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读书笔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再写黄依依
sstone2009 2009-12-13 16:09
夜里写学位论文,写完小结、致谢,写中文摘要时,电视已经在播放《暗算》了。黄依依,这个多么熟悉的名字,这个多么有才华的女子,这个被指为生活作风有问题的女人我想起来,我曾经看过一个小说,写的就是她。电视比文字更加丰满、真实。不,她对生活很严肃,她懂得爱、而且是真爱,她是用一种自己的方式寻找着所爱,有人就说她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对事业火热的心,她能由对事业的执著和从中获得乐趣的本能,去对待生活,她是那样豁达、美丽、可爱、可敬只是生活没有给她应该的公平。要么,她的公平就是奉献,在奉献中,她获得了生活给与的一切公平。 (2008.04.02 14:14:00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14785099.shtml )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3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暗红》简介
sstone2009 2009-12-13 16:01
周五,一个战士的名字,他带一个班掩护突围时被日本鬼子俘虏。在俘虏营里认识了赵六,并且劝他回了延安,成了战友。 不久,赵六没有因为杀了许多鬼子而摆脱曾经是国民党排长的影响,在接受枪毙的时候,日本鬼子来袭,他和周五与要枪决他们的工作组一起抗击鬼子,随后,周五受伤昏迷,赵六逃走了。 周五带骑兵营追剿最后一批马家军的时候,从一个村子的死人堆里遇见了郑七,在他的带领下,追住了残匪。郑七成了周五的勤务兵。 新疆和平解放,但情势依然复杂周五和他的骑兵营开赴新疆。一天,周五接到任务去剿灭一队逃跑的起义军。周五追赶最后一位逃兵,追出老远,他一边举枪,一边喊话。不料逃兵停住了,却是赵六。赵六消失的过程里,周五胡乱放了几枪,这时,郑七就在他的身边。不久,郑七成了周五的副营长。 渐渐地,城市安定了下来,周五成了水利局局长,郑七是副局长。上任当天,周五因为涉嫌私通叛匪,被传唤,不久被判了二十年的刑。郑七就成了局长,还娶了即将成为周五妻子的医院副院长。 一晃十年过去了,周五所在的劳改队一次为一位省里的首长清理滑坡的道路,首长一一看过劳改犯们,发现周五,这个他当连长、团长、师长、司令的部下。不久,周五出狱,到水利局的副业队,受到格外的照顾,也见到了扮成百姓来看望他的郑七。 十年浩劫开始了,郑七被关进了牛棚,他的妻子找到周五,把他救了出去。周五还要去救首长,在逃离的路上,首长只愿走大路,面对包围来的追兵,他撞向了路边的里程碑。周五在两派的武斗混乱中,跑了,昏到在一个叫季琴的寡妇门口。不久,造反派把周五和季琴一起抓走了。面对死亡的威胁,周五巧妙地带着季琴逃到了大山里,他们在一个河边的山洞过起了幸福生活。开春,河道里聚起了几十号淘金的人,他们很快把周五当作头领和救命恩人。还不等季琴生下孩子,她不幸在河里溺水身亡。周五在洞屋里不吃不喝守了五天,然后把洞屋用石块封得严严实实,让季琴一个人安静地居住其中。在一次保护淘金朋友不受侵犯的过程中,周五被民兵追到悬崖上,他毅然跳了下去。 改革开放,郑七当了市长。招商引资十分艰难,却有一个美国商人愿意投入大笔资金,但有个条件,要周五担任总经理。这个美国商人就是赵六。 人们在额尔齐斯河河边找到了周五和他的大花猫,那只大花猫守着他从昏迷醒来,然后刁给他鱼、飞鸟,然后他们一起生活在河边的小木屋,以渡为生,捕食河里的鱼、山里的小兽、天上的飞禽。从又回到城市,尽然受到了格外的礼遇。 关于周五放走赵六的泄漏,他和季琴一起被抓的时候,就有人告诉他了,是赵六在外面接受记者采访,又不住地写信叫周五出去,无意中发生的。周五最后原谅了一切,他接受了赵六给与的补偿,担任了总经理,也成了这个城市的风云人物。 郑七的女儿,叫郑青,她是记者,要采访周五。周五要去他回城市前经历过的地方,大家不同意他一个人去,郑青要陪他去。一路上,周五象海明威般地感染了郑青,并且在他醉后委身于他,一切十分自然。 郑七遇到了敲诈,他只能告诉周五。不久,敲诈郑七的两个人被枪杀。三天后,周五自杀。两天后,郑青收到一个快件,一封信是向她道歉;一封赠予她和怀里孩子的股份和三十万元的存折。 这个小说的名字叫《暗红》。 (2007.08.02 15:54:00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9263913.shtml )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3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梦游”
sstone2009 2009-12-13 15:54
《夏天,关于梦游》,从一个叫陆可的诗人的梦游开始说起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是艺术的追求,是写诗,是一次艳遇,还是一个可爱的私生子?陆可的梦游症是从接受一位世界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咨询后开始治疗的,一次特别的旅行、写忏悔录当他带着私生子回到居住的城市,当他的夫人终于接受了那个叫赵帅,也可以叫陆帅的男孩后,梦游症似乎好了。 那时候,他的作家朋友老白和画家朋友韩三折,经历了一些奇异而时尚的现代游戏后,老白和他的俄罗斯夫人决定移居娘家小镇。欢送的宴席是俄式西餐,和不伦不类的中国粤菜广东腊肉炒荷兰豆。午夜,节目正欢,画家夫人跑来告诉大家韩三折梦游了。在深夜清冷的市府广场,画家正在大理石地面上画着向日葵。大家围住他,他没有察觉。陆可说,感人,太感人了 (2007.06.18 18:31:42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6866395.shtml )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命运的面孔
sstone2009 2009-12-13 15:53
在梦里,命运的面孔是始终没有揭开的白布遮盖下的推进太平间的尸体的面孔,起伏的曲线和露出的卷曲长发,提示着白布下面的是一个青春女子。许多次好奇的梦里,伸手欲揭时,惊惧和因熟悉而习惯性的理解总是让梦得以适时地醒来。 那个做梦的女孩,国色天香,四年艺术学院生活后,保持着纯洁和轻灵,并以其艺术水准,一举成为小城戏剧名旦,首演成名,就是从这天的晚上,她开始演绎第三者的角色当那个富裕、空虚的中年男人开始移恋于一个酒吧歌女时,随着成为他的夫人的希望破灭,她顿生恶的念想,那个叫蔷薇的六岁女孩,中年男人的爱女,成了她的复仇的猎物公审大会后,当尖锐的带着金属呼啸的子弹进入她的躯体,倒地的时候,似乎她的手正扯着那块遮掩着的白布,白布飘然而落,她惊悚地看见了,那张白布遮掩的脸,那张环绕着卷曲长发的脸,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 (2007.06.18 18:52:45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6866394.shtml)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惊夏》的故事
sstone2009 2009-12-13 15:50
二十多年的夫妻,恩恩爱爱,平平淡淡,简简单单,仿佛是在神经错乱或者精神分裂的情况下,为了一个4898元的八音盒,李竹有了一次奇怪的出卖,她的丈夫史进泽,阴差阳错地听到了,还翻到了那个莫名其妙的盒子,然后,他买了一把刀,把她砍了二十刀 由于幸运地接受一个叫Ann的女人的慷慨资助,巫倩宁,这个极端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以读中学读大学,还有定时寄来的每月一笔零用钱。她越来越不满或者妒忌她的班长和一个新来的旁听女子关系暧昧,终于,设定好一切,她把她推到疾驶而过的车前,鲜血浆流的那刻,他喊出了她再熟悉不过的名字Ann! 两个足够英俊、美貌、富足、能干且事业有成、冰清玉洁的金童玉女,邂逅,然后结合,然后,开始彼此寻找对方的不是,甚至动用了私人侦探,他们都不相信以对方的条件会没有背叛的。结婚六周年,象最后一次对决,他们下一盘五子棋,要分出胜负,却多么难以分出胜负,她一把抓起茉莉花茶茶壶上的茶杯一饮而尽。他们相拥着走出茶馆,吻,彼此说我爱你,话音刚落,她倒了下去,摇摆的心脏停止在她迅速放大的瞳孔里。 七十岁的老人,患绝症,只剩下一个月,他毅然地和老伴离婚,然后告诉他的一个女学生,他一直喜欢她;又去坟头找到他的挚友,他们共同爱过他的妻子;然后找一个青春貌美的妓女,陪他度过了一个月,留给她十万元的存折和一个密码 她相信母亲的话,这个世间有一个真命天子,会把她从万劫不复的苦海中解救出来,她等待着等待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推销马桶的业务员,他从另外的城市出差来,她被招去陪伴后来她去了她的城市,期望他带她,离开她的苦海。他终于答应了,让她在蓝贵商厦等。她耐心地等,终于听到了脚步声,1、2、39、10,她突然感到后脑勺热乎乎的,有东西随之慢慢流出来。法医在尸体上发现了一张银行卡和一封未拆开的信:10万和一个密码。 玥六岁的时候放火烧死母亲?!父亲便把她软禁在豪华的别墅里,除了上学,便在别墅里成长、生活,还可以看到父亲带着不同的女人来到别墅了,偷窥着他们疯狂地做爱有一个黄昏,一声惊天动地的碎裂声从父亲的咽喉深处爆发出滚,女人仓皇逃走。玥在父亲的面前,一丝不挂,突然说,给我自由如果这能让你宽恕我的话,我愿意。 39岁的单身白领川睦,一次派对认识一个叫雪鸽的女人,她说,她希望有一条狗。于是,不喜欢狗的川睦养了一条叫雪鸽的米格鲁猎犬。一段时间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循着名片给她打电话,可是公司没有这个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见雪鸽和一个高大的男人亲密着过街,可是她不认识他了,于是他决定处理掉他的狗,他把雪鸽丢在广场几个小时后,还是决定把它领回去,并且好好养它。雪鸽已经融入川睦的生活时,悲剧发生了,它抢吃一块诱捕一直白鼠的面包。那个晚上,川睦借酒消愁,一粒花生米卡在气管里 (2007.06.21 21:37:12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7098675.shtml )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麻将》的痛
sstone2009 2009-12-13 15:29
主人公兰晓儿,只是喜欢麻将而已,其实麻将对故事本身没有多少意义。有个会挣钱的哥哥的兰晓儿,决定资助一个山区的孩子读大学,并且,开车送到了山区。暑假里,兰晓儿让女孩住在她单身的家里。麻将台上的输赢让女孩目瞪口呆,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开学后的一天,大学生打电话给兰晓儿,碰坏了别人的车,要赔三千元,自己只有两千元,想问她借。兰晓儿就推迟了牌局,开车赶去。过收费站不久,与对面的车碰了,兰晓儿下来看车,就被劫持了。 三个月后,案破了。那个山里的女孩,她听了她的一个姐夫的弟弟的话,打电话叫出兰晓儿,而他们,是一伙残酷的劫匪。兰晓儿被埋在了山野地里,挖开时,已经腐烂,惨不忍睹 故事这时候也结束了。我的眼前尽是惨不忍睹的兰晓儿的尸容。我看见过许多福尔马林浸泡过的尸体,在医学教学中用于解剖用,他们是那样安详,那样高贵,不管他们生前是什么职业,多大年纪,死因为何,面对他们,我总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心灵的撼动。可是,当我想象着兰晓儿的静止的那刻,我生出了莫名的恐惧,那样一个善良的人,她其实还很单纯,尽管已经33岁,她马上就要结婚,和他哥哥的一个亲密同事,她满怀好意地去救急,可是,可是,她就这样被活活地埋在山野里,没有人听见她绝望的惨叫、呼号、挣扎,看到的只是,只是那样的腐败的面容,这样的面容后曾经是善良和救急的焦虑! 这是真的故事吗?还是,只是小说?不要问了,无论是什么,这样的事情,都是痛。 (2007.05.13 23:11:33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6867322.shtml )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1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性是美丽的
sstone2009 2009-12-10 00:22
读书.2009.10.P141~148.是王蒙先生的一篇文章《六十余年的性沧桑》。这篇文章好像是作者在一个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稿,话题是关于女性和性的。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王先生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位朋友,兄弟姐妹好几个,父母早亡,大家靠大哥养育成人、成家立业。在最后一个小妹出嫁以后,他们的大哥已经五十好几了,大哥找来众弟妹,说:我想结婚了。刷的,弟弟妹妹们全部给大哥跪了下来。 文章里讲这个了故事,这且是一个似已古旧的不合时宜的故事,王先生说,不论何时,只要讲起这个故事,我就会热泪盈眶。我想,这个故事也一定会让许多人感动。那么这个故事到底要在文章里说明什么呢?我想,王先生是一定有深意的,最后有一句话,性是美丽的,性是自然的,性也是有文化有道德的,不知道其中是不是暗合着? 是不是呢?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3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义不独生
sstone2009 2009-12-4 22:16
贞观六年(632年),正当盛年的李世民突然身患重病,累年不愈,几度危殆。皇后长孙氏昼夜不离侍奉,细致入微,令人惊奇的是,长孙氏飘飘衣带上时刻都系着毒药。当毒药被李世民发现,长孙氏平静地解释: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读《国家历史》杂志2007年5期,读《盛世牡丹长孙皇后及贞观诸妃》,读到此(大意),我仿佛看到一个伟大的妻子,在她的丈夫历经征战驰骋、玄武喋血、册立太子、登基太宗的过程中,也历经了人世间的诸多生离死别、血腥风雨、荣华富贵人世间的世俗情挚,却依然如同民间村妇,生当侍夫,死当随夫,义能至此,怎能不让我生出一番感慨。 当然当然,我不该是迂腐的书蠹,我也决不是赞同学习长孙氏的举动,只是,为她这样在至尊之位能有这样的举动而感动。感动而已,但让我感动的却实在不止此一事。 (2007.05.08 22:06:06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6867340.shtml )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一种感情,叫真挚
sstone2009 2009-12-4 22:12
白麦是首长夫人,也是首长。李山奉命保护首长。白麦进屋时说,你回吧。李山说,我等。于是,他等了很久。让她惊讶。 白麦要求李山陪着去视察。车陷在河道里。李山去求援,回来看到山洪已经冲走车和人,河水湍急,茫茫无助。李山沿着河道拚命地追寻。自然,没有保护好首长,是一桩大罪。还好,人找到了。李山背着白麦,一步一步,直到见着救援队伍。放下白麦,李山腿一软,晕倒在地。 李山成立看守所所长。白麦要看一个人,死刑犯,而且要解了手铐脚链。李山考虑再三,依她而行。他守在屋外,半天,推门进去,只有白麦还在。面对调查,李山说,是他放的。于是,李山被关进了这个看守所。 白麦去看望李山,李山说,如果你遇着困难,需要帮助,就对着天上飞过的鹰喊我的名字,我就会出现。 白麦真的走在了逃忘之路,茫茫荒野,她对着飞过的鹰喊,李山!李山就来了,从看守所逃了出来,带着马。日行夜宿,当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追兵来了。李山说,我引开他们。上马扬鞭,朝另外的方向飞驰。 李山也就见过白麦这么几次,这个沉默寡言的铮铮铁汉,曾经驰骋沙场,他心里只有首长,和自己的责任、承诺,也许还有别的情愫,可是,他一定有着一种感情,叫做真挚。 (2007.05.13 22:43:59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6867325.shtml ) 白麦是小说《白麦》的主人公,一个应该是美丽绝伦、思想单纯、感情真挚的女人,她嫁给了一个身经百战,然后成了一方高官的男人,她的社会地位应该可以决定她的生活状态,那是无所可缺、无所不能的。问题的起源来自她的妹妹,白豆文革前,以及文革中的一个社会角落的缩影,就这样渐渐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又一次让我深切地感受了一番人生的无常和那段历史的荒唐。我一口气读完这个长篇(上车后,到半下午),然后睡了一觉,醒过来,我的脑子里就开始晃动着,白麦,这样一个敢爱敢狠、有情有义的女人,和她身边那些铮铮铁骨的汉子 (2007.05.11 23:34:04.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6867332.shtml)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不能重来
sstone2009 2009-12-4 22:10
火车喀隆喀隆的声响,伴随着我看完《红云浮沉》,我不喜欢这个名字,总觉得有些肤浅、弄事,那么深刻的故事、那么富含意味的人生起伏,尽管,不是我这样的普通人会经历的,但能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样的。 项男,和他那些同是在军区首长大院里成长起来的同龄人一样,有着很顽皮的童年、很顺利得青年,然后,在时代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变革后,突然,失去了所有的光环、武器,在生活面前,他由一个威武、骄傲、前途无量的时代骄子,怎么一下子就成了这个城市可有可无的人呢?怎么就失去了妻子和女儿呢?怎么就如同街头的瘪三了呢?尽管他还拥有着父母留下的豪华的房宅和存折,他还有着做人的尊严的高贵的心境,但,一切,对他,都那样暗淡、世故、无望项男所在的城市,一定是兰州,黄河穿流而过,当他站到横跨在这条母亲河的那座水泥桥上,听着滔滔的水声,轻叹一声,如果再给我一次做人的机会,我知道该怎么做人,然后,纵身一跃,我知道,一个人群和他理想的生存时代就这样烟消云散了,而生命,是不能够重来的! 黄河的水面,在我的脑海里又恢复了平静,车轮滚滚的声响又在耳边持续地纠缠着,我看看时间,已是午夜一点。又过了许久,我才在喀隆喀隆的声响里,沉沉地睡去。 (2007.04.16 14:08:17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6867445.shtml )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夜色无边
sstone2009 2009-12-4 22:08
劳动应该就是《夜色无边》里的主人公了,他首先是好男人,顾家、传统、勤奋、正直,可是,在生活里他也有许多曲折、许多委屈、许多无奈,生活真是一本难念的经呵。 劳动曾经是一家报社的主力记者,在即将晋升的前夕,传出了他和漂亮女实习生的绯闻,还有一个无意造成的假新闻,前者的致命性使他失去了机会,也失去了一个原本对他来说宁静和平充满期望的工作环境,也是,一个机会,他去了一家举步维艰的文化传媒公司。自然,他的能力使得这个公司得以发展、壮大。 劳动仍然保持着他的勤奋、朴素、开拓,可是,他的老板,却钻进了一个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网,公司的资金不停地被借走,直至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甚至可能影响信誉、生存 经历了许多故事之后,当一切得以解脱,有个神秘人物全盘买下了这个公司,并且指明劳动出任总经理。劳动和他以前的学生何也,另一家报社的记者,坐在茫茫的夜色里,相对无语,夜色无边,可是生活将继续,故事还会不停地发生,劳动的妻子还会对他无故地生出许多责难、还会有人被勒索、还会有无声无息的浩瀚网聊、还会有婚外情、还会有丰富的夜生活 (2007.04.16 18:29:11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6867443.shtml )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3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柏拉图之爱 -读《贞洁蒙尘》
sstone2009 2009-12-4 22:06
林永哲,十年前,一个盲人,后来成为他的挚友,给他算命说,十年后会有桃花劫,他深深地不信。十年,一晃就来了,在那位已经功成名就的盲人朋友的按摩院里,他遇见一位风姿卓绝的中年妇人,央歌,她震撼了他静如止水的心,于是,开始了一个被设计为行为艺术的柏拉图之爱,主角是他和她,参与者是盲人 这个过程中,一些有趣的事情也被同时展开了。 林的妹妹,不停地看着超级的A片,并且把观看的心得体会写进的她的博客,许许多多人跟帖、评论。她宁静地固守着自己贞洁,不为二十九岁的年龄所动,也不为满目的图像所惑。当她决定进行亲身试验的时候,却得到了理智的回避,她的实验对象,一个男性网友,与她有一样的癖好也是,他们开始了忘却以前的恋爱,那么美好,那么幸福,令人憧憬。但,一个深夜,当她离开他的房屋,在黑夜里被三个民工侵害后,她开始了痛苦、平静,然后,不再理会他,却走向了同性恋的队伍。 夏阳,是央歌的丈夫,经历了唯一的一次猎食未遂,并且损失了八千人民币后,一度颓废失落,他知道她写博,无意间他开始喜爱了看博,并且聪明地发现了一个生财之道,研究者许多人博客表述的出轨、婚外情、暗恋、隐私然后留言,还留给封口的账号。呵呵,竟然,八千,那么容易。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叫矜持者的博,他断定她是一个中年妇女,断定她精神已经出轨,他描述了一番她的出轨过程,还给她寄去了他的账号 林永哲为了妹妹,或者为了某个理由,他刺伤了无辜的人,为此,要在看守所里度过半年。他给盲人朋友一个博客地址,让他帮着看看,记下来。盲人惊诧了许久,推了。但他们都知道,等到林出来的那天,这个博客一定是关了。 央歌发现了敲诈她的就是夏阳,写了最后一篇,叫《致丈夫》,然后准备关闭她的博客。 林永哲和央歌,心里都知道了那个盲人,叫蔡生生,眼睛是好的,但大家都没有说穿。于是,生生依然是盲人 (2007.04.16 19:17:33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6867441.shtml )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3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依依--《天知道》读记
sstone2009 2009-12-4 22:03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数学家,被一个专门从事密码破译的机构701从数学研究所调去,为了破译一个几乎很难破译的密码。她曾经长期在美国学习工作,还在另外一个国家经历近一年,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她响应祖国的召唤,是21人名单中的一个,毅然回到了祖国。她的才华和美貌之外,是活泼的性格,她的活泼和随性是那个时代所蔑视的,庇护她的只有她的才华,数学天才和神奇的密码破译天才。 经历了一些她的性情所决定的故事之后,她成功地,似乎也是轻而易举地破译了那个密码,完成了一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使命,随之而来的是光环、荣誉,但她感兴趣的似乎并不是这些,她十分关心她的个人大事。她也终于怀了孩子,因此结婚了。一个年近四十的女人,人们叫她天使,那是因为她的才华,人们叫她有问题的天使,那是因为她的随性的性情,她的才华和她的怀孕,一样充满着神奇的味道。 但她在手术后死了,不是医疗的缘故,死在厕所里,后来知道是因为和她丈夫的前妻谋害。她的才华在701只短短地闪耀了两年,然后就离奇一般地消失了,但就是她的出现,她的神奇的表现,她留下的闪光的足印,让701后来的破译者都不敢称雄,不敢怠慢,只是咬紧牙关地去搏杀。 读完,随着黄依依的生命逝去,我仿佛去了一趟701,又悄然走了 (2007.03.29 12:31:10.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6866451.shtml)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评:《讨还资本主义的灵魂》
fouyang 2009-10-8 09:09
The Battle for the Soul of Capitalism by John C. Bogle,Yale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1, 2005) 资本主义体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相当成功的体系。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它更是被看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美国也被看成是纯粹资本主义制度的代表和旗手,正为传播它的理念而转战全球。 然而,一个资本主义体系的圈内人,美国最大共同基金之一Vanguard集团的创始人和前总裁 John Bogle却对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敲响了警钟。他把目前的美国比作当年陨落前的罗马帝国:贫富悬殊,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资源配置失衡。资本主义在美国已经是弊端重重,到了非改弦易章不可的地步了。 Bogle 在这本288页的著作中分三个方面指出美国经济体系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公司机构,投资机构和共同基金。其实这些问题有很大的共同之处,就是作者所说的从所有者社会到管理者社会的蜕变。公司和资金的所有者被排除到经营运作以外,作为雇员的管理者大权独掌,不是为所有者的利益工作,而是谋取自己的利益。这其中的利害冲突不仅严重损害了所有者的利益(例如在共同基金中,管理费用吃掉了三分之二的投资回报),而且造成整个经济体系弊端丛生。 具体说来,在公司机构中总裁坐大,董事会形同虚设,股民更没有发言权。总裁为了增加自身收入,除了索取高额工资奖金外,还千方百计把股价做高,包括虚帐假帐,短期行为,甚至寅吃卯粮侵吞退休基金。而一旦他们股权兑现,对公司的长远利益则不再关心。在投资机构中,基金经理和投资公司对拥有的股票没有主人翁态度,只关心短期价格涨落而不参与管理监督。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对象之间相互控股,而不照顾投资受益人的利益。管理公司鼓励频繁交易赚取高额佣金。 尽管本书讨论三部分的问题,作者的重点是在共同基金。这一方面因为作者从五十年代的博士论文起就是共同基金的圈内人,更因为作者长期以来为共同基金改革的呼吁奔走。在作者看来,共同基金中资金所有者(股民)的发言权最少,管理者的滥权也最厉害。从高额的管理费和昂贵的行销交易费用,短期交易带来成本和税务的代价到非法的延期交易(允许一些圈内人在收市后交易而以收市时价格结算),无不是以股民的收益和本金为代价而养肥了基金经理和管理公司。在作者看来,共同基金总的说来没有给股民带来任何价值,只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至于解决方法,虽然对于公司,投资机构和共同基金各有不同,但总的说来可归为:改善管理结构增加股民权力,要求更多和更符合现实的财务报告以避免误导和隐瞒,要求公开经理收入和管理成本,增加政府立法管理等。除此之外,作者认为关键是价值观念的改变:商人不能唯利是图,而要把信誉,责任和成就放在首位。他认为这些也是资本主义的精髓。总而言之,管理者要成为所有者的守护人,而不是寄生在所有者身上而自肥。 其实,本书提出的问题并不新。大学一年级的经济学课本上就有代理人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对这个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探索也已经很多。但是这本书成功地用大量数字统计和事例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虽然有些地方失之片面和偏激,总的说来是令人信服的。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最粗浅的认识是自由就好。只要每个人自由地追求最大利益,整个社会就能高效率运转。但是代理人问题体现了至少两个基本的两难: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这两个问题在相当基本的层面上限制了自由的外延:没有适当的保护机制,绝对自由也会导致腐败。这本书的论述表明,这个限制并不是学究式的和第二位的。在今天的美国,对付 代理人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了。 关于解决方法,作者总的思路是制衡:给管理者加上种种限制。这个方法也许能行,但更本质的途径应该是设法把管理层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接轨。比如,共同基金可以根据投资收益,而不是资金规模来收费。当然这不是总能做到的,但是至少是一个思路。关于重塑价值观,立意是很好的。但是没有具体措施,意义不大。书中发人深省的一句话是信誉不仅是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也是生意的需要。问题是消费者如何区别信誉好和差的管理者。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可惜没有展开。 另外,还可以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比如欧洲公司的总裁收入就不象美国那样离谱。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对企业的竞争力和收益又有什么影响?作者的目光局限于美国,是很可惜的事。 还有,本书专注于如何制止管理者的恶行,对如何评价和提升管理者的价值却不置一词。这也导致一些片面的结论。比如对于共同基金的价值,作者认为既然共同基金占了股市的一大部分,它的总体表现就不可能超过股票市场本身。而扣除管理费,它的收益就必然低于股市。所以与其投资共同基金,还不如直接投资股市。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显然是对的,也被事实证明。但是问题是,职业投资经理是不是真的没有价值,如果他们的整体表现不可能超过市场?其实市场就是职业投资经理表现的总和。如果职业投资者帮助市场有效运作(把资金分配到效益最高的投资机会上),那么整个市场的收益就会增加,而不是共同基金战胜市场。这种可能性就没有包括在他的分析中。 总的说来,这本书提出了资本主义体制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认识到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美国,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刚刚接触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如中国,这本书也非常发人深思。 【本文首发于2007年12月】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3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硝烟背后的人性写照
fouyang 2009-9-27 07:37
在人类活动中,有不少违背人性的行为,而最重要的恐怕就是战争了。不仅作为战士必须变成杀人机器,就是在战争地区生活的平民,也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我们关注战争,谈论战争,往往注重的是该不该打,胜负消长,战略战术。而战争涉及到的人,特别是战区的平民,就往往只是统计数字的一部分了。 在阿富汗,有这样一位村民。他每天坐在一个地雷区旁边守候。有野羊跑到雷区里被炸死,他就去拖出来,拿去卖钱,维持生计。那他会不会碰上地雷呢?总有一天会。但是在那之前,他还需要吃饭,所以还得与地雷共舞。在那个国度,战争持续了几十年,已经成了生态的一部分了。 也是在阿富汗,一个受凯达训练的沙特战士被北方联盟俘虏了。他和记者谈话的最后一句是:要求记者在他被处死前联系上他的父亲。理想和亲情,最后谁胜谁负? 在伊拉克,一个摄影记者想到一幢小楼去拍摄抵抗者的尸体,一班陆战队员随行保护。在小楼里,他们遭到了袭击,一名战士被击毙。经过激烈枪战,陆战队战士们终于抢回了战友的遗体撤出了小楼。调来飞机轰炸后,战士们在废墟中发现了两具抵抗者的尸体,原来对方只有一个枪手。双方殊死搏斗,都是因为不肯丢下死去的战友。 在伊拉克街上跑步,也是不平常的经历。有时邻里小孩会陪着一起跑完全程然后挥手告别。伊拉克的警察看不惯西方人穿短裤的样子,就送给他一套伊拉克足球队的制服。是敌是友,有时并没有那么重要。 但是伊拉克也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杀机。抵抗者不是躲在阴影里,他们就是阴影。昨天跟着你拿糖的孩子,今天就可能站在屋顶上把迫击炮弹引向你的汽车。为了修水渠和你讨价还价的农民,家里也许就藏着瞄准你的步枪。被绑架更是西方人的噩梦。那里甚至有职业的绑架队,和拍卖肉票的市场。至于自杀炸弹留下的头颅和内脏,待久了的人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哦,还有那翻云覆雨的政客,忠厚又狡诈的商人,混迹于正邪之间的线民,和冒着生命危险为西方人工作的伊拉克人。。。 所有这些,还有更多更多,这就是《没完没了的战争》(The Forever War by Dexter Filkins, 2008)中描写的图景。作者是《纽约时报》驻伊拉克记者,2009年普列策奖得主。这是作者的第一本书,也是一本畅销书。书中不谈全球政治和正义公理,只是作者经历的一个个故事。就像伊拉克错综复杂的局势一样,这本书也没有明确的逻辑线索,甚至时间顺序也被刻意打乱。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这些故事的总体投射着作者的感情和感受。虽然作者不作道德判断和分析总结,但这本书给我提供了理解其他关于伊拉克战争的言论报道所需要的背景和语境。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读的好书。 作者有个演讲也值得一看:http://www.youtube.com/watch?v=fa-oXcft0RY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3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是平坦的》书评
fouyang 2009-9-26 07:19
【概述】 《世界是平坦的》The World Is Flat by Thomas L. Friedman是一本关于全球化的综合报道和评论书。它出版于2005年,并在2006年增补再版。它曾居于纽约时报畅销榜首。 作者Thomas L. Friedman是纽约时报的国际事务评论员,三次普利策奖得主。他的这本书引起很大的反响。对我们在西方的华人,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所以这本书对我们关系更大。 这本书主要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全球化的现象,第二部分是后果和对策的分析(主要是从美国的立场上)。我觉得作者主要还是一个记者。他的叙述部分很有条理,也相当全面。但是分析部分有不少缺陷。 作者的叙述部分是关于flattening(平坦化),也就是各人在竞争中的地位更平等,交流的障碍更少。全球化,即资金和工作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现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者把这个平坦化的趋势的原因归于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互联网和有关应用的革命性发展,加上冷战结束后世界开放的趋势。作者以十大平坦化因素很好地概括了宏观图景,包括许多具体的例子和采访。最主要的新意,是指出平坦化的驱动力远远不仅是低成本。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人在一个任务中合作成为可能,而且这种合作不受地域的限制。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外包和海外制造业以外,这个平坦化的现象还包括开源软件运动,各种公司的业务重组等不涉及发展中国家的变化。我认为这个概括对我们了解一些具体的现象很有帮助。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全面和中立。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变迁的一个重大事件。它触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对全球化的感受和认识都出于自己的视角和利益所在。不仅我们平常人是如此,大多数政客和学者也是如此。所以,全球化如火如荼已经十多年了,对它的讨论也如火如荼十多年了。但是至今我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是争论不休。对于全球化,我们很难超越盲人摸象的境界。而这本书的作者是记者。一方面,他有机会接触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角色,从印度,中国的创业者和一般工人,美国的企业主管,通讯科技的领头人,经济政治学者,到各国的政府要员。这本书让我们能超出自身的视野,对全球化这个巨大无伦的动物有个全方位的了解。而且,这个了解不仅是枯燥的数字统计,而且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和企业的作为。另一方面,作者的个人生活和职业使他没有与全球化紧密联系的内在利益关系。所以他的立场不受利益关系的影响。作为新闻从业者,他也没有明显的,僵硬的意识形态偏见。所以他的想法和观点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当然这不是说他的看法没有局限性,如以下要讨论的几点。 但是从新闻角度看,本书有一个相当大的缺陷,就是在许多问题上只采访当事人,而得到明显有偏见的观点,而且没有另一方的平衡。而且,他的绝大多数采访对象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得益巨大的人。对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损失的人,就没有相应的覆盖。我认为,这倒不是由于作者的偏见,而是因为他的能力所限。毕竟得益是集中在相对少数的人或群体之中,而受到负面影响的则是分布在很多阶层之中,而且个人情况不同,很难找到代表人物。书中其他很多材料是网上搜寻来的,没有独立的证实。作者本身的专业知识也是一个明显的局限。(当然,从材料的广泛程度来说,能做到如此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作者评论的部分则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作者是国际事务专家,对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评论很到位(特别是最后一章)。比如,他对阿拉伯世界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举了一个完全由阿拉伯人创立,在阿拉伯国家中运作的公司的成功例子,来说明阿拉伯文化和政治经济系统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但是在经济方面看来,作者就差点火候。总的来说,作者是赞同全球化的。对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对美国),作者不是完全忽视,但是他的处理和讨论有不少缺陷。作为一个记者,作者对全球化现象的认识可以说是感性有余,理性不足。他接触了许多身历其境的人,用他的笔触把我们带进那些人的生活和奋斗之中。他也试图从这些人的经历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是作为对一个全球现象的理解,我们还需要认识其他不那么个人化的参与者,如政府(其注意力不仅仅是经济),大公司(其中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利益冲突),全球投资者(其盈利的机会不一定是当地经济的成长机会),等等。缺少了这些方面,我们的图景就不是完全的。 以下试讨论几点具体的问题。 【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没有负面影响?】 当然,作者不能完全否定负面影响的存在。但是他试图把负面影响描写成局部的(局限于丢了工作的那些人),暂时的(在他们找到下一个工作之前),和可以解决的(见以下第二点)。但事实并非如此。全球化的规模是如此之大,它影响到所有工人,因为它影响到了整个工作市场。其实,这本书中也承认了这一点。作者极力推崇发展中国家工人的敬业精神:加班,为工作放弃休假,白天工作夜里上学等。作者还把发展中国家公司没有健康保险负担作为一大竞争优势,提了好几次。作者认为,要保持西方的竞争力,就要像他们那样工作,享受他们那样的医疗服务。这难道不是对西方生活水平的影响吗?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事物是否正面,不但取决于它客观的效果,还取决于受到影响的人在整个过程中的地位。如上个世纪初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渗透(日本的侵略除外),应该说对中国的总体效果是正面的,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竞争力和生产力,使得很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帮助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但是我们还是把那段历史看成是(从中国的角度)一个悲剧,因为那个过程是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而不是中国人自己的选择。而且在这个过程所创造的得益中,中国人只得到很小一部分,绝大多数都流入西方。同样,今天的全球化也有这个特征,只是其中的两方不是东方西方,而是在东方和西方之内的不同阶层。例如:按照Friedman,平坦化的主要得益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为工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到最能有效完成的地点和组织。但是美国这几年的工资水平,却没有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相反,我们看到的是普遍的裁员,以及剩下的工人为了同样的薪金必须增加工作时间和强度。这说明平坦化的得益在收入分配链中没有流到工作者的手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全球化的得失不能局限于宏观经济,而要有细致的社会学分析。 应该明确,有没有负面影响和是否应该抗拒全球化是两回事。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对世界各个地区(发达和不发达)来说,全球化的总体效果都是好的。也许是出于这个观点,作者有了上述的对负面影响的态度。但是,正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政府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因为这些负面影响不仅是局部和个人财务层面上的,而是普遍地影响某些地区和阶层,因而必然会带来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影响。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得益的人或阶层,有责任帮助那些受到负面影响的阶层。而这个责任很可能要靠政府来实施。这个认识不涉及对全球化应该支持还是抗拒的问题,但是对于全球化是否能顺利发展却是至关重要的。 【工作受到冲击的工人】 这是The World is Flat作者最为正视和认真讨论的一点负面影响。作者认为,随着工作性质的转变和地理位置的变迁,一些人失去工作是不可避免的。而作为社会,应该对这些人提供照顾和保障。他提出的解决之道包括全民健康保险(但可以由雇主承担费用),这样在换工作或失业时不会失去健康保险,以及提供比失业保险更广泛的工资保险,使得工人在变换行业而引起的暂时工资下降的阶段能得到帮助。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 但是,我认为全球化对工作场所的影响比工资和健保要深层得多。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司和雇员之间的关系。更具体地说,原来雇员在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有三个途径。这些途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都受到威胁。第一,雇员可以通过按部就班的优良表现和工作经验,资历的增加而得到提升,至少裁员时不会首当其冲。但是全球化后,公司可以根据当时经济情况很容易地把工作转移地点,而导致整个部门的关闭。这种转移是完全在受影响的雇员的控制之外的。这样,个人的表现和经验就不能保护和帮助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甚至公司业绩良好也不是个人机会和稳定的保证。第二,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公司往往会调整业务和经营方向,产品和技术也会推陈出新。原来,这样的过程是通过原有雇员的再培训和学习来实现的。所以雇员只要愿意学习和提高,就不会落后于形势。如今公司往往通过并购和外包的方式取得新技术,而把原有雇员排除在这个循环以外。这样,在雇员以原有技术为公司服务的时候,不但不能保证他们对公司未来的价值,甚至也不能保证他们自己在工作市场上的价值。再训练这个全球化支持者所津津乐道的概念,其实完全成了工人自己的负担。这在无形中严重增加了工人的工作量(业余学习),也大大影响了工人在工作中追求良好表现的动力(因为自己的未来价值与现有工作的相关性减小了)。第三,传统公司中,有许多不同职能的人在一起工作。所以一个雇员的成长途径可以是职能的变换,比如从编程转为系统设计,从会计转为营销等。全球化后,不同职能的人在组织上和地理上都被隔离了。可能一个地点全是编程工作,而项目管理在另一个洲。于是,以上的成长途径就很难实现了。 归结到底,这可以说是雇主和雇员之间的社会契约的问题。长久以来,工作场合的契约是:表现好的人可以得到更好的机会(晋升或加薪),不好的人工作就危险(被解雇或裁员)。这种契约的运作,通常是雇员先付出(正面或负面的表现),而期待雇主履行契约的另一半。原来,双方遵守这样的契约都是符合自己利益的。但是这样的契约今天被打破了。这是因为平坦化或全球化给雇主提供了比遵守契约更有利的选择。因为这是雇主方打破的,所以雇员会承担主要的损失。Friedman给的忠告是不要保持现在的工作,而是要保持找到工作的能力。这是非常中肯的。但问题是,这个目标和在目前的工作中做出成绩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对现有雇主做出贡献,不见得对找到下一个工作有利。没有一个新的社会契约来支持,雇员就不可避免地落于弱势地位。 【科学技术是关键吗?】 在The World is Flat一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强调科学技术在国家竞争力中的作用。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国和印度)通过投资科学教育而竞争力大大增强。美国要应对这个挑战,也必须增加科技方面的投资。他并强烈批评美国目前的表现:科学研究经费被削减,青少年热衷科学的人数减少,科研单位人才老化严重。作者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增加政府在科技上的投入,特别是帮助中小学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作者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在今后的世界,科技是创造新工作机会的推动力。九十年代以来多个新行业的兴起以及现有行业运作方式的变迁都是拜科技(主要是互联网)所赐。我也认同这个观点。但是我认为其中有三个问题。 第一,科技行业之中也有不同的分工,有的决定发展方向(姑且称之为舵手),有的注重于具体实现(姑且称之为轮机员)。而目前情况下科技行业最根本的问题不是做不出产品,而是做出的产品对客户有多少价值。目前行内大家都感叹科技产品不值钱,关键就是那些工程师的点子能改进产品性能,但那些改进对客户的价值有限,因而不能使客户愿意出更大价钱。所以,科技之中不同分工各自的价值也不同。轮机员创造的价值本来就不大,而且又面临外国的竞争。而舵手,如果成功的话,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但是问题是,舵手的诞生主要不是靠教育(至少不是常规教育),而是靠个性,机会和运气。我个人的看法是,目前限制更多舵手诞生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风险投资的机制。在美国风险投资的机制应该算是比较健全的。但是对于一个初入行的发明者来说,找到合适的投资还是一个多次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整个投资市场信息和资金的流动受到很多阻碍,效率很低。第二个限制是随着外包的普及,舵手和轮机员通常在组织上和地理上都是分隔的。这就阻碍了后者成长为前者。所以,要孕育更多的舵手,增加教育和科研投资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上和文化上鼓励创新和冒险。在教育上,也应该着重培养对科技和商业两者都精通的人才。这些考虑,在原书中都没有涉及。 第二,科技能带来价值,但不等于创造科技的人能获得价值。我们可以看一些历史实例。从公司尺度来说,我们没有例子显示一个公司可以依靠技术的先进而长期占优势的。相反,我们有很多反例。ATT曾经创造了大多数通讯技术,很多仍是今天通讯产品的基石。但是ATT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从历史上看,ATT开发的许多技术,虽然对行业有革命性的作用,但对公司本身却没有增加多少价值。最后公司垮台,也不是因为开发技术的能力不行。在高科技行业,对科研和技术投入最多的公司有ATT,IBM,HP,Xerox。他们都有支持基础研究的实验室,有些还拥有多个诺贝尔得奖者。但是今天,这些公司都不是以技术领先来竞争。即使经营(相对)很成功的高技术公司也是这样。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普及和进入家庭是本世纪来最重要的技术进步。而宽带接入技术使得今天的很多应用成为可能。宽带接入的主流技术是DSL。而DSL的芯片,世界上只有两,三家生产。那么,生产这些芯片的公司应该很赚钱了吧?有一家Globespan,唯一业务就是生产DSL芯片。它是Bell Labs分出的,技术力量不能说不强。它是DSL技术的开创者,多年来一直占有50%左右的市场,应该算是赢家了吧。然而,这家公司从1999年上市到2003年被兼并,每年都亏损,总计亏损十二亿美元左右。最后被兼并时,市场价值只有约四亿美元。而且那时,DSL已经不是成长中市场了,所以这些亏损也不能算作为未来发展的投资。可见,科技公司在最好的可能下,赚钱的机会也不大。从国家尺度说也是一样。行动电话的关键技术(蜂巢的概念,调制方式,接受器技术,语音编码等)都是在美国发明的。但今天,美国行动电话行业的公司除了Qualcomm以外都在苦苦挣扎。技术外流的速度越来越快。Xerox五十年代发明复印机,日本人到七十年代才推出竞争产品。今天广泛应用的无限局域网是计算机很多应用的基本平台。它最早的标准802.11b是1997年制定的。目前通行的下一代标准802.11a是1999年制定的。当时芯片制造者都是美国公司。然而只过了五年,到了2003年,就有台湾公司进场,马上引起价格大幅度下滑,美国原来无限局域网的主要芯片厂商,现在过半都退出了市场。作为新技术的开创者,一个企业或国家能得到一些利益,但是越来越少了。当然,这不是说科技领先在商业竞争中不重要。我们也可以举出一些靠科技取胜的例子。但是总体上来说,科技领先带来的益处是暂时的,局部的。要使得科技上的投资在总体上有利可图,我们需要在商业机制等方面做更多的功课。 第三,吸引更多人加入科技,也不是靠教育。美国中小学教育虽然有很多问题,但还是有不少很好的学校,对国家科技人员的需求来说是足够了。问题是,大多数聪明的孩子选择学习其他行业。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触科学,而是科技这一行的待遇太差。不管是在研究机构还是公司,回报最优厚的绝对不是科技人员。反过来说,除非对科技真的热爱或其他机会严重受限(如新移民),实在是没有理由从事这一行。而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科技活动本身提供的经济回报就小。这不是通过教育能改变的。 总而言之,未来在于科技是对的。通过科技领先来保持竞争力也是一个美好的期许。但是面临的问题不在于科技。我认为,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是科技成果如何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即知识和资本如何有效地结合。这是个老问题了。但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加速,我们的答案也需要与时俱进。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确保做出技术贡献的人(或单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有赖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和运作,也有赖于市场的互动,来避免恶性竞争。Friedman的解决方法,是太天真了。 【全球化的外延远远超过公司运作和产品市场】 这本书用平坦化这个词代替全球化,是要说明这个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全方位的,不只是工作和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在作者看来,平坦化的主要特征是以前工作和生产中各种壁垒的消失。今天,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合作,也就创造了许多新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狭义的全球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很深刻的看法,对于我们理解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很有帮助。然而,这个从全球化到平坦化的延拓,却伴随着内涵的减少。作者在讨论各种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演变的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全球各个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政治制度各异的国家和地区被整合到一个高度流通的市场,其后果远远不限于各个单位内部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而在宏观经济的尺度上会有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一点,本书只是讨论了原料和能源市场,而且主要是从道德角度(发达国家应该带头节约资源)来谈的。对于其他的宏观经济问题,作者都没有涉及。相反,作者的立场似乎是只要维持自由市场的运作,所有问题都会自动解决。 我认为,我们必须有有效的政策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光靠市场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以下仅举三个例子。 第一,全球化带来劳动市场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对非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且在工业化初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城乡流动的加强,大量农村半失业和隐性失业的人口流向城市,更加剧了非技术劳力的过剩。这种不平衡要通过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才能消化。工业化国家都走过这个过程。如今,全球化引起世界一些地区(特别是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印度)快速发展,非技术的劳力过剩在这些地区也就非常明显和严重。和几百年前的工业化不同,如今有了全球性的市场,这个不平衡也就会影响到全球各国。在制造业,产品的流动和运输相对便宜,于是全球制造业工人都会感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在农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产品不容易流通,所以这个劳力过剩主要是压低了当地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的价格。这个价格变化是如此普遍和明显,它引起生活成本的很大差别,从而影响到整个劳力市场。例如,中国工程师并不过剩。但是与美国相比,中国工程师以几分之一的收入,就能实现同样的生活水平。这样他们在工程师这个劳力市场就得到优势,而美国的技术人员也会因为这个非技术劳力的过剩而受损失。所以,由于全球化,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具有全球的影响,也需要全球的对策。本来,市场本身是可以调节劳力不平衡的。但是那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通常只有青年和儿童能完成从非技术劳力到技术劳力的转变)。而在此期间,其他国家(如美国)可以用政策和税收的手段来调节本国劳力市场的不平衡。因为涉及人数较少,所需的代价相对也较小。其实,用政策调节劳力市场是很多发达国家一直在做的事(如按行业控制移民数量)。只是全球化的现实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适当的贸易限制)。 第二,全球化带来的不平衡还反映在投资和消费之间。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力市场的失衡,产出分配的不均匀相当严重,引起严重的贫富不均。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得益分配不均,发达国家的收入差别也在增大(见脚注)。由于富人的收入更多用于投资,这种贫富不均就引起消费和投资间的不平衡。Friedman对于全球化负面后果不屑一顾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产能的增加,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而为发达国家的工人提供更多工作机会。但是由于以上谈到的不平衡。事实上印度和中国的消费市场都没有与产能同步增长。本来,这个不平衡也可以由市场(如利率)来自动纠正。但是由于是全球市场,一个区域(如中,印)的不平衡会延伸到其他区域(如美国的贸易赤字)。只有到了全球性的不平衡产生,市场才会起纠正作用。但是那不见得是我们希望的事态。所以,如何避免金融失衡的蔓延,强迫当地市场纠正而不是转嫁这个失衡,也是在政策层面的新挑战。 第三,经济活动中的很多规范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和政治主导的。比如劳动保护的标准,不是因为非此就找不到工人,而是因为当地的文化和政治不能接受保护不足引起的伤亡。而这个标准,在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下是不同的,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也有关系。但是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下,劳保标准低的就有竞争优势,从而影响到其它标准的生存。例如Friedman本人就提出要降低美国健康保险的标准来保持竞争力。这样,低标准的地区就对全球其他地区构成威胁。这也是市场以外的挑战。 【结语】 全球化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重大而复杂的社会变迁。对这个现象的认识,远远不是一本书能涵盖的。然而世界是平坦的这本书作了很有创意的尝试。这本书不但提供了多种视角的观察和体验,也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对于想了解全球化潮流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然而,和任何书一样,这本书也有其局限性。特别是,我们要注意作者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忽视非市场因素的偏见。 考察一个社会现象,不能不涉及其中的利害消长。这本书也不例外。作者试图使我们相信,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会从平坦化中得益。所以讨论谁得谁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这种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看成游戏的双方的框架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这些国家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不同阶层的人组成的。全球化引起的利益转移,不是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而是在这些阶层之间。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却被作者以各种方式回避了。这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个关键缺陷。 注:发达国家收入差别的变化:根据CIA历年的世界年鉴(World Fact Book),参与全球化的工业国家的基尼指数在近十年来大都有增加。具体数据为:美国(1997:40.8, 2004:45);英国(1991:36.1, 1999:36.8);德国(1994:30,2000:28.3);南朝鲜(1993:31.6,2000:35.8);日本(1993:24.9,2000:37.9);意大利(1995:27.3,2000:36)。 【首发于2007年11月】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55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始努力
WjjCassie 2009-8-16 19:20
为了保证自己勤动笔,在科学网上开此博客,立下志言: 每读一书,每读一学术文章,务必记下笔记,写读后感。 从今天起不再偷懒,记录自己学术研究的点滴成长。 2009年8月16日
个人分类: 学习感悟|2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化是个筐,中医万不能朝里面装”--读书笔记
liudongyang 2009-4-19 22:25
几年前在图书馆看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邓铁涛教授在《新中医》杂志连续撰文呼吁:恢复中医的本来面目,多读经典,多参与临床等等。呼吁归呼吁,过去这些年了,中医的生存反而越来越艰难。问题出在哪里? 最近读了吕嘉戈先生的《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陷阱和资本阴谋》。这本书与《思考中医》,《走进中医》等书一起作为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中医文化系列书出版;反映了时下对于中医的争论:中医是科学,还是骗人之术?中医在衰落,原因又在哪里?书中一个基本的观点是:中医在衰落,它遭遇的是资本和制度的双重陷阱。那么中医能否复兴?出路在哪里?作者没有指明,但在罗列的文献中已经表露出来。书枯燥之处是:罗列文献太多,几乎找不到作者的思想与观点。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书的导读部分,其余的多是历史文献和报章的文章辑录,要有耐心的话可以把所有的文献看完。这些文献都用来支撑作者的观点:中医遭遇到的是资本阴谋和制度陷阱。 作者在导读中提出了中医的现实危局:西医对中医药生存权的制度化剥夺。具体体现在8各方面,西医管理中医,中医教学的大部分西化,中医药分家的危害,立法对中医的打击等等。 以前曾看到中部某省中医学院的领导在文章称中医学院的学生毕业是两个中专文凭:西医中专和中医中专。此话当真!中医丢掉了自己的特色,又置于西医的强势语境之下,面对国际资本的围追堵截, 中医的掘墓人就是中国人自己了 。最后偷着乐的是:日本人,韩国人,或是某些团体的人,不得而知呀。 中医保障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健康,在此时却面临着尴尬。 现代化是个筐,中医万不能朝里面装!少些干涉,多点扶助,让它恢复本来的面目,也许中医还有救。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1004 次阅读|5 个评论
研究生如何做文献阅读笔记?
热度 8 wangdh 2008-12-13 02:13
研究生如何做文献阅读和读书笔记?(王德华 2008.12.12 ) 博文研究生要注意阅读本领域主流期刊的论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842 )后,有朋友留言咨询如何做好文献阅读和读书笔记。 博友 CAASMAN : 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即如何做好文献阅读笔记?曾多次听说过老一辈科学家的文献阅读笔记都做得很好,特别是在复印机未出世、电脑未普及的年代。我感到,即使是在电脑 - 信息时代,做文献阅读笔记也是很有必要的。几次想这样做,可是做了一阵子,觉得做不好,做不下去,慢慢的,就坚持不下去了。比如说,做比较时,老是觉得这个要记,那个也得抄下来 结果老半天也没有看完一篇文献,等到看完做完笔记,恐怕也耽误了做别的事情了;还有,要是记录的多了,很快就忘了记了什么。 博友 Wagchin : 很多人不会读书,不知道怎么读书,包括我自己。看了很多文章,想做读书笔记,但是做完了之后感觉好像在抄书一样。王老师能不能讲讲做笔记的方法?现在的网络资源表面上看着多,做为初入门的新手,好像有点沦为下载的奴隶了。 我的回答 : 我自己肚子里没有多少货,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更多的是与学生在一起的体验和个人感想。至于记笔记的事情,时代不同了,要有些改变,但是自己感觉怎么有效就怎么做。... ...但一定不能做文献的奴隶,做下载的奴隶 。 我信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说实在的,我自己也不是很会读书。读书的速度也不快,只是喜欢读书罢了。阅读文献,对于开题期间的研究生和写论文期间的研究生是很重要的功课,不可忽视,这种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关于做读书和文献阅读笔记,这里谈点个人的看法,算是跟年轻朋友们的交流,也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教。 如何选择和阅读文献? 1. 阅读文献,要力求对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都要搞清楚,清楚来龙去脉。文献有新有旧,有些学科或专题文献的半衰期很长,经典文献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只下载几篇新文献是很难理解全貌的。 2. 要有意识阅读大家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或专题中程碑式的文献或文献综述。这些文献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某个阶段的重要文献提供了一个查找的捷径。从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重要结果的进展。 3. 要善于分析自己研究领域中一些国内外代表性实验室的论文,通过分析一个实验室的论文目录,可以了解这个实验室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兴趣的发展、拓展。 4. 要善于分析本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的论文目录,同样可以看到他(她)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生涯的发展,以及他(她)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的发展过程。 如何做阅读笔记呢? 5.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善于总结和整合,类似 Minireview 的方式。如果能将类似相近的一些重要文献(如 10-20 篇),进行整合和归纳,理出最新的几个专题的进展,无疑会加深对所阅读的文献的理解。那么笔记记什么?记录新进展。哪些是新进展?需要广泛阅读才能知晓。 6. 阅读任何文献或专著,一定要记录清楚文献题目、出处、作者、发表年代、期卷、页码等等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后引文时必须的,不要嫌麻烦,如作者栏目是需要将所有作者都要记录全的。 7. 有些重要文献需要精读,读几遍是不行的,要很熟悉。这类文献在不同时期读有不同时期的理解,如开题阶段,可能比较注重某个方向或领域的理论和观点、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实验阶段,可能比较注意进行结果之间的比较,根据文献结果和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一些趋势预测;在论文写作阶段,可能会比较关注结果分析、理论学说的验证等等。与之相应,多数文献是需要泛读的,可能只需要读读题目,可能只看看摘要,也可能只浏览一下图表等等。 8. 要重视论文的题目和摘要,这是很重要和简洁、精炼的信息。一篇论文的精华部分都在这里了。同样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如生态生理学特别关注物种对环境的适应,那么环境条件就是很重要的信息了,如物种的分类地位、生物学习性、地理分布,以及分布区的海拔、气候和植被等等。 9. 阅读文献和专著是需要积累的,要坚持不懈,多研究和教学工作恐怕一生都要坚持阅读新文献和著作。读文献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阅读量大了,积累多了,需要总结的方面就多了。这样日久天长,通过知识的整合,知识框架会逐渐完善,自己肚子里的货就会感觉逐渐充实起来了,用和取的时候就会很自如。 10. 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转变,只要有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信息就是资源,知识就是信息的积累和过滤、整合。无论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讨论会,有些人说了很多,占用很多时间,但你会感觉没有多少新的信息或知识,但有些人一开口,话不多,你马上就会感觉到人家肚子里知识的储存量,激烈争论的氛围,会立即安静下来,听众会被吸引,这就是所谓的专家了。专家不是万金油。博士毕业后,都应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再磨练积累几年,就一定会是名副其实的专家了。 写了这么多,似乎还是有些空。我信奉的还是那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该记的就要记,做学问,捷径不多。勤能补拙,书山有路勤为径嘛。还要记住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如果兴趣太广,面面俱到,在信息时代,成为万金油是可能的,但要成为专家可就难了,要学会舍和得。 (王德华 2008.12.9, 12.12 晚补充)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57947 次阅读|20 个评论
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furaibo 2008-8-9 10:20
昨天读了一篇英文文章《 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本人英文水平有限,虽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感觉不错。摘录如下: (1)现在的Web浏览,让人逐渐失去集中沉思的能力。 And what the Net seems to be doing is chipping away my capacity for concentration and contemplation. Once I was a scuba diver in the sea of words. Now I zip along the surface like a guy on a Jet Ski. (2)文中将那些能够提高我们脑力的工具称为知性技术。特别指出,钟表的发明。 the clock disassociated time from human events and helped create the belief in an independent world of mathematically measurable sequences. The abstract framework of divided time became the point of reference for both action and thought. 同样,我认为,当今的互联网剥去了人的空间属性,然后试图把所有的人都吸进这个虚拟世界。 (3)文中指出Google正在做120多年前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在工业革命期间所做的,不过Google的对象是互联网上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们。(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写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 (4)文中提到了苏格拉底对文字书写的担忧, He feared that, as people came to rely on the written word as a substitute for the knowledge they used to carry inside their heads, they would, in the words of one of the dialogues characters, cease to exercise their memory and become forgetful. 还提到15世纪哲学家对活字印刷术的反对等等。指出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新技术的反对者。 有趣的是,我也正如文中描述的当前Web阅览的现状,先是阅读一篇论文,在论文中出现引用的时候,通过Web找到它的参考文献,然后因为用Google查询该参考文献摘要中出现的几个术语而搜到这篇文章。然后,我就开始读这篇文章了。:) 以笔记之,也算是对博客管理的一个警示。
个人分类: 书斋小记|7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