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工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走向科学的第一步
热度 1 zyn321 2012-7-13 04:10
9月份才开学,7月份就被叫来学校,我的科学生涯开始了。 大二时,加入了空间信息研究所,跟着夏英老师做课题时就开始接触科学工作了。那时,先是独立进行了skill up的训练,随后就编成了独立组。期间到研究生组里插队,参与了“室内定位的算法研究”的课题,在这个课题里我感受到了做课题的快乐。之后,参与了亚洲地理信息系统论坛的国际会议,听日本和韩国学者的课题研究,特别是韩国一家公司在汽车自动驾驶方面的研究,我就开始十分向往科学工作。 可是,后来又参与了几个工作,与Android开发、GIS二次开发方面有关,确实体会到科学工作渗透了商业、人情、内幕的气息。大二时,我还是个纯理想主义者,科学界的一个小角透射出的问题使我对科学道路产生了怀疑。 大三参加团委下的红岩网校工作站的工作,在“政界的技术部门”,在更大的染缸里浸泡了一番,骨子里再正气,也不得不面对基本国情了。这个过程,我深刻地认识到并不是一腔热血和历史使命感就能把工作做好的,做任何事情成功必须有外部条件的支持,科研工作也是这样的。大四卸任之后,我就回归了科研道路,坚信自己的能量没有完全释放,可以有所作为。 现在的环境非常好。导师(帮主,不是老板)治学严谨但不刻板狭隘,信任我们,支持我们,研究方向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师兄师姐们很活泼可爱,团结上进。 我开始觉得自己的基础不扎实。今天一夜下载PCL(Point Could Library,点云库),打开帮助文档发现,测绘、视觉的概念都不足。昨天例会提出的一个算法,但是数学基础,没有胆量去推导公式。 仔细想来,来学校我提出的想法有很多了,没有一个是实现了的。 研究生阶段还是好好读书的,特别是数学。张一进老师(本科高数老师)在毕业前跟我聊很久,鼓励我学好下面的几门数学,好好做研究,话犹在耳。 开始好好学习吧。最近是PCL,为复杂场景的树木建模,也为加强这方面的知识。
个人分类: 做科学家|350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啥有些学科领域资源难于共享
热度 6 zmpenguestc 2012-2-28 22:45
目前我在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勘探地球物理两个方向做一些科研工作,然而几年来发现的一个怪想象是,勘探地球物理很难查找和下载到想要的共享的程序代码和诸如 PPT 之类的资料文献。我想可能这跟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吧。比如: (1) 一些通用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如各种滤波、各种信号变换算法的代码,随处可查和下载源码。 (2) 大部分图像处理及应用的算法均可下载 C/C++ 及 Matlab 源码。 (3) 有关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的教学课件、学术讲座的 PPT 文件也很容易通过搜索引擎就能下载获得。 然而,勘探地球物理(如石油物探)的一些基础性代码或基础性讲座 PPT ,却很难下载得到的。能搜索到的基本是也做成了 PDF 或 Flash 文件,即不可编辑的文件。一些经典的处理算法代码基本上也是下载不到的(不过,国外高校这方面做得相对要好很多)。 可想而知,原因是不是前者偏通识,后者偏应用。应用领域可能存在更为剧烈的利益竞争吧。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国内一些石油、地质院校的石油物探专业的研究生虽会做应用、服务类项目和课题,也会写应用型论文(理论头头是道,实验结果一般是借用商业软件或Matlab来出图),而没法自己编程实现一个简单算法,可能的原因就在这里吧。 这样的后果就是,国内一些高校的石油物探领域的学者做了大量重复性研究工作,因为成果没法共享,也就只能各做各的了。同时,一些行业新技术或信号处理领域的新方法、新理论无法跟进,也可能是编程实现能力相对薄弱造成的。 相对而言,信号处理、图像处理领域提出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较多,可能是共享资源方面做得相对要好很多,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新技术发展和进步。 估计这个想象不仅是在石油物探领域发生,其他偏应用的、相对垄断的行业也可能存在这个想象。
个人分类: 科海拾零|2560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如何做好首项研究工作、写好首篇科研论文:几点个人体会
热度 31 Yaochen 2012-2-27 16:15
如何做好首项研究工作、写好首篇科研论文:几点个人体会 陈 耀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科研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长时间的投入、认真的学习、思考和准备,还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材料组织、宏观把握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中英文书写的能力等。 科研工作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能力培养与锻炼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不管以后会不会将科研作为自己的职业,把第一项研究工作做好、并将之形成研究论文发表是非常有用和有意义的。 通过同行评议,发表论文是科研工作者向同行通报自己研究进展、与同行交流的最主要形式,是表明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存在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项研究工作完成,或至少是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首要标志。论文并不是在研究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构思的,而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都要思考和准备的一项任务。下面的文字中已有意将二者揉合起来。 在这里,我们仅就几方面,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和体会,与同学们就研究工作进行交流。不求大全,但求真切。希望能给同学们留下印象,并能有些许裨益。 一、 首先自然是做什么,也就是选题 。科研工作实际上就是: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对你的第一项科研工作往往会有些具体的安排,但也可能只提供一个大的方向。下面分别讨论: (1) 有具体的题目和实施方案: 一般认为这种情况更简单一些,但并非总是如此。你仍然需要理解清楚为何会有这个问题,这需要查阅文献来了解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任何一个题目都是有历史渊源的,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查出并理解这些渊源。这主要是通过阅读文献来完成的,要求同时阅读两类文献 (1) 综述性文献,需非常仔细地阅读和理解;(2) 最新两三年度内相关的研究论文,了解前沿和进展,掌握自己的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在学科发展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也就是历史上有什么工作,别人有什么进展,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能够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等,都应查明理解。即便对于给定的研究任务,也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不能让自己沦为”指哪打哪”式的研究工具。 有的同学提问:“在阅读综述文献时,常会在个别的点上遇到不了解之处,综述中也给出了若干参考文献。这时,是应继续读完综述,还是停下来查阅其它文献?”一个明显的矛盾是:若选前者,则恐许多地方都不够清楚;若选后者,则恐阅读综述的思路被打乱。关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只能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一般认为,如果该点在你要了解的内容中不是很关键的话,就可继续阅读综述。请记住,科研工作并不需要你完全了解每一个概念、所有物理过程、前人工作的所有细节等。经常我们需要姑且承认(而不去追究过程和细节)文献中的很多知识点、认可前人的结论,这样可以让自己尽快地开始实际工作。这其实就是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的意义所在。 (2) 只有大的方向: 感谢导师一开始便给自己一个自由选题的锻炼机会。会找题目是将来独立工作所必需的、关系生存的能力。由于缺乏更具体的针对性,这种情况下需要付出更多查阅文献的努力。同样,两类文献都要阅读。一个经验是注意较新文献中讨论部分所提及的工作缺陷以及将来欲解决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案。从这里汲取灵感,寻找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再与导师或课题组成员讨论。忌凭空、无文献依据地确立题目。 初步有了题目之后,要了解题目的可行性和实施手段。这时应 主动和充分地利用课题组的人力资源 。通过交谈和阅读课题组以往的论文,了解本组成员们能够做的工作,所具有的实验或数据处理技术,供考虑可行性和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可能的话,在学术会议中认识的同行也可以作为求助对象。当然,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阅读文献,了解与这个题目特别相关的前沿和进展。确认题目的可能意义。 二、在研究工作中,需要: (1) 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 , 从具体、从细节做起。 搞科研关键是能静下心来,坐下来,踏踏实实地 从最具体、最细节的问题入手 。对于投入的时间,有一个量化的要求,就是每天至少6-8小时 (5年便可达到一万小时)。必须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形成对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宏观把握和对所研究问题在整个学科中所处位置的正确认识。否则,再聪明也无济于事。 (2) 反复思考所研究的问题,找出自己的研究动机。 所提议的工作到底新在何处,应该从推动学科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研究动机:为什么做这个工作, 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应不断地问自己这些问题。将思考记下来,供后面写作(如引言和讨论部分)时参考。强烈的研究动机会给论文的读者同样的感觉,使读者获得共鸣、体会出这篇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动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研究动机是一篇论文的立意,表述出为何开展这项工作的科学原因,之后的具体内容则是在动机驱动下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和所获得的主要结论。想清楚了再做。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并不是所有主要的研究动机一开始就能想清楚的,往往是在主要的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思考所得主要结论的新意时才重新想出的。由于研究工作的结论经常会出人意料,与最初要解决的研究问题不一定完全匹配,这时便需要配合新的结论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思考和自洽地表述研究动机。 (3) 能放弃、会变通。 有两种情况,一是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二是有了新的更好的灵感。一旦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确认无法解决后,应考虑放弃。在由于困难而终止一个题目的时候,应当与导师等讨论,并形成总结材料,或许一段时间后还会重新(从新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更经常地,你会发现, 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其实只是一个线索 ,你沿着这个线索前进,很快你会发现另一个线索(如同侦探破案),少有绝对走不通的死胡同。总有路线能让你不断前进,当然,可能会偏离最初的设定。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那只是你的工作起点。在你启动的时候,科研工作探索的本质决定了你并不会确切地知道终点在哪。 (4) 适可而止。 研究不能但可以无休止地进行。那么纵观已有的工作,何时才能构成一篇相对完整的论文?即什么阶段、什么状况下才能收手?多跟导师讨论,这是只有在有能力对问题和背景宏观把握后才能正确判断的。有人说: 一点之见即成文 ,是有道理的。 (5) 先打外围、迂回前进。 作为初学者,应考虑尽量避免直接研究那些竞争激烈、争议巨大的领域内核心问题,而多应采用迂回战术,先通过研究旁人涉足较少的外围问题进入领域。这样可避免在尚未掌握学科动态的情况下便卷入争议,或避免因了解问题不够全面而被他人忽视、批评或拒稿,有时甚至会受到不同派系的人的学术打压。经过几年积累后,或可尝试解决那些核心问题。 (6) 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去学习、模仿是”学成”的捷径。 事实上,成功的科学工作者并不需要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全部背景、进展的所有侧面和细节。人的精力非常有限,一般都不可能把课题领域甚至是密切关联的小方向上的所有进展了解清楚。这时,须有所侧重,分清什么内容是必须搞清楚的,什么内容只需宏观了解而不用关心细节。初学者,在经历一段时间(如两三个月)的文献阅读之后,就应该着手部署具体的研究工作,再在工作中根据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献进行补习, 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去学习 。等所有细节都清楚之后再开展工作,是不可行的。通常,为了避免由于了解问题不够全面而犯错,可以找出近期发表的、内容非常相近的论文,模仿和重现文中所有的图表和分析,熟悉作者的表述方式,再在此基础上研究和表述自己的问题。 模仿、重现内容相近的已有工作是初学者学习的捷径。 (7) 将问题分解或逐层剥离,分解成若干简单的问题。 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复杂问题往往可以分解或逐层剥离, 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个、一次瞄准一个地解决问题 。例如阅读复杂的程序,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划块处理,先明确各个功能块(有时是子程序)及之间的衔接,再拼在一起。有时问自己:要想解决我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另外什么问题?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后,都应该留下详细的记录和体会,供后面查询。 (8) 明确论文(工作)的主要结论,找出论文的亮(卖)点。 论文的主要结论,例如新的发现,可以构成论文的亮点;亮点也可能是研究环节中采用的新技术手段,新想法或新数据等。自己应当清楚自己的工作到底亮在何处? 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新在何处,亮在何处 ?这是论文的主线,应当抓住。任何一篇论文,都可以用几句话将这些要害说清楚,应该不断尝试如此表述自己的工作。 (9) 理顺论文的逻辑框架 。 论文的书写是一个梳理思路、反思、推敲整个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 ;通常成文过程中会发现已有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与补充之处;论文应以主线做指引,合理安排各部分内容(可采用较固定的格式,一般由:摘要、引言、模型或数据或实验的介绍、具体工作内容、主要结论与讨论组成)的先后顺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里主要涉及的是整体上的逻辑顺序,还有一种逻辑问题是在具体行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在下一段中涉及。每个人都对自己采用的素材非常熟悉,但如何安排他们则体现了一个人的逻辑思考与宏观把握能力。 论文书写对逻辑和上下文的连贯性要求很高 ,什么内容先出现,什么后出现,都应当符合逻辑上的习惯。前言和后语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时还可采用伏笔、倒叙等手法。可参考以下建议,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1) 从知名学者的论文中学习,阅读同时注意整理和理解作者的整体思路,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来把握文章的脉络,可总结出各段的段落大意、绘制出文章的逻辑框架图;(2) 经常,在段落的第一句,可以点明该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展开叙述。在总结现象主要特征、主要原因和规律时,可考虑采用按条归纳的方式,将内容分解归为若干条款,有利于提高可读性和条理性。 (10) 摘要与结论、引言与讨论 大部分人读你的文章可能只看摘要或结论,再者看引言和讨论,很感兴趣的才会阅读正文。摘要是研究工作的高度浓缩,是读者快速了解论文内容的窗口。摘要最后一句通常是点出或提升整个文章在学科发展中科学意义的一句话,属于画龙点睛笔。摘要有时容易与结论部分混淆。摘要一般应当更加通俗和概括一些,而结论是在经过长篇论证之后给出的,可更专业和具体。 引言需陈述相关背景、并通过这些陈述逐步引出本文的研究动机、目的、主要思路等。讨论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应对自己的研究工作作出恰当评判、介绍其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的作用、与密切相关的其它工作的区别和改进、以及在广度和深度上对自己研究工作的内涵进行拓展、还有将来的研究意图等。如果讨论部分比较匮乏,会被认为作者的知识面较窄、对相关研究工作的认识深度不够。 (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写作第一篇科研论文时,经常会有同学感到语言匮乏,不知道如何描述辛辛苦苦准备出来的图表和数据分析结果。而查阅文献,则能感受到其他作者们的洋洋洒洒千言万语,似乎很平淡的事情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其实,通常一篇论文,在引言和实验理论与分析方法等基本介绍之后,就该到“看图说话”部分了。这部分是一篇文章的“血肉”,构成文章的正文。如果看着图,却感觉无话可说,只能说明作者知识的贫瘠,对有关问题的了解也不够深入。这时,最好是作者能找到若干密切相关的文献,充分阅读。从反复阅读中学习和把握其他作者是如何描述有关物理过程的,对于类似的过程需要从哪几个侧面展开叙述,存在哪些感兴趣的、值得描述的兴奋点等。对着一幅图,要能说出为什么要制作该图、该图是如何制作的、图上有哪些曲线有何变化趋势等;要能指出图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有哪几个其他的特征,这些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本文核心观点起到什么支撑作用等。每一幅图表都会包含一条或几条关键的线索,每条线索都是支撑核心观点的一个论据。将这些线索逐个阐述,在最后总结所有线索的时刻就可以作为抛出核心观点的时刻。所以,写文章前不但要做到读书破万卷,有的文献还要熟读多遍,充分理解相关工作后下笔方能有如神助。 (12) 中英文书写 通常认为,英文写不好,难道中文还写不好吗?其实,对很多研究生而言,并非一开始就能写好中文的。这是因为论文写作自然不仅仅是书写汉字,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科学层面的要求,论文框架安排需要符合整体的逻辑思路,内容还要简略得当,叙述严谨等;论文书写质量与个人的宏观把握、逻辑思维、材料组织与文字驾驭能力密切相关。写过几篇科研论文的人,干文秘、办公室等文字型工作都是绰绰有余的。 有一个常见问题,对于英文论文,应该先中后英,还是直接用英文书写?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从个人经验出发,我觉得先中后英更好一些。虽然,我们目前较少发表中文文章,但是我们的各类项目经费申请,各种国内需要递交的材料大都是用中文写就。所以,对一个在国内工作的人而言, 中英文的书写能力是同等重要的 。另外,对于刚涉入研究领域的研究生而言,未必能用英文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时,应当首先通过中文的书写过程彻底清理自己的思路,将文章中要表述什么、如何去表述完全理顺。即首先用中文处理好科学与逻辑层面的问题,剩下的就基本只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了。 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就是遵循将复杂问题分解的思路,即将科学问题与外语问题剥离并分别处理 。 如果将科学、逻辑、语言的问题混杂,则可能无法表述清楚文章最为根本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容易使他人难以理解作者的科学思想。写英文稿时,请勿直译,而应将英文写作视为“二次创作”过程,即首先抓住要表达的意思,再用英文思维方式阐述出来。(若导师要求直接用英文书写,或个人英文表达能力很强可另论)。 在如何提高英文写作水平方面,有以下建议,(1)从英语为母语的同行论文中学习英文写作,通过阅读出声的方式增强自己的语感;在读书过程中收集“好词好句”也是经常被推荐的一种提高英文写作能力的方法,(2)参详导师或水平更好的人对自己论文的修改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途径,(3)已去世的江涛博士曾为中国天文工作者写过英文语法方面的专门讲义,可参考。 (13) 投稿与审稿回复。 投稿的具体刊物可根据论文的内容、导师的意见择定。 对于审稿人的意见,则需要慎重、认真地对待。审稿意见是同行专家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你的问题,因此, 不管是什么样的意见,都能使你了解到同行的看法 ,对其认真处理,一般都会有利于将文章内容阐述得更加清楚,使科学内容的表述更加全面、更加容易让人接受。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1) 写回复意见时,对审稿人应表示感谢,要表现出对审稿劳动的尊重和自己认真修改的诚意来;(2) 应仔细体会评审人的意见,特别是英文意见,能将其要点全部标出、仔细地揣摩审稿人的出发点和意图,对审稿人暗含的意思(如果有的话)和要点进行总结,避免做出“答非所问”式的回答;对所有的要点都要逐一答复,并在回复中注明文中修改之处,这一般在编辑的要求中也会说明;(3) 对于自己需要坚持的内容、或者有较大不同意见时,应注意尽量周全地阐述自己的理由;用具体的理由、而不是情绪去答复审稿人的意见;对于审稿人曲解之处,则应当首先从自己文字中寻找原因:如果小同行的专家会曲解你的文字,则说明其他大部分人也可能会如此,所以应尽量修改自己的文字使词能达意并方便他人理解。 总而言之,科研工作是一项 综合的系统工程,可以使一个人的许多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希望大家都能有所体会并在近期取得成功。
17274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几个问题
zhangwb2010 2011-9-29 09:32
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几个问题 (尚松浩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95do=blogid=491438 ) 【上周五院里召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交流会,我就科研工作做了交流。由博友看到提纲,建议能展开写。会上交流的内容是本人在科研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教训的总结。】 1. 研究方向 l 连续性,扩展(相关领域、方法、应用) 科研方向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肯定是不可能开展深入研究的。但保持连续性并不是说研究方向是一成不变的,研究方向要在保持一定连续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情况进行一定的扩展,如相关的新领域、新方法、解决工程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 l 特色、优势(在研究团队内、国内外) 研究工作一般是在一个团队内进行的,特别是高校不少青年教师毕业后仍在博士导师的团队工作。这种情况下,自己的研究工作首先需要在团队内有一定的特色,如果研究工作是其他人都能做的,青年教师就很难在学术上有大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学术积累,最好能形成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特色与优势。 l 坚持科研一线(试验、分析、计算、论文写作) 只有亲自去做,才更有可能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方法和理论。 2. 项目申请 l NSFC 青年及面上项目:积极申请 科研项目是搞好研究工作的基础。对于青年教师,可能性比较大的就是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及面上项目。工作后应积极申请,关于如何撰写申请书科学网上已有很多讨论。 l 其它国家科技项目:积极参与( NSFC 重大、 973 、 863 、支撑计划) 对于一些大的项目,青年教师负责的可能性不大,但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参加项目的研究工作。 l 应用性项目:有一定的新内容,从中发现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对一些重复性的横向项目,做得多了就没时间做一些有水平的研究工作。但对于一些有新内容的应用性项目,做得过程中可以发现工程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扩展、深化我们的研究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3. 论文发表 中、英文论文都是有必要的。英文论文是现行评价体制的要求,而中文论文则是融入国内学术圈的要求。有些牛人可以只发英文论文,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在专业性中文期刊发表论文也是很有必要的。 4. 学术贡献 外行看一个人水平可能主要看项目、论文、奖励这些定量化的指标,但同行对一个人的评价可能主要在于学术贡献(发现了什么新现象,提出了什么新理论、新方法,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5. 学术圈 学术圈是包括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的一个虚拟团体,项目评审、论文评审等等一般是在学术圈内。青年教师要尽可能融入相关专业的学术圈,让同行了解你的工作,主要途径有参加相关学术团体、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在相关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学术领域的公共服务(论文、项目评审,期刊编委等)。 6. 教学、科研结合 青年教师除了研究工作外,还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将二者结合是很不错的。一方面,合适的科研成果要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掌握会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
个人分类: 他山之玉|0 个评论
双语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
热度 13 jiangjiping 2011-7-22 07:51
p { margin-bottom: 0.08in; } 双语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 蒋继平 2011 年 7 月 21 日 最近科学网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双语教育和全英文教学。 这股热浪是由曹广福的“由我拒绝纯英文授课说开去( 466277 )”掀起的, 马上得到与时俱进的吕喆的响应, 他的 ( 466390 )不但被精选,还被置顶;今天又有两员陈姓虎将跳出来助阵,分别是陈儒军和陈龙株。陈儒军的博文是: ( 466559 );陈龙株的题目是: ( 466775 )。 毫无疑问, 因为是热点话题,这两篇博文自然也上了精选榜, 戴上了一朵让人羡慕的小红花。 我在吕先生的评论中说他是科学网与时俱进的榜样, 他回复说只是喜欢凑热闹。 我不像吕先生那样喜欢凑热闹, 不过, 这股热浪已经形成了一个炙热的大环境, 我想避之而不及, 因而,也就自然地被卷进这个热浪之中。 因为我不是在教育界工作的,只是一个纯科研人员, 只有科研的经历,没有教学的实践, 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机会, 借题发挥,来谈谈双语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 一个科研人员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两门语言, 一门母语加上一门外语, 那对他 / 她的科研一定大有帮助。 其主要原因是: 1 。 一门语言通常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通过翻译的东西不一定能表达原意, 因而,要真正地理解某个意思,最好能读到原著,这就需要精通另一门语言; 2 。 有些期刊要求用两门语言表达关键部分, 要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论文,就得精通这两门语言; 3 。 一些现代高科技产品都需要用至少两种语言作说明, 要是懂得两门语言,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些说明,反过来,也可以帮助自己的产品用两种语言来做说明。 具有双语能力的科研人员在工作中也有相对优势, 尤其在一些具有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研究单位更是如此。 比如说,在我们的公司,一些来自墨西哥的底层职员, 其母语是西班牙语,很少能懂英语, 所以,我们的中层管理员必须是一个既懂英语又懂西班牙语的科技人员。 要是不懂得西班牙语,很难在我们这样的研究机构找到工作。 还有,现在的国际合作非常普遍,几乎世界各国都有跨国公司, 那些跨国公司一般喜欢使用具有双语能力的人员回到自己的母语国作管理工作。 简言之, 双语人才具有下列优势: 可以看懂原著, 产品包装上的原始说明等。 有助于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 有助于工作场所的人际交流。 有助于担任需要两种语言的管理类工作。 有助于国际上的广泛交流。 当然, 英语是双语中最重要的一门语言, 双语教育中, 除了母语外, 英语应该是首选。 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有影响力的科技人员都是双语人才。 所以, 我很同意陈儒军先生的双语教育很有必要的论点。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7798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科研工作者如何应对压力
sunbukuan 2011-5-27 19:25
生活如此美好,我却如此烦燥,这样不好,不好。----武林外传,郭芙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212990 2011年5.27.7时分在科学网本站搜索中查找关键词“科研工作”找到相关结果约 72,900 个, 在科学网本站搜索中查找关键词“科研压力”找到相关结果约15,000个。 今天看凤凰网看到了一个报道,看到好东西我首先会想到转到科学网来与大家分享。故事是这样的:英国作家索利恩所著的心理小说《新鲜空气》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威尔逊非常喜欢新鲜空气,程度无人能及。有一年冬天,他来到芬兰的一家高级旅馆住宿,那年冬天特别冷,因此所有的窗户都关得严严实实,防止寒流的袭击。那尽管说在房间里非常舒服,但是威尔逊一想到新鲜的空气一丝都透不进来时,他非常苦恼,辗转难眠,到了最后,他实在无法忍受了,于是就捡起了一只鞋子朝玻璃砸过去,听到了玻璃碎裂的声音之后,他安然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他发现在他眼前是完好如初的窗户和墙上破碎的镜框。 索利恩的这个小说,涉及的一个重要心理学概念就是 心理暗示 。暗示对于人体既有消极的作用,也有积极作用。积极善意的心态,往往会给出非常积极的暗示,使他人得到战胜困难和不断进去的力量。反之消极恶劣的心态,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变得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 要学会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情绪,要知道真正能够击倒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在现实生活当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就容易生病,那到底为什么呢?这就是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到免疫系统的表现。当焦虑症出现的时候,植物神经系统就会出现紊乱,进而免疫系统就会出现紊乱,进而各种疾病就出现了。那怎么办呢? 有心理学家研究认为 ,“自言自语”原来也是消除紧张的很有效的一个办法,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 ,所以当我们发现某人坐在那儿旁若无人的自言自语的时候,不要觉得他是在发“神经”。原来这是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自我保健的办法。可以非常有效地发泄心中的不满、愤怒以及悲伤这些情绪。当你忧虑重重的时候,如果有机会听听自己的谈话,并对自己提出一些问题,那么你钻牛角尖的机会就减少了。 每个人都要面对社会、事业、家庭等方面的精神压力,在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无法避免许多不顺心如意的事情,诸如学业上的挫折,事业上的坎坷,生活中的磨难,情感上的失意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心理调整,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首先要善于自我克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镇定自己的情绪,总结受挫原因,用理智去克服情感上的失意,不必为烦心事大动肝火。 第二要善于自身排解,去做自己喜欢干的事,比如看小说、看电影、唱歌跳舞等等。第三要善于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走出郁闷的氛围,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当时的的心情选择幽静清新的环境,或人多喧闹有趣的公共场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掉那些让人心烦的事情。 第四要善于宣泄内心的情感,寻找知心朋友,倾吐心中的苦闷,寻找朋友的理解 ,让心中的郁结尽快解开,或者用适当的哭的方式来宣泄。适度的哭可解除忧郁,但是如果常哭就不太好了。 另外也可以经常做一些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压力消除焦虑与紧张,保持乐观的心态也是不错的方法,给自己一些好的心理暗示。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排解压力和焦虑这些不良的情绪,要相信自己,我们可以让自己快乐! 强大的心理素质是保证我们战胜科研压力,攻下科研难题的前提。最后,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多多了解和学习健康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人士为我们提供帮助。
个人分类: 心灵鸡汤|3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真正从事科研工作是从中科院起步的
热度 5 zmpenguestc 2011-5-24 14:12
一、对科研的萌动 本人是从地处湘西的一所师范大学毕业,毕业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教学闲暇之余,时常看看有关中学物理教学的期刊论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后来把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写成豆腐块,发表在有关中学物理教学的刊物上。当时真的很有成就感,因为,还能得到每篇 20 元的稿酬(当时工资也就 100 元左右)。这就是我最初认为的搞研究,即搞教学研究。慢慢发现,既能练笔,也能多少对教学工作起指导作用,何乐不为。这就是 20 年前我认为的所谓的科研工作,和对科研产生的萌动。 二、初涉科研项目工作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一国有特大型企业的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这让我感觉,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一位老师傅告诉我,陆上石油钻井的成本是每口井几千万,如果一口井打空,就是白白把国家几千万扔水里。我们做石油勘探的,就是为降低勘探风险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也让我感觉到这才是真正的科研工作。 然而,企业毕竟以效益为根本。那些不能立竿见影的科研和基础研究是得不到领导认可的。基础研究可以拿给高校的教师去做,企业研究人员应紧紧围绕本企业的生产任务服务。尽管也有很多科技攻关项目,那也是为了让项目获得各种奖励而锦上添花的工作。那些不能直接提供井位或增加储量的工作,只能是科研外围工作,连评职称都会受到影响。 三、从科研中获得成就感 后来离开企业,来到学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时才知道做一项研究,首先需要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需要了解领域前沿,需要论证可行性、需要进行方案设计等重要工作。也知道了做研究,还需要在领域内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博士阶段的我,还处于模仿期,即导师交给的任务,怎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模仿别人的思路和方法,将其实现,最总达到想要的结果。 博士毕业后进入中科院某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忽然发现,原来我的科研工作还没入门。站在国家层面、瞄准前沿、大系统设计与研究、大团队协同工作等让我见证了真正意义下的科学研究与工程项目研制。当亲眼见证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大系统的关键单元技术,发挥重要作用时,有一种无比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也让我明白,科研≠项目。科研是项目的基础,反过来,项目可检验科研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项目结题了,科研工作不一定结束。同时,科研也是项目的深化,从承担的项目中提炼科学思维、凝练科学问题。科研与项目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才有“科研项目”的名称出现。 四、中科院经历让我受益终身 目前,我已经是有近 8 年教龄的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外,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继续从事中科院所接触到的研究方向。每年做一些基础研究外,也承担一些跟企业、研究所合作的横向项目。几年来,深深体会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优势所在。第一,可以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如博士生可从事理论及基础科研;毕业想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可尽量安排其从事横向课题。第二,可把一些基础研究取得进展和成果及时应用到工程项目中,同时,工程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又可成为下一阶段基础研究的新问题。 这些都得益于中科院工作的经历。虽然离开了中科院,但每年还与原工作过的研究所开展相关合作。同时,还经常关注跟本人研究方向相近的中科院其他研究所的发展,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及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征文链接 : http://www.cas.cn/zhengwen/jsgj/201105/t20110525_77236.shtml
个人分类: 科海拾零|32226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研工作随笔(3)
gghgiser 2010-12-25 00:18
今日是圣诞节前夕,大家都应该出去Happy了吧。我比较闷,独个人待在宿舍 寂寞的晚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明天要跟潘老师进行第二轮大学城野外考察,下午去导师家里小聚,听说会包饺子唱K什么的。已经忘记了什么时候吃过饺子,现在想起来都开始流口水了。 晚上时间,准备了星期天(后天)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城市化和土地研究生论坛的报告PPT,报告内容基本涵盖了之前的一些工作,美其名曰城市化及其生态效应初探讨。晚上后段时间学习了基于Landsat ETM遥感影像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之前对这个算法很不熟悉,看着一系列的算法就头脑发麻。本想省点事,简单点直接用亮度温度来表征区域热环境格局的。不过,总不能放过自己呀,把困难当朋友,从克服困难中取得进步! 还好,最后还是让我把真是地表温度给反演出来的,不过做的比较粗糙,日后还需做仔细一点,并形成可简单复制的程序。第一次嘛,能做出个像样的结果就行,细节问题后面好好处理。 现贴出温度反演结果图,呵呵。请大家鉴赏。温度值有点高,真实性还需验证。呵呵! 12点钟刚过,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圣诞快乐,天天快乐! P.S 影像区域为珠三角核心区,包括广州市、东莞市、深圳市主城区。 影像成像时间为2000年9月10日。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4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80后适合不适合做科研?
热度 1 小水獭 2010-11-29 02:29
时间悄悄过去,80后也要三十而立了。看着同龄人,我其实觉得80后有我们的辛酸,也有我们的优势。 (一)独立思考 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我们生活在重视教育的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也在学海无涯中孤军作战。因为我们常常放学就要马上回家写作业,所以事实上我们从小就被逼的独立思考,独立去想问题。遇到问题,可能第一个念头不是去请教老师同学,而是先查书(现在问google,PubMed)。其实这恰恰是科研创新很可贵:积极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 (二)善于合作 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兄弟姐妹的有亲缘关系的纽带。但是我们也需要朋友需要友情。所以我们可能从小就有自己一套交志同道合朋友的方法。培养出比兄弟自由,比路人亲切的关系。 (三)克服孤独 父母双亲都要工作,而同学朋友又不能常在一起。那么我们怎么克服孤独感呢?很多我认识的80后是采取以己为友的方式。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宽慰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心里难过委屈,会换用客观的、他人的眼光来分析自己的状况。从而我们80后更加容易理解他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所以,我还是很看好我们这一代的,嗯嗯嗯O(_)O~
个人分类: 剑胆琴心|9291 次阅读|23 个评论
纪念
jiahongtao 2010-9-10 18:04
柴军老师 2010年8月10日,当我和我课题组成员正准备出野外的路上,一大清早知道了柴军老师去世的消息,全车的人都沉默了。 柴老师,44岁,博导,教授,与我的第一次接触还是在2000年陈校长的老风口课题上,任何人见柴老师的第一面总是感觉年富力强,和蔼可亲,多少年来没有多大变化。 去年柴老师和我同一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作为搞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老师能够拿到拿到自然科学基金让我感觉就是不可能任务,尤其是自阿新疆这样的偏远地区。 遗憾的是,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消逝而变得沉重。。。。。 失去金钱,损失甚少;失去健康,损失甚多;失去勇气,失去一切。。。。。 让大家在拼命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健康! 该说不的时候一定要说不,否则。。。。。 1个月了,纪念柴军老师,愿你在天堂中依然潇洒。。。。。。 中国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醒醒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工作中的“被需要”
huanglu 2010-5-26 10:55
科研工作是由一群忠于某个共同目标、一起愉快工作、并且形成高质量成果的团队成员完成。欲形成一个真正有效的团队,每个成员都需心甘情愿地做贡献。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 1 关注 WIIFM 我们必须了解每个成员最关心的是什么呢?即 WIIFM :其中什么同我有关, Whats in it for me ?每个成员都想知道自己在科研工作中要做什么,能从这种经历或自己所做的贡献中得到什么。如果只是盲目地进行科研工作,则无异于瞎人摸象,每个人只是在自己狭小的视角内被动地接受任务。当我们以任务式心态完成某件事情时,结果肯定会如你所想象的那样,缺乏创造性与创新性。 科研工作的目标设定应与团队成员的利益息息相关。通过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科研工作能够逐步走向欣欣向荣的局面。其中,每个团队成员是必不可少部分。只有每个人尽可能多地做出贡献,引导团队走向光明,才会触发新的光线。这就如同玩拼图游戏,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块拼图,丢失其中的任何一块,总体画图都不可能完整。科研工作便是在这一块块的拼图工作中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2 建立核心竞争力 科研工作中,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成为所在科研团队的重心。这便需要我们更加投入,在提升自己各项能力的同时,发现科研工作的意义,从而投身其中。科研工作中的每一个成员或其贡献都是重要的,我们处于下列被需要的哪种象限呢?当我们感到被需要的成就感或满足感时,我们已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当产生危机感或愧疚感时,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还处于欠缺之中。 当我们有能力主宰周边的各项事务,当我们能够利用已有资源或为完成某项任务而获得必要支持时,我们便会坚持不懈直至成功,从而产生相应被需要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但是,当我们感到被别人控制,当我们认为自己缺少支持或者资源时,我们便会感觉到危机感与愧疚感的存在,这时只有努力奋斗以追求卓越,才会改变现状。 但是,危机感与愧疚感的存在并不代表你一定不行。在被需要去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是提高自己各项能力的一种方式。因为解决别人的困难也即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是否具备相应能力,也许会让我们当时产生危机感及愧疚感。可正是这些不断获得的危机感与愧疚感才是促进我们保持科研工作持久动力的唯一来源。 3 替代性学习 生活中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通过实践学习保证工作中不出现任何疏漏。但却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避免问题的发生,那便是通过咨询别人进行替代性学习。在科研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分清事情的重要度、紧迫性,同时还需学会利用身边可借用资源。人都有被需要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在工作中我们应具备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的姿态,这样才会借东风之力直达青云。在请教别人前,我们需要注意先将自己杯子里的水清空。很多人都只是一方面不断地往里面注水,而另一方便却又不愿倒出原有的污浊部分,这样只是浪费时间与精力,并无任何意义。 在请教别人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感恩。科研工作中,无论遇到困境逆境,持之以恒地不忘感恩便是对待生活最好的回馈方式。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中也提到:每个人都要心存有爱。对于师兄师姐的关心与帮助,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欣然接受。这不仅需要我们在行动中有所改变,同时还要将这种帮助所获的收益传承给其他人。这样,才会保障科研工作中持久不断的源泉流淌。 科研工作的完成并不是简单地达到既定目的。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团队成员需要不断地进行交流沟通,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当我们由暗淡无光逐渐走向一片阳光时,将会发现其中被需要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很多东西便会不期而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57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研工作中的“乐之”不再是个梦
huanglu 2010-4-23 10:12
《论语雍也》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道出了为学的三种境界。知之者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成为这个世界的劳动者;好之者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成为这个世界的领导者;乐之者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成为这个世界的推动者。在科研工作中,我们处于哪种境界呢?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我们能够从中享受到乐趣,但究竟什么是我们感兴趣的工作呢?《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对兴趣的定义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具体表现为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可见,兴趣主要来自我们的主观体验,并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年轻时,我们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一方面,不同层级的人对兴趣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层级的人,其对兴趣的理解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兴趣所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兴趣呢?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应具有浓厚的好奇心。 兴趣产生于我们对某物的认识,并由此产生炽热的情感。知之深则爱之切,爱之切则知之深。在科研工作中,我们需保持对事物热情诚恳的态度。也许刚开始翻开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很难用心投入,但只要我们持续地保持好奇心,就可体验到科学研究之路上的绚丽多姿风景。就如培根所言: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联系团队内部:最初的时候,导师会设置一些培养环节考察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兴趣,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独特培养。我们一定需要认真对待每项环节,积极把握机会,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而发现自身兴趣所在,否则便是一种对自己人生不负责任的态度。 二是进行不间断的培养。 心理学中的情感适应认为,无论某种刺激给我们带来的是正向还是负向的情感反应,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所体验的情感反应总是逐渐弱化。 那么如何保持我们的浓厚兴趣呢?这便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很多时候并不是工作无趣,而是自己不能坚持。再有趣的工作做久了也会有些厌倦,而有些开始并不感兴趣的工作我们反而会做长久。更何况很多人不可能总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便要求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培养兴趣。 联系团队内部:如果每天我们都能够坚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微博、博客及开心网上,日积月累我们将会发现这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情。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认识,而且留下了我们成长的印迹。兴趣需要发挥我们的主动性,而不能仅依靠外界的压力使之推动。 三是进行深入的研究。 兴趣不仅仅是情感的投入,更注重钻研的劲头、坚持的毅力以及责任的担当。我们都有过类似经历,当自己真正沉浸在某件事情中时,将会发觉时间过得很快。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西卡森特米哈伊( Csikszentmihalyi )曾提出, 人类最快乐的状态便是专注地融入自己喜欢做的事,全力以赴、尽情发挥,完全忘记其他所有不相关事物的存在,这种体验称为心流。 我们应时刻保持浓厚的求知欲,在不断探求真理中体会到无以言状的快感。 联系团队内部:在论文写作锻炼中,我们是否时刻以学术规范要求自己呢?在羽毛球活动中,我们是否能够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呢?我们需把兴趣培养为一种专业,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 在兴趣中,我们可以集中精力获取知识,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曾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也即有没有事业心。如果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废寝忘食地呆在办公室里或实验室里进行相关研究,急切地盼望发现我们所要探索的东西,而不会受外界其它因素所影响。就像 世人皆知夫子的痛苦,但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 一样,正是兴趣的存在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使他获得巨大成功。 一个人一生中会产生很多兴趣,有的人认为休闲愉悦是一种兴趣,有的人却认为创造性地发挥个人价值才是兴趣体现。 兴趣是有排序的,只有满足重要性更大的兴趣,我们才会享受到心流状态的乐趣。 在科研工作中,我们是否真正寻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38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研到底惹了谁?
ouqiaoming 2010-4-15 19:44
科研到底惹了谁?不知道。 科研遭遇后危机时代! 社会需要科研,科研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关爱! 任何领域都不乏作奸犯科者,包括为民所系的领导干部、为民所倡的体育竞技、为民所娱的媒体娱乐、为民所依的慈善团体,过激言论者必有其肮脏可恶之处,请为大部分恪守科研道德的科研人才呐喊,为科研工作正身,为科研生命输血!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工作总结
SoSoliton 2010-4-5 10:25
项目拿得多做得少,论文发表多引用少,专利申请多实用少,成果数量多影响少。 学生很多认识很少,传道不多授业更少,解惑不多迷惑不少,育人不多误人不少。 团队成员多冲锋陷阵少,成果分享多实际贡献少,各自为政多团结协作少,自由探索多共同攻关少,高谈阔论多对症下药少,指手画脚多出谋划策少。 电脑用得多人脑用得少,文献下得多认真阅读少,公式推得多找到规律少,程序编得多创新算法少,实验做得多发现现象少,天上馅饼多起得早的少。 紧要事情多重要事情少,思考问题多学术问题少,外面跑得多家里呆得少,资讯掌握多能够做的少,会议开得多进步特别少,报告作得多观众兴趣少。 干得比牛多睡得比鸡少,自娱自乐多四人一桌少,落下疾病多治疗药物少,老婆埋怨多孩子羡慕少,粉丝本不多警察却不少,错误不用多一个死定了!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7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论文写作与电影作品拍摄
cantor98 2010-2-25 16:53
前不久,电影《阿凡达》的火热上映,报纸、新闻等各种娱乐媒体的争相报道,这也让我这个非电影迷认识了 詹姆斯卡梅隆: 55 岁,加拿大导演, 1997 年电影《泰坦尼克号》票房收入 18.43 亿美元,凭此片卡梅隆获得 1998 年奥斯卡最佳导演, 1998 年金球奖最佳导演,之后未拍过啥电影,时隔十年, 2009 年拍摄完成新片《阿凡达》,目前《阿凡达》全球票房已累积过了 20 亿美元,也获得 82 届奥斯卡 9 项提名 。执导这两部创造电影史上最高 票房 纪录的影片,让詹姆斯卡梅隆真正成为世界之王。这两部电影相隔十年,正所谓 十年磨一剑,他做到了。后我又查了一下卡梅隆拍摄的其他电影,如 1984 年《终结者》, 1986 年《异形 2 》, 1989 年《深渊》和 1994 年《真实的谎言》,这些电影影响力虽没有这两部大,但也不愧为大片两字。 票房收入、各类影视奖项是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方式;期刊影响因子、论文引用率等恰恰是一篇文章的评价方式。仔细想来,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努力钻研、创新思维、不断试验、最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写作成文,这一过程正如电影导演创作拍摄成影的过程。卡梅隆,作为一位电影导演,没有急于拍摄更多的电影,他看重的是影片质量,他相隔十年的两部电影作品创造了电影票房史上的奇观。《阿凡达》放映后,有人评价:该影片可能引领 3D 电影的新时代。 3D 电影将来发展如何不好说,但现在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在国内, 3D 银幕的数量不能满足就这部电影,短短 5 周内,国内 3D 银屏总量就增加了 100 块,并且这部电影至今还在放映中。可见,十年磨出的《阿凡达》真是一把利剑。他的拍摄创作经历给我们科研工作者有何启发? 在电影界也不乏导演看中年产影片多少,却没有影响力,以数量谋小利;这类似于部分科研工作者着重每年发表文章多少篇,但文章级别不高,影响不大,更有甚者年产 SCI 文章十几篇,最终出现屡屡报道文章存在抄袭、篡改数据等现象,他们短暂地获得了文章奖励,但却由此可能断送了自己的科研前途。 导演追求的是优秀的电影作品,科研人员追求的是优秀的科技论文。一部好的电影能够让观者记忆犹新,好评一片;一篇好文章能够让读者受益匪浅,不断引用。在现行的单位岗位考核、职称评定、项目申请等相关制度中,对科研工作者,文章考核指标是需要,这是要求科研工作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出好文章。希望我们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充分利用时间,出经得起推敲的高质量文章、有影响力的文章,让我们也 学习卡梅隆导演创作电影的精神: 在精不在多。 这篇博文早就有想法,但迟迟未能成文,春节假期,时间充足,整理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认识,成为本人的第一篇博文。
个人分类: 随想|3282 次阅读|1 个评论
乒乓球与科研工作
wangdw 2009-10-25 09:32
乒乓球与科研工作 我从小就酷爱体育,也包括打乒乓球。乒乓球运动老少皆宜。现在退休了也天天打乒乓球。 球类运动中乒乓球速度最快,经常打乒乓球,可以提高我们的反应速度,对科研益处多多。乒乓球速快,眼睛老得快速活动,对老在计算机前工作的人来说,眼睛能得到最好的休息,对身体、对提高工作效率都有好处。 在研究所里工作的数十年内,本人是所里有名的运动员。 1992 年发现有乒乓球桌子后,中午午休时间,连续打了 16 年乒乓球,平均每年 3 篇论文,哪怕每周有两天要给中科院研究生院和北大。退休后任乒乓球队长,拿到一次团体冠军,一次团体第三,以及单项两个第三。今年参加了在鸟巢和水立方之间的北京千台万人乒乓球赛。
个人分类: 生活|3335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分析与知识发现支持科研工作
xupeiyang 2009-9-4 10:49
在科研选题和科研工作中对文献信息检索结果通过信息分析平台进行信息定量分析(文献计量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文献的分布规律。将得到的重要科研信息,通过知识发现平台,进行信息检索和分析,可以发现大量新的知识单元(研究主题),将对科研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以下两个平台是免费的,检索分析方法非常简便。 在线信息分析平台: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 在线知识发现平台: http://arrowsmith.psych.uic.edu/arrowsmith_uic/index.html 参考文献请见: Arrowsmith two-node search interface GoPubMed GoPubMed用于医学科技查新的信息分析
个人分类: 知识发现|2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鱼、钓竿与钓技
jacky2008 2008-8-5 12:22
有位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没多久就钓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 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 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 老人问: 你要钓竿做什么? 小孩说: 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也许你 会认为这个小孩太聪明了。但是实际上也不尽然,如果他只要钓竿,他也可能连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也是没有用的。 对钓鱼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钓竿,而在于钓技。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有些人埋天怨地,责怪上天不公平,没有将钓竿送给他,实际上,即使有了钓竿,有了一定的条件,还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有些人总是在埋怨条件,别人可以发高水平的文章,因为它有好条件,自己没有相应的条件,难以发表文章。当然工作条件是必需的,有了好的条件,可以作出像样的工作。但是这不是最关键的,即使有了好的条件,你没有好的钓技,仍然难以做出好的成果来的,实际上我国许多学校、科研单位的条件与国外相比一点都不差,甚至还好一些。也就是说钓竿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问题的关键就在钓技上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3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