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条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天牛-踹客:让“顶级名校”先走,如何?
热度 12 boxcar 2012-3-17 19:32
天牛 - 踹客:让“顶级名校”先走,如何? 吕 喆 关键词:名校,普通大学,资源,条件 数日之前(当时开始写这篇博文,写到中间撂下了)曾看刘进平兄的博文“ 海外名校博士 / 博士后真的在乎国内的教授职称吗? ”【 1 】,文中提及“将来中国的职称体系引入“ tenure-track ”,跟英美接轨,教授水平整体上到一个新的台阶,海外名校博士 / 博士后才会“无缝对接”到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想法很好,但施行的难度估计不小。就这个“天牛 - 踹客”( tenure-track )制度而言,其实 5 个月前在科学网上曾经有过一场大讨论的,俺也在下飞机到家的第一时间就写了篇“闲话天牛 - 踹客”【 2 】,所以刚才在评论中推荐给刘兄。刘兄回复说“ 有条件的国内名校是可以率先实行的。 ”俺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因为,俺认为—— 名校其实是可以试行任何政策的,天牛 - 踹客,让“顶级名校”先走,如何? 。 虽然很多政策搞试点儿的时候一般不会选择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而多半会找个中间档次的学校来做试验田,但是像“天牛 - 踹客”这类最洋气、最威猛的政策,或许在顶级名校试行甚至实行才合适。若不是顶级名校,很难做到“不差钱”,在资源、财力和物力上未必能够满足“天牛”级人才的要求。 以目前国内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排名座次,若不是顶级名校,也很难吸引来足够量级、足够水平的“天牛”。如果匆忙地弄几个在国外做完博士后、兜里揣着 N 篇文章但居然因为国外经济不景气之类原因找不到椅子的毛头小伙子小姑娘从天上飞过来来“填牛”,位置“填”上了却没能“牛”起来,做不得“铁牛”而只是“忝牛”,到时候可能是应该被“踹”掉的。碰上这种觉得不大灵光的“忝牛”,普通的大学恐怕会比较纠结,因为毕竟先期投入不小,更可能担心影响以后引进人才,所以多半舍不得“踹”掉,如此则失去了 tenure-track 制度的本意。 相反,顶级名校不用害怕,反正它本身地位就快赶上“天”高了,而且也很“牛”气,是完全可以仗着名气大、牌子亮、条件好、底气足而不断吸引人才和大胆应用人才,而不必把引进的人才都顶上神龛供起来。这样就可以坚决贯彻“天牛 - 揣可”而“忝牛 - 踹可”的政策,该来的来该用的用能上的就上,该走的走该下的下,而无需有太多的顾虑。就某个人才个体而言,即使不幸被顶级名校“踹”掉了,还可以到非顶级其他名校甚至非名校去另谋“高就”(所去学校或许档次不高,但去那里获得的职称、待遇和地位却可能较高),这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如果是被非顶级名校甚至普通学校“踹”掉的,再找一个怎样的去处可就很难说了。 事实上,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国家采用怎样的人才战略和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和与时俱进,先搞清楚自己的情况和条件、弄明白市场行情,再整最适合自己的政策出来不迟。曾经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被普遍认为先进的、在别处行之有效的东西是需要借鉴和学习的,但都不宜简单地“拿来”或“移植”,否则多半遭遇或“水土不服”或“时辰不对”的问题,很难轻易成功。若要试行一些从发达国家“移植”过来的先进方法,最好先找一个基础比较好、各方面条件和氛围也更接近的地方(例如顶级名校)进行试验。 【本文自 3 月 3 日开始写, 3 月 17 日续完。】 参考: 【1】 刘进平: 海外名校博士 / 博士后真的在乎国内的教授职称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31do=blogid=543444cid=1572108 【2】 吕喆: 闲话天牛 - 踹客( Tenure-track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99929
个人分类: 教育|4709 次阅读|29 个评论
论文通讯作者应有的条件
热度 18 jiangjiping 2012-2-18 08:49
论文通讯作者应有的条件 蒋继平 2012 年 2 月 18 日 我在昨天发表了 ( 1 )一文, 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兴趣。 有的读者要求我进一步谈谈论文通讯作者的条件。 为了满足这些读者的要求,我现在就来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但是, 这仅是我个人的认知, 而且是根据常规的现象总结出来的,不一定适合一些特殊情况, 特此声明, 以免误导。 第一.是论文的法定负责人。 一般情况下, 论文的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负有责任,包括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 因而, 通讯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受益人之一。 也可以这么说,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这项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者, 而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这项成果的责任者和受益人。在这种情况下, 要是这项研究成果涉及到专利, 那么这个专利是属于通讯作者或者单位。 第二. 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通讯作者一般是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其主要贡献是提供研究经费,试验场所, 实验室, 仪器设备等与实验相关的物质资源。 第三.是试验的指挥员。 通讯作者的身份一般是导师,教授或者研究机构的项目负责人。他们也许不直接做具体的实验, 但是, 在整个试验阶段, 都会很关注试验的进程, 提供指导性意见。 第四.可以是论文的任何作者。 要是一篇论文有数个作者,通讯作者可以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位。 换句话说, 通讯作者可以是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作者等。 至于到底是第一,还是其他,主要看通讯作者在这项研究中真正起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要是他在整个实验中做到了关键的作用,那么他就理所当然地即可做第一作者,也可做通讯作者。 第五.有一个固定的通讯地址。 这里的意思是通讯作者一般是有一个办公室和实验室。 从另一个角度说, 通常是导师, 教授或者研究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因为, 论文发表后, 在社会上会引起反响, 必然会有通讯联系。 要是没有固定的通讯地址, 这必然带来通讯方面的困难。 比如说,一个学生可能经常要换地方,没有固定的住处, 更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实验室(不属于学生的),这样的话,通讯交流很不方便。 要是一个人能够满足上面五条中的任何一条,就可成为通讯作者。 当然,很明显,要是能满足两条以上,那就更好。要是五条都是,那是最好的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538269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12274 次阅读|40 个评论
‘海归’是‘游子回家’而不是‘宾客上门’
热度 6 lin602 2012-1-9 22:45
海外华人,特别是从事科技的人才回国,到底如何摆他们的位置,最好的定位是‘游子回家’,而不是‘上门宾客’。 如果你在外面工作学习回到家中,放下行李,洗洗风尘,与家人见面问候后,就象家人一样做事,说话甚至干活,最多家人给你准备好睡觉的地方与被褥,到家时有点开水与准备好的饭菜,后面与家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不是象一个宾客,坐在那里,主人倒上茶水,准备饭菜,聊着天,好吃好喝。完了后,挥手告别。 海外学者回国工作,也应该是‘游子回家’的那种行为与感觉。单位给一个欢迎,给与其他人员接近的实验室(当然如果科研需要,特别是研究已经证明比单位现有科研人员好得多的地步,可以配备好的实验室条件与经费起动费),条件略有点优越是可以理解的,但绝不能‘气粗’有比其他人高一等的感觉。 有没有能力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工作业绩来证明的。在评价体系中,应该是与现有人员同样的标准。 如果海归人员特别地对待,业绩与待遇不相匹配,那么如果摆平现有人员的心态。 我相信,有能力的海归,回来后能够做出成绩的。部分做不出成绩的海归,他们在国外就能够做出比他的同事们好得多的成绩?(一定要注意,成绩是与同事相比较的)难说! 有时候我也觉得奇怪,许多海归在国外也未必是‘掌上明珠’,也没有捧着哄着,回来就‘非常牛气’了呢? 我们看到了许多回来的学者在国内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也给了非常好的待遇与肯定---这种人是最受欢迎的。但我们也看到,许多国外回来的学者做得还不如国内的同事。 有时候我也感觉到不理解,有些年纪轻轻的海归在国外教授课题组做博士或博士后研究,出了几篇SCI文章,回来就是‘教授’甚至‘特聘教授’了。他们在后面的工作中,真的能够自己独立做出让社会与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来? 我们都知道,科研是需要积累的。
3345 次阅读|17 个评论
学习漫谈(63):平凡而不平庸 缺条件而不缺精神
热度 14 sqdai 2011-10-8 06:29
过节,看电视,很欣赏“我要上春晚”这档节目。昨晚,看到青藏公路沿线高山兵站战士自编自演的一个小品,听到其中有一句台词:“我们兵站战士平凡而不平庸,缺氧而不缺精神!”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觉得,我们做人应该这样,做学问也应该这样!因此,将其中的提法稍作变动,用作这次学习漫谈的题目。 唐古拉山口的兵站,海拔 5321 米 ,全年平均气温零下 7 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 45 摄氏度,周边没有鲜花,没有小草,连高原苍鹰都不愿意停下来落脚。就是在这样的苦寒之地,一群兵站战士守卫在那里,保卫着蜿蜒在“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给过往车队送去温暖。在寻常日子里,生活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常年驻守在那里的战士喊出:“我们平凡,但是不平庸!” 查词典,“平凡”、“平庸”都有“寻常而不希奇”之意,似乎差别不大,但细细体味之下,还是有微妙的差别,“平庸”含有“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意思。可爱的兵站战士(如今多为“九〇后”)懂得生活的真谛,他们懂得所在平凡岗位的不平凡的作用,硬是要把自己造就为非平庸的青年人材!在平凡的送往迎来中营造乐观向上的氛围,在天寒地冻的环境里,刨雪开路,为人排忧解难,同时练就自己的钢筋铁骨。 我经常说,在做学问方面,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天才,平凡得很,不可能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叱咤风云,创造惊天动地的业绩,从而名垂科学史册。然而,我们应该像兵站战士那样,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教学,心无旁骛地做学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尽管我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成绩依然平平,但只要尽力了,奋斗过了,就可以问心无愧了,因为,我们虽然平凡,但曾努力为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尽管很不起眼)。当我们走到生命尽头之时,就可以像保尔 • 柯察金那样感慨:“ 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所以,对我们这些做学问的凡夫俗子而言,应该把“追求卓越”这句口号改成更容易践行的“追求不平庸”! 听到高山兵站战士述说的艰苦条件,我们平时遇到的“困难”真的算不了什么。在极端缺氧的环境里,一次百米冲刺就可能命丧黄泉!但是,他们咬着牙挺过来了,还生活得乐滋滋的,比方说,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在雪地上摆起啤酒瓶,用篮球打起“保龄球”;再如,小战士给慰问团的女歌手献上象征着坚忍不拔的“骆驼刺”(一种高原植物)。他们的口号是:“我们缺氧,但是不缺精神!”他们爱兵站如家,每个复员战士都对兵站恋恋不舍。 做学问的年轻朋友可能遇到另类困难。据我平时了解,主要有: 1. 做学问的环境不理想,干扰多多,无法心无旁骛地静心学习、科研; 2. 学习、科研的基本条件不理想,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等; 3. 申请资助项目屡战屡败,似乎一下子很难出头; 4. 缺少高人的具体指点,学习科研不得其门而入; 5. 生活压力大,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保证衣食无忧、居有定所。 还可以列出很多。应该说,有些困难不是以某个个人之力可以一下子解决的,需要科技主管部门顺乎民心,有所作为。但是,就是在现有情况下,我们应该向兵站战士学习:“我们缺条件,但是不缺精神!”有些境况,经过自身努力,是可以改变或改善的,只要我们有藐视困难,勇闯难关的精神!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探索,没有这种精神必将一事无成,而有了这种精神,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摸索前行,创造出非平庸的成绩,乃至大一点的成果、成就。 总之,要努力做到“缺条件而不缺精神,平凡而不平庸”。愿与朋友们共勉之。 写于 2011 年 10 月 8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8905 次阅读|22 个评论
农村孩子看农村教育
热度 43 Btree 2011-8-6 15:21
南方周末新一期文章《 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其实对于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每次回家我都想谈谈。 从小生活在农村地区,小学和初中也都在这里接受教育,很幸运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还记得小学的校园连一个像样的篮球场都没有,篮筐更是我三年级坏了之后就一直没有再修;而初中三年只有一次到计算机房学习如何开机和关机,还每人收取 5 元作为计算机的维护费用。 前几年小学有了新的校区,初中的条件也有一点改善,但每次回家还是很少听到村里面有那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教育的不公平一直都存在,甚至这种不公平的差距在不断地拉大。知识改变命运并没有被大家所接受,而实际上知识能否改变命运在农村一直都是一个疑问。寒门子弟远离一线高校我们或许可以从教育观念、教育条件、以及教育氛围进行分析。 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农村对教育的观念,普通的农村家庭或多或少都有“读书无用论”的想法。这一方面是由于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人很少,这些年来由于大学的扩招,村里面的大学生确实有所增加,由于从小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大家普遍上的大学更多是专科或者较差的本科学校。上大学家庭承受一笔不少的费用,往往需要家长辛苦的工作以及省吃省喝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而家人的希望也都寄托在这个孩子的身上。但大学本来就不是很好,加上农村家庭没钱又没权,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毕业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大城市也难于生存,很多只好回家寻求发展。农村地区需要用到大学生的公司本来就少,而这些人回来后变成高不成低不就,我所知道的在村里面有很多大学生回来后都没有找到好的工作。在农村地区,读书的目的就是改变命运,说白了就是赚更多的钱。当大家发现读大学其实并没办法达到这个目的;而很多高中毕业出来工作的,经过四年已经掌握一门手艺,一定程度上还比毕业回家的大学生好,因此大家对读书产生了怀疑。“读书无用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家工作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农田或者一些原始苦力劳动。高中毕业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沟通和数学计算能力,到一些乡镇企业可以从事相对“高级”的工作。 读大学相对农村家庭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读完大学前途还是很渺茫;早点出来工作不但不需要这笔花费,而且还可以为家庭增加收入。教育的观念对于孩子受教育情况有一个最深刻的影响,因为关系到一个家庭从孩子小时候对其教育的重视程度。 经济的发展使农村教育条件有所提高,但其改善程度往往远不如城市学校,因此这种教育条件的差距没有减小反而增大。一踏进校门,农村孩子就在起跑线落后了。农村教育经费能占到多少比例我不大清楚,但真正能分配到农村的肯定不多。当年我读小学的时候每次体育课只能去打乒乓球,要不就绕着学校跑几圈;而除了语文数学外,其他科目都没有专门的老师,常常是随便安排一些老师过来跟你讲讲故事,或者干脆自习。现在虽然有了新的校区,但据我了解体育设施也就只有基本的篮球,乒乓球等,更不用谈什么多媒体教育了。农村基本条件的落后导致很多老师也不愿意来这里,即使是农村出来的师范生,大家读书本来就为了到更好的地方寻求发展,那还想留在家乡教书啊。我所在县对于各个镇学校老师是按照考试成绩进行分配,每年有一个统一考试,成绩好到经济较好的地区,而我所在的镇基本处于倒数几名的位置。当然考试成绩并一定能代表老师的水平,但很多老师安排到这里后也总会想着找机会调动出去。 教育条件除了学校之外,则是家庭方面。农村父母工作一直都很忙,每天早出晚归,很多时候孩子直接安排由老人代为看管,很难抽出时间关心孩子教育问题。印象比较深刻有一个学生犯了很大的错误,老师要把他家长找过来,这位学生直接跟老师说不用找了,爸妈很忙来不了。而很多孩子放学回家后,还需要从事很多家务劳动。同时农村家庭普遍经济比较落后,也不能为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用具。 农村地区对教育的不重视以及教育条件的落后,自然也没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相比城市,农村孩子有更多玩的去处,父母白天都不在家,大家三五成群可以尽情玩耍。特别是现在也有很多网吧,大家也开始着迷上网。大家聚在一起基本都在讨论今天或者明天要去哪,根本不会谈到学习。父母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在家也没有创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很多孩子往往是刚进入小学前两年没有打好基础,学习成绩不好慢慢排斥学习,而父母则认为孩子没有学习的天赋,然后义务教育则成为一种应付性质的东西。孩子们讨厌学习,总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父母觉得既然学习不好,还不如干脆出来工作。我记得当时初一年级总共有八个班级,初二减少两个,初三则剩五个,到了初三第二学期冲刺中考的时候就只有三个班了。 “知识改变命运”,条件落后,农村孩子学习不到更好的知识,而获取到的知识还不一定能改变自己命运,难免对学习知识失去信心。教育一直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越来越大,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7290 次阅读|55 个评论
多条件判断的另类写法(case代替if)
dongyanqing 2011-3-13 23:08
对数组X,函数Y与之对应关系如下: 如果X小于0.1那么函数就是 y=9.3x+0.072 如果x大于0.1小于0.35那么函数就是y=0.16 如果X大于0.35小于1.75那么函数就是y=0.0504/x 如果x大于1.75小于20那么函数就是y=0.88-0.0035x 其他情况y=x 那么如果用IDL程序实现可以用IF THEN ELSE来写,如下: x=FINDGEN(2000)*(0.01) y = x FOR i=0,N_ELEMENTS(x)-1 DO BEGIN IF x LT 0.1 THEN BEGIN y = 9.3*x +0.072 ENDIF ELSE IF x LT 0.35 THEN BEGIN y = 0.16 ENDIF ELSE IF x LT 1.75 THEN BEGIN y =0.0504/x ENDIF ELSE IF x LT 20 THEN y = 0.88-0.0035*x ENDFOR 当然,为了省事好看,可以用case来实现,简介明了: x=FINDGEN(2000)*(0.01) y = x FOR i=0,N_ELEMENTS(x)-1 DO BEGIN CASE 1 OF x LT 0.1: y = 9.3*x +0.072 (x GE 0.1) AND (x LT 0.35): y = 0.16 (x GE 0.35) AND (x LT 1.75): y =0.0504/x (x GE 1.75) AND (x LT 20): y = 0.88-0.0035*x ELSE: ENDCASE ENDFOR
个人分类: IDL技术|2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当立、早立、该立、能立之独立
热度 4 lxchencn 2011-1-26 11:12
俗话说“树大分枝,人大分家”,自然规律,你看到有一枝长到顶的大树吗?你看到无数子子孙孙了还不分家的吗?因此,博士毕业了不想独立是怪了,想独立是很正常的,问题是独立的过程,能力强的,全国“百优”,不管是留下在老板身边还是另谋高就,早创业早独立是应该的,也是能够的,如果条件具备,完全独立也不为早,条件需完善,慢慢独立也行,能力中等者,走曲线救国,先长翅膀而后飞,能力弱者或愿意大树底下好乘凉者,不独立又何妨,当个跟班也可以,日子也会过的很滋润的。独立之活动与个人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不欲攀龙附凤者早独立好,愿为凤尾者跟牛人也行,能否独立与学科的研究文化有关系,牛头不喜别人独立者,你欲独立必走向对立而争,天时、地利、人和之际也许你能够脱一层皮独立了,否知走人吧,牛头鼓励其他人独立者,幸也,你努力吧,你说了算,水到渠成,可以立了。对于国家、单位层面,鼓励独立获益更大,会生出更多的学科增长点,会增加更多的活力,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但新博士之独立还是要三思而后行,莽撞行事只能功亏一篑,大牛也要有容人之心,以诚待之,哺育幼苗成大树,满园春色才永新!
2984 次阅读|6 个评论
钱学森先生心目中的“帅才”及其产生条件
热度 1 kexuepifu 2010-6-30 22:44
近日,在科学网上,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题为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的博文,尤其是该文的结论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引发了关于人才及其产生、成长、发挥作用所需环境条件的热列讨论和激烈争论,其中有人提到了引进帅才。本人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了,因觉得有些荒唐,原来没当回事,今见大家如此关注,倒真是要仔细想想和好好说说了。 一.引进帅才提法的由来 在网上搜索获得如下旧闻: 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日电 (记者孙自法)从二00一年到二00五年,中国科学院将投入十亿元人民币实施其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引进科技帅才五百人左右。 今天此间举行的中科院二00一年度人事工作会议记者招待会上,中科院副秘书长何岩透露了上述消息。 他介绍说,过去三年,中科院人才专项投入六个亿,共引进四百二十九位高层次人才,其中从国外引进三百九十人,占引进人才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一。 中科院未来五年引进国外人才,对象主要为出国留学人员,但并非仅仅局限于留学人员。何岩表示,来自发达国家杰出的中青年学者也可以接收。引进的留学人员,其人事关系可以不必回国,不过要保证一年在国内工作累积至少四个月。同时,在收入分配上与国际接轨,对引进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 实在是不识庐上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此重大的动作,原来就发生在自己在其中奋斗了 40多年的中国科技国家队。不过总算找到源头了,而且官方的确切提法是 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和 引进科技帅才 ,具体计划是 2001到2005年 的5年中总共引进 500人左右 ,投资是 十亿元人民币 。 二.帅才的界定及其产生条件 什么是帅才和科技帅才,这类人才如何才能产生,钱学森先生已经给出了答案。请看: 钱学森晚年忧思: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帅才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从 2005年起,病榻上的钱学森多次问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 今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 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 我理解,他讲的杰出人才不是我们说的一 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的人才。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 带着这份忧思,2009年10月的最后一天,98岁高龄的钱学森走了。两天来,顶风冒雪前来老人寓所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凝视着钱老遗像,许多人思索着他的这句话。 忧思缘何而起,钱老有何建议?跟随钱老26年之久的秘书兼学术助手、年届七旬的涂元季先生,2日接受了记者专访。 钱老心目中的杰出人才 在钱学森这位科学巨擘眼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 杰出人才 呢? 他心目中的杰出人才要比一般的专家、院士高出一大截,用他的话说叫 科技帅才。 涂元季说, 按钱老的标准,这样的杰出人才不仅要在国内某一领域位居前沿,而且要在全球科技领域让人一提到就竖起大拇指;不仅个人要具备拔尖的学术水平,还要有本事团结一大批人,统领一大批专家攻克重大的科技难关。 涂元季回忆,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对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老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与他当时连续几年关注国家各种科技奖励获奖名单有关。 涂元季说, 他看到那些获奖项目涉及的专业很琐细,非常为之担忧。 他不止一次说过,当今的科学技术都不是小科学技术,不是爱迪生时代,可以关起门来一个人在实验室里搞发明创造了。 涂元季说, 他说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家、院士,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社会主义建设要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有大批的专家,更需要能统帅这些专家攻克重大难关,取得重大创新的帅才。 尽管他没说过,但我觉得他所说的杰出人才其实就是像他一样,能带领大家把导弹搞出来的人。 涂元季说。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什么样的成果称得上 重大创新 呢? 涂元季说: 两弹一星 之外,就要属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了。钱老多次提到,这是他很欣赏的一个项目, 毕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 培养杰出人才卡在哪里?我们国家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学科专业不能分得太细。 涂元季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学习苏联实施教育改革以后,按照苏联的模式,大学学科专业都分得很细。 涂元季说, 在钱老内心里面,他对苏联那一套不欣赏,他比较欣赏美国的那一套,就是理工结合。这源自他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的亲身体会。 涂元季说: 钱老从回国后,对这个问题就一直有看法,有意见,他认为学科分得这么细,培养不出拔尖人才。尽管囿于当时国内外政治环境,他不能提出这些意见, 但在工作中他还是尽其可能积极而巧妙地推动一些改革。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时,他作为倡导者之一,就是按照理工结合的模式设置专业与课程的。为给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他曾经邀请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和化学家蒋丽金为他执教的近代力学系的学生分别讲授物理和化学。 涂元季给记者讲述了钱学森195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时的一个例子。 有一年,近代力学系的学生毕业考试,钱学森出了一题 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 。时至中午无人答出, 还晕倒了几个学生 ,他说: 先吃饭吧,回头接着考。 饭后学生们重返考场,时至傍晚,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及格。一场考试表明学生数学基础不牢,钱老当时决定,全班推迟毕业,再学半年,主攻数学,打好数学基础。如今这个班里的很多学生成了院士,忆及当年,都觉得那半年获益匪浅。 钱老反覆强调,杰出人才的产生离不开宽松的学术氛围,办大学要有一种很宽松的学术氛围啊! 涂元季说, 钱老当初在加州理工学院时,学术氛围非常民主,他挑战过一些学术权威。他晚年多次说过,要敢于培养年轻人挑战权威才行啊, 学术权威把着位置,他往那儿一坐,旁边的人都不敢说话了 ,这哪行啊。 钱老的建议:理、工、文兼收并蓄 钱老晚年认真思考过杰出人才培养的问题,他的观点也由理工结合发展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涂元季说, 他经常说,学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学艺术,特别是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能够大跨度地联想。 他在谈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曾说过,科学的创新往往不是靠科学里面的这点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科学创新的萌芽在于形象的思维,在于大跨度地联想会突然给你一个启发,产生了灵感,你才有创新。灵感出来了以后,再按照科学的逻辑思维,去推导去计算,或者设计严密的实验去加以证实。所以科学家既要有逻辑思维也要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科学领域的规律,很严密。但形象思维是创新的起点。 涂元季说。 钱学森一生兴趣广泛,知识面很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在早年求学时他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同时也学过钢琴和管弦乐,曾是上海交大铜管乐团的重要成员。他曾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尧先生学习绘画,而且成绩很好,得到高先生的表扬。他常说,他在科学方面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老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荣誉称号时,他致谢时特别说起他的夫人对他的帮助,认为他的科学成就也要归功于夫人在音乐艺术方面给他的熏陶。 从事科学研究如果只会逻辑思维,容易犯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这是钱老反覆告诫我们的。 涂元季说。 理、工、文三者的兼收并蓄,这应该就是钱老心目中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 吧。 涂元季说。 三 . 钱先生与人才引进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访谈、新闻并非仅此一篇,但从未见他老人家向温总理建议引进人才。 在谈到人才引进时,时常见举钱先生的例子。钱先生是被引进的吗?是多少人计划?每人多少钱?简直荒唐!!!请这样说的人听清楚了:钱先生是抱着拳拳赤子之心,放弃在国外的崇高荣誉和优厚待遇自己主动来投的!!!与今日的花钱买有根本性的差异。请你们不要在侮辱他的人格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75 次阅读|3 个评论
双水解反应的分类、条件及其应用
yaoronggui 2010-6-28 06:17
一、 双水解 的分类及判断依据: 1 、 双水解 的分类: 根据水解程度的大小,通常将 双水解 分为两类。一类叫 一般双水解 ,另一类叫 完全双水解。 一般双水解 :对于像醋酸铵、氟化铵这类的弱酸弱碱盐,它们的阴、阳离子都水解,导致水解相互促进,较一般的水解如醋酸钠的水解程度大。但主要还是以这种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的叫一般双水解。 完全双水解: 对于像碳酸铝、硫化铝、硫化铵等,它们的阴、阳离子都水解,而且水解的产物是易挥发的气体或是沉淀,导致产物脱离平衡体系,平衡向水解的方向移动,能够使水解进行得很完全的叫完全双水解。如碳酸铝、硫化铝在水中可完全水解,硫化铵的水解度高达 99.9% 。这些物质不能存在于水溶液中。 2 、水解类型的判断依据: 首先我们来分析 Al 3+ 与 HCO 3 在水溶液中为什么能发生双水解反应,而 Mg 2+ 与 CO 3 2 或 HCO 3 却不能发生双水解反应?由于 Al(OH) 3 溶解度非常小且 H 2 CO 3 又不稳定易分解即生成的水解产物能脱离反应体系,根据平衡移动原理水解反应继续向右进行,直至反应完全进行;但 Mg(OH) 2 溶解度比 Al(OH) 3 大些,不容易脱离反应体系,则水解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就达到平衡,水解反应不能完全进行。由上不难看出: 生成的水解产物脱离反应体系是反应得以完全进行的重要原因. 因此, 双水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水解产物是容易脱离反应体系的溶解度非常小物质如: Al(OH) 3 、 Fe(OH) 3 或 H 2 、 O 2 等极难溶的气体。当然,若互相促进水解程度非常大水解反应也可以认为完全进行。如: ( NH 4 ) 2 S 几乎 99.9% 水解成 NH 3 H 2 O 和 HS - 。 综上所述, 双水解 反应能否完全进行决定于两个因素: 1 . 互相促进水解程度大小(包括物质本性、外界条件等的影响) 2 . 水解产物的溶解度。 二、有关推论及其应用:   高学化学中常见的能发生 双水解反应 的离子对有: Al 3+ 与 HCO 3 、 CO 3 2 、 HS - 、 S 2- 、 AlO 2 - ; Fe 3+ 与 HCO 3 、 CO 3 2 、 AlO 2 - ; NH 4 + 与 SiO 3 2- 、 AlO 2 - 等。发生双水解的离子不共存。下面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Al 3+ 遇到比碳酸还弱的酸的酸根如: ClO - 、 SiO 3 2- 、 AlO 2 - 等会不会发生 双水解反应 呢?根据以上条件,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由于 Al(OH) 3 、 Fe(OH) 3 溶解度非常小,比碳酸稍强的酸的酸根与 Fe 3+ 、 Al 3+ 也能发生 双水解反应 。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16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药自燃有条件
fpe 2010-6-22 01:47
火药自燃有条件 6 月 21 日凌晨 1 时 40 分左右,平顶山市卫东区兴东二矿发生井下火药爆炸事故, 爆炸发生时井下有 72 名工人作业,爆炸发生后有 26 人逃生,其余 46 人全部死亡。 升井的 26 人当中有 6 人是属于伤势比较严重,这 6 人中有一属于危重病人,全身大面积烧伤,大概有 78% 的烧伤。 报道称,火药库爆炸引发一氧化碳倒灌,多数遇难矿工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作为安全工作者,笔者最怕看到的新闻就是结论出来得太早,匆匆忙忙抛出来的结论,往往具有两个用途,推卸部分责任和引导调查方向。这一次调查不到 24 小时就出结论,十分不妥。没有获得充分的证据,往往会误导以后调查研究工作,对于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不利。 报道中说,事故原因是自燃,意思是没有外来干预引发的灾难。但是,自燃也有很多种,英语有 Spontaneous Ignition 和 Auto-ignition 两者。前者是指燃料堆积,内部因为缓慢氧化生成热量而无法散热,导致温度升高,形成热失控( thermal-runaway )而点燃,后者由于其外部温度升高,接受能量,导致内部氧化反应加速而点燃。前者包括干草堆,煤堆,含油抹布堆等自燃现象,关键是需要体积大,保证不散热才有可能点燃。后者则不是自燃,而是热点燃,通过添加能量,温度升高而点燃,如深圳公交的自燃险象,关键是内部有热源,附近有燃料,所以是管理问题。一般人都不区分这两种情况,学过火灾动力学的消防工作者则比较清醒。火药自燃,应当是因为堆积而产生的自燃,不是高温产生的热自燃,虽然这两种都需要有一定的产生条件,因此都不是严格意义的自发过程。 导致自燃的条件包括: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堆积体积(或直径),化学特征等。最关键的参数是直径,超过一定的直径,内部蓄热不能散热,温度总会达到临界点而燃烧,虽然其发生有可能是数月时间的缓慢过程。第二个重要条件是温度,如果环境升温,则内部的氧化反应加速,有可能提前到达临界温度。这两个条件相互制约。如果环境温度高,则堆放体积小,如果温度低,则堆放体积大。这一次平顶山煤矿的管理十分混乱(搞不清多少人下井),估计是燃料堆放过多,并且通风温度控制失败造成的。两者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有可能发生热失控现象。 2003 年 7 月 28 日,河北省辛集市王口镇郭西烟花厂爆炸, 32 死 105 伤,晾晒的药球因天气温度异常升高引起自燃,诱发火药连环爆炸。对此,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天气的变化,如果药球体积再小一点,就可以避开气温的变化。 第三种可能性是振动(摩擦生热)。早期炸药(如硝化甘油)对振动很敏感,运送甘油的火车来一次刹车就能引发爆炸。诺贝尔的贡献在于,使用硅藻土作减速惰化材料,吸收硝化甘油,形成黄色炸药 ,比传统炸药更安全更可靠,因此也可以更有威力地使用。如何引爆炸药?使用雷管。雷管爆炸产生的压力波直接可以点燃其他的炸药,就像氢弹必须使用原子弹来点燃引爆一样。二战以后,炸药工业开始转向氨基炸药,如 1947 年的德州爆炸事件,就是两艘满载炸药原料(氨)的轮船,分别自燃,失火而爆炸的。 1993 (?)麦克维收集了半吨(?)硝酸铵(用作化肥),把俄克拉荷马市政厅炸塌半边。今年,一个刚入籍的家伙想在时代广场重复这一行动,结果买错了化肥,怎么也点不着。当事者在飞机起飞前被抓获,原因是他买车时留下了自己的真实电话号码。 2008 年 3 月 26 日,新疆烟花爆炸事故, 24 死 8 伤,在销毁地点卸车时因碰撞或摩擦引起黑火药爆炸。 从这一次平顶山 卫东区兴东二矿发生的事故,可以看到当事人炸药管理不当,环境温度控制不当,或者运输工具使用不当。至于爆炸立即启动通风装置,产生负压引流,正压逃生的区域,则是另外的安全管理问题了。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中毒,以一般的抢救速度是无法幸免的。 有道是,自燃非自发,触发有条件,防积防高温,防震靠管理。
个人分类: 特种消防|11697 次阅读|6 个评论
被不当博导的愉悦心情
热度 1 gl6866 2010-4-8 12:01
每个人或许都希望当个博士生导师,尤其是在我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样的单位。但是,研究生院最近下达了一个关于博生导师条件的文件,文件的其他内容我不感兴趣,但我却看到我被不当博导成为现实:文件有一条不可更改的硬杠杠,这就是年龄。文件说,出任博士导师的条件之一,必须出生在1954年9月1日以后,而我生于1954年7月,刚好与研究生院的这条件相差两个月。所以我必然不能当成博导了。 单位的领导与哲学系的负责人都为我惋惜,他们甚至专门为我的事情开过小会,一方面是因为我所工作的研究室的确非常需要一个新的博士生导师,以便使下面的人接上来,由于我目前是我室的惟一的研究员, 我似乎就是惟一一个人选 ;另一方面大概是讨论怎么为我做思想工作的问题,他们怕我想不通。我非常感谢组织上对我的关怀与呵护。呵呵,我也许是自做多情啦! 我为什么说被不当博导却有愉悦的心情呢?我以为,今天的博导非常不好当,各种要求越来越严酷,不仅对博导,而且对所带的学生也是如此。譬如,我必须分出很大的精力来负责学生的学习,这对我本人的研究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自私的想法)。从另一方面讲,学生一但入了你的门,就会把你当爹(take it easy)来对待,这是我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的光荣传统 。设想一下,当这个父亲是多么不容易,首先,要认真负责学生的学业,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其次,要照顾到学生的心理问题,目前网上经常有博士跳楼的报道,万一我成了博导,学生一看,学的是科学技术哲学,这种学科在我看来可以说是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东西,有什么用呢?而且对学生的要求又格外严格,要求学生的外语好、哲学功底好、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和知识等。这样苛刻的学科,肯定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万一学生出了问题,该如何交代呢?最后,最要命的当然是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如今最大的博士群体在官场,一般出来的光头博士更是不受待见,于是,学生就会死乞白赖的要导师帮忙给找工作。哼哼,这等事情谈何容易!如果答应吧,导师必须要与行政部门打交道,无论是外单位的还是本单位的;难免遭到许多白眼和冷遇;如果不答应吧,学生或其他人会说你这个当爹的没本事。真是难呀!所以有人说,招到博士就像梦魇一样,可能挥之不去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让我释然的是,有许多人都来电话和信件,有的甚至直接到所里找我,问我是否可以接受他们读博士,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他们,我没有资格当博导,你们另寻高枝吧。不过,换位思考一下,我若是他们,恐怕是个 不小 的打击。 社科院有许多比我有能力的人都不是博导,但他们的日子过得似乎要比是博导的要更酷,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自由耕耘,发挥自己的业务能力。是呀,社科院毕竟不是个教学单位,而是研究单位。哲学家与数学家一样,都是单干户。于是,对于是否有学生的问题并不重要。或许有人会撇嘴说,你这是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可我却觉得,酸的不仅只有葡萄呀?还有梨子、李子、梅子等等,我为什么一定要尝那酸葡萄呢?想到这些,我被不当博导的心情自然变得愉悦起来。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12372 次阅读|18 个评论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四)——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和条件
热度 1 lvnaiji 2010-2-7 09:58
吕乃基 中国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阶段的背景和条件可归结为四强四弱,即背景:外强内弱,条件:上强下弱,整强个弱,以及政强经弱。 外强内弱,指国内外经济实力比较,国外(指发达国家)强 , 国内弱,从人均来看更弱。从一开始起 , 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为了抵抗列强。在尔后百年中 , 中国摆脱列强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1949 年后 , 第一代领导人梦绕魂牵的是赶美超英。 1978 年后 , 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高 , 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 与发达国家还有距离 , 尤其是各项人均指标还较低。改革开放 , 为了保住球籍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 , 依然是第二、第三代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170 年来 , 外强内弱这一反差,以及由此引起的求生存和发展始终是现代化和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强大动力。但是 , 由反差而形成的动力可能使社会结构发生渐变 , 也可能发生剧变。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社会结构的渐变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 , 那就是三强三弱 , 在这样的条件下 , 不会发生如政权更迭这样的社会结构的突变。 上强下弱 , 指在社会中政权的力量强大 , 对整个社会产生主导影响 , 民众的力量相对弱小 , 影响有限 , 并且这种影响也经过政权的选择过滤才能发挥作用。例如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和中美飞机相撞,民众掀起反美浪潮,中央适度地让这种情绪得到有序释放,再引向现代化建设。传统上 , 中国的民众习惯于把自己的事情托付给清官、高官,诸多上访即基于此;反过来 , 官则应是父母官 , 要为民作主。甚至在 21 世纪的今天,帝皇系列的电视剧依然拥有大量观众,剧中的帝皇们大多雄才大略,深谋远虑,忧国忧民。放眼四顾,世界各国,谁人能有如此丰富的取之不尽的历史资源,以及在 21 世纪的今日依然受到民众的如此追捧?正是基于这样的上下关系,在官的引导下 , 民众的动力或不满情绪即会得到渐次释放 , 所以不可能发生突变。今天 , 社会结构转型改革开放,在政权的领导下渐次进行,民众则逐步响应、接受。由此可见,在上强下弱的情况下必然走渐进式转型的道路,或者说上强下弱是渐进式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上强下弱,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整强个弱。在社会生活中重整体,轻个人。上,就是整体,下,则是一个个分散的软弱的个体,难以产生足够强大的力量以推进社会结构转型。对整体的服从,也就是对上的服从,以保证社会结构不会发生突变,只会在代表整体利益的上的领导下发生渐变的转型。所以,整强个弱也是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政强经弱 , 指的是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中 , 重政治而轻经济 , 几千年来 , 中国历来重礼义、伦理道德 , 讲究安身立命 , 轻各种经济活动。如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科技发明是雕虫小技,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则是直截了当地要轻、抑经济活动。古代中国在物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 主要不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和向外开拓 , 而是通过限制需求、消费和追逐利益的冲动 , 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来解决物质的匮乏 , 如要求融四岁,能让梨,以及不患贫,患不均等等,由此来解决物质的匮乏。于是经济越落后 , 越要强调意识形态。例如当前的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在政治上要强化得多,特别是对整体的服从。在外强内弱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 以一致对外。由奥运会火炬传递时的情况可见一斑。由此可见 . 政强经弱也是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这里还必须指出,上强、整强和政强不仅是对于下、个和经济而言,而且对于外来说也是如此。即使外强内弱,内的政权依然稳定牢固甚至强大,否则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就有可能被打断或受到干扰。 无疑,社会结构转型之所以能渐进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上、整体和政治三强和下、个体和经济三弱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采取暴力的形式,也是因为当时的政权或是阻碍现代化进程,或是消极被动,受到内外各种干扰,无力领导现代化。 这种渐进的社会结构转型,会给中国的社会转型即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805 次阅读|3 个评论
“知识改变命运”的前提条件
boxcar 2009-12-15 19:32
吕 喆 一个女研究生杨元元的不幸死去及其背后的故事,在这种冷风嗖嗖的冬季里带给我们一种更加彻骨的寒意。同时,也正是这样一件事,又再次把那句著名的、也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并奉为真理的话知识改变命运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因为杨同学留给世人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对此,我要说, 知识确实可以改变命运,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 。 前提条件1, 知识是一种稀缺的奢侈品,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 。这是历史上无数知识改变命运的案例所发生的社会大背景。因为在以往,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绝大多数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在社会上是极少数,能读先哲们留下的古书并从中获取知识的人是很少的。这些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去做官,即所谓的学而优则仕,因此,读书人(现在较知识分子)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的精英阶层。通过读书获取知识,一个出身普通的贫寒农家的子弟,如果他足够聪明、记忆力好、文笔也好、才思够敏捷而且运气不太差,那么在几年时间里就变成一个秀才,进而考上举人、最后甚至成为进士,然后即可以入朝为官,从而改换门庭,实现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演绎一段佳话或神话,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泥腿子农夫的命运确实因为知识发生了改变。当然,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知识改变命运案例的光环之后是几乎全社会人的蒙昧,绝大多数人的宿命并没有机会被改变,只有极少数成功者可能是例外。 前提条件2, 知识是有用的,拥有知识、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也会运用这些知识 。人类的知识其实门类众多,有社会的、经济的、科学的、文化的、技术的等等,我们在求学期间,可以通过正常的教学过程系统地获得这些知识某一门类当中的一部分(与所学专业有关),其他的知识则要靠自己的自学和感悟。我们在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必须清楚一点,那就是帮你改变命运的知识通常是有用的知识。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知识对科考是有用的,结果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帮他们当了官,为官之后,官场的知识是有用的,结果学得快、用得油的人官越当越大,可能不久从县团级干到了正部级,只会科考的人可能一辈子还在翰林院干编修呢,没混上有实权的官,就没完成从读书人到大官的命运转换,所以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有了有用的知识还不算完,渴求改变命运的同学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些知识,而不能把这些知识烂在自己的肚子里,真正学以致用了,才会成功。谈完了古,咱再来论今。现如今的大学可以教给年轻的同学们很多知识,但知识当中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哪些急学先用,哪些学了备用可不是所有老师在课堂上能讲清楚的。大多数老师最多讲到哪些考试肯定不考和可能要考,其实这些原也不该讲,有时纯粹是架不住学生缠着给划重点,没坚持住原则。这些东西,本来需要学生自己去领会,把有用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学到手,在实际工作中会用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会比较得心应手,上大学的效益才会体现出来,不上大学去沿海打工当蓝领的命运才变换成了坐在办公室里面搞策划、做设计的白领甚至金领。其实从杨同学的话里可以看到,她是学了很多知识,可惜,她或许认为有知识就能改变命运了,没想到知识是不会主动帮她改变命运的,只有靠她运用这些知识去努力工作,悲苦的命运或许才能被改变。 前提条件3, 适宜的时运 。命运其实是很古怪很玄的东西,其中是有很多个人没有办法把握的因素的,这些因素中有一些是与时代大背景有关的,我姑且称之为时运。试想,在彻底取消了高考的文革期间,无论知识多少的城市青年都被叫做知识青年,都几乎没有例外地要上山下乡、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此时知识不会改变命运,除非按照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被定义为反动派遭到批斗,才算是命运被改变。同样,在高校高效率地扩招,结果会出现遍地知识分子、随便从楼顶掉半个瓦片都能击中俩博士、仨硕士、四个小本捎带一个博士后的年头,知识早已被普及(至少形式上是这样),知识分子不再稀缺,要高等教育的文凭人人都能拿出来的时候,知识的有无和多少已经不能拿来作为衡量人才智的标准了,那么命运还能因此而改变么?这是时代使然,绝对不是个人能轻易左右的,所以我说要是知识能改变命运,那也需要一定的时运。真是命苦不能怨政府啊! 前提条件4, 有一个尊重知识、量才取人的社会环境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如果一个社会变得不求上进并陷入一种知识无用论、任人唯亲、潜规则横行的状况,那么有能力的人都可能没有合适的社会角色或工作岗位,更别说那些徒有知识却缺乏实践工作能力的人了。 前提条件5, 拥有知识的人能够找对自己的社会位置,有一个合适的目标 。命运的改变不应当是空泛的理想,它需要一个更明确的目标,人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时刻给自己确定一个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通过努力逐渐迫近这一目标。在这个奋斗过程中,需要少一些浪漫主义,多一些现实主义,成功的把握才能更大一些。 以上5条,是我个人认为知识改变人的命运所需的前提条件,不当之处,请博友和读者们批评指正。欢迎一切讨论,更期待大家的补充。 =================================================== 前提条件6( 由葛素红老师提供 ): 拥有知识的人必须具备明智的辨别力和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在历经困难之后改变命运。 吴飞鹏老师说: 知识改变不了命运,能力改变人生! 鲍得海 老师说: 一命二运三风水, 四积阴德五读书 陈儒军 老师说: 信心改变命运 。 王号 老师说: 把知识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改变命运。否则,只能是负担 。 Zhaowanfu 老师说: 知识只有转化为常识、见识和胆识以后才能改变命运。 王德华 老师说:知识改变心态,知识丰富生活。智慧改变人生。毅力改变人生。 陈龙珠老师说: 没有知识,就难以改变命运,比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似乎更符合实际一些的 。 最新参考文献: 许海波 老师的博文 知识如何改变命运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9357 )
个人分类: 社会|18701 次阅读|35 个评论
读博士的十大麻辣条件(转帖)
wangshix 2009-9-4 21:27
要是经常看我博文的朋友 , 就会知道我并不是个优秀的博士生 . 本来我是没有资格写这个问题的 , 看到科学网上讨论的正热闹 , 不免心痒痒 . 敲起键盘 , 写点麻辣火锅 , 为那些打算要上博士研究生的弟弟妹妹鉴 . 以下排序不分前后 , 想到啥写啥 . 1. 脸皮要厚 . 博士生阶段的工作大多数都是需要同组的几个人或者不同组的人来合作完成的 . 你的实验或多或少都是要靠同学乃至素为谋面的人帮助的 . 你的事情对你来说可能比较重要 , 或者比较紧急 , 但是到别人手里可能就不是事儿了 . 会出现别人不紧不慢或者拒绝的情况 , 这种情况下呢 , 你的脸皮薄可不行 , 必须厚着脸皮冲上去 , 发起多次冲锋 , 直至把山头攻下来 ! 2. 不能太信自己老板 . 博士生的工作基本上都需要创新的 . 老板在给你指定方向时他也不能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部预料到 . 要是老板真的啥都知道 , 估计你做的基本也就没什么了 , 也就没有让一个博士生做的必要了 . 如果是你自己选的方向 , 那你老板也够呛知道多少的 . 遇到问题不要向老板请教 , 应该和老板讨论 , 争辩 ! 俗话说的话 , 理越辩越清 ! 3. 一定要克服依赖感 . 博士生一定要克服依赖感 ! 培 养 博士生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你独立的科研能力 . 刚入门的时候 , 有师兄带带你 , 熟悉熟悉设备和流程是应该的 . 但仅此而已 . 不要指望着你的师兄能告诉你啥想法 . 因为有高级的 idea, 他自己都去做了 . 自己的工作不能一味着随着自己师兄的往下走 . 创新对博士生来说很重要 , 当然创新性有大有小 . 因为要上档次高一点的 SCI, 没有足够的创新性是不够的 . 创新从何处来 , 到文献中去找 . 记住高级的 idea 是靠别人告诉你得不来的 . 遇到问题 , 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去解决 , 如何解决呢 ? 去文献中找答案 . 4. 要学会利用网络 . 网络可是个好东西 . 现在网上有很多学术网站 , 小木虫啦 , 阿果啦 . 博士生要学会利用网络 . 利用网络去别人交流 , 利用网络去查找文献 . 另外 , 也要学会利用网络消遣 , 看看新闻啦 , 股市啦 , 别光顾着读圣贤书呀 ! 5. 不要对自己实验室的条件进行抱怨 . 没有一个实验室的条件尽善尽美的 . 你以后要工作的环境可能还不如你现在的实验室 . 以前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 我的 idea 老高级了 , 就是没有实验设备 , 做不了呀 , 等等 . 兄弟们 , 老是这么想也不会改变什么的 , 有啥意思 ? 现在的设备动不动就 N 多 W, 难道老板会为了你那只是停留在嘴巴上的 idea 掏腰包 ? 博士生一定要立足自己所在实验室的现状 ! 立足脚下 , 才能谋万年呀 ! 6. 一定要个异性伴侣 . 这里的异性伴侣只包含男女朋友和夫妻 . 博士生一般都是 25,6 岁了吧 . 这个年纪没有的话 , 是不是有点太那个了 ? 认真读博士的话 , 精神压力会很大的 . 当自己精神压力太大或者遇到啥问题想不开再或者心理需要人支持的话 , 就会有个人陪你说说话 , 效果不错的 . 话说回来 , 即使博士生做的不怎么成功 , 也不至于两手空空吧 , 怎么也能收获一下爱情吧 7. 一定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 做博士生不光是对精神是一个挑战 , 对体力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 ! 我以前做实验 , 经常熬通宵 , 最多一次近 70 个小时没有合眼 ! 抛开实验不谈 , 博士生几乎也是每天坐着 , 不是坐在设备前就是坐在电脑前 , 看着好像不活动 , 其实时间久了 , 那是相当的累 ! 我的几个师兄读完博士 , 身体都修整一段时间 . 幸亏我以前是体育生 , 底子好 , 否则也跨了 ! 每个周至少要锻炼两次 . 我是打篮球 , 风雨不断 , 每次至少在 1 个半小时以上 . 8. 一定要会玩 . 玩看似简单其实也挺难的 ! 我也没有多大的窍门 ! 因为我也不会玩 9. 不要钻牛角尖 . 遇到问题切忌钻牛角尖 ! 博士嘛 , 要学会转换思路 ! 遇到问题 , 一条路走下去发现是个死胡同 , 要知道换条 路走 . 博士生毕竟是靠脑子吃饭的 , 说白了 , 更是靠思路吃饭的 . 千万可别学怨妇似的 , 瞅准一颗歪脖树就不撒手了 . 10. 读博士之前一定要认清形势 . 现在的博士不比以前了 . 博士毕业之后工作可不好找呀 , 现在读博士也累呀 ! 好好打量打量自身 , 没特殊情况 , 可 别读 博士了 ! 否则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 , 可别怪兄弟没告诉你呀! 看来大家对第十条很感兴趣呀,有兴趣的请参看我之前的博文当代的国内博士生牛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8846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鼠和猫和谐相处的条件
liuximing 2009-7-13 11:05
老鼠和猫和谐相处的条件:对老鼠而言 1 、老鼠要想办法喂饱猫; 2 、老鼠要为猫做好各项服务; 3 、老鼠不揭猫的短, 4 、不要让猫在主人面前为难, 5 、懂得及时回避 ;对猫而言: 1 、要知道没有老鼠也就没有猫, 2 、要知道没有好老鼠猫很难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3 、猫对老鼠不能求全责备; 4 、对弱智老鼠要积极教。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liminglei 2009-5-31 23:29
从科研岗位转为科技期刊编辑以来,随着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熟悉与投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所谓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概念以及其所需要的条件问题!由于SCI,EI期刊在我国科技评价体制中的作用不断被拔高,国内科技期刊面临着一种严重的挑战!有一次一位作者表示,他们的一流稿件投国外知名期刊,二流稿件投国内知名期刊,三流稿件才投国内所谓一级学报!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应该拥有一个庞大的投稿群体,离开了高质量的来稿,科技期刊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其次,应该有一个优秀的主编,目前,国内的许多科技期刊都是主编挂名制,主编并没有参与期刊的工作,更不要说去推动期刊的发展;第三,应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团队,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编辑很少,一般只有3-5人,编辑几乎被一些日常事务和校对工作所困扰,没有太多精力去从专业的角度与作者建立良性的互动,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期刊的发展了;第四,应该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但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科技期刊大多附属于特定的科研机构,编辑部已经被边缘化,成为一种辅助部门,在管理上没有创新。以上四点,我认为应该是一个世界一流期刊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22 次阅读|5 个评论
《相对论》及其发展 (46)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09-5-8 09:47
《相对论》及其发展 (46) 45 .两点间非惯性牵引运动的性质由其间物质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决定。 ( 接 (45)) 当两点间的非惯性牵引运动是由其间物质的引力所引起的, 则非惯性牵引运动的性质,应与该两点物质的运动质量和 4 维时空距离有关。 而运动质量还是静止质量与运动速度的函数。 当两点间的非惯性牵引运动是由其间物质的电磁力所引起的, 则非惯性牵引运动的性质,应与该两点物质的电荷和 4 维时空距离有关。 还应考虑区分近、远程,及其过渡,以及 1 线矢力与高次、多矢力,等等的不同情况。 因而,能根据相应的不同条件,统一地表达、研讨通常的所谓 4 种自然力。 ( 未完待续 )
个人分类: 物理|3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我国的科研有利与不利环境
吴信 2009-3-1 16:56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研条件有了很多的变化,下面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希望能够好的更好,不利的加以改进。 我国的科研有了很多有利条件: 1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科研基金的力度越来越大,各项奖励鼓励的政策也越来越完善。在一个国际会议上,有个华裔科学家说他的三年累计的科研经费达数百万万人民币,殊不知目前我们国内的一些科学家一年的经费就有那么多! 2 人才:我国拥有世界上绝对数量的科研人员,绝对数量的研究生。如果这些科研大军充分的深入做工作的话,我们的未来充满阳光。而且还有一大批留学人员。 3 科研条件:购置的科研 试验仪器设备水平越来越高。如果软件(人才技术和操作等)跟上那就好了 同时,也有更多不利的条件: 1 管理体制:以论文为主的评价机制。大家都想快出成果,多出成果,有多少研究人员沉下来做基础研究的?以至于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仍然非常薄弱,如何自主创新?如果不解决死板的管理机制,科研院校的研究成果将来还不如企业的好! 2 教育:虽然我们拥有绝对数量的研究生,但是随着大学生扩招规模越来越大,本科阶段的教育基础令人担忧。 3 商业环境:试剂价格贵,同样的产品,说不定质量还不如国外的,在国外却便宜很多。这点很多科研人员应该有所感受。不知道这个钱是外国人赚去了,还是我们国内中间商赚了。这点让我们很痛心! 4 社会人文:浮躁的风气横行,急功近利,以至于科研氛围不浓厚、导师引领不到位、团结合作的精神缺乏等待。这也与以上几点相关吧。 5 产学研结合不够,存在产学研脱节问题;比如生物,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很多是靠人家的东西来堆积研究成果,而技术创新不够,能够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的有多少?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鱼、钓竿与钓技
jacky2008 2008-8-5 12:22
有位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没多久就钓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 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 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 老人问: 你要钓竿做什么? 小孩说: 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也许你 会认为这个小孩太聪明了。但是实际上也不尽然,如果他只要钓竿,他也可能连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也是没有用的。 对钓鱼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钓竿,而在于钓技。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有些人埋天怨地,责怪上天不公平,没有将钓竿送给他,实际上,即使有了钓竿,有了一定的条件,还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有些人总是在埋怨条件,别人可以发高水平的文章,因为它有好条件,自己没有相应的条件,难以发表文章。当然工作条件是必需的,有了好的条件,可以作出像样的工作。但是这不是最关键的,即使有了好的条件,你没有好的钓技,仍然难以做出好的成果来的,实际上我国许多学校、科研单位的条件与国外相比一点都不差,甚至还好一些。也就是说钓竿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问题的关键就在钓技上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3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5: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