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上海图书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克莱蒙:记参加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开发比赛培训
libseeker 2016-4-2 06:20
记参加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开发比赛培训 作者:克莱蒙 今天上午9点半,我作为参赛队伍的代表到上海图书馆参加了培训。一直听说上图优秀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效益,今日终于缘得一见,同时还感受到了上图馆员的专业性和读者的热情。 3月16日,上海图书馆启动了开放数据开发比赛的报名。据我所知,这是国内业界的一次,同时也代表了国内图书馆界对规范的关联数据的贡献。根据今天公布的情况, 这次比赛一共有58个队伍参加,参加人数共137人,比上图的预期要高。这次比赛采用的数据是上图最具特色的家谱数据。这些数据规范的关联数据格式来描述,并提供了测试性的开放。 上午9点15分一进入会场,已经发现会场快坐满了人。通过和其它队伍的交流,我了解到选手队伍出自民间各界,有在校学生、家谱开发的企业职工、程序员、还有热衷于寻根并具备足够编程技能的“散客”。来参加今天培训的队伍基本以上海附近地区的为主,但是上图提供了培训内容的直播,所以异地的选手也可以观看这次培训。 随后培训开始。刘炜副馆长还有几位专业的馆员开始就这次竞赛和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次比赛主要强调要利用图书馆的数据接口,融合其它合法的数据,来深化和拓宽家谱数据的开发。刘炜馆长强调了这次比赛在图书馆界的重要性,以及上海图书馆通过竞赛来向民间借鉴力量、完善家谱数据服务的决心。夏翠娟(“夏草草”)老师解释了关联数据的描述规范,其中包括RDF和本体的描述方式,以及家谱数据的核心数据模型,即作品(work)-实例(instance)-单件(item)的三层结构。陈涛老师讲了用于知识库查询的SPARQL语言,以及关联数据的整合和混搭。最后,陈尚松老师解释了家谱API的调用方法和JSON-LD格式数据的处理。其中夏老师的内容是让我感到收获最大的。整体而言,就我的体会,图书馆似乎希望选手们在两点上作出努力,一个是信息组织,即对家谱数据(如地理、年代、谱系表)的更精准的组织和描述,另一个是数字人文,即通过有意义的数据整合,来展现家谱数据的历史人文价值。 没有想到在之后的答疑时间大家如此地活跃。选手们不仅关注比赛本身,还询问起了图书馆在未来数据服务的计划,也对图书馆的数字服务提出了技术性的建议。有的选手关心图书馆OPAC的版本。有的选手询问图书馆今后是否计划深入整理家谱中难以用机器识别的谱系表。这些读者很少有图书馆界的,但他们却非常关注数字服务的发展。这一点让我挺有感触。 此次是我第一次来上海图书馆,于是培训结束后免费办了个阅览证,参观了古籍展览、家谱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综合阅览室和新阅读体验阅览室。上海图书馆虽然已经有一些年岁了,不过里面的设施都非常先进,环境也很舒适。从阅览室功能的组织和各种宣传册中,我感受到很细致的服务。馆内的布置摆放和色彩都很美观。表示上图是我目前感觉最满意的公共图书馆,以后有机会我会再来的。 图为:刘炜 讲解 延伸阅读: 记参加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开发比赛培训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37077640102wks5.html?wm=3049_a111 此儿附作者上海图书馆参观照片。
个人分类: 圕人堂|3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致服务,激扬智慧——上海图书馆参观记
libseeker 2015-5-20 11:30
精致服务,激扬智慧 ——上海图书馆参观记 利用参加数字资源移动服务研讨会暨CALIS第十三届国外引进数据库培训周的机会,我再次参观了上海图书馆。此前,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12年参馆过上海图书馆,每次参观,我总有不一样的收获。用“与时俱进”形容很贴切,但我选用“精致服务,激扬智慧”作为本文的标题。上海图书馆以“精致服务、至诚合作、引领学习、激扬智慧”为核心价值观,朝着“世界级城市图书馆”的发展目标迈进,他们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参观前一天,听了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从开放获取到开放科学》主题报告。吴馆长以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科学为脉络,指出应该让大学回归学术中心的地位,将学术资源开放获取理念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让流动的知识(数据)释放出来,成为共享资源,将促进学术成果的揭示、开放和再利用,形成有利于知识共享、大众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科研环境,进而推动科技创新。报告激扬智慧,热情洋溢,报告中还提及上海图书馆的举措,展现了吴馆长的学术素养与图书馆领导者的视界。 参观当天,一出地铁站便看到上图讲座“特级教师开课啦”巨幅广告。我到馆里楼上楼下转悠,馆内环境赏心悦目,导览标识细致入微,新技术应用恰到好处……一进馆咨询台前方的电子屏分屏展示了不少实时信息,比如“前一小时到馆人次”、“借出总册次”、“还入总册次”、导读书目等信息,应用了物联网等技术。 创 · 新空间 ,我只在入口处驻足,未实际体验,作为公共场所(凭借书证可进入,我未带),设施当当是看着就养眼。 上海图书馆现馆舍是1996年,作为公共设施,经历了近20年,每次去都是“新”感觉,比若干近5年内建的新馆还要新。管理与维护做到这个程度,难能可贵!据悉,上海图书馆二期工程(新馆)选址正在论证之中。 如果要提点小意见。有两条:一是不知馆名是否可以采取技术“靓化”一下,似乎给人感觉愈来愈“模糊”了;二是馆内的WIFI,最好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需要输入读者证号/密码信息的,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种可以直接连通的(印象中南京图书馆采用了该方式,方便未办证或未带证者“蹭网”,入馆即“有缘”。)。 楼层分布、馆内电子导航 实时馆情电子屏 馆内小院 历史文献主题展 馆内一角及其视界 馆内一景 创 · 新空间 创 · 新空间 创 · 新空间 上图讲座——特级教师开课啦 延伸阅读: 上海图书馆网站.http://www.library.sh.cn/
个人分类: 圕人堂|4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吴建中:做图书馆员让我感到人生饱满
libseeker 2013-3-18 14:23
吴建中:做图书馆员让我感到人生饱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8cd770101ad2k.html 2013年3月12日《中国图书商报》 □ 采访人:夜雨(商报记者)■受访人:吴建中(上海图书馆馆馆长) □ 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上图”)是一个研究型公共图书馆,一提到“研究”大家都会觉得严肃和死板,但在很多读者看来,上图非常“萌”,如为读者提供年度阅读“对账单”这样的个性化服务,以及为读者寻找民国时期的结婚启示等贴心的服务。为什么上图总有这么多读者服务方面的创意? ■1996年上海图书馆新馆开放时曾经吸引了业界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本世纪初起我们就在反思,硬件老本很快会吃完,下一步我们靠什么来吸引读者呢?因此,我们加大了内涵发展的力度,突出上图的独特优势,将图书馆与科技情报所合并形成的优势和成果化为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我们突出转型和创新,通过中心图书馆体系的建设,将一般大众服务的重心下移到基层,努力将区县和街道乡镇图书馆的服务和质量带动起来,而总馆将致力于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一种信息增值服务,它不仅需要将知识含量体现在服务和产品之中,而且需要培养一大批能支撑这一服务的员工队伍。上图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并通过诸如参考馆员等形式,在实践中、从岗位上发现和选拔人才,使得一线的工作人员能具备知识服务的能力。类似为读者寻找民国时期的结婚启示和年度阅读对账单等,我都是事后知道的,我们没有刻意去布置。这说明我们这些员工有一种“时刻准备着”的精神状态,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精彩的案例和成功的故事涌现。 □ 您在图书馆工作已经三十年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三十年来我感到最值得骄傲的是,社会对图书馆及图书馆这门职业有了新的认识。我和同事们有一种自豪感,我们不仅让图书馆改变了模样,而且努力让国内的图书馆赶上了世界发展的步伐,我们有很多服务或品牌在国内外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也是这一职业让我感受到人生饱满、自信和温暖的滋味。 □ 您任上图馆长十余年,您认为上图十多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上图这些年来最大的变化体现在服务的理念和形态上。图书馆是一个相对保守和传统的行业,要改变它很不容易,但这些年来,我们正在努力地改变它。比如,传统的服务以借阅为主体,而今天你走进图书馆,不仅可以借阅书刊,而且可以听讲座看展览、与他人进行交流;不仅可以在阅览室看书,而且可以通过网络、手机以及平板等数字设备获取信息;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而且可以与参考馆员或情报咨询专家沟通和交流,获取经过分析的各种研究咨询报告。我们今后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向知识服务体系的转型,更好地面向广大读者、研究群体以及决策机构,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 如何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到图书馆来?这是图书馆馆长在网络时代最头疼的事吗? ■这是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今天,每一个图书馆管理者共同面临的课题。很多人都怀疑,有了网络,还要实体图书馆干什么。我在各种场合都要宣传图书馆作为社会第三空间的作用。现在欧美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图书馆不仅仅提供借阅服务,而且开展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活动。以前图书馆最重要的指标是借阅,现在则把公共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指标。上海在这方面是全国领先的,上图和区县街镇图书馆加起来,2011年公共图书馆提供了3.7万个读者活动,今后这方面的活动会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不仅是来看书,更多的是与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而图书馆恰恰是市民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佳场所。 □ 您从2006年就开博客了,每个月都要做记录、写随感,至今已经写了四五百篇,为什么愿意在网络上与读者分享您的思考? ■我年轻时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在有了博客,就把它看作是一种公开的日志,自由随意,又进退自如,同时也好逼着自己记录下人生的重要事件或所想所思。人有脆弱的一面,往往书读得越多越脆弱,越是渴望有交流和释放的空间,所以网络这样的空间最合适,既可以抒发出来,又可以与别人共享。今后我还会坚持下去,因为写博客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 您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我最近在写有关“十诫”的文章,主题是节制型发展。现在社会上发生这么多问题,雾霾也好,拥堵也好,背后都是价值观的问题。我想人类一定能找到一种在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尊重人的前提下取得发展和进步的方式。我要探讨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发展。 □ 您最近在读并会推荐的一本书是什么? ■我喜欢看书,每周起码要看一两本。有功利性阅读,但更多的是学习性阅读。最近在看傅高义写的《邓小平时代》,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和博大胸怀,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在这本书里他老人家已经回答了当前中国面临的诸多难题。 □ 从2011年开始,上图在主页上公开了经费开支,作为馆长,会有压力吗? ■我没有什么压力,因为我是专业出身,搞专业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喜欢专业化运作,正因为我不精通财务,所以我就要求搞财务的同志按照专业规范运作,不另搞一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去深入了解和管理,但重要的是一切都要按规范运行。 □ 您认为中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国外的公共图书馆相比,最缺什么? ■中国的公共图书馆总体上还处在量的发展阶段,或者说还历史欠账的阶段,再过几年,当公共图书馆达到符合都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最低配置以后,就会迎来一个质的发展期,即内涵的发展。今后的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书的中心,而是信息的中心、知识的中心、交流的中心,这就是最大的差距、最大的欠缺。 □ 您认为中国的公共图书馆馆长和国外的公共图书馆馆长相比,最缺什么? ■我认为不能笼统地这样问,在国内公共文化设施中,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最为突出,变化最为显著,这跟图书馆管理者的开拓精神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差距的话,我认为,第一是知识背景的差距,相对来说,国外公共图书馆的馆长需要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而我们这里非本专业出身的馆长不少。第二是价值观的差距,我们这里官本位的意识太强,往往当了几年馆长以后就会调动,好像不升官就说明你没有能力;而国外讲职业追求,从事专业工作的人不喜欢到政府部门去当官。第三是工作环境的差距,现在当图书馆领导,行政上花的精力太多,我很羡慕国外的馆长,有更多的精力从事专业工作。但我深信这一切都会改变的。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1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图书馆印象
热度 2 libseeker 2012-7-25 17:27
我曾在2006年、2007年参观过上海图书馆,一晃相隔5年了。参加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有缘再次参观上海图书馆。此次参观包含两部分,一是通过访问网站,二是实地参观,间或辅以百度搜索。 浏览上海图书馆网站时,有系列令我惊奇的发现。其一,上海图书馆网站有中文、英语、日语、俄语、繁体中文等5种版本,除此之外,还有第6种版本,那就是“无障碍辅助工具条”,也就是“无障碍数字图书馆”服务,“面向视障人士中的全盲人士、低视力、色盲、色弱和光泽性过敏人士、聋哑人群、行动障碍人群和老年人提供无障碍网站、有声电子书和数字化讲座的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从而消除残障人士和老年人获取信息的障碍。其二、上海图书馆网站具备“沪ICP备05017201 网络视听许可证:0911606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沪字第353号”,比通常的网站多两个证,网站发布的消息提供了播放器,是可以通过点击播放出来听的。其三、据介绍,为更好地服务于来自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读者,自2008年起,上海图书馆专门编制了多语言“读者指南”折页,制作完成包括中文、英文、日文、德文、法文、俄文、韩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荷兰文、意大利文、匈牙利文、希腊文、塞尔维亚文、葡萄牙文等15种语言的“读者指南”折页,“读者指南”通过上海图书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各分馆以及驻沪各国领事馆进行广泛宣传。 实地参观时发现,“同中有异”。同是指,时隔多年,总体面貌“维新”如故。上海图书馆三楼的“新技术体验中心”,提供数十种市面上流行电子阅读器。据说去年开始,拿出300台阅读器提供外借服务。“读者把这些阅读器借回家,除了可以看到里面预存的20本到200本不等的电子书外,还可随时免费下载上海图书馆拥有的41万册电子书。”经检索获悉,新技术体验中心于2010年建设,放置多种图书馆新服务供读者体验,并将读者反馈最好的服务加入到图书馆综合服务体系中去。我还留意了一下办证服务,凭第二代身份证,可以自行填写注册信息,完成之后取打印出的凭条去免费取证,相当便捷。图书馆第一层有不少展示(展览)及服务宣传,比如目录大厅有上海图书馆60周年回顾展。 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7月18日下午的大会报告,邀请了中国盛大文学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侯小强先生作《中国数字出版》报告。从侯先生的报告及紧接着的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先生《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报告,获悉盛大文学的下一站为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已同盛大文学达成合作意向,此举将图书馆的职责与使命融汇其中(据《上海图书馆喜迎甲子芳华》( http://m.xhsmb.com/20120727/news_13_2.htm ),“侯小强之所以出席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缘于盛大文学与上海图书馆正在开展的一项战略合作。 5月28日,上海图书馆与盛大文学云中书城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宣布上海市民数字阅读推广网站———‘市民数字阅读网’正式开通,双方的这一合作标志着原生数字资源内容正式进入图书馆馆藏流通领域。”),意义非凡,值得期待。此外,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举办了《窗启十年》研讨会,系上海图书馆“上海之窗”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十周年纪念活动。“上海之窗”为现代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举措之一,已成为上海图书馆颇具影响力的现代服务品牌之一。笔者为其所取得的成效,敬服不已。 此番参观之后,笔者同多位图书馆同行有过一些交流。“没闹明白“上海之窗”效果如何,也没知上海图书馆对国内其它公共图书馆有多少交流与启迪。”“能够建设好某某之窗的全中国的公共图书馆大约不会超过30家”,“上海图书馆的很多服务也不太适合中国其他公共图书馆学习,也学不来”,“上海图书馆高端服务做得确实好,不过很多看起来很学习推广”……笔者的感受是,若干事情,上海图书馆敢想敢做,难能可贵的是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就说“上海之窗”,我听到的就有俄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及我国某省图书馆副馆长公开表态打算“效仿”。至于上海图书馆高端服务,大概是指现代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形式,比如形成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系统、上海公共情报服务平台、“上图讲座”、“手机图书馆”、“上海之窗”、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等10多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现代服务品牌,笔者觉得是扬长避短,别开生面,与时俱进。假如单从馆舍条件比,上海图书馆似乎已然不具优势了,近些年很多馆进步很大。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转换角度思考,广大图书馆(乃至广大图书馆员)可以见贤思齐,汲取正能量,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延伸阅读: 图书馆转型之路:从“书本位”到“人本位”. http://epaper.ccdy.cn/html/2012-07/23/content_76268.htm 2012-07-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传统图书馆面临的冲击中,数字阅读的影响最大。一方面,现在的“80后”“90后”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代人已经习惯了计算机和数字阅读方式,图书馆要适应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如今大量的文献是通过多元方式来展示的,有的从一产生就以数字资源形式存在。因此,图书馆界以往所强调的图书借阅量,在数字时代将不再是衡量图书馆功用的唯一标准。 “读者走进图书馆的目的不仅仅是看书,而是可以进行知识和信息交流,图书馆应该增强这方面的吸引力,讲座、读书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就是重要的手段。”吴建中表示,如今国外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社会活动,如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每年举办的交流活动就达一两万项。 转型不仅仅是表面的改变,还涉及到图书馆深层次的变化。首先是整个图书馆的设置要随着观念的转变而调整。“我们过去只是强调阅读服务,所以整个图书馆的设置都是按照书的流程来设置的。现在更加强调知识交流活动,因此需要按照知识流重新设计布局图书馆。”吴建中说。   原来图书馆的工作流程要涉及到很多部门,像采编部、阅览部及书库等,而现在所有这些环节可能会在一个阅览室实现。比如在旅游资源阅览室,图书馆员要搜集多种媒体的相关资料,他本身就是一个收集和编目者,同时又是信息资讯者。因为他搜集了这么多资料,这方面的知识更加专业化。此前涉及到很多部门的流程,现在通过一站式就完全实现了,但与此同时,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个好的图书馆应该是由读者和馆员共同构建的一个动态知识库。”吴建中如此构想。   “很多图书馆员觉得改造图书馆就是要花很多钱增添设备,其实这不是必须的。”吴建中说,图书馆转型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软环境,提供环境让更多读者能够方便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效能。 《图书馆报》2012年07月27日的报道: 上图60周年馆庆隆重举行.http://m.xhsmb.com/20120727/news_1_2.htm 上海图书馆喜迎甲子芳华 (A12-A14版) http://m.xhsmb.com/20120727/edition_12.htm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473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上海图书馆现代服务品牌——“上海之窗”
libseeker 2012-7-24 16:13
图谋按 :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举办了《窗启十年》研讨会,系上海图书馆“上海之窗”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十周年纪念活动。“上海之窗”为现代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举措之一,已成为上海图书馆颇具影响力的现代服务品牌之一。特此摘编相关资料,予以介绍。 摘编自:窗启十年 上海图书馆“上海之窗”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十周年纪念(2002-2012) 上海图书馆用短短10年(2002-2012),在世界各大洲48个国家级地区的80多家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孔子学院或其他专业藏书、研究机构里开设了“上海之窗”,创造了上海图书馆对外交流与合作史上的新纪录。 作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之窗”是上海图书馆2002年起策划并实施的重要对外交流项目。通过与各国各地区图书馆(机构)签订关于设立“上海之窗”的友好协议,一般以三年为一个合作期,向缔约馆(机构)赠送由中国国内出版的反映中国古代至当代文化和建设成果的正式出版物。在首批赠送500种左右出版物的基础上,上海图书馆将在此后每年向各缔约馆(机构)增补100种左右的出版物。横贯古今、内容翔实、语种多样、装帧精美的中国出版物,为各国各地区读者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广受欢迎。为尽可能满足海外读者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迫切愿望,上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新设立每一个“上海之窗”之前,都要细心了解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读者需求,精心定制书单,甚至预先制订逐年添置和更新图书的“维护计划”。一册册、一卷卷精美图书,无不包含“上海之窗”工作人员的心血。 上海图书馆在面向世界开设“上海之窗”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互通有无,相映成彰的方针”,经常借助“上海之窗”的媒介迎来各国各地区同行的友情回馈。既丰富了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书目,也加深了上海与各国各地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更使“上海之窗”成为了沟通中外各界的友好“桥梁”。 今后,上海图书馆将以“上海国际友好城市”为重点,努力把“上海之窗”开设到更多国家更多地区,努力向更多海外读者传播中国文化;上海图书馆将通过“上海之窗”,把“上图电子资源”、“上图展览”等馆藏资源及馆际互借、网上知识导航和参考咨询等业务,更多地传送到各伙伴国(地区)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将更多地开展交流与合作,与各国各地区同行共同把这个中外文化及中外图书馆界交流合作的新视窗、新桥梁、新平台,办得更加耀眼、坚实。 延伸阅读: 上海之窗 http://windowofshanghai.library.sh.cn/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4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破解“癌王”五大难题
热度 25 何裕民 2010-4-14 13:56
癌王为何? 以前,人们把肝癌当作癌中之王,那是因为胰腺癌很少见,而如今,胰腺癌的高发病率、高难度治疗、高死亡率已让其升级为癌王。 胰腺癌有哪五大难题? (1)一旦发现,多属晚期,手术不行,化放疗弊大于利,且大都无效。 (2)严重的腹部疼痛与腰部酸胀感,所有癌性疼痛中,数胰腺癌疼痛最为剧烈。 (3)局部梗阻,甚至严重的阻塞性黄疸。 (4)很容易周边转移、浸润,且上下左右均属重要脏器。 (5)消化道障碍。 而破解的关键在于抑杀癌瘤生长、止痛、消解或防范梗阻,但不能过分伤及自身,更不能作无效而伤损的蠢事。 也许,换个思路就柳暗花明了。 如何破解? 胰腺属于外分泌器官,本身有自分泌功能,又属腺类组织,故化疗药到达腺体有限。即使少量到达,也很快被泌出,导致周边被滥杀无辜,而目标无损。就是说副作用大,效果差。这可能是常规化疗失败的原因之一。而对中药提取物却不然,它主要作用于癌体周边的微生态、微环境, 重在诱导癌细胞凋亡,故不存在上述问题。 其次,止痛问题。胰腺癌患者常十分疼痛。故通常只有用吗啡控释片等才有一定效果。而这类止痛剂又常麻痹胃肠,以致本即失调的胃肠功能更见障碍,表现为严重的呕呃、便秘等症。而我们的经验是以外敷为主,严重疼痛者以中药制剂干、湿敷交替,这种透皮给药,常可使局部水肿减轻,疼痛明显缓解,且有利于胃肠蠕动,这就为棘手的胰腺癌治疗创造了重要条件。而且,能否起效,三五天可见分晓。一旦有所起效,即给予积极鼓励,让患者感到有了希望。 再次,梗阻也是大难题。对此,我们主张中西医结合,可以外敷改善的,以外敷为主;外敷一时难以解决的,可以内引流、外引流或胃肠吻合术等,配合中药外敷、防止新的梗阻出现,这常可明显缓解梗阻。一旦缓解,同样给予正性鼓励。并告诫患者,在生活和饮食多方面加以小心防范,以避免新的梗阻出现。 最后,消化道障碍。我们以调整为主,护胃为先的中药汤剂,也常十分有效。这方面症状往往是最早出现改善的,同样别忘了借此给予积极的鼓动。 至于胰腺癌的转移或浸润问题,可分别论治。对肝内转移病灶,属局部尚有可能以介入等方法解决;对身体尚能承受的,也可适当配合些全身化疗。有时,以中药为主,也可解决诸如转移到胃的小病灶等问题。 癌症 为 何 盯 上 你 ? 走出抑郁, 从 心治 癌公益讲座 4 月17日 (周六)上午9:00上海图书馆四楼多功能厅 何裕民教授与您相约上图 活动主办: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 活动地址:上海图书馆四楼多功能厅(淮海中路 1555 号,近高安路) 交通线路: 26、911、926、945、920、830、96、93、15、548等高安路或上海 图书馆站,地铁一号线衡山路站 本文作者何裕民教授告诉您在癌症康复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首先靠你自己。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3862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癌症为何盯上你?
何裕民 2010-4-9 14:49
癌症 为 何 盯 上 你 ? 走出抑郁, 从 心治 癌公益讲座 4 月17日 (周六)上午9:00 上海图书馆四楼多功能厅 当医生告诉我们,只能活三个月,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接下来的日子?在心理困苦中,医生无法施治,饮食起居无法正常,病情恶化,我们该怎么办? 畅销书《癌症只是慢性病》的作者何裕民教授大胆告诉您,三分之一癌长在心上!治癌需从心入手! 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抚平这份悲伤?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摆脱这种不安,接受现实?有没有什么良药能让我们至少能暂时忘却恐惧,或者永远不再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下,转而客观地认可自己的现状,并能一直接受这一现状,进而改变这种现状? 翻开《从心治癌》,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主办: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 地址:上海图书馆四楼多功能厅(淮海中路 1555 号,近高安路) 交通: 26、911、926、945、920、830、96、93、15、548等高安路或上海 图书馆站,地铁一号线衡山路站 预约电话: 63578888 63579999 63255625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1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