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专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术专著写作,编辑有话说
热度 6 cathyfan 2020-7-2 13:36
今年,因为疫情蔓延,出版行业也受到了冲击。 最直接的是,图书出版和销售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先是出版社不能正常上班,传统出版流程的编辑、校对、排版因为大家不能见面而受到迟滞;接着疫情影响各行各业不能正常开工,尤其是高等院校不能开学,比较依赖图书馆馆配的学术图书滞销厉害。 然而,不管生活的路有多难走,都必须继续咬牙坚持往前走。 就算上半年过得再难,也要对下半年满怀希望。 所以,编辑们为了下半年的幸福生活,一直在加班加点出书,希望下半年一切正常后,读者们会欣喜地发现:哦,原来我在家里想看的那本书,已经出版了! 因为疫情的关系,出差组稿、参加学术会议都被取消,编辑们也都只能宅家里出书。 说真的,之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不得不说,作为以出书为主业的编辑,能够沉下心好好看稿子,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尤其是看到一些作者写得认真、内容又好的书稿,编辑真的是非常喜悦的! 但是,完美的书稿也是比较难得的,总会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小瑕疵,这样就越发显出编辑的重要性了! 前些日子,我在看稿子的时候,想到最近看稿子时遇到的一些共性的细节问题,总结了几点,顺手写在一本稿子的扉页上,后来怕忘记了,又用手机拍了下来。 果然,今天我想跟一个作者说注意事项的时候,就忘记是哪几点了,翻找手机才找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诚不欺我啊! 我今天就把这几点详细记录下来,这样就不会再忘记了。 我是工科学术专著编辑,所以,在我这篇文章里所谓的学术专著,也是指的是工科类研究或者应用的学术著作,和人文社科的学术著作一点关系没有。 并且,这类图书也和基础专业教材有很大的区别,有一些内容重合,但是一定要比专业教材更高更深更难。 因此,撰写学术专著要注意的第一点就是: 太基础的内容,不要写。 有的作者比较细致,在写书的过程中,也希望面面俱到,恨不得把自己要写的核心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在自己的书里都写一遍。 比如有的作者写关于太阳能的著作,把太阳辐照角的计算方法详细讲解,甚至天赤道的知识讲一遍。 我跟作者交流,这样写作的作者认为,他写得越细致,读者越能由浅入深,更好理解。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这样其实是很多余的! 一本书的容量有限,花太多的篇幅写这些哪里都可以读到,甚至教材里也有的知识,势必对自己原创性的核心内容部分造成影响,篇幅会缩水,深度也会打折扣。 读者买你的书,想了解的是作者独创性的成果,而不是花钱买哪里都有的重复性知识。 并且,由于术业有专攻,做好自己研究的学者,讲解这些基础知识,真的未必能比经典教材或者科普书讲得更准确透彻,万一有纰漏,反而得不偿失。 第二, 重要的事情,也只要说一遍。 我在看稿子的时候,发现一个写作习惯的问题。 在章节内容安排上,有些作者习惯先概述,再总结,如果是一章这样子,也还可以接受,最让我抓狂的是,有些作者甚至一节也是这样的写作方式,更更过分的事情是,小结和概述的描述语句,还一模一样。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除了把重复部分都删掉,还能怎么办? 我在一次审稿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就跟一个作者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个作者写作习惯很好,稿子里基本没有重复的内容。他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写学术论文的习惯没改过来,习惯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论文里不断强调关键的观点和理论,所以写书的时候就带过来了。 真的,图书里最忌讳的其中一点就是重复啰嗦。 图书不同于论文,图书里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全书要贯穿一条主线,主要的事情要讲清楚,条分缕析,细枝末节完全没必要反复强调。 就算是一章,我也建议引言(或者概述)和小结,二选一,没必要反复洗脑式讲述,读者要了解的是作者的整体学术思想,而不是某个技术细节。 再说,如果真的是读者关心的重要内容,他完全可以自己看三遍,不需要你写三遍。 第三, 太陈旧的文献,不要引。 参考文献是学术著作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本学术著作,如果其中的参考文献不规范、不严谨,这本著作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 但是,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并不是摘到篮里就都是菜,要有取舍,有区分。 曾经听说过一本比较夸张的书稿,整本书稿不到二百页 ,其中文献就占了 30 页,并且,作者不肯删除,把编辑为难得想撞墙。 什么文献都放进著作中,跟什么文献都没放,其实是一样的。 引用参考文献,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权威的最新的文献,太陈旧的文献,不要引到著作里。 科技的变化,日新月异。 以前的技术革新以年计算,现在则是以月甚至以日,发展太快,很多陈旧文献的观点已经发生了改变,虽然内核可能还是差不多,但是技术手段早已变化。 我曾经看到过书稿里 引用上个世纪 50 年代的文献,我让 作者把文献的要素规范一下,他说已经找不到原始文献的出处了。 既然是找不到的文献,列进著作里,又有什么意义呢?列举文献,不就是方便读者按图索骥吗? 第四, 能用表格的内容,别用文字。 工科类学术著作比较偏向于应用,就算是理论著作,也势必会有一些应用的支撑,所以数据信息、不同理论和技术之间比较等内容必不可少。 有的时候,比较的内容简单,文字描述一下也能清清楚楚,但是这种比较一旦内容繁杂,其用文字描述的难度也会指数级增加。 我在看稿子的时候,看到这种大段描述某个理论或者方法各种不同的应用、优缺点的时候,就特别头晕,觉得太不好理解。 尤其是很多时候句子结构看起来都差不多,只改变了一下中心词,读者的阅读体验就更差了,很容易就会理解错误或者漏掉关键信息。 这种情况,改用表格,就非常清晰。 一张设计科学清晰的表格,能胜过几千字的描述,并且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也会让著作更干净有力。 最关键的是,读者能一目了然,阅读体验加倍地好。 第五, 技术有不同,研究无高低。 这世界没有同样的两片叶子,而做学术研究,也没有学术思想和方法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就算是师徒传承,也会不一样。 不一样怎么办?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尤其是在我们工科类的学术著作,研究方法和手段,各有不同,真的没有完全的优劣和对错之分。 因此,我们的作者在著作中,可以详尽地讲解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方法、理论,也可以将不同的方法加以客观的比较。 但是,不要随意抨击他人的研究。 工科类学术著作,不同于人文社科类,我们的学术著作都建立在踏踏实实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科技研究之上,而不是形而上的思辨。 所以,就算是不同于己的观点和方法,也需要客观对待,求同存异,而不能在自己的书中加以批判,硬币都有两面,不能你看到了一面,就说看到另一面的人不对。 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这也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态度。 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需要作者做更科学的图书大框架设计,并且在内容上精益求精,但是魔鬼藏在细节中,打败大象的是一只蚂蚁,让读者对一本书失去好印象的,也往往是作者没想到的细节。 细节也做得更好的著作,才是更优秀的著作。 原文刊载于《出版与印刷》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8hukANbZcdXNr4D63AJhUg
1176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图谋博客精粹将再次结集出版
libseeker 2019-3-28 23:52
《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一书中,《图书馆报》副主编袁江先生作了序文《让学术小花开遍图林的每个角落》,最后一段为:“愿《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能接着出2、出3、出4……每5年一出,就像国民经济5年计划似的,做出品牌来,并在图林中起到好的引领作用,让一朵朵学术小花开遍每个角落,不仅好看,而且观之可亲,可以触摸到。”《图书馆学短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9),《图书馆报》副主编袁江先生作了序文《“絮叨”是一种范儿》,首段有“尽管在与图谋的交流中,他已隐隐露出在随笔类图书出版上自此有‘封刀’之意,但谁知道两年后会不会变?在数字化信息化蔓延的当下,很多人仍把出纸质书作为学术思想和思想成果的一种‘宣示’,这种情节牵动着各领域无数人。” 世事难料,我的第一本博客书时间跨度为七年(2005.1-2011.7),第二至第四本时间跨度均为两年。出到第四本的时候,的的确确没有继续出版的意愿。袁江先生可谓“料事如神”,一定程度上其吉言给予我鼓舞与力量,图谋博客精粹将再次结集出版,这将是我的第五本博客书。 2018年10月参加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期间丘东江先生再次问及我的博客书,丘东江先生主编的“21世纪图书馆学丛书”第5辑有意入选。当时,一是内容不足(因为2017年9月刚出过),二是那段时间我还在忙教育部的课题。我挺心动的,确实是机缘不巧,内心非常感谢丘先生的鼓励与提携!2013年,丘先生曾邀请我一道策划“21世纪图书馆学丛书”第4辑选题,还曾专程到我工作与生活的城市进一步交流。惭愧的是,受诸多因素制约,我起的作用非常有限,但自与丘先生结识之后,我在图书出版方面也做了些努力,自身出过几本书之外,也曾帮出版社策划图书、审稿。或许也算是用行动向丘先生学习与致敬!2019年3月21日了解到“21世纪图书馆学丛书”第5辑将于2019年9月出版,一共13本。丘先生告知“这套丛书风格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可读性好。没有那种司空见惯的八股文章,尽量使大家爱看。”之前出版的4辑,我自身有购买部分,策划、组稿、营销等方面确实做得挺好,由衷敬服!我顺道汇报我今年可能会出两本书。一本是教育部项目成果结集出版《新业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研究》(预计2019年4月出版),另一本是博客书(两年出一本的频率,主要是利用科研奖励“补贴”,出版社已让我报选题,有可能2019年9月出版)。 早在2018年年底,我对出版的一些动向略有了解。比如“从2019年开始一个书号起步价得3-4万元,这还不包括图书生产成本。”2019年3月20日,进一步获悉“大学社和地方社已经限制书号了,有的出版社已经涨到6万元了”,我有点纠结。 笔耕不辍,适时出版或适时发表,是我努力践行的。 再出版一本博客书的内容已经具备,根据2017年出版那本书的市场反响看,还是比较认可的。读秀搜索中显示121家图书馆收藏,曾加印过一次也已售完。出版社责任编辑建议我先报选题,并积极争取优惠,未料到动作出奇地块,2019年3月27日告知选题已通过,可以办理出版合同事宜。 当前书稿雏形已具备,但尚需进一步“雕琢”,有继承,有发展。期待它能够比上一本更好,不负众望。
个人分类: 圕人堂|2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充分肯定“十日观察法”
热度 2 yanjx45 2018-3-16 15:12
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是加拿大狂犬病资深教授 Alan C. Jackson主编、由全球30多位狂犬病知名专家共同编写的 《 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 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 》 一书,该书简称《狂犬病 (Rabies)》。 该书最新版(第 3版)于 2013年 由 Elsevier Inc.出版。该书共有20章,732页。 该书的 30 多位作者,基本囊括了全球在狂犬病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声望的所有专家。该书对全球所有用英文出版的相关文献资料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深入细致的综合研究。 该书是 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 该书也是充分肯定狂犬病的“ 十日观察法 ”的。 该书中有关狂犬病“十日观察法”的相关论述出现在 第 5 章:陆生哺乳动物中的狂犬病 ( Rabies in Terrestrial Animals )。 该章的作者为美国 堪萨斯州立大学 狂犬病实验室 Cathleen A. Hanlon 教授。 现将其中与“十日观察法”直接相关的内容摘译如下: 第 3 节 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 ) 已在 狗、猫和雪貂 中进行过传统的发病机制研究。 这些研究提供的病毒学数据,与数十年的流行病学观察结果相结合,都 支持 10 天观察期的实践 。 因此, 如果人或动物被外观健康的狗、猫或雪貂咬伤或发生其他方式的潜在暴露,需要肯定或排除狂犬病,则可以简单地观察动物 10 天,而不论其接种状态如何。 如果在这 10 天期间动物仍然活着,病毒学或流行病学数据都表明,暴露于该动物没有传播狂犬病的风险。 如果存在病毒排出和传播的风险,那么在观察期间动物会表现出狂犬病的临床征兆(有时包括急性死亡) 。 如果某个动物在 10 天观察期间出现与狂犬病相关的临床病征,则应对其进行人性化安乐死。如果它在 10 天内实然死亡,或由于无人认领、或担心它会造成危害而对它执行了安乐死,则对所有这些已急性死亡的动物,或因生病或无人认领而执行了人性化安乐死的动物,都需要尽快进行狂犬病检测,以确定那些暴露人群是否需要进行暴露后预防,以及是否需要对其他发生过相关暴露的动物进行处置。 如果这些动物一直健康成活,那么潜在暴露的个人不需要接受暴露后预防。 该动物在未来仍然可能由于其早先的暴露而发生狂犬病,但该动物在造成人的潜在暴露的 当时 是不具有感染性的。 第 6 节 家犬( DOMESTIC DOGS ) 当一只狗有可能通过咬或其他暴露途径使人暴露于狂犬病毒,对狗通常实施为期 10 天的禁闭和观察。 10 天观察期的 依据 是 动物临床实验中对狂犬病毒排毒情况的观察结果 , 以及支持此结果的现场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Vaughn, J. B., Jr., Gerhardt, P., Newell, K. W. (1965). Excretion of street rabies virus in the saliva of dogs (狗唾液中狂犬病毒街毒的分泌)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3, 363–368. ) 如果一只狗在咬伤某人时能够通过唾液排出病毒( 只能是在其脑部先被感染后唾液中才可能出现病毒 ),就能可靠地预期 这只狗 会在 10 天禁闭和观察期内出现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如果这只狗一直活得很好,动物流行病学或人流行病学数据都可充分肯定在咬伤时狗的唾液中的病毒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因此被咬伤的人没有感染的危险。 在检索了所有相关文献后,也发现 文献中有罕见的报道表明有例外情况。 作者对这些罕见报导的看法是 : 这些报告的准确性未知。很有可能实际情况是,患者可能在被这只狗咬的几周到几个月以前曾被别的狗咬了。 在 过去的 20 年 中,病毒检测和鉴定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变得更加成熟和敏感,但是 后来却显然一直缺乏类似结果的补充报告 。从来没有这样的实地观察报告来自北美洲或南美洲。特别是在亚洲,泰国 2008 年 的回顾性和前瞻性数据包括 1,222 只狗和 303 只猫,都在 10 天的观察期内使人类发生潜在的暴露。总共有 644 只狗和 58 只猫在观察后的 10 天内死亡,并且通过对脑进行荧光抗体测试证实为狂犬病。其余动物在为期 10 天的观察期中仍保持临床正常,被返还给原主人或转移到本市的动物收容所。 这项研究证实:在狗或猫咬伤了人类,并且有必要排除暴露于狂犬病毒的可能性时,对这些狗或猫观察 10 天的做法是合理的, 观察最好能在兽医监督下进行。 (参考文献: Tepsumethanon, V., Wilde, H., Sitprija, V. (2008). Ten-day observation of live rabies suspected dogs (对狂犬病疑似活狗进行十天观察), Developments in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Basel), 131, 543–546.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597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博记语(142)-学术专著
zjzhaokeqin 2017-8-5 17:11
读博记语( 142)- 学术专著 赵克勤 读科学网王启云博客《 关于学术著作的思考 》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69614.html  ) 记语 如下: “何谓学术专著?叶继元教授对学术著作做了一个较为清晰地界定。学术专著是对某一学科或领域或某一专题进行较为集中、系统、全面、深入论述的著作,一般是对特定问题有独到见解,且大多“自成体系”的单著或二三人合著的学术著作。与学术论文相比,学术专著的篇幅较大,内容所涉及的问题一般也较专深,更具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其论述或论证具有广度和深度。学术专著的创新层次较高,一般具有原创性。(见:叶继元.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1):21-29.)” 张学文写的评论:学术论文 1篇:一粒芝麻; 学术论著 1本:一口饮料。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1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叶继元: 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
libseeker 2017-4-11 13:43
摘编自:叶继元.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1):21-29. 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是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呈现载体,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信息资源,然而目前学界、出版界、管理界对这些概念理解不一,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歧义和混淆,进而使统计数据不一致。通过概念分析法,对当前中国各种形态的学术出版物实体进行分析和辨别,认为将这三个术语看成同义词、同位词是不合适的,应将学术图书作为上位概念,将学术著作、学术专著作为下位、再下位概念,进而概括出学术图书、学术著作与学术专著的简明、操作性强的定义。 图书( Book) 是指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将有关信息内容记录在纸张、磁性材料等不同载体上,具有相当篇幅、以单本卷册形式非连续出版 的读物。图书包括单册书、丛书、多卷集。诸如《学术规范通论》《青年自学丛书》《鲁迅全集》等。所谓“相当篇幅”,是指有一定的页数或文 字量。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标准,除封面外50 页及以上篇幅、非定期的印刷出版物即为图书。图书与连续出版物( 含期刊) 和小册子是同位概念。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图书分成各种类型。如从文字看,可有中文图书、英文图书等; 按载体分,可有印刷型、电子型图书等;从内容学理分,可有学术图书、非学术图书、准/半学术图书。著作( Writing,Works) 原指写作的体例,意为作者自己写出来的读物,与“编述”“抄纂”相对应。专著( Monograph) 则是对某一学科或领域或某一专题进行较为集中、系统、全面、深入论述的著作。一般是对特定问题有独到见解,且大多“自成体系”。英文Monograph,意为专题论著,主要是指图书,当然也可指文章或论文,尤指学术性的论著。在一定的语境中,判断其是专题著作,还是专题论文是不困难的。依据形式逻辑的要求,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学术图书及其下位概念学术著作及学术专著做出简要、明确、可操作性的界定。 学术图书( Academic /Scholarly Book) 是指内容涉及某学科或某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对专业学习、研究具有价值的图书,通常在书中有文献注释或参考文献,书后有索引。它包括学术著作、学术专著、学术论文汇编/论文集、会议录、大学及以上程度的教材/教科书和参考书( 专业参考书: 比较完备地汇集某一学科、主题的知识、资料、事实,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供学科专业人员检索查考而不是供系统阅读的书) 、某学科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学术随笔等。其“著作方式”,多数是“著”“撰”,少数是“编著”( 编著是一种著作方式,汇集其他多个作者、多种作品的思想、观点和内容资料,但有作者自己独特见解的陈述和成果,凡无独特见解陈述的书稿,不应判定为编著) ,极少是“编”。但是中专科及以下层次的教材、通俗读物、时事读物、一般的字典、词典等不包括在内。 学术著作( Academic /Scholarly Writing,Works) 是指以问题或专题为中心,具有创新性和逻辑性,能自圆其说的学术图书。它包括学术专著、学术进展评论、著作性研究指南、手册等。其“著作方式”,多数是“著”“撰”,少数是“编著”,一般没有“编”。 学术专著( Academic /Scholarly Monograph)是对某一学科或领域或某一专题进行较为集中、系统、全面、深入论述的著作。一般是对特定问题有独到见解,且大多“自成体系”的单著或二三人合著的学术著作。它包括单本专著、多卷集专著、专著丛书等。诸如《资本论》《国富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等。与学术论文相比,学术专著的篇幅较大,内容所涉及的问题一般也较专深,更具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其论述或论证具有广度和深度。撰写人一般是单独作者或几个作者,一般不会像学术论文那样一份成果作品的作者署名多到数十个。与学术著作相比,学术专著的创新层次较高,一般具有原创性,而学术著作中有许多著作是集成创新或应用创新。学术专著的“著作方式”,都是“著”“撰”,没有“编”或“编著”。 然而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有一些图书的形式和内容不一致。从内容上看是学术著作或专著,从形式上看则是教科书; 又有些书实际上是教材,却以学术著作或专著的形式出现。一般而言,由于学术专著发行量不大,效益不高,往往不易出版。如果将专著作为教材出版,则因其出版量大,影响广,对出版社和作者均有利,则能较快出版。 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和学术专著等概念清晰十分重要,但也不可忽视出版实践的发展速度,强调过头,盲目要求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出版物是人造物品,复杂多样,形式逻辑、线性思维能解决绝大多数常见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对少数例外出版物,必须加以研究,对现有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概念的辨析研究才更具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十分重要,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重视术语规范。相较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是“软学科”,与“硬科学”的自然科学相比,当然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但在基本概念和术语方面,应该有相同点。必须加强对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研究,达成共识,以教科书、工具书或术语规范表等形式公布,以便夯实研究基础,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
个人分类: 圕人堂|82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专著可以申请的基金有哪些
nica 2016-10-28 13:33
1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出版基金(简称科技部基金) 由科技部设立,每年受理申请一次 申请时间:每年的 10 月份左右 申请周期:约 1 年,即来年的 10 月份左右出结果 额度:视字数不同,1到4万元不等,不含稿酬 受理范围:学术专著、基础理论著作、应用技术著作 需要提前准备的材料:样章、 3 封专家推荐意见, 80% 的书稿 装祯形式:封面挂基金标 公布结果后要在一年半内出版 2国家出版基金 由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 申请时间: 每年10月31日以前发布下一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指南 申请周期:4个月,来年的2月份公示结果 重点资助:侧重高水平 的专著类新成立 丛书,强调创新性,国际领先性研究成果 详情可参考: http://www.npf.org.cn/NewNewDetailed.aspx?id=8nid=1812 要求:丛书成稿率不低于60% 3 博士后基金 由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设立,每年受理申请一次 曾经在国内做过博士后均可申请 申请时间:每年的 4 月份左右 申请周期: 3 个月,即当年的 6 月份左右出结果 额度:每部约5万元,不含稿酬 受理范围:自然科学的学术专著 需要提前准备的材料:全部完成书稿方可申请 装祯形式:有统一的封面 在当年的 9 月份将定稿交到出版社,并在半年内出版 鲁永芳:yongfanglu@126.com
4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图书馆收藏个人学术著作的考察与分析
libseeker 2014-4-12 23:39
笔者近5年来在学术著作方面颇费心力,先后出版5本,其中1本为修订再版,1本为第二副主编(因前前后后投入了较多精力,自视甚重)。题录信息如下: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9; 王启云著.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_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9 (修订再版); 王启云著.图书馆学笔记——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_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8; 顾建新,袁曦临,王启云编.书海一生击楫忙——图书馆学家张厚生纪念文集._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9。其中两本获得所在学校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修订再版那本无需费用。 、 、 均印3000册, 、 印数不详。目前已有两本曾获过文化厅及所在市学术著作类成果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2次)。截至2014年4月12日,个人就图书馆收藏情况进行了粗浅的考察。 考察方法主要由两种:其一是依据读秀学术搜索检索结果;其二是部分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结果。读秀学术搜索的结果由重要参考价值,因为其整合了数百家图书馆的馆藏书目信息,不足之处的是,目前是以高校馆为主体,涉及少量公共馆,其它类型图书馆几乎不涉及,此外是各馆书目数据更新时间各异(有的馆比较及时,比如每半年更新一次,有的馆则比较陈旧)、各馆书目数据质量良莠不齐。从数家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实际检索体验看,各馆采用的管理集成系统各异,检索效果参差不齐。 读秀学术搜索检索结果: 收藏馆13家; 收藏馆117家; 收藏馆121家; 收藏馆25家; 收藏馆8家。部分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结果:(1)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 、 、 各3册,均为中文基藏、书刊保存本库、北区中文图书区各1册。(2)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查询系统: 1册,位于北大中心馆 在 保存本阅览室(209室); 4册,位于北大中心馆和医学图书馆; 1册, 位于新书阅览室(E5-1室南); 2册,分别在新书阅览室(E5-1室南)、人文社科区(E2-1室) 。(3)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目录: 、 各2册,均为文科馆图书借阅区、逸夫馆中文人文社科图书借阅区各1册; 1册,文科馆图书借阅区(注明为“首都图书馆捐赠”)。(4)南京大学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有 、 、 各3册,均为仙林校区—仙林图书借阅区、院系分馆—信息管理系 、鼓楼校区—样本库各1册。(5)武汉大学图书馆馆藏书刊检索:有 、 、 、 各2册,均分别位于总馆图书借阅区、总馆文科阅览区各1册。(6)南京图书馆馆藏书目检索: 、 、 “馆藏复本”均显示为4册; 有记录信息,但“馆藏复本”显示为0册。( 注:读秀学术搜索结果中含武汉大学图书馆信息, 其它5个馆未发现。)需要说明的是,个人每种书均有赠书(基本为“签名本”),数十至数百不等,但赠书对象均为个人。 是笔者的“处女作”欠成熟,收藏馆少,另一可能影响因素是该书于2011年授权给超星数字图书馆,可以直接获取电子全文; 有所进步,且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因此采购的图书馆较多,据了解,目前很可能已售完; 可能与修订再版有一定关联,市场反响不错; 的市场反响估计也还好,只是因为上市时间偏短,目前收藏馆不多,预计2014年会增添一些馆。 的情况同 类似,因为该书属于编著的图书馆学史方面的图书,目标用户相对更为“小众”。笔者希望 能有修订再版机会。通过考察发现,个人各种书图书馆采购量均为1-4册范围内。考察过程中发现基本均为“可借”或“保存本”状态,也就是利用情况尚不尽人意。 通过粗略地考察与分析,可以进一步感知与出版的革命相伴随的图书馆的革命,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在图书馆的革命中,图书馆馆藏何去何从,作为学术专著作者又该如何应对? 延伸阅读: 图谋. 馆藏去哪儿:图书馆革命中的馆藏利用将走向何方?. 图书馆报,2014年04月11日(每周声音版). http://m.xhsmb.com/20140411/news_2_2.htm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学术专著出版
热度 9 libseeker 2012-12-11 10:50
近年笔者对学术专著出版有所关注,有所了解,有所思考,与出版社及出版中介、出版过图书的师友等有过交流,还曾对有学术专著出版需求的师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术专著出版的途径很多,实际产生的效果也差别很大。本文结合实际粗略聊聊,以资镜鉴。 通常大家首先关心的是出版需要花多少钱?这个没有标准答案。出版社方基本都市场化运作了,他们是注重双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好些时候还很可能偏重经济效益多一些。书号分为丛书号(数本书共用一个书号。丛书也有可能是独立书号。)或独立书号,独立书号费用要高些。出版社也存在级别,比如中央级或省、部级出版社,此外还有地区差别。级别高些或经济相对更发达地区,书号资源相对更稀缺,费用也可能会高些。图书的选题、图书的篇幅、采用的纸张、图书的印刷量(预期销量)、作者的影响力、是否有出版资助等都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科研评价体系里边,多要求学术专著20万字以上、新华书店经销等,也就是一些包销(自产自销)的图书通常不被认可。20万字独立书号的普通图书,通常需要2.5万元左右,据说有的出版社需要5万元。通常是以样书若干册抵稿酬。如果作者买自己的书通常为7折左右。当然也有不要任何费用还给稿酬的,这同图书的选题、图书的质量、作者的影响力有很大关联。给稿酬的形式也很多,有的是按图书销售总额的一定比例。 如何选择出版社?通常是希望选专业对口的出版社,出版社通常各有所长。多数时候是不得已而求其次,选性价比最优的、双赢的。 如何联系出版社?联系出版社之前,通常需要对出版流程有所了解。图书基本情况需要提前准备好,包括书名、字数、版权类别、交稿时间、作者简介、著作内容简介、选题特色等。许多出版社都有网站,这是一条获得信息的渠道。而寻求师友获得帮助,这种方式更靠谱一些。此外就是,时下有许多出版中介,他们在图书市场中的地位亦是举足轻重,但要谨慎一些。 图书出版的周期多长?也没有标准答案。通常情况是申请书号需要较长时间(有些热门出版社,书号资源有限,可能还需要“排队”等候),常规的三审三校也需要时间,印刷到进入出版发行也需要时间。我自身的情况是,尽可能的不要因为自身原因耽搁,比如及时完成自身所做的工作,比及时通过快递、Email等及时反馈。 如何获得学术专著出版基金资助?许多机构及科研项目提供出版基金资助。要尽可能的熟悉相关政策。比如许多高校有学术专著出版基金管理办法。需要具备若干条件:比如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较高学术水平;申请者为本校教师或科研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同时是撰写专著的第一作者;本校教师、科研人员出版的学术专著,须在其专著内标注“本校”字样,否则学校将不予资助等等。“高水平学术专著”通常指本校教师、科研人员针对科学研究中的关键性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在国家权威出版社、海外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不包括编著及教材。此外需要经过一定评审程序(这个程序通常比较复杂,包括填写若干表格、提供相关证明等),学校每年的资助总额有限,每项学术专著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额度为若干元(比如有的5千元,有的2-5万元),具体资助项目数及每项资助额度视当年项目申请情况确定,获得资助的项目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出版,出版之后“持已出版的专著”等办理相关手续。其他类型的资助,通常亦有相应的要求。 学术专著奖励情况如何?有些机构对学术专著有奖励政策,奖励标准不一。高校通常是奖励“高水平学术专著”。有所高校三年前的奖励标准是8千元,随后调整为1.5万元。一级论文(所在机构自定义,比如SCI、EI收录论文、权威期刊论文等)奖励标准为1万元每篇。笔者认为奖励幅度应予以进一步提高,而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较高学术水平”的编著、教材、科普著作,同样应考虑予以激励。 学术专著的销售情况如何?学术专著主要去向有三种:其一是图书馆等机构采购;其二是读者自行购买;其三是作者购买一定数量(部分学术专著可被采纳为教材,“包销”若干比较容易。)。图书馆的采购目前一种主要方式是招标采购,买馆配图书,所谓馆配图书是书商对图书馆进行图书配送,为了方便各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及各出版社的出货。读者自行购买,时下网络书店是主流,网络书店的选择余地通常比实体书店大一些,而且价格更优惠一些。笔者观察了自己出版的一本书的销售情况(印刷量三千册),2011年12月印刷,作者拿到样书的时间是2012年2月,网络书店售书更晚一些,所在馆馆配图书到馆是2012年9月,2012年观察读秀,显示有40家图书馆收藏。每家图书馆采购量一般为1-3册。虽然有部分图书馆未提交(或未及时提交)馆藏书目信息,此外有许多图书馆馆藏书目读秀未整合,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比如吴建中先生的书有的读秀上显示有400多家图书馆收藏。读者自行购买的情况不好掌握,单单是大大小小的网络书店就很多,笔者曾留意有9家在售。那本书我自己买了100余册。学术专著的印刷量通常不大,一般为一千册,多则三五千册。综合印象是:学术专著真的不太好卖。 囿于个人阅历及知识水平,所述信息并不见得准确。如有讹误,尚祈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 1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社查询地址 http://www.gapp.gov.cn/zongshu/serviceSearch1.shtml?UNIT_CNAME=UNIT_TYPE=03 新闻出版总署可查询到的出版社581家,其中地区为“中央”的出版社(中央级出版社)199家。 2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查询地址 http://www.shdf.gov.cn/cms/html/308/3475/List-1.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20330 次阅读|19 个评论
我看到的20世纪12部最佳学术专著
MitchGeng 2012-11-26 01:34
今天看到一个说法,说是什么20世纪最佳12部学术专著,但是网上搜了搜基本上都只看到十个标题的版本。 “ 狄拉克的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曼德布罗特的分形论、 鲍林的化学键、 罗素和怀特海德的数学基础、 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的博弈论、 维纳的控制论、 伍德沃和霍夫曼的轨道对称性、 费曼的量子电动力学 高德纳 的 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 因为些许看过其中一些的部分内容,深感其中深刻。想要找找所有原版有时间看看,费了好大劲终于找到American Scientist的1999年原始文章“100 or so books that shaped a century of Sciences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各种书 籍, 讲到Physical Science时列举的Monograph有12个,分别是: Paul Dirac, Quantum Mechanics (1930) Albert Einstein,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 The Swiss Years: Writings , 1902–09 (1930) Benoit B. Mandelbrot, Fractals (1977) Linus Pauling,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1939) Bertrand Russell and Alfred North Whitehead, Principia Mathematica (1910–13, 3 vols.) Cyril Smith, Search For Structure (1981) John von Neumann and Oskar Morgenstern,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944) Norbert Weiner, Cybernetics (1948) R. B. Woodward and Roald Hoffmann, Conservation of Orbital Symmetry (1970) Albert Einstein, The Meaning of Relativity (1922) Richard Feynman, QED (1985) Donald Knuth,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1968) 我估计以上的名单应该就是所谓20世纪12部最佳学术专著的来源了吧,其实原文中还列举了许多不错的书籍,对20世纪的学术发展做了多方面描述,比如 Richard Feynman, 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1985)、James Watson, The Double Helix (1968) 的这样的传记书籍。 Jonathan Kingdon, East African Mammals: An Atlas of Evolution in Africa (1971) 、John S. Shelton, Geology Illustrated (1966) 这样的指引型书籍,甚至于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33) 这样的字典也收集在文章中。 把原文连接留在这里有兴趣的可以到这个已经整理过的这个寻宝图里去淘一淘自己认为是宝贝的东西。 原文: http://www.americanscientist.org/bookshelf/pub/100-or-so-books-that-shaped-a-century-of-science
个人分类: |8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热度 18 sivaxin 2011-4-29 15:01
我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收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寄来的我刚出版的学术专著,这本我的学术处女作,历时一年多的充实、修改后终于问世,也算对我前期科研工作的一个总结。唯一遗憾的是编辑考虑版式未将后记排入,所以将后记在这里转发,希望感谢在本书撰写出版过程中给予我帮助和关心的众多师长、朋友和家人。 世界经济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带来石油贸易运输的繁荣,然而由于海上航行环境的不确定性,溢油事故屡屡发生。据统计,每年约有 40 万吨油品因事故泄漏入海。 2010 年更是发生两起震惊全球的溢油事故: 2010 年 4 月,美国墨西哥湾海上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沉没,随后发生溢油事故,每天约有 5000 桶的原油泄漏入海,影响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和得克萨斯州长达数百千米的海岸线。 2010 年 7 月,我国大连新港油品码头输油管道爆炸,致使 1500 吨原油泄漏,受污染海域达到 430 平方公里,其中重度污染海域约为 12 平方公里,不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还给海洋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快速、有效的应急反应无疑是防止和减少溢油危害的有力措施之一,为此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都积极致力于海上溢油应急计划的建立和完善。然而,实际的溢油事故情境往往复杂而多变,单纯建立应急反应计划而不重视其执行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船舶溢油应急可靠性评估由此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目前已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针对应急设施设备、技术工具和资源的可靠性评估较多,而对应急人员的可靠性,即人因可靠性评估不足,尤其缺乏对应急人员行为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不利于溢油应急能力的提高。 本书是我博士研究生涯的总结,回想初涉应急管理领域时的迷惘,研究中遭遇的种种瓶颈,书稿撰写过程的反复修改,其中的辛劳和快乐仍历历在目,如今这一切都将化为我人生之路上的珍贵经验,多年的辛勤付出也终于获得了收获。本书更是我学术生涯的起点,使我从一个学术研究的门外汉,逐渐掌握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从中体会到了乐趣、意义和价值,并将应急管理作为未来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书的完成和最终出版得益于众多师长的无私教导,朋友的真挚帮助,亲人的温暖光怀和鼓励,对他们我衷心地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施欣教授,他不但在学习和科研上对我谆谆教诲,而且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给予了我诸多机会和引领。施老师严谨、刻苦、勤奋的治学作风给我深刻的印象,使我从中领悟到正确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借本书问世的机会,谨向我的导师——施欣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许多给过我指导和帮助的老师:西澳大利亚大学的邱民老师,同济大学的徐瑞华教授,上海海事大学的宋德驰教授、刘鼎铭教授、丁以中教授、王学锋教授、赵刚教授、刘伟教授、沙梅教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邵瑞庆院长,复旦大学的薛求知教授,船舶科学研究所的顾家骏老师,《中国航海》杂志的黄蕴和老师和陈传明老师。他们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无私地为我提出了大量宝贵的具建设性意见,本书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们的有益帮助。 感谢上海海事局、天津海事局、厦门海事局、舟山海事局、宁波海事局、大连海事局、浙江省海事局、湖州市海事局众多工作人员对调研工作的配合和支持。正是他们使我得以详细地了解船舶溢油应急反应的实际过程,并顺利完成本书研究所需数据的采集。 我还要深深感谢我的父母和亲人,感谢他们从小对我的培养,感谢他们在生活和精神上无微不至的包容和关爱,使我得以在彷徨中坚定了信念和方向。 本书作为海事应急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开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研究人员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本书付梓成书历时三年有余,著者仍感到尚存不妥之处,对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欢迎专家学者不吝指教。
个人分类: 科研大爆炸|6337 次阅读|34 个评论
[转载]《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序2
yazheng 2011-4-10 09:46
序二(翟裕生院士) 西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是全球最为复杂的造山带之一,其先后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特提斯(Tethys)构造演化和新生代大陆碰撞造山的叠加转换,形成了“高山峡谷”和 “三江并流”的全球独特地貌景观,发生了多幕式大规模成矿作用和巨量的金属聚积,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多金属富集区、全球罕见的世界级多金属成矿省。“三江”特提斯构造转换—叠加复合之复杂,壳/幔物质—能量交换之活跃,断裂网络系统和汇水盆地系统之发育,构造—岩浆—流体活动之强烈,成矿条件之优越,资源潜力之巨大,令世界瞩目。 我国学者自“七五”以来相继对西南“三江”开展了多轮科技攻关,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是长期从事“三江”地质工作的多位科技人员最近完成的一部力作,是他们历时数十年理论研究与勘查实践的系统总结。该专著以翔实的资料、新颖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三江”特提斯的时空结构、地质特征、构造演化和造山模式,全面阐述了“三江”主要成矿带的时空分布、主要特征、成矿系统和矿床类型,并建立了相应的区域成矿—找矿模型,探索总结了针对不同矿床类型的找矿集成技术。 纵观这本专著,我以为有三大鲜明特点:一是基础资料扎实,学术观点新颖。作者立足“三江”地区,放眼特提斯,通过对“三江”地区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及各种类型岛弧、盆地的系统解剖,建立了“多岛弧盆系”构造新模式;新生代时,“三江”处于斜向碰撞背景,发生大规模走滑—剪切—推覆作用,发挥构造转换和应力调节之功能,通过对不同造山带时空结构和造山模式的深入研究,建立了“横断山式”造山新模式。二是着力于搭建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的成因链接,成矿理论研究颇有建树。作者采用成矿系统新理念,从壳幔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交换传递的新视角,将成矿作用放在“三江”特提斯演化的框架之下,揭示成矿系统的形成与动力学过程的耦合关系和成因联系,深入分析了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岛弧盆成矿论”和“陆内构造转换成矿论”,初步揭示了“三江”地区的区域成矿规律。三是理论研究密切联系勘查实际,研究成果颇具实用性。作者没有满足于对典型矿床的解剖和建模,而是着力向勘查评价延伸,建立了不同成矿区带的区域成矿模型和矿床勘查模型。尤为重要的是,他们针对不同矿床类型研发了相应的找矿集成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勘查实践,明显提高了找矿效率,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由此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这部专著,是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云南省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和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通力合作的成果,是“产、学、研”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结晶。它既有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又有新的发展,不乏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成果。它的公开问世,将对中国造山带的找矿勘查和研究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必将为丰富和发展造山带成矿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衷心祝贺这一专著的出版,并借此机会向长期奋战在西南“三江”地区的广大地质工作者表示敬意! 2010年3月28日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图书|2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序1
yazheng 2011-4-10 09:31
序一 (陈毓川院士) 西南“三江”是全球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金属矿产资源重要的接替基地之一。为加速查明西南“三江”地区铜、铅锌、银、金等优势矿产资源潜力,原地质矿产部早在“八五”期间就组织实施了“西南‘三江’特别找矿计划”跨世纪工程,同时设立了相应的科技攻关计划。按照“区调、区划、科研、物化探、勘查”五统一的战略思想,进行了总体部署和系统勘查。为了提高西部地区勘查技术水平,科技部设立了“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以“三江”为示范区,开展了特殊地貌景观条件下的勘查技术攻关。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加快了建立“三江”国家有色金属勘查—开发基地的步伐,国土资源大调查再次将“三江”地区列为重点勘查片区,“西南‘三江’南段有色金属基地勘查”项目作为片区核心工程,正式启动并成功实施。历经十多年“从理论到勘查,又从勘查到理论”的勘查—研究过程,“三江”成矿带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一个国家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基地基本形成。 《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是西南“三江”地区十余年地质成矿理论研究与勘查评价成果的系统总结,是李文昌同志等一批科技人员集体劳动的结晶。该书以大量而翔实的地质资料,系统阐述了“三江”特提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演化历史和造山模式,特别是基于“三江”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及各种类型的岛弧—盆地的系统解剖,提出了“三江”古特提斯“多岛弧盆系”构造新模式。通过系统识别和系统研究多条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造山带,提出了“横断山式”造山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厘定和划分了“三江”地区的成矿带。特别是通过主要成矿带及成矿系统的详细解剖,创新性地提出了古生代“多岛弧盆成矿论”和新生代“陆内构造转换成矿论”,系统阐明了“三江”特提斯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深部过程和发育机制。此外,作者系统研究了“三江”成矿带和主要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与成矿规律,建立了相应的区域成矿模型(模式)及重要矿床类型的找矿模型,明确了不同成矿区带的主攻矿种和矿床类型;建立了以找矿模型为驱动、以GIS为平台的成矿预测评价系统,开展多元信息成矿预测,圈出了大批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勘查部署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值得赞赏的是,作者探索总结了多套找矿集成技术,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例如,针对斑岩铜矿,提出了“斑岩模型+高光谱+PIMA+高精度磁测+IP”集成技术,在香格里拉普朗铜矿取得找矿突破;对于块状硫化物矿床,总结了“成矿模式+层位+瞬变电磁法+激发极化法”集成技术,取得了鲁春铜铅锌多金属矿、普洱大平掌铜铅锌多金属矿等的找矿突破;对于构造蚀变岩型(造山型)金矿,探索总结了“脆/韧性剪切带+化探”集成技术,简单而实用,实现了镇沅金矿等一系列金矿的找矿突破;对于热液脉型铅锌银多金属矿,采用“构造圈闭+热液循环中心+多种电法”集成技术,实现了兰坪白秧坪铅锌银多金属矿等的找矿突破。 《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是一部成矿理论与勘查评价相结合的专著,其中,不乏“产、学、研”结合取得理论创新与勘查突破的成功实例,也折射出作者多年来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理论到勘查,又从勘查到理论”孜孜以求、不断升华的过程。专著中所反映的新思维和理论上的新进展,无疑会对研究大陆造山和成矿作用的同仁们有所启迪,也必将对从事矿产勘查与评价的地质工作者具有参考意义。 2010 年 4 月 3 日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图书|2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Quest:出版学术专著的经验
qgyang688 2010-8-4 09:33
博士毕业后,论文经过多次修改,并结合基金项目资助,拟将其出版。这里是教授与博士云集的地方,估计大家已经有出版学术专著的经验了。因此想咨询大家几个相关问题: 1、博士论文到学术专著,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完善?大家有什么心得体会? 2、出版专著的基本流程怎样?社科类出版社哪家好一些? 3、一般出版社的协议关于出版费用如何?等等 希望有过类似经验的前辈,能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意见与建议,也可以为其他相同志趣人士作为参考,甚为感谢!
个人分类: 人与自然|552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见过的最震撼的加州理工学院著作
michyang 2010-8-2 09:24
第一篇博客专门为这本书而写。 来美国快一年了,学校的工程图书馆藏书甚多。我是学动力学的,现在每天也看些材料方面的书,想拓宽一下以后的研究方向。也可以培养一下对多个研究方向的兴趣。看过不少美国教授写的书了,经典的,新的,专著,论文集等等。感觉水平写作风格因而异,但是都力图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让读者能尽量保持兴趣。 今天借了这样一本书,《马氏体的细观结构-形状记忆效应》。刚开始翻开的时候觉得很通俗易懂,一口气看了几十页。累了翻看后面的封底,大吃一惊:发下一根作者赠送的形状记忆导线!见下图: 导线后面有着详细的实验说明:讲导线拉直,置于150F热水中,或者用火加热,即可恢复原先形状!第一次见过这样的学术专著,作者用心良苦,他多么希望能唤起读者的兴趣和传播自己的理论啊。其认真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我在美国的合作导师,也是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的,从他那里,确实能看到这样一个规模不大的学校,是如何独步天下的,几乎每个毕业生都是那样的优秀 (类似TJ等冒充的不算)。 后记:今天我就有兴趣的在家里做了这个实验,把这个导线拉直以后,放在了沸腾的热水了,结果,瞬间变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7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学术出版市场化了,还是低俗化了?
热度 1 renxiang 2010-4-2 13:36
一次,跟一个英国同行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出版与专业出版。我对他说,中国出版业的商业化程度要超过欧美,虽然我们的商业化水平不高。我的依据就是,在欧美,还有众多大学出版社是秉承公益出版和非盈利出版宗旨的;另外,相当一部分独立出版商在选题的决策上也不是利润为先,市场至上。即便是主流的商业出版集团,在学术与专业出版领域,其选题规划也立足于长远的品牌塑造,非常看重选题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地位。换言之,在欧美出版界,为一部有价值的学术专著赔本赚吆喝的事情屡见不鲜。 反观我国的科技出版,尤其在专著出版这一块,出版社基本上是唯利是图。秉持学术价值的选题,往往要附带作者包销、出版补贴或者学术专著基金;如果要出版社投资,那就必须畅销书化即市场化或教材化。即便是大学出版社,也把利润指标作为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的核心。记得看过一个统计数字,说中国大学出版社的专著出版比例不足20%。这个具体数字值得商榷。不过,看看各大学出版社的书单,考研书、外语书、初高中教材教辅等的确占据了大半江山。这其实违背了大学出版社创立的宗旨。至于中央级的专业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就更加唯利是图了。各大中央级专业出版社的品牌图书有多少跟他们的专业出版范围相关呢?大家可以自己比较一下! 另外一个值得忧虑的趋势,就是商业出版社对学术内容的市场化改造,也就是所谓的畅销书化。这个过程本身无可厚非,其初衷也是好的,将知识与可读性结合,更好地营销先进的理念;其市场效果和科普效果也有目共睹,以中央台百家讲坛为旗帜的,这股通俗学术风的确促进了学术思想,尤其是人文科学思想的普及。但是,畅销书的市场化如果泛滥,如果把握不住知识与卖点之间的主次关系,如果最终演变成炒作,那么其社会文化的危害就相当大。那就不是学术出版的市场化了,而是学术出版的低俗化了。 纵观今天的学术畅销书,鲜有学术味了!尤其在经济、管理、医学保健、历史等领域,过分的商业炒作使这些领域的专业出版完全演变成了一种杂耍!学者成了明星,伪科学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没有经过理论实践检验的谬论可以包装成惊天预言,严肃的知识与历史真实被肆意戏说,愤世嫉俗的批评家成了最有良心的学者 在这些光怪陆离的畅销怪胎背后,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过后,留下的是一堆堆的知识垃圾! 在中央大力倡导经济转型的今天,在知识扮演着越来越主要的社会经济角色的今天,中国的科技出版与学术出版必须走出过度市场化的怪圈,必须去伪存真,戒除浮躁,立足于长远地推出真正有价值的选题和图书。如果没有这种严肃的态度,只凭着小丑一样的廉价推销,中国的学术出版的市场化,将注定是一场悲剧,无论对出版商、读者、还是知识本身!(任翔/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学术出版|499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