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道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敢问耶鲁: 你的学术道德底线在那里?你的公平, 公正, 和价值观是什么?
bugenhu 2010-2-8 01:08
我作 为耶鲁干细胞中心的( Dr. Krause's Lab) 前研究人 员,在极其困难和不正常的科研环境中,只因为坚守作为科研人员应具有的科学良心和学术道德,而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 以实名举报自已的老板团队在实验方法学上的荒谬造假案,既用其实验方法是无法得出其所发表在科研文章中的 完美 实验数据 ,而且 实验数据 相差很 远很远。而举报的结果是:造假者没有承担造假的后果,举报者却受到极不公正待遇。我何错之有?我也知道在耶鲁医学院经费开支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各位老板( PI )所 获的科研基金, 但我作为一线科研人员对自已所做的科学实验下结论时,首先我必须对科学本身负责,而不是对老板 想要的 结果 负责! 这难道不是耶鲁所提倡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精神吗? 所有代表耶鲁参入我所举报的案例的人员均为资深医学教授专家,我承认: 你们不懂Y FISH实验方法和具体技术细节,但我反复详细对主管此案的负责人 Dr. Linda Mayes 解释,这就是一个检测或标记公鼠细胞核中Y染色体DNA的直接检测或标记实验方法。我用其Y FISH方法在正常公鼠样本上做Y检测, 而总是留下大百分之几十公鼠细胞被标记成Y阴性,作为任何一个医学教授专家不需要懂其方法的具体细节,同样也会作出与我一样的结论吧。这不是该方法的漏检,还会有何其他结论吗?况且作为任何医学专家, 更该懂得任何生物检测方法均有其一定的检测敏感度,而我通过实践就发现了这个非常简单明了的科学事实:作者在其文章中所用的Y FISH方法是一个具有低检出率既高漏检率的Y FISH方法, 而绝非其文章中所说: 具有超高检测敏感度(能将公鼠骨髓细胞片子标记成小于1%的细胞为Y阴性), 这就是我举报此案的科学技术,事实,和逻辑的立足点。所以作者文章中完美的Y FISH实验数据只能是有意伪造的数字,因为作者需要这完美的数字而作为其文章中所使用的逻辑推理前提,既作者有这种需求,否则此文章无法发表!也就是说在逻辑上和科学技术上评估我所举报的案例是前所未有的简单明了,既只需要知道一个科学事实,则此案已破:既只需搞清楚作者的Y FISH 方法倒底是一个独特的具有超高检出率的方法,还是只是一个具有低检出率的不好的Y FISH方法 。 再来看你们对如此简单明了的案例是怎样进行全面认真而严肃地调查: 1. 调查程序: 我与 Dr. Linda Mayes 的会谈中已明确无误的提出:举报人只要对所发表的科学实验数据提出科学技术上的合理质疑,则证明实验数据的责任就应转到作者的肩上, 既作者有责任至少能证明她们的实验方法 能够 产生其文中的所谓完美实验结果数据。如连这一关都过不了,那么你的实验结果数据能让人相信吗? Dr. Linda Mayes 也没提出异议,我想她应该比我更懂这种有涉科研造假的调查程序在举证方面与法庭上的无罪推论正好相反。那么事实又是怎样呢? 作为举报人在与 Dr. Linda Mayes 的会谈中,我提供了以上所说的证据链,外 加对作者直接不利的电子邮件,当然包括第一作者 Dr. Erica Herzog 2008年3月6日看完我用自已的Y/SPC多重标记方法所做的小鼠肺切片后所送的电邮:她自已都承认从未将Y/SPC双标记方法搞工作过,而且看来连FISH也不工作了。但其文章中此两项实验结果数据却是完美的, 而作为其文章中此二类方法的逻辑推理前提! 而作者方提供了何证据?除了其文章中所写下的完美阿拉伯数字。对于这种形态学的实验,连一张电子图像都没有!2008年9月11日收缴原始实验记录时,作者无法交出任何与其文章 FASEB 2007 相关实验记录,而只有一句话:全找不到了。最有说服力的原始实验记录,在此关键时候不翼而飞,能让人相信吗? 2.裁判行为:我与你 Dr. Linda Mayes 和所请的科技顾问耶鲁资深教授---- Dr. Michael Kashgarian 讨论Y FISH方法的技术问题,以有利于你作出科学评估,可你找来的资深学者 说: 他自已都说不懂这技术。你让我给他一个月时间去查这种技术的相关资料。可给了他一个月,回来后他自已都说: 根本没去查此类技术信息。 最后你的顾问还对我说: 我连你所打假的目标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与你多次会谈中,曾经反复告诉你:想要知道真相非常容易,既用作者的方法在公鼠骨髓片子上做一次Y FISH实验不就可以真相大白。这也是获得此真相的唯一方法,而不是你说,我说,或作者说。况且我还告诉你了:我自已的Y FISH方法比作者的方法好,但也无法得出那种 完美数据,事实上没有人的Y FISH方法能够得出作者文章中那种 完美数据,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瓶颈问题。在几个月与你多次会谈中, 你能告诉我解决了那些技术问题吗? 3. 逻辑漏洞:2008年10月22日你们关闭案例,因为没看到学术道德问题,院长说:太完美的实验数据不一定是有意造假, 别人无法重复可有多种原因。这里你们不觉得在逻辑上留下了很大的漏洞吗? 我举报的凭据是什么呢?在多次会谈中已讲得明明白白。就是按你们的玩法,这多种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种难道不就是 :作者所用的Y FISH方法 不能够 产生那种完美实验数据,所以没人能重复实验。你们的调查科学地评估了这种可能的原因吗?别忘了第一作者自已都说其FISH 看来不工作了! 4. 判断简单: 2009年2月我只得将所有的举证负担全放在自已肩上,我将自已实验验证作者Y FISH方法所做的正常公鼠骨髓细胞片子,全景图像,技术解释全交给你们后, 再次举报此案 。 但只有一个实验方法Y FISH,和其结果 (野生型公鼠组骨髓细胞:0.8 +/- 0.8% 缺乏Y染色体)只能是有意伪造的数字。并让作者,中立方交互验证我所提供的物证。同时你们也用作者的方法在正常公鼠骨髓细胞片子上做一次Y FISH 实验,第二天下午在显微镜下一看,不就真相大白,而且我保证每人眼见为实的是大百分之几十的细胞被标记成Y阴性--漏检, 而绝非小于1% 的细胞为Y阴性。这结果看到后,你们自已再去对比作者文章 FASEB 2007 中的 Y FISH和Y/SPC双标记的结果,科学评估下看那一个结果会是真的!这不就象 1+1=2 那么简单明了吗? 5. 回避事实: 可你们的调查是什么呢?我反复问你 Dr. Linda Mayes 要一个非常简单, 但对举报人非常重要的答案:我是否为实名举报人?可你却刻意拒绝回答这问题,这样老板才能在不违规的前提下, 将举报人踢出!可是你2009年2月26日的电邮中却明白无误的写着:根据我的举报, 你们已启动了学术造假的程序来评估我所提供的材料!这岂不是有案而无举报人?更无法理解的是, 在该邮件中你还编了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故事。你说2008年秋我老板用于我的职位的基金就已到期,因当时我所举报的案例尚未了结,所以院办将我的雇佣期延长6个月。而事实却是:我老板2008年12月2日给我一信;说明从当日起用于我职位的那笔科研基金于90天后到期,且此基金无法再延。并注明此信也抄送给你。别忘了,你2008年5月30日给我的电子邮件。你们在2008年7月29日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所谓的保护方案:既由院长基金来支付我的工资为一段时间, 而将我从老板的实验室调出, 以 保护我。别忘了, 会谈后你一连给我送了四封电子邮件催我赶快进入这保护 方案。可我就是没接受你们的方案而一直在老板的实验室工作。能告诉我编这故事的目的吗? 6. 结果离谱:你们的所有调查,刻意回避的就是我所举报的如此简单的科学事实,既作者Y FISH方法的低检出率或高漏检率,所以文章中完美的数据 (0.8 +/- 0.8 % 公鼠骨髓细胞缺乏Y染色体), 只能是100%有意伪造的数字,根本就不可能为Y FISH的实验数据! 你们的调查对这实验方法及其结果数据进行了科学评估吗?也就是你耶鲁的科学家在科学技术上认为作者的Y FISH方法能够产生那种公鼠骨髓细胞的神奇数据吗?作者自已都说FISH看来不工作了,对此你们如何解释呢?你们所谓的调查是否已离谱的没边了?或根本就没谱? 7.结论荒谬:经我去信索要,2009年9月底才从ORI得到你们刚完成的所谓调查的结论:your concerns are due to honest differences of opin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ta。中文:你的顾虑是由于对结果(数据)看法和解读的诚实程度不同。而这是由耶鲁的两位本领域专家(subject matter experts)所作的评估,所以不能再调查下去了。这大概是说:举报人解读数据的诚实程度高于作者,所以才产生了这场误会。这可是奇谭,真不知耶鲁又从那里冒出来两本领域专家(Y FISH实验技术才应该是本领域吧,因为我举报的依据就是作者Y FISH方法本身所具有的缺陷--低检出率,所以其完美 的Y FISH数据只能是伪造的数字!)。2008年你 Linda Mayes 找来耶鲁资深学者与我讨论本领域Y FISH实验方法的技术问题,折腾了几个月后,你们的资深学者对技术还是一无所知(请见我的博文:事件回放和耶鲁的调查)!当然在科技层面已无必要与你耶鲁再对话了。可就这结论我得跟ORI叫板(详情请见我博文:ORI是否采用了双重标准)。在本案例中,伪造结果数据只能发生在结果或数据采集阶段(data acquisition)如根本就没做此实验,或在显微镜下明明只能看到每个视野中为大百分之几十的细胞为Y-,而写成小于1% 的细胞为Y-,均是有意伪造Y FISH结果。而对结果数据的看法或解读---这种事件只能发生在结果数据采集事件完成以后!就是没做实验,如作者只要写下:0.8 +/- 0.8%细胞缺乏Y而作为其公鼠骨髓Y FISH结果,这数据的意思就已被作者所限定,读者只能解读为平均只有0.8%的公鼠骨髓细胞被标记为Y-,但读者无法知道这为真结果或假数字,因为外人并不知道作者Y FISH方法的缺陷---低检出率。所以这次耶鲁本领域专家在科学技术做了一个逻辑混乱和文不对题的科学结论! 我的科学挑战: 只是不知耶鲁这两位大学者是否有胆量报上姓名而与我草民就我所举报造假案的科学技术问题---Y FISH实验方法,为什么我所打假的Y FISH 数据只能是有意伪造的数字在公开的网络平台进行辩论,如中国科学网或任何西方公开的网络平台。我的团队就我一人,你们可尽用耶鲁之资源,如仍不够你还可雇校外专家。这就算我,举报人通过中国科学网平台向你世界名校耶鲁大学发出的公开挑战,请拿出你的气魄,尤其是那两位本领域专家。你敢吗, Do you dare?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91 次阅读|2 个评论
“气候门”丑闻凸显学术道德缺失: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汇编(11)
杨学祥 2009-12-16 12:43
美联社:气候门丑闻凸显学术道德缺失 2009年12月16日10:0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据美联社12日报道,该社记者在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后得出结论,从被盗的气候科学家的电子邮件中可以看出,他们给怀疑者的查证努力设置障碍,并商讨藏匿数据,不过这些并不足以支持关于全球变暖的科学是伪科学的说法。   记者们认真地分析了这1073封电子邮件,这些邮件表明,尽管气候科学家对外界说,他们敢肯定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但私下里他们也存在疑虑,哪怕是轻微的、一闪即逝的疑虑。但这些交流并没有削弱证明全球正在因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变暖的大量证据。   这些科学家非常清楚外界会怎样看待并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一来,他们和政治家一样,设法调整自己所发出的信息。美国科学促进会主管科学自由、责任和规则事务的马克弗兰克尔也对这些邮件进行了分析。他说,这些科学家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深信不疑,而且受到这一事业的驱动,以至于不支持它就是反对它。   弗兰克尔看到虽然大量阐述中的有些内容可能引发了疑虑,但没有篡改或伪造数据的证据。   从有些邮件中可以看出,对于个别的气温记录的准确性及气候变化模式与数据不相符的现象,科学家存在着疑虑。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科研活动中正常的妥协,但持怀疑态度的人对某些数据的可信性提出了质疑。 (责任编辑:李叶)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589968.html 美联社:气候门丑闻凸显学术道德缺失 (2) 2009年12月16日10:04 来源:新华网   商讨藏匿数据   这些电子邮件是从在气候科学领域颇具影响的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部门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上窃取的,并于上月被发布到了网上。该大学随后关闭了服务器,并报了警。   记者研究了所有这些邮件的内容,5名记者反复阅读了这些总计约有100万字的邮件。   邮件中令人不安的一点是,这些科学家想方设法不让怀疑全球气候真的变暖的批评人士获得科学数据。目前还不清楚是否有些数据已被毁;但两名美国科研人员对此予以否认。   这些邮件表明,多名主流科学家一再建议,不要让反对人士获得这些研究资料。这就涉及科学道德问题,因为自由获取数据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别人才能重复进行试验。东英吉利大学目前正在就阻挠外界获取信息一事展开调查。   东英吉利大学的基思布里法在邮件中说:我认为我们都不应该答应这样的请求。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菲尔琼斯则写道:我们与民众签署的所有协议中都包含分享数据的内容,所以我会瞒着他们。   由于一名怀疑者不断根据《信息自由法》提出查阅信息的请求,琼斯对另外一个名叫迈克尔曼的科学家说: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把这个附件删除。不要声张,这就是要求调阅基思(布里法)和蒂姆(奥斯本)之间往来的所有电子邮件的那个人。记者请琼斯对此事发表评论,不过遭到拒绝。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曼告诉本社记者:我没有像菲尔要求的那样,删除任何邮件。我认为别人也不会这样做。   演变成人身攻击   从这些电子邮件中还可以看出,专业人士之间的相互攻击有时会演变成人身攻击。前伦敦金融商道格拉斯基南梳理了琼斯1990年与别人合作撰写的一篇科研论文中所使用的数据,之后说自己发现有证据表明琼斯的合作者伪造了数据。基南威胁说要让联邦调查局的人以欺诈为由逮捕纽约州立大学的科学家王维强。   琼斯在2007年6月写道:我现在真希望自己在他们提出查阅信息的请求后,从来没有将这些数据提供给他们!   这些邮件还令人震惊地表现出对怀疑全球变暖的人士的蔑视。在得知一名批评人士去世的消息后,一位科学家表现得兴高采烈:从一种奇怪的角度讲,这是个令人高兴的消息!另外一名科学家哀叹,与怀疑论者打交道的惟一方式是继续在高质量的杂志上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还有一名科学家说,下次再让他看到某个怀疑者出现在科学会议上,我很想把他揍得屁滚尿流,非常想。   在《气候研究》杂志刊登了一篇质疑性文章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曼提出了这样的报复方式:也许我们应该劝说气候研究领域的同事不要再向这份杂志投稿,也不要引用上面的文章。   记者在研究了这些电子邮件后,将邮件的内容摘要发给了科研道德、气候科学及科学政策领域的7名专家。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科学政策领域教授丹萨雷维茨说:这是正常的科研手法,但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尽管如此,仍没有越限。我们说到科学时总把它说得非常完美,把科研方法说成像菜谱里的内容那样精确,但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性的、人类的活动,充满了社会及人身上的各种缺点,由于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很大的政治利害关系,这一事实被进一步放大。 (责任编辑:李叶)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589973.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166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学术不端(090928)
ymin 2009-9-28 14:41
关于学术不端 -----如何写好科技论文之我见(九) 闵应骅 新语丝网址上揭发了许多学术不端行为,在国内也炒得沸沸扬扬。就科技论文而言,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抄袭、造假、一稿多投等。从揭发出来的人员来看,有研究生、青年教师、教授、院长、校长、院士,牵扯面比较广。揭发学术不端行为对净化国内学术环境、促进创新研究有重要意义。所以,我是新语丝的真实读者。 学术不端行为的揭发,对被揭发者影响也很大。在我当JCST执行主编的时候,审稿人发现了一起抄袭,编辑部把它反映到作者单位。单位很重视,要开除那位研究生。这位研究生从外地跑到北京,在我的办公室痛哭流涕,跪在地上求饶。说:学校要是把我开除,我就得回乡下去,这些年的书都白读了。我扶他起来,说:这事得由你的学校做决定,我是无能为力的。后来,我还根据他的要求,真给他们的院长打了个电话,结果如何我就不知道了。教授、院长、校长碰到这样的问题,一般都是解释为管理不严。但是实际上他们自己所受的压力,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我认识的一位院士碰到了这样的问题,我在几个月后看见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久就癌症去世了。当然,也有的是死不承认,强力反击,甚至告到法庭。 如何整治学术不端行为?有人建议要立法,严格界定什么叫学术不端,并规定出相应的处理。我觉得,严格定义学术不端应该比较困难,而且要法官来裁定学术问题更是免为其难。有的公司还开发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企图自动监测你的论文中是否包含学术不端行为。我对此当然持怀疑态度。 譬如说,什么叫抄袭?抄多少个字以上就算抄袭?20个字?50个字?社会科学许多文章都是按照中央文件的说法写的,你还很难找到最原始的出处,你也不好列参考文献。你说这算不算抄袭?如果我在其中改动几个无关紧要的字,你说这还算不算抄袭?我们不能说提倡法制就什么都订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因为人们的行为太复杂、太多态了。你几乎无法都用文字表达出来。你要是用抽象表达,就会有解释的多义性。 整治学术不端行为主要靠自律 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受到行政处罚,甚至法律制裁,但是,整治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还靠自律。院士要自律,教授要自律,所有搞科研的人员都要自律。按照本人在这系列文章里提倡的写科技论文的方式来写论文,自然就没有学术不端行为。譬如,你的文章必须有所创新,你的整篇的想法就不可能是抄人家的。你引用别人的成果都在参考文献里说明了,你就不可能剽窃。在什么时候,可能会有学术不端行为呢?那就是:你不是在想为科技做贡献,而是在为个人名利。在上世纪50年代,追求名利是要受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近30年实行市场经济以后,追名逐利好像变得名正言顺了。其实,我一直认为:工、农、商、学、兵不能混淆。对于搞学问的人来说,不能把名利放在第一位。至于你能得到多少名利,决定于你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可苛求。你想赶快出一篇论文好毕业,也许采取抄袭、造假的办法,以为又省事、又速成。你想增加文章被录取的机会,也许你会一搞多投,一边投给会议去发表,一边投给杂志,让它开始审。有的人怕自己英文写不好,序言里干脆抄人家一段吧!这是一种危险的赌博。一篇好文章用不着那么计较时限。不过,一篇文章先在会议上发表,获得好评以后,加些修改,再投杂志上发表,这是很正常的。IEEE规定,两篇文章,只要有30%不同,就不算同文多处发表。在学术圈子里,学术名声是至关重要的。学术名声包括学者的学术成就和学术道德。学术名声好的学者自然成为学术共同体的带头人。一个学术领域没有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就不成其为一个学术领域,那只能是一帮散兵游勇,成不了气候。当然,这里面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社会环境过于功利、过于集中,学术自由就可能打折扣,学术带头人就可能变成行政任命了。这对学术进步是不利的。
个人分类: 做学问|7624 次阅读|16 个评论
学识不等于人品——科学网博客反映了个人的人品
zjohnliu 2009-9-24 22:53
首先声明:得罪哪位,切勿对号入座! 随着科学网的发展壮大,来此开博的人士越来越多,不少人都顶着专家、学者的头衔。 时间长了,博客内容开始五花八门,再如此下去,恐怕与新浪博客、XX博客别无二致。如何使科学网回到科学的轨道,恐怕是摆在科学网编辑面前的一道难题。 时间长了,便也应了那句老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时间长了,一些专家、教授的嘴脸也开始显露出来。 重要的是,时间长了,这些专家、教授的博客文章越来越多,对待评论和留言的态度逐渐显露出来。于是其个人人品也昭然若揭。 人们总是想当然认为专家、教授的人品与其学识一样出色,特别是顶着XX学者、XX教授头衔的学者。有人还特意在教授前面加一个一级、二级、特聘、海外、甚至正,唯恐人家不知道他的级别。 时间长了,各位专家、教授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多。一有观点不合,有人便拉开架势,非致对方于死地不可。你来我往,科学网变成了掐架的格斗场。 科学网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一次、两次。在一次次的掐斗中,各自的人品、性情曝露无疑。有的令人敬佩,有的不免让人唾弃。 科学网博客标题,也渐渐开始以吸引眼球为最高目标,置内容、精髓于不顾,有点击率就是胜利。更有甚者,开始不断转发一些与科学无关的网民关心的所谓社会新闻,有人批评政府为己任。把科学网变成了与科学无关的牢骚场。只可怜了这些读者。 一些随意转载的博文也渐渐失去了科学家应有的科学精神。最典型的就是最近被N个博主转载的所谓XX 大学前校长炮轰中国大学的新闻 ,最后证明完全是子虚乌有。这些所谓的专家教授在如获至宝的从网上淘得这些素材时,是否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求证一下消息来源的可靠性?抑或他们仅仅是为写博客而写博客?看到一篇批评中国大学的文章,立马高兴得得意忘形,不假思索的让自己的博客又多一篇吸人眼球的博文? 我想说的是,不管这篇文章中罗列的中国大学之缺点是否确有其事,盲目的转载未经证实的网上杜撰之作,是否也涉嫌弄虚作假?一些口口声声批评中国学术不端行为的专家教授是否为自己这次的行为感到惭愧? 说到学术不端,科学网上转载他人文章而又不注明转载的博主实在不少,同样,这些对国内他人学术不端行为口诛笔伐的专家、学者,或者至少是研究生、博士生,是否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学术道德已经呈现出了很严重的问题? 写此博文,别无他意,但求科学网更科学而已! 想到哪写哪,仓促而就,若有不妥之处,容我回头改过。 再声明一次,切勿对号入座! 特别声明:非理性评论,恕不理会! 对别人的侮辱和谩骂,只会降低自己的人格!
个人分类: 随想(Essay)|567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谁扼杀了中国大学的个性
张显峰 2009-9-8 11:09
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先生最近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的大学:没有特色几乎成了共同的特色。(9月1日《中国青年报》)   这句话其实很刻薄,但很实在。因为仔细思量,确实很难找出铁证来反驳:一样的拆旧楼盖新楼;一样的吆喝着办综合性、研究性大学;一样的追求论文和排名;一样的专业设置,甚至在农业大学里新闻、法律等热门专业也是样样齐全。大约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校门口的牌子了就连牌子也未必容易区别,因为大家都是 XX大学了。   郭先生认为这是大学自主权缺失、检查评审过滥和官本位造成的。我以为然,也以为不尽然。郭先生曾供职的中国科大,是大家公认的为数不多的有特色的中国大学之一,它除了和其他高校的婆婆不同之外,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特殊。它同样要接受上面的评估检查,同样要按照现在事业单位的体制选人用人。关键是看大学的管理者有没有勇气坚持教育的规律和自己的特色。   客观的体制问题的确在扼杀大学的个性,但不能忽视的是,有些大学似乎乐于伸头挨这一刀,因为这一刀的代价似乎能换来很多实际的东西。   所以这就要看大学追求什么了,是追求官方的认可还是社会的期许。这是个可以选择的问题。不管是大家念念不忘的西南联大,还是郭先生曾经供职的中国科大,我想它们的成功在于更看重后者。   我们常常归责于客观,所以遮蔽了很多主观上的问题。这就好比一项制度容易产生腐败,就只打制度的板子一样,结果腐败分子乐得逍遥。人有人的道德底线,大学也应有大学的道德底线。大学的道德底线,应当是它所承载的社会担待和责任,以及与不合理现象和体制抗衡的勇气。   如果一所大学屈从于体制,为了满足排名和官方的指标,只强调论文等看得见的成就,而忽略了独特的人文精神的塑造,谈特色是一件搞笑的事情。只会多了鲁迅先生曾经讽刺的,学术做得不错但道德水准不高的才子+流氓。   杨玉良院士赴任复旦大学校长后,曾对他的师生讲过一段这样的话: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每一面墙壁、每一草一木都应当散发着育人的气息。年轻学子进入其中,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并由此激发对人类、对社会、对国家、对学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所大学也就成为了曾经在其中生活、学习过的每一个校友终生的精神家园。   这其实点透了大学特色的本质:它是能够植入每个学子生命的胎记,而不是可以写在纸上的荣耀。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5378 次阅读|13 个评论
关于论文署名和学术道德
zoumouyan 2009-8-26 16:31
关于论文署名和学术道德 邹谋炎 最近关于论文署名出现一些争议的问题。问题的凸现常常发生在学术和道德水平不健康的环境下。署名是有原则的。基本原则是将最重要的贡献人放在第一。问题是谁对论文的贡献最重要?科学研究者都承认一个事实:论文中最核心的思想最重要。这可以说是世界通行的认识,是从人类科技发展历史总结出来的。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最核心的思想?它和通常所说的想法是不是一回事?笔者认为,必须正本清源。把想法和思想混为一谈,是认知上的一大误区,会妨碍科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学界这种情况相当严重,不得不进行讨论。 一个事实是,谁都可以提出各种想法,但不能称为思想。科幻作家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描写了潜水艇如何了得,但他不是潜水艇的发明人。可以说,凡尔纳提出了一个想法。在凡尔纳以后有人从科学意义上提出了潜水艇如何具体实施,这才是发明人。在数学领域有各种猜想,也属于想法。解决这些猜想的人,他们的理论和方法才属于思想。可见,思想意味着一套符合逻辑、有深度和系统的思维汇集。在中国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导师提出一个或一些想法,但没有如何研究这种想法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这就完全不能认为提出了核心思想,因而不应该占署名第一的位置。在另外的情况下,如果导师不仅提出了想法,而且提出了研究这种想法的思路和具体方法,学生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的计算机仿真或实验,得出的结果主要是验证了原想法的合理性,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承认导师的核心贡献,导师署第一就完全正当。如果学生在实验或仿真中有新的发现,由此得出了重要不同的结果,包括原来理论的修改,如果这些不同的结果和理论修改是学生独立得到的而不是由导师提出的,自然应该由学生署第一。然而,如果重要的解释和修改是导师给的,仍然应该由导师署第一。其实在正常的环境下,谁的贡献最重要,应该容易判断和达成默契。希望署名第一的导师们需要自问一下自己的实际学术贡献,不要把科普型的想法夸大成思想。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做实验或仿真工作,误认为自己工作辛苦最重要,这需要纠正。对研究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提高独立研究能力,能够在理论和技术创新上有属于自己的贡献,而不是依赖导师来回答你的问题。不然的话,你的实验、编程、仿真劳动,无论劳动量有多大,都和智力型打工并无本质区别。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你在什么情况下该署名在什么位置,就应该是清楚的。需要注明的是,正常的署名原则应该和谁出钱没有一点关系。 有人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为署名原则,其实这是一个既无力又有害的观点。高级科技人员普遍过早地脱离实验室和实际研究工作是一个具中国特色的现象,也是我们科技创新乏力的原因之一。所谓劳心,在许多时候就是劳于文山会海,劳于疏通关系。如果你真用心于研究,用不着与学生争署名。科技进步的速度太快了,没有人能够离开实验室和实际研究一段长时间还敢充大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完全将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搞成了包工头和打工仔的关系。这种关系下,导师们还有任何为人师表和师道尊严 可说吗? 在署名问题的背后是道德和功利。正常情况下,导师和学生应该情同父子或兄弟。在德国,博士生导师称为 Doktorvater, Vater 即是父亲之意。我了解的一些德国教授,都是名副其实。在中国本有良好传统。事实上,坚持做研究的导师们通常和学生关系良好。既称导师,指导学生应为天经地义。因此,给学生提出问题、指点迷津、审查工作是最正常的指导活动。只要学生做了实质性工作,学生发文章、署第一是值得高兴的事。出现署名矛盾的问题要从提高部分导师的师德观念和学术水平做起。同时,研究生们要潜心提升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在如何看待导师上需要有理性。任何时候不可以忘记领你进入研究、为你提供改变命运机会的那个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122 次阅读|3 个评论
再谈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
黄安年 2009-8-18 08:34
再谈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18 日发布 10 天前 , 我发表了一篇短文《既要学问 , 也要学德》,现在不妨补充说几句。 我们提倡学术研究者要德才兼备,不主张只要学术不要道德 , 或者只讲道德不要水平。不要学术道德的学术观其实也是一种学术道德观。 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 不宜笼统地作相互因果关系的解读 , 把现在的学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都归因于学术水平低所致。 学术水平低下或者学术低水平重复现象,影响学术创新和发展。学术不端现象则是学术发展与繁荣的毒瘤,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加以解决,也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 学术水平的提高不是与生俱来的 , 即使对于一个聪明过人的学术精英来说 , 也有他个人的学术水平发展过程,我们尤其不能离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实际来谈论学术水平的高低,更不宜目空一切地谈论水平。设想如果中国的学术界真的 99% 都是低水平的 , 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因素不是低得不能再低了吗?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工作者需要尊重前人的劳动 , 真正懂得踩着别人肩膀前进、前赴后继通过几代染恩的努力提高科技水平的道理,不尊重别人的劳动 , 不是我们提倡的谦虚谨慎的学风。 附文: ********************* 既要学问 , 也要学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8 日发布 我们提倡一个学者,既要学术 , 也要学德 , 不能只要学术 , 不要学德。 我们提倡学术水平约束 , 通过学术水平约束创造多出高质量的有创新的学术成果的学术环境 , 也要提倡学术道德约束。通过学术道德约束净化多出高质量的有创新的学术成果的学术环境。 我们提倡德才兼备,对于一个学术来说 , 做学问是一流的 , 做人也是高尚的。如果现在什么院存在大量因学术不端产生的学术垃圾,那正说明需要提倡和强化学术道德约束。如果这个院领导层没有能力来解决学术道德约束问题 , 那么 , 就要诉诸上级职能部门来监督解决 , 要就诉诸舆论和群众来加大关注力度。温家宝总理前两天专门看望曾担任中国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的才识和品行双馨的科学家朱光亚。朱光亚让秘书读他给总理的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我国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二是科研诚信问题不容忽视,应在制度上有鼓励严谨求实的政策,有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机制和措施。温家宝说:光亚先生,您讲的这两点都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才素质的轨道上来。科学要严谨求实,您的品质和精神,永远鼓舞着年轻的科学家。在笔者看来 , 人才素质本身就包含学术和学德两个方面,我们既要学术约束 , 也要道德约束。武大郎开店 , 学术上低标准 , 瓜菜代 , 难以推进自主创新 , 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作为大泛滥同样也谈不上推进自主创新。对于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约束和学术道德约束 , 我们要多补台少拆台,除非这个机构已经烂掉 , 不堪挽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131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己的名字不应该被别人滥用
jianxu 2009-8-11 18:27
学术论文署名原本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在一篇论文上署名决非仅仅是荣誉,同时也意味着责任和义务。 事实上,在专业人士看来,在自己基本上没有实际学术贡献的论文上署名,绝对不是什么光彩荣耀之事。至少被认为是不讲究(珍惜)个人学术信誉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论文的署名必须征得本人的同意,这本应该是学术界内一项基本的潜规则。可眼下,许多人对此却十分地不以为然和没所谓。 似乎有这样一种误区,在自己的论文上给别人挂上名是对他人的一种恩惠或者报答,将署名当作一种礼物来馈赠。对于那些自己没什么东西或者乐于在别人的成果上搭车、揩油者,这或许是一件(占便宜的)好事。 而对于真正在乎自己学术声誉的人来说,则很可能造成一种危险的伤害。 因为一旦出了造假、剽窃、抄袭、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结果不可靠等问题,你就是浑身是嘴、跳进黄河也说(洗)不清。再想摘得干干净净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尽管你可能比窦娥还冤,但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终究是无法挽回的。 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署名权被他人善意地擅自滥用,时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 对自己的团队疏于教育和管理。 受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很可能会不计后果,铤而走险。导师(学术带头人)必须向学生阐明游戏规则、学术道德底线和利害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到警钟长鸣! 十多年以前,有一次在实验室的复印间,看到一位学生正在复印自己的论文初稿和一封论文投稿的 cover letter (那时还没有网上电子投稿,要靠信封邮寄纸质稿件)。偶然看到,那封 cover letter 上他导师的签名并非是其本人的真迹(由于我比较熟悉他导师的笔迹)。我便问那位学生,这是你导师的签名吗?学生的回答是,导师出国了,一时不能回来,我代签了。我当时很震惊,觉得这个学生真的是胆大包天。因为在美国,冒充别人签名,是有可能被告上法庭,坐牢的。(西方国家一般没有个人印章,签名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个人诚信和法律依据)。事后才知道,他的导师回来发现后,十分生气,勒令其将稿件撤回。由此可见,什么样的学生都会有,什么样的事情也都有可能发生。 严格治军并非一句空话,要有措施。不负责任,以所谓的忙为借口,只能是自欺欺人。 (二) 与合作者之间缺乏必要与明确的沟通,缺乏对彼此学术诚信的了解。 研究者之间就双方(或多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合作研究,成果共享是学术界常见的基本活动。按照专业的方式,在合作论文的形成过程中,双(多)方要对论文进行反复的讨论、修改,直至定稿,并就论文署名(作者次序)达成一致的意见。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未征得他方同意的情况下,决定署名顺序和擅自投稿。 这原本是一项应该恪守的基本游戏规则。 有位朋友向我抱怨,某单位的研究组向他索取样品,双方商定要进行合作研究。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对方在未与他进行任何沟通的情况下,便已经擅自决定了包括他和他的一名学生在内的论文署名,将论文公开发表了。他在对此气愤之余,也为论文的质量和自己的学术声誉而忐忑不安。(诚信安在?道德安在 ? ) 某单位的 F 教授,到欧洲 E 国短期访问工作,带了一些自己学生在国内完成的实验结果,与 E 国的 教授讨论之后,利用那里的条件又补充了一些实验数据,提炼出一些新的观点,与 E 国的 2 位教授一起共同署名在期刊上发表了 1 篇论文。 F 教授结束访问回国后,指导自己的学生沿着该方向继续做了些工作,有了些新的进展。大半年之后的一次国际会议上, F 教授以原来与 E 国 教授合著的文章为母材(班底),又补充了些自己的新结果,将其打包,重新形成另文。在 2 位 E 国 教授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会议投了稿。稿件经评审后在某期刊上得以发表。事后不久, 2 位 E 国 教授中的一位看到了这篇文章,对 于 F 教授未经许可擅自在文章中将他们署名的行为非常愤慨,严肃地致函到 F 教授所在单位,并要求将此文撤销。 F 教授所在单位的领导 向 E 国 教授致函道歉,并勒令其将论文撤销。最后,不仅这篇文章被迫从期刊上撤销,而且严重地伤害了两个单位原本良好的合作关系,闹了个皆大不欢喜。 (自己不上路,习惯了乱挂名这一套,还搬到国外去,人家显然是接受不了,也丢尽了国人的脸。)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 在与他人合作时,对于论文署名的问题有必要防范于未然,以防不测。 (三) 共享导师的学生。 中国特色的博导体制,时常会对学生实行二包、 三包,乃至 N 包。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一名学生会可能有 N 个导师(老板)。 这些导师不论是否有贡献都需要在论文上署名吗? 这或许是一段有争议的灰色地带,不同的人持不同的态度。但至少学生们没有理由想当然地认为, 这些导师 本人都认可他们会必然地参与论文署名,更没有权利在他们不知情的前提下擅自将他们署名,陷一些有良知的导师于不仁不义。 不久前,一位德 国 教授与我谈起,他接受了一位本所毕业的学生,到他 那里做 博士后。这位博士后工作一年后,回到了国内某单位任职。他将在德国做的一部分工作与自己的其它工作组织在一起,署上了这位德 国 教授的名字,写成一篇论文投到某学术期刊。该期刊的编辑发现文章的英文非常糟糕。因为编辑认识这位德 国 教授,对此感到很奇怪,便打电话给这位德 国 教授,问其究竟。这位德 国 教授才知道自己的名字不幸被他人滥用。对此自然是愤怒加无奈。在他的要求下,这篇论文也被退稿。提起这件事,他苦不堪言,连连摇头。 如此看来,未经许可便胡乱在自己论文上将别人署名的现象好像真的是很司空见惯。 这些人就如同那些不走人行横道(斑马线),横穿(机动车行驶)马路的行人,对规则熟视无睹,不仅严重地干扰妨碍着正常的秩序,而且会害人害己。 这里温馨提示:如果你很在乎自己的学术声誉, B e careful !绝对不能允许自己的名字被他人滥用。 相关链接 三种人:有?还是没有? 学生毕业驱动的研究只能产出低端成果 博导 不导,谁来问责?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13298 次阅读|8 个评论
“原创为荣,抄袭为耻”咋就这么难?
热度 1 jianxu 2009-8-7 23:39
讲礼仪,守节气,知廉耻是中华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当今执政党也在大力提倡、弘扬八荣八耻。可是在学术圈子里,守住原创为荣,抄袭为耻这条原本应该是很基本的道德底线却好像十分艰难,防不胜防。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文化?观念?制度?还有解、有救吗? ● 中小学生,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孩子们的作业做不完,第二天怕老师怪罪、惩罚,只好在上早自习时互相抄,补上了交账。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幼小的心灵里也就不再觉得抄袭是什么不光彩之事了。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你有,我有,全都有。 ●曾经面试过一位想要来当研究生的大学推免生(还是来自一所比较不错的211级大学) ,问及的许多专业课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都回答不上来。我问他,这些课程在大学学习的时候是否做过作业?他说,许多学生都不做作业,靠抄别人的作业交账。大家的作业可分成几个版本,如张三版,李四版 等。不知道如此抄袭之风是否真的在当今的大学里如是说。 如果真的如此,校长的弟子抄别人的论文也就不是什么令人震惊的事儿了。 ●一次给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课考试。我一直认为 考试不是最终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考试来更好地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故此选为开卷回答。大家可以讨论,查文献。这很像在美国大学里的那种小的project,主要是训练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批试卷的时候,就发现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去做,不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显然是从他人那里抄来的答案。因为别人错的地方,他也跟着错。我将学生找来谈话,问及这张图来自于那篇文献?,他当然是回答不上来,因为根本就没有看过原文,自然不知道那张图的出处。他推辞说最近在忙些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只好去抄别人的答卷应付一下。好像是理由很充分,丝毫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地方。我当即指出, 为什么要去抄别人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去自己做,让别人来抄我们?如果大家都等着去抄别人的,原创版将由谁来完成? (其实只有完成原创版的那个人才是真正得到了锻炼,学到了本事。) ●博士论文中,绪论部分抄师兄(姐)的情况也十分常见。甚至会出现与自己的工作压根儿就不搭界,张冠李戴,东施效颦的情况。 只要是要求自己独立去完成,很多学生就会觉得艰难。 更可笑的是,论文最后的致谢部分也成了八股文,套话。什么导师把我领进了科学的殿堂之类。我曾经问过一位学生,这些都是你的心里话吗?你真的是这样想吗?你去看看美国学生博士论文后面的致谢部分,写的都是些务实的话,有些真的是很让人感动。后来,这个学生回去改写了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反而显得亲切、实在一些。不幸的是,这又成了后面一些学生的模板。又是天下文章一大抄。 ●有位北京的的哥对我说,他喜欢去秀水街买假的名牌服装,那是假冒而不伪劣。看来老百姓在心态上总是觉得仿造(抄袭)无罪,买假货也并不吃亏。 为何抄袭者不以为耻?是不是我们对此太过于姑息?太过于宽容了?已经到了法不责众,虱子多了不咬人的程度? 原创者辛苦,艰难,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与激励;而抄袭者轻松、愉快,不仅得不到道德与良心上的谴责,反而名利双收,不差钱 。这个社会岂不是很危险吗?为什么老外们总是在抱怨我们打击盗版不利?恨哪! 树立原创为荣,抄袭为耻的道德观念与风尚,建设创新型国家,看起来真的是任重而道远!说不定也要从娃娃抓起了!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链接: 论文抄袭,谁抄袭?谁受害?(2009.08.07)(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49656394226886 ) 孙嘉木:治理论文抄袭如何零容忍? 2009-08-07 人民日报:治理论文抄袭如何零容忍? 2009-08-07 周祖德:论文抄袭自己负有疏于教育管理的责任 2009-08-06 武汉理工大否认校长论文抄袭 称疏于管理 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