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出发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领导为何不重视你的意见
zhaodl 2011-10-22 21:19
以前我回答过这样的问题,也曾经几次公开报告中提到。前些天,又有一位同学向我述说自己的苦恼:为什么自己的意见总得不到领导的重视!自己坚信,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是对的,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绝对是出于为单位好,自己绝对坚信自己没有私心和所图,赤胆忠心,日月可见。可自己很认真地向领导建议,并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回复,有时还感觉到领导有些冷淡,甚至是不耐烦。这常常让人苦恼和心凉。 简单说来,原因就是: (1)你想问题的出发点是从你自己的岗位和角度,而领导是从全局的角度,。在你看来,具体的问题十分重要,搞不好会影响全局,而全局看重点就不一定会落到你的头上。 (2)尽管具体问题是重要的,但从全局讲,并不是最急于解决的,建议是好建议,但是目前还“顾不上追求更好,只能保证温饱。” (3)自己以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认为是最好的,但并不一定是真正最好的,在领导看来不成熟或浮浅,你越是坚持,越是感觉你固执。 一句话,应该换位思考。或者我称其为:“做小事,想大事。”站在领导的角度和高度来思考问题,来审视自己的岗位、自己所做的事、自己所谈的事。从为大局服务、做配角的角度,来做好手头具体的事。这样,自己就会自觉地根据具全局的要求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甚至是提高工作的层次和效果。基于此提出的建议,不可能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因为这就是领导想要的。 说难听些,与拍马屁是一个道理,但性质决然不同!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一个人有没有眼色。所谓眼色,就是能根据环境变化随时调整和变化,就是会察言观色。自我、自私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符合自我利益和需求的结果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4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如果没有准备十万八万的,就不要去学雷锋
热度 3 daladala 2011-9-26 08:18
原始链接: http://news.163.com/11/0926/04/7ERNC58D00014AED.html 碰,还是没碰, 简单的事实, 出发点不一样, 结果说法就十万八千里。 碰,还是没碰,这是个问题。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你如果没有准备十万八万的,就不要去学雷锋。 ------当场没有录像就不要去做好事。 女子扶起摔倒老人被指为肇事者 2011-09-26 04:03:56 来源: 新京报 (北京)  有 6167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 13 ) 核心提示:9月25日,侯女士称在菜市场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反被老人及其家人诬陷,被迫垫付了2500元住院押金。摔倒老人称他是被侯女士的菜篮子车绊倒,她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律师称因为现场没有目击证人和监控录像,目前双方责任划分很难界定。 本报讯 “做好事被诬陷,没想到这事落自己头上了。”昨日,侯女士称,其在菜市场买菜时,因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反被老人及其家人诬陷,被迫垫付了2500元住院押金。 摔倒老人李学文则表示,他是被侯女士拉的菜篮子车绊倒,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搀扶者拒付住院费并报警 侯女士介绍,昨日7点多,她和妹妹在花家地菜市场买菜时,一回头发现一名70多岁的老人倒在地上。当时来不及多想,她赶紧就把老大爷扶了起来。“他还对我说谢谢我,说我的良心真好。” 侯女士说,老人被扶起后,她还帮老人揉腿,问伤得严不严重,并打算打车把老人送到医院诊断。“他不让我走,说自己是公费医疗,儿子一会开车来接他去医院。” 8点多,侯女士的妹妹和老人的家人一起来到中日友好医院。 “挂号费和检查费的钱不多,我们就付了。后来一检查是骨裂,需要住院,老人家属让我们交5000元住院押金。”侯女士的妹夫尚先生说,把人送到医院,我们已经仁至义尽, “老人摔倒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是学雷锋做好事,当然不能交钱。 ”尚先生随即报警,离开医院。 昨日下午3点多,摔倒老人李学文的儿子李先生把老人背到尚先生的家门口,要求对方支付老人的医疗费。 “当时他儿子说,不是你的责任你为何送医院,我说我是学雷锋,他说学雷锋做好事你要把好事做到底。”尚先生再次报警。“我们正在筹备婚礼,觉得这事闹出去不好,在警察的调解下,就给了他们2500元住院押金。” 侯女士说,“以前看电视看到过老人不能扶,没想到自己会遇到这种事情。” 现场无目击者及录像 昨日晚上8点多,78岁的李学文老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他回忆,事发时,他跟侯女士 面对面 走过,侯女士拉着一个菜篮子。“市场的过道比较窄,她拉着菜篮子车把我绊倒的。”老人李先生说,侯女士应当担责。 侯女士称,她买菜的时候,“篮子车放在脚旁边,我在挑菜,不可能是我把他绊倒的。”老人倒地原因,她也不清楚。 由于没有目击证人和监控录像,侯女士表示,她还要寻找目击证人,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证明自己的清白。 说法 责任难以界定 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孝顶分析认为,双方是在菜市场发生的纠纷,由于缺乏直接的目击证人和监控录像,双方责任划分很难界定,“如果双方面对面走过,老人被菜篮子绊倒,对方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是菜篮子放在地上,老人自己撞上摔倒,则要考量当时菜篮子的位置是否影响了大部分人通行等因素,才可划分双方的责任。” (本文来源:新京报作者: 王瑞锋 ) 责任编辑:NN025
548 次阅读|4 个评论
欢迎与互勉
zhaodl 2011-8-27 17:54
由陕西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承办的“长江流域及西北地区科技期刊协作网2011年学术研讨会”于明天上午在颐和宫大酒店开幕。我不喜欢出头,本来只给我安排了一个学术报告,将致欢迎词的任务分配给了老黄。可上午临时变卦,没办法,挂了个常务之名就没有办法推脱。尽管我不会照稿子讲,但还是准备了个草稿,也便于学会工作存档。代表来自全国各地,我曾多次给旅游局的同学建议:改变西安就是文物的印象,那么我有机会也想推销一下西安的山水。也许是这个出发点,西安介绍的有点多。发出来,也算宣传一下西安。 欢迎与互勉 ——陕西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赵大良 2011年8月28日 尊敬的齐相潼主任, 尊敬的蔡蓉华教授, 尊敬的陆柯仑副局长, 尊敬的各位主编、编辑朋友,早上好! 在这秋果压枝、秋风送爽的初秋时节,请允许我代表陕西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以及学会理事长乔学光教授,对于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真挚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 从行政区划上讲西安地处祖国西部,从地理位置上讲西安位于祖国的中心,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古都。古时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立名“长安”,意指“长治久安”。 元代时称奉元路,明洪武二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历时1100余年,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有周、秦、汉、唐。 西安,北依渭河,南仰秦岭,东有华清池、秦始皇陵,西有乾陵茂陵和法门寺。西安,山清水秀、佛光普照,遗迹遍地,民风淳朴。西安,文化底蕴深厚而又不失包容进取之锐气,高校林立、军工科研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全国位居第三。如今,西安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关天经济区、西咸一体化的龙头,是全国规划建设的三个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尽管八水绕长安已不再有,但也是全国适宜人居城市之一——厚重的文化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大秦岭是人们休闲的后花园,人们饮着矿泉水吼着大秦腔,交通南北、沟和中外。长期以来,西安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名扬海内外,岂不知,那只是西安丰富资源的一部分。六月飞雪太白山、天下险峻有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翠华山、道教祖庭楼观台,七十二峪通巴蜀,汤峪温泉分东西。今年,借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向世人展现一个不一样的西安——山水西安! 我本人作为一名在西安工作生活32年的外地人,已经将西安作为我的第二故乡。因此,也有资格代表西安欢迎大家的到来! 五千年的文化,凝聚着中华儿女。汉唐雄风、贞观盛世支撑着民族的自信!中华复兴的使命和重任,已经历史地赋予我们。沿海开放、东北振兴、中原崛起,华夏大地生机勃发、争先恐后。此时,各位领导、主编和编辑能够光临指导、传经送宝,是我们的荣幸!为此,我代表陕西科技期刊,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感谢齐主任和蔡教授的临指导! 中华复兴,必然要求文化复兴。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科学技术期刊出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陕西省共有科技期刊约167种,在省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下,正在积极稳妥地改革。如何加快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增强科技期刊出版竞争能力、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作为“长江流域及西北地区科技期刊协作网”的成员,在此搭设学术交流的平台,就是希望与全国科技期刊界的朋友一起,面向未来、迎接挑战,图谋中国科技期刊的美好明天!让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勉励、共同努力、奋发图强,为繁荣科技期刊出版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恳请各位领导和朋友,不吝赐教。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在去会场的路上,我采用打油诗的形式,将西安的自然景区概括了一下,会议正式开始讲的时候,我是以此展开的。 骊山晚照狼烟起,太白积雪六月奇。 自古华山多险峻,如今浐灞绿荫堤。 翠华朱雀地形异,流饮曲江醉归迟。 栈道凌空通巴蜀,温泉汤峪分东西。 骊山晚照,关中一景;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至今犹在;翠华山为地震和堰塞湖的国家地质公园,朱雀为四季冰川遗迹国家地质公园;秦岭古道,以快马送荔枝的子午古道,有诸葛亮出蜀入关中的栈道;温泉洗浴并非临潼独有,更加专业的是东汤峪和西汤峪。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3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迷信
lnwangjunli 2011-8-25 19:06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及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迷信的。那么,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对此略微提上几句,以明确其内含。 “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英文Science的译文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迷信”是盲目的相信,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但科学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区别,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怀疑,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 想要用科学来解释身边所发生的一切现象,这种出发点本身就是错的。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科学是通过观察、研究、试验得出的知识。科学研究的对象要具有可测性、重复性、被动性,科学对于主动的或独立性的事物则无法做出研究。因此,科学研究的范围是有限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对于曾经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是无法进行研究的,所以科学尚不能证明的事物并不表示它不存在,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事物事件也不一定是不存在或错误的。如果我们盲目的偏执于某种科学知识,也很容易成为一个迷信者。 作为我们人类的三维生物由于受到认知极限的限制,对一些发生在我们周围和看不见的世界里的事件永远不可能作出任何科学解释。 有时候我们用科学来科学也是失败的,例如用科学来解释人的行为,无论你再怎么尝试也避免不了陷入逻辑二律背反泥潭的厄运。我想这也正是科学解释局限的实证吧!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工作和休闲的补记
热度 1 zhaodl 2011-7-26 10:59
路上闲谈引发的思考(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116259119216/ ),得到你的关注,十分荣幸!但有些被人误解的感觉。几个代表性评论如下: (1)这个选择实际上可以这样,来个假设,假设你现在有了1000万,我想1000万,已足以使你衣食住行无忧了,这个时候,你是选择什么都不干,还是继续从事现在的工作?有的时候根本就是命,没得选。不过自我心态却是处于自己支配之下的。 (2)人有三六九种。有的人喜欢在休闲时间折腾别人,有人喜欢被折腾,有人喜欢和工作生活为一体享受乐趣,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希望葆有自己纯粹的私人空间,保护自己下班后的丁点权利。博主的一种思想代表你的看法,可以给自己头上戴,但不能以此作冠冕,强加到每一个人的头上。 (3)我很不同意博主的观点,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要务,工作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没有工作我们一样可以很好的生活,像很多国家的家庭主妇,还有小孩老人;而没有生活,再好的工作对自己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 特此表明一下我思考的出发点: (1)人是一种智慧型动物,追寻个性解放应该是一种正常的需求; (2)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坚信追求是螺旋上升的,探讨就是这种上升的一种途径; (3)人类社会初期生存是第一的,劳动(工作)几乎是生活得全部;生产力发展以后休闲作为劳动的补充产生,进而与劳动并重;最终将可能(暂且用可能)达到劳动成为人们的享受而不是生存的工具。 (4)同理,对于一个人来讲,初期(也许有人一辈子)为生存,生活就是劳动,在解决生存问题以后开始寻找劳动和休闲的平衡点,在生存无忧以后的状态如何? 如果着眼当下则不是我思考问题的习惯。(2011-07-26)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30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兰州的一天(配图版)
热度 1 xuyingxiao 2011-7-15 08:42
两年前的8月14日,上午休息半天,下午同学将我们带到步行街。 同学去办事后我们参观了隍庙,古色古香,里面各种古玩很多。同学办完事陪我们漫步黄河畔,以前老家那里有废黄河,真正的黄河记忆中这是第一次看到。 黄河母亲像是来兰州必拍照的,拍了照片后,往下走到河边,第一次见到了羊皮筏子,惊讶于羊皮竟然可以吹得那么鼓。经不住诱惑,一起乘了羊皮筏子,一个筏子 就我们三个人加上一个撑筏子的。在黄河中漂流,经过白马浪一带时,筏子上下荡漾,惹得大家一阵尖叫。到了中山桥,转乘快艇逆流回去,天空中电闪雷鸣,雨越 来越大,非常刺激,尤其同学大喊大叫,很有气氛。待到了出发点,雨嘎然而止。这场雨似乎是老天有意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经历。上羊皮筏子时天色还亮,回来时 天气已经漆黑一团。这里天黑得晚,但一旦黑起来黑得非常快。 上得岸边,沿着黄河步行,经过唐僧取经群像,经过黄河水车公园(本来同学上午想带我们去参观的),对岸的白塔山上别墅非常漂亮,蓝色的灯光照得犹如 童话王国。最后来到此行终点:兰州中山桥,又称为黄河铁桥、天下黄河第一桥(查到一个帖子有详细介绍和大量的图 http://bbs.tiexue.net/post_3604651_1.html,这个链接已经失效了,不过用“天下黄河第一桥”作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很多介绍)。老婆走不动了,我独自快速将桥来回奔跑一遍。最后看了同学戏称的“定河神针”。
个人分类: 旅游|29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科研创新的言论集锦---来自丁香园
热度 1 timbre 2011-7-1 12:47
创新难,难创新,首先就是要找到创新的点,才能想实现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我觉得可以从如何几个方面: 1。科研扫盲,这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 首先是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没中的申请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咨询报告等全部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什么领域,这个领域你的导师和前几届做什么,这个对于硕士来说,我觉得很有必要。这相当于给你科研扫盲,对于那些博士跨学科的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 2。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创新的源头。 如连问题都找不到或不知道如何分解问题,科研的基本功需要加强和科研思考的方式需要转换。 多参加知名专家或者基金委或者部委的讲座。这个可以听到很多现实问题的描述,不一定是怎么解决,可能是抛出了问题。问题导向,往往就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还有有的虫子可以走捷径,就是关注当年国家基金(自然、社科、863,973等)申请指南和已经中标的基金项目,这些都有网站,上面都有每年中标项目和项目列表统计,多去看看。如果2007年,有个基金项目你正好赶兴趣,这时你正好处于选题时候,就可以选他,等那个基金结题了,你的博士论文也差不多了。尽管处于两个地方,但是肯定结果不一样。还有就是多观察和对经常见的问题问个为什么?不要相信任何权威,敢于对一切质疑。导师不一定是对的。许多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对权威的挑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我硕士是做实验的,我举个简单例子,农村的小孩大概都知道田边的稻子长得好,谷子饱满,我想大多数都知道阳光充足呀,肥料好呀,根系可以深入田埂吸收营养。但是估计有的农村出身的同学可能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长在田埂护边上的稻谷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平时护边上的稻子并没有被水淹没,所以这就一个问题。仅研究这个问题或现象,我原来的老板的团队就做了863,973项目,其实就是一个适度亏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延伸到医学,你看那些得胃病的人,往往是饱一顿饿一顿,或者经常吃的很饱(据说经常吃的很饱容易变傻),其实如果我们让得胃病的人吃饭的时候“适度亏缺”不就容易了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么为什么适度亏缺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发明什么药物让这个人吃了这个药胃还没吃饱情况下就产生饱意或者适度亏缺呢?所以,问题就是要平时多观察一些细致的问题或者已经发生的问题,我们往往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不问为什么,建议大家看看每年搞笑诺贝尔奖的情况。比如现在学管理,管理的问题就多了,举个简单身边例子,读博士的时候,发觉大家相互交流很少,有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许多老板开什么周会月会,但是往往是气氛不热烈,老板说得多,那么为什么这样呢?你如果深究下去,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观察,或者没有对经常的问题,问个为什么? 分解问题,我想学管理的大概知道WBS(工作分解结构),这个对于其他学科虫子来说,真的很有帮助,可以去google,百度搜索下。各个学科不一样,看了这个工具,大家结合自己学科捉摸吧。没有共同的经验,就是工具一样。最后提醒一下,在工作分解结构之前或者看问题之前,一定要高处着眼,低处着手。高处,就是你头脑里要想着你这个问题所有有关联的各个方面,而低处就是从叶子着手解决。 3。看文献——获取创新灵感或者解决问题方法的路径依赖。 看文献,不是看书。这个很多虫子也贡献了很多经验。但是我周围的人也知道小木虫,但是很多人看了那么多经验,可是看完了还是很困惑?原因何在呢?我观察了很周边的同学和同事,我发觉一个重要的就是动手太少,看纸质期刊太少。这个我想小木虫很多发SCI的,一般看国外期刊,但是现在很多图书馆的国外期刊也有纸质版本,看纸质版本,你可以浏览到你的这个领域顶级期刊相关的研究,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找不到创新,有可能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研究的领域到底有那些方向。,随便浏览纸质版本,或许一个并不相关的问题,你无意中看到了,给了你启发,电脑搜索的电子文献往往我们是按主题或者关键词搜索的,请问,你能保证你提前设置的关键词是最新的吗?创新要看不同主题的文章,很多来源于交叉和其他学科。当然有的学科即使要创新也要需要实验设备支撑,这个也是不断磨合的过程。要想找到自己创新点,我觉得看文献很重要。如何看呢?首先,准备好一个不大不小的笔记本(可以命名为科研灵感本),最好有个厚重封皮,准备一支笔。摔开电脑,周边的同学许多很依赖电脑,存了很多文献,至于看了没有,估计大多数占空间。还有电脑一看,网络一开,你得思维无法完全集中于文献,一会儿QQ,一会儿小木虫论坛等等,打扰太多。灵感=心静+环境。去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带着前面1,2想到的问题和听到的问题(也要记在你那个专门的科研灵感本上),静下心来,加起来的时间至少2个月,边看期刊的时候,如果闪现什么灵感,马上记下来,切记,一定要记下来,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注明出处,你的灵感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文献给你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当时沿着这个灵感还有其他想法,就沿着这个思路下去,直到你不知道写什么,那么就停止,看第二篇。看期刊,最好是从目录看起,稍微沾边的都要浏览一下。对于做实验的科研来说,一般期刊比较少,也比较专业,所以很快能看完。但是对于社科,比如,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来说,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期刊,所以时间很长,但是一定要静下心来,这个时间可以在一年级上完课就去读。对于社科的来说,往往创新不容易,我这里特别提醒一下,由于我原来学工科的,现在学管理,我觉得社科类的研究生一定要去浏览下工科类的杂志或者理科类的杂志或者交叉学科的杂志,一般会有大收获。我的几篇小论文都是启发来源于工科。另外,社科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所以,只要是系统问题,工科类的控制类杂志(像控制与决策,电气自动化,机械工程等),系统类杂志(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运筹学等),计算机类的杂志(计算机学报,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等)都要看。即使就是工科的也可以去看,比如有点人研究水资源配置,显然就是一个系统问题。这些杂志很有帮助。 4.利用网络——创新帮助的好助手。 网络当然有很多专业论坛,数据库等,我都将其归类为电子文献。 如何看电子文献。首先得按主题分类,很多虫子都贡献了,这里不说了。按照上3,这样你从纸质期刊得到很多灵感,那么现在你把你的这些灵感关键词或者主题,从电子文献中去索取,也要按照3的办法,看的时候,马上记下来,或者建立一个WORD文档或者专门的软件,把感兴趣的截取下来,并在旁边注明给你得启发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这个很重要,有的人看了文献,就丢在一边,看得多,丢得多。另外,在看电子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关掉QQ和论坛等东西,不要让这些断了你灵感的来路。 5.积累——创新的技巧和关键手段。 按3,4步骤,这样你就积累了很多灵感了。厚厚一个本子或者一个长篇word文件,这样重温一遍。请记住,没有积累,是没有创新的!!!!这个积累不是说把文献从数据库下载下来,放在计算就里面,而是你看了文献,你的随时闪光点或灵感的用笔记下来的看得见的积累。这样,你把你这些闪光点,找了相关文献,觉得可以写一篇小论文,就马上动手写,不要拖,不要找借口,要知道写作的激情会失去的,找不回来的。把小论文写好了,放在一段时间,再看,可以的话,修改后就投,如果觉得可以,投高一些杂志,觉得一般,投一般核心,觉得实在不咋样,就投哪些不是核心的。这里,我周围一些同学和同事,有个观念就是要发就发好的,我觉得这个不好,即使是一篇非核心的,看到自己的东西变成铅字了,心里还是会高兴的,这会给你极大的精神动力。如果,你的稿子就是要发SCI,EI,SSCI等,发了一年半载都难中,会打消你得积极性和使你苦闷,而一旦苦闷了,灵感就跑了。灵感是非常偏向哪些思想活跃的人,那些有精神的人。还有要注意,大的创新点是要靠小的创新点集成的。没有小的,那有大的。胜利的目标总是在不断的加油中接近的,小论文就算你的油,写写,你就顺了,这点对于社科类的虫子,估计很重要。 6.走向大自然——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 现在其实我们很多解决的问题来源大自然,大自然是生命的来源,也是创新的生命起源。不管你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研究,保持一个生态心很重要,过于功利,浮躁,布满灰尘的心都是创新的杀手。走向大自然,不要逛什么街和超市。这点,估计有的人会说,这与找创新点有何关系?登高而望远,试问,你在那么喧闹的超市,那么多帅哥美女从你前面经过,你的神经会得到休息吗?你的思维会有闪光吗?所以,如果在实验室或者宿舍呆烦了,不知道怎么做。不如带上自己科研灵感本和笔,去郊外或者爬山,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说不定心中的苦闷气出去了,灵感就进来了。 总结:注意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多记,心静,多动手,贴近大自然。 我的心得:没有不开窍的脑袋,只是方法不对。不是没有创新,而是积累不够。 转自 emuch 科研工作时应该培养的习惯 : 1: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培养想要成功的动力; 2: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多有点成本意识; 3:碰到卡壳时,静下心,换个角度,再多想一想,总能找到解决方案; 4:有积极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理想的结果; 5:懂得自救,条件好时,要努力;条件不好时,更要努力; 6:善于放弃,善于从损失中看到价值; 7: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或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8:不要怕耗时间,不要悔自己的选择; 9:不要和自己较劲,让证据说话更有效果; 10:记住你跑得快,别人跑得更快;要想做的漂亮点,就每天多做一点点. 如何获得好的idea 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科研,最关键的是idea,idea的出台决定了科研水平和档次。高水平的科学家一听你的科研课题和方向,就能判断你科研水平。因此,获得好的idea是至关重要的。 1. 优秀科学家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而这种敏锐性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获得的。通过几天或半个月的苦思苦想得到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idea,很可能是别人十几年前就做过的工作。但新手上路时重复一些经典实验以获得经验是很正常的。此外,科研要注重质量,千万不要为单纯地追求数量而令懂行的人嘲笑。如何获得 idea呢? A. 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不能急于求成。 B. 总结感兴趣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很有意义的课题; C. 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从中发现切入点; D. 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思维的闪光点; E. 细致地拟定方案,论证可行性。 2. 获得idea的两种途径:传统途径就是先阅读大量科研论文,弄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非传统的途径是自己先冥思苦想一段时间,有了自己的 idea后再去查文献。这样不会让以往的研究限制你的思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别人没作过的东西,也许不是因为别人没想到,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可能性。 3. 获得良好idea的基础前提: A. 在科研前必须弥补基础知识,这是看懂文献的基础。 B. 广泛阅读文献是支撑。硕士至少查阅600篇,粗看300篇,细看100篇,研读50篇。博士至少再多一倍,并始终关注国际动态。 C. 学会阅读文献,读懂文章。建议先review再article,先中后英;看10-20篇review后看研究性论文。拿到一篇研究性论文,先看标题,立即停住,问自己几个问题:(1)想想别人这文章是怎么做的(可参考材料方法)?会做哪些内容来说明其标题?(2)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吗?(3)如文章是近半年内发表的,该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引出了什么问题(结合你看的综述)?接下来仔细看摘要,就知道你的想法是否与别人吻合?(4)看完实验结果,再思考有什么地方不完善?有没有深入或拓展到底?一般来说,SCI-3分以下的文章只可能做了一部分机理,下面肯定有东西可做,关键是你自己要思考,去发现。 4. 长期作战持之以恒。做好上面所述要求肯定会有所谓idea,但过程艰辛,需长时间磨练,需要patience和passion。有天赋的人能考上海中科院生命科学院,北京中科院那几个所,北大、清华。耐心干5年,这些地方正为中国带来更多本土nature、science文章。 创新性思维的天敌 1. 从众心理和思维定势 科研思维也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同一个单位的人容易搞相同或相似的解决方案,并形成一种定势,限制你的创新性思维。比如在申请NSFC过程中就可看出,有一个人搞凋亡中标了,大家都来搞凋亡;有一个人搞RNAi中标了,大家都来RNAi。结果是盲目跟踪,毫无创新可言。在此,姑且将这种怪现象说成是“从众心理和思维定势”。 在从众心理影响下,定势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跳出来。我原来所在的研究所,就有一个类似的情况,见什么热就搞什么,没有从一而终的精神,打一枪换个地方。 要真正潜心搞科研,一开始就应该努力避免跟跳入了身边同事的一个模子里面去了!!避免一叶障目。当然,看文献不全面、不权威,也是限制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看文献应该看一定档次的,具有不同倾向的观点,不能选择文献来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拓展思维、发现真谛!! 2. 先入为主 在社会交往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貌取人。 我们在科研中往往也会犯这种错误。在对现象了解还不全面的情况下,就认为已经了解了本质的东西,结果闹笑话。我们有些专家,正因为他是专家,他对自己的观点就深信不疑,于是对别人的研究结果先入为主的进行了一次并不真正客观的评估;非常可惜的是,有些专家在过高估计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的同时,忽视了对立的意见或观点。结果必然限制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并产生错误导向。 比如,生物医学专业的人可能都知道,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搞清楚。但在我们的媒体上居然会看到“我国在脓毒症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之类的报道。相关专家在这些报道中还能泰然处之,显然他们的观点是有局限性的,并没有反应这个领域的真实现状,并不是真正取得突破进展了!!而是变了个花样再一次重复了国外相关研究的结果而已。相反,刚入门的学生看文献就没有个人嗜好和观点选择倾向,所以更客观些。或许,这些学生也许才真正知道那个领域内真正发生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那些是已经发生过的、那些是还没有发生的,等等。然而学生的那种并非先入为主的相对客观些的观点即使提出来,有人相信吗???? 创新性思维的源泉 如果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办法谈科研问题。经过几年的科研工作,自己在这方面有了积累一些切身体会和感想。 一、创新性思维的源泉 (1)交叉学科的学习过程 我身边有个点子特多、特好的人,连续中了5个NFSC面上项目和一个重点项目。他的学习经历是:师范学院本科,农业大学硕士,医学博士,后来还在生物物理方面与某综合大学做了些合作研究。这个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正是他思维开阔的重要基础吧。 他的思维是发散型的多向思维。他在考虑医学问题时,可以将物理或化学中很基础的问题与之巧妙联系起来。刚开始接触时你会觉得这思维很怪异、很不可理解,但听他分析讲解之后你就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最后就是拿到NSFC资助了。在他身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其实说乖也不怪,国外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经历吧。其他专业的我不太清楚,仅知道搞医学生物学的那些科学家,他们的基础学科的知识非常扎实,以至于同样得出了一个结果,在他们的讨论里面,总会科学的预见这个结果的可能意义,而我们就不一定做得到!这也是他们高明之处,也是学科交叉的力量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名符其实的双学士学位,有时可能要比一个直线发展、并在同一个学校获得的硕士学位要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 因此,交叉学科学习对拓展思维非常有益。 (2)不同专业的人员交流过程 我们都有同感,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交流中,会突然打开你多年的谜团。因此,科研工作者加强交流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什么都没有听进去,但却使你有了一个“想法”(idea),那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说白了,这个ider的产生,其实就是在别人报告的刺激下,自己所谓灵感的爆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要重新学习一个专业可能很难,因此,跟不同专业人员的交流可能是获得创新思维更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 这个问题还可以说大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扶超声聚焦刀的产生过程就是这样的。王教授的专业是妇产科,他在与工科学者的交流过程中提出如果将超声聚焦,是否可以用于肿瘤治疗?这样,一个原始的创新就出来了。我们可以想象:产生超声、以及超声聚焦的设备,都是工科学者的拿手好戏;生物医学专业工作者看来很复杂甚至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有可能就是小菜一碟!这就是现在很多研究小组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小组中既有医学生物学的、也有工科的、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的,这样的团队是很有战斗力的团队。 (3)刚刚接触新的领域时 跟日常生活中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对周围一切都特别警惕和关注一样,搞科研也是如此。你多年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都可能在这一刻与新领域内的任何东西的任何细节发生碰撞,产生火化。过了这段时间,火化可能就越来越少了,而且思维定势也逐渐形成。因此,要十分珍惜这段时间和这种机会! 记得我从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生)考硕士研究生,结果被调配到了一个基础研究所。接触的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是一个搞研究的领域,这和临床医生有很大差别。就是在刚刚进入研究室的那段时间,我的新思维新点子很多,虽然有很多都是被后来的工作证实为可笑的想法,但就是从中产生了一些有用的想法,老板对此也很高兴。再往后,新点子就很少了;到最后,我的思维几乎就跟他们一样,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了。 就是这个过程,让我真正认识到,我的博士学位一定不能在获得硕士学位的同一个单位攻读!应该吸取其他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 (4)特别要注意你身边点子花样本身多的人 搞科研要分人的,不是任何人都适合的。就医学来讲,有人特擅长搞临床,有人特别能搞创新发明。还有人就是创新思维很发达,想法多、奇、怪、新,这种人可能会有较好的创新思维。跟这种人交流,你也会受益匪浅! (5)注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 国内的科研课题,许多都是在开题论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结果了,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有时候刚刚和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反,或出现我们根本就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然而,这很可能才是问题的真实结果。因此,此时千万不要简单的以为这是实验“出了错”,或者是“意外”,而应该想到这有可能就是新发现的开始!是创新性发现的苗头!!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该重复实验,确认所谓的“意外”究竟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还是一些干扰和假相,一旦经实验确信正确,那就可能是很好的一个出发点。 说得太好了,就是要在大量的实践(阅读文献)上思考和总结理论(闪光点),只有积累一定的量变(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进行独立的思考)才能引起质变(自己的创新)!!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543 次阅读|2 个评论
群众的魅力
热度 2 sheep021 2011-6-10 17:22
毛泽东所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是群众观点的一个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 有无群众观点似乎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 ——毛泽东《贯彻执行十大政策》1943年 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都有了,就是缺少群众观点,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宁肯把更多钱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的群众需要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花钱也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 ——邓小平:《今后主要任务是搞建设》1957年 邓小平同志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总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邓小平同志坚持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吸取思想营养和前进力量。他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 ——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04年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3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点小体会
jing 2011-5-16 08:16
大师之大,不在于其巨著没有错误,而在于其揭示的真知灼见! 这是我读书到现在,一个自以为可以的观点,可惜来得还是晚了一点。 回想起来,刚上学时,自己是典型的唯书本,唯老师者,老师、书上说的是圣旨,金科玉律。后来,看到了一些人陷入另一个极端,以寻找名家的小错误为根本出发点。丧失了独立的创造力。可惜可惜。 不过,没有小人物的烘托,哪来的大师了?所以,先当好小人物吧。
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创新型企业的成功特征
sunapple 2011-4-19 20:13
作者:张赤东 分类: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 Tags:鸡肋 浏览:200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11-03-10 20:55:50 大量“长寿”企业的成长史表明,以创新未来产业或改变现有产业结构、以对自己有利为出发点来制定企业战略的产业创新战略,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所在。 产业创新要取得成功究竟涉及哪些具体的因素,国内外的研究者已逐步总结出了一些对创新成功来说最重要的因素。 兰格力士等调查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创新成功的经验。调查表明有7个因素对创新成功很重要: *创新组织中有一个处于权威地位的杰出人物。 *创新组织中有其他类型的杰出人物。 *对某种市场需要有清楚的认识。 *对一项科学技术发现的潜在价值和用途的认识。 *创新组织内的良好合作。 *资源可获得性。 *来自政府方面的帮助。 有6个因素可能导致创新的延迟或失败: *相关支持技术不够发达。 *创新没有市场或需要。 *高级管理层没有认识到创新的潜力。 *对新思想抵制。 *资源短缺。 *糟糕的合作与沟通交流。 由英国Sussex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发起的,在创新理论方面的几位著名专家(R.C.Curnow,R.Rothwell和C·Freeman)主持完成的SAPPHO工程,对英国企业产业创新进行了系统研究。SAPPHO工程是世界上创新方面的首个权威性研究项目。该工程详细分析了英国许多创新上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成功的创新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对用户需要有较好的关注。 *对市场给予更多的关注。 *开发工作效率较高。 *能更有效地利用外部技术和外部建议。 *成功创新项目的负责人比失败项目的负责人有更高的职位和更大的权威。 弗里曼等对企业创新作了系统研究,总结得出20世纪全球产业创新上成功的企业具有以下10个共同特性,并认为下面10个因素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基本条件。 *较强的组织内部专门性的R&D投入; *良好的基础研究能力或与在基础研究方面领先机构的密切交流。 *利用专利获得保护和获取与对手讨价的能力。 *公司规模足够大,有能力长期支持高强度的R&D活动。 *缩短与领先竞争对手的时间差。 *承受高风险的预期。 *尽早构思或识别有潜力的市场。 *密切关注潜在市场并全力以赴培育和扶持用户。 *企业家能有效协调企业的R&D、生产和销售等活动。 *与外部学术界和顾客良好的沟通能力。 综合国外大量创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成功的产业创新有三个共同特征: (1)导致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对成功的创新无法进行单因素解释,不是一、两件事做得好就能获得创新成功。不仅每一个成功因素都很重要,而且所有因素的结合也很重要。 (2)成功因素具有一般性,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企业来说,成功的因素具有一定共同性。但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不同行业企业有所不同。 (3)成功是以人为中心的,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在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 产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企业成长途中的重大转折。成功的产业创新要求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等方面有力的支持。产业创新实质上是上述三项创新的系统集成,任何一项创新的不足或滞后都将影响产业创新的成功。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同人看待核能的角度是不同的
热度 7 cutefay 2011-3-19 14:32
日本核泄漏事件也引起科学网上众多博主对是否应该发展核能的讨论。观点基本分为两种:1、不能因噎废食,还应大力发展。2、为了民众安全,不应该发展。 我觉得,是因为不同人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引发的。 先说说反对方的出发点:完全是一种为民着想的思路,不希望中国也因为核问题而伤害到百姓。这种观点应该说愿望是好的,能够有这种意识的人是仁爱和正义的。 再说说支持方的出发点:是一种从国家战略全局考虑的思路。核能虽然具有隐患性,但为了国家发展,没有其他的发展了。如今这些新能源当中,风能和水能受地域所限,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发展,何况三峡这样的水电站也存在更多的问题。生物质能虽然可以为人类提供资源和液体能源,但是目前在技术上和环境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是曾经生物质能研究的,虽然我不想说生物质能的坏话)。太阳能目前成本太高,划不来。并且这些其他新能源的问题不是三年五年能够解决的,有可能需要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够真正解决。而只指望着煤和石油也不行,那么虽然核能有危险性,但现阶段也只能通过发展核能来满足国家对能源的需要了。试想:如果能源供应不足,如果我们的家里天天停电以节约能源,如果电费上涨了很多,那么民众肯定又不乐意了。 其实,我觉得国家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明明知道核能有一定的不安全的因素,但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也只能如此。这就像“苛政猛于虎也”,明明知道老虎危险,但没有办法,只有自己提高安全性,别被老虎吃掉了。不过,这两者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地大物博,可以通过牺牲一小部分地区的利益来建设核电站,以满足整个国家的需求。然而,被牺牲的地区要付出着多大的代价啊!就像是在当地埋了个定时炸弹,或许现在不会爆炸,经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出问题的风险会越来越高,以后的子孙还怎么活啊? 因为国家要在我家周边建三座核电站,我们那片地区就是被国家牺牲掉的地区啊!所以我不希望如此,内心充满了悲哀。我想,倘若国家要在陈安博士家附近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建一座核电站的话,或许陈安博士对发展核电的观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这样潇洒了,或许也会像我一样,在理性上认为国家目前也只能发展核电的同时,感性上又会有一种不希望自己是被国家牺牲掉的人。 所以,我觉得无论大家持有什么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的分析。只是立场不同导致的观点不同罢了。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285 次阅读|16 个评论
根治期刊敛财,“猛药”何处寻觅?
热度 10 qpzeng 2011-3-6 21:35
为了刹住学术期刊滥发论文、乱收费的歪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出手整顿,对收取高额版面费的学术期刊责令整顿甚至停办!我曾经说过, 官方的 这个出发点是对的,但策略不恰当!因为期刊收取版面费原本就是国际惯例,更是今后开放获取这一主流出版方式的必由之路;其次,造成今天的乱象并非杂志社或编辑部一家的错,错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畸形”的论文发表需求! 就像毒品买卖一样,如果不收治毒品成瘾者,他就会千方百计弄到毒品,花钱更是在所不惜,那么要杜绝毒品买卖是不可能的!当然,敛财杂志是有的,一心想发横财的编辑也是有的, 你“上面有政策”,我“下面有对策”。 有人说,你不是要查版面费吗?我不收版面费!改让作者交理事费、顾问费、会员费,等等,你如何查?又有人说,什么费都不让收?那好,我出专刊,每期出一个学校,封面为学校做广告,封底为校长唱赞歌,我就不信他们不赞助,我看你怎么查! 尽管以上是我虚拟的“沙盘推演”,但不要以为那样的事不会发生,生活中演绎的真实故事也许比我想象的还要精彩百倍!我的意思是说,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用追查高额版面费的方式断定一种学术期刊的优劣是徒劳的,无异于“高射炮打蚊子——不着边际”! 那么,应该到哪里去寻找根治学术期刊敛财的“猛药”呢? 首先, 从作者及其单位那里找。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定期发布权威的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引导作者向影响因子高的杂志投稿,让作者所在单位从只要求文章数量向要求文章质量转变,使科研业绩的评价慢慢步入一条良性循环轨道,这样那些没有人投稿的杂志也就只能关门大吉了。 其次, 从杂志社及其主编那里找。 允许杂志社收取版面费,但应明码标价,并公开发布收费标准。同时,让作者对即将发表的文章有选择不付费不开放获取和付费开放获取的自由,不得强行要挟:不缴费就不发表!否则要追究杂志社及其主编的责任。经抽查,情节轻微者,责令整改,情节严重者,吊销执照。 再次, 从责任编辑那里找。 任何一篇文章,在未经评审前,责任编辑不能根据作者是否同意支付版面费而决定是否发表。编辑只有判断权,没有评审权,若评委不同意发表的稿件却在杂志上发表了,应定性为故意违规行为,要追究责任编辑的责任,轻则检讨,下不为例,重则开除公职,永不录用。 最后, 从评审那里找。 要求杂志社建立严格的评审档案,每篇被接受的文章至少要有2-3位作者自选评审人的完整评审意见。经抽查,凡是编辑部不选择作者推荐的评审都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并一一记录在册。如果发现编辑“偏爱”某些有“关系户”嫌疑的评审,不仅要追究编辑的责任,而且要查处不良评审,并予以曝光! 俗话说:“不立规矩,不成方圆”!由于学术期刊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因此应该对其进行综合治理,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相信,只要下决心整治,方向对头,方式得当,就会出现很大的改观,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059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学导式创新中小学实践案例-7山东-z5 荣成四中
ljkf 2011-2-22 16:18
学导式创新中小学实践案例-7山东-z5 荣成四中 北琴海鹏 转发 7---z5 荣成四中 三级教研 集体备课的新尝试 荣成四中 三级教研 集体备课的新尝试 荣成四中 总课题组 2010-4-7 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多、教学经验不丰富的实际特点,结合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教学内容新而方法旧、学生学习忙而效果差等矛盾现象,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为基本出发点,同时综合考虑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试图增强教师在新的教育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协调性,从2009年三月份以来,学校在各个学科中全面实施三级集体教研活动。老师们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按照学校确定的三级教研的模式,发扬集体备课的优良传统,积极尝试,认真开展大组教研和小组备课活动,从教研中总结经验、体会收获。 一、依靠行政手段,推行三级教研,顺应新的教学环境要求。 集体备课的提法由来已久,而且我们学校也对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十分成功的探索,取得并推广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面对素质教育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效率是重中之重。因而学校领导一班人对过去的教研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1) 从教师的发展来看,我校教师队伍中老教师少,青年教师比例大。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师资队伍能真正实现三个年级大循环,也就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人人都能够对高中阶段本学科所有的知识充分把握。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全体教师都能迅速掌握本学科全部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及教学要求。而以往的集体备课方式是显然无法实现的。 (2)以前的集体备课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每节课老师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从教学方法和策略上也能够达到同年级教师间互相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但始终按传统的集体备课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很有可能会使组内教师产生经验主义,拉新车走老路的现象容易出现,教学会做很多无用功,影响到工作的效果。 (3)从提高课堂效率来看,我们的教研活动必须要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活动和课堂设计的研究,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充分考虑学生需要,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老教师有丰富的教的经验,青年教师则拥有更加贴近学生、被学生认可、接受并喜欢的教学方式,让教与学完美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 如何让老教师的宝贵经验成为全校的共同财富?怎样让青年教师的新点子、新方法有展示的舞台并不偏离航道?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讨论、研究,在我校强力推行三级教研。为确保三级教研真正有实效,学校研究出台了相关措施: 1、由教科室牵头,在语、数、英三大学科进行试行,研究出相对合理的程序,并在全校强力推广。 2、在试行的基础上,确定三级教研的具体程序及相关要求,学校成立由校长亲自挂帅的三级教研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对全校各学科的三级教研统一规划,确定出具体时间,固定备课场所,在课程表上予以体现。实行领导包组负责制,由教导处和科研处的主任分别负责各学科的三级教研活动,全程参与三级教研的每次主题活动,进行指导,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不断改进教研程序。 3、将三级教研活动制度化,并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及日常考核挂钩。业务上,充分调动大组长的工作积极性,进行业务上的指导,使他们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 4、教导处每月安排一个学科推出一节校级优质课,学校同学科教师全部参加,分管领导和其他无课教师也必需参加听课。同时,出台了校园新秀评比办法,以激励青年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力争让他们在激励中尽快取得进步。 二、三级教研,充分的准备和严格的操作规范支撑。 通过三个学科组的试行,教科室根据学校研究的工作思路,结合教师提出的建议和看法,设计了一系列教研用的表格。其中包括:(1)《三级教研大组教研内容表》,这是供第一级教研时使用的,里面有对于上个教学单元的反思、下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安排、一个教学单元知识内容的分析、学生学习基础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学策略)的建议等内容,这个表格由各年级的备课组长使用。(2)《大组教研记录》,这是供第一级教研时学科大组长使用的,主要记录各年级备课组长的发言内容,为大组长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提供方便。(3)《领导干部参与教研记录》,这是供第一级教研时分管主任使用的,用于记录各年级备课组长和学科大组长的发言内容,为主任提出教学建议提供方便。(4)《年级学科教研内容表》,这是供第二级教研时使用的,里面有对上一节课堂教学的反思、对下一节课的教学安排、下节课的内容分析和学生基础分析、教法和学法指导的建议、下节课的课堂设计,这个表格由学科年级组集体备课的主讲人使用。(5)《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这是供第二级教研时备课组长使用的,用来记录主讲教师的发言内容,为备课组长提出讨论的话题和提供教学的建议提供方便。(6)《个性化教学案设计》,这是供第三级教研时教师个人使用的,用于整理经过两次教研之后形成的教师备课方案。 看着学校印发的一堆堆表格和记录本,老师们刚开始的时候觉得三级教研是一种十分繁琐的、凌乱的任务。但是细想一下三级教研的操作程序,我们会发现,这种集体备课方式并不麻烦,其实就是把以前的备课方式进一步细化,记录更具体、分析更细致、项目更完整了。 三级教研该如何操作呢? 先周备课是开展三级教研活动的前提。每个周一次三级教研活动,三级教研活动之前,每一位教师都要把下个星期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单独备课,把备课方案书写在备课本上。各年级的备课组长根据下周的教学内容,反复斟酌修改自己头脑中预设的备课方案,并按照《大组教研内容表》的项目,把上周授课的反思、下周教学的安排、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重点章节的备课设计逐一写在《大组教研内容表》上。集体教研的时候,三个年级的教师围坐在一起,各备课组长就按照《大组教研内容表》的项目进行交流,同年级的教师一边听各自备课组长的交流,一边对照自己的备课设计,把遗漏的知识和组长的优秀教法记录下来,另外年级的教师则从备课组长的交流中学习和掌握其他年级的知识和方法,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学科大组长边听边做记录,然后对各年级的下周教学工作进行点评,指出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要略讲,哪些知识只需了解,哪部分适合用哪种教学方法等专业性的问题,并对两个年级的教学策略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就完成了第一级的教研活动。第一级教研,主要解决的是各年级教学中的方向性问题,防止出现教师教学中知识点的疏漏、防止出现知识讲解深浅度掌握不好、防止出现教学中忽略对学生的考虑等大问题。 大组教研之后,年级组在每次上课的头一天,都会进行一节课的小组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和组员轮流主讲,主讲人根据大组教研的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备课方案,并按照《年级学科教研内容表》的项目,交流对上次授课的反思、明天课程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明天课程的教学设计。除主讲人之外,其他教师都在对照主讲人的发言修改补充自己的教案,备课组长还要做好《学科年级组集体备课记录》。主讲人讲过之后,备课组长根据记录,要对主讲人交流的知识处理方法和教学思路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教师也要把自己的好做法或者困惑以及不同意见提出来,大家热热闹闹地讨论一番,最后由备课组长汇集大家的意见,敲定教法和学法指导的方案,形成明天课堂教学的共性教案,并由主讲人把讨论形成的结果修改记录在《年级学科教研内容表》上,以备大家制定个性化教案时参考。这个过程就形成了第二级教研。第二级教研主要解决学科教学中的操作性问题,形成对学生的具体分析意见、对知识处理的优秀方法、课堂具体环节的有效和高效操作方法,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淘劣存优,达到全年级组共同提高、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小组教研之后,每个教师开始动手整理自己课堂教学时要使用的教案。因为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每个教师教学的风格特点不同,因此我们的教案最终不是完全相同的,教师们的教案应当体现着自己的教学特点,但是大家讲授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典型的教学实例都应当是一样的,因为那是我们集体教研的结晶,是我们大家共同提供的优秀资源。教室最后确定的自己的教学方案,书写在《个性化教学案设计》上,用于课堂教学。这就是第三级教研。第三级教研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教师整理出自己上课用到的教案,教案一定要做到知识不漏、方法优秀、个性突出、效果良好。 三、三级教研,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尝到奶酪的甜味”。 1、教研活动制度化并与相应的激励措施结合,有效地保证了三级教研得以顺利推行。分管主任全程参与,使教研活动的实施过程、每个环节得以认真落实。校内学科优质课的观摩,进一步使备课效果得以体现和展示。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的评优选模活动中,青年教师难以突出的矛盾,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三级教研活动收效显著。 2、三级集体教研,让每一位教师都充分了解了每一节课要做的事情,知道了哪些要重点做好,明确了每件事要怎么做,课堂教学的方向更加准确、目标更加精确了。通过第一级教研,老师能重温其他年级的课程,心中形成了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有助于整体把握教材,更好地处理知识的前后相连,融会贯通,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并从其他年级的教学中,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事例、方法,应用到自己年级的教学当中,为教学提供了公用的素材。跨年级间、同年级间的学情交流和教学反思交流,让老师们看到了学生更加真实的实际情况,为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提供了真实的依据。三级教研的方式,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了解三个年级的教学任务,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每个人都从三级教研中尝到甜头,得到收获,既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四、不断完善,追求精益求精。 目前由于我们的三级教研活动仍然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其设计和操作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根据老师们提供的看法,学校发现有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特别是现在很多学科实行“选课走班”、“分层走班”,出现不同的教师所教的模块不尽相同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和加强三级教研活动,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1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名家论创造
热度 1 wyc 2011-1-17 16:13
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说 :“每一种创造行为,首先是一种破坏行为。一种思想越新 颖、越重要,它的破坏性以及继而给我们带来焦虑烦恼也就越大。人们天 性倾向于抵制新思想,抵制的程度与这种新思想的新颖程度,这种思想对 现状的影响程度以及这种思想与传统和习惯相背离的程度成正比。” 因此 说,坚持保守是一种人之常情,而创新却需要勇气和自觉。但是,爱因斯坦则另有高见。他说:“站在高层次看低层次的事 物,则看得清晰、全面。所谓居高临下,一目了然。”人类认识的这种进化关系与特点,爱氏指出:“我们可以说建立一种新 理论,不是像毁掉一个旧的仓库,在那里建起一个摩天大楼。他倒是像在爬山一样,愈是往上爬,愈能得到新的、更宽广的视 野,并且愈能显示出我们的出发点与其周围广大地域之间的出乎意外的联系。但是,我们出发的地点,还是在那里,还是可以 看得见,不过显得更小了,只成为我们克服种种障碍后爬上山巅所得到的广大视野中的一个极小的部分而已。科学认识的典型 性就在于此。”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0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