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方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博士生“夜话”—3:如何避免选“极品"老板和不太好的课题
热度 1 AnjinLiu 2010-6-13 13:03
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读博士得选择个好老板,找个好方向,否则上了贼船就不好下了,强行下的话估计也会淹个半死。 为了避免被我老板看见了产生误会,召见我去她办公室喝茶,首先声明几点: 1 我认可我老板; 2 本文观点只是我无聊之余的一些非主流想法,如果惹怒众位无关人士,本人一概不负责任; 3如果有人强行将本文观点与其对号入座,以致火冒三丈,本人不负责任,请找个安静的角落骂我,因为我听不见。 先说如何找老板。很多人读博士,还是想做出点东西来,第一作者身份发一些好文章,希望以后继续从事科研活动,或者教书育人,毁人不倦,诸如此类的好想法。要达到此目的,先选个能引你上路的老板必不可少:一是能给你学术上的指导,二是能给你条件实现想法,三是能让你能从其身上学到做人做事。很多时候可以不见面也能判断老板这个的学术水平以及其他,最简单的就是看其的学术列表。 看什么?一是文章质量,二是作者排序。如果文章发在高质量期刊上,说明其学术水平不低,而且研究方向也不错,可以考虑。如果他作为导师总是第一作者,这样的老板就别找了,人品不行,你进去估计就是一打工仔。 和H君说起这事,大家都有话说。有很多老板都快退休还在和学生抢第一作者,好像有以下情况:想法是老板的,实验学生做,数据上交之后老板第一作者。其实也没有什么大错,想法和文章都是老板的,老板做第一作者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老板不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锻炼,没有必要招博士培养,招个科研民工不就得了。 况且如果学生自己能有想法,能实现想法,能分析数据,总结成文章,那还你导师干吗?!还读博士干吗?!早就自己当老板去了!看来有些老板的行为反应其就是脑残一族。 更有甚者,什么都是学生做的,老板强行要第一作者,这样的老板是可恶至极,建议群起而攻之,把他拉进黑名单,永不得翻身。其实老板只要一个通讯作者就行(我的文章我是第一作者,老板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给学生,对学生以后发展肯定有好处。说到这里,我觉得科学院有个很值得商议的做法:第一作者为老板,第二作者为学生的文章算学生的文章。这个规则本来是为了毕业很困难的博士生设计,出发点是好的,可很多黑心的极品老板专了空子。第一作者为学生,和第一作者为学生(老板第一作者)在别人看来肯定是有区别的(我只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贡献也是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其做的东西趋向产业或者应用的东西,除非自己愿意做这些,否则就别考虑了。进去了你不是浪费时间没有事情干,就是累死了也没有东西可以发表,毕业都成问题。这样的老板也不少,要插亮眼睛。 再说选方向。一个活跃的方向让你能很快出成果(高质量的文章),而且越做越兴奋,能和别人同步。而前景暗淡的方向让你痛不欲生,累得像条狗,做牛做马耕耘5年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吃力不讨好,毕业勉强。有些老板很学术,他能给你提供方向,所以碰到这样的老板是人生之幸。当然当今中国学术界不乏很多老板真的没有能力制导博士生,但是还是头挂博导头衔,碰到这样的老板算是你祖宗没有积德,你人品也不好(为了找到好工作,建议你天天请同学吃饭攒人品)。不过也没有关系,老板不助你,你可以自己助自己,无助者自助!下面有条可以帮你(我和H君的共识):去查这个方向的文章,如果你的查不到相关文章,说明这个方向已经产业化,别人已经研究透了,你也没有什么可以做了,你就死了这条心吧。如果这个方向近期还有不少文章,而且发在很好的期刊上,说明这个方向很活跃,你可以考虑。如果寥寥无几的文章发表,而且做的人很少,发的期刊档次也很低,说明这个方向前景很暗淡,不看好,你也别去趟这浑水了。你想下,比你条件的好的研究组做出来的水平也只够这个档次的期刊,你插上一脚之后又能做出什么东西来呢?! 以上观点可能有点绝对,凑合着看...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6243 次阅读|4 个评论
合成功能材料的心路
zllzll 2010-4-23 16:36
大家知道,当今学科发展越来越细分,使得能够投身的研究门类也是越来越多。但是不同类型的研究要花费的人力财力精力是不同的,不同研究类型的周期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讲,从事什么研究类型基本很难自己做主,因为刚进门的时候是什么都不懂,所以就只得跟着导师干。也就是说导师决定了你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内容。全世界那么多的导师,每个人研究的东西都不一样,因此每一个研究生研究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了。 然而存在的一个事实就是,每个研究生由于从事的内容不同,导致研究难度和研究周期也不一样,这也就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出成果的情况,当然这也会进一步地使人对待研究的状态出现区别。我从事的这个合成有机功能材料的方向就是一个很耗周期的方向,往往从合成化合物到表征结构再到性能测试再到文章撰写,经常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 当然合成有机功能材料的一个好处就是结构很少会被重复,但这也是因为结构大合成步骤长所致的。一般我们设计的新化合物往往需要经历五到十步、甚至十几步的化学反应历程。如果做相似的结构有储备了的中间体还好些,如果没有或者做个整体上全新的结构便需要重头再来。以十步为例,每步反应时间平均为一天;再加后处理2-3天;再加NMR表征1天(我们统一做核磁得等,不是想做就能马上自己做)。所以1周完成一步反应不错了。因此整个体系足够顺利的话两个月才能完成,但是做反应也经常容易失败,所以合成周期延长一倍两倍也是家常便饭。 辛辛苦苦合成搞定了,就要全面表征了。超分子的表征是极其困难的,分子量大,作用力弱,核磁和质谱很不容易出峰。如果没有这些关键数据,那么就只能是垃圾文章一篇。即使有了这些表征以后,接下来更为关键的一部就是考查性能了。现在的有机功能材料就要求能够针对外部的物质或者能量刺激作出响应,产生性能,而且是要新颖的或者是多样的性能。如果没有性能,那是很糟糕的情况。因为我们这个行业的人单靠合成是很难找到写作亮点。怎么办?那就尽可能地多考察一些不同的因素,争取挖掘点性能出来。当然这种情况是有些被动的,因为人在设计结构的时候、在合成之前的时候应该对产品的性能有过预估,如果大相径庭要想亡羊补牢还是比较难的,最可怕的是审稿人还很可能会质疑你的设计思路:既然它是这样这样的效果,那你为什么要接那样那样的基团呢?所以构效关系还必须自圆其说才行。否则合成白做岂不更亏。 那么接下来还有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写文章,文章写得质量也是直接影响档次的。合成功能材料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性能多变,那么它的应用目的就绝不是单一。因此写这种文章也很具有灵活性,要会讲故事才行。一切努力的最后就是取决于审稿人了。 这里我只是谈一下我这个研究方向的一些特点和难度,当然每个方向想要却得好成果都有自己的难度,大家都得花功夫踏踏试试地干活才会有所成。另外我就希望国内的学术环境能够更加宽容一些,不要太功利地对待一些研究。其实人都不笨,只要平心静气脚踏实地地努力,加之时间的积累,都是能够做出满意的创新成果的。
个人分类: 科学与研究|4168 次阅读|1 个评论
方向的纠结
mikletonsen 2010-4-23 10:39
博士预答辩完成后,论文已经送出去盲审了。从现在到论文返回还有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开始为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发愁了。博士期间我做的是进化计算,主要根据达尔文自然演化的思想设计算法,处理单目标、多目标与约束优化问题。自从08年夏天进入这个研究领域后,我感觉自己已经掌握的比较好了。相关的优化结果也非常好,部分结果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我感觉到这个方向的严重危机,也包括我在这个方向的危机。首先是进化计算的单目标即全局优化已经做的很难了,除了算法的混合与算子的小的改进,我看不到有大的发展。其次是实验量太大,国际顶尖刊物上的文章仅仅做实验就要一两个月,这其中不包括编写、调试工作,据说有篇文章竟然做了100多个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发篇好文章太难了。再次是我单位以商科为主且工科中夜没有人做进化计算,因此在申请基金支持时,我只能拉一些非本方向的人参加,申请成功率可想而知。 变!穷则思变!但是,真的穷了吗?在进化计算方向,我有很多想法记录在电脑里,等待实现;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个研究方向的发展;良好的基础,怎舍的离开?!变,变的学术依据是什么?变到哪里去?选择的依据何在?目前我了解投资组合优化可以应用进化计算。没有任何经济学知识,我可以自学;没有人指导,我可以自学;我也喜欢经济学群星璀璨、博大精深。 既然如此为何不下定决心,而犹豫不决?你到底在担心什么?
个人分类: 网文荟萃|3100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四一角!
bestener 2010-4-20 13:38
大学四年一转眼就即将成为历史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地明白自己的大学生活到底是如何过的。有的人在这个时候会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因为经过四年的努力与奋斗,现在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要么考上了自己理想中的院校继续深造,要么找到了自己心宜的工作;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至今为止还是漂泊不定啊!在这一部分人中,有些是因为大学四年不思上进,学业无成,有些人却是因为在大学四年里没有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尽管他们四年里天天忙忙碌碌、勤勤恳恳。茫然对很大一部份大四同学来讲是最贴切的一个词了!有些人考上研了,但还是不知道自己今后要干什么;有些人找到工作了,也依旧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 我一直不停地努力过、奋斗过,因此,我的大学也已经可以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这段时间本来是很清闲的时候,但我总觉得太多的清闲真是一种无聊!我每天总要找点自己的喜欢做的事来做,这样自己才会感觉过得舒心。每个人心中应该始终有一座灯塔才不会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好老板也不容易
zllzll 2010-2-28 17:03
最近韩健老师和盖鑫磊学长在博客上针对现在的老板们一般都不亲自做实验的观点进行了很好得评述(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7985 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8271 )。我觉得老板不亲自做实验太非常不过了,即使这样老板们每天都忙得不行。就拿我们老板来说,他每天来的比我们学生都早,每天做的事务包括处理行政上的工作、看文献改文章、听取学生工作进展、应付各种工作上的关系、填写各种项目表格以及回去后还要料理一些家庭事务。而且每天如此的话,其消耗量不亚于我们一些学生每天做12个小时以上实验。 尽管有那么多纷繁芜杂的事情,但对于一个老板来讲最难的莫过于前沿学术方向的把握以及实验团队的管理。学生的眼光毕竟有限,有时候在埋头不知所云的时候,非常需要老板的正确点拨,甚至是一点点精神上的激励。有些老板在学生面临问题的时候,经常一句话:这个我不懂的,不要来问我。这是对学生和对自己的学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幸好我们老板在这方面做的挺好,即使他再催你的进度,如果你实在做不出来他也能谅解你。然后转而寻找进一步解决的途径而不是过度地埋怨。 老板也是人,他的判断不肯定永远准确,更不太可能保证他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因此在一个梯队中,每个学生的进展总不可能一样。对于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老板一定要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因为老板们应该要明白,但凡上研究生的都是有一定上进心和追求的。这个年轻而充满压力的群体里基本没有谁喜欢捣蛋、故意不做出东西来的。反过来,学生们应该更多的谅解老板,看到并学习老板的积极的方面。只有将心比心共同努力,一个研究组才能不断地前进。
个人分类: 科学与研究|37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方向
metanb 2010-1-26 21:22
深度诚实,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方向和方法。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一切用钱衡量时
xuning001 2010-1-20 08:54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讲到大学普遍存在的延长假期问题。作者说,大学延长假期节省了管理费、取暖费等不少费用,但却缩短了学生们在校学习的时间,学校是否应该考虑退一步分学费给学生以补偿。 大学延长假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以学期制来讲,单位课时时间可能有所减少,但是总的学时数未必减少。所以,学生们说缩短了在校学习时间恐怕会遭遇婆说婆的理,媳说媳的气的尴尬结果。但是,这位作者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确是难能可贵。文章至少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1. 校方与学生群体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值得我们思考。在制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时,尤其是在改变学期时间安排时,校方是否应该征求一下学生们的意见呢? 2. 大学的学习生活仅仅是完成教学时数吗?大学教师和学生是否还有其它的任务和使命? 3. 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方是否一切都可以以钱来作为政策调整的衡量标准?是否应该重提大学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考虑到现在大学普遍欠款,并且数量不小,在许多方面,校方领导者确实很难解无米之炊。同时,我还考虑到,自五四以来,大学总是在改革改良的关键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和社会道德的引领作用。但是,今天,我感觉很难看到大学的生气和活力,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要靠钱来衡量,的确令人忧虑! 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拿来与读者分享和思考: 当你的一切储蓄明天就会一干二净的时候,勤勉就似乎是无用的了;当你对别人诚实而别人却必然要欺骗你的时候,诚实就似乎是无益的了;当唯唯诺诺混日子才可以苟全性命与财产的时候,就没有要拥护真理的理由了。一个人的德行若是除了现实计较而外便没有别的根源,那么如果他有勇气的话,他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就会变成一个冒险家,如果他没有勇气的话,他就会只求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怯懦的混事虫。
个人分类: 论坛|4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发展需要指南针
sciencenews 2010-1-19 11:34
在本刊今年第一期封面故事《抗击甲流,金花裸奔》刊出后,腾讯网上反对声一片。 网友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医在中华民族繁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看出,反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了民族感情的左右。但医学用于治病救人,它首先应该是一门科学,科学不应该以感情作为判断正误的依据。 事实上,在现代医学产生并得到应用之前(18世纪以前),东西方人均可期望寿命是没有太大差别的(略低于30岁,与仅有巫医存在的那些原始部落没有明显差别,这一数据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低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婴幼儿出生时死亡率过高)。而现代医学产生、并普遍得到应用之后(19世纪以后),西方的人均可期望寿命立时大幅度提升。到了1949年,欧美国家人均可期望寿命已经超过60岁,与之相比,现代医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被中医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却仅仅增长到35岁(对上海的统计)。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已经接近80岁,日本已经超过了80岁,中国也达到了75岁左右。 统计的结果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中医在提高人类寿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显然并不比传统的西医强。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医,世界范围内各个民族的传统医学,包括传统的西医(由比中医历史更悠久的古希腊医学发展而来),在严格的科学检验面前,其放血疗法、顺势疗法也完全站不住脚,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之后均已经退出国家医疗体系。 顺便说一句,现在大家一般所说的西医指的是现代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以及化学、物理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它已经是科学的一部分。 这么多种传统医学都没有能够经受住客观标准的检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理论体系是非科学的,它们不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地发展。放血疗法也曾经误打误撞治好过一些人的病,但由于其基本理论是荒谬的,终究靠不住,结果把包括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在内的一些人给放血放死了。 因此,中医要发展,就必须抛弃其错误的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理论,而用科学来规范它;其疗效也必须接受现代医学的检验(即废医验药),不能停留在寻找成功个案、感觉有效、就是相信它有效这样的阶段。对中医给予高度评价的董光璧先生曾经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医是迄今惟一存留的传统学科(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当然,传统的西医也不是),但在未来医学发展的历程上,中医如果能发挥一点作用、能保留一点治疗方法就很不错了。但其前提是必须接受现代科学客观标准的检验。如果按照那些极端的中医维护者的说法,中医不需要接受检验,那么,它就只能永远作为文化而不能走向科学。 但可惜的是,中国的大多数民众、中医师,以及相当一部分学者和官员,均没有清晰地认识这一点。一个世纪以前,孙中山曾经就中医与科学的对比问题说过:一只没有装罗盘的船也可能到达目的地,而一只装了罗盘的船有时反而不能到达。但是我宁愿利用科学仪器来航行。从整体上看,中医就如同没有指南针的船,它能不能到达目的地是在凭借不总是靠得住的经验,甚至是在撞大运。 今天的情况,则是有人要用指南针来指引、帮助中医这条船到达目的地,但这上面的船长(一些政府决策者)、水手(中医师)和很大一部分乘客(病人、中医拥护者)仍然心存芥蒂、甚至拒绝!
个人分类: 主编心语|6030 次阅读|34 个评论
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选课
cncwgl 2009-11-6 16:06
现在研究生选课的基础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研究生培养? 1、目前研究生选课多是导师选课,而研究生的取向,未来发展方向,就业领域鲜有考虑。这就导致一部分研究生读书的盲目性,课程学习的随意性,没有想了解课程的要求的欲望,课可以不上,作业在发表的文献中找一篇相近或文不对题的下载文章提交了事。 2、现在研究领域多是跨学科跨专业的方向,需要解析的内容比较广,单一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已无法完全满足研究方向的需求,需要提供跨专业选课,达到学分要求,满足研究方向需求,对学生培养,调动学生读书的自我性可能有一定益处。 3、如果给研究生一个选择的空间,现在大多导师的研究方向不上非常专一的,允许研究生方向选择,有半年的酝酿期,了解研究方向的可行性和兴趣,再同导师研究选课,是否更有针对性。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然选择不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热度 2 zhumengjin 2009-9-30 13:21
尽管生物进化这门科学早就被定位于严谨的自然科学,但生物进化研究的推理、假说色彩仍然非常浓烈,与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类自然科学相比,生物进化研究还不能100%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科学。波普尔早期提出进化论面临循环论证的逻辑问题实际上也跟进化论的假说性质太浓不无关系。生物进化的客观存在是勿庸置疑的事实,生物进化具有规律也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尽管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在进化论中具有教主般不容挑战的崇高地位,但自然选择的科学性质并未完全脱离假说的性质。生物进化之所以仍面临着较为尴尬的境地,这与现有进化理论的本质还未脱离假说性质密切相关。 . 生物进化遵循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宏观进化规律。尽管在局部进化中可以不具方向性,但生物进化在宏观趋势上是有方向性的。而且人们对进化是否有方向的理解比较肤浅的,简单地将进化方向理解为可预测的进步与退化是不对的,不可简单预测并不代表没有方向。所有的进化过程都是由进步与退化混合组成的复杂序列,这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方向,说进化导致的变化不具方向性并不完全正确。另外,生物进化的动力学机制是进化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目前,已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代表的多种进化论,但这些理论对生物进化动力或未涉及或其阐述存在某种逻辑问题。事实上,进化规律背后的动力学机制还未成为绝对意义上的事实。关于生物进化的根本驱动力量,主流观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还有木村的随机固定)。 . 事实上,自然选择作为生物进化的本源动力并不具有绝对的说服力。我们知道河水流动的动力来自地球的万有引力,就像河岸只是shape河水流动的方向而不是河水流动的动力一样(在局部,弯道处河岸的反作用力也能提供河水流动的动力),自然选择只是shape进化的方向(尽管这种方向不可简单预测),而不是提供生物进化的动力。所以,我们将自然选择作为生物进化的动力无异于将河岸作为河水流动的动力一样错误。就像汽车的方向盘和发动机一样,自然选择只是生物进化的制导系统,而不是动力系统。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是需要进一步商榷的。 . 生物进化研究还任重道远,除了需要加强实验性质的研究外,在生物进化的动力学机制上,我们还需要往深层次挖掘,需要找到类似于万有引力这种层次上的本源动力。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欢迎砖块、鸡蛋和番茄。
个人分类: 奇思异想|12920 次阅读|4 个评论
博士后阶段的方向选择
热度 1 Aduli 2009-9-23 13:43
还有一年就要博士毕业了,我该如何延续我的生活呢?工作还是到国外做博士后? 其实这个问题我还是很好选择,因为我喜欢做科研,希望将来能为人师表,因此我更倾向于到国外做博士后,锻炼一下自己的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开拓一下视野。 但问题是博士后期间选择怎样的方向呢?看到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会笑,原来做什么就接着做不就行了!但这个问题对于我确实是个问题,这里我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这样大家可能会我以及我提的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 我大学学的是物理,因为后来对生物学中的一些问题感兴趣就考研究生做生物信息学了。大家都知道,生物信息学其实是一个大方向,只要用理论模型来研究生物学问题都可以称得上生物信息学。如果你研究生物体的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你可能是做网络分析,如果你研究怎样从一级序列得到三级结构,那你做的是结构预测,等等等等。我做的是什么呢?我是做流感病毒的进化,具体的讲就是利用流感病毒的序列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流感的进化规律。我的最近的一个工作是通过流感病毒的序列来捕捉其抗原信息,用来监测流感的抗原变化,指导疫苗株的选取。我用差不多五年的时间都在搞流感这么一个病毒,而且还只主要是其中的一个亚型。自己做的还不错,就像其他老师同学的评价那样,虽然我是物理出身,我对生物学问题有很好的理解。自己感觉主要是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很容易从整体上对一个生物学问题有很好的把握.当然,自己的理科背景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介绍完了自己的情况,回到博士后方向选择的问题上来,我尝试重新表述出自己的问题(自己在吴瑞奖学金面试时问评委的一个问题):在生物学领域面前,我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张白纸,我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期望能浓墨重彩的画上一副好画。五年的研究生工作是自己的开篇之笔,开笔还算精彩,但怎样延续呢?自己是一边画一边学,对于整体上的蓝图现在也很难把握。想要画的好,肯定不能一个技法走天下,自己就需要多探索和尝试,这样才能激发出自己的潜能,画自然绚烂多彩。问题就是在博士后阶段自己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向,不致使自己浪费时间,及早使画达到高峰? 自己的优势自然要坚持,所以自己的大方向肯定还是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一方面,自己可能继续做流感进化,但需要有所突破。流感进化里面还有很多问题可以做,自己需要找到一个跟自己兴趣契合的实验室,深入探讨和解决一些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当然,如果有机会继续科研之路,那自己可能就要沿着流感进化这个路继续走下去(也有可能用相同的方法来研究其他类似的问题或自己再开拓新领域)。另外一个方面,自己可能就要在小方向上转换一下了.其实自己也明白,有时候是需要换一个方向开拓一下视野,完善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要不然自己可能会困于一地,尤其对于像我这样在科研上还刚刚起步的年轻人。但方向这么多,到底做什么呢?兴趣?运气?自己感觉更需要的是对当前形势的全局把握以及前瞻瞭望,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但自己感觉自己缺乏这样的能力,因此会时常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有所反复,拿不定主意!分子进化是不是已经老气横秋了,还有多少全新模型可以发展?你说从基因组水平的疾病相关研究是不是已经饱和了?这个领域是不是更多是大公司之间的博弈了? 自己真的还没想好博士后阶段到底做什么方向,各位有什么建议?
个人分类: 科研|142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热锅上的蚂蚁如何才能脱离险境?
sheep021 2009-9-9 13:32
热锅上的蚂蚁 团团转; 热锅上的蚂蚁 走头无路 从上面两个成语来看, 热锅上的蚂蚁之所以难逃厄运,关键是没有方向: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乱做一团,只能做无谓的抗争。似乎有人说他可以通过一跳来脱险,他又不会飞,能跳多高呢?还不是要落下来。 《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所以,做高明的办法就是能先知先觉,不进入热锅 这有点像今天的天气预报、地震预测一样,事先发现,提前转移,防患于未然。古人是通过风水来确定哪里是死地不可去或不可久留的。 其次,在锅将热未热之际,及时找到逃生方向,立马转移 这就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对周边环境非常熟悉,如锅的大小、形状、自己的位置等等,同时还要有方向感,知道努力方向。如果没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只知道自己脚下那点地方。 怎样能确定方向呢? 当然是看天了,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星星,平时多仰望星空,关键时候才可以捡一条命啊。几千年来,我们老祖宗一直是这么做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如果这个锅是不见天日的,那只有自求多福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3 次阅读|1 个评论
方向
pingguo 2009-7-31 11:19
有人说 思考即是方向 其实 找不到答案总是比答案多 象鸽子那样才好 不用思考也知道自己的方向: 或飞向远方 或飞回家园 而且 我们时常茫然: 该留下还是该远去? 鸽子从没有这样的困惑
个人分类: 诗歌|2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选择研究方向——和董云伟先生
热度 2 lifevic 2009-6-13 21:18
读了董云伟先生的博文年轻的研究者该如何选择研究方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6681 )之后,我也想就此议题表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期获得大家的指正,以便于及时修正自己的方向。 董先生将议题归纳细化为四个方面:(1)如何适应新实验室:一个年轻人从外单位进入一个新单位,如何和实验室的传统研究方向相融合?(2)如何避免和研究同行有直接的冲突?(3)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这是个问题;(4)兴趣还是资助哪个是研究方向的主导? 我就以此四个方面进行表述: (1)如何适应新实验室:一个年轻人从外单位进入一个新单位,如何和实验室的传统研究方向相融合? 我博士毕业时有两种工作选择,一是继续在读博士的实验室工作(该校以基础研究见长);二是到我本科的母校(该校以应用研究见长)。当时本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原则,我做了第二种选择。回到母校,正值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我积极的找院领导表达自己想加入的科研方向,积极的同该方向的老教师沟通,了解他们的对于我加入该方向的观点,我以满腔的热情想跟着老教师干一番事业。确实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老教师有自己的基础,不想有新人掺合,于是给了我一间小屋的钥匙,我便真正的从零开始了,只是过程慢一些、艰辛一些,但有了自己的空间,自己当小老板,结果是令人艳羡的。 我对这一方面问题的总结:进入新单位之后态度要真诚、做事要热情、不怕做出牺牲、尽量与人融合,毕竟站在一定基础上便于前进。如果再真的融入不了现有科研团体,就尽早创造条件自己干。这就好比早下岗的容易出大款一样,道路曲折,可能前途无量。 (2)如何避免和研究同行有直接的冲突? 避免和研究同行有直接冲突,我感觉就是尽量避免和本单位同事的研究内容有冲突。我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之后,开始只能买些基本的常规的便宜的实验仪器,能做的实验注定也是传统的简单的应用型的课题,这样就很容易和一些老教师传统的课题冲突,比如我们这里有较多的人研究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工业应用,尽管这些工作我上手比较快,但我还是毅然决定做些别的工作,避免与本单位的老教师科研工作内容冲突。 上面说的牺牲自己是一种做法,我觉得另一种方法是做老教师科研内容的一个分支,最好能形成互补之势,这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良策。 (3)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这是个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自己的研究方向要和本单位的整体优势吻合。比如您所在的是基础研究见长的单位,最好就选择基础研究的方向;如果您所在的是应用研究见长的单位,最好就选择应用研究的方向。这就像市场营销战略上的规模经济优势一样。买小家电就认可广州、买丝绸就认可杭州、买扒鸡就认可德州...... 与本单位大方向吻合,一方面是在方法策略、试验材料、仪器设备等必备条件上便于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可以用本单位的整体广告打开基金、项目的市场。 (4)兴趣还是资助哪个是研究方向的主导? 我认为这个问题是需要分阶段讨论的,最终的和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决定研究方向,可能在达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要做一些有资助而兴趣不大的课题。 我刚进入单位时,有博士科研启动经费,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花的经费,后来一些企业横向课题就是为了资助而做的工作,申请到的部委和省市课题基本是结合了自己兴趣的课题。所以大方向还是奔着自己的科研兴趣去的。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我还有一个问题是: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往往兴趣点太多。比如我在不知道自己哪个小课题方向能快速出成果的时候,容易多个小课题齐头并进,等其中一个站稳脚跟后,让其它课题方向再慢慢萎缩。这其中的矛盾是,小课题多了分散精力,不多吧又怕一棵树上吊死,也许年轻人总得有些迷茫吧,要不孔圣人说四十不惑呢。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2225 次阅读|12 个评论
研一生活总结
热度 1 leanee 2009-5-14 15:28
研一下半学期已接近尾声。看看书桌,摸摸心窝!收获寥寥无几!真是汗颜啊!研究生我选择了图像处理方向,选择了VC。图像处理似乎入门,似乎又是在门口边缘徘徊,对于vc感觉就像是一个超大个的柚子,一眼看不到圆圆的边际,更是看不透内里的结构形状。刚来的时候,某个老师说过,研究生首先要自己选择一门语言,深入进去,研究透彻,掌握牢靠;然后是研究方向,找准自己干兴趣的点深入进去,不是要宽度,而是要深度,当然适当的跨度还是很必要。于是我奔着这两个目标开始行动,每日里忙碌。看论文,看代码~~~~~~~~~~可是现在收获的季节我发现自己的箩筐里并没有什么东西,更甚至大学里的东西有些淡忘。还更可怕的一点是我多了一点浮躁,没有昔日看问题,研究算法的耐心。这个让我很害怕,我知道这个是研究生的一大忌讳----浮躁。目前我还是会继续努力,克制我的浮躁,专心我的学习。在学习上导师给我们充分的自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91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方向在哪里?一个博士毕业生的困惑
hi79hu 2009-1-13 09:57
刚刚在JCB上看到Vivek Malhotra的介绍,有些感触。 当有人问Malhotra他为什么选择做科研时,他说他并不是象其它科学家那样从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作一个科学家。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慢慢发现他不喜欢一些东西如数字等。由此可见,喜欢和不喜欢都可能成为一个决定的理由。 我刚刚博士毕业,学习生物已经10年了,10年其实不是很短,并且这是人生中的黄金10年。我是有点喜欢做科研的,但是,很遗憾的是,10年之后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回顾我做过的工作,无论是苔藓萌发实验还是筛选抗有机污染基因,或者是围绕一个已知蛋白进行研究,都没有引起我的强烈兴趣,我感觉自己在找事情做,而不是对一个现象或者科学问题感兴趣后想探索其中的奥秘。或许从这里可以看出,对科研,我还是很理想化,虽然我已经是一个30岁的人了。但是如果没有理想和激情,怎样做科研?没有理想和激情,其实没有必要做科研了,因为那只是一些繁琐的工作(当然,没办法要糊口,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正如Malhotra所说的,如果科研成为职业,我将离开。我很有共鸣。但是,我还算年轻,以前的一切不如意难道就说明我不适合呆在科研领域吗?我不甘心,因为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内心里对科研的向往,我要继续努力!但是接下来,我的方向在哪里?难道真的象很多人指点的一样,随遇而安吗?但是,如果不随遇而安,我的方向在那里?
个人分类: 生活有感|40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路上
zhjiheng 2009-1-7 22:00
人生是一条长长的路,在路上,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能有不同的感觉和收获。在上路之前,谁都无法预料这一路将会有什么样的情形,也没有人能够一次将整个路程的计划全部做好,只能边走边看 你选择了什么样的态度,便会有什么样的生活 生活很有意思,也很无奈! 你没有选择生的权利,没有选择活的权利,却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不知道是不是上帝在不经意间犯下的错误。在年少的时候,你没有选择的权利,不管那一方面,都会有人帮你选择,包括成长方式以及最初级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都是由别人给你灌输的,比如你会被别人教会对长辈要有礼貌,对正确定事情要肯定,而错误的事情需要改正。而这些往往都是经过反复的说教甚至是棍棒或者耳光的洗礼。 当有一天你开始自己选择的时候,你会发现以前被灌输的非此即彼的道理往往没有作用,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没有这么简单的选择。你会彷徨,会犹豫,良久之后才做出一个战战兢兢的决定,战战兢兢地走了。好在生活会很快将你的选择的结果告诉你,就在你选择的同时。 关键的问题是你会装的很聪明,拼命的伪装和掩饰自己。很多时候你会不明白你到底是在掩饰什么,你在躲避什么。你甚至不敢面对自己,尤其害怕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清除心灵深处的灰尘,但是往往是无济于事,结果只有一个,你会越理越乱。到头来,你只有一人藏在角落里对着自己灵魂中的尘土大哭,大哭之后要么一切照旧,要么你自己将自己推向深渊。 你总是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够拥有余秋雨的睿智,拥有席慕容的温馨,也会拥有三毛对西蒙那样的忠贞,拥有张爱玲那样的对生活或者世界的领悟,可是到头来,你的心头却只有了无限的悲凉,拥有了无法改变的忧郁,当你的苦苦挣扎没有结果的时候,当你心中的结已经无法释怀无法解开的时候,你的结果就在你的面前。 突然有一天感觉到生活很没有方向,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怎么办呢?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名震全国的学者,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授,还是去一个不用动脑而只管埋头苦干的单位?第一个选择有点犹豫,是因为我担心我会承受不了那种高强度的生活;第二个选择有点不甘,因为我自己心里的野心只有我自己才能清楚;第三个曾经是我比较向往的选择,可是现在不行了,原因在于亲身的接触。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首届人口学年会侧记
武继磊 2008-10-24 21:18
从开博到今,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却迟迟难以下笔。一者,开学后,原来暑期准备的课程重新调整,原先开的课程教材有变,每周都需要重新备课,加之新生入学,科研、非科研事务日多,没有时间;另一方面,或者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自己陷入了苦苦求索,思维反复,难以平息,原来的自我原定位受到了冲击。 从大学接受的教育到硕、博阶段的训练,原意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视野,加之考虑到人口、资源、环境,人口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国外有关空间分析和统计的应用也逐渐从自然领域过渡到了认为社科,由此,择业时理想化果敢地从理科跨入人文社科。心想尽管国内相关领域发展虽然较弱,而根据全球化、网络化的趋势已经和正在对国内自然科学带来的冲击,人文社科领域自然也难免其遇,不妨先入做些事情。然而八月二十日起,参加今年于西安的首届人口学年会,才发现自己的估计失误,和与会人员交流,竟然有所谓著名学者基本不上国际网络!再者,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pulation 召开国际会议,登录网上,发现可以注册到 IUSSP ,申请会员,心里那个高兴啊,然而注册后登陆,发现需要支付 90 欧元方可使用相关资源。呜呼,如此运作一个国际学会,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国外能做的,自己也要坚定地走下去!思索中偶翻年会资料和照片,大雁塔前玄奘法师的雕塑坚定自己的信念,毕竟国外的资料也日渐丰富起来! 于是,停滞多日后,今日提笔记之,今后必要时时勤勉,慎独明志!
个人分类: 闻道悟行|4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证券市场的政策混沌
陈龙珠 2008-8-4 17:11
( 注:本博 简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附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日线走势: http://biz.finance.sina.com.cn/forex/forex.php 七月下旬一段时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重要新闻媒体以及中国证监会领导等均以不同的方式发表了中国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期望和采取的各种措施,但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发行新股,其中 大盘股中国南车的发行时间安排最值得玩味 。 明日中国南车网上申购,而大量未中签资金将可于本周五也就是2008年8月8日解冻流通 ( http://news.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GA,20080804,00095862columnid=1001 )。 查阅近期资料不难看出,在股市低迷期间,大盘股发行前夕,股市大多以跌回应,这点管理层是不会不知道的。但尽管如此,他们还要这样安排,就不能不让人猜想其中的 故意 :既帮大公司 圈了钱 ,又提前 砸了股指 ,到申购资金解冻时再有大量资金短线抄底, 奥运会开幕那天红盘概率就高多了 。 若真的如此这般管理,证券市场管理者向高层或许确实可以交张满意的迎奥运答卷,但那些稳定证券市场的官言从广大百姓(尤其是那些用毕生血汗钱响应长期投资以增加公民资本收入号召的老人们)的心中是否更加随风荡去了呢? 但愿本文的想法是错的! (值得跟踪研究的波段趋势问题: 中国股指寻底 、 发达城市房价找顶?)
个人分类: 家庭理财|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