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面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请科学网的博主吃包子馄饨面条稀饭
热度 10 cosismine 2013-7-16 10:09
接待过几个来上海的科学网博主,有远道从美国、越南过来的,有从英国过来的,转道去美国的,当然,还有科学网第一美厨娘王某某,好像至今没有超过这几种家常饭。 是不是好家常啊,把大家当家里人才请大家吃这么家常的东西。下次再有科学网博主来这里,我就请家包饺子,还必须您自己动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么。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2450 次阅读|20 个评论
报告老蒋:俺们昨天和今天分别吃了两碗素面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3-4-5 22:20
  俺几乎不太受到老蒋表扬,原因有八十五点,就不一一列举了。   今天被表扬了一次,俺很激动,抓紧时间拍次老蒋的马屁。   昨天和今天,俺们已经在饭店里吃了两碗素面,这还不包括在家吃的一顿面条(也是素面)。每次我都是只要吃肉,就想不起老蒋来,可是每次吃素,我都会觉得老蒋欠了我很大的人情,得在未来的某日请我吃顿大餐才可以,这样的积累已经有超过85次了,可是,尚未有老蒋请我吃大餐的例子出现,这里我得投诉一下。   昨天去的面馆,有这有那,面条里有各种肉,牛肉拉面或者啥啥的,我毅然决然地想到了老蒋,然后理直气壮地要了一碗素面。   今天看着韩式餐馆的菜单,老蒋光辉的形象又像雷锋一样出现在俺的脑海,俺又毅然决然了一次,心想:老蒋,这笔账我可给你记着呢。  
个人分类: 物论|2984 次阅读|10 个评论
魔芋精粉 陈克明 面条
热度 1 pikeliu 2013-1-6 19:26
各位大侠,请问魔芋精份会导致过敏吗?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5504558.html 魔芋粉实际上是一个广义词,包括了魔芋精粉、纯化魔芋粉(又称酒洗粉)、纯化魔芋微粉(又称魔芋胶)在内。而现在被绝大部分人称之为魔芋粉的东西实际是魔芋精粉。   1. 精粉:   将魔芋的块茎从地下挖出来,洗干净,直接切片放在炕上用含so2的煤来熏烤。用含so2的煤来熏目的在于:为了防止芋片氧化霉变。熏干后得到的芋片将是白色的,当然不可能说是100%的芋片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也有部分在熏烤过程中被烤糊或者说没有被熏到而产生霉变的。因此在工厂进行芋片收购的时候是会筛选分级的。将烘干的芋片直接粉碎成粉末就得到了魔芋原料粉,。一般粒度在40目以下,被称作魔芋精粉。精粉根据外观颜色和粘度的不同又分为特级精粉、(一级、二级、三级)精粉。魔芋精粉的外观呈微黄色,中间有少量黑点及黄点,粒度大小在40100目,有魔芋特有的气味。从芋片到精粉的过程中,并没有采用任何手段来对芋片本身所含的物质进行加以提纯,自然精粉的本性还是没有得到改变,其间所含so2、生物碱以及重金属、细菌指标都无法达到食用标准。通常人们所食用市场上买的魔芋食品是用未提纯过的魔芋精粉,甚至是尾粉、灰粉加工而成的,食用后,有些人很容易发生过敏现象,引发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有时会出现皮肤会红肿、搔痒等症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魔芋是发物的原因,因为魔芋原料粉中含有如生物碱、三甲胺、苯酚、苯甲醛等有害成分所造成的。 http://hs.hongdou.gxnews.com.cn/viewthread-6812507.html 最后一点,就是添加剂的使用,直接影响面条的口感。 就柳州市场的面条,除陈克明以外,如华A、华亨、双狮、今麦郎、春丝、在添加剂的使用还是比较少的。常规添加物均为:碳酸钠(碱) 而陈克明面条深受不少消费者的喜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的口感,它的面条除了添加正常添加物外,还添加了: 海藻酸钠、海藻酸丙二醇酯、 魔芋精粉等 , 使其口感超众。(大家可以到市场上,拿几把陈克明的面条来看,配料成分中都有写明) ,这些添加物在其他面条中是极少看到的,(可自行对比). 魔芋精粉 把精粉加水糊化成为透明、无色、无味的糊精加入粮食食品中,能增加其粘性、弹性和伸展性,吸水性强,色泽、口感好,保水,保鲜、耐贮藏。而且比添加其它植物蛋白、鸡蛋蛋白和淀粉的成本低,效果好。 添加的魔芋面条 : 按面粉重量 0.2% 比例的魔芋精粉加水糊化,加入面粉中揉成面坯,用常规加工挂面的方法制作。添加魔芋精粉的挂面颜色增白,久煮不烂,不浑汤,不断条,口感细滑,绵软。煮熟的面条在水中放 1 天仍可保持原状,不散不泥,回锅口味如初。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154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想念一个午餐:西北穆斯林羊肉面条
热度 7 liuli66 2012-12-11 11:35
想念一个午餐:西北穆斯林羊肉面条
个人分类: 杂感|1034 次阅读|21 个评论
冬夜,享受香菇土鸡煨汤和雪菜肉丝面条
热度 7 liuli66 2012-12-7 18:01
冬夜,享受香菇土鸡煨汤和雪菜肉丝面条
01 02 03
个人分类: 杂感|949 次阅读|23 个评论
节日爆肚:来一大腕菠菜鸡蛋面条
热度 7 liuli66 2012-10-2 12:49
很爽! [安全到家:Delhi--guanzhou--BJ]
个人分类: 杂感|189 次阅读|8 个评论
【东瀛留痕】在日本吃的第一顿饭
热度 13 陈安博士 2012-9-16 14:28
一,引子:关于面条   昨晚,在美嘉欢乐影城(韩国人有股份),当看到电影《白鹿原》里那盛臊子面的大碗时,我呆了,都说山东人擅长吃面条,而我则自称只有面条是永远吃不腻的,可是陕西人在吃面方面给我的震撼还是致命的——山东在这方面是陕西的高阶无穷小啊!   我看过话剧的《白鹿原》,当然更看过小说的《白鹿原》,电影除了视觉上给人以巨大冲击外,艺术上我认为在这三种形式里只能是正数第三,倒数第一。   在长度只有2个半小时的电影里,有五个极大的问题没有处理好:   1,白家和鹿家的竞争共存关系没说,鹿子霖成了白嘉轩的绝对附庸,且除了一副猥琐相就没了任何作为鹿家代言人的大气,连精明几乎都没有展露。   2,电影拍成了《田小娥传》,田小娥成了剧中绝对的唯一主角,所有的有名有姓的5个大男人全成了围绕田小娥的配角,这不是小说的本意,也不是话剧的核心,所以,找自己老婆来当主角的男导演很难不表现私心。   3,巫师或者预言师一般角色的朱先生消失了,中国每个乡村(包括政府高层)都有类似朱先生这类看通世事、无力影响世事,表现则为消极避世的人物存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以及之前韩少功的《爸爸爸》甚至以这样的人为小说主角。   4,白家或者鹿家的其他人物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主角写得还精彩,如白灵,在话剧里出现了,电影里只字未提。白灵死于延安的肃反运动,在小说里,白嘉轩某日内心一凛,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这一刻,远在延安投奔革命的自家女儿被杀了。   5,电影院的海报上说最后是白孝文回老家当了县长,在麦地里枪杀土匪头子,自己的结拜兄弟黑娃,而电影的最后一幕场景则是一场来自1938年日本人的飞机轰炸,然后,全局在开头时那片巨大麦田的背景出现后嘎然而止。可见电影在删减后连和海报宣传的内容都大不一样,更不要说和小说一致了。   电影也有几个好的地方:   1,秦腔的引入、皮影戏的引入,这一点很成功。不过,前者在话剧里就已经用到,后者在电影《活着》里做得更为精细,至少不是什么创新,但是杜比音效比人艺剧场里的音响效果要震撼很多。   2,大片麦地,在宽银幕上很有气势,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张艺谋赖以出道的《红高粱》,以及《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菊花。   3,语言和装束都做到了土得掉渣,连骂人的话都是满耳朵里生殖器乱飞,很生活。   4,张丰毅很好,刘威很好,我相信是这个角色所要求的,鹿子霖猥琐但是不一定是演员的问题,张雨绮形象丰满,水平不低,但是有些喧宾夺主,这也不是她的错。两个年轻男演员还需要进一步磨练。   5,如果我拍,会把白家的孩子安排为男孩,把鹿家下一代男人的内核移植进去,而鹿家则全部变成女孩,白灵变成鹿灵。然后,按照和电影红楼梦的拍法,弄成三集。   【本文不是影评,所以只能就写到此为止】 二,正文:在日本吃的第一顿饭   我倾向于相信,日本人吃的面条是从陕西人那里学去的。   当然,你也可以猜测是徐福在秦始皇时代就在东渡日本时把面条带过去的,但是,我总是觉得我的猜测更为准确时,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面条史》,也许会有这方面的说法。   意大利人的面条也极尽了形状上创新之能事,有条状的,有带状的,糊状的,有螺旋状的,空心状的;宽的,窄的;方的,圆的;彩色的,一般颜色的;长的,短的;但是所有的面条到了嘴里,基本都是一个味道的。   所以,意大利人做面条,在西方人那里看,是精彩的;在山东人这里看,是不行的,到了陕西,估计连做饭资格都要被剥夺了——花样太少。   不过,我倒是觉得,意大利人的面条制造技术没有受过陕西人的熏陶,算是各自独立做出来的科研成果。   而日本人的面条,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中国面条的高阶无穷小。韩国人还弄出了冷面这种绝对不同于中国面条的东西来了呢,有所创新,在那个比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冷的半岛上,面条居然冷得象冰箱里捞出来的,吃着顿觉一阵一阵寒意,也所以,我能避开就避开,实在要吃,都让饭店给微波炉里热热,搞得面条店伙计看着我象看外星人,并主动声称“这样味道很不好”,当然,这阻挡不了俺把朝鲜冷面加热后再吃的欲望。   陕西的面都是从锅里直接捞出来的,带着腾腾的热气,加上一头大蒜和一小碗油泼辣子,吃客只有边吃边流口水的份儿。   我去年访问过一次日本,落地后的第一顿饭就是面条,而且,和任何一家面馆不同的是,这个店里只有一个老太太打理店里的一切。   那是在大阪,当从机场出来到达所住的宾馆——在日本也算得上大连锁店的东横Inn的时候,饿了,身上带的吃食总是味道不够冲击俺的味蕾,就想着去找一家小店吃上一顿,哪怕只是一碗面条呢。   就出门向外走,三步就遇到了一家选址很科学的面馆前,因为这家面馆刚好在几条路的交叉口,头上就是地铁,不过看门面有点小了,但是俺们知道自己来日本肯定是吃不起大饭店的,小店刚好符合俺的要求。   进去后发现店里迎面就是厨房,没有任何后厨的意思,把厨房直接放在顾客的眼皮底下是俺见到的少有的情形,1米2左右的隔断后面就站了一个笑眯眯的日本老太太,她的跟前则是从天而降的自来水龙头,龙头下则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大锅,当然是煮面条用的,她的左手就是类似于面条卤的另外一个小锅,后手边是一摞碗,在她的身后,就是装钱的柜子了。   我指指画画地告诉她想要什么样的面,然后就想拐弯坐下,结果一看,只有两个小桌子,每个桌子都两个凳子,一共四个凳子——莫非这个店小到每次只能接待四个客人吗?我很疑惑。   疑惑很快就有了答案,我们到前有一个客人已经落座,一会儿又来了几个客人,结果,来的客人宁肯不去坐空着的位置,却一个一个站着吃起了面条,墙边也正好有1米4左右的台子,看来就是特意为站着吃的客人预备下的。   而且,居然还有打包回去吃的,这个面条汤汤水水的,打包还是困难的,俺们觉得不太可取,另外说了,方便面不是日本人发明的嘛,怎么又吃起打包的现做面条来了呢?      仔细打量了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面馆,发现几乎每处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夸张点说,除了小这个一眼就能看到的缺点外,无一处不妥帖,无一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日本人之精细让人叹为观止。即便是日本人确实从陕西人那里取经学到了面条这一特色食品的做法,也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方便面是极致。除此以外,日本人还从西方学到了干净与整洁,这个麻雀一般的小面馆里面就没有任何让人不适的感觉,而在西安,我吃过的所有小店总有让人不敢落脚的迟疑,只有西安饭庄这样的大饭店才给人以整洁干净的感觉。   再后来在东京的银座同样吃了一碗面条,经营那个稍微大点也有限的面馆的俩小伙子也是忙碌异常,带着敬业的微笑,众多食客(大约有10个座位)也都对着厨房,但是总体而言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这碗面本身的味道一般,老太太也是从一个塑料袋里拿出来半熟的一包半透明的面条原料,撕开包装后放入锅内加热,沸腾时起锅,再从另外的小锅里舀一勺子卤汤,好像还稍微有些咸,让我终于怀念自己做的炝锅面条了。
个人分类: 艺论|4852 次阅读|26 个评论
舌尖上的幸福(十三):哈水面
mrzhangli 2012-6-11 11:48
舌尖上的幸福(十三):哈水面
陕西关中的面食种类很多,面条的吃法都很多。农村“过事”(红白喜事)、过年,或接待重要客人,都要吃一种当地人称之为“哈水面”的面条。 这种面条在武功县也叫“汤汤面”,在乾县也叫“酸汤面”或“浇汤面”,做法都大同小异。这种面条的特点是,面少汤多味道香。做法是:先将手工挂面煮熟,过水,然后抓成一小团放入碗中,烧一大锅开水加入调味品调制成汤,再将热汤浇入碗中,汤上边漂着一层葱花、鸡蛋饼等。因为一碗只有一筷子头面,一口就能吃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一口香”,一般人都能吃十几、二十碗。 为什么要叫“哈水面”,大概因为这里农村的风俗是吃面不喝汤,吃过面的汤还要倒回锅里重新调制,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不卫生,也就称之为“哈水面”。
4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介绍几种夏天吃起来爽口的面条
热度 10 liuxuxia126 2012-5-10 18:37
我是河南人,喜欢吃面,所以长得也像面条一样瘦。 每年到夏天,当我穿着各种花色的旗袍裙出现在教室,办公室,路上时,总引来人羡慕的目光,尤其是年龄相近的女同事,总会问我:身材咋保持得这么好? 我也总是这样回答:吃面条吃的啊? 面是同样的面,如果做得不好吃,也许吃一次就让人生厌了。 我家做面是有诀窍的,不仅要面好,也要配特别的菜,吃起来才爽口。 我曾经让几个女同事在我家吃我做的捞面条,也就是你们常说的凉面,她们每每想起来,都还回味无穷。可一般的人,我还真的不做给他吃呢? 一、捞面条 主料:面条 配料:常用青菜类:黄瓜,绿豆芽,海带也可以。南瓜,冬瓜,瓠子,葫芦,豆角,番茄(备一种或以上均可) 荤菜类:鸡蛋 猪肉丝 鸡肉丝 海鲜(一种即可) 调味料:姜,大蒜,芝麻,藿香,薄荷、香椿、盐、十三香、芝麻香油、醋 做法及步骤:1、面条首选是手擀面,次选是机压面,最次是挂面 手擀面是俺妈妈和姑妈最拿手的。我虽然也可以做,但一般只心情好的时候做。重要的日子才做。特别的人才做。 手擀面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和面,根据人多少及吃的人饭量大小决定添多少面粉。然后将水一点一点加入面中,边加边搅拌,一次不能加太多水,做凉面的面一定要干一点,这样吃起来才筋道。绝对不能做干了加水,软了加面的事,那样一定会做多的,浪费。将面粉揉成团之后,一定要将面搁置30分钟到1小时,老家的话叫醒面。也许是将面唤醒的意思,面粉因为变成了面团,开始具有生命力了。醒好之后,就开始擀面。面板,面杖,都是专用设备。都是我从老家一次次带来的。擀面时一定要用力,将手从擀面杖中间往两边用力。(关于擀面的力学原理,我模糊记得科学网有博主介绍过,还有图示。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吧。好事的朋友可以找一找),渐渐面片越擀越薄了,差不多到1-2毫米左右的厚度,就可以开始切。切成面条。备用。 放面条设备也是专用的。我家用的是用高粱杆纳成的园形板。 如果你学过统筹方法,其实可以利用醒面的时间做2和3。 2、准备青菜。黄瓜切成丝,准备和面凉拌在一起。绿豆芽洗干净。准备下面的时候一起煮熟了凉拌。南瓜、冬瓜、葫芦,瓠子可以互相替代,都刮成丝,也凉拌。 如果你喜欢吃热的,也可以将你喜欢的青菜和鸡蛋,肉,海鲜一起炒,炖,煮。备用。 3、准备调料。我是一定要吃大蒜的(不喜欢吃蒜的可以用辣椒代替)。因为吃蒜对身体很有好处。所以这一步最重要的是剥蒜,捣蒜汁。捣蒜汁也是用专用设备,一般是石头的或者木头制成的臼,木头做的捣槌。我家的是石头做的臼,木头的槌。第二步是炸芝麻,将生的白芝麻或者黑芝麻放到铁锅里炸熟。将铁锅烧热后再放芝麻。听到啪啪的炸声赶紧关灭火。以免炸过头,就变成炭了。第三步是将洗干净的生姜切成末,将洗干净的藿香和薄荷放进臼,放些盐(多少因口味轻重),和蒜一起放进臼里捣碎。捣蒜汁老少皆宜。小时候俺不会擀面条的,妈妈就让俺剥蒜,捣蒜汁。藿香,薄荷、香椿,一般的人不容易得到,这也是俺从老家带来的。去年种的那棵藿香,刚刚发出嫩叶就开始被俺揪叶子吃,吃到最后叶子也长不出来了,死了。我难过了很久。薄荷的生命力很强,它已经占据了我家的北阳台,和我种的月季天天在争肥争水。香椿俺们学校就有。婆婆在我怀孕那年种的香椿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如果说我做的凉面条特别的话,这三样的调味植物的加入就是特别的武器。炸熟的芝麻捣碎或者用面杖擀碎,也倒进臼里。加凉开水少许,加醋少许(俺喜欢吃醋,加得多一些),加芝麻油少许。搅拌成汤汁。备用。 4,锅里放水烧开,放入擀好的面条。如果是用挂面煮,要多煮一会。煮开,煮熟,捞进放了大半盆的冷水里过一下。家里有纯净水的可以用纯净水,有凉开水的用凉开水,都没有的就直接用自来水。我每次都用自来水,也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生大蒜杀菌消毒,避免了拉肚子的可能。煮完面,再把切好的不能生吃的瓜啊,豆芽啊,海带丝啊,让进去煮熟,也放进冷水里。 5,将面,菜从盆里用筷子,或者漏勺(我家有专门的漏勺)捞到碗里,浇上汤汁,拌一拌,再浇上炒、煮,炖好的荤菜,凉面就做成了。 我一般只吃凉面。不喜欢吃热菜,偶尔也会做做点番茄鸡蛋,豆角番茄,之类的素菜,浇在面上,增加点色彩。 很好看,更好吃。 记得俺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过上天天吃蒜面条肉臊子的生活啊。现在的日子真的太幸福了。想吃,可以天天吃,顿顿吃。 二、粉浆面 主料:面条 配料:豌豆粉,扁豆粉,蚕豆粉,花生。 配菜:大葱,薄荷,荆芥,茴香 调料:生姜,大蒜,十三香,八角,没有新鲜茴香的要加茴香杆。 小时候粉浆面的做法,最复杂的也是最费时的步骤是准备粉浆。要先将上述豌豆,扁豆,蚕豆,花生,大豆等用水发好备用,用石磨磨成浆,用细箩过滤,没有箩的话用白布也可以。现在农村都很少看得见石磨了,更不用说城市了。不过现在发明了豆浆机,可以用这个代替磨。事情就非常简单了。做粉浆类似于做豆浆。不过可惜的是,现在豌豆,扁豆很少看见了。能用的备料多是蚕豆,花生。大豆不能做粉浆的主料,只是次配料。还有现在我老家也开发了粉浆面,将这些弄好的东西做成面粉,只需要当做淀粉一样用就行了。生姜,八角,茴香等若能加到豆浆机里一起打碎过滤,更入味。如果忘了,就在烧浆的时候加入。 做这个面的最重要的步骤就是烧浆。因为是粉浆里含有大量淀粉,所以烧的时候,要一边烧一边用勺子搅拌,免得糊锅底。等烧开了浆,再把面条下进去。这时候更是人不离锅,避免粉浆沸腾过度溢出,要边烧边搅拌。等沸腾,再把洗好的葱花,荆芥,薄荷,新鲜的茴香放进去,放适量盐,煮开即可关火盛面。吃粉浆面最好陪吃几颗蒜瓣,直接吃,很清淡,很爽口,也很有味。 粉浆面凉了也好喝。小时候妈妈总是做一大锅粉浆面,中午吃不完晚上接着吃剩面。那时候粉浆已经凝结在一起,插筷子都不倒。拿几颗蒜,剥上个七八瓣,碗上摆一层。吃一瓣蒜,吃一口面,真的很香很香。 ======先写到这里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30 次阅读|33 个评论
一个普适的面条评估模型
热度 18 yonglie 2012-4-26 08:33
1 引言 昨天没米了。没辣椒了,没油了。去超市买了面条,然后下面条……忽然想起,应该给面条建立一个评价模型——方法是从一些文献那儿学来的,可惜只知道点儿皮毛,不能深入。不过,对面条来说,也许勉强算一个创新成果。 2 数据来源 材料买自著名的红旗连锁超市( N30 ° xx yy ² E105 ° xx yy ² ),超市供应商品 54321 种。本社区人口总数 123456 ,其中博士 1234 ,小学在读 2345 。平均房价 10101 元 / 平方米(清水房),平均楼高 36.5 米 。距离岷江与长江的交汇点大约 356 千米。昨天最高气温(室外操场) 28 摄氏度。 为面条选购商品如下:邢台的面条(本地的面条不行,还没熟就烂如泥了),新都的酱油,龙泉的鸡蛋(据说还是土鸡蛋,尚待实验鉴别),青川的辣椒(朝天椒,暗红色的),涪陵的乌江榨菜(我坐过乌江的船,在涪陵城汇入长江),德阳的菜籽油(金龙鱼)。 3 模型 因为动力学模型太难,人家没做过,我也不会,所以我们选统计模型,建立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非线性也太难了,留给下一代研究)。 3.1 因子选择与量化 为简单起见,我们为每个因子选一个代表性的指标如下: 1) 面条( X1 ):邢台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它决定小麦的生长; 2) 酱油( X2 ):新都桂湖(面积),它的水质决定酱油的品味; 3) 鸡蛋( X3 ):龙泉山的草地(坡度),是鸡妈妈的乐土; 4) 辣椒( X4 ): : 青川的土壤(粘土含量),影响辣椒的品质; 5) 榨菜( X5 ):三峡大坝(坝高),库区蓄水有利于榨菜的浸泡和腌制; 6) 菜籽油( X6 ):汶川震区的春风(风速),吹落了菜花。 3.2 因子权重 因子权重取决于面条的不同做法,如杂酱面、担担面、牛肉拉面、阳春面、 朝鲜冷面、意大利空心面、统一方便面等,各因子的作用对不同面条是不同的。对我的自制面条而言,因子作用的次序是面条、辣椒(加菜籽油)、酱油、榨菜、鸡蛋,另外还有味精、白砂糖、老干妈等佐料,暂且不计。我们可以假定因子权重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递减(即权重系数构成以 0.618 为比例的等比递减数列),因为很多人都是那么做的——在没有道理的时候,黄金分割就是硬道理。 3.3 模型和结果 根据以上讨论,可得面条的评价模型为 R = a ( i ) X ( i ) 因此,我那碗面条的品质,取决于邢台的温度、新都的桂花、龙泉的草木、青川的土壤、德阳的春风和三峡的大坝(甚至巫山的神女)。 R 的值越大,说明面条品质越好。根据不同因子组合,得到不同的 R 值,即代表不同面条的品质。 遗憾的是,我们没考虑都江堰的水和岷山的雪,也不知白菜的产地——把那些因子考虑进来,评价结果会更精确。 3.4 应用 本模型虽然是针对特定的一碗面条建立的,但它显然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技艺不同口味的面条,因而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可以为各家餐厅和工商部门提供质量监管的依据,也可以为食客提供餐饮指南。 4 结论和讨论 本研究根据国际前沿的线性评估模型,建立了具有普适意义的面条评价模型,将餐饮行业从经验管理引向了量化的技术管理,也为非专业人员做好面条提供了技术支撑,其应用将有助于改进传统餐饮,弘扬祖国餐饮文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本模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普适性,不但适用于不同的面条、不同的食品,也适用于任何区域的产物。例如,考虑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和塞纳河的水,模型可以自然用于评价法国的化妆品;如果考虑钱塘江流域,我们很容易建立龙井茶的评估模型。至于在人文领域的应用,更是显而易见,就不多说了。 当然,模型还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没有考虑都江堰的水质。特别是没考虑汶川地震和紫平铺电站的影响。模型也没考虑面条和其他配料的制作工艺,更没考虑不同气压条件下煮面条的技术细节,将来我们将结合热力学和食品工业新技术,对模型进行改进。
个人分类: 随想|570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吃牛肉面的故事的随想
huangxq56 2011-12-20 10:21
今天看到一则网上流行的故事: 吃牛肉面的故事。 某男子去面馆要了一碗牛肉面,可是面上来后没看到一块牛肉。就气得把老板叫来,牛肉面怎么没有牛肉?老板淡淡地说:“别拿名字当真,难道你还指望从老婆饼里吃出老婆吗?你什么时候看见人民大会堂里面坐过人民?凡是门口挂“人民”二字招牌的地方,均岗哨林立,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崇高。这些地方一般都是人民无法随意进出的,像“人民政府”、“人民法院”等等……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民银行”,还不办理储蓄业务。只有“人民医院”的门可以随意进出,却是人民都不愿意进去的地方!!那男子听后,气得吃不下面了,气愤中,将整碗面条泼向老板,老板躲避不及,满面都是面汤汁。一气之下,将那男子扭到,报警。来了11000,问:干啥?干啥?老板立即满面笑容地端上满是牛肉的面条一大碗,给来的11000一人一碗吃。 趁此机会,那男子逃之夭夭也! 11000们吃罢面,满意地问,啥事? 老板说:“他,他.......。”11000挥舞着警棍,。。。。。。。老板吓得屁滚尿流,全身筛糠..... 是啊, 我想,1989年后,中国人民被引进了市场,人民就分散于市场中搏杀。政府凌驾于市场上空,轻松地享受着,还在看着人民搏杀和相互残杀。三氯静安奶粉、地沟油、劣质火腿肠、劣质药品....... 似乎好像古罗马的贵族,观看奴隶和狮子的格斗。古罗马的贵族,把奴隶和狮子引进斗兽场,他们在轻松地观看奴隶和狮子的格斗。对于罗马贵族来说,最好看的,最激动他们的的是格斗。打斗者带有戟或短剑。斗士都是奴隶和犯人。也有为了挣钱也有为了活命而前来格斗。最好看的是决斗,这种决斗的一方是持三叉戟和网的角斗士,对手是带刀和盾的罗马武士,带网的角斗士要用网缠住对手再用三叉戟把他杀死,另一角斗土带着头盔,手持短剑盾牌,拼命追赶想战胜他的对手。最后,失败的一方要恳求看台上的人大发慈悲,这些贵族观众们决定着他的命运,假如他们挥舞着手巾,他就能被免死;假如这些人手掌向下,那就意味着要他死。 可怜的牛肉店老板和吃客,你们的博弈好像 。。。。 何时解脱此局。 呵呵 。。。。。
2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8月8日的那晚,我吃过面条吗?
热度 1 robotalpha 2011-11-25 10:57
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1/255963.shtm 有很多话想说又不想说
2268 次阅读|2 个评论
乞讨,邂逅另类的“行为艺术”
热度 1 fhli50613 2011-11-9 00:17
看了吴教授关于半碟剩菜的博文, wgq3867的个人博客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gq3867 不由勾起我对往事的回想。尽管对久远人事的追忆会被人疑惑为我老年性痴呆的早中期表征,但我仍情不自禁地桡起了这久已结痂的伤疤。 1971年的秋天,气候已经开始转凉了,我和我的同学,高胖子,一个打初中就在一起的玩伴(肯定不在一起谈学习)又开始挖掘在当时特有的乐趣---用仅有的生活余资享用每月一次“酸辣”的牛肉面。 面店离学校不远,时间不到晚上九点钟,学业几乎谈不上压力,工作更不赶趟,真真是一个惬意的夜晚。 店里人不多,食客自然稀少。我俩先后买了筹,然后我径直到后堂取面。在文革中期的某一时段,面店内是不设服务员的。等我取面回到大堂,他仍旧在和营业员谈天。我端着碗,拿过他手中的挂包,在店堂偏里面的一张桌前坐下,并用书包为他在我的右边占了一个座位。此时,临桌的吃客起身离去,大堂中的吃客更少,不是太亮的灯光下,隐约有几个人影蠕动。 我吃了两口面抬起头来,忽然发现桌子的对面坐了一个约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衣服单薄,但还算干净,桌子边放着一个比他更干净的面碗,而人则有点别扭地离桌子远远地坐着,给人一种不太协调的感觉。我想,“干嘛?这么多地方不坐?” 胖子端面出来,放到我的右手一则的桌上,问我味道如何,我说再加一点辣酱,最好!胖子坐下,唊了一口汤,志得意满地起身 去找辣酱。而此时找辣酱必须到后堂,必须找调膳员进行协商,而这些是胖子最能干也最愿意干的活儿。我暗自思忖懒惰的我配上勤快的胖子可真叫天作之合(刚过二十岁没谈女朋友)了。我低下头又开始慢慢地品尝起来。忽然感觉眼前一闪,我面前又多了一个人。抬眼望去,一个女孩,比我们小,个子不矮,但十分清瘦,大约十五六岁。我赶紧低下头,一身地不自在,挑了一根面在口中,将头偏向左边。无意中我发现邻桌食客留下的面碗只剩下一只,同样干干净净的,一点汤都没有剩下!回头看看对面的男孩和面碗,我似乎有点明白了。我稍稍留意了一下对面的女孩,清秀,文静,甚或有点高贵,极像是一个学生,那样子使我不由得想起我初中班上的学习委员。再看衣服,同样干净,似乎依稀留有褶痕,(一如刚从衣箱中取出),但明显偏大偏肥,且过于单薄,春装内感觉不出还有能够御寒的内衣。在我对面大约隔两张桌子处,还站着一个女人,年龄偏大,同样消瘦,一脸的疲乏,面向着门外。我赶紧又低下头。忽然,这个女孩欠起身,慢慢移坐到我放有面碗的右侧,未经事故的我开始有点茫然了,我尽量不去关注她,而她则悄然地由桌子的对角移向放着面碗的正中。一阵阵的压抑与窘迫,我难受极了!正当此时,到后台找辣酱的胖子回来了,带着一脸的迷茫看着满脸惊惶的我,我对面的男孩,以及那娇俏的女孩的背影---,我忽地站起身,拉起满脸疑惑的胖子,用尽全力将他拽出大堂----。 一番争斗之后,孔武有力的胖子反拽着我的胳膊返身来到大堂门口的阴影下向内窥望,瘦弱的中年女性坐在我刚才的位置上缓慢地用筷子拨动着我丢下的半碗面,已移坐在女孩旁边的男孩正放肆地对付着胖子碗中的面条,而那穿着不太协调春装的女孩的背影则似乎伴着低垂的,略显零乱的头发在微微地颤动---,啊,如此凄美的夜晚!莫非是因为有人在无声地抽泣? 这个故事发生在1971年的十一月中旬。事后我们对那女孩的身份曾有过种种猜测。四十年过去了,如果她还在,应该是五十五六岁。我担心的是,她可能会被湮灭(一如物理学中的正负电子),也很可能为流俗掩蔽,如果都不会,有过如此经历的她一定做出了一番很大的事业! 我忽然想起了她!
个人分类: 生活全纪录|33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同时有米线和拉面的地方,米线往往比面条好吃
热度 2 liwei999 2011-8-18 21:42
同时有米线和拉面的地方,米线往往比面条好吃。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17/2011 11:30:39 米线往往比面条好吃。 牧民的视野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叫 【 米拉宝鉴 ],哈哈。 - 田牛 ◊ 米线和拉面 = 米拉 米拉宝鉴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799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恨不是山西人,一碗面条满口香
热度 35 陈安博士 2011-3-16 08:48
  作为山东人,吃面食是我生来就慢慢养成的习惯。 直到今天,我吃起米来依然觉得没有馒头那么顺口。   在山东的面食里,大馒头更加驰名中外一些,看上一版的《水浒》电视剧,看着在今天著名如明星一般的潘金莲女士每天起早贪黑地蒸而武大郎天天挑出去卖的“炊饼”竟然是实心大馒头,这个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还一直以为炊饼是啥高级面食呢,没想到专家们考证出来竟是山东大馒头。   本来觉得位于鲁西南的我家乡的馒头已经不算小了,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子一顿吃两个也就饱了,而我的最高纪录是大学某个假期回家,一顿竟然吃了五个,真有点象饿死鬼的样子了。而这就是我馒头历史上的顶峰,从此再也没有超越过这个数字。   可是,后来听胶东半岛的人说,他们都是一家人一顿一起吃一个馒头,也就够了。   啊?难道是真的?后来才明白,原来胶东半岛的馒头,一锅只蒸一个两个,脸盆大小,难怪一家子吃一个就够。   相对于馒头来说,我更喜欢吃面条,可是,除了自家的手擀面之外,感觉山东的面条花样单一,也就说不上什么好,名气好像还比不过 河南的烩面,更不要说湖北的热干面和北京炸酱面了。   而这所有的面条,都无法和山西陕西相比。夸张的说法是,去山西陕西出差待上一周,好像只面条的种类就吃不完一轮。而更西北的兰州也吃面,不过闻名全国的只是拉面而已,我没去过兰州,不知道那里是不是在拉面之外,还有其他值得一说的面条。      让我们今天去吃一吃山西的面条。
个人分类: 论游—走遍中国|7866 次阅读|71 个评论
告别“虚拟”,拥抱现实(之三.2)面条和煎饼
luocun 2010-7-28 02:53
空间的塌缩只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沧海桑田般变迁的一个侧面。而且,跟实际的变化比起来,沧海桑田这样的形容,虽然极言变化之剧烈,说的依然只是同一空间里的转化。与之相比,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其实要深刻、诡异得多。 (2)对象的不同 以比特构成的数字/电子对象跟以原子构成的传统物体非常不同。 比如说,两本书、两块砖、两颗炮弹、两个人是不可以在同一时间占据同一位置的,所以在任何特定时刻,两本书在图书馆的书架上一定会有不同的位置。朝鲜战场上也有过两颗炮弹迎头相撞,没有爆炸,结果是谁也穿不过谁,最后熔在一起掉到地上的例子。相比之下,两条手机短信──西班牙进球了!和德国丢球了!──则可以在时空上交叠,可以在同一时间穿过同一空间到达彼此的目的地,而不会撞个人仰马翻。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不同,不是宏观与微观的区别,不是量子领域的不确定性,而是经典物理里就有的现象。这里的不同事关传统物体与数字对象在构成上的区别:传统物体有赖于原子聚集的保持,而数字对象则在于比特构型的维护。手机短信在空间里的互相穿越,是通过对同一空间区域的电磁场的同时调制来实现的;其道理跟同一个房间里可以有不同的人同时说话,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而都可以被听见差不多;也跟水波的互相穿过类似。 按照Geoffrey Hinton的一个说法,传统物体与数字对象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不同。传统物体(比如书本、砖头、人)往往持存时间长(几十年、上千年)而占据的空间范围相对窄小(几十厘米到几十米);数字对象,尤其是数字或者通讯进程(比如传输中的短信、网络上的数据包)则往往持存的时间短(毫秒微秒级),覆盖的空间范围广(几百、几千、上万公里)。如果我们以时间为高度、空间为胖瘦来想象各种事物在四维时空里的身材的话,那么书本、砖头和人就特别高(持存时间长)特别瘦(占据空间窄),像根儿面条;而短信、数据包等等则往往是特别矮(持存时间短)特别胖(覆盖空间广),像块儿煎饼。 如果我们本来习惯了周围全是书本、砖头这样的面条似的瘦高个儿,然后突然有很多煎饼样的矮胖墩儿闯进我们的生活,还毫发无损地互相穿梭,轻而易举地完美复制,筋斗云都不要就眨眼十万八千里,我们恐怕难免觉得他们古怪而难以理解,不太真实的,有点虚有点飘。
个人分类: 计算哲学|3486 次阅读|1 个评论
面条 黑板 魔鬼:灯台树
liaojp 2010-3-25 20:44
卢进英 灯台树Alstonia scholaris 是夹竹桃科植物,俗称黑板树、印度魔鬼树、盆架树或糖胶树,是一种常绿热带乔木,原产于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奇特的是其果实像一条条细长的面条,长20-30 厘米 ,千丝万缕地挂满枝头。 灯台树树皮含有生物碱,用来作为替代奎宁,树皮用于治疗腹泻和疟疾,也是退热药;全株可作疟疾、发汗、健胃药;根、树皮可治慢性支气管炎。更特别的是,其树汁经加工制作为香口胶! 灯台树是一个小的树,但可以长到40米高,树皮是灰色,小枝有丰富皮孔。 在叶上表面有光泽,而下部是灰。叶片3-10轮生;叶柄是1-3 厘米 ,叶皮质、倒卵形;侧脉25-50 对。聚伞花序密集,具柔毛,花梗4-7 厘米 长。 花梗通常高达或超过花萼短长。花冠白色,管状,6-10 毫米 长; 裂片 卵形或倒卵形, 2-4.5 毫米 长 , 左边 重叠。 灯台树原产于中国广西、云南,印度次大陆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东南亚的柬埔寨、 缅甸、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昆士兰州。
个人分类: 花花世界|6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