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不负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经常性调课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
热度 4 zywsict 2018-12-24 17:32
从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大学的课堂与高中的课堂相比还是存在的一定的差异。高中的课程安排往往不会一次性将一周的课程上完,而大学的课堂都是将一周的课程在一次课讲完。以专业课《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和基础课《高等代数》为例;前者理论课程 36 学时,教学周 18 周,每周安排一次课,每次两学时(一学时的教学时间为 50 分钟);后者 54 学时,每周安排一次课,一次课 3 学时。由于大多数大学教师都是属于教学科研型,不仅有教学任务的需求,还有科研工作量的需求。之所以这样安排有利于节省教师的时间,以便更好的开展其他工作。 因此,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每周只需要上 4 次课左右就可以完成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其他时间就可以自由安排。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极少部分的教师,连一周几次上课的时间都无法保证,出于总总原因,经常性地调课,或者直接找其它教师代替他上课。个人认为这样做,存在着以下弊端。 第一,打破学生正常的时间安排。在正常上课阶级,学生应该不会有其他的事情安排。如果突然通知,该课程取消,学生往往不会将这段空余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因为这段时间往往只有 2 小时左右,所以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段时间都浪费了。此外,调课之后需要补课,必须占用学生其他空闲时间,这样也打破了学生的时间安排。 第二,补课造成的后果就是,在同一周需要上两次课以上。对学生而言,短期内接受过多的知识,是一种压力。尤其对于数学课这种类型的课,所造成的压力更大。因为数学课课后往往有课后作业,将两次课的作业集中在一次课上布置,不仅作业量多了,而且需要花费完成作业的时间也多,造成的后果就是,更多的学生宁愿选择抄作业,而不去自己做。 第三,经常性找其他教师上课,对学生也是百害而无一利。因为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不一样,每换一次教师,学生都需要重新适应新教师的教学方式。频繁的换教师,学生得不断地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这也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 第四,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情绪。经常性调课的教师,学生很可能会对其产生不满的情绪。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可能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这对学生而言,也是百害而无一利。 总之,经常性地调课或者其它教师替自己上课,这对学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教师应该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
个人分类: 教学|5358 次阅读|6 个评论
【出国不归】是【不负责】的行为
热度 6 outcrop 2012-11-27 11:54
我认为,因为嫌弃国内环境不好而逃离祖国而不回来的人,是对自己、亲人、这个民族和人类的不负责。 特别是那些留在外面,还冷嘲热讽的中国生外国人。 不爽?黑暗?为什么不留下来从自己开始,努力改变,而跑到外面袖手批评或者旁观? 如果你是一个好人,就忍心自己的亲人继续挣扎?忍心这个民族继续堕落?忍心祸害全人类? 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狱中书信》中的论述:“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仅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 作为一个男人,为什么不能忍辱负重的留下来,努力发展好自己,从自己这里斩断各种黑暗或者邪恶的链条? 当然,每个人的选择是应该尊重;但有些话,可以收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6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三不”是不是我们的文化?
热度 1 zjwumei 2011-10-27 08:58
最早听到“三不”,是在央视的两岸节目里:有一个姓宋的台湾人讲“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自称为“三不”…… 如果应用宋先生的这个“三不”去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会发现很多乱象都能解释的通。为什么是很多而不是全部呢?如果把宋先生的“三不”称为“老三不”的话,那么不知道什么时候“新三不”诞生了。“新三不”和“老三不”的差别仅是由“不主动”到“不被动”,“新三不”就变成了“不被动、不拒绝、不负责”。把新老三不放一起和并同类项,就得到了两不“不拒绝、不负责”,如果尝试用两不去理解那些不和谐时,就会发现内心是如此的平静! 两不也好,三不也好,只有谓语没有宾语,不用多说也罢,下意识都能知道宾语可能是什么!“不 * * ”这一连串的动作就像是从一把机枪射出的子弹一样,尽管落点不同,但是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所有的动作都是从自利出发,绝对不含有任何利他的成分在里面。 最近看到了很多关于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利益之争,用老三不就比较容易解释。 新三不,让我想起来一个笑话,讲的是集体食堂吃饭,但是粮食不足的时候,一天一个人想出来了一个办法,就是往给大家盛粥的大盆里吐一口唾沫……结果是别人嫌脏就不吃了,然后吐唾沫的人一个人吃的很好。但是第二天,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然后争相恐后的往大盆里吐唾沫,结果大盆变成了痰盂 总的来讲,搞破坏总是要比搞建设容易的多。从老三不的内秀蔫坏,到新三不的到处煽风点火、浑水摸鱼…… 新三不?美国的wall墙街的金融家们?真的聪明透顶了? “ 他们把土地、劳动力、厂房集聚在一起,虽然这一组合未必合适,甚至降低了生产能力,但是却取得了融资的资格,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使得融资非常便利。这样他们就兴旺了,虽然一直在做赔钱的买卖,但还是能兴旺。不是有句俗话吗:“卖一件亏一件,但是赚得盆盈钵满”(Welose money on every sale, but make it up involume) ” —— 隔壁家的二傻子 《美国欠我们的钱还能回来吗?!》 事实最终会证明,人们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不同的仅是闻道有先后而已;事实最终也会证明这一点,新三不的最终结果就是遍地痰盂而已……,如果实物商品都没有了,要那么多的钱买什么去呢? 我就不理解了,为什么一件件事情,最后一定要往对谁都不利的方向去做呢。
个人分类: 盲人摸象|36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期刊论文里也有笑话!
gghgiser 2010-11-20 15:23
上午边吃面包边看文献的时候,笑得差点把嘴里的东西给吐出来,接着再狂笑了一顿,害得实验室里面的人都以为我脑袋哪条神经出问题。 笑料当然不是面包啦,是电脑显示的文献。我最近都在关注城市热环境的研究,而这篇文章研究的是亮度温度跟A生态因子的的关系。文章的前面部分都还可以的,分析了二者关系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特征。不过同时也犯了很多人在做A生态因子时都要犯的错误,这个可以理解,论文作者跟着大家的传统走,这很正常,我看多了也开始麻木。 笑点就在文章最后一句。我们都知道文章最后写的内容是指出该研究的不足之处或对所研究领域可探讨问题作出展望。哪知道该作者把自己的、审稿人的还有编辑的不足之处都展示得一览无余:上面不是在分析热环境跟A关系吗?最后一句居然是本研究对热环境与B因素的关系分析! 出现这种情况,很大可能是这期刊论文是作者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成果。毕业论文里分析了热环境跟A、B、C等等因子的关系,最后拷出来撰写成期刊论文的时候就搞混了,完全不知道写的是毕业论文还是期刊论文。 这种笑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第一道防火墙当然是作者本身啦,论文都没检查好就投出去,是种浮躁现象,是对自己不负责,对所研究科学问题不负责的表现。第二道防火墙是审稿人,审稿人审到那些对自己都不负责,对期刊不尊重的论文作者应该予以批评指正,情况严重的甚至直接退稿好了。但眼前现实是这种错误连我们的专家审稿人都不能看出来,本质就是审稿人的不负责。当然,从论文的投稿到出版付梓之间还有很多步工序的,错误都可以在这些工序中被发现,可惜大家没有掏出心来对待,许许多多的不负责成就了许许多多的悲剧。 愿我们科学神圣的文献中不要再出现笑话 愿上海大火式悲剧不要再发生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4986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科学时报》“谷歌离开之后”一文的质疑
hanzs 2010-3-28 22:49
文/乐水老汉 《科学时报》3月27日第八版刊登一篇署名观洺的文章谷歌离开之后,评述谷歌离开事件。其实此文分析得并不很深刻,但其中的一段描述令人寻味。文中谈到谷歌发布的官方声明时这样描述:而就在谷歌发布的更改中国网站的官方声明的最末尾,有这样令人回味的一段话: 所有这些决定都是由在美国本土的谷歌高管推动并执行的, 我们在中国的任何 中国雇员 都对 这些决定,或者应该对 这些决定负有责任 。......。 而我们在谷歌网站上看到的原文是:所有这些决定都是由美国的管理团队做出和实施的, 没有 任何一位中国员工 能够、或者 应该 为这些决定负责 。 自我们在 1 月份发布博客以 来,尽管面临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他们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专注于服务我们的中国用户和客户。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员工感到深深的骄傲。 这两段话的含义正好相反,因为报纸报道的文字是加上引号的,我不知道《科学时报》这篇报道的真实用意。这不仅让我联想起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贵州中华女打记者事件,媒体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你们的起码的职业道德修养了。《科学时报》是我很喜爱的报纸,而且一向高举学术打假的旗帜,作为读者希望能得到一个明确的解释。
个人分类: 杂谈|2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