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7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水力发电学报》2016年 35卷 7期 目录
shangsh 2016-7-23 13:33
期刊网址: http://www.slfdxb.com/ 2016 年 35 卷 7 期 刊出日期: 2016-07-25 特约文章:高土石坝抗震安全评价与抗震措施研究进展 孔宪京,邹德高,刘京茂 DOI: 10.11660/slfdxb.20160701 2016 Vol. 35 (7): 1-14 ( 29 ) HTML (1 KB) PDF (1585 KB) ( 34 ) 不同间断比尺下微波诱发岩石损伤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唐阳,徐国宾,孙丽莹,徐霖玉,杜晨曲 DOI: 10.11660/slfdxb.20160702 2016 Vol. 35 (7): 15-22 ( 4 ) HTML (1 KB) PDF (1386 KB) ( 7 ) 基于数值降雨预报信息的梯级水库群发电优化调度 徐炜,彭勇 DOI: 10.11660/slfdxb.20160703 2016 Vol. 35 (7): 23-33 ( 4 ) HTML (1 KB) PDF (598 KB) ( 9 ) 基于变化范围法的汉江中游水文情势变化规律分析 张飒,班璇,黄强,刘登峰 DOI: 10.11660/slfdxb.20160704 2016 Vol. 35 (7): 34-43 ( 10 ) HTML (1 KB) PDF (2315 KB) ( 5 ) 广东省主要河流最低通航水位变异分析 徐强强,谢平,李培月,吴子怡,赵江艳 DOI: 10.11660/slfdxb.20160705 2016 Vol. 35 (7): 44-54 ( 3 ) HTML (1 KB) PDF (973 KB) ( 3 )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北洛河径流的影响 张连鹏,刘登峰,张鸿雪,黄强,孟宪萌 DOI: 10.11660/slfdxb.20160706 2016 Vol. 35 (7): 55-66 ( 3 ) HTML (1 KB) PDF (965 KB) ( 8 ) 基于量纲分析的滴灌管水头损失预测模型 丁法龙,王文娥,胡笑涛 DOI: 10.11660/slfdxb.20160707 2016 Vol. 35 (7): 67-74 ( 6 ) HTML (1 KB) PDF (1035 KB) ( 3 ) 抽水蓄能电站中淡水壳菜生物污损及防治 徐梦珍,李威,于丹丹,强杰,胡志平,姚国友 DOI: 10.11660/slfdxb.20160708 2016 Vol. 35 (7): 75-83 ( 3 ) HTML (1 KB) PDF (2021 KB) ( 8 ) 曝气池曝气管布置方式对流速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刘玉玲,白戈,邵世鹏,魏文礼 DOI: 10.11660/slfdxb.20160709 2016 Vol. 35 (7): 84-90 ( 3 ) HTML (1 KB) PDF (848 KB) ( 4 ) 回流孔对外混式自吸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 牟介刚,吴振兴,周佩剑,吴登昊,谷云庆,郑水华 DOI: 10.11660/slfdxb.20160710 2016 Vol. 35 (7): 91-98 ( 3 ) HTML (1 KB) PDF (3288 KB) ( 2 ) 间歇性波浪能发电系统恒功率控制实验研究 宋瑞银,李越,陈俊华,林躜,程少科 DOI: 10.11660/slfdxb.20160711 2016 Vol. 35 (7): 99-105 ( 3 ) HTML (1 KB) PDF (1076 KB) ( 3 ) 多工况下混流泵叶轮非定常空化特性分析 李景悦,赖喜德,朱李,赵玺,罗丽 DOI: 10.11660/slfdxb.20160712 2016 Vol. 35 (7): 106-111 ( 2 ) HTML (1 KB) PDF (1077 KB) ( 8 ) 超高掺量粉煤灰大坝混凝土早龄期抗裂性研究 赵志方,李超,张振宇,王卫仑,周厚贵 DOI: 10.11660/slfdxb.20160713 2016 Vol. 35 (7): 112-119 ( 6 ) HTML (1 KB) PDF (546 KB) ( 8 ) 浮子式波浪能转换器运行特性的试验研究 杨岑,张永良 DOI: 10.11660/slfdxb.20160714 2016 Vol. 35 (7): 120-126 ( 7 ) HTML (1 KB) PDF (671 KB) ( 6 )
个人分类: 《水力发电学报》|4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如何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广
kejidaobao 2010-4-15 08:47
文/刘艳华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走向职场栏目 早行的智者薇 2009年,新员工招聘的一次面试中,最后进来的是一位女研究生,梳着马尾辫,很精神的样子。她一落座,几位考官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出于性别比例的考虑,说好不进女生了的呀,递上自己的简历后女生微笑着开了口各位考官好,我不是应届毕业生,但我的专业与招聘岗位非常对口,我想贵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应该很缺人手,我这阶段的课程很少,可以来免费实习。几乎所有考官都对女生提起了兴趣,你怎么想用这样的方式找实习机会呢?一名考官问她,我想,如果能在应聘者中争取到实习机会,对我来说就是很大的收获,这个过程我已经学到了很多。女生的声音不大但很自信。接下来,她在单位实习了近半年的时间,工作表现如她面试时给大家的印象一样用心、踏实。 这不是故事而是一个真实事件。主人公叫薇,工科院校研究生,毕业当年其他同学还在招聘会上拼杀时,她已在办公室成为我同事。事实上,当年的考官们不仅给了她一个实习机会,一年后还给了她一份正式工作。工科、女生、京外生源,哪个都没能成为薇最终签约的障碍。提起那段面试经历,她坦言:我只是比别的同学早一些争取到展示自己优势的时间和空间。薇以巧取胜,赢在了职业发展的起点。 逆城市化的先锋宇 地理学有个专业术语叫逆城市化,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诸如生活节奏快、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与压力出现时,会出现城市人口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领域有些大学生经过理性思考,城市情结由浓渐淡,将择业目光转向中小城市或郊区农村,也有着很浓的逆城市化味道。宇则是研究生就业领域逆城市化的先锋之一。 宇原是北漂一簇,专科毕业后,在北京一家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做起,摸爬滚打几年后,工作原本做得有声有色。但审视自己的未来发展,觉得在专业知识上急需提高,于是下决心考研,按当初的想法,借考研同时也可以圆自己大城市落地生根的梦想。2010年宇要毕业了,用他的话说:基层吃苦的经历让我尝到了甜头。他给自己设定的职业发展路线是先走专业技术后转向管理。最终,他在留北京高校任教和去一中小城市房地产企业做项目管理两个选择中,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后者。用他的话说:别让户口成为绊住未来的绳索。留在大城市除了户口光鲜外,还会带给我们压力,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等都意味着不停地奋斗。你做好了为后代做炮灰的准备?而去中小城市却可以给我一个广阔的空间,不仅可以生存还可以生活。 从上面两位研究生身上我们读出了智慧,在别人面临就业难,甚至有人抱怨研究生还不如农民工好找工作的时候,他们两位亲手为自己开辟了风景无限的大路,并且从容出发。 2010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去年的基础上扩招5%,博士生扩招2.5%。对于大学生这实在是个利好消息,于是更多的莘莘学子们为了更好地就业,不约而同地向考研的大路狂奔。但在2010年3月11日山东人才市场举办的应届毕业生综合招聘会上,出现了一个怪现象,100多家企业没有一家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学历。也就意味着,企业用人日趋理性,研究生学历不再是必备入职门槛。研究生将和本科生、专科生一样面临着就业问题,有时就业率甚至稍低于本科生、专科生,出现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现象。 研究生们怎样才能开辟自己的阳关大道呢?上面案例给我们很好的启示,面对未来研究生们不防做四有新人,可以使自己的发展大路越走越宽广。 1. 考研有自己的理由 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参加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数达140万,又创历史新高。大学生考研会因为各种理由,如期待在专业上、学术上有所建树、逃避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未来增加筹码亦或是应对企业的人才高消费被考研。但诸多理由中哪一条能做为自己考研的支点呢,这将成为积极心态的原点。 2. 读研有自己的规划 研究生,顾名思义即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一般而言研究生培养方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意在培养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受教育者,为社会的应用型岗位提供人才,而针对应用型的人才,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另一类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是以研究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重在学术能力的培养。每个读研的学生一定要给自己合理定位,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读研的方向,正视自己与方向的差距,查漏补缺,一步一步向自己的目标迈近。 3. 选择有自己的特点 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即使没能有正式工作留下,也要做漂、作蚁。现如今,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就像上面案例中的宇样摆脱大城市光环的束缚,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对于未来发展起点的选择很多研究生也开始多维度思考,地域、单位、待遇、机会、自我实现、生活成本等,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起点。 4. 处事有平和的心态 如今能力才是硬道理,走向社会的时候,研究生、本科生同台竞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是一场人品、知识、能力、智商、情商的综合竞争,不因工作早晚,是否读研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是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能,但这种能量往往需要通过具体事情体现。因此,每位研究生都应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抱怨。 ( 责任编辑 朱宇 )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2236 次阅读|1 个评论
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的参与和申请
kejidaobao 2010-4-15 08:44
文/张 琰,杨凌春,廖日坤,周 辉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科技基金漫谈栏目 欧盟科研框架计划(European Union's Framework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官方科技计划之一,是由欧盟委员会发起、欧盟成员国广泛参与的重大科技合作计划。该计划除对欧盟成员开放外,还倡导世界范围内的多领域合作,已逐步成为内容丰富的全球性科技合作与开发的计划之一,其研究以国际前沿和竞争性科技难点为主要内容,具有高水平、大领域、强资助、广参与等鲜明特点 。 自1998年我国与欧盟签订《中欧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以来,欧盟框架项目逐步对我国科研人员开放。我国的独立法人单位从第五框架计划(FP5)开始正式参与框架项目的申请。在第六框架计划中的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中国参与的项目数量已超过美国和俄罗斯,在参与欧盟框架计划项目的第三国(即欧盟成员国以外的国家)中居于首位 。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20072013)于2007年正式启动,涉及合作研究(Cooperation)、前沿探索(Ideas)、人力资源(People)和研究能力建设(Capacities)4个部分。合作研究中列出了10大主题领域(thematic priorities),占第七框架计划540亿欧元总预算的2/3,分别是:健康、食品农业和渔业生物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纳米科学技术与材料和新制造技术、能源、环境、运输、社会经济科学和人文科学、安全、空间科学。 1 可参与的项目 第七框架计划中的大部分专项计划,中方科研工作者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参与。该计划除在合作研究中的10个主题领域向第三国开放外,每个主题领域中还专门设有国际合作专项,并通过研究能力建设计划进行支持 。我方研究人员作为国际参与者与欧盟成员的参与条件基本相同,但我方只能作为合作伙伴不能作为项目负责人,且项目中至少要有两个欧方合作伙伴。申请项目时,来自我方不同省份的不同机构可以作为欧盟项目中两个不同的参与成员。 2 参与方法 欧盟框架计划项目的申请程序和经费管理规则相对复杂,是参与框架计划的科研人员经常抱怨的对象。第七框架计划专门就此进行了改进,简化申请程序的同时改进了经费管理规则,从而方便研究人员参与,使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项目管理和实施过程中。 一般的申请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与欧方伙伴的已有联系或通过Cordis网站(欧共体研发信息服务网)上提供的合作伙伴搜索工具,以及通过欧盟在我国的国家联络点(中国-欧盟科技合作促进办公室)帮助找寻对应合作伙伴。本栏目系列文章 中也有较详细的描述。 2) 及时准确了解项目申报信息。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在其官方网站每年都会提前发布下一年度的年度工作计划(Work Programme),并且欧委会会定期发布项目申请招标,招标一般一年1~3次,申报期有2~3个月。申请人员可以在招标公告中找到参与项目的类型。项目类型主要分为合作项目(Collaborative限research Projects,CP)、优秀网络(Network of Excellent,NoE)、协调与支持行动(Coordination and Support Actions,CSA)、科研人员培训和职业发展行动支持项目,以及针对中小企业的前沿研究支持项目(ERC)等。 3) 按照指南准备申请书。申请书撰写过程中要保持与项目总负责协调人之间的联络,使申请书与整个申请团队的总体目标一致并与其他参与者的材料互补。欧委会在评判项目申请书时主要考虑项目申请书的科技质量(内容、目标、工作计划)、执行过程描述(管理组织过程、整体协调、整合资源)、是否利于科研成果广布以及伦理问题等是否达到欧盟要求。我方人员在申请项目时还应注意与外方的合作是否涉及限制性信息,如有涉及应在申请项目之前报送我国科技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审批后再展开合作申请。 4) 及时递交项目申请书。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在2007年启用了电子预案提交系统(Electronic Proposal Submission System,EPSS),项目申请可以在线完成。申请者一定要在项目申请截止日前递交项目申请,一旦错过递交时限,就不能参与评审。项目申请书可以多次修改,以最终递交版本为准,我方参与者一定要督促欧方负责人尽早递交申请。 5) 评议后签署协议并执行项目。经过约6~8个月的评审项目获批后,项目总协调人就可与欧委会签订项目协议。随后协调人再与项目参与成员间分别签署团队协议后就可开始执行项目。 3 申请建议 1) 项目参加单位指定专人负责欧盟框架项目管理,就指南发布、管理政策及项目执行提供服务,保证本单位项目的一致性,减少科研人员参与项目的管理,提高其参与项目执行的积极性; 2) 加强项目申请和执行过程中有关法律文件、财务文件以及技术文件的管理,保证项目执行顺利; 3) 督促项目执行人与项目协调人加强沟通与往来,及时交流项目执行情况,并按照欧盟项目的要求注意保存相关文件及财务凭证,为后续审计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European Commission. FP7 in brief: How to Get Involved in the EU 7th Framework Programme for Research . 2007. http://ec.europa.eu/research/fp7/pdf/fp7-inbrief_en.pdf .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中国参与欧盟第五、第六框架计划情况调查课题组. 中国参与欧盟第五、第六框架计划情况调查报告 . 2009. 中国-欧盟科技合作促进办公室. 参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简明指南 . 2009. 廖日坤, 张琰, 杨凌春, 周辉. 拓展国际科研合作的途径 . 科技导报, 2010, 28(2): 126. ( 责任编辑 齐志红 )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基金漫谈|2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第7期科学共同体介绍
kejidaobao 2010-4-15 08:3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科学共同体介绍栏目 为稳定地支持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造就一批进入国际科学前沿的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0年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用以资助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采取由部门推荐的方式产生候选群体,负责推荐群体的部门是: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不同于一般的研究项目,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才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模式既发挥了群体各自的优势也突出了群体的研究特色,为研究团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促进了学科交叉,加强了凝聚力,稳定了队伍,推动了群体成员之间交流与融合,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截至2008年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批准资助创新研究群体197个,资助总经费超过12亿元。这197个研究群体中,93个来自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单位,占总数的47.2%;88个来自教育部所属高等院校,占总数的44.67%;7个来自解放军系统的研究单位;9个来自其他部委所属研究单位。创新群体的学科分布情况为:数理28个、化学28个、生命46个、地球28个、工程与材料31个、信息28个、管理8个。从地理分布上看,这些群体分布在我国19个省市,其中北京最多,共有88个,占总数的44.67%;接下来是上海,共有29个;西部地区18个,占总数的9.14%。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获资助时的平均年龄45.6岁,其中175人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占总数的88.83%。与此同时,共有26位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0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计划资助群体30个,资助经费500万元/项(数学和管理科学350万元/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实行滚动支持,即3+3+3,目前最长可连续资助3个项目周期即9年,后两年项目周期资助强度均为450万元/项,以鼓励创新研究群体敢于从事较强的探索性研究。 ( 责任编辑 朱崇开(实习生),杨书卷 )
个人分类: 科技导报社简介|1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35)
kejidaobao 2010-4-15 08:34
如何引用别人的论著(三) 文/冯长根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书评栏目 上文 我们在谈论如何发现一篇让你站在了高山之巅的上位论文,本文接着这个话题再谈如何引用别人的论著。选择论文通常意味着要仔细阅读摘要或概要,这里恰恰是告诉你该论文研究什么、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的地方。顺便说一下,重视写好摘要是重要的,每年大量本科生在做毕业论文查阅文献时,阅读得最多的事实上是一篇论文的摘要,即你的摘要会影响许多本科学生的研究质量。读过摘要后,导言的最后一段应该会说明论文的意图是什么,同时,讨论到最后应该会给出结论只要是一篇好论文。记住,重要的学术论文不应该只出现在导言中,它们更应该出现在讨论之中。出现在导言中,说明这是一篇经挑剔被作者(通常是不同论文的许多作者)评价为里程碑、基础、标志性的论文,然而,引文出现在讨论之中,它就具有了有生命力的性质。如此,你论文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清晰的表格和图形,加上恰当的图例,能够揭示出与结果相关的所有内容。阅读这样的论文,不仅能使你获得有关最新研究的重要信息,而且会有助于你明白如何撰写并提交一篇好的论文。同时,这样的论文人们也乐于在自己的论文中加以引用,这里的潜规则是引用这样的好论文使人感到光彩。对科技论文以及非科技论文进行广泛的阅读是提高你的写作水平的最佳途径之一,你还会因此积累相当丰富的文献引用的经验。当然,也不要对你所读到的一切都信以为真。即使是优秀杂志上刊登的论文,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在将来被证明是错的,或其中的某一部分是错的。我记得导师和我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就是指出了相当一些论文上数据的错误。这还是我博士研究的第一篇论文。 我在前面 谈到过综述文章。一些综述,特别是刊登在顶尖杂志上由某个研究领域带头人所写的综述,会对该学科提供一个带有判断性的概括。其中的被引用学术论文是在作者精心积累的文献资料中择优挑选的,在综述中又给以了准确的评论和介绍。这应该成为你在自己的学术论文中如何引用别人的著作的范例。还要记住,在你写作时,引用要适度,不能广泛地或频繁地引用它们否则说明你也许没有阅读原始文献,你被科学共同体打下的烙印是你在阅读原始文献方面很偷懒。 当你写完某篇原创的原始文献后,要抓紧补查一次最新的文献情况,看一看是否已经出现了本研究领域更新更合适你引用的文献。我的一位博士生在写完学位论文后又跑到专业图书馆去查了一次文献,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还要注意的是,一篇综述很可能是在一年以前就写好的,所以应对每一篇所引用的最新参考文献进行核对。在新的一年中,已经出现了本领域的新进展是非常可能的。在多人合作的著作中,某些章节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声名狼藉的,因为往往会有合作者拖延到截止日期后几个月才交稿,这就影响了整本书的进度。虽然你应该阅读本领域所有的、至少是大多数的出版物,但你不可能全部加以引用,选择是非常关键的。你也肯定不会是第一个遇到这个问题的人,你手上重要参考文献的每一位作者都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从中得到你的做法。如果有太多的论文需要引用,你在论文中不妨这样说,最早由张三等人开展的研究,最近李四作了评论(综述)。重要的判断,特别是你论文中必须用到的那些结论,要有明确来源,它们通常是你正在研究的上一个成果。根据一般的经验,如果有些内容已被普遍接受并被收录在教科书中,那么你就没有必要为它注明出处。在论文的每一句话上都标上一串引文并不见得是一个好做法,你要么被人打下不会引用文献的烙印,要么就是论文的跳跃过大,以至于一句话就会关联到若干引文。 参考文献 冯长根.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34)如何引用别人的论著(二). 科技导报, 2010, 28(6): 125. 冯长根.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25)学术论文(三). 科技导报, 2009, 27(21): 125. (责任编辑 齐志红)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1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第7期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0-4-15 08:29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读者之声栏目 实验室中的十宗罪你犯过吗? 1. Filled in the lab journal ineffi-ciently. Never work with loose paper and write down clearly in a logical way. (有许多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随便捡一张废纸就信手记录数据,以至于原始的实验数据保存不当,日后麻烦非常之大。) 2. Forgot to work with replicates. Replicates will give more reliable results. (忘记设置重复实验。设置重复实验可以降低随机误差,保证实验的精确性。) 3. Took no representative samples. Be sure that you have taken representative sample. Do not forget to stir. (取样时忽略了均质、搅拌等步骤,所取样品不具有代表性,根据这样的样品得到的分析、测定结果又怎么可信?) 4. Diluted the samples not enough to be in the range of the calibration curve. Dilute your sample and never extend the calibration curve. (现代很多分析实验手段诸如紫外-可见光谱、HPLC、GC等的定量分析,都需要标准曲线,如果测定值超过了标准曲线的范围,结果的可信度就不言而喻了。) 5. Forgot to take a blank account. Never forget when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 blank into account. This can be a reagent or a sample blank. (忽略了空白实验,包括试剂和样品的空白实验。忽略空白实验往往导致实验数据值偏大或偏小。) 6. Had code problems. Code your samples and write down the meaning of the code in your lab journal. (编号不清。一定要将实验样品的编号意义清楚、有条理地记录在实验记录册上,以备后面实验结果分析之用。) 7. Did not take the sensitivity of specific compounds into account towards conditions. Be sure that you are performing the experiment at the right conditions.(有全面考虑作用条件。在进行酶的实验中,一定要考虑到酶的作用条件,避免在极端条件下进行反应。酶是很娇贵的啊。) 8. Be accurate at the wrong moment. Know when you have to work precisely and when NOT to do this. (错误的时间出手。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适时地检查自己的实验步骤。) 9. Did not evaluate other people's results directly. A direct evaluation will let you know if you performed the experiment well. If so, you can on with the next experiment, but if not you can directly perform the experiment again. (没有及时和直接地评价实验结果。直接的评价可以使你知道自己正在进行中的实验是否正确,如果正确,你可以进行下一个实验,如果不正确,你要再重做这个实验。) 10. Did not make estimations of outcomes. Most of the time you can make estimations of your results. This will make evaluation much easier and you can sometimes also left out some experiments in your planning. (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及时对已经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估计。很多时候,及时地分析和评估已有的实验结果,可以为你省去计划中的不少实验。)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食品化学实验室提供,该实验室学生 杨志翻译整理 申请基金失败的教训 作为博士一年级的学生,能参加德州仪器公司创新基金项目的申请,是我的幸运。可惜的是,虽然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的申请书还是被拒了。教训如下: 1) 写申请时对要写的内容还不明确,这实际上是对该课题的研究不够,积累不够; 2) 即使是明确了研究内容,写的时候又不知如何取舍,什么都舍不得,结果写得又臭又长,没有重点; 3) 即使有所取舍,又不懂如何浅显易懂地表达以引起对方的兴趣,自己熟悉的课题,评审者可能根本就不懂; 4) 自己觉得有价值的课题,不同的资助方态度可能截然不同。 这是个连锁效应的问题:选题不好、积累不够、不会取舍、不会表达申请资助被拒就不难理解了。 思考后,我认为应做如下改进: 1) 申请结果如何始于研究方向的选择。选了陈旧、没有意义的课题,即使写得再好,也不可能中。因此应该敏锐地抓住前沿课题,如交叉学科等较容易受到资助。另外,要研究资助方的特点,对症下药。如对于政府项目和公司项目,需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写。 2) 选好了研究方向,要进行深入研究,要有一定积累,即多看文章、多想idea、多做实验、多发paper,最好还有专利。否则,凭什么赢得竞争对手。 3) 有了好的方向,再有所积累,申请书的写作也要下功夫:申请书不是越长越好,也不是内容越多越好,而是要突出特色,要有能抓住眼球、让评审者无法舍弃的东西。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仪器中心博士生 王靖琰 ( 责任编辑 李娜 )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1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探索产生激光的新途径
kejidaobao 2010-4-14 08:41
《激光器动力学》评介 文/李儒新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书评栏目 自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概念以来,关于产生激光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一直是前沿课题和国际热点。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西奥多梅曼(Theodore H. Maiman)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结果,发明了第一台激光器,通过把红宝石棒放置在铝制圆柱体里的螺旋形闪光光源中间,利用受激发射放大原理产生一种相干光辐射,成功地使红宝石棒发射出激光束。此后,激光器逐渐成为工业、农业、航天、通信、医疗及科研等众多领域的基本仪器设备。 作为战略高技术,激光技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很多种激光器已经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但如何产生高性能、新波长的激光仍是激光研究领域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须依赖激光器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可以说,每一种新型激光的发明、发展到成熟,都离不开激光器动力学的研究成果。 在一般热平衡的状态下,能量越低的能级分布的粒子数目越多。若实现激光输出,就需打破这种平衡状态,使分布在能量较高的激光上能级的粒子数目远大于能量较低的激光下能级,这被称为上下能级的粒子数反转。只有实现了粒子数反转,才可能通过激光上下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受激辐射光放大过程,进而形成具有很好的单色性、方向性、相干性和高亮度的激光。为了实现粒子数反转,就需探索将处于基态的粒子激发到激光上能级的方式和途径。激光器动力学旨在研究在激光介质中如何通过各种反应和激发途径获得激光上下能级粒子数反转。对已有的激发器来说,激发途径越有效产生激光的能量或功率就越高;而对新的激光介质来说,找到了适当的激发途径就可获得新波长的激光输出。 《激光器动力学》以探索新激光介质的激发途径为主题,阐述了相干光选择性光泵浦、激光等离子体软X射线泵浦、飞秒激光光场感生电离泵浦、一般气体放电泵浦、射频气体放电泵浦、毛细管放电泵浦、电子束泵浦等不同激光器的动力学过程,是该领域一本较全面深入介绍气体激光器动力学的学术著作,对新型激光器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来看,该书有以下特点。 1) 以作者在新型激光介质和激光器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为实例,系统介绍了多种泵浦方式下气体激光器的动力学过程。绪论介绍了作者实现Na2第一三重态跃迁激光振荡及动力学分析的成果;在光泵浦一章的选择性光泵浦一节,介绍了获Na2 A-X跃迁激光输出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在激光等离子体软X射线(LPX)激励一节,介绍了激光等离子体辐射激励稀有气体氟化物离子准分子真空紫外辐射及动力学过程分析的理论和实验成果;在光场感生电离(OFI)及其激励的X光激光一节,分析了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激励光场感生电离获得软X射线激光和软X光波段高次谐波的机制,介绍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工作。在气体放电泵浦一章的射频气体放电泵浦一节,给出了以发展了的六温度模型为基础的调Q波导CO2激光器的动力学过程分析结果,介绍了根据动力学分析,设计和研制成功的Z折叠不等长双通道共电极高被动稳频的波导CO2激光器件。在毛细管放电泵浦X光激光一节,介绍了首次提出的激光产生前等离子体可能存在多次箍缩过程,并给出了理论模拟结果;介绍了采用辅助气体提高了激光输出能量,并进行了动力学过程分析;描述了消除Blumlein传输线固有前置脉冲从而成功获得软X射线激光的实验装置,以及于国际上第五个实现毛细管放电软X射线激光输出,输出能量居国际前列的研究成果。在电子束泵浦一章,介绍了电子束激励氩离子准分子动力学分析结果及实现激光振荡的实验成果。所述成果创新性强,对探索新型的激光介质、选择最佳的泵浦方式及提高激光输出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本书能对相关泵浦方式下激光器动力学有较全面的了解,可更好地理解激光器动力学在实际研究中的运用。其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当前气体激光研究的国际前沿,对开拓读者的视野有很大帮助。 2) 以泵浦方式为线索,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介绍了若干泵浦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本书以泵浦方式为主线,介绍了在光泵浦、放电泵浦和电子束泵浦下,激光介质中通过各种反应和途径获得激光上能级粒子数布居的机制。不同泵浦方式的激光器研究,其动力学的方法和过程明显不同,因此本书涉及诸多领域的知识内容,如光泵浦一章,涉及分子光谱、等离子体物理、强场物理、激光原理、X射线激光等方面的知识;气体放电和电子束泵浦两章,涉及等离子体物理、原子物理、激光原理、气体放电、高功率脉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本书对激光器动力学、新型气体激光介质、软X射线激光、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分子光谱、高功率脉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3) 条理清晰,可读性强。介绍了气体激光介质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泵浦方式,根据泵浦方式不同划分章节内容,条理清晰,便于理解。对于所涉及的诸多领域,分别在各节对其基础知识、理论研究、实验结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归纳。对作者科研成果的描述中,配有大量理论和实验数据图表,有利于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总体看来,中国新型激光介质的技术探索和科学研究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差距。要在激光研究方面赶超国际水平,激光器动力学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 责任编辑 陈广仁 )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1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导师
kejidaobao 2010-4-14 08:37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科技工作者建议栏目 文/贾 伟 我的博士导师分别是Gary Ehrhardt,Alan Ketring和Silvia Jurisson。之所以有三位导师,里面有点特殊原因。开始在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读博士时只有Silvia是我的导师,但一个学期以后我决定离开她的实验室,到密苏里大学核子研究中心(MURR)担任医用同位素和放射药物生产部门的主管。当时在众多的申请者中被选中,担当一个技术部门的管理工作,对我这个二十几岁刚硕士毕业的外国人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难得的机会。当时跟Silvia请辞时,她很惊讶,也颇为失望,但她还是帮我认真分析了形势,建议我不要放弃学生身份,可以每学期注册3个学分,做她的半日制研究生,至于博士课题可以结合全日制工作岗位上的具体项目重新定,她建议由MURR的放射药物研究组的两位Senior ScientistsAlan(也是Silvia的师兄)和Gary共同担任我的导师指导我。我觉得这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便遵照执行了,于是乎就一口气跟了三个导师,被三驾马车拖着的感觉是很过瘾的! 三位导师中Silvia最年轻,但人比较严肃,说话从不绕弯,也不留情面。当时她刚从做了5年科研的Bristol-Myers Squibb到大学任Assistant Professor,做事带着工业界雷厉风行的劲头,因此我和她的另外两个弟子心中有点惧怕这位导师,我常借工作较忙之故不到Silvia的办公室请示汇报,估计躲过了不少批评。这次在Silvia的办公室谈了一个小时,是我们师生之间最长的一次交谈。十几年没见面,老师变了很多话比以前多了,笑容也多了。但不变的还是师生关系,她一个劲地跟我讲如何给本科生上大课、如何调动课堂上的注意力、如何出考卷,还翻出一堆考卷现身说法全然不顾她面前的学生也已当了多年老师这样一个事实。坐在导师对面,享受着重新当一回学生的滋味有老师指导的感觉真好! 当年Silvia的几拨学生中,估计我是令她难以定位的学生。因为我跟另两位导师在工作上是同事,平起平坐(我管理的实验室和人员的规模比他们更大一些),平时私交又很好,在一起时勾肩搭背,嘻嘻哈哈,相当欠缺师道尊严。Silvia对师兄Alan和比她大半辈儿的Gary非常尊敬,如此一来我们之间就像转圈子:我一见Silvia就诚惶诚恐,Silvia一见我的另两位导师又毕恭毕敬,而这两位导师对我又是百依百顺,多么别致的师生关系! Gary是整个MURR甚至是整所大学里水平最高的核化学家,在科研上极具天赋,但他更像个老顽童,酷爱摄影和做航空模型,科研和生活都是发散式思维。他和我办公室相邻,经常不管我有多忙,会突然跑来跟我大讲某个摄影作品的技术参数或者新的飞机模型材料的性能,当然我也会在他讲得心满意足之际及时提醒他的本职工作是什么,他会如梦方醒般转身回去干活。他有极高的智商但情商稍显不足,常为一些小事气得一蹶不振,生活上也缺乏条理,我这个做弟子的便负起开导甚至是督导他的责任,所以我们是互相指导的关系。他对学生很爱护,对我就宠得更多一些。 三位导师中和我关系最密切的是Alan,他比较有全局观,常能对我的工作和人生提供建议,不过他也常来借鉴我这个弟子的东方式思维,工作上遇到棘手的问题,他会把他知道的信息摆出来,让我帮着出谋划策。尽管我和他不是一个部门,但他的很多工作都是我帮着做的,甚至重要的文件和信函有不少是我直接起草的,他后来能当上MURR的主任,管理拥有150多人的研究中心,我这个做弟子的也是有一点功劳的。这次做报告,生化系特意让Alan介绍演讲嘉宾,他少有地穿起了西装,系着当年我送给他的领带,用了十分钟时间介绍了我当年工作中的丰功伟绩几乎就像念悼词一样详细。当然让我最稀罕的还是他最后那句话下面我请贾伟教授,也是我最好的学生、最优秀的同事、我的亲密朋友,来给大家present。 很多年前我曾经讨教过Gary,问他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老师。他的回答很简单,能让学生既尊敬又喜欢就行了!话说得简单,却不容易做到,我至今还没做到这一点。当年的Silvia我很尊敬,但不够亲近;而Gary和Alan很让我喜欢,却没尊敬起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发觉Silvia多了一份亲和,同时也发觉我对Gary和Alan的喜爱尤甚从前,不知不觉这份厚重的师生感情已经产生出一种尊敬。 我这三位导师也许都算不上顶级科学家,也不是什么大师,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品质爱学生,他们竭尽全力地指导我们、爱护我们、提携我们。他们还有一个共性情商都不高,不太擅长政治和社交,大家淡泊功名,正道直行,潜心做学问。人生也许就是应该这样来走的,既然选择了带学生做学问,就应该多一份质朴和宽厚,少一些锱铢必较、急功近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导师们都是得道之人,他们走的是一个做学者的应有之道!不过,像他们这样的人在中国的高校只怕很难生存,因为国内校园里恰恰寂寞的是道,而兴盛的是术! 如果说在国内工作的岁月中我是困惑的,现在回到美国的高校一切又重新清晰。导师们在前,就是一种永远的烛照! ( 责任编辑 李娜 )
个人分类: 栏目:科学博客|1518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政协提案谈科技馆的发展
kejidaobao 2010-4-14 08:34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科技纵横捭阖栏目 文/李 飞 科技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科普基础设施。科技馆的存在是现代文明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从1958年开始筹建的中央科学馆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茅以升和钱学森等一批老科学家再次提出建设中国科技馆,从1979年国家计委批准兴建中国科技馆到1984年邓小平题写馆名后破土动工,从1988年中国科技馆开馆到2008年新馆建成开放,中国科技馆的建设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0年,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国科技馆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批的科普场馆投入建设,同时众多现有科普场馆得到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和更新改造。 然而,我国科技馆的建设依然存在着问题。在今年两会的政协小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徐延豪委员针对当前科技馆发展的现状指出,尽管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科技馆的运营水平已经与国外的先进水平拉齐,但是很多中西部城市还没有科技馆。徐馆长表示:在这方面,目前我们正在向覆盖100万以上常驻人口的地级市的目标努力,争取在各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之内实现这一目标。 覆盖100万以上常驻人口的地级市这样的目标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出的。2006年2月6日国务院颁布的这份《纲要》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有条件的市(地)和县(市、区)可建设科技馆等专门科普场馆;在一些市(州、盟和县)配备科普大逢车,以'流动科技馆'的形式为城乡社区、学校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提供科普服务。 实际上,早在1979年就有政协委员提出科技馆要建设到区县。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来曾兼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的陶亨咸委员,与周立三、胡克实、陶鼎来等21位科学家联名提出第631号提案(中国科学院档案79-2-58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631号提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地兴建各种类型的科学技术馆案 。提案指出了当时我国的科技馆建设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给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一些领导部门,对于我国的这种极其落后的状态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还认为只有在生产发展后有余力时才能搞一点,而不知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不千方百计地提高人的科技水平,将会给我国的生产建设事业造成极大损失。 对于科技馆建设的重要性,提案指出:这是一项百年大计,在这方面花点钱,绝不比办一个工厂、一所学校或一个研究机构所起的作用小。它将关系到整个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关系到我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否则,将会拉大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陶亨咸等政协委员早已认识到了科技馆的建设与我国科技发展的关联性。这无疑是一种高瞻远瞩的见识。 陶亨咸等委员最后给出了两点建议。其一是建议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中国科协抓紧筹建北京的中国科技馆。同时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兰州、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等有条件的大城市也应筹建一座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科技馆,也可利用闲置的纪念馆、展览馆改建为科技馆。其二是建议各省、市、自治区立即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县(区),拨给相当于办一所完全小学的经费和力量(约十万元、十几个人),因陋就简地迅速兴办一批小型科技馆,使之既是各地科技团体开展科普活动的阵地,在当前中小学和其他学习组织普遍缺乏实验设备而又难于在短期内解决的情况下,也是提高学生、徒工和理工科教师水平的重要学习场所。 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馆已深入人心,到科技馆参观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观众数量较为稳定。美国现有各类博物馆2400多座,其中科技馆数量约达200所,每年平均5个美国人中就有3人参观过博物馆。日本就其国土面积而言,科技馆的密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根据2005年调查,我国有260多座科技馆,拥有常设展览和展品只有50多座,符合科技馆建设标准的,全国只有30座。从科技馆、博物馆的数量和人口总数的比例看,大陆地区仅相当于美国的1/12、英国的1/9、日本的1/24。相比之下,我国科技馆还远未深入人心,观众量很不稳定。我国人口很多,但参观科技馆的比重还很小。 在本次两会上,王庭大委员提到了科学家被青少年冷落。王庭大委员在一个城市的两所中学、两所小学的学生中进行的理想职业调查中发现,在9个可选择的职业中,科学家竟排在第七,紧随其后的是农民、工人。这样的结果让王庭大哽咽无语。科学家是最重要的人才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科技馆是加强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公众增强对科学的兴趣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科技馆向让青少年宣传科学知识、宣传科学家的事迹、科学家的精神,让科学家成为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 ( 责任编辑 王芷 )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1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境知情权的法律与经济分析
kejidaobao 2010-4-14 08:29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学术聚焦栏目 李 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北京 100089 环境知情权是环境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行使环境监督权的基础。目前对环境知情权已有一个初步的立法框架,也有学者从法学理论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例如,朱谦 研究了环境知情权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及客体范围,提出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受到损害时应寻求行政和司法救济;周卫 、王明远 论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知情权的制度性规范及其对中国环境立法的借鉴等。本文讨论环境知情权的法律属性和构成要素,从法经济学角度阐述因环境知情权的制度性缺位,造成权力主体和义务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社会管理成本加大的问题,认为须在可操作的制度层面确认环境知情权,促进排污主体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1 环境知情权的历史延展 知情权又称知悉权、资讯权、信息权或了解权,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新闻记者们即主张和要求知情权。面对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实施新闻控制,造成民众了解的信息失真和政府间的无端猜疑,美国联合通讯社(The Associated Press,AP)专务理事肯特库勃(Kent Cooper)于1945年1月在一次演讲中明确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right to know(知情权)概念,主张用知情权这一新型民权取代《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中新闻自由的规定 。此后知情权理念逐渐从新闻界传播至法律界。1946年第一次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59(1)号决议肯定信息自由是公众的一项基本权利。一些国家通过宪法及专门的知情权立法,确认公众的知情权。 环境知情权是知情权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表现,指公民和社会组织收集、知晓和了解与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相关的信息的权利。它是行使环境监督权的基础,也是实现环境权的前提。1992年,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其中原则十指出:每个人都应享有了解公共机构掌握的环境信息的适当途径国家应当提供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1994年,联合国附属委员会发布《人权与环境纲领宣言》,规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程序性权利应包括: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及取得、传播观点和信息的权利。为确保公众获知信息的一致性,国际社会于1998年签订《关于环境事务方面获得信息、公众参与决策以及获得救济的奥胡斯公约》(简称《奥胡斯公约》),对《里约宣言》原则十的内容进行了细化,要求缔约国保证公众在环境事务中获得信息、参与决策及获得救济的权利。 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尚没有关于环境知情权的明文规定,环境知情权主要散见于《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单行法中的相关规定。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其第11条第2款规定了政府的环境信息公开义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第32条规定了排污企业在特殊情形下的环境信息公开义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7条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地媒体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的名单,为公众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依据。 2 环境知情权的构成要素 环境知情权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内容3个方面。 环境知情权的主体可分为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在环境知情权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一方的主体是权利主体,应当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奥胡斯公约》规定环境知情权的公众包括自然人、法人、协会、组织或团体。环境知情权的义务主体是在这种法律关系中承担义务的一方,权利主体的环境知情权的实现依赖于环境知情权的义务主体履行其相应的法定义务,因此义务主体范围的确定对环境知情权的保障有重要作用。环境知情权的义务主体主要包括对环境有影响的企业、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其他依法定职权拥有相关环境信息的机构、承担公共环境行政职能的非政府组织等。 环境知情权的客体指有关环境管理、保护、改善、使用等与公众环境权益密切相关的环境信息,是经过加工、能被环境保护部门、公众及各类企业利用的数据,是人类在环境保护实践中认识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必需的一种共享资源,包括向全社会发布的公共环境信息和只有在公众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才提供的个别信息。《奥胡斯公约》规定,环境信息指:① 各种环境要素的状况,诸如空气和大气层、水、土壤、土地、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部分,包括基因改变的有机体和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② 正在影响或可能影响第一项范围内环境要素的各种因素,诸如物质、能源、噪声和辐射及包括行政措施、环境协定、政策、立法、计划和方案在内的各种活动或措施及环境决策中所使用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其他经济分析及假设;③ 正在或可能受环境要素状况影响或通过这些要素受第二项所指因素、活动或措施影响的人类健康和安全状况、人类生活条件、文化遗址和建筑结构。 环境知情权的内容应当包括知悉环境信息的权利、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获得帮助的权利、当环境权受到侵害时寻求司法救助的权利。知悉环境信息的权利指义务主体应当主动公布环境信息使权利主体充分知悉。在正常情况下,权利主体无须付出特别努力即能得到。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指权利主体主动向有关部门、组织申请,获得其需要的环境信息的权利。获得帮助的权利指权利主体向义务主体申请了解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义务主体应将所拥有的环境信息按照一定的体例编排好,为权利主体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便利条件。当环境权受到侵害时寻求司法救助的权利指环境知情权受到义务主体不当处理或不作为时,有权诉诸法院或其他机构。 3 环境知情权的权利属性 环境知情权是兼具公益属性与私益属性的权利。 环境知情权的私益属性表现在其与公众自身利益紧密相关。公众是环境变化最大的利益相关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后果直接损害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的正常形态。例如,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等 、伦敦烟雾事件、墨西哥波萨里卡事件、雅典空气污染事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日本水俣事件、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北美死湖事件、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及中国的松花江水污染、山东临沂砷污染、湖南浏阳镉污染、陕西凤翔铅超标、湖南武冈铅中毒、太湖蓝藻暴发等多起污染事件,均对当地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现代法律以权利为本位,公众要求对生活环境状况有清晰的了解,这是公众的生存权利。中国试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明确规定公民是权利主体。 环境知情权的公益属性表现在它以公共利益为依归。196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萨克斯(Joseph Sax)提出环境公共财产论和环境公共委托论,认为空气、阳光、水等人类生活所必须的环境要素不应再被视为自由财产而作为所有权的客体,它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公共财产 。环境知情权的客体环境信息是一种公共性资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仅是对单个主体带来影响和危害,同时还演变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因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及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与解决,需要公众的参与。而要实现公众参与环境公共利益的维护,其前提是公众能够获取充分的环境信息,这就使环境知情权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公益属性。另一方面,人们对环境需求的多样性导致社会中多重利益的存在,这就需要国家站在公共利益的高度,对环境进行管理。而引入公众的参与将有助于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决策错误。在中国,2005年的圆明园防渗事件是公众参与环保的一个成功范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举行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点名批评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将该项目的环评报告公之于众,并最终做出圆明园防渗工程整改决定,推动了公众参与环保的进程。 4 法经济学视野下环境知情权的缺失 环境知情权的缺失指公众对有关环境管理、保护、改善、使用等与公众环境权益密切相关的环境信息缺乏了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环境问题的重要特点是其外部的非经济性,即污染者获得了私人利益,但社会成本却以生态环境遭污染的形式显现出来。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随之带来大量环境问题,有些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代价的,造成了局部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环境污染恶性事件频发,一些排污主体环境质量明显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不敢公布相关的环境信息,某些职能部门害怕公布污染信息,唯恐承受治理环境的压力,使得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得不到落实。这一状况反过来又加剧了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酿成公地的悲剧。 由于环境知情权在制度层面的缺位,环境知情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公众期待排污主体主动公布排污信息,但实现这一目标有制度性障碍及可操作性难度。例如,编制中国水污染数据库须依靠政府部门公布真实、权威、可靠的环境信息公报,但中国许多城市并没有公开相关的环境信息 。这种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共享环境资源各方的利益失衡,违背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加大了社会管理成本和事故治理成本。2009年8月曝光的浏阳镉污染事件中,排污企业对污染造成的负外部性心知肚明,但当地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行为没有进行信息公开和有力监管,公众获得环境信息的渠道不畅,使排污企业把原应由其承担的经营成本转嫁给社会,无视当地居民的环境权益,造成了严重危害。而污染治理的社会成本远远高于企业经济利益所得。中央电视台新闻1+1报道浏阳镉中毒事件时指出,政府仅仅为村民体检、生活补助、收购有毒粮食及今后几年的粮食补助等救助受害者及缓解当下的污染危害所支付的巨资数额就远远超出该排污企业5年创造的税收 ,这一支出还不包括今后治理污染问题的成本。从曾经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看,如果建立环境知情权的有效实施途径,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环境污染危害。 从制度层面上确认环境知情权,可以促进排污主体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对一个特定的排污主体而言,它须为经营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损耗采取补偿和保护措施,而实施这些措施需有一定支出。这些支出是为管理其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包括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两部分。外部环境成本指成本的发生与某一主体的环境影响有关,但却由发生成本或获得利益以外的主体承担成本。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财富被无偿使用,排污主体会尽可能地从资源中获取最大的正效益,而由此产生的负效益则由其他主体及后来者承担。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将环境成本作为生产者成本的一部分计入产品的总成本,环境因素进入生产环节而成为与资本、劳动、资源、技术等要素并列、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这样,产品价格能够更准确地反应包括环境成本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造成的全部代价,能够消除生产对环境的外部性影响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使公众可以方便地获得所需的环境信息,知悉自己所处的环境。政府职能部门作为环境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应建立相应的企业环境信用等级制度。利用这些落实环境知情权的路径对排污主体从制度上进行规范,从而使其主动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从短期看,环境成本内部化增加了企业成本,削弱了企业竞争力;但从长期看,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企业维持和提升自身生产力、竞争力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朱谦. 环境知情权研究 //中国法学会. 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5: 1131-1142. 朱谦. 环境知情权的缺失与补救 . 法学, 2005(6): 60-66. 朱谦. 论环境知情权的制度构建 .环境资源法论丛, 2006(6): 189-208. 周卫. 欧共体环境信息的公开立法发展述评 . 湖北社会科学, 2006(4): 150-154. 王明远. 环境知情权法律制度研究 . 2002-01-16. http://www.cyol.net/gb/cydgn/content_374338.htm . 李步云. 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33. Widener D. Timetable for disaster . Los Angeles: Nash Pub, 1970: 41-42. 周鲁耀. 论环境知情权的权利属性以哈尔滨停水事件为视角 . 理论界, 2006(S1): 26-27. 尊重公众环境知情权 . 人民日报, 2007-04-24. 不能再让政府为污染事件买单 . 2009-08-03. http://space . tv.cctv.com/video/VIDE1249310828598884. 李辰遥. 环境成本与我国经济发展 . 2009-08-26. http:// www.chem.pku.edu.cn/bianj/Web/paper/08/30.pdf . ( 责任编辑 陈广仁 )
个人分类: 栏目:学术聚焦|1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在我国开展作物蒸散凝结灌溉技术研究的建议
kejidaobao 2010-4-13 09:08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科技工作者建议栏目 多年来,为了应对世界水危机,从水循环过程调控出发,提出了诸如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等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世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但这些大多局限于通过减少作物生产系统水分的输入和支出过程中的损失来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效率,从未系统地考虑如何把作物蒸散水汽就地回收,做到水的循环利用。目前国外一些科学家根据作物水分蒸散过程、水汽凝集条件与控制机制、集水仿生学原理和节水灌溉原理,提出一种农田节水调控的新思路作物蒸散凝结灌溉技术,而且有关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其成果发表于Nature杂志。该项技术将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效率,为严重缺水但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带来新希望。基于中国目前农业灌溉缺水的窘迫现状,现对作物蒸散凝结灌溉技术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并对我国应怎样开展这项技术的研究提出具体建议。 作物蒸散凝结灌溉技术其基本原理是:聚集作物蒸散发的湿热水汽,创造低温条件和凝结面/凝结核,将水汽冷凝成液态水并高效富集,最后又回灌到土壤中供作物根系吸收,如此循环往复,整体上构成农田水分微循环系统,使作物水分利用率和效率大大提高。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水汽凝结条件的建立,即如何将湿热水汽的热能带走,并借助低温的凝结面/凝结核将冷凝的液态水富集起来,其中,蒸散水汽凝结和收集效率,水汽的回收率以及能耗效率是衡量该项技术效果的关键参数。 作物蒸散凝结灌溉技术目前理想的实施方式有温室型和大田型两种。 1) 温室型。温室、大棚是该项技术实施的理想场所,因为它提供了密闭的环境,能高效地聚集湿热水汽。可以借助低温物质(夏季的土壤、冬季的空气或者液态水等)来降低温室作物散发的湿热水汽温度,同时构造较大的接触面富集水汽凝结形成的液态水。该类型的水汽回收率在30%以上,与温室结构、风机功率、接触面大小、接触面-水汽温差和地下管道热传导特性等因素有关。目前可以在北方缺水地区大范围应用推广,技术上完全可行,只需要对系统结构和运行工况参数进一步优化,就可极大地提高节水节能效果。温室型蒸散凝结灌溉又包括浅层土壤吸热型和空调除湿型。 ① 浅层土壤吸热型。在炎热的季节或光照强烈的中午,由于作物蒸腾作用和温室效应,温室温度可达到30~50℃,湿度接近饱和状态,只要将湿热的空气通入到预埋在低温(比空气低10~30℃)土壤中的管道,就可以凝聚水滴并通过管道的渗水孔渗入土壤中供作物根系吸收,如此往复运行,这种运行方式就叫做温室作物蒸散凝结地下滴灌。系统运行的动力主要来自太阳能发电。晚上还可以利用系统反向运行对温室空气加温、土壤降温储冷,为下次凝结水汽做准备。实际上,还可以利用温室对劣质水净化后灌溉,首先进行蒸发产生湿热的空气,然后采用该运行方式凝结水汽进行大田灌溉。可以用来蒸馏净化污水、海水、微咸水等劣质水,用于灌溉大田作物、蔬菜和果树。 ② 空调除湿型。基于空调除湿的原理,白天抽取温室湿热空气,利用低温物质和压缩机,对湿热水汽进行吸热降温处理并将热能储存下来,同时将低温饱和态的空气通过大面积低温金属网富集液态水,经灌溉系统回灌到土壤中;晚上,将系统进行反向运行,加热空气和储存冷量,为第二天的白天工作准备;如此往复运行。该运行方式,日水汽回收效率极高,可以达到40%以上,但技术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适合极端缺水的沙漠边缘地区、海岛、太空空间站和月球基地的蔬菜作物生产。 2) 大田型。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低碳能源驱动风机,抽取高空低温空气或地下水提供凝结条件,基于仿生学原理构造大规模的纳米纤维网收集凝结水,净化处理后用于大田灌溉。理论计算水汽的回收效率为25%以上。这是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节水技术。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生物表面特殊浸润、聚集水的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已为作物蒸散凝结灌溉技术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物质条件。实现作物蒸散凝结灌溉,理论上应当不成问题,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聚集凝结水的材料开发以及如何高效组建系统和优化结构、运行参数。但是,该项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还需要走较长时间的一段路。因此我们建议在作物蒸散凝结灌溉技术研究中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内容重点研发: 1) 基于仿生学原理的集水机制、材料和装置的研发。仿生学集水机制的揭示将为特殊材料和结构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而集水机制和材料、装置的重大突破,又将为大幅度提高水汽的回收效率,这是该项技术的核心。 2) 高效的热交换装置和风机的研发。低碳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良方,高效的热交换装置和节能风机的研发,将会有助于提高水汽的回收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 3) 系统结构与运行工况的优化及其智能控制技术研究。以水汽回收效率和能耗效率为目标,利用运筹学和系统控制论,对系统结构与运行工况参数的优化并融合智能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将会极大地降低技术、运行成本,从而提高经济、环境效益。 4) 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研究。必须先将缺水地区水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纳入技术和环境的收益,再对该项技术进行经济效益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有必要嵌套陆地地表过程模型和区域气候模式,评价当该项技术在大田大规模应用后,是否造成对天气系统的影响,有多大影响,如何控制规模,等等科学问题。 这些问题一旦解决,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也就指日可待,将会带来农业节水技术领域的革命,严重缺水地区定会创造奇迹。因此,我们呼吁国家抓紧投入专项研究经费,组织国内优势单位,对该项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争取早日取得重大突破,为缺水地区人民造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 龚道枝,梅旭荣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者建议|1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IPCC获国际组织及美科学界力挺
kejidaobao 2010-4-13 09:01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科技事件栏目 本刊记者/李 娜 3月18日,《南方周末》报道,因为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的冰川门等错误的出现,IPCC的公信力在众方指责中急剧下降。近日,美国政府收到一封来自国内逾250名科学家的联名公开信为IPCC鸣不平,科学家们高呼:希望世人能将关注的焦点转回科学范畴的争议上来,而不是莫须有地夸大其词。 遭遇信任危机 IPCC的报告被指责的焦点主要集中在3个有关全球变暖风险严重夸大的说法上。 最明显的错误则是所谓冰川门的源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声称,喜马拉雅冰川到2035年将全部消失。大多数冰川学家认为,以现在的速度,这些冰川要消融至少还要300年。 错误之二:到2020年,全球变暖将使北美的农作物产量减少50%。后来,IPCC一名撰稿人承认并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错误之三:荷兰一半以上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而荷兰环境部则表示,该国只有26%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 自从IPCC成立之日起,围绕IPCC及其报告的争议就没有间断过。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大会之前的气候门是IPCC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遭遇新一轮挑战的开端,冰川门等使得IPCC的处境更加尴尬和难堪,甚至加剧了公众对于全球变暖的怀疑。《参考消息》报道称,2010年2月一项调查显示,在普通人当中,相信气候变化的既定事实并且主要由人为造成的比例已经由2009年11月份的41%降到了26%。而据《南方周末》报道,美国卫斯廉大学经济学教授Gary Woo Hyuk说,这波对IPCC汹涌的质疑已然影响到了美国的决策层,他们正试图延缓或干脆对气候变暖问题不予积极地回应。 超越科学范畴的争议 IPCC曾正式公开道歉:承认其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关于喜马拉雅冰川融化速度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快,如果地球继续暖化,它们可能在2035年消失这一结论所依据的科学数据来源可疑。据悉,IPCC关于冰川融化的结论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2005年度报告,而上述报告中的结论又来自1999年《新科学家》杂志对印度冰川学家Syed Hasnain的采访报道;Hasnain则坦言,《新科学家》的文章很大程度上曲解了他的意思。《南方周末》报道指出,目前针对IPCC报告的质疑,问题几乎都出在了灰色文献上。所谓灰色文献,是指那些非公开发表的会议文集、论文、报告、档案等文献,或是未经同行评议的非政府组织报告。对此,第四次IPCC报告的撰稿人之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解释说,对于某些领域,如果一定要求同行评议论文,研究成果可能会非常少。另外,除了英语论文,还有一些以其他语言发表的研究论文也希望能够被IPCC报告所引用。 据悉,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由来自130多个国家的450多位主要撰稿人、800位合作撰稿人以及2500名评审人合作编写完成。Hyuk接受采访时表示,几千页的评估报告,要避免一个错误不犯是不现实的。 然而,争论绝不仅止于IPCC报告中的错误。气候变暖否定论者和IPCC的反对者们开始怀疑IPCC从一开始就存在人为操控,并怀疑IPCC现任主席Rajendra Pachauri利用冰川数据中饱私囊。面对过去3个月里的集中质疑,IPCC副主席Jean-Pascal van Ypersele说,这就如同20年前烟草公司试图质疑烟草和癌症之间的关系一样,气候变化谈判越来越重要,IPCC传递的信息对某些人很不利,因此才(有人)要想方设法泼污水。2007年形成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在2010年被集中指责,在日本科学家Taka Hiraishi看来耐人寻味。 获多方力挺,期望重塑信誉 IPCC的研究并非完美无瑕,但据此批评IPCC是故意操纵篡改科学数据的人,是毫无根据的。除了美国250名科学家联名呼吁不要摧毁气候变化研究科学家毕生的心血之外,IPCC还获得了多方声援。 3月10日,联合国宣布资助国际科学院委员会对IPCC的研究进行独立评审,期望通过独立调查重塑IPCC的信誉。 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3月20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力挺IPCC: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在少数数据被质疑之后,成千上万的科学家进行的数百项研究都同样被质疑。而IPCC的工作是独特的,日益增长的批评意见可能是因为不了解IPCC的工作方式,因此需要对此进行全面的澄清。 记者还从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获悉,国际科学理事会也于2月23日发表了针对近期围绕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有关争议的声明,声明肯定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结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指出,出现错误虽然遗憾,但是在复杂背景下也是可以理解的:近期所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不但不会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完整性和可信性产生丝毫不利的影响,正相反,这些事件本身也证明了科学研究过程的严谨与魅力。声明建议IPCC吸取教训,对工作程序进行审核和改进,并且义正严词地批判了关于IPCC报告之外的争论:由于出现了这些错误而导致对报告的整个结论产生怀疑、对整个科学研究报告冠以科学阴谋论的罪名、甚至对科学家进行人身攻击,这些现象都是不可接受的。诸如IPCC报告这类的科学评估对于决定我们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科学家、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利益相关者应该携手合作,共同确保这类评估报告的质量和实用性。 尽管系列门事件波涛汹涌,但是,IPCC的整体结论是无法撼动的。正如马和励所言,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IPCC作为一个国际认可的组织,被委以重任为全人类的利益展开研究,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气候变化挑战。 记者发稿前夕,4月1日《参考消息》又报道了英国为气候门翻案的消息:英国议会下院科学和技术委员会3月31日说,他们没有发现证据支持对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和中心主任Phil Jones的指控,即篡改数据和左右同行评议过程,以夸大气候变暖的威胁。我们期待更多的科学家被证实没有辜负自身的声望。 ( 责任编辑 苏青 )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济世情怀中的科学信念
kejidaobao 2010-4-12 11:26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半月科技风云栏目 文/杨书卷 当今,世界各国最大的福利挑战之一就是为民众提供充足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但这一医疗制度的创新探索之路却曲折而漫长。3月23日,在经历了无数次的争论之后,美国国会众议院终于以219票对21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医疗改革法案。这是美国近40年来最大规模的医疗改革,把原本没有受保的3200万人纳入保护网内,使全美95%人口在最新的医保制度下受惠,美国从此去掉了唯一没有全民医保的发达国家的标签(3月20日新华网)。 医疗改革已经在美国酝酿和讨论多年,由于改革费用庞大和对政府的主导角色充满争议,各方意见难以统一,多次医改均未能顺利推行。虽然奥巴马此次涉险通过医疗改革法案,但民众疑虑未消,矛盾依然尖锐,美国百年医改史的实施之路仍然障碍重重。 与此同时,中国的医疗改革也在行进探索当中。3月19日出版的美国Science杂志刊登了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撰写的社论科学为基础的医疗保健,社论阐述了中国医疗卫生的发展状况,并认为对于资源有限和能力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医疗改革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社会科学和生物医学对改变和健全医疗卫生体系都至关重要。 政治与社会文化是影响医改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科研作支持,创新则很难成功。药品和医疗技术的改进,能形成有效的治疗方式,减轻患者疾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是完善医疗卫生体系的科学基础。而各国的科学家,也正在努力追寻医疗领域新的科研突破,在医改中扮演促进成功的推手角色。 因传染性结核病的扩散,每年全球有近200万人死亡。澳大利亚悉尼百年学院的科研人员发现一种蛋白质是结核病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必要因素,并在研究抑制此类蛋白质的药物上取得了成功。该课题小组负责人Nick Vest透露,这款新药可以在非传染性阶段实现对结核病的有效治疗,是历史上第一次研制出可以对无症状和无传染性结核病予以治愈的药物,也是近50年来人类在防治结核病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将能够挽救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生命(3月25日中国新闻网)。 癌症已成为人类最为致命的疾病杀手。全球每年有约1200万人被确诊为癌症,960万人死于癌症,这一数字还在呈现快速的上升趋势,且其中大多数病人身处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2月4日新华网)。近日,新的抗癌药物与技术不断涌现,使人类彻底攻克癌症的希望不再遥不可及。 英国Nature杂志网站3月21日刊登研究报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利用纳米级别的微小载体将特定的RNA(核糖核酸)送达人体癌变部位,从而干扰了癌细胞的基因并起到治疗作用。研究人员Mark Davis说,通过选择所使用的RNA,这项技术可以阻碍任何基因发挥作用,因此有望用于广泛治疗各种癌症,这也是首次实现在人体中利用RNA干扰来治疗癌症的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基因学家Pier Paolo Pandolfi介绍,阻断癌细胞中的Skp2基因能够触发衰老进程,迫使癌细胞像体细胞暴露在阳光下那样干死,无法无限分裂并在人体内转移。更加安全的是,通过小鼠实验,这种相关Skp2基因的老化进程看起来仅对癌细胞起作用,而对其他细胞没有影响。Pandolfi称我们可没打算让癌症患者衰老。这一发现为治疗癌症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3月17日英国Nature杂志)。 中国香港在攻克血癌方面也取得令人兴奋的进展。经过10年努力,以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邝沃林、玛丽医院医生区永仁为骨干的研究团体发挥砒霜以毒攻癌功用,成功把砒霜研发成口服药物,用以治疗血癌,病人可把药水带回家自行按剂量饮用,口服砒霜药物售价会较美国静脉注射砒霜药物费用低一半。邝沃林及区永仁期望,方便廉价的口服砒霜药物能替代静脉注射砒霜药物,成为治癌新疗法,并欲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向发展中国家免费提供口服砒霜治癌药物(10月26日香港《文汇报》)。 现在,让人类拥有器官再生这种神奇的能力已经不再令人震惊,而是行在途中了。美国费城威斯达研究所的Allen Heber Katz等科学家发现,关闭了耳朵遭受重创的小鼠的p21基因后,小鼠能够重新长出耳朵来。p21基因对40多种与DNA复制和细胞分裂有关的基因有干扰作用,会阻碍生物体伤患处的治愈过程。尽管这项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从理论上来说,这个过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或许某一天,仅通过关闭p21基因就可加速人类身体组织的治愈过程,重新长出被截断了的四肢、受损的背部甚至遭受重创的大脑,而且副作用更少。相关研究发表于3月出版的美国PNAS杂志上。 英国伦敦儿童医院的医生在人体器官再生移植手术上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从一名男孩患者骨髓中提取干细胞,然后植入纤维胶原蛋白的气管支架上,男孩的气管细胞重新生出,而在未来9个月,这个干细胞气管支架则会溶入患者气管细胞的内部和外部组织。负责手术的Martin Elliott医生说,这是世界上第二例使用患者本人的干细胞培育出人体器官进行移植的成功案例。由于仅仅使用了病人本人的干细胞,而且不是争议很大的胚胎干细胞,因此,他们的创新之举既不会出现免疫系统问题,也不存在医学伦理问题(3月23日英国《每日邮报》)。 先进有效、方便低廉的医疗技术与药物能使更多的患者受益,而医疗改革的初衷即是建立更好、更公平的医疗体系。要达到这一目标,有效的科学力量与合理的制度力量必须互相联合,共同促进。正如陈竺部长所言,要完成这项使命,需要富有远见的政策出台,以支持创造性的科研项目,寻求通过科学创新的方法提升医疗卫生水平,进而惠及民生,造福全人类。(责任编辑 苏青)
个人分类: 栏目:半月科技风云|1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RE211晶须研究
kejidaobao 2010-4-12 11:24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封面说明栏目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首次发现在4.2K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的超导电现象。由于超导电性可以预见的巨大的应用前景,以及这种现象与传统的电导机制的差异所产生的魅力,物理学家一直致力于建立微观理论,试图定性直至定量地说明超导电性的本质。直到1957年,才由伊利诺斯大学的巴丁、库柏和施里弗共同提出了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即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理论。1972年,三人因此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超导机制建立起来了,但突破超导电性对低温要求这一束缚的研究工作却举步维艰。直到1986年4月,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瑞士苏黎世实验室的科学家柏诺兹和缪勒投向德国《物理学杂志》的文章Ba-La-Cu-O系统中可能的高Tc超导电性的文章,掀起了一场全球性超导热,超导转变温度Tc不断被刷新。但是,高温超导现象难以用传统的BCS理论给出圆满的解释。这是因为BCS理论的基础是导体电子能隙,而高温超导材料的正常态一般是非导体,失去了应用BCS理论的一些条件。正是由于高温超导机制未能完整建立,高温超导研究的步伐因而受到制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尽管时有进展,但已成踟躇难行的局面。目前,仍有大批物理、化学、材料工作者在高温超导材料领域积极进行着艰难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 高温超导单晶(REBa2Cu3Oy,RE123)不仅有较高的临界温度Tc,在高磁场下还有较高的临界电流密度Jc。熔体法生长RE123的过程均需经历包晶反应,因动力学因素使得反应不完全充分,总是残存有RE211相粒子。RE211相的含量、分布、大小和形貌对高质量MTG-RE123的生长、微结构及临界电流密度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两者的结构、成分及电、磁性质进行对比研究,在高温超导机制研究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211相一般呈典型的晶须结构。而准一维方向生长的晶须是缺陷最少、结构最完美、最接近于理想单晶体的晶态。成功生长出较大尺寸的RE211晶须,将会得到更为可靠和一致的实验数据。另一方面,除PrBCO外,RE123相均存在超导态,而同质的RE211相则不存在超导态。因此,分析研究这两种相的区别与联系,对揭示高温超导机制必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人们持续关注RE211研究动态的一个重要原因,但RE211体系的生长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直至今日,仍然没有一套生长RE211晶须的可靠方法和成熟工艺。本期第28~30页刊登的金刚的文章RE211晶须实验研究进展,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由于具有一定尺度的晶须不易获得,其应用成果尚不多见。唯一在实验中成功应用的是纳米尺度的RE211,用来作为掺杂物提高超导材料的临界电流密度。高纯度的超导单晶在应用方面存在一个严重的不足,即临界电流密度太低。而人们发现,纯度不够高或存在大量缺陷,却是提高临界电流密度的重要因素。已有的研究表明,RE211本身或由其诱生的晶体缺陷,能形成磁通钉扎中心,改善临界电流密度特性。由于RE211相比RE123相的熔点高,在生长RE123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元素替代而改变RE123相的结构,从而可以在不降低超导临界Tc温度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临界电流密度Jc。除此之外,RE211至少还在两个方面存在着令人期待的应用前景。一个方面是以RE211晶体作为籽晶用于MTG法生长RE123块材。与大多数膜材料和块体材料结构不同,Sm211晶须中几乎不存在位错缺陷,具有完美的晶体结构,因此有可能成为理想的外延生长机制研究方面的衬底或籽晶材料。较之RE123而言,Sm211通常为高温相,易于在确保籽晶不熔化的前提下,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控制生长温度,优化生长条件。此外,使用与RE123同质的RE211籽晶,还以避免非同质籽晶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RE211晶体在涂层导体领域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涂层导体是目前最有可能成为实用高温超导体的材料之一。但是,这种带材包括与超导层晶格匹配的基板、金属带以及保护层,就会成为多于4层的复杂结构,给实际的工艺过程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RE123可以在RE211上直接外延生长,就可以省去过渡层,这样的的成材过程将更为容易和实用。因此,研究RE211的生长条件和方法,合成其晶须以提高样品的临界电流密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期封面为成功生长出的纵向长度为15.5mm、横向线度约为0.5mm的Sm211晶须,由金刚提供图片、严佳君设计、制作。 (本刊记者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1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3月下半月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0-4-12 11:17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栏目 1.中国首架大型民用直升机首飞成功 18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在江西景德镇首飞成功。作为我国第一个大型民用直升机,该机完全按照适航条例研制,整机性能达到国际第三代直升机水平。 2.美环境气象卫星进入正确轨道 19日,美国宇航局发布消息说,3月4日发射的地球静止轨道环境卫星GOES-P已进入正确轨道,并更名为GOES-15。这是美国第四代GOES地球静止运行环境卫星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 3.用网络控制机器人探测海底世界 20日,德国布来梅雅各布大学向人们展示了研制的名为瓦力的世界上首台依靠网络操纵的机器人。过去3个月中,这台机器人一直深潜在离德国本土约8000公里的加拿大海域,传回了大量宝贵的实时探测图像和数据。 4.发现早期宇宙中的巨大星系 24日,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阿塔卡马探路者实验(APEX)望远镜,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早期宇宙中的巨大星系SMM J2135-0102星系,这个巨大星系不断制造出类似太阳的恒星,而且其制造恒星的速度是现今银河系的100倍。 5.四川峨边再现野生大熊猫 25日,四川峨边县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再次出现野生活体大熊猫,这已是今年以来第二次在野外发现活体野生大熊猫。经现场初步辨认,大熊猫背部厚实宽阔,动作敏捷有力,身长接近1米,年龄2~3岁。从它的身体形态和动作看,是一只健壮的大熊猫。 6.发现一种可用于癌症治疗的番茄基因 27日,瑞典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番茄基因,在与抗艾滋病药物AZT组合后,能更有效地打击癌细胞。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用基因疗法治疗癌症。 7.观测到类似木星的新系外行星 17日,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在智利宣布发现一颗大小像木星、轨道像水星的太阳系外行星科罗-9b。这颗系外行星围绕距地球1500光年处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公转,其气候特征同太阳系行星极为相像。 8.河北临漳出土明朝道教大铁钟 21日,古邺城旧地河北省临漳县出土一口巨大铁钟,铁钟高170厘米,口径140厘米,壁厚3厘米,重约1吨。经考证,这口大铁钟为明代道教遗物,属国家珍贵文物,国内罕见。 9.研发治疗血癌的处方药物 25日,香港大学宣布,该校医学院成功把口服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研发成为处方药物,这是完全由香港研发的处方药物,并已治愈本港超过100位血癌病人。由于费用昂贵,香港大学正研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免费口服砒霜药物。 10.发现世界上最小的超导体 29日,美、日和德科学家合作发现,有机盐超导材料(BETS)2GaCl4的分子链长度低于50纳米时,超导现象随着分子链缩短而逐渐减弱。最终,科学家观测到超导现象的最短分子链长度为3.5纳米,此时分子链由4对有机盐分子组成,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小超导体。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1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第7期目次
kejidaobao 2010-4-12 11:03
卷首语 002 坚持科学基金发展战略导向 不断增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能力 陈宜瑜 封面图片说明 008 RE211 晶须研究 王芷 半月科技风云 009 济世情怀中的科学信念杨书卷 科技事件 011 IPCC 获国际组织及美科学界力挺 李娜 科技工作者建议 018 关于在我国开展作物蒸散凝结灌溉技术研究的建议 龚道枝,梅旭荣 研究论文 019 RE211 晶须实验研究进展 金刚 022 联合气象地温资料分析北京地区的气候变化 姜晓,魏东平 028 2009 年6月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对比分析 周后福 032 维、汉族妇女宫颈病变进程与雌激素受体1(ESR1)蛋白表达缺失的关系 贺慧,阿比达阿不都卡德尔,纳菲沙卡德尔,丁岩,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037 HBME-1 、Galectin-3和CD44v6在甲状腺滤泡癌与不典型腺瘤中的表达 任俊奇,迪丽努尔阿西木,尼加提热合木 041 丛枝菌根对神东煤矿区塌陷地的修复作用与生态效应 杜善周,毕银丽,王义,胡俊波,王震 045 康平沙地治理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安长伟,施丽阳,李辉,全桂静,罗清威,崔秋,王慧 050 桃花溪河岸生态建设中植物配置与面源氮磷削减 郭蔚华,徐灵华,王柱 055 新疆阿苇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生态特征 薛俊增,刘艳,蔡桢,王琼,陈文银,黄硕琳,朱新英,吴惠仙 059 蜡状芽孢杆菌SY对镉的吸附机制 李辉,石璐,张国芳,杜鹃,米云龙 063 洗毛用枯草芽孢杆菌产蛋白酶发酵条件优化 王丽丽,高忠涛,杜冰,郑来久 068 甘肃省气候区划及酿酒葡萄品种区划指标 李华, 颜雨,宋华红,杨晓华,孟军,王华 073 坡缕石种薯包衣剂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蔺海明,丁亮,王蒂,张俊莲,邱黛玉,李文东 077 复合驱油藏非线性渗流试井模型的影响因素 梁光跃,廖新维 083 渤南洼陷古近系天然气成藏条件 牟雪梅,查明,吴兆徽,王东晔 088 特低渗透砂砾岩储层核磁共振可动流体参数分析 李治硕,杨正明,刘学伟,姜鹏 091 岩石抗剪强度计算的稳健回归模型及其应用 张耀平,曹平,董陇军 096 掺纳米SiO2粉煤灰夹芯砌块的抗折强度 宋国芳,蒋荣 100 电磁场对AZ80镁合金组织结构的影响 牛海山 104 中国煤种成分对电除尘器性能影响及电除尘器适应性评价 郦建国,刘云 综述文章 节能减排专题 110 太阳能热化学研究进展 潘莹,洪慧,金红光 116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综述文摘选登 学术聚焦 118 环境知情权的法律与经济分析 李靓 科技评论 117 本刊学术论文扫描 120 从政协提案谈科技馆的发展 李飞 121 我的导师 贾伟 122 探索产生激光的新途径《激光器动力学》评介 李儒新 123 图书推介 124 读者之声 杨志,王靖琰 主编心语 125 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35)如何引用别人的论著(三) 冯长根 走向职场 126 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的参与和申请 张琰,杨凌春,廖日坤,周辉 127 研究生,如何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广 刘艳华 128 科技人才招聘 133 全球招聘新闻 特别栏目 008 2010 年3月下半月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010 科技界声音 012 科学共同体要闻 014 科技期刊亮点 016 半月科技要闻 125 科学共同体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138 国内中文报刊重要科技文章篇目辑览 139 娱乐之页 140 《科技导报》作者服务指南 宣传画廊 封二 2010 年度中国科协论坛主题 封三 《科技导报》编辑委员会 封四 首届信息化创新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 007 2010 年度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主题 095 第6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 103 第二十五届世界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大会 暨展览会 109 首届全国益生菌与食品微生物学学术会 115 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 141 加入全国学会注册个人会员登记号 142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咨询会议 143 《科技导报》节能减排栏目征稿 144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导报》征稿 学术动态 中国密码学会2010年会征文(27)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征文(27)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征文(54) 2010年亚太青年通信学术会议(APYCC2010)征文(67) 第四届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AFLAS)大会征文(72) 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征文(82)
个人分类: 栏目:每期目次|1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科学基金发展战略导向不断增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能力
kejidaobao 2010-4-9 09:30
本文刊载在《科技导报》2010年第7期卷首语栏目 陈宜瑜,福建仙游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淡水鱼类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等职。 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期。科学基金工作要认清发展形势,把握发展机遇,审视基础研究多元化的资助格局,在坚持战略定位和工作方针、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依法管理、营造创新环境不动摇的基础上,把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简称三个更加侧重)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科学基金发展的战略导向,不断增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能力。 (一) 一、更加侧重基础,是推进基础研究持续深入发展、夯实创新型国家科学基础的必然要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科建设是支撑基础研究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创新型国家无不具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必须突出科学的长远价值,着力构建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培植创新的土壤,孵育创新的种苗,促进自主创新和重点跨越。更加侧重基础,就是要不断夯实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的学科基础。要在科学基金工作中重视基础学科或传统学科,加强薄弱学科或濒危学科,关注基本的数据积累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夯实基础研究的发展基础,防止出现短板效应,推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更加侧重前沿,是培育科技制高点、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具有孕育新兴技术和产业的重要作用。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通过科学前沿部署,着力培育新兴技术和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形成后危机时期竞争新优势。温家宝总理强调,要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更加侧重前沿,就是要前瞻部署和支持能够引领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前沿研究。要在统筹全面布局和重点部署的基础上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兴学科和学科的生长点;要在纷繁的研究热点中寻找科学的前沿,凝练和解决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瞄准和抢占科技制高点;要关注高风险、高回报的变革性研究,捕捉创新机遇,及时有力资助,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三、更加侧重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撑的必然要求 国势强弱,系乎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更加侧重人才,就是要打造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的资助链。要切实尊重创新人才成长和基础研究队伍建设规律,坚持培养后备人才和激励科研一线人才相结合,稳定国内人才和吸引海外人才相结合,促进学术领军人才成长和培育创新团队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和评价机制,形成贯穿科研职业生涯的科学基金人才链,促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 2010年是全面实现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目标、承接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一年。科学基金工作要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三个更加侧重战略导向,统筹资助计划,加强战略研究集成谋划十二五发展;围绕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机构与队伍建设,把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发展推向新阶段,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切实营造创新环境,为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统筹资助计划,促进基础研究持续稳定发展 2010年拟安排年度资助计划95亿元左右,集中受理期共接收全国1837个依托单位提出的各类申请114955项,同比增长17.5%。根据科学基金申请和基础研究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我们要突出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在安排基本预算的基础上,用好增量预算,提高资助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衔接协调好年度资助计划与十一五规划任务之间的关系。 1) 着力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安排面上项目资助工作,适度控制规模、稳步提高强度,确保资助率不低于去年平均水平,保持适度竞争与宽松环境的平衡。围绕十一五优先发展领域,加强重点项目资助安排。 2) 切实加大人才资助工作力度,培育创新型人才。稳定资助强度,进一步提高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规模,蓄积科技后备人才。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稳定与培养工作,提高地区科学基金资助规模。开展海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的延续资助工作。总结试点实施经验,做好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资助工作,搭建中外青年学者合作桥梁。适度扩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规模,培养拔尖人才,构建创新型团队。 3) 加强基础性工作、支撑条件和创新环境建设,重点加强对科学仪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4) 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顶层设计,瞄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引导科学家凝练和解决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加强研究集成。 5) 针对新组建医学科学部,认真分析申请状况和发展需求,加强战略引导,加大健康领域资助力度。 二、深化战略研究,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 1) 坚持战略引导,提高规划的前瞻性。要着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全局,突出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完善资助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2) 坚持尊重规律,提高规划指导科学发展的有效性。要把握创新活动与人才成长规律,明确十二五发展目标、战略与重点任务;把握学科演化规律,明确学科发展战略和优先领域;把握开放创新与竞争合作规律,筹划国际(地区)合作战略与优先发展方向;把握管理创新规律,完善保障政策措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行之有效的机制,要及早推行;对于凝练的重要前沿问题,要在项目指南中及时部署。 3) 坚持民主决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要健全征集意见的机制,积极征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产业和行业部门的意见,凝聚共识;主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加强协同。要有效集成相关战略研究成果,提高规划编制质量。 三、规范评审管理,不断提升科学基金制的公信力 同行评审是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科学规范评审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科学基金制的公信力,是全面落实三个更加侧重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 1) 推进评审法规建设。抓紧制定《评审专家工作管理办法》,启动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等有关规章的调研起草工作,巩固和完善依靠专家、民主决策运行机制,明确评审工作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保障评审专家充分履行责任,正确行使权力,扎实推进评审工作规范化建设。 2) 加强评审队伍建设。完善同行评审专家遴选机制,探索专家库使用效果定期评估机制。坚持遴选具有战略眼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学者,完成第十三届专家评审组组建工作。 3) 加强评审政策引导。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有效方式,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引导评审专家增强落实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意识,提高评审工作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四、开展国际评估,提高资助管理绩效 开展国际绩效评估,是加强财政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需要,也是完善和发展科学基金制的内在要求。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切实做好评估工作。 1) 确保科学性。要遵循基础研究发展特点和规律,从战略定位、资助管理、社会影响等方面,科学评估整体绩效。聘请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政策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提供科学可信的评估意见。 2) 突出战略性。要着眼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战略全局,全面总结资助管理的经验与成效,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明确完善科学基金制的着力点,为科学基金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 加强协调性。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实施评估方案,加强与财政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好评估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五、推进开放协作,提升基础研究国际竞争力 着眼国家外交大局和科技外交战略部署,审视基础研究国际化发展态势,努力提升战略型国际合作水平。 1) 巩固深化合作关系,拓展双/多边合作机制,完善战略布局。稳步加强与美、德等国的合作关系,完善与英、法以及欧盟的合作机制,提升与俄罗斯的合作水平,深化与日、韩等国的合作关系,加强南南科技合作机制。 2) 推进合作研究,形成更多高水平的实质性合作研究项目,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科研人才,进而增强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话语权和科技竞争力。 3) 完善国际合作优先领域遴选和资助管理机制,提高资助效益和国际影响力。 六、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研诚信建设 围绕营造良好环境、推进自主创新的目标,推进科研诚信建设。 1) 完善评审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提升评审制度平台的公信力。 2) 健全服务于科学发展的监督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在严肃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科研诚信工作体系。 3) 把维护科研诚信作为基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筑科学、长效的科学道德宣传教育平台,加强正面引导,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 基础研究是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是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动力之源。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基金工作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今后,科学基金工作要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战略定位,突出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切实营造创新环境,奋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科技引领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 100085 )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1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