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防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天气研究与创新法案影响几何?
xuxfyuwp 2019-9-6 16:36
美国《 2017 天气研究与创新法案》(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Innovation Act of 2017 , WRFIA )经参众两院通过后,于 2017 年 4 月 18 日由总统特朗普签署,正式成为美国的气象法律文件,对美国的大气科学研究与业务应用具有很强的约束和导向作用。这是美国自 1992 年通过了《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授权法》以来,再次为与气象相关工作立法。 《 2017 天气研究与创新法案》分为五个部分:天气研究与预报改进;季节内与季节预测创新;气象卫星与资料创新;政府气象协调;海啸预警、教育与研究。从内容性质上看也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政治性的。如法案一开始就提出,“要求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 )优先考虑天气研究,以提升气象数据、模式、计算、预报和警报等方面的能力,为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保障”。这显然是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其后的所有内容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二是政策类的,包括管理政策和技术政策。如法案要求 NOAA 的海洋大气研究办公室( OAR )必须制定一个改进天气预报和大气事件影响评估能力的计划,优先考虑对威胁生命财产的高影响天气做出更加准确、及时、有效的预报预警;要求在实施该计划时要以开放、合作的方式,通过公平竞争让非政府部门参与项目,并得到支持。 第三类属于纯技术上的要求,从宏观到具体,涵盖了许多方面。如法案要求 OAR 制定出一个研究与发展及研究向业务转化的计划,目标是恢复和保持美国在数值天气预报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要求 NOAA 制定龙卷风预警改进和延长实效的计划,实现提前一小时发布预警的目标。这两个要求都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和挑战性, NOAA 压力巨大。 美国科学家在上世纪 50 年代首次成功实现了通过数值模式制作天气预报,并在业务上投入了应用,奠定了在那个时代的领先地位。但自从 1975 年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 ECMWF )成立以来,美国的老大地位便被颠覆,仅从数值预报模式准确率这项关键指标看,美国的全球预报模式已在第二梯队徘徊多年。美国显然不甘落于人后,一直设法赶超,但未见显著成效。该怎样制定一个有效计划呢?这有点难,既有技术问题,也有协调管理问题。 龙卷风的预报预警相对涉及技术层面更多一些,对这种生命史不长(一般不超过一小时)的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的预报,时效的延长是个难点,哪怕是几分钟,也属不易,要考虑龙卷生成的地点、时间、走向、强弱、变化和环境等诸多因素,还要科学设计探测网,快速捕捉初始生成、发展变化信息。 制定了法律,既造成压力,也产生动力,还可以是机遇。 NOAA 发展项目的预算都要经国会通过才能拨款,经常因解释不充分遇阻,说服那些议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在法律上明确了目标、任务,有些说明、解释就可以免了,有了法律条文的约束和指导,人、财、物的支持显然都不能少。 人命关天,防御自然灾害不是小事,该支持要支持,该拨的款项自然要给。法案成了要钱的依据,国会怎样判断使用的合理性呢?国会里有专家,可以通过各种 方式调研听取意见,但要应对 NOAA 的专业人员,显然还有难度。既然要依法办事,那还得通过法律进行约束。法案一方面要求 NOAA 优先考虑对满足预报和减轻生命财产损失所需的观测、资料、信息等的需求,同时要求对其进行客观评估,明确差距所在,再提出解决方案。怎样评估需求和差距呢?法案明确规定,必须通过目前在预报业务与科研领域中已得到认可的观测系统模拟试验( OSSE )方法来进行,任何持续发展周期内超过 5 亿美元的项目都要做这样的评估。这不是一道容易通过的槛。没有显著的投入效益比,想过关仍会遇到障碍,经费不会轻易到手。通过这种有目标、有要求、有支持、有约束的法律,使需求、差距、建设、发展与任务之间构成了相对合理的管理闭环。至于在操作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是否能运行顺畅,只有让实践去检验了。 法案没有直接涉及气候,据说是因为总统不喜欢这个问题,要让他签字通过还得动动脑筋。但显然不能让法案对气候监测、预测、研究没有要求或约束,这些可是当今地球科学领域中的热点。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观测系统都很难清晰划分出是用于天气还是气候,所以在这一环节上不存在问题。而在法案中又专门列出了一部分内容,明确要求必须做好及时、准确的季节内和季节预报,而季节内预报的时间跨度设定为两周到三个月,季节预报的跨度为三个月到两年,这与气候预测要解决的问题有多大区别呢?不把气候系统几大圈层的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是无法完成的。这样处理巧妙地应对了可能遇到的麻烦,各方面应都可以满意。 法案的另一个特点是明确了允许政府机构可以向商业公司购买气象数据,且要求 NOAA 避免在数据提供上出现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的不必要重复。这实际上是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美国未来的气象资料提供会从以政府为主逐步转向为政府与私营企业共同参与的格局,市场机制应会促成更有效率的运作方式,且政府部门应尊重市场的选择。一项法规确定之后,会产生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可以看到,近两年来美国气象领域的私人企业活跃度明显增强,从大气探测、数据处理到预报模式发展,都可以感受到企业的影响。 今年 1 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 CES )上,国际商用公司 IBM 高调宣布即将发布“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3 公里分辨率的 GRAF ,大有向 NOAA 挑战的味道。而成立于 2012 年的 SPIRE 卫星公司已成功发射了 40 余颗用于 GPS 掩星大气垂直廓线探测的小卫星,获取的资料将向 NOAA 出售。而 NOAA 的类似发展计划是否还能如期进行,会出现不确定性,按照新的法律,不应发生重复建设。 美国出台这样的政策,其影响不仅是对其自身,很可能会波及国际社会,这是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在 2019 年世界气象大会上,安排了一次公私对话高级别圆桌会议,围绕天气预报、数据、服务等问题开展了广泛交流。大会还通过了一项关于加强公共、私营和学术界之间联系的宣言。这些迹象反映了当今气象领域发展的一些趋势性变化,或多或少也与美国政策的相关影响有关。
个人分类: 文章|3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风治理随想
zbouyang 2018-9-14 23:38
台风治理随想 每年大量台风给人类造成大量的损失,有没有办法消除或降低台风的威力? 要消减台风威力,需要破坏台风的形态,打乱其有序旋转的态势。可以设想用多个大火(例如数万堆火,或大功率空气加热器)的热量,产生上升气流,使气旋分布到不同高度,则靠近地表面处的威力就会下降。最好是在台风形成的初期将其破坏,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 由于气旋在旋转的同时做漂移运动,火堆可以装在船舶上,根据气旋漂移速度设置船舶速度,以达到最佳效果。当然,这样做可能要消耗大量能源,但相对于风灾所带来的损失会小很多,是值得的。 这种消台风行动可能需要多个国家合作,以取得好的效果。
个人分类: 建议|2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
热度 4 x2t6j8 2016-5-14 23:27
黄永义 黄才人 黄兴国 摘要 现代社会对高新科技设施的依赖日益加深 ,而 太阳活动却又对地球空间环境构成危害。为保护地球空间环境,应 监测太阳黑子群,其上空出现碎白点即日冕喷射;出现白色闪光即耀斑爆发。若日冕喷射在前,耀斑爆发随后,又面向地球,便可以判定其有可能冲击 地球表面造成灾害 。因带电粒子到地球需 18 个小时,以日冕喷射计时,结合地球自转和地球 24 个时区的划分;再以日冕喷射时太阳直射时区为起点,按地球自转向后顺延 18 个时区,顺延时区与相邻两个时区中高纬度的陆地表面,便是带电粒子来袭成灾区。测定后尽快发布预报,力争有效防范尽量减少损失。 关键词 保护地球空间环境 太阳活动 预报 引言 太阳活动喷射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若 冲击地球磁场,就影响地球空间环境并造成灾害。使得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损坏卫星电子线路、威胁航天员安全、导致供电系统瘫痪、大范围停电又可引起炼油设备爆炸等多方面的灾害。而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这些高新科技设施,面对突发的灾害性太阳活动,这些现代设施竟然如此脆弱。由于很多人已经亲眼见识过太阳风暴危害的严重后果,因而引起了全世界高度关注,美国航空航天局牵头开展太阳活动研究;英国内阁办公室也发布最新《民事应急国家风险名单》,首次认定太阳风暴等严酷太空天气为国家安全威胁之一。 我国高度重视 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灾害造成的影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家基础研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都将 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列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我国为了对 太阳活动进行 监测,己在怀柔、南京、云南等处建有太阳活动监测站,以往曾经准备实施“夸父”计划,发射三颗卫星监测太阳风暴,因与外国合作出了问题而未实施。 由于太阳风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对现代高新科技设施的危害最为明显,因此人们将它戏称为“现代病” 。面对这一新的自然灾害,全世界都深感陌生。虽然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某些进展。但是对太阳风暴的来龙去脉尚不清楚;对它的危害原理尚是揣测;对它的危害细节若明若暗。以至于在加拿大魁北克省供电设施遭袭;美国缅因州核电厂遭破坏时束手无策。目前还没有一种人为的方法能够抵挡太阳风暴的危害。当前能够做的工作就是较准确的预报并做好防范。 根据全球共享太阳活动监测网实时监测的动态图像数据;参考 50 年来天文卫星拍摄的太阳活动实况;结合历次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构成影响及造成灾害的记录,分析评估当次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危害的强弱,做好预报并提供防范参考,以保障高新科技设施的正常运转,尽最大可能减轻或避免太阳活动造成的灾害。 1 ,从实际出发认识 太阳活动的相关细节 面对 太阳活动 影响地球环境并造成危害,只有实事求是 地去认识它 ,才能逐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才能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以达到保护环境防灾减灾的目的。而从实际出发, 就是从人们已经观测到、天文卫星拍摄及探测到、经过实验已经证实、古往今来采用过的生产工艺等多方面事实重新审视每一个细节。摒弃以前某些无根据的猜想,立实,立诚,去伪。 天文卫星拍摄到太阳耀斑爆发的起因:深度撞击卫星拍摄到坦普尔 1 号彗星由冰、石块、尘埃组成。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 SDO 拍摄到彗星撞入太阳,彗星的 冰在太阳上的高温中融化成水解体散开。 日出卫星和日地关系观测卫星拍摄到彗星的冰融化成水,彗星尘埃飘浮在水上成为太阳黑子,黑子下电解水耗电量大,引起其它高电压区域的电向电解水区域流动形成电流。由于电不流动时显现电场,而电若流动既显现电场又显现磁场。黑子上出现磁斑及磁力线重排现象,是电流正在向黑子下面电解水处流动的证据,又是电流正在黑子下进行电解水的证明。冰化水处在太阳上超高温强电压下的电解 2H2O= (超高温强电压) 2H2↑+O2↑ , 析出的氢气混有氧气及少量其它杂气触火即猛烈爆炸形成太阳耀斑爆发。 1899 年,美国科学家霍尔发明太阳摄谱仪,用摄谱仪拍摄的太阳照片已分辨出耀斑爆发的光谱是氢的光谱,就是电解水析出氢气爆炸的证据。 太阳及日光层卫星拍摄到日冕物质抛射的起因:彗星撞入太阳后它的冰融化成水散开,它的石块、尘埃、杂质也一起随水散开形成太阳黑子,有的黑子的直径长度比10个地球的直径加起来还要长得多,这么大的黑子物质在太阳上炽热的高温中,因缺氧没有通过燃烧便直接转化为碳化的气态物质上升到日冕,在日冕空间形成近万立方干米的气态碳化物分子团,这样的气态碳化物分子团在日冕高温中触火,即引起气态碳化物分子团爆炸性燃烧冲出日冕形成物质抛射。 日冕物质抛射的物理奥秘,可以用我国古代建筑材料发明家老君发明的青砖烧制工艺揭开:该工艺是将立式土窑内的粘土砖烧的通红发亮,即封闭窑门及窑顶,下面只留添柴门,上面只留冒气眼。这时将柴填入窑内,柴在炽热的高温中因缺氧没有经过燃烧就直接转化为气态碳化物,届时柴的气态碳化物的碳分子充满全窑,在高温环境中逐步渗入火红透亮的粘土砖与粘土结合,若是柴的气态碳化物的碳分子与全部砖内粘土充分结合,多余的柴的气态碳化物便会从顶眼冒出,这时可以用火去点顶眼冒出的烟气,即柴的气态碳化物检验,若点不燃表明柴的气态碳化物与砖的粘土仍处在结合之中;若点燃就平静的燃烧表明窑内碳分子与粘土在高温中结合过程已经完成, 多余的柴的气态碳化物冒出是可燃烧气体, 因而一点就燃。 经过该工艺处理的青砖,抗风化、耐粉蚀经久耐用,我国各地保存的古代建筑用的青砖至今完好无损就是证据。看来,这正是我国古代发明的青砖烧制工艺揭开了太阳黑子物质的气态碳化物上升到日冕,若触火即爆炸性燃烧,形成日冕物质抛射的物理奥秘。 2 , 太阳活动对高新科技设施的几种危害 以上对太阳活动的起因、太阳带电粒子流的生成及地球磁场,有了一个从实际出发的认识和理解。这有助于查清 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灾害构成影响的来龙去脉; 有助于 针对发生的当次太阳活动,依据监测具体分析评估发布预报,区别不同情况采取防范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太阳活动对高新科技设施构成影响的因子有:黑子、光斑、谱斑、日珥、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其中最突出的是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如1989年3月13至14日,当日冕近万立方千米的碳化物气团遇火速燃冲出日冕,正好引爆黑子下电解水析出的混杂氢气爆炸,爆炸能量超过100亿枚百万吨级氢弹爆炸总能量,该爆炸恰好给日冕抛射的带电粒子加速,使带电粒子流向行星际冲击的速度加快约3倍,并且正对着地球冲来。 太阳喷射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是否正对着地球,抵达地球磁场时它的能量还有多大,这是对地球环境构成危害的决定因素。本来地球磁场的带电粒子与地球同步运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没有能量。经过实验证实:携有能量的太阳带电粒子流冲击可使地球磁场的带电粒子获得能量,不过二者碰撞后的混合能量依其不同碰撞位置的具体情形而不尽相同。比如:太阳的带电粒子流从高纬度磁力线弧线到地面,经过长达16000千米的与地球磁力线摩擦生电,致使带电粒子流携带的电量越过越足,电压越过越高。例如1989年3月那次,到达地面的带电粒子流就有一部分击中加拿大魁北克省和美国新泽西州,瞬间使该处近地空间充满饱和电流,电压骤升,该地电网恰好成了这些电流的输送导线,带电粒子流携带的强大电流触及这些导线便会远距离烧毁变电设备并且连带电网损毁,造成供电系统瘫痪。另外冲入高纬度大气层的大部分带电粒子流与磁力线碰撞摩擦发出电火花,电火花引起紧贴它的空气共燃,就会出现电光与氮气燃烧光和氧气燃烧光交织在一起形成极光,极光被太阳风阵发性的吹动及空气扰动耗散形成多种形状,五颜六色非常好看。这种电火花引起氮气共燃已有从雷电降水中检出氮元素,说明雷电闪光燃烧氮气,这是极光的电火花燃烧氮气的证据。冲入地球中低纬度的太阳带电粒子流与地球磁场的第一条磁力线环带中的带电粒子碰撞摩擦后,两类带电粒子都运动起来能量增加约4.8% ,其中带正电荷的质子吸引带负电荷的电子;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又吸引带正电的质子,这显示出地球磁场的带电粒子按磁力线有序排列时显现磁场,而带电粒子运动起来就扰乱了磁力线的有序排列,既不像电场又不像磁场,这种磁暴的骚动使指南针的磁针颤动无法指示方向;由于处在运动中的带电粒子异性相吸,导致无线电的电波被吸收消失。如1989年3月那次,就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一个多小时,雷达也不能工作。第一次碰撞后两类带电粒子继续向地球运动,又与第二条磁力线环带的带电粒子碰撞,碰撞促使带电粒子都运动起来能量增加约2.6%。这时带电粒子已进入较密的大气,随着空气密度增加,耗散增多阻力增大,带电粒子的能量渐渐减小。与高速带电粒子流同时冲击地球磁场的还有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对载人航天器和空间站的宇航员安全构成威胁。同时,高速带电粒子流和高能射线的共同冲击可损坏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通讯系统、 科学实验卫星、载人航天器、空间站等,除此之外,还可破坏臭氧层。 3 ,监测及预报 监测采用全球共享 SOHO 卫星监测太阳黑子的活动实况资料;兼用巴德膜太阳望远镜监测太阳黑子活动的自动摄像资料,从中对比筛选出: 日冕喷射在前;耀斑爆发随后;面向地球冲来 , 若这三种活动依序出现即可危害地球表面。如果这三种活动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就不会危害地球表面而只会影响空间。整理事实 研究出防范 带电粒子危害 地球表面的 测报步骤如下: 1 , 监测太阳上的大型和中型黑子群。 2 ,当黑子群上空出现碎白点现象即是日冕喷射。 3 ,当黑子群中出现白色闪光现象即是耀斑爆发。 4 ,当遇到日冕喷射在前,耀斑爆发随后,其喷射的带电粒子又是面向地球冲来,便可以识别判断这种带电粒子极有可能冲击 地球表面并造成危害 。 5 ,由于耀斑爆发的带电粒子猛推日冕喷射的带电粒子,促使其时速接近 833 万千米,向地球冲来到达地球大约需 18 个小时左右。 6 ,以日冕喷射为计时起点,记准日冕喷射的开始时间。 7 ,结合地球自转和地球 24 个时区的划分,从日冕喷射时太阳直射在地球上的某时区为起点,再按地球自转向后顺延 18 个时区,顺延的时区及与其相邻两个时区的中高纬度陆地表面,便是带电粒子来袭成灾区域。 8 ,预测出危害成灾位置之后,及时发布预报或者警报,力争有效防范,尽量减少损失。 4 ,实测预报检验 以上的测报法,之后又将这种测报法拿到 2005 年1月20日的那次检 验 ,当时监测到日冕喷射与耀斑爆发同时发生,并且面向地球冲来。即结合地球自转和地球24个时区的划分,从发生时的对应时区按地球自转向后顺延18个时区,预测出第二天1时抵达时区是阿拉斯加至南极。根据事先安排在美洲小组的跟踪监测确认,太阳带电粒子冲击区域在阿拉斯加的南部,和我们预测的区域基本吻合。 证实该测报法预测 太阳活动危害地球表面的成灾位置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
个人分类: 原始创新|4097 次阅读|10 个评论
惊奇突发天灾是不是疯子
x2t6j8 2015-6-16 08:32
“ 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 ” 项目研究团队,对太阳带电粒子冲击魁北克变电站,烧毁变压器的突发天灾感到惊奇。不断的追问距离地球 1.5 亿千米之外的太阳,为什么它的带电粒子会冲击距太阳 1.5 亿千米远的地球,还冲破地球磁场保护层,直达地球表面,烧毁魁北克供用电的电网。 面对 太阳活动给人类造成的空间灾害,同时这种空间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最近的 1991 年4月29日,由于 太阳带电粒子的冲击,使 美国缅因州核电厂发生灾难性破坏;又如 最近的 2003 年10月28日, 太阳带电粒子的冲击造成瑞典南部 5 万户居民供电设施烧毁。 为了探索全人类深感陌生的空间灾害的预测预报措施, “ 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 ” 项目研究团队,探索出几种预报空间灾害将在某区域突发的方法,而其中监测造成灾害的源头,即监测太阳的黑子群 活动较为有效。 当太阳的黑子群出现日冕喷射在前,耀斑爆发在后,耀斑爆发的带电粒子就会猛推日冕喷射的带电粒子,使其运动速度约加快 4 倍,其若向地球冲来约需 18 个小时,到达地球时就会对地球当时正对着太阳一面的某一区域造成严重危害。 2005 年 1 月 20 日监测到日冕喷射与耀斑爆发同时发生,同时向地球冲来,结合地球自转和地球 24 个时区的划分,从当时监测点所在的时区,按地球自转向后顺延 18 个时区,预测出第二天凌晨 6 时抵达时区将是阿拉斯加至南极。而后经过事实验证,预报与实际发生完全吻合,证实此预报方法有效。 通过实际测报,验证出运用地磁暴建模发布预报无效。原因是带电粒子向地球冲击的时速高达 800 多万千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击地球表面,灾情与地磁暴几乎同时发生。前些年,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国试图用地磁暴建模预测空间灾害都没有取得成功就足以说明。 而人们却对“ 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 ” 项目研究团队的对突发天灾感到惊奇议论纷纷,有的说他们对天灾惊奇是神经不正常,是疯子。有的说天灾自有定数,什么时候发生那是上天的事,是上天对某些大逆不道区域恶人的惩罚,常人不必为这些乱事瞎操心。 看来,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态度千差万别,抱着得过且过、与己无关心态的人为数不少。 如果人人都不去探索自然灾害发生的来龙去脉,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又怎样能够防灾减灾,从顺应自然规律中获得自由! 我们应当相信事实;我们应当相信通过实践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线科研人员。这是两条最起码的原理。若是对这两条最起码的原理持半信半疑心态,那人类就无法从顺应自然规律中获得进步。而只会听之任之,让上天惩罚了。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2597 次阅读|2 个评论
风水是科学吗?
热度 1 fpe 2015-5-25 08:51
风水是科学吗? 也许是我多事,关于风水的话题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禁区,经常会引起争议。说风水不是科学的人,大抵是接受过西方科学培训的,以诋毁中国古代科技水平为荣。“中国古代啥也没有,整个 5000 年都是白过了”,这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 eurocentric )。说风水是科学的人,大抵要么是没有读书足够,要么是昧着良心说话,反正风水不强调逻辑推理,只要按照阴阳推理就行,这种人把风水理论胡编乱造一番,然后用来蒙人。这是典型的中国中心论( sinocentric )。我的观点是,风水是错误的科学,但是到底错在什么地方?我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好的入门教材,因此没有搞懂,所以不肯下结论。但我认为,说中国古人都是白痴,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妄自菲薄;说中国风水样样正确,高大上,伟光正,也是昧着良心。要想搞明白中国古人的推理逻辑,要有几个条件。 第一, 风水理论是针对古代的自然灾害提出来的,因此研究风水不能不了解中国古代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风水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多个时代的加工出来的,有着当时气候和灾难特征的贡献。比如,周文王演《周易》,当时一定不是风调雨顺,否则周武王也上不了位。孔子演《周易》,似乎孔子时代的灾祸也是特别多,所以孔子一死,战国时代就开场了。邹衍推出五行变易规律,其实就是阴阳推演的推理定理,这是发生在公元前 300 年左右的齐国谡下学派,而当时匈奴入侵,赵国一方面胡服骑射,一方面大造长城。公元前 300 年是罗马消防的开端,也是希腊科技文化的高潮(欧几里得的代表作《几何原本》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中国则有《九章算术》和《阴阳五行》。巧合吗?气候变化是背后的共同推手。 第二, 风水理论的推出,与东晋郭璞写的《葬书》有关。郭璞为什么要这么写?因为东晋南渡,开发江南,面临巨大的地理和气候挑战。同样,风水理论纳入儒家文化,是朱熹的贡献,而徽州朱熹为什么要强调和发扬“气”这个概念,似乎有着地理和气候的双重贡献。 第三, 中国气候变暖的时段,比如唐太宗和宋太祖的时代,是反风水的高潮时代。当时的风水理论是迷信的标杆,被挂起来批判的,如无神论者 王充(汉)、王夫之(明)、熊伯 龙(清)等人 。可是气候变冷,中国多灾之后,风水理论立即获得全社会的推崇,巧合吗?最典型的例子,是 1661 年汉口大火之后,地形导致火灾的观点立即出炉,叫嚣尘上。风水书出现最多的时代,一定不是风调雨顺的时代。也就是说,风水是作为中国科学知识不足的补偿而推出来的一套哲学体系,拥有匹配当时人们认知能力不足的特征,可以满足人们求知看世界的渴望,同时也能够满足问责制和人祸论的需求。就此而论,风水是科学,但不是正确的科学。 风水大抵有两种功用,一种是选址,一种是居家安排,后人过度强调其功利性,强调居家的便利性,即如何通过风水发家致富,反而忽视了其选址功能(即现代建筑理论的环境功能性,建筑与人的关系),这是当地风水理论研究的最大误区。当然这是普罗大众关注热点的局限性,是经济性卖点的需要。如果太功利,就容易发生迷信和妄想。这是风水理论被人攻击最多的地方。 我认为,风代表西伯利亚寒流,水代表太平洋暖湿空气,两者的交互作用,代表了中国的降雨量和收成。另一方面,水代表湿气,代表古代中国困扰人口增长的最大健康难题(“江南卑湿,人多瘴疠”);风代表干燥,意味着风干物燥,是影响南方火耕文化和社区火灾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水代表健康,风代表收成和社区安全,所以风水理论是中国地理和气候条件的综合性表达。至于朱熹把两者的平衡用“气”来表达,那么这个气,大体相当于“湿度”或者“能量”,所以人与环境的“气平衡”,就是能量平衡或生态平衡的中式表达了。风水有两大门派,一派是江西派,一派是福建派,两者的共同特征是湿气高,火灾多;福建多山,江西多水,所以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了风水的两大门派。为什么北方不需要风水?因为北方太干燥,没有湿度变化,就不需要考虑湿度变化带来的健康和火灾问题。说到底,风水理论的提出是为了防灾,但打出的旗号或名义,却是为了子孙的福祉。不过,防灾就是为了子孙多福嘛,所以两者并不矛盾。当代所有的风水书,很少能够从社区防灾的角度来研究,因此显得很无中生有和莫名其妙。风水研究的最大问题,是各种风水流派内在的地域性和气候特征被忽视,以至于产生的结果无法自圆其说,看上去很荒谬,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其内在的假设或前提条件必须满足,而风水理论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突出其成立的前提条件,所以被人攻击而无力还手。 中国历代不缺乏清高的人,不缺乏忽悠的人,就缺乏那种以科学的态度,收集各个时代的风水观点,深入结合当时的条件,分析风水推理定律有效性的调查研究者。我最佩服的儒学大师庞朴,就是善于从古代常识的原始状态来思考研究的严肃工作者,可惜他也没有关注风水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庞大,是一门大学问,是整个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是防灾保平安的思考基础和逻辑体系,是大部分人想都不敢想,更不会动手思考的庞大哲学体系,只有儒门亚圣朱熹才敢思考和动手改进风水理论。我想最终揭开风水奥秘的人,首先要相信风水有道理,推理有科学性,其次收集各个时代的理论,并结合当时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去研究。这项工作一定是漫长的,需要大量的时间,需要通读和研究各个时代的风水理论,需要搞清当时的气候和灾难特征,所以只能期待未来有高手出来解决。风水虽然不够正确,一定有它内在的理由,否则不会绵延 3000 年,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钥匙。后世的解读者,过于强调其中的因果性和功利性,反而错过了其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是我们需要警惕和反思的。 附: 本人征寻对风水理论感兴趣的研究者,希望用我的火灾理论和气候常识来辨识古代风水理论的科学性。我曾经发现火神崇拜的火灾关联性与气候关联性,所以中国的火神崇拜是气候变化推动的结果。现在我希望证明的是,风水理论也应当是气候变化推动的结果。这是严肃的学术讨论,谢绝流言蜚语。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的人,不要过来蹚浑水。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6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南鲁甸地震的防灾和救灾:从自住房管理与应急目标谈起
热度 2 EMR 2014-8-7 11:35
  2014 年 8 月 3 日发生的云南鲁甸地震成为近来大众关注的热点,目前应急救援工作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次地震相关的事物进行评述。 地震设防如何才能落实   这次地震中,很多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遭到了破坏,仅仅鲁甸县就有超过 1 万 2000 栋房屋倒塌,另外还有一部分地区瞬间中断了电力、通信,震灾现场道路崩毁。如此多的建筑物和设施被毁,让人为此感到惋惜。   据报道说,这次的地震的最强地震烈度为 9 度,超过了云南昭通市的地震设防烈度(鲁甸为 7 度设防,巧家县为 8 度设防)。然而,这不能成为有如此之多的房屋倒塌的正当理由。   云南在近年来,地震频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应对地震灾害,提高建筑物和设施的抗震性,是最佳的地震防灾减灾策略。然而,经过这几年频发的地震灾害,可以看到的是,云南这边的建筑物和设施的抗震性的增强方面做得仍然不太给力。为何会如此?   虽然这次地震倒塌的房屋的类型还没有一个统计,但是可以预料的是,在倒塌的房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达到设防烈度的房屋,而这些没有达到设防烈度的房屋中,应该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农民自建房。   一般城市里的房屋,都是有正规的施工单位来建设的,建设过程中有监理和验收等程序,来保证房屋质量。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偶尔会有建设部门通过收买监理和验收部门而导致的豆腐渣工程,但毕竟还是少数情况。而在农村,农民自建的房子,就没有监理和验收的程序,甚至是施工建房的人,也不是专业的施工队,而只是乡亲邻里的人一起帮忙垒砌成的房屋。这样的房屋,抗震性是很差的。   然而,让农民的自建房按照设防标准建设,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情。即使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农民的自建房按照设防标准建设,也很难实施得下去。我国地震多发地带多数是在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往往没有太多金钱来把自家房屋建的多么抗震,能够达到遮风挡雨,平时不会倒塌,往往就满足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家下令让农民的自建房建得更牢固一些,往往农民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很难照着国家政策执行。而一旦发生地震导致农民的自建房倒塌,往往是国家需要为此事买单。在 2008 年汶川地震中,很多地区的灾后重建,大部分是国家来出钱,包括农民的自建房。国家与其在震后出大量的资金来用于灾后重建,不如将一部分钱投入在让农民更好地加固自建房这方面。   假设国家出台了让农民按照设防标准建设自住房的政策,如何能够保证这个政策能够实际落地,而不是一纸空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机制设计问题。   我们按照“职责权利情”五个维度,来分析农民加固自建房的动力与约束。会发现,在职位、责任、权力、情感方面,都很难对农民按照设防标准建设房屋产生驱动力或者约束条件,唯有从农民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机制。   从农民自身的安全需要角度来看,住在更牢固的房子里,会让农民有更高的安全感。然而,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当农民基本的生活质量保障不了的前提下,农民很难去考虑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发生的地震给自己带来的生命安全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从农民基本生活的利益角度入手来设计机制。   在动力方面,如果农民按照设防标准建设房屋的这件事情能够和农民其他利益进行捆绑,当这样做的时候,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反之则有利益损失,那么农民会更乐意这样去做。例如可以实行这样的政策:如果农民按照设防标准建设房屋,那么可以得到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的专项补贴、贴息贷款等,甚至是可以得到更容易得到农业生产、子女上学等方面的贴息贷款、农业灾害保险的补贴;如果农民不按照设防标准建设房屋,则不能享受这些国家的扶持政策,或者是能够享受的国家政策补贴和优惠程度要比能够按照设防标准建设房屋的家庭要低的多。通过这样的方式,会驱使更多的农民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资。   在约束方面,如果能够将单个农民的利益和一个群体、或者是一些具有职责和权力的人的利益进行捆绑,则单个农民的行为,会受到周围群体人的道德约束,也会让农民不得不这样去做。例如,在村子里将农民的家庭划分成不同的片区,让片区内的农民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当其中一户农民不能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建设时,这个片区内的农民则都不能享受国家在建设自建房方面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农户的行为就会受到周围很多人的监督和道德约束。 地震救灾的第一目标应该是秩序      在救灾方面,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地震发生后,进入震中的道路通行能力有限,大批救援车辆的到来导致这条道路经常被堵死,而大批志愿者涌入,使生命通道拥堵情况更严重。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纷纷涌入灾区,但是不少志愿者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同时大部分志愿者对于灾区的需要也很迷茫。   由于志愿者的涌入导致灾区救灾之路拥堵,或者是导致灾区救灾受到干扰的事情在近年来我国的抗震救灾中屡见不鲜。有更多的志愿者自愿去灾区帮忙是一件好事,然而,当志愿者的行为反而成为救灾的阻碍时,就需要对志愿者管理方面有更多的考虑。 现在,很多地方为了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救灾中,会出台一些政策支持,甚至是一些考试加分政策。这样的政策支持,会让很多人专门为了加分而参加到救灾中。   震后的救援,时间是最宝贵的,因此,就需要救援要有效率,而要保证效率,最重要的是保证秩序。对于其他一般的事情来说,秩序可能不是首要考虑的,而对于灾后救援来说,秩序确实最为重要的目标。因为,地震会使灾区的一切都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即使是组织救援,往往也是临危受命,和常态的管理是不一样的,在救援过程中,不同组织、群体、个人之间常常会出现各种协调不利的问题,导致救援的秩序性下降。志愿者,作为救援主体中的一环,由于其自身的松散型、随意性、无归属性等特征,是最容易成为降低救援秩序性的因素。因此,对于震后救援来说,涌入再多的志愿者,不如一只规模合适的井井有序的志愿者队伍对救灾更有帮助。   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地震救援的政策制度或者进行应急决策时,应该把建立有效的救援秩序作为第一目标,这样才能保障救援的效率性。
个人分类: 危机评述|2479 次阅读|5 个评论
火灾观后感
热度 1 libseeker 2013-7-10 15:52
昨天下午下班回家,刚出校门,亲眼目睹了一起火灾。 一辆黄色桑塔纳出租车挺在靠公交站一侧,驾驶室左下方在冒烟。女司机下车跑向距离50米左右的“的哥”,那里停有3辆出租车在候客。“的哥”叉着腰肌站在车尾。女司机快步走回,从后备箱取出一个灭火器。驾驶室已开始冒火苗了,不知道是否不会用灭火器,拎着灭火器跑另一侧去,绕车一圈。火势更猛了,开始冒浓烟。为安全起见,我骑车远离,心想,遇到这类事情,真的毫无办法么?那个司机损失估计不小吧? 今晨到办公室同事们也聊起这起火灾。说是报了警,消防车来了之后,都烧光了。据说出租车上有煤气罐,燃烧过程中爆炸了。还了解到,是一起汽车自燃火灾,类似事情本市已发生好几起,本地电视台昨晚也报道了该起火灾。 我又联想到前天(星期一)早上所住小区发生的火灾。早上6点钟,我从阳台看到对面单元的自行车库窗口一大片被烟熏了,外墙上的瓷砖脱落了一部分其正上方人家的飘窗也受到影响,一位妇女及小区垃圾清理员正在打扫、清理。窗口不远处有一辆烧得只剩架子的电瓶车,我不知道是否是从车库里边取出来的。我猜测是否在电瓶车充电过程中引发的火灾?今天了解到,那个车是一辆摩托车,说是摩托车自燃引发的火灾。 所幸的是两起火灾没听说有人员伤亡,但财物受损既成事实。俗话说水火无情,面对这样的灾难,应对能力太差了。所在单位上半年演练了一下使用干粉灭火器,我是通过这次演练才知道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由此可见一斑。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5006 次阅读|1 个评论
暴雨中的感动需要反思来呼应
热度 1 张显峰 2012-7-23 16:23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水漫京城,一场特大暴雨致 37 人死亡。这场北京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暴雨,浇出了鲜活的、令人感动的“北京精神”,也让人们在感动之余,震惊且沉痛。 无论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人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感动。微博空间里,守在线上的人们以一个又一个“转发”,为待产的孕妇打开通往医院的“绿灯”。一片泽国里,平日从无交集的“路人”成了“亲人”,他们从冷眼的围观者变成了热心的救助者。我们看到,互不相识的私家车组成车队,趟水赶往机场接送滞留的乘客;一些商家和市民打开家门,为回不了家的人免费提供食宿;立交桥下的积水深处,路人和救援人员一起将被淹的车主救出;抢险现场,本该轮休的派出所所长李方洪以身殉职…… 暴雨中,这样温暖、悲壮的镜头让人感动。但我们不能只收获感动。毕竟在这场暴雨中,我们失去了 37 个亲人。我们没理由将责任全部推给老天爷,更不愿再以这样的沉痛换取感动。仅有感动,拯救不了任何灾难中的脆弱生命。暴雨中的感动,只有用切实的反思和行动来呼应,才会让我们内心感到欣慰,并且拥有真切的安全感。 私家车排队赶往机场接送滞留旅客的另一面,是北京市的公共交通几乎全面瘫痪;民众为回不了家的人而敞开的门,正对的是一些公共场所紧闭的大门。这样刺目的反差,不得不令人反思政府公共管理的僵化与落后。 这场暴雨来得猛且急,毫无疑问,是一场天灾。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算不上突发事件,因为在一两天前气象部门就有预报,而且北京遭遇这样的大雨袭击已经不是一两次了。几乎每一次都有人遇难,都有不小的财产损失,都会听到种种批评之声。人们或许要问:为什么立水桥和莲花桥每回大雨都成了泽国,这些地方的排水真成了治不了的癌症?在广渠门桥下积水深达四米,为什么还有人将车开了进去最终殒命,市政部门事先没有警示吗?遇难 37 人中 25 人溺亡的事实也让人心如块垒,假如救援来得及时一些,这个数字会不会变小? 值得反思的不仅仅是一场暴雨浇出的窘迫,北京作为现代化大都市,文明不能仅表现在地上的鲜亮,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愿意花心思让城市变得更安全,才是更文明的体现。除了硬件,政府疏于对民众防灾意识的培训也同样需要反思,各种商业化的奥数班、艺术班多如牛毛,但有几人受过科学的逃生训练?——这恐怕也是一场暴雨让 37 条生命陨落的原因之一。 这一个个刺目的问号,需要政府和社会认真地反思和以实际的行动来拉直。惟其如此,民间的力量和公共权力才会形成合力,我们才会在灾难中不仅收获感动,也拥有真实可触的安全感。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325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日本政府研究东京8级大震对策 将公布防灾报告
杨学祥 2012-4-26 12:48
日本政府研究东京8级大震对策 将公布防灾报告 2012年04月26日 10: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26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政府中央防灾会议的专业工作委员会25日举行第一次会议,研究假设日本首都圈发生8级直下型大地震的对策。   据悉,由日本前总务大臣增田宽也担任主任委员的这个工作委员会,根据内阁府地震专家委员会的最新地震和海啸预测,对首都圈可能发生的8级直下型大地震的受害程度以及救灾对策等展开了研究。这意味着,日本政府已经基本认定地震专家提出的东京或将发生8级直下型地震的可能性。   据报道,该专业工作委员会计划在今年夏天拿出对策报告,并以此为基础,于今年年底前,完成首都圈受害程度的预测报告,在明年春天公布最终的防灾报告。   日本共同社此前曾报道,东京都防灾会议的地震分组会18日公布报告,把首都直下型地震预估死亡人数上调至约9600人,比6年前的预估人数多出了3000人。 【编辑:王忠会】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4-26/3847694.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府立法应对大地震与海啸:主动防灾是政府的责任
热度 2 杨学祥 2012-4-7 05:33
政府立法应对大地震与海啸:主动防灾是政府的责任 杨学祥 针对日本内阁府地震专家委员会做出的“南海海槽”发生9级大地震情况下的沿海受灾情况预测,静冈县和爱知县等9个县知事组成的 “知事会议”,6日将向防灾大臣中川正春提出一份紧急政策提案,要求政府制定“紧急措施法”,对于如何应对9级大地震和最高34米的海啸做出法律性指导和应对。 主动防灾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立法应对大地震与海啸值得关注。 相关新闻: 日本9个县知事要求政府立法 应对大地震与海啸 2012年04月06日15:2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6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针对日本内阁府地震专家委员会做出的“南海海槽”发生9级大地震情况下的沿海受灾情况预测,静冈县和爱知县等9个县知事组成的 “知事会议”,6日将向防灾大臣中川正春提出一份紧急政策提案,要求政府制定“紧急措施法”,对于如何应对9级大地震和最高34米的海啸做出法律性指导和应对。 该紧急政策提案称,根据内阁府地震专家委员会的预测,横贯东海近海至四国近海的“南海海槽”发生东海、东南海和南海三大地震联动的话,沿岸10个县将会遭遇7级地震,并遭受巨大海啸的袭击。为此,需要政府制定一部防灾法案,强化地震和海啸的预测体系,强化沿岸民众的避难训练,并依法对于沿岸地区的防灾体制做出法律性指导。 (责任编辑:张筠) 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20406/972606.html 日本福岛核事故调查委拟传讯菅直人 调查其责任 2012年04月06日15:2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6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国会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调查委员会决定传前首相菅直人到国会作证,以便彻底查清核泄漏前后政府指挥的问题与责任。 由前日本学术会议会长黑川清担任委员长的调查委员会,在对核泄漏事故的调查中,发现当时的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指挥处理核泄漏事故过程中有许多的责任,并有指挥失当导致核泄漏事故扩大的嫌疑。 根据东京电力公司提供的事故记录显示,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菅直人亲自下达了向核反应堆注水,以及要求东京电力公司干部冒死坚守核电站的指示。 日本国会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调查委员会是独立于政府的第三者调查机构,由各方面专家10人组成,获国会授权,预定于今年6月公布事故调查报告。 (责任编辑:张筠) 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20406/97260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91 次阅读|3 个评论
“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高级研修班近期举办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4-6 22:03
  2012年3月23日~3月26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承办的“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高级研修班在数学院思源楼举办。   研修班汇集了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相关管理和研究人员40余人,数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跃飞研究员出席了开班仪式并讲话。他强调,“高级研修班”是“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组成部分,数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研修班的组织工作,坚持高起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邀知名专家进行授课,通过专家答疑和学员研讨交流相结合,着力解决应急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加强国内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切实推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研修班契合“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重点,邀请了8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涉及 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 、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以及城市风险评估、运行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最后,学员们还实地到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进行了体验活动。   经过为期4天的培训,学员们增强了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了应急管理研究的水平和能力。此次高级研修班是“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领域的一次盛会,促进了我国防灾减灾领域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本次研修班获得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821 次阅读|10 个评论
防灾减灾,让发展更安全【俺接受记者采访后的成稿】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11-18 23:20
《中国科学报》记者 陆琦(报道可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4391.shtm ) “十一五”期间,我国自然灾害共造成 22 亿人次受灾, 10.3 万人因灾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 2.4 万亿元 。自然 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尤其由 于历史上城乡二元化管理,村镇整体抗灾设防水准仍较低,小灾大害现象屡屡发生;与此同时,“十二五”期 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突破 50% ,人口、产业、工程设施将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城镇发展与防灾能力不足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 。 因此,提升城乡防灾减灾总体水平已迫在眉睫。 继民政部发布《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日前发布了 《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 “ 十二五 ” 规划 》。可见, 如何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如何构筑起安全、宜居的生活空间成为各相关部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命题。 有战略,还要有战术 北京、武汉、杭州、南昌、上海、广州……今年 6 月以来,全国十多个大中城市经受了大雨“漫城”的煎熬。这不得不令人质疑,进入“十二五”,我们在防灾减灾方面,比“十五”、“十一五”前进了多少? “总体来说,各个地方在应急预案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安表示,“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以说重视程度是很高的。” 早在今年 4 月,北京市就已公布了看起来相当完备的防汛及防暴雨致灾对策,并明示二、三环路重要隐患点已一一查明,但 6 月 23 日的那场暴雨还是导致了北京城的多处瘫痪,百姓怨声载道。 在陈安看来,规划和预案都是战略性的,而不是战术性的。“使用永远正确的语言,但离具体操作可能还有一段距离。” “目前的减灾规划、应急预案主要体现了原则性思维,难以应对每次灾难个性化的东西,做不到随机应变。”陈安说,“总体在改进,但局部拖了后腿。” 陈安希望,在制定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的时候,除了原则性思维外,多一些原理性思维、流程性思维和操作性思维。他期待在规划出台后还有一些更细化的文件配套。 有条块,还要有合力 “条块交错,部门监管和属地监管未能很好地形成合力。”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认为,这是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的一大障碍。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史培军曾表示,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防灾减灾的政策体系。“一个数据用起来都很难”,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不能够迅速共享,这给当前防灾减灾带来了极大困难。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部门也越来越注意到这一点。《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 “ 十二五 ” 规划 》中明确提出,“建立各类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促进部门、地区之间资源共享和应对灾害联动机制建设,加强灾后应急反应和协同工作能力”。 朱伟还建议,建立统一协调的部门,并能够触及到城乡各方面。 村镇小灾大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甘肃岷县 5.2 级、云南鲁甸 5.6 级等中等规模地震,平均使十余个乡镇、上万人受灾,反映了村镇建设防灾能力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严峻现实。 陈安直言,大量村镇、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私建建筑存在灾害隐患,是城乡建设中的防灾薄弱环节。 “问题不是没有规范,而是能否按照规范来做。”陈安说。 对此,朱伟建议,加强监管,加大村镇这一级的建筑安全监管力度,严格按照标准来。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监管力量有限,欠账较多,需要加大力气。这个是基础工作。 有普适性,还要有针对性 社区是人口密集、生活要素集中的区域,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首当其冲。因此,在陈安看来,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在于,国家灾害管理权限的下放,打破自上而下的灾害管理方式,实现社区的自主性防灾减灾。 “现在的减灾规划、应急预案基本都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这种做法有其优势,比如调动资源特别容易。但防灾减灾的问题还是要根据实际需求来推进,否则不一定有针对性。”陈安介绍,像日本、美国的应急预案都是从有需求的地方开始的,往往从一个社区开始,形成自下而上的防灾减灾体系。 朱伟则认为,要改变小灾成大害的窘境,提升城乡居民防灾意识尤为关键,主要包括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他建议:加强防灾教育,尽量控制源头危害;加强本地化处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尽快及早地投入救援。 而对于如何提高城乡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他表示,形式要多样,根据文化地域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手段;密度要加大;宣教要与具体举措结合,如安全社区、防灾社区、平安社区等创建活动。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967 次阅读|3 个评论
小议化解海啸灾难的主动措施
热度 2 zbouyang 2011-3-13 10:14
3.11日本9级地震引发了10米高的海啸,而海啸是灾难的主要引发源。数年前的印尼苏门他那地震引发的海啸的破坏力则更强大,造成了数个国家20余万人死亡。因此,海啸灾难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了。到目前为主,尚未见到主动化解海啸灾难的措施。笔者这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办法,供救灾部门参考。 办法一、在沿海城市海边设置15米高的防护网。平时网是透水的,甚至是开放的,不影响航运,不影响海水对流。当有海啸时,传感器(传感器设置在离防护墙一定距离靠大海的一边)会自动感知并发出信号,将隐藏的防护布展开,构成一堵海啸波浪防护墙。 方法二、在沿海城市海边离海岸一定距离处,设置底部与海床之间通过弹簧相连的大量弹性浮子阵列(二维阵列)。当海啸波浪来临时,弹性浮子被浮起,下面的弹簧会被拉长,吸收海波能量转换为弹性势能,然后以高频无害弹性波的能量释放。这样,海啸波浪能的大部分会被吸收掉,使海浪高度被大大削减,消除海啸波浪的威胁。为了不影响通航,需要开设一些开放通道,非航道处要设置标志,防止航行事故。 办法三、在沿海城市海边构筑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的大功率高压水炮密集阵列,当有海啸时,传感器自动感知并发出信号,启动高压水炮,发射高压水炮弹,将海啸的波浪打散,甚至使海啸波浪折回去。 上述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是比较可行的。该方法的成本可能只有日本这次被海啸毁于一旦的花费30年时间和巨资建造的防海啸堤坝的1/10不到!这种方法建造的海浪吸收阵列,由于每个浮子是独立的,且随海浪而起伏,属于活动性浮子,再大的海啸也不能毁坏它!这种方法是以柔克刚,对方海啸这种威力巨大的海波,就需要以柔性力量将其化解掉!而那种修筑防护堤坝的方法属于以刚克刚,则必须用一个比海啸更强大的刚性物才能克住海啸这个巨大刚性物,可见这种以刚克刚的方法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的! 以上关于消除海啸破坏力的方法,对于消除钱塘江潮水的破坏力也是有效的。 顺便提一下预警的重要性。如果能提前10分钟预告海啸形势,则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逃脱海啸灾难。考虑到海啸的传播速度约在600公里/小时,需要在离海岸线100公里的地方设置观察站。或者在海边高山上建立海平面雷达扫描观察站,对海浪高度进行监视,及时预报海啸情况。当然,运用卫星技术进行海啸预警就更好,可以获得更快的提前预报。为了提高预报的准确性,需要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准确预报海啸到达的时间和地点。这些措施对于远距离海啸的预报有效,但对于近距离地震引发的海啸的预报就基本没有作用了。最好的方式是采用上面的海啸波浪消除方法,化解海啸灾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34 次阅读|3 个评论
垂直城市,天堂还是地狱?
gongshiliang 2010-12-1 20:28
垂直城市,天堂还是地狱? 转引自《新民周刊》 记者:邵乐韵 11月15日以后,我们用五味杂陈的心情来审视城市森林的高度。城市越来越高的同时,生活怎样才能越来越好? 中国城市化发展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着。随着大中型城市人口日益膨胀,土地资源越来越金贵,垂直向上成为必然趋势。城市拔节的声音隆隆不断,摩天大楼互相超越,争先恐后地冲破城市天际线,纪录榜单的刷新频率也越来越快。 以上海为例,2008年,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取代1999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成为我国内地最高建筑;然而很快环球金融中心也要退居第二在建中的上海中心大厦主体建筑结构高580米,预计于2014年竣工,届时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国家、日本掀起了关于垂直城市、空中城市的讨论,开发城市的上半身,即把城市要素包括居住、工作、生活、休闲、医疗、教育等一起装进一个巨型建筑体。这种结构拥有庞大的体量,超高的容积率,惊人的高度,少量的占地,爆炸性的居住人群。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水平,构想只是留在图纸上。 热烈讨论了40多年后,垂直城市终于有了现实参考。今年初,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落成:楼内有七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餐馆、健身房、俱乐部、豪华公寓、办公区域,第158层还设有清真寺。类似垂直城市还有目前在建的伦敦夏德大厦,其中包含了两座冬季花园。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建筑师邢同和认为:垂直城市是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之一,它适合在地少人多的城市开发,是实践集约化利用土地的最好载体。但同时,垂直城市也隐含着需要解决的矛盾它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 首先是楼宇功能集中化和安全防范难度提高的矛盾。防火、防风、抗震、反恐等均是不得不考虑的安全问题,其中超高层建筑消防灭火救援已经被定义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一个垂直城市的消防系统技术难度更是要比一般建筑翻倍。 邢同和说,高层建筑构件本身需要具有一定耐火性能,同时楼内配备消防电梯、应急照明、自动报警系统等。现在问题是,很多我们没有做到,消防通道被占压,消防门被锁住了。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更主要的是从里面解决。 像金茂、国际环球金融中心等超高层商务楼内部都安装喷淋系统,同时安装了消防综合数字系统,整幢大楼的面积、人员数量、消防通道、疏散标志等准确位置都能在系统中体现出来。一旦火情发生,系统就会自动报警,通过数据分析判断火势蔓延趋势,系统地组织人员安全地逃生。不过,鉴于造价太高,高层民用住宅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其次是城市密度和生活质量的矛盾。高楼多了,楼宇之间的空气流通会受到影响,路面交通产生的污染混杂其中。现在法国、日本等国家提出开发地下交通,把地面用于绿化。美国有些城市也开始拆除高架,因为垂直城市中高架本身携带着很大的汽车污染。还有一个矛盾是,垂直城市要求配备自给自足的智能生态系统,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水和垃圾可以循环利用,国外一些高层建筑中实施垃圾分类粉碎,通过管道直接处理掉。但是如今,我们的技术似乎还无法支撑。 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城市未来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福祉国际研讨会上,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李克欣提出过单元城市概念。10年后中国的城市,尤其是新型城市应向单元化发展,以城市农田、城市森林、山体河流为依托,顺应当地自然风土,由若干聚落单元有机组合而形成的新型低碳城市模式。聚落单元内的常住居民不走出社区,就能基本完成工作、居住、教育、医疗、健身等要素活动,满足安居乐业、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的基本需求。
个人分类: 灾害防治|4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的台风竟然会结伴成行
陈龙珠 2010-8-31 20:31
本博相关文章 : 今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或台风目前偏少? 、 疑险从有 印象当中,几年前那次北上的台风,重创了韩国釜山港,使得不久后建成一期工程的中国洋山港轻松地获得了启动的商业机会。 新华网上海8月31日电 (记者 李荣)上海中心气象台31日17时发出今年首个台风预警,今年第7号台风圆规将在31日夜里到9月1日对上海造成明显风雨影响,全市雨量可达大雨到暴雨程度,东部和北部地区可能有大暴雨。上海 世博 园区将有强风暴雨,气象台建议根据情况及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天气查询 】 据气象台说,今年圆规31日14时中心位于上海东南大约890公里的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目前圆规的中心正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预计在31日傍晚进入东海南部海面,逐渐向浙江北部到江苏南部一带沿海靠近,将于9月1日中午前后在上海市近海北上。此外,海上还有今年第6号热带风暴狮子山和今年第8号热带风暴南川。 据气象台的最新预报,31日夜里到9月1日圆规将对上海造成明显风雨影响,预计上海阴有阵雨或雷雨,雨量可达大雨到暴雨程度,东部和北部地区可能有大暴雨,市区和世博园区风力将达6至8级,沿江沿海地区和长江口区西部达8至10级,长江口区东部9至11级,洋山港区和上海市沿海海面10至12级。 上海中心气象台已于31日17时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同时提醒说,受台风圆规的影响,上海世博园区将有强风暴雨,建议园区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台风动态,根据情况及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此外,气象台提醒有关部门做好城市和农田的防涝排涝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停止户外大型集会活动;各居民小区按照防汛防台风预案做好防灾避险各项措施的落实;相关水域作业船舶及时进港避风;高空、水上、建筑工地等户外作业人员注意防范、及时规避风雨影响;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据悉,上海市气象局已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和世博特别工作状态。追风车及相应预报监测工作人员已奔赴沪郊奉贤,对台风进行实时监测,并传送最新实况。气象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进入世博特别工作状态,24小时全程跟踪监控台风圆规。 上海为防台风中小学9月1日停课一天 新华网上海8月31日电(李荣、章震宇)上海市防汛指挥部31日发布消息说,为了在台风圆规影响上海期间保证中小学生的安全,上海市政府决定全市各中小学、幼托园所9月1日停课一天。【 详细 】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4445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人的防灾意识
njzhaoxm 2010-7-29 14:05
7 月 23 日 至 25 日,豫西南山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栾川县潭头镇汤营大桥垮塌,据现场记者介绍,大桥垮塌前,桥上有很多人在看河里的洪水,可以想象当时他们绝对不知自己的生命即将被他们眼中的 风景 夺去。昨晚看《新闻 1+1 》,主持人介绍,河南伊河大桥因为洪水而坍塌的事件,到目前为止已经造成 66 人死亡和失踪。在事后的第三天,当地的相关部门就写了一份检讨,这份检讨还在报纸的头版头条登了出来,在河南全省防汛工作视频会议上,副省长刘满仓沉重地说: 栾川 724 事件 中,桥梁垮塌造成群死群伤,是一场特重大事故,这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人死了、县委县政府写了检查登报了、省长沉重地说了这个事故本来完全可以避免!而实际情况是没有避免。所有的这些,是不是有些晚呢?? 在这个问题上,对《新闻 1+1 》评论员白岩松的评论很有同感。白岩松 ( 评论员 )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在发生了这样的悲剧之后,我们怎么去反省,尤其反省的重点在哪里,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痛定思痛。形成这个桥梁的垮塌的原因,大家无外乎现在是从三个方面去总结,造成这样的一个悲剧:第一个,当然是由于持续的暴雨所导致的特大的洪水,这是排在第一位的;接下来要强调的是大家在怀疑是不是桥梁的质量有问题,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大家想的是为什么在当时充满着危险的情况下,桥上会有这么多人,不管是少量路过的,还有把它当成了观景台看水的,我觉得这个时候分析起来就非常有意思了。因为我们不能去指责说全部的原因都在暴雨导致的特大洪水使这个桥梁垮塌了,因为未来也有可能遇到,我们是要尽量地在这样的特大洪水面前去避免伤亡,对吗? ...... 我还是觉得我们有一点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对桥梁质量的关注上,它是不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大问题。但是在这次造成了超过 60 人生命的一个巨大悲剧的事故面前,我认为它仅仅是第二位的一个责任,我们是需要一段时间再慢慢地去看看它究竟问题出在哪儿?第一位的问题,最麻烦的还是一个我们的这种警觉和提前的对生命的这种防范。 ......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去年去台湾 八八风灾 ,其实台湾基础建设也是很棒,但是八八风灾我看到了太多的桥梁垮塌的场面,但是桥梁垮塌本身几乎没有带来人员伤亡,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几年前我去台湾,在台风来之前,很多个小时之前,所有的警察等等都已经出动了,开始到海边各个地方开始拉绳,就不让人进去了,车全部劝退,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最后把人都离开危险的部位。 ...... 我们去想象一下,如果在这个桥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要让这些人更早地就离开危险部位的话,哪怕一个人能想到的话,这个悲剧能发生吗?它不过就变成了在这次持续降雨过程中,洛阳市垮塌的 34 座桥梁当中的一个,我们只记住了数字,而没有记住死亡和悲剧。 ...... 另外还有一点是,我们永远不敢简单地寄希望于不来这么大的洪水,这是第一个不敢寄希望,你不敢吧?我也不敢。因为大自然随时变脸,你不知道它会是什么样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还不能寄希望于所有的桥梁在任何超出这个常规的自然灾害面前,也是安然无恙的,这既有大自然是出乎你的想象的。 ...... 我去年去了台湾的 八八风灾 我就知道了,大自然太厉害了,它可以让一座城市将近 两米 泥的厚,桥梁很多都坍塌。另外还有一个我们工程质量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每一个工程的质量都特棒的,这需要综合地去使生命得到一种保障。所以我说,警觉和安全意识,尤其在有关部门能更早地意识到这儿很危险,该拉绳的拉绳,该出动人力这块儿就不让通车了等等,大家就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悲剧了。 这座桥是石拱桥,垮塌的桥里没看到钢筋也不奇怪。姑且不论桥梁的设计、施工是不是有问题。桥梁的设计有规范要求,它不能保证无论多大的洪水都能坚若磐石,如果那样,桥梁的造价势必会增加很多,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设计是不合理的。 这里边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意识 , 防灾意识 ,近年来我们看到、听到太多的灾难,我们不能通过生命的消失来提升我们的 意识 , 5.12 以后,国家将 5 月 12 日 定为防灾减灾日,目的就是为了防灾减灾,避免灾害的发生,而一旦发生了就要将灾害降到最低。但是,自上而下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有没有切实有效的行动呢?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近邻日本和我们的台湾同胞学习,并且要扎扎实实的学,各级公仆该做点实事,哪怕一点也好。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3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人的防灾意识
njzhaoxm 2010-7-29 13:05
7月23日至25日,豫西南山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栾川县潭头镇汤营大桥垮塌,据现场记者介绍,大桥垮塌前,桥上有很多人在看河里的洪水,可以想象当时他们绝对不知自己的生命即将被他们眼中的风景夺去。昨晚看《新闻1+1》,主持人介绍,河南伊河大桥因为洪水而坍塌的事件,到目前为止已经造成66人死亡和失踪。在事后的第三天,当地的相关部门就写了一份检讨,这份检讨还在报纸的头版头条登了出来,在河南全省防汛工作视频会议上,副省长刘满仓沉重地说:栾川724事件中,桥梁垮塌造成群死群伤,是一场特重大事故,这次事故完全可以避免!。人死了、县委县政府写了检查登报了、省长沉着地说了这个事故本来完全可以避免!而实际情况是没有避免。所有的这些,是不是有些晚呢?? 在这个问题上,对《新闻1+1》评论员白岩松的评论很有同感。白岩松(评论员):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在发生了这样的悲剧之后,我们怎么去反省,尤其反省的重点在哪里,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痛定思痛。形成这个桥梁的垮塌的原因,大家无外乎现在是从三个方面去总结,造成这样的一个悲剧:第一个,当然是由于持续的暴雨所导致的特大的洪水,这是排在第一位的;接下来要强调的是大家在怀疑是不是桥梁的质量有问题,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大家想的是为什么在当时充满着危险的情况下,桥上会有这么多人,不管是少量路过的,还有把它当成了观景台看水的,我觉得这个时候分析起来就非常有意思了。因为我们不能去指责说全部的原因都在暴雨导致的特大洪水使这个桥梁垮塌了,因为未来也有可能遇到,我们是要尽量地在这样的特大洪水面前去避免伤亡,对吗?......我还是觉得我们有一点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对桥梁质量的关注上,它是不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大问题。但是在这次造成了超过60人生命的一个巨大悲剧的事故面前,我认为它仅仅是第二位的一个责任,我们是需要一段时间再慢慢地去看看它究竟问题出在哪儿?第一位的问题,最麻烦的还是一个我们的这种警觉和提前的对生命的这种防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去年去台湾八八风灾,其实台湾基础建设也是很棒,但是八八风灾我看到了太多的桥梁垮塌的场面,但是桥梁垮塌本身几乎没有带来人员伤亡,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几年前我去台湾,在台风来之前,很多个小时之前,所有的警察等等都已经出动了,开始到海边各个地方开始拉绳,就不让人进去了,车全部劝退,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最后把人都离开危险的部位。......我们去想象一下,如果在这个桥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要让这些人更早地就离开危险部位的话,哪怕一个人能想到的话,这个悲剧能发生吗?它不过就变成了在这次持续降雨过程中,洛阳市垮塌的34座桥梁当中的一个,我们只记住了数字,而没有记住死亡和悲剧。......另外还有一点是,我们永远不敢简单地寄希望于不来这么大的洪水,这是第一个不敢寄希望,你不敢吧?我也不敢。因为大自然随时变脸,你不知道它会是什么样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还不能寄希望于所有的桥梁在任何超出这个常规的自然灾害面前,也是安然无恙的,这既有大自然是出乎你的想象的。......我去年去了台湾的八八风灾我就知道了,大自然太厉害了,它可以让一座城市将近两米泥的厚,桥梁很多都坍塌。另外还有一个我们工程质量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每一个工程的质量都特棒的,这需要综合地去使生命得到一种保障。所以我说,警觉和安全意识,尤其在有关部门能更早地意识到这儿很危险,该拉绳的拉绳,该出动人力这块儿就不让通车了等等,大家就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悲剧了。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