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启蒙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李约瑟-钱学森问题 – 结论是教育学
热度 2 benlion 2015-9-27 10:38
做听话的孩子和好学生的观点,需要历史学家考证起源于何时或朝代,比较常见于中国;但是,因材施教,盲信书而不如没有书,则是发展个性和独立思考的教育传统。 德国卢安克到中国支教的资料,值得好好一读,如何研究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以及如何的教育是开发智力的教育。 当前社会,发现存在2个对立的观点或2个权威,一个是唯孔子之言是听,一个是唯鲁迅之言是从,这是2个极端,却有一个内在的一致,听从,却不是自己思考与分析。 在西方社会,做人是来自宗教,也在于读书与讨论中的领悟,做事则是按科学方法发挥自己的能力,前者主要来自教堂,后者很少依赖导师。 教堂里的探讨,实验室主动与导师讨论,这已经超过了传授,这是个不同教育模式或方式,当然这是不同导师和不同实验室的风格或个性,也有主动或依赖 2 类型学生,也可属于不同的个性。 个体之间的竞争力和社会之间的竞争力,其实,也就是不同个性或不同模式的竞争力。 古代中国有大量有关人才和教育的论述,人才有很多类型,故需因材施教,一类是名师出高徒,主要是传承,一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类是无师自通的独立开拓型人才等。 也就是说,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尊师爱友和合作精神,都是自小就开始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却不是等到大学乃至大学之后,那就已经晚了。对社会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分析,却可惊讶发现,叛逆与规矩是来自同一个时代的2个对立传统。 而好的教育,则是人文精神的个体尊重和科学方法的客观精神。 我个人的教育,经历了3个不同模式的影响,1)儿童和少年时代主要来自外公和外婆,中学老师基本来自中科院和著名大学的回乡(特殊年代)老师,其实,这个师资力量可能都强过了2)我的大学时代,而大学的教育模式,却又不同于3)海外的独立研究型教育或讨论模式;然而,1)的模式与3)的模式更接近。 经历数年有关李约瑟-钱学森问题的探讨,涉及到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化与体制、方法与模式等;然而,终究所有这一切源自于教育。欧洲近现代文明建立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基础上,而这3次思想运动的核心就是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 科学上,有个著名理论,叫观察渗透理论。 因为,思维定势,观点已形成,如,过去的记忆型教育记名人名言,就是已有观点,读经典和传统文化是观察。 其实,传统东方、现代西方的教育,读经典在于讨论中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记住书本里的语句。 当前社会,从教育学和心理学分析,数十年乃至百年的反传统和反权威教育,很多人都会本能反对传统文化;原因,就是一个印记教育模式,其实,就是树立或固定化一个新的权威和新的传统,这个传统和权威在思维里定势了,就会做出本能立即的言行反应。 然而,创新型社会的教育模式,则是启迪思考、尊重个体和鼓励辩论或讨论的教育模式。 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以及科学创造和技术创新为何艰难,就是因为人都会按固定的思维和观点,做出习惯和本能的反应和不加思考而抗拒。 - (27/09/2015网络日记,评论整理)-
个人分类: 中国社会|231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亟需生命观启蒙教育
热度 23 何裕民 2015-5-25 16:23
几年前,与京城一些投缘的知识人在一起,聊到现实,大家有强烈共识:中国现代社会十分缺乏生命观教育——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包括儒佛道等都有涉及),但不如西方宗教社会那么浓厚和成体系;仅有的这些,百年来也被不断地消费/磨损了;传统的没有承启,宗教精神没有进来,也缺乏土壤;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教育:“天不怕地不怕”,死也不怕,却成了顺口溜。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物质至上,金钱第一,此外,无畏于一切,甚嚣日上;甚至,成了一些人的主导性观念。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探寻生命意义等,居然成了稀客和怪论! 呜呼哀哉!正是在这种极不正常的氛围中,我们看到了一幕幕难以理解的惨剧:就在这几天,河南新密“母子三人被锤杀,凶手竟是孩子的亲爷爷! 为了“一夜暴富”,云南曲靖两名离校的“90后”高中学生,9天内在湖南、广东、云南疯狂作案,残忍杀害了7人! 为了满足丈夫的兽欲,怀孕女子居然诱骗青年女性到家,供丈夫发泄欲望,事不成竟然配合丈夫残加杀害! 从接二连三残忍地杀害自己亲生骨肉的未婚妈妈,到周而复始出现的一对对年轻夫妻赌气时便随意将婴儿抛出窗外,到仅仅因为挡路就把婴儿从婴儿车中举起摔死,及经常出现的校园门口残害幼儿事件,也包括层出不穷的杀医丑闻,不胜枚举。真的!我们要问,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 如果说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还不足以说明什么,只能说是低层次人群的偶然事件。那么,我们的天之骄子,社会未来的栋梁,又是怎么样呢? 从马加爵、药家鑫的乱杀无辜惨案,到刚刚不久前被宣判的复旦名牌大学的学生会领袖毒死同学事件,再加上几乎频繁发生的(频繁到人们已经熟视无睹地步了的)大学生自尽事件,不都是一场场残忍而无法理喻的悲剧!而且,这些可都是高智商、有知识的人群啊! 纷繁离奇事件的背后,尽管原因或诱因诸多,共性的只有一个:生命意识的缺失及对人性的冷漠。尽管还涉及到法治的无知、行为的鲁莽和生性的残忍等。 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生命意识集体缺失,而且是完全缺失!这才是最可怕,也是最恐怖,更是最可悲的! 联系到生了病的(包括癌症)患者,我们认为他们生病前对生命理解的不足,只是这股漠视生命浊浪中的一些浪花而已。 但透视这些浪花,却可以帮助分析一些缘由,找到一些对策。 是到了必须加强国民生命观启蒙教育的时候了! 而且,亟需立即行动;并从孩子做起!从强化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开始! 透过癌症,让我们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吧!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1253 次阅读|23 个评论
阿牛:阻碍中国公办民办教育发展的十大关键因素
zqb625024295 2015-2-9 15:36
1、全民素质普遍中低,三人行必有我师,身边每个可以效仿的人都为师者,高尚标榜群体少,低中素质繁衍迅速。 2、最为良心的三大机构—医疗、公益、教育都商业化,更多教育工作者为了嘴巴而不是为了育人。 3、教育体制烂尾化,教育蓝本、口号虚置,到了最关键的学校乃至每个教育对象的个体,可能学校会花钱,请一顿饭等不作为方式解决任何问题。 4、就业体系腐败阻碍教育进程,莘莘学子寒窗苦读找不到理想工作,谁家没读几天书的孩子正式单位,高工资优待遇,权钱掌控启示教育无用化意识。 5、启蒙教育自由化,父母身边之人是孩子第一批教育者,父母认为自由学习有助优更优,水无渠则乱流,谁知劣更劣,劣超优,总体后退。 6、官方不作为,对教育意识淡薄化,投资力度若有国防一半,大喜。 7、国人的比较意识、自创意识不规则,与人比较,高者伤己低者不懈,平者削低对方而不是自拔。爱效仿,拿来主义便捷,却缺乏后续维护体系的知识。 8、忽略精神文明,偏重物质文明,二者本相辅相成,以人为例,活着舒适便好,贡献以眼见物最好,受益者是自己,心中无他,现代化社会体现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9、中国人是最不愿意承认错误的人群,认为蒙羞,实则承认错误是迷途知返,正途,进步的方向因素。 10、中国人无一辱俱辱一荣俱荣的团结意识,个人主义扩大化,这点学学日本,错的道路只要团结,那声也是震慑山河,暂时步出困境,而后知返。 新闻链接: http://www.ict5a.com/news/news-show.php?id=232
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分子与启蒙教育
热度 1 outcrop 2014-10-8 17:51
知识分子应该属于精英教育的结果,而启蒙教育则属于大众。 当下的问题可能在于,本该有精英能力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那批人,却缺乏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独立思考能力。 部分有思辩能力的,靠的也许是偶然和自学——缺乏系统性的传承和教育。 另外,健康的基础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也是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218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揭秘:日本为何能获这么多诺贝尔奖?
热度 3 zhengaiping 2014-10-8 11:51
揭秘:日本为何能获这么多诺贝尔奖? 中国教育报   从日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善于自我反省和忘我工作之外,他们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都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都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些获奖者无一例外地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保持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优秀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得到了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政策的支持,并受益于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告诉记者,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我一个人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从几位获奖者的言谈和著述中,明显可以感觉到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其中几位更是因为阅读而坚定了人生方向。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江健三郎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他在书中坦陈:“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父母一次也没有讲过‘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但是,我家却经常笼罩着令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学习的严肃气氛。”   如果说阅读是诺贝尔获奖者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因素,那么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表示,他之所以立志研究化学,就是父亲的影响。12岁时,父亲带他参加了一家公司的新产品展示会,新发布的一种从水、空气和煤中提炼的黄色尼龙丝让他觉得“化学实在是太神奇了”,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化学。福井谦一受父亲影响养成了刻苦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他在书中写道:“至于学习,父母倒是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一次也没有讲过‘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但是,我家却经常笼罩着令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学习的严肃气氛。”   “与中国一样,日本历来重视家庭教育”,高益民表示,但值得警惕的是,现在不少中国家庭的教育观念在退化,过于侧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或包办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小事宜,孩子也常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的财产将来悉数归自己所有。日本虽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问题,但社会风气和传统价值观还是促使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从小灌输不依靠父母的理念。日本学生考上大学后,学费由父母负责,但学费之外的生活费要靠自己打工赚取,否则会受到同学和社会耻笑。小柴昌俊考上东京大学后,第一学期物理全班级倒数第一,就是过度做家教的结果。   “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短视的表现,将削弱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而且也不利于青年学者搞科研和获得大项目。”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高等教育主要照搬德国模式,重视科学研究。据高益民介绍,日本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全部是国立大学的毕业生,除2位以外,其余14位本科都出身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东北大学这4所战前曾作为“帝国大学”的研究型大学。日本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其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67%(2007年),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学的研究经费虽然在整个科研经费中只占18.3%(2006年),但是,大学的研究经费的结构与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完全相反,基础研究经费占主要部分(约占55%),而基础研究正是无限接近诺贝尔奖的温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成同社告诉记者,日本的研究型大学始终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前沿,并把它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日本高校教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自由度也相当高。在日本,高校老师不会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科研成果而担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饭碗,在研究过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会的诸如考核、评价等干扰,可以长期潜心从事研究。日本人获诺贝尔奖就是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短视的表现,将削弱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而且也不利于青年学者搞科研和获得大项目,而这极易造成学术研究的断档。”成同社说。   “日本理论界倾向于强调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由,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的空间也较大。”   “日本教育与一些东方国家的教育一样,有灌输式、重应试等弊病,这是不容否认的,但过去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够客观,强调得有些过分”,高益民告诉记者,实际上,日本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受到新教育运动、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民间也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实验,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战后日本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与经验。例如,日本的幼儿园、小学并不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是特别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基础教育相比,日本的中学有应试的倾向,曾一度比较严重,但高中却实行学分制,学生有比较大的选课自由。   科学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觉,而培养这种感性和直觉的最佳时期正是玩得满身是泥的少年时代。
162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启蒙与洗脑
热度 15 Majorite 2014-10-4 09:51
一句话看出启蒙和洗脑的区别 2014-09-02 茅卫东 文化传统 启蒙和洗脑的区别 有一种看法认为,所有的启蒙其实都是洗脑,无非是用一种思想替代另一种思想而已。这种观点,貌似有理,实际上恰恰是洗脑教育成功的一个典型。或者说,最成功的洗脑教育,就是使得被洗脑者不承认自己被洗了脑。当有人告诉他“你可以有你自己的看法”时,他愤怒地回应:“你不要给我洗脑!” “跟着我,有肉吃!”这是洗脑。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这是启蒙。 “你怎么连爸妈(老师)(领导)的话都不听了……”这是洗脑。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脚去行走……”这是启蒙。 “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是洗脑。 “人人生而平等,法律之下或有君但无主!”这是启蒙。 “没办法的,大家不都是这样吗?”这是洗脑。 “大家都这样,就是正确的吗?”这是启蒙。 “改变不了环境,就适应它。”这是洗脑。 “即使改变不了环境,也不要被环境改变了自己。”这是启蒙。 “现实的就是合理的。”这是洗脑。 “合理的会是现实的。”这是启蒙。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洗脑。 “你很重要,你是唯一!”这是启蒙。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这是洗脑。 “能做你喜欢的事情,就是幸福。”这是启蒙。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是洗脑。 “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这是启蒙。 “国家不强盛,人民无自由。”这是洗脑。 “人民无自由,国家不强盛。”这是启蒙。 “人生痛苦识字始,难得糊涂!”这是洗脑。 “我们都是‘被出生’的,那就活得明白一点!”这是启蒙。 “人生苦短,何必活那么累?”这是洗脑。 “向死而生,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这是启蒙。 举报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2168 次阅读|20 个评论
让人心滴血的启蒙教育
热度 5 sysuxiexh 2013-12-16 23:05
外甥就读小学一年级,这次语文考试考了97分。 其中 考卷有一道题是要求用“小”字组词。外甥组了个“小人”。结果 ,评卷老师打了个 “ X ”,并扣了两分。 我知道这件事后质疑:“‘小人’是 一个词呀,而且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大的词,这有什么错?” 后来咨询任课老师,老师转来科任组长的答复: “因为小人多是‘阴险小人’、‘卑鄙小人’,思想不健康,因此不能组小人这词 ,贬义词可以组,但不能组涉及骂人的。” 按照《新华字典》的解释“ 小人” 有三种意思 : ①古时对地位低下的人的鄙称。今泛指品格卑下的人;②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词;③小孩子。我这就纳闷了,怎么这名老师就非把“小人”理解成“骂人”的词 ?怎么就”思想不健康”?其实,我感觉外甥在写“小人”的时候心底想的是第三个义,因为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应该还是很单纯。平时我们一直说“大人”,小孩从中联想到与之相对的“小人”,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此时他想到的“小人”应该就如“小车”、“小羊”一样,都是“small X”。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小人”一词在《论语》、《庄子》等名著中随处可见。即使这些名言中“小人”的确指不善之人,却看不出有什么思想不健康。 在很多情况下,“君子”与“小人”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没有“小人”这个词,“君子”这个词也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写出“小人”就是错的词而写“君子”才正确? 这么一个逻辑下去,“恶人”、“土匪”、“混账”、“王八蛋”……这些词语都应该被剔除出中文世界,至少不准学,也不准用,因为这些都是骂人的词。还有,“小狗”、“猪头”、“乌龟”、”猴子“、”泥鳅 “、“放屁”……这些词都不准使用,因为它们都是常用骂人话,“不健康”。 撇开这些不说,作为语文考试,考察的是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既然没有预先说明不准写“骂人的话”,写“小人” 怎能算错?哪怕写“小王八蛋”都应该是对的。 其实,我理解该老师用心良苦,在语文教育过程中顺便进行“德育”。但是这份善心却在另一方面扼杀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为他不是在教会学生辨认善与恶,而是在试图武断地屏蔽学生周边与恶相关的事物,即便是语言这样的人类基本工具。更糟糕的是,老师自身都没有正确辨认善恶,因为大人的内心比小孩复杂得多,内心真善美的占据比例往往低于小孩。就如,小孩子说“小姐”,就是一个礼貌的称呼,但是大人也许会联想翩翩(又突然想到,如果我外甥在考卷里写“小姐”会被判对还是错?)。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学生的视野必然遭受扭曲,创造力注定低于自己的老师。 悲哀!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国家经济一直在向前飞跃,基础教育却似乎在退步……
个人分类: 乱侃|4988 次阅读|7 个评论
20年前,我的启蒙教育,从私塾开始
热度 5 ouyanghailong 2013-5-16 20:31
20 年前,我的启蒙教育,从私塾开始。对,确实可以算作私塾,尽管彼时已是上世纪 90 年代的中期。 教师 · 学堂 · 上学路 一个独居的中年女人,依稀记得姓刘,便是这私塾的教师。记得姓氏,却模糊,对一个 5 龄童来说,当属正常吧。 到了政府号召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秋季,同村年龄相差至多一岁的十来个男女娃娃,被众家长报了刘老师的私塾。加上邻村的孩子,倒也成了一个二十余人的大课堂。 她腾出一间房,垒上几堆砖头,架上长长的木板,便是我们的学堂与课桌。或竹或木、款式各异的小凳子,则是我们从家自带。她一人,同时教授识字课和算术课。 条件如此简陋,却仍然记得那时的新奇与兴奋。而家长们的选择,或许是出于经济的考虑。而没人会质疑刘老师的资质与水平,以及教学的质量。在他们质朴的想法里,只是教娃娃先认得几个字,识得几个数 —— 这个文气而洋气的卷发女老师肯定可以胜任。 于是在那个金黄的秋天,每天早上会有一个妈妈带着一堆娃娃,迎着阳光,走过村口的土路,横穿村外的 312 国道 —— 私塾在马路对面,为了安全和节约时间成本,妈妈们自发组织轮流送娃娃上学。 那场景,恰如一只鸭妈妈带着一队毛茸茸的小鸭子,开赴春水始暖的池塘。单肩斜跨的纯手工缝制书包,颜色各异,拍打着一个个的小屁股。 私塾二三事 识字?描画! 入学伊始,妈妈和姐姐试图教我在作业本封面上,写自己的名字。四个简单的字,对刚有写字概念的我来说却是奇难无比。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件事仍由姐姐代劳。 而在私塾里,学的字就比这个简单多了。当时的识字书本,像极了现在的幼儿识字启蒙书。装潢与纸张当然天壤之别,却异曲同工 —— 每页上面,只有一个大大的标注了拼音的汉字,和一幅相应的彩色画。如 “ 田 ” ,就配一幅四四方方四块的田地; “ 羊 ” 就是一头山羊, “ 谷 ” 就画几束稻穗,诸如此类。 时间不久,就有人从中发现了秘密和乐趣。 当时的作业本中,偶尔会出现漏印了线格的白纸。有人突发奇想,撕下来蒙在书本插图上,用铅笔描画。很快,这件神奇的事情就在小伙伴中传遍。但凡新买了作业本,第一件事便是从头翻到尾寻找白纸。寻得了,便小心翼翼撕下来,如获至宝;没寻到,便怅然若失。 识字课,俨然融入了画画课的乐趣。 算术?妈妈有法宝 算术课,大抵也就学得了两项内容: 0-9 十个数字,和 20 以内的加减法。 印象最深,是 8 的书写。实不知是头脑问题还是手脚问题,写下的每个 8 都是向左倾斜 45 度,呈贵妃醉酒式。而彼时普遍的强化学习记忆法,是每个数字每次写很多行,甚至一页。于是,我写的所有 8 ,都是一个贵妃的头,枕着前一个贵妃的臀。刘老师恨铁不成钢,纠正了足足个把月,贵妃终于酒醒,颤巍巍站了起来。 数字完了,开始学习加减法。 10 以内,可以掰着手指头数; 20 以内,就加上脚趾头。但天慢慢凉了,脚趾被藏进妈妈纳的千层底布鞋保暖。上课时,难不成还脱掉鞋子掰着脚趾头数?岂不成了抠脚小娃娃,囧 不怕,妈妈有法宝。用编箩筐的藤条,弯成一张小弓;作为弓弦的麻线,穿上 20 根截成小指长短的高粱杆。斜跨肩上,雄赳赳气昂昂,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手脚指头不够用啦, so easy ! 流鼻血的小猴子 中原的秋,干燥程度不亚于北方。 偶尔晚上睡觉流鼻血,染红了枕巾和为防秋蚊未及撤去的蚊帐,并不稀奇。(枕巾弄脏了好理解,至今仍纳闷,蚊帐上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学堂里,更加猝不及防。某日识字课,又在偷偷描画。突然数滴殷红滴落,在白纸上灿成数朵梅花。旁边小娃看到一声惊呼,刘老师倒是反应敏捷。迅速冲下三尺土讲台,用手抬起我的下巴,口袋掏出的卫生纸转眼间变成了鼻孔中的两条。接着打水清洗,毛巾浸水敷额头。 最后步骤是把我转移到最末一排,坐在矮凳,双脚高翘在桌上,下斜倾 45 度。活生生是把我的贵妃醉酒 8 反转 180 度。把我扔在最末一排,大概是考虑不这样做,背后的同学看到我那般姿态再也无法正常上课。但下课后,娃娃们便聚拢来,大有观看动物园的猴子之势。 人生第一次体罚 学堂不远,有条小溪。 难得那时,不曾有何污染。水清草肥,鱼虾蝌蚪欢戏其间。鼻孔中,似乎仍可泛起那水边丛生的野生薄荷清凉芬芳的气味。更难得的是,刘老师会偶尔带我们一起,去那里嬉戏,踏青玩水,捕鱼捉虾。 一次,我们三五个小伙伴一起,兴致高涨溯流而上,浑不觉脱离大伙儿已太远,错过了集合回去的时间。待醒转过来,撒丫子奔回学堂。等待我们的,是刘老师铁青的脸和硬邦邦的尺子。 掌心十戒尺,罚跪半小时。成为求学 20 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体罚,也第一次知道了纪律的概念。 只是为什么现在对跪在讲台上的心理活动,只记得一条? —— 回家后,小伙伴千万不要告诉我妈妈 …… 红花少年 VS 红花少女 一年的欢乐时光,匆匆而逝。学前教育结束时,竟也欢天喜地捧回了一张奖状,上书红花少年。 回家贴在墙上,看了又看。邻居有人来玩,大姐二姐问我,这上面是什么字啊?我大声说:红花少女!大家笑疯了。 脸比花更红的同时,心想,还不是你们两个老拿灶里烧黑的炭头,把我眉毛画成蜡笔小新一般,还美其名曰 “ 描眉 ” 。这描眉是给男娃子做的事吗?所幸,对性别的概念并未偏失。 后记 这些年辗转求学,多数时间在外。偶尔回家,会看到头发大半已白的刘老师。热情地跟她打招呼,说话。有时她仍会忘了我是她曾经教授学生中的哪一个。 但在此,郑重感谢您!谢谢刘老师,给予我的启蒙教育,给予我今生永不磨灭的私塾记忆。更重要的是,从此激发起一个顽童对学习和读书的兴趣与渴望。
297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启蒙教育对于立志成才的影响不可低估
zhpd55 2012-9-6 18:17
吉尔伯特 • 斯托克 ( Gilbert Stork )作为一位著名的美国有机化学家, 他热爱化学,还得从中学阶段说起。尽管斯托克小学阶段几乎是完全在母亲的指导下度过,但是后来随父母到法国之后,在法国巴黎 La Muette 的一家私立学校上过,学习过水泵抽水原理等内容,在巴黎 16 区的著名公立学校—— 德塞 伊中学 ( Petit Lyée Janson de Sailly ) 读过 3 、 4 年,这些让斯托克至今记忆犹新。斯托克 14 岁时开始在尼斯男子高中( secondary school at the Lycee de Garcons of Nice )学习并完成中学学业 。 毕业考试( baccalauréat )实际上不仅是上大学的入学考试,也是修学“高等学校”如“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 巴黎高等理工学院( cole Polytechnique ) ”等的预备课程所必需的。斯托克自己回忆说,“令我吃惊的是,参考者当中大约仅有 30% 的通过率,但是第一次毕业考试我竟然通过了。那些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还要修一年多《哲学》后,再参加毕业考试。第二次毕业考试我也通过了,并且成绩优异。” 在 中学时期,对于斯托克印象最深的只有两门功课——法语和化学。斯托克的法语很好,曾代表高中参加过法国全国中学生的作文竞赛。这得益于他自小就随父母离开比利时来到法国,法国可以说是斯托克的第二故乡。斯托克的母亲就是 来自法国乐伦( Lorraine )的 Nancy 镇 ” ,虽然斯托克早期启蒙教育没有进入校园,系统地接受正规教育,在家由母亲指导,这样一个生活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都为斯托克学习法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也为他后来进入法国正规学校接受系统教育和参加法国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奠定了坚实基础。斯托克对于化学的热爱,是他在中学阶段遇上了一位优秀的化学老师 ,诱发出他热爱化学、立志献身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1940 年 2 月斯托克进入佛罗里达大学立即选择化学专业 。自从斯托克在佛罗里达大学图书馆无意中看到 Rabe 有关奎宁结构的论文摘要并在实验室独自合成奎宁失败之后,斯托克并没有因为自己在这次实验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而灰心丧气、望而生畏,却反而使他将奎宁合成确定为他一生的合成目标之一,也使他更加确信“实验室是一个人探求答案的地方” , 而这促使他从此坚定地走上了化学人生之路。大约 60 年之后,斯托克终于实现了奎宁立体选择性的全合成 。 更多信息请浏览: Gilbert Stork. Chemical reminiscences . Tetrahedron , 2011, 67: 9754-9764.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0402011015377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a004325r
个人分类: 新观察|3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墨汁与彩照
热度 1 dongping2009 2010-4-8 00:20
时间真的是很快,一转眼记忆中的我开始上大学的年代,距今已近30年了。往前再推一下,自己何时上的小学,接受的启蒙教育,可能因为我那时候太小的缘故,也已在脑海里走向模糊。好在一直记得,我认得的最初几个汉字:毛主席万岁与林副主席永远健康,凭着这样的记忆可以推算,我接受的小学一年级之教育,应该在九一三之前。 接下来的另一个印象深刻之事,便是突然有一天,学校收走了我们全部的语文与算术课本,等到过了几天发回给我们的时候,每人的这两本课本,便无端被用浓黑的墨汁,涂上了一条一条的黑杠杠,触目惊心。当然,这些被涂过的地方,原来都是或多或少地与当时刚刚坠机的副统帅有关。所以现在,说起网络上的绿坝与敏感词过滤一类,对我而言,实在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 还有一件于我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当是评水浒批宋江,不过借此强劲之东风,我在非常非常年轻的时候,因此读完了全套水浒,并进而将书中全部的108将,包括所有的天罡星与地煞星的姓名与绰号,比如小李广花荣与豹子头林冲啥的,都是一一地能够背诵下来的了。 类似这样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其实,放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来看,10年的间隔似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就经过这十年的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则是100%地置身其中,而或多或少地浸留那一段历史的痕迹,有的于疯狂中更疯狂,有的则于疯狂中求宁静或仅冷观。这里 顺便,与各位分享一组难得一见的文革彩照,更多彩照请下载附件之PPT(附音乐)。 难得一见的文革彩照
个人分类: 脚踏田间|5318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