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药物开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病毒治疗肿瘤现状和药物开发前景概述
热度 1 自我源于思考 2013-12-23 11:15
注:本文禁止转载。彭雷 一、 病毒治疗肿瘤背景介绍 (一)溶瘤病毒定义: 溶瘤病毒是指能选择性感染肿瘤细胞并在靶细胞内复制,最终导致肿瘤细胞裂解和死亡的一类病毒 。 这类病毒依靠其本身的特异性在肿瘤细胞中复制来裂解肿瘤细胞,细胞裂解后释放出来的病毒又可以进一步感染周围的肿瘤细胞,同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则没有破坏作用,或影响较小。 (二)溶瘤病毒给药方式: 溶瘤病毒通常以瘤内直接注射的方式给药,这是由于静脉注射的病毒往往会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排除殆尽。 (三)溶瘤病毒分类: 溶瘤病毒一般分为2 类:一类为野生型病毒和自然变异的弱毒病毒株,这类病毒天然就对某些肿瘤细胞有亲和力,如呼肠孤病毒、新城疫病毒以及自主复制的细小病毒等,这些病毒能够在某些肿瘤细胞中繁殖并裂解细胞,具有天然的特异性溶瘤活性;另一类是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改造后,只能在肿瘤细胞内复制的病毒。目前人们已经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造了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和人牛痘病毒等。 (四)溶瘤病毒作用机制: 病毒进入肿瘤细胞后即可导致肿瘤细胞的裂解,可能的作用机制有:(1)直接裂解:病毒在肿瘤细胞内大量复制、包装及释放而导致肿瘤细胞破裂,释放的子代病毒又感染邻近的肿瘤细胞。(2)病毒蛋白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如腺病毒产生的死亡蛋白和晚期蛋白都能有效地介导肿瘤细胞裂解。(3)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一方面,病毒可通过增强肿瘤细胞对多种细胞因子的敏感性而起到杀瘤作用,如腺病毒通过在感染的肿瘤细胞内复制和表达E1A蛋白,增强肿瘤坏死因子所介导的杀瘤作用;另一方面当肿瘤细胞被病毒感染后,肿瘤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抗原形成复合物,很容易被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所识别,从而介导对病毒感染的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攻击。(4)增强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腺病毒E 1A 基因表达的产物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化学增敏剂,在肿瘤细胞中E1A 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诱导p53蛋白的高水平表达,并以此增强化疗和放疗对DNA的损伤作用。(5)外源基因的表达:将具有治疗作用的外源基因插入到病毒基因组中,然后再让重组病毒感染肿瘤细胞并表达所插入的外源基因,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 二、溶瘤病毒抗肿瘤应用现状 (一) 新城疫病毒 : 新城疫病毒可以特异地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没有伤害,目前在临床实验中认为是安全、有效的溶瘤试剂。随着近年来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日趋成熟,该技术开始应用到新城疫病毒溶瘤效果的优化方面,通过改造新城疫病毒的F 基因,及表达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 γ ,白细胞介素-2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 等肿瘤杀伤因子,使该病毒具备更加优越的肿瘤杀伤能力,成为肿瘤治疗领域一个新兴的亮点,为癌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崭新的前景。 (二)溶瘤腺病毒: 2005 年,我国 SFDA 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溶瘤病毒 ( 一种 EIB 删除的溶瘤腺病毒) 用于肿患者的治疗,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外溶瘤病毒临床化应用的研究 。 文献报道了至少有 25 种以溶瘤病 毒 ( 其中不少于 10 种溶瘤腺病毒) 开展了床试验研究 。 溶瘤腺病毒作为一种载体,输送免疫调节基因或治疗性基因,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或引起肿瘤细胞凋亡 、 自杀等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 。 溶瘤腺病毒临床试验涉及到多种实体瘤,显示其临床应用是安全的,毒性作用轻至中度,患者能很好耐受,但有明确客观抗肿瘤反应的临床病例较少见,联合诸如化放疗等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 , 未来的方向应强化溶瘤腺病毒免疫学相关机制的研究 , 突破妨碍溶瘤腺病毒研究的一些技术性瓶颈 。 优化细胞载体提高溶瘤腺病毒远处传递的靶向性,以及寻找更具潜能的肿瘤干细胞作为靶点 。 此外,需要扩大临床试验的研究范围和加强与其他治疗方式特别是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研究 。 (三) 单纯疱疹病毒(HSV) 研究 现状: 单纯疱疹病毒(HSV) 是首个被应用于治疗肿瘤的病毒 。 该病毒基因组易于操作,并可以携带外源性基因 。 此外,许多研究表明, HSV 联合放疗或化疗可以产生协同杀伤作用 。 HSV可以特异性转染多种肿瘤细胞, 并能大量复制 ; 病毒颗粒可以穿透肿瘤细胞;HSV基因组易于操作,可以插入多种外源性基因;抗HSV药物可以根据需要终止病毒复制. 单纯疱疹病毒(HSV) 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人们对许多病毒亚型进行了基础与临床研究 。 溶瘤病毒联合放疗或化疗对肿瘤细胞有协同杀伤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明 。 用单纯疱疹病毒携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可作为传统治疗方案的补充 。 单纯疱疹病毒作为有效的基因病毒载体,可以成功携带不同免疫调节分子 。 该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期向临床应用转化 。 三、溶瘤病毒药物开发进展 (一)国内进展 上药集团旗下上海三维生物: 2005年 11 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己经批准了具有溶瘤作用的重组人5型腺病毒(H101 , 国药准字S20060027 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与化疗结合治疗难治性晚期鼻咽癌 。 公司主要发展H100系列生物基因工程腺病毒用于肿瘤治疗,已成功开发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腺病毒治疗肿瘤的药物:H101、H102、和H103。H103(溶瘤性重组腺病毒注射液)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阶段。H102还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H101(商品名:安柯瑞)已于2006年7月正式上市销售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官方机构正式批准的抗肿瘤溶瘤病毒新药 。本品与化疗药物同步使用,直接瘤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5天,21天为1个周期,最多不超过5个周期。 目前临床阶段产品有 4家,其中一家技术来自上海三维生物,一家技术来自美国进口。 杭州一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重组人葡萄糖激酶腺病毒注射液 ,于今年递交申请。该公司技术来自上海三维生物。 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特异性溶瘤重组腺病毒注射液 ;2009年获临床批件。 北京阿克赛诺医药研发咨询有限公司 : 溶瘤性重组单纯疱疹病毒注射液 ,2010年获得临床批件。 成都法玛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 特异性溶瘤重组腺病毒注射液 05年获得临床批件。 (二)国外进展 2011 年1月 , 专注于溶瘤病毒药物开发的 BioVex Inc 被国际制药巨头 Amgen 以 1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而Amgen看中的就是他们正在临床III期的 talimogene laherparepvec 这一溶瘤病毒抗癌药物 . 这一药物已经在2013年3月完成了III期临床,正在由美国FDA审核批准。它采用的就是 HSV-1 病毒。它与 Cisplatin (顺铂)化疗方法一起治疗肿瘤。 Reolysin, 是由 Oncolytics Biotech 公司开发,正在临床 III 期。也是与化疗联合治疗头颈癌。 JX-594, 由 Jennerex 公司开发,正在临床 II 期,治疗肾癌。 Seneca Valley virus (NTX-010) 正在临床 II 期,治疗小细胞肺癌。 SEPREHVIR (HSV-1716), 由 Virttu Biologics 公司开发,刚完成临床I期。 CGTG-102 (Ad5/3-D24-GMCSF), 由 Oncos Therapeutics 公司开发虽然也在临床I期,但已经在医院完成了200余病例的治疗。 GL-ONC1, 由 Genelux 公司开发,也在临床I期。 Cavatak 在临床 II 期,治疗恶性肿瘤。 四 、病毒抗肿瘤存在问题和前景 溶瘤病毒的基因治疗将为恶性肿瘤治疗获得突破性进展带来希望 ,但 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待解决, 主要是:  尽管在单层细胞培养里病毒迅速增殖,但在人体内特别是有免疫力的宿主实体瘤里增殖是受限的 ; ‚ 人体内组织纤维化、坏死区、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混合存在并相互影响以及病毒在目标肿瘤细胞上受体表达不充分等均限制了病毒的扩散最终降低疗效 ; ƒ 体内免疫应答影响病毒在体内复制及扩散 ; ④尽管腺病毒及HSV在鼠体内经静脉注射可见到抗瘤效果, 但应用于人体时它们不能被充分运送到远处转移病灶也是影响疗效的因素 。 一方面,不同的溶瘤病毒对不同的癌症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其临床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评价。对于晚期肿瘤和恶性肿瘤,因为是全身性疾病,会迅速转移,发病进展快,即使是溶瘤病毒,治疗效果仍然有限。虽然我国最先上市了溶瘤病毒抗癌药物,由于其适应症仅治疗鼻咽癌,市场仍未打开。 另一方面, 溶瘤病毒的安全性需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特别是体内分布和感染、免疫系统的反应、病毒变异和传染性等; 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研制溶瘤效率更高的病毒。 随着病毒抗细胞防御机制的阐明,溶瘤病毒抗肿瘤特异性的增加以及毒性作用的减低,以及联合应用各种基因治疗方法, 溶瘤病毒治疗肿瘤将发展成为前景广阔的抗肿瘤策略。
个人分类: 医药|11158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物技术化简药用蛋白质生产方法
zhpd55 2012-8-29 17:35
生物技术化简药用蛋白质生产方法
据《科学日报》( ScienceDaily ) 2012 年 8 月 28 日 报道,美国阿肯色大学( University of Arkansas )的工程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种简化制药生产中使用的蛋白质的生产方法。为了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关节炎和黄斑变性等,为了保持健康状况需要的药物,而制药使用的蛋白质目前的生产方法不仅工艺冗长,耗时误工,而且成本昂贵。阿肯色大学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创新团队项目(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novation Corps program )援助 , 该项技术的主要研究人员和技术发明者 Ellen Brune 已经创办了一家公司,其目的在于缩短开发时间 , 以便新药物可以更快的与患者见面,服务患者。当前蛋白质药物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 , 耗时而昂贵的过程 , 因为制造商必须分离和提取污染物的蛋白质。 Ellen Brune 是一名化学工程领域的博士生 , 她创建了一系列大肠杆菌的定制菌种,其污染蛋白质的表达位点最少。 Ellen Brune 然后寻求援助是该项技术商业化。 Sam M. Walton 商学院( Sam M. Walton College of Business )的创业和管理教授兼副教务长 Carol Reeves 讲授的创业学课程,使 Ellen Brune 受到启发,创建了波士顿山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Boston Mountain Biotech LLC ) , 该公司是研究生物技术 , 采用已经开发的新技术进行药用蛋白质生产的一家公司,因为生产工艺的改进将会节约大量时间。 Ellen Brune 说:“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人在遭受着可治疗疾病的折磨 , 因为制造商不能为其提供所需要的药品。制药公司不得不花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去摆脱那些对于治病无益的东西。我们的工作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细胞系减少垃圾 , 也可以说 , 在制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经使细胞系减少了垃圾。” 当前蛋白质药品生产包括分离或清理“背景”污染达到目标蛋白质的质量要求,这是一个冗长而昂贵的过程。背景污染是不受欢迎的和不必要的蛋白质 , 也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禁止在最终药物产品中出现的蛋白质, FDA 要求最终产品的纯度必须达到 99% 。 制药公司每年花费大约 80 亿美元试图在生产过程中清理这些污染物。 Ellen Brune 将这个过程比比喻为制作橙子汁,把橘子的果皮和种子以及果肉混在一起。一旦制成橙子汁 , 生产商将不得不过滤掉那些种子和果皮。 Ellen Brune 在实验室的工作,是在化学工程教授 Bob Beitle 等多位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的,因为他们一直在调查这个问题已经积累了 10 余年之久的经验。 Ellen Brune 设计定制出 “莲花”大肠杆菌株( "Lotus" E. coli ),莲花大肠杆菌株是指用特定的分离技术经过优化处理的一套细胞株。 Ellen Brune 完成了通过生物分离和遗传操作 , 特别是通过去除 DNA 污染区域代码片段。她的工作简化了蛋白质药品生产前端的净化过程 , 这样的细胞系是为制药而专门开发的。但是 Ellen Brune 认为,当前用于蛋白质产品的细胞系看上去根本不像已经获得可以用于大规模生产的细胞系,这意味着有些问题还需要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
个人分类: 新科技|4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遏制细菌生长的天然产物
热度 1 Helmholtz 2012-8-9 13:53
能遏制细菌生长的天然产物
能遏制细菌生长的天然产物 美国科学家揭秘亥姆霍兹感染中心所发现天然药物的作用机制 2012年8月3日 电子显微镜下的Sorangium cellulosum细菌图。 S. Cellulosum属于粘细菌,从中可以提取包括Ripostatin在内的多种天然产物。 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在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阐释一类天然产物抑制细菌生长的机理。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HZI)发现的这种产物可以阻断细菌细胞中的RNA聚合酶,后者负责读取遗传信息。科研人员通过超级敏感的分析手段证明,这种有效成分对酶的攻击是在不同的作用点上,不同于迄今的各种抗生素,因此可以开发全新的抗菌药物。 Myxopyronin、Corallopyronin和Ripostatin都源自于粘细菌。这种土壤微生物可以产出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些具有抗癌作用,比如同样由HZI发现的埃博霉素已经是上市抗癌药物。而另一类化合物如Myxopyronin、Corallopyronin和Ripostatin则可以杀灭其他细菌。 HZI科研人员在多年前就发现,这些活性成份可以抑制细菌RNA聚合酶。他们如今与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的伙伴一起澄清了作用机制。酶的外形有个类似于蟹钳的结构。为了能绑定细菌DNA,这个钳首先需要张开,尔后在读码过程中咬合关闭。而Myxopyronin、Corallopyronin和Ripostatin可以阻止酶钳的重新张开,致使RNA聚合酶被卡住,无法读出进一步的基因。 借助高度敏感的“smFRET”(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标记法,美国合作伙伴理查德·埃布赖特(Richard Ebright)和阿里班.查克拉伯蒂(Anirban Chakraborty)成功地测量出在不同读码阶段两个“分子剪刀”的开口距离大小,进而验证了该化合物的作用机制。 HZI“微生物有效成分”科研组的罗尔夫·詹森(Rolf Jansen)博士说:“值得关注的是看到我们发现的物质其作用机制跟所有其他已知抗生素全然不同,这有助于对已经耐其他抗生素的病原体开发全新药物。”他的同事赫伯特.伊希克(Herbert Irschik)补充说,目前这些物质还不当作药物来用:“它们在培养皿中表现出很好抗菌效果。但要体内见到同样效果并保证病人可以耐受,必须做进一步的开发。我们至今仍不能肯定药物开发的路还有多漫长。”这有待于看研究人员未来的科研结果。 “这项科研结果提示我们,粘细菌与其他天然产物中还有多大潜力”,HZI“微生物天然产物”部的负责人罗尔夫·米勒(Rolf Müller)教授说。 “许多药物、尤其是对治传染病的药物自于自然界。我们确信我们会在未来几年继续发现一些具有很好苗头的化合物。” HZI“微生物有效成份”科研组的研究重点是从粘细菌中查找并提取有可能开发成为抗菌药物的各种物质。 原始出版物: Opening and Closing of the Bacterial RNA Polymerase Clamp Anirban Chakraborty, Dongye Wang, Yon W. Ebright, You Korlann, Ekaterine Kortkhonjia, Taiho Kim, Saikat Chowdhury, Sivaramesh Wigneshweraraj, Herbert Irschik, Rolf Jansen, B. Tracy Nixon, Jennifer Knight, Shimon Weiss, and Richard H. Ebright Science 3 August 2012: 591-595 参考:2008年基于一篇CELL文章的生物谷的相关博文 http://bbs.bioon.net/bbs/home.php?mod=spaceuid=504722do=blogid=1638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5232 次阅读|1 个评论
标准化的局限性
acthinker 2012-4-6 10:06
西方标准化的新药开发系统一直被医药工业者推崇,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新药发现开发系统。西药具有明确的靶点,比较清楚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相对全面的毒理试验和很保守的毒副作用评价。在临床试验中的三到四个阶段的测试,表明西药开发的确是一个安全的系统。 可是,执行一定的标准,就意味着滤掉了很多的可考虑对象。当前西方药物来源很多是通过化学合成药物得出来的。要变成一个药物,在进入临床试验之前,化合物 必须满足几个条件,这些条件不是生物系统的条件,而是生命科学家和药物学家知识的局限。只有他们可操作,可认识的才被考虑为先导化合物。也就是说,化合物 必须要被研究人员熟悉,和他们“关系好”,才能有发展机会。 还好,全球化并没有导致科学一元化。很多具有一定历史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这些医学尽管古老,但是在现代社会还老树发新枝,重焕光芒,说明西方的现代医药技术也有鞭长莫及之处。 2010-10
个人分类: 窗前偶思|3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可恶的药物开发策略”
chemicalbond 2010-4-20 11:18
【根据在武老师博客上的留言】 科学网的武夷山老师经常有非常值得阅读的文章,今天他又写了一篇,题目是 可恶的药物开发策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0532 武老师的文章确实反映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过还是有些片面(这大概主要是因为个人经历的原因)。至少在西方主要医药研发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股民对利润的最求,跨国公司的研发主要是针对能够带来高利润的药物。高利润一般意味着病人总数多,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如降血脂,治疗糖尿病类药物),现有药物达不到治疗的要求。疗效是否更好在一定程度上靠药物审批机构来把关,不过很多时候是很难分清黑白的。至于价格是否贵,主要还是市场的导向。 近年来,一些制药公司(大概是为了平衡舆论)和慈善机构(如比尔盖子的基金会)对市场小的药物研发增加了投入。政府的投入也是需要的。当然,正如博客评论里面有人指出,生物体系的复杂性是个更根本的原因。否则,如果治病很容易的话,是不会有那么多严重的问题。人类要全面认识生物的奥秘还任重道远。 在回答一个评论时,武老师认为: 有可能研制出好而便宜的药,厂家不愿意在这方面努力,这是可怕的 。这个观点显然是很有问题的。药物研发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降低成本,否则无法与同行在竞争中获胜。实际上药物公司经常考虑降低成本的策略,比如对于一系列化合物,药物设计总是试图减少分子的复杂程度使得合成容易(便宜!),提高分子的活性以减少剂量的需要,提高药物代谢的性质从而尽量使用口服而不是针剂,设计合成路线(包括利用廉价的原料,手性合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反应废物的处理成本),等等。这些问题是每一个从事药物研发公司的家常便饭,随便问个专业人员都可以给你讲上几条。 针对上面的文字,有读者提出 制药公司当然愿意降低生产成本,成本降低了,他们赚钱更多嘛!但是问题在于,在成本降低之后,他们愿意降低售价么?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比如政府的调控,或者竞争对手的出现),他们是断然不会降低售价的!这,才是关键。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其他的行业,比如机械、化工这类的,你出一个专利产品,别人可以很容易的仿制而不侵犯你的专利,所以竞争对手的出现比较容易,市场上就比较容易出现价格低的企业会在竞争中获胜的现象。但是像制药业,在目前的专利保护下,仿制出一个差不多的药物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决定了制药企业不会降价 。 他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但是那个结论似乎不限于制药业。其它的如I-PHONE , WINDOWS软件等等。专利法保护的是一定时间的知识产权,也鼓励创新和冒险。很容易仿制的东东当然定价不会高,因为其中需要的劳动时间和专业训练是很低的。 他提出制药业的一些特殊性有点意思。不过,一方面, ME-TOO 药物在市场上大量存在,也就是说一种新药获得成功,哪怕仅仅是临床早期的效果,很快就会有公司跟进,研制出相似作用机理的药物,国内很多公司就是干这个的,美国的大公司也一样,因为找到一个新的安全的靶体太难了。另一方面,药物研发风险太高了,很多时候就是到了临床3期还是失败了,那个损失平均下来就是每个项目将近10亿美元。为了换回失败项目的损失,制药公司一般会在成功项目中的定价中把它考虑进去,否则只有大傻才会去买制药公司的股票。至于是否合理,那就很难说清楚。不过,尽管政府有一定的监控,个人了解到很多治疗癌症的药物定价是有很多问题,尤其是那些药物的实际效果很小,往往就是平均延长几个月的寿命,但是价格都过份地高昂,使得患者和家属处于极度被动的境地,那是人间非常残酷的现实。作为一个从事新药研发的人,为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感到非常的惭愧。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2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搭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桥梁-NIH Chemical Genomics Center简介
toptip 2010-4-1 02:20
生物学家研究一个基因的功能有不同的手段,比如说敲除,过表达,用 RNAi 降低表达等等,比较不常用的是用小分子抑制剂或者激活剂。小分子干扰细胞或者机体有很多优势: 1 、它很快,不需要做克隆转染等,可以直接通透细胞; 2 、它很便宜; 3 、它很容易做到 dose dependent ,不同浓度观察表型的渐进变化来确证结果; 4 、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作用,比如在细胞分化的某个阶段加入小分子来观察特定阶段基因的功能,其它方法就很难做到; 5 、小分子作用于某个组织细胞,也会作用另一个组织细胞,通常某种小分子作用在一个物种上,也作用在另外一个进化上不是很远的物种上,无需重复劳动; 6 、小分子的作用一般是可逆的,可以比较方便地清除掉而重新恢复细胞的功能;7、小分子还很容易进行组合同时作用于细胞或个体。 如果有一个抑制或者激活某个蛋白的小分子工具箱( toolbox ),那么科学家研究某个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物种上的功能就方便多了。此外,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做药,如果它作用于某个蛋白可以干扰某种疾病的进程的话。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NIH 从非常紧张的预算经费(全年 300 亿左右)中每年拨出 1 亿美元在全美各地兴建并支持 Chemical Genomics Center ( NCGC ,小分子化合物筛选中心)。 小分子大规模筛选其实在美国的各大制药公司早就是筛选药物的常规手段。 NIH 是美国政府部门,它成立筛选中心并不是要与公司争利,而是要从长远上加速基础研究的发展,并搭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桥梁。对于小人群的疾病( rare diseases ),或者只在贫穷国家发生的疾病(比如血吸虫病),由于制药公司无利可图,这部分的药物开发的功能也可以由 NCGC 承担。 在这个大目标的前提下, NCGC 就定位成一个服务机构。任何研究所或大学的实验室,如果他们有一个 assay (测定法)适合做大规模的小分子筛选并且觉得有一定的意义,都可以申请专门的基金。只要基金的评审通过,那么就可以在 NCGC 免费进行筛选。当然, NCGC 会要求你共享数据,在给予你一定时间申请专利的前提下。 那么小分子化合物的大规模筛选是如何进行的呢? 首先是建立适合大规模筛选的 assay 。 Assay 通常有 biochemical based (基于生化的)和 cell based (基于细胞的)。比如你要筛选某个激酶的抑制剂或者激活剂,纯化出蛋白激酶, kinase activity assay (激酶活性测定法)就是 biochemical based 的。如果你要筛某个通路的抑制剂或者激活剂,在通路下游的某个基因 promoter (启动子)后面插入 GFP 或者 luciferase (荧光素酶),看细胞的 GFP 的强度或者荧光素酶的活性变化,这个 assay 就是 cell based 的。 Assay 结果的定量化是个问题。 GFP 可以直接用荧光显微镜照相并转化成数字信号。荧光素酶可以通过消耗 ATP 来释放荧光(见下图)。激酶等酶活性需要消耗 ATP , ATP 的浓度变化又可以通过荧光素酶转化的荧光强度来反应,间接地转化成数量化的信号。 Luciferase ATP+D-Luciferin+O2 Oxiluciferin+AMP+PPi+CO2+Light 其次是 assay 的微量化( miniaturization )。要筛选几十万个小分子化合物,同时还要做 7 个不同的浓度梯度,一般反应要求在 1536 孔板上进行。 96 孔板可行的, 1536 孔板上不同孔的可重复性就可能有问题。 然后是小规模试筛,如果一切顺利,最后就是让机器手来帮你完成筛选了。 筛选之后是生物信息学家分析数据,找到目标小分子;用第二种 assay 确证并缩小目的小分子( narrow down );化学家合成先导小分子( lead compound )类似物进行优化;利用这些小分子进行整体动物研究等等。 介绍完 NCGC ,又想再贩卖点私货: 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距离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遥远。 架起这二者的桥梁就是类似于 NCGC 的转化机构。研究某个酶,或者某个信号通路等,说不准它们就适合做这样的筛选,并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在做基础研究的同时如果有应用研究的概念,也许你自己就可以直接参与到成果的转化中。(国内上海药物所的新药筛选中心具有类似于 NCGC 的功能,见 http://www.screen.org.cn/ ) 做基础研究的不要妄自菲薄。 如果没有对细胞周期,蛋白功能,各个信号通路的了解,应用开发研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生物学的很多应用研究也在挣扎,比如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发治疗癌症的药物,本身小鼠模型的研究需要大量经费,服用药物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金钱来延长病人几个月的寿命,生活质量还很低。在很多领域,药物开发还尚待基础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药物靶点。 进一步阅读: Industrial-Style Screening Meets Academic Biology http://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21/5890/764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843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