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第一时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假如钱学森霍金去做科技成果产业化或柳传志去做基础研究
rrpub12 2012-12-29 13:43
写联想的书很多,我读过几本,均是面世时第一时间读的:联想为什么、联想怎么办、再联想。很多人基础研究行,但是应用不行。其实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适合做基础研究的,就踏踏实实走基础研究;适合做应用的,就踏踏实实走柳传志这条路。
2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某报社招聘
zhanghuatian 2012-12-29 09:06
【某报社招聘】考题是:假设你是秦朝记者,请报道「焚书坑儒事件」。 一位考生答:篝火晚会意外发生特大事故,三百儒生不幸遇难,三十万珍贵古籍被焚毁。秦皇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救,沉痛悼念死难者,严厉查办失职部门,杜绝类似事件发生,现场家属情绪稳定。事故直接责任人中车府令XX已上奏陛下请辞,陛下加恩特旨挽留,罚俸三月,以示惩戒! 总编一拍桌子:就是你了! ps:天朝人才辈出,我等能力低下者只能望而却步了!
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谢有您有大家之病友关怀
热度 2 cosismine 2012-10-30 16:24
感谢有您有大家之病友关怀
说实话,在生理上,我至今各项功能正常,能吃能喝,能跑能跳,能思考能写作,尽管有些不适,还是因为治疗而引起,而不是因为疾病本身而引起。现在想想,不过是一块花生粒大小的一个硬块,还真的能把自己吃了?但刚刚蒙患这种疾病的时候,可以说是五雷轰顶,如临灭顶之灾!在我蒙昧无知的脑海里,有关癌症,总是和死亡直接相连,心理的恐惧比疾病本身更为可怕。 尽管我在第一时间采取了我能采取的任何措施,但也是因为一直心存侥幸,只是巴望着最终确诊不是癌症才能那么积极地治疗。住院前,有人给我发一些有关癌症的信息,心理还是抗拒着的。即使手术后,还巴望着是虚惊一场,医生告诉我是癌症后,我都不相信癌症真的降临了。 癌症究竟有多可怕?我身体素质一直很好,前两年,梁进老师在博客上说她得了癌症了,我去看她时,还有些悲天悯人,觉得她怎么那么倒霉,在同情梁老师,为她可惜的同时,很为自己庆幸,觉得这辈子癌都不会和我发生关系。但癌症还是摸上门了。在没有手术,还没有确诊的时候,我已经非常恐惧,6月2日,手术前的一个晚上,我下意识的就在博客上写下一篇“当恐惧降临的时候”的微博,曹老师立马就问我怎么一惊一乍的,而远处的大师姐也赶忙给我打来了电话,为了不让更多的人担忧,我不得不把这篇博文给隐藏起来。 那时候,在心理上,似乎只有证明自己不是癌症才能得救,而一旦确诊为癌,就等于宣判了死刑。所以,我在网络和朋友间寻求着种种自己不是癌症的迹象和证据,但网络毕竟是虚的,所寻求的东西都感觉靠不住。唯一靠得住的,就是曾经得过癌症的朋友,从她们嘴里要能确知自己没有癌症的话,心理便能够踏实起来。 我生活中有两个癌症病人,一个是梁进老师,一个是杜鹃。我便向她们求助,事实证明,向她们求助是万分正确的事情,不仅帮助我度过了确诊前的恐慌,在确诊后还顺利帮助我度过了癌症心理障碍,转向积极医治并恢复阶段。 梁进老师是博友,我和她因为博客获奖而认识,因为她的疾病而交往。她治疗结束后,我和她个人生活方面都不再交往,在一个学校都不常碰面。我在惶惑的时候,就给她打电话,她电话关机,我就在她博客里面发了个消息,她立马就给我回过电话,详细说了她当时住院的情况,嘱咐一些我应当注意的事情。我相信这些事情她一般都不会回想,只是因为我,她竭力把手术之前所应该注意的事情都告诉了我。当时,我就把我所做的各种检查时间和结果出来时间都告诉了她,梁进老师便按点给我打来电话,嘱咐我该注意的事项。正如大家所感知的一样,梁进老师坚定而沉着,在她眼里,任何困难都是用来克服的,只要有办法,困难在她眼里都不是个事情。她的这种精神在我整个治疗期间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杜鹃是我先前的邻居。30刚出头的年纪。我9月24日去她新居拜访了她,她9月30日就发现了身体的异常,十一长假其间查知是肠癌伴随肝转移,长假后住院,18日做了手术。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是来年2月20日了......再来年,我也得了癌了。她得癌时,忙于治疗,也怕吓着我,没有告诉我,我得了癌,却不得不向她求助了。虽然,在我眼里,她也太娇弱了,而她的病也太重了...... 我联系她是想问问她要不要给长海医院的医生送红包的事。我从此加入她为之祈祷的名单。她同时把何裕民有关癌症是慢性病的讲座发给我,让我不要那么紧张,当时以排除癌症为目的,有一搭没一搭地看这个讲座,就在那个讲座中找着我不是癌症的证据。之后,她经常给我打电话,问我检查结果,医生安排情况,因为我先前看过的医生要出国访问,我不得不找另一个医生开刀做手术,她帮我分析各个医生的特点,主张我找男性医生开刀,后来我告诉她床位比较紧张,没有办法及时住院,她说她先前住院的时候听我校科研处一个朋友说他们科研处和长海医院很熟悉,可以帮着安排床位什么的。她说你这些年科研做得这么好,可以作为科研人才让科研处帮着联系一下。 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她的建议。杜鹃是朋友,所以以为我的科研是个东西,但在校方看来,我不过是电子阅览室一个看大门的,怎么会把我当科研人才?我自己跑过去,说自己是个科研人才,现在病了,要求别人把我当成科研人才看待,别人会不会笑话我还真把自己当根葱呢?所以,也就没有去找领导,自己一个人在那里焦灼着。 不久她就跟我打来一个电话,说她已经和科研处的领导说了我的情况,科研处会帮我联系的。后来还是在科研处同志的协调下,我顺利住院,及时治疗。 我第一天住院,第二天做检查,第三天做手术。杜鹃在我刚到医院就给我送了一个红包。先前问她她说她都没有给医生送红包,我知道她病了时,也没有给她钱,只是拿了些红枣,银耳之类的天然营养品。所以,我自己感觉没有理由接受她的红包,她说她知道看病期间要大把大把地花钱,这些钱虽然是杯水车薪,但我也可以尽情买些营养品。说着放下钱就走,我拿起钱就追,一直追到楼下,杜鹃说了一句,大家都会碰到事情,以后我或者其他人再碰到事情,你也可以来帮助我或者其他人,这样,常来常往,大家不就成了亲人了吗?这句话说得我哑口无言,到城市生活以来,我越来越感到人情冷漠,故园那种亲情和友情越来越被各种利益冲突所冲淡,人与人之间闲谈,真挚的关心关怀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因为利益而引起的各种是非,甚至因为要巴结领导而提职升干,因而秉承领导意志而罔顾事实,甚至肆意篡改事实,我忍不住想起老家,一旦有一个人病了,住院了,家家户户都会派一个人去医院看看,农村里大家能拿得出手的东西都很少,一瓶罐头,一盒点心,都是平时自己也舍不得吃的,拿出来到医院送一份关心给病人,和病人絮叨絮叨,排解排解忧虑,期冀着病人尽快康复。这种传统,到城市后,我以为已经荡然无存,现在重新体会,忍不住百感交集,一场病,在城市的冷漠中,终于找到亲情和友情,从而让我对生活更加留恋。 我做手术那两天,梁进老师也恰好到医院有些事情,顺道到病房来看我,我老公比较怯懦,上手术台前,都是家属鼓励病人呢,我却把他叫到旁边,抱了抱他,说我会好起来,让他放心,并请病房其他家属照顾一下我老公。我到手术室后,梁进老师恰好来看我,就在病房和我老公谈了很久,嘱咐我老公很多事情,缓解了他紧张情绪。看到我从病房出来,嘱咐我情况再不好,也要顶住,她自己还开了两次刀呢。 我自己看病期间,也认识了几个病友,大家都在先后动手术,经过大致相同的治疗过程,面临同样的忧虑,这些忧虑也不只是化放疗的副作用,还有伤口的愈合问题,我开刀的地方一直有个比手术前更大的肿块,心理一直担心是复发转移,就给病友们联系,原来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情况,心理就焦灼就这么分担了一下,减轻了很多,所以大家平时联系很多,没事的时候,经常对着视频把乳房上的伤口摆弄来摆弄去的,有时候也相约一同去医院,见个面,说说一下互相的感受,感觉自己不是孤独的,在心理上,就有了勇气和信念。 在国外,似乎有各种疾病俱乐部,互相之间能够给与帮助和心理支持。好像在上海也有类似的民间组织。但这种机构服务不是很主动,我目前还没有和他们发生关联。人与人之间,到底还是看缘分。即使我愿意提供帮助,别人也未必见得信任,也不见得会接受我的帮助。在于娟的博客中说过这是无畏施,就是别人看到比他更不好的情况,还能坚持着活下来,病人就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对癌症病人而言,我们经过恐惧,穿越死亡,还随时准备迎接死神的再次光临,心理已经足够坚强,也知道该如何面对生死,该如何面对我们的使命,安抚家人,帮助他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如果能帮助其他同样和恐惧斗争,和死亡抗争的人们,则是我们的荣耀了。杜鹃的空间里用这么一段话引领她的抗癌日志:我虽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糟害。耶稣死而复生因而能够救大众,便是人类这种信仰的根源吧。这也是花费这么多的精力,在病中写这一系列博文的原因了,仅仅希望后来者不至于如我般迷惘,恐惧。 癌友们,我们和疾病相伴,但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去克服这些疾病,走向更深刻,因而更为隽永的生活。 梁老师来我家看望时候的合影,正是天热的时候,她汗流浃背......看到她,我就不再恐惧!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398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到钓鱼岛捞鱼去。。。
热度 18 boxcar 2012-9-15 06:45
前几天的某个早上,在CCTV-2的《第一时间》栏目中看到,山东渔民在结束了伏季休渔后首次出海,仅仅捞回来不多的饲料鱼,船老大们纷纷叫苦——“赔本了。”当时俺们立刻就理解为啥会有渔船不远千里地跑到俄罗斯附近海域去打渔,同时也在想,为啥不去钓鱼岛附近海域捞鱼呢? 现在看来钓鱼岛可以去了。因为,咱国的海监船已经过去,这一拨去的还不少。可惜,不是去进行渔政执法的,而是和日本船搞“编队演习”。这种说法其实是“特供”,是必须要说给美国听的。因为“山姆大叔”并不怕中国和日本掐架,就怕日本和中国合作,一起鼓捣出个“亚元”、“亚盟”啥的东东出来。如果真的是那样,希拉里们再说“重返亚洲”,后面就不免要跟上一句“打酱油”了。目前比较遗憾的是,中日双方尽管互相用在用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喊话沟通,但显然还是各说各的,远远没有形成必要的共识。“争议”不但没被“搁置”,反而越演越烈,“共同开发”可能是下一阶段的关键了,开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按照中国给钓鱼岛做出的精确定义——钓鱼(相比之下,小日本命名的“尖阁列岛”显然名不正言不顺,听着好像“奸哥劣盗”),当然很可能是中日双方的渔船竞相出动,在钓鱼岛海域展开一场捞鱼“劳动大赛”。 显然,中国政府和民众目前意识到了到钓鱼岛海域捞鱼的必要性(——近海的鱼太少了!)和可能性(——有海监船保驾护航,敢去了),于是我们很兴奋地看到了如下新闻: ================================================================== 我国渔船即将结束东海休渔赴钓鱼岛作业 2012年09月14日17:18 环球时报 【环球网综合报道】法制晚报报道 据了解,今年9月16日12时,东海区伏季休渔即将结束。13日下午,农业部网站刊登《农业部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就钓鱼岛问题答记者问》明确指出,中国沿海各渔政船艇做好一切出海护渔维权和执法管理的准备。   农业部已要求东海区渔政局和福建、浙江等省渔业主管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护渔维权和执法管理,保障我渔船生产安全,合理利用东海渔业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浙江等沿海省每年进入钓鱼岛海域作业的渔船有1000多艘。近年来,由于日方对我作业渔船的干扰、登临、驱赶,严重影响了我渔民的正常生产活动,造成我在该海域的渔船数量和作业产量大幅下降。渔民对此反响强烈,对日方的无理行径十分愤慨。我国渔民强烈呼吁,要求加大对到钓鱼岛海域作业渔民的指导和护渔维权力度。 ================== 其实, 只有坚持不懈地去钓鱼岛的近旁捞鱼, 直至稳坐钓鱼岛上钓鱼, 才算真正解决“钓鱼岛问题”。
个人分类: 社会|4054 次阅读|31 个评论
想念我的教育硕士导师王玉福先生
tangminqian 2012-9-13 15:00
9月10日是我国第28个教师节。我照例给在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学院(读书时学院叫这个名字,今天上午上该学院的网站,发现在不久的以前已经更名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读书和作硕士学位论文的导师王玉福教授发短信祝贺节日。以往,王老师都会在第一时间回短信给我。这次,却没有收到王老师的回复。我还想着跟王老师通过电话说说话,汇报汇报我的近况,也问一问王老师的近况,就给王老师的家里打电话,电话里是一种没有打通的声音。我感到郁闷了,就直接打王老师的手机,结果手机一直在响,是打通了,但无人接听。我知道王老师的女儿在北京工作,心想,王老师离开新乡,去女儿那里住了?那么,谁知道王老师在北京的信息和联系方式呢?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3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改革还有什么可谈的?
热度 1 zhaodl 2012-8-29 23:47
 关于《编辑部体制改革》的话题,这些天已经淡去,主管部门也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我该说的基本都说了,没有说的和不能公开说的,我今天上午在中心内部全体会上也说了。我现在真的是有一种不想再说话的感觉——发泄之后的疲倦。据说,我博客上收集的相关观点和议论,有领导常常上来浏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应该说已经不错了——无论如何参与了改革的进程之中。   我在第一时间,给《科技与出版》写了个短文——困惑与建议。随后《编辑之友》吕编辑约稿我就已经失去了激情,让他在发表的博文中选中了两篇,我修改了一下交了差。昨天晚上仲主编约我再写,我实在是为难,所以抱歉地回绝了。可是,本来没有打算的、计划之外,今天接到“直辖市”在重庆举办研讨会的邀请,任务是报告——谈谈体制改革。热点,人人抓,这充分体现出媒体人的素质。不能不识抬举,答应了。   讲点什么?我不愿意重复——这是我累得原因之一,也是我不断产生新思想的动力。人都是逼出来的,夫人说我这是自虐。那就再自虐一次了,睡下了,脑子闲不下来,拟了这样几个问题,准备作为讲座的提纲。发出来一方面备忘,另一方面请大家指教。   (1)改革的是出版体制还是编辑部?   (2)学术评价还是学术评价组织?   (3)名与利,那个更贴近学术?   (4)学术出版模式的变幻——谁最尴尬?   (5)适应是生存的基础——如何应对?   请你补充或者留下,你希望我思考回答什么?或者你帮忙回答一二?谢谢!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332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剧字幕组高手写的学英语心得(听力篇)
热度 1 jwmao 2012-7-18 11:39
[转载]美剧字幕组高手写的学英语心得(听力篇)
美剧字幕组高手写的学英语心得,分为听力篇、词汇篇、口语篇,学英语除了一些很棒的技巧的经验外,三位字幕组高人都提到了坚持! 听力篇: 考拉小巫,伊甸园论坛字幕组组长,大家经常看的美剧或欧美电影都是她带领的团队第一时间听译出来的,江湖上有人称之为“大陆听力第一人”。讲述她如何练听力!大家有福了,想提高听力的同学准备好了! 今天写点儿正事。说说该如何修炼咱们的耳朵。此文只针对能力的提高,不针对应试!往往能力提高了,应试就不会有问题! 先说一个基础问题:有一个真理是不变的,那就是——语言是一种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任何一个,没有连续的三个月以上的辛苦付出,是不会有显著提高的。不管怎样的方法,怎样的秘诀,如果你不坚持,是不可能有任何提高的,所以这个得先明确了。 其次再来说技术性问题:该如何练听力。不同人适合不同的办法,没有一套方案是可以做到放诸四海皆准的。所以我只能分享我自己的练习耳朵的过程,然后提些建议。 1、到底应该怎么练听力啊? 我正式开始重视起听力,是从大一开始的。郑老师给我们推荐Step by Step四册书听,于是我就和张希开始每天听这套书。一共四册,我每个学期听一册,用两年听完了这四册书,上面的题都认真做了。 最一开始一定是什么都听不懂的,因为高中之前,我基本没怎么练习过听力,准确地说,那时候不知道原来耳朵是需要练习的。我没有别的办法,听不懂就重新听,用复读机一遍一遍地听,四册书我觉得我听了不下二十遍,听坏了两台复读机,N个耳机,耳朵插耳机插的出水疱,后来换成戴在头上的大耳机就稍微好了些。这套教材很好,因为难度是一点点提升的,所以比较推荐。 除了Step by Step以外,同时进行的听力练习就是听广播。专四有新闻听力,所以我和张希就去店里买收音机,因为是痛下决心要练好听力的,所以我们都狠下心买最好的收音机,接收效果强的那种。 于是,我们就买了全店里最大的收音机,比一般的正常收音机都大两倍,我俩买的一模一样的,只是她是黑色的我是灰色的。于是学校里就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总有两个人拿着砖头大的收音机在学校的清晨走来走去,嘴里还一直念念叨叨。 起初刚开始听的时候,听的是VOA,因为传说BBC很快,所以我没敢碰它,只碰了VOA。第一天听的时候我给崩溃掉了,只能听懂“This is VOA……”。但是没有办法,只能一天复一天的听,不能断开。 于是我就每天像一个石头一样,早晨六点半到八点整,雷打不动,起床听VOA,正好步行去学校。到后来的时候,八点开始上课了,我还偷偷把天线伸出去继续转台听BBC。大家别觉得听不懂很可怕,咱们是中国人,北方人第一次听广东话也听不懂,但是你多听,硬着头皮听,不就也慢慢能听懂了吗? 比如小怡子,她一开始也不懂上海话啊,那么复杂,谁能听懂?但是在上海活了四年,现在小怡子不但能听懂上海话说话,还能听懂上海话骂人,还会说上海话,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别问,你就听。听不懂咋办?听不懂继续听啊!说那么多废话干啥!你就听就行了!只要你别放弃,你早晚有一天能听懂!就比如我,大一一年基本没咋听懂,但是就傻傻地听,在大二的一天早晨,我正在刷牙,广播里好像正在播布什的一个演讲,我突然发现我一字不落的都能听懂了,我一兴奋,就把刷牙水喝了。 后来越听VOA越觉得速度慢,于是转战BBC。第一次听BBC,以为是在辩论会,后来发现,是正常语速,我就给崩溃了。崩溃完以后,继续听,终于发现,要想练耳朵,BBC才是王道。 我觉得跟读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法,他说一句,你就在三秒钟以后重复他的话,你只要能重复下来,你必定是听懂了才去重复的吧。我就那么一直跟读了好几个月。英音和美音都听习惯了,才是真正听力好。光吃美音,不吃英音,那不行。毕竟现在国际正式场合,新闻发布会的同传之类,都说的是英音。 我就这样听力教材加VOA和BBC,坚持了四年没断,当然肯定有过年之类早晨没起来的可能。但如果一般早晨没起来,那么当天的听力我一定会在下午五点补回来。听力,是需要每天都坚持的,一天都不能断,不能断,把它当成吃饭和喝水。耳朵这个东西,你不用了,一定会生疏的。 如果听广播因为条件等没法做到的人,可以上网听,我博客左边有VOA,BBC,CNN,CSPAN等听力网站的链接,进去以后都有在线可以听的。再说一下,我的这个办法,不可能保证都能提高听力,到底可行不可行,完全看你自己的坚持程度。坚持的时间越久,你的听力会越好。 2、我真的认真听了,但是我为啥就听不懂呢? 这是一般人们爱问的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如果听不懂的话,有两个可能。 第一,你练习的不够久。比如小怡子,她如果只在上海待了一年,是不可能听懂上海话的,只有她待了四年,她才能真正听懂。明白? 第二,很可能是你发音不准。听力能听懂东西,是一个语音识别的问题。比如你一直把“尴尬”念成“监介”,那么别人说“尴尬”的时候,你一定听不出来那是“尴尬”。 所以,如果你真的很下辛苦练听力了,坚持了至少三个月以上,你还是一点起色都没有,就也许是你的语音识别有问题,当然不可能像尴尬、监介那么严重的语音识别有误,但只要发音不准确,就绝对可能导致你听差。这样的情况下,就好好补习一下音标一类的知识,让自己首先能把音念准了,然后再听。这样也许会有帮助。 3、我听听力的时候总走神,到底怎么回事啊? 有人听听力总是听着听着就叉了,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如果是这样,就说明你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做事,这样的话,你要是总走神,就算坚持了三个月,其实也相当于只听了3天的功力,没啥大用。 你要是坚持不了,你可以试一下跟读,哪怕隔句跟读,也能保证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因为你要是要做到跟读,就必须使劲听,并努力记忆他的话,这样就可以集中精力了。还有,强烈建议早晨听听力,可以很清爽,不要再睡过去了。 4、给推荐点儿练习听力的教材哇! 这个问题我没什么发言权,因为我用过的书版的教材很少,只有Step by Step和中级听力、高级听力。我练听力主要就是听广播了。 5、咋能通过看电影来练习听力呢?我发现我每次电影看了,但是听力没练。 我自己是在听力练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开始做电影的。我最一开始的听力,并不是通过看电影提高的。我最一开始看电影,也是看中央六台那种的,中文配音,中文字幕,跟英文不沾边。后来才开始买碟看(那个年代还没开始流行从网上下载看)。 买碟租碟的时候就遇到了问题,说的是英文,我觉得我好像似乎能听懂他们说什么,但是底下的字幕翻译却和我听到的不一样,我就郁闷啦,觉得他们翻译的好烂,自己很愤怒,因为很搞笑的东西我都笑翻了,但是我妈看了底下的字幕都笑不出来。 后来就加入了字幕组,一开始没敢尝试听译,因为我对我自己的听力那时候还没自信到那种程度。听电影和听新闻绝对不是一回事,就算你BBC和VOA都听得百分之百了,电影绝对有听不出来的东西,一是因为角色发音各种奇怪,各种口音,二是因为新闻里是正式用语,而电影里是俚语偏多,语速快的时候能吓死人。 你要是选择用电影练习听力,建议最好有听力基础,至少VOA的水平应该能听懂百分之七十。可以选择一部你最喜欢的百看不厌的电影,反复看好几遍,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拖回来重新听,听了五遍以上若是还没听懂,就不要听了,直接挂字幕看看人家说的是啥,看到subtitle以后再分析一下你为啥没听懂,如果单词明明都认识,但你就是没听懂,那八成就是因为吞音连音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好解决,你自己学会这样的读法,下次就能听懂了,还是一个语音识别的问题。 如果你决定用电影来提高听力,那你一定要记住你看这个电影的目的不是for fun,是要练听力,所以别看着看着太高兴,到后来直接挂着字幕一路看过去,那样就没有效果啦。谁最一开始都不习惯看裸片(即无字幕),你得坚持住,哪怕半懂不懂半猜半懂得也得看完,多看几遍,多听几遍,就明白了。然后再外挂字幕看。 6、为啥电影里总有听不懂的东西? 这个问题我专门问过阿比大叔,就是我最最崇拜的听译牛人,他的答案就是缺乏对画面的分析,在短短两分钟左右的预告片里,很有可能突然插出来一句莫名其妙的台词,这个时候如果能仔细分析背景画面,就能分析出来很多剧情。这点我做的很不好,因为每个预告片里,总有那么一句两句我听不懂,郁闷的要死。还是缺乏练习,得多练多练,啥时候电影能看到阿比大叔那个水平,我就开心了。所以我还要努力! 再强调一遍,语言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捷径而言。(有捷径,书山有路勤为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都是硬功夫,你什么时候不狠下心死练,是不会有实质性提高的。 我想起了XDF一个老师说的经典的话,能力提高的最大捷径就是努力,但是努力最痛苦,所以很少人能走成捷径。So,如何提高,其实人们自己心里都清楚,但还是会期望度很高的去问别人该如何做,当得到一个答案的时候,自己又失望,怪人家没有把“真经”传授给你。但其实,世上根本没有什么真经,没有秘诀,唯一有的,只有一日一日的切实付出。如果你能疑虑的少一些,付出的多一些,你的听力早就上去了。(说得多好啊,还说自己语文不好,让本人汗颜了!) 所以,赶快抓起任何一个材料,只要是native speaker说的东西,开始练吧。时间很宝贵。Hard work counts,其他都是扯淡。
32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实验后的思索
xysw2010 2012-4-12 10:16
近日,我频频在做一定的数学实验,之所以“频频”是因为没有得出理想的结果。然而,在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包括推导论证,查阅参考,自我修改,编写代码,运行调试,老师提示,返回原文,再次判断,最终得出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有新鲜、辛酸、欣喜。新鲜是兴趣带来的,辛酸是中途附加上去的,欣喜却是最后换来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再次有了一个自我理解的事实依据。 数学问题的成功探讨每次都会让我充满激情,就好比在我积极学习之余看了一场刘翔110米栏夺冠视频的现场直播,刺激,惊险,它总会带来一种莫名的激励,使我保持至少一个月的高涨的学习情绪。我喜欢所研究和学习的领域。 过程有时候是很辛苦的。除了大量的工作需要重复去做之外,更要忍受问题本身带来的那种“寂寞”,因为除了自己和老师,几乎没有其他人可以在第一时间能对我的问题起到任何催化作用。此时,心境、心态摆在我的面前。时常告诫自己:心境需平和,心态需平稳,曙光总会出现,我相信自己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但是,我不喜欢在我工作时候有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其他同学问我的一些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思考解决的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去思考而要等着问别人给自己一个方法和结论呢?与我的问题没有契合点却要多次耽误我的时间,不喜欢。 当问题出现一个突破点时,当代码调试成功时,当得出的结论受到认可时,如滴滴甘露润禾苗,一个字——甜。 阶段性的总结像一个加油站,它会赋予我们无穷的能量。坚定学习态度,坚持学习方法,多观察,多思考,多与老师交流沟通,下一个问题的解决也会像这次一样,伴随着同样的一个周期。 让我们继续吧!YES,WE CAN!
2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六点准时响起的铃声
longfo 2012-3-28 23:25
【一】 秘密是我发现的。那天我提前回了家,给女儿拿演出服。 在第一时间,我把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叫到了一起,分析情况:母亲抱着电话神采奕奕,坐在沙发里的姿势和说话的语气都显示这样的电话不是第一次,而且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 母 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分析后我们姐弟四人一致这么感觉。父亲去世十年了,我们是看着母亲怎样在忧戚里度过这十年的。我们一直自豪地以为,这是父母情深的表 现。所以很多人劝过我们姐弟四个,给母亲找个老伴吧,老伴老伴,老来伴儿嘛。我们姐弟四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母亲想做别的什么都可以,就是找老伴这事我们 坚决不同意,那是对父亲的侮辱。 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别的理由,比如我们对父亲近乎完美的记忆,对母亲一直那么勤劳那么贤淑的敬佩。刚开始我还 犹豫过,因为母亲一直舒展不开的眉头。但女儿的出生让我很快就坚定起来,因为两个姐姐和哥哥生孩子从来没动过找保姆的念头,母亲把几个孩子带得一个比一个 健康、漂亮。我承认,我私心重一些。 就是怕母亲孤独寂寞,我们给了母亲一大堆建议,社区老人馆、秧歌队、夕阳红舞蹈班、老年大学,等等等 等。母亲似乎是怕我们失望,就不太热心地选了个老年大学。为了免除母亲可能产生的落寞,我们四个排除万难,相继把家都安到了一个社区,每到周末,就是全家 大团圆。我们觉得,应该万无一失了。 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就在她上老年大学一个月后。 说句实话,尽管那天发现秘密时我是匆忙的,但我还是为母亲脸上菊花般的灿烂而震动。印象中,母亲有十年没这么笑过了。 【二】 可是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我们姐弟四人的沉默还是让母亲一下就明白了什么。虽然后来我们极力掩饰着,但母亲脸上的黯然还是晦涩得让人心酸。 那天母亲没什么胃口,一直是心不在焉地看我们吃。在六点的钟声敲响时,母亲动了动,神情不自然地朝时钟看了看。这会,电话响了。没谁去接,全家似乎都默契地预示到了这是一个什么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 他们定的这个时间还真是不错,六点钟,平时这个钟点家里是只有母亲在的。一般情况下六点钟我们还在下班的路上,孩子们在放学的路上。这会母亲多是焖好了饭,烧好了菜,坐在无聊的电视节目前等我们回家吃饭。 从这天起,我们姐弟四个轮流开始了跟母亲的谈心。我们不直触主题,我们没那么笨,只是抒发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无限依恋。 车轮战很快就有了效果,母亲跟我们说了她的那位老年大学同学。她们俩各方面都已经商议好了,谁去谁家过日子,不办证书免得出现遗产纠纷,甚至连怕给我们添麻烦而不举办喜事的细节他们都取得了一致,只等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表态。 没用我们表态,我们其实已经表态了。之后母亲向我们保证,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这事到此为止。 【三】 侦 察了一段时间,我们总算放下心来。只是每天的六点,电话仍是准时地响两声,然后就停了。周末周日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六点钟电话一响,母亲就回自己屋里了。 我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背着母亲我们找那位老人谈过,这是老人唯一的要求,似乎也是他放弃的交换。每天六点,电话准时响两声,再挂了,就是他打来的,两声 代表着他的平安。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此动容,有时,我们甚至感觉得到自己的残忍。 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快就影响了健康,身体虚弱 下来,精神更是委顿。她一直就像一张弓,把孙子孙女一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衰老下去。在病中,母亲念叨父亲的时候特别多,这让我们很欣慰, 因为我们姐弟四人的孝顺让很多人都看到了,感动了,所以母亲走得很平静。但生离死别还是让我们仔细翔实地品尝到了那句话的滋味,无论你多大年纪,只要失去 了母亲,你就是孤儿。 已经很久了,每天六点,电话依旧准时响起。这常常让我们无地自容,更增添许多悔恨。有很多次我都有在第一声抓起电话的冲动,但听从哥哥姐姐的话,我用一种愧疚倾听着代表平安的电话声。 【四】 有一天,六点的钟声和电话依旧一同响起,但两声过后,电话声丢弃了钟声,顽强地持续着。愣了很大一会,我才迟疑着拿起话筒。是老人的女儿,在电话里她泣不成声。老人脑溢血,在昏迷中一直叫着我母亲的名字。老人女儿的意思很明显,希望我母亲能去看她父亲一眼,只一眼。 我按捺了半天,才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我母亲已经去世半年了。 从此,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只是每到周末,我总爱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默默无声地,什么也不干。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惊忪地轻颤一下身子,习惯地看一眼电话。 我总是盼望它能再熟悉地响两声,只两声。
1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亲情至上---一直萦绕在脑海的幸福瞬间
热度 4 glmahuixue 2012-3-17 14:54
我们是否记得从什么时候,不再跟爸妈撒娇?我们是否记得从什么时候给家里打电话只习惯打到老妈那里,而老爸只是安静的旁听?我们是否记得从什么时候,跟老爸的心里话越来越少,只剩下问寒问暖,只有大事的时候商量请教一下?我们是否注意到了每次仅有的几天假期回家,忙里忙外那么多应酬,却单单忽略了老爸那留恋的期盼你停下了陪陪他的瞬间的神情?这样心酸的瞬间太多太多。 每次回家姨姨姨夫都留我吃饭,被拒绝的多了,他们不再留我,只因为他们明白,我回来应该第一时间去看他们,但是第一顿饭却应该陪爸妈吃,尤其是老爸——一个不爱表达感情,但感情却很细腻的人。姨姨姨夫老说我,想的太多了,说你一年不在家,人家照样过得很好。没错,只是只有我们漂流在外的儿女方只那家的感觉,只爸妈深深地思念与默默的关注,只是这常常被我们自己忽略,而当回到家中不能再将这点滴忽略。 2012年这个寒假,我过的异常幸福,幸福的像个小孩。脱离这个寒潮的地方,炕上晒着太阳,看看书,陪爸妈闲聊,调皮的逗逗他们,每早醒来跟老妈就那么躺着聊啊聊,直到老爸喊一声该吃饭啦,娘俩也该起来了吧,呵呵,跟老妈对视一下,赶快殷勤的问问老爸给做什么好吃的啦,每每没有食欲,但看着老爸已经做好的饭,那么骄傲的看着我,我只能偷偷跟老妈吐下舌头,硬着头皮装作香喷喷的吃上些,看着老爸满意的笑容,我也笑了,经常跟姐姐说,爸妈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小孩子了,需要哄! 每次我回家,家里变得异常的温馨,终日不着家的弟弟也会赖在家不出去,虽然装高傲不跟我们玩,从来不打扑克的老妈,居然非得拽着弟弟去买扑克打牌,哈哈,看着弟弟再三推不过老妈的软磨硬泡,全家人都开怀大笑,笑的好开心,好幸福。 今年的正月十五特冷,本来在外呆久的我只愿意呆着家中晒晒太阳,安静的享受家中的一切,可是抵不过姐姐再三的邀请去她家看红火,我跟老妈决定去了,看着老爸不舍的样子,可是姐姐盛情难却,老爸总不能跟姐姐吃醋吧,哈哈,(老爸没那么小气),可是走到公路边迎面刺骨的寒风,硬生生的改变了我的主意,我毅然回家了,老妈也另行去处,老爸看见我灰溜溜的回来,那个得意又满足的笑容呀,至今记得,我好不委屈,蜷缩在炕上的太阳底下格外温暖,撒娇的喊着“老爸,我饿了,嘿嘿”那表情估计是赖死人,不偿命的感觉,老爸宠爱的问要吃什么立马准备去做。“不用麻烦了,一会吃午饭,咱家有梨吗?”一个梨子放在跟前,我又得寸进尺的看着老爸,指着牙齿,嬉皮笑脸的笑着(本人刚整完牙齿,咬不动),老爸会意的给我一个打人状,一会碗里放在切好块的梨,还不忘说一句,吃完爸再给你切。那种幸福感,你能体会吗?我是一个二十五岁的人了,还有机会得到老爸如此的宠爱,就如同我上小学一样。事后,我骄傲的告诉姐姐,她急的说我如此欺负老爸,其实我懂,爸妈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在爸妈面前装个耍赖的小孩,只是多说情况下,我们没时间,也没有了这份童心,让那至亲深深的埋在了心底。 在我反会学校的前一天,我决定先去姐姐家直接从她家走(姐姐也是如此的牵挂我),爸妈争着要送我,本来不想劳烦二老,可是他们那份爱子之心,让我直接要求都去送我,老妈很顺理成章的陪我在姐姐家过夜,可是老爸得回家看门,一个人出来送老爸,那种心情很复杂,不想把场面搞得太煽情,我宁愿更轻轻松松说再见,一路我挽着老爸的胳膊,走在商业街上,竟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只是那样紧紧的挽着,老爸说想吃什么给我买点路上吃的,以后在外就得自己买了,其实路上的吃的,我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可是我还是满心的要了,陪老爸逛了他一直没有逛的新商场,买了自己想吃的东西,我想这样他会安心很多吧,终于送老爸上车了,看着他站在公交车上的人群里,我站就站在车下,我忽然希望车快点开走,我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一刻,挥手再挥手,还是那自己感觉天真般孩子的笑“老爸,我很快就回来了,暑假等着我啊”只有我自己知道眼角已经湿了。 以前火车上都是坐票,这次是卧铺,异常的安静,也许没有了硬座车厢的吵杂和旅伴,这一路显得异常难耐,刚走出北京就想家,前所未有的想,躺着那里,听着火车的轰鸣声,迷迷糊糊中,感觉自己越飘越远,离家只不过几个小时而已,就感觉如果隔世,走出家门,我将再不是那个幸福的小孩,自己将面对风雨,那一夜几乎失眠,真的有愧那张卧铺。 前几天打电话回家,听着老妈平静且慈祥的声音,是那么的有安全感,听到那个声音,我在外无论什么事都有了信心,我知道无论我做什么,都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可是当我妈平静的说着她自己在前几天的一个晚上难受的差点没熬过去,我几乎心跳停止,她却犹如在说别人的事情,我知道老妈一直身体不好,可是从来没有想过她可能会离开我,那一刻我哭了,对电话里的老妈说“妈,我好好害怕,真的,好怕”。能听到她和平和的微笑,就如我趴在她怀里,她抚摸着我的头说:“别怕,妈会好好照顾自己,怎么说也得活到六十岁,等到你们都成家了。”我再也忍不住,安抚了几句,匆匆的挂断了电话。那一刻我觉得妈妈真的好坚强好伟大,居然能忍得住不哭。 得知险些失去老妈的那一刻起,我觉得无比害怕,我想了很多很多没有妈妈陪伴的景象,那时的我该是多么的孤苦,多么的可怜,从那一刻起,我会想起了那家中点点滴滴传递的幸福瞬间,幸福画面,那一刻起,让我放下了很多生活中以前认为的痛苦,包括爱情,那一刻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我的一切源于什么,我做的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我的生活的价值为了什么。一个人的抱负有多大,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没有了那至亲至爱,一切的一切都将是灰色的,没有了它应有的色彩,我只知道,我需要那小小的幸福,我需要那个小小艰辛支撑起来的家,给我的强大的力量,我需要那个永远都不会抛弃我的避风港,我明白,我离开了谁都能承受,除了我至亲至爱的老爸老妈! 及时行孝,珍惜幸福瞬间!
个人分类: 情愫|4290 次阅读|8 个评论
狙击OR阻击?
热度 4 boxcar 2012-2-1 08:18
狙击OR阻击? 吕 喆 刚才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CCTV-2 )的《第一时间》,屏幕左下角出现了“狙击镉污染”的字样。广西柳江流域出现镉污染这个事情估计前 2 天大家都从各网站的首页或新闻提示中看到了,报道和评论已经很多,本文不必再对此多说什么。其实我在这里想说的,还是用词问题。我觉得,在这条新闻中,用“狙击”这个词不合适,用“阻击”或许更恰当。 根据网上的解释,“狙击”是“ 埋伏在隐蔽处伺机袭击”【 1 】;“阻击”是“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调动兵力或向前推”【 2 】。准备发动狙击时,狙击手首先要藏好,然后在目标出现时忽然出手力求一击使之毙命。近现代战争常用准的狙击武器是精准的狙击步枪,进行狙击的狙击手也不是普通战士,而是枪法好、耐力超群、心理素质强悍的特等射手。展开狙击作战的阵地往往也要预先认真准备,既要便于隐藏不被敌发现,又要便于发挥火力,更要能够在完成狙击任务后迅速转移。狙击的时间越短越好,必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打完一枪就得赶紧跑(否则可能被敌方火力覆盖)。狙击作战兵力不大,通常是以单兵或小组(有负责打的,有负责观察的)进行的。狙击通常尽量选择较高价值的目标,例如敌方指挥官或关键人物(机枪手等)。在战争中,狙击作战在阵地战时较多地采用,是阵地战阶段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的主要手段。 相比之下,阻击与狙击有很大的不同,阻击作战似乎没有狙击这么多的讲究。阻击的作战目的是阻滞敌方的运动和进攻,因此阻击阵地选择上有时不是由阻击方能够主动选择的,而要视敌方的作战意图而定。阻击战进行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好是打多少枪都没动地方,把敌人死死地钉在路上不能前进是阻击最理想的境界。阻击的兵力和火力与狙击不同,原则上应该是越多越好,要有一定的纵深和层次,以避免被轻易地突破。在进行阻击时,不必怕暴露目标,有时反而要虚张声势布设些疑兵。 从上面这两段对比来看,狙击和阻击不是一回事儿,虽然二者有联系,在阻击作战中可以采取狙击的战法,有些狙击的目的也是为了限制敌方的行动。很显然,对于江河水污染这类事件,人类是无需偷偷地躲起来准备伺机去发动袭击,更不必对治理方案掖着藏着不让人知道。相反,遇到这类事件,需要的是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地动作起来,在污染团经过的水域和地区层层设防,严防死守,把它“消灭”在半路上,不要危害下游的人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付江水镉污染这样的东西,需要的是“阻击”而不是“狙击”。 顺带说一下,刚才去百度查词义,发现“狙击”词条下面的文字远远多于“阻击”,或许是由于有关狙击的影视作品太多了,所以很多人在需要使用“阻击”这个词的时候,不自觉地去选用另一个字形相近、但内容往往并不靠谱的词——“狙击”。 参考: 【1】 http://baike.baidu.com/view/350578.htm 【 2 】 http://baike.baidu.com/view/94643.htm
个人分类: 军事|10874 次阅读|11 个评论
海龟的境界与堕落- 武大郎开店
热度 3 goalone 2011-12-10 04:05
院士的选举是两年的大考,角逐者无论当选与否,都会交上一张有形或无形的考卷。 选举也是一面镜子,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人生百态,许多人因此也现了原型。 当年,张铁生交考卷的同时,不忘了为自己争夺受教育的机会,还要附上只言片语,说出自己没有考好的冤屈,在那个历史条件下,本无可厚非。这样的历史也会重演。科学网上的著名千人,在另一千人落选后的,以博文的形式,第一时间发表了“只言片语”,为自己的同行鸣冤叫屈。此文在科学网第一次出现时博文的名字,张铁生们是想不到的,居然是“武大郎”。 这样的名字,如果最终出现,想必会叫这许许多多的迷们,在忙着去数CNS文章篇数的同时,大呼解气。 原本支持海外谋得终身教职的人,回国发展,能为国内学术界注入清风,带来国际规范。不料却给学术江湖带来的只不过是另一场,争夺有限资源、角逐名利的血雨腥风。 做生物的千人大牛们,你发表愈多的CNS文章,不是说明你智商多高、有多天才、比别人多么聪明,只是说明了你比你的同行"烧钱"的效率高而已。 听到了吗,科学网上窦娥们发出的冥冥之音,你们比他们冤吗?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193 次阅读|5 个评论
真有“终结者”潜质啊
热度 3 pingcn 2011-8-5 17:19
以前听某人说“有些女人简直就是男人的雄性荷尔蒙的终结者” 当时我快笑倒了,他用“终结者”来形容不解风情、让男人倍感无趣的女人。 如今,突然发现我也很有这种“终结者”的潜质—— 1.如果我发现他错了,我基本上会在第一时间直接指出 -- 多打击男人自信心啊! 2.如果争论一个问题,不会为了照顾他情绪而放弃立场 -- 多不给人家面子啊! 3.不解风情,尤其对心理上不接受的人,轻则无视,重则反讽--多不温柔啊! sigh 再这么下去,我可就完了。呵呵……
50 次阅读|5 个评论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热度 1 dtiger009 2011-4-28 18:11
从小到大一直是个很执着的人,认准了的事情就会义无反顾的做到底(不过并不太偏执,但凡如果有长者善意的提醒发现自己已错,必然也会积极改变)。 我常说,自己就一根九死还魂草,逢大事不能超常但也不大会意外,总是不偏不倚的恰巧刚刚好,fit for it!这人生一路跌跌撞撞,懵懂中走到今日,猛回头,昨日如梦! 今天收到本年度最给力的消息,心情颇为激动,第一时间短信让陪伴我走过艰难的挚亲知道!这是最给力的五一礼物,让已经在藻海中沉溺多日的自己畅快的呼吸!在经历了年初的种种不顺、打击、失意之后,终于云开雾散,撒下清晨第一缕曙光,我仿佛囚禁良久的鸟儿第一次嗅到“自由”——清新淡雅的芬芳,贪婪的吮吸春的明媚!尽管尘埃还没完全落定,但这压抑不住的喜悦却让我有不得不提起笔一写心头快意的冲动! 怎么能忘记好多天的担心、忐忑,命运又一次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不能由自己主宰的无奈!我小时候老迷信人定胜天,the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If the dream is big enough ,the facts don't count"后来随着阅历递增,慢慢体会到 中国古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经典,就是观今天之幸运,也远非自己努力就能完成,多少蟠综错杂的巧合的叠加才让我走到今天。 哪怕是此前的三个月、半年、一年我又何尝想过今日的局势?大学早已经让我明白“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只给予有准备的头脑”,今天的一切都是一年前不曾想过的! 然而当几天前突然知道幸运来临时,我都不敢相信,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但那时一切都只是雏形,还未为可知。同时也知道这幸运也极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瞬间,明日黄花。眼睁睁看着唾手可得的幸运却无能为力,人生的不自由大抵如此。 今天和老大一起分享快乐,感叹良多。 前几天漫长黑夜的无边无际还如噩梦惊魂,但新的征程已经吹响号角! 我的答案只有了一半答案,还有一半未知。剩下的一半还是取决于我自己努力和外界影响的协同演化! 在自己的位置寻找意义,活得骄傲而清醒!
3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心养护你的导师
热度 7 liluyuan 2011-1-31 00:19
最近的英国自然杂志(Nature 469:570,2011)有一篇评论,标题是“精心养护你的导师”(Nice title, isn't it? ),讲研究生对自己的学业进展的责任。说的基本都是我平时对学生说的话。 学业进展的责任主要在于学生自己。导师们就像一架超负荷运转的机器,是需要精心保养的。他们一般都很忙,忘掉学生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很正常。对自己的学业负责的学生应该做到的事情大致有三,罗列如下。 1,约见导师 学生自己应该主动约见导师,讨论学业进展。事先应该通过e-mail给导师提出几个可供选择的时间。如果老师有临时变动,立刻跟他/她约下一个补救时间。约见时,除了报告进展外,还要讨论下一步的目标。约见结束离开之前,跟老师商量好三个月到半年后的下次约会的大致时间。讨论内容要仔细纪录,回去后第一时间里整理出一个备忘录,e-mail 拷贝给导师。 2,给导师的书面报告、文稿 给导师的书面报告的首页要附加一页给老师的提示:报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关键内容在第几页,这是第几稿,老师或别的审稿人上一次的反馈要点以及自己的答复。如果此事有死线,提醒老师死线日期。 3,提问题的同时要提出答案 约见导师、或向导师提交书面报告时,决不能只是提出问题、企图向导师索取答案。学生必须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或假说、可能的解决办法及理由、补救措施、二号方案,等等。切记,切记!
7745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且慢“第一时间”并请保持非“零距离”
boxcar 2010-4-5 08:07
俺本家吕乃基老师日前曾写了篇题为第一时间和零距离的博文【1】 ,很可惜,当这篇博文出现在科学网的时候,我正在回老家过清明节的路上,结果没有赶在第一时间和俺本家的这篇新博文零距离接触。昨晚回到自己家后,赶紧上科学网看看有什么新博文时,匆匆读到了这篇博文,立刻写了条关于CCTV-2的第一时间的评论,今天看到本家在回复中的意思是应该写点儿续集啥的,碰巧我对这俩词儿也有些感触,就冒昧地来个狗尾续貂,接上一段下文。 在当下中国,一个好词儿一旦被发明出来,用不了多久就能让你耳朵听得磨出茧子、眼睛看得要起白内障、想起来肚子就泛酸水儿......总之两个字腻烦。我觉得第一时间和零距离这两个词夸张得有点儿让人难以忍受了,大家却仍如此喜欢滥用下去,这就难免让人感到腻烦,我今天要说,且慢第一时间,并请注意保持一个非零距离。 在信息时代,任何事件的发现及其消息在随后的传递似乎都变得奇快无比,所以搞媒体的人喜欢吹嘘第一时间,可能意在彰显其动作神速,突出零距离,更要表示不但消息渠道广泛,而且触觉灵敏,和当事人套得瓷实,关系非同一般。 其实,如果换个角度看,第一时间和零距离也不值得太过提倡。相反,第一时间不可避免地透着某种忙乱,而零距离多了,更难脱近视眼的尴尬。 我们不妨追问一句,第一时间之前是什么?答案或许是第零时间OR负时间。事实上,许多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个过程,人们看到的是爆发那一瞬间,却很少有人事前就已经关注到了此前更长时间里造成突发事件的问题或者矛盾的积累过程,如果在负时间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很多突发事件根本不会发生,第一时间的忙乱或可避免。古时候传说的上医医人于未病,就是这个道理,防微杜渐把小病消灭在摇篮中,把亚健康或慢性病调理成健康,不是比抢救及时更好么!如果事件已经发生了,有关部门或主管领导在第一时间就赶赴现场,媒体记者们也于第一时间端着长枪短炮的摄影摄像器材与采访话筒冲上前去,大概都能充分体现他们的敬业和负责。但是,如果事先没有预案,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决策和行动是否合理有效有时也是个问题,有时或许先稳住神、弄清了情况再动作更为妥当,当然,这样就不是第一时间,而是第二甚至第N时间了,肯定要在第一时间挨骂的。如果我们细心地对一次突发事件进行完整的跟踪关注,就会注意到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回的报道可能不够准确,做出的评论有时也是值得商榷,如果因此出了问题也是忙乱惹的祸。 有没有比零距离更近的距离?答案或许只能是负距离了。就如我们可以扬言和某人零距离接触,但了解到的最多也就到可以表达的层面。要是一定想搞出个负距离的新闻报道出来,只怕要上些专业技术手段,来点儿什么X射线CT成像、THz扫描、B超、核磁共振再加上种类繁多的内窥镜和化验了,这么一番折腾下来,没病也能给人找出病来,但是,这样有意思么?刨根问底儿刨到这个层次,确实可以搞出不少狗仔队级别的新闻(诸如XX明星怀孕、XX名人患病之类),但后果是误导受众去关注这些其实没多大意义的细枝末节,却忽视了一个人的全貌或一件事的整体全局,而全局的思考和把握恰恰是最为重要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关注或者一件事的观察和了解,保持一个适当的非零距离也许会更好。 总之,真正的智慧总还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空间的延展的,我们面对一个个第一时间,不妨多想想前因后果;在每一次靠上去准备零距离接触之前,请先来个远景观察、留意一下全貌。 ~~~~~~~~~~~~~~~~~~~~~~~~~~~~~~~~~~~~~~~~~~~~~~~~~~ 【1】吕乃基, 第一时间和零距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390
个人分类: 文学影视评论|5548 次阅读|10 个评论
第一时间和零距离
lvnaiji 2010-4-2 18:21
吕乃基 不知从何时开始,第一时间和零距离这两个表达时空的概念便日益频繁地出现于媒体、领导的报告,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或许零距离还能找出渊源,那就是米卢率队时,一位女记者随时随处对米卢的采访,其结晶是《 零距离 李响与 米卢 的心灵对话》。 这样的关系后来即被称为零距离。后来的媒体、栏目,不少即以此冠名,以表明自己对事件、对象、人物的了解之深、之清、之透、之细。一句话,之真切。读者、观众、听众由此所闻所见也就是事件、对象和人物本身,媒体,乃至主体自身已经隐去。 果真如此?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不存在无理论预设、无观点偏见的中性观察,不存在不经解释污染的纯粹的事实。从原材料的选择、剪辑、编撰,到后期制作和播出,无不经过道道关卡、审核,即使最后环节,马斌读报,或者南京的韶韶,也都打上了个人的烙印,或者说拉开了与对象的距离。那么撇开媒体,你我直接去看,是不是零距离?依然没有!不去说别的,就是晚上家人对电视遥控器的争夺即可见一斑。个人的亲疏好恶是如此强烈,这也就罢了,而且还要强加于他人,特别是子女,多半是为你好!行笔至此,也就理解审查部门的一番苦心了,电影也好,谷歌也好,之所以这样或那样审,不都是为我们好! 零距离?我们多半只能在李响搭就的洞穴中看米卢,在媒体的万花筒中看世界,在审核留下的缝隙里看衍射,在自己构建的洞穴中看社会。然后来判断,究竟是鹿,还是马? 第一时间同样雷人,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这一词汇的出身、来历或词源。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第一时间就在第一时间悄然来到人间,特别是来到中国,或眷顾中国。甫一降生,就在第一时间传遍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实在没法查找其出处和案例,只能跟着感觉走。感觉上,官方、上级似乎用的更多些,或者说喜欢第一时间。社会上若有形形色色的风吹草动,领导十有八九于第一时间指挥或处置或发表重要讲话云云,警方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维持秩序,驱散围观人众,还有诸如此类。有谁知道,第一时间究竟为何时?记得好像还看到过这样的报道,在接到报警后两小时,警方于第一时间。至于那些围观者、自发救助者,以及报警者,他们大概不能算是第一时间在场,或者即使在场甚至当真零距离,那也是不明真相。譬如说,当年哥伦布就是在第一时间发现新大陆,而那些土著,当然是不明真相的围观者。 由此大概能总结两条,其一,第一时间,只能用在原来不在场者。理应如此。若一直在此,只是时间的延续,又何来第一时间?其二,只能用在较之原住民的地位更高者。至于围观者等与原在场者的地位无异,不分高下。一旦高阶人员来到此处,无论之间相隔多久,一律第一时间。在第一时间的光辉之下,民众还能否要求高阶人士给出确切时间,还是否有权知道确切时间? 不过似乎并非如此,官用,高阶用,民间照样用得。譬如在下,在被追问时往往祭起这一法宝。夫人交办某事项感到本人有所延误便问罪下来,回夫人话,我可是第一时间就。 嘿嘿,这就是第一时间之妙。 立即、马上、即刻、立马、当即、立刻,还有说时迟那时快,等等。这些词汇已经沿用了千年之久,何以一夜之间就被第一时间盖过了风头? 第一时间,妙就妙在 实际上不是立刻! 起码还要调动交通工具,还要耽误时间吧,或许手头还有、正有事情要办,而且更为重要,而第一时间之事 实际上可能要 排到第二、甚至第三位。但只要说是第一时间,这些背后的过程、细节、排序,便得以遮蔽、蒙混过关,甚或一笔勾销。而且即使实际上延误了,依然是第一!感觉真好,双赢! 什么第一时间?正沾沾自喜之时,夫人却不买账,紧追不舍。我吩咐下来是十点钟,你是几点钟去办的?把时间说清楚! 结果是:双输。列位,为了河蟹,第一时间,又何必点穿?! 第一时间不是立即,第一时间就是在客观上没法给出,主观上不想给出确切时间。 每年都有中榜的词或字,如被。零距离和第一时间为何无人提及?莫非这就是洞穴?
个人分类: 杂谈|4333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0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