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条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条件

相关日志

[备课] 狄里赫利条件 Dirichlet conditions 汇集
热度 1 zlyang 2020-10-11 14:31
狄里赫利条件 Dirichlet conditions 汇集 Johann Peter Gustav Lejeune Dirichlet (1805-02-13 ~ 1859-05-05) https://mathshistory.st-andrews.ac.uk/Biographies/Dirichlet/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Scotland 一、狄里赫利条件 (1)函数在任意有限区间内连续,或只有有限个第一类间断点(当 t 从左或右趋于这个间断点时,函数有有限的左极限和右极限)。 (2)在一个周期内,函数有有限个极大值或极小值。 (3) x ( t )在单个周期内绝对可积,即 二、Dirichlet Fourier Series Conditions A piecewise regular function that 1. Has a finite number of finite discontinuities and 2. Has a finite number of extrema can be expanded in a Fourier series which converges to the function at continuous points and the mean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limits at points of discontinuity. 三、Convergence of Fourier Series (1)The Weak Dirichlet Condition for the Fourier Series For the Fourier Series to exist, the Fourier coefficients must be finite. The Weak Dirichlet Condition guarantees this. It essentially says that the integral of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signal must be finite. (2)The Strong Dirichlet Conditions for the Fourier Series For the Fourier Series to exist, the following two conditions must be satisfied (along with the Weak Dirichlet Condition): 1. In one period, f ( t ) has only a finite number of minima and maxima. 2. In one period, f ( t ) has only a finite number of discontinuities and each one is finite. These are what we refer to as the Strong Dirichlet Conditions. In theory we can think of signals that violate these conditions, sin(log t ) for instance. However, it is not possible to create a signal that violates these conditions in a lab. Therefore, any real-world signal will have a Fourier representation. 十多年前,根据狄里赫利条件,真傻得到了一个基本上属于“写入教材/专著”级别的从“1到2”的科技创新: 已经有了他人的理论解释,但是别人的解释不太彻底(八成是 “纯数学家们” 干的!); 根据这些不彻底的解释,人类还没有得到消除哪些不预期“坏作用”的具体方法。 真傻算是后期搞“封顶”的,尽管只封了一半左右的顶 。主要是没有全部封顶需要的一些客观条件 。真傻找到了一些近似的实用工程方法。编程序试过了,大约的确是可行的。代表中国人,真傻再宣布一个基本上属于“小小的写进教材/专著级别的优先权”吧!尽管还没有全部封顶。 请您不要嫉妒俺:这个基本上有点属于“小小的写进教材/专著级别的优先权”,肯定不会拿诺贝尔奖的。请您放心吧! 由于我在周二(2020-10-06)上午在本科生课堂上提到过这个创新点,只好在此写一下。讲本科生《电工学》的“非正弦周期”信号时,用到了狄里赫利条件,随便说了一下该创新点。 狗熊掰棒子(一个民间谚语故事): 狗熊走进玉米地里,掰了个棒子夹到腋下,走了几步又掰了个棒子夹到腋下,但原先的棒子却掉了。狗熊在玉米地里忙活了半天,最终手上就只有一两个棒子。 参考资料: 狄里赫利条件 -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B%84%E9%87%8C%E8%B5%AB%E5%88%A9%E6%9D%A1%E4%BB%B6 Weisstein, Eric W. Dirichlet Fourier Series Conditions. From MathWorld--A Wolfram Web Resource. https://mathworld.wolfram.com/DirichletFourierSeriesConditions.html 6.6: Convergence of Fourier Series - Engineering LibreTexts https://eng.libretexts.org/Bookshelves/Electrical_Engineering/Signal_Processing_and_Modeling/Book%3A_Signals_and_Systems_(Baraniuk_et_al.)/06%3A_Continuous_Time_Fourier_Series_(CTFS)/6.06%3A_Convergence_of_Fourier_Series 相关链接: 2020-04-08, 10 50Hz正弦交流电:电磁学历史系列考证(雷银照等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7401.html 2020-04-06, 08 为什么我国采用 50 Hz 的正弦交流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7133.html 2020-03-31, 07 拉普拉斯变换小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614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痛苦的人生|116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讨论] 住监狱是否能做出更好的科技成果?
热度 4 zlyang 2020-7-21 13:01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 的诺贝尔 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住监狱 是否能做出更 好 的科技 成果 ? 下面的图片来自互联网,感谢原作者等有关人员! 一、新冠疫情 阻碍 了科研 人们原本指望“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019 novel coronavirus”期间,出现牛顿级的科学家。但是,正好相反,《Nature Human Behavior》报道 2019新冠疫情妨碍了科学家们的工作。 什么是“好”的科研条件? 二、 苏联 1930年代+的“ 监狱 科研” 据网上 报道:苏联 1930年代末 NKVD 在莫斯科建造了“卢比扬卡特别监狱”。少校克拉夫琴科找齐了各领域的顶尖专家,在“卢比扬卡特别监狱”开辟实验室,修好温暖的荷兰式火炉,给他们提供充足的面包和牛奶。克拉夫琴科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 专家 工作与生活上的需求。 安德列·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Andrei Nikolaevich Tupolev〕院士,入狱期间成功的研制出了图-2(Tu-2)中型轰炸机。 图波列夫( 1888-11-11 ~ 1972-12-23 ),世界著名的飞机设计师。获得了3次“社会主义劳动 英雄 ”称号、并获得8枚列宁 勋章 、以及许多其它苏联勋章。 科罗廖夫( 1907-01-12 ~ 1966-01-14 ),宇宙航行学奠基人。1957年获列宁 奖金 、列宁 勋章 3枚和荣誉勋章1枚。 都经历过监狱科研。 三、猜想:苏联监狱科研的好处(有待历史学家们的考证): (1)充分拥有世界级科研必须的大块连续时间(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 “大块连续时间”,是创新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2)避免了日常吃喝住行的琐事麻烦。可以专心研究。 (3)监狱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工作与生活上的需求。 (4)不同专家间的研讨与合作。 有 了 时间 、 资料 、 实验室 、 研讨 ,只要还活 着、脑子没傻,好像就具备了“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的多种必要条件。 只剩下“为何如此废寝忘食地工作”、搞真科研的“ 人心 ”了。 反过来,如果在监狱里“被”打得皮开肉绽,饿得皮包骨、骨瘦嶙峋,不时再熏熏毒气,……,大约的确是无法科研的。 没听说 Nazi“集中营”里出过好的科技成果。 条件,是与某物相联系的、对该物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条件,是客观的,具体的、多样的,可变的。 四、什么是“真科研”的主要条件、必要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https://www.abelprize.no/c53672/seksjon/vis.html?tid=53910 可怜的阿贝尔( Niels Henrik Abel,1802-08-05 ~ 1829-04-06 ),由于没有资格住进“卢比扬卡特别监狱”,27岁时“被”饿死了。 五、积极探索“真科研”需要的各种条件! 参考资料: 李江,2020-07-18,疫情期间,一个5岁以下的娃能让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减少17%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242552.html 新浪,2006-10-04,苏联科学家曾在监狱里研制出尖端轰炸机 http://news.sina.com.cn/w/2006-10-04/190411163533.shtml 武夷山,2008-07-23,一位历史学家的发现观和历史观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3023.html 发现者的门徒是发现之大敌;发现的另一个大敌是职业化。历史学是发现人类诸多发展可能性的一种方式。 武夷山,2010-07-06,如何激励开创性研究?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41495.html 孙小淳,2013-10-06,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文双春,2018-07-31,看这点就可判断一所大学能否“一流”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126801.html 刘进平,2019-01-10,世界级科研需要连续的大段时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56329.html 朱豫才,2018-07-02,光刻机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62928-1121897.html 因为认识很多ASML的人,讲一下该公司的人才结构。跟飞利浦一样,ASML工程师队伍主要来源于荷兰的3所技术大学:Delft, Eindhoven和Tweente. 后来荷兰的工程师不够了,也从外国招工程师。不像中国人有远大理想,荷兰的工程师没出息,很多工程师搞技术就干一辈子。所以公司里有二三十岁的年轻工程师,四五十岁的中年工程师,还有60多岁的老司机工程师,是一个阶梯结构。大家都干得乐在其中。 武夷山,2010-08-04,科研四阶段与科学家四类型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49810.html The Abel Prize https://www.abelprize.no/ Abel Prize | mathematics award |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Abel-Prize Abel Prize -- from Wolfram MathWorld https://mathworld.wolfram.com/AbelPrize.html 自然科研服务,2020-07-20,寒门难出科学家?《自然》调查了全球科研领域的阶级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32244-1242847.html 相关链接: 2020-06-21, 真科研需要哪些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8767.html 2019-06-09,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3968.html 2019-12-25, 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下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452.html 2018-08-19, 美国记者 麦隆内夫人 Marie Mattingly Meloney 的照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043.html 2016-01-04,什么是“真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8052.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年第3期,刘杉杉老师的论文截图: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EAST201203005.htm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463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征集] 真科研需要哪些条件?
热度 6 zlyang 2020-6-21 13:16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 的诺贝尔 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真科研需要哪些条件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饿着肚子,开始写下面的博文。 主要是请您说! (不是我说) https://media.gettyimages.com/photos/chemist-and-physicist-marie-curie-stands-arm-in-arm-with-president-picture-id515097366?s=612x612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 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 居里夫人说:“有,1克镭,以便于我的研究。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1克镭赠予居里夫人。 82岁的冯•卡门对肯尼迪总统说:“谢谢总统先生, 物体下跌时并不需要助推力,只有上升时才需要 …… ” “ Mr President,” Theodore Von Karman said. “ one does not need help going down, only going up. ” https://www.nationalmedals.org/laureates/theodore-von-karman# 王鸣阳(资深编辑,原科学出版社编审,我国著名科技翻译家)先生 http://blog.sina.com.cn/u/2450818123 看了王鸣阳(资深编辑,原科学出版社编审,我国著名科技翻译家)先生 2010 年的《 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 ——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 》后,想起一个古老的问题: 一、真科研,到底需要哪些条件? 感谢您的指点! 傻的一点猜测: (1)连续的不受干扰的时间, (2)所研究问题的价值, (3)研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4)氛围,讨论与碰撞, (5)长期的坚持, (6)发表。 二、一些现有看法 即下面的4个参考资料。 三、抄袭来的论据 “条件,是与某物相联系的、对该物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条件,是客观的;具体的、多样的;可变的。 我们办任何事情,都必须客观全面地弄清楚各种条件,并且具体分析主要条件与次要条件、必要条件与非必要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等,还要考虑到条件变化以及可能引起的效应,准备应变措施。” “社会生活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 真傻不是“美第奇家族(the Medici family, the House of Medici)” 。真傻年事已高、身患数十种疾病。行将就木,“被”挫骨扬灰了。 赫胥黎( 1825-05-04 ~ 1895-06-29 )在1880说: “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 Thomas Huxley: History warns us that it is the customary fate of new truths to begin as heresies and to end as superstitions.——The Coming of Age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 1880. https://www.brainyquote.com/quotes/thomas_huxley_403887 https://todayinsci.com/QuotationsCategories/H_Cat/Heresy-Quotations.htm 参考资料: 王鸣阳.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 . 科普研究,2010,5(2):82-85 http://kpyj.crsp.org.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000201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UYT201002018.htm http://www.cqvip.com/QK/89027X/201002/33866424.html Winfried Gǒpfept 著,江世亮译. 他们如何获得科学最高奖?——一项关于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原因的调查 . 世界科学, 1991,(10): 29-31, 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JKE199110013.htm (苏)A.H.卢克 著,马约(署肖自力) 译. 科学史上的高水平人才 . 科学史译丛, 1987(2): 58-66.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810443 孙小淳,2013-10-06,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相关链接: 2018-8-20, 居里夫人发的牢骚,是否真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202.html 2018-8-19, 美国记者 麦隆内夫人 Marie Mattingly Meloney 的照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043.html 2019-06-09,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396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6481 次阅读|52 个评论
看到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官方文件了
热度 7 zlyang 2020-2-23 16:51
看到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官方文件了 (1)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2) 新华网,2020-02-23,不作为职称评聘直接依据!两部委发文破除“SCI至上”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23/c_1125614740.htm (3) 人民网,2020-02-23,两部门:不把SCI论文指标作为职称评聘直接依据 http://edu.people.com.cn/n1/2020/0223/c1053-31600223.html (4) 央广网,2020-02-23,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论文指标作职称评聘依据 破除论文“SCI至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312408655669314wfr=spiderfor=pc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人类科技进步的需求,安心做点真科研吧! 爱真理、学科学、用逻辑。 Love truth, learn science, use logic. 相关链接: 2016-01-04,什么是“真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8052.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730 次阅读|25 个评论
高创新科研:科学网名言荟萃
热度 5 zlyang 2019-12-13 16:40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高创新 科研:科学网名言荟萃 (1)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九日: “为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 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 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 ,达尔文的进化论 ,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 “但是压抑新生力量,压抑合理的意见,仍然是常有的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2)“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 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 ” “历史上的自然科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他们的学说曾经在一个长时间内不被多数人承认,反而被看作错误的东西,当时他们是少数。” (3)赫胥黎说:“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 始于异端,终于迷信。 ” Thomas Huxley: History warns us that it is the customary fate of new truths to begin as heresies and to end as superstitions. https://www.brainyquote.com/quotes/thomas_huxley_403887 (4)爱因斯坦: “鉴定专利权的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幸事。它迫使你从物理学上多方面地思考,以便为鉴定提供依据。此外,实践性的职业对于象我这样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拯救:因为学院式的环境迫使青年人不断提供科学作品,只有坚强的性格才能在这种情况下不流于浅薄。” (5)刘立 2019-12-11 12:0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09596.html 切记, 诺奖 一般仅颁给那些做出 重要原创性成果 的科学家,而 不考虑 成果发表的载体—— 刊物 。 》》》》某人曾跟诺奖委员会秘书长交流过,他说就是这样滴 见:秦四清,2019-12-11,每年一个诺奖,日本靠的是顶级刊物论文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09596.html (7)王立新,2016-02-11,什么是一流的科学研究:Samuelson对凯恩斯工作的评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955641.html 一流的成果往往真是这样:开始时别人觉得你在瞎搞,对你 嗤之以鼻 ;后来有人读了读你的文章,觉得好像 有那么一点点道理 ;接着大家又想一想、想一想,消化理解之后,觉得 很显然、很简单 ,就应该这么做;最后大家再回头一看,这么简单的事情 竟然从来没有人做过 --- 这就是天才! (8)武夷山 2019-12-2 16:3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我觉得,同行评议的功过与历史阶段无关。 同行评议天然地只适合于挡掉差的, 不利于放进来创新性强的, 其天性如此,无法改变。 (9)王立新,2019-12-12,教学影响科研吗?---含泪惜别南科大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09829.html 我必须要有充足的静心思考时间,才能做出一流的原创性成果。 我希望一年之内起码有半年可以有连续整片的时间静心思考、精心钻研。给本科生上课会让我的时间碎片化,很难有连续整片的思考时间。其它研究风格的学者或许问题不大,但对于我这样“孤独的牧羊人”来说,影响确实很大。 (10)文双春,2018-07-31,看这点就可判断一所大学能否“一流”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126801.html 一流科学家的共同体会是,一流研究需要时间(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而且需要的是大块连续时间(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 科研不像搬砖,搬一块少一块,所以搬一阵歇一阵没关系。科研首先要有新想法,而好不容易冒出来的新想法,从申请项目,到开展研究,直至撰写论文,都需要大把时间。新想法往往娇贵而脆弱,每次打断都像一阵吹翻一屋子卡片的风。研究发现, 一个人在中断片刻后重新专注于一项任务需要约23分钟。如果中断时间更长,一个想法可能就随风而去了。 打个比方说,科研就像烧开水,你必须一鼓作气烧到100度让它开,否则,你即使烧到99度又停一下,它马上又退回到原来的温度了,前功尽弃。 (10-2) 2015-07-17,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 give us back our summers https://www.theguardian.com/higher-education-network/2015/jul/17/world-class-research-takes-time-give-us-back-our-summers The problem is that new ideas take time to develop: at the proposal stage, while conducting the work, and when writing the papers. Without 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 it isn’t possible to thoroughly engage with a subject. Emerging ideas are fragile; each disruption is like a gust of wind knocking over a house of cards. Studies of multi-tasking have found that it takes individuals about 23 minutes to refocus on a task once interrupted. This is the micro equivalent of what’s happening to our summers as student projects, committee meetings and administrative reporting intrude on research time. (11)2019-10-09, 同行评议缺点和消极作用的报道(汇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1265.html 高创新性稿件,往往被高影响因子期刊拒绝,之后发表在低影响因子期刊上。 高新颖性 申请书的 得分 远 低 于没有新颖性的申请书得分。 同行之间的竞争,使得更多高质量的作品被故意拒绝。 创新性越高,获得资助的概率越低。 大家嘴上都鼓励高创新的研究,而评审过程却是鼓励保守的、安全的研究。高创新性论文也倾向于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上。 短期评价指标(如三年以内)阻碍了科技创新。 小团队得到资助后,其论文的创新性变得和大团队类似。 这可能是保守的资助评审过程(conservative review process)扼杀了小团队的创新性。 (12)武夷山,2019-12-12,主流论文、非同寻常论文和跨学科 论文之识别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09727.html 从1981至2001年,主流论文所占份额显著增加,跨学科论文所占份额没多大变化, 非同寻常的论文所占份额则下降。 总之,为了使科学不仅仅是学术界自我维持的活动,避免公众和决策者将科学看成是学术界的自娱自乐,必须改变目前的激励方案,思考如何有效激励非同寻常的思维、跨学科研究和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 (13)刘立,普朗克定理 Planck Theore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217727.html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通过说服其反对者让他们明白过来而实现的,而是由于其反对者最终死去,与此同时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Eine neue wissenschaftliche Wahrheit pflegt sich nicht in der Weise durchzusetzen, daszlig; ihre Gegner überzeugt werden und sich als belehrt erklauml;ren, sondern vielmehr dadurch, daszlig; ihre Gegner allmauml;hlich aussterben und daszlig; die heranwachsende Generation von vornherein mit der Wahrheit vertraut gemacht ist. (14)我国历史学界1980年代发现的“中国定理”:新制度总是在旧制度“薄弱环节”首先建立。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新旧制度的三次交替都不是首先发生在旧制度最发达的国家,而是发生在旧制度相对不太发达的国家。这说明新制度首先产生在旧制度“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一个必然规律。 刘昀献,2013-10-15,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105/c40531-20094621.html (15)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 第一,新生事物在开始出现的时候总是弱小的、处于被支配地位的,这时,同它相对立的腐朽事物则还保持着较强大的力量,处于支配的地位,并且总是尽它最大的努力来压迫、扼杀和摧残新生事物。 第二,即使新生事物已经通过严重的斗争取得了支配地位,腐朽事物也并没有立即消灭,它仍然同新生事物进行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还可能重新压倒新生事物,实现暂时的复辟。 (16)论语注释: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http://www.lxttv.com/jiangtan/baike/4191.html 【原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①,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②,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 乡人之善者好之 , 其不善者恶之。 ”   【注释】   ① 好(hào号):喜爱,称道,赞扬。   ② 恶(Wù务):憎恨,讨厌。   【译文】   子贡问:“全乡都喜欢的人,如何呢?”孔子说:“未必可以。”〔子贡又问:〕“全乡都憎恶的人,如何呢?”孔子说:“未必可以。不如是全乡中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   【评语】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相关链接: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科技中国》,2019年第十一期pp.34-36,日期:2019-11-19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2019-12-06, 同行评议“不靠谱”的本世纪一些典型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9027.html 2019-12-11, 为什么近几十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等外人难以准确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9649.html 2019-10-09, 同行评议缺点和消极作用的报道(汇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126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367 次阅读|18 个评论
隧道灭火难易程度比较
dfedhw 2019-10-10 11:14
同样都是隧道起火,通过全面对比,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明显差别,如下表: 1.公路隧道由于 空间相对宽敞,结构简单,可燃物相对独立,火灾能够被即时发现,现场人员众多,单向通风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确保上风方向人员的安全 ,所以在起火初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人力来组织灭火。 2.电缆隧道由于空间小,一旦发现时间显著延迟,烟雾很快便会充满隧道,人员无法再进入,导致灭火工作难以展开,一般只得采取两端封堵。 3.电缆隧道火灾由于出口距离 短,贴近地面,人员可迅速脱离险境,造成人员伤害的可能性甚微,最严重的的情况不过是造成大量电缆损毁,供电系统完全瘫痪。 4.公路隧道则不同,尽管短期内人员受到火灾烟雾伤害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上风方向相对安全,下风方向可尽快向隧道出口逃生,或通过人行横道撤离至另一隧道),但如果火势未尽快控制住,极端情况下,如公路隧道较长,由于人员慌乱状态下活动的不确定性、车载货物种类的不确定、大量烟雾影响救援,若任由燃烧无限度持续下去,不仅可能对车辆及隧道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个别人员的安全亦无法保证。 结论:鉴于 公路隧道内可能造成的无法承受的灾难性后果,加之起火初期完全有相对充裕的时间 ,故必须在公路隧道内备足灭火剂,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实施灭火, 面对火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进攻”,不间断地实现灭火力量的先后衔接 。 其实,当初期灭火开始奏效的同时,对人员与财产的威胁也在同步减轻,待消防队赶到,局面完全可得到控制。反之,如果现场人员只是等待观望,或自顾逃散,一盘散沙,任其继续发展的后果不难想象。 “在生物界中,有很多群体性动物,比如蚂蚁和蜜蜂,个体没有那么复杂,却能够展现出惊人的集体智慧。例如,当火灾来临时,蚂蚁会抱成一个大球逃生,中间的蚂蚁会幸存,整个蚁族得以继续繁衍。而人类社会的踩踏事件与堵车事件,也恰怡就是因为人类太聪明了,只想到自己,所以导致事故的发生。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组甚至可以通过定的实验设计,让阿米巴虫这种单细胞生物自己“设计出沟通各大城市之间的高效交通网络。也就是说,人类在面对复杂世界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向蚁群、鸟群、阿米巴虫这样的动物群体学习。”( 节选自微信公众号 倩姐 公众号首发文章即获150万+的作者 ) 矿井隧道作为一种特殊情形,一旦发生火灾,兼具上述两种隧道的劣势,几乎不具有任何优势,伴随有其它不确定因素,故成为一类尤其需要重点防范与应对的火灾类型。 【温故而知危】吉林省吉林市桦甸老金厂金矿股份有限公司“1·14”重大火灾事故
2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热度 2 zlyang 2019-6-9 14:46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科技 成果 依赖于 研究 条件 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 土、肥、水、 种 、密、保、管、工”。 基因决定了内在可能性,而环境则决定了基因的表现程度!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化出小鸡,只有在适当的温度湿度下鸡蛋才能孵化, 条件不具备,鸡蛋就不能孵化。 商品的价值实体,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物质化的无差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社会实体的结晶”。 所以, 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 (1) 陈省身:“ 要做学问就要安静,甚至 电话都不要接 ,不能打断思路。 ” (2) 人民网,2014-12-01,美国科学家提出物种进化新观点:物种分化恰是因为地貌稳定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1201/c1007-26123549.html 某一物种在其栖息地呆的时间越长,越可能分散和分化;相应的,一个物种越少迁徙,他们越可能分化。具体来说,相比那些栖息于开阔森林之上的鸟类,被局限于森林地面的鸟类展现出了显著的高度多样性。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物种无法在一固定栖息地生活足够久,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进化。 (3) 科学网,2012-11-27,新发现证明物种进化并非只是“单行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1/272172.shtm?id=272172 大多数甲壳纲动物如蟹和虾等,都生活在水中,潮虫是唯一完全适应了陆地生活的群体。陆地等足目动物的祖先,好像已经完成了从水生生物到陆地生物的进化。出人意料的是,宇航员又发现了这种返回水中生活的目类,完成了一个进化上的完整循环。 (4) 中国科学报 ,2019-05-24,孤岛小鸟印证迭代进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5/426691.shtm 一种马达加斯加岛的鸟飞到一座偏远的小岛上,进化成不会飞的鸟,在海平面上升后灭绝了。但是,美国生命科学网报道称,根据一项最新研究,同一物种在海平面下降后又重新回到该岛定居,并再次失去飞行本领。 (5) 孙小淳《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最优秀的中国科学家 没有时间从事科学研究 ,没有时间提高自己和培养干部。” (6) 托尼·施瓦茨,2013-02-27,《管理能量,而非时间!》 http://www.hbrchina.org/2013-02-27/112534604.html 第三个关注点是思想,思想必须集中。 集中注意力,使高管们的能量不致分散,他们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与过去相同的工作量。 (7) 文双春,2018-07-31,看这点就可 判断一所大学能否“一流”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126801.html 一流科学家的共同体会是,一流研究需要时间(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而且需要的是大块连续时间(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科研不像搬砖,搬一块少一块,所以搬一阵歇一阵没关系。科研首先要有新想法,而好不容易冒出来的新想法,从申请项目,到开展研究,直至撰写论文,都需要大把时间。新想法往往娇贵而脆弱,每次打断都像一阵吹翻一屋子卡片的风。研究发现, 一个人在中断片刻后重新专注于一项任务需要约23分钟。 如果中断时间更长,一个想法可能就随风而去了。 打个比方说,科研就像烧开水,你必须一鼓作气烧到100度让它开,否则,你即使烧到99度又停一下,它马上又退回到原来的温度了,前功尽弃。 (8) 刘庆丰,2010-10-27,您的玩笑开大了,兼Google总部参观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5154-377542.html 美国硅谷的谷歌总部:没有固定的工作时刻表,没有固定的工作服或服装要求,员工们不必出去就餐,也不必担心娱乐,不必担心休息(只要员工乐意,吃、住、睡完全可以都在楼里),不夸张地说, 员工在上厕所时都有工作的条件…… 。 (9) 2018-05-15,中国芯酸:芯片行业需要百万年薪顶级人才,而非骑自行车的老专家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0541737421569302wfr=spiderfor=pc http://m.kdnet.net/share-12766846.html 芯片的产业化, 需要依靠无数百万年薪的顶级工程师, 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拿几千块工资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老专家们的无私奉献。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中国人只能在产业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去怀念那些记忆中的劳模和雷锋。 (10) 朱豫才,2018-07-02,光刻机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62928-1121897.html 因为认识很多ASML的人,讲一下该公司的人才结构。跟飞利浦一样,ASML工程师队伍主要来源于荷兰的3所技术大学:Delft, Eindhoven和Tweente. 后来荷兰的工程师不够了,也从外国招工程师。不像中国人有远大理想, 荷兰的工程师没出息,很多工程师搞技术就干一辈子。 所以公司里有二三十岁的年轻工程师,四五十岁的中年工程师,还有60多岁的老司机工程师,是一个阶梯结构。大家都干得乐在其中。 参考资料: 孙小淳,2013-10-06,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刘庆丰,2010-10-27,您的玩笑开大了,兼Google总部参观记! http://wap.sciencenet.cn/blogview.aspx?id=377542 朱豫才,2018-07-02,光刻机的故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62928-1121897.html 戴**,2018-05-15,中国芯酸:芯片行业需要百万年薪顶级人才,而非骑自行车的老专家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0541737421569302wfr=spiderfor=pc http://m.kdnet.net/share-12766846.html 中国科学报 ,2019-05-24,孤岛小鸟印证迭代进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5/426691.shtm 一种马达加斯加岛的鸟飞到一座偏远的小岛上,进化成不会飞的鸟,在海平面上升后灭绝了。但是,美国生命科学网报道称,根据一项最新研究,同一物种在海平面下降后又重新回到该岛定居,并再次失去飞行本领。 人民网,2014-12-01,美国科学家提出物种进化新观点:物种分化恰是因为地貌稳定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1201/c1007-26123549.html 某一物种在其栖息地呆的时间越长,越可能分散和分化;相应的,一个物种越少迁徙,他们越可能分化。具体来说,相比那些栖息于开阔森林之上的鸟类,被局限于森林地面的鸟类展现出了显著的高度多样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物种无法在一固定栖息地生活足够久,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进化。 中山大学,2019-01-07,生命科学学院储诚进教授课题组揭示气候对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格局的影响 http://news2.sysu.edu.cn/ky/1356861.htm 该项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手段,将气候的影响分解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部分;间接影响通过森林林分的结构特征,包括林分的树木个体数和林分内树木的大小变异等。研究结果发现:1)气候显著直接地影响着树木多样性;2)气候通过森林林分内树木个体数间接影响着全球的树木多样性;3)气候的直接影响强度要明显大于间接影响强度。第一个研究结果同时支持了气候忍耐假说、生态位理论和“红皇后”假说;第二个研究结果支持了“更多个体假说”或者“物种-能量”假说;而第三个结果则表明气候对多样性的直接影响在森林树木多样性纬度梯度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何帆,2015-07-20,为什么猴子变不成猩猩?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5-7-20/1186425.aspx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74-908089.html 腾讯,2017-06-14,周忠和:你对进化论的误解有多深? https://cul.qq.com/a/20170614/015815.htm 相关链接: 2014-01-13,集中精力的好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58704.html 2015-08-12,“表现型 = 基因型 + 环境条件”随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12480.html 2018-02-12,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近年有哪些重要的实验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99568.html 2018-08-20, 居里夫人发的牢骚,是否真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202.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1915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96)
罗非 2017-9-3 11:02
  快乐该如何计算?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快乐的时候,似乎都认为这是由各种实质因素(例如健康、饮食和财富)建构出的产品。如果某个人更有钱、更健康,就一定也更快乐。但这一切真的这么理所当然吗?几千年来,早就有哲学家、神职人员和诗人反复思索快乐的本质,而且许多人都认为,社会、伦理和心灵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绝对不下于其他物质条件。有没有可能,虽然富裕社会里的人类荷包满满,却因为人际疏离和生活没有意义而深感痛苦?有没有可能,虽然我们的老祖宗生活条件较差,但因为与家人朋友、宗教和自然关系紧密,所以反而生活得比较满足?   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开始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快乐的根源。究竟让人感到幸福快乐的是金钱、家庭、基因,还是美德?首先,得先定义要测量的对象。一般对于快乐普遍接受的定义是“主观感到幸福”。依照这个观点,快乐是种个人内在的感受,可能是因为当下直接的快感,或是对于长期生活方式的满足。而如果这是内部的感受,又要怎样才能由外部测量呢?一种做法是直接询问受试者,问问他们的感受如何。所以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就请受试者填写关于幸福感的问卷,再计算相关统计结果。   一般来说,关于主观幸福感的问卷会列出各种叙述,再请受试者以0到10加以评分,这些叙述例如“我对自己现在的样子感到满意”,“我觉得活到现在非常值得”,“我对未来感到乐观”,“生活是美好的”。接着研究人员就会计算所有分数,算出受试者整体的主观幸福感程度。   这样的问卷能够用来了解快乐有哪些客观因素。举例来说,我们可以研究比较1000位年收入10万美元的人,以及1000位年收入5万美元的人。假设前者的平均主观幸福感有8.7分,而后者平均只有7.3分,研究就能合理推论财富与主观幸福感是正相关的。说得白话一点,也就是金钱会带来快乐。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研究在民主国家的人是不是真的比独裁统治下的人更幸福,或是结婚的人是否比单身、离婚或丧偶的人来得快乐。   有了这些数据,就能为历史学家提供比较基础,让他们再用过去关于财富、政治自由度和离婚率的资料来推论。举例来说,假设民主国家的人比独裁国家的人快乐、已婚的人比离婚的人快乐,历史学家就能主张:过去几十年间,民主化进程让人类的幸福感提高,但离婚率上升则有反效果。   当然,这种方式也还有改进的空间,但在更好的方式出现之前,这些发现也值得参考。   目前有一项耐人寻味的结论: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之后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所以,对于在经济阶层底层的人来说,确实是钱越多就越快乐。如果你就是一个年收入只有一万多元的清洁工,忽然中了一张两百万元的彩票,主观幸福感可能就会维持好一段时间的高档状态。这下,你可以让孩子吃饱穿暖,而且不用担心欠债越滚越多。然而,如果你本来就是个年薪几百万元的外商高阶主管,就算中的是两三千万元的乐透,主观幸福感也可能只会提高几个星期。根据实证研究,这几乎肯定不会对你的长期感受有太大的影响。你或许会买台炫一点的车,搬到大一些的豪宅,喝些更顶级的红酒,但很快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普普通通,没什么新鲜感。   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是疾病会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但除非病情不断恶化,或是症状带有持续、让人无力的疼痛,否则疾病并不会造成长期的不快。像是如果有人被诊断患有像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疾病,确实是会让人郁闷一阵子,但只要病情没有恶化,他们就能调适过来,觉得自己和一般人的快乐程度也没什么差别。让我们假设一下,有一对中产阶级的双胞胎露西和路克,一起参与了一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早上做完研究之后,露西开车回家,却被一辆大巴士撞上,让她多处骨折,有一只脚永远行动不便。但就在救援人员把她拉出车子的时候,路克打电话来,兴奋大叫他中了千万美元的乐透大奖。于是,在两年后,她会是个瘸子,而他会比现在更为有钱。但是如果心理学家再去做后续追踪研究,他们两个人的幸福感与事件发生当天早上的结果并不会有多大不同。   目前看来,对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来得重要。那些家庭关系紧密良好、社群互相扶持帮助的人,明显比较快乐。而那些家庭机能失调、一直无法融入某个社群的人则明显比较不快乐。而其中,婚姻又是特别重要的一项因素。多项重复研究发现,婚姻美好与感觉快乐,以及婚姻不协调与感觉痛苦,分别都呈现高度相关。而且,不论经济状况或是身体健康如何,情况都是如此。所以,就算是贫穷而有病在身的人,如果身边有爱他的另一半、爱他的家人、愿意支持他的社群,他就可能比一个孤单无伴的亿万富翁感觉更幸福快乐。(当然,前提是这个人不能真的穷到无法生活,而他的疾病也不会不断恶化或让他持续感受疼痛。)   这样一来,我们就得考虑一种可能性。虽然过去两个世纪间人类在物质条件上有了大幅改善,但因为家庭崩溃、社会失调,所以两者的作用很可能互相抵消。如果真是如此,现在的人并不见得比1800年更快乐。甚至是我们现在如此看重的“自由”,也可能是让我们不那么快乐的原因。虽然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另一半、选择朋友、选择邻居,但他们也可以选择离开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能够决定自己要走哪条路,但也让我们越来越难真正信守承诺、不离不弃。于是,社群和家庭的凝聚力下降而解体,这个世界让我们感到越来越孤独。   然而,关于快乐最重要的一项发现在于: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如果你想要一辆牛车,而你也得到了一辆牛车,你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你想要一台全新的法拉利,而得到的只是一台二手的菲亚特,你就感觉不开心。正是因为如此,不管是中乐透还是出车祸,对人们的幸福感并不会有长期影响。一切顺利的时候,我们的期望跟着膨胀,于是就算客观条件其实改善了,我们还是可能不满意。而在一切不顺的时候,我们的期望也变得保守,于是就算又碰上其他的麻烦,很可能心情也不会更低落。   你可能会觉得,这一切不就是老生常谈吗?就算没有这群心理学家、什么问卷都没做,我们也早就知道了。就像千年之前,先知、诗人和哲学家也早就说过,重要的是要知足,而不是一直想要得到更多。只不过,看到现代研究用了这么多数字和图表,最后得出和古人相同的结论,其实感觉还是不错。   * * *   正因为人类的期望如此重要,想要了解快乐这件事的历史,就不能不检视各种期望的影响。如果快乐只受客观条件影响(例如财富、健康和社会关系),要谈快乐的历史也就相对容易。但我们知道快乐有赖于主观的期望之后,历史学家的任务也就更为艰巨。对现代人来说,虽然有各种镇静剂和止痛药任我们使用,但我们越来越期望能得到舒适和快感,也越来越不能忍受不便和不适。结果就是我们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可能还高于我们的先人。   这种想法可能很难理解。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心理深深埋藏着一个推理的谬误。在我们试着猜测或想象其他人有多快乐的时候(可能是现在或过去的人),我们总是想要设身处地去想想自己在那个情况下会如何感受。但这么一来,我们是把自己的期望放到了别人的物质条件上,结果当然就会失准。现代社会丰饶富裕,我们很习惯每天都要洗澡更衣。但在中世纪,农民好几个月都不用洗澡,而且也很少会换衣服。对现代人来说,光是想到要这样生活,就觉得真是臭到要命、脏到骨头里,完全无法接受。只不过,中世纪的农民似乎一点都不介意。这种衣服长时间没洗没换的触感和气味,他们早就已经习惯。他们并不是因为太穷而无法负担换洗衣服,而是压根儿就没有这种期望。于是,至少就衣服这一件事来说,他们其实很满足了。   如果真的想想,这其实也不足为奇。毕竟,像是人类的表亲黑猩猩也很少洗澡,更从来没换过衣服。而我们的宠物猫狗也不是天天洗澡更衣,但我们也不会因此就讨厌它们,而是照样拍拍它们、抱抱它们,甚至还抱起来亲。就算是在富裕的社会里,小孩通常也不喜欢洗澡,得花上好几年的教育和管教,才能够养成这种理论上应该很舒服的习惯。一切都只是期望的问题而已。   如果说快乐要由期望来决定,那么我们社会的两大支柱(大众媒体和广告业)很有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让全球越来越不开心。假设现在是5000年前,而你是一个住在小村子里的18岁年轻人。这时全村大概只有50个人左右,老的老、小的小,身上不是伤痕皱纹遍布,就是稚气未脱,很有可能就会让你觉得自己真是好看,因而满是自信。但如果你是活在今日的青少年,觉得自己长相不怎么样的可能性就要高多了。就算同一个学校的人都输你一截,你也不会因此就感觉开心。因为你在心里比较的对象是那些明星、运动员和超级名模,你整天都会在电视、脸书和巨型广告牌上看到他们。   有没有可能,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会对生活不满,不只是因为贫穷、疾病、腐败和政治压迫,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第一世界国家的生活标准?平均来说,埃及人在前总统穆巴拉克的统治下,死于饥饿、瘟疫或暴力的可能性远低于在古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或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统治的时期。对大多数埃及人而言,这根本是有史以来物质条件最好的时刻。在2011年,理论上他们应该要在大街上跳舞庆祝,感谢安拉赐给他们这一切的财富才对。然而,他们反而是满怀愤怒,起身推翻了穆巴拉克。原因就在于,他们比较的对象不是古代的法老王,而是同时代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这么一来,就算是长生不老也可能会导致不满。假设科学找出了能够医治所有疾疾的万灵丹,加上有效抗老疗程和再生治疗,能够让人永葆青春,那么,最可能发生的事,就是整个世界感到空前的愤怒和焦虑。   那些无力负担这些医学奇迹的人(也就是绝大多数人),一定会愤怒到无以复加。纵观历史,穷人和受压迫者之所以还能自我安慰,就是因为死亡是唯一完全公平的事。不论再富有、权力再大,人也难逃一死。光是想到自己得死,但有钱人居然能长生不老,就会让穷人怒火中烧、不可遏抑。   而且,就算是那极少数负担得起的,也不是从此无忧无虑。他们有太多需要担心的了。虽然新疗法可以延长寿命、常葆青春,但一旦真的死亡,仍然是无可救药。这么一来,原本自己和所爱的人应该能够永远在一起的,但就得更需要避免意外,不能被卡车撞到,也不能被恐怖分子炸成碎片!像这些理论上可以达到长生的人,很有可能一丁点儿的风险也不愿意承担,而且一旦真的失去配偶、子女或密友,他们感受到的痛苦更会高到难以想象。
个人分类: 科普|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宇宙中的环境因素
xuhf 2017-5-23 17:58
在我们现阶段的理解范围内,我们可以称宇宙是一个大的环境。既然在这个空间中蕴含着万物,就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则作指导,否则这个宇宙就会杂乱无章,就会产生诸多的问题。 宇宙中蕴含着非常多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各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它们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然而在现阶段我们没有能力完全了解整个宇宙中存在的环境因素,我们只能对生命空间中的已知环境因素作出描述。生命空间以外的宇宙范围有更高级别的环境因素存在,这些外在的环境会对生命空间产生影响。生命空间内部同样有着自身的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对生命产生极大的影响与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空间内的环境是宇宙提供给生命的生存条件,生命可以利用这些环境因素不断地发展与创造,从而能够很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生命空间中蕴含着非常多的宇宙元素,这些元素在宇宙总体规划下,按照宇宙制定出的规则在各自运作,所有这些规则和宇宙元素,共同形成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空间中的环境。可以说,生命是在这些环境的衬托下才得以生存与发展,而生命利用环境的效率也体现出生命的能力与水平。在现阶段,我们所生活的空间中存在的各种环境因素,会对生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够对自身所处在的环境有足够的认知,就会极大地障碍到我们前进的步伐,甚至会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 生命空间中的环境因素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宇宙提供给生命赖以生存的 基础能量成份 。这些基础成份充斥在整个生命空间中,生命只有在这种成份中才得以有生命形式的展现。这些基础成份是大宇宙本身对生命空间注入的一种养分,而这种养分的力量却由生命本身决定,它能被生命所净化与提纯,也能被生命所污染,从而让生命发生不同形式的演变。如果生命不断进步和不断蜕变,这些基础成份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能够支持更高级别、更纯净的生命形式出现;但是如果生命不断堕落,这些基础成份也会受到污染,在极度污染的情况下,生命终将会面临毁灭的一刻。 第二类环境因素是宇宙本身提供给生命空间的各种可利用的条件。它们也是基于宇宙本身的提供,从而出现在生命空间当中。生命对这些外在条件的认知与利用程度,取决于生命的能力与水平。就目前的已知范围来讲,生命空间中已存在的条件会满足生命各个层级的需求,它们的利用价值远远超出了生命现有的认知能力。从这一层面来讲, 生命空间总体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并没有对宇宙中的已存在条件有非常高度的认知与高效的利用 。所以生命空间还需要大幅度的提升,才能够进一步对宇宙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知,这也提供给生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着所有的生命去发挥自身的才能。 第三类环境因素,可以简称为“规律”。这是 在宇宙整体运作的大环境下映射到生命空间中的规律 。这些规律有其不可动摇的本质,在这些宇宙规律面前,生命的力量微乎其微,不允许生命有任何越级的举动与展现。也正是在这些宇宙规律的作用下,生命才得以在宇宙中生存与发展,才有机会体验这个宇宙中的各种精彩历程。所以生命必须顺应宇宙整体的规律,才能让自身得到良好的生存空间,任何不符合规律的现象,都会进入到 宇宙的另一项淘汰机制 中,等待着被宇宙灭亡的那一刻。 以上这三大类环境因素作为基础呈现在生命空间中,为生命所有的展现作出了铺垫。只有当生命能够意识到这些环境因素的重要性时,才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融合到这个大环境中,去顺从宇宙发展的意志,合道地生存于这个宇宙空间中,才有向上发展的机会。宇宙中的万物,也都同生命一样存在于这个宇宙空间中,都在体现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只有生命能够意识到生命本身也是环境中的一种因素,才会让自身找到正确的定位,才不会作出任何不合乎宇宙规律的事情。 这样的指导,对于现阶段的低维空间来说非常有必要,其目的就是让这些迷惑的生命,能够清楚地认知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对宇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使自己与宇宙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当这些基本的认知,变为生命内心的力量指导生命灵魂的时候,就能够帮助所有生命很好地找到自身的定位,才能够在这个宇宙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希望亲人们对这些传达能有深刻地领悟,对宇宙能有更全面地了解与认识,都能让自身回归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找到生命生存于这个宇宙中的真正意义。 2017年3月24日
个人分类: 光明宇宙知识|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欲望北京之地上地下 (2014)】【中国大陆】
lcj2212916 2014-4-13 21:24
导演 : 郎宏伟 编剧 : 郭雷 主演 : 孙逢苑 / 马邵男 / 张漫文 / 李佳凌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4-03-20(中国大陆) 片长: 70分钟 又名: 地上地下 雨辰在内地老家因为酒后误伤被判入狱,出狱后在一个好友秦小东的安排下让他到北京发展。谁知道秦小东在北京不务正业,并且欠下了很多债务和好几个月的房租,当他安排雨辰到地下室入住后,借故出去办事把他的带来的一万元钱拿走后就消失了。雨辰只有吧身上唯一值钱的手表抵押了房租继续住在地下室并开始了每天去寻找工作和机会。   住在地下室隔壁的有两个女孩,他们都是在北京漂泊的艺人,一个叫谢青一个叫许丽丽,他们靠着不稳定的给一些广告公司做模特或者到剧组去客串一些群演角色维系生存,并因为一些生活态度以及角色分配等状况导致最后不和,谢青最后做了一个土豪的情人,而许丽丽也搬出了地下室   还有一个住在对门的女孩终日不出门,行为也很低调,只是每周那么一两天有个男人来找到他,进屋就关门做爱,后来雨辰得知她叫王丽婷,是一个公务员的地下情人,因为承诺帮她办理北京户口并离婚娶她而一直在一起。   雨辰一直不停地在找工作,他所去的文化公司都因为各种原因试用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借故解雇了他,后来他才知道他的文案和策划都被别人无偿利用,但是公司就是给不到合理的报酬。郁闷的他在屋里自己喝着闷酒,这时候对门的王丽婷也因为心情不好主动要求进屋和他一起喝酒,通过聊天雨辰才知道王丽婷是一个农村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因为想留在北京而不得不做了别人的情人。俩人酒醉后倒在一张床上。   在这之后两人都不好意思面对,雨辰也每次总是回避王丽婷;他经常一个人去酒吧到很晚才回来,他在酒吧无意发现了已经在做小姐的许丽丽,也在那认识了一个文化投资的富婆林总,他们聊得很投机,并结为朋友,在林总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下雨辰拿到了几个文化项目,并成功赚取了一些报酬,生活也逐渐趋于稳定。林总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个稳重干练的小伙子,而雨辰只是抱着感恩的心情对林总好。   王丽婷因为得知他一直坚信的男人其实只是玩玩她而一直在欺骗她的时候,认为人生彻底破灭的她终于走向绝路,雨辰回来发现了这一切,急忙把她送到了医院抢救   在医院的日子里,雨辰用自己的钱帮助救治王丽婷。但是因为能力有限,他不得不找到了富婆林总请她帮忙。林总一口答应可以帮助他,但是提出的条件是要雨辰答应永远陪着她···   雨晨默默的拿着林总的20万元钱离开了公司   王丽婷却因为不想连累这个善良的人而独自离开了雨辰。   林总还是每天照旧在各个酒吧和高级会所喝着红酒,品着美食,但是从她的眼神看出一丝惆怅和失落   雨辰一个人漫步在繁华的北京街道上,也许他又要重新面对和思考自己的未来.....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2449997
1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基米德是错的 ——可拓学通俗介绍(42)
anley 2014-3-28 04:31
阿基米德是错的 ——可拓学通 俗介绍( 42) 有的信息或结论,在一定条件下是对的,改变了条件,它可能是错的。因此,对得到的信息或结论必须进行评价。 叙拉古国王叫一个工匠做了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将阿基米德找来,要他在不损坏皇冠的条件下,想法测定出皇冠是否被掺了假。 ??这可是个难题。阿基米德回家冥思苦想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天,他在洗澡的时候发现,当他的身体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水从浴盆边溢出来 。“找到了 ! 找到了 ! 测量皇冠的办法找到了 ! ”他跳出浴盆,欣喜地喊起来。 ??阿基米德立刻进宫,在国王面前将与皇冠一样重的一块金子、一块银子和皇冠,分别放在水盆里,只见金块排出的水量比 银块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排出的水量多。阿基米德自信地对国王说 : “皇冠里掺了银子 ! ” ??国王没弄 明白,要阿基米德解释一下。阿基米德说 : “一公斤木头和一公斤铁比较,木头的体积大。如果分别把它们放入水中,体积大的木头排出的水量比体积小的铁排出的水量多。我把这个道理用在金子、银子和皇冠上。因为金子的密度大,银子的密度小,因此,同样重量的金子和银子,必然是银子体积大于金子的体积,放入水中,金块排出的水量就比银块少。刚才的实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多,说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块密度小,从而证明皇冠不是用纯金制造的。”国王于是把工匠斩首。 阿基米德认为,金皇冠和纯金重量一样,体积应该一样,而体积可以用排开的水的体积来量度的。于是,阿基米德得到这样的点子:用量筒测量金皇冠和纯金块排开的水的体积,如果它们相同,金皇冠就没有掺假,如果金皇冠排开的水的体积多于纯金块排开的水的体积,那皇冠就被掺假了。 这个点子对吗? 过了若干年,有个老妇人来找阿基米德,取出一个黄金圆球,请阿基米德测试她请人做的这个金球是否被人偷了黄金!阿米基德又按照以前测试金皇冠的方法测出该金球被掺了其它成份!阿基米德当众公布结果时,老妇人气愤地将金球锯开,出人意料,里面是空心的! 老妇人就是那个工匠的母亲,他用数年的时间证明了阿基米德是错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老妇人已经用空心的金球代替实心的金球来让阿基米德看到自己的错误。 . 同一道理 , , 在金皇冠中有空心的饰物,就使金皇冠的体积比纯金块大。 . 因此 , 工匠做的金皇冠中并没有掺假 , 也就是说 , 阿基米德的结论是错的。 在这个例子中 . 阿基米德冥思苦索 , 想出了他认为巧妙的方法证明金皇冠中被掺了假 , 而老妇人经过多年的摸索 , 也找到别的方法证明阿基米德是错的。原因是:如果物体是实心的,那么可以推出阿基米德的结论是对的。如果把实心的物体变换为空心的,或者部分空心的,那么,阿基米德的推理是错的。由于金皇冠中有空心的饰物,因此,阿基米德对工匠造假的判断是错的。 ——摘自《创意的革命》(科学出版社,2010) 可拓学主页:http://web.gdut.edu.cn/~extenics/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普及与推广|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雾霾源头在哪里?-- 在北极和太阳
热度 35 fpe 2013-12-11 07:24
雾霾源头在哪里? -- 在北极和太阳 看大家都在关注雾霾,我也就随手搜一下雾霾,结果发现国内的情况严重,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我也就补习了一点常识。消防工作者为什么要关心雾霭问题?第一,雾霾问题是烟雾报警器的核心理论,只不过我们不叫雾霭,叫做 Aerosol(气溶胶)。雾霾是固相和液相aerosol的统称和俗称而已。 第二,消防研究的羽流理论,也是成霾条件的理论基础。为什么会成霾?不就是大气过于稳定,羽流上升的动力丧失了么。这一种微弱的重力流,是火致流动的基础,也是消防火检理论的核心。过冷和过热的地方,其浮力比较异常,需要特殊的消防理论,保证火灾产生的羽流可以顺利到达火检报警器的周围。成霾条件就是大气浮力丧失的结果。第三,灭火剂的使用效率,取决于灭火剂的种类和形态,前者很好理解,有些灭火剂更高效;后者不好理解,灭火的本质是传热,所以聚相灭火剂的尺寸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传热效果好,所以当我们无法提升灭火剂的化学特征时,只好在形态上做文章,就是细水雾技术、超细化学灭火技术等纷纷登场,因此消防工作者需要认识多项流理论,这也是认识雾霭成因的基础理论。我曾经做过一点羽流研究,对浮力的规模和尺度有一点认识。 雾霭的源头在哪里?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很有误导性。雾霭是一种现象,如果我们说煤炭能源是源头,或者汽车文化是源头,那么古代没有汽油和煤炭,怎么也会发生。中国最早的可以确认年代的雾霭发生在公元前 32年四月,那时候(春天)连秸秆都没得烧,谈什么煤炭和汽油呢?所以燃烧不是雾霾的源头。从成霾条件上来说,雾霭的源头在于造成浮力丧失的气象条件,而气象条件是受到气候趋势的控制,气候受到洋流的影响,洋流的动力来源于北极和太阳。所以成霾条件是全球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气候震荡的局部反应,需要从大尺寸规模和大时间周期来认识。 有人调研了古代的雾霾危机,列出了发生雾霾的时间(年份),让我来劲了。我把《中国火灾大典》上册抱到了美国,上面刊有中国在 1889年之前发生的所有火灾,我根据当时发生的灾情,可以大致判断当时的气候特征(冷相周期还是暖相周期),得到的结论是验证了我的预期:成霾条件与冷相气候周期有关。也就是说,国内灰霾危机的根源在北极,是北极变化带来的气候变化导致国内发生大面积的雾霾危机。 本文比较长,首先论证中国古代火灾的周期性,然后从雾霭与火灾的同步性看成霾条件的气候关联性,最后从其他物种的异常,验证成霾条件的普遍性和气候变化决定性。最后,探究太阳和北极对气候的影响。 从火灾的蔓延模式说起 我国长期以来认为,风干物燥的季节标志着火灾多发的局面,可以用火灾动力学理论来解释这一常识。一般来说,固体表面上的火焰蔓延有两种控制模式。在无风情况下,固相的热传导控制决定火势蔓延的能量平衡。如果燃料的导热系数低,那么通过传导的热量损失小,主要能量保持着燃料表面(而不是整体预热内部),则着火和蔓延的发生更容易并更快速。这是干旱气候(冷周期较多)的危害,这也是导致热薄型材料和多孔介质高度易燃的物理原因。 另一方面,在有风的情况下, 风向导致火焰拉长并火焰倒伏,强烈的辐射向新鲜燃料传热,导致辐射换热条件大大加强。因此,有风条件下的火焰蔓延速度,比稳定静态燃烧下的蔓延速度要快上几十倍。这就是大风气候(暖周期较多)的危害。 在全球变冷期,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降水分布是不均匀的。洪水过后就是干旱,从而降低燃料中导热系数并空气中的湿度。对于干燥的燃料,低导热系数导致能量蓄留着燃料表面,而不必深入内部进行预热。因此,燃料表面温度上升较快,而且点火更容易。 冯斯 等人研究了生物燃料密度的变化导致燃料蔓延速度的变化,基本证实了这一点,即密度较低(更干燥)的燃料,火焰蔓延速度更快。因此,在寒冷的天气火很容易生长失控。钱德勒研究了苏格兰地区在 1978-79 年严冬的火灾发生频率,也得到寒冷天气导致火灾容易失控的结论。 在全球变暖的阶段,全球蒸发量增加,炎热的夏季延长,更增加空气中的水蒸气,从而改变大气中的水分平衡,并带来了比较极端的天气条件,如暴风。蒸发过程中也干燥了环境中的燃料。干燃料和多风的条件相结合,导致 PDO 暖相期间发生的火灾蔓延速度更快,并对生命和财产带来更大的危险。 图 1. 中国历史上宋代以来的火灾周期性 气候周期内的火灾周期 光知道火灾的周期性和物性条件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分析每一周期的火灾特征。由于国内农村消防管理制度的固有缺陷,在 1950年到1994年间经历了1026次大规模的社区火灾(主要发生在乡村的火灾,以烧毁30间房屋为下限,可以看作是小型的城市大火)。这些火灾主要发生在缺乏外部救火能力的农村地区,没有任何纵火剂(包括现代燃料)的使用,超出当地的灭火能力,主要通过拆房的办法加以控制,规模从烧毁34间到1752间房不等。图1(a)显示了它们的分布,从中可以确定大火发生的高峰年为为1955年和1988年。前者是接近1953年的香港难民区大火,后者则发生大兴安岭大火(1987)、缅甸腊戍大火(1988)和美国黄石公园大火(1988),还有香港大火(1986)和美国湾区大火(1991) 。 图 2. PDO冷相与PDO暖相的典型火灾分布 这些火灾的季节分布,在图 1( b )和图 1( c )所示。这里简化处理,冬季为 1/2/3月,其他类推。据 PDO 的理论, 1955 年是 PDO 冷相的高峰年,所以在该年的火灾蔓延模式以传导为主。这意味着大多数火灾是由燃料干燥,而不是极端天气(如大风)造成的。所以大火在时间上和在位置上( 15 个省)都是均匀分布。从经验中知道, 1954 年的长江大洪水导致全年降水不均匀的结果,很可能是来年干燥多灾的主要原因。发生在 PDO冷相时段的火灾,突出特色是夏天多灾,异地同灾,任意小火容易失控,最典型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24年夏的宋、陈、卫、许四国 ,当时人们用融风来解释这种情况。1961年,最温暖潮湿的新加坡发生社区大火,1963年4月20日,从北弗吉尼亚到麻省,发生上千次野火和上百次建筑火灾,美国东北七州的消防队伍70%投入了灭火行动 。这都是典型的冷相火灾特征。 相比之下, 1988 年发生的大火集中在时间上(主要是在秋天)和位置上(只涉及 9 个省)),表现出的极端天气(干旱和大风)的贡献。 1988 年的夏天特别炎热,是厄尔尼诺现象的高峰年,意味着大气中水汽存在较大的不平衡。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天,加上强风干燥的燃料产生了大火最糟糕的情况。早在公元前 239 年出现的《吕氏春秋》就提到“孟秋之月行夏令,则冬多火灾” ,这些春秋战国年间的观察,对 1988年的火灾特征依然有效,这也是 PDO 暖相周期中典型火灾的合理描述。 根据这些火灾动力学解释,可以根据历史著名大火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来辨别大火发生在 PDO 冷相(冷灾)还是发生在 PDO 暖相(暖灾)。例如, 1666 年伦敦大火灾 13000 建筑物遭受了损失,然而在这场火灾中,只有 6人被 证实死亡。这里的解释是,这是冷灾,由大量干燃料蓄积所致,但没有大风 的帮助 。当时全球变冷的另一标志是, 1665 年伦敦遭受了灾难性的鼠疫爆发(疫情通常发生在冷周期,比如 SARS和疟疾)。相比之下, 1871 年的芝加哥大火是典型的暖灾,干旱和延长的夏季导致了极端的火灾起火,带来严重的物质和生命损失(数百人)。当时全球变暖的标志是, 1873年夏天上海 记录了历史最高温度 。又如, 1953 年造成 53000人无家可归的香港石硖尾大火(冷灾)中无人死亡,而导致20000人无家可归的 1988 年缅甸腊戍大火却导致 113 死亡(大兴安岭大火中有记录的死者 213人,没有查清的死者就永远搞不清了)。 根据中国历史火灾文献记录,特别是中国历史上可确认的 1000次左右可以称为 天灾的灾情描述,我们可以总结发生在 PDO暖相的火灾(暖灾)和发生在PDO冷相的火灾(冷灾)的特征(见表 1 )。 表 1. 冷灾与暖灾的特征。 冷相火灾 暖相火灾 极端环境温度 低 高 火灾蔓延速度 低 高 火灾动力学机理 导热模式的火灾蔓延 辐射主导的火灾蔓延 伤亡率 低 高 时间 突出在夏天,但全年分布较为均匀 倾向于集中在秋天发生,其他时间也有可能 地点 干旱地区的随机分布 通常发生在南方,或环境湿度容易发生较大变化的地方 异常表现 大片区域的多起火灾同时发生 火场异常旺盛,燃烧速度快 气候特征 洪水之后的干旱,降水不均,没有大风 夏季高温之后的干旱,多风 消防管理 多次报警提高公众的警觉,应急管理投入增加 无预期,没准备,在严重损伤后加强消防管理 其他症状 传染病的发生 野火伤亡增加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历史火灾的过程和结果来判断当时当地的天象和全球气候条件。根据上表和《中国火灾大典》中的灾情描述,符合冷灾模式的大火发生在: 674BC、593BC、524BC、492BC、187BC、135BC、40BC、13BC、58、133、194、295、343、413、475、 521、656、717、751、804、812、938、992、1068、1113、1177、1231、1292、1368、1425、1474、1526年、1597年、1629年、1661年、1724年、1791和1845。而符合暖灾模式的大火发生在:705BC、636BC、564BC、226B C、154BC、108BC、22、108、165、222、270、310、323、373、404、452、500、554、613、656、 684、764、829、891、961、1019、1074、1132、1201、1173、1341、1400、1446、1498、1556、1629、1698、1756、1816和1871年。 两种火灾模式交替出现在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上。 虽然没有直接的温度信息来验证这些结果,但同时期国外交替出现的重大历史火灾,如伦敦( 1666年,冷),英国 Warwick ( 1694年,暖),法国 Rennes ( 1720年,冷),君士坦丁堡(1750年,暖),新奥尔良(1788, ,冷),佐治亚州萨凡纳(1820年,暖),圣路易斯(1849年,冷)和芝加哥(1871年,暖),可以验证该时间段中国火灾的蔓延特征。 一般来说,冷灾有许多天气的线索,过程较长,所以普遍采取了预防措施。如 806年的广州( 杨于陵)、 809年的宜春(李将顺) 和 812年的永州(柳宗元),分别各地采取了防火措施对抗火灾,而当时的特征明显是冷灾。1189年伦敦首任市长, Henry Fitz Ailwyn ,发布火灾预防法令,很可能成功避免了一次重大冷灾,而当时的温州和杭州则遭遇了相当的冷灾损失。竺可桢发现福州是荔枝生长的北限,历史上福州曾经发生两次全部冻死的寒潮事件,分别发生在 1110和1178年(注意两者相差68年),可以用来解释宋代发生在1113年和1178年的重大火灾形势。 相比之下,由极端天气引起的暖灾在强风的帮助下留下了沉重的损失。例如, 1212年的伦敦大火灾(暖相火灾)导致3000人死亡(可能有谣传),这在当时仅50000居民的小镇是难以想象的。类似的1871芝加哥大火,损失300人。同时发生的威斯康星森林大火(Peshtigo),烧死1500多人。 南北朝期间建康城发生的主要火灾事件,非常符合上述的气候变化规律(周期性)。【括号内为火灾类型。】 1. 吴孙皓建衡二年( 270)4月,建业发生大火,“天火烧万余家,死者七百人。”【热灾】 2. 永昌二年( 323年3月8日),京都火。【热灾】 3. 咸和二年( 327年)6月,京师火。【热灾】 4. 宁康元年( 373年4月),京师风大火起。【热灾】 5. 晋安帝元兴元年( 402年9月16日),建康尚书下舍曹火。【冷灾】 6. 义熙九年( 413年),“京都大火,烧数千家。” 7. 义熙十一年( 415年),“京都所在大行火灾,吴(郡)界尤甚。”【陨石之灾】【冷灾】 8. 宋文帝元嘉七年( 431年1月220日),京邑火,延烧太社北墙。【热灾】 9. 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 452年4月8日),京邑大火,风雷甚壮。【热灾】 10. 宋后废帝元徽三年( 475年3月25日)三月大火,“京邑大火,烧二岸数千家”【冷灾】 11. 宋后废帝元徽三年( 475年1月25日)正月己巳,京邑大火。 12. 南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500年9月25日)宫内火,宫内再火。【冷灾】皇宫失火,烧房屋三千多间,引起民间恐慌,“京师民间相惊,云当行火灾,南岸人家往往于篱间得布火纟厘?,云公家以此禳之。” 13. 陈武帝永定元年( 557年12月31日)京师大火。【冷灾】 宋代发生的火灾,也非常符合气候变化的 60年周期。根据火灾蔓延方式和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宋代重大火灾的气候特征 1. 建隆元年( 960),宿州起大火,烧民舍万余区。 【冷灾】 2. 建隆三年( 962)正月,开封府通许镇市民家起火,烧庐舍340余区。五月,东京大相国寺起火,烧房舍数百区。 【冷灾】 3. 乾德四年( 966)二月,岳州衙署、廪库起火,将市肆、民舍烧光,官吏逾城才逃一命。 4. 开宝八年( 975)四月,洋州起火,烧州廨、民舍1700区。永城县起火,烧军营、民舍1980区,死9人。 5. 大中祥符八年( 1015)四月,开封府起火,延烧内藏、左藏库、朝元门、崇文院、秘阁。【冷灾】 6. 明道元年( 1032)八月,东京禁中起火,延烧崇德、长春、滋福、会庆、崇徽、天和、承明、延庆八殿。 【热灾】 7. 景祐三年( 1036)七月,太平兴国寺起火。 【热灾】 8. 嘉祐三年( 1058)正月,温州起大火,烧屋1.4万间,死者50人。 9. 元丰元年( 1078)八月,邕州起大火,烧官舍1346区,诸军衣万余袭,谷帛军器150万。【冷灾】 10. 元祐六年( 1091)十二月,开封府起火,烧得府廨一空,知府李之纯仅以身免。 【热灾】 11. 重和元年( 1118)九月,后苑广圣宫起火,一次焚毁5000余间房屋。 【冷灾】 12. 绍兴元年十二月( 1131),临安大火,烧万余家。 【热灾】 13. 绍兴二年( 1132)五月,临安火弥六七里,延烧万余家。 同年十二月,临安又起大火,烧吏、工、刑部、御史台及公私室庐非常多。 【热灾】 14. 绍兴十一年( 1141)七月癸亥,婺州起大火,州狱、仓场、寺观暨民居一半被烧光。 15. 乾道九年( 1173)九月,台州起火,一夜未停,烧县治、酒务及市民7000余家。 16. 淳熙九年( 1182)九月,合州起火,民居几乎全被烧光。 17. 嘉泰元年( 1201)三月二十三日夜,临安府(今杭州)御史台吏杨浩家起火,延烧至御史台,军器监、储物厍等官舍,火至二十六日方熄灭。受灾居民达五点三万余家,共十八万多人,死而可知者五十九人。这是南宋以来都城发生的最大一次火灾。【热灾】 18. 嘉泰四年( 1204)三月,临安起大火,烧尚书中书省、枢密院、六部、右丞相府、制敕粮料院、亲兵营、修内司,延及学士院、内酒库、内宫门庑,烧2070余家。 19. 嘉定元年( 1208)三月戊寅至四月辛巳,临安起大火,烧御史台、司农寺、将作、军器监、进奏、文思、御辇院、太史局、军头、皇城司、法物库、御厨、班直诸军垒,延烧58097家。城内外亘十余里,烧死59人,踩死者不可计算。城中庐舍烧毁十分之七,文武百官只好住到船上。 20. 嘉定五年( 1212)五月,和州起大火,烧2000余家。 21. 嘉定十三年( 1220)十一月,临安起大火,烧城内外数万家,禁垒20区。 22. 绍定四年( 1231)九月,一夜,宋都临安发生火灾。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冯棚,率卫兵专保护史弥远相府,致使大火漫延,太庙、三省、六部、御史台、秘书省、玉牒所等俱被烧毁。【冷灾】 23. 嘉熙元年( 1237)六月,临安府火,燔3万家。【冷灾】 24. 景定五年( 1264)七月,京城大火 【热灾】 对比古代雾霾发生时的火场特征 认识了古代的火场特征以及其背后的气候周期,我们就可以根据古代霾灾的发生时间,认识雾霾事件与火灾的同步效应,可以看出成霾条件是与火灾气候相关联的。 史载建始元年(公元前 32年)四月,因为出现了特别严重的黄霾天气,朝野震恐,成帝遂自责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长安悼考庙灾,冷暖特征不明显】 《后汉书》卷三〇下《郎顗传》载,顺帝阳嘉二年( 133年)正月,因“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名士郎顗在举荐黄琼、李固的上书中建议:“孔子作《春秋》,书‘正月’者,敬岁之始也。王者则天之象,因时之序,宜开发德号,爵贤命士,流宽大之泽,垂仁厚之德,顺助元气,含养庶类。如此,则天文昭烂,星辰显列,五纬循轨,四时和睦。不则太阳不光,天地混浊,时气错逆,霾雾蔽日。”【河南郡国火,烧庐舍,杀人。冷暖气候特征不明显,可是根据气候的60年周期性,联想到公元64年的罗马尼禄大火和公元196年的绵阳大火,位于其间的133年应当是冷相火灾的高峰年。】 元天历二年( 1329年)3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降雪,春天又少雨水,天气异常干燥,导致“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四川彭水县、四川重庆路、武昌江夏县大火,其中江夏发生两次大火。典型的冷相火灾特征】。 至元六年( 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城)门隐于风霾间”。由此可见,元代史籍中所记述大都城的这两次“霾灾”,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很低。【1341年发生台州、杭州、江夏大火,典型的热相火灾特征。】 明成化四年 ( 1468年)初春,《明宪宗实录》记载:“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当年没有重大火灾发生】 明成化十七年 ( 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1482年,合州、漳州、武昌大火。冷相火灾】 成化二十一年( 1485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1485年,祁门、龙泉、大火】 康熙六十年( 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山东庆云枣树自焚、河北盐山学宫、四川雅安大火。法国Rennes大火是1720年,典型的冷相特征】 嘉庆十五年( 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同年发生汉口、台湾宜兰、襄阳民船大火,拿破仑1812年兵败莫斯科导致莫斯科大火。为什么拿破仑会失败?冷啊。温暖潮湿的台湾为何发生大火,气候突变,干燥啊。】 咸丰六年( 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江西、武昌火药局爆炸,枝江、阜阳大火、台州大火、上海大火】 国际上最近的雾霾高潮发生在 1953年,伦敦和洛杉矶几乎同时发生雾霾成灾,该年度也是国内火灾的高潮(1955年最高潮,与三反五反没收财产带来的纵火高潮有关)。广西南宁市内的国内最后一座消防了望塔,就是在1953年竣工。香港的难民潮棚户区发生大火( 石硤尾 大 火 ),也是在那一波全球变冷的背景中发生的。 气候周期性对其他物种的影响 气象工作者最早是在研究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捕鱼量的年度变化,发现气候周期性的,人们用太平洋十年周期震荡理论来说明。对于火灾来说,中国民谚有三大预告火灾的物候学特征:鲸鱼上岸、老虎下山、狗熊进城。其中鲸鱼上岸和狗熊进城,历史记录非常零散。可是老虎下山就不同了,要吃人,就成为地方方志的重要记录了。从老虎成灾的记录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气候变化的周期性。 老虎成灾的周期性和火灾同步性 省名 县名 时期 死伤情况 火灾特点 所据文献 浙 江 山阴 顺治十六年( 1659) 伤百余人 冷相火灾,如伦敦大火( 1666) 嘉庆《山阴县志》卷二五 玉环 万历二十年( 1592) 伤人数百 冷相火灾,如德兴大火( 1595) 光绪元年《玉环厅志》十四 开化 隆庆二年( 1568) 伤开化民百余 冷相火灾,《防御火灾事宜》 康熙《衢州府志》卷三十 乐清 万历二十年( 1592) 伤人数百 冷相火灾,如德兴大火( 1595) 乾隆二十一年《温州府志》卷二七 唐熙二年( 1663) 伤人数百 冷相火灾,如伦敦大火( 1666) 泰顺 乾隆二年( 1737) 日伤四、五人,连岁约伤三百余人 同治元年《泰顺封疆录》卷十 安 徽 泾县 康熙四十六年( 1707) 十年中计伤千余人 嘉庆《泾县志》卷二七 绩溪 天启三年( 1623) 伤数百人 西方消防泵浦进入中国是 1627年。 道光七年《徽州府志》卷十六之一 石埭 顺治十七年( 1661) 始食一僧,相继食一百八十余人 冷相火灾,如江户大火( 1657),伦敦大火(1666) 民国三十年《石埭备志汇编》卷一 福 建 崇安 雍正三年( 1725) 虎患伤百余人 冷相火灾,如哥本哈根大火( 1728)规模最大,伤亡很少 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一 南平 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八年( 1789~1803) 共被伤者四百余人 民国《南平县志》卷二 屏南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遭其害者以百计 冷相火灾,如巴尔的摩大火( 1904)彼得森大火(1902) 民国《屏南县志》灾祥 连江 乾隆五十九年( 1794) 计噬男女数百余人 民国《连江县志》卷三 莆田 天顺三年( 1459) 伤人以数百计 冷相,竺可桢认为 1450~1500全球变冷。 民国《莆田县志》卷三三 德化 康熙二十年( 1681) 吞噬百余人 民国《连江县志》卷十八 安溪 康熙中 死于虎者不下千余人 乾隆二十二年《安溪县志》卷十 长泰 康熙十一年至十二年( 1691~1692) 吞噬者千余人 光绪三年《漳州府志》卷四十八 康熙 五十八年( 1719) 噬百余人 冷相火灾,如法国 Rennes大火 沙县 嘉靖四十一年( 1562) 食人数百 乾隆《延平府志》卷四十四 泰宁 成化二十三年( 1467) 伤人逾百数 冷相,竺可桢认为 1450~1500全球变冷。 民国《泰宁县志》卷三 乾隆十六年( 1751) 伤数百人 冷相火灾,《治浙成规》( 1752) 建宁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噬人至百余多 冷相火灾,如巴尔的摩大火( 1904)彼得森大火(1902) 民国《建宁县志》卷二七 江 西 鄱阳 顺治十一年( 1654) 一村中至食人百余 同治十一年《饶州府志》卷三十一 乾隆二年( 1737) 计伤三百余人 靖安 康熙二十四年( 1685) 伤人六百余 同治九年《靖江县志》卷十六 永新 康熙二年( 1663) 四乡死者百余人 冷相火灾,如江户大火( 1657),伦敦大火(1666) 同治十三年《永新县志》卷二十六 雍正二年至乾隆七年( 1724~1742) 死者近千人 德安 康熙 五十五年( 1716) 食男妇百余人 冷相火灾,如法国 Rennes大火 同治十一年《德安县志》卷五十三 婺源 嘉靖十七年( 1538) 死伤男妇二百余口 冷相火灾,见《婺源县志》中的大火( 1538) 民国十一年《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十 上犹 嘉靖二十三~二十五年( 1544-1546) 虎食五六百人 同治七年《南安府志》卷二九 万历二十九年( 1601) 受伤及死者五六百人 冷相火灾,如德兴大火( 1595) 光绪元年《南安府补正》卷十 如何来解释火灾的物候学特征?气候变冷,生物链发生变化,鲸鱼也好,狗熊也好,老虎也好,这些生物链的最高端动物,需要找食物,于是到另一高等动物人类的活动范围寻找食物,就是自然的选择。我国古代不认识鲸鱼,古书中绘制的鲸鱼画像千奇百怪,因为鲸鱼上岸具有偶然性,所以古人只听说,没见过鲸鱼。同时气候变冷,人类也需要取暖和收缩活动范围,带来很大的火灾风险。 为什么大火总是发生在南方?因为南方潮湿,允许人们紧密居住,如果这些棚户区发生在北方,早就烧光了。所以气候变化对南方带来的火灾风险要超过北方,因为南方建筑的密度大,燃料负荷比北方高,平常是靠日常的空气湿度来对抗火魔,一旦气候变化,湿度不灵了,就发生火灾了。不信,研究一下 2010年的福州大火,那是最典型的冷相火灾。 雾霾的源头在哪里? 竺可桢生活的年代,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感触不深。最早提出气候变化理论的是 Arrhenius,瑞典人,1900年前后,当时气候变冷,所以靠近北极的瑞典最早知道。然后是1934年的上海最高气温和日本发生的Hakodate大火,1960年代,人们普遍担心气温过低,中国华南虎纷纷下山,被当地政府一声令下,杀得精光,给后人带来华南虎的遗骸和“周老虎”的传说。 许靖华是曾经长期在瑞士工作的地质学家,他对于欧洲的移民史有深厚的研究,他提出气候变化很可能是太阳造成的,原因很简单,地球发生的几乎所有的动力来源,是太阳。可是,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太阳黑子的周期性是有长期记录的,并没有显著的 60年周期性。那么,剩下来的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北极。为什么不是南极,南极是巨大的固体冰库,转化能量很麻烦,时间周期很长。而北极是流体,随时随地地向外界输送冷源(能量),因此是改造洋流,改变气候的幕后凶手。气候工作者不止一次发现,气候变暖是长期的趋势,气候变冷是突发性的趋势。“北京人”和“周口店人”,这些直立人都没有存活下来,很可能在汹涌的寒流面前,发生灭顶之灾。美国电影《Tomorrow》中的场景虽然是虚构,也是根据考古记录虚构出来的,很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场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古代,也是将来。 昨天的新闻有全球空气质量下降的说法,其实就是全球气候变冷的先兆。我国卫生部 8年前就向总理报告雾霾危机(中国领导从来都是先知,他们不作先知,在问责制下,能够存活么?),学术界认为2007年气候转入冷相周期,北冰洋的冰块,几乎在一年之间从40%增加到80%。世界仍然有很多我们不知道,也无法实验的东西,其中包括当前的雾霾危机和北冰洋的冰块。看了很多誓言满满的新闻,笔者觉得很好笑。很多人根本不明白导致雾霾的羽流理论,光凭着环保的谎言就在发表高见了。 什么是环保谎言?太多了。比如,全球变暖确实发生,可是这是正常还是异常?二氧化碳确实是温室效应,商代唐代的温暖气候与二氧化碳有关?那些环保的国际性会议都是政治性的,学术是一片遮羞布而已。很多人都是在挂羊头卖狗肉,就像那些美国五十年代的在镜头面前信誓旦旦的专家 “我认为,香烟无害”,谎话千遍,或许会成为一时的真理,鉴别真理,我们需要相当的见识。 最可笑的环保工作者戈尔,在全球变暖的危机中赚钱没商量。 当然,诺贝尔奖委员会,有时需要政治来推动他们从事的高尚事业,这是可以理解的。2008年的能源危机中,全球变暖是很大的很诱惑的口号和刺激。 没有这些噱头,那些投机商怎么能够撬动股指发财呢? 在全国上下的雾霾危机,有不少是对测量的投机,以及对能源、对煤炭、对汽车、对秸秆的投机性发言,掌握了话语权,就掌握了科研的机会,也许是无害的,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对路子。我国一定要把这一危机放到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中来看,否则还是轰轰烈烈的游戏而已。过去的口号中,有一句话是合理的,中国应当对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老毛说的是政治,我们应当理解为科学。雾霾危机就是一次向气候科研投入并取得领先地位的机会而已。 不好意思,随手一写一万字,大部分是以前的研究,是看世上最枯燥的《中国火灾大典》的一点感想,最近看到历史上的雾霾,于是发生联想,整理出来,博文而已,不必当真。 《中国火灾大典》编辑委员会,《中国火灾大典》, 第 21 页 Clark, W.E., Firefight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second edition, Fire Engineering Books and Videos, 1991, pp 311. 吕氏春秋 Blackstone, G.V., A historyof British Fire Service, Rutledge and Kegan, 1958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15523 次阅读|75 个评论
没有高山的东欧平原大河
jiasf 2013-9-8 02:28
凡高山必孕育大河。大部分大河也发源于高山。但东欧平原的大河是个例外。 东欧平原(East European Plain, 俄语作Vostochno-Yevropeyskaya Ravnina),又称俄罗斯平原。北起 北冰洋 ,南到黑海、 里海 之滨,东起 乌拉尔山 脉,西达 波罗的海 。面积约为 400万平方千米,平均 海拔 170米。有海拔300-400米的 瓦尔代丘陵 、中俄罗斯丘陵、 伏尔加 河沿岸丘陵等,并有低于洋面的里海低地。东欧平原有伏尔加河、第聂伯河、顿河和乌拉尔河这四条很著名的河流。 伏尔加河发源于俄罗斯特维尔州奥斯塔什科夫区、 瓦尔代丘陵 东南的湖泊间,源头 海拔 只有228米。自源头向东北流至 雷宾斯克 转向东南,至 古比雪夫 折向南,流至 伏尔加格勒 后,向东南注入里海。河流全长3688千米, 流域面积 138万平方千米, 河口 多年平均流量约为8000立方米/秒, 年径流量 为2540亿立方米。伏尔加河干流总 落差 256米,平均坡降0.007。因为河流比降特缓,很适合发展航运。通过 伏尔加河 -波罗的海运河(Volga-Baltic Waterway)连接 波罗的海 (Baltic Sea),通过 北德维纳河 (Northern Dvina River)连接 白海 (White Sea),通过 伏尔加河-顿河运河 (Volga-Don Canal)与 亚速海 (Sea of Azov)和 黑海 (Black Sea)沟通,注入 里海 (Caspian Sea)。有“五海通航”的美称。货运量占全国 河运 总量的半数以上。伏尔加 盆地 占俄罗斯欧洲部分的2/5,居民几乎占 俄罗斯联邦 全部人口的1/2。 第聂伯 河(英语:Dnieper;俄语:Днепр)是 俄罗斯 欧洲部分的第二大河,欧洲第三大河。源出俄罗斯瓦尔代丘陵南麓,海拔约220米。南流经白俄罗斯、乌克兰,注入黑海。长2200公里。流域面积50.4万平方公里。河口处全年平均流量1700立方米/秒。中游有乌克兰名城基辅。 顿河是俄罗斯 欧洲 部分的第三 大河 (部分支流在 乌克兰 境内)。源起 中俄罗斯丘陵 东麓,曲折东南流,后折向西南,经 森林草原 带和草原带,注入 亚速海 的塔甘罗格湾,长1870公里, 流域面积 42.2万平方公里,河口多年 平均流量 935立方米/秒。 苏联 著名作家肖洛霍夫获 诺贝尔文学奖 的名著《静静的顿河》使其声名远播。 乌拉尔河是东欧平原的东南边界。乌拉尔河又称乌拉河,古名“亚伊克河”(1775年前)。 俄文 :Урал, Urál 以前:Яик, Yaik。它发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河源高程637米。流经俄罗斯联邦及哈萨克斯坦,在 阿特劳 注入里海,全长2428公里,是世界第四大内流河。乌拉尔河入海口处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乌拉尔河的名气首先得益于它是亚洲和欧洲的边界。 从东欧平原没有高山的大河可见,大河的两个必要条件是:足够宽阔的空间和足够多的水量。高大的山脉并不是形成大河的必要条件。 东欧平原的地形图
个人分类: 科普|13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跑一百米,官二代同学只需要跑五十米
热度 40 lin602 2013-8-29 17:28
今天看一张报纸有我一大学同学照片,一篇与现‘常委’相关的长文章中涉及到他。他是地道的官二代。 个人能力是一方面(这位同学的确素质也挺好的),而官二代的资源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研究生毕业到大学做普通教师,而他们研究生毕业是在中南海圈里的。毕业时几乎是与部级、省级领导甚至更高级领导打交道,汇报工作,进行全国层面上调研,为中央发红头文件做调研工作与文件起草。我的映象我大学毕业后十多年都没有钱出差,他们一上班就全国出差满天飞了。 他们的父母亲几乎是在中国最高权力阶层的圈子里。 如果跑一百米的话,我们是实实在在一百米,而他们其实是在五十米处起跑的。 毕业后,他几乎与我们班同学就没有联系,极少数同学见过他,毕业聚会也没有参加过,即使同一城市的同学三十多年也没有见过面,这是他们亲口与我说的。 这就是命? 所以我知道普通人家出生的孩子与官二代、富二代家庭出生的孩子有很大差别的。 薄瓜瓜与李天一的条件,不是一般同龄孩子好比的。而且他们也未必是最好条件的。 普通人家的孩子,不能认命,要想不被‘食肉动物’吃掉,要跑得更快,花的时间与力气比其他人更多,而且要更执着,更要增加情商。
5247 次阅读|70 个评论
移居海外什么原因?
热度 2 lin602 2013-8-13 08:13
网上讨论中国人想移民海外的原因。 这其中的原因是人类自古以来就知道的: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 仅些而已。 为什么不移民肯尼亚?不移民越南与朝鲜?(当然不排除极个别人)为什么不移民南极? 即使国内,也是从贫穷的农村移到城市,从不发达地区移到发达的地方。 普通的人从收入低工作重的单位跳到工资高及比较有体面的工种。 有些人从国外回来了,是因为国内有他的至亲至爱。有些人回来了,是因为国外没有他发展的机会,还有些人是因为他融不到主流社会中去,自己象个洋农民工而已(当然这是部分人的感觉)。而从统计的观点来看,女人愿意移民的人比例比男人多。 我在美国时遇到一波士顿的华人,80年代去美国,已经入美国藉,他讲了不少‘香蕉人’‘ABC’这些专用名词,许多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他说,过几年退休,他回他老家广州生活。 如果美国加拿大的生活水平不如中国,他们又都移民回来了。 唐代时日本人都留学中国为荣,我想不少日本人也都不回去了,也属于移民,时代变了而已。 到俄罗斯旅游,导游说:俄罗斯人的头发不是金色的,原因是蒙古人统治他们多年,许多金发女郎以嫁给有势的蒙古人为荣,所以人种杂 了,首先后代的头发不金黄了。看看金发女郎也如此。 没有那么复杂!就象货比三家似的,性价比好的优先。 最后再补充一点,我们得向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回国为国家效力的知识分子致敬!每个时代都有他们的身影!我们科学网上也有!
3222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校增补二级教授的条件
热度 14 lin602 2013-6-15 11:52
昨天见到学校网上的通知,见: http://renshi.njfu.edu.cn/typenews.asp?id=580 网上公开的文件,大家看看与你学校条件象吗? 全文如下: 关于开展教授二级岗位聘用人员增补工作的通知 录入: shizi http://renshi.njfu.edu.cn 2013-6-9 人气: 1547 各学院,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省属高校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的通知》(苏教人〔2013〕1号)要求,现就我校教授二级岗位人选增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对象 截至2013年5月31日全职全时受聘在我校教师(含双肩挑)岗,且具有教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我校现在职的教授二级岗位聘用人员,无须再次申报。 二、申报条件 1、凡受聘正教授岗位,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学术声誉,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直接推荐申报教授二级岗位。 (1)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2)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5)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以上入选者; (6)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7)国家科技三大奖二等奖及以上排名一; (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及以上排名一; (9)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一; (10)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以上排名一; (11)国家级发明专利金奖获得者(排名一)、或8次以上授权发明专利获得者(排名一); (12)在Science、Nature杂志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13)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14)国家“863”计划重大或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 (1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或重点项目主持人; (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 2、凡受聘正教授岗位满5年,考核合格及以上,独立指导博士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并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教授二级岗位: (1)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2)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入选者; (3)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4)国家科技三大奖:特等奖个人排名前四、一等奖排名前三、二等奖排名前二;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前三、二等奖排名前二; (6)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前二、二等奖排名一); (7)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前三、一等奖排名前二、二等奖排名一;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 (9)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负责人; (10)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 (11)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12)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13)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第一指导教师; (14)国家一级学会负责人(副理事长以上); (15)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一; (16)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一; (17)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 (18)省社科基金重大或重点项目主持人; (19)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个人排名一; 3、从海外引进的拔尖、杰出人才,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者,可放宽任职年限的限制。 三、申报 程序 1、个人申请。教师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填写《南京林业大学教授二级岗位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可到人事处网页下载),并提供个人教学科研业绩和成果等作为支撑材料。 2、资格审查。各学院负责对申请人员的资格进行初审,对申请人员所提供的申报材料进行核实。 3、评议推荐。各学院负责对通过初审的申请人员进行评议,提出具体推荐意见后,向学校推荐。 4、学校评审。学校成立教授二级岗位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校评审委员会”),负责教授二级岗位增补人选的评审工作。 5、公示与审批。校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在学校网页公示一周,并经校长办公会议审批通过后上报省教育厅。 四、时间安排 1、2013年6月14日前,申请人员向相关学院提交《申请表》及《教授二级岗位申请人员业绩汇总表》(打印稿各一式一份,电子文档发送至 shizi@njfu.edu.cn ),附件材料一份(装订成册)。 2、2013年6月18日前,各学院对申请人员进行资格初审、申报材料审核,完成对申报人员的评议推荐工作,并将评议结果及相关申报材料上报学校人事处师资办(老图书馆231室)。 3、2013年6月24日前,学校完成对申请教授二级岗位增补聘用人选的评审工作。拟聘用人选经学校公示、学校审批后上报省教育厅。 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 2013年6月9日
23772 次阅读|24 个评论
晒晒我大学毕业后的‘科研条件’
热度 70 lin602 2013-5-25 17:36
大学毕业31年离退休不远了,有时候想想自己的科研之路‘不知道怎么走过的’,有点做梦的感觉。 1982年春节,大学本科毕业,中山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分配到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即现在的南京林业大学)有机化学教研组教基础课‘有机化学’。三年半时间,整天工作是带实验,改作业,后来主讲有机化学课。科研为零,因为整个教研组教基础课没有科研任务与条件,教学工作量大,一天科研实验没有做。 1985年考入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胡宏纹教授(后来是院士)指导下开始了论文的科研工作,1988年寒假答辩得硕士学位。自己联系回到南京林业大学化工院林产化学加工学科组做教学与科研(因为当时家在南林)。当时31岁。 报到后,学科组安排我参加一位老教师的一个新产品的小试研究,好象半年时间,完成任务,中试生产并通过鉴定,我排名第九。 1988年暑假后,学科组领导跟我说,不要参加其他老师的课题组了,自己干! 当时我一分钱经费没有,六个老师只有一间六条实验台的实验室,我只有一条实验台的权利。而且这实验室还要上一门本科生‘天然产物化学’实验课。这实验课由我带,我们的科研只能在实验课余才能做。不过还好,一学期只有七、八次实验。 一个课题没有,一分钱经费没有(当时学校发工资都困难),没有仪器设备,没有学生,还有个要命的,我不懂专业,林化研究的领域产品我不懂。复印资料的钱都没有,有个朋友给了我一百元代金券用来复印资料(那时没有电脑)。科研要不要做,如何做?有的老师曾经说:林化的科研林中祥做不起来,不懂专业如何做呀。当时心里听了不服气。 实验室有工业松节油,是企业送的,有磷酸,有点表面活性剂,有带本科生实验的四口瓶、电热套及搅拌器、真空泵及一些最普通的实验仪器,开始做一步法合成松油醇工艺研究,没有钱做气相色谱,就请人闻香气判断。除了上课与做实验,其他时间全部泡在图书馆CA室。 1990年前后,开始申请学校科技处小课题,得到2000元经费,有复印资料的钱了,发表了一些中文文章。1993年前后,又申请了学校3000元经费。自选一些感兴趣的题目做。 1994年,成立了精细化工教研组,从林化学科独立出来,全组只有一间那六人共用的实验室,还要承担本科生部分实验教学任务。 1996年做自选课题石油树脂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到科技处说了一下,科技处副处长非常感兴趣,带我到江苏省环保厅科技处,得到了3万元的经费,这个项目后来产业化了。1996年下半年参加环保厅的会议并大会发言,有一个有点规模的化工企业技术负责人会后找我,委托我做他们企业环保项目,通过努力,让他们企业度过1997年淮河达标排放的难关。1997年就此项目得到省环保厅4万元经费支持。2000年又资助了3万元。都是环保方面的。(当时只要有钱,什么项目都做的思想)。 1997年开始招第一个研究生,因为有几万元经费。没有实验室,就借用了一回国教师(当时的副院长,我非常感谢他,借给我实验室后他自己都没有独立实验室了)的半间实验室,有效利用面积估计十平方米左右。一条实验台加借用的这间十平方米实验室是我所有的实验场所,不但自己做实验,还要带几个研究生,带本科生论文只有临时到学生专业实验室借用,直到2005年我校逸夫楼建起来为止,我是2000年升教授的,可以想象当时的实验条件是多么艰苦。2005年(48岁)到现在,我终于改善了实验室,有近一百平方米面积。 2000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此后十多年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个项目的资助。因为我是学有机化学的,基础好,所以到林学学科争取林产化学课题有点优势。 2002年一企业找我做胶粘剂,开始了我开发胶粘剂的研究方向,后面不断有企业来委托胶粘剂新产品研究,从此这个研究方向就没有断过,胶粘剂在分类目录中属于‘精细化工’,也是我们教研组的研究领域。现在应该说,我在胶粘剂行业还算做得不差,学生不愁找工作。已经产业化不少产品。 看看现在年轻人到学校上班,学校要给个起动经费,还给适当的仪器与实验室。想想自己当时这科研之路不知道是如何走过来的。没有被饿死,是一大幸事。 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说我们科研做得不行,文章数少,英文文章不多。与他们比起来,我们的确不如他们,不过,能够让自己的科研活下来,就是相当不错的了。 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到学校上班,工作数年后发现,哦,自己申请课题,找到研究方向是件不容易的事。 与我一起来工作的,不少人调走,不少人出国,留下来的‘战友们’不多了。 用半小时晒晒这些,或许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科研的艰辛吧。 愿年轻人健康成长,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 ------------------------------------------------------------------------------------------------------------------------------------------------------------------------------------------------------------------------------------------------------------------------------- 注: 昨天我写了本文后 ,没有想到网上博友们反响那么大。 我的一位朋友(也是学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到农业院校基础课部教‘有机化学’课,现在是博士导师,科研做得不差,省级教学名师(其他成绩不写了,否则就对上号了),管研究生院)给我手机上发了QQ,内容如下: 看了你写的晒我大学毕业后的科研条件,嘿,你真比我强哦。你研究生毕业就去专业学院哦,起码给你们小项目干,领导还要求你自己独立做课题。我可是顶住压力,领导不支持,不鼓励基础课教师做科研的,只要求上好课就行哦。自己摸索哦,找切入点哦,真是根本看不见任何前途。当时,我唯一的想法是起码我努力了,将来即使什么也没有,也不抱怨自己没有努力过。你也清楚,我们这些综合型大学化学毕业的,到农业院校去混,没有任何优势。你们学校基础化学的教师是什么状态呢?情况如何呢?我有个事,直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我在当讲师的时候,做了点试验吧,发表了三、四篇论文。当时的院长就找我谈话,要我注意自己的行为,论文那能是随便发表的,必须严谨不能发高鹜远等等........。嘿.......,现在这个领导已经退休,还健在,只是我们见了,他不再这样批评我了。嘿。 因为我用手机看QQ,又在路上只写‘好的’这二个字,没有与他互动,没有再深入交流。 以上是QQ原文,最多改了点标点符号。
19707 次阅读|149 个评论
关于找对象时是否挑剔对方条件
热度 7 cutefay 2013-3-7 14:52
我从所见所闻中总结出这样一个有趣的规律(只是小范围观察的感受,未必正确,也欢迎博友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找对象时,如果自身条件不太好,往往不大挑对方条件,但也有少部分在某个方面挑对方条件。条件中不溜秋的,最挑对方条件了;条件再好点,例如高富帅或者白富美,有些是希望门当户对的,挑对方条件,还有一部分是不怎么挑的。 对于自身条件不好的,往往对自己的条件有比较清楚的判断,也明白自己这样的条件不应该太挑剔对方,所以往往不太挑对方条件。但对于其中有些人,可能会在某个方面比较在意,会在某个方面比较挑剔。我见过很过个子不高的人,往往希望对象个子高一点。我还见过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希望能找个对方家庭经济条件好点的人。 对于自身条件很好的高富帅或白富美,他们其中有部分人希望能门当户对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毕竟自身条件摆在那里。而确实有些人是不在意对方经济条件或长相的,只在意对方人品。例如文双春老师博文中提到的他领导的女儿的情况。此外,在网上还经常能够看到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很多自身条件一般的男士,找到一个白富美的老婆,然后在网上得意地发帖说自己“屌丝逆袭白富美”之类的。我想,这是因为条件好的家庭,很多方面都不缺,工作不用发愁、金钱不用发愁,所以只希望找一个能真心对自己好的对象就行,因此要求就不高。 对于条件中不溜秋的人来说,往往条件要求挺高的,并且是对对方很多硬件方面都有所挑剔。例如既希望对方长相好点,又希望对方家庭条件好点,还希望对方工作好点。这里指的条件中不溜秋的人是指这样的情况:往往是自己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但还财富还不能足够自己全款买房;事业小有成就,但也要拼死拼活地干;家庭条件一般或者不好,财富和事业全是自己打拼来的。因为这些都是自己拼搏来的,所以他们往往不愿意对方来直接享受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也希望对方经济条件好点。此外,因为自己毕竟有一定经济基础,其他条件尚可,就总希望能找个更漂亮或更英俊点的异性,否则对不起自己的条件。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7242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一句话关于爱情的话引发的思考
热度 6 cutefay 2012-12-3 13:36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引起的我的思考:“这是个现实的社会,感情不能当饭吃,贫穷夫妻百事哀。不要相信电影里的故事情节,那只是个供许多陌生人喧嚣感情的场所。只有不理智和不现实的人才相信。” 之所以这句话会引起我的思考,是因为我在微博上看到的大多数谈论感情的话,都是类似于“宁可在自行车上笑,不在宝马里哭”的劝诫之话。所以出现一条和以前的论调相反的言论,有点意外。 如果有两个男青年同时追求一个女孩,这两个男的除了物质条件之外的其他任何条件都基本相当(包括人品、长相、家庭、学历、能力、对女孩的喜欢程度,女孩对他们的喜欢程度等),那最好还是选择哪个物质条件好点的。而只是平时生活中很难有这样理想化的情况出现,每个人遇到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有点复杂,就不好说了。 从这个问题中还可以看出人心理的悖论。人们劝诫外人的时候,通常是用“宁可在自行车上笑,不在宝马里哭”的论调。尤其是物质条件一般的男性或者没有嫁给物质条件好的老公的女性,更喜欢用这样的话教育外人。而当自己为人父母,对自己女儿婚姻大事提出建议的时候,则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贫穷夫妻百事哀”,总是希望女儿嫁给一个物质条件好点的人,认为这样女儿才会更幸福。从这件事情上,人们往往会更相信父母对孩子说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心理话,因为没有父母不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着想的。 不管如何,爱情和婚姻之事,始终还是当事人自己觉得幸福就好,外人的评论和言语,往往都是不了解情况的言论。所以,我认为在爱情的方面,旁人还是应该少些各类劝诫的话,因为,无论是“贫穷夫妻百事哀”还是“宁可在自行车上笑”的论调,都是有各自一定适用范围的,不能适合所有的情况。所以,这种大道理的话怎么说都能自圆其说,但未必适合某个特定的个体。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439 次阅读|17 个评论
置顶博文的必要条件
热度 3 lin602 2012-9-11 09:09
这样的博文是不能够置顶的。 1 设置访问权限的博文。其他人看不到,让其置顶合理吗?现在好点了,前面出现过几次。 2 不允许其他人评论的博文(关闭评论)。博主都没有胆量让其他实各博主进行讨论与评价,有什么置顶的价值?你说明了你的观点,你都不让其他人说不同的观点,编辑部为什么还要置顶呢?这样的博文可以精选,但不能够置顶。可以设置实名博主评论,不允许非实名博主评论是可以的。 好文章、好观点越辩越明。即使有不好的观点,其实也没有关系。即使自己说了有点不正确,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而且还会尊重。
2840 次阅读|6 个评论
‘基金’及‘项目经费’作为职称指标是‘不科学’的。
热度 6 lin602 2012-8-26 18:58
看了这篇博文‘ 基金当作职称评审重要依据是比较靠谱的 ’,唱个反调。 本人认为,在职称评审中,项目及经费作为重要条件是非常不科学的。 一个人对科学的贡献,不是看他得到多少项目与经费,而是他实际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 得到的经费与项目,只是说,他得到了科研的条件,但不等于说他对科学做出了贡献。君不见,许多牛人得到了数百万、数千万的经费,项目数一摞一摞的,但看看他们的成果,发表的论文中实质性的创新点与发现,对工业生产中技术的进步,贡献非常小。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他创办一个企业,得到了款项数千万甚至亿,厂办起来了,但由于技术不行,败了,或者性价比不行,产品卖不出去,或者管理不善办不下去了,你能说这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大吗,能够评优秀企业家吗? 如果国家投许多许多钱,做一个大的研究,最后他的研究或项目没有成功,你能说用经费数及项目数来说这个人非常厉害吗? 本人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正确评价学者实际做出来的科学上贡献,这是唯一的指标。 我见过:拿到千万元钱的项目,产品最后也得奖了,但转让给企业办厂,这个厂亏得一塌胡涂,血本无归(其实亏了几个厂),但这个项目成为这个学者评国家奖的重要依据。 我见过,数百万数千万的项目,发表了可怜的一点论文,特别是最后结题中的创新点或学术或工业价值非常非常低。甚至是‘炒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好点,973、863、许多重点项目数与经费,都给许多能人拿了,不但糟蹋了国家的钱,还因为这些项目数多,经费多,成为这些牛人们的重要学术资本,成为各个学校引进的优秀人才。 许多坐办公室的‘长’们,他们有不少经费,他们做科研真厉害吗?不过,事实上他们的职称还真比普通人优先。 当然,如果得到基金与经费,加上这个学者真的厉害,会利用这些钱做出重大发现,对科技做出重大贡献。这些发现与贡献完全可以说明他的水平。 还有个现象,许多项目是‘虎头蛇尾’,写得非常好,拿到钱了,最后不了了之。
6259 次阅读|6 个评论
对于爱情来说,硬件条件和感觉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热度 10 cutefay 2012-8-13 23:23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尤其是在爱情方面。但我喜欢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去分析爱情。这种理性的分析的话可能让人觉得太现实太不舒服。 爱情从感性上看,就是两个人看对眼了,彼此产生了好感,产生了爱的感觉。因此,从感性上讲,爱情非常简单,就是一种感觉。 再从理性上来分析一下。产生好感往往不是毫无理由的,虽然爱情对于每个特殊的个体而言都是不一样的,但我们总能够从复杂的爱情现象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规律。你为什么会对一个人产生好感?你更容易对什么样的人产生好感?这样的问题或许可以拿出来理性地探讨一下的。 我们把找对象看成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如果量化来看的话,每个异性在你心目中都会有一个分值,无论对于男女来说,往往是过了心目中的60分的,才能继续发展,而对方如果连自己心目中的60分都没过,往往就很难继续发展了。而这60分的标准,对于每个人来说又是不一样的,并且,每个人注重的方面也是不同的。例如,对于男性来说,似乎往往异性的长相方面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60分的标准,那么基本上男性是不会喜欢上这个人的。 决定一个人在你心目中的分数的指标有哪些?总结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类指标:身高身材长相(统称为容貌)、能力和收入、工作类型、家庭背景、健康程度、年龄、人品、性格(是否能合得来)。 找对象的综合评价并非一定是以上一些指标分数的加权平均,对于某些人来说,有些指标是判断型的指标,例如,很多人会把人品指标和性格指标作为是非的判断指标。例如人品不好的,或者性格合不来的,即使其他条件再好,往往也不会产生感觉。 通过判断型指标判别之后,再就是一个加权平均的过程,每个指标都有一定的权重,只是对于有的人来说,容貌的指标占的比重更高一些,有的是能力和收入指标占得比重更高一些而已。最后得到一个综合分数的指标。 上述这样量化地来说可能不好理解,也可能会被一些较真的人问起什么是“60分”,怎么评分等问题。其实,上述只是做个比喻,而现实中,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无形的评价体系,会通过你的脑袋自动给出一个判断结果,结果就是你对哪个人的印象更好,对哪个人印象不好,对哪个人更有感觉,等等。 很多人为了反驳找对象不应该看重物质条件的时候,经常会举这样一个例子“嫁给一个对你不好的大款,还不如嫁给一个对你好的穷小子”,这个举例很不具备科学性啊!真的要科学地验证物质条件对一个人产生好感的影响,应该是在其他指标基本一样的情况下进行这个指标的比较,例如:对于一位女性来说,假设有两位男士容貌差不多,人品和性格也差不多,健康程度也差不多,家庭条件也差不多,年龄也是一样的,对你的真心程度也差不多,其中一个很有能力很能赚钱,赚的钱足以养活你;另外一个赚钱很少,他赚的钱连他自己都养不活,那他们俩在你心目中各多少分?你会选择谁?再聚一个适合男性的例子:假设有两个mm,除了容貌之外的其他指标都差不多,其中一个很漂亮,另外一个相貌实在不敢恭维,那么你会对哪个女孩印象更好? 这样一比,就能够看出单个指标的重要程度了。 总之,我认为硬件条件和爱的感觉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往往硬件条件(包括身高身材长相、能力和收入、工作类型、家庭背景、健康程度、年龄、人品、性格等的统称)更好的人,对你的吸引力更大,会更容易让你产生爱的感觉。当然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就是一个人什么都好,你就是不喜欢他。虽然有这样的反例的存在,但总体的统计规律是不变的。社会科学的事情,不像自然科学那样0就是0,1就是1,往往得到的规律都是统计规律,例如二八定律,墨菲定律等等。 所以,我认为找对象的时候,说自己一点儿也不在乎对方物质条件的人,往往要么是虚伪的人,要么是自己都没明白自己的心的人。但物质条件只是其中一个指标,如果把这个指标的因素看的过重,那么就有问题了。 此外,似乎很多人认为物质条件好的人,人品一定差,一定不能嫁;也有人认为漂亮的女人,人品也一定差,一定不能娶。难道物质条件好或者漂亮的人中就没有对你真心的好人了吗?上天给每个人的福报是不同的,有的人就是能找到称心如意的郎君或妻子。如果我们见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祝福他们,并且,要抱着祝愿天下人都能够这样幸福美满的心态。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7120 次阅读|21 个评论
有把握获得资助国家自然基金的条件
热度 9 whitesun 2012-8-8 09:42
从内部人士获得的信息,信息口上需要如下条件: 一般来说,申请人需要有几篇国内一级学报论文(JCST、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等)、有几篇国际二区以上的会议或期刊论文,才能有比较大的把握。从你目前的情况看,还需要保持耐心和努力。 心里不是滋味的是我所在的科研环境,近五年内没一位已经达到上述条件,而且全学院所有人的最好论文凑到一起也只有几篇SCI,还没人发过列举的那几个国内一级学报的论文。 抱怨几句:说实话,我什么都做到了,还要资助干什么?难道是为了过的更好?为什么在艰难的阶段不能资助呢?这一规则难道就不能改改吗? 寻求全局最优的科研资助体系有什么不好?
个人分类: 科研实践|531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曾铮: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基础条件和战略对策
whyhoo 2012-7-31 12:43
摘要: 未来十年,我国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中期阶段,要素市场化 改革 任务仍然较重,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加快,社会利益关系出现分化。我国具备了一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仍然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和关键的制约因素。要通过加快经济战略转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演进和条件变化,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未来十年,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有利条件,制约因素   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发展的内外条件,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背景,为我国制订符合实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客观判断。    一、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变   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未来十年,我国人均GDP将迈向1万美元。根据历史经验,通过推进工业化、市场化和经济开放可以使一个国家迈出“低水平陷阱”,即从低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二战以来,只有少数的后发国家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大部分国家陷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未来十年,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将面临转变,经济转型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速   我国工业化处于从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持续提高,二是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和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提高,三是制造业结构中,接近世界技术边界产业低端工序产品的比重开始提高。未来十年,我国工业化将进入后期阶段,根据一般理论和历史经验,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二是工业将向深度加工化阶段转化,三是接近世界技术边界产业核心工序产品比重大幅提高。因此,未来十年,我国工业化将继续深化,产业间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进程将逐步加快。   (三)进入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深度城市化趋势凸显   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0%左右,按照阶段划分,已经进入中期加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城市化质量不断提升,城市发展逐步适应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需求。对于我国而言,未来十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处于向城市化后期迈进的关键阶段,如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以及缓解城市人口增加与城市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这个阶段推进城市化面临的主要任务,深度城市化趋势日益凸显。   (四)商品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要素市场化 改革 任务仍然较重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主体基础,产品市场化的历史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但是,构成市场经济基础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仍然处于非常滞后的状态,生产要素改革已经严重滞后于整体 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主体权属和功能存在根本问题,土地生产要素属性存在内在矛盾,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远没有形成市场配置的基础,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未来十年,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 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要素市场化改革,要素市场化程度将逐步提高,但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   (五)经济开始重塑内外平衡,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加快   金融危机后,全球进入了经济“再平衡”阶段。对于中国而言,面对国内要素成本上升、更多发展中国家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和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新的情况,过去以低成本优势参与全球生产分工的模式难以长期维系,如何实现依靠内需和外需双向引擎拉动经济发展,即扩大国内消费、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在这种情形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将逐步加快,经济转型的难度也逐步加大。   (六)社会利益关系出现分化,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复杂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各类社会矛盾将逐步凸显。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出现了阶层利益关系的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直接表现为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总体贫富差距、区域收入差别和行业收入差别扩大,由于收入差距和其他原因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从而使得社会结构和利益出现分化,而社会结构和利益的分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未来一段时间,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分化,社会矛盾将空前尖锐,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将更趋复杂。    二、未来十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经济规模实力较为雄厚,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扎实基础   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大。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为5.8万亿美元,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已经超过英、法、德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三大股东。我国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开始显现,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增大,经济抗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渐进加快,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随着我国人均GDP的不断增长,各类经济结构加速转型。首先,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将明显下降,由过去以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转向以住行服务为主的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其次,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相适应,第三产业的比重将持续上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最后,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质量也将明显提高。这些发展都将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从而为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巨大,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需求条件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我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消费市场。汽车、家用电器等家庭耐用消费品销售量已居世界首位,但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增长潜力仍很巨大。住房和服务性消费水平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也将大幅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深入发展也将对基础设施、城市建设、重大装备、科技研发等产生巨大需求。消费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需求条件。   (四)储蓄率将保持较高水平,能满足经济较快发展的资本需求   我国是高储蓄率国家,目前社会总储蓄率在40%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推进,我国的储蓄率可能将趋于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会太大,仍将保持在40%左右的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较高水平。在投资效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仍然较为充裕。与此同时,我国继续保持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国际优质资金供应依然充足。储蓄率保持较高水平以及外资持续流入,能满足未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资本需求。   (五)科技和教育水平逐步提升,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我国科技和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09年我国科研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一,科学论文数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第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各年龄层次入学率不断上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明显提升,科技教育对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六)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坚实依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能源、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和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已居世界第一,电力装机世界第二,其中风电、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发展速度也居世界前列。电网和油气管网建设加快,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电力和油气输运体系。交通基础设施迈上了新的台阶,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框架。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跃居世界前列,国家高速公路网快速推进,沿海建成了一批大型、深水、专业化的码头,民航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速。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大大提高,为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提供了坚实和优良的物质条件。   (七)社会大局基本稳定,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近几年,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取得一定进展,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互联网管理等社会管理,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实现了社会大局基本稳定,将为我国继续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八)体制活力显著增强,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推进,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得到改善。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潜在的制度红利仍然很大,将不断激发经济活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进一步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关键制约因素   (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   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但是累积的结构性问题开始逐步凸显。第一,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投资率不断上升,而消费率不断下降,目前消费率已经不足50%,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由此带来了经济增长的效益不高、人民消费水平低以及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还远没有实现现代化,工业大而不强,技术水平、产品档次还较低,关键技术自给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占的比重较低,信息化应用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服务业发展还比较滞后,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43%,不但低于全球7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51%左右的平均水平,同时服务业还存在着质量水平不高和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我国整体产业的加快转型和持续发展,从而使经济增长中的矛盾更为突出。第三,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区域发展存在着区域差距大和区域分工不协调的问题,地区间分工弱化,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的问题较为突出。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因素,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人口结构出现特征性转变,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消失   相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左右,总抚养比的下降可以较好地从人口结构层面解释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到2013年左右,我国人口抚养比将出现上升的趋势,人口结构将发生转变,劳动力供给将开始减少,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形将发生变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衰减,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分工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面临挑战。   (三)技术引进的增长效应递减,经济增长的技术支撑脆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本,与国内廉价劳动力和软约束的资源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低成本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是,相关研究表明,从2000年之后,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递减,近几年递减速度有逐步加快的倾向,而自主创新的贡献率逐步上升。然而,我国自主技术供给能力还比较弱,培育与发展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国外技术外溢效应消退的情况下,新的技术生产方式又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接续,这成为未来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阻力。   (四)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利益矛盾进入激化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受改革不彻底、制度不健全、调控不到位的影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者报酬占比持续下降,由1995年的51.4%下降到目前的约40%,而同时资本所得明显上升,由36.3%提高到了46.1%,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拉大。二是人群间、城乡间、行业间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反映收入人群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基尼系数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了0.4,在世界范围内看也属于较高的程度。城乡差距仍在拉大,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为3.3倍,比1985年扩大近一倍,同时城镇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拉大。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别扩大,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8倍,扩大到目前的2~3倍,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明显高出合理水平。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社会利益分化严重,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对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形成了障碍。   (五)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经济发展面临更多制约条件   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投入,200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43%、34%和52%。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总体较差,依靠国际市场又面临着种种风险,资源约束明显强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也较大,当前很多地区环境污染严重,重大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阶段,我国未来资源环境消耗程度还将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全球资源供给偏紧和环境约束强化的背景下,保持国内经济较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四、加快推进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调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未来十年,从国内发展条件变化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针对内部条件的变化和发展新阶段的特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应该进行适度调整。归总而言,面对新的内部发展条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应该进行以下几个层面的调整。   (一)战略思路由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变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过去30多年,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依据要素禀赋的特点,遵循比较优势的理论原则,实施适度赶超的发展战略是这个阶段我国主要秉承的战略思路。然而,随着劳动力等充裕要素供给速度放慢,我国固有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转变,要素禀赋关系变化与充裕要素成本上升将弱化并最终改变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因此,我国以劳动力充裕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参与全球贸易分工的阶段已经正在走向尾声。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战略思维,通过技术创新等内生路径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加快提升要素的总体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资本存量质量,推动产业和贸易结构升级,为在全球国际分工中逐步转变“低端”生产角色做好战略储备。   (二)战略目标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变   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都追求一个“快”字,实施赶超战略,试图在较短的时期赶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我国也不例外,过去30年实施了赶超战略的增长目标,单纯追求“快”的数量型增长,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粗放型的战略目标。这种发展方式与我国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环境相适应,如工业化的总体水平低、市场竞争不激烈、环境和资源约束较为宽松。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单纯追求数量型的增长目标导致了我国经济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包括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因素,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片面追求“快”的数量型增长的战略目标必然要走到尽头。因此,必须重新设定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变,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注重经济的平衡、协调和包容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战略模式由低成本扩张型向高效率创新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形成了“低成本竞争”的发展模式。应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模式是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显著加大,这种战略模式实行的空间越来越小。由此,我国需要对一个持续了30多年的发展战略模式做出实质性的调整,由低成本扩张型向高效率创新型转变,即由过去低成本的规模扩张向提高效率转变,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降低能耗,走自主创新之路、新型工业之路、农业现代化之路和城镇化之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战略要素由资源环境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如上所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战略要素条件是低成本的资源和较大的环境容量,因此以资源环境消耗为战略要素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层面。鉴于此,和很多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使用强度较高,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然而,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由于资源稀缺程度上升,各国对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资源民族主义”上升,中国获取资源的成本将逐步提高,同时,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加之面临气候变暖这一全球环境问题,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由此,我国战略实施的要素方式应该由资源环境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增强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战略重点由经济主导型向经济社会协调型转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出于经济赶超的我国战略实施的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即经济导向型的战略重点。但是,随着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特别是我国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各类社会矛盾逐步凸显。首先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出现了阶层利益关系的失衡状态,收入财富分配的不均等程度显著提高,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步伐大大加快,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出现了分化,与此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领域发展还比较滞后,人民能够享有的公共服务数量有限、质量不高。现阶段,收入差距大和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使经济发展丧失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有可能因此而停滞。因此,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应该由经济主导型向经济社会协调型转变,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曾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一五”期间至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基本任务、前景展望和政策取向 .经济学动态,2005,(11).    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因素分析与展望 .资本市场,2008,(4).    刘世锦,高全成.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格局与面临的重要挑战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7).    林光彬.中国30年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与未来的道路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2).    吴涧生.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及面临的主要风险 . 宏观经济 管理,2009,(7).    毕吉耀,张一,张哲人.“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宏观经济 研究,2010,(2).    张志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2010,(2).    王一鸣.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宏观经济研究,2010,(12).    黄范章.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走势 .经济研究参考,2010,(17).    卢中原.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 .当代经济,2011,(5).    刘世锦.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与战略选择 .财经界,2011,(7).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Macro/Forward/201207/t20120731_147949.htm
个人分类: 经济|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化医学的发展必须要有以下5个基本条件
yjg2011 2012-7-11 12:04
转化医学的发展必须要有以下 5 个基本条件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已作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是必须要大力发展的。目前国内转化医学轰轰烈烈,到处成立转化医学中心,但是转化医学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必须要有以下 5 个基本条件 : 1, 必须要在基础研究领域,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成果 ,这是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否则没有转化的基础。没有可转化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什么?转化别人的成果,风险是很大的; 2, 必须要有 科学的转化医学的方法和技术 ,并可以经得起严格的验证,能得到国际公认; 3, 必须要有 一支热衷于转化医学的团队 。有基础研究的和临床医学的,能互相协作共同攻关,创新型的研究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4, 必须要 严格控制转化医学的准入门槛 :要像药物安全一样严格控制临床准入,目前必须尽快制定准入的标准,使用范围;副作用的诊断,处理和预防方法等,这样才能持续发展; 5, 必须要有 国家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并有人才鼓励政策,才能维持稳定的人才队伍;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以上 5 个方面都是领先我们的,我们必须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尽快成立国家级的转化医学管理部门,把发展转化医学的战略落到实处,不能总是停留在轰轰烈烈的外表,只做表面文章。
2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坚持用先进军事文化培育塑造驻港精神
whyhoo 2012-6-22 19:52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5周年。15年来,驻军在党的领导下,正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切实肩负起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神圣使命。驻军建设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用先进军事文化铸魂育人,培育了“特别讲政治,高度重使命,严格守法纪,开拓创一流”的驻港精神,使之成为体现我军性质宗旨、彰显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蕴含驻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特有文化形态,在驻军建设发展中发挥了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作用。    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切实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作为战略资源来抓   先进军事文化是我军的政治优势和显著标志。驻军从组建之日起,就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和军事文化建设,主动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大力培育富有驻军特色的驻港精神,始终确保部队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和纯洁巩固。尤其是近年来,驻军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主席关于发展先进军事文化重要论述和《中央军委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见》,牢固树立抓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就是抓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切实从战略高度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作为固本强基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抓。   坚持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作为确保官兵信仰纯洁的重要工程。香港是东西方文化和价值理念交流碰撞的前沿阵地,部队长期面临尖锐复杂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考验。驻军历届党委班子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把忠诚于党、永葆政治本色作为驻港精神的核心内容,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开展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官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的领导的信赖、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旗帜鲜明地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做到高举旗帜、听党指挥。   坚持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作为塑造威武文明之师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驻港部队是展示党、国家和人民军队形象的窗口。长期以来,驻军始终把强化官兵依法履行防务和文明守纪、爱港亲民意识作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切实树立起了威武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香港市民对驻军的认同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   坚持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作为服从和服务港澳工作大局的重要抓手。驻军官兵视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遵守《基本法》和《驻军法》,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央港澳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有效履行防务职责建设先进军事文化,先后组织了100多场次展示我军价值理念、纪律作风、精神风貌和文明素养以及驻军有效履行防务能力的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极大增强了香港市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作为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特殊的社会环境、特殊的使命任务、特殊的编制体制和特殊的管理模式对官兵综合素质提出的特殊要求,驻军各级党委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切实把促进官兵全面发展作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官兵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所有军官都经过正规院校培训,大学生士兵达到30%以上,为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准确把握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突出抓好体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驻港精神培育   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事文化的内核,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多年来,驻军各级党委坚持把培养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驻港精兵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贯穿于驻军建设的方方面面,着力培育体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驻港精神。   以先进军事文化“铸魂”,确保官兵“特别讲政治”。对于驻军来说,讲政治首要的是体现在理想信念坚定上。我们始终如一地抓好理论武装,切实用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突出抓好军魂教育和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各项教育,夯实官兵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牢固树立“驻军无小事、事事连政治”理念,确保任何工作都不偏离党的政治要求;防止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确保人民军队在资本主义环境中“不变质”。无论香港社会环境发生什么变化,部队始终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无论面对任何诱惑和考验,官兵始终做到坚定信念、永葆本色。   以先进军事文化“养武”,引导官兵“高度重使命”。驻军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任务,不仅政治上要过硬,而且在军事训练、后勤装备保障等方面都要过硬,这对部队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紧紧围绕有效履行职能使命,发展富有驻军特色的“防务文化”、“军兵种文化”、“宣示性文化”,着力培养官兵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价值追求和职业精神;不断深化职能教育,制定和完善战备、救灾、维护社会治安等各种预案,加强演练,始终保持部队良好的战备水平;坚持科技强军,总结具有驻军特色的训练方法,狠抓新知识、新装备、新战法训练和智能、技能、体能训练,按纲施训、科学组训、从严治训,有效促进了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在历次上级检查考评中,驻军总成绩均为优秀。   以先进军事文化“塑形”,督促官兵“严格守法纪”。依法驻军、依法履行防务、依法处理敏感事务,是在特殊环境中驻军治军的重要原则和制度。依法从严治军,不仅是履行防务、行使国家主权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树好形象、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用先进军事文化培育官兵文明素养、强化部队法纪意识,每月落实一堂法纪教育课,每季度开展一次文明执勤检查,常年坚持抓好文明形象训练和养成,形成了事事讲法纪、处处严要求、人人重形象的良好氛围。15年来,驻军文明守纪的良好形象,得到了香港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以先进军事文化“励志”,激励官兵“开拓创一流”。香港驻军实行人员轮换制度,正确认识和处理长期驻军与年年大批人员轮换交流的关系,克服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始终保持昂扬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驻军建设需要长期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们把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内容制成灯箱、标语牌设置在营区醒目位置,组织官兵参观军史馆、荣誉室,讲创业的艰辛、进驻的辉煌、驻港的荣耀,不断强化驻防香港的荣誉感;深入开展“爱祖国、爱香港、爱驻军”经常性教育,着力解决好“进港为什么、在港干什么、出港留什么”等问题,不断强化履职尽责的责任感;广泛开展惠兵暖心活动,让官兵充分感受到驻军大家庭的温暖和各级党组织的关怀,不断强化以驻军为家的归属感;大力宣扬驻军先进典型事迹,树立鲜明的事业导向,不断强化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使命感。15年来,有两个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30多个连以上单位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    三、不断探索特殊环境中部队文化工作的特点规律,与时俱进构建富有驻军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体系   时代的发展、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赋予驻港精神新的内涵,同时也给驻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起点上,驻军党委着力构建富有驻军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体系,不断丰富拓展驻港精神。   抓好基本制度。推动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有制度保证。我们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军政主官亲自抓,逐级建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党委机关和基层理论学习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细则、基层文化建设三年规划、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意见和新闻宣传、网络管理、设备器材使用等10余项规章制度,使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有依据、有遵循,扎实稳步推进。   规范基本内容。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理论武装、思想教育、新闻宣传、文艺体育以及军营文化等方面。我们结合实际,突出抓好以保持官兵信仰纯洁为根本的理论武装,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遵纪守法、爱港亲民为重点的文明形象塑造,以服从服务香港大局为重要任务的宣示性活动,以展示和维护驻军威武文明形象为重要目的的舆论引导,以体现人文关怀、促进官兵全面发展进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军营文化,努力使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内容衔接部队全面建设、涵盖部队各项任务、进入官兵日常生活。   完善基本设施。文化建设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作支撑。我们认真落实总政、军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规定,逐步加大投入,分步组织实施,旅团单位文化活动场所全部达到建设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着眼特殊严格的管理模式,在营区建起不同类型和用途的高品质文化场所,为部队配备文化器材、设备,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和新时期官兵精神文化需求。   建强基本队伍。建设发展先进军事文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们坚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驻军人才战略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努力建设涵盖理论学习、政治教育、新闻宣传、文艺体育、心理服务、网络引导和板报墙报等各个领域的工作骨干网。与此同时,突出抓好驻军特有的文工队、仪仗队、军乐队三支力量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驻军传播先进文化的“香江文艺轻骑兵”。   创新基本活动。我军的军事文化具有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内容形式。我们在继承弘扬优良传统、学习借鉴世界文明建设成果的同时,不断探索特殊环境中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创新发展“宣示性文化”、“仪式性文化”和“爱港亲民文化”,采取有力措施不断丰富和拓展基层群众性文化,坚持队列集会有歌声,周末假日有活动,重大节日有晚会,体育每月有比赛,持续开展“紫荆杯”系列文体比赛,广泛组织歌咏、征文、影评、DV摄制、网络论坛、读书演讲、理论宣讲、心理咨询、书法美术展评等活动,确保军营文化活动常态化实效化,让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成果直接惠及广大官兵,成为凝聚、体现和进一步塑造驻港精神的有效载体,把驻港精神贯穿部队建设方方面面、融入驻港军人的血脉。   (作者:张仕波,驻香港部队司令员;王增钵,驻香港部队政治委员)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12/201206/t20120613_164025.htm
个人分类: 国防|1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底层百姓的日子
热度 3 sungd 2012-6-17 02:04
早晨四点,天还是黑的,他们起床了,随意做些吃的,院子里还有猪羊等着他们去喂,拉着车子上地里干活去了。 五点,已经赶到了农场地头准备下田,条件好的,穿上了防水的长筒水靴,没有这条件的,就只有和衣下去,水里的烂泥发酵得直冒泡泡,味道难闻。 中午来临,气温可以达到三十四五度,头上没有遮阳的大树,小小的草帽不足以抵挡烈日的炙烤,人像红薯,都快烤熟了,再加上困了想睡觉,有的人差点打盹扎进棉花地。 一垄、两垄、一里、两里、一块、两块、、、、、、困了,累了,都要坚持,因为只要坚持,就会化成儿子身上的新衣服,女儿脚上的新鞋子,也许还有更多,越想越有干劲,就不知道苦和累了, 中午顺带打一车猪羊草,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家里,因为家里还有放学回家的孩子等着他们做饭! 他们为着同一个目标走到了这片下火一般的农田里,面朝泥水背顶烈日,坚持坚持再坚持,因为这是他们一年的期盼,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朴实的他们抛开了自己的身体和尊严,拼了命的去做活,只为了心中那些小小的梦想,他们从来不曾想过自己活儿累、太阳晒,他们坚信忙过这几天之后将是甜蜜的享受, 夏夜的萤火虫啊,请为我们底层百姓送来希望和光明吧,为他们照亮前方的道路! 祖国,我们深爱的母亲,您虽然日益强大,却没能带给8亿底层深爱您的儿女们应有的快乐。 您可知道?当今中国: 有多少农民工在城市里遭受着沉重歧视?但是他们最终只能选择默默忍受! 有多少底层百姓的孩子渴望着被关爱? 他们最终成为了新一代的穷二代! 有多少底层百姓的孩子渴望着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但是他们最终感受命运摆布! 有多少底层百姓每天烈日下挥汗如雨,寒冬里单衣瑟瑟?但是他们不抱怨生活,勇敢的面对未来! 有多少……………………………….?
3071 次阅读|5 个评论
申报副教授岗位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需具备条件
热度 4 Passport 2012-6-8 09:38
近日,本校开始一批特殊评审,其中有一条规定如下: 2 、申报副教授岗位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 在海外高校取得博士学位,毕业满2年且特别优秀; 2) 在国内高校取得博士学位,毕业满3年且特别优秀; 针对此规定,我给联系人打了一个电话,阐述了一下对此规定的不同看法。本人认为目前国内一流大学某些学科的博士生培养质量和程序及过程已经基本接近和达到国外同类型大学同样学科的培养质量,其流程也大体相当。这样简单的划分国内毕业的博士生要比国外毕业的博士生多工作一年,对国内的博士毕业生是有失公允的,并且暗含着我们国内985高校特别是一流高校毕业的博士生质量不如国外博士毕业生的潜在歧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思路,因为国内的博士毕业生已经比国外的学生为国内的科研贡献了整个博士阶段,而工作之后还需要多贡献一年,为什么国内的政策对自己人这么苛刻呢?(以上和以下所指的国内高校均为985高校或国内一流高校) 联系人答应了我的分析,说和领导商量一下,后来给我电话说明,领导说,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也是校级领导批准的,领导的意思是国外的博士生比国内的博士生毕业时间要长,而且困难,还要克服语言的因素等。 虽然我没有进行过样本分析,但是根据本人的了解和评估,国外的博士生毕业要比国内的时间长可能在国内重点大学或者一流大学不具有代表性,或者说应该不成立,因为目前的国际培养博士生的基本流程应该是大体相似的,而且本校一位领军人物在国外只花了2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以,读博士的时间长短应该大部分与个人的勤奋努力程度有关,而制度方面的因素应该非常小。 至于说语言问题,并不是引进人才需要考核的指标。国内读博士想要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并独立发展的话,也需要在语言上花大量的时间攻克。完全是个人的问题。 基于上述几点的说明,可能还是相关条例没有慎重严谨的审核与考量,人事制度没有与目前快速发展的科学人才的发展相契合,校级领导也未必仔细阅读和审视。 而本人为什么对此提出异议呢,因为人事制度是国内科学工作者重点关注也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一个积极寻求突破和雄心勃勃进取的985大学,其制定并公布的政策应该体现足够高的政策水平。 另外,大学是一个社会风气和社会公平的风向标与示范地,理应对此有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引导一个组织系统或者社会的价值取向。
个人分类: 事件评述|6066 次阅读|8 个评论
条件决定成败
热度 2 whitesun 2012-6-2 20:30
  最近状态很不好,想必是上职称造成的。进tbook的规划教材、专著或专利是我必须达到的应备条件之一。从2007年到现在,我一直幻想不花钱“搞到”这些东西,但我想错了,高人或许可以,我不行,第一个要权或关系,其他两个看似有实力就可以做到,但事实上大多数都是花钱出的无人看得专著和无转化价值的专利。我不花钱,发发狠,想必能弄出点东西,但也需要花钱“买”啊。   总结过去经历,分析现在和未来,如果我不固执,也许2010年以前就能上了副教授,但那样我的科研水平或许没现在高;现在或许我的科研水平高某些人一筹,但又不是突出的高,也无望被特别提拔;未来或许我的科研能力因为职称导致的科研条件的差距无法进一步提高。   其实不难发现,成败取决于条件,仿佛与能力、努力、资质无关。这里说的条件,包括有关系,有机会,愿意去做某些事。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8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古人比今人更显睿智
热度 3 zxczxc0417 2012-5-27 12:16
古人比今人更显睿智吗?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3315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条件捐助”与“无私奉献”——写于2008地震后
ssyandmltcdj 2012-5-5 00:34
刚刚看到某些人竟然提出了有条件捐款,让我甚是震惊,盛世中国竟然也有如此之事。我们都在关心汶川,全国人民都在无私的奉献爱心的时候,竟有人如此做,如此说! 我们曾经在网上或者报纸上看到有一个类似笑话的事情,某人掉进水里,大呼救命,岸上的人伸伸手就可以救他,但是竟然救人之前先说: “ 我救你上来,你给我 100000 元 ” !因此遭到大家的唾骂和鄙视。 今天我们看到某些人竟然提出你把灾后重建的建筑项目交给我,我就捐款,不然我就不捐。这那是捐款,这是投资者的行为,这已经不是捐款者的心态。我们的这些自称儒商的商人们,什么时候才能有邵逸夫老先生的大气和大爱,什么时候才能有一点点公德心,不要这样唯利是图。 如果这次地震的中心不是汶川,而是你所在的地方,你将有何想法?是的,今天这次没有,可是你能保证你永远没有落难的时候,如果你落难了,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样提出有条件帮助,你又有何想法,你还能如此冷静,如此理性,如此的视唯利是图为爱心吗?儒家讲 “ 推己及人 ” ,我们是不是应该进行换位思考一下? 今天去做志愿者的时候,从北京来了一对夫妇,他们是坐飞机专程来做志愿者,来了以后一直有些自责地说: “ 我们早来就好了! ” 我说: “ 捐多捐少都是善,来早来晚都是尽了心,能来就是勇气和善良的极至表现 ” !他们晚上就休息在了成都红十字会防灾救灾中心的楼上一个旅店,是为了方便过来帮忙,在楼上就可以看到中心是否需要人手,可以 24 小时随时候命。我问他们的年龄,他们都是 60 后了,把手中的工作都放在了一边,孩子托付给了老人照顾;我再问他们为什么来的时候,他们说得很简单很朴实: “ 我们看电视看的心里太苦了,一直想来,终于今天下了决心,本来说来一个,但是互相都不放心,就一起来了! ” 我又问他们什么时候走,他们自己也说不准,而且表示想去震中心最艰苦的地方去,什么时候这边差不多了,他们再回去!后来那个姐姐又去详细咨询了如何领养一个孤儿的事情,看着他们的所作所为,听着他们朴实的话语,我的眼泪早已禁不住了! 我以一个理工科的惯性,心里默算了他们这次的花费,双飞来回就是 4000 ,住宿每天 80 ,吃饭每天 30 ,如果呆上 10 来天就是 1000 ,这一次仅是基本生活保障就是 5000 。可是他们没有任何的要求,也没有想着提个条件,心里只有灾区人民,只有看看自己能做什么,只有无尽的爱心,只有令人钦佩的博爱!美国总统肯尼迪说: “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 这些美丽可爱、可歌可泣、令人钦敬的远道而来的志愿者们,你们具有的是怎样一颗博爱的心啊! 反观我们的某些自称儒商的知名企业家呢?你们的心里都是些什么呀?你们到了这个时候竟然首先想到的是灾后重建中的利润,你们真是深谋远虑!如果仅就深谋远虑这一点我真的要佩服你们,你们堪比诸葛,赛过管伊! 捐多捐少都是善,哪怕是 1 分钱那也是一笔善款,哪怕是一个亿,十个亿也是一份真诚,一份爱心,但是那都是纯粹的不带任何半点尘土的爱心,而你们呢?你们为什么一次次有如此创意的做法,你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有条件的捐款,真是让人寒心,想起来就觉得如吃了苍蝇一样。这不仅仅是你们的善意无法让人理解,不仅仅是唯利是图,不仅仅是老谋深算,不仅仅是要遭万人唾骂,是什么,我也说不清,只是为你们悲哀,做人做到你们这个份上,也真是够呛了!你们想过没有,你们的做法会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等到你百年后,子孙后代将作如何评价?
个人分类: 尚书杂谈|2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评职称的那些事
uxqk 2012-5-3 10:47
高校职称评定的条件,各个单位的尽管有所不同,但无非从教学与科研两方面来说。 一般教学条件都能达到,而职称的科研要求的条件就成为重心。如果评审制度的设计要尽可能客观实在的话,估计要评职称的人烦心的问题不大。怎么能做到呢?首先具有客观性的评审制度要具有连续性,不能一年一个样,考评条件要符合当下学校职称构成水平,最好能让需要评职称的老师主动参与其中来制定评审规则,如有老师抵触,不想参与,就是学校宣传不够,没有深入老师心目中,这种宣传应该由一些行政服务人员主动联系调研搞好服务,包括开会的形式,这才是高校行政人员的本职;新的评审条件出来后,必须有个过渡期,一般当年制定的规矩要在评职称年限多少年后实施比较科学,比如,副高是五年,建议制订好之后至少给以3年缓冲期;制度设计好之后就要表决,不能单单依据相关国家地方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不通过就要让起草的行政服务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反对意见进行修改,直至表决通过,这一点要让行政部门人员感觉到压力,不能以任何借口拒绝修改,让他们无行政权力寻租的空间;再好的制度也要人员去操作,而一个制度的好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硬性的可操作性,尽可能少一些定性的大致的说法,也就是说减少人为性的干预; 制度设计必须有申诉制度设计,这一点,很多高校似乎做得不够,应该鼓励职称评审申诉,不怕申诉,每一起申诉都必须较真对待,怎么较真,形成记录,这个应该是学校行政人员应有的义务,没有记录,你在行政位尸位素餐啊; 在评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归纳总结,以便下次修订评审制度时参考,比如关于论文外审,这是一个不对等的评审制度,很多人因为外审不过而无法继续后续评审,并且该制度人为性强,不具客观性,我就遇到这样的事情,2010年论文送审过了,2011年论文送审没过,相同的两篇论文,后来听说是我们学院卡了,在送到外审时,与我有个人恩怨的某位领导打招呼不让过,更搞笑的是我外审结果直到临上学校评审会前一天工作日才告诉我。这些我也不想去深究,但学校职称评审制度确实有问题;每年学校应该公布评审人员数, 要限制名额无可厚非,但必须提前公开,在进入学位评定时人员数尽可能与实际目标数相符。这一点,谁进谁不进,就要提前把关, 我个人认为,把符合职称评定条件的人的支撑材料成果应该公示,大家有主动参与权,尽可能客观。
66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进化没有方向
热度 1 xuxiujiang 2012-5-2 13:38
所谓的进化,其实没有方向。进化只不过是通过一系列条件的堆积,实现了复杂的可能性。 复杂的生物,在适应外部生存条件的时候,不一定比简单的生物更有适应能力。
3264 次阅读|1 个评论
环境导致性状趋同变化,竞争导致性状趋异变化
upzl 2012-5-1 08:58
通过对广布的本地种和非本地种性状分析,来看它们在功能上是否相同,或者是否属于本地种。两类物种在存贮器官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耐受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很有意思的一条是,环境导致性状趋同变化,竞争导致性状趋异变化。所以,往往我们利用环境解释问题不通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拿物种差异说事了——竞争嘛。 Origin matters: widely distributed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cies benefit from different functional traits Sonja Knapp * , Ingolf Küh Keywords: alien species; anthropogenic habitats; archaeophytes; community assembly; functional ecology; neophytes; niches; novel ecosystems; species ranges Abstract Recently, ecologists debated whether distinguishing native from non-native species is sensible or not. One argument is that widespread and less widespread species are functionally different,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native. An opposing statement points out ecologically relevant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cies. We studied the functional traits that drive native and non-native vascular plant species frequency in Germany by explaining species grid-cell frequency using trait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status.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cies frequency was equally driven by life span, ploidy type and self-compatibility. Non-native species frequency rose with later flowering cessation date, whereas this relationship was absent for native species.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cies differed in storage organs and in the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y tolerate. We infer that environmental filters drive trait convergence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cies, whereas competition drives trait diver gence. Meanwhile, introduction pathways functionally bias the frequency of non-native species. Source: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461-0248.2012.01787.x/abstract;jsessionid=63072A8F71A3A0A2EEBEC0EAA137D6FE.d03t02
个人分类: Literature|7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开放”的再认识:兼答博友
热度 2 zhaodl 2012-4-29 10:15
我的博文“开放不一定代表水平”被加精以后,受到了朋友们的关注,也受到了大家的质疑。给出了评论:开放不一定代表水平,不开放一定没水平。非常正确,我完全赞同。但是,我就是对我们现实中的一些想当然的正确认识或者说是习惯愿意进行“探究”和论证。 我上篇博文,仅仅是以一个简单的数据,提出了质疑,目的是想进一步研究探索。关于局部数据的发现和我的推论,一些朋友并不认同。是的,我也不肯定。但是,这至少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问题的角度。另外,我明确:我不反对开放,任何系统都必须开放,从开放中吸取能量,否则将是自我毁灭。这是已经被证明的客观规律——无论是社会系统、自然系统还是虚拟系统。但另外一个方面也不得不承认,也是被证明的:开放有一个度的把握,开放的程度和开放的进度,在环境条件不具备或者说外部辅助条件跟不上的情况下,开放对系统的作用也许是负值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 无论是关于我们现实社会、经济等等,我们都会有一种盲目的趋同,似无人类社会只存在两种人:开放和封闭。我的观点,不,是发现,似乎就将我归类于保守派之列。甚至是转向对大学学报的封闭性的批判。这种思维上的局限性,我不做过多的评论,但是我再次明确:我试图探索在环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学术出版的内在规律,在系统规律的基础上再探索改变外界作用于系统的条件,以求促进系统的正面发展。期刊出版的内向和外向性的平衡,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平衡,大学学报、学会期刊,或者商业出版是否存在内在规律的一致性?这都是我探索的问题。目前来讲,我认为值得研究。 我目前的数据正在一步一步整理,欢迎大家一起来探索。也许这是一条研究的新的思路。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2891 次阅读|7 个评论
组成科研团队的条件
热度 5 lin602 2012-4-29 09:38
组成科研团队(一般来说,这个科研团队是指有其他教师参加,研究生不计算在内)许多人写了不少,据我观察,团队的组建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你自己愿意不愿意组成科研团队。有些教师嫌麻烦,为了自由,自己就想带点研究生或学生做点科研,自己做自己的主,发表点文章,拿点课题,为企业做点研发就可以了,不需要那么多人,烦。这种情况挺多的。因为团队人员多,要挣更多的经费,要跑关系,否则养不活那么多人,而这挣经费是课题组负责人的事情,其他人相对来说,这钱的压力不在他们身上。 2 有没有那么多科研经费与实验室。要知道,如果科研团队的人多,花经费就多,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将课题搞大,经费得到多的。我想网上许多博主都有这个体会。中国的经费多少,不完全是与水平相关,有非常多的其他因素,官位、公关能力、脸皮厚薄、亲戚朋友、道德准则都在起作用。即使与企业做研发,还有几方面原因,如果在理科学校,没有SCI文章是没有办法混下去的,做企业项目在理科学校来说,不容易。 3 有没有其他教师愿意参加你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课题负责人因为比较抠门,在发表文章与用钱方面,全是为自己着想,不能够照顾到其他人,让其他人觉得全是为负责人做事,自己完全是打工的角色。 4 许多学校因为对教师没有发表文章要求,有的教师也不想多做科研工作,反正上点课就行了,拿个基本工资,自己炒点股与房子,或者多做点家务,让家里配偶去发展事业或挣钱。有的教师在家看看历史与文化书,不想做科研。当然现在压力越来越大了,慢慢在发生变化。 5 有的学校与院系规定,自己不做团队负责人,就得参加其他团队,这种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有的博主写了青年教师组建团队要事先想多少问题,我觉得其实不可能想那么多,有了科研经费,有实验室与其他实验条件,你愿意请别人参加你团队,有人愿意加入,这个团队就起来了。说起来一句话,但真正组建团队在高校中还是比例比较少的。
10042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科研人生:挖掘隐性条件-认识论和方法论
williammilo 2012-4-28 14:09
博主按:认识论的具体化措施之一~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角度选择方向的问题 我们在科研和生活中会学到很多做法或者理论,这些做法或者理论很多都是沿用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所有人都在无意识当中遵照这些条条框框走下去,即便我们认真思考这些方法,也未必一下子觉得有什么不妥,其中很多已经变成了常识。比如,一个算法在某个领域一直在用,并且没有人对这些算法提出疑问。在生活中,我们有一些社会约束和习俗,这些也都渗透到了我们的肌肉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 即便我们完全采用这些常识性的方法,我们发现,我们仍然解决不了太大的问题 。 我们的工程依然不能让人满意,我们在生活中依然有很多烦恼 。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在于我们仅仅在使用那些常识,而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些常识,更没有真正改进过这些常识。 为什么没有理解,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我们没有分析清楚这些常识的隐性条件。 不知道这些方法的条件,自然可能就理解的不正确,使用的不正确,往往是教条主义或者经验主义。 以下几条似乎值得关注。 一、任何方法或者规则都是有前提的。 我们学习图像处理等工科课程的时候,会学习到大量的算法,这些算法很多都是启发性的或者尝试性的算法,都是某个大牛在灵感中产生的,看上去很好,效果也不错。给我们一个假象就是这些东西很完美。随着科研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原来认为天经地义的理论或者方法,其实只是在某种条件下成立,离开了那个条件,这个方法就不是最好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我们在社会中需要遵从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在相应条件下是必须的,但是换了条件就成了累赘。记得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就有类似的感觉。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行为实际上背后隐含着大量的社会条件假设。费孝通从一个“土”字入手,详细的阐述了中国社会各种大量习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问题在于,这些习俗存在于中国社会长达几千年,费孝通则是第一个采用逻辑分析的方式进行剖析的人。 二、任何方法或者规则的前提大多数是隐性的。我们遇到的很多算法,除了有严格的数学定理保证,大多数情况下,前提条件并没有直接的指明,往往都是说了一些简单的条件,深层的条件并没有触及到 。比如现在比较热门的很多方法也都有类似的现象。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即便是 创造者本人在创造的时候,也使用了一些潜意识中默认的规则,那些隐性条件顺着发明者的思路进入了新的算法,就此隐藏下来。 比如,我们在90年代的时候听说有人尝试从单张二维图像建立三维场景,这在当时是个可笑的想法,因为从数学上来看,这个问题是个严重病态的问题,根本不存在唯一解。可是这个看法在现在就不那么可笑,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所谓的3D电视,数据源并不是3D的,还是普通的数据源。这个例子说明, 我们在肯定或者否定一个事情的时候,其实无意识中使用了某种假设 。这个例子我们是认为一个问题必须是良态的,从数学上需要有解,并且是稳定和唯一的。但是我们忘了数学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考虑的问题过于广泛,而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对象在所有可能的数学范围内是微乎其微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在设定了恰当的条件之后,上述问题就变得可行。还有一个例子,即便是病态问题,也有严重程度不同。比如,一个图像模糊了,我们要变清楚,使用锐化或者去模糊的手段,早期是需要知道模糊机理和具体模糊参数,否则认为这个问题不可解。这也和上面的问题类似,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需要的清晰图像其实在数学世界里是非常特殊的,只要我们把我们需要的图像描述足够明白,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三、认识隐性条件是对人自身的一个严重挑战。 打破常规,挖掘前提,这些话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但是在实际面对常识性的方法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忘掉这些话的重要性。这 里面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一些知识,并且由于人的精力的有限,总是希望把一些知识固化,成为自明的知识,作为思考其他问题的基础。 但是正是这种做法使得我们的知识基础内部有不少的缺陷。笛卡尔在他的思考中,认真审视了他的所有知识,认识到他学习并掌握的几乎所有的知识可能都靠不住,能靠得住的东西非常有限,正是这种回头审视自我知识的行为使得笛卡尔成为西方现代科学的哲学奠基人的地位。康德也同样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其中找到了一些我们熟视无睹的缺陷。在《失败的逻辑》一书中也谈到,我们的失败就是源于我们条件有限, 我们一方面需要固化,一面还需要填补自己的漏洞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做到拥有很多的知识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还需要花时间深入的弥补现有知识的漏洞就更为艰难。但是,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可能随时随地在做错误的决定和行为 。 四、每一个重大隐性条件的明朗化都是人类的进步。 人类的知识能够积累,这是人类的最高明之处。 但是积累不是简单的堆积,必须是螺旋式递进的,我 们不能躺在老祖宗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我们需要明白几乎所有老祖宗留下的理论或者方法都有其缺陷,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其缺陷,并给出我们的观点和看法,使之更加完善, 让人类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实际上,在科研中,几乎每一个重大的发明或者发现,都是把我们熟知的东西背后隐藏的东西揭示了出来。比如,牛顿之前的很多人对力的规律比较痴迷,看看在比萨做的两个铁球的实验,看看好多马拉着两个真空半球的图片, 我们不能嘲笑我们祖先的愚昧,实际上,我们比他们可能更愚昧, 他们有勇气去质疑常识,有勇气去探索已知中的重大缺陷和误区。为什么两个铁球能同时落地,是因为我们常见的很多天空落下的物体大多数是密度较低的物体。空气阻力和物体的形状、密度之间的关系没有在常识中进行深入的思考。 我们看到的规律背后可能隐含着重要的差异。同样两个类似的行为,解释起来需要不同的知识 。一样的,我们现在学习或者正在使用或者遵从的很多方法或者社会规则,实际上可能需要做重要的思考和调整。 因为人类需要进步,需要找到真正适合人类的路。 五、认识隐性条件的唯一方法就是放弃迷信。 即便我们认识到任何方法或者理论都有缺陷,但是我们要认识这些隐性条件依然非常困难,但是办法不是没有 ,唯一办法就是放弃迷信 。笛卡尔放弃了迷信,重新分析了自己的知识,产生了了不起的哲学。数学领域在19世纪的公理化体系,虽然没有彻底解决数学的基础问题,但是数学大厦的基础显然已经更加的稳固。能做到这些, 就是后来者不再迷信现有的东西,而是用科学的方法,用严密的逻辑进行重新分析 。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迷茫,之所以象瞎子一样看不到有意义的路,就在于我们在内心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迷信,我们甚至认为放弃对自己是有害的。实际上,在一行禅师的书《心力》中,特别强调, 不管是创造,还是想收获快乐,唯一要做的就是弃舍。 放弃迷信是最大的弃舍,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看到自己。不然,我们仅仅是知识的传承的载体。 当我们遇到困惑的时候,那一定是我们的认识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最大的来源在于我们没有意识到让我们困惑的那些矛盾条件背后还有隐形的条件。 当我们希望有自己独有的创造力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已知中的未知,放弃内心的所有迷信,只从逻辑和有限的几个简单假设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知识,包括重新认识自我。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一切都需要思考。当然,由于人类自身条件所限,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人类的进步是必须的,总需要有人来做。而且,如果想获得快乐,也同样需要这样做,必须的。 silong.peng@ia.ac.cn 2012.04.28
2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绝路的学者’往往很优秀
热度 9 lin602 2012-3-26 07:49
已经有多个关于‘学者’自杀的报道,其中‘海归’占的比例不小。 仔细看看身边,焦虑自己没有课题、没有经费、写不出SCI论文的人许多都是从国外回来的‘优秀人才’,而一直在国内按部就班工作的人一般这种情况要好得多。 为什么? 因为国外回来的博士及博士后及其他引进人才,给的条件比较好,回来也受到隆重欢迎,也宣传了许多,领导与同事对他们有厚望,所以自己心理上有不小的压力。 但是,回来做科研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很快拿到课题费,文章出得快,其他人都在面前人后地进行评价,这个‘人才’如何,那个‘人才’有没有本领。 我身边就有不少国外回来的‘人才’,几年没有拿到课题费,心里非常非常焦虑(当然现在有经费了),觉得自己从国外回来,做不好自己太没有面子了。 而国内普通的教师要好点,因为他做得不如国外回来的人是正常的。因为学校给的条件就普通,起点低,与普通同事差不多就行了。 我觉得,有时候将‘人才’宣传得太好,给的条件太优厚,寄托的希望太高,加上年龄又小抵抗能力差的话,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甚至成为他们悲剧的源泉。 肩膀上放的担子太沉 ,受不了。
3911 次阅读|16 个评论
天牛-踹客:让“顶级名校”先走,如何?
热度 12 boxcar 2012-3-17 19:32
天牛 - 踹客:让“顶级名校”先走,如何? 吕 喆 关键词:名校,普通大学,资源,条件 数日之前(当时开始写这篇博文,写到中间撂下了)曾看刘进平兄的博文“ 海外名校博士 / 博士后真的在乎国内的教授职称吗? ”【 1 】,文中提及“将来中国的职称体系引入“ tenure-track ”,跟英美接轨,教授水平整体上到一个新的台阶,海外名校博士 / 博士后才会“无缝对接”到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想法很好,但施行的难度估计不小。就这个“天牛 - 踹客”( tenure-track )制度而言,其实 5 个月前在科学网上曾经有过一场大讨论的,俺也在下飞机到家的第一时间就写了篇“闲话天牛 - 踹客”【 2 】,所以刚才在评论中推荐给刘兄。刘兄回复说“ 有条件的国内名校是可以率先实行的。 ”俺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因为,俺认为—— 名校其实是可以试行任何政策的,天牛 - 踹客,让“顶级名校”先走,如何? 。 虽然很多政策搞试点儿的时候一般不会选择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而多半会找个中间档次的学校来做试验田,但是像“天牛 - 踹客”这类最洋气、最威猛的政策,或许在顶级名校试行甚至实行才合适。若不是顶级名校,很难做到“不差钱”,在资源、财力和物力上未必能够满足“天牛”级人才的要求。 以目前国内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排名座次,若不是顶级名校,也很难吸引来足够量级、足够水平的“天牛”。如果匆忙地弄几个在国外做完博士后、兜里揣着 N 篇文章但居然因为国外经济不景气之类原因找不到椅子的毛头小伙子小姑娘从天上飞过来来“填牛”,位置“填”上了却没能“牛”起来,做不得“铁牛”而只是“忝牛”,到时候可能是应该被“踹”掉的。碰上这种觉得不大灵光的“忝牛”,普通的大学恐怕会比较纠结,因为毕竟先期投入不小,更可能担心影响以后引进人才,所以多半舍不得“踹”掉,如此则失去了 tenure-track 制度的本意。 相反,顶级名校不用害怕,反正它本身地位就快赶上“天”高了,而且也很“牛”气,是完全可以仗着名气大、牌子亮、条件好、底气足而不断吸引人才和大胆应用人才,而不必把引进的人才都顶上神龛供起来。这样就可以坚决贯彻“天牛 - 揣可”而“忝牛 - 踹可”的政策,该来的来该用的用能上的就上,该走的走该下的下,而无需有太多的顾虑。就某个人才个体而言,即使不幸被顶级名校“踹”掉了,还可以到非顶级其他名校甚至非名校去另谋“高就”(所去学校或许档次不高,但去那里获得的职称、待遇和地位却可能较高),这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如果是被非顶级名校甚至普通学校“踹”掉的,再找一个怎样的去处可就很难说了。 事实上,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国家采用怎样的人才战略和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和与时俱进,先搞清楚自己的情况和条件、弄明白市场行情,再整最适合自己的政策出来不迟。曾经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被普遍认为先进的、在别处行之有效的东西是需要借鉴和学习的,但都不宜简单地“拿来”或“移植”,否则多半遭遇或“水土不服”或“时辰不对”的问题,很难轻易成功。若要试行一些从发达国家“移植”过来的先进方法,最好先找一个基础比较好、各方面条件和氛围也更接近的地方(例如顶级名校)进行试验。 【本文自 3 月 3 日开始写, 3 月 17 日续完。】 参考: 【1】 刘进平: 海外名校博士 / 博士后真的在乎国内的教授职称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31do=blogid=543444cid=1572108 【2】 吕喆: 闲话天牛 - 踹客( Tenure-track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99929
个人分类: 教育|4709 次阅读|29 个评论
论文通讯作者应有的条件
热度 18 jiangjiping 2012-2-18 08:49
论文通讯作者应有的条件 蒋继平 2012 年 2 月 18 日 我在昨天发表了 ( 1 )一文, 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兴趣。 有的读者要求我进一步谈谈论文通讯作者的条件。 为了满足这些读者的要求,我现在就来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但是, 这仅是我个人的认知, 而且是根据常规的现象总结出来的,不一定适合一些特殊情况, 特此声明, 以免误导。 第一.是论文的法定负责人。 一般情况下, 论文的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负有责任,包括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 因而, 通讯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受益人之一。 也可以这么说,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这项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者, 而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这项成果的责任者和受益人。在这种情况下, 要是这项研究成果涉及到专利, 那么这个专利是属于通讯作者或者单位。 第二. 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通讯作者一般是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其主要贡献是提供研究经费,试验场所, 实验室, 仪器设备等与实验相关的物质资源。 第三.是试验的指挥员。 通讯作者的身份一般是导师,教授或者研究机构的项目负责人。他们也许不直接做具体的实验, 但是, 在整个试验阶段, 都会很关注试验的进程, 提供指导性意见。 第四.可以是论文的任何作者。 要是一篇论文有数个作者,通讯作者可以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位。 换句话说, 通讯作者可以是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作者等。 至于到底是第一,还是其他,主要看通讯作者在这项研究中真正起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要是他在整个实验中做到了关键的作用,那么他就理所当然地即可做第一作者,也可做通讯作者。 第五.有一个固定的通讯地址。 这里的意思是通讯作者一般是有一个办公室和实验室。 从另一个角度说, 通常是导师, 教授或者研究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因为, 论文发表后, 在社会上会引起反响, 必然会有通讯联系。 要是没有固定的通讯地址, 这必然带来通讯方面的困难。 比如说,一个学生可能经常要换地方,没有固定的住处, 更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实验室(不属于学生的),这样的话,通讯交流很不方便。 要是一个人能够满足上面五条中的任何一条,就可成为通讯作者。 当然,很明显,要是能满足两条以上,那就更好。要是五条都是,那是最好的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538269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12299 次阅读|40 个评论
‘海归’是‘游子回家’而不是‘宾客上门’
热度 6 lin602 2012-1-9 22:45
海外华人,特别是从事科技的人才回国,到底如何摆他们的位置,最好的定位是‘游子回家’,而不是‘上门宾客’。 如果你在外面工作学习回到家中,放下行李,洗洗风尘,与家人见面问候后,就象家人一样做事,说话甚至干活,最多家人给你准备好睡觉的地方与被褥,到家时有点开水与准备好的饭菜,后面与家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不是象一个宾客,坐在那里,主人倒上茶水,准备饭菜,聊着天,好吃好喝。完了后,挥手告别。 海外学者回国工作,也应该是‘游子回家’的那种行为与感觉。单位给一个欢迎,给与其他人员接近的实验室(当然如果科研需要,特别是研究已经证明比单位现有科研人员好得多的地步,可以配备好的实验室条件与经费起动费),条件略有点优越是可以理解的,但绝不能‘气粗’有比其他人高一等的感觉。 有没有能力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工作业绩来证明的。在评价体系中,应该是与现有人员同样的标准。 如果海归人员特别地对待,业绩与待遇不相匹配,那么如果摆平现有人员的心态。 我相信,有能力的海归,回来后能够做出成绩的。部分做不出成绩的海归,他们在国外就能够做出比他的同事们好得多的成绩?(一定要注意,成绩是与同事相比较的)难说! 有时候我也觉得奇怪,许多海归在国外也未必是‘掌上明珠’,也没有捧着哄着,回来就‘非常牛气’了呢? 我们看到了许多回来的学者在国内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也给了非常好的待遇与肯定---这种人是最受欢迎的。但我们也看到,许多国外回来的学者做得还不如国内的同事。 有时候我也感觉到不理解,有些年纪轻轻的海归在国外教授课题组做博士或博士后研究,出了几篇SCI文章,回来就是‘教授’甚至‘特聘教授’了。他们在后面的工作中,真的能够自己独立做出让社会与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来? 我们都知道,科研是需要积累的。
3363 次阅读|17 个评论
学习漫谈(63):平凡而不平庸 缺条件而不缺精神
热度 14 sqdai 2011-10-8 06:29
过节,看电视,很欣赏“我要上春晚”这档节目。昨晚,看到青藏公路沿线高山兵站战士自编自演的一个小品,听到其中有一句台词:“我们兵站战士平凡而不平庸,缺氧而不缺精神!”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觉得,我们做人应该这样,做学问也应该这样!因此,将其中的提法稍作变动,用作这次学习漫谈的题目。 唐古拉山口的兵站,海拔 5321 米 ,全年平均气温零下 7 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 45 摄氏度,周边没有鲜花,没有小草,连高原苍鹰都不愿意停下来落脚。就是在这样的苦寒之地,一群兵站战士守卫在那里,保卫着蜿蜒在“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给过往车队送去温暖。在寻常日子里,生活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常年驻守在那里的战士喊出:“我们平凡,但是不平庸!” 查词典,“平凡”、“平庸”都有“寻常而不希奇”之意,似乎差别不大,但细细体味之下,还是有微妙的差别,“平庸”含有“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意思。可爱的兵站战士(如今多为“九〇后”)懂得生活的真谛,他们懂得所在平凡岗位的不平凡的作用,硬是要把自己造就为非平庸的青年人材!在平凡的送往迎来中营造乐观向上的氛围,在天寒地冻的环境里,刨雪开路,为人排忧解难,同时练就自己的钢筋铁骨。 我经常说,在做学问方面,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天才,平凡得很,不可能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叱咤风云,创造惊天动地的业绩,从而名垂科学史册。然而,我们应该像兵站战士那样,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教学,心无旁骛地做学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尽管我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成绩依然平平,但只要尽力了,奋斗过了,就可以问心无愧了,因为,我们虽然平凡,但曾努力为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尽管很不起眼)。当我们走到生命尽头之时,就可以像保尔 • 柯察金那样感慨:“ 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所以,对我们这些做学问的凡夫俗子而言,应该把“追求卓越”这句口号改成更容易践行的“追求不平庸”! 听到高山兵站战士述说的艰苦条件,我们平时遇到的“困难”真的算不了什么。在极端缺氧的环境里,一次百米冲刺就可能命丧黄泉!但是,他们咬着牙挺过来了,还生活得乐滋滋的,比方说,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在雪地上摆起啤酒瓶,用篮球打起“保龄球”;再如,小战士给慰问团的女歌手献上象征着坚忍不拔的“骆驼刺”(一种高原植物)。他们的口号是:“我们缺氧,但是不缺精神!”他们爱兵站如家,每个复员战士都对兵站恋恋不舍。 做学问的年轻朋友可能遇到另类困难。据我平时了解,主要有: 1. 做学问的环境不理想,干扰多多,无法心无旁骛地静心学习、科研; 2. 学习、科研的基本条件不理想,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等; 3. 申请资助项目屡战屡败,似乎一下子很难出头; 4. 缺少高人的具体指点,学习科研不得其门而入; 5. 生活压力大,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保证衣食无忧、居有定所。 还可以列出很多。应该说,有些困难不是以某个个人之力可以一下子解决的,需要科技主管部门顺乎民心,有所作为。但是,就是在现有情况下,我们应该向兵站战士学习:“我们缺条件,但是不缺精神!”有些境况,经过自身努力,是可以改变或改善的,只要我们有藐视困难,勇闯难关的精神!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探索,没有这种精神必将一事无成,而有了这种精神,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摸索前行,创造出非平庸的成绩,乃至大一点的成果、成就。 总之,要努力做到“缺条件而不缺精神,平凡而不平庸”。愿与朋友们共勉之。 写于 2011 年 10 月 8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8914 次阅读|22 个评论
农村孩子看农村教育
热度 43 Btree 2011-8-6 15:21
南方周末新一期文章《 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其实对于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每次回家我都想谈谈。 从小生活在农村地区,小学和初中也都在这里接受教育,很幸运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还记得小学的校园连一个像样的篮球场都没有,篮筐更是我三年级坏了之后就一直没有再修;而初中三年只有一次到计算机房学习如何开机和关机,还每人收取 5 元作为计算机的维护费用。 前几年小学有了新的校区,初中的条件也有一点改善,但每次回家还是很少听到村里面有那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教育的不公平一直都存在,甚至这种不公平的差距在不断地拉大。知识改变命运并没有被大家所接受,而实际上知识能否改变命运在农村一直都是一个疑问。寒门子弟远离一线高校我们或许可以从教育观念、教育条件、以及教育氛围进行分析。 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农村对教育的观念,普通的农村家庭或多或少都有“读书无用论”的想法。这一方面是由于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人很少,这些年来由于大学的扩招,村里面的大学生确实有所增加,由于从小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大家普遍上的大学更多是专科或者较差的本科学校。上大学家庭承受一笔不少的费用,往往需要家长辛苦的工作以及省吃省喝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而家人的希望也都寄托在这个孩子的身上。但大学本来就不是很好,加上农村家庭没钱又没权,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毕业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大城市也难于生存,很多只好回家寻求发展。农村地区需要用到大学生的公司本来就少,而这些人回来后变成高不成低不就,我所知道的在村里面有很多大学生回来后都没有找到好的工作。在农村地区,读书的目的就是改变命运,说白了就是赚更多的钱。当大家发现读大学其实并没办法达到这个目的;而很多高中毕业出来工作的,经过四年已经掌握一门手艺,一定程度上还比毕业回家的大学生好,因此大家对读书产生了怀疑。“读书无用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家工作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农田或者一些原始苦力劳动。高中毕业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沟通和数学计算能力,到一些乡镇企业可以从事相对“高级”的工作。 读大学相对农村家庭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读完大学前途还是很渺茫;早点出来工作不但不需要这笔花费,而且还可以为家庭增加收入。教育的观念对于孩子受教育情况有一个最深刻的影响,因为关系到一个家庭从孩子小时候对其教育的重视程度。 经济的发展使农村教育条件有所提高,但其改善程度往往远不如城市学校,因此这种教育条件的差距没有减小反而增大。一踏进校门,农村孩子就在起跑线落后了。农村教育经费能占到多少比例我不大清楚,但真正能分配到农村的肯定不多。当年我读小学的时候每次体育课只能去打乒乓球,要不就绕着学校跑几圈;而除了语文数学外,其他科目都没有专门的老师,常常是随便安排一些老师过来跟你讲讲故事,或者干脆自习。现在虽然有了新的校区,但据我了解体育设施也就只有基本的篮球,乒乓球等,更不用谈什么多媒体教育了。农村基本条件的落后导致很多老师也不愿意来这里,即使是农村出来的师范生,大家读书本来就为了到更好的地方寻求发展,那还想留在家乡教书啊。我所在县对于各个镇学校老师是按照考试成绩进行分配,每年有一个统一考试,成绩好到经济较好的地区,而我所在的镇基本处于倒数几名的位置。当然考试成绩并一定能代表老师的水平,但很多老师安排到这里后也总会想着找机会调动出去。 教育条件除了学校之外,则是家庭方面。农村父母工作一直都很忙,每天早出晚归,很多时候孩子直接安排由老人代为看管,很难抽出时间关心孩子教育问题。印象比较深刻有一个学生犯了很大的错误,老师要把他家长找过来,这位学生直接跟老师说不用找了,爸妈很忙来不了。而很多孩子放学回家后,还需要从事很多家务劳动。同时农村家庭普遍经济比较落后,也不能为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用具。 农村地区对教育的不重视以及教育条件的落后,自然也没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相比城市,农村孩子有更多玩的去处,父母白天都不在家,大家三五成群可以尽情玩耍。特别是现在也有很多网吧,大家也开始着迷上网。大家聚在一起基本都在讨论今天或者明天要去哪,根本不会谈到学习。父母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在家也没有创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很多孩子往往是刚进入小学前两年没有打好基础,学习成绩不好慢慢排斥学习,而父母则认为孩子没有学习的天赋,然后义务教育则成为一种应付性质的东西。孩子们讨厌学习,总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父母觉得既然学习不好,还不如干脆出来工作。我记得当时初一年级总共有八个班级,初二减少两个,初三则剩五个,到了初三第二学期冲刺中考的时候就只有三个班了。 “知识改变命运”,条件落后,农村孩子学习不到更好的知识,而获取到的知识还不一定能改变自己命运,难免对学习知识失去信心。教育一直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越来越大,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7320 次阅读|55 个评论
多条件判断的另类写法(case代替if)
dongyanqing 2011-3-13 23:08
对数组X,函数Y与之对应关系如下: 如果X小于0.1那么函数就是 y=9.3x+0.072 如果x大于0.1小于0.35那么函数就是y=0.16 如果X大于0.35小于1.75那么函数就是y=0.0504/x 如果x大于1.75小于20那么函数就是y=0.88-0.0035x 其他情况y=x 那么如果用IDL程序实现可以用IF THEN ELSE来写,如下: x=FINDGEN(2000)*(0.01) y = x FOR i=0,N_ELEMENTS(x)-1 DO BEGIN IF x LT 0.1 THEN BEGIN y = 9.3*x +0.072 ENDIF ELSE IF x LT 0.35 THEN BEGIN y = 0.16 ENDIF ELSE IF x LT 1.75 THEN BEGIN y =0.0504/x ENDIF ELSE IF x LT 20 THEN y = 0.88-0.0035*x ENDFOR 当然,为了省事好看,可以用case来实现,简介明了: x=FINDGEN(2000)*(0.01) y = x FOR i=0,N_ELEMENTS(x)-1 DO BEGIN CASE 1 OF x LT 0.1: y = 9.3*x +0.072 (x GE 0.1) AND (x LT 0.35): y = 0.16 (x GE 0.35) AND (x LT 1.75): y =0.0504/x (x GE 1.75) AND (x LT 20): y = 0.88-0.0035*x ELSE: ENDCASE ENDFOR
个人分类: IDL技术|2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当立、早立、该立、能立之独立
热度 4 lxchencn 2011-1-26 11:12
俗话说“树大分枝,人大分家”,自然规律,你看到有一枝长到顶的大树吗?你看到无数子子孙孙了还不分家的吗?因此,博士毕业了不想独立是怪了,想独立是很正常的,问题是独立的过程,能力强的,全国“百优”,不管是留下在老板身边还是另谋高就,早创业早独立是应该的,也是能够的,如果条件具备,完全独立也不为早,条件需完善,慢慢独立也行,能力中等者,走曲线救国,先长翅膀而后飞,能力弱者或愿意大树底下好乘凉者,不独立又何妨,当个跟班也可以,日子也会过的很滋润的。独立之活动与个人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不欲攀龙附凤者早独立好,愿为凤尾者跟牛人也行,能否独立与学科的研究文化有关系,牛头不喜别人独立者,你欲独立必走向对立而争,天时、地利、人和之际也许你能够脱一层皮独立了,否知走人吧,牛头鼓励其他人独立者,幸也,你努力吧,你说了算,水到渠成,可以立了。对于国家、单位层面,鼓励独立获益更大,会生出更多的学科增长点,会增加更多的活力,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但新博士之独立还是要三思而后行,莽撞行事只能功亏一篑,大牛也要有容人之心,以诚待之,哺育幼苗成大树,满园春色才永新!
2999 次阅读|6 个评论
钱学森先生心目中的“帅才”及其产生条件
热度 1 kexuepifu 2010-6-30 22:44
近日,在科学网上,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题为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的博文,尤其是该文的结论 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引发了关于人才及其产生、成长、发挥作用所需环境条件的热列讨论和激烈争论,其中有人提到了引进帅才。本人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了,因觉得有些荒唐,原来没当回事,今见大家如此关注,倒真是要仔细想想和好好说说了。 一.引进帅才提法的由来 在网上搜索获得如下旧闻: 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日电 (记者孙自法)从二00一年到二00五年,中国科学院将投入十亿元人民币实施其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引进科技帅才五百人左右。 今天此间举行的中科院二00一年度人事工作会议记者招待会上,中科院副秘书长何岩透露了上述消息。 他介绍说,过去三年,中科院人才专项投入六个亿,共引进四百二十九位高层次人才,其中从国外引进三百九十人,占引进人才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一。 中科院未来五年引进国外人才,对象主要为出国留学人员,但并非仅仅局限于留学人员。何岩表示,来自发达国家杰出的中青年学者也可以接收。引进的留学人员,其人事关系可以不必回国,不过要保证一年在国内工作累积至少四个月。同时,在收入分配上与国际接轨,对引进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 实在是不识庐上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此重大的动作,原来就发生在自己在其中奋斗了 40多年的中国科技国家队。不过总算找到源头了,而且官方的确切提法是 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和 引进科技帅才 ,具体计划是 2001到2005年 的5年中总共引进 500人左右 ,投资是 十亿元人民币 。 二.帅才的界定及其产生条件 什么是帅才和科技帅才,这类人才如何才能产生,钱学森先生已经给出了答案。请看: 钱学森晚年忧思: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帅才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从 2005年起,病榻上的钱学森多次问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 今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 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 我理解,他讲的杰出人才不是我们说的一 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的人才。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 带着这份忧思,2009年10月的最后一天,98岁高龄的钱学森走了。两天来,顶风冒雪前来老人寓所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凝视着钱老遗像,许多人思索着他的这句话。 忧思缘何而起,钱老有何建议?跟随钱老26年之久的秘书兼学术助手、年届七旬的涂元季先生,2日接受了记者专访。 钱老心目中的杰出人才 在钱学森这位科学巨擘眼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 杰出人才 呢? 他心目中的杰出人才要比一般的专家、院士高出一大截,用他的话说叫 科技帅才。 涂元季说, 按钱老的标准,这样的杰出人才不仅要在国内某一领域位居前沿,而且要在全球科技领域让人一提到就竖起大拇指;不仅个人要具备拔尖的学术水平,还要有本事团结一大批人,统领一大批专家攻克重大的科技难关。 涂元季回忆,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对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老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与他当时连续几年关注国家各种科技奖励获奖名单有关。 涂元季说, 他看到那些获奖项目涉及的专业很琐细,非常为之担忧。 他不止一次说过,当今的科学技术都不是小科学技术,不是爱迪生时代,可以关起门来一个人在实验室里搞发明创造了。 涂元季说, 他说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家、院士,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社会主义建设要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有大批的专家,更需要能统帅这些专家攻克重大难关,取得重大创新的帅才。 尽管他没说过,但我觉得他所说的杰出人才其实就是像他一样,能带领大家把导弹搞出来的人。 涂元季说。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什么样的成果称得上 重大创新 呢? 涂元季说: 两弹一星 之外,就要属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了。钱老多次提到,这是他很欣赏的一个项目, 毕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 培养杰出人才卡在哪里?我们国家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学科专业不能分得太细。 涂元季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学习苏联实施教育改革以后,按照苏联的模式,大学学科专业都分得很细。 涂元季说, 在钱老内心里面,他对苏联那一套不欣赏,他比较欣赏美国的那一套,就是理工结合。这源自他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的亲身体会。 涂元季说: 钱老从回国后,对这个问题就一直有看法,有意见,他认为学科分得这么细,培养不出拔尖人才。尽管囿于当时国内外政治环境,他不能提出这些意见, 但在工作中他还是尽其可能积极而巧妙地推动一些改革。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时,他作为倡导者之一,就是按照理工结合的模式设置专业与课程的。为给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他曾经邀请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和化学家蒋丽金为他执教的近代力学系的学生分别讲授物理和化学。 涂元季给记者讲述了钱学森195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时的一个例子。 有一年,近代力学系的学生毕业考试,钱学森出了一题 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 。时至中午无人答出, 还晕倒了几个学生 ,他说: 先吃饭吧,回头接着考。 饭后学生们重返考场,时至傍晚,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及格。一场考试表明学生数学基础不牢,钱老当时决定,全班推迟毕业,再学半年,主攻数学,打好数学基础。如今这个班里的很多学生成了院士,忆及当年,都觉得那半年获益匪浅。 钱老反覆强调,杰出人才的产生离不开宽松的学术氛围,办大学要有一种很宽松的学术氛围啊! 涂元季说, 钱老当初在加州理工学院时,学术氛围非常民主,他挑战过一些学术权威。他晚年多次说过,要敢于培养年轻人挑战权威才行啊, 学术权威把着位置,他往那儿一坐,旁边的人都不敢说话了 ,这哪行啊。 钱老的建议:理、工、文兼收并蓄 钱老晚年认真思考过杰出人才培养的问题,他的观点也由理工结合发展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涂元季说, 他经常说,学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学艺术,特别是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能够大跨度地联想。 他在谈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曾说过,科学的创新往往不是靠科学里面的这点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科学创新的萌芽在于形象的思维,在于大跨度地联想会突然给你一个启发,产生了灵感,你才有创新。灵感出来了以后,再按照科学的逻辑思维,去推导去计算,或者设计严密的实验去加以证实。所以科学家既要有逻辑思维也要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科学领域的规律,很严密。但形象思维是创新的起点。 涂元季说。 钱学森一生兴趣广泛,知识面很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在早年求学时他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同时也学过钢琴和管弦乐,曾是上海交大铜管乐团的重要成员。他曾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尧先生学习绘画,而且成绩很好,得到高先生的表扬。他常说,他在科学方面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老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荣誉称号时,他致谢时特别说起他的夫人对他的帮助,认为他的科学成就也要归功于夫人在音乐艺术方面给他的熏陶。 从事科学研究如果只会逻辑思维,容易犯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这是钱老反覆告诫我们的。 涂元季说。 理、工、文三者的兼收并蓄,这应该就是钱老心目中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 吧。 涂元季说。 三 . 钱先生与人才引进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访谈、新闻并非仅此一篇,但从未见他老人家向温总理建议引进人才。 在谈到人才引进时,时常见举钱先生的例子。钱先生是被引进的吗?是多少人计划?每人多少钱?简直荒唐!!!请这样说的人听清楚了:钱先生是抱着拳拳赤子之心,放弃在国外的崇高荣誉和优厚待遇自己主动来投的!!!与今日的花钱买有根本性的差异。请你们不要在侮辱他的人格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75 次阅读|3 个评论
双水解反应的分类、条件及其应用
yaoronggui 2010-6-28 06:17
一、 双水解 的分类及判断依据: 1 、 双水解 的分类: 根据水解程度的大小,通常将 双水解 分为两类。一类叫 一般双水解 ,另一类叫 完全双水解。 一般双水解 :对于像醋酸铵、氟化铵这类的弱酸弱碱盐,它们的阴、阳离子都水解,导致水解相互促进,较一般的水解如醋酸钠的水解程度大。但主要还是以这种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的叫一般双水解。 完全双水解: 对于像碳酸铝、硫化铝、硫化铵等,它们的阴、阳离子都水解,而且水解的产物是易挥发的气体或是沉淀,导致产物脱离平衡体系,平衡向水解的方向移动,能够使水解进行得很完全的叫完全双水解。如碳酸铝、硫化铝在水中可完全水解,硫化铵的水解度高达 99.9% 。这些物质不能存在于水溶液中。 2 、水解类型的判断依据: 首先我们来分析 Al 3+ 与 HCO 3 在水溶液中为什么能发生双水解反应,而 Mg 2+ 与 CO 3 2 或 HCO 3 却不能发生双水解反应?由于 Al(OH) 3 溶解度非常小且 H 2 CO 3 又不稳定易分解即生成的水解产物能脱离反应体系,根据平衡移动原理水解反应继续向右进行,直至反应完全进行;但 Mg(OH) 2 溶解度比 Al(OH) 3 大些,不容易脱离反应体系,则水解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就达到平衡,水解反应不能完全进行。由上不难看出: 生成的水解产物脱离反应体系是反应得以完全进行的重要原因. 因此, 双水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水解产物是容易脱离反应体系的溶解度非常小物质如: Al(OH) 3 、 Fe(OH) 3 或 H 2 、 O 2 等极难溶的气体。当然,若互相促进水解程度非常大水解反应也可以认为完全进行。如: ( NH 4 ) 2 S 几乎 99.9% 水解成 NH 3 H 2 O 和 HS - 。 综上所述, 双水解 反应能否完全进行决定于两个因素: 1 . 互相促进水解程度大小(包括物质本性、外界条件等的影响) 2 . 水解产物的溶解度。 二、有关推论及其应用:   高学化学中常见的能发生 双水解反应 的离子对有: Al 3+ 与 HCO 3 、 CO 3 2 、 HS - 、 S 2- 、 AlO 2 - ; Fe 3+ 与 HCO 3 、 CO 3 2 、 AlO 2 - ; NH 4 + 与 SiO 3 2- 、 AlO 2 - 等。发生双水解的离子不共存。下面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Al 3+ 遇到比碳酸还弱的酸的酸根如: ClO - 、 SiO 3 2- 、 AlO 2 - 等会不会发生 双水解反应 呢?根据以上条件,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由于 Al(OH) 3 、 Fe(OH) 3 溶解度非常小,比碳酸稍强的酸的酸根与 Fe 3+ 、 Al 3+ 也能发生 双水解反应 。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16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药自燃有条件
fpe 2010-6-22 01:47
火药自燃有条件 6 月 21 日凌晨 1 时 40 分左右,平顶山市卫东区兴东二矿发生井下火药爆炸事故, 爆炸发生时井下有 72 名工人作业,爆炸发生后有 26 人逃生,其余 46 人全部死亡。 升井的 26 人当中有 6 人是属于伤势比较严重,这 6 人中有一属于危重病人,全身大面积烧伤,大概有 78% 的烧伤。 报道称,火药库爆炸引发一氧化碳倒灌,多数遇难矿工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作为安全工作者,笔者最怕看到的新闻就是结论出来得太早,匆匆忙忙抛出来的结论,往往具有两个用途,推卸部分责任和引导调查方向。这一次调查不到 24 小时就出结论,十分不妥。没有获得充分的证据,往往会误导以后调查研究工作,对于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不利。 报道中说,事故原因是自燃,意思是没有外来干预引发的灾难。但是,自燃也有很多种,英语有 Spontaneous Ignition 和 Auto-ignition 两者。前者是指燃料堆积,内部因为缓慢氧化生成热量而无法散热,导致温度升高,形成热失控( thermal-runaway )而点燃,后者由于其外部温度升高,接受能量,导致内部氧化反应加速而点燃。前者包括干草堆,煤堆,含油抹布堆等自燃现象,关键是需要体积大,保证不散热才有可能点燃。后者则不是自燃,而是热点燃,通过添加能量,温度升高而点燃,如深圳公交的自燃险象,关键是内部有热源,附近有燃料,所以是管理问题。一般人都不区分这两种情况,学过火灾动力学的消防工作者则比较清醒。火药自燃,应当是因为堆积而产生的自燃,不是高温产生的热自燃,虽然这两种都需要有一定的产生条件,因此都不是严格意义的自发过程。 导致自燃的条件包括: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堆积体积(或直径),化学特征等。最关键的参数是直径,超过一定的直径,内部蓄热不能散热,温度总会达到临界点而燃烧,虽然其发生有可能是数月时间的缓慢过程。第二个重要条件是温度,如果环境升温,则内部的氧化反应加速,有可能提前到达临界温度。这两个条件相互制约。如果环境温度高,则堆放体积小,如果温度低,则堆放体积大。这一次平顶山煤矿的管理十分混乱(搞不清多少人下井),估计是燃料堆放过多,并且通风温度控制失败造成的。两者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有可能发生热失控现象。 2003 年 7 月 28 日,河北省辛集市王口镇郭西烟花厂爆炸, 32 死 105 伤,晾晒的药球因天气温度异常升高引起自燃,诱发火药连环爆炸。对此,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天气的变化,如果药球体积再小一点,就可以避开气温的变化。 第三种可能性是振动(摩擦生热)。早期炸药(如硝化甘油)对振动很敏感,运送甘油的火车来一次刹车就能引发爆炸。诺贝尔的贡献在于,使用硅藻土作减速惰化材料,吸收硝化甘油,形成黄色炸药 ,比传统炸药更安全更可靠,因此也可以更有威力地使用。如何引爆炸药?使用雷管。雷管爆炸产生的压力波直接可以点燃其他的炸药,就像氢弹必须使用原子弹来点燃引爆一样。二战以后,炸药工业开始转向氨基炸药,如 1947 年的德州爆炸事件,就是两艘满载炸药原料(氨)的轮船,分别自燃,失火而爆炸的。 1993 (?)麦克维收集了半吨(?)硝酸铵(用作化肥),把俄克拉荷马市政厅炸塌半边。今年,一个刚入籍的家伙想在时代广场重复这一行动,结果买错了化肥,怎么也点不着。当事者在飞机起飞前被抓获,原因是他买车时留下了自己的真实电话号码。 2008 年 3 月 26 日,新疆烟花爆炸事故, 24 死 8 伤,在销毁地点卸车时因碰撞或摩擦引起黑火药爆炸。 从这一次平顶山 卫东区兴东二矿发生的事故,可以看到当事人炸药管理不当,环境温度控制不当,或者运输工具使用不当。至于爆炸立即启动通风装置,产生负压引流,正压逃生的区域,则是另外的安全管理问题了。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中毒,以一般的抢救速度是无法幸免的。 有道是,自燃非自发,触发有条件,防积防高温,防震靠管理。
个人分类: 特种消防|11726 次阅读|6 个评论
被不当博导的愉悦心情
热度 1 gl6866 2010-4-8 12:01
每个人或许都希望当个博士生导师,尤其是在我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样的单位。但是,研究生院最近下达了一个关于博生导师条件的文件,文件的其他内容我不感兴趣,但我却看到我被不当博导成为现实:文件有一条不可更改的硬杠杠,这就是年龄。文件说,出任博士导师的条件之一,必须出生在1954年9月1日以后,而我生于1954年7月,刚好与研究生院的这条件相差两个月。所以我必然不能当成博导了。 单位的领导与哲学系的负责人都为我惋惜,他们甚至专门为我的事情开过小会,一方面是因为我所工作的研究室的确非常需要一个新的博士生导师,以便使下面的人接上来,由于我目前是我室的惟一的研究员, 我似乎就是惟一一个人选 ;另一方面大概是讨论怎么为我做思想工作的问题,他们怕我想不通。我非常感谢组织上对我的关怀与呵护。呵呵,我也许是自做多情啦! 我为什么说被不当博导却有愉悦的心情呢?我以为,今天的博导非常不好当,各种要求越来越严酷,不仅对博导,而且对所带的学生也是如此。譬如,我必须分出很大的精力来负责学生的学习,这对我本人的研究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自私的想法)。从另一方面讲,学生一但入了你的门,就会把你当爹(take it easy)来对待,这是我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的光荣传统 。设想一下,当这个父亲是多么不容易,首先,要认真负责学生的学业,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其次,要照顾到学生的心理问题,目前网上经常有博士跳楼的报道,万一我成了博导,学生一看,学的是科学技术哲学,这种学科在我看来可以说是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东西,有什么用呢?而且对学生的要求又格外严格,要求学生的外语好、哲学功底好、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和知识等。这样苛刻的学科,肯定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万一学生出了问题,该如何交代呢?最后,最要命的当然是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如今最大的博士群体在官场,一般出来的光头博士更是不受待见,于是,学生就会死乞白赖的要导师帮忙给找工作。哼哼,这等事情谈何容易!如果答应吧,导师必须要与行政部门打交道,无论是外单位的还是本单位的;难免遭到许多白眼和冷遇;如果不答应吧,学生或其他人会说你这个当爹的没本事。真是难呀!所以有人说,招到博士就像梦魇一样,可能挥之不去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让我释然的是,有许多人都来电话和信件,有的甚至直接到所里找我,问我是否可以接受他们读博士,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他们,我没有资格当博导,你们另寻高枝吧。不过,换位思考一下,我若是他们,恐怕是个 不小 的打击。 社科院有许多比我有能力的人都不是博导,但他们的日子过得似乎要比是博导的要更酷,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自由耕耘,发挥自己的业务能力。是呀,社科院毕竟不是个教学单位,而是研究单位。哲学家与数学家一样,都是单干户。于是,对于是否有学生的问题并不重要。或许有人会撇嘴说,你这是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可我却觉得,酸的不仅只有葡萄呀?还有梨子、李子、梅子等等,我为什么一定要尝那酸葡萄呢?想到这些,我被不当博导的心情自然变得愉悦起来。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12394 次阅读|18 个评论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四)——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和条件
热度 1 lvnaiji 2010-2-7 09:58
吕乃基 中国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阶段的背景和条件可归结为四强四弱,即背景:外强内弱,条件:上强下弱,整强个弱,以及政强经弱。 外强内弱,指国内外经济实力比较,国外(指发达国家)强 , 国内弱,从人均来看更弱。从一开始起 , 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为了抵抗列强。在尔后百年中 , 中国摆脱列强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1949 年后 , 第一代领导人梦绕魂牵的是赶美超英。 1978 年后 , 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高 , 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 与发达国家还有距离 , 尤其是各项人均指标还较低。改革开放 , 为了保住球籍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 , 依然是第二、第三代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170 年来 , 外强内弱这一反差,以及由此引起的求生存和发展始终是现代化和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强大动力。但是 , 由反差而形成的动力可能使社会结构发生渐变 , 也可能发生剧变。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社会结构的渐变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 , 那就是三强三弱 , 在这样的条件下 , 不会发生如政权更迭这样的社会结构的突变。 上强下弱 , 指在社会中政权的力量强大 , 对整个社会产生主导影响 , 民众的力量相对弱小 , 影响有限 , 并且这种影响也经过政权的选择过滤才能发挥作用。例如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和中美飞机相撞,民众掀起反美浪潮,中央适度地让这种情绪得到有序释放,再引向现代化建设。传统上 , 中国的民众习惯于把自己的事情托付给清官、高官,诸多上访即基于此;反过来 , 官则应是父母官 , 要为民作主。甚至在 21 世纪的今天,帝皇系列的电视剧依然拥有大量观众,剧中的帝皇们大多雄才大略,深谋远虑,忧国忧民。放眼四顾,世界各国,谁人能有如此丰富的取之不尽的历史资源,以及在 21 世纪的今日依然受到民众的如此追捧?正是基于这样的上下关系,在官的引导下 , 民众的动力或不满情绪即会得到渐次释放 , 所以不可能发生突变。今天 , 社会结构转型改革开放,在政权的领导下渐次进行,民众则逐步响应、接受。由此可见,在上强下弱的情况下必然走渐进式转型的道路,或者说上强下弱是渐进式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上强下弱,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整强个弱。在社会生活中重整体,轻个人。上,就是整体,下,则是一个个分散的软弱的个体,难以产生足够强大的力量以推进社会结构转型。对整体的服从,也就是对上的服从,以保证社会结构不会发生突变,只会在代表整体利益的上的领导下发生渐变的转型。所以,整强个弱也是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政强经弱 , 指的是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中 , 重政治而轻经济 , 几千年来 , 中国历来重礼义、伦理道德 , 讲究安身立命 , 轻各种经济活动。如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科技发明是雕虫小技,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则是直截了当地要轻、抑经济活动。古代中国在物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 主要不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和向外开拓 , 而是通过限制需求、消费和追逐利益的冲动 , 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来解决物质的匮乏 , 如要求融四岁,能让梨,以及不患贫,患不均等等,由此来解决物质的匮乏。于是经济越落后 , 越要强调意识形态。例如当前的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在政治上要强化得多,特别是对整体的服从。在外强内弱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 以一致对外。由奥运会火炬传递时的情况可见一斑。由此可见 . 政强经弱也是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这里还必须指出,上强、整强和政强不仅是对于下、个和经济而言,而且对于外来说也是如此。即使外强内弱,内的政权依然稳定牢固甚至强大,否则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就有可能被打断或受到干扰。 无疑,社会结构转型之所以能渐进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上、整体和政治三强和下、个体和经济三弱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采取暴力的形式,也是因为当时的政权或是阻碍现代化进程,或是消极被动,受到内外各种干扰,无力领导现代化。 这种渐进的社会结构转型,会给中国的社会转型即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822 次阅读|3 个评论
“知识改变命运”的前提条件
boxcar 2009-12-15 19:32
吕 喆 一个女研究生杨元元的不幸死去及其背后的故事,在这种冷风嗖嗖的冬季里带给我们一种更加彻骨的寒意。同时,也正是这样一件事,又再次把那句著名的、也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并奉为真理的话知识改变命运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因为杨同学留给世人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对此,我要说, 知识确实可以改变命运,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 。 前提条件1, 知识是一种稀缺的奢侈品,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 。这是历史上无数知识改变命运的案例所发生的社会大背景。因为在以往,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绝大多数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在社会上是极少数,能读先哲们留下的古书并从中获取知识的人是很少的。这些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去做官,即所谓的学而优则仕,因此,读书人(现在较知识分子)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的精英阶层。通过读书获取知识,一个出身普通的贫寒农家的子弟,如果他足够聪明、记忆力好、文笔也好、才思够敏捷而且运气不太差,那么在几年时间里就变成一个秀才,进而考上举人、最后甚至成为进士,然后即可以入朝为官,从而改换门庭,实现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演绎一段佳话或神话,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泥腿子农夫的命运确实因为知识发生了改变。当然,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知识改变命运案例的光环之后是几乎全社会人的蒙昧,绝大多数人的宿命并没有机会被改变,只有极少数成功者可能是例外。 前提条件2, 知识是有用的,拥有知识、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也会运用这些知识 。人类的知识其实门类众多,有社会的、经济的、科学的、文化的、技术的等等,我们在求学期间,可以通过正常的教学过程系统地获得这些知识某一门类当中的一部分(与所学专业有关),其他的知识则要靠自己的自学和感悟。我们在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必须清楚一点,那就是帮你改变命运的知识通常是有用的知识。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知识对科考是有用的,结果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帮他们当了官,为官之后,官场的知识是有用的,结果学得快、用得油的人官越当越大,可能不久从县团级干到了正部级,只会科考的人可能一辈子还在翰林院干编修呢,没混上有实权的官,就没完成从读书人到大官的命运转换,所以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有了有用的知识还不算完,渴求改变命运的同学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些知识,而不能把这些知识烂在自己的肚子里,真正学以致用了,才会成功。谈完了古,咱再来论今。现如今的大学可以教给年轻的同学们很多知识,但知识当中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哪些急学先用,哪些学了备用可不是所有老师在课堂上能讲清楚的。大多数老师最多讲到哪些考试肯定不考和可能要考,其实这些原也不该讲,有时纯粹是架不住学生缠着给划重点,没坚持住原则。这些东西,本来需要学生自己去领会,把有用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学到手,在实际工作中会用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会比较得心应手,上大学的效益才会体现出来,不上大学去沿海打工当蓝领的命运才变换成了坐在办公室里面搞策划、做设计的白领甚至金领。其实从杨同学的话里可以看到,她是学了很多知识,可惜,她或许认为有知识就能改变命运了,没想到知识是不会主动帮她改变命运的,只有靠她运用这些知识去努力工作,悲苦的命运或许才能被改变。 前提条件3, 适宜的时运 。命运其实是很古怪很玄的东西,其中是有很多个人没有办法把握的因素的,这些因素中有一些是与时代大背景有关的,我姑且称之为时运。试想,在彻底取消了高考的文革期间,无论知识多少的城市青年都被叫做知识青年,都几乎没有例外地要上山下乡、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此时知识不会改变命运,除非按照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被定义为反动派遭到批斗,才算是命运被改变。同样,在高校高效率地扩招,结果会出现遍地知识分子、随便从楼顶掉半个瓦片都能击中俩博士、仨硕士、四个小本捎带一个博士后的年头,知识早已被普及(至少形式上是这样),知识分子不再稀缺,要高等教育的文凭人人都能拿出来的时候,知识的有无和多少已经不能拿来作为衡量人才智的标准了,那么命运还能因此而改变么?这是时代使然,绝对不是个人能轻易左右的,所以我说要是知识能改变命运,那也需要一定的时运。真是命苦不能怨政府啊! 前提条件4, 有一个尊重知识、量才取人的社会环境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如果一个社会变得不求上进并陷入一种知识无用论、任人唯亲、潜规则横行的状况,那么有能力的人都可能没有合适的社会角色或工作岗位,更别说那些徒有知识却缺乏实践工作能力的人了。 前提条件5, 拥有知识的人能够找对自己的社会位置,有一个合适的目标 。命运的改变不应当是空泛的理想,它需要一个更明确的目标,人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时刻给自己确定一个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通过努力逐渐迫近这一目标。在这个奋斗过程中,需要少一些浪漫主义,多一些现实主义,成功的把握才能更大一些。 以上5条,是我个人认为知识改变人的命运所需的前提条件,不当之处,请博友和读者们批评指正。欢迎一切讨论,更期待大家的补充。 =================================================== 前提条件6( 由葛素红老师提供 ): 拥有知识的人必须具备明智的辨别力和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在历经困难之后改变命运。 吴飞鹏老师说: 知识改变不了命运,能力改变人生! 鲍得海 老师说: 一命二运三风水, 四积阴德五读书 陈儒军 老师说: 信心改变命运 。 王号 老师说: 把知识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改变命运。否则,只能是负担 。 Zhaowanfu 老师说: 知识只有转化为常识、见识和胆识以后才能改变命运。 王德华 老师说:知识改变心态,知识丰富生活。智慧改变人生。毅力改变人生。 陈龙珠老师说: 没有知识,就难以改变命运,比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似乎更符合实际一些的 。 最新参考文献: 许海波 老师的博文 知识如何改变命运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9357 )
个人分类: 社会|18720 次阅读|35 个评论
读博士的十大麻辣条件(转帖)
wangshix 2009-9-4 21:27
要是经常看我博文的朋友 , 就会知道我并不是个优秀的博士生 . 本来我是没有资格写这个问题的 , 看到科学网上讨论的正热闹 , 不免心痒痒 . 敲起键盘 , 写点麻辣火锅 , 为那些打算要上博士研究生的弟弟妹妹鉴 . 以下排序不分前后 , 想到啥写啥 . 1. 脸皮要厚 . 博士生阶段的工作大多数都是需要同组的几个人或者不同组的人来合作完成的 . 你的实验或多或少都是要靠同学乃至素为谋面的人帮助的 . 你的事情对你来说可能比较重要 , 或者比较紧急 , 但是到别人手里可能就不是事儿了 . 会出现别人不紧不慢或者拒绝的情况 , 这种情况下呢 , 你的脸皮薄可不行 , 必须厚着脸皮冲上去 , 发起多次冲锋 , 直至把山头攻下来 ! 2. 不能太信自己老板 . 博士生的工作基本上都需要创新的 . 老板在给你指定方向时他也不能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部预料到 . 要是老板真的啥都知道 , 估计你做的基本也就没什么了 , 也就没有让一个博士生做的必要了 . 如果是你自己选的方向 , 那你老板也够呛知道多少的 . 遇到问题不要向老板请教 , 应该和老板讨论 , 争辩 ! 俗话说的话 , 理越辩越清 ! 3. 一定要克服依赖感 . 博士生一定要克服依赖感 ! 培 养 博士生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你独立的科研能力 . 刚入门的时候 , 有师兄带带你 , 熟悉熟悉设备和流程是应该的 . 但仅此而已 . 不要指望着你的师兄能告诉你啥想法 . 因为有高级的 idea, 他自己都去做了 . 自己的工作不能一味着随着自己师兄的往下走 . 创新对博士生来说很重要 , 当然创新性有大有小 . 因为要上档次高一点的 SCI, 没有足够的创新性是不够的 . 创新从何处来 , 到文献中去找 . 记住高级的 idea 是靠别人告诉你得不来的 . 遇到问题 , 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去解决 , 如何解决呢 ? 去文献中找答案 . 4. 要学会利用网络 . 网络可是个好东西 . 现在网上有很多学术网站 , 小木虫啦 , 阿果啦 . 博士生要学会利用网络 . 利用网络去别人交流 , 利用网络去查找文献 . 另外 , 也要学会利用网络消遣 , 看看新闻啦 , 股市啦 , 别光顾着读圣贤书呀 ! 5. 不要对自己实验室的条件进行抱怨 . 没有一个实验室的条件尽善尽美的 . 你以后要工作的环境可能还不如你现在的实验室 . 以前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 我的 idea 老高级了 , 就是没有实验设备 , 做不了呀 , 等等 . 兄弟们 , 老是这么想也不会改变什么的 , 有啥意思 ? 现在的设备动不动就 N 多 W, 难道老板会为了你那只是停留在嘴巴上的 idea 掏腰包 ? 博士生一定要立足自己所在实验室的现状 ! 立足脚下 , 才能谋万年呀 ! 6. 一定要个异性伴侣 . 这里的异性伴侣只包含男女朋友和夫妻 . 博士生一般都是 25,6 岁了吧 . 这个年纪没有的话 , 是不是有点太那个了 ? 认真读博士的话 , 精神压力会很大的 . 当自己精神压力太大或者遇到啥问题想不开再或者心理需要人支持的话 , 就会有个人陪你说说话 , 效果不错的 . 话说回来 , 即使博士生做的不怎么成功 , 也不至于两手空空吧 , 怎么也能收获一下爱情吧 7. 一定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 做博士生不光是对精神是一个挑战 , 对体力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 ! 我以前做实验 , 经常熬通宵 , 最多一次近 70 个小时没有合眼 ! 抛开实验不谈 , 博士生几乎也是每天坐着 , 不是坐在设备前就是坐在电脑前 , 看着好像不活动 , 其实时间久了 , 那是相当的累 ! 我的几个师兄读完博士 , 身体都修整一段时间 . 幸亏我以前是体育生 , 底子好 , 否则也跨了 ! 每个周至少要锻炼两次 . 我是打篮球 , 风雨不断 , 每次至少在 1 个半小时以上 . 8. 一定要会玩 . 玩看似简单其实也挺难的 ! 我也没有多大的窍门 ! 因为我也不会玩 9. 不要钻牛角尖 . 遇到问题切忌钻牛角尖 ! 博士嘛 , 要学会转换思路 ! 遇到问题 , 一条路走下去发现是个死胡同 , 要知道换条 路走 . 博士生毕竟是靠脑子吃饭的 , 说白了 , 更是靠思路吃饭的 . 千万可别学怨妇似的 , 瞅准一颗歪脖树就不撒手了 . 10. 读博士之前一定要认清形势 . 现在的博士不比以前了 . 博士毕业之后工作可不好找呀 , 现在读博士也累呀 ! 好好打量打量自身 , 没特殊情况 , 可 别读 博士了 ! 否则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 , 可别怪兄弟没告诉你呀! 看来大家对第十条很感兴趣呀,有兴趣的请参看我之前的博文当代的国内博士生牛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8846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鼠和猫和谐相处的条件
liuximing 2009-7-13 11:05
老鼠和猫和谐相处的条件:对老鼠而言 1 、老鼠要想办法喂饱猫; 2 、老鼠要为猫做好各项服务; 3 、老鼠不揭猫的短, 4 、不要让猫在主人面前为难, 5 、懂得及时回避 ;对猫而言: 1 、要知道没有老鼠也就没有猫, 2 、要知道没有好老鼠猫很难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3 、猫对老鼠不能求全责备; 4 、对弱智老鼠要积极教。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liminglei 2009-5-31 23:29
从科研岗位转为科技期刊编辑以来,随着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熟悉与投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所谓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概念以及其所需要的条件问题!由于SCI,EI期刊在我国科技评价体制中的作用不断被拔高,国内科技期刊面临着一种严重的挑战!有一次一位作者表示,他们的一流稿件投国外知名期刊,二流稿件投国内知名期刊,三流稿件才投国内所谓一级学报!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应该拥有一个庞大的投稿群体,离开了高质量的来稿,科技期刊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其次,应该有一个优秀的主编,目前,国内的许多科技期刊都是主编挂名制,主编并没有参与期刊的工作,更不要说去推动期刊的发展;第三,应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团队,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编辑很少,一般只有3-5人,编辑几乎被一些日常事务和校对工作所困扰,没有太多精力去从专业的角度与作者建立良性的互动,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期刊的发展了;第四,应该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但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科技期刊大多附属于特定的科研机构,编辑部已经被边缘化,成为一种辅助部门,在管理上没有创新。以上四点,我认为应该是一个世界一流期刊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35 次阅读|5 个评论
《相对论》及其发展 (46)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09-5-8 09:47
《相对论》及其发展 (46) 45 .两点间非惯性牵引运动的性质由其间物质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决定。 ( 接 (45)) 当两点间的非惯性牵引运动是由其间物质的引力所引起的, 则非惯性牵引运动的性质,应与该两点物质的运动质量和 4 维时空距离有关。 而运动质量还是静止质量与运动速度的函数。 当两点间的非惯性牵引运动是由其间物质的电磁力所引起的, 则非惯性牵引运动的性质,应与该两点物质的电荷和 4 维时空距离有关。 还应考虑区分近、远程,及其过渡,以及 1 线矢力与高次、多矢力,等等的不同情况。 因而,能根据相应的不同条件,统一地表达、研讨通常的所谓 4 种自然力。 ( 未完待续 )
个人分类: 物理|3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我国的科研有利与不利环境
吴信 2009-3-1 16:56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研条件有了很多的变化,下面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希望能够好的更好,不利的加以改进。 我国的科研有了很多有利条件: 1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科研基金的力度越来越大,各项奖励鼓励的政策也越来越完善。在一个国际会议上,有个华裔科学家说他的三年累计的科研经费达数百万万人民币,殊不知目前我们国内的一些科学家一年的经费就有那么多! 2 人才:我国拥有世界上绝对数量的科研人员,绝对数量的研究生。如果这些科研大军充分的深入做工作的话,我们的未来充满阳光。而且还有一大批留学人员。 3 科研条件:购置的科研 试验仪器设备水平越来越高。如果软件(人才技术和操作等)跟上那就好了 同时,也有更多不利的条件: 1 管理体制:以论文为主的评价机制。大家都想快出成果,多出成果,有多少研究人员沉下来做基础研究的?以至于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仍然非常薄弱,如何自主创新?如果不解决死板的管理机制,科研院校的研究成果将来还不如企业的好! 2 教育:虽然我们拥有绝对数量的研究生,但是随着大学生扩招规模越来越大,本科阶段的教育基础令人担忧。 3 商业环境:试剂价格贵,同样的产品,说不定质量还不如国外的,在国外却便宜很多。这点很多科研人员应该有所感受。不知道这个钱是外国人赚去了,还是我们国内中间商赚了。这点让我们很痛心! 4 社会人文:浮躁的风气横行,急功近利,以至于科研氛围不浓厚、导师引领不到位、团结合作的精神缺乏等待。这也与以上几点相关吧。 5 产学研结合不够,存在产学研脱节问题;比如生物,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很多是靠人家的东西来堆积研究成果,而技术创新不够,能够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的有多少?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鱼、钓竿与钓技
jacky2008 2008-8-5 12:22
有位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没多久就钓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 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 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 老人问: 你要钓竿做什么? 小孩说: 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也许你 会认为这个小孩太聪明了。但是实际上也不尽然,如果他只要钓竿,他也可能连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也是没有用的。 对钓鱼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钓竿,而在于钓技。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有些人埋天怨地,责怪上天不公平,没有将钓竿送给他,实际上,即使有了钓竿,有了一定的条件,还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有些人总是在埋怨条件,别人可以发高水平的文章,因为它有好条件,自己没有相应的条件,难以发表文章。当然工作条件是必需的,有了好的条件,可以作出像样的工作。但是这不是最关键的,即使有了好的条件,你没有好的钓技,仍然难以做出好的成果来的,实际上我国许多学校、科研单位的条件与国外相比一点都不差,甚至还好一些。也就是说钓竿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问题的关键就在钓技上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3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