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丁则民先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丁则民先生的一封亲笔信谈起
热度 1 黄安年 2013-6-9 10:05
从丁则民先生的一封亲笔信谈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6 月 9 日 发布 1981 年 10 月 30 日 , 丁则民先生自东北师大写给我一封信 , 内容如下 : 安年同志 : 你好 ! 接到 10 月 21 日 来信 , 知道你的近况 , 至为愉快。 拙作《美国排华史》和《美帝迫害华工史辑》,均已在这里填报登记 , 内容提要亦已填入登记表了 , 因此,你们那里填表时 , 就不必列入了。 你们已编印出你校馆藏有关部门美国史的英文书目,并将送我一本 , 至为感谢。其他同志如有需要者,当再函告 余容再叙, 此祝 教安 丁则民书 1981 . 10 . 30 这里说的填表,指的是当时美国史研究会组织各学校从事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的同行 , 普查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史论著情况的调查 , 丁先生在 1952 年院系调整后从北京师范大学到了东北师范大学。我写信询问他在此前的著作在那里填。 丁先生对于来信,不管年龄和事情大小 , 都有信必回,而且字迹清晰公正,令人感佩 , 像这样的信件,现在基本上是不会再有了。 照片影印件及信封 2 张附后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45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就1950年学年开设美国史课程 丁则民先生给我的亲笔信
黄安年 2010-4-18 20:33
就 1950 年学年开设美国史课程 丁则民先生给我的亲笔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8 日发布 1981 年 6 月 27 日上午,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档案室查阅教学档案时发现了 1951 年时任北师大历史系任副教授的丁则民先生拟定的一份美国史教学计划。笔者 2009 年 6 月 24 日的博文 58 年前一份《美国史教学计划》 说到 58 年前的 1951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时称北平师范学院)历史系任副教授的丁则民先生拟定的一份美国史教学计划,是为历史系三年级在 1950 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美国史》制订的课程教学计划。每周 3 学时,选修 5 学分, 30 人选(据学校教学档案)。这份计划的原稿保存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档案馆内,是笔者在档案馆内查阅教学课程计划档案是发现的。这是迄今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保存的美国史教学计划。对于我们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历史教学的发展变化是一份宝贵的教学档案资料,反映了当时的教学突出了政治学术和以翻译教材为主要依据的教学情况。这份《美国史教学计划》以一份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史教学计划》为题发表在 2002 年 10 月 14 日的学术交流网上。全文如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9962 2010 年 4 月 8 日笔者的博文《记丁则民先生来北师大主持美国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1984)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0005 )也提到这份计划。 1981 年 7 月 3 日 , 我写信给丁则民先生询问 1951 年丁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开设美国史的情况,今天在翻阅资料时发现了 1981 年 7 月 13 日收到丁先生 1981 年 7 月 10 日写给我的信,信的全文如下: 安年同志 : 你好 , 来信收到,关于 1951 年在北京师大历史系开设美国史课程事,大致回忆如下: 该课程系 1950-1951 年第二学期为历史系四 ( ? ) 年级开设的必修课,每周授课 3 小时 , 一学期共上 50 多学时,似乎是按三个学分计算。当时没有教材或课本,主要是由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记得上课有 30 多人。该课属美国通史性质,由英国殖民北美开始 , 一直讲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该课没有再开 , 因第二年碰上全国院系调整,我被调来动北师大任教。 那时 , 没有别的教师开过美国史,解放前是否开过这门课,就更不知道了。 在北师大任教期间,曾在光明日报《史学》或《历史教学》双周刊发表过《美国史纲要》一文 ( 可能是 1950 年, 月,日积记不清了 ) ,后来又在《史学》双周刊与黄绍湘同志就《美国史纲要》展开争论,同一期(年, 月,日积记不清了 ) 刊载了她和我的争论文章。 1952 年撰写了《美国排华史》一书 , 中华书局出版。 1951 年撰写了美帝国主义迫害华工史辑一文 , 在《历史教学》月刊发表。 事隔多年 , 有些情况亿记不起来了,上面所写的也不够准确 , 仅供参考。此致 敬礼 丁则民上 1981 年 7 月 10 日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丁则民先生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黄安年 2010-4-11 18:27
丁则民先生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1 日发布 丁则民先生( 1919 年 7 月 22 日 2001 年 2 月 26 日)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 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史研究室的创始人,资深美国史专家 , 他不仅长期担任中国美国史理事会副理事长和顾问,而且身体力行带头积极履行一个会员和理事的基本职责,是研究会的模范成员。 笔者的部分博文已经涉及到丁先生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关系 , 如 : 《补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筹备会议》,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0052 ) 《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1980 年年会(烟台)》,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133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苏州年会 (1982) 合影》,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728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 ( 成都 ) 合影》,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512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 ( 兰州 ) 合影》,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795 《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 (1993 年威海 ) 合影》,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476 ) 《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 (1996 长春 ) 合影》,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7470 ) 笔者在博文里也谈到了难忘的 1985 年 3 月长春之行。(《忆 1985 年长春之行》,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0162 )和农忙季节 1994 和 1996 年两次长春行《农忙季节长春行( 1994 年 6 月)》,黄安年的博 /2010 年 4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0470 ,《农忙季节再上长春行( 1996 年 6 月)》,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0670 ) 本文主要通过我保存的丁先生给我的部分信件,重点记叙丁先生作为研究会的模范成员,对于研究会秘书处工作的积极支持,作为美国史前辈对我个人的亲切关怀,作为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极端负责。 1989 年 11 月 6 日,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11 月 3 日来信,信中说 : 大作《二十世纪美国史》以接到 , 至为感谢。国内出版二十世纪美国史,这还是第一本 , 对学生和读者系统了解当代美国的发展是会有帮助的。信中还问起我出国事办理得怎么样了 , 何时可成行 , 祝愿一切顺利。(依据保存的信件原件)信中说我的《二十世纪美国史》是指河北人民出版社在 1989 年 7 月出版。至于出国一事指的是我原定 1989 年夏赴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学术访问两年 , 因风波事件影响 , 未能如愿。 1992 年 11 月 13 日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11 月 10 日来信,信中寄来他当日亲自制作的 1990-1990 年东北师大培养美国史研究生的情况表,并在信中说 : 久未通信 , 思念殊深。前些日子邮上的《东北师大学报》一份 , 想已收到,请批评与自我批评。现附寄上 1990-1990 年东北师大培养美国史研究生的情况表一份 ( 两页 ) 请查收。(见附影印照片) 这件事源于当时秘书处了解全国有培养美国史研究生的院校导师和研究生基本情况 , 我作为秘书长向各相关院校导师发信询问,没想到老先生如此认真对待,还亲自制表答复,使我深受感动。 1993 年 1 月 19 日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1 月 16 日来信,信中说 : 近来,眼疾逐渐好转,冠心病也趋稳定 , 请您放心。承大家推荐,提名为奖励优秀生论文的评委会成员之一,至为感谢。只是担心身体不好 , 到时不能参加 , 反而把事情耽误了。经仔细考虑 , 我还是接受这一光荣任务,万一到时候因病不能前去 , 也可委托王旭同志前去代劳 , 不知是否可以 ? 王旭于去年 9 月,作为 Fulbright 学者,前往 UCLA 研究 , 访问一年 , 预计今夏可返回。承蒙您和 样杨、刘二老推荐我为 JAH 的书评人 , 我已填表寄给 Dr , Thelen ,尚未接到回信,但已寄来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和 JAH Newsletter 个一份。 (见附影印照片) 信中提到评委会成员一事,指 1993 年组建中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万心蕙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的五人成员是丁则民、刘祚昌、李世洞、张友伦、黄安年。信中所提 JAH 的书评人一事,指杨生茂、刘绪贻、我三人作为 JAH (美国历史杂志)的国际特邀编辑联合推荐丁先生为 JAH 的中国书评人之一 , 并通过我征询丁先生的意见 , 先生给予全力支持。 1995 年 2 月 13 日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2 月 110 日来信,信中说 : 你与世洞合赠给我的《美国 2500 历史名人传略》一书已收到,非常感谢。这分工具书对学习、研究美国史的都很有用。你们和蜀生又为大家做了件好事,值得表扬。王旭已同你通了电话吧。 1996 年打算来长春召开美国史会的事,我们自然愿意承担这一光荣任务,欢迎大家来长春聚会。只是在财力和人力都有较大的难度,唯有尽力设法筹措和争取有关同志的支持指导。(见附影印照片) 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 1996 长春会议能够顺利举行,为筹备召开 96 年长春会议 , 从头到尾获得了丁先生和王旭教授等人的全力支持 , 没有他们一年多的努力 , 难以取得年会的圆满成功。 1995 年 4 月初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3 月 31 日的信,信中说 : 寄来有关我校历史系培养美国史研究生的情况 , 已经看过。现对寄来的材料做些修正和补充 , 请审核。在补充材料中包括 1993 年入学的博士生戴超武、 1994 入学的博士生郭立明和袁鹏(依据保存的信件)。 这里说的我寄的材料指的是笔者收集到有关东北师范大学培养美国史研究生基本情况请求丁先生审核,从回信中可以看出先生的认真负责精神 , 他亲自审核和修正补充了东北师范大学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材料。 1995 年 5 月 16 日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5 月 12 日的信,信中说 : 胡锦山同志写的博士学位论文 ( 题目是《(本世纪)美国黑人第二次大迁徙及其影响》以脱稿,拟请您作为她的论文评议人 , 您能答应吧。她的论文 ( 约 5 万多字 ) 这个月中旬印就后 , 即邮寄上请您审阅,评议表格亦随论文寄上。评议表格填就后 , 请于 6 月 5 日前寄给我为祷。麻烦之处 , 尚请鉴谅。还说近来,王旭同志等人正为美国史年会事准备工作 , 看来关键问题还是筹措经费问题 , 虽然经费事已有眉目,但均未具体落实 , 难道还较大。您那方面如有可能 , 亦请帮助多想写办法。 信中可以看出丁先生不仅对于博士硕士生研究生培养的极其负责和关怀备至,而且心系 96 年长春年会的筹备。 1995 年 7 月 3 日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6 月 28 日的信,信中除了谈到为丁先生主编的《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评议申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外 , 再次及胡锦山的博士学位论文 , 信中说 : 胡锦山同志的学位论文已答辩完 , 这次是请承柏同志来校主持的。您对锦山论文集的评阅非常认真 , 意见也很中肯 , 她感到收获很大 , 在此 , 向您表示衷心感谢。(依据保存原件) 1997 年 4 月 2 日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3 月 28 日的信,信中说 : 今夏我们这里两位博士生(郭立明和袁鹏同志)即将毕业 , 根据国家教委的规定 , 他们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需要请同行专家通信评议。郭的论文题目是硅谷的兴起与美国高科技产业道路(大意),袁的论文题目是 20 世纪美国西部史学的发展趋势(大意),现在他们正在撰写,预计 5 月初脱稿,每篇论文约有 6 、 7 万字。想请您做他们的论文的评议人 , 如蒙俯允,当将两篇打印好的论文和两份评议书于 5 月中旬左右快递寄上 , 请您抽出时间予以审阅。麻烦之处 , 在这里线行表示感谢。(见影印照片) 1999 年 5 月 6 日 , 我还收到丁则民先生 5 月 2 日的信,信中说 : 今年有两位美国史博士生毕业 , 他们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想请您担任论文评议人 , 审阅、评议他们的论文。两篇学位论文分别是韩宇同志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东北部经济的衰落与转型和孙港波同志写的西奥多落斯福政府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研究,每篇约有 5 万字 , 希望你能抽空予以审阅,如蒙俯允,将于本月 10 日左右 , 将两篇论文打印告连同通讯评议表格一并挂号寄上 . 评议表格填就后 , 在不久的将 6 月上旬寄回即可。至盼您早日赐知,以便安排工作。这次先行向您表示感谢。(见影印照片) 这时已经八十高龄的丁先生 , 还是那么一丝不苟,亲自动手,专注于培养研究生的没个细节。这种全心全意献身教育和美国史研究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后辈永远铭记在心的。 丁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九年多 , 每当看到这些信件和照片,和蔼可亲可敬的丁先生的高大形象、他给我以鼓励、支持、帮助又立刻使我回忆那历历在目的往事。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丁先生创立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东北重镇不仅发展壮大,而且扩及厦门等南方地区 , 他所培养的许多博士、硕士生,现在已经是活跃在美国问题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薪火相传,人们将永远记住美国史研究的前辈丁则民先生 ! 附照片 24 幅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丁则民先生来北师大主持美国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1984)
黄安年 2010-4-8 11:54
记丁则民先生来北师大主持美国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198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8 日发布 北师大历史系第一届美国史硕士研究生( 1981-1984 ) , 是河北师院历史系教授黄德禄先生作为北京师大兼职教授在北师大指导培养的 , 我协助黄德禄先生组织了从招生到培养和答辩的全过程。 1984 年 11 月底和 12 月初举行第一届四位美国史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其中马秋莎的毕业论文答辩请邓蜀生先生主持 , 在 11 月 30 日举行。黄开来、莫亚平、徐承范三人的毕业论文则在 12 月 4 、 5 两日举行,均请丁则民先生主持。 丁则民先生 1919 年 7 月 22 日生于北京书香世家, 1947 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美国史 , 新中国成立后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 返回祖国,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时称北平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现在学校档案室里还保存着 1951 年任副教授的丁则民先生拟定的一份美国史教学计划,原稿迄今保存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档案馆内,笔者在档案馆内查阅教学课程计划档案是发现了这份计划。这是迄今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保存的美国史教学计划。丁先生为历史系三年级在 1950 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美国史》制订的课程教学计划。每周 3 学时,选修 5 学分, 30 人选(据学校教学档案)。这份计划的对于我们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历史教学的发展变化是一份宝贵的教学档案资料,反映了当时国内外政治背景下的教学情况。(见 58 年前一份《美国史教学计划》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9962 ) 1952 年全国院校调整,丁则民先生随时任北师大副教务长的丁浩川同志来到东北师范大学任教。这段往事使得丁先生对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有着很深的感情。 1979 年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筹备为契机,兄弟院校间美国史研究同行加强了联系。 4 月 21-26 日 , 在武汉大学举行了筹备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会议 , 我列席了这次会议 , 并在会上第一次见到了和蔼可亲的丁先生。会期期间多次和丁先生谈及北师大历史系的老师和美国史研究 , 也谈及一旦开始招收美国史研究生,希望得到先生的支持 , 先生欣然同意。 1980 、 1982 、 1984 三次年会上丁先生和我、黄德禄先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 , (见《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1980 年年会(烟台)》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133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苏州年会 (1982) 合影》,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728 ;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 (1984 成都 ) 合影》,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512 )会议期间约请丁先生主持北师大美国史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先生高兴地接受了邀请。 1984 年 12 月 1 日上午我接到丁先生将于次日晨抵京电报。 12 月 2 日 ( 星期日 ) 早 , 我去北京站接丁先生自长春到京, 8 点丁先生到我家 , 黄德录先生和时任系主任的龚书铎先生来看望他 , 随后住北师大专家招待所 , 中午和晚上均请丁先生在我家用餐,黄德录先生作陪,丁先生对我岳母的厨艺大加赞赏,在以后见面中多次提及。考虑到丁先生在京有比较宽松的时间 , 我们安排的答辩分三次在三天内举行。 12 月 3 日早,先生在我家用餐后接着于 9 ; 00-11 : 25 分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外文资料图书室举行丁先生主持的论文答辩,答辩人是申请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徐承范。当晚 17 : 40-20 : 00 在家宴请丁先生,黄德录先生作陪 ,20 : 00-22 : 00 和丁先生深聊。 12 月 4 日 15 : 00-16 : 40 ,丁先生主持第二场论文答辩会,答辩人是申请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黄开来。晚上我在学校餐厅宴请丁先生、黄德录先生、龚书铎先生。 12 月 5 日 9 : 00-11 : 00 ,丁先生主持第三场论文答辩,答辩人是申请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莫亚平 , 张文淳先生也作为答辩委员参加了答辩会。当晚四位研究生宴请丁先生、黄德录先生和我三人。 丁先生不仅事前写好了详尽的论文评语,而且在主持答辩中一丝不苟,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 对每位答辩人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提出希望答辩的问题 , 还综合答辩委员的意见和评议书意见 , 写出答辩委员会意见由答辩委员会讨论修正后通过 , 像这样的做法现在恐怕不多见了。 12 月 6 日送别丁先生 , 并为先生购买了负氧离子发生器,中午送丁先生搭乘 12 : 22 分 159 次车离京返回长春。 这是一次难忘的论文答辩,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美国史研究生的答辩会 , 现在黄开来博士早已是美国一所大学历史系的终身教授,马秋莎也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徐承范在美国获得学位后活跃在商界,莫亚平在美国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后办学成效显著,已经海归为祖国教育事业作奉献。 附图片 3 幅, 1 .图为举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主持人为东北师范大学丁则民教授(中)。 2 .图为举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自左至由为黄安年、丁则民、黄德禄、龚书铎教授。 3 .图为举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自左至由为黄安年、丁则民、黄德禄、张文淳教授。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7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