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时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方方日记”,想到了“屁股决定脑袋”
rddbzhang 2020-4-24 17:37
打开微信,一篇题为《方方的成名之路最应该感谢 ZF 》的帖子,跳进眼球。第一段的开场白,就着实生猛,果然,第二段便直截了当地写道:“做作家能做到方方这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总觉得,方方不应该有这么冲天香阵透全球的名气,但事实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方方现在的名气就有‘我花开后百花杀’的破竹之势。”在此,作者用唐代农民起义头领黄巢诗,把方方高高抬举为标杆人物,渲染出一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气氛。接着,作者写道:“让方方名气如日中天的无疑是她的封城日记。”“我对她的封城日记没有特别的感觉,因为太没火药味了,根本不符合我们时评人的胃口。”俨然有点自诩“闯王”李自成级别了。 其实,何必把当下网络自媒体中的喧嚣,看得太重、太当真,那不过像被人操控的杂乱市场,假货泛滥,真品难得待见,打压与哄抬物价并举,吆喝的热点不断切换,为的是从中谋取各类利益。 ——可还记得,因了1月23日武汉断然采取人类社会近三百年未曾使用过的“封城”举措,才使得当时的网络炒作热点紫禁城“故宫女”,切换成“方方日记”?网传“方方日记”要贴上洋标签在国外出版,但想来,恐怕总归改变不了其市场商品的属性。 所谓“方方日记”,据说是一个署名“方方”的作家,在武汉居家隔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逐日记录了武汉封城后至 3 月 24 日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发布在自媒体上,共 60 篇。“方方日记”在自媒体网络炒作到高潮时,我也曾浏览过其中一些,得到的启发是,让我想起了“屁股决定脑袋”那句话。此话虽然粗俗,但含义真刻,意思是说,一个人屁股所坐的位置,决定了他 / 她的脑袋之所想、嘴之所说、行之所为。读后感是:方方是坐在求全责备的旁观者和显得悲天悯人的卫道士的位置,倾向性地记录自己在这场人类史无前例的新冠病毒疫情中的居家个人感觉,全然不理会实实在在的、绕不过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即:新冠病毒是人类不曾遇到过的凶恶天敌,中国作为疫情的发源国,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对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毒力,有一个从无到有、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行政管理应对疫情的方式和能力,也有个去粗取精、改进、完善、提高的渐进过程。所以,“方方日记”的内容和主题,难免流露恐惧、痛苦、消极、埋怨、苛责,写作虽细腻但偏颇,情绪低落而焦躁,还夹杂未经证实的惊悚传闻。把这样的私人日记连篇累牍地、即时性地、公开地发表在互联网络上,不论其动机和目的如何,在抗疫的艰难阶段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在受众中引起了恐慌、埋怨、纷争、分裂。 ——这 是有目共睹的。 相比之下,读到“知识分子”公众号连载的《纽约抗疫日记》,感受就大不同。该作者是一名在美华人医生,在新冠病毒疫情中选择的站位,是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者。该日记描述了瘟疫给病人带来的苦痛、死亡,给大家的生活生存所带来的烦扰、冲击,自己战斗在抗疫第一线为救治病人而付出的艰辛和得到的慰藉,既揭露艰难困苦和存在的问题,又昭示信念和光明,提振人的希望和斗志。众所周知,纽约的新冠病毒疫情,无论是感染病人总数还是死亡人数,都远比武汉多得多,但《纽约抗疫日记》没有一味地涂抹悲惨和埋怨,而是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人性的理智与力量。 或许会说,方方毕竟是作家,不是医务工作者或科学家,怎能要求她当抗疫中的一名战斗者?窃以为其实不然。在郁闷的长时间居家隔离疫情的日子里,有一天,偶然在随机播放的音乐曲组中,听到冼星海作曲、塞克作词的歌曲《二月里来》。此曲虽不同于《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战进行曲的激昂英武,但那朴实无华、语义深刻的歌词,嵌入在牧歌式田园风格曲调中,同样洋溢着困苦中的坚毅,参战的积极作为,和抗战必胜的乐观信念,既悠扬嘹亮,舒心悦耳,又动人情怀,感人奋进。特别是当听到 “年老的年少的在后方,多出点劳力也是抗战”、“我们能熬过这最苦的现阶段,反攻的胜利就在眼前”时,不禁联想到,咱这些居家隔离以阻断新冠病毒蔓延的人,不也起着当年抗日战争中游击队员们切断敌人后方交通线的那种作用,是这场反击新冠病毒抗疫战争中的战斗者吗?如果我们能在网络平台中,不传谣不信谣,不去助长恐慌气氛和失败情绪,相互间多些安慰和鼓励,不也是在为抗疫做贡献吗?诚然,在新冠病毒疫情汹汹的艰难日子里,谁也过得不舒心不轻松,都有话想说、有苦想诉,事实上,官方也开辟了专门的网站,供民众反映问题,表达意见,提出建议,举报失职渎职;但是,想一想,故意避开下情上达的通畅信息渠道而偏激地在互联网上渲染所谓“阴暗面”,造成民众心理恐慌,以至于挤兑医疗资源发生大规模群集性感染和瘫痪医疗正常运行,难道这些客观效果不是很沉重吗?进而言之,在决定人类命运的反击天敌新冠病毒大战中,作家应该基于人性、良知、责任,创作《二月里来》这样的作品好呢,还是那样的“方方日记”? 令人惊讶的是,方方本人是以战斗者自居的,“方方日记”最后一篇的题目就是《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 我很纳闷:方方是否意识到,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反击天敌新冠病毒大战中,她打的那种仗不是向着人类的天敌新冠病毒开火,而是阵营内部消耗战?把这种“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打法,标榜为“美好的仗”,难道真的就那么心安理得吗?
0 个评论
全面推行在线教育,时机成熟了吗
d289390715 2020-2-6 17:05
近日来,在线教育的新闻不绝于耳,针对“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一些单位也及时作出回应。大年初六,湖北省教育厅发出《省教育厅关于全省中小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 开展网络教学的指导意见》;大年初八,河南省教育厅官网发布《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上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类似的指导意见连日来频频见诸报道,不少高校也马不停蹄的布置了相关任务。股票方面,云办公、在线教育等板块甚至出现连续涨停。一时间,在线教育风起云涌,看似风光无限。 但,全面推行在线教育,时机成熟了吗? 笔者认为:全面推行在线教育,时机尚不成熟。 传统的教育有三个基本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在线教育还要考量一个重要要素:硬件。 本文仅结合这几个因素做初步的分析, 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不代表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意愿 。 教师方面,随着近年来 MOOC 的兴起,已经有一批教师具备了在线教学的经验。但同时,也有一批教师不具备在线教学经验,如果考虑上中小学教师,甚至这样一批不具备在线教学经验的老师人数还不在少数。赶鸭子上架,鸭子也不可能变成天鹅,赶鸭子进烤炉,鸭子恐怕就要变成烤鸭了。 另一方面,对于新教师上新课的情况,很可能有些教师连教材还没拿到,他们怎么备课?多半儿是要借助网上的资料。但网上的资料准确吗?合乎逻辑吗?如何保证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用好教材? 这个时候如果仅仅是响应号召而全面推行在线教育,一些课程无异于病急乱投医。 教师方面还有一个担忧,前两年金课水课的口号喊的很响。教师层面,主要是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课程考核三个主要方面,前述的因为不具备教材,教学内容上个别老师可能会存在问题;教学管理上,某些单位已经号召组建 QQ 群、微信群了,在线教育模式下,如果实现不同老师的有效教学管理、作业量分配合理,如何避免各种所谓的学习群演变成工作枷锁,很有可能也是个问题;尤为重要的是,课程考核方面,目前看到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90% 以上的课程考核无非就这么几个模块:思考题在线参与、选择判断题、主观题论述、在线课程看视频得分。从内容而言,目前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因考核形式僵化、考核内容更新速度慢等原因,加之一些课程考核的答案可以直接从网上找到,这种情况下考核成绩的真实性、学习的成效性都是很大的问题。让老师一个一个检查学生作业,又极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些矛盾无法解决,学习的成效性就存在很大问题。 说所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都是金课,我不敢苟同。 说在线课程的考核很水,我深以为然。 教材方面,很多高校教材都是开学之初领取。就算是学生在寒假前已经领了教材,估计很大一部分教材都被放到了学校。 学生没有教材,能不能学?能学。 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会。 学科交叉融合越多、需要查阅的资料越多,学习效果越受影响。 学生方面,仅论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学生。当前高等教育学风不佳应该不是个案,如何保证学生看视频就学进去了?如果保证视频的那头不是枪手或大头贴?当然,即便是传统教育,学生人来了、心没来也是大量存在的。但在线教育条件下,如何保证教育受众的真实性、学习的过程性和成效性,依然需要深思熟虑。 硬件方面,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统一采用某一个高校的精品课程,是否能满足教学要求?让学生一天四个小时甚至六个小时的看电脑、看手机,是否合适?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是否还要考虑一下孩子还在长身体?不同地区的网络是否畅通?等等等等,因教育水平、经济发展不同,硬件方面的问题也不少。 (图片来自于网络) 结论及建议: 1、当前阶段是以疫情防控为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 2、全面推行在线教育,时机尚不成熟,目前在线教育过程管理不足、考核环节放水严重; 3、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在线教育的特点,优先在本学期安排适合在线教育的课程; 4、选取部分较为适合开展在线教育的课程,采用集中授课、集中学习的策略(如第1~10周集中学习若干门课)。一方面通过集中学习来提升学习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等待疫情的最新进展,并给那些不适合开展在线教学的课程更多的准备时间。极有可能,第一个教学阶段结束之后,疫情就出现了较大转机,接下来就可以按照传统方式授课了; 5、高等教育领域,建议选取部分课程做试点(如不需要教材的、传统教学时考核要求也不高的、在线教育已经具备成熟经验的),在全面推广之前先看一看试点的学习实效。切忌完全按照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广在线教育; 6、抵制在线教育的各种形式主义,要把学习成效落到实处! 7、寒假愉快!
个人分类: 教学|27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私下仍称“同志”行得通吗?】
热度 1 haipengzhangdr 2017-5-25 08:46
私下仍称“同志”行得通吗?? 这个《 中共聊城市委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 》 的第25条——昨天早晨一上班我就发现了,但忙于驳斥清华陈教授关于“一中各表”的有害言论《 清华陈教授对【“一中各表”】之“高论”——无益更且有害! 》而无暇顾及之。 现在将其亮出来,供我们科学工作者分析。 “25.关于部分领导干部在私下或半公开场合相互间不称“同志”,影响不良的问题。市委组织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对党员领导干部拜把子、搞小圈子问题,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坚决纠正庸俗风气。目前,市委组织部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把“两学一做”纳入“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杜绝各种不良风气。”——请见:【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5-24/doc-ifyfkkme0284512.shtml】来源:山东纪委网站 昨天早晨新浪网站转载时,所用的标题是 《山东聊城:领导干部互不称“同志”发现就处理》 ,可见新浪编辑新闻意识很敏锐(且现在这个标题现已被改回山东纪委网站之原标题了——肯定是山东方提出“抗议”了……)。 这个题目中的“互不称“同志””——读起来很别扭,应该是“不互称同志”吧? 当然,这倒不影响我们们对内容的理解,问题是:干部、党员互称同志——尤其在私下、半公开场合——有可行性吗? 先看看历史。同志一词最早可能出自孙文(号中山,字逸仙)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在孙文去世前,中共党员、干部是否已互称同志,已不太好考证了。 记得1966-1976年期间,有不少红卫兵称其父母为同志。在那个特定的“岁月”里,这也不算事儿;但在“改、开”后,这种家庭内称同志的现象基本上绝迹了吧? 在国际是越南是中国的好兄弟、好邻居、好同志——已在于公开报道。另一方面,不能回避的是,苏联的“共产国际”早就消失了…… 现在这个聊城这个决议,据笔者初步分析,可能与官员被一些部下成为“老板”等等现象有关吧,如批驳令计划时,曾披露其拉帮结派、另立山头时就提到过称呼问题。但以党纪强制在私下称之,是不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此涉及:1.可行性:在私下场合,纪委部门是难以主动取证的;而如果党员普遍反感,即使看见不称同志的也不会向纪委“检举”;况且连农村群众都知道即使有如山铁证尚且甚难以告倒一个村支书或村长(村委会主任),身为党员者能不知道么?! 2. 部下称上司同志,会忌惮上司的心理,必担心此引起上司反感。很重要的一方面,现在的基层官员们优越感太强(腾讯微博曾传闻某县委书记比荷兰女王的架子都大),但同时称呼领导的职务时,也是领导日常普及“权威性”、“纪律性”与党内“规矩”的形式。在党内民主化尚需加强的今日,互称同志缺乏社会土壤。而领导称部下诸如“小王”、“小李”则显得“亲切”、“平易近人”。据李肇星回忆钱其琛先生,钱要求其部下称其“老钱”(而不是钱同志),前几天我在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59769do=blogid=1056515 】中向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普及法律基本常识时称为同志(该文再被“屏蔽”),至少不是褒扬的口气(因为我对其表态水平无法恭维,其早就不是第一次了)。而就党外而言(我不是党员),在大街上问路时叫人家同志,恐怕兴致很高地理睬的甚少罢。 我初步估计聊城这个决议不会向全国推广,但不知各位师、友怎么看??恳请赐论!谢谢! 涿鹿县医院神经外科张海鹏于2017-05-25
71 次阅读|2 个评论
时政评论(一):尴尬的奥巴马关岛行
huaqx2016 2016-5-31 02:59
尴尬的奥巴马关岛行 -庆新- 广岛值得关注,南京更不应忘记。应该让安倍先到珍珠港就二战侵略罪行道歉后,才谈得上美国总统去广岛! 奥巴马在2016年 G7 峰会期间 5 月 27 日历史性的访问日本广岛, “ 这是首位在位的美国总统对日本城市进行访问。白宫方面发文称,本次访问将以追求无核世界、加强美日关系等为重点议题。然而,日本一直试图在各方面遏制中国发展,奥巴马的访问是否会发送错误信号? ”上面这段话是美国媒体 《赫芬顿邮报》 的原话。 我同意,奥巴马之行隐患无穷。 邮票事件:广岛蘑菇云 广岛名声并不好,它并不是和平之城。现在该城的大和号博物馆还在飘逸战争的阴影。 1995年美国邮政总局为纪念二战结束50年,发行一套两枚邮票,印着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一下子日本恼了,马上抗议。美国人也就乖乖接受抗议,撤销了邮票发行。出于义愤, 我写了《荒唐的抗议,糊涂的软弱:评美国邮票风波》一文,在美国《侨报》发表。当时我没有中文软件,下面图1是报纸扫描的图片 。 1995年的文章指出二战后期美国在广岛、长崎扔下原子弹时当时战争之需,是日本当局拒绝按波茨坦公告条款投降的必然结果,两地被选中也是这两地积极参战的‘恶有恶报’。美国邮政当局完全应该据理力争,坚守道义,坚持发行。但一味软弱退缩的结果,是日本人居然占据了道德正义制高点。年复一年的反复宣传,日本倒成了受害国!文中批判了日本右翼政团图谋复活日本军国主义,同时指出必须警惕日本的泛和平主义:战后中国每年12月13日在纪念南京30万被屠杀的同胞; 而 8月15日,日本人则在广岛祭奠 8 万被美军原子弹杀死的同胞,仪式以日本人惯有的庄重肃穆吸引世界媒体眼球。但是, “ 二者在正义的天平上绝不等价,在公理的尺度上也并不均衡! ” 日本百姓的错误历史观令人担忧。这篇文章还特别指出:“广岛、长崎却年年大张旗鼓地在原子弹爆炸死难者纪念碑前集会演说。作为禁止核武器的和平运动虽有其积极一面,但在年复一年的宣传下,公理似乎慢慢颠倒了。广岛、长崎被美化为歌舞升平的和平城市,忽然一夜之间被美军扔了原子弹,从而一笔勾销的它们在二战其间,特别是太平洋战争中扮演的罪恶角色。难保没有冥顽不化的军国主义分子借题发挥,以祈祷亡灵为名,行清算盟军杀害平民之实,以煽起日本国民中狭隘的民族复仇心理。似乎美国投原子弹,反成不人道的战争行为,而日本则变为原子弹的无辜受害者,正义、公理又回到日本那里。于是日本政府在邮票事件中由后台跑到前台,厚颜无耻地向美国抗议。”小小邮票事件,撬动了历史是非杠杆!侵略的加害者变成了原子弹受害者! 我大段引述21年前的文字,实在是感到痛心!历史的发展,不幸而被我言中!日本宣传很成功,从1995年的对老大哥第一次抗议,20年不懈努力,到2016年美国大总统屈尊就驾跑到广岛行祭奠之礼,作‘谢罪’之行,虽然国务院发言人口头上连连否认。历史何其讽刺,现实多么残酷! 去年,皮尤民调中心整理了多年来美日两国的调查数据:1945年 广岛 核爆不久,高达85%的美国人赞同核爆。2015年该数字降为56%。而18岁到29岁的美国青年中47%认为使用核弹是正义的,在65岁以上的美国人,该数字为70%。在日本大约只有10%认为核爆正确。 图 1 《美国邮票风波》全文。这是 1995 年《侨报》文章的扫描件。文中曾说‘罗斯福总统下令扔原子弹’,笔误,实际是杜鲁门总统 广岛、长崎在二战历史中曾扮演过极不光彩的角色,完全不是樱花遍野,安平祥和的世外桃源。95年我的文章中就说:“广岛,自1868年起即已是日本的军事中心,二战中又是日军要地;长崎历来就是日本造船中心之一,太平洋战争中是日舰的补给港口。两地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以致整个二次大战过程中都留下罪恶的纪录。”两地的百姓为太平洋战争效尽犬马之劳。“日本人应在深自谴责日本军政府的同时,也反躬自问当年自己的言行。”从1995年日本政府借美国邮票事件发端抗议美国开始,年年的造势诉苦,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20年后完全翻盘,半劝导半挟持让美总统去广岛谢罪。但是日本非但没有丝毫负罪感,反而趾高气扬地大肆宣扬当年日本的武功盖世。失败就在少一颗日本自造的原子弹。如果日本先造出原子弹,他们会因为‘人道主义’不把原子弹扔到美、苏、中头上? 广岛,大和战列舰 广岛改邪归正了?它的好战本质变样了吗?广岛有个出名的吴军港,还有更出名的「大和 号 博物馆」,有‘ 海上自卫队吴史料馆’ 。 日本帝国海军的象征 大和号 诞生于此, 广岛以 大和号 为骄傲。 图 2 博物馆最吸引眼球的是这个26米长的1:10大和舰模型 瞧!前面九座巨炮,侧面 20 多门副炮,原长 260 米,是当时世界最大战列舰!吨位比当时美日的航母都大得多!什么叫战列舰?在航母之前,海战的巨无霸就是巨炮巨舰,排列成行,一齐轰射。而那时的航母有国际公法限定,吨位最大是 5 - 6 万吨。大和号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战舰,有 7 万多吨,曾是联 合 舰队 旗 舰, 是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骄傲,也就是广岛的骄傲! 广岛吴港 大和号建造之地,建有大和之塔 ,为大和舰桥的造型,两侧摆放着主炮炮弹。 开馆一年多就有二百万人游览。大和号上的报时钟,每三十分钟由舰员操作报时,是在为逝去的帝国招魂! (图3, https://zh.wikipedia.org/zh/ 大和號戰艦 ) 去年底我到珍珠港,登临 密苏里舰,感觉巨大无比,但它前甲板只有 6 门主炮。 1945 年大和号曾在吴军港与美机交战, 4 月 7 日在长崎被美机鱼雷击沉,从第一枚鱼雷击中到全舰沉没仅两小时,其嚣张匆匆,而沉沦何速!完成从广岛诞生,到长崎沉末的全过程,也是历史的嘲讽!它是安倍之类右翼政客人士的精神祭品,令许多日本人顶礼膜拜也不足为奇。博物馆 也还收藏二战期间日本海军广泛采用的九三及九五式魚雷,战争后期的自杀型特攻兵器(潜艇)就是以九三式魚雷为基础。此类展品遍布日本的大小博物馆!广岛至今还弥散战争硝烟! 奥巴马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献花后称, “71 年前,死亡从天而降,世界被改变了。 ” 奥巴马在讲话中呼吁,构造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 广岛行一为取悦日本,二为给自己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添彩。 可惜他 是非不清、对错不明,没有谴责一句日本当年的侵略罪责, 没有提一句日本军人的凶恶残暴,没有说几句南京大屠杀、马尼拉屠杀和丹巴美俘的死亡之旅。在一片轻诵浅吟中恭恭敬敬送上花圈。本应是安倍替日本谢罪,却逆反成美总统事实认罪! 我想重申一句:广岛长崎无辜受原子弹爆炸之害的妇孺百姓及其后人,当然可以祭奠其先人,祈祷和平,但前提有二:一是日本政府承认二战侵略罪行;二是日本百姓应像德国百姓一样,对当年不义之战有深切反省! 图 3 大和塔大和舰桥 图 4 展览馆内零式战机及‘赫赫战果’! 图 3 显示日本大和战舰的舰桥及塔身下碑文, 这里还展出偷袭 珍珠港的‘ 回天鱼雷 ’! 这耀武扬威的“战舰大和之塔”还在炫耀二战,特别是太平洋战争时日本的光辉。教育后代爱国忠君(天皇)。 安倍,得意忘形 安倍上台后的目标是删除和平宪法第九条,以其历史修正主义步步前行。借 G7 峰会,安倍好不容易以会议主持人身份走秀了一把。就在会议临近之时,突然爆出美军人士在日本强奸、杀害、抛尸的丑闻。本来对日美主客双方都极其尴尬,安倍则老谋深算游刃有余地强烈抗议,给奥巴马当头一棒,既赢得日本人舆论支持,又对老大哥显示强硬,使奥巴马更加乖乖服软。身高马大的奥巴马立马矮了半截,应该说安倍玩政治高出奥巴马。 奥巴马确定要访问广岛,最高兴的就是安倍政府。在电视中,安倍说出“由衷表示欢迎”时,声音都在颤抖。“这无异于给安倍政府打了一剂政治强心针,”美媒如此评说! G7会议上安倍得意忘形地吹嘘他的经济三支箭,要全世界学习,真会吹牛!他的经济三支箭早已跌落,要不然IMF何以下调日本经济增长由1%下调到0.5%?若全世界都0.5%增长,赶得上全球人口增长?他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提高日本税率10%的计划,就在他吹嘘三支箭的第三天被迫亲口宣布推迟到2019年,原因是日本经济状况不佳。他的政治三支箭实际是‘奥巴马访广岛’,随后‘议会选举得胜’,再‘强行通过废止日本宪法第九条’这三步。根本目的是废止和平宪法。 他相当有耐心、会坚守,知道不利时低头装怂;而时机有利马上得志便猖狂! 安倍主导的G7会议,本应是讨论经济大势与对策,却被他挟持跑题到南海争议,借机孤立、敲打中国。 G7作为发达国家经济治理平台,提不出治理世界经济乱象的方案,安倍挑事、奥巴马呼应,挟持其他五国表态关切东海和南海局势。德国媒体甚至以漫画七个小矮人来讽刺G7首领之无作为! 奥巴马应该先邀请日本首相(特别是安倍)参访珍珠港瓦胡岛,参观亚利桑那舰纪念堂和密苏里舰(图 5 ),在他们对二战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对珍珠港偷袭牺牲的美军数千将士表示诚恳道歉后,再考虑是否有必要去广岛做秀!奥巴马也应该在广岛首先简要再次宣示二战的正确历史,强调日本要像德国一样反思这场战争,特别是广岛人民。 不过,安倍肯定不愿去珍珠港。去年年底我到珍珠港,导演介绍说来珍珠港的日本人很多,特别是中小学生。但是他们不愿去参观亚利桑那舰和密苏里舰,个中心理纠结不言自明。对 1941 年日军偷袭珍珠港,日本人在美国有负罪感!但同时,在日本国内以‘靖国神社’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历史、文化题材的博物馆,都会展出偷袭珍珠港飞机领队的照片,并当作英雄颂扬。指挥偷袭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以及所有日军头目,包括甲级战犯在‘靖国神社’的‘游就馆’里都有照片和颂词。而珍珠港导游还说,日本人来瓦胡岛却喜欢到大风口观看, 因为偷袭的第二波飞机是从东面两座山脉中间凹档的大风口绕到岛的南部,进袭珍珠港重创美军。导游说,日本游客喜欢到大风口( Nuaniu Pali ),可能是想像一下当年日机是如何巧妙进击的吧!日本人的心态可见一斑! 95 年至今 20 年一代人,日本的中青年已经被日本右翼小泉、安倍之流的历史修正主义洗脑 : 二战战犯成为日本的民族英雄,扔原子弹是加害于日本百姓 … 。 详见本人博客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a26c930102w1zf.html (图 9 ) 图 5 右, 亚利桑那舰纪念堂; 左,日本签署投降书的 密苏里舰 奥巴马,首鼠两端 首鼠两端,进退失据,左右为难,这是奥巴马访广岛的尴尬心态。 美国宣布奥巴马将访问广岛, 美国的“二战”老兵组织立即反对奥巴马之行 , 丹巴死亡之旅遗属组织 公开信称:广岛核爆是人类的毁灭能力的象征,也是代表为结束痛苦和专制所需的努力。公开信强调,安倍政府一直竭力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奥巴马访问广岛将会姑息安倍政府背叛历史的行为。 他们 呼吁,奥巴马应在当年日本将美军战俘掠至本土的登陆之地—九州岛门司港为战俘纪念碑奠基 并凭吊 。 这些美国正义人士的呼声不应被抹杀! 但是,奥巴马该说的话却一言不发!起码他可以说一句: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已经过去 70 多年,为避免更多美军、日军的更多伤亡,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是不得已之举,这对早日结束战争是必需的。 但奥巴马选择完全不讲日本当年的罪过。显然,美国软而日本硬,何也?本人不揣冒昧猜测:一为美国国家利益,二为 奥巴马 自己个人历史留名。所谓美国国家利益,其实是短视之见:美国国力走衰,要世界老三日本作东亚打手,抵御中俄。日本战后 70 年本来一直仰仗大哥提携,难得大哥要日本出钱出枪炮在国际一切场合挑起争斗,安倍从祖父岸信介遗传来的基因蠢蠢欲动,积极冲锋陷阵。从奥巴马个人角度,别忘记,他当总统 9 个月 就 获 2009 年诺贝尔和平奖 ! 说来也怪,啥事还没干,却得诺奖,连他自己当时都十分吃惊。 “ 居然是他,居然会是他! ” 消息瞬时引发了全球关注 。在奥巴马自己也感到吃惊的当口,共和党主导的 Fox 电视台评论员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话: “ 白宫也在找获奖理由。 ” 在主政近 8 年之时,奥巴马不忘给自己青史留名,留下彪炳史册的政治遗产:第一个在布拉格提出‘无核世界’构想,第一个访问古巴,第一个到访广岛。 他的全民健保出发点不错。但 共和党、保守派认为, 无论奥巴马在广岛说什么,此访都充斥 “ 道歉 ” 色彩,访问广岛是奥巴马 一系列 “ 谢罪外交 ” 的继续。 而历来是民主党色彩的 《纽约时报》也批评奥巴马去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把日本描绘为受害者,详细介绍了十多万人如何因核爆引发的大火和放射性中毒身亡,但几乎没提遭受原子弹打击的历史原因,忽略了日本袭击珍珠港、侵华战争以及杀害大批冲绳军民等历史事实。《纽约邮报》也以“奥巴马耻辱的道歉之行来到广岛”为题批评这错误之行。两边批评、左右为难,也难怪他在广岛的几张照片都阴沉着脸。 一位两次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的美国将军1995年在美国国会曾说:“原子弹下无冤魂!” 奥巴马应对此牢记、深思。 我对共和党、民主党没有研究,网络上有句泛泛之言,觉得可用:一般说,民主党重意识形态,到处讲民主自由,力主全球化,而大学知识界里支持民主党的居多;共和党则重实际,维护美国本土利益,有民粹主义色彩,讲求现实主义。有相当多华人支持共和党。此论对不对,不敢说。不过看奥巴马却有几分像,他似有‘ 理想主义者的无核梦想’。又由于他太顾及个人好名声,显得软弱而处处讨好他人。 奥巴马是否真在主持美国的战略大计?人们最近经常看到两位美军高官隔三差五地就南海局势甚至中美两国关系发表耸人听闻的高论,不看名字,还以为是美国总统、副总统亲自宣示,真不知有无白宫授权。以三亿美国人的长远福祉计,下任总统应好好抓美国实体工业的振兴,而不再搞‘以钱生钱’的金融鬼把戏;要减少被滥用的军费,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科技持续领先为傲! 中国,挑战连连 中国的内政外交都面临 挑战。人们知道,开车遇到来车,要判断三点:方向、速度和位置原点。还有更重要的是规则,交通规则。如果你按左行规则,我按右行开车,就必定迎头向撞。大国之道亦如此。美国喜欢下国际象棋,冲峰陷阵,打直钩拳;中国人喜欢下围棋,各处布点,打太极拳。二者何优何劣,不知道。对中美百姓而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吧!但愿这俩大国只打嘴仗不真动武,增进共同利益交集圈,多谈中美合作的前景;两国军方应少夸耀自己武器有多先进!意气用事,好勇斗狠,弄错方向也会撞车!双方体量大、速度快,一旦擦撞,后果严重!这是常识。 什么是国际通行的交通规则:联合国宪章及相关法规。 2005 年我写另一篇批判日本右翼翻案的博客文章,指出“ 立即拟订《制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国际公约》是联合国的当务之急 ”,主张“ 凡以各种方式宣扬、歌颂、纪念德意日法西斯軍国主义头目、战犯及纳粹軍国主义思想、反动历史观、标识、军旗的,均以违反《制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国际公约》者治罪。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a26c930101dwmw.html 可惜人微言轻,难以实现。但我想, 只有坚守联合国 宪章及法规,中国的外交朋友圈才会壮大,有真朋友。 中国虽然外交上接连遇到 G7 会议挑战,不久还会有什么法庭仲裁,但笔者认为中国国内的问题更加严峻,处理好国内问题才是根本。台湾蔡英文上台后的台独挑战,反腐(特别是军内反腐)重任、经济下行的持续压力、产能过剩、金融股市楼市的连续出事、官二代富二代与百姓的严重对立及群体事件,普遍的道德缺失、信仰缺失等等。而 ISIS 等恐怖袭击的阴影、东北老工业区民生不振,都是实实在在的挑战。一步失着,波及全局。 此文已经太长,言不尽义。但还是打住吧! 敬请各位批评。 2016 年 5 月 30 日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亡国三恶因
dilingjun 2010-12-5 23:08
昨天晚上一位朋友拿来一幅他写的书法,抄录的是于右任先生1910年10月23日发表在《民立报》上的时评。全文只100多字,这段时评虽说距今快一百年了。读来却让我震惊不已,我真不知道老人家说的是90年前,还是??!难道历史真的能克隆吗?因此,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民穷财尽,社会破产,国家破产。国有金,吝不与人,为他人   藏。此其一。   善不能举,恶不能退,利不能兴,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贪,使   学而为盗。此其二。   宫中、府中、梦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窥伺中、霄小拨弄   中,国际侦探金钱运动中,一举一动,一黜一陟,堕其术中。此   其三。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66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当前草成几对(没共鸣我自觉删掉!)
热度 1 mhdy 2010-8-26 20:30
房价菜价食价物价漫天涨价 贪官赃官昏官庸官没守法官 城管欺负小商小贩天理难容父母之官熟视无睹不管苍生死活 拆迁碾压黎民百姓伤天害理封疆大吏装聋作哑无视江山社稷 官不吝贪养之以银有如为虎作伥 民不畏死惧之以死尤助揭竿而起 办大学唱高调去行政化立牌坊当婊子 搞教育大跃进强权说教拆学校建市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9 次阅读|3 个评论
让人听不懂的时评
黄安年 2009-3-24 17:05
让人听不懂的时评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24 日发布 今天有报天天读的开创人又放让人听不懂的时评,在谈到下月初即将举行的 G20 峰会时说中国有点晕,真的领会不了这个晕是中国还是他本人 , 因为这位主持人最近的节目又频频出错 , 是不是晕得自我感觉太好了 ? 时评不是作秀、搞笑 , 比如把阿富汗基地地区领导人比作我们的科级干部等等,至少让人感到可信度存问题 , 而读报和时评如果没有可信度,这节目我们能当真吗?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3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常识》游戏
bookscent 2009-1-27 22:40
读研时,一位熟知武侠小说的室友听说我尚未读过金庸的任何一部作品,随口道:我太羡慕你了! 我明白他的意思,其潜台词是: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等着你呢。这就像吃饭,饱食后不再有食欲,反而怀恋起饥饿时吃到第一口时的美妙感觉,此时便羡慕起刚刚落座开餐的人。 最近看电影《非诚勿扰》,感觉这是一部很失水准的片子,从故事情节到细节包袱,实在没碰到什么新鲜东西,有些看不下去。偏偏周围的人都说它好,难道是我自己出了问题?或是对冯氏幽默太熟了?我和同事开玩笑,说是郭德纲的相声听得太多,以至于一般的笑料很难让自己乐得起来了。 对一种事物看得太透,了解太多,那事物在你面前就会显得越来越了无生趣。这也算是一种喜新厌旧吧。 面对梁文道先生的新书《常识》,我一方面满怀兴趣,那当然是冲着文道老弟的才学;可另一方面又怕读不下去。这几年通过看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开卷八分钟等节目,对文道老弟看问题的角度早已明了,《常识》这本书实际上是他的旧文合集,无非还是那些观点,再看也不会有什么耳目一新的效果了。 不过,作为时评文章,论点只是骨头,耐看的是肌肉和线条,即它的论据和论述过程,以及语言。《常识》里的大部分文章我原先并未完整读过,所以觉得这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但阅读不能仅靠道理来支撑,还要找些直接的动力。我突发奇想,既然我自认为对梁文道了解不少,那不如就按预测法来读这本书吧。 在读每一篇文章之前,我都先根据题目(及其带有暗示或解释性的副标题)来猜一下他要写些什么,会怎么写,然后边读边看自己估对了多少。这种方法让这本书变成了一个做思想游戏的玩具,自己不仅能读下去,而且满怀兴致。 比如《抗战(为什么它还没有结束)》这篇,写于2005年,我推测他一定会讨论二战纪念活动、中国人的历史观、民族主义、日本靖国神社、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等等,实际内容大致相符。细看之后,感觉里面对于中国缺少专用于抗战纪念的国家级墓碑的阐述比较出彩,很有意思。再如《汉奸(一团模糊的历史现象)》一篇,我一下子就能想到《色戒》和中国人的对待忠与奸的那种狭隘的脸谱化的历史观,文章果然就此展开。 有的文章仅从题目看是很难猜的,比如《老师(一种基础的职业)》这篇,我不能确定他是要谈我们对教育如何重视不够,还是要谈今天教育如何成为稀缺资源而导致老师收受贿赂等等。看了才知,他是以芬兰的教育为例,谈老师在中国如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有像《作协(政府供养艺术家的理由)》,我觉得也是属于可以有正反两方面观点的题材,看了方知,原来他也不是要给出定论或方案,只是建议不要一刀切,要理顺政府与文艺的关系。这种文章我反倒觉得缺乏力量,像是废话。 有的文章,像《潜规则(真正的规则)》这种,可写的内容太多,反而让人不知该从哪个角度去猜,只能直接去看。文章很短,显然属于一时的有感而发,而非系统论述,读后不太解渴。 也有的文章,题目有些误导,比如《浮躁(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猛一看,觉得切中时弊,一定非常精彩。读了才知,他是想说当今的人们说的太多而不善于听,过于喧哗而缺少理解。这就让人觉得题目起得太大,内容太单薄了。 在我看来,书中最有阅读价值的,还是那些题目很小,一目了然,但真要让你来写,你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写或不可能写过1000字的那种。比如《极少数(只限于坏人的一种量词)》之类,一看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但他是怎么把这样一件事变成一篇有7段文字的文章的。这才是功底。 还有个别文章,则是勾起了我的职业敏感。像《信息不对称(中国特色的咨询匮乏)》这篇,让我这个搞出版的来不及再去推测就要先睹为快了。他讲了出版,讲了国内在图书引进方面的问题,但论据的说服力并不强,结论也有偏颇之处,有些地方不难反驳。比如说,信息的残缺和不对称并不是一回事,信息服务也未必是出版的终极目的,对网络媒体的限制按照禁果好吃的原理在实际上其实是适得其反的,甚至可以说提高了大家获取信息的觉悟,等等。我当然不是要否认他的观点,只是觉得他这一篇写得太急,论述和分析的过程有问题。这篇是他在2007年写的,很简短,我相信,如果让文道老弟现在重写同一题目,一定是一次彻底的改写。 在《奥巴马的修辞学》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我看到了作为一个编辑比较忌讳的一句话:表面上看,奥巴马魅力与同类型的人物只盛产于职位要公开竞逐的政体当中,和一向擅长对外敷衍政治套话对内勾心密谈的中国无关。这后半句对中国现状的定义可谓足够尖锐,我很佩服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这位责任编辑,也许换一家出版社,编辑会让文道老弟把这句稍微改一下,别那么针针见血,让一些人不快。当然,也许是现在我们的政治已经足够宽松(或是足够自信)了,不怕这类批评。这样最好。但真要是换了我,一个做了10余年编辑的人,心里还是没底。 对于时评文章,我的观点是:不可不读,不必多读。 评论总是从偏见开始,无论他是多么有才学的人。这里既有个人知识局限性的缘故,也有技术上原因。就像和人辩论,把话说全了反而等于没说,不能支持任何观点。所以,我觉得读时评最有价值的不是去接受或反对他的论点,而是欣赏他的分析方法,顺便记住些论据留给自己将来用用。 今天并不是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依我看恰恰是常识在膨胀,在作怪。人人都有一大推自认为是常识的那些看法,并用这些常识去做推断,直至忽略了事实,结果不是有失客观,就是走向另一种极端。所以我们要更新的不是那些永远也学不完的常识,而是思维方式。读高质量的论说文的意义就在于此。正如《常识》最后的鸣谢所说的,是客观分析与清晰逻辑的魅力。 我想,从《常识》开始,再读类似的文章,我都会用预测法去读。我相信这定是锻炼思维方式的绝佳途径。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4660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海选干部”一点理解 
nso111 2008-11-25 12:16
给海选干部一点理解   近日,株洲市80后优秀青年干部海选大赛落下帷幕。该比赛借鉴了类似超级女声的竞争模式,决赛采用现场直播。(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