事情不是都干好了,没事可做了。相反,农田水利, 荒山造林, 沙漠改造, 垃圾收集,废物利用要干的事情多着呢。 农民工失业是政府在这些方面投资太少, 由于政策原因, 民间投资也少。如果改进政策, 比如开放农村宅基地和土地市场, 保证什么荒山都会绿化好。乡村会和城市小区一样。要解决就业问题,我们不能老是眼光向外。 2)改造自己大好河山, 有积累, 子孙后代受用。 赚老外的钱没有积累,反而加重国内污染。部分农民工从血汗工厂回到家乡美化河山是好事。 3)没有失业的农民工,收入会更高,因为成本低了, 企业毛利高了, 就有加工资空间了。 4. 人民币升值了,外汇就贬值了,中国有两万多亿外汇储备, 损失太大。 反驳理由: 1)2万多亿不是大数, 中国一年进口加出口数字相加就是3万多亿。其中出口是1万亿。加如升值10%,外汇储备损失就是2000多亿, 但是一年进口就少付1000多亿, 五年, 十年内, 要节省多少进口成本? 2)外汇储备中很大比例是美元和美债,为了它们不贬值就抵制升值, 这和股市期市庄家无意, 这不是一个理性的政府应该考虑的。 3)全世界货币都在贬值,美元美债贬值更厉害, 要是早拿这些钱买成资源买成技术多好? 现在还不晚。 5. 人民币升值了,资源产品进口成本不会降低, 因为外企会抬高价格。 反驳理由: 1) 你不升值人家也会抬高价格, 如三家铁矿石企业。升值了, 境外资源企业的股权就便宜了, 我们可以多买他们的股权。 日本就因此得益。 2) 石油和铁矿石报价是面对全球所有以国家的, 不是单独针对中国都, 太高了,其他国家受不了,需求降低会拉低价格。 3)人民币升值后, 会有大量境外投资资金获利出逃,外资出逃(用人民币换外汇)后, 按道理,我们用外汇换回的人民币要注销。注销部分人民币就能更快减轻通货膨胀。 6. 已经有大量境外资本潜伏在中国股市和房市, 升值后, 这些资本会拉高出逃,不仅大赚,还会导致中国房市股市暴跌, 造成经济危机(郎咸平一直这样警告)。 反驳理由: 1)出逃不是减轻升值压力吗? 那好, 我少升值一点就是。 难道我们只有在两个极端做选择, 就不能做折衷选择? 加如值压力的作用是涨30%, 出逃打压压力作用是跌10%, 我们升值20%左右就是。 2)潜伏外资和每年进出口3万亿比,还是小数字。让人家赚点也正常。和潜伏外资比,毕竟我们手里人民币更多。 3)股市房市涨跌主要取决于信贷政策。危机不是必然的。没有外资出逃, 也可能出现危机。 6A . 如果存在升值预期,境外资本流就会不断涌入, 于是加重房地产泡沫。 反驳理由:那就折衷一下, 一步升到不太高的位置, 让流出资本稍许超过流入资本就是。 7. 凡是敌人反对的, 我们就要拥护, 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美国人没安好心, 我们不要上当。 反驳理由: 1) 避开政治因素,从经济角度看, 中美主要是协作关系我们要人家的高科技产品, 比如电脑芯片, 电脑软件, 技术专利, 人家要我们的日用品。其次是竞争关系, 比如在工程机械市场, 粮食市场。 美国消失了, 中国会好过些吗?没有CPU和Windows我们连上网都不行。 中国消失了,美国也不会好过些。 2) 看看三家铁矿石巨头:淡水河, 力拓, 必和必拓,他们应该是典型的竞争对手吧, 但是现在也协同抬价了。美国产品占据高端市场, 中国产品占据低端市场,经济协作应该更容易。 3) 中国买美债多了, 也就是美国人欠中国人的钱多了, 这连许多美国人都看不过去了, 因为再这样下去, 美国总有一天会不得不赖账。 参看这篇讲演: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379618.shtml 我以为奥巴马还是有正义感的, 他不想赖账,不想做恶人,所以希望美国多生产,减少外债, 这是他希望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之一。 8. 中国可以多印钞票,对内贬值, 这样相对美元就不用升值了。 反驳理由: 1) 这在表面上是减轻升值压力了, 但是却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伤害。这样做,除了汇率升值所具有的所有不利因素外,还增加了一个不利因素:进口成本不会降低, 企业更难过。 进口成本降低的好处哪里去了?被印钞票的政府拿走了。本来这个好处是属于所有人民币持有者的, 但是,钞票多了,通货膨胀了, 原来人民币持有者不但没有增加财富,其财富反而遭受通货膨胀的压缩。政府如果拿这些钱搞面子工程,大家就更惨。当然, 如果这些钱运用得当, 效率高, 那也说的过去。从过去的经验看,政府花钱的效率就是低些。 2) 事实上, 中国也这样做了,效果很差。 2009年的宽松信贷资金是哪里来的?不就是印出来的? 结果导致巨大房地产泡沫。反之,如果汇率升值, 少印钞票,升值的好处让原来的人民币持有者分享了,其结果就是藏富于民。 9 .我们内需不足, 不能减少出口。人民币升值后, 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就少了,出口就更困难了,要保持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需要维持现在这种出口格局。 反驳理由: 1) 这种格局是通过低工资维持的。不要忘了人类或国家的最终目的个人或大众的幸福。当然竞争力也是需要的,没有竞争力就不能生存, 也就缺少以后的幸福。 中国劳工辛苦了这么多年, 中国有钱了,也该给中国劳工加工资了。不升值(等于继续低价倾销),毛利太低,加工资就困难得多。我们应该在竞争力和劳工幸福之间做适当权衡, 应该增加劳工工资比重(注意:美国职工工资占GDP50以上, 中国这个比例不到15%)。 2)中国税收太重,工资太低,可以通过减税和加工资增加内需。不是行不行, 而是愿不愿。 3)要提高国际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更好途径。升值将迫使企业技术更新,产业转型。 4)现在真正干活的人赚不到钱, 腐败者和投机者能赚钱, 这样下去, 中国人哪有心思好好干活,哪有心思搞科技创新?升值了, 减少出口了,中国人就更多为自己消费生产了,外汇储备就少了, 其结果就等价于把过多的外汇储备拿回来自己花。只要花得适当,竞争力提高了,外汇还能赚回来。 10 . 美元的背后资产是美国科技实力,丰富矿产,先进文化 ., 人民币背后的资产与之相比,并不那么庞大,人民币发行规模也不少,所以人民币应该贬值, 而不是升值。 反驳理由: 1) 美国的许多技术和矿产是不卖的,用美元买不到,所以美元也就没有那么高的交换价值。 2) 美国人口袋里装的是信用卡, 中国人口袋里装的是钞票。美国杠杆交易,透支交易多,等于放大了美元数量。所以相对同样的经济规模来说,中国需要的货币更多。 3) 是否升值,要看顺差和外汇储备。我们储备多了,借钱给别人花, 那还不如自己花。你们看看自己周围,有钱人贷款买房子,搞上市卖股票,那都是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花, 有钱的越有钱;没钱的人把钱存银行, 买保险, 没钱的更没钱。 国际上也一样,把现在的钱留着未来花最终还是落后。请大家看看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 他对借贷有很好的解说。 4) 我们并没有认为人民币应该只升不降。如果人民币发行太多,通货膨胀严重,该贬值的时候也应该贬。就算10年后应该贬到10:1, 那么在这以前, 保持较高汇率, 比如5:1, 那也对中国有利, 因为这段时间我们得到更多, 付出更少。在汇率问题上应该灵活一点,主动一点。 11. 美国人通过广场协议,搞垮了日本,不久又沉重打击欧元, 现在又要通过汇率打击中国经济了,我们不能 听它的, 束手就范(郎咸平的阴谋论)。 ??反驳理由: ??1)广场协议要求日元升值30%, 但是结果它后来升值了100%。 为什么, 尝到升值好处了, 有钱了, 可以说不了, 可以买进洛克菲勒中心了.....。日本经济兴盛主要是因为美国的技术扩散,衰退是因为这些技术进一步扩散到东南亚和中国,他们自己缺少科技创新,在互联网时代落伍了, 所以日本出口优势减弱了。其次是因为不适当的信贷政策和经济组织结构--这些结构也妨碍了科技创新。 ??2)2008年年底前后的美元大涨欧元大跌完全是因为不同货币利息不同的原因。经济危机来了, 投资资金要撤退了,银行要收缩银根了,本来从低利率货币流出的资金现在要回流, 于是低利率货币大涨, 高利率货币大跌。 涨的最厉害的是日元。 跌得最厉害的是澳元。参看 http://www.blogchina.com/20081027620556.html。 ??经济平稳发展了, 比如现在,澳元涨,日元跌。这哪里是阴谋在起作用?阴谋论者用政治来解释经济问题,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看复杂, 把复杂的问题看简单! ??3)可能美国有人希望打击中国,但是美国总统是民选的,他还是要先考虑民众的利益。 12 我们也是大国, 要有主权意识, 不能人家要我们升值就升值。 反驳理由: 1) 国内要求升值的呼声一直存在。 2) 那也不能总反干啊?那人家要我们买美债我们不是买了很多?升值和减持美债是一致的。 感谢参于讨论的网友他们的发言让我认识更全面。 欢迎辩论双方补充。
个人分类: 经济学|2706 次阅读|3 个评论
技术扩散才是日本经济兴衰的主要原因——兼与郎咸平先生商榷
lcguang 2010-3-24 13:53
技术扩散才是日本经济兴衰的主要原因 兼与郎咸平先生商榷 关于日本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很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郎咸平先生的观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汇率战搞垮了日本经济。另一种观点认为:日本的经济制度和信贷政策束缚并拖累了日本经济的发展;经济制度主要表现为公司与公司之间的长期协作和相互依赖。我倾向于后一种看法,但是也不满足于这种看法。 我认为,日本经济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这个萧何就是技术扩散。从技术扩散的大背景看,我们不仅对日本经济的兴衰,而且对亚洲四小龙(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的兴衰以及中国经济的兴盛和问题, 也将会有更清晰的理解。我很佩服郎咸平先生对德隆和金光纸业等企业的分析, 但是关于日本经济衰退主要原因,我很不赞成他的看法。 一. 技术进步怎样带来资源增值 我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带来资源增值 ,这个增值既超出流行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工资、利息和利润是财富的三个主要来源,也超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比如,中国的铜冶炼技术进步了(加工成本降低了),智利的铜矿增值了。现在看来,资源也可以是广义的,比如设计制造能力,品牌和市场,劳动力都可能是资源在自然资源之外的资源,都可能因为技术进步而增值。劳动力是一种最特殊的资源,它容易再生,也容易过剩,而且经济的目的就是满足劳动者需要至少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如此。 但是,虽然一种技术进步可以给某个公司或某个国家带来更多财富,但是别的公司或国家可能拥有比你更多的资源。 这样,随着技术扩散,发明技术的公司或国家可能处在更加不利的地位。 一个行业在技术扩散的初期可能欣欣向荣,但是随着技术进一步扩散,整个行业都处在不利地位。比如金属冶炼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因为进入门槛低了,竞争导致利润微薄。IT行业也是如此。程序员在2000年前后空前走俏,因为互联网技术处在扩散初期,对程序员的需求巨大,程序员的工资高出大多数职业一两倍。随着互联网技术普及,网站建成越来越多,程序员逐渐过剩,程序员的工资现在已经和其他大多数职业差不多,甚至不如其他职业了。在加拿大,CAD工程师的工资甚至不如电工了。如果说产业革命导致蓝领劳动异化,那么信息革命导致白领劳动异化 。 科技创新的企业或国家有其领先占领市场、并且获得较高利润的优势;但是技术扩散受益者也有其所谓的后发优势支付较低的科研成本和市场开发成本。然而,随着技术向全球充分扩散,这些优势最后都不复存在。 二. 信息革命及日本经济的兴衰 如果说,半导体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标志了信息革命的第一阶段,那么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发展就标志了信息革命的第二阶段。美国始终是科技创新领先国家,而日本和其他国家大多是应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扩散受益国家。 在信息革命的第一阶段,日本表现出色。日本本来就有很强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它迅速利用了信息革命的最新成果,成功地发展了大量的应用技术,在家用电器行业取得了极大成功。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日本在汽车行业也后来居上。 但是,随着技术进一步扩散,首先有亚洲四小龙,后来有中国抢占了日本的部分市场由于后者有廉价的劳动力优势。 在信息革命的第二阶段,日本的表现就很一般了,中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日本。中国有用户群和收入巨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和阿里巴巴,日本没有;中国迅速崛起的无线通信设备制造公司华为和中兴通讯,其业务规模也远远超过日本的同类公司。当然,中国在互联网和无线通讯领域取得的进步也和市场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关。 日本经济1985年前后最为辉煌,80年代末开始衰落,同时亚洲四小龙和南亚一些国家开始崛起。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四小龙和南亚一些国家带来重创,随后中国经济开始崛起。互联网加速了技术扩散,可以说中国是互联网技术的最大受益者。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信息技术扩散的脉络:日本和德国以及西方一些国家是信息革命的最先受益国家。随着技术进一步扩散,出现了亚洲四小龙,经济繁荣从日本向四小龙和南亚转移; 随着技术进一步扩散,经济繁荣从四小龙和南亚转向金砖四国(中国、 俄罗斯、印度和巴西)。中国之所以走在四小龙后面,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较晚。 我预言,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扩散,能保持经济繁荣的首先是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 比如中国和南亚一些国家。但是长期看来,能持久保持繁荣的将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如巴西和澳大利亚。 当然,能够不断技术创新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但是,这是很不容易的。美国如果不能降低工资相对GDP的比重,它要保持科技创新的活力是不容易的。 三.汇率变动如何反映经济盛衰 在郎教授为代表的阴谋论者眼中,汇率是经济盛衰的原因。无论是日本经济衰退、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年底的欧元暴跌,都是美国汇率战造成的。但是,我要说,经济盛衰才是决定性的力量,汇率变动反映经济盛衰,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经济盛衰,但是决定性的因素还是经济本身。 一个国家的产品或投资市场更有国际竞争力了,其汇率就要上涨。 因为大家都想买它的产品,或者换它的货币去投资。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元汇率有上涨要求, 就是因为日本家用电器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强大。 一个国家的产品失去竞争优势,其汇率就要跌,因为对它的货币需求减少。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泡沫破灭危险,其汇率也要跌,因为外资撤出需求增大。亚洲出现金融危机,首先是因为这些国家本身出现泡沫经济,资产被过分炒高。华尔街打压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汇率只不过是利用这些国家的经济过热问题,乘机牟利。其结果是加速了经济泡沫的破灭。 1985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广场协议, 要求日元升值。 此后两年里, 日元升值一倍。 随后,由于产能过剩、资本没有出路、银行利率降低,日本出现经济泡沫, 房市股市飞涨。1990年,泡沫破灭,银行烂帐丛生。注意,日元升值不是一步到位的,后来的升值压力并不是来自其他政府,而是来自市场。 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在1993年见底(达到79.55日元/美元),在2000年前后上涨到130日元/美元以上这正反映美国经济在互联网推动下取得空前繁荣。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开始崛起,于是人民币出现升值压力。 和人民币同时升值的还有澳元和加元,这正是因为技术进步带来自然资源升值。 似乎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2008年末,美国引起的金融危机非但没有导致美元大跌,反而导致除日元和瑞士法郎之外的其他货币大跌 ,跌幅最大的依次是澳元、韩元、加元。欧元跌幅是18.7%,而澳元跌幅是34%。郎咸平先生认为这是因为美国人在搞汇率战,企图打垮欧元。 其实2008年下半年的汇率变动原因很简单。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资金都流向经济发展有潜力的国家,同时也是利息高的国家,比如澳大利亚。当全球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些资金纷纷回流(因为大家对投资前景失去信心,也因为贷款银行收缩银根),于是造成利息高的货币暴跌。2008年下半年,日元例外,它相对美元是涨的,只是因为日元利息比美元还低。 此外,汇率还和货币发行量有关。一国发行货币多了,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该货币就会贬值,外资撤出会加剧贬值过程。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越南金融危机就和外资撤出有关。中国这几年货币发行增量较大,但是通货膨胀并不显著,这是因为中国正处在资源市场化过程中,不断有更多资源(比如土地和矿山)进入市场,这些资源入市吸收了大量货币。中国GDP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是资源市场化。如果中国在这些资源市场化末期仍然如此大量增发货币,那就危险了。 四.本币升值的利弊 如果一个国家想积攒更多外汇,更好解决国内就业问题,那么它就不希望本国汇率上涨。因为汇率低,产品出口就更有竞争力。这样做就相当于让自家人多赚点辛苦钱。 但是,这样做也有问题。 首先,它会受到进口国家的抵抗。一个国家如果单个产品过剩,它就可能低价倾销,但是这会受到进口国制裁。一个国家如果产品全面过剩,它只要降低汇率就可以达到全面低价倾销的目的。日本的产品在国外比国内便宜很多,原因在此。1985年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通过广场协议要求日元升值,其实质是对日本的产品全面反倾销。 第二,保持低汇率要求自己的产品有低成本优势。而随着技术扩散,特别是其他亚洲国家的崛起,日本产品完全失去成本优势。即使美国不要求日元升值,日本也不可能长期把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保持在200倍以上。 第三,赚取的外汇要有合适的用途,如果积攒过多,一旦汇率控制不住,最终升值,那么以前积攒的外汇都要大幅贬值。 第四,对于中国来说,外汇增加意味人民币发行量增加(由于中国的特殊结汇制度), 这会导致国内流动性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本币升值也有好处。最大的好处是进口成本降低了。日本和中国都是大量进口原材料的国家。进口成本低了,虽然产品卖得少了,但是毛利率增加了,工人增加工资就有空间了。人民币升值以后,出国投资和消费也将增加,那样也能减轻国内流动性过剩。 当然,人民币升值的坏处也是不可忽视的。最大的不利就是增加就业困难。另外,境外市场一旦失去,夺回来就很难了。 日本后面有亚洲四小龙, 亚洲四小龙后面有中国, 中国后面有越南、柬埔寨而它们并不构成大的竞争对手。人民币升值后,一些出口企业短期订单大减, 但是挺过一段时间以后,该进口的还是要进口。所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长期影响反不如短期大。 其实,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如罗奇所说,人民币升值只不过会让东南亚其他国家获得中国失去的市场 。我曾经写过一篇博客文章:《向奥巴马敬一言调汇率不如调工资》 。美国的工人工资占GDP比例太高,这就注定了它的产品缺少国际竞争力。 五.科技创新才是强国之正道 由上面分析可见,日元升值绝不是日本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 人民币可以不升值, 但是不要拿日本说事!是不是应该升值,我们应该全面权衡。 2009年中国进口石油2.04亿吨,铁矿石6.28亿吨,按现在的价格算,价值大约1.5万亿人民币。如果人民币升值10%,那就节省成本近1500亿人民币。中国2009年出口1.25万亿美元。如果出口减少10%,那就是少出口8500多万人民币。假设出口利润是5%,少赚利润就是420多亿人民币,远少于人民币升值节省的进口成本。 除了考虑利润,还应考虑就业问题,以及中国长远国际竞争力问题。 但是,从科技推动经济的大背景看,多吃苦多挣钱决不是强国之正道。80年代末,就在日本人大肆购买美国资产、说日本人可以说不的时候, 美国又搞出了互联网技术, 一下子又把日本远远甩在后面。 日本的经济制度束缚了企业的创新精神,它在技术扩散的早期表现较好,到了末期就不行了。如果中国汲取日本的教训,中国就应该学习美国,创造更好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中国应该减持过多的美国国债,进口更多技术和设备。 中国有廉价劳动力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也会逐渐减弱。中国未来经济的最大瓶颈是能源和原材料。中国应当花更多的钱支持再生资源研究,比如草木变油和城市沼气研究。 六.中国应该怎样对付汇率战 虽然我不赞成郎咸平教授关于日本经济衰退主要原因的说法,但是我认为他关于汇率战的提醒还是有价值的。他提醒我们:外资在人民币升值之前已经大量潜伏中国,升值后会借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机会集中出逃,那将导致中国房市和股市大跌,银行坏账丛生,如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曾发生的危机那样。 如何应对汇率战?我以为死守汇率不是好办法,应当根据贸易顺差大小适度缓慢调整汇率。为了接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教训,我们应当抑制过热经济,谨慎增发货币,不要造成过大的经济泡沫。 预防疾病的最好办法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同样,抵御经济入侵的最好办法是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鼓励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中国和美国相反,应当适当增加工资占GDP的比例(这个比例现在大约只是美国的1/4); 中国还应该打击腐败和投机,缩小由垄断带来的不公平的收入差别。如果一个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不能致富,只有腐败和投机才能致富,那么脚踏实地创造财富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这是非常危险的! (写于2010年3月) 参看《财富增量公式和中国经济反思》,http://www.chinavalue.net/media/Article.aspx?ArticleId=27671 参看《 白领劳动异化 ―― 信息革命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8974 参看我的博客文章《 美元走强澳元走弱的原因何在? 》,见 http://lcguang.blog.hexun.com/24780902_d.html 参看:http://www.ce.cn/cysc/newmain/jdpd/zjxw/201003/21/t20100321_20299316.shtml 参看:http://lcguang.blog.hexun.com/40822801_d.html
个人分类: 经济学|328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