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弘一法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天高地阔弘佛愿 悲欣交集一法师
pww1380 2018-10-20 09:42
\0 \0天高地阔弘佛愿 悲欣交集一法师 杨文祥\0 \01942年10月13日(壬午年)是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佛学家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的日子。 在弘一法师远离这个世界76年后的今天,谨以此联缅怀大师的智慧与恩德—— \0 \0天高地阔弘佛愿 悲欣交集一法师\0 \0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1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书弘一法师诗一首
热度 1 sstone2009 2012-12-16 20:36
行书弘一法师诗一首
行书弘一法师诗横幅(86cm*33cm)
个人分类: 印社活动|7338 次阅读|4 个评论
护心
热度 5 dawnshower 2012-11-10 14:46
护心
偶尔在书店翻到一本《护生画集》。一首诗配上一幅画,从1929年开始出版,一直出版到1979年,共计450副作品。文革期间的十年,丰子恺瞒着家人,也偷偷画了100幅。 虽说这部画集是丰子恺遵弘一法师的嘱咐所作,但是宗教味并不浓。用弘一法师的话说“《护生画集》应该以优美柔和之情调,让看画的人产生凄凉悲悯的联想,这才有艺术的价值。” 牧笛声中踏浅沙,竹篱深处暮烟多,垂髫村女依依说,燕子今朝又作窠。(清 高鼎诗) “燕子”这一意象,总是会让人联想到家乡、童年。有一次,某同学回家期间,发现楼道里有一鸟巢,于是发了微博。我导师看后回复:此鸟巢似是燕窝,它和搭在树上的草木结构的鸟巢不同,多为泥草结构。小时在南方乡下看到,几乎每家的房梁上都有燕窝。看到燕妈妈哺育燕宝宝,感受动物的母爱,也帮助我们理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燕子啄新泥”。 我们研究所,以前在孚王府,据说那里有很多猫,比猫更多的是关于猫的传说——有几只猫被评为王府“四大神兽”,于是伺宠而骄,老师们开学术讨论会时,它们也一一列席,半眯着眼睛听着,抖擞出一身学霸范儿;女生们往往收养母猫,并且送它们去作绝育手术,男生则会收养公猫,不过这些公猫仍旧四处撒野。 有一只母猫在手术台上时,忽然逃脱……于是院子里那些公猫有了更多延续后代的机会。有一天,它生下一窝小猫,有的毛色嫩黄,有的毛色纯白,都生了一张如它(或者如某只“神兽”)一样美丽的脸,只有一只例外——姑且称之为丑娃。这只母猫非常兴奋,把它的孩子们四处腾挪,上午把它们叼到床底下,下午又叼到桌下,晚上又放回纸箱里,一副“怎么爱你也不够”的架势。不过,刚出生的小猫总是惹人爱怜的,陆陆续续,那些乖萌的猫崽都被人领养了。母猫似乎并未觉察到这些,它还是在桌子下、床底下、院子里各个角落杂窠找寻它的孩子,并且召唤女生们帮它一起找。它的叫声从嘹亮到尖细,再到嘶哑。奄奄一息,仍然一无所获。幸好,丑娃生得太丑,没有人愿意领养。于是终究还是有一个孩子在母猫身旁。 后来,据说它又怀孕了,生下的小猫们又被人领走——不过,学生们已经陆续搬走了,再没有人听到它的哀嚎。 书的后记,是丰子恺的儿子丰一吟所写。他说,父亲一直强调一点:“护生”是为了“护心”。这话是国学家马一浮先生说的:“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这是护生的主要目的。”父亲说:我们所爱护的,其实不是禽、兽、鱼、虫的本身,而是爱护我们自己的心。 这道理本是浅显的,但是却仍有一说再说的必要。有句话说,极聪明的人、对于极浅显的道理,也常常需要很大的机缘巧合才能领悟。比如素食这件事,每次提到这个话题,总有人会提出这样那样的反驳,比如“你知道现在贫困地区还有多少人营养不良吗?”(拜托,这不是我引起的好不好?)“你用的肥皂不也是猪油做的吗?” “当人的诉求与动物的诉求产生矛盾时,到底应该选择哪样?” 这样问的人,与我谈论的本不是一回事。我的兴趣并不是设置出伦理学上的、决绝的两难困境,然后用复杂的术语展开一场智力杂技表演(当然,作为一种纯粹智识上的训练,这种方式也挺好)。我关注的仅仅只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少一些显而易见的伤害。而且我相信,这些伤害的例子俯拾皆是,比所谓“伦理困境”要多得多。
个人分类: 疾苦声|4593 次阅读|17 个评论
李叔同的小诗
sstone2009 2012-10-8 17:43
前些天,老叶赠我一册自己临写的怀素自叙帖的册页,韵味十足,他的书艺又进步了不少。在册页的最后两页,录了弘一法师的几句诗,是《送别》中的前半,这是在弘一法师出家前写的,严格地讲,作者是李叔同。我读《丰子恺自叙》了解了李叔同,也十分敬佩他到达了“三层楼”的人生境界! 《送别》很感人,很凄婉,很豪迈。我把全诗录于此,供日后可以常读读。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个人分类: 诗词欣赏|2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嗟哉法师,不可言说——弘一法师略述(上)
fengzhigu123 2010-6-2 18:03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10月10日(农历九月初四)晚8时,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代佛法大宗师弘一法师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在妙莲法师的助念声中安详圆寂,乐升天国,享年63岁。法师在转入涅槃之前,神志清楚,在纸上提下悲欣交集四字,仿佛是在为自己的人生作偈。 大师圆寂之前写给挚友夏丏尊和学生刘质平的遗嘱信中,大师写道: 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迁化,曾赋两偈,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这两偈是何意思呢?文得试翻译如下: 破贪! 破嗔! 破怒! 那美好的, 若是执迷强求 岂不会咫尺千里 而那君子之间的交往 却也就像这清莹泛绿的水 透亮到容不下任何杂质 我的挚友啊 你们此刻问我去向何方? 我已是难以回答 难以回答,诸君啊 只见前路广阔,云雾缭绕 而那云雾的背后 我已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那正是花满枝头,皓月高悬 而那里,正是我的归处啊 手书两偈,似乎像是再说与自己听,又像是再说与朋友听;是像在总结自己,又是在启迪他人;是像在宽慰他人,又像是在做自我的诀别。这样的诀别想必是让他痛苦的,这也是他悲欣交集中悲的来源,因为世间受苦之人,他还没有度完。 据刘质平《弘一上人史略》一文,此番坐化是大师第三次生病,而大师出家之后,共生过三场大病,细读之下,不禁让我觉得这三次生病也是了解大师的良端,下面我们就说说这三次生病。 大师第一次生病是在上虞法界寺(刘氏文中未说明时间,据作者查询弘一法师年谱,应该是在1931年,所患疾病应该是恶性疟疾),病未愈时,被甬僧(甬是浙江宁波的别称)安心头陀跪请去西安宣扬佛法,此番有点像绑架而去,但大师还是答应舍生而为之,并给刘质平写下了一纸遗嘱。虽然后来刘质平考虑到大师的身体难以跋涉远行,将难以行路(刘氏文中有自轮船三楼负师下语)的大师从宁波的客轮上解救了下来,但大师舍身只为传道的心愿,却不禁让人起敬。我想他之所以在重病的情况下答应前往几千里之外的关中传道,不是为的那位安心头陀的跪,他所为的一定是天下苍生的苦难和佛法的发扬。为天下苍生而死,为佛法至礼而死,在大师看来,应该是死得其所得吧。 大师第二次生病是在1935年末,大师患风湿性溃疡,之后返回泉州草庵静养,此番也写了遗嘱,后来大师在草庵卧病数月直到来年春天方才痊愈,大师自谓九死一生,为生平所未经历。而此番大师却是乐于医治的,并且在病好之后为医治他的黄丙丁医师手书《心经》和横幅以增之。这次大师为何又变得爱惜自己的生命呢?只因这时间大师正在研习、整理律宗的著作,大业未成,所以他才不愿离去,这就是参透佛理,献身于佛的弘一法师。 大师的第三次生病,便是导致他圆寂的这次,而这次的发病也是因为他忙碌于各处宣讲佛法,而生病之后也不愿意医治,最后魂归极乐,这次的生病不愿医治我想大约是因为他觉得他已经完成了他该做的事情,自己也是时候追随着佛的灵光而去了吧! 而这正是他所说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吧! 然而大师就只是一个道行高深的僧人吗?大师到底是何人? 弘一法师: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 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学名文涛,字叔同,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大师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名文学家曹聚仁、画家 丰子恺 、 潘天寿 、音乐家 刘质平 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大师之父李筱楼,是清末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大师五岁失怙,十九岁奉母南下,寓于上海城南草堂,肄业于南洋公学。此间加入城南文社,城南文社的活动地点在许幻园的豪舍城南草堂,李叔同加入文社后立即显示出了出众的才气,第一次参与就获得了第一名,遂有后来大师二十文章惊海内之说。2 2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 油画 ,兼攻钢琴。学成归国,任直隶模范工业学堂图书教员。民国初年,任浙江两级师范图画手工专修科主任,继任第一师范音乐教员。民国七年夏天(39岁),在西湖定慧寺出家,云林寺剃度,师从了悟和尚。从此一代艺术大师,一变而为佛门弟子。 大师入山初期,主要念诵佛进,中期宣讲律学,晚期则以从事著述为主。对佛学的贡献极大,涅槃后,被尊称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而纵观我手边大师的这两本书,一本是武汉出版社出的《禅灯梦影》,一本是天津教育出版社的《南闽梦影》,书名都用了梦影二字,或者是在想追随大师的心机,人生执象而求,咫尺千里,碌碌红尘,不过都是转身一梦,梦飞如絮,影幻万象。 此刻,是时候听着弘一法师早年写给友人的这首《送别》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未完待续。。。 弘一大师 圆寂前题字 弘一大师 大师书法 大师篆刻 大师学生丰子恺之作 大师书法
个人分类: 散文天下|753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