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项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科学家称仅1/3时间做科研 每年申请项目需4个月(ZT)
pandalaicko 2010-8-2 09:00
这是从新浪看到的新闻,原帖地址 如后 :这种状态,似乎每位科学网的博主都似曾相识。 吴雨(化名),研究员,45岁,2005年回国,现任某国立研究所课题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该课题组目前有数名正式人员(包括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10多名硕博连读的研究生。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以下反差依然令人尴尬。   2009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51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却寥若晨星;2007年我国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总数已占世界第二位,但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屈指可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多年空缺;2008年全社会RD(研究开发投入)总量就达到4570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0多倍,但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60%   造成这些巨大反差的根源是什么?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一点:科技体制。   他们认为,虽然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至今仍有一些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困扰着科技人员。在国家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日益需要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目前的科技体制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当如何破解?科技视野版从本期开始,推出系列报道,尝试深入探讨。   编者   ①一年当中,能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   记者:作为课题组的组长,您工作一定很忙?   吴雨:真是很忙。我是2005年从美国回来的,感觉一天都没有停下来过。周末、节假日、休假,对我来说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不光我这个课题组组长忙,组里的另外几位同事,也都和我差不多。   记者:那您一定觉得非常充实?   吴雨:事实并非如此。我目前的心态,更多的是紧张、苦恼和焦虑。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一个星期下来,难得有一整天能安静地坐下来,看文献,做实验,写文章。   我粗略算了一下,一年当中,大约1/3的时间用来申请项目,1/3的时间处理各种杂事;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   ②从准备申请项目到正式填表,再到答辩、中期评估、年终汇报,一年要花去四个月   记者:申请项目需要那么多时间吗?   吴雨:今年我们组申请的项目比较多,共有6个,分别来自财政部、科技部、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每年2月份我就得安排申请项目的事儿,和相关的人员联系,或是组成自己的团队,或是让我的组员加入别人的团队。按照规定,同一个经费来源每个人姓名在在研项目中出现一般不能超过三次,我就得和同事们商量,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我们的有限名额:向哪个部门申请哪些项目,哪个参加别人牵头的项目,哪个我们牵头并邀请其他组成员参加,等等,然后分别准备申请材料。   记者:申请材料包括哪些内容?   吴雨:虽然申请的部门不同,但项目申请表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国内国际研究现状,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题组的研究基础,研究人员的介绍,经费预算,预期的研究目标(包括要发表多少论文),等等。   其中最费精力的,是经费预算。每一个项目的经费包括十来项: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等。每个项目的经费用途都规定得很严、很死,要求必须精准预算,因为项目结题验收时要一一对账,如果对不上账,就很麻烦。   但是你知道,科学研究存在很多不可预见性,真正做实验的时候一些费用很难控制,不知道什么时候要花什么钱。所以申请项目时我和同事必须像专业会计那样,精心算计每一笔钱。   记者:您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吴雨:当然忙不过来,组里的业务骨干和研究生,都要帮着一起写。2月份基本上都用在项目准备上了。3月份是最忙的时候,要完成正式的项目申请书填写, 然后签字、盖章,递交给有关部门。有些项目如自然基金委的优秀群体项目, 还要先经过预答辩,通过后才可以进一步申请。4、5月份, 是各种项目函评的时间。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单位将根据函评意见,决定是否给与资助,或进入下一轮答辩。我也得花一些时间,帮助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评审一些项目。6、7月份,一些重要的项目,比如财政部的仪器设备项目,自然基金会的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科技部的973项目等,要准备答辩。为能在专家评审时提高通过的几率,需要先在所里搞答辩演习:申请牵头人试讲,所里请几个专家来听,听完了提意见;然后再修改、补充,必要时要安排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组一般搞一两次就行了,听说有的组要搞三四次、五六次。   记者:答辩结束后,项目申请的事就完了吧?   吴雨:没有。项目申请如果没通过,前期的这些努力就白费了,明年再重新来过;如果运气好,项目通过了,紧跟着就要填写资助项目计划书,详细填写每年的研究计划和预期进展,并按照项目实际批准的经费,重新制作经费预算表。   项目短的两三年,长的四五年,每年要搞进展汇报,中期要进行评估,结题时要搞验收。所以到了每年的11月、12月,就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向所里或有关部门汇报进展。我们的六七个在研项目,断断续续下来,也得花去大约一个多月时间。   ③每个项目经费都比较少,而且吃了上顿没下顿,如果申请的项目不够多,课题组的生存就成问题   记者:没想到要在项目上花费这么多时间。   吴雨:更令人苦恼的,是这6个项目实际上是来自同一个研究课题,只是名目不同、来源不同罢了。申请这么多项目、搞这么多答辩、汇报,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重复劳动、浪费精力。   记者: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少申请两个项目?   吴雨:我们从事的是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全部来自纵向(指来自国家财政,横向是指来自企业或地方政府编者注)的竞争性项目,需要年年申请,否则就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每个项目的经费都比较少,6个项目的总经费平摊到每年,一年课题组也就是120万元左右。而且,并不是每个申请项目都能获得批准,我们申请的项目,能有一半成功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申请的项目少了,课题组就没法运转下去。   记者:这话怎么讲?   吴雨:我们课题组有20多号人,除了给研究生发劳务费,还要给正式人员发绩效工资,支付水电费,等等。所有这些费用,都要从项目经费中出。   我国的项目经费,是典型的重物轻人:经费的90%左右,是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的;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其中,专家咨询费是发给项目外人员的,劳务费只能发给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劳务费的比例很低,经费少的项目是15%,多的是10%。如果按120万元算,大概有18万元的劳务费。   我们组有16个研究生,平均下来也每月不到1000元。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他们选导师之前都要做调查的,如果你这个课题组项目经费太少,他们就不报你的,这样研究生就招不进来。   记者:除了研究生的劳务费,还有其他开销吗?   吴雨:给正式人员发绩效工资。为体现多劳多得,我所在单位目前采取的是三元工资制: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前两项由院里、所里发,绩效工资中所里只负责保底的部分,其余部分就要课题组自己想办法。而组里只有一个来源即项目经费。   记者:你们的绩效工资每月有多少?   吴雨:这个不一定,要看在研项目的多少。就拿我们组来说,前两年申请的项目比较多,所以今年我们课题组正式人员平均每人每月8000元左右。少的年份每人每月只有二三千元。   不管是8000元还是二三千元,都只能从项目经费中出。而按照规定,项目经费是不能用来支付正式人员工资的。但我们组又没有其它的经费来源,你叫我这个组长怎么办?   记者:您的收入有多少?   吴雨:我是研究员,又是组长,收入在组里算高的,每月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加起来4000多;加上绩效工资,平均每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   记者:这些钱够用吗?   吴雨:像我这个年龄段的,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除了全家老小基本生活开支,还要还房贷、车贷,供小孩上奥数班、英语班等,花钱像流水一样。   跟刚回国那两年比,我现在的状况好多了,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回国到现在五六年了,我和太太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记者:确实没想到。   吴雨:大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现在外边的高校、企业挖人挖得很厉害。为了让大家衣食无忧、防止人才外流,只能如此。据我了解,其他所的同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记者:那项目结题时怎么办?   吴雨:我也感到非常头疼。这就像颗定时炸弹,结题的时候肯定要爆炸。我们去向所领导讨教,他们也没办法,因为这是个机制性的共性问题,不是我们所自己能解决的。   我感觉我们的项目经费把人和物的关系搞颠倒了。可以花一两千万元买设备、造仪器,可以花五六万维修设备,但如果要给某个重要的人发5万元工资,那绝对不行。其实人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科研人员,仪器设备再先进,还不是一堆废铁?据我了解,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立研究所的研究经费,大头是用来养人的,我们刚好反过来。   ④为完成项目考核、让研究生顺利毕业,一年至少要完成6篇论文,逼着你去做短平快的事情   记者:除了申请项目,您还忙什么?   吴雨:忙着写论文。论文是项目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项目考核的硬指标。   一个项目需要年终汇报,到时候你总得要有几篇SCI论文吧,否则就会影响后期的经费拨款。因为大家都在看论文,要是你有一段时间没发论文,而其他课题组的同事发了,自己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   我们组的15个研究生都是硕博连读,每个学生想要在5年内毕业,必须要发两篇以上SCI文章。这样算下来,我们组每年至少要完成6篇论文。   而要发表一篇好文章, 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首先要把实验做好,再花工夫写、改,和别人讨论, 投稿后可能经过一审、二审,如果你不同意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还要向副总编辑或总编辑上诉,来回一折腾也得大半年到一年。最后被高端期刊接受了是运气的,不少时候折腾了半天还没被接受,就得再投其它期刊。   平均一年写6篇高端文章,哪有那么多时间和成果?但是,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毕业,我们不得不在有些实验还没完全做成熟的时候,就开始写,写出来的只能是缺乏实质性进展和创新的垃圾文章。这既影响论文的质量,也影响科研的水平。   为了不耽误学生按时毕业,就得找一些容易做的题目,在别人已经开辟的领域跟风;风险大的、探索性强的项目,就不敢轻易去试;或者稍微试了一下,发现短期内不会有结果,就立马回到比较容易和有把握的项目上,完成任务了事。   国外和我们体量差不多大的课题组,每年发两三篇文章就不错了。我们盲目追求文章的数量,只能被迫制造不少垃圾文章。原创性的成果不敢或不能尝试,怎么能够期待大的创新性成果?   ⑤希望能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把科研资源集中到一两个部门,每个项目的经费多一些,经费安排多向科研人员倾斜   记者:您的压力一定很大吧?   吴雨:我的确感到压力很大。有一段时间,我一站起来就浑身发抖,我想就是因为有好长一段时间压力太大、情绪太紧张了。   我常常对自己说,这一段时间太累了,等忙完了好好休几天假。但事实是从来没有闲的时候,总有事情不断地冒出来,要你解决。我们的第一台仪器做出来后,就有许多双眼睛盯着你:什么时候出成果?什么时候发文章?此外,学生要毕业,得赶紧发文章;有的项目要结题了,经费怎么处理杂事实在太多了。   我现在意识到:必须强迫自己休息、放松,否则很难支撑下去。   记者:所里的其他同事情况如何?   吴雨:其实我还算好的,回国后得到各方面的关照比较多,设备顺利搞成了,一些高端文章也发了,应该说还是相当幸运的。有的课题组项目比较少,也有他们的难处,压力不比我们小。   记者:您在科研项目方面有哪些建议?   吴雨:希望能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把科研资源集中到一两个部门,每个项目的经费多一些,在经费安排中多向科研人员倾斜一些。这样大家就不用把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项目重复申请、重复汇报上,以及应付论文任务和考评。如果能够这样,大家就可以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十年磨一剑,多做一些原创性的研究。要想在科研上做出大的成果,必须要经过跟踪模仿创新三部曲。这很像盖大楼,想不打好地基,直接盖上面几层,是不可能的。许多新的发现看似偶然, 实际上是源于长期的积累和准备。   ⑥希望创造更好的环境,让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更专心地研究,更自主地探索   记者:十年磨一剑就能做出原创性成果?   吴雨:我想这不应该是个问题。虽然创新失败的风险很大,但只要有足够的积累和时间,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这就像种庄稼,只要土壤肥沃、养分充足、气候适宜,种子播下去以后,给它们足够的时间,自然会有新芽破土而出。   中国不是缺少科研人才,也不是大家不想创新。我相信绝大多数做科研的人国外回来的也好,一直在国内做的也好,其实都是想干点事业的人。只要有好的环境、好的机制,有长期的、足够的经费支持,出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记者:目前的环境、机制,是不是不利于创新?   吴雨:这是明摆着的事。目前的项目经费安排、申请机制和急功近利的考评办法,搞得大家都很浮躁,很难沉下心来做开创性的事情。尤其是课题组组长,必须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一些繁杂的琐事:怎么申请到项目经费、怎么让学生毕业、怎么让这个课题组活下去据我所知,国内像我这种状态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   记者:您是不是很着急?   吴雨:想想真是着急。从个人来讲,我放弃国外的优厚的待遇和安逸的生活回国,不就是想多为国家做点事吗?从国家来讲,这些年对科技越来越重视,科研的设备条件越来越好,经费越来越多,寄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如果我们拿不出原创性的成果,既对不起自己,也没法向国家交代。   目前的情况是,不是我们不想集中精力搞创新,而是现实不允许。温家宝总理在去年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曾说过一段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全部科技政策的着眼点,就是要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此,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   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研究。我想,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期盼。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做好科研课题报告?
热度 1 xupeiyang 2010-7-15 14:58
科研项目(课题)的中期检查考核汇报,与课题开题报告和课题结题报告的要求和内容重点是不一样的。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为:研究背景、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拟解决的关键理论或技术问题、预期研究结果、计划科研产出、研究团队组成、科研经费预算、研究时间进度计划等。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内容为:应该重点汇报取得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研究结论;研究过程中取得主要经验和教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成果将产生的作用和效益的预测分析;科研经费执行情况。 科研课题的中期考核汇报的内容为:汇报的重点应该是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无取得阶段性科研成果?如何解决研究中的难题?存在什么主要问题?下一步如何开展研究工作,是否需要调整研究方案?科研经费执行情况? 科研课题汇报的时间一般为20 - 30分钟,评审专家提问10分钟,报告人一定要分配好报告的时间。回答专家的提问应有针对性,阐述要简明清晰。课题组全体成员要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做好科研课题报告,课题负责人应该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对报告的内容进行认真的讨论,要求团队的每个成员充分了解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人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作报告预讲,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修改报告ppt。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668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人员应当特别关注正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
xupeiyang 2010-7-14 08:59
科研人员应当特别关注正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2010 - 2014年的在研项目,有些项目研究时间可能更远)。 在研项目具有前瞻性,将会产生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动态与进展,是最重要的科研情报,科研人员应当密切关注,及时跟踪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信息。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掌握国内外在研项目对自己科研选题极为重要,只了解已发表的文献信息在科研中就太滞后啦。 科技信息机构的信息专业人员应当了解国内外有无本学科领域的在研项目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信息门户平台等,为科研人员提供重要的科研情报与信息支持。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在研科技项目数据库可供检索查阅,在CNKI平台查阅比较方便。 可查阅的相关信息: 完成时间 资助发文数 申请专利数 科技成果数 资助经费总额数 请见: http://elib.cnki.net/grid2008/ 在研项目检索实例: 请见:http://elib.cnki.net/grid2008/DetailProject/DetailViewMore.aspx?type=sametable=1id=162106006 请见: http://elib.cnki.net/grid2008/DetailProject/DetailView.aspx?projectid=163230001 【项目名称】 年轻新基因在果蝇发育和进化中的作用 【项目编号】 30930056 【项目目标】 【项目关键词】 基因;果蝇; 【项目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王文 【项目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涉及学科】 生物学; 【科研经费】 180万 【所属大项目】 【项目参与研究人员】 【项目参与研究机构】 【项目成果摘要】 【发布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08-11-21 【申请截止时间】 2009-03-20 【立项时间】 2010-01 【完成时间】 2013-12 【申请条件】 【联系方式】 【项目信息来源】 国外医学(卫生)系统的在研项目信息平台如下: HSRProj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Projects in Progress) Information about ongoing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projects 网站地址 http://wwwcf.nlm.nih.gov/hsr_project/display_result_page.cfm?type=Search_Fieldssearch_for=aids%20%20CFID=4585513CFTOKEN=e97362a864a10f20-6AF17D34-FE45-9E23-446B1548D5198DE7 科研人员可以了解到详细的相关信息: 项目名称 Closing the research-to-practice gap in cardiac care for minority and low income populations 研究者 Investigator: Olomu, Adesuwa B 研究机构 Place: College of Human Medicin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A110 East Fee Hall East, Lansing, MI 48824 研究者电话 Investigator Phone: (517) 432-9241 电子信箱 Email Address: ade.olomu@ht.msu.edu Performing Organization: College of Human Medicin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实施机构 Performing Organization URL: http://humanmedicine.msu.edu/ 电话 Phone Number: (517) 353-1730 资助机构 Supporting Agency: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 资助机构网站 Supporting Agency URL: http://www.ahrq.gov/ 立项日期 Initial Year: 2009 完成日期 Final Year: 2014 基金编号 Grant Support: K08HS018104-0109 协议类型 Award Type: Contract 项目摘要 Abstract: This proposal describes a 5-year training program to foster an academic career in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is a general internist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Michigan State 主题词 Mesh Terms: African Americans Biomedical Research Cardiology /* methods /*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o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on Coronary Disease / ethnology /* therapy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ealth Services Accessibility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Humans Michigan Minority Groups Poverty Practice Guidelines as Topic Software 国家 Country: United States 州 State: Michigan (MI) 邮政编码 Zip Code: 48824 UI: HSRP20094107 项目进展 Project Status: 正在研究中 Ongoing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4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细胞研究国内相关科研项目的信息检索与分析
xupeiyang 2010-7-9 14:23
相关研究项目,科研人员应当特别关注正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2010 - 2014年的在研项目),了解在研项目的研究动态,跟踪科技进展。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在研科技项目数据库可供检索查阅的,在CNKI平台查阅比较方便。 相关信息分析: 完成时间 资助发文数 申请专利数 科技成果数 资助经费总额数 详细信息见: http://elib.cnki.net/grid2008/DetailProject/DetailView.aspx?projectid=160927001 组织干细胞识别、谱系重编程和示踪研究 及相似科研项目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肿瘤基因研究国内相关科研项目的信息检索与分析
xupeiyang 2010-7-9 14:16
相关研究项目,科研人员应当特别关注正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2010 - 2014年的在研项目),了解在研项目的研究动态,跟踪科技进展。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在研科技项目数据库可供检索查阅的,在CNKI平台查阅比较方便。 相关信息分析: 完成时间 资助发文数 申请专利数 科技成果数 资助经费总额数 详细信息见: http://elib.cnki.net/grid2008/DetailProject/DetailViewMore.aspx?type=sametable=1id=162106006 人肿瘤细胞中HILI基因在逆转座基因LINE1表观遗传调控中的作用及调控相关piRNA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及相似科研项目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尽快申请公共卫生、临床医学2010年和2011年度国家科研项目
xupeiyang 2010-5-13 07:47
申报项目范围及研究内容 (一)专项 2010 年度和 2011 年度重点支持领域。 1. 公共卫生: 环境卫生、营养卫生、妇幼卫生、输血安全、学校卫生、放射卫生及卫生 应急处置技术研究等 。 2. 临床医学: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疾病和口腔医学、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血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不支持疾病发病机理研究等基础研究,不支持高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不支持科技重大专项已支持的内容。 2009 年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已立项支持的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领域,今年原则上不予支持。 (二)研究内容。 1. 公共卫生: 开展流行病学、相关技术标准及干预措施等研究,疾病防控与初级卫生保健技术转化转移的研究,注重基础数据的积累。 2. 疾病: 开展技术标准、临床路径、疾病预防诊治方案优化、技术转化推广等研究,注重转化医学和循证医学研究。 申报指南详细内容请登录卫生部网站( www.moh.gov.cn )。项目受理截止日期为2010年5月20日 2010年医药卫生科研项目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该怎么走科学明主之路
xiaojunyang 2010-5-5 19:01
今天看到新闻:温家宝赴北大与学生共度五四, 强调科学民主精神。其中温总理说的一段话,讲得很好。 一位化学学院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 温家宝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总理接着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温总理也提倡科学明主,提倡说心里话,鼓励青年说出自己的想法,树立远大的理想。 听到温总理的这段话,很受鼓舞,说明高层还是注意到了中国的教育和科研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温总理讲的,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很是反映当前的问题。正如我在5月3日写的那篇日记中提到的,现在的很多教授,博导,甚至是院士,很多优秀的人才,最终搞科研的少,搞行政的多,虽然他们也是科研出身的。但是,最终他们放弃了科研,走向行政岗位,有多顶多是拉拉项目,申请申请基金,自己能够停下来思索的很少。 回到科学明主这个话题,中国应该怎样走科学明主之路? 首先,正如温总理所说的,大学要去行政化。大学要以教育为主体,以学生、教员为主体。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说有一个老教授,家里的管道坏了,本来可以请学校的维修部门来修,但是,同事看到他自己动手在修理。同事问他为什么不请学校的维修部门来修理,他说不想受那种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员在学校的地位。如果是一个院长、系主任之类的行政人员,恐怕不用自己动手了吧。我认为,院校的行政人员,应该是为教员、学生服务的,这样才能形成对人才、知识的尊重。 其次,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奖励机制。怎么评价科研人员的贡献,将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发展方向。 再次,科研项目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明主,首先要保证科研项目的明主。在申请国家、省部级的项目和基金时,就要保证明主、公平,让真正有才能的人拿到项目,防止一切行政权力的影响。同时,对那些非保密的项目,要公开其结题报告,并且接受匿名的评价。构建项目申请人数据库,对那些以前收到匿名评价较差的人员,核实后取消其若干年的项目申请资格。 我所理解的科学明主,就是要让大家能说话、敢说话、说的话有用,形成钱老所说的百家争鸣的局面。通过大家的交流、批判和自我批判,最后集大成智慧,共同引领科学的发展。 当然,改革是要一步一步来的。希望中国的明主,首先从科学明主走出去。当然,我只是一名硕士生,很多地方都不熟悉,比如项目、基金的申请,难免有很多地方说得不对,期望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探讨交流|2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查新机构应尽快启用文献抄袭剽窃检测软件
xupeiyang 2010-4-14 16:56
科技查新机构应当尽快使用抄袭剽窃检测软件,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论著进行抄袭剽窃检测,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学术不端。我们已经在使用这些查假检测系统,效果很好。 科研项目申报将使用软件检测抄袭剽窃 2010年04月12日 12:00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希望借助技术手段,主动排查科研不端行为    【财新网】(记者 李虎军 10日发自北京) 4月12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科技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透露,今后将在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验收中使用抄袭剽窃检测软件等技术手段,以主动排查科研不端行为。   万钢表示,将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评审、成果验收、科技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项目承担单位建立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举报的规定和程序,并将其作为申报条件之一。   他还说,在科技奖励评审过程中,要实行三轮公示制度,让优秀在阳光下闪光,让不端在阳光下暴露。   近年来,多起学术不端举报事件最终不了了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邓楠则在《科技日报》撰文表示,将认真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和投诉,如果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是全国学会会员的,由学会根据章程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记录记入会员的诚信档案。有条件的学会还可以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开展对举报的调查工作,提供客观、权威、公正的调查结果。■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2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工作总结
SoSoliton 2010-4-5 10:25
项目拿得多做得少,论文发表多引用少,专利申请多实用少,成果数量多影响少。 学生很多认识很少,传道不多授业更少,解惑不多迷惑不少,育人不多误人不少。 团队成员多冲锋陷阵少,成果分享多实际贡献少,各自为政多团结协作少,自由探索多共同攻关少,高谈阔论多对症下药少,指手画脚多出谋划策少。 电脑用得多人脑用得少,文献下得多认真阅读少,公式推得多找到规律少,程序编得多创新算法少,实验做得多发现现象少,天上馅饼多起得早的少。 紧要事情多重要事情少,思考问题多学术问题少,外面跑得多家里呆得少,资讯掌握多能够做的少,会议开得多进步特别少,报告作得多观众兴趣少。 干得比牛多睡得比鸡少,自娱自乐多四人一桌少,落下疾病多治疗药物少,老婆埋怨多孩子羡慕少,粉丝本不多警察却不少,错误不用多一个死定了!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7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发性肝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方法研究”相关科研项目分析
xupeiyang 2010-3-3 14:14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Project/DetailViewMore.aspx?type=sametable=1id=119455001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性质 项目承办单位 项目负责人 资助发文数 核心发文数 申请专利数 科技成果数 资助经费总额数 完成时间 资助经费总额 1 系统地分析coiled coil介导的蛋白质相互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蒋太交; 0 0 0 0 26万元 2008-12 26 2 树莓预防原发性肝癌疗效及机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哈尔滨医科大学; 刘明; 0 0 0 0 8万元 2008-12 8 3 原发性肝癌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模型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贺佳; 3 0 0 0 25万元 2009-12 25 4 核酸-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与进化的关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黄京飞; 2 0 0 0 18万元 2007-12 18 5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西北工业大学; 张绍武; 1 0 0 0 28万元 2010-12 28 6 一种新型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张利旺; 0 0 0 0 17万元 2010-12 17 7 新型自杀基因系统高效、靶向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李海民; 3 0 0 0 25万元 2008-12 25 8 TNFAIP1蛋白质与ITSN2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功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湖南师范大学; 周建林; 1 0 0 0 8万元 2008-12 8 9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清肝化瘀方药对原发性肝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日友好医院; 姚树坤; 0 0 0 0 33万元 2010-12 33 10 基于蛋白质二级结构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及网络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内蒙古科技大学; 蔡禄; 0 0 0 0 24万元 2010-12 24 11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哈尔滨工业大学; 林磊; 1 0 0 0 26万元 2009-12 26 12 基于核酸适体的生物传感界面及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许丹科; 1 0 0 0 26万元 2008-12 26 13 T-cadherin基因失活与原发性肝癌恶性生物学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 黄志勇; 0 0 0 0 21万元 2007-12 21 14 大分子拥挤环境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武汉大学; 梁毅; 0 0 0 0 21万元 2006-12 21 15 早期分泌途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研究 国际合作项目 厦门大学; 陶涛; 0 0 0 0 0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性质 项目承办单位 项目负责人 资助发文数 核心发文数 申请专利数 科技成果数 资助经费总额数 完成时间 资助经费总额 16 炎症反应的细胞信号转导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李林; 0 0 0 0 0 0 17 小分子非编码R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及机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 中国科学院生化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王恩多; 1 0 0 0 0 0 18 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 阮幼冰; 2 0 0 0 14万元 2003-12 14 19 原发性肝癌基因表达与疾病预后关系的联合数据挖掘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贺佳; 6 0 0 0 8万元 2005-12 8 20 BclGs在细胞早期凋亡信号转导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万晶宏; 4 0 0 0 22万元 2005-12 22 21 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代谢组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黄雪强; 0 0 0 0 31万元 2011-12 31 22 原发性肝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吴骋; 0 0 0 0 18万元 2011-12 18 23 Importin 13蛋白质与Myopodin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厦门大学; 陶涛; 0 0 0 0 40万元 2009-12 40 24 新肿瘤睾丸抗原Ropporin与人原发性肝癌恶性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 李占飞 0 0 0 0 33万元 2012-12 33 25 新型二氢卟吩的制备及其抗原发性肝癌作用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东华大学 陈志龙 0 0 0 0 30万元 2012-12 30 26 定量蛋白质组技术筛选原发性肝癌预警标志物的新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复旦大学 包慧敏 0 0 0 0 19万元 2012-12 19 27 基于结构域组成变换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安徽工业大学; 王兵; 0 0 0 0 20万元 2011-12 20 28 翻译控制的肿瘤蛋白与信号通路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核磁共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冯银刚; 0 0 0 0 20万元 2011-12 20 29 酵母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动态性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李栋; 0 0 0 0 16万元 2011-12 16 30 MR弥散、波谱成像及LAVA技术应用于HIFU 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初步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重庆医科大学; 钟维佳; 0 0 0 0 20万元 2011-12 20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性质 项目承办单位 项目负责人 资助发文数 核心发文数 申请专利数 科技成果数 资助经费总额数 完成时间 资助经费总额 31 细胞黏性连接及紧密连接处Nectin-AF-6系统及claudin-ZOs系统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三维结构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施蕴渝; 0 0 0 0 185万元 2012-12 185 32 纳米材料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南京大学; 李根喜; 0 0 0 0 23万元 2007-12 23 33 N-cadherin表达与人原发性肝癌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 黄志勇 0 0 0 0 30万元 2012-12 30 34 BTLA共抑制分子在原发性肝癌患者CD8T细胞的表达及功能意义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 福军亮 0 0 0 0 20万元 2012-12 20 35 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模型的磷酸化修饰规律研究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四川大学 郭延芝 0 0 0 0 3.6万元 2012-12 4 36 携异戊烯链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赵宗保 0 0 0 0 34万元 2012-12 34 37 磷酸化修饰介导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四川大学 郭延芝 0 0 0 0 21万元 2012-12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3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 的假设、[Science] 的玩笑、骗子的机会、科学的无奈
热度 14 Nancyback 2009-11-2 10:01
碳纳米管储氢 1997 年 3 月, [ Nature ] magazine 发表题为单壁碳纳米管中的储氢 (Storage of hydrogen i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当时正值克林顿总统启动美国氢能源计划 ( 1996 年 ) 不久,人们认识到氢在汽车上的储存携带是一个大难题,高效储氢成为热点,由于对储氢的机理认识尚不深入,人们对新材料寄予很大期望。此文根据前人关于毛细管凝聚的理论提出了一个假设,单壁碳纳米管由于壁很薄,管很细,可能在管中凝聚氢,从而形成高效储氢材料。为了吸引读者,作者给出了氢的程序升温脱附数据,但似乎有意混淆了物理吸附 - 毛细管凝聚与化学吸附的概念,给出的脱附曲线实际上是化学吸附部分,这当然延伸到了常温区,从曲线上也不能解读出有很大吸附量。 两年多以后的 99 年 7 月 magazine 发表的一篇题目为碱掺杂的碳纳米管在常压常温下的高吸氢量的文章则给出了引人注目的实验数据。这使人耳目一新,大吃一惊,碳纳米管加上碱金属氧化物可以使吸氢的量达到重量比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而且在接近常温常压下能够完成吸附脱附循环。当时美国能源部认为储氢材料若能够储存氢达到重量比百分之六,同时采用当时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则燃料电池汽车的能效和一次充气的行车里程就可以有商业价值,和汽油车竞争。 作者煞有介事的给出了很多实验数据,看到这篇文章,感觉十分可疑,但滋事体大,还是认真思考了几天,甚至在推想各种可能性时,影响了几夜睡眠。反复思考以后,确认这是不可能的,看来又是 magazine 吸引读者的 trick 而已。判定其不可行,实际上动用了所有的涉及到化学键和吸附的化学和物理理论,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支持在碳的碱性表面上放上去这么多氢,常温下远远高于氢的临界温度,毛细管凝聚不可能发生,何况此文中用的还不是单壁管。按照现有的化学作用理论,在任何固体表面上都不可能放上这么多氢,这是不可能事件,那么关于凝聚是不是还会有新的人们没有发现的规律?推想和验算表明,在凝聚态属性的前提下,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实际上在我们的实验室,自 93 年起即开始认真研究碳纳米管的合成和性质。在判定这是一个并非善意的玩笑以后,我们决定不参与这一研究。虽然后来有多次机会,若加盟就可能拿到大笔的钱。 同年 11 月,还是这个杂志,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题目是室温下在单壁碳纳米管上的储氢,同样给出了十分引人注目的实验数据。 这后两篇工作的发表,又是在有名的 杂志,似乎假设变成了现实,引导了大量有基础的和感兴趣的一拥而上,形成了碳纳米管储氢研究的热潮。美国能源部、中国国家科技部、基金委等资助机构一时间都把这一课题列入重点资助领域。随后的几年不仅有大量的论文发表,也耗用了大笔纳税人的金钱。 学术界行色众生的生动表现 ( 演 ) 十分值得回顾。 敏感而严肃的资深吸附现象研究者 Ralph T. Yang 教授 在 99 年 10 月即投稿 Carbon(2000 年第四期发表 ) 说明 发表的第一篇实验结果是基于错误的实验条件,指出在这一实验条件下氢气中的水蒸气会吸附和凝聚,所以观察到的增重不是因为氢的吸附。杨做了严谨的对比试验,当用含有极微量水分的氢气做原料时重复了 Chen 等在 发表的实验现象。 2001 年 3 月杨教授再次投稿 Carbon(2002 年第三期发表 ) ,采用 Ab initio molecular orbital 方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碳上氢的化学吸附遵循化学吸附的一致原理,也解释了单壁碳纳米管不可能作为储氢材料的目标物质。 天大资深吸附专家周理教授,自 2003 年开始发表论文,澄清吸附的概念,并花时间系统演绎吸附的理论基础,证明氢在碳纳米管上的大量吸附只有在接近其临界温度时才是可能的。周教授在此之前的国内学术会议和项目论证会议上,即多次论证,常温下吸附储氢,是良好的愿望,而大自然不作美支持。感觉辛酸的是,记得 08 年在瑞士 Villars Sur Ollon 组织能源科学讨论会,周教授仍在花时间认真论证氢的吸附原理。这一伪科学假说耗费了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多年时光。 也是多年后,听一位在美国大公司研究中心任职的师弟讲故事, 99 年看到 的两篇论文以后,公司高层对此十分重视,于是派他到沈阳金属所与当事人以寻求合作的名义接触,考察实验室。多年后师弟说,看了沈阳的装置,听了当事人的叙述,就反应过来,原来实验错了。但不便直说,于是回到美国公司,写了一个公司内部报告,从此该公司再也不关心这一事件,亦未卷入后来的碳管储氢热。 沈阳的当事人 ( 99 年第二篇 论文的作者 ) 2000 年 11 月投稿 Carbon 发表碳纳米管中的储氢短篇综述论文,在结论和展望部分这样写道 More and mor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continue to appear, and more and more reproducible evidence proves that carbon nanotubes are a potential hydrogen storage carrier, although there are a few negative results reported as well. 从论文的标注注意到,这已经是 973 计划支持的课题。 也是多年以后,一次和同行的餐桌闲谈,一位参与第一个相关 973 项目的科学家说道,这件事开始立项时看来当事人不懂吸附,还拉了一些化工界的专业人士参加,后来就完全不再请这些人参加了。另一位同行道,这件事可悲的是,开始看来是因为无知,又急于发表,造成轰动效应,短期内学不会吸附的原理,又急于有所显示,鼓噪国家立项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两三年以后就已有定论,理论和实际上都被严肃的同行用严肃的推理和实验否定,这些人不仅不公开道歉,还在鼓噪国家立项,在立项论证时用错误的文献作为支持 , 同时不让真正的专家参与论证,这就是有意欺骗了。这一伪科学假设后来还获得了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 863 重点项目的支持。总起来估计,这一假设从各个途径获取的项目经费应该有几个亿的人民币。这该相当于浙江大学涂博士启动经费的多少倍? 同样,从事吸附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的严肃的科学家们,在多年来只能去竞争命中率只有五分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 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值得自豪的是,这十年来明白的置身事外,虽然没有大的经费来源,也没有浪费生命。 这里顺便提醒年轻的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命题时,不要看杂志的来头,不要看人的来头,也不要看有多少钱,生命是最珍贵的。 但一个十年的公案,总的有所交代,所以写了这篇文字。 2009 年 11 月 2 日 于天南大联合楼 附件: 1. 1997 年 论文的引用记录,天大的 SCI 只能显示 1998 年以后的结果。 DILLON AC NATURE 1997 386 377 1871 2. 1999 年[ Science ] 第一篇论文的 SCI 记录: 标题 : High H-2 uptake by alkali-doped carbon nanotubes under ambient pressure and moderate temperatures 作者 : Chen P, Wu X, Lin J, et al. 来源出版物 : SCIENCE 卷 : 285 期 : 5424 页 : 91-93 出版年 : JUL 2 1999 被引频次 : 596 3. 1999 年 第二篇论文的 SCI 记录: 标题 : Hydrogen storage i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t room temperature 作者 : Liu C, Fan YY, Liu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 SCIENCE 卷 : 286 期 : 5442 页 : 1127-1129 出版年 : NOV 5 1999 被引频次 : 939 1. Nature 1997年的论文 2. Science 1999年第一篇论文 3. Science 1999年第二篇论文 4. Yang 的第一篇论文 5. Yang 的第二篇论文 6. Zhou 的第一篇论文 7. Zhou 的第二篇论文 8. Zhou的第三篇论文 不十分相关但也许值得阅读的故事 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859 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923 3.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5613 4.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7156 5.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5201 2005年11月欧洲第二届氢能会议上展出的氢能汽车。钢瓶的压力750大气压,壁厚5厘米,特殊合金 西班牙Zaragoza,2005年11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345 次阅读|64 个评论
“如何写好科技论文之我见”结束语(090929)
ymin 2009-9-29 09:19
如何写好科技论文之我见结束语 -----如何写好科技论文之我见(十) 闵应骅 终于在国庆60周年前夕完成了如何写好科技论文之我见系列博文。根据自己平时跟学生常讲的一些话,随手写来,难免有欠妥之处,欢迎批评。 我写的这些对科技论文的要求,许多都是参照IEEE杂志论文的要求来的。有的网友反映,其实IEEE的论文也不见得都有创新,也有许多是垃圾论文。是的,IEEE出版约160种杂志,每年举办600个国家会议,至少每年要发表6万篇文章。这些文章90%以上都没用。我国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也发表过类似言论,说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93%以上没有用。首先,没有用这个说法似乎过于强调实用。有的基础性、理论性的文章可能没有直接使用的实用价值,但它可能有理论价值,或者说长远来看可能有价值。我们四大发明之一是火药,而不是化学。火药更实用,化学更基础。其次,不能要求发表的每篇文章都很有价值、都能在工业界得到应用。其实,100篇文章里有1篇很有价值就很好。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就出那一篇,其他99篇都可以不发表?不,没有那100篇,就出不来那1篇。这就是有数量才有质量的道理。所以,我们尽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那浩如烟海的数字图书馆。 还有一种反映是说:你说的那些都是IEEE杂志的要求,要求太高,我们达不到。的确,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是,就说创新吧!你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创新,你也可以在中国国内有创新,或者在省内有创新,因而发表在国际级的、国家级的、省内的期刊上。会议水平差别也很大,要求也有很大差距。有的会议因为招不到文章而苦恼呢!所以,不同水平的论文有不同水平的杂志和会议供发表。但是,就作者来说,你得有研究动机,有创新之处,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有实验或证明,才能成其为一篇论文。 最后我要说的一点是:有人说你为什么只说写论文,而把为国家做贡献放在一边?这是一种误会。为国家做贡献的科技工程项目也有许多需要创新的地方,这些创新点也可能需要推广,让类似工程少走弯路,甚至有国际科技成果的水平。加之,对世界科技的贡献当然也是对中国的贡献,让中国人在世界科技发展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这不都是对国家的贡献吗?不要把写论文与科技项目对立起来。没有科技项目的支持不会有好论文出现,没有高水平的论文说明不了、也显示不了科技项目的高水平。
个人分类: 做学问|732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了项目的进展,不计自己的付出和获取”是有合作精神的本质
lry198010 2009-9-24 21:37
什么是合作精神,如何才能算有合作精神!其实,合作的本质是为了真个集体的利益,最终自己的利益才能持续的得到保证。 最近,我们实验室的一个BAC测序项目,是我牵的头,组织实验室需要BAC测序的同学一起完成质粒的提取和插入片段大小的分析。质粒提取的工作进展不是很顺利,有些人,特别是负责质粒提取的同学觉得自己投入的时间太多,不值得,也是提出不做了,自己的那两个BAC序列不测了,谁的BAC想测序,谁去负责BAC质粒提出。 这样的行为,我觉得是很不负责的行为,我们的项目已经启动了,合作单位也已经准备好了,一旦收到我们的BAC就可以马上开始测序,而这位同学却因为多了那么一点点的付出,就不干了。如果他不干了,确实他可以不再花那么多时间去提质粒了,而我们又要重新组织人去提质粒,熟习提取的流程,这样花费的时间将会更多,项目的进展将受影响。最后损害了谁的利益? 退一步,这个项目最后没法子做了,我们如何向合作单位交代,是不是通知他们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我想这一次是万事大吉了,但下一次的合作就万分困难了。也就是说增加了合作的成本。我就不相信,他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他的研究任务。如果他下一次想与别人合作和得不到合作的机会时,最后损害的利益还是他的。 当今的世界时一个合作的世界,我们强调的合作精神,我想还是重认真负责开始吧。一旦加入了项目,参与了合作,那么不管在合作的过程中,自己的付出如何,一定要坚持到底,认真负责的完成自己的任务。我想这是合作能够长久的基本保证之一。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6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月真的好忙好累(3):申报项目,让人犯难
jxz1963 2009-4-1 22:33
3 月 11 日 晚上,应北京招手,我去参加 12 日有关科普知识手册讨论的专题会议,这个任务是我 2 月 19 日 去北京时领回的任务,当时说让我写一部分内容就行了, 3 月初拿出提纲发过去就行了,好在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准备了一些基础资料,说 12 日要在北京讨论手册的内容我有些慌了,急忙拿出先前准备的资料,拿到会上全变了阵,重新打乱重写,没有办法就只好在北京就地写一些内容,总算按领导的意图改完了,交差后可以回家了,院里还有三个项目要鉴定和验收, 2009 年省上科技项目要进行申报,必须在 3 月 11-18 日进行申报。 提起项目申报,我在 2 月初刚收到申报项目通知时就准备了一份准备申请项目的简介,提前送到相关部门,让他们帮助参谋一下,这样有利于我们的项目在申请时的准确性。还好,我们的三个项目都准时完成了申请材料的编写, 17 号一大早我就把文件起草好了,在完成了一套签批手续后,打印、装订、盖章等一应具备,就差我送到上级有关部门。 两个项目的鉴定会在即,我不得不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工作上,趁着要去科技厅协调专家组成员及鉴定委员会的组成事宜,我随时找寻着与申报项目部门汇报的机会,可惜,几次都没有见到该见的负责人。无奈,先行回来开会再说,刚进到办公室,屁股还没有挨着椅子,申报项目一个课题组的同志就打来了电话,催着我赶快给相关部门汇报他们的项目情况,以便争取立项,我大气还没喘一口,水没有喝一口,这事那事的一大堆,都来找我了,这让我好生纳闷:以前报项目时,可从来都没有人来说呀,今年是咋回事,都这么积极? 有时想想也是,我们这等人,要地位你是地平线的,要职位还是空白一个,你凭什么给人家处级干部汇报工作、汇报项目,用北京话说:你谁呀?轮得着你嘛! 项目是按时报上去了,准确地说是按点报上去的, 18 日刚开完鉴定会,我就接到通知,第二天赶到北京参加科普知识手册的专家讨论会,没办法,我只有一边送处长回单位、一边手提着申报的项目材料,还要去买一张当天晚上去北京的火车票,不是怕耽误了两头,而是怕耽误了三头。 在去北京的列车上,我想:也好,我走了第二天的项目验收会会照样开的,而且是一点都不耽误。你说我这不是一个爱操心的人么。工作,干麻我就那么认真呢,这地球离了谁还不行呢?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3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项目的烦恼
热度 1 huarenmin 2009-1-12 10:21
最近这一阵子实在有点忙。眼看着自己新开的博客日渐荒芜,却又没有时间来打理,心中便暗自后悔不该开这个博,于是,只好找了一篇大概是二、三年前写的感受新疆来凑数。 岁末年终通常是要忙一些的,会议、总结、报表,就是聚餐也会比平时多一些。而我最近忙的事主要是973课题的中期评估。 我参加的这一轮973项目是2007年10月立项的,11月在首席科学家单位的所在地贵阳召开了项目的启动大会,我们课题组的骨干成员也第一次碰了头,分了工。众所周知,973项目实行前二后三的滚动管理,在前两年工作完成之后要进行中期评估,再决定项目后三年如何搞。可是,我们这个项目明明只做了一年,经费也是2008年才拨下来的,却也要在08年底进行中期评估了。 评估就评估吧!这种当年拨款、当年就要总结的事情我们遇见得还少吗?然而,评估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项目设有一个专门的办公室(项目办)来处理这些事,而下面的课题是没有课题办的,所以有关中期评估的种种事情就要自己来操办了。中期评估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工作及其成果方面的总结,二是经费使用方面的检查。相对来说,前一项工作要简单一些,虽然也有格式、字数等规定,但基本上是自说自话;而且,参加评估的专家也都是该领域的同行,所以对你的工作质量和成果水平一看便知。而经费自查就没那么简单了,所有的事情都是繁琐而机械;我承担的这个课题由于有好几个单位参与,因此就更加费时费力。 这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我的同事舒教授近日告诉我,他承担的那个973课题的中期评估财务检查,使他整整忙了一个月! 当然,项目是通过经费来实施的,所以说,项目的核心或者实质就是经费。最能说明经费对科学家重要性的例子莫过于刚刚颁发的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普鲁切在上世纪80年代就投入了从水母中提取、克隆绿色荧光蛋白的工作,就是因为缺少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而功亏一篑,只能把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送给马丁和钱永健;而正是在普鲁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马丁和钱永健因发现绿色荧光蛋白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 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当然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管理和限制,避免浪费或挪作他用。但是,目前某些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检查、评估、审计强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科研成果本身的检查评估强度,而这也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我认为,人们之所以申请科研项目,尤其是所谓的纵向科研项目,主要地还是为了做研究工作,而不是为了赚钱,更不是想用科研经费来发财。从实际情况来看,科研项目获得者除了可能会增加一些灰色收入外,基本上没有贪污的可能。因为无论什么级别、规模的项目或课题,在申请、批准之时都已经经过了经费预算方面的评审和检查,更重要的是,项目或课题的承担单位也都有相应的财务部门来负责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例如我们南大的财务管理一直是相当严格的。科技部、财政部等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实施这种近乎苛刻的检查审计,一是没有必要,二是本身也是浪费人力财力请会计事务所来审计是要化钱的!而实质上是对科学工作者和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缺乏基本的信任。这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顺便说一句,如果我们的财政、监察及有关主管部门能够对各级政府机构、行政部门及大小官员的公款经费支出有如此严格的检查审计的话,相信一定能大大减少目前官场的种种贪污、腐败、浪费、失职现象。 正因为科研经费对科研人员意义重大,因此,争取项目成了科研人员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尽管申请项目很难,年度考核、中期评估等等很烦,但是大家仍然年复一年、义无反顾地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项目。有人说,中国科学家的最主要的精力是化在争取项目上了。我想,这话可能不全面,因为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拿项目是如此地轻而易举,甚至有关部门会主动送货上门;但是这话大概也不算太过分,至少是对于那些刚入门的青年学者和正在上升中的科学新星们。对有些人来说,申请项目的难度和所化的时间精力甚至可能超过了项目执行的难度和时间。况且,承担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级大项目的数量,也是与SCI论文数、科技奖励数等等同样重要的量化考核指标,因此科研项目也是科研单位和院校各级领导必然要孜孜以求的。 前天看到一篇博文,说我们现在已经变成科研的奴隶,我觉得作者说得很有道理。我想,即使不是奴隶,起码也是有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眼看着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时间,再过两年就要退休的我,也正在考虑是否还要提交最后一次申请呢?
个人分类: 杂感|4310 次阅读|3 个评论
开放获取(Open Access)
junpengyuan 2008-8-7 11:28
开放获取(Open Access)被认为是未来学术出版的模型,是促进科研信息交流、沟通学界与大众的有效途径。开放获取运动(The open access movement)按照Open Access News上的介绍:   Putting peer-reviewed 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literature on the internet. Making it available free of charge and free of most copyright and licensing restrictions. Removing the barriers to serious research.   可翻译为:   把同行评议过的科学论文或学术文献放到互联网上。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得,而不需考虑版权或注册的限制。开放获取运动旨在打破学术研究的人为壁垒。   单看这个定义,就可断言开放获取是个有争议的模型,如果我们都把学术论文放到网上,把经过审稿的,已发表或将发表的论文放到网上,那专业期刊怎么办?他们的商业利益如何保护?学术出版也是出版业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证明他们一直还是在赢利的,虽然印量小,但想想学术出版物高昂的价格,其利润空间还是存在的。   但现在开放获取就是有可能要断了这些出版社的财路,而这一运动在国外越来越风行,并逐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支持,如我们国家最近签署的柏林宣言就是推动开放获取的一个政策性宣言。开放获取与最近互联网上争论得很厉害的是否要封杀BT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新的网络传播与某种传统商业模型的矛盾。 BT的流行可能会是对影视业娱乐业的一个冲击,而开放获取则是对学术出版业的冲击。当然学术出版和影视娱乐比起来是一个小很多很多的行业,而且也不太受普通人的关注。   那么学术研究领域里的开放获取为什么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呢?这还要从学术出版业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生意(Business)说起。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出版出现在西方,伴随着近代实验科学在西方的兴起而逐渐产生。出版商通过印刷哥白尼的《天体运行》、伽利略的《对话》、牛顿的《原理》,把近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迅速地传播到整个欧洲,并逐渐成为科学家社群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19世纪随着科学分工的日益细化,又出现了一大批综合或专门的科学期刊,进一步满足了科学发展越来越专门,越来越快速的需要。审稿制度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往往由学会(科学家共同体)来定义一个学科研究的方法、问题和纲领,并规定什么样的文章才可以刊登在自己的刊物上。如当时巴黎语言学会成立时就在其会章中明确规定不接受讨论语言起源的文章,认为这种文章都是猜测多于论证,是当时典型的伪科学。   由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学术出版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同步出现的,并满足了科学家社群越来越迫切的学术交流需要,并通过审稿制度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使人数不多、距离很远的一群人成了拥有共同价值观的紧密社群,并创造出独特的科学文化。学术出版业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存在的必要,也确实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起来。   最近10年来,由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传统的出版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网络传播方式的出现,使传统出版业正面临着消亡或转型的危机。在学术出版领域,这种危机只不过来得更早罢了。   一个学者为什么要出版学术著作,或发表论文,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学术承认,在学术社群内获得首先发现权,而不象大众畅销书的出版是为了追求销量和码洋。所以从这个角度,学术文章不存在盗版概念,文章传播得越快、越广,反而更有利于学术成果的传播,有利于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工作,增加作者文章的引用率。所以通过网络开放获取是对学者有利的。而经过同行评议过的文章,因其质量有更充分的保证,会更受读者的欢迎。   可以发现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出版社可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其传统的出版发行渠道,会在极短时间内被互联网取代。唯一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同行评议,但开放获取的支持者们正是在极力鼓动大家将同行评议过的文章通过网络共享。目前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在开放获取运动的压力下正逐渐放宽对作者的限制,允许他们将自己的科研论文放到自己的主页上或放到公共电子文库内共享。同时也出现了象PloS公共图书馆那样定位为开放获取的新式期刊。   目前我国的开放获取运动刚刚起步,仅有一些研究者或研究机构在对此进行研究和实践,普通科研人员除个别学科外参与的并不多。而绝大多数中文期刊是不允许作者将文章放到互联网上的,一些受到国家经费支持的知识工程(CNKI、万方等),也都是以赢利为目的,与开放获取的概念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反差,很大程度还是政策导向的结果,如PLoS为什么能运作得起来,因为它本身是得到大笔私人基金支持的,并且要求研究者自己预先交纳高昂的审稿费用,而这些审稿费用最终还是会落在研究者的科研基金上,可见运作开放获取式期刊的经费都是来自社会资本,所以其对所有公众免费开放,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美国NIH也规定今后NIH赞助的研究论文必须尽快发布在公共电子文库内向公众共享,这里的逻辑也很简单,研究经费是大众提供的,其直接成果(论文)理应向公众开放。在这种新的出版模型下,传统学术出版商的地位就很值得怀疑了,由于科学家只关心研究成果能否有效地被传播,而互联网又恰恰提供了一种复制零成本的快速传播途径。这样,传统的学术出版商就成了一个可以跳过的环节。   开放获取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使学科间日益严重的理解障碍及大众与学界间的相互远离现象得到缓解,虽然说专业术语和专业方法仍然足以令外行畏惧,但至少我们可以不受限制地阅读各专业最新最权威的文献资料,这些人类文明最新的智慧成果,一两年后也许就会变成商品出现在你我的身边。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比任何时代都更迫切地需要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开放获取也必然会从本质上提高民族的科学素质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传统出版模型:科学家投稿(一般不支付审稿费)--学术刊物(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出版、印刷、渠道--读者(订阅)   开放获取出版模型:科学家投稿(一般需支付审稿费)--开放获取期刊(审稿、组织同行评议)--网络传播--读者(免费)   在传统出版模型中,出版商通过销售,用读者的订阅费来支付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及出版、印刷、渠道等的成本,出版商可在此过程中赢利。   在开放获取出版模型中,开放获取期刊向科学家收取审稿费,并同时接受国家及私人基金的赞助以维护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及维护网络平台的费用,对读者则是完全免费开放的。开放获取期刊是典型的社会公共事业,是非赢利的,需要国家、社会向其注入资金。   因此,在我国现有条件下推广开放获取概念,还是很困难的。我们的科研教育总经费有限,也缺少关注公益事业的私人基金,我们也缺少鼓励开放获取科研成果的相关政策。这些都需要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普通科研工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关心和努力。 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 - DOAJ 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 DOAJ ( www.doaj.org ) 是由瑞典 Lund 大学图书馆创建和维护的开放获取期刊列表 , 该列表旨在覆盖所有学科、所有语种的高质量的开放获取同行评审刊。截至 目前, 该列表已经收录 2971 种开放获取期刊 , 164132 篇开放获取论文 , 涵盖商业经济和食物科学、生物和生命科学、化学、数学与统计学、法律和政治学、语言学等 17 学科主题领域。 该系统收录的均为学术性、研究性期刊,一般都是经过同行评审,或者有编辑做质量控制的期刊,具有免费、全文、自由存取、高质量的特点,对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学科涵盖广泛: 覆盖所有学科(截至目前的期刊学科分布如下) ( 1 ) Agriculture and Food Sciences (农业与食品科学) ( 2 ) Arts and Architecture (艺术与建筑学) ( 3 ) Biology and Life Sciences (生物与生命科学) ( 4 ) Business and Economics (商业与经济学) ( 5 ) Chemistry (化学) ( 6 )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地球 与环 境 科 学) ( 7 ) General Works (一 般 工 程) ( 8 ) Health Sciences (保健科学) ( 9 )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历史与考古学) ( 10 )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语言与文学) ( 11 )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法律 与 政 治 学) ( 12 )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数学与统计学) ( 13 )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宗教与哲学) ( 14 ) Physics and Astronomy (物理与 天 文 学) ( 15 ) Science General (综 合 科 学) ( 16 ) Social Sciences ( 社会科学) ( 17 )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 技术与工程 ) cnpLINKer(中图链接服务) cnpLINKer(cnpiec LINK service),即中图链接服务,是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开发并提供的国外期刊网络检索系统,于2002年底开通运行。目前本系统共收录了国外1000多家出版社的18000多种期刊的目次和文摘数据,并保持时时更新。其中包括7000多种Open Access Journals(开放获取期刊)供用户免费下载全文。除为用户提供快捷灵活的查询检索功能外,电子全文链接及期刊国内馆藏查询功能也为用户迅速获取国外期刊的全文内容提供了便利。全新改版的cnpLINKer系统,优化了查询检索性能,并在完善原有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更为个性化的功能栏目,旨在为国内广大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检索、获取国外期刊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cnpLINKer的登录方式: 网址: http://cnplinker.cnpeak.com http://cnplinker.cnpeak.edu.cn (教育网) 奇迹文库: http://www.qiji.cn/eprint   奇迹文库是由一群中国年轻的科学、教育与技术工作者创办,非赢利性质的网络服务。主要收录中文科研文章、综述、学位论文、讲义及专著(或其章节)的预印本,同时也收录作者以英文或其他语言写作的资料。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http://prep.istic.ac.cn/eprint   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该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门户( SINDAP )子系统构成。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主要收藏的是国内科技工作者自由提交的预印本文章,可以实现二次文献检索、浏览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 国外预印本门户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开发完成的,它实现了全球预印本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通过 SINDAP 子系统,用户只需输入检索式一次即可对全球知名的 16 个预印本系统进行检索,并可获得相应系统提供的预印本全文。目前,国外预印本子系统含有预印本二次文献记录约 80 万条。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 http://www.paper.edu.cn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论文发表 周期长,创新思想、实验方法等在审稿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不利于新的科学思想及时有效地、交流,不利于科技成果快 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论文网站。 目前主要有在线发表论文、优秀学者及主要论著、名家推荐精品论文、获奖项目及主要论著、科技期刊、论文库 链接等栏目。   e-Print arXiv 预印本文献库: http://cn.arxiv.org/   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能源部资助,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建立的电子预印本文献库,目前包含物理学、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四个学科共计28万篇预印本文献。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格式将论文进行排版后,通过网络、E-mail等方式,按学科类别上传至相应的库中。收入该库中的论文可以受到同行随时随地的评论,论文作者也可以对这种评论进行反驳。e-print arXiv预印本文献库对加快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帮助研究者追踪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避免研究工作的重复等方面都大有裨益,对科学研究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Open J-Gate(开放获取期刊门户): http://www.openj-ate.com   Open J-Gate 提供基于开放获取期刊的免费检索和全文链接。它由Informatics (India) Ltd公司于2006年创建并开始提供服务,收集了全球约3720种期刊,包含学校、研究机构和行业期刊。其中超过1500种学术期刊经过同行评议(Peer-Reviewed)。Open J-Gate 每日更新。每年有超过30万篇新发表的文章被收录,并提供全文检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门户。   DOAJ: http://www.doaj.org   是由瑞典的隆德大学图书馆Lund University Libraries整理的一份开放获取期刊目录,收录的均为学术性、研究性期刊。截至2006年4 月底,该列表已经收录2200 余种开放获取期刊,95400 余篇开放获取论文,涵盖农业和食物科学、生物和生命科学、化学、历史和考古学、法律和政治学、语言和文献等17 学科主题领域。   HighWire Press : http://highwire.stanford.edu   世界上最大的免费的科学文献全文数据库网站之一,提供免费检索的期刊为181种,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核心期刊,其中有71种可以得到全文,提供的免费的论文全文已达11万篇以上。    PMC(PubMed Central):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   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生命科学方面期刊论文的开放文档库,目前收录期刊245种(2006年5月),大部分期刊可以即时免费获取全文。    BMC(BioMed Central): http://www.biomedcentral.com   BioMed Central是一家独立出版社,致力于提供经过同行评审的生物医学研究期刊论文的开放获取。 最新发布:开放获取数字资源 2005-10-05   开放获取(Open Access)数字资源是网络上重要的免费学术信息资源,提供期刊论文全文的免费阅读,是获取学术信息的一种新模式。 附: 开放获取介绍 一、有关概念   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运动。其目的是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二、开放获取的协议及宣言 目前在国际上已有很多关于开放获取的协议及宣言,比较著名的有:    柏林宣言 :德国马普学会发起的,主要针对各国顶级科研机构的宣言,中国科学院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均在该宣言上签字;宣言全称为《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旨在利用互联网整合全人类的科学与文化财产,为各国研究者和网络使用者提供一个免费的、更开放的科研环境。宣言的主要内容是:鼓励科研人员与学者在 开放获取的原则下公开他们的研究工作;鼓励文化机构通过在互联网上提供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来支持开放获取;用发展的手段和方法来评估开放使用对促进科研的贡献。德国马普学会、弗劳恩霍费尔协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欧洲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一些国家的大学、博物馆等已经签署《柏林宣言》。    Betesda宣言 : 定义了开放获取出版,即必须满足:作者或版权所有者授权所有人免费、不可收回、全球、永久的权利获取,并有权公开地复制、使用、传播、传输及展示这些作品    布达佩斯宣言 ,推荐了两种实现开放获取的策略: (1)作者存档(Self-Archiving),由学者自行将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论文保存在对公众公开的在线知识库中; (2)开放获取期刊(open-access journals),科学家社群可创建新的以开放获取为目的的开放获取期刊,并促使现有科学期刊在未来全部转变为开放获取模式。 三、支持开放获取的政策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制定的开放获取政策 : 该政策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论文被接受的同时,立刻将文章的电子版提交到NIH的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的公开知识库(PubMed Central)中。该政策在2005年5月2日开始实施,其对象适用于所有NIH赞助的研究项目。   芬兰的开放获取政策: 请参考    更多 四、开放获取的对象:学术出版物,特别是经过同行评议(peer reviewed)的学术论文;但这种模式也可能在未来扩展到其他出版领域。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8905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