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竞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研究生生源大战,我甘拜下风
chrujun 2010-5-10 13:55
马军老师介绍了年轻导师招一个研究生的艰难和曲折【1】,本人也是感同身受。 据我所知,研究生导师招不到学生的情况,不可避免地在各个地方上演。在今后10年内,由于高考人数大幅下降,研究生文凭贬值,国际高校对优秀生源的争夺,研究生生源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状态。不少导师将面临招不到研究生的困境。不幸的是,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不怕自报家丑,我招了5年研究生,有三年没有招到一人(包括今年),只有两年总计招到5个学生。 这五名学生基本上是靠我给本科生上课、做班导师和指导大学生创新型实验项目拉过来的。 如果我不是靠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坑蒙拐骗,估计一个学生也招不到。 要算我培养学生的质量,从目前来看绝对是中上水平,我敢拍胸脯说我对学生是问心无愧,但为什么没有人报我研究生呢? 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 1、本人没有头衔。不是教授、不是领导、不是博导。 2、本人不是富翁。几个大老板可以给野外干活的研究生开5000元/月劳务费,足以吸引大量的学生。本人不是挣钱的料,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3、本人的研究方向是冷门。现在资源价格飞涨,找矿成了最挣钱的工作。 找矿的老师,一年挣个上百万很轻松,而我的研究方向是无数人不抱希望的找矿仪器。由于目前用的找矿仪器基本靠进口,没有几个人对研制国产仪器有信心。学生一听做国产仪器没有希望,更没有谁找我这样的导师了。 不过, 本人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我不会去动员任何一个学生报我的研究生。如果有学生想报我的研究生,我会实情相报我的处境,丑话说在前头,并问学生是否真正下定决心了。我只招心甘情愿报我的学生。 没有人报我的研究生,我也泰然处之。 在这个领域里我就是走歪门邪道的人,我不想拉学生来和我一起跳火坑。 白热化的研究生生源大战,本人愿意甘拜下风。 我现在怕带学生,我怕辜负学生的期望,我怕耽误学生的青春和汗水,我更怕学生背地里恨我,或是毕业后恨我。 【1】 马军,2010, 导师和研究生见面该如何介绍自己,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1908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10629 次阅读|16 个评论
重温李小龙经典《龙争虎斗》
longfo 2010-5-7 20:36
重温李小龙经典《龙争虎斗》 最近重温李小龙经典《龙争虎斗》,看了影片以后感慨颇多,分享如下: 第一、 打破别人眼中的规则。 美国人在船上横行霸道,李小龙很不屑,结果美国人要挑战李小龙,李小龙说,我不用手就可以打败你,但是要到船对面的沙滩上去比武,结果美国人就跳到小船上去准备到沙滩上和李小龙决一死战,李小龙看他上了小船,就放开缆绳,结果美国人坐在小船上,被李小龙随意摆弄。 李小龙真没用手就打败了美国人,用的是脑子,而且没有违反规则(没有用手)。 第二、 遇事放松。 最经典的对白,就是李小龙教育他的弟子,战斗的时候不要像做游戏,不要充满愤怒,动作不要僵硬。当我们做事情遇到困难的时候,李小龙这段对白很有用, 当你放松下来,是不是会好很多,技击能量会增加很多。 第三、 注意观察,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人。 韩老大的保镖里面有一个是警察的卧底,李小龙从一进来就注意观察周围场景,注意饮食,不随意吃食物,而且当卧底一出现,李小龙就盯上了,最后帮助李小龙作了很多事情。 无论做什么,都要寻找自己的贵人,他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你。 第四、 不要峙强用强。 不要以为自己很强就可以随意浪费能量。李小龙武功高强,但是并不是随意使用,当他制服了毒蛇以后,那拿着毒蛇去制服了两个守卫。 李小龙完全可以用自己高超的武术打败他们的,但是李小龙运用了更巧妙的办法。所以,无论是多富有,多么技术高超,记住不要随意牛刀杀鸡。 第五、 运用对方的优势制服对方。 当韩老大把李小龙引入反光室,韩老大就占据了优势,因为那时他设计使用的, 但是李小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反光镜多次抓住战机,痛击敌人 。 第六、 以我为主,打破对方的优势。 李小龙最后明白了功夫的境界是找出幻影后面的真相并痛击之。于是,李小龙就打破了很多反光镜,逐步找到了敌人,从而一举杀掉了敌人。战胜敌人主要还是以我为主,打破对方的优势,找到其弱点,一举歼灭。 在科研和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着许多地方用得到这些理论呢,我们可以思考,并实践, 建议大家看看李小龙的这部片子。
个人分类: 武术|2716 次阅读|2 个评论
六部委文件的招数不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灵丹妙药
hanzs 2010-4-17 23:29
乐水老汉/文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 高校 除了招生宣传就是使劲浑身解数促进就业了。各校使用的常规招数就是层层签订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状,把各个专业的就业率指标分解给院系甚至教师。有点像分田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据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人保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六部门日前也发出通知,要求促进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特别是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成了政府、高校、社会舆论高度重视的周期性常规公共事件。于是,各种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药、评论也按时百花齐放,一点也没有受到今年倒春寒的影响。其实归纳起来,这些花也没有什么新品种,也许还带点毒刺。 一个老生常谈的抱怨就是扩招把就业困难归罪为大学生太多了。好像这些大学生如果四年前不上大学,作为高中毕业生就会更容易找到工作似的。这是不值一驳的指责,减少大学招生显然不是正解。那政府在想什么? 今年六部委发文提出了若干个推动就业的计划。 一个就是所谓岗位拓展计划。号召拓展产业就业岗位、企业就业岗位、政府部门就业岗位(当然不是公务员,而是指基层社区社工、农村村官)。显然,这些岗位数能否拓展,这六个部委说了也不算。所以计划只能算是号召,如果其他权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不积极配合,效果就不会明显。其实,扩大就业,面向全体国民增加就业岗位(不光是为了高校毕业生)本身就是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工作,否则奥巴马也不会这么卖力地通过贸易制裁这个国家那个国家了。而扩大就业岗位,从政府部门职能划分来看,也绝不是上述六个部门为主的责任。 另一个就是所谓创业引领计划。要 大力 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这就更让人搞不明白了。大力之意恐怕就是花很大人力物力精力的意思吧?那我们高校对此该不该大力呢?我看不该!为什么不该?因为不合规律,也不合逻辑。假设把毕业生大致分为有能力找到满意工作的,和找工作比较困难的两类人的话,你说大力推进自主创业是针对哪部分人的呢?针对有能力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让他们发扬风格,把工作机会让给弱者,自己去创业?这样的人恐怕很少吧。如果针对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让他们干脆自己创业吧。可地球人都知道创业更不容易,连工作都找不到,怎么可能一出校门就能参加对自身能力要求更高、更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去创业呢?!显然,大学刚毕业就创业不可能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就业模式。也许这六个部委的有关领导着急上火到了脑子进水的地步了。六部委文件要求大学 开设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落实创业培训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并探索与有关风险投资基金等结合,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千万别以为创业准备就这么简单。好在还有一些有识之士发出了质疑之声,例如新东方的俞敏洪先生,美国的华裔市长黄锦波先生,都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是事实,但必须对症下药才可以逐步解决。首先,高校要真正落实育人为本的理念,在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上狠下功夫,而不是只在就业率数据上下功夫。现在政府和高校的许多做法和关注点,基本上属于击鼓传花式,只要毕业生能找到第一份工作(哪怕是自谋职业做个小买卖),他就可以被算为对就业率有贡献的分子了,政府和高校的责任好像就心安理得地完成了。至于这个大学毕业生是不是具备了较长久的、较高质量的就业能力,对原来就读大学来说就不是最迫切关心的问题了。这显然不符合办高等教育的初衷。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是一名有道德、有从事某方面专业工作本领的合格公民,大学教育的落脚点也应该在此,而不只是为了学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其次,政府和社会舆论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建立公平的岗位聘任机制上。以大学生占人口比例算,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还很少。例如,我们一方面指责基础教育质量不均衡,农村教育中师资水平很低,另一方面,许多师范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甚至博士还找不到工作,政府就不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吸引他们去需要他们的地方吗?医生也是同样,一方面说看病难,医院就医不方便,另一方面,医学院的毕业生也不好找工作;还有法院系统,现在有多少素质低学历低的审判员呀,可大学科班的法学毕业生却很难进法院,为什么呀,人事制度问题!在大学内部,都还不能解决教师的优胜劣汰机制呢!因此,在全社会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杜绝全社会普遍存在的混文凭现象,没有真才实学,就不会找到好工作。 一个人人都努力上进的社会,一个人人都靠自己本事吃饭的社会,显然最终的结果,也会自然会成为一个最大限度充分就业的社会。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4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竞争
metanb 2010-4-4 17:11
在竞争中,阴性人总是企图通过阻拦他人而胜出,而阳性人总是企图通过改进自身而胜出--因而,阴性人占优的社会要比阳性人占优的社会在整体上大大落后。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般学者’的科研种子在石缝中发芽与生长
lin602 2010-3-15 23:01
科研需要经费,但普通学者的科研处于什么状态?我觉得,如果没有特殊背景与特殊运气,普通学者的科研之树的种子是在石缝中发芽与生长的。 从一个学校博士或硕士毕业分配或应聘到一个新的高校或研究生所,运气好的,可以分配到一个有经费的教授手下做助手,有经费也有实验条件(但不一定能够走出自己科研方向)。但许多人,是给点少量经费,自食其力,走自己的科研创业之路。自己如何建立科研方向,挣到科研经费,能够写出文章,是摆在每位科研人员面前一个迫切的问题。 怎么办?慢慢摸索,多看资料,结合这个单位的科研长处,找自己的结合点,找企业,申请国家及省课题,写申请书,撞大运,争取挖到第一桶金,得到第一笔经费。这就象石缝中长出的一棵树一样,顽强,不屈不挠,经得起风吹雨打,当然还要经受随时的暴风雨甚至雷电,还有心灵的不适与难受。如果科研的种子能够长出来,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也非常美丽的。她完全可以傲视温室中长出的树,也更具有其魅力,也更会得到社会与同行的认可。 难,走出自己科研方向是难的,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学者更难。 凡是有这种背景的学者,仔细想想,象不象?撒的种子不少,但只有少量的能够在石缝中长成(申请书写得不少,少数得到资助),这个地方没有人施肥,给水,还有风吹等自然不利条件,甚至在山阴处阳光不足(普通学者照顾的人不多,说不定还会有排拆),这种松长出来,非常顽强,外型说不定也有其特点,也很美丽(普通学者这样做出的科研,更有生命力,也更贴近社会需要,也更能够得到社会承认,学者也能让大家内心欣赏),这些松大都都单独生长,比较孤独也比较孤傲(许多这样的学者也是比较投入科研,不大参加娱乐活动,也有点孤傲)。 愿具有科研梦想的学者们的科研之树,象黄山松一样顽强与美丽。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37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贴] 分析师:竞争不过中国对手 谷歌是找体面理由退出
liuxiwei 2010-1-15 08:47
分析师:竞争不过中国对手 谷歌是找体面理由退出 (2010-01-14)   (北京讯)谷歌恫言退出中国市场,可能会在那些为了进入这个世界最大的网络市场而被迫做出违心妥协的外国互联网公司之间,引起广泛的反思。但也有分析师认为,谷歌只不过是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便体面撤出中国市场。   法新社昨日引述分析师指出,谷歌放弃中国市场,应该不会对其商业利益造成太大的伤害,因为谷歌本来就竞争不过其中国对手。   北京博达克咨询有限公司(BDA China)分析师克拉克(Duncan Clark)告诉法新社:这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环境。跨国公司一直都在埋怨购买中国货的政策、不公平的限制、黑客攻击等等,如果没有找到解决方案,这样下去是会出大问题的。   谷歌的宣布,得到了那些批评谷歌在2006年为了取悦中国当局而违反其不成文企业箴言不作恶、开始对其搜索结果进行敏感字眼过滤的人士的欢迎。   大家现在都觉得中国已经变得财大气粗,不再像以往那样愿意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克拉克认为,谷歌之所以决定把问题公开,很可能是因为有关当局已经不愿意与谷歌进一步对话了。   报道称,谷歌在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份额只占了35%,远远不如其主要竞争对手百度的58.4%。   国际知名经济预测研究机构美国环球通视有限公司(IHS Global Insight)在北京的分析师任贤芳说:谷歌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增长目标,这可能促使谷歌重新考虑是否要继续维持在互联网审查问题上与中国政府达成的妥协。   中国市场研究集团董事总经理小山(Shaun Rein)认为,谷歌可能是利用黑客攻击作为撤出中国市场的遁词。小山说:我想谷歌只是在找个体面的方式来撤出中国。谷歌在中国的业务并不好,根本就斗不过百度。
个人分类: 人生杂谈|2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需要适度竞争,更需要合作
kksonne 2009-12-9 09:29
盛弘强 2009-12-8 如今竞争已被纳入到了各个领域,似乎凡是通过竞争就可以一枕无忧解决任何问题。有没有想过过度的竞争、无序的竞争、不公平竞争、所谓的竞争、滥竽充数的竞争、垄断性竞争、恶性竞争等等导致的后果是资源的大量浪费、人际间关系的紧张。在此,我更想表达的一层意思是: 需要适度竞争,但更需要合作 。可以看看国外实验室教授是如何招人的。 摘自《生物实验室管理手册》一书。详见:我的博客 推荐: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管理与工作的两本好书 我能容忍一个高产出却很令人讨厌的人吗?也许,但是如果这发生在像我的那么小的实验室里的话,可能要比一般情况更难容忍一些。 如果一个博士后真的没什么可取之处,我就不能招纳他进实验室 当你告诉他该怎么做某件事后,他还会四处打探看看别人到底是怎么做这件事的,我非常不喜欢这样的人 我不会招收一个不能在我实验室里全心全意工作的人,我要求我实验室的成员不能同时从事另一项工作。 我不喜欢有侵略性的,自我为中心的或者容易和实验室同事争斗的人。 我不会招收曾和指导老师发生过冲突的人,当然我会联系他的指导老师详细询问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但是一般来说,我是不会收他的。 当有人来我这里提出希望只做他自己的课题,我感到很难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课题,但是这些课题间总会有些交叉的地方。那些没有团队精神的人是不会处理好这些问题的,这些不能和他人好好相处的人我是不会收他们的。 我在第一次招人时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我只看技术员的专业技能,但是却疏忽了技术员的思考能力。 类似思考话题参见我的其他博文: 科研配角,该如何评价? 推荐:重大科学计划实施的关键管理与协调 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酸秀才基因--文人相轻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3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际网络开发与竞争情报处理
icstu1 2009-12-8 13:46
人际网络开发与竞争情报处理
个人分类: B 主题分类信息与解说|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竞争对手跟踪分析
icstu1 2009-12-8 13:37
竞争对手跟踪分析
个人分类: B 主题分类信息与解说|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战斗越来越激烈,日子越来越难过
zhumengjin 2009-10-9 02:10
这几天科学网火药味很浓,但这里要说的战争不是指科学网学者间的意气之争,而是有感于多篇博文(新闻),想感叹一下国内青年学者面临的学术环境压力空前高涨,年轻人之间的PK越来越惨烈。 包括课题申报、职称晋升、资源争夺等在内,国内青年学者之间的战争级别可谓空前,造成这种境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研究生盲目扩招,不管是水货还是真金白银,反正博士、硕士满街跑,要是你在街上大喊我X博士他娘,保证会招致群殴。其次,在这里钱多人傻,速速回国坊间语的极度诱惑下,国外海龟、海带、海漂们也纷纷高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在爱国的歌声里扛着铺盖卷纷踏而至。没有办法,中国人多,就连捡垃圾的人都会为一个垃圾桶打得头破血流,更别说好歹也算知识分子的博士(后)、硕士们了。再次,大家都盯着北京、杭州、上海这类好地方,西藏、新疆、内蒙古、贵州这类偏僻的地方又不想去,导致人才和资源配置出现极度不平衡,大家窝在一起只好打架了。雪上加霜的是,年轻人上面还有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成功学者们,在学术资源获取上更是毫无优势可言,只能捡点残羹剩汁。 现实情况是:人越来越多了,一流、二流大学连博士都不要了,博士后也要挑选了,土博士们对稍好一点的单位连投简历的勇气都没有了。年轻人的生存境况越来越差,博士后的副教授起点没了,房子也没了。学官们也越来越变态,成天坐在办公室想着法子来整你,没才的要逼得你玩suicide,有才的也要让你憋出个病来,君不见有清华青年教师被逼得离家出走的、也有才三十多岁硬是被逼出癌症来的。不要说初出道的土鳖,就连发过top10%文章的牛洋博士(后)也开始不适应了,被老婆踹的被老婆踹、杀人的杀人、跳楼的跳楼,这日子是越来越艰难了。 国家投给科研的钱虽越来越多,但学术包工头们的胃口却越来越大,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从几千万到几亿,反正科技部宁愿科技产出成倍下降,也绝不把钱分成几百万的规模给更多的真正想做科研的人,反正年轻人申报课题越来越难,甚至连捡肉末骨渣的机会都没有了。晋升职称的门槛越来越高了,好大学里稍好一点的学院,申报教授要是没有10.0的文章,申报副教授要是没有5.0的文章另加国家级课题,别说晋升,你连申报的资格都没有了。唉,战斗越来越激烈,日子越来越难过!苍天啊,大地啊,天使大姐你就别再睡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视窗|7063 次阅读|12 个评论
竞争会导致什么?
yuliping 2009-10-5 18:26
没有专门研究过竞争相关理论,仅仅是大学毕业 20 周年班主任欧阳明德教授的一句话引起的感想。 10 月 1 日至 10 月 4 日,当年的华中工学院工管 851 班回母校聚会, 10 月 2 日下午,大家相约一起去爬喻家山,欧阳老师说,现在喻家山的树长得很高了,仔细看一下,还真是。不过欧阳老师又说,喻家山的树由于载得比较密,而阳光面积是有限的,所以所有的树都是细而长,拼命向上生长,树干都弯曲而细长。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带来竞争,树为了争夺有限的阳光,都长成了豆芽型。也就是说,这是由于竞争带来的后果。类似的例子很多,中国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存在着过度教育问题,原因很简单,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增加知识,而是为了同学们之间的竞争,互相超越,或者说教育已经异化成区分中小学生优劣程度的一种工具。要根本解决中国过度教育的问题,必须让社会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相对小的贫富差距,使教育回归自然,其他所有的素质教育都是荒唐的。 单位招聘也是,本来高中生的工作可能需要招大专生,本科生就能适应的工作要招聘研究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本科生为了工作只能拿专科生的工资。 返季节蔬菜也是这样,为了提前或滞后供应市场,卖个好价钱,现在返季节蔬菜几乎成了主流,味道和口感很差,要想吃到天然成熟的蔬菜似乎已经不容易了。其他例子很多,月饼过度包装问题、商品过度广告问题等等都是。 一般认为,竞争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创新,但是竞争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所以竞争和垄断一样,也存在不少问题。希望专家学者做做这方面的研究,看如何客观评价竞争和垄断的功与过。 在一定的条件下,应该有除了垄断和竞争的第三种或第四种模式,可能会克服垄断和竞争的某些缺点。 情形一:在一个组织内部,可以通过有效配置资源达到效率最优,比如我在单位就提出,应该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在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不能所有学院都进行相对均匀的投入,而应该重点投入优势学科,从而扩大在省内乃至国内的影响。 对于广大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相对优越的条件,弱化竞争,让他们没有压力地从事科研。真正的大师恐怕是竞争压迫出来的很少,许多都是兴趣和爱好。 情形二:政府管制,比如中秋月饼过度包装问题,由于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现在总体效果不错。如果政府对垄断性的机构加以管制,效果应该也不错。如对铁路、石油、电力等行业的管理。 情形三:政府间不同机构的制衡,是防止政府机构的垄断,带来政府管制效率的低下。 竞争的特点是优胜劣汰,问题是,在很多情况下,劣是不能淘汰的,比如山上密集栽的树,比如弱势群体,比如要给中国所有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要加强垄断和竞争结果的定量评价研究,便于及时调整对策。笼统地说垄断不好竞争好可能是不对的,希望在垄断和竞争领域产生新的理论。 2009.10.5俞立平 于邗上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4893 次阅读|2 个评论
营造自身科研生态
cwhm 2009-7-25 12:43
(1):问水哪得清如许,自由活水源头来 做科研,活到老,学到老,得不断补充知识,只有基础牢,知识面广,才能做出原创的高水平的科研,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如同一潭死水。 (2):绿色无污染生态 做科研不能弄虚作假,伪造数据,对文章添油加醋,移花接木,这些都是科研的基本道德,如果掺杂了这些肮脏的东西,那么科研的天空不再蓝,水不再青,山不在秀。 (3):团队竞争合作 生物圈中没有哪个生物依靠个体而存活下来,多是群居。生物之间有依存和共生,做科研也一样,我们一个实验室,一个项目组,一个团队,也需要所有人分工协作,有做实验提供数据的,有测试分析的,有数值模拟的,大家协调一起才成就一个科研团队的实力,才能做出大成就。再说航空航天也是几十万人的大科研团队才让神五神六登天,实现太空之旅。 生物圈也有竞争,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不进则退。科研也一样,每个人都要保持着一种斗志,战场上无第二,前沿研究,技术专利也没有第二,整体的良性竞争才能展现科研的活力,提升科研的档次。 (4):开拓新领域 动物都在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圈,植物也知道把自己的种子传播的更远。做科研也一样,不能永远固守着研究生期间从事的研究方向一辈子。学科内,我们可以拓展方向,大领域内,我们可以跨学科,做交叉研究。MIT校长不是说第三次生物革命即将到来了么,那就是生物与工科的结合,学工程的再了解点生物医药,我们不是在21世纪大展身手?科研就如同一条河,支流越多,河面越宽,水才长清。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1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换专业需要层层审批么??
wang8306591 2009-4-26 14:20
众所周知的是,在国外在研究领域换了专业是很平常的事,你要换个课题,你的导师还给你帮忙联系导师,可是在中国这几乎不可能的。这也是中国特色吧!但是做研究最重要的之一就是兴趣啊,没有兴趣怎么能在枯燥疲劳的工作中坚持下来呢?从这方面来说,不仅仅中国的教育者还是中国的研究机构都在扼杀人性,让丧失了兴趣只为了生计而在实验室里行尸走肉般毫无生气地工作着的研究生们去创造那不是痴人说梦吗?为什么中国国内出不了很有创造力大家而出国了华人却做的很好很有知名度,我想种种体制以及中国的人的特质也起了作用! 下面谈谈中科院的TOP计划,又为(转专业)唯一计划,本来转专业是很正常的事,报名者需要通过学院的筛选,然后面试,考试(考的是基本素质类似于公务员试题),在所有这些环节中,除面试外,我觉得很难判断一个人的专业素养,对于人的价值转向和前途,中科院有什么资格在人没有进入角色前就自己来评价的(即使评价也应该由领域的专家评价才能得出个人素养),考几道题就可以看出人的好坏?测试几道心理题就能知道这个人的心理状况,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学生能够按照你需要的答案给出答案。我参加过了好几次心理测试,每每让我发笑,从题目的设计我知道我需要填的是什么,而我也不敢迟疑怕被作为精神病患者,我怀疑这样的答案,犹如怀疑三好学生称号的意义。 在所有这些当中,我最不满的就是,一个很正常正常的研究领域的调换居然还要竞争、遴选,谁能保证在这过程中的公义性呢?环节越长,效率越低!我觉得最合适的就是老师和学生自己联系,两厢情愿的了解,互相选择,至于这中间的难处,是应该由院里来协调的,,但以人为本应该在这里体现!我们应该为学生个人的发展负责!这是一条生命,不可重复的,也许你今天就在扼杀中国的爱因斯坦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恰同学少年--关于好问 非勤学
liuyingwda 2009-4-22 16:38
突然跟一个高中同学取得联系,谈起从前,仿佛一下子就呈到了眼前。 94年读初中,97年读高中,六年里一直是短头发,像个假小子。高二时有过一次稍长一点,打算留起来,带了个发卡,在做完早操进教室上早自习时,一个男同学经过我的座位,盯着我的头发不知是控制不住还是预谋已久,哈哈大笑起来,高中就再也没戴过发卡,打翻了我自以为倔强叛逆不服气的信仰。 特爱问问题,尤其是高中以后,那种提问曾给我很大的心理压力。 初中时,成绩好到专横跋扈,是不是真的好到那个地步不得而知,却从来没有因为自己问问题顾虑深究过。高二年级时,语文老师读到一篇孔庆东的纯真年代,回忆高中生活的文章,里面提到了给同学起绰号的事,管问问题最厉害的两个女生分别叫做大猛二猛,让我胆战心惊。当时邻座是个口直心快的女生,老师在读,她转过脸跟我说,就像你。我自嘲,也许我只能算二猛吧。平心而论,我确实没有文中大猛追问老师到家求学精神和勇气,而用自嘲这个词也已抬举了那时的我,我并没有那样的心胸和气势,当时是一种本能的反击。孔庆东到现在作品还是以幽默见长,在他那温情的诙谐的笔调里,我附和着大家笑着,心里却一直想也许不久我会有那样一个绰号,终究没有(或者我不知道),仅从这一点上讲,我很感激那个时候我们班的男生,因为对于当时或者说现在依然极度敏感的我,那样的一种玩笑我是否承受得起。后来回想,那种好问更多是一种自我安慰似的心安理得。好多时候,我只是希望老师在我陈述完我的观点后,说,是这样的,或者点一下头就好了。那时,我周围总有班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同学,且都是女生,一个互相非常了解彼此敬佩又互不服气的女生,曾在很短的时间内走的很近,却因这太近又变远,高一的时候,我会问她问题(本来该说请教,但是心里是很不服气的,她肯定也感觉得到),她曾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一个问题变着花样再问一次呢?当她这样说的时候,我觉得她很聪明,同时觉得自己聪明,不至于问她,借机回忆一个老师在我爸面前评价时更褒扬我的说辞,会突然精神一震,但事实是,高中一直到高考我从来没有考试超过她,且再也没有机会较量了。 如出一辙的是,高三时,一个非常认真负责脾气有点火爆的数学老师,在我说完后,他说,你这不是知道吗?从他的语调里潜台词便是你还问什么,不知道是他的声音太大,还是我受过二猛的刺激,眼泪哗得一下就下来了。高中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第一排做,得益于我的小个子和厚镜片,当我很快的把书从老师那里抽出来坐下时,我当时深信全班人都看见了我的泪水,非常生数学老师的气,在以后的好几次数学课上头不抬嘴不张。但是过了几天,就感觉老师并没有说错什么,甚至想自己一定要学好,好好给自己争气。从那以后,一定不是我没有问过数学老师,是他再也没有那么大声说过我,在那个情况下,我又觉得自己过于难缠让别人为难了。前两天,一个女同学说看到数学老师了,他的背一看就是不舒服有什么问题,眼前马上就浮现出他当年兢兢业业的身影和看到我哭时的不解。祝他身体健康吧。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老师在回答我的问题时下课铃声响起,再也没有比那更狼狈的了,所有的人都看到了是我在问,也许就耽误了别的同学问。今天还跟同学说,也许我该写一封致高中同学的致歉信。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问题很少有建设性,但我总会把一些不相干偶尔也会相干的问题放到一块,举一反三,乐此不疲。关于爱问这个问题,我从好几个方面反省总结过。第一点,自信心不足,对于一件事情总是需要去让别人来认同,或者别人的确定还不如我来的深刻,那这是不是一种典型的毫无疑义的求同心理。说到自信,我实在不敢对自己下定论,我喜欢惹人注目抛头露面,喜欢发表观点妄下定论,也许这些都是自卑的华丽的外衣,当我不断的充实自己证实自己后,那种自信可能来得更惬意。第二点,就是我适合做什么。一直到现在,在听课或者报告的时候我能更快地领会到说话者的意图,在他们的启发或发问下我能想得很多很快,但是对于那种自发性的思考我来得慢,很少主动去想,在现在从事文献科研以后,在偶尔的遐想里又会一发不可收拾,贯通南北,生搬硬套,就要联系到一块了,我跟先生说,我一辈子做学生多好,那是我的特长,我听课的时候望着老师,会附和,能领会。另外说的一点就是有时候那种领会太快就会挫败老师的成就感。这是写到这里唯一一个我愿意举的例子。高一物力,讲简谐波传递那块,老师循序渐进,推理演变,要告知大家一个结论,一种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当他一开始表达时,我就明白了,就迫不及待的想让他知道我明白了,我开始窃窃私语说出结论,他看上去没有注意到我,我几乎就要手舞足蹈张牙舞爪了,偏偏我在第一排,多么令人生厌的学生啊。现在回想,当时并没有一种特别的愿望让他讲课中断把我提留起来表扬我,只是本能的一种反映,幼稚的肤浅的自以为是,和虚荣。到现在,我一直在贪慕虚荣过后深刻反省虚荣的毫无疑义和根深蒂固。好在,物理老师并不像数学老师那么坦白流露,不然,会死得很难看。 说起这些老师,肯定有过当时突然间咬牙切齿的,现在却心里一阵一阵暖了。学生对老师的报答比对父母的报达更不切实际。有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所成,不希望老师知道自己的近况,却不曾想起当可以此好好鞭策自己。或者随便想起哪个起那个老师就可以写出洋洋洒洒几千字了。好多同学也是。看来我的恰同学少年 又是一篇即将被搁浅的宏篇大作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生态学理论与进化论是相容的-与英录先生商榷
wangdh 2009-2-12 11:34
现代生态学理论与进化论是相容的-与英录先生商榷 (王德华) 由于职业习惯和兴趣,读了 段昌群 先生的博文 认识环境,认识生物,认识生态学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044 ) 。虽然基本同意文章的立意和某些观点,但是对于文章中某些方面论述的严谨程度尚有商讨的余地,如生态智慧的说法、对于国内对进化论的理解的评述、对生态学和社会学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等等。 出乎意料的是,英录老先生的评论: 进化论原理与生态学原理不相容!讲现代生态学还要引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错误进化论原理,必然造成自己理论的矛盾和悖论!这一点你难道没有意识到吗?你再仔细想想,生态系统里除了人以外,还真有什么竞争吗? 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有几点与英老先生讨论,我的观点是: 1 .进化论原理与生态学原理是相容的。 2 .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基石也是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错误。 3 . 生态系统里除了人以外,当然存在着竞争。我们需要区分人类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 先说第 1 和第 2 条: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包括物理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要生存,就必须适应所生存的环境;环境条件变化了,生物适应的能力就需要进行变化,在行为学上、生理学上、细胞学上等等水平上,都会进行适应性调整。这是个体的表现。传统生态学的基本单元有:个体( Individual )、种群 (Population) 、群落 (Community) 和生态系统( Ecosystem )。每个层次都有独自的功能特征。但是每个层次的功能特征,都是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界中如此五彩缤纷的生命多样性,就是大自然的造化。每一中生物都是按照生物进化规律在适应着、进化着。每一种生物也都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在相互作用着,相互依赖着。每个层次的规律,都是基本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生态学的现象,也是完全可以用进化论来阐释的。因此生态学原理是以进化生物学为基础的。进化论是生态学的基础。 再说第 3 条:前面已经说过,传统生态学的基本单元。每个层次有每个层次的规律,如个体的进化适应策略与群体是不同的;群体与群落(生态系统)层次的进化适应策略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哪个层次,基本目的是一致的:种族延续(基因传递)。对于生态(学)系统 (Ecosystem , Ecological System) 这个层次,主要内涵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的集合体,如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系统中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有信息流动),物质代谢是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这个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有竞争、互惠、寄生等等,如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关系、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关系(捕食与被捕食关系),食肉动物之间的关系、食草动物之间的关系(竞争关系)、寄生虫与寄主之间的关系(寄生关系)。因此,竞争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我在博文中曾说过:没有限制,就没有竞争 (No limitation, No competition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5557 ) 。自然界中资源是有限的,生物获得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就注定了竞争的普遍性。 需要提示一点: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态系统是有区别的。一旦人类活动参与进来,问题就复杂了。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和生物资源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广泛认识到。《寂静地春天》很早就唤醒了人们的生态和环保意识。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Biological diversity) 的研究和保护受到广泛重视,甚至提出一个物种可以拯救一个民族(大意如此,好像是那个国家的总统说的?)的说法。 60 、 70 年代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规划 (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Program , IBP) 由于没有考虑和重视人类活动的生态学作用,逐渐被后起人与生物圈计划 (Man and Biosphere, MAB) 替代 ,还有后来的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nternational Geosphere Biosphere Program , IGBP) 等等生态学研究项目,都将人类活动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以上这些论述对于生态学专业的人们是些常规知识,我写在这里只是想说明问题。达尔文理论的教育和研究在中国的生物学界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我在给研究生上课和在一些大学讲座时,也遇到一些同学咨询和讨论相关的问题,当然大部分同学是相信和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 今天的知识已经告诉我们,生物的进化是一个事实,已经不但是一个理论,更不是一种推论(理),是有实验证据的。同时,生物学原则是不可以随便扩展(应用)到社会学领域的(如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论)。 很欣赏英录老先生的文章和见解。我这篇博文没有其他意思,只是问题讨论。请英老先生见谅。 个人只见,欢迎讨论和指正。 (王德华 2009.2.11 )
个人分类: 纪念达尔文|10282 次阅读|6 个评论
现代竞争是一项公共事业
可真 2008-11-8 21:18
竞争是发生在人类之间的一种斗争形式,它可以是单个人之间的斗争,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斗争,但竞争之所以为竞争的特点,是在于它并不诉诸暴力,而是和平斗争。反之,诉诸暴力的斗争,若是发生在单个人之间,则为武斗;若是发生在群体之间,则为战争。竞争既不是武斗,也不是战争,可以说是属于王道范畴的斗争,而武斗与战争则可以是说属于霸道范畴的斗争。中国儒家素尚王道而黜霸道,故受儒教影响的中国人至少在理性上向来是主张和平,反对武斗和战争的,尽管在情志与行为上未必不好斗、好争,并且在失去理性的情况下常诉诸暴力来进行斗争,所以对中国人而言,也可以说竞争是理性的斗争形式,武斗和战争都是非理性的斗争形式。 在中国,理性的斗争形式,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领域是不存在的,因为从事自然经济的人们都是靠天吃饭的,他们之间无所谓经济竞争,在古代则只有巧取豪夺的土地兼并,这种土地兼并行为实属于政治范畴,乃是一种超经济的政治行为,这种政治行为往往以暴力作为后盾,且不时诉诸暴力来达成其兼并目的,所以它实质上属于霸道范畴,既不是一种经济竞争行为,也不是一种政治竞争行为。 中国传统的理性斗争主要是在政治领域进行的,这是一种在政治制度约束之下所开展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力之争。这种权力之争作为一种政治竞争形式,是在世卿世禄制度已然瓦解的战国时代才出现的,它首先出现在秦国的论功行赏的法治环境中,当时秦国的法律原则地规定了爵禄的高下取决于军功的大小,这是处于国际战争状态下所制订出来的一种理性的政治原则,在这种原则下人们可以开展理性的权力之争,这是中国最早的政治竞争。 秦朝之后,汉初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存在的双轨制,当时的政治竞争在封建制范围内是不存在的,它只存于郡县制范围内。汉代郡县制范围内的政治竞争,是在征辟察举的选官制度下开展的,其中察举是这种选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它是根据人们的合乎名教的道德行为来选拔政府官员的,即所谓举孝廉是也。所以,汉代的政治竞争就是在当时的统治者实行名教治天下的政治条件下所开展的竞于道德的行为。如此,政治竞争就变成了道德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成为人们争权夺利的政治工具,丧失了它固有的伦理性质,由此必然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同时,也由于政治竞争被现实地归结为道德竞争,政治也丧失了它固有的性质,由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国事沦丧为修身正己的私事,这就必然导致国事日益废弛。道德的沦丧与国事的废弛,是汉代名教治天下的必然结局,这意味着当时的政治竞争虽具王道性质,却既缺乏伦理效益(道),也缺乏政治效益(王),最终无以成其王道之业,而不能不亡天下而亡国。 从汉魏之际乱世中冒出来的英雄曹操,在政治上崇尚唯才是举,它后来成为魏国的选官原则,由此形成的选官制度与战国时秦国论功行赏的选官制度在性质上大同小异,它比较适用于国际战争状态的国家治理,事实上也能带来较高的政治效益。但随着战时状态的结束,魏、晋都实行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差不多又重新回复到了先秦战国以前的世卿世禄制度,使政治竞争变得不可能,而政治竞争的丧失不可避免地造成政治腐败。魏晋时期的政治腐败,一方面表现在贵游弟子的溺于清谈抑或越名教而任自然地恣情纵欲,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官场的互相倾轧和杀伐不断,由此导致国家的速亡而使天下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隋朝重新统一天下以后,在选官制度上实行了革命性的改革,破天荒地推行起科举制度来,而且这种制度一实行就实行了一千几百年,直到清代光绪时才被废止。中国科举时代的政治竞争,在形式上从汉代征辟察举制度下的道德竞争变成了考试竞争。由于科举考试与科举教育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故从隋朝至清朝的千余年间,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人们赖以进行权力之争的政治工具,这使得中国教育越来越成为培养追求黄金屋与颜如玉的所谓国家栋梁的手段,由此造就的国家栋梁因其原本就是冲着黄金屋与颜如玉来参加考试,参与政治竞争的,所以一旦金榜题名,其好利好色之性便日益暴露出来,据说始于宋代而一直流传至今的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或作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科举时代在政治竞争中胜出的那些国家栋梁在为官期间坐进灰色收入甚至敛财贪赃的真实写照。 因此,如果说汉代的政治竞争是使政治由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国事沦丧为修身正己的私事的话,那末,科举时代的政治竞争则使政治由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国事沦丧为逐于财色的私事了,这种政治竞争是围绕着食、色,性也或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一人性内容所展开的情欲之争,在这种竞争中,获胜者所得到满足的是他们期望得遂的情欲,失败者所失去的也是他们所期望得遂的情欲,故参与其竞争的人们所患得患失的是其个人的情欲能否得到满足,而不是国事的成败和国家的治乱。这样的竞争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国事的日益废弛,委实可以说是和汉代的名教之治殊途而同归了。 反思中国古代的政治竞争,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汉代的政治竞争所导致的是社会道德的日益沦丧,而科举时代的政治竞争所导致的是国家教育的日益沦丧。这给人的历史启示在于:借助于道德教化与教育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的政治竞争,不仅达不到优化国家政治从而实现国治民安的目的,相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和人才质量的递降,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这种政治竞争方式实是基于缺乏公共理性的私人理性,正是这种私人理性导致人们简单地化国为家,化公为私,从而把国事归结为私事,把公共道德归结为私人道德,把公共教育归结为私人教育。也正是因其缺乏公共理性,所以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伦理和教育领域,都缺乏公共规则在政治领域只有私家王法,在伦理领域只有私家宗法、家法,在教育领域只有私家师道和相应地在学术领域只有私家师法、道统。也因为缺乏公共规则,只是按私人规则来进行竞争,参与其竞争的人们自然是经受不起竞争失败所造成的痛苦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只能归之命运对自己不公,从而怨天尤人。(如果有统一的公共规则并且大家都遵守其规则,则参与这种公平竞争的失败者就会知道其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自己能力上有问题。) 当今中国,传统的私人理性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头脑,公共理性尚未建立起来或至少远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实际地参与到了现代社会的各类竞争中,但他们并没有把这些竞争本质地理解为公共事业,而只是把它当作私人事业来看待。 公共事业与私人事业之不同之处就在于:公共事业所要成就的是公共利益;私人事业所要成就的是身家利益。所谓公共利益,在一个民族范围内就是民族利益,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就是国家利益,在全球范围内就是人类利益。正是因为有公共利益的存在,才有竞争的客观必要。现代社会的竞争,它的意义是在于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来使公共利益最大化。所谓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来说,就是意味着这个民族或这个国家能够获得又快又好的发展,以便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自立地位或优越地位;而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国际竞争只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如果没有公共利益的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有竞争,也决不是自觉地按照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来进行,而只会是无序而黑暗的混战,这种混战最终必然导致一切私人利益全部丧失,从而招致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毁灭。 现代公共理性就是基于对无序而黑暗的混战势必导致人人自危和人人朝不保夕的可能性的认识,从而要求建立公共国家(即共和国)来保障每个人的利益,而维系公共国家存在的政治基础就是民主,民主的政治本质就是把国家理解为公共国家的公共理性,以及这种公共理性在现实政治实践中的表现形式通过反映多数公民意愿的民选来产生政府。 现代民主国家之所以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越地位而成为所谓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政府是通过反映多数公民意愿的民选产生出来的,这样的民主政府相对非民主政府来说,是能够使其国民的公共利益即其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政府;反之,后者则不能使其国家利益最大化,虽然它可能使其国家中极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中国现代史上国民党政府之所以会垮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非民主政府,它只是使极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了四大家族,而与此同时却使国民的公共利益即国家利益日益缩小,由此最终导致人民起来推翻了蒋家王朝。 当今中国,由于改革开放,政府越来越民主,所以国家也越来越昌盛,其昌盛的表现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与其原来相比过得越来越好,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造成这一事实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政府的日益民主化。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尚待进一步加强,因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似乎还在进一步扩大。这种两极分化扩大化的趋势,是意味着中国国民的公共利益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亦即意味着中国国家利益有日益缩小的趋势,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发展趋势,因为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有可能导致中国重蹈旧中国蒋家王朝的覆辙。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强,有待于全体国民公共理性的建立和完善。为此,有必要在全体国民中开展一场关于公共理性的启蒙运动,特别是要进行关于公共国家和公共规则的教育,使全体国民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参与其间的一切竞争都是公共事业,其宗旨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大化,只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大化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反之,国家利益的缩小则会损害每个公民的利益,倘若缩小到一定程度,更可能导致一切公民利益都丧失殆尽即使牛如旧中国显赫一时的四大家族,也照样要被人民赶到一个角落里去过其苟且偷生的没落生活。
个人分类: 人文之思|3870 次阅读|5 个评论
没有限制,就没有竞争
wangdh 2008-11-5 12:12
没有限制,就没有竞争 ( 王德华 2008.11.5) 记得在研究生院讲授《动物生态学》课程的时候,讲述动物的生存策略时,经常给学生讲的一句洋话是: No Limitation, No Competition (没有限制,就没有竞争)。 动物(生物)一生有两件大事:活着( Survival )和繁殖 (Reproduction) 。活着的目的是将基因传下去,保持家丁兴旺。因此生物界归根结底似乎就是:繁殖。 为了活着,为了繁殖,各种动(生)物面对大自然的(选择)压力,各显神通,百花齐放。如生活方式: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海陆双栖的;活动节律:有光天化日之下耀武扬威的,有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生活环境:有在草原上驰骋的,有在沙漠中煎熬的;食性:有花天酒地不吃素的,有粗茶淡饭的素食者;组织:有群体作战的,有单刀匹马闯江湖的; 家庭:有三宫六妾(一夫多妻)的,有水性杨花(一妻多夫)的,也有忠贞不渝(一夫一妻)的 动物界的丰富多彩,造成了今天的动物多样性。生物学大师达尔文告诉我们:生物界的今天是自然选择 (natural selection) 的结果,生物界的昨天是一曲曲自然选择的悲歌。自然选择中,性选择 (sexual selection) 又是一个重中之重。性,在生物界不回避,不隐讳,不躲躲闪闪,总是坦坦荡荡。传种接代,天经地义。生物竞争的历史,可否就是性的历史?物竞天泽,优胜劣汰,胜者为王败者寇。自然界中无弱者。生物界不相信眼泪。谁相信鳄鱼的眼泪?那你就认命吧。 活着,自然需要资源。衣食住行,哪样不是资源?这才是生物的根本利益。家族延续,配偶选择,繁殖后代,需要资源。没有配偶(有性生殖),如何延续香火?没有资源,又如何获(赢)得配偶?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万物共享一个地球。空间有限,资源有限。因此,(自然界)竞争不可避免。弱肉强食,太残忍,但确是自然选择。恶性竞争,你死我活,既不可取,也不和谐。适当的竞争有利于自然界的和谐,有利于自然界的平衡,有利于自然界的良性发展。自然界没有大锅饭。笨鸟先飞,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每种生物都有绝招。每个物种都可以卡着腰说:小样,没有两把刷子,敢在江湖上混? 资源一定是有限的!没有限制,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谈何和谐?没有和谐,如何持续? 自然界的道理,我们是不是都很明白?要知道,我们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员,也是生物界的一员。当然,人类具有社会性和生物性双重特点。这一点也不能忽视。 现代 人的生物分类地位 : 哺乳纲 (Mammalia) 、 灵长目 (Primates) 、 人科 (Hominidae) 、 人亚科 (Homininae) 、 人属 ( Homo ) 、 现代人 ( Homo sapiens ) 。 (王德华 2008.11.5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7994 次阅读|14 个评论
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博弈
newniu 2008-10-18 12:25
昨天一起讨论的时间,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始, 我们讨论到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博弈问题。由于Internet发展,每个国家都会出现多个不同的运营者,比如CERNET,科技网,网通,电信等等吧。那么我们会考虑一个问题:一个数据包从上海到北京,它将会走哪条线路?假设数据包源地址是电信的,目的地是北京某大学的。显然,CERNET希望电信把数据包传到北京,然后再交给它。同样,电信一看目的地是到CERNET,自然希望直接在上海交给CERNET,让它们自己传到北京。 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我想在国外也同样如此。在这里,出现了运营商的博弈问题。由于路由器一般不关注源地址,CERNET把出国流量的数据包交给科技网,科技网也会照传输不误。显然,CERNET就会占科技网的便宜。那么科技网反过来要用策略,防止这种现象出现。 以上只是例子,并不是实际情况。不过的确从技术上可行,网络运营商应该怎么样博弈?似乎很少有人听到,也许早就有了,只是密而不宣。
个人分类: 三句不离本行|2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类企业文化咋能这样呢?
陈龙珠 2008-8-7 13:07
两周前,李小文先生在其博文中( 大学生:八个韩信? ),转载了媒体新闻某制药公司打工致富的老板搞入职培训,鼓励8名(含一女)大学生在自己及其他求职者面前,彼此钻胯钻来钻去。 http://news.qq.com/a/20080714/000117.htm ,并呼吁 士可杀、不可辱 。 今日新浪网转载新闻公司组织拼酒致1名刚毕业新员工死亡( http://news.sina.com.cn/s/2008-08-07/031716074831.shtml )中写道,某公司领导让这些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拼酒,一名男性大学生一口气连喝了10杯2两装的白酒,当场倒地,另有10多名应届毕业生也陆续在酒后出现呕吐、昏迷等症状。有公司员工称我们集团总是强调竞争, 强调PK,要不是这样,这孩子也不会死。 由于现在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已不如从前,还不知道此事是真是假? 虽然在校期间,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我们对自己的学生也提醒过要重视多才多艺和拼搏精神的培养,但对他们到社会后将面对诸如上述就业、发展的恶劣环境还是估计不足的。真为自己熟悉的本科毕业生和指导毕业的研究生们的生活担心啊,在此衷心地为他们能遇到一个好的领导和工作群体祈祷! 在呼吁年轻人面对就业困境和竞争压力时保持必要的理性、自尊、自强的同时,整个社会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否更应该努力为他们营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呢?!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3246 次阅读|3 个评论
李杨反目的启示
jlpemail 2008-2-28 15:37
两位诺奖得主,从合作伙伴到反目,其结局是令人痛心的。 依照两位大师的实力,假如他们继续合作的话,也许有机会再次获取物理学诺奖的。近半个世纪过后,再去追究原因,追究谁的责任比例高已经意义不大,这有些类似于更早些时候的鲁迅兄弟的反目。见解、性格等因素导致的弟兄或者伙伴的疏远、分离或者反目造成的伤害是双方的。 人是讲交情的,尤其是是国人,对于交情、感情的看重,有时候使他们误入歧途,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的事情,这样几乎亲痛仇快的事情,无法避免,应该与人性的某种弱点有关。 他们的裂痕,也许出现在合作期间的某次不愉快;也许那些不愉快起初与研究本身无关。有的合作伙伴关系融洽,起初不是由于观点的一致或者互补;而是互相认可对方、欣赏对方的为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竞争对手可以成为好朋友;反之亦然。但是,即使是竞争对手,私人关系也不一定僵硬,不一定要反目。具有高质量的竞争对手,是一种福气,那样才有意思。不然,与不同档次的人员竞争,赢了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从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上,都不难找到相应的例子。有终生友谊之树常青如马、恩的,有患难时合作、享福时分手的;也不乏早期合作,中年分道扬镳的半截朋友。同样,一个人与某种期刊的合作,也似乎有某种因素在起作用。也有分、合之别。这种关系,类似于朋友关系,有缘分深浅、长久的差异。 合作的确出效益。但是,强扭的瓜不甜。如果两个合作伙伴的蜜月期已过,并且出现了不得不分离的症状,再强调合作意义不大;而,假如原来的合作双方,都觉得合作下去不是好事情的话,这样的合作就是互相折磨了,是互相伤害了。这样的时候,还是顺从自然,各自走路为好。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488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