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基本原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提高职场竞争力的四项基本原则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2-5-8 07:35
提高职场竞争力的四项基本原则 蒋继平 2012 年 5 月 7 日 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比较严重的经济危机, 全球范围内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即使在中国大陆, 虽然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发展, 但是, 由于人口众多, 大学毕业生也同样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 因而,要想在职场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保持较高的竞争力。 现在社会上虽然有一种所谓的“拼爹”说法,但是, 那毕竟是极少数, 绝大多数人还得靠自己的拼争来谋生。 我就是属于全靠自己打拼的人。 因而, 这篇博文以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来谈谈如何提高职场竞争力的几个基本方略。 1 .尽心尽责。 作为一个雇员, 首先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尤其是在上班时间,要一心一意地为单位着想, 要把工作单位当成自己的家务事一样对待。 要把单位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挂钩。不管领导在不在场, 都要尽心尽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要有自律心, 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有“人在做, 天在看”的信念。要不折不扣地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2 .展示才能 。在工作中,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 要做到这点, 其首要前提是您必须有真才实学。 因而,很明显, 我们必须努力学习, 尽量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道理很简单, 在同一个实验室, 假如只有您懂得这门知识, 或者掌握这门技术, 那么,又有谁能与您竞争同样的职位呢?当然, 也许在同一个实验室有几个受过同等教育的人, 因而,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很相近。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就得靠有效的利用现有知识的本领, 还有靠有效的利用时间。 这里最关键的是积极性和主动性, 尽量把自己的知识才能全部用在工作中。 3 .自知之明。 我这里讲的主要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也就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 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在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情况下, 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 避免自己的劣势, 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价值。 我知道自己做科学研究很有才能, 但是, 由于听力严重受损, 在社交和人际关系方面很不行。 这前者是我的优势, 后者是我的劣势。 因而,我尽量把我的全部精力用在科研上, 几乎拒绝任何行政方面的事务。 在我第一个任职的公司, 我虽然没有任何正式的官方行政职称, 但是, 公司中却把我称为“ Chief Number 2 (二号首长)。 这是因为在公司的研究中心, 除了公司主管科研的第一号人物外, 我的话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尽管如此, 在公司几次征求我的意愿是否担当一部分行政职务时, 我都断然拒绝。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 当一个运动员只有县级比赛的水平, 他要是一定要参加省级比赛,那一定败得很惨。 我的另一个诀窍是, 在提薪晋级方面,尽量保持低要求, 这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一种方略。 道理很明显, 您作出的贡献比您获得的回报多得多, 公司才会用您。 4 . 和睦相处。 工作场所也是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而,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不管是领导还是雇员, 都要有关爱之心。 在工作场所, 要互相照顾, 要有同情心, 要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保持开朗的心态, 不作无原则性的争论, 谦和大方, 幽默风趣, 尽量给工作场所建立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假如您是一个深受大家欢迎和喜爱的人, 大家都乐意和您在一起工作, 又有谁愿意把您赶走呢? 记得我第一次辞职时, 公司为我专门举行了一个欢送会, 收到很多礼物, 有公司送的, 也有同事送的。 公司的业务经理对我说“ I hope you will rethink your decision and come back in the near future ( 我希望你能重新考虑你的决定, 在不久的将来回到这里 )” 。 在中国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制的情况下, 职场上的竞争性会变得更加激烈。 我希望我的这篇博文能为那些正在走向工作岗位和那些在这次体制改革中受到影响的人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当然,这仅是我的个人观点, 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人。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5684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家庭伦理与幸福之家的构成元素
spirituallife 2012-4-16 22:11
家庭 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体系中,家庭具有生活、组织、管理等功能,是人们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们的基本行为,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发掘 幸福 之家元素,努力塑造和谐家庭、文明家庭、幸福家庭,当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家庭 伦理 道德的变迁 发掘幸福之家元素,首要的便是树立正确的的家庭伦理价值导向。家庭伦理道德是维系家庭幸福的主要精神支柱,也是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的伦理保证。 中国的家庭伦理理念,大体经历了三次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家庭伦理道德。从《论语》、《孟子》到《春秋繁露》、《白虎通德论》、《女诫》、《颜氏家 训》、《朱子治家格言》,直至曾国藩家书等,一直在丰富和完善着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先秦时代强调“父慈子孝”的双向度的家庭伦理 规范 , 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则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的核心理念,推动形成宗法等级森严的人际关系。从理论形态上看,以儒家家庭伦理为主体的中国 传统家庭伦理是一个成熟的、完备的道德观念体系,并从思想上维持着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稳定。虽然有些强调纲常的要求在现代人看来存有不少糟粕,但总体来 说,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其中也蕴含着对家庭亲情的重视等许多积极的因素。 “新文化运动”启动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第一次转型。面对经济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逐渐融入到家庭伦理中。“婚姻自 主”、“婚姻自由”、“夫妇平等”、“男女平等”等家庭民主观念在家庭伦理中得到确立和认可。但由于传统家庭伦理学说系统完备、源远流长,在“新文化运 动”之后因而仍广泛被民众所继续接受。 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推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制度发生了第二次转型,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打破了传统家庭中的宗法等级制度,否定了传统的父权夫权、男尊 女卑的家庭制度,一种全新的、“志同道合”的、革命化的家庭伦理关系开始建立。但在特殊历史环境下,这种家庭伦理关系也表现出了不尽人意的一面。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也带动了家庭的变化, 家庭伦理关系开始契约化,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被扬弃继承,发生第三次转型。转型后的家庭伦理基本清除了宗法制度下的糟粕,在经济多元化、政治民主化、 文化价值多元化、社会管理法制化的时代语境中,“权利与义务、以人为本”成为当代家庭伦理的核心理念,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用契约的方式来约定家庭成员的义 务、权利责任。家庭伦理从以家庭为本位转变为以个人为本位,从强调宗法等级、家长专制转变为强调民主平等,夫妻伦理从传统的重理轻情转变为现代的重情轻 理,从以父子人伦、亲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核心转变为以夫妻人伦、夫妻关系为主轴、以“爱”为核心。 必须指出,虽然现代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家庭的重要价值依旧存在,“家和万事兴”,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因其既有的价值仍然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为构筑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现代的新型家庭伦理规范、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提供了宝贵资源。 当前亟需树立正确的的家庭伦理价值导向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即使家庭发生了文明进步的嬗变,又产生着冲击家庭稳定的诸多因素和矛盾。这是中国家庭史上充满困惑和观念冲突的痛苦的阶段,也 是向更文明模式脱生的阶段。在婚姻家庭领域,随着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型,家庭结构、家庭伦理关系相继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家庭伦理价值观念从一元走向多 元,家庭伦理的评价标准呈现多样化的状态,过去集中统一的评判格局不复存在,出现了价值评判和取向的多元视角。一方面,文明进步的家庭伦理观念如男女平 等、婚姻自由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彻底推翻了等级服从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维护和保证了个人选择家庭生活方式的自由权利,但另一方面,无限制的自由也必然 冲击家庭的稳定性;一方面,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立自强的新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过度张扬的个性、追逐利益的功利意识也往往导致人们家庭责任 感的缺失,使家庭成员浮躁不安,不时有冲破家庭的欲望,扰乱了家庭秩序。与此同时,功利价值观念对家庭的入侵,削弱着家庭应有的关怀、合作、协调、情感交 流的功能。由于社会的开放,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多地出入社会职场充当社会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交流也日渐疏淡,家庭的情感绿洲出现荒芜化的征 兆,家庭道德价值标准失落,家庭责任感淡漠,性道德观念淡化,家庭成员交情感交流弱化,离婚率持续升高,单亲家庭和空巢家庭增多,婚外恋与包二奶,家庭暴 力以及家庭小型化对亲人关系的阻隔等家庭问题、危机,都是对中国传统家庭亲情原则的背离,严重挑战着家庭原有的情感基础,损害了社会风尚和伦理秩序,影响 了社会稳定和团结,成为制约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当代人来说,树立正确的的家庭伦理价值导向,树立坚定的家庭责任感,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无论对于国 家还是个体,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幸福之家的构成元素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为什么有的家庭幸福、温馨,有的却充满不幸?是什么促使家庭保持完整,甚至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也割不断家庭的纽带?而又是什么使家庭过得幸福? 美国著名的家庭与婚姻专家斯特内特和德弗雷历经30年研究发现,幸福家庭具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总结了许多促进家庭幸福和谐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归 类,提出了建立幸福家庭的六大要素:关爱与欣赏、承担家庭义务、积极沟通、共享美好时光、精神上的安康、成功处理家庭压力。国内有人则提出幸福家庭的“四 要素”:比较和谐的家庭关系、比较健康的体魄、比较理想的后代、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还有人认为,关爱、责任、尊重、感恩、分享、沟通、欣赏、反思、理解、 微笑,是幸福家庭的十大规则,也是每个人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提升的获得幸福的能力。归结起来,幸福之家虽无固定的模式,但确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即:物质生活 的基本满足和家人的健康、生活的充实和宽松的范围、家人的有秩序和和睦。而家庭幸福的核心是正确的的家庭伦理观念下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和谐幸福需要 精心经营,经营离不开责任。传统家庭道德是以履行家庭责任为根基的。现代社会中对物质强烈的追求、事业工作的压力、新性爱的理念都在冲刷、侵蚀着家庭责 任,但不可动摇的是,责任是家庭和谐的保证,是为人之道、共处之道、和谐之道、幸福之道,是家庭伦理观念的体现。生活分工的责任、养育孩子的责任、赡养老 人的责任、夫妻恩爱的责任构成了家庭稳固的凝聚力。每个成员在家庭中所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都要学会去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角色,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积极沟通,换位理解,信任、宽容、关爱、欣赏都是促进家庭幸福的良好手段,是幸福之家构成的基本元素。幸福家庭中的成员努力创造开放、轻松、和谐的家庭交 流环境,并注重以积极的方式及时沟通,倾听和了解对方的心声、需要和困难,并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沟通是一剂润滑剂,沟通的技艺越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 系维系得就越牢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了解亲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及其他情况,善于在亲人身上发现好的品质。家庭成员朝夕相处,不可能不发生矛盾,有了 矛盾,要抱互谅互让的态度,冷静思考,各自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心平气和地解决矛盾,互谅互让,而不应相互指责,激化矛盾,造成家庭不和。《围城》、《中 国式离婚》都表现了婚姻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无法沟通、无法交流的精神困境。《围城》中的方鸿渐和孙柔嘉婚后,孙不满于方鸿渐那封建大家庭的陈规陋习,忍受不 了公婆及弟媳的冷遇,满腹牢骚。而方受到了孙的姑妈轻视,脸上无光,气愤万分,更不愿意当“资本家走狗的走狗”。后来报馆因言辞激烈,在敌伪政权的高压下 逼走了正义的王先生,他也就跟着辞职了,而孙却怎么也不会谅解方鸿渐,因他的大义更加破坏了她现实小家庭生活。缺乏沟通与理解最终使两人一步一步地走进绝 望。《中国式离婚》中,林晓枫为了支持丈夫忍痛放弃了自己的教师工作,成为家庭妇女。然而,当丈夫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绩时,她的心理却失去了平衡,她感觉 自己开始变得一无所有,感到个人生活价值的虚无感。这种心理失衡使她不断怀疑自己的丈夫,猜忌、吵架甚至做出许多不可理喻的疯狂举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不是消极的无奈与凑合,也不是软弱无能,它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恩爱与情感,它是卓尔不群的修身与修养。积极看待生活当中问题的家庭 通常过得幸福。那些总是看到杯子里装有半杯水而不是只看到杯子是半空的人,相互之间就较少挑剔。而猜疑则是幸福家庭的导火索。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中,安嘉和原本拥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却因猜疑而导致家庭悲剧。所以,对家人要保持信任,不要让猜疑毁了家庭的幸福。幸福家庭中的成员并不是没有压力或 遇到危机,只不过他们具有更强的能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化解压力和解决危机。他们懂得如何在危机出现之前就采取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他们深知怎样动员所有家 庭成员的力量来克服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和困苦。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在艰难时期努力寻找具有创新意义的办法来解决各种矛盾。这就是所谓的家庭生活的重构 化过程,在困难和危机面前重新规划家庭生活以度过难关。在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或遇到新的挑战时,当家庭危机降临时,幸福家庭的成员会自然地进行感情修 补,乐观面对,而不是消极应对或逃避,不是肆意攻击、彻底决裂,而是勇敢、机智地消除家庭成员之间的冲撞和摩擦,努力发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并加以欣赏和 赞美,使家庭生活重又回到原来正常的轨道。冲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整个家庭。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共同制定并终身恪守 的“八互”原则,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慰、互谅互让”是具有经典意义的范例。 情有多种,而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亲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伴随人的终生,应该是人的所有情感中最长久、最牢靠的一种感情。家庭是亲情 的原生地和寄生地。在芸芸众生之中,谁不希望自己能有个幸福、健康、美满的家庭?然而,幸福的婚姻、和美的家庭,不是轻易得到的,需要家庭每个人用心经 营,积极付出,着力于家庭的健康持续发展,挑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提升家庭幸福的能力,让家庭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个人分类: 家庭|1 次阅读|0 个评论
探索思维规律要从思维实践切入—写在上海思维科学研讨会谢幕之际
smexx 2012-3-12 17:50
12 月 17 日,渭南市科学思维学会在桐荫会所召开了上海《钱学森与思维科学》学术研讨会重要精神分享座谈会暨第十五次科学思维研讨会。会议主要传达了上海思维科学会议的相关内容,提出了探索思维规律要从思维实践切入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我会今后的工作重点。 在座谈会上, 学会常务副会长贺小兵同志、秘书长党大浪同志和常务理事张洪利博士分别从上海思维科学会议主要精神、全国学会和各兄弟学会的基本情况及上海所见所闻做了交流和分享。 上海《钱学森与思维科学》学术研讨会于 12 月 11 日至 13 日 在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召开,会议 由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协办、上海思维科学研究会(筹)和上海海事大学承办 ,参加会议的有 全国各地的 60 多位专家 和 学者。 会议 围绕钱学森与思维科学、思维科学的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的应用 实践 以及思维科学探讨进行了 发言和 讨论 。在分组讨论上,我会代表团的三位同志分别从学会的科学思维实践、科学思维的技术体系和科学思维在就业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做了交流和发言。 会长乔俊武先生指出,此次上海之行是我们学会在全国的首次亮相,首先要感谢推荐我们参加会议的天津贾弘同志和上海会议筹备方的邀请。这次会议宣传了我们的工作情况,结识了广大思维科学的专家和学者,也学习了大家的长处,为我们能够站在全国背景下思考科学思维发展提供了新的坐标。我们要坚定:一是要摆正科学思维学术探讨与科学思维实践的关系,搞学术活动是为探索思维规律,而组织实践则是通过相对意义合理的东西结合企业做好实践指导也是探索思维规律;二是思维科学学术研究一定要从思维实践切入来探索思维规律,而不是在概念上切入,搞思维实践的目标就是追求思维规律;三是思维科学的普及上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为法人、自然人等其他对象提供科学的思想支撑,也就是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四是科学思维是普遍的、系统的、规律的,涵盖一切思维对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这一认识来开展科学思维实践活动。 他强调,学会要健全会员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会员的覆盖面。讨论的具体对象不能大而化之,要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慢慢细化。 要熟悉模式、方式、方法,懂得模式到方式、方式到方法之间的转换过渡,要明白企业的销售和领导过程是互动思维方式的具体运用,企业的售后服务和管理是对称思维方式的具体运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循环思维的运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就是方法内部各个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组合的产物……,这些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应用非常管用,就看我们对这个系统熟悉不熟悉。还要注意吸收外部一切好的、有用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嫁接进来,我们探索思维规律的整个过程才是经得起检验和扎实有效的。
个人分类: 思维技术|2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写作漫谈 (83):图表制作的四项基本原则
热度 4 rensl 2012-2-9 00:13
图表也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 其 “ 语法 ” 的正确使用包括字号、字体、字距、空白、线条、色彩和构架等 . 为提高图表的可读性和视觉效果 , 图表的使用和制作应力求用最少的篇幅来直接而快速地讲述故事 , 遵循必要、准确、简洁、清楚的原则 . 原则 1. 根据数据或观点表达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表达形式 ( 插图或表格 ). 对于表格或插图的选择 , 应视数据表达的需要而定 . 表格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地列举大量精确数据或资料 , 图形则可以直观、有效地表达复杂数据 . 因此 , 如果强调展示给读者精确的数值 , 就采用表格形式 ; 如果要强调展示数据的分布特征或变化趋势 , 则宜采用图示方法 . 一定要避免以插图和表格的形式重复表述同样的数据 ( 除非重复的理由十分必要 ). 原则 2. 图表的设计要基于成果的表达 , 准确地突出作者的贡献 . 图表是论文中的空白处 (blank area), 即 : 图表本身或周边的留空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和阅读 . 因此 , 图表的内容和视觉效果一定要重点突出 . 尽可能地将论文的代表性贡献用关键性图表清楚地表达出来 , 不要包含太多不属于本文工作的信息 , 以免作者的贡献被淹没在无关的细节大海里 . 原则 3. 图表的形式应尽量简洁 , 所承载的问题不要过多 . 明确图表所要阐述的问题 , 在图题、图注或图内直接回答这些问题 , 或者在正文中通过提供更多的背景而间接地回答这些问题 . 复杂的图表尽量安排到论文的尾部 , 以便读者在有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 . 相互间有比较或参照意义的插图可整合为同一个图中的多个分图 , 以减少文字表述的复杂性 . 如果期刊对插图的数量有规定 ( 通常不超过 6 个 ), 应严格执行 . 原则 4. 图表的表述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水平 , 应具有 “ 自明性 ” 每个插图或表格都应该具有自明性或相对独立 , 图表中的各项资料应清楚、完整 , 以便读者在不读正文情况下也能够理解图表中所表达的内容 . 图表中各组元 ( 术语名称、曲线、数据或首字母缩写词等 ) 的安排要力求使表述的数据或论点一目了然 , 避免堆积过多的令人分心的细节 , 从而造成图表理解上的困难 . 摘编自《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 ( 任胜利编著 , 科学出版社 , 2011 年第 2 版 ) 相关阅读: 科技写作漫谈:博文分类阅读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8596 次阅读|8 个评论
【阅后即删】为什么死守着五项基本原则?
Bobby 2012-1-14 22:41
刚才注意到李侠兄的《 外交部的改革亮点不多 》,我也谈点我的浅薄看法,因为吃不准该话题的深浅,所以归入【阅后即删】。 为什么死守着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因是我部以此来对抗美帝和西方的“新干涉主义”(《 新干涉主义 _ 百度百科 》),虽然感觉防守武器旧了点,好似拿古代的盾牌对抗现在的导弹,但毕竟现在没有更好的防守武器。 我方现在倡导“和平发展”,在西方指责的人权等问题上基本处于守势,而且在心理和物质上还没有准备好要采取“外向性”的外交政策,估且只好用这件破衣烂裳遮风挡雨吧。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为什么不唱这首歌
热度 12 BMK 2012-1-13 01:04
今天,学院组织学期末的活动,其中有大家表演节目的联欢安排。进行中,我被叫到表演区与一些“50后”一起表演小合唱(实际是齐唱)。站好队形,告知第一首曲目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我当即摇头,走下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明确表示我不能唱这首歌。事后,有同事疑问。我回答说:首先,这首歌有政治问题,它是一首歌颂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所否定的文化大革命的歌曲。其次,这首歌在逻辑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歌词中说,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红太阳。这样的说法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说得倒了个,这是不能容许的。 在演唱的过程中,有身穿类似红卫兵服装,戴红袖箍,手持类乎“红宝书”道具的伴舞者,都是80后的年青人。我看了很不舒服。在这样的场合,我不能阻止别人唱这首歌,也没有公开批评这样表演。我想,这也许是我在做人的基本原则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一点点灵活性吧。
2928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中国行为的根源
whyhoo 2012-1-7 10:13
六十年前,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发表了一篇激起美国及世界舆论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并很快地促成了冷战时期美国的强硬姿态。如今,有鉴于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决定性影响,和其投射军事力量的能力与日俱增,怎样理解中国行为的思想根源,也就成了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事实上,更好的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动机,有助于防止中美两国关系出现僵硬和对抗的姿态。   自2008年以来,中国学者及战略研究员对中国外交政策性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政策的意识形态基础,和中国的国际吸引力和地位——也就是所谓的“软实力”。   主流派被称为“中国学派”。它与政府观点一致,坚持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然而,少数派则认为中国应以其传统政治思想为基础,并强调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普世价值。中国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虽然不断发文抨击这个立场,党却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人物孔子恢复了名誉,甚至在天安门广场竖起孔子的塑像。   中国学派坚持在国际外交中遵守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原则,传统主义学派却呼吁中国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主流学派坚持将中国定义为发展中国家,理由是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仍仅排在世界第104位。传统主义者则认为,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应当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传统思想开始影响决策思维   目前,中国学派的影响力似乎局限在官方的声明层面,而传统主义者则逐渐对政策发挥了影响。例如,中国政府在利比亚危机中一如既往地重申了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外交原则,但却接受了联合国对卡达菲政府的制裁决议。   此外,中国还派出了一艘军舰和4架军用飞机赴地中海,协助3万5860名中国公民,和2100名其他国家的人民撤离利比亚。这是中国第一次将其海军实力投射到如此远的地方。这与儒家的理念是一致的,即将道义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首要标准,而不是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将经济利益视为外交政策的唯一动力。   早期的儒家思想家著述时,身处的是诸多小国残酷地争夺领土的政治环境。对他们来说,政治实力是国际实力的关键,而政治实力的核心则是有道义的政治领导。他们认为,统治者应尽可能依据道义规范行事。任何王者都应从整个世界的角度考虑政策,而不只是一个国家的人民。   因此,孔子思想的最大继承者孟子认为,王者应当惩罚那些在本国施行暴政的统治者。他认为,不顾道义而主要仰仗军事或经济实力来维持统治的君主,是不可能长期屹立于国际舞台上的。   中国虽然正在全球设立孔子学院,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在决策中,却并不时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这次对利比亚的政策,同以往的政策大有不同,它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我们不能排除传统思想在可见的未来,成为中国外交政策圈的主流思想。基辛格曾对笔者说,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将比任何外来的意识形态(例如马克思主义或者自由主义),都更可能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主导思想。   内政是影响一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在最近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在政策讨论中听到最多的词,是突然间取代“经济发展”成为官方教条的“幸福”。这个变化也可能预示着中国外交政策在未来可能进行调整,因为“幸福”一词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出现的次数,要远高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早期儒家思想家认为,统治者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民众福祉,其本质是基于生活的道义。由于贫穷阻碍了道义的行为,因此他们认为国家应致力于消除贫困。但是,孔子及其追随者是唾弃为求经济发展,而罔顾道义的治国理念的。   春节是中国人家庭团圆的重要节日。在2010年2月的春节,中国总理温家宝发表讲话,他说政府的工作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更有尊严。在今年3月的一场记者招待会上,他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经济改革不可能成功,而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腐败。   这些说法对中国人来说相当新鲜,因为它们都是强调政治因素的重要性,而非党以往经常强调的经济决定论。   目前,要判断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道义责任、幸福和尊严的传统——对中国外交政策有什么冲击和多大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确知,传统理念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正在增强。在未来数年里,看来没有任何力量能扭转这一趋势。 作者是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其著作Ancient Chinese Thought,Modern Chinese Power最近刚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英文原题:The Sources of Chinese Conduct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331.shtml
个人分类: 政治|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文章的三大要件
热度 1 xuxiujiang 2011-12-26 12:38
科研成果是可重复、可检验的,是发展科学的一条基本原则。科研成果只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反映了事物的内在规律,才具有其实际价值。 科学研究本身是个个体行为,而科研成果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则具有公共性。科研成果必须 要实现社会化 才有意义。科研成果要实现社会化,就必须要通过社会监督和社会检验。公开发表其成果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发表论文有两个目的,一是传播,二是公示。其中,科研成果公示对科研成果社会化和科技进步具有特殊意义。从公示的要求讲,专业学术期刊是发表科研成果最主要的载体。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定要包含以下要件。 (1) 你研究了什么问题 (2) 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3) 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上述三个方面,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构成学术论文。如果其中的某一个要件交待得不清晰,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 介绍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清晰。至少包括,在你所研究的学科体系下,你研究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是由你首次提出。如果不是,简要陈述这个问题的演化过程,并说明你研究的这个问题在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介绍研究方法一定要简单全面,至少包括:研究该问题可能的集中研究方法。你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什么,这种方法的基本操作流程。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和主要缺陷以及对你的研究结果的影响。 介绍结论一定要简单概括。主要包括,你所看到的主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你发现了什么。如何对你的发现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26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发鲁棒性NLP系统
热度 3 liwei999 2011-12-9 07:04
《科研随笔: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鲁棒性》 以前说过,一个 real life 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其质量和可用度除了传统的 data quality 的衡量指标查准度(precision)和查全度(recall)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三大指标:海量处理能力(scalability), 深度(depth)和鲁棒性(robustness)(参见:《 “三好”立委要做“三有”系统 》)。 本文就简单谈一下鲁棒性。 为了取得语言处理的鲁棒性(robustness),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实现四个形容词的所指:词典主义(lexicalist); 自底而上(bottom-up); 调适性(adaptive);和 数据制导(data-driven) 。这四条是相互关联的,但各自重点和视角不同。系统设计和开发上贯彻这四项基本原则, 是取得鲁棒性的良好保证。有了鲁棒性,系统对于不同领域的语言,甚至对极不规范的社会媒体中的语言现象,都可以应对。这是很多实用系统的必要条件。 先说词典主义策略。词典主义的语言处理策略是学界和业界公认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在系统中增加词汇制导的个性规则的总量。自然语言的现象是如此复杂,几乎所有的规则都有例外,词汇制导是必由之路。从坚固性而言,更是如此。基本的事实是,语言现象中的所谓子语言(sublanguage),譬如专业用语,网络用语,青少年用语,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在词汇以及词汇的用法上。一般来说,颗粒度大的普遍语法规则在各子语言中依然有效。因此,采用词典主义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子语言的分析问题,从而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自底而上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自浅而深的管式系统 (pipeline system) 最自然。系统从单词出发,一步一步形成越来越大的句法单位,同时解析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是自动识别(构建)出来的句法结构树。很多人都知道社会媒体的混乱性,这些语言充满了错别字和行话,语法错误也随处可见。错别字和行话由词汇主义策略去对付,语法错误则可以借助自底而上的分析方法。其中的道理就是,即便是充满了语法错误的社会媒体语言,其实并不是说这些不规范的语言完全不受语法规则的束缚,无章可循。事实绝不是如此,否则人也不可理解,达不到语言交流的目的。完全没有语法的“语言”可以想象成一个随机发生器,随机抽取字典或词典的条目发射出来,这样的字串与我们见到的最糟糕的社会媒体用语也是截然不同的。事实上,社会媒体类的不规范语言(degraded text)就好比一个躁动不安的逆反期青年嬉皮士,他们在多数时候是守法的,不过情绪不够稳定,不时会”突破”一下规章法律。具体到语句,其对应的情形就是,每句话里面的多数短语或从句是合法的,可是短语(或从句)之间常常会断了链子。这种情形对于自底而上的系统,并不构成大的威胁。因为系统会尽其所能,一步一步组合可以预测(解构)的短语和从句,直到断链的所在。这样一来,一个句子可能形成几个小的句法子树(sub-trees),子树之内的关系是明确的。 朋友会问:既然有断链,既然那些子树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句法树来涵盖所分析的语句,就不能说系统真正鲁棒了,自然语言理解就有缺陷。抽象地说,这话不错。但是在实际使用中,问题远远不是想象的那样严重。其道理就是,语言分析并非目标,语言分析只是实现目标的一个手段和基础。对于多数应用型自然语言系统来说,目标是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是这些预先定义的抽取目标在支持应用(app)。抽取模块的屁股通常坐在分析的结构之上,典型的抽取规则 by nature 是基于子树匹配的,这是因为语句可以是繁复的,但是抽取的目标相对单纯,对于与目标不相关的结构,匹配规则无需cover。这样的子树匹配分两种情形,其一是抽取子树(subtree1)的规则完全匹配在语句分析的子树(subtree2)之内(i.e. subtree2 subtree1),这种匹配不受断链的任何影响,因此最终抽取目标的质量不受损失。只有第二种情形,即抽取子树恰好坐落在分析语句的断链上,抽取不能完成,因而影响了抽取质量。值得强调的是,一般来说,情形2的出现概率远低于情形1,因此自底而上的分析基本保证了语言结构分析的鲁棒性,从而保障了最终目标信息抽取的达成。其实,对于 worst case scenario 的情形2,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补救。补救的办法就是在分析的后期把断链 patch 起来,虽然系统无法确知断链的句法关系的性质,但是patched过的断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句法树,为抽取模块的补救创造了条件。此话怎讲?具体说来就是,只要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者坚持调适性开发抽取模块(adaptive extraction)的原则,部分抽取子树的规则完全可以建立在被patched的断链之上,从而在不规范的语句中达成抽取。其中的奥妙就是某样榜戏中所说的墙内损失墙外补,用到这里就是结构不足词汇补。展开来说就是,任何子树匹配不外乎check两种条件约束,一是节点之间句法关系的条件(主谓,动宾,等等),另外就是节点本身的词汇条件(产品,组织,人,动物,等等)。这些抽取条件可以相互补充,句法关系的条件限制紧了,节点词汇的条件就可以放宽;反之亦然。即便对于完全合法规范的语句,由于语言分析器不可避免的缺陷而可能导致的断链(世界上除了上帝以外不存在完美的系统),以及词汇语义的模糊性,开发者为了兼顾查准率和查全率,也会在抽取子树的规则上有意平衡节点词汇的条件和句法关系的条件。如果预知系统要用于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上,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特制一些规则,利用强化词汇节点的条件来放宽对于节点句法关系的条件约束。其结果就是适调了patched的断链,依然达成抽取。说了一箩筐,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对于语法不规范的语言现象,自底而上的分析策略是非常有效的,加上调适性开发,可以保证最终的抽取目标基本不受影响。 调适性上面已经提到,作为一个管式系统的开发原则,这一条很重要,它是克服错误放大(error propagation)的反制。理想化的系统,模块之间的接口是单纯明确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步步推进,天衣无缝。但是实际的系统,特别是自然语言系统,情况很不一样,良莠不齐,正误夹杂,后面的模块必须设计到有足够的容错能力,针对可能的偏差做调适才不至于一错再错,步步惊心。如果错误是 consistent/predictable 的,后面的模块可以矫枉过正,以毒攻毒,错错为正。还有一点就是歧义的保存(keeping ambiguity untouched)策略。很多时候,前面的模块往往条件不成熟,这时候尽可能保持歧义,运用系统内部的调适性开发在后面的模块处理歧义,往往是有效的。 最后,数据制导的开发原则,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语言海洋无边无涯,多数语言学家好像一个爱玩水的孩子,跳进大海就乐不思蜀。见水珠不见海洋,见树木不见森林,一条路走到黑,是太多语言学家的天生缺陷。如果由着他们的性子来,系统叠床架屋,其执行和维护的 overhead 会越来越大,而效果却可能越来越差(diminishing returns)。数据制导是迫使语言学家回到现实,开发真正有现实和统计意义的系统的一个保证。这样的保证应该制度化,这牵涉到开发语料库(dev corpus)的选取,baseline 的建立和维护,unit testing 和 regression testing 等开发操作规范的制定以及 data quality QA 的配合。理想的数据制导还应该包括引入机器学习的方法,来筛选制约具有统计意义的语言现象反馈给语言学家。从稍微长远一点看,自动分类用户的数据反馈,实现某种程度的粗颗粒度的自学习,建立半自动人际交互式开发环境,这是手工开发和机器学习以长补短的很有意义的思路。 以上所述,每一条都是经验的总结,背后有成百上千的实例可以详加解说。不过,网文也不是科普投稿,没时间去细细具体解说了。做过的自然有同感和呼应,没做过的也许不明白,等做几年就自然明白了,又不是高精尖的火箭技术。 【相关篇什】 《 “三好”立委要做“三有”系统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400do=blogid=510567 【立委科普:从产业角度说说NLP这个行当】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400do=blogid=434811 《科普随笔:keep ambiguity untouched》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2400do=blogid=496808 ◊ 中间那段“黑压压”的一片,有些负担。分段为好。 - mirror 12/08 17:24 噼里啪啦打字下来的,又没有例子,知道可读性不好。 作者: 立委 日期: 12/08/2011 19:11:42 有时候想,也不能弄得太可读了,都是多年 的经验,后生想学的话,也该吃点苦头。:=) RE: 如果输入的原始文本有很多错字漏字,比如来自劣质 OCR的文本。有什么好办法克服错误放大? 这要看具体情况和目标了 作者: 立委 日期: 12/08/2011 23:21:00 适配性、数据制导的容错性开发肯定可以对付一些错字漏字的现象, 但是究竟能对付多少,那些是可以对付的,那些是难以对付的,需要具体分析。 可以看一下两极的情形:天花板和地板。 容错、纠错的系统本质上是对人的容错、纠错能力的 modeling,因此人的理解能力是系统可能逼近的天花板。理论上讲,如果人能理解错字漏字的语句,基本说明了这个不规范的句子形式内涵语义的冗余度,那么一个容错系统应该也可以做到。(当然,人的理解可能不自觉地调动常识、专业知识、联想和推理等非语言学手段,模拟起来很困难,在目前,简单地容错开发是远远达不到人的理解力的。)如果错字漏字造成真正的语句歧义,那么最好的系统最多做到分析的多路径。最后,如果错字漏字严重到人都搞不清什么意思的时候,机器自然是两眼一抹黑。 地板就是一个完全规范的“紧式”语言系统,错字漏字的地方就造成断链,局部语义无法合成为完整的理解(problem with the semantic compositionality, the key to language understanding)。所谓容错开发,就是尽可能把紧式系统松绑为“宽式”系统,把非排歧的无关紧要的条件放宽。譬如英语中的主谓一致关系的条件(第三人称单数的主语需要其谓语动词有词尾-s, 这个中小学语法课上的金科玉律就是紧式语法的条条框框,在宽式开发中一般不用)。再如汉语动词的被动语态,有些句子加了“被”字,万一这个关键的被动语态的助词漏掉了,容错系统应该仍然分析无误,如果逻辑动宾的语义搭配条件参与了分析的过程的话(如:“饭吃了” 就是 “饭被吃了”,而“我吃了” 则不一样)。 上述回答,对于您这样的大儒,基本是可以(被)预测的废话,不说也罢。不过,我也没有更到位的说法给您。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9536 次阅读|5 个评论
今日立冬——冬季应该如何养生
热度 16 张三火 2011-11-8 09:22
一、 《黄帝内经》关于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在一年四季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要顺应生长之气而养阳,秋冬要顺应收藏之气而养阴。 春夏属阳,人体阳气处于生发旺盛状态 —— 宜温补阳气而养生; 秋冬属阴,人体阳气处于收敛闭藏状态(阴盛阳衰) —— 助养阴精(阴中求阳)而养生。 (二)冬季的气候特点 l 冬三月,此为闭藏: 指农历十月、十一月(冬月)、十二月(腊月) 3 个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6 个节气,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 l 自然界阴寒太盛,河水结冰,天寒地冻。 l 阳气深藏,不宜扰动。 二、冬季养生的具体方法 (一)早卧晚起,调整作息 —— 增加休息和睡眠时间,以顺应冬藏特点。 (二)必待日光,多晒太阳 —— 白天的阳光会给人带来温暖,有利于抵御冬寒。 (三)多居室内,注意保暖 —— 室内宜温暖密闭,多加衣帽以御寒,谨防冻疮。 (四)减少运动,避免出汗 —— 适当减少户外剧烈运动,尤其是不要让身体出汗过多,否则就会伤津耗气,易患感冒。 (五)保护肾气,预防痿厥 —— 寒气内通于肾,严寒易伤肾阳,可导致痿证(四肢萎弱不用)或厥证(四肢发凉或手脚发热)发生。 三、冬季养生的注意事项 (一)从秋养肺气开始: 否则易伤肺,会导致 “ 冬为飧泻 ” 。 (二)慎用按摩蒸浴法: 否则易伤精耗气,所以强调 “ 冬不按跷 ” 。 (三)谨防寒邪侵犯: 寒邪伤人后,一则可以导致恶寒发热、咳喘、头身痛为主要症状的外感伤病;二则感寒后邪气潜伏体内,到春天引发温病(春季流行病)。 (四)保护腰背防足凉: 腰为肾之府,足太阳膀胱经脉行于背部,足底有肾经的井穴涌泉穴。 四、今冬气候特点与养生要点 l 呈暖冬的气候特点 —— “ 气反温 ” ,冬季会出现温暖的异常气候变化;突然降温的寒热交替天气也会比较频繁;天气过暖则可能会有大雪天气降临。 l 注重饮食起居规律 —— “ 其病温 ” ,生活作息规律,食饮有节,调和情志,防止过劳,以增强正气(抗病能力),防范流感等温病(外感温热性疾病)的发生。 五、冬季食养宜忌 (一)宜减咸增苦 咸味入肾,过多则肾水盛克制心火;宜适当增加苦味,资助心火,保持水火既济,阴阳平衡。 (二)用寒远寒 在寒冷的季节要尽量远离寒凉性的食物。如西瓜、香瓜、哈密瓜、冰饮料制品、海鲜类食品等。 (三)宜吃温热性食物 温补御寒,如牛肉、羊肉、狗肉、鱼类、葱、姜、蒜、花椒、桂皮、韭菜、红萝卜、桂圆、大枣、桔子等。 (四)宜加食补肾之品 栗子、黑米、黑芝麻、黑豆、黑木耳、桑葚子、五味子、枸杞子、何首乌、猪肾、菟丝子等。 还要提出维护健康重视养生的倡议—— l 认识中医养生之道,学以致用,让健康长久! l 了解冬季养生原则,身体力行,让快乐相伴! 冬季如何养生.pps
个人分类: 张焱讲养生|4343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谈治理学术不端
热度 1 cyj 2011-10-25 20:26
我们今天将学校党委书记王建华同志,在今年3月15日向北京《科学时报》记者发表的全文,转载如下。 之所以转载全文,就是因为这一篇发言,是在今年2月10日国家科技部公布撤销李连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决定之后大约一个月后,发表的总结性发言,又是王书记就几年来发生李束造假、以及学校当局调查处理的总结。具有纲领性的性质,全面的陈述了王书记对于学校发生李连生束鹏程十几年来,持续的多次的弄虚作假的处理过程。 我们举报人针对王书记的这篇及其重要的发言,也应该和将要发表我们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全面对比的方便,今天首先将王书记的全文羽翼公布,明天,将发表我们的文章。 陈永江敬礼2011年10月25日 ————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谈治理学术不端 2011-03-15 来源:科学时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术道德是大学生命线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谈治理学术不端   □郝俊 崔雪芹   在全社会高度关注学术不端行为之时,今年2月初,李连生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撤销再次给学术界敲响了警钟。李连生事件的处理经历了哪些过程?透过事件本身,高等学校又从中吸取了怎样的教训?日前,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围绕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采访。   《科学时报》:李连生的学术造假事件,让西安交大站在了风口浪尖。在教师涉嫌学术不端行为时,一般而言,西安交大是如何进行处理的?   王建华:学校处理学术造假举报和学术不端行为,既有基本原则,也有固定的制度程序。   1997年前后,西安交大发现一篇学生论文涉嫌抄袭,学生导师为署名作者。学校当时连夜开会,认为该导师虽没有直接作弊,但事实上未能尽到文章审查职责,决定严肃处理。除了学生学位撤销,该导师也被停止晋升职称资格两年,且两年内不得再招收研究生。   在那个年代,类似的学术不端行为虽然还比较少见,但学校并不能掉以轻心。处理此事之后,学校就制定了一套办法,确立了一些基本规矩和原则。首先是对这类事件一定要严肃处理,不能容忍。第二,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学术委员会准确地核实情况、认定事实。第三,事实认定后,确系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当事人将被逐出教师队伍,同时因造假所获荣誉、权益等一律追回。近几年以来,西安交大先后发生过几起学术不端事件,也都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处理的。   《科学时报》:在这些原则之下,学校在收到学术不端举报之后,有没有形成进行审查、核实、评判、认定以及惩罚的制度程序?   王建华:一般来讲,学校接到举报后,如果事实指向比较明确,首先提交学术委员会进行事实查证和定性。如确系学术不端行为,事实清楚、定性明确的,交由行政部门进行处理,依据学校规定,作出警告、停止研究生导师资格、解聘等相应处理。   对于研究生论文涉嫌抄袭等不端行为的,学校责成研究生院进行查处。一般来说至少会有三位专家介入审核工作。在事实认定并作出定性之后,确系抄袭行为的一律取消研究生资格,不能授予学位,已经授予的必须撤销。导师负有管理责任的,不但要严肃批评教育,同时还要在规定期限内中止其招生资格。   以上原则和处理办法,学校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也一直是这样执行的。   就在调查处理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的同时,另有其他学院的一名教师在国外工作期间,未经同意便将他人实验数据放在自己文章里使用,文章发表在一个高水平的国际期刊上。学校接到举报后迅速启动查处程序,随即作出取消其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的处理决定。   严谨治学是交大的优良传统,学术诚信是学校的道德底线和生命线,对此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态度也是坚决和一贯的。   《科学时报》:那么在处理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时,是否有其特殊性?   王建华:对于李连生事件当然就更不能例外,必须按照这些基本原则和制度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当时学校收到对他的举报之后,立即按照程序规定提交给学术委员会,就所举报的事实进行核查和认定,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给予了积极配合。这期间还曾根据工作需要外请有关专家参与。最后也同样是由学术委员会作出正式结论,交由学校行政部门予以行政处理的。   由于李连生事件涉及问题比较多,需要查处和认定的地方比较繁复,处理过程中校内外参与调查、审核,包括当面与当事人质询的,前后共有几十位专家学者,甚至还请了有关院士拨冗参与。应该说这一事件的调查处理是在大家的积极参与和监督之下进行的。   《科学时报》:我们知道,从2007年有教师联名举报,一直到今年2月科技部撤销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前后近4年。整个过程为什么会经过这么长的时间?   王建华:李连生问题并不是单纯一两件事实的调查和处理。事实上,从2007年12月学校第一次接到举报,到2010年3月对他作出严肃行政处理为止,学校先后受理了不同内容的几次举报,调查处理了4起事件。   第一件事情,是关于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2007年12月,在该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公示期间,我校杨绍侃教授口头举报,随后陈永江等教授实名举报李连生在申报“往复式压缩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问题。进行举报的几位教授本身就对往复式压缩机比较熟悉,是这一领域的资深学者,根据他们以往的了解,认为李连生在这方面的工作比较肤浅,而申报材料中“话说得比较满”。尤为甚者,是其材料中引用了很多他人的成果却并未注明。据此举报李连生学风不端。   根据举报,学术委员会多次开会进行调查了解,其间还专门安排举报和被举报方到会陈明事实,进行质询。当时虽然感到事实的调查和性质认定还不够充分,但大家已经明确该项目申报奖项是不妥当的。鉴于时间较紧,决定首先由学校在教育部奖截止日期前,主动提出撤销报奖。2008年3月,学校致函教育部,建议撤销授予该项目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撤奖之后,学术委员会又进行了后续调查取证,最终认定该项目确实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   也许是由于当时觉得李连生所申报的奖项已经被撤销了,还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学校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警告的同时,没有痛下决心立即对其进行严肃的行政处理,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训。现在回顾起来,当时就应该对其采取更加严厉的组织处理措施。   第二件事情是关于李连生爱人学历造假的问题。李连生在担任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期间,其爱人调入该中心工作。当时学校曾有少部分工人身份而已实际聘任在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具有本科学历、符合条件的转为干部编制,李连生爱人也在其中。作为基本条件之一,她的人事档案中有一份函授本科学历。后来接到举报后,查实这是一份假学历证书。学校随即进行了处理,李连生爱人的干部编制撤销,相应工资奖金追回。   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复杂,但由于李连生恰在此期间做过时间不长的一段人事处长,因此档案中的假学历证书与他本人有无瓜葛就成为矛盾焦点。如果确属李连生本人任职期间所为,性质将是十分严重的。学校也立即进行了追查,但查下来的结论是,这个假学历证书在李连生任人事处长前就已经进入了人事管理档案,还没有证据表明他本人直接做了什么手脚。尽管如此,李连生在明知爱人学历造假的情况下,还将其调入自己担任副主任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作,其责任也必须予以追究。由此也就明文免去了其所担任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   第三件事情是关于李连生专著《涡旋压缩机》涉嫌抄袭的查处。2009年4月,陈永江等教授实名举报李连生1998年出版的专著《涡旋压缩机》多处涉嫌抄袭,学校也就随即开展调查。   针对这本书抄袭事实的认定花了较长时间。李连生在这本书中,用了大量他人的图表和公式,但既没有标注,也没有列为参考文献。我们曾先后3次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审查核实,涉及书中的30余项内容,但起初认定的意见也并不一致。因为关于专著的引用标注问题,争论一直都比较多。当时针对这本书就有意见认为,涉及论文、著作等的引用标注,2000年后才有了比较明确、比较严格的规定,至于他这本1998年出版的书,认定为抄袭是不是太严厉了?   查核期间,我们还专门为此找过相关新闻出版部门,得到的回答是这本书专业性太强,不适合由他们评审。后来又找了专业学会,当时他们也提出过,1998年的书,似乎不应该按目前的标准来要求,尽管确实存在问题,却也不能轻易定性为抄袭。学校里也有教授持这种看法。但从学校讲,查就要弄个水落石出,要有个明确的态度。经过反复多次的核查、研究、讨论,认定该书第三章存在严重抄袭。在核实情况的基础上,2009年12月,针对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校学位委员会决定免除其博士生导师资格。   第四件事情是关于成果申报材料中经济效益造假的问题。就在查证李连生专著涉嫌抄袭的过程中,几位教授又一次提出举报,指出李连生获取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原2003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基础上申报)存在经济效益造假。   这里必须指出,在申请报奖时,李连生的科技成果在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证明是由合作工厂出具的,盖了财务专用章,具有法律效力,弄虚作假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而在调查过程中,该企业并不愿向学校提供当年的帐务。因此,这个产品在转化过程中具体的投入、产出、利润等具体数据,学校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但根据分析,该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当年处于亏损状况,而李连生在报奖材料中给出的经济效益数字很大,这又怎么可能?至于李连生本人,他介入该企业较深,当时还兼任其副总工程师,具体情况应该非常清楚。经济效益证明虽非李连生出具,但明知有水分却仍然拿它来报奖,其责任是不可推卸的。经过调查,学术委员会确认其出具的经济效益证明书中有两家企业数据不实。   这四次举报和查处先后发生,历经近两年多时间。在此过程中一些情况的出现,也对处理进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举报人建立博客,将李连生事件向社会公众发布。李连生自认为名誉受损,一度反将举报人告到法庭。最终法院建议撤诉。而在案件审理阶段,为了避免干扰法律介入,学校只能暂停相关处理工作的开展。还记得在此期间,也曾有一些校友基于维护学校声誉,呼吁从内部化解矛盾。但实际上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科学时报》:在查清事实之后,如何做出对李连生的处理决定?   王建华:2010年3月5日和3月20日下午,学校在此前开展的一系列调查取证工作的基础上,两次召开专题会议,李连生学术造假问题正式进入了行政处理流程。2010年3月21日,在学校召开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上,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学术行为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西安交通大学全员聘用制度实施暂行办法》,作出了取消李连生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的处理决定。   总之,从事情发生到作出处罚决定,整个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情况。但不管怎样,学校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由学术委员会作出明确的定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处理,态度是严肃的。   《科学时报》:2010年3月20日,焦点访谈播出《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3月21日,学校正式作出处理决定。这是否如外界所言,是迫于舆论压力?   王建华:事实上在《焦点访谈》播出之前,作为一个较长时间段严肃查处的结果,学校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处理意见,只是在程序上还需要开一个会,把工作做得更周全些。学校作出处理决定的会议的确是在《焦点访谈》播出之后召开的,但并不表明是在舆论压力下去做这件事。谁也不可能一两天去匆忙作如此严肃的决定。试想没有之前的那些工作作基础,学校能作出那样的处理么?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本身就是学校的责任,不管怎么样,学校都得把事实查清楚,准确定性,最后给出相应处理。   如果反思的话,这一事件的处理过程的确有些不够紧凑,比较迟缓,拖拖拉拉,暴露出工作中的不足和思想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后来我们认真总结了这方面的教训,作了自我批评。   《科学时报》:从去年3月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撤销,又经历了近一年时间。这个奖项的撤销经历了哪些过程?   王建华:2010年2月至3月间,学校在解除李连生教师聘用合同、撤销李连生教授职务的同时,就决定撤销其所获奖项和荣誉。随后我们分别向科技部提交撤销李连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向教育部提交撤销李连生“长江学者”称号的报告。而从2010年3月20日之后,我校所有的统计数据中都已经把这个奖项去掉了,而且特别予以说明。关于撤奖问题,学校积极与陕西省和科技部沟通,得到充分肯定。科技部经过严格的审议程序,认定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二十一条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奖项,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由于撤销国家级科技奖励在我国是第一次,震动很大,凸显出了警示教育意义,其作用和影响不可低估。   对于其“长江学者”称号,由于在当年申报推荐材料中是以其1998年出版的专著作为成果之一的,而这本“专著”的有关章节现已认定存在严重剽窃行为,因此必须予以撤销。教育部在接到我们的申请后很快就作出了决定。   《科学时报》:作为百年名校的西安交大,从这个事件中,学校认为得到的教训是什么?   王建华:其实学校里做的最主要的事情,是研究以后怎样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主要是从教育、制度和监督惩治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和明确所有教师的认识。为此,学校以李连生事件为案例,在所有学院和教师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学风建设教育活动,认真分析和反思身边存在的问题,向学术不端行为大声说不,提高警觉,弥补漏洞,防患于未然。目前学校仍在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在教师们都能自觉地将学风建设放在第一位,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教学过程中,都体现出严谨治学和严格要求。比如在科技成果的组织材料过程中,大家都格外谨慎认真,反复订正核实。这对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第二个是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成果申报过程中的审核环节。另外在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时,学术委员会应当保持更大的权利、更加具有独立性。为此,在2010年校学术委员会换届时专门修订了章程,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会在承担学术评价和学术道德监察两方面的功能。学术委员会专门设立了学术道德监察委员会,独立负责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和判断。学校还决定担任校级行政领导职务的教师不再参加学术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一律由教授按学科民主选举产生。   第三,就是对举报进行查实处理的进一步程序化和制度化。我们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出台了自己的文件,形成更为完善的制度性程序。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事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对学校的学风建设和长远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如果说在全国沸沸扬扬弄了一场,而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未免就太冤枉了。   《科学时报》:近年来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频现,同时,因学术打假而发生的一些冲突事件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担忧。您认为学术打假是不是应当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制度主渠道?   王建华:我总认为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应当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去完成,才会更加合理和公正。学校自己处理总是不好服众。有人会说:“你学校自己处理还能处理好?你学校肯定包庇自己。”国家可以把这项职权赋予各专业学会。同行业中的专家形成行业自律,而且一定要有其自身的权威性。   建议赋予中国科协下属的各专业学会以相应职责,建立相应组织,承担对学术不端举报的受理工作和查证工作,作出更加有权威性的结论,这会有更强的公信力。独立的第三方仲裁判断机构,请行业专家进行审查认定,应当比学校自行处理更加有力。但是一定要保证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   《科学时报》:有媒体报道说举报者不满李连生国家奖的撤销理由,认为应当定性为“欺骗捏造”。对此您怎么看?   王建华:目前的定性和表述是和事实相符合的,处理上也没有任何姑息包庇。关于用词上应当如何,我认为还是要慎重。如果涉嫌违法,应当由司法部门作出结论。   现在我们讲,这类事件叫做学术不端行为,还属于非犯罪范畴。如果要举报其为欺诈,就应当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现在所有的学术不端行为,还都没有引入司法程序进行判定。   《科学时报》:我们希望通过李连生事件能对我国学术起到警示作用。但是,更重要的也许在于良好学术诚信环境的形成,您认为我们在这方面缺失了什么?   王建华:我多次有感而发,说大学这些年有个倾向不好,就是总习惯于以利益驱动方式来促进工作。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大家总认为应当以利益驱动为动力。许多学校促进一项工作,往往更相信利益驱动手段,这成了一个常态化的管理思维。   学校之间比统计指标,看其他学校论文统计指标上去了,那我也出个政策,发表一篇论文给多少奖金,各学校还比谁标准高,好像给的钱多就“思想更解放”。这样的措施下,虽然论文数量上去了,但质量很难上去。   但是大家都比指标,如果你的指标不行,很多机会就失去了,项目也拿不到。至于这种现状该如何改变,一时还真说不好。   《科学时报》:改变这种利益驱动现状,国家层面上是不是能想想办法?   王建华:完全有可能。比如国家对大学的拨款,如果主要跟数量指标绑在一起,那首先大学就去想办法提升指标。如果是按照大学的规模和特点,定一个标准,多一些常规性拨款,减少项目竞争性拨款,我想就会好一些。   同时,在整个管理观念上,给大学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包容的环境。   要改变学术诚信的现状,依靠利益驱动的做法要改变,可以有一定的物质奖励,但不能成为主要机制。应当建立更加全面的评价机制,以此来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272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现代企业要不断提地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和收入水平
anan 2011-10-8 15:53
在企业的各种要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人。企业利润来自于员工的努力,企业的发展来自于员工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中国五行管理学把“企业要不断地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和收入水平”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坚持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收入水平,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由于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生活保障,需要不断提高自我能力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如果企业能够满足员工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需要,员工就会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工作。因此会形成良性循环,一是工作能力和收入水平的循环递进,二是工作能力和工作兴趣的循环递进。   坚持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收入水平,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目前企业中,广泛存在能力和岗位不匹配导致低效的现象。如果企业能够坚持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尽量使人岗相配,从胜任工作达到熟能生巧,从而实现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效率。   坚持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收入水平,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短期看来,企业出资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企业增加员工的工资支出,会降低利润。但长期看来,一方面由于全员工作能力提高,使企业效率提高,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员工获得丰厚的物质收入的同时自身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无疑会增加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因此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什么是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人在具体工作活动中,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才能。一般的工作能力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使用工具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适应环境等能力。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以及把理论知识转化到工作实践中的本领。   什么是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可以被理解为个人为企业付出劳动所获得的报酬的高低。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收入水平之间具有克生关系。一般来说,无论企业的性质、规模和薪金制度有多大差异,收入水平和工作能力总成正比。工作能力越强,收入水平越高,工作能力越弱,收入水平越低。   企业怎样才能坚持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收入水平?这对企业提出了以下要求:   企业要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一个卓越的公司,必定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必定有一批出色的员工。这就要求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发展平台,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员工不断地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全面提供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企业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知识和技能交流环境。盲人摸象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启示之一是不能片面地看问题。学习知识和技能也是一样,个人的视野有限,通过互相交流,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因此,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各种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无障碍的交流和传播,这样才更有利于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   企业要完善工作能力和收入水平相匹配的相关制度。一般来说,个人的收入水平和工作能力成正比,但有些企业由于制度不够合理和完善,有的岗位不能享受公平的待遇,这将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使无能者滥竽充数,必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企业要完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薪酬制度等相关方面制度。   总之,企业要坚持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收入水平,使员工的工作能力最大化,使员工的收入水平最大化。这是现代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亦是现代企业成功制胜的法宝。 关键词:企业 员工 管理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1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hongri1130 2011-9-3 15:44
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总体而言,所有微生物生长繁殖均需要培养基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及能源,但由于微生物营养类型复杂,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是不一样 的,因此首先要根据 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配制针对性强的培养基 。 自养型微生物能从简单的元机物合成自身需要的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复杂的有机物,因此 培养自养型 微生物的培养基完全可以(或应该)由 简单的无机物组成 。例如,培养化能自养型的氧化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oxdans)的培养基组成见表3.9。在该 培养基 配制过程中并末专门加入其他碳源物质,而是依靠空气中和溶于水中的CO2为氧化硫硫杆菌提供碳源。 就微生物主要类型而言,有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藻类及病毒之分,培养它们所需的培养基各不相同。在实验室中常用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或 简称普通肉汤培养基)培养细菌,用高氏I号合成培养基培养放线菌,培养酵母菌一般用麦芽汁培养基,培养霉菌则一般用查氏合成培养基。 2、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浓度合适时微生物才能生长良好, 营养物质浓度过低时不能满足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浓度过高时则可能对微生物生长起抑制作用, 例如高浓度糖类物质、无机盐、重金属离子等不仅不能维持和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反而起到抑菌或杀菌作用。另外, 培养基 中各营养物质之间的浓度配比也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或)代谢产物的形成和积累,其中碳氮比(C/N)的影响较大。 严格地讲, 碳氮比 指培养基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物质的量比值,有时也指培养基中还原糖与粗蛋白之比。例如,在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的过程中,培养基碳氮比为4/l时,菌体大量繁殖,谷氨酸积累少;当培养基碳氮比为3/l时,菌体繁殖受到抑制,谷氨酸产量则大量增加。再如,在抗生素发酵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培养基中速效氮(或碳)源与迟效氮(或碳)源之间的比例来控制菌体生长与抗生素的合成协调。 3、控制pH条件 培养基的pH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 各类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最适pH条件各不相同,一般来 讲, 细菌与放线菌适于在pH7~7.5范围内生长,酵母菌和霉菌通常在pH4.5~6范围内生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中,由于营养 物质被分解利用和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会导致培养基pH发生变化,若不对培养基pH条件进行控制,往往导致微生物生长速度下降或(和)代谢产物产量下 降。因此,为了维持培养基pH的相对恒定,通常在培养基中加入pH缓冲剂,常用的 缓冲剂是一氢和二氢磷酸盐 (如KH2PO4 和K2HPO4)组成的混合物。K2HPO4溶液呈碱性,KH2PO4溶液呈酸性,两种物质的等量混合溶液的pH为6.8。当培养基中酸性物质积累导致 H+浓度增加时,H+与弱碱性盐结合形成弱酸性化合物,培养基pH不会过度降低;如果培养基中OH-浓度增加,OH-则与弱酸性盐结合形成弱碱性化合物, 培养基pH也不会过度升高。 但KH2PO4 和K2HPO4缓冲系统只能在一定的pH范围(pH6.4~7.2)内起调节作用。有些微生物,如 乳酸菌能大量产酸 ,上述缓冲系统就难以起到缓冲作用,此时可在培养基中添加 难溶的碳酸盐(如CaCO3)来进行调节 ,CaCO3难溶于水,不会使培养基pH过度升高,但它可以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生的酸,同时释放 出CO2,将培养基pH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在培养基中还存在一些天然的缓冲系统,如氨基酸、肽、蛋白质都属于两性电解质,也可起到缓冲剂的作用。 4、控制氧化还原电位(redox potential) 不 同类型微生物生长对氧化还原电位(F)的要求不一样, 一般好氧性微生物在F值为+0.1V以上时可正常生长,一般以+0.3一+0.4V为宜,厌氧性微生物只能在F值低于+0.1V条件下生长,兼性厌氧微生物在F值为+0.1V以上时进行好氧呼吸,在+0.1V以下时进行发酵。 F值与氧分压和pH有关,也受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 在pH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可通过增加通气量(如振荡培养、搅拌)提高培养基的氧分压,或加入氧化剂,从而增加F值;在培养 基中加入抗坏血酸、硫化氢、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二硫苏糖醇等还原性物质可降低F值。 5、原料来源的选择 在配制培养基时应尽量利用廉价且易于获得的原料作为培养基成分 ,特别是在发酵工业中,培养基用量很大,利用低成本的原料更体现出其经济价值。例如,在微生物单细胞蛋白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常利用糖蜜(制糖工业中含有蔗糖的废液)、乳清(乳制品工业中含有乳糖的废液)、豆制品工业废液及黑废液(造纸工业中含 有戊糖和己糖的亚硫酸纸浆)等都可作为培养基的原料。再如,工业上的甲烷发酵主要利用废水、废渣作原料,而在我国农村,已推广利用人畜粪便及禾草为原料发 酵生产甲烷作为燃料。另外,大量的农副产品或制品,如鼓皮、米糠、玉米浆、酵母浸膏、酒糟、豆饼、花生饼、蛋白胨等都是常用的发酵工业原料。 6、灭菌处理 要获得微生物纯培养,必须避免杂菌污染,因此对所用器材及工作场所进行消毒与灭菌。对 培养基 而 言,更是要进行严格的灭菌。 对培养基一般采取高压蒸汽灭菌,一般培养基用1.05kg/cm2,121.3℃条件下维持15~30min可达到灭菌目的。 在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长时间高温会使某些不耐热物质遭到破坏,如使糖类物质形成氨基糖、焦糖,因此 含糖培养基 常在 0.56kg/ cm2,112.6℃15~30min进行灭菌 ,某些对糖类要求较高的培养基,可先将糖进行过滤除菌或间歇灭菌,再与其他已灭菌的成分混合;长时间高温还 会引起磷酸盐、碳酸盐与某些阳离子(特别是钙、镁、铁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复合物而产生沉淀,因此,在配制用于观察和定量测定微生物生长状况的合成培养基时,常需在培养基中加入 少量螯合剂 ,避免培养基中产生沉淀,常用的螯合剂为 乙二胺四乙酸(EDTA) 。还可以将含钙、镁、铁等离子的成分与磷酸盐、碳酸盐分别进行灭菌,然后再混合,避免形成沉淀;高压蒸汽灭菌后,培养基pH会发生改变(一般使pH降低),可根据所培养微生物的要求,在培养基灭菌前后加以调整。 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泡沫的存在对灭菌处理极不利,因为泡沫中的空气形成隔热层,使泡沫中微生物难以被杀死。因而有时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 消泡沫剂 以减少泡沫的产生,或适当提高灭菌温度。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550594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
icstu1 2010-6-1 15:46
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 除非遵守以下的原则 , 合作学习是无法进行的。以下是四大原则:   平行互动 :学习过程有许多学生之间的互动 , 因此 , 学生比在传统课程里拥有较多的机会直接参与课程的任务和表达个人的意见。   个人责任:每位学生必须完成小组所分配给予的工作并向小组报告 , 组员都相互了解各自对小组所进行主题的贡献以及所需付的责任。   建设性的相互依赖:学生各自的发展和小组的发展会彼此正面互相影响 , 而且各个小组的发展也会互相正面地影响。   平均参与:适当的分配工作将能让每位学生依其能力做出贡献。
个人分类: G 人物特征描述和成果展示|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
yuntian60 2010-4-21 15:47
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 何召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1091511031 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几次重要的国际环境会议和国际环境文件的不断体现和重申,已经作为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为人们所逐步接受。但是,由于国际环境法的软法性质,这一原则的实践效力也受到了人们的置疑。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原则做一下整体的梳理,强化其在国际环境实践中的效力,并进一步讨论跨界污染的国家责任问题,以期是这一原则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国际环境法;不损害国外环境;基本原则 对于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学者称之为“国家资源开发主权权利和不损害国外环境责任原则”,也有学者称之为“国家环境主权原则”,还有学者称之为“国家主权与尊重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原则”。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同一原则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这并不否认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是确定的。刘惠荣教授在其主编的《国际环境法》一书中称之为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认为此原则主要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尊重国家主权是指国家对其本国的环境资源享有永久的主权权利,有权根据本国的情况决定自己的环境政策和战略,自主的对本国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他国不得借口环境保护干涉别国内政;各国不论大小对国际环境事务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各国在行使主权时不得对他国环境造成破坏。 这一原则对推动和促进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发展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了进一步对这一原则进行探讨,下文中将分不同的部分进行论证。 一、 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的内涵 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是由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尊重国家主权,另一部分是不损害国外国外环境。这一原则的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权利义务的平衡。既它一方面赋予各国为其发展需要以及为人民的福祉利用其自然的权利,同时也要求国家尊重他国的环境主权。 国家主权是国际法的根本原则,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它具有对内的最高性与对外的独立性,也就是国家独立地处理其国内外事务,而不受任何的外来干涉和侵犯。国际环境法的尊重国家主权原则正是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环境法领域的运用和具体化。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对其本国环境资源享有永久主权权利,有权根据本国情况决定自己的环境政策和战略,自主地对本国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二)任何国家不得借口环境保护而干涉别国内政;(三)各国不论大小,对国际环境事务享有平等的参与权。 不损害国外环境是指国家主权的行使并非绝对的,它必须受到国际习惯法的约束。由于环境的整体性特点,某一部分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其他部分及至整个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各国必须对各种环境资源开发活动进行不要的限制,不能对国外环境造成损害。 二、发展历程 这一原则的发展和确定总的来说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一)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 1972年在瑞典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宣言对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国际环境法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与此。这一宣言经常被学者们认为是确定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宣言》第21项原则规定: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有按自己的环境政策开发自己资源的主权;并且有责任保证在他们管辖或控制之内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的或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 斯德哥尔摩大会不久,原则21既被纳入联大第2996号决议,决议确认该原则是环境领域国际责任方面的基本规则。 (二) 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进一步确认了《斯德哥尔摩宣言》原则21。 里约宣言原则2规定: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按照他们自己的环境和发展政策开发他们自己的资源,并有责任保证在他们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对其他国家或不在其管辖范围内的地区的环境造成危害。 经过这两次环境会议通过的宣言和其他国际条约的不断重申,以及国际司法的实践,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已经成为一项国际习惯规则而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 二、 这一原则是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三要素之一,它是指法律上规定的用以进行法律推理的准则,其不仅可以指引人们如何正确的使用规则,而且在没有法律规则时,可以代替法律规则来作出裁决。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则是国际法基本原则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化。它是指那些被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遍约束力、适用于国际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准则。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成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它必须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被各国公认或接受2具有强行法的效力3适用于国际环境法的各个领域4构成国际环境法的基础。下面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来论证这一原则符合上述标准。 (一)被各国公认或接受。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被各国所公认或接受的法律原则。马呈元教授在论述国际法基本原则时提到“一项原则要想成为国际法基本原则,必须得到各国的公开承认,这种公开承认可能反复体现在各国缔结的双边或多边条约中,也可能作为国际习惯为各国所接受。各国公认是国际法基本原则产生普遍拘束力的法律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公开承认或作为习惯国际法为各国所接受也是一项原则成为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已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和《里约宣言》中不断得到申明,并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认可。体现这一原则的多边条约也已经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已达192个国家,《生物多样性公约》有191个缔约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157个缔约国。 另外,这一原则也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司法实践当中,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原则的国际习惯法地位。 (三) 具有强行法的效力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三要素之一,具有法律的强制力,可以在司法实践中引为裁判的依据。法律原则的作用也在于指引人们正确的适用规则,而当没有相应法律规则时,可以代替规则来作出裁决,弥补法律的缺陷。因此,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也应该具有强行法的效力,可以在司法实践中引为裁判的依据。 多年来关于这一原则的国际司法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发生在上世纪的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确定了不损害国外环境的义务。1956年法国与西班牙之间发生的拉努湖仲裁案,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在本案中,仲裁庭指出,国家在履行其权利时应该考虑他国利益、尊重他国权利;法国有权行使其权利,但她不能无视西班牙的利益;西班牙有权要求她的权利得到尊重和她的利益得到考虑。 (三)适用于国际环境法的各个领域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适用于国际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于贯穿国际环境法的各个部分,在国际环境法领域具有普遍的知道意义,为各国《规定了基本的行为准则。而这一原则已经体现于国际环境法的各个领域的基础性条约。 在土地资源方面,《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是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全球性环境公约.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远距离跨界大气污染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具有基础地位;在气候方面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公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则是《生物多样性公约》。 透过考察这些领域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多边性条约可以看出,这些条约都将有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纳入其条款当中,足以证明这一原则的普遍适用性。 (四) 构成国际环境法基础 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基础性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环境法的价值基础,二是国际环境法的立法基础。 1、价值基础。与法律规则相比,法律原则具有概括性、稳定性等特点,作为国际环境法基础的基本原则当然也应具备法律原则的上述属性。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应当由国际环境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原则组成,应该反映国际环境法的核心价值。 环境具有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保护全球环境需要不同主权国家的协同努力。国际环境法就是为了保护整体环境处理国家之间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许多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主要问题,但在发展过程中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国际环境法的核心价值在与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好的实现环境保护。 这一原则则充分体现了国际环境法的这一价值。一方面尊重各国在其主权范围内对其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又不得损害国外环境。 可见,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国际环境保护中的一项核心问题而提出的,体现了国际环境法的基础价值。 2、立法基础。法律原则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指导立法,因此国际环境法的各种具体法律规范,都是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化。我们要证明一项原则是否构成国际环境法的立法基础,只需要看看有关原则能否引申并发展现有的国际环境法规则。 现有的国际环境法规则有环境影响评估、通报、协商等具体规划。我们通过对上述规则的分析以及实践应用可以看出,它们都体现了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这一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三、 国际司法实践与思考 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已经体现于众多的多边环境条约,但这一原则并不仅停留在纸面上,多年来也产生了众多的国际司法实践。 (一)拉努湖仲裁案 1956年,法国决定拦截拉努湖经卡洛河流往西班牙的河水以增加拉努湖的贮水量。同时,法国将亚里埃奇河水引入卡洛河,作为补偿。西班牙反对法国这项工程,指责法国违反了两国在1866年签订的《贝约纳条约》。1956年,两国签订仲裁协议,组织仲裁法庭进行仲裁。仲裁协议请求仲裁法庭裁决的问题是:“法国未经西班牙同意而建造拉努湖工程是否违反1866年的《贝约纳条约》”。国际仲裁庭的仲裁驳回了西班牙关于法国的工程要求两国政府事先同意的论点。仲裁庭认为这种事先同意是对一国主权的重要限制,但在国际法中找不到这种限制的根据。但仲裁庭同时指出,按照1866年《贝约纳条约》附件的有关条款,法国虽然有义务通知西班牙当局,与之磋商并考虑下游国家的利益,但是它有权就其选择的计划作出最终决定。因此,仲裁庭最终裁决指出,“法国在拉努湖的分道工程计划已充分考虑下游国的利益,并己征求过下游国西班牙的意见,它没有等待西班牙的同意的义务,法国自行实行这项计划,没有违反1866年条约的规定。” 关于不损害国外环境的义务,仲裁庭指出,国家在履行其权利时应考虑他国利益,尊重他国权利2;法国有权行使其权利,但她不能无视西班牙的利益;西班牙有权要求她的权利得到尊重和她的利益得到考虑。 (二)加布奇科沃一大毛罗斯项目案 加布奇科沃一大毛罗斯项目案是国际法院处理的重要环境问题案件,也是本纪最受关注的案件之一3。1977年,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缔结了“修建和运行加布奇科沃一大毛罗斯水利设施”的双边条约‘。1988年,匈牙利国会认为多河的生态利益大于该水利项目的经济利益,命令政府重新评价该项目。1989年,匈牙利政府决定中止自己负责的大毛罗斯项目的建设,其后又宣布废除大毛罗斯项目。斯洛伐克政府继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成为该项目当事方后,不承认项目可能存在环境影响,并开始在其境内单独修建一替代工程。匈牙利认为该单方面行为将对匈牙利环境和经济造成破坏。最后双方签订特别协议,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 由于双方争议问题较多,国际法院依据争议双方的请求,以1977年条约、国际法的规则和原则以及法院认为可适用的其他条约为依据,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裁判:(1)1989年,匈牙利是否有权中止、并随后废除依据1977年条约其负有责任的大毛罗斯工程和多瑙克里蒂工程;(2)1991年n月,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是否有权进行临时解决办法;(3)匈牙利在1992年5月19日终止1977年条约的通知有什么法律效力。1997年,国际法院对引起争端的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并于9月25日做出判决,认为匈牙利无权中止以及后来放弃大毛罗斯项目工程,“生态必要状态”不足以构成匈牙利违约的理由;捷克斯洛伐克无权进行临时解决办法工程,因为其对国际水道具有极大的干扰;1992年5月19日匈牙利通知终止1977年条约及各项有关文书不具有终止这些文书的法律效力。‘ 关于不损害国外环境义务,国际法院在判决中指出,“多瑙河水坝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评估环境危险,应当同时考虑目前的环境标准”2,因为“在环境保护领域,对于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保持警惕并预防损害至关重要。”3威拉曼特里法官在异议意见中也指出,为了维护受影响国的环境权益,起源国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这种义务不仅限于项目建设前,而应该持续进行。环境权是人权的组成部分,有关环境的义务构成对一切义务。 (三)跨国界污染的国家责任思考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遵守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从而对其他国家造成了损害,那么该国家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完善跨国界污染的国际法追责规范,应注意解决三个主要问题: 1是跨国污染责任的责任主体方面的问题。按照奥本海的观点,一个国家做出了某种国际不法行为就应承担相应的国家责任。有人说这种责任基本上属于违法的过失,并以过失为基础。要看一个国家是否违反国际义务,首先该国方面要有故意或过失的行为。也有人说这种责任是严格责任或客观责任,单凭行为和结果便可确定违反义务的行为。在各国不同的法律体系中,现有的责任模式不一定总是适合于国际法的。大概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单一的国际责任基础,而且有几个基础,其性质取决于特定的义务。 国际法委员会提出的国家责任条款草案规定,“国家的每一个国际违法行为,都使它对此负有国际责任。”“在发生下列情况时,即为国家的国际违法行为:(一)根据国际法,国家的行为可以是采取行动或不作为;(二)该行为违反了国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根据国际法委员会的草案,违反国际法是国家责任的充分和必要的前提,由此看出,国际法委员会摒弃了将过失作为主观因素的做法。当然,摒弃过失的做法并不意味着将完全采取“后果责任”的做法。相反,应该做如下例外规定:(一)如果事件的发生不是由于国家机构的任何疏忽造成的,则不需国 家承担责任;(二)当一个国家已经预见了事件的发生并已经采取了各种力所能及的措施来阻止事件发生的,即使最终还是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国家也没有必要承担责任;(三)各国不应该只是防止本国造成跨国界污染的可能性,当其发现或应当发现其他国家或公共区域有发生跨国界环境污染的可能或事实时,应该及时提醒、制止或者协助他国将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于这种情况下的国家不作为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给事件发生地国家造成更大的负担,同时加强各国之间的协作。 2是对于违法行为的界定问题。也就是说违反了什么样的国际义务才算国际违法,才要承担国家责任。对此应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否则制定这方面的国际法律规范便无从谈起。这样的义务主要有四个:(一)现行的被普遍承认的国际公约明确规定的义务。如有关保护海洋法环境的条约的规定,那些物质不能排放,那些物质必须限量排放或者采取一定得预防措施后才能排放,将有害物质分别列入“黑名单”或“灰名单”,而且规定排放某些物质时应遵守的程序规范。对于现行的国际公约中没有规定的或者没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法条文可进行适时的补充。(二)保护和谨慎从事的义务。主要看一个国家是否在其本国领土或管辖范围内形成的环境污染产生跨国界的影响时采取保护性的预防措施以及是否考虑了对其国境以外在实际上和有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三)行为“适当”的义务。对于共同的环境、跨国界的河流、大气层和海洋,应该共同利用,在扩散有害物质时应不妨碍其他国家也能适当利用共同的环境,在每个事件中都应该确立“适当”的程度。(四)各国对跨国界污染有通报情况和进行协商的义务。各国必须遵守向邻国通报跨国界污染的情况,并同邻国共同商讨采取必要和可能的措施以防止造成损害或将损害限制在一定得范围之内。 3是法律后果的承担问题。即违反国际法规定之义务并应承担相应责任的国家应该受到什么惩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通过前述原则的认定确有责任,应当受到怎样的制裁?国际常设法院认为,“破坏国际约定就产生以适当形式赔偿的义务,这是国际法的一条原则”。然而,每个案件的性质差别很大,国际法不可能预先创设一个相关的国际不法行为所应有的确切的法律后果,应该以原则和各种判例作指导。承担国家责任的形式,应当包括道歉、赔偿和惩罚性的损害赔偿即补偿。但在处罚相关责任国时应遵循一个重要原则:既要对责任国予以制裁,对受国予以适当补偿,又不能过分加重责任国的负担,为责任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身也是受害国,而其受到的损害程度往往大于其他国家。 结束语 无庸置疑,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已经在国际环境法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以后还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发展中,一方面应该在尊重一国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弱化主权的痕迹,加强环境保护的全球协作;另一方面继续探讨和完善跨国界污染的国家责任问题,使这一原则在保护人类共同的环境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王曦《国际环境法》 ,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林灿铃《国际环境法》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刘惠荣《国际环境法》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 ,第一卷第一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王铁崖《国际法》 ,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蔡守秋、常纪文《国际环境法学》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阮菲、赵允勇《论跨国界污染的国家责任》 ,《中共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位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
wangyunwu 2010-3-31 22:10
王运武 每逢学位论文的选题阶段,总会有同学或朋友与我交流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其中交流最多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我总结的学位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如下: 1.具有创新性 2.具有挑战性 3.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 。具体表现在对学科或专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能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特指教育相关专业学位论文) 4.最好有项目支撑 5.有能力完成 6.自己特别感兴趣 7.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以上建议供参考,希望对即将进行论文选题的朋友有参考价值。 备注:2010年3月31日总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