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院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国际顶尖学者李志文对国内经管院校的排名(选校参考)
orochieh 2012-4-9 02:11
国际顶尖学者李志文对国内经管院校的排名(选校参考) A. 北大光华清华经管 B. 复旦、上交、北大汇丰商学院 C. CCER、北大经院 D. 上财、中山 、厦大 E. 南开、 中财、 人大、外经贸 F. 南大、 浙大 G. 暨南大学、 武大、 西南财、中南财、 东北财、西交、五道口 十年前上交、西交、与浙大的管理学院都是工科怪胎,体制变革的过渡转型。现在,上交刚刚有巨大的变化,西交在变革中挣扎,而浙大的经管教授们还在睡觉。 这几年,上交的经管领域进步很快,工科思维在消失,新任院长周林,很有可能将上交大从工科怪胎中解救出来。王江主持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中的十一位兼职教授中,如果有一个人留下来好好干,上交金融领域就要抬头,如果全留下来,就成了世界金融重镇。上交有可能短期内,赶超清华、北大。但是上交商学有四个单位,经、管、上高金融、中欧,各有强大势力背景,虽然经管已经整合,后面就是三国演义,如何成为一个没有内乱的整体,会是个大难题。北大也是经济、光华、CCER、汇丰四头怪兽。而清华经管在朱镕基的亲自参与下,是科系整合最成功的商学院。整合优势,是全国其他学校不敢梦想的。清华之外,复旦内斗是最轻的,复旦管理在老院长郑绍濂的苦心经营下,根基极好,虽然金融没有大将,也只是时间问题。 北大CCER“出国读博多,但不代表就业好,从学习侧重点、生源质量和实习机会比,CCER比北大光华差一些是正常的”(注:引用),相当中肯。 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下,清华的师资与学生都是别的大学无法比的,让清华成了独霸。我每次见到厉以宁、张维迎,都能听到无数的抱怨。他们的大声疾呼,尖声鬼叫,很有点像我在浙大的处境。官本位下,有太多不按公平、效率的怪牌。 五道口以前是人行的培训中心,在八十年代,中国刚刚打开门缝的时候,是个独霸。我在八十年代去给过几次演讲,也在杜兰及香港科大收过五道口毕业的研究生,素质极佳,超过北大、清华。现在已经不行,光辉时代翛然而去。这对中国是好事,人行办教育的优势,不在教育而在特权,这对社会是不公平,对效率是个伤害。随着国家体制改革,人行成为政策单位,不直接介入金融操作,五道口未来地位还要下降。 人大在 80年代也独霸一方,就在当时我也深深感到官僚办学的邪气。人大有些极好的学者,就是在延安窑洞里,也有风骨嶙峋的念书人。多年来,人大一直在党的干扰、名利的挣扎、及寻觅学术灵魂中徘徊。人大在教育部排名第一,官本位的排名,市场是不认的,但是对糊弄农村子弟还是有点效果。 人大的优势在官办金融机构中,校友如云、盘根错节。金融这灵活玩意,是官员玩不动的,我对国有银行不看好,因此我对人大也不看好,他的未来不如位居上海,远离中央的上海财大。人大金融实验班,没有稳定性,未来不可知,故在我的表中略之。一般来说实验班是试点,资源多些,办得要好些。 外经贸、上财为什么比央财好?其实它们就业一直比央财好,一个强在英语,一个强在地理位置,央财的“中央”两字在中央集权的中国,对糊弄农村子弟颇有效果。而且在中央集权下,全国金融活动集中北京,金融行业的利润不在效率与创新,而在跑**关系。中国的经济与金融在快速的市场化、自由化,市场为了避免干扰,要远离政治中心的。我对中财不看好。 由于中央金融政策与各大银行金融总部在北京,南开就业比中山好些。当中央集权慢慢消退,市场功能逐渐抬头,中山与厦大这两个华南双霸会有超过人大、中财、南开的可能。中山、厦大的学术精神,是人大、中财、外经贸无法比拟的。中国特有的内斗文化,中山、厦大也有,中山好像好比厦大好一些。 上交、西交、浙大是经管领域的工科三怪。老师个个努力上进、诚恳向学,做出来的东西荒腔走调,有时候让人觉得滑稽。工科的“严谨”与服从领导,让这三家学校做出的东西,匠气十足,缺乏灵气。位居上海,占足地利的上交已经转型,上海**再与北京较点劲,上交就有可能一鹤冲天。当年上交能挖在复旦不得志的捣蛋鬼XXX做常务副院长,现在又挖复旦的校友周林做院长,加上地利,只要做好内部统一工作,就有可能与北方的清华分庭抗礼。 浙大经管领域的校友几乎无法在北美一流大学找到影子,这个解放前的人文荟萃之地,在新中国颇为凋零。浙江宋明以降的人文传统,加上民营经济的蓬勃,造成浙大本科生的整体素质非常好,不是内地农民悬梁刺股的高分考生能比的。 李志文班的孩子与清华学生相比,毫不逊色。 南京大学虽然有点六十年前中央大学的老底,都已经半个世纪以上了,师资虽然马马虎虎,学风不错,南大、浙大是难兄难弟,但是南大的人文底蕴比浙大好,南大商学院没有浙大那么严重的工科病。工科病最重的是中科大,地点也偏僻,中科大的经管学院大概就是聋子的耳朵,做为一个工科大学的装饰品,进不了英雄榜。 武大有很好的经济学传统,经济学是商学的根本,就如同物理学是工程的根本。武大是委屈了,武汉缺乏金融市场,武大的经济类学生历来为深圳做的贡献倒是不少,整体就业看,武大略强于同城的中南财,但不至于高一个档次。 西南财大曾经是人民银行的子弟兵训练营,五道口的小兄弟。随着政企学分离,及人行成为政策单位,学生的出路受了影响。金融学的实验室是资本市场,西财离实验室这么远,不管怎么政策照顾,也无法成为主角。经济学是金融学的爸爸,会计学是金融学的妈妈,经济学与会计学不需要在资本市场旁边搞。 武大应该加强经济学,做好爸爸的角色,西财加强会计学,做好妈妈的角色。 由于武大有八十年代一流的经济学,在美国许多杰出中国金融学者中,可以找到武大的血统。不像工科挂帅的浙大,在美国一流金融、会计华人学者中,找不到一个子弟。 杭州的地理位置,就如同美国的费城, 离商业中心的上海只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浙大办金融学术的优势,就如同我教过的沃顿。这是我选中浙大做为我的事业基地的原因。浙大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的底子极为薄弱,我等于从零做起,辛苦异常。 其实浙大经管两院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而不是学术。浙大现有师资中,有许多人这辈子是不太可能谈学术的了。现代中国逐渐的步入知识型经济,没有学术,连教书都是件困难的事。 浙大的学生是不差的,我五年前,一来浙大就知道了。学生与老师的知识鸿沟会越来越大,我在美国的七十年代经历过这个鸿沟。连哈佛与沃顿在七十年代都被商学革命冲击得手忙脚乱。
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院校歧视真是蛋疼!
热度 3 uway 2012-4-7 12:51
偶然间了解到,许多学校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针对985、211、非211的学校毕业的学生划分不同的面试分数线! 分数差别竟然达到50分之多,让那些非211院校毕业的学生情以何堪?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 而且,很是蛋疼的是这些院校自己本身也不是什么985和211。 让那些上这些学校的学生怎么办呢? 难道人家的一点小小的梦想就这样彻底被浇灭了?
个人分类: 杂谈&感想|2939 次阅读|3 个评论
很久没有杨政宁夫妇的消息了,这日子也越发变得无聊!
duke01361 2012-3-14 22:16
很久没有杨政宁夫妇的消息了,这日子也越发变得无聊! 百无聊赖之间,忽然就想起了杨振宁夫妇那手牵手热爱生活的样子,这多少还是让我有了些对生活是什么的思考! 杨振宁先生如此高龄,却看上去是人觉得那样年轻,人的肉体老了,心不老就年轻,而只要心年轻,天空就会阳光灿烂! 有人说:人到四十没有了爱情,只有税!这话听上去真的会使人伤感! 我现在越发觉得理工类院校缺乏人文环境,这和我先前一直在综合院校的感觉实在不一样! 这里的话语没有诗意,这里的人随朴实,但实在不那个浪漫,这里的人看上去没有胡姬花带给人的那么一种情怀,这里的氛围让人总不想说话!
个人分类: Life a Bit|4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份非“211/985”院校学生的奋斗感怀
热度 100 biomedtrans 2012-2-19 11:08
小记: 写这篇博文只是一时抒怀,给自己鼓鼓气,同时也给那些觉得“无所事事”的朋友们“笨鸟先飞”的范例。只要你奋斗,人生可以更美好! 晚上加班到凌晨,睡觉的时候怕碰着太太的大肚子,其间醒来几次看看她胳膊有没有露在被子外面,早上7点半醒来做饭。这就是我近期的写照。但是我觉得很幸福。尤其是晚上饭后消化时间内我感触到胎动的时候,特别兴奋。时间仿佛又将我带到了数年前的读书生涯,那是一个同学说我“打了鸡血”的生涯:在读研时,每天早晨我基本是前5名到实验室,晚上也常是最后一个离开。晚上8点的时候是我容易懒惰的时候,我会去操场上跑步,我只跑内道,因为我提醒自己“To be No.1”。周六早上我会补觉1-2个小时,然后起来洗洗衣服。 我竭力做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人。所以,我在一个学期结束时会总结一下,一般写2页word文档,总结优势与不足,以期加强优势,弥补不足。再者,我会制定新学期的目标,尤其是科研目标及考试准备(当年想出国需要考GRE与托福)。事情太多,我不得不采用记录的方式。长此以往,我便有了记录的习惯:读研的时候我会将有些文献中的内容记录下来,定期翻查一下,找出不同研究的相同及不同之处。到现在我每年都会买一个记录本,记录每天的生活。一年365天,基本上都会记录。有时候看电视突然来了个想法,我也会记录下来。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何况我的记性确实不太好。有时候跟太太开玩笑说,我年龄大了之后估计会老年痴呆,我想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认得我的笔迹。 我是山东农村家庭出身,父母及岳父岳母都是靠种地为生,父母无任何背景。我脑海里只有父母的两句忠告:种地的不可以荒地,读书者不可以荒废学业!如果说读研没有什么用处的话,我觉得这是极其负面的。我硕士是调剂的,没到学校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比同班同学落后了很多,必须加倍努力。于是读研我没有虚度,脑子一直在绷着。一直到毕业答辩时,导师说“陈波这三年来很努力,并且发表了一篇1.5的综述SCI,着实不易”的时候,我才猛然一惊,我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要毕业了。或许有些自夸,但是我觉得我比那些中科院、211及985院校的同学差不到哪里,甚至好一些!现在不再是一个拼院校的年代,关键是自己的能力及见识。 毕业后,我在济南的一家医院做了近两年的医学翻译,负责给大夫们整理SCI论文、科研项目申报及国际交流工作。工作肯定有闲着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平时累死了,得一个休息时间一定要好好休息,所以看看帖子休闲一下。我有闲工夫的时候常去seo优化的小伙那里取经,这个对创业者来讲是很有帮助的(seo是做网络优化的,如果仅仅是做个小站就算创业,那就out了)。当我提交离职报告时,领导跟我谈了两次话,同意我写兼职才可以离开单位,给我交着社保。单位每个月要给我开一半的基本工资,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想将自己的所有精力放在自己的创业梦想上。创业这一年多我基本上是延续了读研的生活。记得创业之初,我最少的一个月是收入了1200元人民币,到现在,我一个人足以应付每个月的各类消费(房贷+生活费+公司开支等)。提到那1200块钱时,我总是说我最差的预期是负收入。老天爷很照顾我,姑且是因为我勤奋的原因吧(当然我知道我不是最勤奋的一个,但在自我评价时我的一个优点就是勤奋)。 还有10个月房子就要交付了,孩子还有几个月也将出生。不论男孩女孩都是我们的开心果,一家人的新希望。 陈波,现住山东济南,QQ:47265228。很荣幸结交天下朋友!
个人分类: 杂想|20831 次阅读|126 个评论
中国院校在AIP发表文章排名
mzbsh 2012-1-14 21:09
中国院校论文发表数量排名 中国院校 搜索结果 RSS 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台湾大学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南京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台湾清华大学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台湾交通大学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北京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国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台湾成功大学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香港城市大学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ersity 香港科技大学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香港理工大学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吉林大学 Jilin University 台湾中央大学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山东大学 Shandong University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台湾中山大学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西安交通大学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武汉大学 Wuhan University 大连理工大学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华中科技大学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电子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兰州大学 Lanzhou University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天津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3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院校在AIP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
热度 1 AIPBeijing2010 2011-12-29 10:22
中国院校论文发表数量排名 中国院校 搜索结果 RSS 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台湾大学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南京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台湾清华大学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台湾交通大学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北京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国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台湾成功大学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香港城市大学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ersity 香港科技大学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香港理工大学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吉林大学 Jilin University 台湾中央大学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山东大学 Shandong University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台湾中山大学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西安交通大学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武汉大学 Wuhan University 大连理工大学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华中科技大学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电子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兰州大学 Lanzhou University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天津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个人分类: 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北京代表处中文网站|2544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0年度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结果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26 09:54
SidneyAmy09:32:53 许老师北医图书馆做的医学学科评价 2010年度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二级学科竞争力评价结果新鲜出炉 http://library.bjmu.edu.cn/ejym/new/2010xkpj.html SidneyAmy09:34:26 许老师,供您参考 朋友09:40:30 谢谢你,一定拜读 2000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经历了综合性大学的重组合并,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各院校的每个学科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基地建设、学术交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此,基于对基础医学各专业学科的专业结构和发展态势的研究、学校发展特色和学科发展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医学科学基金管理方法的研究、优先学科领域的选择和科技规划等,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参考国内外各项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一套基础医学二级学科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和教学成果三方面一共涉及37项指标,对全国34家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二级学科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评价,具体评价结果见附件。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 2011年12月 附件1—基础医学二级学科评价结果(1).pdf 附件2—基础医学二级学科评价结果(2).pdf 附件3—基础医学二级学科评价结果(3).pdf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16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
tangminqian 2011-12-4 14:43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首页 公告 http://221.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130084502585cata_id=N003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 教职成〔 2011〕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财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的完成培训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2015年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现就计划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适应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迫切需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系统设计、多措并举、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2011-2015年,组织 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训10万名,省级培训35万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支持2万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支持职业院校设立兼职教师岗位,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支持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基地重点建设300个职教师资专业点,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 加强基地的实训条件和内涵建设,完善适应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培养培训体系。 三、实施原则 1.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各级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周密安排,以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一大批“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按照中央、省(区、市)两级组织的方式,中央财政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中主要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各省(区、市)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本地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规划,创新制度机制,努力提升本地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2.财政引导,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各级财政要加大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和教师个人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和财政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 3. 突出重点,强化激励。各省(区、市)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着力解决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不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薄弱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以及中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将重点向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且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机构倾斜。 4.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项目资格审查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提高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规范高效推进项目的实施。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利用好师资培训包等前期项目成果,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完善企业参与机制,推进各地区和培训机构不断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 四、计划内容 1.实施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 1)组织开展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各 5万人参加国家级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培训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的专业教师。培训为期 12周(含企业实践4周),采取集中培训和企业实践交替的模式进行,主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理论和专业教学方法。培训任务由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有条件大中型企业承担。在国家级培训基础上,选派2000名教师到国外进修8周,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技术。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包括国内培训 2.25万人、国外培训2500人、企业顶岗培训2.5万人,培训对象为全国非示范 (骨干)高等职业学校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的专业教师。国内培训为期4周,采取集中培训、企业实践、小组研讨等形式组织,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培训任务由高职区域培训基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及其他有条件的高校、单位和大中型企业承担。国外培训为期4周,主要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先进教育技术和课程开发手段。企业顶岗培训为期8周,重点熟悉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等。 ( 2)组织开展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 “十二五”期间,各省(区、市)参照国家级培训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情况,组织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培训的对象、内容和形式,要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适应,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需求相适应。各省(区、市)具体培训任务详见附件,分年度培训计划自行制订。 中央财政根据各省(区、市)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对成绩突出的地方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继续用于师资培训工作。 2.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2011-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组织遴选 2万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参加企业实践的对象是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2年以上、35岁以下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实践为期6个月,采取“师带徒”模式,通过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专题讲解、交流研讨等形式实施,重点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增进对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了解,并结合企业实践改进实践教学。 各省(区、市)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制订本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整体规划和配套措施,逐步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3.实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 2011-2015年,各省(区、市)要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中央财政将综合评价各省(区、市)兼职教师聘用工作进展情况,给予适当奖补。 所聘兼职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者是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具有 5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企业在职人员优先聘用。兼职教师聘用原则上不少于160学时/岗位·年,每个兼职教师岗位可根据教学需要聘请1位或多位兼职教师。各省(区、市)要制订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的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及时将聘用工作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 4.实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 2012-2014年,支持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重点建设 300个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改善职教师资基地的实训条件。项目兼顾专业和区域布局,突出支持重点,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倾斜,向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基地倾斜,向培养培训条件相对薄弱的西部和民族地区基地倾斜。项目的实施,按照国家关于政府采购的有关法律和规定执行。 2012-2015年,支持职教师资培养工作基础好、具有相关学科优势的本科层次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等有关机构,牵头组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 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内涵建设。 五、项目经费 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所需经费,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主要用于支付培训费、食宿和交通补贴等相关费用,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职业院校和教师个人负担。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经费由地方财政和职业院校负担,主要用于兼职教师课酬补助。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各承担培训和开发任务的项目单位要相应加大投入力度。各省(区、市)实施的省级项目,所需经费由省级统筹安排。 六、工作要求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的重大项目,是新时期新阶段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财政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切实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 1.教育部、财政部制定具体的项目管理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明确实施原则、范围、标准和中央补助资金使用方向;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咨询和指导;完善网络管理平台,提高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各地教育、财政部门要按照两部的整体安排和要求,制定实施计划的工作方案,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配套措施,明确责任机制,为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要认真做好计划的实施工作,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加强过程管理,及时采集项目信息,完善项目的动态调控机制,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工作计划如期完成。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制度性举措,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整体推进本地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3.承担项目任务的机构要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落实项目实施的各项要求。要深入开展前期调研,认真制订实施方案,全面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4.各地区、各单位要重视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及时反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保证计划实施的进度和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将定期对各地区、各单位的计划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其结果作为安排后续项目和奖励资金的重要依据。 附件:各地区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任务表 教育部 财政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附件: 各地区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任务表 地区 中等职业学校 高等职业学校 北京 2460 2420 天津 2370 2700 河北 13400 7400 山西 6710 4490 内蒙古 3960 3360 辽宁 5890 3780 吉林 5490 1750 黑龙江 6160 4240 上海 1980 2050 江苏 13050 14850 浙江 6840 4800 安徽 6630 7060 福建 4700 3410 江西 6410 6550 山东 15140 10120 河南 16410 10750 湖北 8630 7270 湖南 8250 8420 广东 13730 9070 广西 5510 4440 海南 1100 960 重庆 4170 3210 四川 9980 6620 贵州 3070 2260 云南 5280 3050 西藏 140 180 陕西 7800 4830 甘肃 4100 2400 青海 870 320 宁夏 870 660 新疆 3410 2130 新疆兵团 250 130 大连 840 750 青岛 2120 1440 宁波 1340 740 厦门 340 800 深圳 600 590 合计 200000 150000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首页 公告 http://221.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01112512835cata_id=N003 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1年度 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职成厅函〔2011〕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财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十二五”期间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 2011 〕 14 号),现就做好 2011 年度项目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2011 年度项目任务 组织 1 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从中选派 400 名出国进修;组织 4000 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 组织 4500 名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在国内接受培训,组织 500 名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外接受培训,组织 5000 名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接受顶岗培训。 二、 中等职业学校相关项目 1.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 各省(区、市)申报程序与要求:各省(区、市)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培训专业目录》(见附件 1 )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分省名额分配表》(见附件 2 ),拟定参加培训的专业和人数,填写《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任务分解表》(见附件 3 ,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单独填写,下同),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报至教育部、财政部。 各地申报的培训专业,限定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培训专业目录》范围内,并突出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教师的培训需求,兼顾专业及人数分布的平衡。 培训机构申报程序与要求:拟申请承担国家级培训的培训机构,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培训专业目录》,填写《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申报书》(见附件 4 ),报至教育部、财政部。 申报培训任务的机构,原则上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且在 2011 年基地评估中取得“合格”等级。培训机构所报项目须具有专业优势和工作基础,每个机构申报的专业数最多不超过 10 个(每份申报书只能填写一个专业)。 教育部、财政部对申报材料进行汇总、评审后,公布下达年度培训任务。各省(区、市)出国进修人员的推荐工作另行部署。各地名额分配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分省名额分配表》。 2. 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 各省(区、市)申报专业和人数的程序与要求: 各省(区、市)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2011 年度名额分配表》(见附件 5 ),结合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队伍状况,拟定选派专业和人数,填写《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2011 年度任务分解表》(见附件 6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报至教育部、财政部。 各地申报的专业,原则上限定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培训专业目录》范围内,并突出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兼顾专业及人数分布的平衡。 各省(区、市)推荐企业的程序与要求: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区产业优势,推荐 3 ~ 5 个不同行业的企业,组织企业填写《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2011 年度岗位安排表》(见附件 7 ,每个专业方向填写一份),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报至教育部、财政部。 各地推荐的企业,应在本行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覆盖专业面广,具有校企合作和开展职工培训的经验,能够提供教师实践所需的岗位、指导教师(师傅)和基本生活条件。各地推荐的企业,专业覆盖面可大于本地需求,实践岗位全国统筹使用。 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可直接向教育部、财政部申报。企业参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培训专业目录》,拟定接收教师实践的专业方向和岗位数,填写《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2011 年度岗位安排表》,报至教育部、财政部。 教育部、财政部对上述申报材料进行汇总评审后,公布各地教师企业实践任务及具备项目资格的企业名单。 三、高等职业学校相关项目 各省级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要依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部署和本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要求,建立和完善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指导本地区高等职业学校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形成国家、省级、学校三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系统。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分为国内培训、国外培训、企业顶岗培训,名额分配详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分省名额分配表》(见附件 8 )。培训对象原则上为全国非示范(骨干)高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优先安排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专业、区域重点发展产业对接专业,同时兼顾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专业。国内培训任务原则上由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学校承担,培训期 4 周,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国外培训机构必须具备该国家合法运营资质,原则上应享有较好的国际声誉,培训期 4 周,主要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先进教育技术和课程开发手段;顶岗培训企业必须是行业内领军型企业,在技术、规模、产值等方面均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培训期 8 周,重点熟悉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等。 各省(区、市)要按照项目要求,科学制定本地区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规划,培训任务主体应安排在省(区、市)内完成。为促进省际交流和优质资源共享,各省(区、市)国家级培训应至少安排 10% 的任务量,利用省外资源完成。 四、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的相关实施工作 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于 2012 年启动实施。各省(区、市)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相关文件要求,做好项目的资金安排和组织实施工作。中央财政将综合评价各地实施情况,给予适当奖补。 五、材料报送方式及其他事项 1.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的申报材料,需报送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师资与科研处、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二处各 1 份,并同时通过中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网( www.cvett.cn )“项目申报”专栏提交。 2.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申报材料,各地需提交省(市、区)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规划、《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分省任务分解表》 (见附件 9 )和拟安排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主要包括:机构背景与培训能力、培训专业范围、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实施步骤、考核办法、保障措施、时间安排、经费预算等),报送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二处各 1 份,并同时通过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www.tech.net.cn )“教师园地”专栏提交。 3 .申报材料的书面寄送和网上提交,截止时间均为 12 月 25 日。 六、联系方式 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 35 号,邮编: 100816 ) 师资与科研处联系人:郭春鸣 刘宏杰 王克杰 李新发 电 话: 010-66097233 , 66097715 , 66097046 传 真: 010-66020434 电子邮箱: moeszc@moe.edu.cn 高职与高专教育处联系人:范唯 王学东 张月 电 话: 010-66096232 传 真: 010-66096232 电子邮箱: sfgz@moe.edu.cn 2 .财政部教科文司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 3 号,邮编: 100820 ) 教育二处联系人: 电 话: 010-68551282 传 真: 010-68551400 电子邮箱: jkwsjyc@yahoo.com.cn 各省(区、市)和培训机构可登录中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网和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浏览、下载本文件。 附件: 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培训专业目录 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分省名额分配表 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任务分解表 4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申报书 5.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2011 年度名额分配表 6.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2011 年度任务分解表 7.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2011 年度岗位安排表 8.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分省名额分配表 9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11 年度分省任务分解表 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1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教“数学分析”课想到的
热度 6 zqhezqhe 2011-12-3 15:14
这学期教大一年级的数分课。多年未教这门课了,对于现在的数学系学生有点陌生。从我多年教研究生的数学课的经验来说,认为学生是越来越学不好数学,至少像我们这种原来的工科院校的数学系学生。数学学得好的人应该进北大复旦这类数学系。但颇感意外的是,今年班里居然还真有个别人学得不错,自己看参考书,做额外的题,问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几年前我教过几届上海中学高三免试进北大清华复旦学生的数学分析,现在这个别学生的水平也不比那些尖子生差(至少从数学的思维能力上说)。如果加以好好培养的话,以后可以搞数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差的学生也实在占了大多数。至今连基本的求导也不会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实在不应该学数学,我也不大有信心教会他们。现在的大学体制就是如此,进了大学,最后总能毕业,也不管他是否学会了基本的知识。现在数学系一个年级3个班九十余人,我觉得至少有一半的人不应该学数学,为什么数学系要招这么多人呢?是有这个需求么?现在教育部对于就业率低的专业要调整(此事已引发争议),对于数学系的毕业生,就业率不低,当然不在调整之列。但是据我所知,数学系的学生最后从事与数学有关的工作的也不是多数。所以我想,那些二流学校的数学系是否可以少招点学生,没有必要让那么多人作为陪读生。如果学校为了招生数量的需要不能少招,那么数学系的学生最好要进行分流教学,一年级数学分析先讲基本部分,如同高等数学的内容,二年级分流,一部分继续学数学分析的分析部分,可以称为数学分析续论,以后朝数学方向走;其他的学生学一些比较实用的课程,根据往年的就业去向,学一些计算机软件、经济类、金融类、财会类等等的课程,不要再痛苦地纠缠于纯数学课程,岂不是教的学的大家都开心?
169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广东高校校长密集调整 最年轻校长为"70后"(转)
deafudiu 2011-11-1 20:51
广东多所知名高校校长、书记近期密集调整。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王省良调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陈敏生到南方医科大学任校长,广州医学院院长冉丕鑫就任学校党委书记后不再担任院长职务。   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和广州医学院两所高校校长职位空缺,正“虚位以待”新校长。    三大特征    年轻人才勇挑大梁   广东高校主要领导年轻化趋势明显,尽管“70后”还是凤毛麟角,但“60后”执掌高校已不鲜见。广东金融学院代院长陆磊1970年出生,是广东本科院校中最年轻的掌门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新任校长王省良1961年出生,广外的党委书记隋广军、校长仲伟则都是“60后”。    医科院校交流任职   本轮调整涉及多所医科类院校,加强干部交流意图非常明显。陈敏生调任南方医科大学意在“加强医科类院校领导干部交流”,王省良调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更有“加强中西医融合发展”的任务在肩。    广医书记调任南方医科大学校长   10月19日,南方医科大学迎来新校长陈敏生,陈敏生此前任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省委组织部表示,这次调整是加强医科类院校领导干部交流、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激活领导班子活力的需要。   陈敏生长期从事心血管临床与研究。2002年9月任广州医学院院长,他的前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2005年7月,陈敏生开始担任广医党委书记。省委组织部对他的评价是“思想政治素质好,熟悉高校办学规律,工作思路开阔,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开拓创新精神比较好,工作实绩比较突出”。   南方医科大学原校长郑木明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南方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今年1月份,郑木明已被增选为十届广东省政协常委。   南方医科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文义民,2001年4月任第一军医大学副政委,2004年7月任第一军医大学政委,2004年8月任南方医科大学政委、党委书记。    广州两所高校校(院)长空缺   同在10月19日,广州医学院也召开干部大会。在陈敏生同志调任南方医科大学校长后,广州医学院院长冉丕鑫出任学校党委书记,不再担任院长。2005年7月,冉丕鑫接替出任党委书记的陈敏生,担任广医历史上第10位院长。   目前,广州医学院的院长职位仍然空缺。加上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9月出任吉林大学校长后继任人选尚未公布,广东至少有两所高校在等待新校(院)长。   此前的8月份,根据省委组织部文件,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任学校代院长,党委书记刘庄不再兼任院长一职。   2009年5月,广东金融学院原院长调任他校后,院长职务一直由党委书记刘庄兼任。    广州中医药大学迎来新校长   10月18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召开干部大会,王省良任该校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校长,徐志伟不再担任校长。   王省良1992年7月进入第一军医大学工作,担任基础医学部寄生虫学教研室讲师,此后一直在该校工作,2004年11月任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就职当天,王省良曾感慨道:“今天感觉彻底转业了,(南方医科大学)集体转业以来,感觉还是生活在部队,今天离开南方医科大学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感觉是真的转业了。”   该校党委书记黄斌主持当天的干部大会。黄斌2003年10月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07年1月后,开始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冉丕鑫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09年荣获丁颖科技奖。    郑木明   2001年7月晋升少将。2004年6月任第一军医大学校长,该校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后继续任校长。    李元元   生于1958年,1987年6月于华工硕士毕业后,一直留校工作。2003年9月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王省良   1961年生。1992年起在第一军医大学任教;历任科研部部长,训练部部长;2004年11月任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    陆磊   江苏常州人,1970年11月出生,经济学家。陆磊是目前广东本科高校最年轻的校长。
2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师资聘用的出身歧视:起因,弊端和解决方法
热度 96 lotusboat 2011-10-21 00:40
科学网孙广东网友的博文: 为什么歧视出身卑微的年轻人?-(非211院校鞋童的迷茫) ,引出了一个目前高等学校(特别是985,211院校)在师资聘用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过分强调所谓第一出身(即本科出身)。最近,本人的一个博士生也深受其害。尽管博士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6-7篇本领域的主流刊物论文(影响因子大致在3左右)外加一篇影响因子9左右的ACS NANO,获得了教育部首批学术新人奖,但是因为出身较低(渤海大学),留校一点希望也没有;而我校同期聘用的新科博士,单论科研业绩恐怕多数都不及。因为,本人最近特意了解了其他 一些 985和211院校的情况,发现这方面的政策大同小异。基本上不是985(211很多时候也不好使)出身,就很难成为重点高校的教师,除非你从海外留学归国且科研业绩非常突出。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这种出身歧视的起因。第一个原因,当然是现在高校教师的位置供大于求了。每年量产的博士远远超过高校能够扩充的编制。因此,搞一个第一出身的办法一刀切,可以让领导和专家在筛选人才时候少动很多的脑筋,省去很多的麻烦。其次,通常本科学校越好,意味着大学教育的底子越扎实,更能胜任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岗位。再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出身好学校,意味着在学术界具备更有利的社交网络,在未来的学术江湖中才更容易立足,更容易有人帮忙。第四个原因,是高校的管理层担心,这些本科出身差而科研业绩好的博士生,很可能工作成绩是靠导师带出来的,他们本人的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仍然不足,未来的后劲不够。平心而论,站在校领导的角度,这几点考虑都有一定道理的。 事实上,英雄不论出身。如果统计一下50岁年龄上下的两院院士,会发现相当一些人都不是985的本科毕业。如果按照今天的政策,他们连成为重点大学教师的资格都没有了。 如果仔细分析,这种歧视政策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出身低而科研业绩突出、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博士生直接流失。事实上,以目前国内一般高校的青年教师待遇,想吸引出身好而科研能力又很突出的优秀博士生,并非易事。这种由出身一刀切政策,往往会导致人才的逆向淘汰;即出身好(985或至少211)但是科研能力平庸的博士生,具有更多的机会成为高校教师。更可怕的是,这种政策的持续执行对于在读的研究生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对于出身差的同学们来说,反正他们再努力也没啥希望,不如干脆破罐破摔,还落得清闲;而对于出身好的同学们,只要稍微做点成绩,就有希望留校或进同类或低一层次的高校,因此不必非常努力。最终的结果是, 受到出身歧视政策的影响, 无论出身好坏,研究生中相当一部分都没有努力学习和科研 的动力 了。因此,这种出身歧视,应该得到扭转,否则讲会极大影响广大在读研究生(其中来自非985、211的占很大比例)对科研的积极性和乃至对人生的追求。 那么,有什么可行的办法呢? 个人以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得改变高校年轻教师的聘用体制,效仿欧美的博士后 + tenure-track助理教授制度;而不是我们现在的博士一毕业就当讲师(淘汰率极低,基本上是终身制)。在这样的体制下,给予出身好和出身差的博士毕业生同等的竞争机会。不管出身如何,经过至少一期的博士后和tenure-track的试用期(加起来长达7-8时间),一个人的教学能力、独立科研能力、选题的能力、申请经费的能力、指导研究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考验。事实上,国内少数高校的一些院系已经在这样做了。 最后补充一点:这里没有对出身好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反向歧视的意思。在统计上,一个人的出身(本科基础教育)越好,他/她在未来科研生涯中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只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统计规律的存在,就把出身差(其实就是高考成绩低)的众多优秀人才统统都拒之高校师资队伍的门外。很多出身和基础较差而后来科研业绩突出的同学,往往付出了比别人更多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他们的勤奋刻苦精神是旁人所不及的。同时还有一种可能不容忽略:有相当一类人不善于考试,但是在科研中具备较强的创造力,有可能完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22282 次阅读|166 个评论
[转载]博士毕业的去向
zhongnanguwu 2011-9-25 22:01
博士毕业的去向:高校任教(俗称青椒),科研院所,政府,国企,外企,出国博后, 国内博后,大致分为这么7种,下文将以国内高校为例详细谈谈博士如何自我定位与培养 1. 工作两年后的第一道坎,职称,刺刀见红的拼杀,概述 关键词:定岗定编,评聘分开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部分学校已经实行定岗定编,并且将陆续推广到所有学校,在这原 则下,高校铁饭碗已破,以天津某著名高校的一个有名学院为例,教授已经超编,这就 意味着,第一,部分教授聘不上教授岗,第二,除非有些教授over了或者调离,否则副 教授是基本升不上教授的。第三,一场高校教师之间的腥风血雨般的厮杀即将拉开战幕 。。。。。。 你做好准备了吗? 国内高校又可分为一流院校985和部分211高校,以及地方院校,下文统称三流院校,二 流的就是夹在这两者之间的部分有一定知名度的院校 对于青椒来说,除硕博连读的外,一般毕业年龄在28左右,这是个很尴尬的年龄,该结 婚了,结婚就要买房,买房就需要钱,钱从哪来?买房的钱一般有如下三种途径:父母 提供,学校提供部分,自己提供 一流学校待遇:0-6万左右房屋补贴,0-2万左右安家费,1年左右周转房,不安排配偶工 作,工资2000以下,讲师待遇,两年后可以申请副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科研启动 费2万左右,一年工作缓冲期,不参加岗位考核,一年后考评,直接决定岗位津贴数目。 博贴基本没有,除非当地政府出。生活滋润度,最差,甚至有可能入不敷出,年收入3-4 万。 三流高校待遇:房屋补贴5-20万左右,越差的学校待遇越高,有的博士来了直接给副教 授待遇,工资1700-2500左右(税前),基本不解决配偶工作,安家费2-5万,1年周转房 ,1-2年缓冲期,随后参加岗位考评,一般会有博士津贴,有的地方有政府的博士津贴, 例如福建。2年后可申请副教授,有的学校评定职称时承认工作以前包括博士和硕士期间 发表的文章,有的学校不承认,若找工作时,一定要问清楚。生活滋润度,勉强温饱, 年收入4-6万 三本与四流高校:房屋补贴20万左右,安排配偶工作,年收入税后6-8万,有的提供住房 ,服务n年后给产权,一般有博士津贴。科研启动费2-10都有可能。有的可以直接聘入校 博士为副高。生活滋润度,最好。 发展前途: 一流高校最苦,成名前可能一无所有,三本与四流院校最滋润,但是职业发展最受限。 申请课题难度 一流高校与研究所最容易,三流以下学校非常困难,后文将对项目申请有详细叙述,但 是对于大多数青椒来说,没有项目=没有职称 2.两年后的考验, 副教授=项目? 博士工作两年后可以申请副高,下面看看不同院校的要求 一流高校与研究所:主持并完成1-2项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973,863),SCI有 影响力的文章若干。由于这个限制,国内毕业青椒想在工作后2年顺利拿下副高简直是做 梦 三流高校:主持并完成1项厅级项目(例如教育厅项目)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前三)参与 完成省部级(地方省级基金委、科委或者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等)项目一项或者完成横 向项目达到一定经费数额,例如我所在学校要求横向一次到位经费10万以上。SCI/EI检 索论文至少一篇,其他重要文章一篇。注意,要求是完成结题的项目,论文有的要求是 必须署名为工作单位的,有的没要求,也就是你在读博士期间发的也可以。由于项目的 限制,都要求完成的项目,因此,想在工作两年后拿下副高,最快的方法是弄到一个大 额横向,然后与企业商量迅速结题。纵向项目,拿到完成,最少需要3年。 三本与四流高校:参与完成厅级以上项目,几篇文章即可 对于女博士来说,可以考虑三流与四流院校,工作压力小,有利于家庭稳定,收入很不 错 对于有志于有所成就的博士,那么下面的问题,就需要仔细考虑了 影响青椒前途最重要的,是两个东西,项目和文章,文章各个行业不同,很难说清。 项目,这个是每个大学青年教师头上最大的一座大山,没有项目,一事无成。下文将就 项目仔细评说 对于青椒来说,若无导师帮忙或者相当的人脉积累,横向项目(企业项目)是基本无望 的,现在企业已经很狡诈了,一般要求你有成果,拿过来,可转化为生产,才会给钱。 不象以前了,不会支持前期探索的。 纵向项目:973,963,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地方省市自 然科学基金,教育厅基金,中医药管理局基金等 973,863那是谁拿项目谁写项目申请指南,一般青椒就不用考虑了。地方省部级自然科 学基金与教育厅项目,限项申报。也就是规定了每个学校能申报多少项。以我所处学校 为例,每年允许申报30项左右,最后批准3-6项不等。由于限项,所以很多人的本子连学 校都出不去。所以青椒的努力方向就剩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博士点新教师基金, 这两个自由申请,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样,所在的院系没有博士点,那么只有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一途了。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往职称的华山一条路?谁是你的伯乐? 号称国内最公平的基金,能不能申请到全看个人本事。08年以后,国基将青年科学基金 从面上项目中分离出来,列为人才基金,总体命中率25%左右,各个学科不尽相同,其中 生物医学类是死亡之组,地球和数学好些。国基在本人眼里,最容易拿到的基金,其难 度低于省部级基金和教育厅基金,教育部新教师基金没申请过,不知难易。 申请要求:博士学位35岁以下,在职博士需要导师推荐信 国家基金考察什么:创新点,排名第一,其次为研究基础,课题组组成等。 评审方式:3个以上匿名专家评审人(简称函评),评审人的意见为三种,优先资助,资 助,不予资助。根据三个评审人的意见决定你的本子是否提交学科组开会评议(简称会 评,需要至少一个优先资助),会评通过,则获得国家基金,上会率,据说今年青基是1 30%,也就是会评时还需要灭到30%的人。 国家基金与博士期间的工作 创新点,国家基金的灵魂,如果你在博士期间完全依赖老师,老师交代什么做什么,很 抱歉,你无法提出能够让评审人欣赏的idea,那么你的博士是失败的。 申请青基的思想来源一般为三种:博士论文的延续,工作单位的新方向,以上两者结合 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很简单,国基要求,创新+工作基础,虽然国家基金委一直 强调说,对于青年基金申请者,可以放松对工作基础的要求。但是,这条相当于无用, 因为很多人有工作基础,你没有工作基础申请,简直是找死。什么是工作基础,就是你 的文章和项目与现在申请课题的紧密度,你现在单位的条件是否能够满足你完成改项目 ,还有你的课题组成员搭配是否合理。 因此,最容易让青椒入手的是,博士论文的延续或者将工作单位新的方向与以前博士课 题结合起来,这样所有的文章都能用上。文章越牛,希望越大。 4. 博士的订单式培养---以科研创新与文章为主体,死亡赛跑的起点 我的警告:浪费博士3年,等于浪费你的未来 目前现状:中国博士产量世界第一,以我所在学校为例,06年,我们学院两人申请副教 授,07年,13人,08年,24人,全院接近100教师,近三年引进博士约60人 课题现状:省自然基金全校每年限报30项左右,教育厅项目限报25项左右,全校每年新 引进博士约100人 如何才能申请到国家基金? 创新,在博士期间对本领域一定要做到世界级的领悟,对于每个缺点,发展方向要做到 了然于胸,看100篇英文文章?拜托,这才入门而已。并且,看,不代表你了解,要了解 每一篇文章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缺点,有什么优点。如果你能将100篇文章的背景全部 了解,算是合格的博士了,记住,合格,不是优秀。 国家基金的最高原则 优中选优,即所谓锦上添花,国家基金不是扶贫项目,也从来不会雪中送炭 在我眼中什么样的博士是优秀的,能够一毕业就能申请到国基的? SCI3篇以上,影响因子越大越好,博士老板越牛越好,最好是能当会评评委的那种,创 新点越新越好,解决某个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因此,还是我上篇帖子的哪句话,大量的 阅读文献,流利的英文阅读与写作,勤奋的工作,那么你将来的路,要平坦很多。天天 一到实验室就上网聊天打屁,整天都不知道干了什么的博士,进了高校也会被淘汰。当 然,也有例外,例如你找到一个棵大树靠,那算我没说。 国基会评的几条原则:1. 有人在会上坚决支持的项目一定能获得资助,即使全体学科组 成员投票没过半数,而这个支持者则必须签字表示支持,即所谓非共识项目。2. 有人坚 决反对的项目也基本通不过。 因此,博士时导师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函评专家认识你导师(认识你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你导师在会评时力挺,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资源。所以说,导师越牛越好,文章IF 越大越好。如何处理与导师的关系,请看我的第一个帖子。在这场死亡赛跑中,如果失 去了导师的支持,那么你就只剩下你一个人 ----------------------------------------------------------------------------- ---------------------------- 总结 博士期间的论文水平参加项目水平=工作基础 博士期间的独立能力+领悟能力+对本领域的了解=创新能力 工作基础+创新能力+一些运气=国家基金 国家基金=课题组的经费+你的职业发展 -------------------------------------------------------------------------------------------- 博士就业两极分化 提起博士生就业,这两年给人明显的印象是境况大不如前,他们普遍被戴上了“薪酬缩水”“找不到工作”的帽子。 5年前,经常有企业招聘博士时会配车配房,但现在,这种特殊待遇减少了许多,甚至海归博士的优势也不再体现。那是因为之前博士相对较少,政府机关和企事业 单位对学历有一种崇拜。而如今博士越来越多,没有那么多的企事业单位来吸纳博士,各地高校也基本处于教师饱和状态。 如今在人才市场上,博士找工作基本上就一个字——“难”。这个“难”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针对博士的岗位少,并且你也别以为自己是博士,竞争力强,其实你的 对手全部是博士,PK更激烈;二是对岗位、薪水、福利的预期与现实给付的差距太大。比如本科生心理预期2000元,企业给1500元,也就差了500元, 但博士的心理预期普遍是七八千,企业一开口只有三四千,一下子就懵了,这工作还怎么找?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显示,当前我国博士毕业生实际月收入均值是4814元。其中不同类型单位提供给博士生的工资 很不一样,在公司企业工作的博士平均月收入最高,为7184元;其次是在科研机构工作的博士,为4709元;再次是在政府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博士,为 4272元;最低的是高校,工资为3932元。 当“唯学历”时代逐渐远去时,研究生这群原来的“皇帝女儿”突然成了“行走在尴尬地带的群体”。所以如果你这两年准备考博,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读博的目的是什么?2、想读的专业是什么?3、该专业就业情况如何?4、毕业后的工作期望如何? 小邵在采访了不少博士后发现,他们当初之所以考博,一是对学校抱有幻想。觉得清华北大中科院是科学圣殿,自己能攀上科研巅峰,自然前途无量;二是对导师抱 有太高期望。有些人并不了解自己所报考的导师,只以为导师有名,就业就不会发愁。这样的想法都有片面性,容易走入就业误区。 目前,博士就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水平高的博士,一流学校毕业,有对口的研究方向与课题,有海外留学经历,收入依然会很高;但水平低的博士,二三流学 校毕业,身上只有一份纸上谈兵的论文和一张学位证,那么你的收入可能会不尽如人意,生活也会很拮据。因此想要通过读博士改变命运的人,得慎重。 高校不再是就业避风港 从博士就业的单位类型看,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主要去向,占总数的68%;真正进入政府机关的博士并不多,比例不到3%;进入企业的博士主要进入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其比例分别为7%和10%。 先说说国内高校的招聘情况。近几年很多高校编制已处于饱和,大多数高校进人都很少,一般比较大的系一年也就四五个人。且越知名的高校门槛越高,一般要求海 归博士,对“土鳖”兴趣不大。同时,即使有招聘名额,你也很难把握。高校很多专业学科都习惯留用自己的学生。你北大毕业,北大门槛太高进不去,进个北师大 北航总可以吧?这个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可能门都没有。 高校招聘时对候选人的考察因素有很多:专业、毕业学校、论文、个人关系、研究方向等等。因为高校招的人少,且是由人来决定的,因此主观性很强,偶然性也就 非常大。此外,国内名校基本上不太愿招刚毕业的博士,相对乐意招那种在国外已拿到教职、一回来就能吸引研究经费的人才,这样有利于高校在某研究领域的快速 发展。同时,高校往往对女博士不那么青睐,因此女性选择读博要更谨慎。 除此之外,考博要不仅要考虑现在的情况,更要考虑未来更紧缩的就业名额。对于既没名额又想招人干活的高校来说,普遍提出的招聘方案是:一是通过博士后的方 法录用。一些高校规定你要进入高校,必须做博士后,如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现在乃至将来,做博士后才能进高校是大势所趋;二是实行人事代理。将你的档案 放在人才市场,通过第三方代理企业和高校产生雇佣关系。 小心“充门面”式招博陷阱 下面说说企业对博士的招聘态度。 在企业界,不同专业的博士就业难易度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喜欢招博士的公司并不多,很多公司觉得博士做的课题华而不实,与实际距离很远,而工资要求却高,常常眼高手低。 另外,公司里研究类职位受经济形势影响最大,企业一般都会在财务状况不好时削减研究经费,这也就意味着当经济形势不好时,研究类职位将不招人或招很少的 人。很多专业尤其是基础学科在企业界几乎找不到工作。即使是在高科技企业,比如中兴、华为、腾讯等公司,招聘均是以本科生为主。原因很简单,高科技应用开 发不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的是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人员不断去学习接触新事物,大量工作有一定知识含量但又不涉及过深的基础理论。而从目前培养体系中出来的 博士生,大多属于关起门来研究理论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会招博士?无非有两类:一类是出于“充门面”的目的。在一些中小规模的心理咨询、健康养身、医药或教育机构,很多会打出招聘博士的广告。 被招博士常常在公司的对外活动或宣传中担当“主角”,他们对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博士”两字,似乎是在炫耀公司在该领域的专业度。进入这类公司,博士价值 被大大弱化,工资也不会很高,且没有升职与发展可能。博士求职时一定要小心避免踏入这类企业的“陷阱”。 另一类是大型研究型企业,是真正的招聘,在这些企业中博士可以充分发挥研究才能。在国内有少数技术领先的“牛”公司,需要依靠前沿的技术研究,支持自己的 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些公司往往愿意支付很高的报酬,但对博士的要求也很高,不是海归或名校博士,不会有面试机会。这类企业以外企居多,但在整体外企 数量中也仅占有很小一部分,以医药、化学、高科技、通讯、搜索网站、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居多。因此在读博前你一定要搞清楚,你选的专业,哪些企业会重视博士 招聘,以及每年招聘的数量大概有多少。 博士就业还有最后一条出路——创业。对于大多数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创业的成功率很低,但博士成功率较高。因为博士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课题变成产品,遇到企业资源丰富的导师,还可以借助导师的力量,帮助自己成功创业。 原文: 博士毕业的去向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3763fromuid=97545
2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分享]博士毕业的去向
sonia 2011-9-21 10:37
博士毕业的去向:高校任教(俗称青椒),科研院所,政府,国企,外企,出国博后, 国内博后,大致分为这么7种,下文将以国内高校为例详细谈谈博士如何自我定位与培养 1. 工作两年后的第一道坎,职称,刺刀见红的拼杀,概述 关键词:定岗定编,评聘分开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部分学校已经实行定岗定编,并且将陆续推广到所有学校,在这原 则下,高校铁饭碗已破,以天津某著名高校的一个有名学院为例,教授已经超编,这就 意味着,第一,部分教授聘不上教授岗,第二,除非有些教授over了或者调离,否则副 教授是基本升不上教授的。第三,一场高校教师之间的腥风血雨般的厮杀即将拉开战幕 。。。。。。 你做好准备了吗? 国内高校又可分为一流院校985和部分211高校,以及地方院校,下文统称三流院校,二 流的就是夹在这两者之间的部分有一定知名度的院校 对于青椒来说,除硕博连读的外,一般毕业年龄在28左右,这是个很尴尬的年龄,该结 婚了,结婚就要买房,买房就需要钱,钱从哪来?买房的钱一般有如下三种途径:父母 提供,学校提供部分,自己提供 一流学校待遇:0-6万左右房屋补贴,0-2万左右安家费,1年左右周转房,不安排配偶工 作,工资2000以下,讲师待遇,两年后可以申请副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科研启动 费2万左右,一年工作缓冲期,不参加岗位考核,一年后考评,直接决定岗位津贴数目。 博贴基本没有,除非当地政府出。生活滋润度,最差,甚至有可能入不敷出,年收入3-4 万。 三流高校待遇:房屋补贴5-20万左右,越差的学校待遇越高,有的博士来了直接给副教 授待遇,工资1700-2500左右(税前),基本不解决配偶工作,安家费2-5万,1年周转房 ,1-2年缓冲期,随后参加岗位考评,一般会有博士津贴,有的地方有政府的博士津贴, 例如福建。2年后可申请副教授,有的学校评定职称时承认工作以前包括博士和硕士期间 发表的文章,有的学校不承认,若找工作时,一定要问清楚。生活滋润度,勉强温饱, 年收入4-6万 三本与四流高校:房屋补贴20万左右,安排配偶工作,年收入税后6-8万,有的提供住房 ,服务n年后给产权,一般有博士津贴。科研启动费2-10都有可能。有的可以直接聘入校 博士为副高。生活滋润度,最好。 发展前途: 一流高校最苦,成名前可能一无所有,三本与四流院校最滋润,但是职业发展最受限。 申请课题难度 一流高校与研究所最容易,三流以下学校非常困难,后文将对项目申请有详细叙述,但 是对于大多数青椒来说,没有项目=没有职称 2.两年后的考验, 副教授=项目? 博士工作两年后可以申请副高,下面看看不同院校的要求 一流高校与研究所:主持并完成1-2项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973,863),SCI有 影响力的文章若干。由于这个限制,国内毕业青椒想在工作后2年顺利拿下副高简直是做 梦 三流高校:主持并完成1项厅级项目(例如教育厅项目)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前三)参与 完成省部级(地方省级基金委、科委或者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等)项目一项或者完成横 向项目达到一定经费数额,例如我所在学校要求横向一次到位经费10万以上。SCI/EI检 索论文至少一篇,其他重要文章一篇。注意,要求是完成结题的项目,论文有的要求是 必须署名为工作单位的,有的没要求,也就是你在读博士期间发的也可以。由于项目的 限制,都要求完成的项目,因此,想在工作两年后拿下副高,最快的方法是弄到一个大 额横向,然后与企业商量迅速结题。纵向项目,拿到完成,最少需要3年。 三本与四流高校:参与完成厅级以上项目,几篇文章即可 对于女博士来说,可以考虑三流与四流院校,工作压力小,有利于家庭稳定,收入很不 错 对于有志于有所成就的博士,那么下面的问题,就需要仔细考虑了 影响青椒前途最重要的,是两个东西,项目和文章,文章各个行业不同,很难说清。 项目,这个是每个大学青年教师头上最大的一座大山,没有项目,一事无成。下文将就 项目仔细评说 对于青椒来说,若无导师帮忙或者相当的人脉积累,横向项目(企业项目)是基本无望 的,现在企业已经很狡诈了,一般要求你有成果,拿过来,可转化为生产,才会给钱。 不象以前了,不会支持前期探索的。 纵向项目:973,963,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地方省市自 然科学基金,教育厅基金,中医药管理局基金等 973,863那是谁拿项目谁写项目申请指南,一般青椒就不用考虑了。地方省部级自然科 学基金与教育厅项目,限项申报。也就是规定了每个学校能申报多少项。以我所处学校 为例,每年允许申报30项左右,最后批准3-6项不等。由于限项,所以很多人的本子连学 校都出不去。所以青椒的努力方向就剩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博士点新教师基金, 这两个自由申请,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样,所在的院系没有博士点,那么只有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一途了。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往职称的华山一条路?谁是你的伯乐? 号称国内最公平的基金,能不能申请到全看个人本事。08年以后,国基将青年科学基金 从面上项目中分离出来,列为人才基金,总体命中率25%左右,各个学科不尽相同,其中 生物医学类是死亡之组,地球和数学好些。国基在本人眼里,最容易拿到的基金,其难 度低于省部级基金和教育厅基金,教育部新教师基金没申请过,不知难易。 申请要求:博士学位35岁以下,在职博士需要导师推荐信 国家基金考察什么:创新点,排名第一,其次为研究基础,课题组组成等。 评审方式:3个以上匿名专家评审人(简称函评),评审人的意见为三种,优先资助,资 助,不予资助。根据三个评审人的意见决定你的本子是否提交学科组开会评议(简称会 评,需要至少一个优先资助),会评通过,则获得国家基金,上会率,据说今年青基是1 30%,也就是会评时还需要灭到30%的人。 国家基金与博士期间的工作 创新点,国家基金的灵魂,如果你在博士期间完全依赖老师,老师交代什么做什么,很 抱歉,你无法提出能够让评审人欣赏的idea,那么你的博士是失败的。 申请青基的思想来源一般为三种:博士论文的延续,工作单位的新方向,以上两者结合 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很简单,国基要求,创新+工作基础,虽然国家基金委一直 强调说,对于青年基金申请者,可以放松对工作基础的要求。但是,这条相当于无用, 因为很多人有工作基础,你没有工作基础申请,简直是找死。什么是工作基础,就是你 的文章和项目与现在申请课题的紧密度,你现在单位的条件是否能够满足你完成改项目 ,还有你的课题组成员搭配是否合理。 因此,最容易让青椒入手的是,博士论文的延续或者将工作单位新的方向与以前博士课 题结合起来,这样所有的文章都能用上。文章越牛,希望越大。 4. 博士的订单式培养---以科研创新与文章为主体,死亡赛跑的起点 我的警告:浪费博士3年,等于浪费你的未来 目前现状:中国博士产量世界第一,以我所在学校为例,06年,我们学院两人申请副教 授,07年,13人,08年,24人,全院接近100教师,近三年引进博士约60人 课题现状:省自然基金全校每年限报30项左右,教育厅项目限报25项左右,全校每年新 引进博士约100人 如何才能申请到国家基金? 创新,在博士期间对本领域一定要做到世界级的领悟,对于每个缺点,发展方向要做到 了然于胸,看100篇英文文章?拜托,这才入门而已。并且,看,不代表你了解,要了解 每一篇文章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缺点,有什么优点。如果你能将100篇文章的背景全部 了解,算是合格的博士了,记住,合格,不是优秀。 国家基金的最高原则 优中选优,即所谓锦上添花,国家基金不是扶贫项目,也从来不会雪中送炭 在我眼中什么样的博士是优秀的,能够一毕业就能申请到国基的? SCI3篇以上,影响因子越大越好,博士老板越牛越好,最好是能当会评评委的那种,创 新点越新越好,解决某个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因此,还是我上篇帖子的哪句话,大量的 阅读文献,流利的英文阅读与写作,勤奋的工作,那么你将来的路,要平坦很多。天天 一到实验室就上网聊天打屁,整天都不知道干了什么的博士,进了高校也会被淘汰。当 然,也有例外,例如你找到一个棵大树靠,那算我没说。 国基会评的几条原则:1. 有人在会上坚决支持的项目一定能获得资助,即使全体学科组 成员投票没过半数,而这个支持者则必须签字表示支持,即所谓非共识项目。2. 有人坚 决反对的项目也基本通不过。 因此,博士时导师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函评专家认识你导师(认识你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你导师在会评时力挺,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资源。所以说,导师越牛越好,文章IF 越大越好。如何处理与导师的关系,请看我的第一个帖子。在这场死亡赛跑中,如果失 去了导师的支持,那么你就只剩下你一个人 ----------------------------------------------------------------------------- ---------------------------- 总结 博士期间的论文水平参加项目水平=工作基础 博士期间的独立能力+领悟能力+对本领域的了解=创新能力 工作基础+创新能力+一些运气=国家基金 国家基金=课题组的经费+你的职业发展 -------------------------------------------------------------------------------------------- 博士就业两极分化 提起博士生就业,这两年给人明显的印象是境况大不如前,他们普遍被戴上了“薪酬缩水”“找不到工作”的帽子。 5年前,经常有企业招聘博士时会配车配房,但现在,这种特殊待遇减少了许多,甚至海归博士的优势也不再体现。那是因为之前博士相对较少,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学历有一种崇拜。而如今博士越来越多,没有那么多的企事业单位来吸纳博士,各地高校也基本处于教师饱和状态。 如今在人才市场上,博士找工作基本上就一个字——“难”。这个“难”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针对博士的岗位少,并且你也别以为自己是博士,竞争力强,其实你的对手全部是博士,PK更激烈;二是对岗位、薪水、福利的预期与现实给付的差距太大。比如本科生心理预期2000元,企业给1500元,也就差了500元,但博士的心理预期普遍是七八千,企业一开口只有三四千,一下子就懵了,这工作还怎么找?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显示,当前我国博士毕业生实际月收入均值是4814元。其中不同类型单位提供给博士生的工资很不一样,在公司企业工作的博士平均月收入最高,为7184元;其次是在科研机构工作的博士,为4709元;再次是在政府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博士,为4272元;最低的是高校,工资为3932元。 当“唯学历”时代逐渐远去时,研究生这群原来的“皇帝女儿”突然成了“行走在尴尬地带的群体”。所以如果你这两年准备考博,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读博的目的是什么?2、想读的专业是什么?3、该专业就业情况如何?4、毕业后的工作期望如何? 小邵在采访了不少博士后发现,他们当初之所以考博,一是对学校抱有幻想。觉得清华北大中科院是科学圣殿,自己能攀上科研巅峰,自然前途无量;二是对导师抱有太高期望。有些人并不了解自己所报考的导师,只以为导师有名,就业就不会发愁。这样的想法都有片面性,容易走入就业误区。 目前,博士就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水平高的博士,一流学校毕业,有对口的研究方向与课题,有海外留学经历,收入依然会很高;但水平低的博士,二三流学校毕业,身上只有一份纸上谈兵的论文和一张学位证,那么你的收入可能会不尽如人意,生活也会很拮据。因此想要通过读博士改变命运的人,得慎重。 高校不再是就业避风港 从博士就业的单位类型看,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主要去向,占总数的68%;真正进入政府机关的博士并不多,比例不到3%;进入企业的博士主要进入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其比例分别为7%和10%。 先说说国内高校的招聘情况。近几年很多高校编制已处于饱和,大多数高校进人都很少,一般比较大的系一年也就四五个人。且越知名的高校门槛越高,一般要求海归博士,对“土鳖”兴趣不大。同时,即使有招聘名额,你也很难把握。高校很多专业学科都习惯留用自己的学生。你北大毕业,北大门槛太高进不去,进个北师大北航总可以吧?这个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可能门都没有。 高校招聘时对候选人的考察因素有很多:专业、毕业学校、论文、个人关系、研究方向等等。因为高校招的人少,且是由人来决定的,因此主观性很强,偶然性也就非常大。此外,国内名校基本上不太愿招刚毕业的博士,相对乐意招那种在国外已拿到教职、一回来就能吸引研究经费的人才,这样有利于高校在某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同时,高校往往对女博士不那么青睐,因此女性选择读博要更谨慎。 除此之外,考博要不仅要考虑现在的情况,更要考虑未来更紧缩的就业名额。对于既没名额又想招人干活的高校来说,普遍提出的招聘方案是:一是通过博士后的方法录用。一些高校规定你要进入高校,必须做博士后,如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现在乃至将来,做博士后才能进高校是大势所趋;二是实行人事代理。将你的档案放在人才市场,通过第三方代理企业和高校产生雇佣关系。 小心“充门面”式招博陷阱 下面说说企业对博士的招聘态度。 在企业界,不同专业的博士就业难易度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喜欢招博士的公司并不多,很多公司觉得博士做的课题华而不实,与实际距离很远,而工资要求却高,常常眼高手低。 另外,公司里研究类职位受经济形势影响最大,企业一般都会在财务状况不好时削减研究经费,这也就意味着当经济形势不好时,研究类职位将不招人或招很少的人。很多专业尤其是基础学科在企业界几乎找不到工作。即使是在高科技企业,比如中兴、华为、腾讯等公司,招聘均是以本科生为主。原因很简单,高科技应用开发不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的是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人员不断去学习接触新事物,大量工作有一定知识含量但又不涉及过深的基础理论。而从目前培养体系中出来的博士生,大多属于关起门来研究理论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会招博士?无非有两类:一类是出于“充门面”的目的。在一些中小规模的心理咨询、健康养身、医药或教育机构,很多会打出招聘博士的广告。被招博士常常在公司的对外活动或宣传中担当“主角”,他们对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博士”两字,似乎是在炫耀公司在该领域的专业度。进入这类公司,博士价值被大大弱化,工资也不会很高,且没有升职与发展可能。博士求职时一定要小心避免踏入这类企业的“陷阱”。 另一类是大型研究型企业,是真正的招聘,在这些企业中博士可以充分发挥研究才能。在国内有少数技术领先的“牛”公司,需要依靠前沿的技术研究,支持自己的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些公司往往愿意支付很高的报酬,但对博士的要求也很高,不是海归或名校博士,不会有面试机会。这类企业以外企居多,但在整体外企数量中也仅占有很小一部分,以医药、化学、高科技、通讯、搜索网站、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居多。因此在读博前你一定要搞清楚,你选的专业,哪些企业会重视博士招聘,以及每年招聘的数量大概有多少。 博士就业还有最后一条出路——创业。对于大多数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创业的成功率很低,但博士成功率较高。因为博士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课题变成产品,遇到企业资源丰富的导师,还可以借助导师的力量,帮助自己成功创业。
1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食品高校略览
热度 1 hongri1130 2011-9-20 10:14
国内开设食品专业的高校还是有两三百所吧,可以分为四派,农业派(中农为首)、轻工派(江南为首)、工科综合派(华工为首)和其它。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 科博士点的高校有20所(今年新批7所),其中具有农业大学背景的有13所,占了大半壁江山。再加上上海交大、河南工大、浙江工商,这23所大学应该就是 现今食品学科发展比较牛的了,要读研的话,怎么也要混到这里面去,才比较有前途吧。就算是调剂,也要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学校去。 就学科研究方面,农业派主要集中在果蔬、肉乳等农产品加工方面,偏工科的在发酵、制糖方面比较有优势,各有各的特色吧,中农和江南比较全面;南京农大在肉 品方面比较牛,光宏兄很给力;华南工大制糖还可以,那边甘蔗比较多;东北农大在乳品方面比较牛;西南大学肉、茶还可以;西北农大葡萄酒很在行;浙大,以前 是浙江农大,有何国庆在,微生物很牛叉;南昌大学感觉不那么上档次,但有国内唯一的一个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江南共建);海大在水产品方面无 人能及;华中农大,冲这名字,肯定不错;江苏、合肥工大也不得差;天津科大轻工老二,排第一的是江南;还有那个河南工大,粮油独树一帜••• 还有2009年教育部和农业部决定合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八 所涉农高校,这八所大学的食品科学都不错,就上海交大要差点,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前是上海农学院,偏机械,制冷方面比较凶。 轻工派: 江南大学、天津科大、大连工大、陕西科大、郑州轻院••• 农业派: 中农、南京农大、华中农大、西北农大、西南大学、东北农大、华南农大、浙大、海大、福建农大、山东农大、沈阳农大、吉林农大、湖南农大、上海交大、上海海大••• 工科综合派: 华南工大、南昌大学、合肥工大、江苏大学、吉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华大学••• 其他:浙江工商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陕西师大、南京财大••• 如果初试成绩不如意,调剂的话,可以考虑:二区(现在也成一区了):陕西科大、陕西师大、川农、西华、川理,二区系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 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10省(市);三区(现在成二区了):广西大学、云南农大、甘肃农大、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三区系内蒙古、 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一个问题,这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工学与农学之分,工学的学校占多数,初试时工学考数学二,农学考数学(农),一般农学比工学的录取线 要低很多,所以调剂的时候,如果分数不够工学的线时,可以考虑往招农学的学校调,云南农大和贵州大学就是农学的,当然这个要事先联系,有熟人更好。 这两年专业硕士开始火起来了,说是到2015年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各占一半,虽然感觉不是那么硬,但还是可以读的,要看什么学校了。专业硕士里涉及食品的有工程硕士里的食品工程专业和农业推广硕士里的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 下面是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的排名(非官方) 1中国农业大学 985 研究生院 自主划线 2江南大学 211 3华南理工大学 985 研究生院 自主划线 4浙江大学 985 研究生院 自主划线 2003年获批 5中国海洋大学 985 2003年获批 6南京农业大学 211 研究生院 2006年获批 7华中农业大学 211 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985 研究生院 2006年获批 9吉林大学 985 研究生院 自主划线 2011年获批 10南昌大学 211 1996年获批 11东北农业大学 211 2006年获批 12西南大学 211 2006年获批 13合肥工业大学 211 2006年获批 14江苏大学 2003年获批 15天津科技大学 2011年获批 16华南农业大学 2011年获批 17福建农林大学 2011年获批 18山东农业大学 2011年获批 19上海海洋大学 2011年获批 20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年获批 文章来源: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609366fpage=0view=highlight=page=1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4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研路上血的教训
jove20020 2010-4-6 10:38
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现转载于此,感觉写的还是挺好的,把一些现实公布,也是该作者的一大贡献,原帖在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html/201004/1869691.html ,希望这样的事例出现的几率越低越好,慎言,好运! 别看我在科研上“硕果累累”,但血的教训也令人痛心疾首。 案例一:我曾开发了一系列新催化剂,隔壁实验室的美国老头闻风而动请求和我合作。于是我把我的催化剂和未发表的数据毫无保留地给了他。他不但把我未发表的结果拿出去作报告,而且非常快地做了一些实验,从他们的角度写了文章想抢先发表。找他理论,问他还有没有伦理道德,他说伦理道德是书里说的,对他没有强制约束力。每个组有每个组的标准,不能把别人的标准用到他的头上。我说:“你们投稿,至少得得到我同意,因为我是作者之一。”他反咬一口:“你在我们这篇文章里的贡献很小的。如果你同意我们发表,名字还在;不让我们投稿,名字去掉!”听了这话,我简直想吐血,他采取的是两种无理的策略:一种叫discredit,就是贬低你,把你说得一钱不值。另外一种叫作take it or leave it,就是就给你两种选择,要么顺从他,要么什么都得不到。使我愤怒的是,给我的感觉仿佛是我要靠这篇第三作者文章吃饭似的。 教训:得到一些初步结果不要炫耀,而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合作前应明确分工,说清楚如何分享credit。 案例二:曾有熟人找我,请我给他修改基于博士论文未发表一章的科研论文,给我第三作者。不过他说这只是设想,还没有和他的老板说。我当时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态,还没有等他正式发令就提前跑步了,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把文章彻底修改了一番,修改到很好的程度。但是事情就一直僵持着,最后他老板说他自己会处理的。于是,我就白做了,而他的老板很久也没有处理这篇文章,不过这不关我的事。 教训:管好自己的分内事。别人叫你帮忙的时候总是很诚恳的,但有时候条件不成熟,或者不是你该管的事情。还是“铁石心肠”一点好,不要动恻怜之心。后来,经常有学生给我发过来文章让我帮他修改修改,我都说:这是你老板的事情。 案例三:一年多前,老板找到我,叫我协助一个博士后整理科研论文,给我第三作者。我并不是很想做这个事情,因为我觉得那个工作并非如他吹的那么好,数据也很凌乱,很难整。但是拿人家的工资嘴短,不得不答应帮忙,并且付出了心血。由于我在那篇文章中不是操盘手,而操盘手的速度非常慢,因此彼此的速度衔接不上:我做完了我的事情,但是到了对方手中就卡住了,迟迟交不出东西。针对这篇文章,我曾说过“最好补充这个样品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当老板问那个人为什么没有把文章按时叫出来的时候,那个人提到“马臻说最好补充这个样品的电子显微镜照片”。老板就不耐烦地找到我,说:“不用做。文章都拖了那么久了,你做电子显微镜还要拖更久。”我受了气,不响了,说不做就不做。可是即便如此,那个人过了一年还是没有把文章交出来,这就证明我是被冤枉的:不是因为要做一个电子显微镜而耽搁了文章,而是因为那个人根本没有把心思放上去! 教训:科研中,要勇于放弃!就像一只红薯烂了,就要丢掉!有时候好人做不得,你做了好人,别人还要误解你、责怪你。 案例四:两年多前老板叫我和别人合作,我合成样品,别人做实验。别人做了一阵,得到一些结果,老板也很高兴,因为能发一篇文章。但是得到系列数据后,别人没有整理文章,而是说再合成其它样品,还能出第二篇、第三篇文章。我很高兴:能出三篇文章啊!我屁颠屁颠地合成出近百个样品,期冀着能出三篇文章。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只得了一篇未发表的稿件的第三作者,后面两篇“文章”都是没有的。 教训:应及时整理数据,不要贪多求快。饭要一口一口吃,不要指望出三篇文章,能出一篇文章就不错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我还遇到过很多。当下属的,总是会受气的。比如你写了文章,你说投啥杂志,老板偏要投别的杂志。你说这么写,老板偏要炒作概念,说这是“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哪怕是地震时房子里的人被压在倒塌的房子里也说成是“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或者你在子弹上涂一层泥土也被说成是“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但是退稿以后,“勒沙特列原理”中的平衡被打破了,于是平衡就朝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要么你的老板虚张声势地说审稿人愚蠢,要么反过来怪你没有把文章写好,就是从来不会说自己。有时候你的老板要你做什么事情,你说这恐怕做不了,结果你就挨训了;而别的人唬弄老板,说这个点子听起来不错。问他做了吗,他说在做,应该效果不错。问他文章有没有在写,他说在写,马上就能交出来。结果过了好久也交不出来,老板自己也忘记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训斥真诚、实干的人,而不追究“吹鼓手”的责任呢? 科研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作者:wugui :D:D:):):):) 作者:ajin8601 同感同感,借鉴借鉴 作者:oldboy 好文章 作者:pouth 经验之谈 作者:st200403 血的教训就是选老板一定得多了解一些。 作者:dali2006 好文章,读读受益匪浅 作者:云卷云舒8023 很值得学习 作者:zhoushancundao :D:D:D:cool: 作者:liulianwei019 很好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 作者:shawatcn 借鉴…… 作者:liliang526 好深刻的教训 作者:eastsea508 看来科研到哪都一样,值得学习! 作者:scdxchenfang 很好的经验 作者:激积 学习了,以后注意 作者:libinfdm 能遇上个与自己投脾气的老板就是福啊:D:D:D 作者:guanyong414 悲愤啊! 作者:weizong1986 值得借鉴! 作者:激积 学习了,以后注意 作者:030213 dddddddddddddddddddd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142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