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环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存逼迫出假货,宽松环境出科学
杨学祥 2010-1-3 06:06
生存逼迫出假货,宽松环境出科学 重发者按:学者杨文志最近指出,井冈山大学钟华(41篇)、刘涛(29篇)发表在《晶体学报》(Acta Crystallographica)C分卷或E分卷上的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些文章全部被撤销,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C或E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钟华、刘涛在2006年至2008年间仅凭修改一套原始强度数据而发表上述系列文章。论文造假已经在国外创纪录,原因何在! 在现实生活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正业已经无人问津,补课、辅导、押题、代考却成了热门行业,论文造假更是如火如荼,网上广告比比皆是。从副业捞钱到贪污腐败,这条道路还能走多远? 现在转发2009年2月的一篇文章,希望能有益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制之祸:科学家在为生存而战? 在科学网的留言板上,一条新消息令人瞩目: 孙尉翔:《自然》社论称中国重大科技项目更像分赃: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7/n7232/full/457935a.html 。2009-2-25 2:54:41 该文是发表在2009年2月19日英国《自然》杂志的文章《Collective responsibilities(共同的责任)》。 科学研究是上层建筑,它不仅需要科学家本人的才能,而且需要社会和政府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这种投入在短期内未必就能获得收益,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成功,任其自生自灭只能断送国家的前程。 如果让科学家自谋生路,这非但逼不出高质量的发明创造,科学家本人也会命悬一线:有谁会雇佣痴迷于歌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有谁会研究两弹一星?有谁去搞农田水利建设?有谁会研究职工的安全保障?有谁会研究环境的污染和防治?有谁去搞灾害规律研究?如果政府不搞这些公益性的科学研究,科学家是无法生存的。 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倘若让武状元自谋生路,除了打把式卖艺之外,也只能作飞贼大盗,干些保镖黑道的生意。封建帝王尚惜才用才,到了我们这一代,为什么突然撒手不管了呢?让科学家自谋生路,就是逼科学家空手套白狼:做毫无希望的大项目。作有实践价值的小项目,短期内谁能保证一定能成功:地震不能预测,旱灾也不能预测?老天爷下不下雨管不了,水利工程为什么没人研究? 现在谈论科研腐败论文造假的议论越来越多,关键在科研体制之祸:生存大于科学利益,腐败造假就不可避免。大学评估中的材料造假曾轰动一时,集体利益造就了集体错误。 只有给科研人员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他们在无生存之忧的条件下才能一心一意研究科学问题。作为教师,我从来不嫉妒科研所拿多少项目,因为我知道,不如此,科研所就不能生存。 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采用什么科研体制,最终都是国家买单。不同的是:生存逼迫出假货,宽松环境出科学。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6978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902/0226_23_1035000.shtml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2/26/content_891587.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53 次阅读|5 个评论
钱老们,我对您诸位有意见
wangxh 2009-11-16 19:25
无名鼠辈,竟然口出狂言,竟敢对钱老们大不敬! 按照鼠目寸光的角度,吾等小儿觉得钱老们应该肩负起三项艰巨的任务: 第一,带领队伍攻克两弹一星之重任。你们已经非常出色地完成,使美帝国主义等商量事儿时,不敢忘记中国的存在; 第二,培养一批出色的科学家接班人。诸位好像做得也不错,神州X-Y就是在老人家们不在场的情况下完成的; 第三,努力为后人 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科研环境 。鄙人单方面觉得老人家们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虽说有些强人所难,但 诸位是仅有的可以拿拐棍教训 任何 不听话者 的人 ! 刚做老师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儿:系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张老教授,整天领着三位年青教师及一帮研究生忙乎着。有一天,突然电出问题了,好像线路有毛病了。赶紧上报、维修,否则影响科研工作...... 三天过去了,没有什么动静,再去催;一周又过去了,仍然没有什么动静,张老可失去耐性了......第二天一大早到学校大门口等校长,校长的专车一进校门口,张老张开双臂就要螳臂当车。司机从来没遇到这阵势,急刹车,吓得脸都绿啦,刚想对张老发作,被校长制止。校长出了轿车,问张老有什么事儿,另外即使有事儿也不能这样干呀,撞着您老怎么办呢?校长的态度好极了......知道问题的原委之后,张老的电几分钟就欧了!【 注:总的来讲这位校长很差劲,但正所谓邪不压正嘛! 】 这么大一个国家,只有两弹一星远远不够,还应该有自己的CPU和操作系统,还应该有自己的大飞机、航母...... 这么多人口的一个国家,只有几个神州、嫦娥科研团队不行,还应该拥有CPU科研团队、操作系统科研团队......但不能出现假CPU团队、院士造假团队、抄袭校长团队等! 从小就唱,美丽的祖国像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可是偌大的花园只有几朵盛开的牡丹能够装扮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吗?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科研环境,能够培育出勤劳的园丁和争奇斗艳的其它鲜花吗? 【钱老们,请原谅给您诸位提意见,您老人家们知道我想说什么;再说了,在您诸位老前辈面前,我不仅属于鼠辈,而且还是儿童呢,正所谓童言无忌嘛!】
个人分类: 教之道|41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理解与面对“同行评议”?
jianxu 2009-9-14 21:34
凝结着自己心血的论文稿件或者是基金项目申请书经同行专家评议后被拒之门外,未能如愿。当时的心情自然是一落千丈,万分沮丧,抱怨不公平。甚至有可能会很愤怒。有一种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的感觉。其实,这种事儿经历得多了,特别是对同行评议 ( peer review )的规则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和认识,心态自然就会平和下来。 将同行评议制度所谓的公正理想化,只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影响同行评议终审结果的因素或许是很复杂,但大致上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专家是否真的很专业? 所谓的专家,只能说是在某一个比较狭窄的研究领域或者方向上有一定程度的造诣或者积累。 这里的专和同行都只能是相对的 。没有什么人是万能的,什么都懂,特别是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一些新兴和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更是如此。因此, 被选择的同行专家未见得真的是很对路,这经常是在所难免的 。特别是当一份被评审的论文(或申请书)需要多位专家的时候,遇到个别并不完全在行的专家是完全可能的。 另外,国际上对期刊稿件的评审完全是尽义务的(国内有少量报酬),是作为科学公民为科学共同体服务的一种行为。在业内知名度高的大牌专家会收到很多的评审要求,但由于工作繁忙,他们会不情愿过多地承担这样的义务,从而拒绝或者拖延评审。期刊编辑只能去选择一些名气相对较小的专家来评审,以保证能够尽快地获得评审意见。 受到学识水平、视野和经验的限制,小专家的评审完全有可能会导致错判或者误判。期刊编辑和项目管理机构经常苦于找不到合适(且足够数量)的专家。 当然,为顶尖级期刊评审仍然是一种荣誉(和享受),这也是这些期刊能够保证高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专家的 personality 。抛去专业知识的影响,还必须看到评审专家是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底线、价值观念和 治学风格会有天壤之别。有的人追求数量,有的人追求精品。他们自然也会按照自己的哲学去评价别人的工作。对于原则的把握,有的人可能宽( generous ),有的人可能严( critical )。有的人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不会随便地去胡乱发表意见;有的人自己不懂,还喜欢对别人的工作吹毛求疵,不懂装懂。一般地说来,资深一点的人会比较宽容、豁达,对年轻人给予鼓励;而新手上路者可能就会下手狠一些(因为自己过去一直是在被别人评,现在终于有了机会来评别人,心态一下子还有没调整过来)。 你的东西撞在了什么人的手里,那就要看运气了。 (三) 学术问题本身就会有争鸣。 即便专家是专业的、道德上是公正的,我们还必须看到,学术问题本身也会存在有完全不同的观点。有些问题眼下大家可能还未达成共识,甚至会在业内形成对立的学派或者圈子。实际上,这也是学术研究的一种本征特征和常见现象。 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业内人士眼里,出现完全相悖的看法是十分常见的。 如果你的东西不幸被送到了反对派手里,得到了负面的评价,那是不令人意外的。 只能算是自己运气不佳。 许多情况下,同行们之间会发生争夺成果优先权的竞争,彼此之间会存在 利益冲突 。通常,期刊(或项目管理机构)允许作者(或申请人)在一定的范围内提出要求回避评审的同行名单,以尽可能保证公正。对此,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利用。 总之,公平和公正永远只能是相对的。任何一项游戏规则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有局限性。 据说同行评议这一方法是从 1750 年起就开始普遍沿用的,至今形式上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因为没有谁能够想得出比它更好的学术评估办法来替代它。因此,我们对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必须持宽容的态度。我们所应该做的只能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拿得起,放得下,习惯、适应并尊重这一游戏规则。 相关链接 青年基金申请:功底与功夫 五月份忙碌的两件事儿 心静如水(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14543 次阅读|15 个评论
“海归”是否需要入乡随俗?
jianxu 2009-8-28 12:37
在国外居留久了,说话办事儿的风格自然会受到那里文化的影响,这是潜移默化的。 德国回来的,喜欢搞一个宽敞的办公室,副间里聘一个秘书。因为德国的教授含金量高,谱大,就是这个范儿。 日本回来的,逢人点头哈腰,请多多关照。当然,那儿的地皮紧,国内办公室的空间已经是很 OK 了。 美国回来的,天气好像还不太热的时候,就着上了七分裤、运动鞋,这叫一个 cool (爽、酷)。老美好像从来都是怕热,而不怕冷。据说是吃奶酪吃的,火大。离不开冰水。 凡是海归者,无论大小,一经回来,必然都是踌躇满志,激情无限,期待着建功立业。一下子很可能对国内体制和文化上的弊端极其不习惯,不耐烦,觉得不顺。我们与西方国家在体制上的差异固然是道坎儿,大家都可望有朝一日能够逐渐改革之、规范之。可这文化上的差异却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中国有中国的文化,每个单位有每个单位的文化。文化对学术事业发展的影响绝不应该被忽视或者低估。 有位资深的大牌科学家、老海归曾经与我谈到,科技部送 M (注:一位主管研究经费的官员)去美国基金会学习(科研项目如何运作、管理、运行),我看没有什么用。美国的那一套我们学不来,因为文化不一样。美国人(认为你的工作)有问题,当面就给你指出来。中国人这样就会觉得受不了(很没面子)。你这样做,就会得罪人。可见,老先生也点到了 文化差异对学术环境的重要影响 。 在人际关系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台湾师范大学 曾仕强 教授 在《圆通的人际关系》一书中有一些颇为到位的比较,十分发人深省。诸如: 西方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而中国的人际关系相当复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西方人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不论干什么,都要通过法律途径约束他人来防止自己上当,而且对于欺骗别人的人是相当鄙视的。中国人不会要求别人怎样,只会提醒自己防人之心不可无。 日本人就算没有本领,也要装成很能干的样子;美国人有多少本领,都要找机会表现出来;只有中国人深藏不露,静观其变,再衡量情势的变化,以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立于不败之地。 (博主:中国人听学术报告大多数都是只听,不问。) 西方人可以当面说:我不赞成你的意见。 中国人一般不会这样做。 (博主:人家肯定是不高兴,会得罪人。) 西方人不反对你欺骗自己,只反对你骗别人。中国人相反,你欺骗不欺骗别人无所谓,千万不要欺骗自己。 (博主:在许多中国人心中,学术造假好像是无所谓的。) 西方人做错了事是要道歉的,在中国,很多人认为道歉没有用。 (博主:我的下属上班迟到,我问她为什么?她只是说不好意思,好像没有任何道歉的意思。) 中西方人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有什么都会讲出来,其看法是我有事情,想跟你讲;中国人有什么事绝不会讲出来,其看法就是我有事情,根本不跟你讲我有事,为什么要跟你讲? 有位朋友作为专家参加了一个研究项目的评审会,几家竞争。看到来答辩的申请人们私下里与专家频频打招呼,眼睛放电。 朋友事后感慨: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几乎没有原则)。 显然,影响学术环境的因素错综复杂: 体制+ 文化+ 道德+...... = 学术环境 体制尚有可能在小范围内改革,而这文化恐怕也只好去慢慢领悟、适应了。 参考文献:曾仕强,《圆通的人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11649 次阅读|8 个评论
自己的名字不应该被别人滥用
jianxu 2009-8-11 18:27
学术论文署名原本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在一篇论文上署名决非仅仅是荣誉,同时也意味着责任和义务。 事实上,在专业人士看来,在自己基本上没有实际学术贡献的论文上署名,绝对不是什么光彩荣耀之事。至少被认为是不讲究(珍惜)个人学术信誉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论文的署名必须征得本人的同意,这本应该是学术界内一项基本的潜规则。可眼下,许多人对此却十分地不以为然和没所谓。 似乎有这样一种误区,在自己的论文上给别人挂上名是对他人的一种恩惠或者报答,将署名当作一种礼物来馈赠。对于那些自己没什么东西或者乐于在别人的成果上搭车、揩油者,这或许是一件(占便宜的)好事。 而对于真正在乎自己学术声誉的人来说,则很可能造成一种危险的伤害。 因为一旦出了造假、剽窃、抄袭、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结果不可靠等问题,你就是浑身是嘴、跳进黄河也说(洗)不清。再想摘得干干净净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尽管你可能比窦娥还冤,但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终究是无法挽回的。 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署名权被他人善意地擅自滥用,时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 对自己的团队疏于教育和管理。 受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很可能会不计后果,铤而走险。导师(学术带头人)必须向学生阐明游戏规则、学术道德底线和利害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到警钟长鸣! 十多年以前,有一次在实验室的复印间,看到一位学生正在复印自己的论文初稿和一封论文投稿的 cover letter (那时还没有网上电子投稿,要靠信封邮寄纸质稿件)。偶然看到,那封 cover letter 上他导师的签名并非是其本人的真迹(由于我比较熟悉他导师的笔迹)。我便问那位学生,这是你导师的签名吗?学生的回答是,导师出国了,一时不能回来,我代签了。我当时很震惊,觉得这个学生真的是胆大包天。因为在美国,冒充别人签名,是有可能被告上法庭,坐牢的。(西方国家一般没有个人印章,签名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个人诚信和法律依据)。事后才知道,他的导师回来发现后,十分生气,勒令其将稿件撤回。由此可见,什么样的学生都会有,什么样的事情也都有可能发生。 严格治军并非一句空话,要有措施。不负责任,以所谓的忙为借口,只能是自欺欺人。 (二) 与合作者之间缺乏必要与明确的沟通,缺乏对彼此学术诚信的了解。 研究者之间就双方(或多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合作研究,成果共享是学术界常见的基本活动。按照专业的方式,在合作论文的形成过程中,双(多)方要对论文进行反复的讨论、修改,直至定稿,并就论文署名(作者次序)达成一致的意见。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未征得他方同意的情况下,决定署名顺序和擅自投稿。 这原本是一项应该恪守的基本游戏规则。 有位朋友向我抱怨,某单位的研究组向他索取样品,双方商定要进行合作研究。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对方在未与他进行任何沟通的情况下,便已经擅自决定了包括他和他的一名学生在内的论文署名,将论文公开发表了。他在对此气愤之余,也为论文的质量和自己的学术声誉而忐忑不安。(诚信安在?道德安在 ? ) 某单位的 F 教授,到欧洲 E 国短期访问工作,带了一些自己学生在国内完成的实验结果,与 E 国的 教授讨论之后,利用那里的条件又补充了一些实验数据,提炼出一些新的观点,与 E 国的 2 位教授一起共同署名在期刊上发表了 1 篇论文。 F 教授结束访问回国后,指导自己的学生沿着该方向继续做了些工作,有了些新的进展。大半年之后的一次国际会议上, F 教授以原来与 E 国 教授合著的文章为母材(班底),又补充了些自己的新结果,将其打包,重新形成另文。在 2 位 E 国 教授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会议投了稿。稿件经评审后在某期刊上得以发表。事后不久, 2 位 E 国 教授中的一位看到了这篇文章,对 于 F 教授未经许可擅自在文章中将他们署名的行为非常愤慨,严肃地致函到 F 教授所在单位,并要求将此文撤销。 F 教授所在单位的领导 向 E 国 教授致函道歉,并勒令其将论文撤销。最后,不仅这篇文章被迫从期刊上撤销,而且严重地伤害了两个单位原本良好的合作关系,闹了个皆大不欢喜。 (自己不上路,习惯了乱挂名这一套,还搬到国外去,人家显然是接受不了,也丢尽了国人的脸。)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 在与他人合作时,对于论文署名的问题有必要防范于未然,以防不测。 (三) 共享导师的学生。 中国特色的博导体制,时常会对学生实行二包、 三包,乃至 N 包。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一名学生会可能有 N 个导师(老板)。 这些导师不论是否有贡献都需要在论文上署名吗? 这或许是一段有争议的灰色地带,不同的人持不同的态度。但至少学生们没有理由想当然地认为, 这些导师 本人都认可他们会必然地参与论文署名,更没有权利在他们不知情的前提下擅自将他们署名,陷一些有良知的导师于不仁不义。 不久前,一位德 国 教授与我谈起,他接受了一位本所毕业的学生,到他 那里做 博士后。这位博士后工作一年后,回到了国内某单位任职。他将在德国做的一部分工作与自己的其它工作组织在一起,署上了这位德 国 教授的名字,写成一篇论文投到某学术期刊。该期刊的编辑发现文章的英文非常糟糕。因为编辑认识这位德 国 教授,对此感到很奇怪,便打电话给这位德 国 教授,问其究竟。这位德 国 教授才知道自己的名字不幸被他人滥用。对此自然是愤怒加无奈。在他的要求下,这篇论文也被退稿。提起这件事,他苦不堪言,连连摇头。 如此看来,未经许可便胡乱在自己论文上将别人署名的现象好像真的是很司空见惯。 这些人就如同那些不走人行横道(斑马线),横穿(机动车行驶)马路的行人,对规则熟视无睹,不仅严重地干扰妨碍着正常的秩序,而且会害人害己。 这里温馨提示:如果你很在乎自己的学术声誉, B e careful !绝对不能允许自己的名字被他人滥用。 相关链接 三种人:有?还是没有? 学生毕业驱动的研究只能产出低端成果 博导 不导,谁来问责?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13298 次阅读|8 个评论
“原创为荣,抄袭为耻”咋就这么难?
热度 1 jianxu 2009-8-7 23:39
讲礼仪,守节气,知廉耻是中华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当今执政党也在大力提倡、弘扬八荣八耻。可是在学术圈子里,守住原创为荣,抄袭为耻这条原本应该是很基本的道德底线却好像十分艰难,防不胜防。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文化?观念?制度?还有解、有救吗? ● 中小学生,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孩子们的作业做不完,第二天怕老师怪罪、惩罚,只好在上早自习时互相抄,补上了交账。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幼小的心灵里也就不再觉得抄袭是什么不光彩之事了。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你有,我有,全都有。 ●曾经面试过一位想要来当研究生的大学推免生(还是来自一所比较不错的211级大学) ,问及的许多专业课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都回答不上来。我问他,这些课程在大学学习的时候是否做过作业?他说,许多学生都不做作业,靠抄别人的作业交账。大家的作业可分成几个版本,如张三版,李四版 等。不知道如此抄袭之风是否真的在当今的大学里如是说。 如果真的如此,校长的弟子抄别人的论文也就不是什么令人震惊的事儿了。 ●一次给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课考试。我一直认为 考试不是最终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考试来更好地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故此选为开卷回答。大家可以讨论,查文献。这很像在美国大学里的那种小的project,主要是训练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批试卷的时候,就发现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去做,不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显然是从他人那里抄来的答案。因为别人错的地方,他也跟着错。我将学生找来谈话,问及这张图来自于那篇文献?,他当然是回答不上来,因为根本就没有看过原文,自然不知道那张图的出处。他推辞说最近在忙些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只好去抄别人的答卷应付一下。好像是理由很充分,丝毫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地方。我当即指出, 为什么要去抄别人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去自己做,让别人来抄我们?如果大家都等着去抄别人的,原创版将由谁来完成? (其实只有完成原创版的那个人才是真正得到了锻炼,学到了本事。) ●博士论文中,绪论部分抄师兄(姐)的情况也十分常见。甚至会出现与自己的工作压根儿就不搭界,张冠李戴,东施效颦的情况。 只要是要求自己独立去完成,很多学生就会觉得艰难。 更可笑的是,论文最后的致谢部分也成了八股文,套话。什么导师把我领进了科学的殿堂之类。我曾经问过一位学生,这些都是你的心里话吗?你真的是这样想吗?你去看看美国学生博士论文后面的致谢部分,写的都是些务实的话,有些真的是很让人感动。后来,这个学生回去改写了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反而显得亲切、实在一些。不幸的是,这又成了后面一些学生的模板。又是天下文章一大抄。 ●有位北京的的哥对我说,他喜欢去秀水街买假的名牌服装,那是假冒而不伪劣。看来老百姓在心态上总是觉得仿造(抄袭)无罪,买假货也并不吃亏。 为何抄袭者不以为耻?是不是我们对此太过于姑息?太过于宽容了?已经到了法不责众,虱子多了不咬人的程度? 原创者辛苦,艰难,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与激励;而抄袭者轻松、愉快,不仅得不到道德与良心上的谴责,反而名利双收,不差钱 。这个社会岂不是很危险吗?为什么老外们总是在抱怨我们打击盗版不利?恨哪! 树立原创为荣,抄袭为耻的道德观念与风尚,建设创新型国家,看起来真的是任重而道远!说不定也要从娃娃抓起了!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链接: 论文抄袭,谁抄袭?谁受害?(2009.08.07)(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49656394226886 ) 孙嘉木:治理论文抄袭如何零容忍? 2009-08-07 人民日报:治理论文抄袭如何零容忍? 2009-08-07 周祖德:论文抄袭自己负有疏于教育管理的责任 2009-08-06 武汉理工大否认校长论文抄袭 称疏于管理 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