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绿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听何磊张自强报告的几点思考
chenhuansheng 2018-11-10 00:06
听何磊张自强报告的几点思考 何磊拟采用 Constanz “生态服务价值”的概念,在生态环境变化和 LUCC 的背景下,评估中国北方干旱区近 30 年来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 Constanz 最早在 1997 年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概念,核心思想是将不同的土地利用 / 覆被类型赋予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予以货币化表达。区域上每一各地块都将被赋予不同的价值,那么区域土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就可以汇总计算。 因为土地利用 / 覆被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着土地沙漠化和生态恢复措施的双重影响,土地利用 / 覆被的变化,可能是明显的。那么,区域说赋予的生态服务价值量理论上就存在变化。 何磊认为,当前的研究存在几个问题——也是他的潜在的突破点和研究价值所在: (1) 现有结果缺乏年际变化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是基于一个时间节点的状态进行评估;或者利用两个节点的评估结果,给出这个时段内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的笼统变化趋势。这么做的问题在于没有体现时间过程,没有年际变化特征。 事实上,我认为人们之所以没有逐年开展这个工作,主要是长期以来没有办法取得逐年的土地利用 / 覆被数据。事实上,从逻辑上讲, LULC 的逐年变化可能不是那么明显的。 何磊找到了欧空局生产的 1990 年代以来逐年的 LULC 分类数据,空间分辨率是 300m ,这解决了数据制约的问题。 ESA-CCI Land cover, global, 300 m,1992-2015 。 (2) 局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参数优化问题。 Constanz 在对不同 LULC 地类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赋值的时候,他是在全球层面上考虑问题,它所提供的参数在中国的局部是否适用,这是存疑的;中国内的研究最热的是谢高地的成果,他是基于全国的参数,这些参数放在干旱区是否适用呢? 何磊提出借鉴一种思路,考虑利用干旱区各类地块的平均 NDVI 与全国同类地块 NDVI 均值的比值,来取得一个系数,将此系数与对应地块在全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乘,得到一个调整后的系数。这里,也可以考虑用 NPP 、 EVP (蒸发量)等替换 NDVI 。 (3) 此外,何磊希望利用 NOAA/GMMS NDVI 产品,探测干旱区生态恢复明显的地区,看看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如何,以及他们对区域总的价值变化的贡献情况。 其中,生态环境恢复的检测依据是多年 NDVI 的 Sen 斜率和 Mann Kendall 检验。 (4) 还考虑引入敏感性分析。 我认为,何磊的研究思路,可能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的变化,实际上依赖和反映的是土地利用 / 覆被的变化。而土地利用 / 覆被的发扽类系统是定性的、离散的,并不能有效地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微弱的变化。比如草地,生态环境的变化通常表现为覆盖度提高或者下降,微弱的覆盖度变化虽然是生态环境变化的反映,但可能不足以引起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那么,这时候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反映生态系统自身变化的指标比如 NPP 、 NDVI 等,就难以建立有效联系。 王晓云和贺思嘉等,包括我认为,干旱区不同生态系统群落或者土地类型在区域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可能与全国或者全球尺度上的认识不一致,或许与过去的认知不一致。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耕地的地位,从他目前所采用的价值表体系看,耕地的食物供给价值远高于林地。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要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就是鼓励开荒哦?这显然在干旱地区是不科学的,因为水源供给的约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我今天在会场上提出来的。现在回头看,其实有失偏颇。因为他说采用的那个表格中,就总价值而言,林地比耕地更高。但是换个角度,那是不是就鼓励退耕还林?这是我们上世纪 70 年代所提倡的,后来黄秉维原始提出明确的反对理由,目前人们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运动的认识已经有所改观。 何磊强调做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价值”,而是唤醒人们对资源珍惜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王晓云建议,可以从干旱区生态环境实际,去认识不同地表覆被的价值,重新、精细化地拟定指标体系。这可能是更加有意义的一个研究,当然也会更难。我说,去年听课知道王乃昂等在沙坡头和巴丹吉林沙漠建立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他们倡议在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尤其特有价值,而这是一直以来世人所普遍忽视和误解的地方。 此外,有人在讨论时认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这个概念是不是过于陈旧了?不是前沿?何磊不这样认为,他坚持这还是一个热点,并举例说明国外还在陆续发表相关研究的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这让我想起以前有一年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王佑汉说本科生做毕业论文都开始玩生态足迹了,他说这些概念都被玩烂了,没有新意了。我当时也认为尚属前沿,没想到他是那么认为的。 今天这个事情进一步说明,是不是研究前沿,一方面有个人主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有对相关学术成果的追踪。我的土地利用 / 覆被变化研究,老师刚开始提出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个炒冷饭的事情。他坚持要我做,我有点抵触。做到现在,我感觉这也不是一个特别过时的事情,还是有很多方面值得挖掘。 张自强在何磊之后也作了报告。他先讲了一篇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的论文,这是顶级刊物了。论文的作者汇集了欧洲、美国、香港和大陆多个方面的作者,分别比较 1400-1900 之间两个小冰期、两个间冰期的全球、北半球、欧洲和中国及东亚地区人口的变化,讨论了气候(温度)、人口规模、战争频率等不同要素之间的变化关系。其中普遍的规律是冰期气温下降、谷物生产受到显著,战争频率较高,人口因此减少。但是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可能会对这种变化构成缓解或者延迟。比如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仍处于小冰期,但因为社会制度开明,人口出现平缓增长;中国在历次间冰期向小冰期过度的时期几乎都出现战争和人口下降,但是明代中期社会安定,人口的下降被推迟了;而在清末因为清政府讲北方游目民族与内地农耕民族纳为一体,小冰期到来并未造成历史上类似的游牧民族南下而导致的冲突等。张认为这些研究,对于他就河西走廊地区 2000 年来垦殖绿洲重建有借鉴意义。 张整理了自秦二世以来河西地区的全部战争记录和规模、位置等,做出了战争冷热点分布图。目前正在着手恢复重建河西绿洲的空间分布情况。 他提到范永新老师的一个根据年轮得出的 2000 年来的降水变化数据。通过初步分析,大致可以与历史时期我国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相吻合,基本上降水缩减的年代,就处于战争和动乱时期,比如东晋的五胡乱华和元末战争时期等;而相对降水丰沛的时期也就对应着太平盛世,比如唐宋时期。 起先我觉得张有些不用心,很少在办公室来学习研究。没想到他居然梳理出来 2000 年来河西地区的全部战争记录,还是很不错的。 此外,王小云认为,那片 PNAS 的文章其实很有问题。全球尺度的视角、欧州的视角,怎么可以同中国的记录直接比较?如不是因为作者都是大牌,估计文章很难发表。其实在张的讲解过程中,我也想,范永新老师他们基于祁连山树木年轮说恢复出来的历史时期降水过程变化特征,能不能用与新疆?我持怀疑态度。比较大的地理单元都不是一块了。还盼望着新疆昆仑山有没有类似的研究成果呢。 、
个人分类: 新疆绿洲|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西部的绿洲
热度 2 fanxiaoyingz 2017-12-11 18:52
中国西部的绿洲 打开地图会看到,在广袤的中国西部,有一片一片的绿色,象一片片孤零零的树叶飘落在黄色的大地上,其实这些都是一些绿洲,正是这些神奇的绿洲养育了中国西部彪悍的民族,成就了独特的西部文化。 站在地球之外四千公里看青藏高原,你会发现,喜马拉雅山从南向北明显地分为几种颜色,外面的印度大陆,从巴基斯坦到孟加拉国,是淡绿色的宽幅的弧线,这里其实是农业发达的平原。淡绿色的北面是一条浓浓的绿色的飘带,从帕米尔高原飘到了横断山区,这其实是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浅山区,因为这里森林密布,所以绿色浓浓,也说明这里雨水极其丰沛。在连续的浓绿色飘带之北是犹如镶嵌着珍珠手串一样的白色雪山,也是从从帕米尔高原连接到了横断山区,长度达到了 2800 公里。一串串珍珠的北面就是广袤的青藏高原,它呈现的是黄灰色,预示着荒凉和干旱,因为巍峨的喜马拉雅山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北流。这一带只有一片绿色属于中国,那就是藏南墨脱地区。 墨脱以南,云南省以西的绿色绿的过于妖艳,过于浓密,绿得使人发慌。这一带实际上常年受到雨水过多的危害,野生植物横生,原始森林密布,常年瘴气覆盖,山路艰险阻塞,人们很难发展。一个青藏高原,一个南亚湿地,一个水的地狱,一个水的天堂,但是两个都是经济荒地,人的禁区。 再看被绿色点缀的中国西部。胡焕庸线以西的绿洲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绿洲,河西走廊绿洲包括了武威绿洲、民勤绿洲、金昌绿洲、张掖绿洲、酒泉绿洲和玉门绿洲。在塔里木盆地边缘有围绕着盆地的一系列绿洲,包括巴音郭楞绿洲、新和绿洲、阿克苏绿洲,喀什绿洲、莎车绿洲(叶尔羌绿洲)、和田绿洲、于阗绿洲等等,北疆地区沿着天山北麓基本都是绿洲,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脉南的额尔齐斯河沿岸有广泛的绿洲。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天山的南脉和北脉之间夹着两个绿洲,一个是伊犁绿洲,一个是昭苏绿洲,这里的风景美过江南。青藏高原的东部有两个著名绿洲,一个是围绕着青海湖的青海湖绿洲,一个是黄河大拐弯的诺尔盖大草原。 在干旱的中国西部,这些绿洲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首先,水的存在是绿洲存在的必须条件。在植物生长的所有条件中,水是中国这个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唯一的制约因素。所以,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绿洲,哪里有大量的充足的水源,哪里就有大绿洲。例如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是在母亲河 ——黄河的浇灌下成为米粮仓的,这里的年降雨量在 300 毫米以下,但是由于有黄河经过,形成了巨大的灌溉平原,这个平原的特点就是沿着黄河,沿着低洼地分布。在宁夏平原西北,尽管海拔仅仅升高了一二百米,但是依然是面积广大的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 河西走廊上的绿洲,南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准格尔盆地南部的绿洲形成机理都一样,都是雪山融水形成的绿洲,所以它们的背后都是巍峨的高山和大量的雪山和冰川。河西走廊上的绿洲背后是连绵的祁连山,塔里木北面的绿洲背后是天山南脉,塔里木西面的绿洲背后是帕米尔高原,塔里木南面的绿洲背后是巍峨的昆仑山。塔里木南面的且末绿洲背后是阿尔金山山脉。天山北脉的山麓形成了连片的北疆绿洲。所有这些依靠雪山融水形成的绿洲都是灌溉绿洲,对于雪山的依赖非常强,对于灌溉设施的要求非常高,对于海拔的落差非常敏感。凡是相对比较高的地方不能灌溉,对于融水流不到的地方不能灌溉。所以这儿的绿洲基本上都位于雪山融水形成的河谷在山脉的出口地带,一般都处在河流能够灌溉的河漫滩地带。而且背后没有高山就没有绿洲,例如塔里木盆地南部,只有一个且末绿洲,而且面积很小。帕米尔高原广袤高大,雪山众多,它则滋润了几个大的绿洲:喀什绿洲、莎车绿洲(叶尔羌绿洲)、和田绿洲。其中叶尔羌绿洲长度大约 300 公里,宽度大约 40 公里,是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绿洲,它得益于中巴边境的大雪山形成的叶尔羌河。相反,由于且末绿洲背后的雪山位于青藏高原内陆,虽然山脉高大,但是雪山面积小,所以绿洲也很小。 叶尔羌河的发源地在克什米尔地区巨大的雪山上,克什米尔是青藏高原上一个大水塔,印度洋水汽沿着喜马拉雅山向北进入该地区,形成了巨大的雪山,每年融化大量雪水,这些融化水大部分流向了巴基斯坦,只有少部分流向了塔里木,尽管水量较少依然形成了叶尔羌大绿洲,也形成了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横贯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天山北脉的山麓形成了长度 600 公里,宽度大约 100 公里的绿洲带。这里的绿洲处于天山北麓,蒸发量较小,而且由于纬度较高,已经处在北纬 44 度附近,属于寒温带地区,所以总体而言,年积温较少,年蒸发量较少,所以尽管天山上的融水量没有克什米尔地区多,但是形成的绿洲比南疆大。 额尔齐斯河沿岸有广泛的绿洲的形成机理不全是雪山融水,额尔齐斯河上游主要靠 融雪 、融冰和降水补给;下游主要来源于融雪、降水和壤中水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的雪山,但是由于蒸发少,所以额尔齐斯河由东南流向西北,从 源头 到中国边境长 546 公里 ,最后流入了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一条流进北冰洋的河流。所以同样是绿洲,水的来源并不相同。伊犁绿洲、昭苏绿洲的水源主要是 降水补给 ,其次才是 融雪 、融冰补给 。伊犁绿洲位于 伊犁河谷 ,年降雨量 417.6 毫米,山区 600 毫米左右;伊犁河谷位于天山西部,呈东南直向,三面环山,有婆罗科努、科古琴、乌孙山和那拉提山,谷地呈三角形。天山山脉及其支脉婆罗科努山横亘于自治州南部,分水岭山脊海拔 4000 - 6000 米,最高的托木尔峰海拔 7443 米。昭苏绿洲位于特克斯 - 昭苏盆地 ,特克斯河流过,年均降水 512 毫米 ,南部为天山主脉,山势雄伟,高峻绵亘,是阻挡南疆沙漠干热风的天然屏障;北部为乌孙山,呈东西走向,山体较矮;西部受沙尔套山以及哈萨克斯坦境内查旦尔山的阻隔,形成一个南、西、北三面高,东部略低的盆地。号称 “天山之父”的汗腾格里峰,位于西南部的中哈边境线上,海拔 6995 米,是天山山脉第二大高峰,终年积雪区达 100 平方公里以上,是特克斯河的主要水源。由于天山南脉和北脉形成的一个天然的喇叭口, 伊犁河谷 和特克斯 - 昭苏盆地恰恰位于这个喇叭口之中,开口向着西方,这里恰巧是西风带地区,近地层西风携带有一定的水汽,当这些水汽进入喇叭口以后往往形成地形雨。 和其它绿洲不同,青海湖绿洲和诺尔盖大草原并不是雪山融水形成的,主要是地形雨形成的。这两个地方都接纳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含水气流,在此处符合辐和上升,虽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含水气流中水汽已经比较少,但是在这个独特的地方却得到了脱水的机会。为什么 “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含水气流,在此处符合辐和上升” ? 这与青海湖的地形有关系,青海湖是一个高山盆地,盆地海拔低于 3200 米,但是周围环绕着群山,其中迎接水汽的一面山的海拔低,其东面大都在 3400 以下,南面大都在 3300 米以下,而且有较多的豁口,而北面是祁连山脉,海拔连绵的高于 4100 米,西面的环山海拔也比较高,所以水汽必然在此处辐和上升。青海湖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空气储水池”,当大量空气聚集在此处,一旦气压增大向四周高山运动,一方面形成地形雨,另一方面造成“空调效应”挤压气流降低温度,促进水汽饱和。和一般的山谷风不一样的是,青海湖周围的白天由于海拔高达 3200 米,空气温度较低,所以较少形成吹向山顶的谷风,但是夜晚从山顶吹向湖泊的山风却比较强烈,由于山风的温度比较低,它吹向湖泊的时候冷却了湖泊上空的空气,导致湖泊周围很容易形成夜雨。所以,夜雨是盆地地区比较多见的降雨形式,对于四川盆地也是一样。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形成了我国独特的高山湖泊。其实天池的形成原理和青海湖一样,高山湖泊湖泊的形成条件是位于水汽通道上,有盆地效应,日温差较大,周围有高山环绕,能够形成夜雨。具有这些条件的湖泊有青海的青海湖,长白山的天池,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西藏的纳木错等。 诺尔盖大草原虽然没有形成封闭的盆地,但是这里同样是水汽交汇的地区,由于青藏高原东部是中国几个大河大江的发源地,有着丰沛的水汽。而诺尔盖大草原位于川西雪山群后面,有着丰富的水源补充。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接纳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南太平洋的水汽和东太平洋的水汽,所以青藏高原东部降雨量较大,冻土面积大,雪山多,牧场面积大,夜雨多,沙漠少。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西部的绿洲的水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黄河补充水,一个是祁连山融雪水和雨水,一个是天山融雪水和雨水,一个是帕米尔高原融雪水和雨水,一个是昆仑山阿尔金山融雪水和雨水,一个是阿尔泰山融雪水和雨水,一个是青藏高原东部的季风雨。 那么各个高山的水汽来自哪里呢?某一个地区的水汽不一定来自同一个大洋,这一点可以肯定。以下是我的分析: 阿尔泰山区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北冰洋向南的气流。每年秋季、冬季和春季都有来自于西伯利亚的冷气团形成的南下气流经过这里。西伯利亚的冷气团携带有来自于北冰洋的冷湿气流,常常在我国的新疆和内蒙古一带形成冬季降雪。阿尔泰山区参与了极地环流,它承接的水汽大部分来自于极地环流圈在近地层形成的东北风和北风。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大西洋北部,这一部分水汽是由于西风带波动造成的,西风带波动由于波动性大,携带水汽经过的路程很长,水汽在高空含量很少等等原因,所以阿尔泰山区来自大西洋北部的水汽应该不多,主要应该是冬季和春季。阿尔泰山区夏季的主要水汽来源应该是印度洋。印度洋在夏季形成的西南季风(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向北移动引起)顺着喜马拉雅山脉东北方向吹向吉尔吉斯斯坦,然后向东吹向我国帕米尔和新疆地区,这个季风路程相对较短,只有两千多公里,在中纬度受到西风带作用,改变为西南风,带来大量水汽。这也是我国昭苏绿洲和伊犁绿洲存在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国的天山雪山、帕米尔雪山和昆仑山雪山的主要水汽来源也是来自于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北支流,而天山雪山的冬季水汽来自于北冰洋和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祁连山的水汽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发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流经印度大陆,然后顺着喜马拉雅山脉豁口和藏南向东北方向的季风,另外一个是发源于南太平洋的南季风,南季风从正南和东南吹向雅鲁藏布江大豁口和横断山区,遍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到了祁连山形成最后的阻挡,形成雪山和少量降雨。西南季风和南季风也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主要水汽来源,当然青藏高原东部也接纳了来自于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但是祁连山接纳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较少,因为祁连山有六盘山和秦岭的阻挡。所以青藏高原东部接纳了三个源头的水汽,分别是印度洋,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这三个大洋水域面积大,热量充足,水汽含量很大,给我国整个东部具有决定性影响。青藏高原东部因此成为黄河、长江、怒江、澜沧江的源头,由于这里水汽丰沛,海拔高,常常以夜雨,霜露和暴风雨的形式降水,在我国云南西北、西藏东南、青海西南和四川西部形成了大面积的雪山群和湿地,对我国东部气候有重大影响。 总体来说,我国西部的湿地的水汽大部分来自于印度洋,少部分来自于北冰洋,东经 90 度以东地区的水汽则主要来自于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当然由于地形的限制,利用效率并不高,大部分水汽在我国西南和藏南以及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形成降雨,形成了南涝北旱的局面。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3692 次阅读|4 个评论
欣赏北极冰雪世界有绿洲
热度 1 dengyigao 2016-9-4 22:45
欣赏北极冰雪世界有绿洲 “北极冰雪世界有绿洲”,这是说,在北极的冰天雪地中,仍然存在相当大片的绿洲,在这个绿洲中,不仅有高等植物,而且还有森林。 这让没有去过北极的读者难于理解了。 大家也许都知道,在南极地区,几乎都为冰雪覆盖,即使有一点点绿色世界,那也仅仅是低等的苔藓和地衣。 是的!这正是北极与南极不同的重要一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北极壮观而秀丽的冰雪世界以及冰雪世界中的绿洲,并初步了解形成冰雪世界绿洲的原因。 壮观而秀丽的冰雪世界 说它壮观,是指格陵兰冰盖;说它秀丽,是指北冰洋中的冰山,与南极巨大的冰山相比而言。 先说壮观的格陵兰冰盖和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冰川。 从空中俯瞰斯瓦尔巴群岛,那起伏的高原,那冰天雪地的地貌,酷似我国的青藏高原(照片35);在那起伏的高原上,常常可见冰川运动形成的弧状图形(照片36)。 照片35俯瞰斯瓦尔巴群岛上的雪山 照片36俯瞰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上冰川运动留下的弧形图案 当你在晴天乘机飞过世界第二大冰盖-格陵兰冰盖上空时,那冰雪的变化要远比斯瓦尔巴群岛上复杂多了。 如果飞机从格陵兰冰盖东侧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起伏不平的雪山(照片37),有时会遇到雪山上的晨曦(照片38)。当飞机飞入格陵兰冰盖中部偏西的时候,俯瞰冰盖上冰雪融化形成的冰湖,那又是另一番景色:冰盖上,冰雪融化形成奇形怪状图案的冰湖,星罗棋布,有的是长条,有的呈环状,有的呈一串小湖泊(照片39~41)…… 照片37俯瞰北极格陵兰冰盖东侧的雪山特写 照片38俯瞰北极格陵兰冰盖东侧的雪山晨曦 照片39.俯瞰格陵兰冰盖上星罗棋布的冰湖 照片40.格陵兰冰盖融化形成的冰湖 照片41.格陵兰冰盖上的冰湖有的组成美丽的图案,令人浮想联翩 在格陵兰海域,奇形怪状的冰山比南极海域的冰山还要多样。请看,有的像“巨轮入海”,有的酷似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有的宛如“笑傲江湖”,那是在冰山之巅兀立的北极三趾海鸥,有的如多层宝塔(照片42~45);有的如漫游北冰洋的海轮(照片46),有的酷似冰的波涛(照片47)…… 照片42北极格陵兰海域宛如“巨轮”的冰山 照片43.宛如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 照片44.海鸥兀立冰峰 照片45.冰塔兀立 照片46 北极格陵兰海域漫游的冰山 照片47.冰的波涛 冰雪世界的绿洲 然而,在北极壮丽的冰雪世界中,却独一无二地具有广阔的绿色世界。 在格陵兰冰盖旁边,生长有色彩丰富的蒲公英(照片48),有普遍生长的北极木棉花(照片49) 在北纬75度到79度的斯瓦尔巴群岛,在格陵兰岛的北极地区,随处可见美丽的木棉花、虎耳草、蒲公英、罂花,诱人的蘑菇,贴地生长的北极柳,以及各种各样的花草(照片50~53),每当夏去秋来时,北极仍然有红叶的秋韵)…… 在挪威最北的大城市通索(也翻译为特罗姆瑟),接近北纬70度,但仍然具有丰富的森林(照片54)。 照片48.格陵兰冰盖旁边的蒲公英 照片49.北极普遍的木棉花 照片50.北极的罂 花 照片51.北极的蘑菇 照片52.北极的虎耳草 照片53.北极的活化石:仙女木 照片54.北极(北纬70度)的森林 关爱北极奇特的冰雪世界 为什么沿挪威海和斯瓦尔巴地区的自然景观如此特殊呢? 原来,北大西洋暖流把较低纬度(北纬50度以南)的暖水沿着挪威海自南向北输送,一直到达北纬80度附近(图1)。据海洋大气学家计算,自南向北输送的北大西洋暖流可以使挪威海域上空的大气每年升温约达摄氏20度。从多年平均的北半球地面气温来看,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斯瓦尔巴德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其它地区高5~20摄氏度(图2)。此外,北大西洋暖流还带来充足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因而使得受它影响的斯勘狄纳维亚半岛西岸和斯瓦尔巴得群岛上的自然景观与其它北极地区迥然不同,成了冰雪世界中的绿洲。 图1北大西洋暖流(红色) 图2北大西洋暖流带来北极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 在格陵兰西海岸,虽然没有像北大西洋暖流那么强的暖流,但仍然有较弱的暖流流过西海岸,因此,那儿也有绿色的世界。 北极美,美在它的壮丽的冰雪世界;北极奇,奇在壮丽冰雪世界中有绿色的世界。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在融化退缩,冰山也在融化。人类应该尽可能地约束自己,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减小排放,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并给人类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充分时间。
84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喀什绿洲 2011-05-23 08:05
taodeng 2014-2-23 13:20
新疆 喀什 绿洲 当喀什还是疏勒的时候,张骞的到来使汉朝的势力控制了天山南麓。喀什绿洲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西靠帕米尔高原,北面横卧着天山的南支。河流是绿洲的命脉,但这些河流大都是季节性的内流河,所以必须加以充分利用,于是水渠就像护城河一样环绕着绿洲。喀什绿洲四季分明、夏长冬短,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变沙漠为绿洲
热度 2 zpm 2013-3-5 13:37
我是海洋科学工作者,每当听到沙尘暴的新闻,总为不断扩大的沙漠化感到无助。今天看到这样一个视频,看到了一线希望。期望这个领域的专家们对以下的视频进行明鉴,我们能不能也试一下? http://www.ted.com/talks/allan_savory_how_to_green_the_world_s_deserts_and_reverse_climate_change.html
426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2012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新疆兵团举行
liangfei3326 2012-8-9 11:05
2012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新疆兵团举行 由中国工程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联合主办的“2012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6日在新疆石河子市举行。主办方称,此举旨在借“论坛”搭建的平台,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对新疆兵团相关规划、项目、人才建设等工作的指导作用,为新疆兵团“三化建设”建言献策。
2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显示古代南极曾是绿洲:最高温达7℃
yshimp 2012-6-24 00:53
http://tech.sina.com.cn/d/2012-06-22/09027300382.shtml 2012年06月22日09:02 新浪科技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南极大陆在远古时期的环境要远比原先设想的更加温暖潮湿。这样的气候环境足以支持较高大的植被,包括一些矮小的树木,在靠近这块大陆沿海的地带生长,当时的南极洲仿佛一块绿洲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2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最近一项由大学研究人员为首发起,并由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参与的有关古代南极洲环境的研究项目发现,这块大陆在远古时期的环境要远比原先设想的更加温暖潮湿。这样的气候环境足以支持较高大的植被,包括一些矮小的树木,在靠近这块大陆沿海的地带生长。   研究小组在本月17日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了在线版的《自然-地球科学》上。该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为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的萨拉·费金斯(Sarah J. Feakins),其余研究者还包括了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科学家。   研究人员对采自罗斯冰架下方的沉积物冰芯样本中的植物叶片残骸进行检验,发现在1500~2000万年前这里的夏季温度要比现在高出大约11摄氏度,最高可以达到大约7摄氏度。降水量也比现在要高出数倍。   费金斯本人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多塞夫文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他说:“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理解未来的气候变化将是何种模样。俗话说以史为镜,过去的历史可以启示我们的未来,过去的气候也是一样。这些记录向我们展示了,当温度上升时这一南极冰架区域可以变得多么温暖潮湿。而现在的这些就是我们获得的有关这一问题的第一批线索。”   整件事还要从论文的合著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索菲·沃纳(Sophie Warny)教授在南极的冰芯中发现大量的花粉和藻类说起,从那时候起,科学家们便开始怀疑在中新世中期,地球上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可能要比我们之前设想的要更加温暖。南极洲古代的植物化石难以存在,因为整个大陆都被巨厚的冰层覆盖,这个冰层会缓慢移动,磨蚀掉所有的线索和证据。   沃纳说:“海洋沉积物岩芯是搜寻古代植物线索的理想之地,因为那些沉积在这里的化石可以免受冰层移动带来的破坏。然而这些岩芯在南极海域要想获得非常困难,这需要开展国际合作。”   受到花粉样本的启发,费金斯开始着手对沉积物岩芯中的植物叶蜡成分进行检验。叶蜡可以记录下气候变化的证据,因为它会记录下植物存活时其吸收的水分中氢同位素的比值。费金斯说:“冰芯记录只能带我们回溯到过去大约100万年。而沉积物岩芯样本却可以带我们回到更加久远的过去。”   随后,论文合著者,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李俊恩(音译:Jung-Eun Lee)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测算这些氢同位素样本数据所反映的当时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情况。他所运用的这一模型最初是为美国宇航局在轨运行的“海洋”卫星而设计的,主要用于该卫星获取的大气水汽成分中的氢同位素分析。李俊恩说:“当地球升温,受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它的两极。雨带的南移,加上高纬度地区偏高的温度都让南极地区边缘看上去似乎都不像是极地,而更像是今天的冰岛地区。”   这一南极地区的“绿化”过程最高峰大致出现在中新世中期,距今大约1640万~1570万年。这远比恐龙灭绝的年代要晚,后者在6400多万年前便已经灭绝。在中新世时期,地球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和现代差别不大的动物,如三趾马,鹿,骆驼和不同种类的猩猩。而现代人类则直到大约20万年前才首次出现在地球生命的舞台上。   中新世中期的温暖环境被认为应当对应于400~600ppm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而在2012年,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393ppm,这一数据是过去数百万年中最高的。如果保持现在的增长速度,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到本世纪末就会达到中新世中期时曾经出现过的水平。   中新世中期曾经出现过高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水平,这一事实在其它研究中也得到印证,包括植物叶片表面气孔的数量,以及对土壤和海洋生物化石进行分析后给出的地球化学证据。尽管所有这些证据都没有冰芯中实实在在的保存着古代气体样本的气孔来的直观,它们已经是能够达到如此久远年代的最可靠手段之一。尽管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仍然不清楚究竟为何在中新世中期会出现二氧化碳的高浓度,但是很显然,二氧化碳的高浓度和在世界很多地点,包括此次纪录的南极地区所发现的升温现象之前存在显著的同步关系。此项研究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提供资助,并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支持。(晨风)
1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显示古代南极曾是绿洲:最高温达7℃
热度 1 杨学祥 2012-6-23 07:14
研究显示古代南极曾是绿洲:最高温达7℃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2日09:02 新浪科技 微博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南极大陆在远古时期的环境要远比原先设想的更加温暖潮湿。这样的气候环境足以支持较高大的植被,包括一些矮小的树木,在靠近这块大陆沿海的地带生长,当时的南极洲仿佛一块绿洲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2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最近一项由大学研究人员为首发起,并由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参与的有关古代南极洲环境的研究项目发现,这块大陆在远古时期的环境要远比原先设想的更加温暖潮湿。这样的气候环境足以支持较高大的植被,包括一些矮小的树木,在靠近这块大陆沿海的地带生长。   研究小组在本月17日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了在线版的《自然-地球科学》上。该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为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的萨拉·费金斯(Sarah J. Feakins),其余研究者还包括了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科学家。   研究人员对采自罗斯冰架下方的沉积物冰芯样本中的植物叶片残骸进行检验,发现在1500~2000万年前这里的夏季温度要比现在高出大约11摄氏度,最高可以达到大约7摄氏度。降水量也比现在要高出数倍。   费金斯本人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多塞夫文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他说:“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理解未来的气候变化将是何种模样。俗话说以史为镜,过去的历史可以启示我们的未来,过去的气候也是一样。这些记录向我们展示了,当温度上升时这一南极冰架区域可以变得多么温暖潮湿。而现在的这些就是我们获得的有关这一问题的第一批线索。”   整件事还要从论文的合著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索菲·沃纳(Sophie Warny)教授在南极的冰芯中发现大量的花粉和藻类说起,从那时候起,科学家们便开始怀疑在中新世中期,地球上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可能要比我们之前设想的要更加温暖。南极洲古代的植物化石难以存在,因为整个大陆都被巨厚的冰层覆盖,这个冰层会缓慢移动,磨蚀掉所有的线索和证据。   沃纳说:“海洋沉积物岩芯是搜寻古代植物线索的理想之地,因为那些沉积在这里的化石可以免受冰层移动带来的破坏。然而这些岩芯在南极海域要想获得非常困难,这需要开展国际合作。”   受到花粉样本的启发,费金斯开始着手对沉积物岩芯中的植物叶蜡成分进行检验。叶蜡可以记录下气候变化的证据,因为它会记录下植物存活时其吸收的水分中氢同位素的比值。费金斯说:“冰芯记录只能带我们回溯到过去大约100万年。而沉积物岩芯样本却可以带我们回到更加久远的过去。”   随后,论文合著者,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李俊恩(音译:Jung-Eun Lee)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测算这些氢同位素样本数据所反映的当时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情况。他所运用的这一模型最初是为美国宇航局在轨运行的“海洋”卫星而设计的,主要用于该卫星获取的大气水汽成分中的氢同位素分析。李俊恩说:“当地球升温,受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它的两极。雨带的南移,加上高纬度地区偏高的温度都让南极地区边缘看上去似乎都不像是极地,而更像是今天的冰岛地区。”   这一南极地区的“绿化”过程最高峰大致出现在中新世中期,距今大约1640万~1570万年。这远比恐龙灭绝的年代要晚,后者在6400多万年前便已经灭绝。在中新世时期,地球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和现代差别不大的动物,如三趾马,鹿,骆驼和不同种类的猩猩。而现代人类则直到大约20万年前才首次出现在地球生命的舞台上。   中新世中期的温暖环境被认为应当对应于400~600ppm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而在2012年,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393ppm,这一数据是过去数百万年中最高的。如果保持现在的增长速度,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到本世纪末就会达到中新世中期时曾经出现过的水平。   中新世中期曾经出现过高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水平,这一事实在其它研究中也得到印证,包括植物叶片表面气孔的数量,以及对土壤和海洋生物化石进行分析后给出的地球化学证据。尽管所有这些证据都没有冰芯中实实在在的保存着古代气体样本的气孔来的直观,它们已经是能够达到如此久远年代的最可靠手段之一。尽管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仍然不清楚究竟为何在中新世中期会出现二氧化碳的高浓度,但是很显然,二氧化碳的高浓度和在世界很多地点,包括此次纪录的南极地区所发现的升温现象之前存在显著的同步关系。此项研究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提供资助,并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支持。(晨风) http://tech.sina.com.cn/d/2012-06-22/09027300382.s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17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农民工文化:从“荒漠”向“绿洲”渐变
whyhoo 2012-5-12 10:27
——全国农民工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亮点扫描 近日,记者从文化部在浙江省东阳市召开的全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农民工文化服务机制和农民工文化活动经费投入机制,公益性文化机构挑大梁,文化设施全面向农民工敞开;企业和社会参与文化共建,农民工乐享身边文化大餐……农民工文化工作呈现出不断完善、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农民工文化生活实现了从“荒漠”到“绿洲”的渐变。    多方发力共建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   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着力资源整合,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多元互补的农民工文化建设与服务机制。   浙江省东阳市率先在10个农民工集聚的村(社区)建立起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由文化部门牵头,联合市总工会、教育体育局、街道办事处、街道文化站组成指导单位,社区和企业参与共建。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启用时,政府一次性奖励4万元,并每年给予运转经费补助。有了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组织、劳动、司法、卫生、计生、妇联、团委等部门纷纷利用这个平台,共同服务于农民工。通过组建文艺团队、开展文化联欢、技能培训、学法维权等,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外来务工人员众多。为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该镇联合当地企业在工人集中居住的宿舍楼内建立农民工文化站。2007年建立的枫江集宿楼文化服务站是江苏省内首个打工者自己的文化站。文化服务站设有多功能厅、图书阅览室、艺术培训室、桌球室、篮球场等,一到下班,打工者便纷至沓来,看书、下棋、练歌、打球、查资料……各得其乐。   广东省深圳市积极探索与用工企业共建图书室、电脑活动室等文化设施,为农民工就近使用文化设施、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    量体裁衣创新文化服务手段和内容   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文化需求,各地运用流动文化阵地和数字文化阵地,广泛开展送图书、送电影、送演出、送讲座到企业、进工地等,为广大农民工提供更加贴心的文化服务。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将网络服务送到工地,为农民工提供“亲情电话”、“亲情视频”等网络服务,将分隔两地的亲人连在一起。目前,通过互联网视频给远方的亲人致以节日的问候、祝福成了包河区农民工们在节假日里的第一乐事。   北京市建工集团在工地开设“职工夜校”,配套建设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上海市在农民工公寓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   深圳市各社区和工业区农民工图书馆,根据农民工作息时间特点,将图书馆服务时间延长至晚上10点。该市还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农民工提供网上阅读、影视播放、知识讲座、信息查询、技能培训等文化服务,帮助农民工提升文化素质,增强就业本领。   此外,许多地方文化机构还开展了形式多样、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免费文化艺术服务。    培育扶持农民工文化团体闪亮登台   农民工群体渴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承认和接纳,但由于缺乏身份认同、流动性大、归属感弱,农民工群体的自我认定和自我评价普遍较低,易造成文化意识的缺失。近年来,各地文化行政部门鼓励组建以农民工为主的文艺表演团队,吸纳有专长的农民工加入,使之成为繁荣农民工文化的新载体、新主体。   上海市依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打造培育了“新上海人歌手大赛”品牌活动。广东省东莞市设立共计500万元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文学艺术奖励专项资金,“新莞人”与本地作者享有同等的受扶持、奖励的权利。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活跃着一支外来青年艺术团。该团先后创作编排了90多个剧(节)目,参加一系列重大比赛和演出活动,取得了16个市级以上的奖项。如今,湖里区外来青年艺术团拥有近200名成员,舞蹈、声乐、朗诵、小品、魔术、变脸、合唱等各门类艺术人才一应俱全。 原文见 http://www.agri.gov.cn/V20/ZX/nyyw/201205/t20120511_2622566.htm
个人分类: 三农|1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额济纳之渴
热度 2 qianlivan 2012-1-28 22:29
解额济纳之渴
在北京,地铁13号线出西二旗站往北可以看到一条新修的和地铁平行的高速公路,这是正在建设的京新高速(G7)。西夏被蒙古灭国之后,有一座西夏城市保留下来,作为北方丝绸之路的一座重要驿站。三百年前,东归的土尔扈特人在一片生长着很多胡杨树的绿洲定居下来,把这里作为家园。 这三件事有什么联系呢?京新高速的路线为:北京-张家口-乌兰察布(集宁)-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临河)-额济纳旗-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西夏灭国之后保留下来的城市叫做黑水城,其遗址就在今天额济纳绿洲的东南。土尔扈特人就居住在额济纳绿洲,直到今天。说到这里就很清楚了,这三件事都和额济纳绿洲有关。 仔细看京新高速的路线可以发现额济纳旗是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北京、张家口、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这几个地方之间的距离都不太远。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也比较靠近。但是从巴彦淖尔到哈密之间巨大的距离上只有额济纳旗一站。除此之外基本都是荒芜的沙漠和戈壁(见下面三幅图,图中“A”所示为额济纳旗)。如果把京新高速看成是新时代的北方丝绸之路,那么额济纳将和古代一样成为这条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驿站。 然而,拥有中国最美的胡杨林的额济纳绿洲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参考纪录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zNTYxOTky.html )。额济纳之所以成为绿洲,靠的是经由黑河流淌而来的祁连山雪水。古代,黑河水在额济纳汇成了著名的居延海。如今,居延海的面积相比古代已经小了很多,但是依靠不多的黑河水,胡杨林还在坚守着这片绿洲。然而,中游农业用水量的增加使得不多的黑河水更少了。根据上述纪录片,黑河水的94%被用于中游地区的灌溉,张掖因此成为中国有名的粮仓。但是结果使得黑河断流,居延海干涸。记录片的拍摄时间是2005年,根据网上搜索的结果,在2006年之后,黑河流域采取了一些措施,节约了一些水,使得黑河水能流到额济纳,居延海也又有了些水。但是额济纳仍然是缺水的,如何才能解额济纳之渴呢? 曾经,额济纳也经历过干旱,那是被称为小冰期的寒冷时期,祁连山冰雪融化减少,黑河水量减少。而到了温暖时期,黑河水量又会恢复正常。而如今,黑河水量的减少是由于中游用水量增加。解决额济纳缺水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变中游农业的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除此之外,有别的办法么? 水是不会凭空产生的,但凡缺水,只能从别的地方取水,比如,通常会开采地下水。实际上,地下水很多情况下也来源于别的地方。如果地下水开采速度快于从别的地方补充的速度,地下水也就不再是可靠的水源。除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还有一个自然的来源——大气。雨水就是来自大气的水源。而像额济纳这样干燥而没有高山的地方,雨水是非常少的,同样不是可靠的水源。我们能像开采地下水那样“开采”大气中的水么?这是有可能的,但却是不一定的(参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333do=blogid=305546 )。以环境温度300K为例,在空气湿度小于6.105/35.232×300/273=20%时是无法从空气中取水的,而在空气湿度50%的情况下,1度电可以制水11千克。相比地下水的补充,大气中水的补充可能也不是很有效的。 除了自然的水源,解决干旱的办法就是从别的流域调水了。不过就现在的情况看,没有什么流域是不缺水的。或许前段时间说的从渤海调水是个可行的路子,当然,海水淡化可能是个首要的问题。除此之外,数千公里管线的铺设也是浩大的工程。如果这些工程最终开展,那么京新高速将对其有关键性的影响。管线建设所需的材料、劳力的运输可能都将依赖于这条高速公路。如果海水淡化的成本最终降得很低,额济纳或许能喝上来自渤海的水。但是解近渴最好能不靠远水就不靠远水,最靠谱的看来还是在中游进行节水灌溉,用节约下来的水解额济纳绿洲之渴。
个人分类: 思考|39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绿洲——荒漠的爱情能有多炽热
热度 4 sugorge 2011-8-2 15:37
研究绿洲——荒漠的爱情能有多炽热
绿洲英文名叫 Oasis ,荒漠叫 desert 。谁都知道的。 想查查 oasis 的定义,按照习惯,在 google 上,键入 oasis ,一般都会连接到 Wikipedia 的解释。可是你试试 oasis ,出来的只有 oasis-band 的条目。 于是改查 desert 。大约是因为 desert 地盘大,约占全球面积的 20% ,用同样的动作,但一查就查到了。在它的长长的内容中,有一个不起眼的链接连到 oase 。点击 oases ,终于找到 Wikipedia 给绿洲安的家。再回头在 google 里键入 oases ,也一下链接到绿洲。莫非真的是绿洲太少,单个的力量不给力,非得使出合力才能叫响 !? 此话不提,来看绿洲的定义。 Wiki 上的定义是 In geography, an oasis (plural: oases) or cienega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is an isolated area of vegetation in a desert, typically surrounding a spring or similar water source. Oases also provide habitat for animals and even humans if the area is big enough. 百度百科名片上的定义是绿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质上,以小尺度范围,但具有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为基础,构成能够相对稳定维持的、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异质生态景观。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证绿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性以及结构上的系统性;其小气候效应则保证了绿洲能够具有人类和其它生物种群活动的适宜气候环境,有利于形成景观生态健康成长的生物链结构。 在 wiki 的绿洲的词条里,有一个小小的链接到 Oasification 。绿洲 Oasis 不起眼,绿洲化 Oasification 就更新了。这个词的内容最早隐含在澳大利亚 Ludwig 博士 1997 发表的的著作 (Ludwig, J.; Tongway, D.; Freudenberger, D.; Noble, J. y Hodgkinson, K. (1997): Landscape ecology. Function and management. CSIRO. Collingwood , Australia) 中。 西班牙森林工程博士 Andrés Martínez de Azagra Paredes 教授于 1999 年最早明确提出 ( coined ) 该词 (Martínez de Azagra Paredes, A. (1999): El modelo hidrológico MODIP. Montes, 55: 77 – 82) 。 原本用来作为土壤侵蚀引起的荒漠化的反义词,指的是使坡面恢复草木繁荣的保水、保土和防治植被退化的一系列技术,包括培土、引进优良种子等。除此之外得力的施肥管理也是重要举措。用通俗的说来,绿洲化就是荒漠的绿化,或者也可以说是水土保持的同义词。荷兰 Feddes 教授研究团队在 2008 年发表的文章展示了用 SWAP 模型给伊朗一个位于半干旱面临严重干旱威胁的灌区提出绿洲化技术支持的成功例子 (Vazifedoust, M., J.C. van Dam, R.A. Feddes and M. Feizi, 2008. Increasing water productivity of irrigated crops under limited water supply at field scale.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95, 89-102) 。在这里,绿洲化的含义已经延伸,指的是面临荒漠化的区域发生的一系列使植被出现并使得绿洲部分可控的自然和人为过程。绿洲化 Oasification 这个词 2010 年 10 月刚刚正式提交到牛津大学出版社 , 正 等待专家组鉴定看看是否被允许作为新词收入牛津英语大辞典。到如今是否被批准,什么时候批准我还不知道呢。 此话仍不提,来看看绿洲的分布。为觅绿洲影,先要找荒漠。世界著名的荒漠面积由大到小包括南极荒漠、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极荒漠、阿拉伯沙漠、亚洲戈壁(沙漠)、非洲 Kalahari 沙谟、南美 Patagonian 沙漠、澳大利亚大维多利亚沙漠、中东叙利亚沙漠、北美大流域沙漠。我们刚刚去的阿克苏绿洲属于亚洲戈壁(沙漠)的一个小脚印,位于新疆的西南角。 从向西飞的飞机舷舱往外望,当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突然隐隐出现一片暗绿,越来越多,越来越茂密时,我知道阿克苏绿洲近在眼前。从冰雪高寒山区流出的托什干河和昆马利克河交汇于阿克苏变成阿克苏河,荒漠在阿克苏孕育了绿洲,此为天然绿洲。 随着社会发展,更多荒地被新垦,阿克苏绿洲规模逐渐扩大,这些新垦的荒地属于人工绿洲。由前面定义,绿洲的支撑离不开水,更大面积的人工绿洲意味着更多的用水。阿克苏河是下游塔里木河的主要来水源。更多的用水意味着下游得到的水可能更少,使其生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我们这项小小研究,就是敢问,不,是想问,悄悄问,阿克苏人工绿洲适宜的用水。 绿洲是荒漠的爱情。我们想知道阿克苏的爱情能有多炽热,本来这是个不应该问的问题。 手段仍然是老一套:野外实验、观测、遥感、GIS、数据分析,VIP模型模拟、验证等。新近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计算绿洲用水的方法,发表在刚刚出版的IAHS红宝书上( http://www.iahs.info/redbooks/346.htm ),但方法和模型还需要做进一步工作和验证,还请专家不吝批评指正。 走进绿洲 冰川-绿洲-沙漠 流域 取土实验
个人分类: 野外|5876 次阅读|8 个评论
帕米尔高原上的绿洲(照片补发)
黄安年 2011-7-20 20:47
帕米尔高原上的绿洲(照片补发)
帕米尔高原上的绿洲(照片补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7 月 20 日发表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绿洲集聚着勤劳憨厚的塔吉克人,是帕米尔高原的护维神,没有这些绿洲,他们是难以在高原上生存。绿洲的扩大意味着生命的希望、意味着兴旺发达。绿洲的扩大是和塔吉克人的辛勤劳动和精心照料分不开的这里补发常真先生最近寄来的 2007 年 9 月 17 日的一张照片,请网友与 2007 年 10 月 7 日博文中第 26 张照片相对照。在我身后是一群刚刚放学回家学生。 *********************** 帕米尔高原上的绿洲 已有 1525 次阅读 2007-10-7 08:45 | 个人分类 : 摄影图片集锦 (E) 帕米尔高原上的绿洲 黄安年文 发表: 2007 年 10 月 7 日 在帕米尔高原上我们看到一种现象,海拔高度和树木生长有着密切关系,超过一定的海拔高度,是没有树木生长可能的,在一定海拔高度下凡是有树木成林的地方就一定有水,凡是有水和树木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人群生活。沿着 314 国道蜿蜒起伏攀升,在公路沿途我们看到了细条绿洲断断续续、连绵不断,这些绿洲集聚着勤劳憨厚的塔吉克人,他们是帕米尔高原的护维神,没有这些绿洲,他们是难以在高原上生存的,绿洲的扩大意味着生命的希望、意味着兴旺发达。我们无法估量这些绿洲是在慢慢的扩大还是在逐渐的缩小,我们在这里更加感受到保护好每一棵树木的珍贵,感受到保护环境对于我们的民族振兴和子孙后代是多么的迫切。 下面的 26 幅图片是 9 月 17 日在帕米尔高原行进途中拍摄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8456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2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照彩云归
等离子体科学 2009-8-9 13:25
飞回北京途中,一路风云变幻。。。 积雪共白云一色 飞越河西走廊,远眺祁连积雪 云横祁岭家何在?戈壁绿洲雪山前 祁连山脚下,依稀可见穿越山谷的季节河及其冲积扇形成的绿洲三角洲 长安不见使人愁 云海?雪原?白云如一片大雪遮盖了黄土高原。不见黄河,实为此行最大憾事。。。 太行浩气化云雨 飞越太行山,风云突变:远方积雨云压顶,降雨覆盖群山。。。 白云上头云欲立 华北上空,看云卷云舒 大鹏一日同风起 云海巡航九万里!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5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疆考察2--干旱区自然景观
shangsh 2008-8-7 23:25
新疆考察2--干旱区自然景观 山地、沙漠和绿洲相间分布是干旱区典型的自然景观。下边是本次考察中一些代表性景观: 高山湖泊-塞里木湖: 伊犁河-对岸汇入的喀什河与干流河水泾渭分明:新疆也有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伊犁河支流喀什河上游的吉林台一级水库: 湖滨芦苇(于田): 河流孕育的天然绿洲(且末): 人工种植的红柳(于田): 胡杨(若羌): 稀疏的荒漠植被(若羌): 绿洲边缘的沙丘(策勒): 塔克拉玛干沙漠(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旁): 戈壁(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旁):
个人分类: 野外考察|6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