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种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真实的“人类动物园”,逼迫黑人裸体展示,成为人类最耻辱的历史
热度 1 beckzl 2017-4-3 20:43
2016年的早些时候,位于广州正佳广场的极地海洋馆开业。 这家全球首座,同时也是最大规模的室内空中极地海洋馆可谓赚足了噱头。 可很多网友抱着极高的期待购票参观后才发现,这家极地动物园的情况非常糟糕。 空间狭小,生活环境极度恶劣,各种不合理的设置看得让人心头一紧。 活动范围极大的北极熊被关在拥挤的空间里,周围没有一点自然的气息。 因为环境恶劣,这只名叫“披萨”的北极熊终日无精打采,看起来十分忧郁。 种种质疑声开始出现,看着这些被虐待得精神失常的动物们,有人厉声呼吁: 请不要再伤害他们了!每个物种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 是啊,有多少物种因人类的猎杀、捕食、对环境的破坏而灭绝。 如今又打着保护的旗号将他们关在动物园里,供人参观以谋取利益。 可怕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连自己的同胞都不曾尊重,谈何尊重其他动物! 短短几十年前,还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土著民和动物一起被关在动物园的圈子里。 官绅贵族,富豪精英们趋之若鹜,只为一睹来自异域的“特殊习性”和听说过没见过的特殊人体。 他们为这些异族建起“村落”,从他们的故乡引进植物,建筑风格也是1:1的完美复刻。 土著们在“村落”中和家人们只需要“表演”自已原本的生活,看起来是一片富足与祥和。 这些被圈养的土著们被打上各种标签,种族、产地、特征、习性。 一些土著民还被强迫全身赤裸展示他们 特殊 身材,甚至还要接受参观者的喂食。 毫无人性的种族博览曾经还登上了世博会的舞台,这段被遗忘的黑暗历史被认为是西方世界最大的耻辱。 历史要从收藏说起。 众所周知,不管在什么地方,达官贵族们都爱收藏各式各样的艺术品。 但对于推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名门望族美第奇家族而言,艺术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对奇珍异宝的渴望。 美第奇家族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新颖的藏品——新大陆的物产。 就像孩子在野外捉虫子一样,探险家们从新大陆带回了一批又一批闻所未闻的玩意。 其中最让美第奇家族痴迷的正是各种珍稀动物,这其中也包括探险家们绑回来的土著居民。 在他们眼里,这些肤色和装扮怪异的原始人是比白人更接近猿的生物。 所以这些土著理所应当地和那些奇珍异兽一起住进了梵蒂冈的大型动物园。 据说美第奇家族在巅峰时期收藏的人类超过了20种。 但这个时期动物园里的土著还仅仅是私人的藏品,并没有大规模展览。 直到19世纪初,随着殖民范围的扩大,公开的人类展览才逐渐出现。 那时,为了在展览会上尽可能的吸引观众,还要找“人类收藏家”购买珍稀的“藏品”。 土著们被多次转手卖掉,生活状况十分不稳定。 南非少女萨拉便是这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 萨拉出生在非洲的好望角,她原本是科伊桑部落的普通一员,靠狩猎为生。 萨拉·巴特曼一族女性都拥有硕大的臀部 欧洲人的殖民扩张让她所在的部落陷入了困境,很多年富力强的成员都死去了,也包括她的父亲。 萨拉被迫进入白人的社会,沦为了奴隶,在一个荷兰农民家中做工。 不久后,萨拉 特殊 的身材引起了奴隶主哥哥的注意,在种族博览会盛行的年代,她仿佛是一件瑰宝。 半哄半骗之下,萨拉被带到了欧洲,住进了兽笼里,被安置在广场的一个高台上。 展览的宣传画上充斥着对萨拉的戏谑 为了向观众全方位展示萨拉的身体,主人强迫她赤身裸体地来回行走。 无数人慕名而来,只为在台下一睹萨拉惹眼的硕大臀部和特殊的生殖器。 有时候她还会被带到贵族们的高端宴会上,成为活的观赏物,和那些奇珍异兽没什么区别。 萨拉甚至还要忍受那些贵族男人的近距离观察、用手触摸等行为。 宴会上供人消遣的萨拉 在英国“巡演”了4年后,观众们已经对萨拉的臀部产生了疲劳。 于是主人将她卖给了一个法国的动物驯养师。 萨拉被逼迫无休止地到各地产假展览,最终过度的劳累让她的身体日渐虚弱。 从第一次展览开始,仅仅5年,萨拉因折磨就离开了人世,年仅25岁。 死后,她的遗体还被法国的自然学家解剖,他认为萨拉的奇特生殖器是证明黑人比白人更接近动物的证据。 实际上萨拉聪慧过人,语言能力佳,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荷兰语,英语也不算差。 尽管如此,萨拉的生殖器和头盖骨还是被做成标本保存在博物馆,成为了种族主义者的“论据”。 博物馆复原的萨拉雕像 社会在变革,展览行业也在发展,随着奴隶制度在各地被废除,萨拉这样的悲剧已经很难见到了。 但人类展览却依然非常盛行。 半个世纪后,土著们不再作为私人藏品倒卖,而是与展览主办方签订契约。 他们只需要展览当天到场,进行一些文体表演,展示一些家乡风情,就能获得丰厚的报酬。 来自菲律宾的伊戈罗特(Igorot)男子衣不蔽体地打着手鼓表演 找一份展览会的工作是当时土著们拥抱现代社会最好的方式。 在欧洲各国的大都市,人类展览都是最欢迎的活动,其中巴黎最为知名,几乎是人类展览的世界中心。 1905年,被掠来的邦都伊哥罗特人到纽约康尼岛进行展览 人类展览会的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期,竟然还登上了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共有2800万人参观! 之后的世界博览会,只要是在巴黎举行,都少不了人类展览活动。 真正可以称作人类“动物园”的应该还是1899年开张的“巴黎热带花园”。 花园的主办方从法国殖民帝国的各个角落“引进”了许多土著居民。 巴黎的尼格罗村庄 不仅如此,还从他们的故乡带回各种原生的植物,给他们1:1地仿制原生态的房屋。 一共在花园里建起了6个村落,持续展览了几个月时间,吸引了100万游客入场参观。 土著们仅仅需要保持在故乡的原有生活习惯,在风景优美的园区里生活。 那情景看起来活像如今的“野生动物园”,幸福且悠然自得。 围栏里的土著母女 可是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他们用围栏将土著与观众隔开。 还会标上各种标签,有时为了吸引观众,甚至会杜撰一些不存在的习俗。 有些非洲妇女被要求脱去所有遮体的衣物,将他们的身体展示给观众。 这种行为在美国还发展成了纯粹的裸体展示,名曰“裸体殖民地”。 展示裸体的土著妇女 来自刚果的班加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自愿跟随恩主来到美国参展。 班加所在的部落身材矮小,他也因此常常与猩猩一起表演。 削尖牙齿也是班加的一种独特的习俗 除了拉弓射箭之外,他还要表演高超的爬树技能,甚至被迫与红毛猩猩表演摔跤。 虽然他心里总有一些不太情愿,但参展轻易就能获得不算少的报酬,忍下来就算了。 和猩猩待在一起的班加 可是美国的种族运动日渐频繁,一些组织对班加参与的展览极为反感。 他们在报纸杂志上撰文批判展览,不久后班加就丢掉了工作。 班加以为自己可以很快的找到另一份正常的工作,融入社会,可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有多天真。 报纸上对人体展览的批判文章 他曾经在一家烟厂找到一份工作,结果因为他身材矮小,皮肤黝黑,又十分擅长爬树。 同事们都嘲笑他是猴子,是原始人,但友善的班加都默默忍受下来了。 不久后忍气吞声的班加打算辞职离开这个所谓的自由国度返回非洲老家。 然而,一战爆发,航线关闭,班加最终因为歧视造成的抑郁开枪自杀。 班加 令人不敢相信的是,人类动物园直到1958年依旧存在。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万国博览会上,仍有所谓的刚果村庄展示。 其中一张 “现代贵妇喂食黑人小女孩” 的照片广为流传,引起了世界的抗议。 随证人权、种族观念的改变,这样明目张胆的人类动物园终于成为了历史。 可是类似的行径并没有完全消失,印度曾将一座安达曼黑人的部落作为人类动物园。 以此为作为国家的旅游景点,岛上赤裸的妇女用舞蹈来于游客换取食物。 游客开车驶入景区,安达曼妇女会走上前向他们讨食,简直与大型野生动物园没有区别。 岛上讨食的妇女 人类动物园的耻辱历史我们鲜有人知,但是这种行为已经深深地写入了我们的潜意识当中。 人类动物园的恶,不在于我们对同胞的压榨和欺凌,同样的事我们对工人阶级也做过。 真正的恶在于我们看待他们的眼光,领略奇特风俗的同时根本没有把他们当作是平等同类。 他们只不过是标签化的无名面孔,这和我们今天说的“河南人偷井盖”、“广东人什么都吃”没有什么区别。 说到底,我们至今也没学会尊重。
113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二代移民的东亚心】
热度 3 liwei999 2016-7-18 16:55
也许是加州特别是湾区比较特别吧,IC 的硅谷亚裔移民多,在这里长大的亚裔青少年譬如我女儿形成了自己的种族认同趋向,表现在大小不同的种族圈里。 最认同的内圈是东亚人,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新马、日本、南北韩、菲律宾、印尼、越南等等。她虽然意识上知道自己是 Chinese,但日常生活和交友,基本是没有把中国人作为自己的最内的需要独立区分和认同的族裔圈。在她的观念中,东亚基本都是同种族的,没必要区别祖籍是东亚的哪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日本文化反而影响最大,主要是日本动漫带来的。这一点与我们第一代移民的感觉很不同。 她的第二个圈子包括了南亚的印巴人。印度人虽然肤色等都与东亚人不同,但是她还是相当认同和感到亲切的。原因大体有二:一是湾区印度人太多了,从小一起玩的同学很多都是印度孩子;二来,印度文化与东亚文化也的确有很多相同之处,家庭背景大多技术出身,重视教育,鼓励勤勉,比较低调友善。都是亚裔,相处容易。 第三个圈子开始涵盖老墨。主要原因与印度人类似,一是墨西哥人在加州很多,不少西裔背景的同学朋友,二是老墨也都很友善低调勤恳。 第四个圈子是白人,非我族裔的感觉开始凸显。其实,高中同学中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白人,但还是明显感觉到差异。学校里,亚裔的孩子与亚裔的扎堆,白孩子一般与白孩子玩儿。当年有意选了一个有相当白孩子比例的高中,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接触更多种族的机会,结果学校里还是自然地人以群分。其他高中常常是压倒性的亚裔,就更无法认同非亚裔了。这是加州湾区。在内陆的那些白人压倒多数的州,亚裔孩子就被同化多了,因此这种种族差异的感觉也就少了。 最后的圈子是黑人。硅谷高科技区黑人很少,加上文化的迥异,也因此感觉最为遥远。 我觉得我女儿的种族认同圈和差异感,相当典型,代表了加州亚裔环境长大孩子的种族意识。譬如交朋友,就有意无意的从最内的东亚圈开始,逐步向外伸展,不到不得已,不愿意突破圈圈向外。有意思的是,择偶与一般交友不同,除了在东亚圈子里找以外,其次就是白人圈,很少在老印老墨更甭提老黑的圈子里找。前几天女儿自己还说,我们在加州环境长大,缺乏对白人和黑人文化的了解,这一课迟早要补回来,我们总不能一辈子不出加州啊。而她儿时在水牛城的亚裔小伙伴,如今已经完全被白人文化同化了,这个差别很明显。 所谓“我的中国心”(包括对祖国的乡愁和思念)也就是一代移民的心理和经验积淀而已,很难延续到二代,更甭提二代以下了。一切的中国文化的灌输都敌不过美国这个大熔炉。共产主义老祖宗说过无产者无祖国的话。现在的情形是,二代移民无祖籍国。他们即便寻根也是理性化的行为,而非感情的需要。大家熟知的二代或以下的华裔移民有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和CNN的前主播宗毓华(Connie Chung),他们是“黄皮白心”的典型,世界观和接人待物完全西化。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116 次阅读|3 个评论
叔本华:为何生命如此仓促?
热度 4 Wildbull 2016-6-1 09:05
自然也以同样的质料生成我们的祖先,然后又毁掉他们而生成我们的父辈,然后又生成我们,一代接着一代。这种继续的生成之流是永不停止的,和它相对立的毁灭之流也是永不停止的 …… 普鲁塔克( Plutarchus ,约公元 46 年— 120 年)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 1788 年- 1860 年)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在《爱与生的苦恼》一书中,他对与生命本质相关的问题—个体与种族的关系、生命的三大本能(求生、生殖和母爱)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述(叔本华 1996 )。 1. 个体的生死—种族脉搏的律动 叔本华阐述了个体与种族的关系:“ …… 个体的生命只不过是借自于种族,一切生命里都是种族力量的迸发 …… 真正延续的是种族,个体是不能永存的 …… 从外表—通过无限的时间—来看,它们(动物)的欲望化成相同形貌的个体陆续更替,并且由于死亡和生殖的交替而使种族维持。就此看来,死亡和生殖不过如同种族脉搏的律动而已 …… 个体的生存从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断地被埋葬在死亡的过去中,是一连串的死亡 …… 对自然而言,真正重要的只是种族 …… 一切动物以及人类最内在的本质,乃是在于种族中”。他对这一关系的认识相当深刻,感叹相对于种族而言,个体的生命是何等的短暂。他又说,父母“俩人遗传性质融合为一,在子女身上继续生存”。 他说,“就这样,万物只有一瞬间的逗留,又匆匆走向死亡。植物和昆虫在夏天结束它们的生涯,动物和人类则在若干年后死亡。死亡始终不倦怠不松懈地进行它的破坏。尽管如此,万物似又毫无所损地照常生存着,仿佛不灭般存在于各自的场所”。可以这样理解,这里的万物各自的场所,按现代的语言来说,应该就是指各自生存的位置或生态位。他说,“从蚊子到大象,在一切动物中,即使我们随意抽取一段时间来观察,它们该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它们虽已经过几千次的更新,但出现的永远是相同之物 …… 种族是不会衰老、永远年轻的。死亡之于种族,犹于个体的睡眠或者是眼睛的一眨”。 他说,“所谓出生,若按其本质及含义来说,包括死亡,那是向两个方向伸出的同一条线。如果,前者是从真正的无中发生,那么后者也是真正的灭亡。但实际上,唯有我们的真正本质是永恒的,我们才可以承认它的不灭;如果人类乃是从无中发生,那么后者也是真正的灭亡 …… 出生和死亡只是一种不间断的摆动,两者轮流交替,而不是陆续从‘无’产生新个体,然后归之于‘无’。种族永远是实在的东西,它正如我们眼中所看到的火花在轮中的迅速旋转;弹簧在三角瓶中的迅速摆动;棉花在纺锤中的摆动一般,出生和死亡只是它的摆动而已”。 2. 为何生命如此仓促? 叔本华对与简单而低等的无机物相比,复杂而高等的生命反而只能存续如此短暂感到迷惑不止。他说:“一般有机体的存在也是短暂无常,无论动物或人类,也许今天诞生明天就消灭,出生和死亡迅速地交替着。但另一方面,那些低级的无机物却有非常漫长的生命 …… 造物何以厚彼薄此?我相信它本来的意旨是这样的:这种秩序只是表面的现象,这种不断的生灭只是相对性的,绝不会波及事物的根底。不仅如此,一切事物内在本质,虽是我们肉眼所看不见的神秘东西,但它向我们保证:其本质绝不会因生灭而有所影响。至于谈到这些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既看不见,当然也无从理解,因此只有把它当做是一种戏法。因为最不完全最低级的无机物,都可不受任何事态的影响继续存在。然而具有最完全最复杂最巧妙的生物却经常除旧更新,旋即化为虚无,而把自己的场所让给从无而进入生存之中的新同类 …… 万物都有它的本质。以树木为例,树木内部有着神秘的发芽力,这种力量通过胚芽(每一代都完全相同)尽管树生生灭灭,它仍继续存在。所以说:‘人间世代,犹如树木的交替’”。 叔本华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此精深,即便是在今天,也还无人能给予确切回答。当然,他意识到种族的本质还是持久的,不会因个体的生灭而轻易改变,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自然躯体都是灵魂的工具”的说法如出一辙。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物种寿命可达数十万年乃至更长,这也印证了他的想象。美国学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的一些说法与亚里士多德和叔本华极为相似! 3. 求生、生殖与母爱—生命之物的内核与本能 他说,“求生的意志,这种构成生命之物内核的东西,最明白地表露在最高级的最智慧的动物身上”。 他说,“我们只需观察一切动物(包括人类)在从事有关性欲活动之际的那种热心和认真,也必可了然性欲的激动本来就是动物的主要本质,也是种族的一份子对传宗接代大业的效劳 …… 生殖行为是最伟大、成就最辉煌的本能 …… 性欲较之于其他欲望而言,它的动机是最强烈,它的力量最强猛 …… 不管动物或人类,为它常不惜冒险犯难或大动干戈 …… 世界虽系由广阔的空间、绵长的时间以及繁复多样的形态所构成,但这一切无非是意志的现象而已;而意志的焦点则是生殖行为,这种行为就是世界之内在本质的最明显表现,是它的核心、根本、精髓 …… 这是人们了解生命之真谛的锁钥”。 他指出动物界普遍存在母爱行为,“所有的动物(包括最温驯的动物)大抵该如此,做母亲的为保护子女,往往甘冒任何危险,即使一死也在所不惜 …… 动物没有理性,没有所谓的反省能力,所以它们所表现的本能母爱(雄性动物没有这种意识)最为纯粹,也最为明显。总之,这种爱的本质,与其说出自个体,毋宁说直接出自于种族。这意味着动物也有种族系赖子孙而得以保持,必要时得牺牲自己生命的意识”。他认为母爱是一种种族的本能特性,有利于维护种族的存在。现代的知识表明,护幼不光是母亲的职责,在一些种类中也由父亲承担。在生态学中,一些体型较大的动物(称为 K- 对策者)往往注重对后代的保护,而一些体型较小的动物往往通过快速的生殖(有些根本就没有护幼行为)也能达到维持种族的目的。 4 .竞争—永不停息的战争 叔本华说,“植物的生存也是如此。它们不知疲倦地努力成长,最后结成种子,孕育新的生命,如此周而复始。凡此种种,都是漫无目的、永无休止的进行着。形形色色的自然力或有机物的形态都是根据这种努力而表现的;相互竞争,各取所需,世界仿佛一个大战场,到处可以看到拼死拼活的战争”。 显然,叔本华想说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物种的存在与动植物的这种不知疲倦的周而复始的生存努力不无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他的悲观主义观念使它关注到自然界无时不在的生存竞争。达尔文正是通过添加了他的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构建了伟大的生命进化理论。 参考文献: 叔本华 A. 1996. 爱与生的苦恼 . 金玲译 . 北京:华龄出版社 谢平. 2014. 生命的起源 — 进化理论之扬弃与革新.北京: 科学出版社
8542 次阅读|3 个评论
种族因素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4-9-10 20:36
种族因素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 蒋继平 2014 年 9 月 10 日 种族在这里是指从肤色上就可以明显地分出来的人群, 即白种人, 黄种人和黑人。 用英文表达, 即是 Race 。 因而, 种族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和范围, 它不同于民族和国家。 总的来讲, 不同种族的人, 不但很容易从外表上看出明显的差异, 而且其文化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 当今世界,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 不同种族之间的异性交流和接触的机会大大地增加, 为他们之间的谈情说爱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在过去的 30 年中, 我一直生活在美国。 在生活和工作中, 我深切地感受到美国的多民族特性。说得具体些, 即身边的同事, 同学和朋友, 或者公众场合的大众, 以白人为主, 但是黑人和黄种人也是很普遍的现象。 根据我本人对周边真实社会现象的观察, 加上媒体的信息, 我发现种族因素在婚姻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 不管在什么场合, 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即同种族组成的家庭总是主流。 也就是说, 白人与白人, 黄种人与黄种人, 黑人与黑人组成的家庭占整个婚姻家庭的绝大多数。 异族婚姻的家庭很少。 其次, 异族婚姻的稳固性也不如同种族婚姻。异族婚姻的离婚率可能要比同种族婚姻高。 再者, 在自由恋爱的异族青年男女, 真正地走向婚礼殿堂的概率很低。他们也许互相爱幕, 相互欣赞, 但是, 由于种族的原因, 最后还是不能结婚。 我认真地思考过这个现象,试图解释在这种现象后面的真正原因。 下面是我的一些分析结论。 首先, 外表上的差异使相互欣赞的程度降低。 同种族的人对对方的外形具有优先认同的感觉。 我自己就有这种体验。 比如说,在异国的飞机场, 看到黄种人就觉得比较有亲近感,即使是日本人和韩国人也觉得比白人和黑人更愿意接近。 其次, 语言上的沟通是一个关键因素。 虽然异性双方可能在一种语言上对话没有问题。 但是, 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因而, 异性中的一方用这种语言作为第二语言与用这种语言作为母语的配偶进行交流时, 会造成不知所意, 或者误解的可能。 第三, 风俗习惯上的不同是一个明显的障碍。一般来说, 西方人比较开明, 而东方人比较保守。 说得更具体些, 西方人比较民主, 讲究男女平等 , 而东方人比较封建, 重男轻女。比如说, 家暴在西方是被认为是违法的行为, 而在中国可能是经常发生的事。 这也是李阳婚姻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四, 人们对异族婚姻的抵触情绪更是一个重要因素。我感觉到,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看好异族婚姻。 在这点上, 在重要的社交场合更为明显。 比如说, 在一个正式的宴会上, 要是一个白人丈夫带着一位黑人妻子参加, 这个白人男子会被人用一种怀疑或者看不起的眼光来看待。 反过来, 要是一位黑人男子带着一位白人女子作为配偶到场, 人们会对这个黑人男子投去好奇的眼光, 而对这个白人女子投去轻蔑的眼光。我观察到, 一般情况下, 娶异族女子的白人男子是在社会上比较弱势的一类。 而娶白人女子的黑人一般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 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实际上是一个明显的种族歧视。白人的这种种族歧视更为明显。我自己曾经亲身体验过这种歧视。 20 多年前, 我带着一位从德国来的年轻女博士, 她是典型的欧洲血统的白人,到一家中国餐馆吃中饭。那时正是用餐的高峰期, 餐馆内坐满了顾客, 主要是白人。当这些白人看到我和一位年轻的白人女孩一起走进来的时候, 就一直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着我们,从他们的眼神中, 我可以明显地感到对我是不友好的, 对我身边的女孩是轻蔑的。 这使得我们两人很不自在。 其实, 那些顾客实在是误会了, 我们只是工作上的一般关系, 是工作中的一个例行招待而已。因为当时这个德国女博士来公司进修, 公司让我负责她的进修培训任务。 这顿中餐, 是我为她接风的(别笑话, 美国的公费招待费很有限)。 我觉得以上的这些因素导致了异族婚姻的种种困难。 在这点上, 我从儿子的经历中更有切身的体会。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263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SCA 5 背景资料
热度 1 liwei999 2014-3-3 00:57
【立委按】这是我见到的对美国华侨的热点话题 SCA5 的来龙去脉以及美国种族问题(种族歧视、平权运动、逆向种族歧视等历史和现状) 讲得最透彻的文字了。什么叫 Affirmative Action 平权优惠政策,那是矫枉过正,说到底就是逆向种族歧视。逆向歧视也是歧视,所以只能是暂时性的,否则就会演化并加剧新的种族矛盾和不公平。可是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历史免不了反复。但是引入种族因素是开历史倒车,终究不得人心。转发给关心此事的朋友。 美亚团结促进会UAAFA就反对SCA5前景的分析以及行动 这几天UAAFA一直在研究和关注事情的进展。就像网友说的,这不是谁骂谁几句的问题 ,这是华裔美国人的核心利益被触犯的问题。当教育空间受到打压,那么这个族裔的未 来将非常灰暗。 截至到昨天深夜,我们掌握的信息表明,SCA5在进入众议会投票前,要经过教育委员会 和选举委员会的批准,但是具体讨论、通过的时间可长可短。虽然时间已经非常紧迫, 但是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家现在行动起来阻止该提案在众议会通过的成本最低。 UAAFA的分析如下: 1,通过与两个委员会的人士接触与沟通,或许可以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时间。 这两个委员会的组成均为5名民主党,2名共和党,主席都是湾区的众议员。 Education Committee members - http://aedn.assembly.ca.gov/membersstaff Joan Buchanan is the chair. She is the Dubling/San Ramon/Livermore representative. Membership is 5 Dem, 2 Rep. Das Williams is part of the API Caucus. Elections Committee - http://aelc.assembly.ca.gov/membersstaff Paul Fong is the chair. Committee is also made up of 5 Dem and 2 Rep. Rob Bonta, Filipino who represents Oakland/Alameda is also on this committee. 2,众议会里有80位议员,55票民主党,25票共和党。SCA5如果拿到2/3的票数,可以 放到公投选票上。所以,如果共和党全部反对,加上2位民主党议员反对(或者弃权?), 那么就不能通过。 3,事情需要舆论与民意的支持。而舆论曝光的程度也会与民意有一定挂钩。 在我们的高层运作之外,希望大家组织自己选区内的民众联署签名,呈交给自己选区的 议员。尤其是对议员为亚裔,以及选区内很多亚裔居民的选区,要重点运作。 只有庞大的民意数量 反对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令议员考虑慎重投票。所以,中越韩印 社区要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在这项议题上合作。 具体的公开信和联署link,UAAFA会稍后发出。 美亚团结促进会 http://www.uaafa.org/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2/SanFrancisco/34111417.html ---------------------------------------------------------- SCA 5 背景资料 By Chunhua Liao on Saturday, February 15, 2014 at 5:53pm 什么是SCA 5 ? SCA 是 Senate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的缩写。 SCA no. 5 是在加州参议院提出的加州宪法修正案 5. 1996年,加州通过了著名的209提案,也叫加州民权提案。 该提案修改加州宪法,禁止州政府在公务员招募,公共服务合同签订,和公共教育中考虑种族,性别,和族群因素。这个提案让加州成为全美第一个禁止公立大学以种族因素为录取标准之一的州。 SCA 5 是想删除掉209提案中任何提到 “公共教育” 的文字。实质是允许公立大学考虑种族,性别,族群的因素。 谁提出SCA 5, 什么目的? SCA 5 由 西裔背景的加州 参议员 Ed Hernandez提出。理由是加州大学中少数族裔比例太少,需要宪法允许公立大学录取时候考虑种族背景,平均受教育的权力。 实质是 1996年,加州通过了209提案,成为全美第一个禁止公立大学以种族因素为录取标准之一的州。至那以后,加大系统亚裔学生录取率较高。像伯克莱加大和洛杉矶加大等名校,西裔和非裔学生大幅度减少。 在支持SCA5的人们眼中,加州209 提案在大学录取中取消种族因素是错误的,对西裔和非裔学生不平等,因此应该保障西裔和非裔学生的入学名额,而不是任由亚裔占据 名校的多数名额。 11月的加州公投几乎可以肯定对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不利。目前西裔民主党选民在加州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人数众多,投票积极。相对来说,亚裔包括华裔人数少得多,投票意愿历来不高,如果公投案得以通过,未来很多华裔子女申请加州公立大学,就会面临难以逾越的天花板。 SCA 5 现在的状况 加州宪法修正可以由两种途径提出,最后选民投票表决,超过50%同意就可以修改宪法。 第一种途径是 两院中的任何一院提出, 在两院中都获得2/3多数同意后可以进入最后选民表决。 SCA 5 由参议员议员提出,已经获得多数票通过。 现在已经送到众议院表决,如果众议院也多数通过。最快今年11月可能选民投票,超过50%同意就成为加州宪法。 另一种途径是又由一定数量的选民签字提出。SCA 5不是这种途径。所以不详细解说。 还会有SCA 6,7,8么? SCA 5只是一个开端 教育权只是第一个开刀的,西裔如果这次成功,下次会拿proposition 209中剩下的 公务员雇佣,公共合同签约开刀,要求考虑种族配额。 根源是加州人口变化,新兴主流人群不想正当竞争,而是通过篡改宪法直接攫取私利。 ---------------------------------------------------------- 在美国, 所谓“affirmative action” 又叫“平权法案”,指的是“平等人权在就业 领域的体现”,即 “equal opportunity employment”。具体而言,“平权法案”要 求美国联邦的各级 contractors and subcontractors必须遵照执行。 其目的是杜绝各 类就业歧视,包括因肤色,信仰,性别,国别等引起的歧视。 “平权法案”影响所及, 在美国大学及研究生院申请中有几个著名案例。 案例一:“Grutter V. Bollinger” 2003 1997年,白人学生,密西根居民Barbara Grutter申请Univ. of Michigan Law School 时被拒绝, 她的GPA 是3.8,LSAT:161。 但Grutter女士发现有黑人学生的GPA 和LSAT成绩比她低, 却获得录取, Grutter女士于是把密西根大学告上法庭。 这个 Case叫“Grutter V. Bollinger (Lee Bollinger 当时人密西根大学校长, 现在是 Columbia 的校长)。 这个案子最后闹到最高法院, 2003年最高法院以5:4的微弱 多数判决密西根大学没有违反宪法,种族区分政策得以维持。 案例二:“Gratz V. Bollinger” 2003 一个时期以来,密西根大学的本科录取规矩是,把学生置于一个150分的体系里排序, 学生如果得分高于100分,则获得录取。密西根大学的录取体系里,少数民族学生包括 非洲裔,西班牙裔和印第安人,自动获得加分20;而一个满分的SAT成绩,只有加分12 。 这次把密西根大学告上法庭的是一女一男两位白人学生(他们都是密西根居民) Jennifer Gratz and Patrick Hamacher。 他们在申请密西根大学文理学院本科录取时 被拒绝。“Gratz V. Bollinger”案子也闹到最高法院, 2003年最高法院判决,声称 密西根大学不加区别,机械性地给少数民族学生加分,所以违反宪法。 案例三:“Fisher v. University of Texas” (Ongoing) 白人女生Abigail Noel Fisher and Rachel Multer Michalewicz 在2008年申请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时被拒绝录取. 她们认为自己受到种族歧视, 以宪 法第十四修正案为依据,将UT-Austin告上法庭, 并进而要求推翻2003年 Grutter v Bollinger 的判决。官司现在打到最高法院。 现在的情况是, 最高法院的九名法官中,Elena Kagan已经表示弃权,剩下的八人中, 一般认为,John G. Roberts,Samuel A. Alito,Antonin Scalia 和 Clarence Thomas 会投票给 Fisher,而Sonia Sotomayor,Stephen Breyer,Ruth J B Ginsburg 会投给 Univ. of Texas。法官 Anthony M. Kennedy 则是摇摆票也是关键票。如果投 票结果是4:4,2003年 Grutter v Bollinger 的判决无法推翻,Race-conscious 得以维持,二十年内,类似案件都不可再被讨论。也就是说,种族区分将再持续二十年,整整一代亚裔都将受影响;如果投票结果是5:3,Fisher 获胜,2003年的判决被推翻,种族区分政策宣告结束,这同时也终结了 Affirmative Action (AA) 在大学录取中所起的作用。 这次诉讼发生在个人和公立学校之间,那么判决结果会对私立学校,尤其藤校,有什么 影响呢? 这个影响就是 Affirmative Action 在大学录取中的终结。Affirmative Action 虽然被要求使用于公立机构,学校和政府中,但私立学校可以选择性使用。亚裔学生由于普遍出色,竞争力强。私立学校则利用以 Affirmative Action 为依据的种族区分政策, 限制了亚裔学生的入学,从而造成了亚裔学生入学门槛高,尤其是SAT分数极高的现象。 如果 Affirmative Action 不可以在公立学校中使用的话,私立学校同时失去了使用它 的法理基础。任何考虑种族因素的录取政策都将被简单指控为种族歧视,学校将无法应 对。更何况由于美国的案例法制度,以后再有任何类似的诉讼案,学校都很难获胜。这 就是为什么哈佛在这次诉讼中,很早地跳出来,支持种族区分的原因。他们知道这次案 件的判决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如果 Fisher 一方获胜的话,学校能做的就是把种族因素 从他们录取政策中摘除。所有的学生将会在不考虑肤色的基础上公平竞争,亚裔的平等 权利才能得以保证。 “Fisher V. University of Texas 一案,最高法院的判决日期定于2012年10月。因 为上述原因, 我个人支持最高法院在“Fisher V. University of Texas 一案中推翻 2003年“Grutter V. Bollinger 一案的判决,所以我积极参与有关团体的签名联署活 动, 我们的签名已经送达最高法院。 Affirmative Action(平权行动)背景资料: -------------------------------------- Affirmative Action(平权行动)   “平权行动”是1960年代随着美国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兴起的一项政策。由美国总 统约翰逊在1965年发起,主张在大学录取学生、公司招收或晋升雇员、政府招标时,应当照顾少数种族和女性。目的就是扳回历史上对黑人和女性的歧视,把他们在历史上承受的痛苦折算成现实的利益。   “平权行动”实施之后,黑人和妇女的大学录取率、政府合同中的黑人中标率大大 提高。高校录取制度尤其是“平权行动”的热点。有的大学,甚至明确地采取了给黑人 、拉美裔申请者“加分”的制度或者给他们实行百分比定额制。这种拔苗助长的善良愿 望,促成了美国的大学里各种族齐头并进的大好局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加州大学伯克利 分校。到90年代中期,一个曾经几乎是“纯白”的学校,已经被“平权行动”粉刷得五 颜六色:39%的亚裔;32%白人;14%的拉美裔;6%的黑人和1%的印第安人。   然而从19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对“平权行动”嘀嘀咕咕,其主要的矛头,就是它 矫枉过正,形成了一种“逆向歧视”。   1978年的“巴克案”(Bakke Case)打响了反对“平权行动”的第一枪。巴克是一 个白人男性,连续两年被一个医学院拒绝录取,与此同时,这个医学院根据16%黑人学生的定额制,录取了一些比巴克各方面条件差的黑人学生。巴克不干了――我不就是白一点吗?我白招谁惹谁了?他一气之下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对黑人学生实行定额制是违宪的,但仍然在原则上支持“平权行动”。   紧接着,嘀咕发展成了议论,议论发展成了抗议。最著名的抗议,来自1990年代中期加州州长Peter Wilson。他抗议道:“不能让集体性权利践踏个人的权利,我们应当鼓励的是个人才干。”于是他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废除“平权行动”的运动。1995年6月 ,公立的加州大学及其九个分校废除了录取学生中“平权行动”。1996年11月,加州用 公投的方式废除了包括教育、就业、政府招标等各方面的“平权行动”。1997年4月, 这一公投结果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认可。受到加州的影响,另外十几个州也开始蠢蠢欲动 ,要铲除逆向歧视的“平权行动”。  取消“平权行动”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1998年是加州大学各分校取消“平权行动 ”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伯克利大学黑人学生的录取率下降了一大半,从1997年的 562个黑人下降到1998年的191个;拉美裔的学生也从1045个下降到434个。各大学校方很有点 “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的感慨。   2003年“平权行动”再次成为热点问题。因为今年最高法院遭遇了一个新的“巴克 案”―― 密歇根大学的Gratz/Grutter对Bollinger案。2003年6月23日,最高法院再次 作出了一个八面玲珑的裁决:密歇根大学给每个少数民族申请者加20分的本科生录取政策是违宪的;但同时,它又裁定法学院为了增加学生的“多样性”而照顾少数族裔是合 法的。这与其1978年对“巴克案”的裁定是一样的:原则上支持“平权行动”,但反对用定量的方式来固定这种“平权行动”。   如果说最高法院1978年的暧昧还是理直气壮的,2003年的暧昧就已经是如履薄冰了。那个加分制违宪的裁定是6比3作出的,而法学院“平权行动”原则合法的裁定,是5 比4惊险胜出的。Peter Wilson们吆喝了这么些年,终于把“平权行动”的阵脚给吆喝 乱了。   “平权行动”争论的核心,正如众多社会问题的核心,是一个“程序性正义”和“ 补偿性正义”的矛盾。“程序性正义”主张一个中立的程序施用于任何社会群体,无论 结果如何――同一条起跑线,兔子也好,乌龟也好,你就跑去吧。“程序性正义”的最 大问题,就是对“历史”、“经济”和“文化”的无视。一个经历了245年奴隶制、100 年法定歧视和仅仅30年政治平等的种族,必须和一个几百年来在高歌雄进征服全球的种族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补偿性正义”则主张根据历史、文化、经济条件有偏向地制定法律和政策,以保 证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但“补偿性正义”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操作性问题:由谁、如 何、是否可能来计算鉴定一个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遭遇?一个祖上是黑奴的黑人录取 时加20分,那一个祖上是华工的亚裔应该加多少分呢?一个祖上四代是贫农的人,和一个祖上两代是贫农的人,分值又有什么不同?一个穷白人和一个富黑人,谁更应该加分?这就听起来有点耳熟了,而且是不太悦耳的一种耳熟。这种“补偿性正义”的原则, 需要一个巨大的国家机器来整理、裁判历史和现实无限的复杂性,而这种裁判权一旦被 权力机器劫持,问题就不仅仅是如何抵达正义,还有这架机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了。   所以说,美国最高法院对“平权行动”的暧昧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智慧。它一方 面赞同将历史、经济等因素融入政策的考虑当中,否定了纯粹的“程序正义”;另一方 面,对如何具体地补偿历史、经济问题,又支支吾吾。毕竟,就算是爱因斯坦,估计也 研究不出历史和现实之间、经济地位和政治资本之间的兑换率。 2014-02-16 您有孩子吗?您想让你的孩子上加大和州大的机会从36% 降到只有13%吗?! 如果您不想看到您的孩子未来上加州大学和州立大学的机会大幅度降低,请加入我们! 2014年1月31日, 加州参议院27:9通过了由拉丁裔Ed Hernandez提出的SCA-5,亚裔进入加州公立大学的机会将由现在的36%降为13%!! 而亚裔中又包含了不止华裔的印度裔,菲律宾,越南,日韩等东南亚裔。 具体内容: http://leginfo.legislature.ca.gov/faces/billVotesClient.xhtml 由于我们华裔亚裔平时投票率极低,华人议员,亚裔议员的票仓是黑人和拉丁裔,而非华裔。而这次SCA-5的直接受益人就是占人口比亚裔多的拉丁裔和非洲人,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华裔议员出来为我们说话。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亚裔家庭还不知道这个议案会对我们的孩子的未来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 如果众议院再通过,这个议案就会被列入11月的选票公投。考虑到亚裔和西语裔投票率,一旦投票,一定会通过的。如果SCA-5变成法律,亚裔上UC和加大的机会就由36%降为13%! 这个议案貌似要平权,但其实是要削减和限制少数族裔孩子上大学的机会,只能最多13%,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种族歧视! 我们为了ABC主持人的一句台词上街抗议,逼迫ABC做出道歉和改进(见后面),这一次没有华人政治人物为我们出头,我们只能靠自己! 希望大家能够按照美国的政治运行方式表达我的意见,让社会以及议员更多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将成立新组织,专门从事为华人维护政治权力和利益,我们会陆续推出以系列措施。 为了我们的孩子,请一起反对这个议案! 1,给众议员写信,要求他们反对SCA-5。 email模板,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2/SanFrancisco/34108335.html 2,参加网上签名, https://www.change.org/petitions/california-state-assembly-vote-no-to-sca-5 为了华裔的利益,请大家一起发出自己的声音! 上个月底在洛杉矶的华人和亚裔社区代表与Disney/ABCNetworks有一个见面会,会上出席的另一方 是ABC公司的Paul Lee ,Hope Hartman , Steve Milovich, Olivia Cohen-Cutler 和 Tim McNeal。 会议内容大概如下: 第一,ABC公司详细解释了公司节目内容核审人员是如何在审核吉米晚间秀时所犯的判断错误,并决定把ABC以前只有一层的内容审核机制,提升到由资深付总裁终审的两层审核机制; 第二,ABC将会在节目中增加有关亚裔,历史和民权等内容的节目,并将从今年五月亚太裔传统月开始播放。ABC并承诺将全面评估未来的相关节目,改进ABC公司在节目和用人方面的多样性; 第三,ABC和母公司迪斯尼将成立一个亚裔咨询顾问委员会,定期与亚裔社会进行对话和咨询。 【相关信息】 1. 你知道美国存在的 “合法” 种族歧视么? 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DGuiJRZa4Ifeature=share Elder和SCA5的提出者Hernandez的英语辩论很值得一听。 Great debate on SCA5 which wants to introduce race as a factor in the college admission decisions in California. Vote no to SCA5: it does not work and it will make things just worse. 3. 加大(UC)系统以及 SCA5 宪法修正案的出笼背景 2014-03-17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31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族群的财富不平等变得更糟糕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2-6-22 07:30
族群的财富不平等变得更糟糕 蒋继平 2012 年 6 月 21 日 根据美国中央新闻网金钱频道 6 月 21 日由 Tami Luhby 提供的一篇报道称, 美国的族群财富不平等正在变得更糟糕。 下面是这篇文章的原文。 括弧中是我的翻译。 Worsening wealth inequality by race (种族的财富不平等变得更糟糕) By Tami Luhby @CNNMoney June 21, 2012: 5:05 AM ET The Great Recession has widened the wealth gap, and race is a major factor. (大萧条扩大了财富的差异,种族是一个主要因素) NEW YORK (CNNMoney) -- White Americans have 22 times more wealth than blacks -- a gap that nearly doubled during the Great Recession. (纽约 ( CNN 金钱) -- 美国白人的财富比黑人多 22 倍以上 — 比经济大萧条期间增长了近一倍的差距。) The median household net worth for whites was $110,729 in 2010, versus $4,995 for blacks, according to recently released Census Bureau figures. (根据最近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 在 2010 年, 白人家庭平均中位净资产是 $110,729, 而黑人家庭是 $4,995. ) The difference is similarly notable when it comes to Hispanics, who had a median household net worth of $7,424. The ratio between white and Hispanic wealth expanded to 15 to 1. ( 至于拉美裔美国人,他们的家庭中位净资产是 $7,424, 与白人家庭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白人和西班牙裔的财富之比扩大到 15 比一。 ) The gap between the races widened considerably during the recent economic downturn, which whites weathered better than blacks, Hispanics and Asians. (最近的经济衰退风暴, 使种族之间的财富差距更加扩大,这是因为白人比黑人,拉美裔和亚裔较好地经受了这次风暴。) The latter three groups saw their median household net worth fall by roughly 60% between 2005 and 2010, while the median net worth for white households slipped only 23%. (在 2005 年到 2010 年期间, 后三个族群的中位家庭净资产下降了将近 60% , 而白人的中位净资产只下滑了 23% 。) This allowed whites to leap ahead of Asians as the race with the highest median household net worth. (这使得白人在最高中位家庭净资产的比赛中遥遥领先于亚裔。) 我的读后感想是, 不管在哪个国家, 贫富差异总是存在的。 越是在社会出现明显的危机时, 或者社会处于转型时,这种差异会变得更明显。 我的道理很简单, 那就是:那些能够积累更多财富的人一定是比较有才能的人,这些人在遇到危机和机遇时必定比一般人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地避免危机和紧紧抓住机遇。这是造成贫富差异更加明显的主要因素。 因而,光靠抱怨和发牢骚是改变不了这种趋势的,要想缩小与富人的差距,最好的办法是聪明地利用这种机遇发挥自己的特长, 使自己也成为富人家庭族群的一员。
个人分类: 万花镜|4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SSCI收录民族研究学科期刊14种
wanyuehua 2012-6-11 08:53
读者询问 SCI 是否收录有关民族研究期刊?今答复如下: 民族研究期刊主要被 SSCI 收录, 2012 年 SSCI 收录民族研究期刊 14 种,主要是美国的 Taylor Francis 出版社和 Sage 出版社出版,其中 SCI 、 SSCI 共同收录民族期刊 1 种: 1996 年创刊 Ethnicity Health 《种族划分与健康》 , SSCI 、 AHCI 共同收录民族期刊 2 种: 1976 年创刊 Identities 《认同》、 1967 年创刊 Patterns of Prejudice 《偏见》。 SSCI 收录民族期刊 11 种: 1978 年创刊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民族与种族研究》、 1995 年创刊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文化差异与少数民族心理学》 、 1969 年创刊 Black Scholar 《黑人学者》、 2001 年创刊 Ethnicities 《种族划分》、 1970 年创刊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黑人研究杂志》 、 1971 年创刊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种族学与迁徙研究杂志》、 1988 年创刊 Journal of Refugee Studies 《难民研究杂志》 、 1995 年创刊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国家与国家主义》、 1999 年创刊 Souls: A Critical Journal of Black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灵:黑人政治、文化与社会批判杂志》、 1998 年创刊 Race, Ethnicity and Education 《种族、种族划分与教育》、 1959 年创刊 Race Class 《种族与阶级》。 详细期刊目录请看附件. 附件: 2012年SSCI收录民族研究学科期刊14种目录.doc
个人分类: SSCI投稿|5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脏外科先驱:未成良医,却成传奇
热度 33 远帆 2012-1-27 11:07
心脏外科先驱:未成良医,却成传奇
Almost a Miracle 鬼斧神工 一些人为信念改变命运,一些人信念为命运所摧,还有一些人注定等不到云开雨霁见玉轮,却磨砺出珍珠般的人格,弥补了残缺的月。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美国南部,一位潦倒黑人木匠的儿子,用一双巧手和坚韧的心,与医学圣殿霍普金斯的白人医师组成搭档,挑战先心病手术的最高峰,开启了心脏外科的新时代。那些精湛技艺与卓越追求足以让我们折服,而其中的歧视、隐忍、荣耀、友情又与时代交织,成为历史的传奇。 心脏外科先驱 阿尔弗雷德·巴洛克 与 巍维安·托马斯 (图片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Dome杂志,链接见后附) 那是 1944 年的美国巴尔的摩,一条牵动人心的消息在坊间传开: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诞生了一个危在旦夕的“紫婴儿”,她患有严重心脏病,呼吸局促。传说这种病叫做(法洛氏)四联症,孩子的血没有多少氧气,只能等死。是夜大雪,霍普金斯医学城中飘洒着祈祷与祝福,但严阵以待的医生们没有等待奇迹,因为,他们在创造着一项奇迹。就在这万众瞩目中,该院年仅 45 岁的外科主任阿尔弗雷德·巴洛克果断为这个 8 斤重的婴儿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心脏修复手术。十余小时之后,医师们推出泛红的婴儿,告诉父母他们的紫宝贝挺过了这次意义非凡的手术。 巴洛克不是第一个尝试这种复杂心脏修复术的外科医师,但这一次终获成功,消息不仅震惊了学术界,也登上了各大报刊的头条。那时候,即便是医学专家也把在跳动的心脏上做手术视为禁忌,普通人更无法相信这个最要命的器官还能被修复。但这一天,巴洛克教授改写了历史。不久,绝望的父母们闻讯,带着相似的“紫婴儿”从全国涌来,霍普金斯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心脏外科学界的殿堂。 世界第一台法洛氏四联症治疗成功的手术记录 (图片来自约翰霍 普金斯大学Blue Baby手术成功50周年纪念网站) 可是,从未被报道过的,是一个叫做巍维安·托马斯的黑人青年,是的,一个无名小辈。即便在霍普金斯,也没有几位医生知道,这一历史性的手术开始之前,为什么自信的教授却环顾四周,焦急地喊着:“该死的巍维安去哪儿了?”。更少人明白,为什么刷手穿衣走进来的,是一位从未出现在医师名册上的黑人青年。但的确是在他搬条长凳站在身后时,主刀的巴洛克医生才沉住气,开始了心脏外科领域这个里程碑式的创举。这个黑人伙计是谁? 图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早年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情景。主刀医生是阿尔弗雷德·巴洛克,站在他身后凝视的就是巍维安·托马斯(左上角)。 ( 图片来自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Blue Baby手术成功50周年纪念网站) 在那个种族隔离与歧视弥漫在空气中的年代,巴洛克和托马斯始终站在一起,白人医师用柳叶刀和蚕丝线编织着生命的奇迹,黑人青年则始终用目光越过右肩,注视着台上微妙的举动,指点医师完成每一步操作,“再向右点,翻开就是 … ”。医师遇到困难毫不慌张,每次平静的询问都有一个镇定自若的回答,有如曼妙的协奏曲。 其实每一台新的手术前,托马斯都已经在动物身上将手术做得谙熟于心。他作为巴洛克博士外科实验室的技工,依靠自己的巧手与勤奋,探明了在狗的心脏上完成手术的种办法和细节。而这样的手术,巴洛克教授只从头到尾在动物身上完成过一次,只有依靠站在身后的托马斯,他才敢开启无影灯,完成每个被称为“第一例”而名垂青史的复杂手术。 托马斯没有资格成为医生,但他的人格战胜了命运的不公。尽管生在南方一个乡村老木匠的家庭里,但是他也拥有梦想,而且是一个奢侈的梦想——做一名有崇高社会地位的医师。他知道家庭无法为他提供高昂的学费,于是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各式小工艺品沿街叫卖,终于攒足了能够迈进大学门槛的第一笔学费。自己可以像白人孩子一样进入大学了!托马斯激动得无法入睡。然而,命运多舛, 1930 年夏天是“大萧条”的开始,积攒的钞票一夜之间成了废纸,木匠活也没了主顾,这个 19 岁的男孩只好投奔田纳西州 Vanderbilt 大学一间刚刚设立的实验室,找到一份体力工作养活自己。没错,如同命运安排一般,这间实验室的主人正是巴洛克医师。他毕业于东北部最富盛名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并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回到故乡,这位新上任的白人医师年轻有为,带着他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摩拳擦掌想要在广阔的新土壤做出一番事业。两个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的青年,就这样展开了他们无法想象的艰难合作。 在雇佣托马斯时,巴洛克提出了要求,期待他的黑人伙计能够学会他所传授的技艺,还偶尔能完成一些自己不能做到的工作。这次他选对人了,果然没过几周,一个从来没见过实验室里长什么样的黑人小伙,已经能轻松地地打麻药、准备实验、规范记录数据了,更出奇的是,他还自学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到了巴洛克关于休克的研究进展到动物实验时,托马斯又学会了手术。 尽管两人在学术上无所不谈,但也深知美国南方的社会分野与保守势力。在实验室内,他们有如身心合一: 托马斯敏捷的双手总能将巴洛克的设想,变成美妙而精准的实验,在那里他们可以为成功而举杯畅饮;而在外人面前,他们却从不交谈,甚至无法正视。在巴洛克医生家里的晚会上,托马斯默默做着端餐具的服务员,在业余时间赚一笔小费接济家庭。实验室内外的生活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到了 1941 年,巴洛克关于的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研究增进了人们对心肺疾病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他设计的另一项实验,突破性地证实休克是由失血过多机体不能代偿引起。发现这一事实的贡献已超越了学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当然,在其中进行了动物实验,并勤勤恳恳整理数据的,依旧是托马斯。 托马斯站在手术台旁指点白人外科医师进行手术 (图片来自Katie McCabe原文,见文后附件) 因此,那一年,霍普金斯希望邀请年轻而有名望的巴洛克重返母校,并许诺了最为诱人的职位——外科学系主任。巴洛克在回信中答复道,只希望学校能同时接纳托马斯,“要走我们一起走”。他用常人不可理喻的固执,让这所高贵的学院勉强同意,“附带”接受一个让他们血统“蒙羞”的黑人。而就在两人为共同踏进霍普金斯而击掌相庆时,托马斯无意在文件夹中发现了一个令人颤抖的谎言,不论在自己亲手打造的 Vanderbilt 实验室,还是在即将奔赴的医学圣殿霍普金斯,他与巴洛克医生签订的工作合约上都在“职务”一栏上讽刺地写着——门卫。而这些,他也咬牙忍了。 在巴尔的摩,托马斯用自己的双手重新搭建起“巴洛克教授外科实验室”,完成每一项教授期待的动物实验。当时进行复杂精细的心脏手术还没有现成的器械,是托马斯把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手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设计的器材雏形沿用至今——甚至用铁杵磨制了“紫婴儿”手术中所用的小针头。实验室外,镁光灯开始包围了创造奇迹的巴洛克教授,实验室内,托马斯必须承担起更多责任。那些追随霍普金斯外科主任盛名而来的医学生和实习生,在外科手术技巧上却是在从一位木工学徒身上学到的,一位没能实现所珍爱的医学梦想的木工学徒。 托马斯基于动物实验研究出的心脏外科手术设计。 (图片来自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Blue Baby手术成功50周年纪念网站) 在南方,巴洛克与托马斯的故乡,种族隔离的藩篱是无法触碰的禁区。而在北方的巴尔的摩,歧视与种族主义的瘟疫同样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当托马斯穿着白色实验服走在校园时,甚至可以引起围观和交通堵塞。这些年来霍普金斯始终对黑人设置隔离的病房,隔离的血库,隔离的食堂,隔离的饮水与隔离的厕所,从未改变。到了巴洛克医生在 1964 年去世时,两位伙伴在学术层面的平等交流,始终也没能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他们谁也不会在公开场合为种族歧视鸣不平,托马斯知道,任意一个不相干的理由就可以让他丢掉全家饭碗,巴洛克也在所有场合上遵循着所谓的规矩。但从田纳西开始,他们也制定了两人之间的一些准则。 巴洛克经常在自己的别墅举办舞会,托马斯也常常参加,当然——以服务员的身份。即便这意味着伺候那些白天向他学习手术的实习医师和学生,他也愿意去,因为他需要用微薄的小费来养活妻儿。而且在那儿,他还能听到白天激动人心的情景成为医师们口口相传的神奇故事。然而,巴洛克教授 60 诞辰的盛大晚会改在酒店举办,从正门的花环与灯火中走进的 500 位嘉宾中却没有托马斯,如果走那里他只会得到羞辱,不如一个人躲在角落遥望庆典。 托马斯从未敢想象过给他的欢呼与喝彩。 1979 年从霍普金斯退休之后,他开始用自传回忆自己的生活,“我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只是个人生活的缩影,但现在我开始问自己,我的故事是否值得记载,是否其他人也有类似的感慨和关注?” 托马斯心里知道,他曾在历史中起过关键作用,他苦闷吗?也许不。但他痛心吗,失望吗?或许有。他本来能够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医师,是命运摧毁了他的梦想,但命运没能阻挡他成为传奇。 关于 Title Title 有翻译做《上帝的杰作》的,个人感觉不如鬼斧神工。两人合作,鬼斧神工比喻了两个不同地位的人,不仅仅是“上帝”一个人的杰作。 编译 杨远帆 yangyf06@mails.tsinghua.edu.cn 主要编译整理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Dome》杂志 2003年2月期 本文 乃医学生假期练习英文阅读、弥补外语差距所整理,无商业用途,无利益冲突,供大家交流学习。 http://www.hopkinsmedicine.org/dome/0301/close_up.cfm 更多资料来源与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 Like something the lord made 以及同名电影《Something the Lord Made》。 原作者Katie McCabe发表在《华盛顿人》上的原文 Like something the lord made.pdf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关于Vivien Thomas 的介绍 http://www.medicalarchives.jhmi.edu/vthomas.htm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Blue Baby手术50周年纪念网站 http://www.medicalarchives.jhmi.edu/page1.htm 《Something the lord made》 同名 电影介绍 http://group.mtime.com/filmov/discussion/1279984/
个人分类: 医院里的故事|26588 次阅读|26 个评论
美国种族分布图
热度 1 jiangxun 2011-3-9 10:31
作者:蒋迅 《纽约时报》根据美国人口普查搞了一个 美国种族分布图 。这个图是动态的,可以局部到每一个城市。从下面第一张截图可以看出,亚裔集中在东西海岸、德克萨斯州。第二张截图说明旧金山湾区的亚裔人口最多。 Source: nytimes.com 点击看大图 Source: nytimes.com 点击看大图 看一下白人、黑人和西裔的分布也很有意思。白人遍布全美但在南加州较少。取而代之的是西裔。黑人还是留在了南部。移民以两岸居多,西部比东部更多。 根据刚出来的2010年的人口普查的结果,加州的白人仍然是多数 (40.1%),但拉丁裔有超过白人的趋势 (37.6%)。亚裔是12.8%,黑人是5.8%。在有些城市,比如 库比蒂诺 ( Cupertino ),亚裔人口已经是多数。不过,亚裔人口的增长速度也有所减慢。 链接: 70亿人口的世界
个人分类: 杂谈|28704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美国撞上种族隔离
luocun 2010-9-4 09:48
到美国的第一年冬天,俺和俺未来的领导去纽约玩。飞机在跟纽约隔河相望的纽瓦克(Newark)机场降落。俺们穷学生,为了省钱,事先打听好了可以不必坐去纽约的机场班车,而可以坐纽瓦克市的公交车到火车站,然后再坐火车到曼哈顿。 下了飞机、取了行李之后,就到值班柜台去问机场的公交车站在哪里。柜台的工作人员都说不知道。这时候,有位黑人妇女经过,指指旁边的自动玻璃门说,出那个门拐角就是。 出门走几步一看,果然就是,于是等着。天渐渐黑了,车终于来了,我们拖着箱子上车。一上车,我们俩都怔住了:车坐得满满的,只有中间的走廊是空的,可是满满一车乘客,无一例外全是黑人,看样子多数是下班乘车回家的,司机也是黑人。我们俩其实都是够色盲的,但这幅景象是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当时我们到美国才一个学期,公交车虽然也没少坐,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景象。一下子置身于其中,感觉只能用震惊二字来形容。 不就刚出了机场候机楼的玻璃门,又上了公共汽车的玻璃门吗?几十米之遥的距离,反差怎么可能会这么巨大,这么绝对,这么黑白分明? 自然也没什么事啦。买了票,拖着箱子走到后面,坐车到了火车站。一路上,车上似乎异常安静。后来猜想,大概不光是我们震惊,突然冒上来两个东亚人,车里其他乘客恐怕也觉得挺奇怪的吧。 这场相遇把以前在国内时书上读到美国是种族熔炉(melting pot)之类的说法直接给掀翻了。后来了解了一点纽瓦克这个城市的背景,稍微明白了一点为什么当时遇到了那样的情况。再后来又亲身经历了更多:一个校园内外,一个餐馆里外,一个街区的两边,空间上可能很近,但是其间无形的沟壑有多深多宽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42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计划生育政策对未来中国人口民族与种族构成的影响
harmonism 2010-3-24 22:20
计划生育政策对未来中国人口民族与种族构成的影响 王洛克 首先声明,本人不是民族主义者也不是种族主义者。但作为社会观察者,我们不能不考察民族问题或种族问题对社会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实行对汉族和少数民族有区别的政策,导致汉族人口急剧下降,少数民族人口急剧上升。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可见从2000年到2005年,汉族人口占全国新增人口比例为58.2%,少数民族人口占41.8%。按照汉族人口增长率为2.03%,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为15.88%计算,从2005年到2010年,汉族人口新增240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新增1958万人,汉族人口占全国新增人口比例为55.09%,少数民族人口占44.91%。也就是说,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以每5年3%的速度递减,而少数民族人口则每五年3%的速度递增。也就是说,用不了10年,即2019年之后少数民族新增人口将超过汉族新增人口。可以预见,2039年之后,全国年轻人口的一般以上将是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到那时,汉族年轻人口已经比少数民族还少,汉族成了事实上的少数民族。 很多人为现在的汉族人口基数所迷惑,认真分析新增人口的民族构成及其增长速度之后,惊人的事实不得不让大家相信,计划生育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从目前新疆和西藏分离势力猖狂的事实来看,以2005年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新增人口41.8%的比例,到2025年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口所占全国人口的巨大比例,我想,不用20年,也就是不必等到少数民族年轻人口占40%之前,全国的民族矛盾就将激烈爆发。未来的10-30年之间,中国恐将陷入少数民族分裂、甚至控制全中国的重大事件。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种族问题。由于外国人进入中国,不必实行计划生育,外国人口在中国的激增,也将造成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冲突。由于国家人口调查没有做国外人常住中国人口数量调查,外国人在中国人口究竟有多少我们没有官方统计数字。但据《新苏黎世报》报道,外国人在华数量近10年增加10倍!登记在册的外国人2008年是44万3000人。但实际人口远远超过此数。据报道,2009年广州可统计的(正常签证的)非洲人口是2万人,但非法居留广州的非洲人口据估计已经达到20万人!现在,广州街头处处都是非洲黑人的身影。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仅仅限制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口的生育权,但对外国人口却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想生多少就生多少。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打工,政府要求用工单位必须查看农民工的计划生育证件,但对于外国人进入中国打工,则不必提供计划生育证明。显然的,中国政府对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口进行了民族歧视。随着中国计划生育的进行,汉族人口急剧下降,腾出的生存空间却被外国人特别是非洲黑人占据,到那是如果政府发现需要调整政策了,但为时已晚,那些非洲黑人已经在中国扎根。如果强行驱赶,必将引发大规模的种族冲突。 计划生育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愚蠢和野蛮政策,它造成的后果将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因为,一个巨大的民族在历史上的消亡必将伴随着巨大的历史事件。悲哉,中华文明,在未来短短的十几二十年之后,就将进入消亡的进程,猛回首,历史已经擦肩而过 2010-2-7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传统的姓氏和种族观念说不
热度 1 yanjx45 2010-3-16 22:02
对传统的姓氏和种族观念说不 纪念科普小品《 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 》发表一周年 博主在 2009 年第 3 期的《环球科学》杂志 ( 世界著名科普杂志《 Scientific American 》的中文版 ) 上曾发表一篇科普小品,原题为 遗传学不承认 孔子后裔 。此文发表后,在网络和报刊上曾引起广泛的争议。 据中新网 2009 年 3 月 31 日报导,全国 2009 年 3 月十大网民争议 的 第一条 就是: 孔子后裔不该姓孔引争议,网友称看不惯血统论。 科学有时会粗暴地对文化信仰造成伤害。 本人很高兴地看到,一年来通过争论,谩罵声越来越少, 接受这篇短文的基本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此文还于今年 1 月 入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 2009 中国最佳杂文》 (主编王蒙,分卷主编王乾荣)。 在此文发表一周年之际,我想借用 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 更直观地说明: 1. 人类 基因扩散和稀释的 过程确实神速。 2. 每个人都有自行选择姓氏的充分自由。 3. 寻根问祖完全是多余的 。 4. 人类只有唯一的一个共同的大家谱 。 5. 人人 有资格入孔子家谱。 6. 不存在基因纯粹的家族或种族。 传统的姓氏(家族)和种族观念曾深受血统论的不良影响。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为代表的现代遗传学的最新进展为清除这些不良影响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证明,所有人类的基因组有大于 99.9% 都是相同的,差别最多不超过千分之一。所有当代人类都有共同的起源:东非。 不存在任何纯种种族;所有种族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 人类个体通过有性生殖将基因融合到人类群体中:个人的 基因在后代个体中不断稀释(递减),与此同时 个人的 基因在后代群体中不断扩散。 基因大融合的 过程不可逆转,而且其速度之快,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下面借用 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 对此过程进行更直观的说明。 假设有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包括 100 万人,男女各半,分属 100 万个不同的姓。 所有的婚配都只在不同的姓氏间进行, 每对夫妇只生一子一女,子随父姓,女随母姓 。这样,该群体每一代的总人数 (100 万人 ) 、性别比例 (1 : 1) 和姓氏数目 (100 万个 ) 都保持不变,并可借助 Y 染色体和线粒体分别追踪父系和母系的遗传关系。 假设有一个男性 K( 例如一位孔子后裔 ) 进入这个群体,我们来计算 K 的基因经过 20 代(约 600 年)后在其后代个体中稀释和在该群体中扩散的情况( 暂忽略 Y 染色体和线粒体的特殊性 )。 到第 20 代时,该群体中仍只有一个男性姓孔。由于每传一代, K 的基因数量就减半一次,所以第 20 代的后代仅继承 K 的 1 / 2 20 (大约百万分之一)的基因。 K 在下一代有两个子女,再往下一代有 4 个孙子女,到第 20 代时,就有一百万个后代,即该群体每一个人 ( 不管他是否姓孔 ) 都平等地继承了 K 的一百万分之一的基因。 再将假设的条件稍作改变。假定 K 的每一代都生两个儿子 (而不是一子一女),同时总人口在每一代中仍保持 50 万男性和 50 万女性,即第一代 K 生两个儿子,相应地必另有其他姓氏的某一家生两个女儿(而不是一子一女),第二代 K 的两个儿子各生两个孙子,相应地必另有两家各生两个孙女儿 ,依此类推。孔姓男性后代的人数随代次增加而依次为 2,4 , 8 , ,依此类推,经过 19 代,结果 50 万男性全是 K 的后代, 50 万女性全部是外姓。由这样的 100 万人结成 50 万对夫妇, 每对夫妇都生两个儿子 ,结果到第 20 代时,这 100 万人口全部都姓孔,而且全都是男性;但 他们每人也只平等地继承了原代 100 万人的各 100 万分之一的基因 。 如果最初进入这个群体的 K 不是孔子后裔而是黑人奥巴马或其他任何姓氏,结果也完全相同。 根据上述简化的数学模型,可以获得一些有趣的结论: 1 . 人类基因扩散和稀释的 过程确实神速。 派出一个男性孔子后裔到一个有 100 万人的异邦封闭群体,经过大约 600 年,这个群体就有可能(至少在理论上)全部变成姓孔的男性的一统天下。不过与此同时,孔子基因也被稀释了一百万倍。 2. 每个人都有自行选择姓氏的充分自由。 不管第 20 代后代是否姓孔(不管生男还是生女),他们继承的遗传物质基本上都是相同的,都从原来那一百万个前辈中各继承了一百万分之一的基因。因此,他们选用原来的一百万个姓氏中的任何一个姓都是完全合理的。 3 . 寻根问祖完全是多余的 。其实根本用不着寻也用不着问:越是古老的前人,越有可能是我们当然的祖先。 在约 9 世纪时,也就是 40 代以前,理论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 1 万亿( 2 40 )位祖先。而在公元 9 世纪时全球人口却也只有 2 亿,说明那时活着的每个人平均将在我们所有的系谱树中出现 5000 次。不断往前推算,总有一个时间点,全球的每个人都是我们的祖先(除非那个人没有后裔)。所以 世界上随便哪儿出土一具古人类化石或古屍,只要年代足够久远,我们把它当祖先顶礼膜拜多半不会搞错。 4 . 人类只有唯一的一个共同的大家谱 。所有的家谱要想独立存在就必须坚守姓氏传男不传女的原则。从上述模型可见,家谱中一旦加入女性,并考虑沿母系的传承关系,这一百万人,亦即一百万个姓,相互就都有了平等的同时又是纵横交错的关系,结果只可能编制出唯一的一个共同的大家谱。编制个别姓氏的家谱既劳民伤财,又出力不讨好,甚至难避自欺欺人之嫌。 其实 只让男性入家谱从遗传上看是根本错误的 ,因为儿子从母亲获得的基因数目比从父亲那里获得的要多一千多个,所以 儿子更应当随母姓。 男性继承的第 23 对性染色体中,来自母亲的 X 染色体较长,含一千多个基因,而来自父亲的 Y 染色体只有 X 染色体长度的 1/3 ,仅编码数十个基因。儿子还额外从母亲继承了线粒体中的若干重要基因。 5 . 人人 有资格入孔子家谱。 要将现代的任何一个人与古代的某个个人在遗传上的特殊关系找出来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例如想证明孔子后裔有孔子的 Y 染色体基本上不可能。而要找到人与人之间遗传上的共同点却非常容易。从上述模型可见,人类的基因融合的速度非常快,人与人之间在遗传上的差异其实很少,随便在大街上抓两个人来,他们之间基因组的差别都不会超过千分之一,与孔子后裔的差别当然也在此限度之内。 6 . 不存在基因纯粹的家族或种族。 每个人所具有的遗传物质都是无数先辈的遗传物质的混合体, 任何人的基因都是优劣共存的,名人也不例外。父母的好基因和坏基因随机组合传递给子女,目前的科学水平尚无法控制这个过程。遗传学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在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个人分类: 姓氏文化|7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娶了三只无性雄蚂蚁
moxj 2009-7-31 23:35
比较铁的哥们说话总是很直接,不但有人督促我找女朋友,而且常有朋友给我介绍姑娘认识。其中提到关心的话难免把和性有关的话题都加进去了。我也开玩笑回应如果有日本姑娘我乐意考虑。 不过只要提到日本人,多数的回答是变态。 最近石油系统的都在议论石化老总贪污两亿的事情,忘了同学议论这位老总接受了哪国姑娘的性贿赂,反正几个兄弟都用羡慕的口水在议论这件事情。 其实看看谈论这些事情时的神态就知道: 中国人在这类事情上是比日本人还要变态的多的。金融危机下日本还有色情产业可以维系,而中国这个国家只剩下了优质优价的房子可以维系 关于性,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了最好的教育,没必要讲,只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拿来好做比较,说清问题。 当人们离开事情的常态太远的时候,只有走向荒谬的潮流。如果白人姑娘的生殖系统和黄种人的的确不同,那现在同性之间正在仿制的行为绝对可以比接受洋妞的贿赂更引领潮流。 我说自己是一个标榜个性,希望引领潮流的人,大概周围的兄弟都不回否认。 如果我深情的写了《 谢谢你:我的朋友、兄弟、老师、妹妹 》还要异性不和我只做同学,让我不知所措,还有兄弟有不合理的请求 。 我只能很坦白的说:对各种妩媚的洋妞和温柔、健壮的帅哥我都不感兴趣。拜托,我的性取向是那些有团队精神、有奉献精神、有分享精神、有平民意识的,微小精致的无性雄蚁。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3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也有“种族歧视”?
luohuiqian 2008-11-25 21:08
从林肯的解放黑奴到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再到如今黑人奥巴马的高票当选。许多人都惊呼:美国的民族歧视问题在逐步走向消亡。西方的自由意志free will思想终究占据了主导地位。正如王鸿飞老师所言 奥巴马不是黑人,李小龙也不是中国人 ,美国之所以能容忍非裔黑人当总统,还有整天说自己是中国人的李小龙大行其道,正是其宽容一切的自由思想使然。不过由此也有不少中国人开始YY华裔美国总统的出现,期待对中国有多大多大的好处等等。这纯属白日做梦而已,因为即使华裔当上美国总统,他也是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正如许多华人拿了诺贝尔奖,但他们都不是中国人,也代表不了中国科学的进步,相反,这正是讽刺中国科学的落后。中国人喜欢被人家拍马屁,当然也羡慕人家的先进和发达。可在美国的种族歧视悄然消亡的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的种族歧视问题呢? 其实中国不怎么存在肤色的问题,因为56个民族都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所以谈中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似乎不大合适。注意种族歧视不等于民族歧视,尽管不同民族之间的争端还是有的,但在优越的少数民族政策和占绝对优势的汉族人口面前,这些问题相对于美国的种族问题就根本算不上问题了。 中国的种族歧视其实来自于外部。我们歧视的,不是黑人、不是棕色人、不是白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所崇拜的,竟然是外人以前成为洋人或者洋鬼子的那些人。 可不,让我们想想《制台见洋人》的笑话就可以知道,从懦弱无能的晚清时代开始,中国崇洋媚外的思想就没有消停过。因为洋人的铁舰大炮打开了旧中国的大门,也让愚昧落后的中国人体会到国破家亡的滋味。洋人在近代中国人的眼里,就成了有钱、有势、有技术、有能力等等代表,甚至成了优越的种族代名词。洋人在近代中国也就横行霸道许多年,直到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同志建立起了民主的共和国。然而,洋人留下的阴影始终没有消散过。 新中国初期的年代,我们选择了坚守社会主义阵营。那时我们崇拜的是苏联老大哥,他给我们技术和人才,确实给了新中国建设很大帮助。但过度的依赖和信任却让我们依然落后,这一切便宜终于在中苏决裂后化为泡影。中国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而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外面世界的窗口,包括令中国人担忧受怕的西方人也开始和中国人交往。哪个时候,凡是外国人都要叫做外宾,似乎人家就要比我们高一等似的,似乎我们就要以无比尊敬的态度对待这些客人似的。事实说明,并非所有的外宾都是好外宾,也有不少趁机到中国肥沃的土地上捞一笔就走人的坏人。不过,怪也只怪咱们当时眼拙,不一定能一下子分辨出来好坏。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这种令人痛心的种族歧视。表现最为明显的莫过于我们的科技教育行业。举例如下: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外国留学生已然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无论你到任何一所大学里看,留学生公寓的条件都远远好于我们一般学生的宿舍。我当年大学宿舍是不到40平米的房子挤八个人,还要天天忍受破窗户外大煤堆带来的黑尘,而留学生公寓里则是三星级的宾馆待遇,天上地下。而你若到美国去看看,哪有中国留学生比本地学生住更好的道理?在科研机构里,是不是海龟比土老帽更值钱?而一个老外决定到中国来定居的话,那生活肯定是优越的不得了。记得高中时候一次我们本地大学的外教来讲座,结果大伙儿像看猴子一样涌进阶梯教室冲向讲台,最终把教室里的座椅踩踏坏了好多个。难道老外就这么稀奇这么值得向往这么重要么?不然。究其根,还是因为我们骨子里遗传下来的那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作祟。您别不承认。虽然你抵制日货,但不见得你就不会去买先进的日本电子产品,而你也不得不佩服变态的日本鬼子在某些方面实在是变态到了极致。您也别不承认,我们总是在套用或者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从科技前沿到超级女声,几乎无一不是模仿的产物。 我们总是以为,我们不如洋鬼子,因此许多时候在没有尝试超越他们之前就已经放弃了。这也正是我们中国科技一直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内因:我们没有信心。信心不等于自大,一个自大的夜郎国是没有前途的。信心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信心就没有民族的产业、就没有自己的技术、就要处处受制于人。比如美国搞的移动通讯3G标准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老美只要搞个标准,世界人民就要屁颠屁颠跟着用,包括中国,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做自己的标准,可人家已经不采纳了。信心也不等于盲目闭锁,中国的火车到俄罗斯要换轮子,原因在于轨道宽度不一样,这就大大限制了边境间的贸易交流。大清帝国种以为自己是天朝之国,也不斜眼瞟一下外面的世界究竟变化有多快,最终导致了落后的打屁股。我们要给自己树立信心,就是要相信自己和洋鬼子并无不同。他们能做出的东西我们一定能做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应该和我们没有不同。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强大崛起,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而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多。我们要迎来中华民族的振兴,就要先摒弃这种自卑自我、崇洋媚外的怪异心理。 遥想我大唐盛世,无论经济、社会、思想都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据前列。从而不管是西域还是扶桑、昆仑奴(黑人)还是洋毛子都以来大唐为荣。那时整个民族都是自信和奔放的,对于洋人,估计更多的是习以为常,最多是好奇,而不会是崇敬和害怕。我们也可以像马丁.路德.金一样梦想,梦想回到大唐,梦想盛世再现。 但愿,我们的梦,不再遥远。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七嘴八舌|1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也有“种族歧视”?
penrose 2008-11-24 23:27
从林肯的解放黑奴到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再到如今黑人奥巴马的高票当选。许多人都惊呼:美国的民族歧视问题在逐步走向消亡。西方的自由意志free will思想终究占据了主导地位。正如王鸿飞老师所言 奥巴马不是黑人,李小龙也不是中国人 ,美国之所以能容忍非裔黑人当总统,还有整天说自己是中国人的李小龙大行其道,正是其宽容一切的自由思想使然。不过由此也有不少中国人开始YY华裔美国总统的出现,期待对中国有多大多大的好处等等。这纯属白日做梦而已,因为即使华裔当上美国总统,他也是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正如许多华人拿了诺贝尔奖,但他们都不是中国人,也代表不了中国科学的进步,相反,这正是讽刺中国科学的落后。中国人喜欢被人家拍马屁,当然也羡慕人家的先进和发达。可在美国的种族歧视悄然消亡的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的种族歧视问题呢? 其实中国不怎么存在肤色的问题,因为56个民族都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所以谈中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似乎不大合适。注意种族歧视不等于民族歧视,尽管不同民族之间的争端还是有的,但在优越的少数民族政策和占绝对优势的汉族人口面前,这些问题相对于美国的种族问题就根本算不上问题了。 中国的种族歧视其实来自于外部。我们歧视的,不是黑人、不是棕色人、不是白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所崇拜的,竟然是外人以前成为洋人或者洋鬼子的那些人。 可不,让我们想想《制台见洋人》的笑话就可以知道,从懦弱无能的晚清时代开始,中国崇洋媚外的思想就没有消停过。因为洋人的铁舰大炮打开了旧中国的大门,也让愚昧落后的中国人体会到国破家亡的滋味。洋人在近代中国人的眼里,就成了有钱、有势、有技术、有能力等等代表,甚至成了优越的种族代名词。洋人在近代中国也就横行霸道许多年,直到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同志建立起了民主的共和国。然而,洋人留下的阴影始终没有消散过。 新中国初期的年代,我们选择了坚守社会主义阵营。那时我们崇拜的是苏联老大哥,他给我们技术和人才,确实给了新中国建设很大帮助。但过度的依赖和信任却让我们依然落后,这一切便宜终于在中苏决裂后化为泡影。中国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而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外面世界的窗口,包括令中国人担忧受怕的西方人也开始和中国人交往。哪个时候,凡是外国人都要叫做外宾,似乎人家就要比我们高一等似的,似乎我们就要以无比尊敬的态度对待这些客人似的。事实说明,并非所有的外宾都是好外宾,也有不少趁机到中国肥沃的土地上捞一笔就走人的坏人。不过,怪也只怪咱们当时眼拙,不一定能一下子分辨出来好坏。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这种令人痛心的种族歧视。表现最为明显的莫过于我们的科技教育行业。举例如下: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外国留学生已然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无论你到任何一所大学里看,留学生公寓的条件都远远好于我们一般学生的宿舍。我当年大学宿舍是不到40平米的房子挤八个人,还要天天忍受破窗户外大煤堆带来的黑尘,而留学生公寓里则是三星级的宾馆待遇,天上地下。而你若到美国去看看,哪有中国留学生比本地学生住更好的道理?在科研机构里,是不是海龟比土老帽更值钱?而一个老外决定到中国来定居的话,那生活肯定是优越的不得了。记得高中时候一次我们本地大学的外教来讲座,结果大伙儿像看猴子一样涌进阶梯教室冲向讲台,最终把教室里的座椅踩踏坏了好多个。难道老外就这么稀奇这么值得向往这么重要么?不然。究其根,还是因为我们骨子里遗传下来的那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作祟。您别不承认。虽然你抵制日货,但不见得你就不会去买先进的日本电子产品,而你也不得不佩服变态的日本鬼子在某些方面实在是变态到了极致。您也别不承认,我们总是在套用或者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从科技前沿到超级女声,几乎无一不是模仿的产物。 我们总是以为,我们不如洋鬼子,因此许多时候在没有尝试超越他们之前就已经放弃了。这也正是我们中国科技一直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内因:我们没有信心。信心不等于自大,一个自大的夜郎国是没有前途的。信心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信心就没有民族的产业、就没有自己的技术、就要处处受制于人。比如美国搞的移动通讯3G标准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老美只要搞个标准,世界人民就要屁颠屁颠跟着用,包括中国,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做自己的标准,可人家已经不采纳了。信心也不等于盲目闭锁,中国的火车到俄罗斯要换轮子,原因在于轨道宽度不一样,这就大大限制了边境间的贸易交流。大清帝国种以为自己是天朝之国,也不斜眼瞟一下外面的世界究竟变化有多快,最终导致了落后的打屁股。我们要给自己树立信心,就是要相信自己和洋鬼子并无不同。他们能做出的东西我们一定能做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应该和我们没有不同。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强大崛起,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而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多。我们要迎来中华民族的振兴,就要先摒弃这种自卑自我、崇洋媚外的怪异心理。 遥想我大唐盛世,无论经济、社会、思想都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据前列。从而不管是西域还是扶桑、昆仑奴(黑人)还是洋毛子都以来大唐为荣。那时整个民族都是自信和奔放的,对于洋人,估计更多的是习以为常,最多是好奇,而不会是崇敬和害怕。我们也可以像马丁.路德.金一样梦想,梦想回到大唐,梦想盛世再现。 但愿,我们的梦,不再遥远。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信笔小文|65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连载之一)
songshuhui 2008-9-2 11:03
liunianlong 发表于2008-08-7 星期四 1:15 分类: 奥运 | | 这是一个关于关于体育社会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综述,涉及到体育、种族、文化和基因、兴奋剂的多个方面,共20000余字,将分4-5部分连载完毕。引用的文献资料列于文后的拓展阅读部分,基本上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但因为作者对资料数据有所编排,故未注明标号。作者已经确保所有引述的资料来源可靠,如有疏漏,敬请谅解并指出。 引子 日薄西山时,在起伏的山丘间,不时可见结伴而行的长跑队伍,余晖洒在黝黑的肌肤上,拉出一道修长的影子,时而拖在身后草尖,时而投射在峡谷对面的崖壁上。 这是肯尼亚西北小镇埃腾的经典场景。一个只有区区4000居民的弹丸之地,却因为诞生了大批长跑世界冠军而蜚声体坛。坐落在附近的圣帕特里克高中更是被誉为冠军摇篮,从这里走出过40多位世界冠军。 很多的长跑好手来自冠军之乡的贫苦人家,他们亲眼看到邻居因为体育而家境好转,遂而走上了长跑之路。对于他们来说,长跑几乎是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而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例,也不断给他信心和激励。自古以来,埃腾人的 交通基本靠跑 ,跑步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必需的那部分。 在肯尼亚,长跑和人类的历史等长。作为人类祖先最早的聚居地之一,600万年前的肯尼亚高地已经活跃着双足动物的矫健身影。他们在高地草原简单求生,鬣狗可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因为两者都以长跑和耐力竞争猎物。当都市人等待上二楼的电梯时,可能难以想像人类远祖的耐力极限,更难以置信的是,这种能力可能仍然隐藏在我们的骨髓之中。墨西哥的拉拉木里人可以奔跑上百英里,追逐野鹿直到对方疲惫;肯尼亚高地部落的长跑才能至今仍然令人惊叹。 斗转星移,肯尼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长跑文化,成了炙手可热的长跑圣地。独特的非洲风情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一路陪伴着这些游客的,总有挥之不去的两个要素:壮观的峡谷景观、以及无处不在的长跑选手。 散布在东非大裂谷两侧的几十个训练基地规模不等,设施简陋是最大的共同点,但是世界各地的长跑运动员仍然趋之若鹜。2007年2月,中国田径队就曾在此集训,备战当年的大坂田径世锦赛。在山间随处可见的矫健身姿中,不乏周身名牌的欧洲人士,更多的则是赤脚上阵的本地青年。 他们中的很多都还不是专业运动员,但追逐世界冠军的梦想却从未动摇。在等待伯乐慧眼识珠的过程中,一切设施都只能就地取材,不过在他们看来,现有的一切都恰到好处:时隐时现的山间小路就是跑道;松软适中的泥土就是绝佳的运动跑鞋,踩上去温软而富有弹性。 面对竞争对手的奢华装备,他们从未有过妄自菲薄,他们知道:这些运动员千里迢迢赶来这里训练,肯定是在这里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虽然说不出肯尼亚的具体优势,但他们显然已经意识到,土生土长的自己早已占尽先机。和可以共享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是,他们坚信自己拥有任何名牌鞋履所不能赋予的优势--东非血统。 如果足球是黄色 这股看似狂妄的自信力并非夜郎自大,几十年来东非运动员在长跑领域的杰出成就铸就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同时也是动力之源。不包括障碍赛和公路赛,男子室外3000米以上的中长跑世界纪录共有15个,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这两个东非国家囊括了其中的11项。2004年男子3000米障碍赛的前20名有13名是肯尼亚选手;他们同时也囊括了2007年的大坂世锦赛该项目的前三名;毫无意外地,该次世锦赛上男女马拉松赛的冠军头衔也未旁落。虽然同样受过东非高原的洗礼,却只能在30名之后才能见到中国选手的身影。今年4月结束的柏林半程马拉松赛上,肯尼亚选手再次包囊男女冠军,保罗科斯盖创造了今年男子的第二好成绩,最好成绩则归属早前的埃塞俄比亚选手。 运动场上的荣誉不仅限于东非,在为数不少的体育项目中,黑色都位于成绩的顶峰。男子百米跑道是最不缺乏注意力的项目,而这里已经被黑人把持多年。1984-2004年的六届奥运会上,男子百米决赛起跑线上的48名选手,都是清一色的黝黑皮肤。2007年在安曼举行的第17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给全亚洲人们送来了一份大礼:卡塔尔选手弗朗希斯成为首位男子百米跑进10秒的亚洲运动员--可惜,他也是黑人。 黑色旋风掀起的运动狂潮,早已突破了跑道的限制。拳击项目一直被视为最具男性魅力的活动之一,从1937年到1964年之间,8位重量级拳王中有6位是黑人,拳击几乎成了黑人拳王的友谊赛--虽然只是拳头下的友谊。如果说拳击场上的个人英雄主义尚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请移步球场。在以团队精神著称的大球项目中,黑人的成就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不仅占据了现役NBA球员的七成以上,而且为我们奉献了最伟大的乔丹和数不胜数的精彩画面。篮球场上的空中技巧让人炫目,黑色礼花不断绽放;足球场上,黑人同样呼风唤雨,足底生花。绿茵场上黑人的驰骋宣威,只有白人足以与之比肩,难道这就是足球由黑白两色组成的原因?如果把足球改成黄色,黄种人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吗? 巧合的是,在黄色的乒乓球项目中,黄种人恰恰占据了绝对优势。他们也在羽毛球、射击、举重、体操等项目上占得一席之地--如果不是占据绝对优势的话。在很多人心目中,体育版图被清晰地分成了三大色块,各有阵地,互相渗透。分析过大量竞赛数据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人种的竞赛成绩确实存在明显差别,不过情况和我们的直观感受有所差异。在大局面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是白人,他们是大多数竞技运动的中流砥柱;黑人和蒙古人选择性地参加一些项目,并在某些项目中拔得头筹。问题是,体育项目的种族优势,在多大程度上由肤色决定?对于这个问题,人类学家的好奇心并不亚于芸芸众生。 人种正是人类学一以贯之的研究课题。人类学命运多舛,更曾误入歧途:在诞生之初,西方研究者着眼于原始部落,只为证明本族群的优秀。这种研究理念如今早已如弃敝履,但族群间的差异仍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些组成了人类多样性的重要部分。 肤色似乎是种族间最明显(虽然并非最大)的生物差异,以致成了我们名片上一个抹不去的重要头衔。因此体育场上的肤色差异,很自然地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深刻的烙印。关于如何认识这种差异,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胡小明说:在早期以体能为主的竞技项目中,黑人和白人占据绝对优势;黄种人则主要在侧重技能的竞技项目中取得较好成绩。体质人类学家试图以数据为基础,揭开这些体育项目的种族优势之谜。 人类学和运动生理指标足以牵起体育和种族之间的红线吗?毫无疑问,运动员个体的竞技成绩显然和体质有关,而体质可以通过若干检测指标来量化,似乎是一个含义确定的研究对象。很多体质人类学家认为,种族之间的多项平均生理指标差别颇大,种族体质正是体育项目中种族优势的重要原因,或者至少是部分地。 新生儿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他们本是一张种族的白纸,被认为是说明种族之间先天体质差异的有利证据。弗里德曼Freedman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注意到,新生儿的运动力、肌肉弹性、情绪反应存在显著种族差异,而且也无法解释为 胎教 (如果真的存在胎教的话)的影响。例如,相对于高加索和美国人混血新生儿,中国和美国人的混血新生儿不轻易受噪音和运动的干扰,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刺激和环境,并更快地自我安静下来。 类似的数据大量存在于加拿大科学家菲利普 洛旭庭在《种族、演化和行为--生命历史的远景》一书中。他对不同人种的体质差异做出了总结性的描述:相对于其他人种,黑人的臀部较窄,肩膀较宽,四肢更修长,脂肪更少(我们知道,这些特征都有利于身体的散热)。而相对更多的肌肉则像一匹大排量发动机,为身体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证。其它数据指出,黑人不仅动力强劲,而且肌肉中的快肌纤维比例更高,这就使得黑人在速度类项目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我们都知道,百米短跑的多数里程都是靠无氧呼吸来提供能量。 马力强大的肌肉发动机,还需要与之匹配的骨骼变速器。成年黑人骨骼中的无机质含量更高,平均密度比白人高出一成,因此也更为坚固。当在黑人血液中发现更高浓度的睾丸激素(比白人和黄种人高出3-19%)时,这些全身性的生理特征都变得可以理解。 众所周知,正是睾丸激素导演了男女两性的分野,它是塑造男性阳刚躯体的总工程师,强硬有力是它的工作作风,它倾向于形成更多的肌肉。类似睾丸激素的合成分子也是早期兴奋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急功近利的运动员们以此来增强体力,提高成绩;同时也加厚自己的声带,摧毁自己和体育的尊严。 如果黑人真的拥有天然的兴奋剂补给,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糟糕战绩时,似乎可以少些羞愧。不过,黑人的这种先天特质并不在所有运动项目中占优。修长的四肢显然不是举重的最佳体型,长长的四肢需要克服重力做更多的功,虽有高比例的快纤维提供爆发力,却仍旧得不偿失。黑人还存在着一个众所周知的弱项:游泳。 黑人很难在游泳项目中出类拔萃, 常见的推测是,较大的密度、较少的脂肪、以及较小的胸腔限制了他们在泳池中的表现,在克服浮力和屏气的问题上,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这个解释同样看上去完备而且令人信服--至少到目前为止。 看来,将体育的种族优势解释为体质差异,似乎是最为直观,而且也能站得住脚。所以,就算将足球刷上黄色油漆,郑智也不会因此成为英超巨星;就算没有黄色的王后,黄种人也占据了国际象棋的半壁江山,他们甚至还握住了所有的围棋子。 鉴于种族体质的现实差异,以及现代竞技体育过分追求的体能竞争。很多人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从民族体育内吸取营养,将是现代体育保持鲜活持久生命力的必经之路,当新的文化注入之后,体育的种族优势将被大大稀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标签: 奥运,体育,种族,基因,文化,进化,肤色,兴奋剂,统计学,相关性
个人分类: 奥运|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连载之三)
墨人刘 2008-8-7 09:19
这是一个关于关于体育社会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综述,涉及到体育、种族、文化和基因、兴奋剂的多个方面,共20000余字,将分4-5部分。引用的文献资料列于文后的拓展阅读部分,基本上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但因为作者对资料数据有所编排,故未注明标号。作者已经确保所有引述的资料来源可靠,如有疏漏,敬请谅解并指出 天赋体能? ――体育文化基因的是与非(3)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Black or White 当我们用平均数来表示数据总体情况时,个性也随之消弥殆尽。而很多时候,被平均数丢弃的个性,往往具有更多的意义。平均重量相等的两箱苹果,整齐划一的那箱售价高昂,而参差不齐者只能送往罐头厂。人类基因组的成果告诉我们,决定种族差异的肤色只占据整个基因组的万分之一,更多的个人特质应该归因于种族内部的个体差异,有人说是85%--另一些人认为更高。 基因是细胞核内DNA上的小片断,由数量庞大的核苷酸以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虽然只有区区四种核苷酸,却足以使每个人的基因永不雷同。基因内部的核苷酸顺序就是个人的先天蓝图,每三个核苷酸对应着某个氨基酸,在译码员的帮助下翻译为多肽链,从而控制着人体的先天性状。这个过程和莫尔斯码的原理如出一辙。 继承自祖辈的基因决定了我们作为人本质,同时让我们独具特色,无可替代。基因把我们每个人都雕刻成了独一无二的橡皮图章,肤色也是图章的重要部分,不幸的是,这些特征被作为了种族分类的依据,哪怕它们只是人体所有特征的沧海一粟。 虽然在人种划分的问题上众说纷纭,但无一例外地,肤色都被作为区分种族的重要指标之一。早在三四千年前,古埃及画家就尝试用不同的色彩标示各色族人。发展到上世纪初,欧洲逐渐形成了如下的分类法:尼格罗人种(黑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和蒙古人种(黄种人)。这种分类法因为其简洁直观而广为流传。 作为一种分类尝试,人种这一概念本身并不具备任何破坏性。问题在于,趾高气昂的殖民者把种族与智力道德水平相联系,藉此对各地文化品头论足,以满足白人贵族那高眉骨下的仁厚心智。蒙古人种的浅黄皮肤和内眦赘皮表明他们狡猾而刻板(这对反义词用得堪绝);尼格罗人种的黑皮肤和厚嘴唇是更接近猿类的证明,而对黑猩猩的白皙皮肤和薄嘴唇这一事实置若罔闻。无论如何,这时的理论为后来的种族主义打下了理论基础,臭名昭著的纳粹和三K党成了人类最痛苦的集体记忆,其后遗症至今尚未完全消除。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把人类历史搅得风声水起的名词,却立足于一块摇摇欲坠的基石。作为同一个物种,各人种的皮肤结构完全一致,所谓的肤色差别只是集中在厚度小于一毫米的表皮层中。表皮中黑色素密度越高,皮肤就越黑,和其它所有性状一样,影响黑色素浓度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基因和环境。这两者决定了在白黑之间存在一系列的过渡肤色,而不是像双眼皮一样全或无。 现在我们知道,有四对基因(共8个等位基因)插手了黑色素任务。简单说来,白人有8个使其具有浅肤色的b基因,黑人有8个相反效应的n基因,所有中间肤色都有x个b基因和8-x个n基因,b基因越多,肤色就越白。从其他血型系统得到的证据表明美国黑人大概有1/4的欧洲白人基因,也就是说决定肤色的8个等位基因都有1/4的可能是b基因,因此在2000万美国黑人中大概有几百人具有白色肌肤;同理,大概有20万人具有非洲创建者的纯粹黑色n基因。这是一个好消息,当我们发现子女肤色与父母大相径庭时,不用再满地找下巴了。 基因使得人体的天然肤色表现出至少八个等级,环境更是将肤色打造成为无级连续性状,就像身高等体质性状一般。肤色之所以在后天有如此之大的改变,是因为黑色素肩负着一项防护性的生理功能:紫外线光盾。在紫外线照射下,皮肤会合成更多的黑色素,以作防御。黑色素缺乏症患者对光线高度敏感,只能躲避一切光亮,所以荷兰人给他们起绰号叫Hakkerlaken,意即蟑螂--虽然刻薄恶毒,却也道出了怕光的本质。同等光照下,肤色较浅的高加索人患皮肤癌的比例比黑人高50倍,比日本人高4-12倍。 在椰子油和防晒乳广泛应用之前,人类祖先们只好以黑色肌肤来抵御强烈紫外线。生活在卡拉哈里沙漠深处的布须曼人提示了人类始祖的肤色。作为人类始祖的最可能的嫡系后裔,布须曼人呈现非常广阔的肤色范围,从一个小型的布须曼人群体中,我们就足以发现三大人种的肤色倾向。正如安德烈朗加奈在《种族之间不可调和的问题》一文中写道,如果选取南非人和布须曼人作为中间人,最白的北欧人可以直接过度到最黑的萨拉人。 但是,高密度的黑色素既是紫外线之盾,也是维生素D的克星,在抵御紫外线的入侵的同时,也阻挡了后者的合成之路。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之一,在钙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却无法从食物中获得,只在阳光的照射下由胆固醇转变而来。过深的肤色阻碍了维生素D的转化,从而影响钙质吸收,甚至因此导致佝偻病--有数据表明低日照地区的黑人儿童更容易罹患维生素D缺乏症。 因此,当10万年前的气候变迁迫使人祖走向迁徙之路时,肤色这一生死攸关而且适应性极强的表层性状逐渐发生了缓慢但醒目的改变。随着光照的减少,皮肤较浅(即b等位基因较多)者更有优势,就有更多机会生育强健后代,进而增加整个群体的b基因的频率,最终使得整个群体的肤色较浅。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浅色肌肤就是由此而来。 肤色无论深浅都是适应自然的产物,其分离不过千代。虽说肤色是最明显,最容易比较的性状,但它极不稳定,而且充其量只占人体基因组的四千分之一,似乎与任何重要的生物性状都没有关联。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自于对最黑皮肤的认识。赤道附近的美拉尼西亚群岛、印度半岛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的居民有着最深的肤色,但无论如何难以将他们归入同一种族,因为他们除了肤色这一表观现象,其他分子学证据(如血型系统)都无法指向同一群体分支。 既然肤色如此肤浅,显然,任何只以肤色为标准的种族划分都不具有生物学意义。如果说以乳糖酶的持久性作为分类标准尚且有利于选择合适牛奶的话;以显而易见的肤色差异作为特征来区分种族,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肤色判定是如此的简便易行,然而我们是否有必要将职位、爱情、能力、智商、甚至喝茶的邀请都和对方肤色挂钩? 虽然现在的人类学家们早已不再这么做,但这一标准在人们心中却已根深蒂固。人种的概念起源于生物学的分类尝试,在最终被证明无功而返时,却早已在社会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面对这些,我们唯有说 I m Not Going To Spend My Life Being A Color 。(我这辈子绝不为某种肤色而活,出自迈克杰克逊歌曲《black or white》)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镀金的基因 作为科学名词的种族和人种已经危机重重,是时候让它么回归纯粹社会学阵营了。我们一方面认同各族群文化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同时也应该更坦然地面对体质上可能存在的客观差异,虽然这种体质差异极可能和体育优势无关。正如范可所言,对人群多样性的关注,应该达到对独立个体的尊重,而不是助长业已存在的不同群体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 无论如何,对于运动员个人而言, 种族优势 毫无意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哪怕周遭都是金灿灿的红富士,一只瘪三苹果仍然难逃作为有机肥的命运。竞技体育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将个人推上荣誉的最高峰,同时把国家集体(以及曾经的种族)荣誉附加其上。在这方面,运动员的个人天赋,远比种族的所谓平均体质特征更有价值。 难怪瓦里纳说:人种、肤色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一个运动员的天赋。刘翔和我一样,都有着惊人的天赋,只要我们努力训练,就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运动科学家竭力使后天训练更有效率,遗传学家们则想尽办法如何把地基打好--天赋才是他们的专注主题。 遗传学家们用基因还原了种族的社会学之身,同时也赋予了天赋全新的含义。双眼皮、AB血型、男性、黄皮肤、189厘米的身高这些天赋决定了刘翔之为刘翔,而更多人关心的是,刘翔的成功有多少源于天赋? 与其说天赋由上天注定,毋宁说是基因和环境的拉锯战;遗传度这个概念被用来描述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程度。双眼皮、血型和性别等因素几乎完全由基因决定;而肤色、身高等数量性状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日光浴和牛奶所起的作用可能比基因还大。通过对比相同环境下个人对训练的应答程度,人们发现了难以用环境解释的差异,由此可知基因必定在体能上插了一脚。让人更感兴趣的是,哪些基因蹈了体能这趟浑水? 遗传学家们只好又一次搬出相关性这一武器,虽然它射程极短而且准度难料,总归聊胜于无。以大腿力量为例,两人之间运动成绩的相关性随着亲缘关系接近而迅速升高。无关亲族几乎毫不相关(相关系数0.08),收养关系因为环境相同有着0.12的相关性,亲子关系、异卵双生的相关系数更高,同卵双生(基因完全相同)则高达0.76。很显然,共享基因的增多为成绩相关性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结论提示我们,如果你的立定跳远不达标,千万不要找自己的双胞胎兄弟顶替――对于裁判员这可真是个好消息。 双胞胎在运动方面的相似性也有着众多的直观证据。李小双兄弟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孪生兄弟,在雅典奥运会上,美国体操队的哈姆兄弟为团体夺银立下汗马功劳,新西兰的双胞胎斯文戴尔姐妹更是一举拿下女子赛艇双人双桨冠军。实在有必要在他们的金牌上刻上一副双螺旋。 更多类似研究铺垫了体能基因的红地毯。在有氧运动能力上,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有着更多的相似性。另一项关于肌肉运动能力的研究似乎开启了时空之门,让我们重回30多年前:24位大学男生的助跑跳远成绩与大学时的父亲高度相关。姚明能成为NBA现役最高球员,除了要感谢布拉德利(他在2006年退役,把这个高帽送给了姚明),其父母基因也功不可没--这对亚洲最高夫妻中的一员更曾是国家女篮队长。这些证据都暗示着,有运动基因在家族间流动。所以,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愿意在起跑之前查查对手的家谱,对于下面这位天才,翻查家谱更是必要。 芬兰越野滑雪运动员门蒂兰塔Eero Mantyranta的成功首次投射出运动基因的清晰背影。1937年出生的Mantyranta在六十年代所有滑雪赛事中出尽风头,在三届奥运会和两届世锦赛上共获得了十枚奖牌,其中包括5枚金牌。不说别的,这些奖牌的光总重量就超过二千克。如此惊人的成绩很自然地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他们认为Mantyranta体内比常人多出的20%红细胞是兴奋剂所致。 三十年后,家族系谱调查才彻底洗脱了Mantyranta的嫌疑,14名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同辈表亲中,另有8人的红细胞数量同样超出常人。研究表明这种天赋来源于EPOR(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基因的变异,该变异导致了过多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合成,进而促进机体合成更多的红细胞。不过对于其他表亲来说,这多出的红细胞并无实际意义,反倒增加了阻塞血管的风险。幸而该突变的频率极低。 Mantyranta体内的红细胞倒是多得其所。越野、长跑等耐力项目都依靠肌肉的有氧呼吸来提供能量,而氧气从肺部到肌肉的过程,正是由红细胞来完成的,这些过多的红细胞偶然间成了制胜之道。
个人分类: 杂谈|6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连载之二)
墨人刘 2008-8-7 00:00
这是一个关于关于体育社会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综述,涉及到体育、种族、文化和基因、兴奋剂的多个方面,共20000余字,将分4-5部分。引用的文献资料列于文后的拓展阅读部分,基本上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但因为作者对资料数据有所编排,故未注明标号。作者已经确保所有引述的资料来源可靠,如有疏漏,敬请谅解并指出。 天赋体能? ――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2)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统计学的玩笑? 当种族和体育试图联姻之时,另有人却拿着大剪刀随时准备棒打鸳鸯。后者的证据是,体育成绩上所谓的种群差异,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数据假象迎合了人们趣味,从而掩盖了真相。 视觉刺激往往比数据更让人印象深刻,直观感受常常排挤掉理性思考,金牌的耀眼光芒足以将理性和冷静拒之千里。体育对数字和纪录的狂热追求,致使人们将胜负无限扩大,哪怕金银牌的差距只有0.01秒。 请暂时忘记金灿灿的荣誉,也暂时让心理学的 晕轮 效应失效,现在来还原这毫秒之差的真正含义。单次竞赛的成绩差别,对于评价一个运动员的真正水平,到底有多大意义?翻开运动员的训练记录簿,你会发现,同一运动员的成绩起伏,远远大过这微不足道的0.01秒。99分和100分的差别固然存在,不过更多的是理想主义上的,而并非学习状况的完全表现。这些微小的组间差异本该淹没在组内数据之间,但我们却对此津津乐道,历史上无数的悲情英雄证明,唯金牌化在欠缺理性思考之余,同时损伤了体育的人文精神。 0.01秒的差距,可能源于幸运女神的一个小瞌睡,也可能是肆虐的流感病毒、赛前的一盘沙拉、冲刺时的丝毫松懈、墙角一只不识趣的闪光灯、面对特定对手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是计时误差无论如何,这些毫厘之差显然不是评价运动员体质的稳固根基,将由此导致的金银牌作为种族体质差异的证据,更是简单粗暴。 如果说人们对登顶成功之巅的狂热还可以理解的话,一个常用的统计学工具,却不经意间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相关性分析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公式,找寻两组数据是否产生关联。虽然计算公式让人头皮发麻,但电脑是安抚的绝佳梳子。几秒钟就可以整出一份长长报表,最后的相关系数那一栏告诉我们,体育成绩和种族体质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黑人云集的田径场、清一色的白皮肤 飞鱼 、满眼黄色的小球运动就是抽象数据之外的直观明证。 很可惜,这个数据引起的误会,远比其提供的有用信息更多。在了解数据的深层含义之前,相关性分析揭示了数据之间可能的关系,然而这种直观和简便,却使得它有逐渐被滥用的倾向,尤其是当这个结论刚好和我们的主观感受相吻合时,往往使人过分信任。 对相关性最常见的认识偏差,在于轻易将其上升到因果关系,如果解释刚好又符合直观印象或已有观念,错误将会更为严重和难以察觉。诚然,当两组数据关联密切时,很可能是因果关系(太阳升降与光照强弱);但也可能是同一事件引起的两个结果(公转周期引起南北半球季节反差);也可能是两个事件共有某些信息(长夜与高犯罪率);甚至可能毫无意义(白天时长与夜晚时长)。 如果在同一张图表上的分别画出月度煤炭消耗量和老年人死亡率曲线,将会发现这两条曲线高度平行,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相关性。但是,是否可以通过减少煤炭消耗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在能源部和社保局合并之前,恐怕得先问过气象局的意见。 和寻找相关性相比,确定原因往往复杂得多,这需要控制变量进行反复实验。在结果出炉之前,为保险起见,当我们试图将优势项目与种族挂钩时,千万不要忘记审视一番别的可能。而竞技场上的肤色更替现象,似乎为解释体育成绩的种族优势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竞技场上的肤色更替 面对这些枯燥的学理说教,你可能早就不耐烦了,此时你最可能的动作就是,指着百米起跑线上那一长溜的黑色身影大叫Shut up。 不过,如果你指着的是60年代的电视节目,画面恐怕会让你大吃一惊。1960-1984年的七届奥运会上,100-400米短跑项目的黑人冠军只是稍微过半;而在黑人基普恺特坚守800米世界纪录之前,这个纪录已经被白人保持了十多年。很显然,如果选取不同的统计时段,统计结果将和直观印象大相径庭。这不是数学老师的问题,而是因为对数据的不同处理很容易导致不同的结果,况且当这些数据和我们的直观印象有所出入时,很容易造成选择性失明--尤其在偏见已经先入为主、根深蒂固时。 哪怕是同一运动项目,优势族群可能也因时而异,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在中国人崛起之前,乒坛一直是欧洲人的天地;在威廉姆斯姐妹一统网坛的前后,白人仍是网坛的主流而最具代表性的 肤色轮替 ,当数百年来的拳坛变幻。 自约翰逊以后,整个拳坛已经被黑人霸占了整整一百年,这一素材甚至已经作为常识为人所接受。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白人又开始重掌拳坛帅印。现在的重量级拳王中,拉曼的黑色身影甚至比克里钦科兄弟的博士学位更显另类。身为乌克兰巨人,克里钦科兄弟不仅拳技出众,而且都是饱学之士。WBA重量级冠军瓦卢耶夫更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拳击选手,唐金赞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连续卫冕三次之后才首尝败绩;而胜者也是一名白人选手。白人在拳坛的重新崛起,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 拳击场上的肤色轮替,表现在黑人在20世纪初崛起并霸占拳坛,以及本世纪初在东欧白人面前黯然失色。如果我们的眼光和肤色一般浅薄,难免会心生纳闷,为何同为高加索人种的美国白人,丝毫不见重新崛起于拳坛的迹象? 过分关注种族与体育表面上的相关性,极易让我们错过更深层次的原因。鉴于国家和种族之间具有相当的重叠,表面上的种族优势,很可能只是国家优势的一种表象,而后者显然具备更多的社会文化成分。以国家社会因素来解释体坛上的 种族优势 ,并不比强调种族体质更难理解--如果不是更有说服力的话。 拳击台上变幻的大王旗,既有肤色、血汗、牙齿的痕迹,背后更是摇曳出经济和文化影子。现代拳击发源于英国,分为业余拳击和职业拳击,虽然竞赛规则迥异,但业余拳击的兴衰却可折射出社会因素在拳击台影响力变化。 美国一直处在现代拳击的中心地带,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上,拳击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属于业余拳击)入选(显然有东道主的功劳),44名参赛选手全部都是美国籍。当时美国黑人开始在经济社会领域崭露头角,但在严重的职业歧视面前,贫穷而缺乏教育的黑人青年获得好职位的机会渺茫,风光、奢华、而且相对公平的体育竞技常成了他们改善状况的最佳出路。媒体的报道更是推波助澜,鼓动了更多的黑人青年投身其中。这些也是很多肯尼亚青年踏上长跑之路的原因,不过美国黑人更多地倾向于拳击和球类运动,事实上,这也是获利最丰的项目--如果能够在微乎其微的机会中出人头地的话。 和职业拳王的肤色轮替几乎同步,也是整整一百年后,在雅典奥运会上,美国拳击手的风头早已被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运动员抢尽。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中亚地区的拳击运动正在迅速发展,而且在与美国拳击届的文化交流中,表现出几乎势不可当的强势。如果将文化与经济当做体育的主心骨,只把肤色看作社会问题的表现,问题将迎刃而解。 和拳击届白人的重新雄起不同,直至目前,短跑仍然还是黑人的天下,更准确的说,短跑仍然是美国黑人的天下。过去六届奥运会中,男子400米的十八枚奖牌中,美国人拿走了其中的十三枚;他们创造了男子110米栏之外所有短跑世界纪录;在雅典奥运会的男子百米跑道上,固然所有决赛选手都是黑皮肤,但 美国派 更为强大,除了冠军加特林之外,另有两位美国选手也进入了前五名。美国的女子短跑同样不逞多让,从1984年到2000年的五届奥运会中,黑人女选手,确切地说是美国黑人运动员在女子百米中取得了五连冠。仅有的一次桂冠旁落发生在2004年的雅典,居然败给了白人选手--以0.03秒之差。 美国在短跑项目上的垄断优势形成已久,世界上大多数短跑好手都和美国有着深厚渊源,即便不是美国国籍,也在美国经受过长期的训练当黑人因为上述社会原因成为美国的短跑中坚时,自然也屹立在了世界的顶峰。考虑到美国人在大多数体育项目中的集团优势,黑色肌肤或许不再是问题的根本。 因此,当我们看到相同肤色的不同族群却在优势项目上大相径庭时,或许不再需要惊诧莫名。肯尼亚运动员虽然耐力极佳,但足球水平却一直不见长进。肯尼亚的长跑好手大多来自高地部落,而擅长短跑的西非黑人在长跑项目上却无所作为。日本运动员创造了8项田径世界纪录,同为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选手,只有区区二项入帐;反之亦然,当中国的国球选手们将所有世界冠军悉数收归囊中时,日本乒乓球手却仍将夺牌作为目标这一长串的数据对比表明,在解释这种优势体育项目的差异时,国家因素似乎比人种更为有效,这正是因为前者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含义。 文化与社会环境对体育项目中的种族优势的影响,比我们想像的更大。正因为如此,中国田径队制定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从2004年起定期派遣中长跑队和短跑队前往肯尼亚和美国受训。除去设备、地理环境等因素,在当地体育文化中进行现场取经肯定具有积极意义的。虽然花费巨资的效果仍有待观察,但这种行为本身就表明了行政部门对该项目的重视,长此以往,好成绩似乎是必然的。 不过,疑问仍然存在:即便种族体质和体育的相关性被夸大了,同时承认优势项目中的社会因素,人种和体质的效应仍然未被完全排除。很多人认为,黑人不适宜参加举重和游泳,这一点就可以从体质的角度得到充分的解释。是的,我们常常以四肢修长来分析其善跑的优势和举重之不利,而用密度较大来解释黑人在泳池中的劣势,这些直观的解释可以说是体质人类学上的经典解释。不过现在却需要更多的思考,不仅因为其论证已经被上文证明存在严重问题,而且论点和论据也开始动摇。 20年以前,唐纳Tanner分析了奥运会田径比赛运动员的相对腿长(坐高身高比),发现相对腿长在不同运动项目中差异明显,而参加同类项目的运动员中不存在种族差异;链球和跳高运动员最长,而马拉松、500米、100米和摔跤运动员的相对腿长最短。马拉松名列最后,你吃惊吗? 正如不同运动专项之间的差异往往掩盖了种族间的平均体型差异,同一运动专项也能轻易抹杀种族间莫须有的体质差别。因为同一项目的运动员往往会倾向于某种有利体型,哪怕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肤色和头发。我相信,只要注重选拔符合举重体型的运动员,黑人在举重台上大放异彩也并非全无可能,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 泳池也并非黑人冠军的禁地。早在1988年,苏里南的內斯蒂成为了世界上首位黑人游泳奥运会;雅典奥运会上,津巴布韦的黑人选手考文特里独得三枚游泳奖牌,还包括一面200米仰泳的金牌;靠海的南非选手在泳池中大爆冷门,一举拿下4100米自由泳接力赛金牌,这也是非洲历史上首枚男子游泳奥运金牌,我相信这绝对不是最后一枚。 在这些金牌面前,黑人不适合游泳项目的谣言不攻自破,其实在此之前,那些一贯被视作合理的解释数据就已饱受质疑。美国生理学家早就发现,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密度大于同样年龄的大学生(显然和肌肉骨骼的强壮程度有关)。可见,将糟糕的游泳成绩与身体密度挂钩,恐怕难脱主观臆断的嫌疑--更何况众多的非洲国家连饮水都存在困难。上文提到了苏里南位于加勒比海岸,南非则以好望角出名,即便是内陆国家津巴布韦也有着广阔的水域--这正是其国徽上蓝白条纹的来由。 看来,要想让种族体质和优势体育项目联姻,还有不少礼数未曾过关。体育场上的种族优势是否真的如此巨大,仍然争议颇多;即便存在,社会文化因素似乎比种族更有说服力。 正如在希特勒眼皮底下的尽掠四面金牌的欧文斯,2004年,刘翔和瓦里纳分别在110米栏和400米跑道上夺尽人们眼球。虽然黑色闪电换成了黄色和白色,这对双子星仍然让优势项目种族论者坐立不安。
个人分类: 科学魔鬼词典|6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连载之一)
墨人刘 2008-8-6 23:57
这是一个关于关于体育社会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综述,涉及到体育、种族、文化和基因、兴奋剂的多个方面,共20000余字,将分4-5部分。引用的文献资料列于文后的拓展阅读部分,基本上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但因为作者对资料数据有所编排,故未注明标号。作者已经确保所有引述的资料来源可靠,如有疏漏,敬请谅解并指出。 天赋体能? ――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1) 引子 日薄西山时,在起伏的山丘间,不时可见结伴而行的长跑队伍,余晖洒在黝黑的肌肤上,拉出一道修长的影子,时而拖在身后草尖,时而投射在峡谷对面的崖壁上。 这是肯尼亚西北小镇埃腾的经典场景。一个只有区区4000居民的弹丸之地,却因为诞生了大批长跑世界冠军而蜚声体坛。坐落在附近的圣帕特里克高中更是被誉为冠军摇篮,从这里走出过40多位世界冠军。 很多的长跑好手来自冠军之乡的贫苦人家,他们亲眼看到邻居因为体育而家境好转,遂而走上了长跑之路。对于他们来说,长跑几乎是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而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例,也不断给他信心和激励。自古以来,埃腾人的 交通基本靠跑 ,跑步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必需的那部分。 在肯尼亚,长跑和人类的历史等长。作为人类祖先最早的聚居地之一,600万年前的肯尼亚高地已经活跃着双足动物的矫健身影。他们在高地草原简单求生,鬣狗可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因为两者都以长跑和耐力竞争猎物。当都市人等待上二楼的电梯时,可能难以想像人类远祖的耐力极限,更难以置信的是,这种能力可能仍然隐藏在我们的骨髓之中。墨西哥的拉拉木里人可以奔跑上百英里,追逐野鹿直到对方疲惫;肯尼亚高地部落的长跑才能至今仍然令人惊叹。 斗转星移,肯尼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长跑文化,成了炙手可热的长跑圣地。独特的非洲风情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一路陪伴着这些游客的,总有挥之不去的两个要素:壮观的峡谷景观、以及无处不在的长跑选手。 散布在东非大裂谷两侧的几十个训练基地规模不等,设施简陋是最大的共同点,但是世界各地的长跑运动员仍然趋之若鹜。2007年2月,中国田径队就曾在此集训,备战当年的大坂田径世锦赛。在山间随处可见的矫健身姿中,不乏周身名牌的欧洲人士,更多的则是赤脚上阵的本地青年。 他们中的很多都还不是专业运动员,但追逐世界冠军的梦想却从未动摇。在等待伯乐慧眼识珠的过程中,一切设施都只能就地取材,不过在他们看来,现有的一切都恰到好处:时隐时现的山间小路就是跑道;松软适中的泥土就是绝佳的运动跑鞋,踩上去温软而富有弹性。 面对竞争对手的奢华装备,他们从未有过妄自菲薄,他们知道:这些运动员千里迢迢赶来这里训练,肯定是在这里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虽然说不出肯尼亚的具体优势,但他们显然已经意识到,土生土长的自己早已占尽先机。和可以共享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是,他们坚信自己拥有任何名牌鞋履所不能赋予的优势--东非血统。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如果足球是黄色 这股看似狂妄的自信力并非夜郎自大,几十年来东非运动员在长跑领域的杰出成就铸就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同时也是动力之源。不包括障碍赛和公路赛,男子室外3000米以上的中长跑世界纪录共有15个,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这两个东非国家囊括了其中的11项。2004年男子3000米障碍赛的前20名有13名是肯尼亚选手;他们同时也囊括了2007年的大坂世锦赛该项目的前三名;毫无意外地,该次世锦赛上男女马拉松赛的冠军头衔也未旁落。虽然同样受过东非高原的洗礼,却只能在30名之后才能见到中国选手的身影。今年4月结束的柏林半程马拉松赛上,肯尼亚选手再次包囊男女冠军,保罗科斯盖创造了今年男子的第二好成绩,最好成绩则归属早前的埃塞俄比亚选手。 运动场上的荣誉不仅限于东非,在为数不少的体育项目中,黑色都位于成绩的顶峰。男子百米跑道是最不缺乏注意力的项目,而这里已经被黑人把持多年。1984-2004年的六届奥运会上,男子百米决赛起跑线上的48名选手,都是清一色的黝黑皮肤。2007年在安曼举行的第17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给全亚洲人们送来了一份大礼:卡塔尔选手弗朗希斯成为首位男子百米跑进10秒的亚洲运动员--可惜,他也是黑人。 黑色旋风掀起的运动狂潮,早已突破了跑道的限制。拳击项目一直被视为最具男性魅力的活动之一,从1937年到1964年之间,8位重量级拳王中有6位是黑人,拳击几乎成了黑人拳王的友谊赛--虽然只是拳头下的友谊。如果说拳击场上的个人英雄主义尚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请移步球场。在以团队精神著称的大球项目中,黑人的成就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不仅占据了现役NBA球员的七成以上,而且为我们奉献了最伟大的乔丹和数不胜数的精彩画面。篮球场上的空中技巧让人炫目,黑色礼花不断绽放;足球场上,黑人同样呼风唤雨,足底生花。绿茵场上黑人的驰骋宣威,只有白人足以与之比肩,难道这就是足球由黑白两色组成的原因?如果把足球改成黄色,黄种人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吗? 巧合的是,在黄色的乒乓球项目中,黄种人恰恰占据了绝对优势。他们也在羽毛球、射击、举重、体操等项目上占得一席之地--如果不是占据绝对优势的话。在很多人心目中,体育版图被清晰地分成了三大色块,各有阵地,互相渗透。分析过大量竞赛数据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人种的竞赛成绩确实存在明显差别,不过情况和我们的直观感受有所差异。在大局面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是白人,他们是大多数竞技运动的中流砥柱;黑人和蒙古人选择性地参加一些项目,并在某些项目中拔得头筹。问题是,体育项目的种族优势,在多大程度上由肤色决定?对于这个问题,人类学家的好奇心并不亚于芸芸众生。 人种正是人类学一以贯之的研究课题。人类学命运多舛,更曾误入歧途:在诞生之初,西方研究者着眼于原始部落,只为证明本族群的优秀。这种研究理念如今早已如弃敝履,但族群间的差异仍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些组成了人类多样性的重要部分。 肤色似乎是种族间最明显(虽然并非最大)的生物差异,以致成了我们名片上一个抹不去的重要头衔。因此体育场上的肤色差异,很自然地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深刻的烙印。关于如何认识这种差异,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胡小明说:在早期以体能为主的竞技项目中,黑人和白人占据绝对优势;黄种人则主要在侧重技能的竞技项目中取得较好成绩。体质人类学家试图以数据为基础,揭开这些体育项目的种族优势之谜。 人类学和运动生理指标足以牵起体育和种族之间的红线吗?毫无疑问,运动员个体的竞技成绩显然和体质有关,而体质可以通过若干检测指标来量化,似乎是一个含义确定的研究对象。很多体质人类学家认为,种族之间的多项平均生理指标差别颇大,种族体质正是体育项目中种族优势的重要原因,或者至少是部分地。 新生儿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他们本是一张种族的白纸,被认为是说明种族之间先天体质差异的有利证据。弗里德曼Freedman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注意到,新生儿的运动力、肌肉弹性、情绪反应存在显著种族差异,而且也无法解释为 胎教 (如果真的存在胎教的话)的影响。例如,相对于高加索和美国人混血新生儿,中国和美国人的混血新生儿不轻易受噪音和运动的干扰,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刺激和环境,并更快地自我安静下来。 类似的数据大量存在于加拿大科学家菲利普 洛旭庭在《种族、演化和行为--生命历史的远景》一书中。他对不同人种的体质差异做出了总结性的描述:相对于其他人种,黑人的臀部较窄,肩膀较宽,四肢更修长,脂肪更少(我们知道,这些特征都有利于身体的散热)。而相对更多的肌肉则像一匹大排量发动机,为身体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证。其它数据指出,黑人不仅动力强劲,而且肌肉中的快肌纤维比例更高,这就使得黑人在速度类项目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我们都知道,百米短跑的多数里程都是靠无氧呼吸来提供能量。 马力强大的肌肉发动机,还需要与之匹配的骨骼变速器。成年黑人骨骼中的无机质含量更高,平均密度比白人高出一成,因此也更为坚固。当在黑人血液中发现更高浓度的睾丸激素(比白人和黄种人高出3-19%)时,这些全身性的生理特征都变得可以理解。 众所周知,正是睾丸激素导演了男女两性的分野,它是塑造男性阳刚躯体的总工程师,强硬有力是它的工作作风,它倾向于形成更多的肌肉。类似睾丸激素的合成分子也是早期兴奋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急功近利的运动员们以此来增强体力,提高成绩;同时也加厚自己的声带,摧毁自己和体育的尊严。 如果黑人真的拥有天然的兴奋剂补给,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糟糕战绩时,似乎可以少些羞愧。不过,黑人的这种先天特质并不在所有运动项目中占优。修长的四肢显然不是举重的最佳体型,长长的四肢需要克服重力做更多的功,虽有高比例的快纤维提供爆发力,却仍旧得不偿失。黑人还存在着一个众所周知的弱项:游泳。 黑人很难在游泳项目中出类拔萃, 常见的推测是,较大的密度、较少的脂肪、以及较小的胸腔限制了他们在泳池中的表现,在克服浮力和屏气的问题上,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这个解释同样看上去完备而且令人信服--至少到目前为止。 看来,将体育的种族优势解释为体质差异,似乎是最为直观,而且也能站得住脚。所以,就算将足球刷上黄色油漆,郑智也不会因此成为英超巨星;就算没有黄色的王后,黄种人也占据了国际象棋的半壁江山,他们甚至还握住了所有的围棋子。 鉴于种族体质的现实差异,以及现代竞技体育过分追求的体能竞争。很多人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从民族体育内吸取营养,将是现代体育保持鲜活持久生命力的必经之路,当新的文化注入之后,体育的种族优势将被大大稀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个人分类: 杂谈|930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