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博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紫葳科植物
antiscience 2011-4-14 07:58
Bignonia.pdf PDF文件
2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崂山上的野茉莉
antiscience 2011-3-17 19:20
刊于《科技潮》,2011,(03):48-49. 崂山上的野茉莉 刘华杰 http://www.csc.pku.edu.cn/page/pic/20110317191538_yeMoli.pdf
2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梅特林克论野花
热度 1 antiscience 2011-3-7 13:24
在吉林长白山天池火山灰上、在北京百花山高山草甸上,石竹与瞿麦比我们周边花圃的同种植物,美上一万倍,因为前者是野花,后者是家花。她们的家园本在山上,要欣赏她们,也就必须到野外。 有一天我读到梅特林克( Maurice Polydore Marie Bernard Maeterlinck, 1862-1949 )的一段文字,更加明白,欣赏野花意味着什么。这位晓得花朵气味的文学大师说: “ 她们是无法毁灭的本初之物。大地天生是属于她们的。她们最终代表着地球的某种恒定的思想、坚定的愿望和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因此有必要对她们进行研究。她们显然能告知我们某些东西。而且,我们不应忘记,野花如同春天和秋天的彩霞,如同日出与日落,如同百鸟的鸣唱,如同女人的美发、明眸与婀娜多姿的步态,最先教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星球上存在着无用但却美好的东西 。”(《梅特林克散文选》,陈明训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第 301 页) “无用但却美好的东西”,说得多好! 当然并非真的“无用”。花对植物来说、对共济进化的传粉昆虫来说,都是有用的,对于我们人类也是有用的。但关键是,首先不是有用没用,而是她它“美好”。倘有能力欣赏她们的美,其他还用提吗?
432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英国知名期刊发表小学生研究大黄蜂成果
antiscience 2010-12-23 17:27
评:博物学门槛不高,普通人也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 ------- 英国知名期刊发表小学生研究大黄蜂成果 (2010-12-23) http://www.zaobao.com/gj/gj101223_005.shtml   (伦敦综合电)英国一群小学生创造了一项科研传奇,他们对大黄蜂的觅食行为进行实验观察,并在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英国德温郡布莱克沃顿小学的27名8岁至10岁的小学生,研究大黄蜂喜欢追逐什么样的花儿,结果发现它们会以颜色和形状当记忆信号。   布莱克沃顿小学这群学生的论文周三刊登在《生物学通讯》上,这是世界知名的英国皇家学会的期刊。一名昆虫行为学专家同时发表评论说:这是很重要的研究成果,对黄蜂的觅食方式有了新的了解。   伦敦大学学院的神经学家洛托博士提出了试验的构想,不过,他只在孩子们设计相关研究步骤给予一些指导。   在孩子们看来,这项很精巧的试验充满乐趣:他们为每只大黄蜂标上颜色记号,再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图案来教导这些大黄蜂,那些花朵上才有糖水,另外的则有不受欢迎的盐水。   参与研究的学生发现,大黄蜂会以不同策略来辨识花朵,有些靠颜色,有的以形状来做判断。   试验结束后,洛托博士要孩子们把他们的话整理成一篇研究报告。孩子们的报告还说,研究的主要发现不只是大黄蜂的识别能力,我们还发现科学很酷也很有趣,因为我们必须做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宝贝(6):若干蜗牛
antiscience 2010-12-17 11:28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宝贝(5):Busycon perversum
antiscience 2010-12-17 11:21
有人说Busycon contrarium (Conrad,1840)与Busycon perversum (L.,1758)同义,我觉得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似乎不应当合并。 轴长17.3c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涯芳草》效果图
antiscience 2010-11-28 00:45
天涯芳草(Personal Encounters with Plants), 北京大学出版社将于2011.01.01出版,全彩印,特16开,文字约20万字,图片若干,定价约68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21 次阅读|3 个评论
燕园秋叶
antiscience 2010-11-9 15:32
秋叶将落尽,课前在燕园赏叶一小时。水杉、五角枫(槭树科)、荷、黄栌、银杏、构树、日本樱花、柳、加杨、白蜡等,叶子美极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95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的宝贝(3):波纹焦掌贝
antiscience 2010-11-8 16:52
我的宝贝(3): 波纹焦掌贝 Palmadusta ziczac (L., 1758) 27m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滦平赏花
antiscience 2010-7-25 19:59
滦平赏花,《科技潮》, 2010 ( 7 ): 48 - 49 。 滦平春末赏花 刘华杰 文/图 去年夏天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回北京,经过围场、隆化和滦平,烟雨蒙蒙,一路美景留下深刻印象。2010年5月19日决定驾车往返450公里再到滦平看看。京承高速全线贯通快一年了,此时到滦平非常方便。此行主要在两处观察植物。 第一处位于高速路边上,位于滦平塔沟隧道南约5公里,坐标为:北纬4045.54' ,东经11720.05'。小心把车停在高速路边上,为了安全这一点非常重要。 路边有一些固沙用的紫穗槐( Amorpha fruticosa ),去年齐根割掉老枝后今年新萌发一簇簇新苗。唯有割掉老枝,新苗才粗壮。当年生的不分枝新条常用来编筐。小时候我就试验过,辨别此植物幼苗有个绝招:掰断嫩茎,断口会出血! 越过人工栽种的沙棘、刺槐,登上不足10米的小坡,山地植物尽在眼前。蔷薇科土庄绣线菊( Spiraea pubescens )夺目的团团白花点缀着刚长出新绿的山坡。同样开白花、高度不足1米的大片树丛是虎耳草科的大花溲疏( Deutzia grandiflora )。此种植物比较好认,花瓣有皱褶;花丝片状,上部有2长齿;蒴果半球形,花柱宿存。虽为聚伞花序,但通常只有1到3朵花;而同属的小花溲疏为伞房花序,花序上花多达几十朵。现在枝头上还很容易看到大花溲疏去年的蒴果。北京樱桃沟南侧山坡上这种植物也非常多。 地表最能吸引眼球的植物是矮紫苞鸢尾( Iris ruthenica var. nana ),也正在开花。它的叶片比宽叶韭菜略宽,但更硬朗,茎扁平,植株通常平行排列。与同科同属的其他鸢尾的最大区别是,叶片窄,另外花茎矮,约为叶片长度的三分之一。在草丛中,若不细看,通常会忽略它的花。祁州漏芦( Rhaponticum uniflorum )尚未开花,但单生茎顶的头状花序已经很明显。总苞片分成两段,基部为绿色,上部干膜质棕褐色,像给半球形的花头扣上了一顶顶小帐篷。 祁州漏芦是菊科中最容易辨认的植物,其根是常用药材,据说可清热解毒、驱蛔虫等。其名字中祁州指的是河北的安国,位于保定之南,如今依然是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号称天下第一药市。民间曾流传,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安国城南有一座保存还好的药王庙,2007年10月我专程去瞧过。有趣的是,如今多家药厂都送了牌匾、石碑。药王庙坐东朝西,门楣上方药王庙三个大字为大学士刘墉所书。中心墓亭建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4年),门前木刻抱柱联:客商汇南北十三邦共沐神恩,庙会集春冬数万载唯资信用。墓亭南北两侧是名医殿,分别供奉着扁鹊、张仲景、孙思邈、徐文伯、皇甫谧、华佗、孙林、张子和、张介宾、刘河间。 转过小山包,下到沟里,在玉米田边,大片生长着毛茛科的白头翁( Pulsatilla chinensis )。这里土质较好,白头翁花莛颇高,要比我在其他地方所见长一倍以上。全株有白柔毛,萼片蓝紫色,花柱细羽毛状,长约5厘米,一开始为绿色,然后变白。白头翁之名就来自这一特征。 此处还见有桔梗科的石沙参、菊科鸦葱和春型植株的大丁草,蔷薇科委陵菜和莓叶委陵菜( Potentilla fragarioides )、臭椿、白杜、酸枣、油松、细叶韭等。 第二处观察点位于滦平红旗镇以北的南白旗附近,在省道S257东部山沟,坐标为:北纬419.95' ,东经11740.62' 。山口的河上新修了一座大桥,还未使用。河套边有蕨麻( Potentilla anserina )、水葫芦苗( Halerpestes cymbalaria )、蒌蒿、艾、石龙芮、沼生蔊菜、水芹、蛇莓等。山口左侧有一户养羊人家,园中三种藜科植物共生,分别是藜、尖头叶藜( Chenopodium acuminatum )和轴藜( Axyris amaranthoides )。 沿南侧一条山沟上山,有5种植物此时正好适合观察。草本植物有中华蹄盖蕨( Athyrium sinense )和华北耧斗菜( Aquilegia yabeana ),后者花大色浓。 木本最有特色的是蒙古荚蒾( Viburnum mongolicum )、山荆子( Malus baccata )和胡桃楸( Juglans mandshurica )。蒙古荚蒾已有花苞,但还未开放。幼枝上的叶在一对芽鳞处往往4片齐发,每侧2片。茎皮坚韧,在野外需要时可用它编制绳索。山荆子满树白花,远比同属的苹果花自然、美丽。如今的苹果树多用这种野生植物作砧木来嫁接。园林部门可以考虑作为花卉植物把它引进北京城,树形优美,观花、观果均不错。它是本土植物,也不会水土不服。胡桃楸雄花为柔荑花序,雌花为穗状花序。其雌花特别值得近距离欣赏。雌花柱头鲜红色,呈丫字型,被柔毛,便于接收花粉。在同一枝上,雌花在上,雄花在下。胡桃楸结山核桃,果仁很好吃。比起家胡桃(即普通的家核桃),胡桃楸的果实小而坚硬。 值得一提的是,山间有大片的野生连翘。我在河南见过野生的,在北京和河北以前从没有遇上野生种。 上午近9时从北京西三旗出发,下午18时返回。总结起来,在滦平两处所见植物种类与北京所见完全一样,没有意外之处。再往东,进入辽宁,也许植物群落会有稍大的变化。此行具体收获是用微距拍到了胡桃楸的雌花,遇上野生的连翘。 图说 001 紫穗槐断面会出血。 002土庄绣线菊的伞形花序。 003大花溲疏。 004矮紫苞鸢尾。 005祁州漏芦花头上的膜质苞片。 006河北安国的药王庙,始建于东汉,宋、明、清多次增建。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来所纪念的药王指邳彤(前45-30),信都(今河北冀县)人。据清《祁州志》,汉邳彤王墓在南门外。摄于2007年10月2日。 007河北安国药王庙正门(西门)远景, 摄于2007年10月2日。 008白头翁的花柱,将来会变白。 009莓叶委陵菜的花。 010蔷薇科的蕨麻。 011毛茛科的水葫芦苗。 012藜科的两种植物尖头叶藜(左)和轴藜。 013中华蹄盖蕨。 014华北耧斗菜。 015蒙古荚蒾。 016山荆子。 017胡桃楸的雄花。 018胡桃楸的雌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呼吁恢复博物学传统
antiscience 2009-11-9 15:55
C. Hart Merriam, Biology in Our Colleges: A Plea for a Broader and More Liberal Biology, Science, Vol. 21, No. 543 (Jun. 30, 1893), pp. 352-355 一百多年前的不满。 SCIENCE上的PDF文件 (第1页=p.352) 第2页 (=p.353A) 第3页 (=p.353B) 第4页 (=p.354A) 第5页 (=p.354B) 第6页 (=p.35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映紫对《玫瑰之吻》背后故事的介绍
antiscience 2009-9-28 09:47
映紫对《玫瑰之吻》背后故事的介绍: http://blog.clzg.cn/space.php?uid=738do=blogid=17047 钱映紫,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我以为是映子。映紫颇有博物精神,看植物、拍植物时像个孩子。映紫的文字很好,《冥想的花朵》令人爱不释手。 下图:在云南丽江黑友潭公园 下图:在云南丽江玉湖,靠近当年的机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antiscience 2009-9-26 13:26
词人当年说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时,还是作正面修饰的。那时人工物并不甚发达,表现了下人力,热闹一下,也好。但现在不同了,前者已经影响星空博物,后者已经影响草木博物。 超过限度,鼓吹人类改变大自然,肯定不是好兆头。北京有许多自然景观,非要加上一伦不类的红油漆字,令人不爽。其中昌平碓臼峪景区最为糟糕。不知本网朋友是否有去过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杨山之行照片(C)
antiscience 2009-7-6 20:17
2009.07.05/06 长寿泉: 第一排右起:韩亦(美国社会学博士,现为北大光华学院教师)、美国UC女硕士(田松知其名子)、田松(北师大教师) 第二排右起:沙春燕、熊姣(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生)、许国荣(北京大学科技哲学硕士生)、白彤东(美国哲学博士,现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朱效民(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宋翠娥、李学梅(北京大学美学博士生) 照相者:刘华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杨山之行照片(B)
antiscience 2009-7-6 19:59
2009.07.05/06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杨山之行照片(A)
antiscience 2009-7-6 19:54
2009.07.05/06,北京昌平大杨山国家森林公园。活动很成功,感谢效民老师精心组织。 图片001, 左起:白彤东、田松、李学梅、美国UC学生、朱效民、熊姣、宋翠娥、沙春燕、许国荣。 图片00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内蒙古呼和浩特茄科青杞(Solanum septemlobum)
antiscience 2009-6-18 16:29
2009.06.1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76 次阅读|1 个评论
性格的力量:达尔文
songshuhui 2008-9-3 15:12
liunianlong 发表于2008-05-6 星期二 1:00 分类: 八卦 , 生物 | | 达尔文循着一条近乎理想化的道路,迈向了博物学的巅峰。他以数量庞大的畅销书,给上帝的子民们冲了个凉水澡--没有浴巾,直到现在还有人在四处甩水。 懒散学生结识贵人 达尔文从来就不是好学生。16岁以前的公学生活,达尔文大都是以逃学度过的。他恋恋不舍悬崖上的家,以及课室以外的任何地方,用五花八门的贝壳、甲虫、矿石和硬币来满足自己的收藏癖。当然,他的成绩,比妹妹还差上一大截。所以,在成年达尔文的脑海中,这所学校是一片 空白 ,这当然是选择性记忆的结果。 毕业前夕,达尔文成了哥哥的跟屁虫,在为哥哥的化学实验室的跑腿中获得无上乐趣,不久之后又迷上了打猎。无从知晓他是否从中获得了杀戮的快感,不过这为他以后的标本采集带来了莫大的方便。而在此之前,为了观察海鸟习性,达尔文已经在海滩边踩踏了不少鸟粪,或许这些鸟粪起了激将的作用。至少,少年达尔文肯定是好奇大过爱心,他甚至无故揍过一只小狗。 16岁时,达尔文又以师弟的身份,背负着继承祖业的期望,和哥哥一起进入了祖父的母校--爱丁堡大学学医--直到一场未经麻醉的外科手术,把他惊吓出手术室。爱丁堡的生活延续了之前的无拘无束,达尔文还是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了采集活动上。从这时的逃学生活开始,达尔文开始结交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当然,这些人都比他大上不少。在以后的成功之路上,到处可见他们的身影,其中包括拉马克进化论的信奉者格兰特。后者曾跟他谈起过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但达尔文显然不感兴趣,考虑到他的祖父就是该理论的原创者,这种心不在焉也就理所当然了。 泛滥的同情心把达尔文赶回了老家,让父亲大为光火,不过他还是和达尔文进行了耐心的长谈,建议他做乡村牧师。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不让达尔文成为游手好闲的运动员。达尔文则继续执拗,直到确认所有英国教义都是真理,才勉强答应。恶补了古典语言知识后,终于进入剑桥,开始他的最后一次基督教之旅。 毫无意外的,剑桥的神学正如爱丁堡的医学,对达尔文毫无吸引力。喝酒赌牌之余,达尔文继续丰富自己的昆虫收藏;他甚至还让一只 大十字 甲虫获得了达尔文甲虫的美誉--只因为在达尔文嘴内放了个臭屁。他用一个涸泽而渔的方法收集到大量的昆虫新种,以致大昆虫学家斯捷芬斯的甲虫书里还常见查理达尔文收集的标签。神学课程中的耶稣似乎也没手术台上的病人那么吓人了;只要突击一下,考试还是可以过关。和现在的大学生完全一样,在 及格万岁 的欢呼声中,达尔文莫名其妙地毕业了。时年22岁。 晚年回顾大学时光,达尔文认为所有的高等教育都是浪费,课堂上毫无所获。和现在大学生不同的是,生活富足无忧的达尔文不需要为贷款劳神,他悠闲地和众多优秀学者共同游荡,虽无风花雪月,声色犬马却是不少。此时结识的植物学教授亨斯洛直接促成了达尔文的环球之旅。当时只是愣头青的达尔文之所以能获得众多知名学者的青睐,显然与他的性格相关,从众人对达尔文的回忆可以看出,达尔文继承了父亲温厚热忱的性格,很少有人能不被这种迷人的个性所吸引。 环球之旅萌发新思 毕业后的达尔文继续四处游历,进行地质学考察,这些正是达尔文日后赖以成名的基础。这时他收到了来自亨斯洛的 贝格尔号 随船推荐,不过这个推荐只是因为他似乎正是罗伊船长心中的高尚人士,而和学术水平无关。事实上,在达尔文之前,亨斯洛不仅考虑过亲自前往,还推荐过一位亲戚詹宁斯;他们三人的共同点极多,都是热爱自然的基督教牧师。但亨斯洛碍于婚姻,詹宁斯则被两个教区所羁绊,只有达尔文孑然一身,似乎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他的医生父亲同意的话。 达尔文犹豫再三,反复食言,终于在舅舅(也就是未来的丈人)的支持下,前往伦敦接受罗伊船长的面试。达尔文的粉丝们常常认为达尔文能获得以苛刻著称的罗伊船长的认同,证明他确实有两把刷子。殊不知,这次航海之旅差点因为达尔文的鼻子而告吹,幸好他的热情和善打动了船长,方能如愿以偿--达尔文的性格再次为进化论做出了贡献。 达尔文乖乖地遵照罗伊船长的建议,把500英镑预算中的十分之一用于购置随身武器,其它装备也一应俱全,并且在贝尔格号反复的启航返航过程中越发丰富和完善。受累于恶劣天气,修葺一新的贝格尔号海军考察船,在历经反复折返之后,终于扬帆远航了。大海送给达尔文的第一份礼物是满甲板的呕吐物。在经济的掠夺心下,一种新的科学思想正在蠢蠢萌动。 然后就是历经五年的环球之旅,但他的大半时间是在陆地上度过的,脚踏实地让达尔文的枪法奇准,标本收藏也急速增加。1835年,贝格尔号在东太平洋的加拉帕哥斯群岛停留五周,进行补给。在达尔文看来,这群火山岛不再是罗伊船长所谓的 魔鬼聚集地 ,而是生命的伊甸园。海龟、鬣蜥、军舰鸟和燕鸥,在扭曲冒烟的火山熔岩上,展露出别样的生机。 加拉帕戈斯群岛一直以来是海盗商船的补给站,在吃了几个月的企鹅肉和腐烂猪肉后,船员们嘴里都淡出鸟来,能在群岛补充新鲜肉类的机会是绝对不会放过的。达尔文之前已经听说有人能够根据龟壳的形态判断其属地,于是趁此机会,深入内陆找寻传说中的奇怪象龟。象龟脖子细长,上方的龟壳有拱形突起,方便抬高头部采食仙人掌花朵。这个拱形正是群岛的名称由来,不过达尔文只见到了常规的圆壳龟。幸好他在空中收获颇丰,在大量的雀鸟标本中,发现各岛上的鸟喙多有差异;可惜仓促之间没有标明采集地,精彩大打折扣。 在船上,达尔文终于一睹象龟的风貌,这些象龟被船员们作为食物储备搬上军舰,它们新陈代谢极其缓慢,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冷藏库。根据历史记录,1840年代加拉帕戈斯外围的弗洛雷瓦岛象龟就已灭绝,达尔文可能正好吃了这最后的一批。龟壳被抛进大海,达尔文终于和象龟的秘密失之交臂。26岁的达尔文没有大胡子,可塑性极强;在大啖象龟肉的同时,采自不同岛屿的朝鸟东鸟鸟逐渐向达尔文吐露了进化的秘密,他开始认为 这类事实是对物种不变观点的反驳 。 畅销奇书引爆激辩 此时的进化新芽,距最后公诸世人,还有20多年的等待。在这漫长时期内,达尔文不慌不忙地整理标本,和学者朋友们无私分享这些成果。在地质学权威赖尔(比达尔文大上一轮有多)的帮助下,达尔文开始以地质学家的身份在学术界展露头角,期间更是以一部《贝格尔号航海之旅》荣登畅销书作家之位,为日后《物种起源》的畅销奠定了基础。婚后他迁居伦敦郊外的一座庄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逃离了伦敦的迷雾,达尔文的健康仍不见好转,每日只能工作二三个小时,但坚持笔耕不怠。宁静的乡下生活完全符合达尔文平和的性格,他已知足。 1858年,年过半百的达尔文对这种杰出学者的朴素生活十分满意,但他显然没有料到,自己的天命居然是伟大学者。这一年达尔文收到了一篇同样渗透着自然选择思想的论文,作者是初出茅庐的华莱士,后者希望从这位著名而温厚的长者(身份当然是地质学家)处获得指点。受这位后生崽的激励,同时在众多科学家的鼓舞之下,《物种起源》于次年出版,当日即被抢购一空,世人哗然。 一个牧师向基督创世的宗教信念叫板,已经是社会上的大事件;作者同时还身兼著名学者、名声显赫的家族成员、畅销书作家等多重身份,无疑将事件观赏性推向了更高层次。随着达尔文一系列有关人类起源和自然选择的学术著作陆续出版,争论更是愈发激烈。问题在于,达尔文的著作不仅极其严谨,而且通俗优美、简洁易懂,于是不可避免地成了畅销书,这也就使得辩论不再局限于学术团体,社会大众也参与进来,为自己的祖先面红耳赤。双方各拥重兵,在一场场激辩之中,达尔文派逐渐扭转劣势,在理性思辨的科学家中赢得了更多关注,并成功保持了这种优势,进化论最终成为科学家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之一。 身处这场社会思潮大变革的漩涡中心,达尔文一如既往地从容而沉静,他彬彬有礼、小心谨慎,尽量避免和同僚发生哪怕最小的摩擦。即便面对曾经的老师塞治威克尖酸刻薄的批评,达尔文也认为他有一颗慈善而高贵的心--虽然他连火烧另一个人之类的事都可以做得出。主角虽然身在乡下,但达尔文追随者众,赫胥黎甚至自称是 达尔文的走狗 ,华莱士则坚决把所有功劳推给这位知遇,扯起了达尔文主义大大旗。植物学家华生尊他为 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 。 早期的达尔文吸引了前辈的注意,如今他的马前卒中也不乏后生崽,有这帮战士奋勇前行,达尔文只要在家潜心修订早期作品即可。即便他的作品已经获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功,达尔文还是刻意关注各种反对意见,并认真地加以分析。这种诚实在初版书籍中就已体现,他花了几章的篇幅对自己的理论提出批评,直面各种异义,坦承自己理论的不足和难处。或者,更准确地说,这种坦诚正是《物种起源》和达尔文成功的原因。 进化新说余波未止 达尔文自己摆出的这些反对意见,至今还经常被反进化论者挂在嘴边;自然选择理论的成功,使达尔文至今还是反进化论者的 审判 对象。但是,在耸人听闻的标题背后,我们实在难以看到内容和品行足够和《物种起源》媲美的作品。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严谨的逻辑结构、优美动人的文字表述,至今没有一部反进化论著作足以与之匹肩。至于对反对意见的直言不讳,更是鲜有来者。 历史证明,达尔文直言进化论的缺陷,反而促使了该理论的成熟和完善,这也是现在科学家共同体所秉承的理念。反对者们认为正是共同体对科学刊物的把握,维护了 进化论这一错误的理论 ,他们丝毫不考虑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然而,依据一些重要期刊的编辑的说法,他们几乎从未见过反对进化论的投稿。嗯,因为论文可能被拒而拒绝投稿,似乎难以证明这种反对理论有多正确。 科学上的进化论还值得一辩,社会达尔文主义却让人恼火。有人以 优胜劣汰 来宣扬种族灭绝主义,也有人笃信人类自会进化,甚至还有一群极端反达尔文主义者组建了地下组织,毅然成为恐怖分子。没有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曾经受到过如此礼遇,不知是福是祸。 与进化论密切相关的优生学也成了反进化论者的武器,他们嘲笑达尔文和表姐结婚,生出了弱智小孩。姑且不论人身攻击是否失格,这种说法显然不合实情,在达尔文-威治武德家族中,至少诞生了10位皇家学会会员,以及无数的艺术家和政治家。 无论如何,在1882年达尔文去世之时,科学界正为进化论大动肝火。这位 叛逆 的基督徒享年73岁,被厚葬在西敏寺,可以方便地和牛顿在地下碰撞思想。如今论争的尘土基本落定,但我们最应该怀念的,或许不只是历经修正的进化论,而是达尔文在成功之路上洒下的个性之花和学术之美。 标签: 传记 , 博物 , 性格 , 科学史 , 科学家 , 达尔文 , 钩沉索隐
个人分类: 八卦|1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性格的力量:达尔文
墨人刘 2008-8-7 09:32
性格的力量:达尔文 达尔文循着一条近乎理想化的道路,迈向了博物学的巅峰。他以数量庞大的畅销书,给上帝的子民们冲了个凉水澡--没有浴巾,直到现在还有人在四处甩水。 懒散学生结识贵人 达尔文从来就不是好学生。16岁以前的公学生活,达尔文大都是以逃学度过的。他恋恋不舍悬崖上的家,以及课室以外的任何地方,用五花八门的贝壳、甲虫、矿石和硬币来满足自己的收藏癖。当然,他的成绩,比妹妹还差上一大截。所以,在成年达尔文的脑海中,这所学校是一片 空白 ,这当然是选择性记忆的结果。 毕业前夕,达尔文成了哥哥的跟屁虫,在为哥哥的化学实验室的跑腿中获得无上乐趣,不久之后又迷上了打猎。无从知晓他是否从中获得了杀戮的快感,不过这为他以后的标本采集带来了莫大的方便。而在此之前,为了观察海鸟习性,达尔文已经在海滩边踩踏了不少鸟粪,或许这些鸟粪起了激将的作用。至少,少年达尔文肯定是好奇大过爱心,他甚至无故揍过一只小狗。 16岁时,达尔文又以师弟的身份,背负着继承祖业的期望,和哥哥一起进入了祖父的母校--爱丁堡大学学医--直到一场未经麻醉的外科手术,把他惊吓出手术室。爱丁堡的生活延续了之前的无拘无束,达尔文还是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了采集活动上。从这时的逃学生活开始,达尔文开始结交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当然,这些人都比他大上不少。在以后的成功之路上,到处可见他们的身影,其中包括拉马克进化论的信奉者格兰特。后者曾跟他谈起过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但达尔文显然不感兴趣,考虑到他的祖父就是该理论的原创者,这种心不在焉也就理所当然了。 泛滥的同情心把达尔文赶回了老家,让父亲大为光火,不过他还是和达尔文进行了耐心的长谈,建议他做乡村牧师。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不让达尔文成为游手好闲的运动员。达尔文则继续执拗,直到确认所有英国教义都是真理,才勉强答应。恶补了古典语言知识后,终于进入剑桥,开始他的最后一次基督教之旅。 毫无意外的,剑桥的神学正如爱丁堡的医学,对达尔文毫无吸引力。喝酒赌牌之余,达尔文继续丰富自己的昆虫收藏;他甚至还让一只 大十字 甲虫获得了达尔文甲虫的美誉--只因为在达尔文嘴内放了个臭屁。他用一个涸泽而渔的方法收集到大量的昆虫新种,以致大昆虫学家斯捷芬斯的甲虫书里还常见查理达尔文收集的标签。神学课程中的耶稣似乎也没手术台上的病人那么吓人了;只要突击一下,考试还是可以过关。和现在的大学生完全一样,在 及格万岁 的欢呼声中,达尔文莫名其妙地毕业了。时年22岁。 晚年回顾大学时光,达尔文认为所有的高等教育都是浪费,课堂上毫无所获。和现在大学生不同的是,生活富足无忧的达尔文不需要为贷款劳神,他悠闲地和众多优秀学者共同游荡,虽无风花雪月,声色犬马却是不少。此时结识的植物学教授亨斯洛直接促成了达尔文的环球之旅。当时只是愣头青的达尔文之所以能获得众多知名学者的青睐,显然与他的性格相关,从众人对达尔文的回忆可以看出,达尔文继承了父亲温厚热忱的性格,很少有人能不被这种迷人的个性所吸引。 环球之旅萌发新思 毕业后的达尔文继续四处游历,进行地质学考察,这些正是达尔文日后赖以成名的基础。这时他收到了来自亨斯洛的 贝格尔号 随船推荐,不过这个推荐只是因为他似乎正是罗伊船长心中的高尚人士,而和学术水平无关。事实上,在达尔文之前,亨斯洛不仅考虑过亲自前往,还推荐过一位亲戚詹宁斯;他们三人的共同点极多,都是热爱自然的基督教牧师。但亨斯洛碍于婚姻,詹宁斯则被两个教区所羁绊,只有达尔文孑然一身,似乎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他的医生父亲同意的话。 达尔文犹豫再三,反复食言,终于在舅舅(也就是未来的丈人)的支持下,前往伦敦接受罗伊船长的面试。达尔文的粉丝们常常认为达尔文能获得以苛刻著称的罗伊船长的认同,证明他确实有两把刷子。殊不知,这次航海之旅差点因为达尔文的鼻子而告吹,幸好他的热情和善打动了船长,方能如愿以偿--达尔文的性格再次为进化论做出了贡献。 达尔文乖乖地遵照罗伊船长的建议,把500英镑预算中的十分之一用于购置随身武器,其它装备也一应俱全,并且在贝尔格号反复的启航返航过程中越发丰富和完善。受累于恶劣天气,修葺一新的贝格尔号海军考察船,在历经反复折返之后,终于扬帆远航了。大海送给达尔文的第一份礼物是满甲板的呕吐物。在经济的掠夺心下,一种新的科学思想正在蠢蠢萌动。 然后就是历经五年的环球之旅,但他的大半时间是在陆地上度过的,脚踏实地让达尔文的枪法奇准,标本收藏也急速增加。1835年,贝格尔号在东太平洋的加拉帕哥斯群岛停留五周,进行补给。在达尔文看来,这群火山岛不再是罗伊船长所谓的 魔鬼聚集地 ,而是生命的伊甸园。海龟、鬣蜥、军舰鸟和燕鸥,在扭曲冒烟的火山熔岩上,展露出别样的生机。 加拉帕戈斯群岛一直以来是海盗商船的补给站,在吃了几个月的企鹅肉和腐烂猪肉后,船员们嘴里都淡出鸟来,能在群岛补充新鲜肉类的机会是绝对不会放过的。达尔文之前已经听说有人能够根据龟壳的形态判断其属地,于是趁此机会,深入内陆找寻传说中的奇怪象龟。象龟脖子细长,上方的龟壳有拱形突起,方便抬高头部采食仙人掌花朵。这个拱形正是群岛的名称由来,不过达尔文只见到了常规的圆壳龟。幸好他在空中收获颇丰,在大量的雀鸟标本中,发现各岛上的鸟喙多有差异;可惜仓促之间没有标明采集地,精彩大打折扣。 在船上,达尔文终于一睹象龟的风貌,这些象龟被船员们作为食物储备搬上军舰,它们新陈代谢极其缓慢,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冷藏库。根据历史记录,1840年代加拉帕戈斯外围的弗洛雷瓦岛象龟就已灭绝,达尔文可能正好吃了这最后的一批。龟壳被抛进大海,达尔文终于和象龟的秘密失之交臂。26岁的达尔文没有大胡子,可塑性极强;在大啖象龟肉的同时,采自不同岛屿的朝鸟东鸟鸟逐渐向达尔文吐露了进化的秘密,他开始认为 这类事实是对物种不变观点的反驳 。 畅销奇书引爆激辩 此时的进化新芽,距最后公诸世人,还有20多年的等待。在这漫长时期内,达尔文不慌不忙地整理标本,和学者朋友们无私分享这些成果。在地质学权威赖尔(比达尔文大上一轮有多)的帮助下,达尔文开始以地质学家的身份在学术界展露头角,期间更是以一部《贝格尔号航海之旅》荣登畅销书作家之位,为日后《物种起源》的畅销奠定了基础。婚后他迁居伦敦郊外的一座庄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逃离了伦敦的迷雾,达尔文的健康仍不见好转,每日只能工作二三个小时,但坚持笔耕不怠。宁静的乡下生活完全符合达尔文平和的性格,他已知足。 1858年,年过半百的达尔文对这种杰出学者的朴素生活十分满意,但他显然没有料到,自己的天命居然是伟大学者。这一年达尔文收到了一篇同样渗透着自然选择思想的论文,作者是初出茅庐的华莱士,后者希望从这位著名而温厚的长者(身份当然是地质学家)处获得指点。受这位后生崽的激励,同时在众多科学家的鼓舞之下,《物种起源》于次年出版,当日即被抢购一空,世人哗然。 一个牧师向基督创世的宗教信念叫板,已经是社会上的大事件;作者同时还身兼著名学者、名声显赫的家族成员、畅销书作家等多重身份,无疑将事件观赏性推向了更高层次。随着达尔文一系列有关人类起源和自然选择的学术著作陆续出版,争论更是愈发激烈。问题在于,达尔文的著作不仅极其严谨,而且通俗优美、简洁易懂,于是不可避免地成了畅销书,这也就使得辩论不再局限于学术团体,社会大众也参与进来,为自己的祖先面红耳赤。双方各拥重兵,在一场场激辩之中,达尔文派逐渐扭转劣势,在理性思辨的科学家中赢得了更多关注,并成功保持了这种优势,进化论最终成为科学家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之一。 身处这场社会思潮大变革的漩涡中心,达尔文一如既往地从容而沉静,他彬彬有礼、小心谨慎,尽量避免和同僚发生哪怕最小的摩擦。即便面对曾经的老师塞治威克尖酸刻薄的批评,达尔文也认为他有一颗慈善而高贵的心--虽然他连火烧另一个人之类的事都可以做得出。主角虽然身在乡下,但达尔文追随者众,赫胥黎甚至自称是 达尔文的走狗 ,华莱士则坚决把所有功劳推给这位知遇,扯起了达尔文主义大大旗。植物学家华生尊他为 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 。 早期的达尔文吸引了前辈的注意,如今他的马前卒中也不乏后生崽,有这帮战士奋勇前行,达尔文只要在家潜心修订早期作品即可。即便他的作品已经获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功,达尔文还是刻意关注各种反对意见,并认真地加以分析。这种诚实在初版书籍中就已体现,他花了几章的篇幅对自己的理论提出批评,直面各种异义,坦承自己理论的不足和难处。或者,更准确地说,这种坦诚正是《物种起源》和达尔文成功的原因。 进化新说余波未止 达尔文自己摆出的这些反对意见,至今还经常被反进化论者挂在嘴边;自然选择理论的成功,使达尔文至今还是反进化论者的 审判 对象。但是,在耸人听闻的标题背后,我们实在难以看到内容和品行足够和《物种起源》媲美的作品。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严谨的逻辑结构、优美动人的文字表述,至今没有一部反进化论著作足以与之匹肩。至于对反对意见的直言不讳,更是鲜有来者。 历史证明,达尔文直言进化论的缺陷,反而促使了该理论的成熟和完善,这也是现在科学家共同体所秉承的理念。反对者们认为正是共同体对科学刊物的把握,维护了 进化论这一错误的理论 ,他们丝毫不考虑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然而,依据一些重要期刊的编辑的说法,他们几乎从未见过反对进化论的投稿。嗯,因为论文可能被拒而拒绝投稿,似乎难以证明这种反对理论有多正确。 科学上的进化论还值得一辩,社会达尔文主义却让人恼火。有人以 优胜劣汰 来宣扬种族灭绝主义,也有人笃信人类自会进化,甚至还有一群极端反达尔文主义者组建了地下组织,毅然成为恐怖分子。没有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曾经受到过如此礼遇,不知是福是祸。 与进化论密切相关的优生学也成了反进化论者的武器,他们嘲笑达尔文和表姐结婚,生出了弱智小孩。姑且不论人身攻击是否失格,这种说法显然不合实情,在达尔文-威治武德家族中,至少诞生了10位皇家学会会员,以及无数的艺术家和政治家。 无论如何,在1882年达尔文去世之时,科学界正为进化论大动肝火。这位 叛逆 的基督徒享年73岁,被厚葬在西敏寺,可以方便地和牛顿在地下碰撞思想。如今论争的尘土基本落定,但我们最应该怀念的,或许不只是历经修正的进化论,而是达尔文在成功之路上洒下的个性之花和学术之美。
个人分类: 杂谈|9565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