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乡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在法国中部乡村三天的见闻及思考
liweiyin2009 2010-8-24 07:31
在法国中部乡村三天的见闻及思考 ( 于 2004-6-18 追记,现在发表与大家分享) 1987 年底 在被派驻巴黎之后的 20 个月期间,结识了不少法国朋友,我曾多次被邀请去他们的家或甚至他们远方的亲戚家做客,使我有机会真实地体验到普通法国人民的生活和他们思想感情,其中最值得回忆的是一次在法国中部图尔附近一个乡村三日的拜访。 那是一个晴朗暖和的大周末(星期一和周末连在一起放假),我们组一位经常超时工作的玛丽工程师,突然在下班前建议我去她家渡周末,但是并没有说明是去远离巴黎她在乡村居住的父母家,直到车在高速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后,出于惊讶,我在询问后才弄明白。在路上,她问我,想在乡村看什么,在稍加沉思后,我告诉她我想参观农村学校和乡村企业,这些和我的工作毫无关系,纯粹出于好奇。 这是一个离城市比较远、村民不多、十分安静的乡村。 第二天上午,玛丽带我步行去了村公所。当日正在进行选举。不大的村公所前面的小空场上聚了不少人,许多老太太在空场上侧放的布告牌前相互亲切地打着招呼或随意地闲聊。村公所里实际是个大厅,正对大门贴着对墙的是一排供选举用小隔室,小室外用布门帘遮着,我和玛丽侧立在门边的办公桌旁,看着一个个村民进来取票,到小室内填写,出来投票,安静自然而又严肃认真,没有喧哗,甚至没有细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选举的习惯和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广场上我被引见给了村长:一个 40 多岁、神情憨厚、穿着十分普通的农民,基本不会说英语,主要的生活来源是地里的老玉米,在村子里生活水平属于中等,自愿又经选举成为村长后,每年得到国家补助 6000 法郎(作为比较,我在巴黎的生活补助是每月 2000 法郎)用于支付增多的电话费和来往市里开会的汽油费,他平时的主要工作是调节村民之间偶尔发生的矛盾(其中包括有关狗的纠纷)。村公所里的许多工作都是村民志愿帮助的(其中就有玛丽的父亲一位退休的工程师),没有听说有什么专职雇员。从这里我第一次感悟到《人权宣言》中的公仆的含义。(遗憾的是,我在巴黎的一些机构和法国的外交签证处见识过不少官僚) 下午,按玛丽约好的,我们开车去了附近的小学校。周末,学校里没有人,小学校长把我们引进了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只有两个教室,也就是两个班,两个老师(其中一个就是校长)各负责一个班,在班里同时教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孩子,教的课有法语、数学、美术、计算机、体育,老师按照国家教育大纲编制或选择自己的教材或课本,上级不定期有督学来检查教学情况。学校的后院有一个运动场,侧手有一个厨房,校长帮助一名女工给孩子做午饭。学校有一辆车,负责接送三个村子的孩子(一个村子里的孩子太少了)。校长,男性,当年 41 岁,在这个小学已经工作了 19 年,在他负责的班里我们看见四面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习作:图画和作文。从他与我们的谈话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用心,可是从玛丽和他家人的谈话中我感觉到他们的态度:这样的人很普通,没有惋惜也没有赞扬。其实,我们也曾询问玛丽为什么工作那么较真,她曾经平静地回答:我从幼儿园起就被教育,必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这就是发达国家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工作期间并没有选先进和树劳模的做法。 星期天上午,玛丽开车带我去参观一个养猪场。汽车首先经过一片玉米田,玉米还没有接穗,一眼望去,满地绿叶在晃动,田间有个自动浇灌机自行一边移动一边摇头喷水,水雾洒向四面八方,田里不见一个人。汽车开进猪场,迎面看到的是饲料塔等机械设备。接待我们的先生(玛丽的熟朋友)在猪舍入口大门处等我们,我们换上了白大褂后随他进入猪舍,舍内全部温控,猪按待养母猪、小猪、成年猪、待售猪等分舍饲养,猪舍清洁没有异味,排泄物均排出舍外集中进行污水处理。这位先生向我们介绍,他们一年出售 9000 头猪,全部是瘦型猪,他们家种的 80 亩玉米作为饲料,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见到的那片田。当我了解到这么多工作全部都只出自他们三兄弟手时,真是惊讶地张大了嘴。他说,他大哥负责玉米种收,收割时,会雇佣到处流动的吉普赛人作为短工;二哥负责养猪,配制饲料、清洁猪舍等;他,老三( 30 多岁),负责全部自动化,中专毕业,最近还参加了在波兰召开的国际自动化会议(出于热心,他还是村里的副村长,一年只得到 2000 法郎的电话费补贴);母亲负责全部财务管理。这次参观可真让我见识了什么是发达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和有文化的富裕农家,我突然领悟,也许只有科学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主要不再靠人力后就不会再有剥削,我还突然明白,为什么在法国 5% 的农民可以满足 95% 的城市人口的需求,而且法国还是欧洲的农业出口大国(以上数据均为 1989 年参观时得到的数据注)。 星期一上午起程回巴黎,玛丽走了一条盘山路。在一处山路上,她让我注意看旁边山洞里的几个人家。每家人的洞互不相连,从外面看这些人家都挺破烂。玛丽说,这是白天,晚上她不敢走这条路,这里不安全,里面的人多数是酒鬼。政府为了改变他们状况,在山下(她用手指着山路陡坡下方的小镇)盖了房子和学校,许多人搬下去了,剩下的是拒绝改变的,政府只能要求孩子们到山下学校去上学(法律上有义务教育制),寄希望于改变下一代。看来任何社会里都有一些不愿向前走的人,但是政府所采取的方法却值得我们思考:改造是自愿的和逐步的。 三天的拜访让我深思了几年,思考的结果是:首先,长期被我们视为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权宣言》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口号是否应该重新被认识,难道不应该把《人权宣言》和自由、平等、博爱看作是 人类 在挣脱封建专制后又为了社会平衡并推动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就吗?宣言中的 人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 , 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 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自或经过代表参与制订法律 ,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等等一直在( 200 多年了)指导法国的社会生活,难道不是积极的和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吗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么!其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世界科学的和生产力持续飞速发展,说明发达国家的社会关系和人民的素质是基本相适应的(当然存在有各种矛盾)。长期以来我们曾自闭和极左,不了解西方许多生活状态,改革开放多年后,我们得以深入西方民间,对他们的政治原则也在逐渐理解,并且不是也应该以世界文明的成果加以借鉴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坊间小事
pinepine 2010-8-20 20:06
下午,一位戴老花镜的白发老者匆匆进来说:把这蒜给我称一下! 我抬头见他手里拎了一袋白色的东西,仔细一看是一堆大蒜。我应声接过来放在电子天平上,显示0.465Kg,于是对他说:九两多一点! 老者立即变得很生气的样子,那卖蒜的还说一斤多呢!说着气冲冲的找那卖蒜的去了。 那卖蒜的是我们村建海的弟弟,四十多岁,腿有问题,干不了重活,一直闲着,这两年做了点买菜生意,听母亲说折了许多。 建海弟弟少话,被那白发老者讯挂了一顿。 看着扬长而去的老者,我有些不安。白发老者已然七旬,年轻时在信用局工作,退休后每月又有1500余元的退休金,按说,应该衣食无忧,颐养天年了,然而,他又养了一群猪,现在也忙得很,按老人的话说,闲不下来。然而,老者今天的这一做法却有些不解。先不说建海弟弟日子过得苦,应该同情同情。就从生意角度来说,现在做买卖的竞争强,利润薄,本来挣不了几个钱,再加上折称,盈利就更少了。建海弟弟用的是最原始的托盘称做生意,准确度本来就不高,差个一半两的应在情理之中。老者也许过惯了斤斤计较的生活,这时候自然也不例外。 我想,大是大非要斤斤计较,日常琐事不妨难得糊涂一回,也许会更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岛给我说……
XuanLIU 2010-6-10 07:51
每年的4到8月,都是野外出差的时间。三年来,辗转于云贵川,荡漾在两湖间,穿梭于舟山群岛,以至于到现在还不知道北京夏天究竟是什么味道。 今年来到位于千岛之都舟山的一个叫桃花岛的小岛上,虽叫桃花岛,但其实同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没有太多的渊源,近年来承舟山普陀旅游的品牌推广,加之岛名的优势,桃花岛才慢慢借金庸之笔逐渐为人所知,但毕竟地处偏远,资源有限,岛上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了邻近的宁波、杭州、上海甚或舟山等地发展,常驻人口只1万有余。 在这个东海宁静的小岛上,在青山绿水间,一个叫稻篷的自然村成了我们落脚的地方。海鲜,炊烟,碧海,晴沙,凉风,晚霞,码头,货轮这些极具当地特色的元素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海鲜是岛人每日餐桌的必备菜,同大陆人更依赖于肉类相比,这里的人更喜欢杨梅酒和海鲜的搭配,据当地人讲,海鲜如果和啤酒搭配,加之当地潮湿的气候,很容易患上痛风等疾病,所以他们更喜欢喝当地的杨梅酒或老酒,据说这些当地酒可以很好的同海鲜形成健康的互补佳肴。走在岛上不大的市场上,品种繁多的海鲜交易场面远远盖过了零星的几个肉铺,舟山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长期以来是我国的一个著名的渔场,但由于近年来栖息地的破坏和过量捕捞, 舟山的渔业资源已经相当匮乏,但生猛海鲜却注定是这个小岛的永恒旋律,几根葱苗,一小筐虾兵蟹将,在锅中爆炒几分钟后便成了美味。 小岛真的很美自然少不了碧海晴沙。 在小岛无数个角度上,都可以捕捉到海的气息。你既可以驻足远眺,也可以近距离品味 ,潮海潮声伴随一望无边的广袤沙滩,一座座漂浮在海上的大小山峦,再加上修建于海边上极具当地特色的石砌房子,一幕幕海岛渔家的景象令人流连忘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村民都逐渐用上了煤气和液化气,但很多简朴的村民仍保留着砍柴烧火的劳作方式,虽然现在看来确实不够环保,但真的非常令人惬意。由于地处远离大陆的我国东部,太阳每天很早就会光顾这片土地,当地人也大都早起早休,清淡的天空中,隔着丝丝薄雾,很多家便开始了早做。 不像城里的浓烟那么霸道和张扬,这里只有丝丝缕缕的青烟,柔柔的感觉让你打心眼里舒服,只是每每看到夜幕降临时的炊烟,在晚霞的映照下,耳畔回荡起王菲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笼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的歌声,顿时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涌上心头。 岛上的阳光非常的霸道,特别是正午前后,但一早一晚,阵阵凉风夹杂着海的声音还是让你心旷神怡,晚上甚至需要薄被才能入睡,每值正夏,这种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吸引着从四面八方的火炉中匆匆赶来的人们。海风虽然有时感觉咸咸的,但对于忙碌了一天,此时已汗流浃背的我们来讲,咸是一种充实的味道。 从我们的驻地朝海边望去,是一个国际航道经过的地方,每隔不长时间,便有一艘装载各种货物的渡轮从我们面前驶过,货仓上清晰的编号显示着货轮的基本信息。相比这些国际贸易货轮,码头才是岛上居民真正忙碌的地方:小岛上有大小三个码头,分管着货运,轮渡和客运,每当下船上船的时刻,琳琅满目的货物经搬运工的吆喝声,日复一日的完成着岛内外的物资交换和人员流动。 每日纵使海浪波涛汹涌,小岛仍然坚如磐石岛民安闲地吹着清爽的海风,品着杨梅酒,煮着海鲜面。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看似有些闭塞的休闲小岛不适合当今社会高节奏的竞争,但当你身处这海岛其中,用心去观察和感受周围一切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们不是在刻意满足,更不是在有意躲避, 宁静有序的小岛生活恰恰是我们都市浮躁喧嚣的一个背景,小和大只是相对面积上的比较,都市的人们也是每日复制着相似的生活循环,链条有简有繁,内容有多有少,永恒不变的是生活规律和生态思维。 常常想起我们置身于这纷繁人海,何尝不像小岛之于这苍茫大海?今年由于要安排野外出差,本应5月举行的博士毕业答辩要被延期到出差结束后了, 损失了正常答辩的时间,却换来了东极小岛对我说的一句悄悄话:凡事永无一帆风顺,唯以淡定平和的心态静看周围之云舒云卷!
个人分类: 心语如歌|5865 次阅读|4 个评论
答复《俺也谈谈小学教育》一文之评论人“嘿嘿”
wangxh 2010-3-27 18:57
【 发表评论人: 嘿嘿 】 王老师这个建议不一定太靠谱,资源总是优先向资源富集区域集聚,就像人才总是扎堆一样。如果非要把城里的教师派到乡村去教学,他首先就会有抵触情绪,不要说尽心尽力的教学了。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你愿意你的另一半去下面教个一年半载吗?)。 凡是打着公平的幌子而违反规律和人性的事情最好不要干,过去我们已经吃了够多亏了。 至于派教师出国,我觉得有必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同层次的教师,不要奢望一个乡村小学的师资跟中关村二小的师资靠齐。当然有人会说,这不是人为制造不平等吗?但现实是人本来就是不平等的,说出这一事实并不丢人。而且,像北京上海这些地区好多家长如果觉得国内教育水平不行完全有条件将小孩送到国外 , 那么,即使从经济角度(不要说国内比较看重的思想教育了,如国家认同),国内想不想赚这笔? 可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王老师愿意您的小孩被乡村学校的教师(或者更极端,没有别的意思,譬如代课教师)教吗? 【回复】谢谢你的评论!很认真、也很实在。回答你问题如下: ( 1 )你愿意你的另一半去下面教个一年半载吗?假设另一半是教师、她自己也愿意去乡村小学奉献一年半载的,我绝对会支持。我曾经问过不当教师的爱人:如果我到某个希望小学教上一学期可以吗?爱人毫不犹豫说行。【顺便回答一下张天翼兄】早就想做,几年前曾经与一位初中校长交流过,她说王老师,不行啊,我们等不得呀!我也的确去小学讲过如何培养孩子的话题,我的结论是:培养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儿,家长只是起辅助作用只要看着孩子执行学校的任务就可以了。结果得到许多家长的质问:你的孩子成绩优秀你当然可以这么说,如果成绩不好你还这么说吗?当时我倒是特别想反问: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师,那为什么我的孩子优秀呢?有这个贼心,没这个贼胆,愣是没敢说!!!所以有些具体事儿很难说的。不过在这里可以告诉张兄,我一直在琢磨带上研究生到乡村小学去,那怕让研究生跟他们晚上几天都可以,可就怕人家把我们轰出来! ( 2 )凡是打着公平的幌子而违反规律和人性的事情最好不要干,过去我们已经吃了够多亏了非常同意,不仅仅过去干过,现在比过去更严重! ( 3 )出国进修作为一个独立事件我也是赞同的,但作为政府的一项国策我还是感觉存在问题。 一个国家、一届政府是应该考虑如何更快得个诺奖呢还是考虑提升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呢? 这不是不平等问题,而是不平衡问题。送孩子去国外读书作为个人行为没问题,无可厚非。但是 如果仅仅为了中国人早日摘取科学王冠上的明珠而派出天才少年是不是就太离谱了呢? 中国足球干过这种傻事儿。不知道你属于哪个年龄段,不知道你是否记得中国曾经有过 健力宝少年足球队 当时好不轰动一时啊,海选队员、教练员,当时的朱广沪教练可是像铁人王进喜拼命拿下大油田一样有雄心壮志!。 再说一边(以后还会说的):看懂中国足球,能够看懂中国现在的一切! 许多人包括我都在科学网上一直大声疾呼反对派出,就是因为看到我们的科学界正在走足球界的路子,为了科学而科学的政策是注定要失败的!【在这里总拿足球说事儿,但从来没有真正说说足球,顺便说两句。中国足球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足球人根本不是想搞足球运动,而是:第一,足球大鳄想借足球搞钱儿;第二,足协想借足球名利双收!】 ( 4 )您的小孩被乡村学校的教师(或者更极端,没有别的意思,譬如代课教师)教吗?没问题!如果真有交流的乡村教师给我女儿上课,我一定会这么说:爸爸小时候的教师还不如他们呢!那是真正的、没有放下锄头的农民,有时候给我们留下课堂练习作业后还得回家喂猪......他们身上照样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品质与善良,尊重他们就相当于尊重爷爷、奶奶。 最后声明几句:我说的交流有两个目的或前提(当然大前提是政府支持,有号召,但没有名利待遇):第一,教师自愿奉献;第二,乡村教师到城里来主要是自己感受现代文明,把质朴和善良传递给城里的孩子,而不是把落后、愚昧的行为习惯传递给城市;城里的教师也是一方面把城里的现代文明带给乡村的孩子,另一方面了解到乡村的落后究竟到什么程度。 【后注】感谢3楼 王晓明 老师纠错关于宿茂臻的几句,刚才一想这不是画蛇添足嘛。并向 看过错误文字 的朋友们致歉,虽然你们可能看不到这个 对不起 !
个人分类: 教之道|329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印度乡村之印象
蒋高明 2009-11-30 23:44
蒋高明   本文文字部分于2009年11月30日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    最近,笔者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大学共同举办的国际会议,第二次来到印度。去年12月,笔者是在印度喜马拉雅南麓的苏兰(Solan)度过的。两次印度之行,增加了笔者对我们这个西部邻国的了解。今年的会议主题是“干旱区可持续农业与人类福祉”。会议期间,印度科学家带我们进入了印度的乡村,我有幸深入印度农村,近距离体会他们的农业和乡村生活方式。      我们开会的城市叫焦德普尔(Jadhpur),位于印度西部干旱区,与巴基斯坦接壤。这个城市有人口97万人,面积29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达3.34万人,这在干旱区城市中人口密度是很大的。常年平均温度30度,降雨量319mm,属典型的热带荒漠类型。即使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印度人找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在这里,人与自然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      汽车在印度的郊野上行驶,一望无际的是辽阔的荒野和农田,很少见到冒浓烟的工厂。农田和公路之间有10-30米宽的隔离带,自由生长着一些本地灌木和乔木。在一些未开垦的土地上,保留很好的荒漠植被,野生动物出没其中。即使开辟为农田,也是靠天吃饭,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在农村,人畜用水也靠收集雨水。因为热带干旱区蒸发量更大,如用地下水浇灌,则很快会使土地盐渍化。尽管抽提地下水浇灌可带来更高的农业回报,但是印度政府为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并不鼓励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      印度几乎很少有高速公路,60公里的路程要行驶2个小时。公路是修建在荒漠上的简易公路,随地势变化,不断穿越村庄、农田和荒漠,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觉。一路上见到许多野生动物,还有许多大树,仿佛来到了非洲。在热带干旱区,树木能够长成大树,有些能成为树林,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在农庄,一些树木的枝条和叶片被砍下来喂牛。树木作为饲料,在印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城市里有很多垃圾,尤其白色污染严重。但乡村整体感觉比城市干净,几乎没有什么环境污染,也安静得多。在乡村较少看到垃圾,概因为印度农业多采取传统的耕作模式有关,有机肥和能够利用的生活废弃物大都还到了农田里。农民生活较简朴,除了一些常用生活用品,没有太多的奢侈品,产生的垃圾很少。      印度的人口几乎与中国持平了(现在印度有12亿人),但总土地面积却是中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密度远比我们大。尽管印度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排名第一的国家 (约1.6亿公顷),但其农业以靠天吃饭为主。农民为什么很少使用化肥?我问同行的印度科学家,他们告诉我化肥太贵了,农民舍不得买。在这个国家秸秆不在地里燃烧,几乎全部用来喂了牲口,在饲料缺少的季节,树枝也被砍伐下来喂牛。印度耕地生产力低,但他们几乎不需要进口粮食,这个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呢?根据笔者观察,可能的原因有:一是秸秆不燃烧,变成了动物的肉和奶,印度是世界上拥有牲畜最多的国家;二是近一半的人口吃素,节省了许多粮食;三是很少有人饮酒、抽烟,这样又节省了很多用造酒的粮食和生产烟草的耕地;四是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大部分农民没有太多的奢求,这样也节省了粮食,保护了生态环境。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印度的动物之多。牛几乎是城市与村庄都能够看到的大型动物,概与这个民族对牛崇拜有关。除牛外,骆驼、马、毛驴、羊、鹿、狗、孔雀、鸽子都非常常见。对于自由飞翔各种野鸟,印度农民从不去捕杀他们,而是任其自生自灭。牛就在大街上过夜,走到那里就是那里,它们知道回自己的家。有没有人偷窃牛呢?当我问印度教授这样傻的问题时,自己都觉得脸红。印度人非常诚实,很少有人偷窃,印度教授对我说。      印度人脸上写着平和,在街上很少见到吵架的,大多是人默默地走来,很少张扬。非常奇怪的是,印度乡村的狗见了生人也不狂吠,就像没有看见生人来一样。大概是人与动物长期适应了这种平和环境的缘故。即使相对贫穷的人家,也不失浪漫情调,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出租车、拖拉机、汽车上都印着精美的传统图案。印度民族能歌善舞,是个天生爱歌舞的民族。有一次会务组安排招待我们印度乡村歌舞,来表演的家庭乐团,竟然到过36个国家巡回演出。印度保留很多古老的建筑,在破烂的乡村会有18世纪宫殿出现,令你不得不对这个古老的国度肃然起敬。      印度的和谐还表现在穷人与富人,人与动物,大树与小树之间相安无事。富人区富丽堂皇,但街上就有露宿街头的穷人。印度是一个非常讲究实际的国家。在焦德普尔,出租车竟然是三轮车,车装饰有精美的图案。马车,骆驼车,毛驴车,牛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汽车、火车穿越城乡,几个世纪以来的交通工具都在城乡道路充分展示出来。      印度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气候变化都将严重影响印度未来的农业,他们也正在积极寻找应对的办法。印度使用较少的自然资源获得了较充足的食物,并保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图1 印度干旱区保留较好的自然植被 图2 走进印度农庄 图3 印度的农民。长者最受尊重,是有人让座的。小伙子是来自UNESCO的美国人 图4 干旱区靠天吃饭的农田 图4 农家院一角 图5 农家院及其简易的茅屋,这样结构的房子存在了几千年或上万年了 图6 印度城乡中的牛“最牛”,昂首挺立,人及车等都需要让行 图7 街头露宿的狗。奇怪的是,印度的狗见生人不叫 图8 乡村中的宫殿,是18世纪的产物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8321 次阅读|8 个评论
澳大利亚掠影:远离尘嚣
suqing1961 2009-8-23 15:05
个人分类: 旅游采风|3666 次阅读|4 个评论
日本乡村与农业之印象(附随想)
热度 1 蒋高明 2009-7-2 11:09
蒋高明 最近一周,笔者受邀赴日本参加亚欧国际环境论坛第7次圆桌会议,会议地点在神奈县的Hayama,位于关东平原的乡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日本,近距离来看看东边这个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工业化强国的给人的最初印象。 日本的硬件条件几乎与其它发达国家别无二致,从城市到乡村,现代化的气象很浓,尽管部分乡村还保留有传统文化。有时传统也会成为时髦。几天的印象中,对日本人尤其农民在其本土的表现看,概况起来可表现在诚信、自信、整洁、安全、守法、高的教育素质、尊重他人等几个方面。环境清洁是这个国家最大的特色,在马路上几乎看不到飞着的纸片和塑料袋,农村更是出奇的干净。单是这些整洁优美的环境,就够我们追赶几十年了。 乡村他们还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东西。农田里,很少有白色农膜覆盖。他们采取传统的有机耕作,生产所谓高端的有机产品(实际上是在现代技术装备下的传统农业)。稻田几乎是能够欣赏的一幅幅油画,整洁利落,没有粗暴干涉的痕迹。严格控制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生产的产品成了东京等大城市的抢手货。农村见不到传统的“三堆”(粪堆、柴堆、垃圾堆),垃圾是分类管理的,有机垃圾经过处理还回了农田,仅定期收集那些不能降解的塑料制品垃圾。农田地头就是森林,多样化的本地森林既美化了环境,又保护了农田。 最令人惊奇的是动物养殖场,那些牛羊几乎享受到人的待遇。笔者走进了一家肉牛养殖场,棚舍高大,木结构,连料槽也采取传统的木制品。动物活动的地方没有用水泥硬化,而是用锯末、农作物秸秆粉碎物以及部分沙子铺撒在地上。动物粪便与这些物质混合在一起,清理后在专门的棚舍里发酵,变成优质的有机肥。由于牛舍高大舒适、通风条件好,粪尿等得到及时处理,所饲养的牛身上见不到粪便的痕迹,也几乎没有什么臭味,牛身上很少见到苍蝇。在这样的环境下,动物生长健壮,许多肉牛估计在1500至2000斤之间。 粗饲料来自稻草等传统的农作物秸秆,精料来自豆腐加工厂的下脚料,然后配置必要的养分。经过这样的处理,光合产物得到最大的循环利用。当然,他们不排斥机械,拌料和清理粪便是专门的机器来干的。一个小伙子可养100多头牛。 日本的农舍多采用转木结构,有些甚至保留了茅屋,那多是比较富裕的家庭才采用的。房舍内部同意是宽敞干净。我们走进了两家,其中一家是传统的手工艺匠人,用竹子编织各种工业品,还制作比较复杂的轿子;一些竹制农具、家具几乎成立成了城里人家的收藏品。该农户在其丰富的竹编织品基础上,建立了一家竹制品博物馆,多为自己欣赏,部分向乡亲们炫耀。另外一家,有绘画的传统,绘制的图片很精美,部分制作成了明信片发行。从这两家农户的艺术修养看,日本的农民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素质很高的日本中产阶级以上公民了。 不过,日本的农业也有问题。同中国一样,农民愿意进城谋职业。在日本北部,一些农田撂荒了。政府、科学家和农民一道,研究如何恢复农业,使土地升值。政府有专门的资金。发展有机农业,就是一个重要的出路。 日本人将技术发挥到极致,大到火车、汽车,小到家庭里的热水器,每个细节做得很好,很少粗枝乱造,使用的年代久远,实际上是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 日本出口给中国的汽车并不是最好的,我们在国内花重金买来的日本车还不如日本街头跑的出租车。出租车的牌子是丰田的,但里面的设施舒适程度尤其操纵装置比国内跑的丰田车要领先好几年。日本从中国进口许多东西,尤其原材料,甚至中国的沙子、石头、泥土他们都要。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日本从中国进口刺槐叶,粉碎后刺槐叶,说是提取什么化工原料,让中国尤其山东一带的刺槐遭受了一次劫难。这样的亏我们吃的无数次了。中国当发展自己的实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金,不见得什么都搞原始创新。将已有的技术利用好,多制造精品就是最好的创新了。科技界大量浪费纳税人的钱财,搞所谓的接轨研究,这样的现象不应当继续下去了。海尔家电,格力空调在在国内市场上超过了日本空调,但实际上我们与人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日本人的地理知识并不见得好,从在飞机上与日本人咨询我开会的地方开始,到在机场问警察,再到高速火车上问普通市民为止,竟大部分不知道神奈县在那里。后来幸亏遇见了一个在上海做生意的日本博士,才打听到了正确的行车路线。日本人大不关心其身边以外的事情,仅注意做好自己的事情,少高谈阔论。高速列车上出奇地安静。 当然,工业化程度高也有其造成的烦恼。第一天晚上入住的宾馆,空调设施等一应俱全,连坐便器也是加热的,自动出水的那种,只是我不喜欢空洞发出的噪声,可关了电源后依然有噪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发出了,拔了所有的插头后依然有声,就将房间的插卡取电的卡也拔了,房间断电了。可依然还有噪声,这次是从隔壁的房间传来的。没有办法,外面异常安静,而房间里却隐约有噪声。伴着这噪声,我进入了梦乡。长途奔波太累了,管不了这么多了。物极必反,我们跑得太快太累了,适当停下来休息一会,适当回归自然是必要的。 看到日本城乡街道上没有垃圾,我甚至突发奇想:我们宁愿停止GDP追求,全民来打扫卫生,消除垃圾,远离苍蝇,远离臭味;连续干它十年八年,国人身上干净了,街道干净了,树木增多了,空气新鲜了,河里的水重新能够捧起来喝了,花草增多了,鸟儿们开始又回来歌唱了,也许我们获得的尊重比现在用生命好环境换来的GDP更多得多,而得到实惠的是我们自己。这可能非常艰难,因为从上到下,大家想的依然是发展发展,还少有人想环境环境,还有那些没有出生的后代。 图1 日本乡间的道路 图2 日本农田有多样化的本地森林群落保护着 图3 一家农民办的竹工艺博物馆 图4 一家普通农家院门口 图5 稻田也让他们做成了露天的工艺品 图6 在舒适的环境下生长的肉牛 图7 饲料搅拌器 图8 玉米田地头依然可见到其它草本植物生长 图9 村民家的墓地。这样处理可节约大量的土地,又保留了文化 图10乡村定期回收塑料制品的垃圾框,有机垃圾被处理后作为肥料使用了 图11 乡间的庭院就像微缩后的园林 图12 一家农民画师的画室 图13周末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8772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第一次放牛,老是问妈妈能不能回家了?
热度 1 chrujun 2009-3-19 00:34
我的老家在贵州 思南 天桥边上的一个小山村。我很小就开始放牛了。估计也就三岁多吧,妈妈就让我去放牛。我清楚记得第一次放牛的过程。一天,我妈妈让我把我家的大黑公牛牵到对面山上吃草,让牛吃饱了再回家吃早饭。我把牛牵到对面山上离家200米左右的地方,找一个草比较好的地方让牛吃草。牛也很听话,没有欺负我这个刚会跑的小孩。我猜牛是很想到外面吃草,有小孩给它领路它就特别高兴。要欺负我它只能老老实实呆在牛圈里,等我爷爷每天早上割一些青春给它吃,哪有在外面随心所欲吃个痛快好。刚到山上还没有10分钟,我就对我妈妈喊,娘,是不是可以回家了?牛是不是吃饱了? 还不行,牛还没有吃饱!还要等一会儿。 我妈赶快告诉我。那个时候我认为牛吃饱花的时间和人吃饭花的时间差不多,不知道牛吃两个小时的嫩草也吃不饱。没有多久又问我妈妈能不能回家了。我妈再一次告诉我还不行。在外面放牛还没有一个小时,我就问了我妈十几次能不能回家了。我妈实在是受不了我老是喊她个不停,就让我把牛牵回家了。当然还没有到吃早饭的时间。 农村吃早饭的时间比较晚,大概是上午10点左右。晚饭是晚上7点左右吃。如果干活多的时候就简单吃点午饭,吃午饭的时间大概是下午2点。没有什么农活的时候就只吃两餐。我小学读了6年,读书期间一直是一天两餐。回家后妈妈也没有骂我。快到吃早饭的爷爷干活回来了。爸爸,陈毛儿今天早上去放牛了 。妈妈高兴地对爷爷说。我爷爷是一天到晚,一年四季都干活的人。他告诉我下次不能让牛还没有吃饱就回家。看牛有没有吃饱要看它腹部的水窝有没有平,平了就吃饱了。 之后我明白了,要让牛吃饱的时间真是长啊! 即使把牛放在草最好的地方,吃两个小时它的水窝也平不了。以后每次出去放牛,我都想办法给牛找草又多又嫩地方,希望我家的大黑公牛可以尽快吃饱。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出来看牛吃饱了没有。由于我放牛很认真,妈妈从来没有批评过我。牛也对我很好,上学后每次看见我放学回家就对着我嗷、嗷叫个不停。希望我尽快把它带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好好饱吃一顿。不看我很小,牛很听我的话,从来不攻击我,不和我对着干。长大后回家看见有的小孩被牛欺负得一直哭个不停,被牛牵着跑。真感到很幸运。 由于我放牛认真,我家的大黑牛长得又肥又壮,干活能力很强。小小的我,为家里干了我能够做的事。现在真怀念放牛的日子,和牛相处的日子是最无忧无虑的日子。以后老了还想回家放牛,过没有烦恼的生活。
个人分类: 我的经历|6598 次阅读|4 个评论
春思
邵宇飞 2009-1-9 18:25
春节将至 又近春去春回时 春回时 山花映落日 青鸟跃欢枝 晚风吹人醉 晨露润鞋湿 坡前小羊咩咩吃嫩草 巷内幼童琅琅背唐诗 白日迟迟 夜雨丝丝 溪水潺潺笑柳枝 椽头乌青瓦 墙角磨盘石 总是梦里追旧忆 旧忆总如斯 从前只道春光无限好 怎奈如今久困樊笼春来春往人不知
个人分类: 故乡|4250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丽的乡村,同时也危机四伏
热度 1 cutefay 2008-9-25 08:57
我小时候经常住在爷爷家,所以对爷爷村子二十年前的模样还历历在目。而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爷爷村子也在发生着变化,物质水平是提高了,但是村民们没有环保意识,环境在逐渐遭受着破坏。在感受乡村的美丽的同时,也不禁为这些被污染的环境感到心痛。 爷爷村子在30年前有800多人,而今只剩下400多人了,子女们大多都去外面工作,村庄里老人多。很多老人去世之后,房子就废弃了,有些已经有些残破,而有些已经只剩下断壁残垣了。下面这张图的房子是在爷爷家东南边上。 爷爷家北边有一户人家,房子没有院子,小时候住在爷爷家的时候经常看到那座房子里的老奶奶以及过节的时候到老奶奶家的子女们。而今已经是人去房空 爷爷家南边有一户人家,房子里住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老奶奶院子周围种着很多好看的花,夏天的时候很漂亮,而今人和花都不在了,老奶奶的子女把房子的残破的院子的墙重新修整了一下,墙头上还弄了一些玻璃碴子防盗,估计是为了保护屋子里的老奶奶留下来的物品。 爷爷出生在这座村子中,爷爷出生的房子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房子依然还在,但是没人住很残破了,那个时候爷爷家是地主家庭,房子都是青砖盖的,还是个四合院,而今只剩下四合院的正房了。 下面这张图是一个石窝子,就是以前用来捣米的地方,现在都废弃不用了。 爷爷村子里有很多堆积的秸秆,用来烧火。我们课题组做秸秆高值化转化的研究,主要用秸秆来转化生产燃料乙醇、丙酮丁醇以及其他很多有用的物质。以前过年的时候导师总让我们带一些秸秆回实验室,于是过年的时候我就要采集秸秆,还要问到品种,播种时间。 爷爷家南边有一条小河,还有个池塘。以前夏天的时候,池塘里很多水,很多小男孩还在池塘里游泳,冬天的时候池塘冻冰了,就会在上面溜冰。而今,这个池塘被承包给个人,那个承包池塘的人为了网鱼把池塘的水全放了,如今的池塘只剩下很少的水,只有一些上游大水库流下的水汇成的小溪,已经不能称之为池塘了。 在农村很多人都在河里洗衣服,现在还有很多人到这个池塘的这流动的小河来洗衣服,河水很清,但是这些人没有任何环保意识,河周围很多垃圾,破坏了美丽的形象。 河水的上游是一个很大的水库,小时候爸爸有一次带我到这里来捉鱼,还捉了一条有两三尺长的大鲢鱼。而今,水库的水虽然还很清澈,但是不知道还有多少鱼,水库也被承包出去,承包的人才不会管什么过度捕捞,只注重眼前利益,很多小鱼都被捕上来了。 从水库的坝上看村庄,可以看到村庄的全景,可惜相机只能拍到一部分景色。 水库的上游有一龙眼,也就是不干泉,一年四季常流水,永远不干枯。村里人为了能够常过来取水,还修了一条管子,让水从管子中流出来。这水的水质很好,是天然的矿泉水,很少收到微生物的污染,比起我们这里卖的十几元钱一桶的矿泉水还要好。周围很多村子的居民都经常骑着摩托车过来带一桶水回去喝。可是去看了看,这泉水周围也有很多白色污染的垃圾,很不美观。 如果说上面说的这些环境污染都是一些小打小闹的小污染的话,下面照片里拍到的情景会影响整个村庄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源,会给村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 这是在爷爷家村子附近新建的全市的超大规模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就建在爷爷村子丘陵的最高处,那口泉眼旁边,大水库的附近,并且旁边就是爷爷村子里列祖列宗的祖坟。 我真不知道市里为什么把垃圾处理厂建在这样的地方,它会污染到周围好几个村庄的土地和水源。垃圾处理本应该建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而现在却建在这样水的源头的地方。我想,等建成之后,虽然号称这垃圾处理厂有多少层防护措施可以防止周围的污染,但是无论多少层的保护也不可能阻止垃圾危害周围的土地,尤其是危害那口龙眼。村子里的自来水都是来自那口龙眼,龙眼被污染了,让村民怎么生活?那垃圾处理厂离龙眼也就一二百米的距离,无论如何也会被污染的。水源是一方面问题,另一方面是垃圾中的重金属,连区区一节普通的5号电池都会污染四平方米的土地,这么多垃圾的重金属肯定会污染村子的土地,庄稼在受到污染的土地上生长,会将有害物质积累在庄稼里面,人吃了之后也会中毒,并且很多重金属的毒物是在体内永远也排不出去,会越积越多,危害人类的健康。刚看到网上有报道说四川垃圾处理厂污染水源惹祸,20小孩齐染怪病,真是太可怕了! 唉,真的感到自己的力量特别微小,看到这样的情况,却没有能力改变它。据说这个垃圾处理工程已经花了好几个亿,都已经建到这个份上了,不可能被取消。我觉得我爷爷家的那美丽的水库以后会步云南滇池的后尘,成为死水。 这个城市虽然被评为全国的环保城市,但是其实人们的环保意识很弱,尤其是在农村里,农村没有专门的垃圾箱,也没有专人打扫公共卫生,像下面这张图的情况比比皆是,垃圾积累多了,就会就地焚烧。方便袋焚烧之后会产生剧毒物质二恶英,而村民们并不知道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5063 次阅读|4 个评论
乡村美景
linyaowen 2008-8-4 22:38
1962年夏天,我就出生在下面要描述的小山村里。这里距漳州60公里,山青水秀,四季如春。我在这里上完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在此期间,去的最远的地方是县城。 1980年考取北京的一所学校,只身离开山村,来到繁华的都市。但是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时不在牵挂,秀丽的景色和淳朴的民风让我多少次梦回故乡。 2004年暑期带初中毕业的孩子回到小山村,在小时候劳作过的耕地上驻足,在放过牛的、砍过柴火的小山上放眼小村。20多年过去,小村的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小村变得更美,于是,情不自禁用镜头记录曾经生我养我的小山村。 小桥流水--小村进出的必经之地,小时候趟水过河去上学,到四年级才建了现在看到的桥 今日小村,最高的有4层楼房,像城里的别墅 今昔对比 普通人家 门联 风柜--筛选稻谷的生产工具 曾经的石碾,已被机器取代 劳作的儿时伙伴 插秧 稻草垛 水牛 水牛 水牛 鸡笼 鸭笼 鸭子(番鸭)在悠然觅食 棕榈 我家的香蕉树 相思树 仙人掌种在围墙上,开了花比城里的名贵花草还好看 仙人掌 仙人掌 巴乐果 木瓜 绿竹笋 野剑麻 版权属于林耀文,严禁转载。
个人分类: 游记|328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