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理工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经济学的数理分析
热度 4 yanghualei 2011-5-29 10:09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百分之四十的人有理工科背景,而其中以数学和物理最多,实际上诺贝尔奖项的设立间接的说明对经济学数理分析的肯定, 即用严密的逻辑和数理描述替代了部分的文字描述,避免过去决策“依靠拍脑袋和随机原则”,最终使得其依靠“蒙特卡罗”等性质的数学分析工具进行决策。 这可能源于如今一体化的发展和网络化的进程,使得在新的层次上复杂问题不断涌现,就不能采取过去分析还原以及隔离的思维方法,必须采取综合集成的复杂方法。这也使得数学和物理在社会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文字给予人广度,但不能给予数学给予人的深度 。但那这也不能说明简单的社会问题不能用数学和物理分析,特备简单社会现象的数理描述对复杂现象的阐述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实际中对社会物理或者是对经济物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不论是学科现象之间固有的客观联系,还是学者对交叉学科的偏好,还是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还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使然,还是仅仅是为了陶冶情操。但 不管怎样,社会物理学利用物理学的概念、法则、思想以及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给出数学模型,得出文字陈述,至少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方式。 在强调一下:现代一 提到数学就和定量连接在一块,数学不仅仅是研究量化和测度的科学,对于有些能“量化的现象”采取量化的数学方法;“不能量化的现象”采取不能量化的数学方法 。虽然不能量化,但一样能应用数学方法,并且取得不菲的成果。那些一味的从量化的角度去研究现象,特别是社会现象,或者去发展数学观念和行为都是很片面的。故 研究社会科学应该量身打造一套适合社会经济研究的数学方法,该是社会和经济研究为数学立法的时候了 。所以对于数理经济的理解,并不是仅仅是定量的研究。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3779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介孔材料牛人漫谈
热度 2 redrum 2011-5-18 16:40
谈化学可以这样谈!服了!我,爽啊,原来理工科也是可以用这么活泼的语调的。喜欢,转贴,赞。 介孔材料牛人漫谈 介孔材料的兴起以 Mobil 公司的科学家在 1992 年的 Nature 上报道发明了 M41S 家族为标志,以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经超分子组装合成高度有序的介孔材料,这种具有规则孔道( 2 ~ 50 nm 可控),巨大的表面积( 300 ~ 2000 平米每克)的 SiO2 分子筛由于在催化,材料,生物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的兴趣。事实上 1991 年日本人率先研究发现了介孔材料的合成,可惜孔道不规则,且发表在日本化学会刊上,未能得到关注。 在此之后 Mobil 公司没有继续报道他们的成果,估计改到作应用了。有趣的是,催化科学家终于可以发高档次论文,于是在 Nature , Science ( NS )上不断灌水,其中的马力最强的灌水机当属 Pinnavaia 和 Stucky 。 T. J. Pinnavaia 最大的贡献是采用非离子取代先前的 CTAB 或 CTAC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合成了无序的介孔分子筛 HMS 与 MSU 。最近此人又在 Science 灌了一篇,好像说是变有序了。 Sigh ,看看人家的工作,作一篇发一个 Science ,工作量跟咱们郑仙(注:厦大郑兰荪院士,当时郑发表了一篇 science ,用了 10 年之功)没的比。 Pinnavaia 搞催化出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介孔硅,铝硅酸盐,磷酸盐等分子筛的合成。 G. D. Stucky 无疑是介孔材料的超大牛,做的 SBA-n 系列分子筛篇篇都上 NS 去了。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成绩的取得不是什么所谓的领导支持,上级关注得来的,全是咱们中国留学生帮他干的。而绝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都是吉林大学出来的,如霍启升,赵东元等杰出代表。(纳米领域现在的另一水王有个名叫彭小刚( Peng X G ,合成 CdSe 的,现在阿肯色大学当教授,阿肯色,嘿嘿,多读几遍就知道是好地方了 , 都是吉大的, sigh ,咱们厦大还是缺这种的。)霍现在好像不干科研了,赵现在复旦大学当长江学者了。国内在介孔领域无疑他是最强的,放眼整个亚洲,也算是数一数二了。韩国这边 Kaist (韩国最好的理工大学,虽然是 Institute ,地位如 MIT 在美国的地位)的 Ryoo 组也算是超 NB 人物之一了,特别在利用硅分子筛为模板合成介孔碳分子筛方面得到了广泛关注, http://rryoo.kaist.ac.kr/main.html?Pinnavaia 和 Stucky 都曾重复他的工作。 个人感觉目前介孔搞的好的基本都是从 Stucky 的研究小组出来的。如欧洲那边的牛人 Ferdi Schuth 也曾在他们组干过。韩国目前也有两个年轻教授在介孔领域也算初出茅庐,都是 Ryoo 的博士生,后到 Stucky 组作博士后了。 Stucky 做得领域确实够广,产业化的可能性无疑是最高的。而赵东元无疑也算是继承它的衣钵了,看他在复旦化学系发的文章,也难怪能参加院士评选进入最后一轮。当然跟国际上纳米领域的水王:王中林,夏幼南,杨培东还有上文说的彭也还是有段差距的说。个人认为 Stucky 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上(和霍一起干的),以及三篏段共聚物为模板合成水热稳定的介孔材料(和赵一起的,特别是 SBA - 15 )。 马上他们组又来了后来成为纳米 ZnO 一维材料合成方面的水王的哈佛大学博士杨培东,杨在他们组作博士后发了 NS 各一篇。其中发在 Nature 的三篏段共聚物为模板合成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论文工作至今无人重复出来。当然各科学家的虚伪性来了,我估计他们用 TEM 一不小心照了个好的区域,于是说: “ 哇,哈哈哈! I’m so NB, all the samples are highly ordered ! “ 以偏概全,局部代替全部也算是做纳米的人的基本思路了, sigh !吸口气再来。包括我的投的论文也只好引用他的工作,虽然知道不能重复,谁叫偶不是牛人呢?当然,却有一个大牛出来说了,容后再谈。 介孔材料的发现无疑催化学家大大发了文章,把原来沸石分子筛的东东再倒腾了一下,而国际上的材料合成的杂志上出现了大量的 meso 等相关名词。如 microporous materials 杂志都把名字改成了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分子筛的合成一般采用沉淀法合成,但介孔薄膜的合成却并非如此,毕竟若采用相同的沉淀法合成将无法拉膜成型。这时搞催化的人是罩不住了,无疑 sol - gel 的大师人物该出来说话了。其中 Brinker C. J. 和 Sanchez C. 无疑是最杰出的。上次本人打算投稿到 J. Sol-Gel. Sci.Tech 杂志上,(搞介孔发这种文章说明作的不怎么样),在投稿须知里面,参考文献的书写方法指导给出的三个 “ 种子 ” ,有两篇就是他两各一的。其中 Brinker 那本溶胶凝胶被 Sanchez 称为该领域的 bible ,至于我老板也是非常推崇的。 早期虽然有很多 NS 的报道说介孔薄膜合成出来了,但有相当部分是 Ozin 报道的,所以无人能重复(此部分另外展开),到 97 年 Brinker 在 Nature 上挖坑,报道了蒸气诱导自组装( EISA )合成方法之后,大家就纷纷跟着灌水了。当时 Brinker 手下也是中国学生 Lu Yunfeng, Fan Hongyou (都是吉大化学系的,都在米国大学里当教授了。介孔材料的热门也成就了无数人的理想,中国人也算分得一杯羹了,我这个 70 年代末出生的又赶不上末班车了, ft )。 Brinker 研究组年年至少一篇 NS 的 paper 。至于发 Adv. Mater. 和 JACS 那就像当年我在化院版灌水那么 easy 。 Brinker 搞有机硅的溶胶凝胶出来的,工作当然主要集中在介孔 SiO2 薄膜上,他们合成和应用都做得不像是人作的那种,狂 ft 。而对于主要作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牛法国人 Clement?Sanchez 来说,当然是扩展到介孔过渡氧化物薄膜合成。 http://www.ccr.jussieu.fr/lcmc/? 这里要提到 David Grosso ,此人在合成介孔薄膜的牛人 Pierre-Antoine Albouy 读完博士之后开始到 Sanchez 组工作,在此之前 Sanchez 主要从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光学领域的应用。同时他们对 TiO2 的组装进行了深入的基础研究,到 2001 年终于在 Adv. Mater. 上报道了 350 度下高度有序的介孔 TiO2 薄膜,随后 Sanchez 把他的牛人本色发挥的淋漓尽致,短短几年间在 JACS , Angew. Chem., Chem.Comm. 等杂志发表了一系列 papers 。同时他的 Review 更是他的不比它的研究论文少,都上了 Chem Rev 以及 Adv.Func. Mater. 的特写文章里了。(注:最近又上了 2 篇 Nature Materials ,一篇 review 一篇 letter ) 我的导师曾在 2002 年 MRS 春季会议上遇到过 Sanchez ,老板去请教他问题,结果被搞的 PP 的,据他说 Sanzhez 此人是特别高傲,拽的半死! sigh , 2004 年跟我谈起他的时候老板还有点 ft ,呵呵,我估计另一件事情就是他对中国 MM 也很 ft 。题外话,罪过。(注:老板跟我侃大山的时候,读起他博士的时候跟中国 mm 一起作实验, mm 老是对他指手画脚,搞的他郁闷的不行,遇到韩国人都说要小心中国 mm )而 Grosso 还算比较友好对我老板。呵呵。 Sanchez 写论文都是讲别人作的很烂,或表征数据不完善等等,然后引出自己的工作。我一直觉得 Sanchez 对 Brinker 十分推崇,倒是对 Stucky 有点不以为然似的,我读他的论文有这种感受,莫非是瑜亮情结的说,呵呵,无聊猜测,一笑。上面说过杨培东的文章被置疑的事情就是 Sanchez 说的。当然介孔材料的合成有所保留也是应该的,但是杨培东和赵东元似乎后面也没有再重复出来过。不由想起中山大学徐安武被介孔材料方面的牛人 Bao Liang Su 置疑,分别在 AngewChem 和 ChemMater 上说他的 ZSU 上至 Angew Chem 下至 Chem Comm 七篇全是 artificial 。有兴趣可看看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cgi-bin/jissue/104524420 中的 Korrespondenz. 最后说一下 Ozin G. A. ,这个人我实在佩服他,上面讲过 Ozin 的工作通常是不能重复的,可是他 NS 一向没少发,狂 ft 。 1971 年他发表的第一篇 Nature 文章居然是激光拉曼光谱,呵呵。大家有兴趣可看看他的 publications 中最后一栏的 Adv Mater 和 AFM 就知道了。 Ozin 的主页是这些人当中做得最好的, ( 注 : 艺术价值有 5 层楼那么高 ), 地址是: http://www.chem.toronto.edu/staff/GAO/flashed/menu.htm
个人分类: 启明星|3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多媒体课件风格
热度 1 sxhelijian 2011-5-17 09:32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好几年了,经验、教训一大堆。直到最近,自己感觉有些做法、原则等逐渐成型了。多媒体课件风格应该针对不同课程,不同授课对象,需要灵活选择,但有些原则、考虑问题的角度是可以借鉴的。在这儿讲的多媒体课件风格,更强调是大学的、理工科的课件。我抛砖的意图只是盼有玉来,为交流做个引子罢了。   必需声明的是,我的很多做法,尤其是颜色选择部分,是受全国百名教学名师、南京大学卢德馨教授的启发而来的。2008年卢老师为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物理教研室的老师们做了一个讲座,我有幸聆听并受益菲浅。讲座后我向卢教师谈到我在教学中的困惑时,他鼓励我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当然其中也有我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在此感谢卢德馨教授,如果他看到这篇博文,也不会责怪这位偶遇的听讲者将他的一些观点当砖来抛。 一、基本原则:简单   选用简单的平台:复杂的平台并非完全必要,教师的更多精力要用于教学设计。熟悉一两种制作工具,完全能够满足日常教学要求。关键是用精、用熟,而不是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用不好。如果偶尔有一些靠熟悉的工具无法完成的,可以通过合作、购买等途径解决。在全球化、社会分工渐细的今天,完全没有必要做多媒体课件制作“通才”。我课堂用的课件基本只用PowerPoint 2003。   制作简单的课件:多媒体教学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切要以有利用学生学习为目标为前提。多余的信息会干扰学生的思维,这些多余信息包括不合时宜的图形、声音,多余的动画,不必要的多种字体等。   采用简单的授课方式:教学中的关键要素是人——教师和学生,要重视人与人之间在言语上和感情上的交流。以教学内容为介质,用人与人之间解决问题的手段组织教学。要充分利用设备,但不过分依赖设备,否则会认为“设备不行,XX事无法去做”或者会报怨“XX设备影响了我的教学效果”。课堂的主导因素永远是人,而不是机器。 二、颜色 1、做法   (1)背景:深蓝渐变, 不加其他修饰 ;   (2)前景:白色为主,黄色辅助。 2、自我点评   (1)背景不加其他任何修饰的原因在于,课件的根本目的在于向学生传达设计好的信息,在课件中加入一些其他元素,如学校的校徽、教师的Email、用一些线条分割区域等,对学生而言都是多余的干扰信息。即使在背景中用一些很淡的底纹,也是多余,用对比很强烈的背景,甚至使文本看不清楚的做法就更不可取了。这条原则适用于大多数的大学课程,需要呈现特殊内容的情况除外。   (2)“浅底深字”看起来“字”很“瘦”,很单薄,而“深底浅字”中的“字”要更丰满,无形中突出了课件中的核心内容——“字”;   (3)仔细观察“浅底深字”中的字显得有些“脏”,这种“脏”是一种干扰,尤其是当文字更集中时。对比“深底浅字”没有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要接受美的事物,这种影响是潜在的,但也是非常重要的。   (4)最重要的一点是,“浅底深字”更容易使学生的眼睛感觉疲劳。当学生连续2个学时甚至4个学时紧盯亮背景之后,再怎么想集中注意力也由于眼睛的疲劳而不得不环顾左右了,影响授课效果不说,还危害学生身体。   (5)“深蓝渐变”的背景指上部深一些,下部浅一些,学生听讲时会有一种适度的压抑感,对维护课堂秩序、促使学生随授课进程思考有一定的作用。   (6)从颜色搭配本身,蓝底黄字可能更好,但有很多投影仪显示黄色的效果不尽人意,用白色是一种很好的折衷办法。 三、字体 1、做法   (1)中文字体:宋体为主,楷体辅助   (2)英文字体:Times New Roman   (3)字号:统一在20-28   (4)字形:中文正体,按照印刷规范:如英文变量斜体,矢量加粗 2、自我点评   (1)过多的字体选择也是一种多余信息,以至于让学生注意字体本身而不是内容。可以变换字体的目的是想让内容分出层次,但要让学生习惯于用内容本身分清层次,而不是用内容的表现形式。   (2)字号太大显得很“笨”,不利于学生思考。即使内容少,也不要靠大字体填满屏幕,字体变小一些,间距拉大一些,很精致。字号太小,那一定是你的文字太多了。课件上的文字一般并不是要让学生一字不差地读下为的,设法精简文字,抓住核心。如果的确全是要点,那说明这一页的信息量太多了,想办法保持逻辑整体性的同时,拆为多页解决。   (3)字形按学术出版规范处理就是向学生传达一种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要让学生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知道除课堂知识外的更多“行规”。当学生明白这一点之后就会效仿。这样做需要花时间做些所谓没有创造性的工作,额外的回报是,学生会认为教师很专业且很敬业,在学生评教的成绩是能够得到体现。 四、动态效果 1、做法   (1)幻灯片切换:向下擦除   (2)自定义动画:擦除(自左侧)或出现(按字母) 2、自我点评   (1)幻灯片切换中的向下擦除有点类似擦黑板;而自定义动画中自左侧的擦除或按字母出现的节奏类似黑板上写字的感觉。   (2)动画的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内容的渐次引出,为学生留下一点点时间作为思维的过度或缓冲。动画并不只是要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眼光停留在投影上只是浅层的刺激,重要的是展现一个思考的过程。   (3)用动态效果渐次展示给教师带来的一个困难就是对教学内容要尤其的熟练。最佳的效果是话先说出来,投影上的字跟着展示出来了,这一点点的时间差很重要。说得和展示出来的不必相同,但意思一致,便于学生利用教师的口语和课件中的术语双向对照理解。最尴尬的是,话说出来了,展示的却不一样。因此,有些课件上的文字很多,一次性全出来,然后教师照着念的情况好像也可以理解了。如果前述尴尬太多,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备课不充分。准备好了,这种情况不会出现,课件跟着说话走的感觉很潇洒。   (4)做动态效果有时费时,高效的办法是用好Powerpoint中的母板,所有文字都放在“自动版式的对象区”。在Powerpoint2003中,即使不同文本对象中的内容,出可以任意安排播出顺序,所以不必为了展示顺序的考虑将完整的文字拆开了。 五、我的两件宝贝   课件的前期准备再好,课堂上不能很好发挥也是白搭。配备了两件宝贝后,让我在课堂上挥洒自如。   宝贝1:翻页激光笔   一件插入计算机的USB接口,另一件握在教师手中使用。一般可以在20米范围内通过上下两个键完成对课件播放的控制,还有一个按钮可以控制发出光点,让教师在教学演示时彻底解放出来,真正实现“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讲到哪里,指到哪里”,最大限度的发挥肢体语言的优势,让教学、演讲更生动,更完美。翻页激光笔在电子市场有售,价格在百元左右。   宝贝2:导游旗杆   抽拉式结构使其非常便于携带。本来翻页激光笔就提供了光点用于指示,但是光点太小,只能看到一点,教师的手和光点是分离的,使学生不容易看清,也不容易建立起教师和那个光点之间的联系。有这根杆指上去和没有这根杆的差距非常大。需要时教师就站在投影的幕布前,实实在在地指上去。另外一个好处在于,如果老用翻页激光笔中的光点,电耗得特别快,配备导游旗杆不用电,环保。导游旗杆在小商品市场有售,15-20元。也有专门的抽拉式教鞭,要稍贵一些。   -------   注:2009年3月25日原文发布在本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7f02f0100cqbs.html
个人分类: 教学相关|356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清华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丢弃殆尽
sqzhang 2011-5-4 11:17
台湾《苹果日报》评论 前幾天,人民大會堂舉行清華百年校慶大會, 9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有 6人出席,其中胡錦濤、吳邦國、習近平是清華大學校友。清華以理工科而全國知名,在中共建政前培養了一些頂尖科學家,但更知名的就是在中共建政後培養了最多官員,故有「滿清王朝北大荒」(北大荒原指黑龍江省北部荒原)之說。當清華百年校慶宣傳文字中 有提到的是:丟掉了中共建政前的清華精神,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永遠只是黨官,而不能成為「保持個性,彰顯本色」的獨立的個人。   什麼是清華精神?在清華園立有一塊紀念碑,上面端書「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這是紀念清末民初大學者王國維而建的。 1925年,王國維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一起,培養了整整一代國學研究家。 1927年夏,王國維感於「世變」,決定結束自己生命,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 1929年夏,清華國學院師生為紀念這位傑出學者,募款修造了這紀念碑,碑文由陳寅恪教授撰寫,語意深長,陳寅恪其後認為這是最能代表他治學思想之作。其詞曰: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其後解釋他寫的「俗諦」,是當年被奉為圭臬的三民主義。而「三光」,則是指日月星。   1953年,陳寅恪一位學生,奉中央之命南下廣州,勸陳寅恪北上出任擬建立的中科院中古研究所所長一職,陳修書婉辭,並解釋當年寫王國維紀念碑文,是認為必須脫掉「俗諦(三民主義)之桎梏」,「真理才能發揮,受『俗諦之桎梏』,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學說有無錯誤,這是可以商量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因此,他提出若要他當中古研究所所長,他的條件就是「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否則就談不到學術研究。這時他的「俗諦」顯然是馬列主義也。他認為他提出的條件,中共接受也不好,不接受也不好。兩難。因此還是讓他留在廣州安靜治學好了。   中共對所有以生死力爭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的知識分子,都扼殺打壓務盡。丟棄了這個立下碑文的清華精神,不會培養出獨立自由的學者精英,只會不斷產生令人毛骨悚然的未來官僚。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1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给理工科学人开一个数学学习科目清单
热度 2 kakulo 2011-4-24 15:53
在近期的博文中,反复强调了理工科学者必须夯实数理知识的基础,而且最好从青年时代做起。尤其是近来基础数学和基础力学有遭忽视的倾向,我们更应该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课堂学习和自学,尽早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 我这里不揣冒昧,拉出 理工科学人 应该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清单,请朋友们品头论足。 l 应用数学和力学类 必学: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数理方程,微分几何,复变函数论,概率论,数理统计,数值分析,程序设计,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离散数学基础; 选学: 实分析,现代偏微分方程理论,非线性动力学基础,渐近分析,计算数学,随机过程与随机分析,运筹学,控制论,组合数学,图论,现代分析,近世代数,近世几何(拓扑学、微分拓扑),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l 工科类 必学: 数学分析,线性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数理方程,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数值方法与程序设计,复变函数论基础; 选学: 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微分几何,计算机代数(符号运算)、实分析,渐近分析,离散数学基础,运筹学。 需要说明的是: 1. 上述清单中,应用数学和力学工作者的必学数学科目清单中的前十个科目是 1983 年林家翘先生在清华大学讲学时应听讲者要求在黑板上写下来的,我一直牢记在心; 2. 这里用“必学”、“选学”这两个词,是为了有别于目下流行的“必修”、“选修”,按常规理解。“修”等同于选课、上课、考试,而“学”则泛指听课、自学,学校不开此课,照样可以自学,这是钱伟长先生的一贯主张,也就是我常说的“学分归学分,学问归学问”; 3. 专业不同,必学、选学科目可变通; 4. 有些科目在内容上有重叠或交叉; 5. 工科本科生不学常微分方程和数理方程是最愚蠢的做法,不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这种情况亟待改变;此话题日后详谈; 6. 工科学生笼而统之学“高等数学”,也并不明智,必须将数学门类加以细分,不同专业视需要确定不同的学时; 7. 大部分科目应在本科阶段完成,有些科目可在研究生阶段补齐; 8. 按大学层次的不同,可有区别(例如,在美国的一些工科大学里“渐近分析”是本科高年级的选修课,研究型大学完全可以效法); 9. 清单远非完善,需要按实际情况增删。 转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5047
个人分类: 转载|2805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科与理科没有鸿沟,只有偏见——回应科学网著名博友
热度 5 JYH64J98Y99H 2011-4-20 11:12
科学网上有一位著名博友撰文认为,除了对象、实验以外,他不认为哲学和历史学同自然科学还有多少实质性区别。他指出,科学实验也不过是收集感性材料和数据材料的具体方法,这与研究时收集第一手历史资料没有本质区别。他体会,唯一真正有区别的是数学的运用程度。事实上,数学并不是理工科的专利,文科同样也要使用数学工具。有的科学家提出过将数学与理学、工学、哲学、文学并列的划分方法。关于数学的作用与价值,马克思有个大家几乎耳熟能详的经典表达。当然,作为思维训练的体操,数学值得重视,甚至需要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数学比重。任何学科的尖端研究都很有挑战,但研究成果可以都一样可以为社会大众所掌握。个别人轻视甚至鄙视文科,只能证明他们自身人文修养低下,其他还能证明什么呢。这位著名博主经过认真思考后,明确回答:“文、理之间在学术上并没有什么大了不得的差别,而是其实际用途有根本性质上的区别罢了。现在是讲实用的年代,越实用的学科,越是吃香,不就是如此吗?岂有他哉! ” 必须指出,自然科学工作者,大多阅读了不少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也获得了足够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发言权。这实际上体现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贡献。反过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对于自然科学研究动态所知甚少,或者因为教育与科普的不足而留下些许遗憾。我揣测,可能是一些人在交流中找到“虎”的感觉,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视作了“驴”,既然黔驴技穷,所以,个别人才会目空一切。这与其说是学科的鸿沟,毋宁说是认识的偏见。马有马途,牛有牛用。我相信文理科之争是个假命题。个别人或许自以为智商、情商或者其他什么商高于他人,就让他狂妄去吧。日本大地震,震出了一场原子核危机,我们才知道,原来聪明透顶的原子能科学家原来也很笨拙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就在阳光之下,大家都可以看到。有些学科很隐秘,谁知道他们搞了什么名堂?生态要平衡,学科发展也要平衡,这应该是常识。 这位著名博主语重心长地指出:“文、理之间不应“相轻”,而是应该“相重”,如此有助于增进互相对话和思想交流,有利于达到彼此间知识与思想的互补,从而有利于彼此学术上的共同进步。”这样的见解,值得称道。 列宁有句名言: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我以为,目前的世界,文科与理科没有鸿沟,但确实存在着偏见。通过科学网,实现文理相融是善莫大焉的好事情。从事理工科研究工作的,多学习一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多一点人味,没有什么错。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多讲点道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只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 我们面对的是统一的物理世界,与之相对应的,是统一的物理世界规律。它被肢解为许多学科,是研究分工的需要,也是人生与科学研究的无奈。事实上,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我们对地震规律的认识远不如对气象规律的认识。人类的认识局限需要人类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面,就是因为每个国家地理因素、民族因素、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渊源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反映了精神文化是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折射。 科学的价值,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国土面积不大的日本竟然有50多个核电站就是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的明证,地震、海啸、核泄露的危机,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思想展现的明明白白。但是,人文社会科学对于人类传统价值的守望本身也是价值。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这实在对国情的深刻洞察之后发出的振聋发聩的肺腑之言,也充分反映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价值所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从容淡定应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并对社会生活发挥积极的影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假如我们寿命足够长,那我们最好就什么都学习一遍,研究一遍。学贯中西,渗透文理,融通古今,最好每一个学者都是这样的专家学者。至少,哲学家应该努力寻找到这样的感觉和气象,这可能比某些科学家的境界要高远得多。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噫吁兮,人生如白驹过隙,或譬如朝露,或朝如青丝暮成雪,草根网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874 次阅读|7 个评论
镜子微博:看人家养孩子都容易,自己养都难
热度 1 liwei999 2011-4-17 15:15
看人家养孩子都容易,自己养都难。 (4065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December 28, 2009 04:13PM 回答: 为什么有人不承认理科比工科难学? 由 HunHunSheng 于 June 29, 2003 12:10:25: 送交者: mirror 于 June 29, 2003 12:34:49: 看人家养孩子都容易,自己养都难。大凡能“学的东西”,都难不到哪里去。而到了“创”的境界,就都相通了。 每个专业都有其传统和难题,学过相对论的北大学子,就知道拿个“尺子”量世界? ------------------------------------------------------------------------ 送交者: mirror 于 June 30, 2003 14:28:09: 只怕是根源更深,读“电动车”的冤屈起源于科学界的不道德行为 美国的汽车资本的“发财”,都是这样过来的。“电动车”的冤屈,所谓“科学界”不过是扮演个小丑的角色,决非几个教授的问题。 要紧的是产业界和政界如何看待此事,以及学界能否拿出“非汽车经济”的新思考、和“非汽油交通”新技术。 -----------------------------------------------------------------------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科傻妞与理工科傻小子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1-4-14 16:10
  可真兄最近有怨气,他的抱怨之一是:好像一把对方说成文科生,就直接站到了论辩的制高点上似的。   是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看法呢?   就想起一个流行于网上的名词来:文科傻妞!   虽然有“文科傻妞”的说法,可是相对地好像没有理工科傻小子的称呼,或者即便有,也不如文科傻妞响亮。   这是咋啦?   其实,我在《梁启超先生的谦虚与不谦虚》一文中提到了梁先生这么一个全国著名的文科傻妞对历算学充满不自信的情节,引用了梁先生自己“极惶悚”的话。   虽然说梁自称是不懂,但是看后面的评述,他还是下了功夫的。   但是,尽管下了很大的功夫,对于历算学的评述依然不可能像他操纵其他人文学科方向那么得心应手,人对于不懂的东西充满不自信是应该的,值得赞赏的,也所以,有前面那话的铺垫,即便后面的评述(包括学科分类)出点错大家也是可以谅解的。   比较可怕的是,虽然不懂,但是谈起来好似比理工科傻小子还要自信,而且觉得话语权还更大一些,那就不太对了。对于不懂的东西,第一先学梁启超先生那样尽量去学习了解,第二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梁先生在评述明末以来历算学(其实就是中国的数学物理学)发展时没有任何指点江山之意,大致是分门别类地介绍几个分支及其发展状况,仅此而已,有些评述也会集中于显得有点八卦的话题上,比如当时数学家的平均寿命不够长之类。      记得之前有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学者(文科傻妞)提出“敬畏大自然”的说法,让理工科傻小子为主的自然科学学者不太感冒,大自然的规律如果现在不知道,慢慢地知道就是,敬畏从何而来呀?      当然,也许“敬畏”一词还有别解,其实想表达的是“遵从自然规律不硬性去改造自然”,但是,敬畏本意却是尊敬畏惧的意思,对于一个无意识的自然界,尊敬和畏惧真是不太必要,还是尽量把它运行的规律全把握了比较好。如果今天的科学还不能够把握,那么就等待明天。   梁启超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其实也不应该很自信,因为他不是中医,但是,事实上他是很自信地采取了全盘否定态度,我想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对于梁先生这样人的理解能力来说是件过于简单的事情,不具备进入门槛的缘故吧?这其实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之尴尬,弄些识字的人都能理解的所谓“理论”,这怕不会是真正的人体运行和疾病防治的真正规律吧?一些比喻再加一些比喻,或者比喻再高级点,再再高级点,而已。而物理化学之类,我们能简化到类似中国传统医学这样的理论上去吗?肯定不能,自然科学各门类都有基本的门槛,必须通过系统学习才能进入。   本人对梁启超这样的文科傻妞充满敬重,对于平素里交往的文科人士也充满尊敬和喜爱,自己做的应急管理现在也70%的文科傻妞了,也就是说,俺们正在进行从理工科傻小子向文科傻妞的过渡,所以,对于人文学科学者没有任何不敬之意,希望别被读出别样的意思来。
个人分类: 趣论|5397 次阅读|21 个评论
有关科学网注册中的学科分类的建议
热度 1 beeforever 2011-3-26 10:05
有关科学网注册中的学科分类的建议
昨天注册了科学网,并且通过了实名认证。其实我最早关注科学网大概是在09年,不过那时在选择学科分类时,以为科学网只允许理工科专业的人实名注册,于是注册到一半就放弃了。而这次先是无意中看到了陈吉德老师的博客,再去注册,这才发现原来文学艺术类专业都悄悄地隐藏在“管理综合”的选项中。在此想建议科学网的管理者,能不能将“管理综合”更名为“人文综合”或“社科综合”呢?不是还有“人文社会科学”这一说么?相信这样将有利于更多从事社会人文学科方面研究的人加入科学网。
154 次阅读|1 个评论
情人湖与垂泪湖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1-3-6 22:53
  在合肥的时候,有时候会去安徽大学转转。   在中国很多大城市,有这样的大学组合:一个理工科的名校+一个综合类的名校,比如北京的北大和清华,上海的复旦和交大,广州的中山与华南理工,武汉的武大与华中理工,如此等等。      合肥在城市的个头上不算大的,不过我的母校在全国理工类的学校里也算是还不错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的综合性大学不多,安徽大学应该是在合肥最好的了,虽然在全国没有什么名气。      科大原来的正门里面有两个联通的小湖,名字我不太清楚,似乎叫眼镜湖,因为一左一右,确实有点象一副眼镜,加之理工科的大学里学生戴眼镜的多,名字也倒贴切,不过少了很多浪漫气息了。      其中,进门左手的那个湖中还有一个小亭子,名字应该是一鋻亭,而其意义我也不甚了了。只是觉得连亭子的名字也并不浪漫。      而安徽大学里的风光似乎不如科大,但是校园里面湖的名字却浪漫的很,我印象里它叫垂泪湖,这明显就“文科”、“综合”得多了。      不知道是否每个大学里都有湖,不过据我所知,好像差不多是,至少北大是有未名湖的,而清华园里则有荷塘。   另外一个全国所有大学里风景最美的厦门大学,则有名为情人湖的校内湖泊。湖水从山中留出,有大半的水在山和树的影子里,显得
个人分类: 情论|4430 次阅读|13 个评论
读《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笔记
shuilinxi 2011-3-3 00:21
1科学不是真理。 2科学产生的是模式。但模式是有限的,可以淘汰的。 通过假设,界定范围得到暂时结论,用于服务特定目的。 3科学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而文学艺术赋予其意义的往往是特殊性。 4科学是建立在深思熟虑的提取基础上的知识。 5科学和人类的反应存在冲突。 用科学去描述一个人用的是物质属性, 而不能说可爱,聪明,好奇,忠诚,勇敢。。。 6科学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还原论和唯物论。 为什么一个理工科的学生要学哲学? 为什么一个文科的学生要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 因为 我们的毕业生缺乏的是 形式的量化的推理能力、均衡的思考、比较分析和定量研究方法和理解力。
3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教师的本质工作该是什么?
热度 7 zhgao144 2011-2-11 21:35
在现在本科生眼里,理工科的教授,除了宣传告诉他们的谁是院士、谁是长江外,他们不知道谁算大师,研究生眼里,也只有谁的课题组论文发得好,谁的课题组科研经费多,也不知道谁算大师,教授跟他们接触的时间实在有限。大学教师,什么是主业,科研还是教学? 现在我们总是说学生的素质下降,教师的素质呢?论研究水平,现在大学教师的研究水平比以前教师的高太多了,但教书育人的能力,至少在精力上,下降得太多了。在以科研水平为主导的教师职称评定方针指导下,一个教师,能否为人师不重要,能否出科研成果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出现了不会上课的教授,名教师其实是强的科研人员。 教师的本质工作本来应该是教书育人,怎样教好学生,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指导研究生,不一定是要出科研成果,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做科研。但对于现在功利的社会来说,培养人的成绩,不是一时半会看得到的,为官一任,就要在一任上出成绩,以后的成绩是为别人做嫁衣,没人愿意做的。因此,学校提高影响的抓手,在于科研论文和项目经费、项目获奖,这些成了学校最重要的成果,职称评定也向之倾斜了。而这个政策的出台,也使广大教师在项目、论文中奔波,主业教学反而不受重视了,更别说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教育了。大学教授对于学生,能记下的只是自己门下的研究生,对短暂教过的本科生,由于只是来去匆匆的上课,一般是不会留下什么印象的。大学教授,多是良好的研究者,而少有真正的教师。 这种现象,在医院,特别是好的医学院附属医院,也是类似。教授博导级的医生,一般是好的医学研究者,未必是医术高超的医生,常在临床一线的医生,职称未必上得去。我去医院,一般不迷信教授博导级医生。
322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转]大部分论文都是垃圾吗?
热度 3 hitzhj1231 2011-2-9 05:32
发信人: htd (孩儿她爹), 信区: Oversea 标 题: 大部分论文都是垃圾吗?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Feb 9 04:10:44 2011),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per 讨论区 】 发信人: renjd111 (Packing), 信区: Paper 标 题: 大部分论文都是垃圾吗?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Feb 9 00:54:45 2011), 站内 SCI是全球最知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世界上很多大学的理工科博士生,都会被要求在毕业前发表两篇到三篇SCI论文。四十年前,全世界的SCI论文还不到一万篇,但是到最近这个数字已经增长了一千倍。为什么增长这么快,原因可能有三点: 1. 世界的人口在增长; 2.人都越变越聪明; 3.大部分论文都没有价值。 我的猜测,仅仅是猜测啊,第三点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搞计算机算法的,算法里面难题很多,我有两年多的时间都在做其中一个非常小的问题,有多小呢,这个问题全世界加起来大约也只有六十个左右比较活跃的研究者。但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在全球范围内解决了几十个高端人才的就业问题。A先生是最早研究这个问题的,他似乎没有提出任何有价值的方法。C先生,B先生,D先生等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而且都比A先生的好(不好才怪呢),其中,D先生的方法是最好的,因此D先生出名了,他一口气发表了几十篇论文,这些论文的方法大同小异。又过了十年,A,B,C,D先生都出名了,后辈研究者的论文里,都有必要提到他们的贡献。以上内容,也是我论文literature review部分的精简版。我发现很多问题的literature review都可以这样表述:一个冒失鬼挖了一个大坑,然后就来了一堆人灌水啊灌水。 我检验了D先生的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得到的程序比他算得更快结果也更好。我对此非常迷惑,难道D先生的编程序能力很差?然而,我因为没有新的idea,论文迟迟不能发表。大学里的先辈给出的建议是: 1.论文里面要对A,B,C,D先生的成果表示出足够的敬意。即使我认为它们有的是垃圾。 2.要用最流行的方法,比如几年前流行蚂蚁群算法,鱼群算法,但现在已经不流行了,现在流行的是羊群算法。即便我用的是最土的整数规划,也最好要把它变成一个什么群的算法。插句题外话,几年前有一次跟航天部一个研究所合作,作为他们的算法顾问(其实就是去给人壮声势的)去参加招标,好像是做卫星信号接收的规划之类,我们发表之后,主席台上的大拿就慢吞吞问了一句,你们为什么不用遗传算法呢?当场就让我无语凝咽。回来时,看到路边的红豆西服广告牌,我总算想通了,当时要反问他一个同样无厘头的问题多好,您为什么今天不穿红豆西服呢?当然这是yy,真这么说肯定要被轰下去。 话说回来,我按照前辈的建议做了,论文还真就顺利发表在很权威的杂志上。当然我知道这是一篇垃圾,即使按照20页*1万份的标准,它会浪费掉10万张纸,极不利于环保。但对我来说,可以使名片上面多印上“工学博士”几个字,工资也会多出不少。 我什么创造性的idea都没有,唯一一点自以为是的特长是挑别人和自己的刺,我发表的论文是垃圾我自己知道。我很好奇别人是否知道。一种可能性是,他们和我一样也知道,但为了获得学位或者升职非做不可。另外一种可能是,他们是真不知道。你别说还真有这样的人,我看过一个前辈做的工作,他用了很多数学公式,把自己和审稿人都绕晕了,他很得意,我也很佩服他能排版出这么漂亮的一堆公式。但我后来用了一个礼拜构造了一个反例,说明他的算法第一步就有一个大漏洞,使得整个结果都是垃圾。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不发出来,谁会知道是垃圾呢。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研究基本上和在水木论坛里灌水一个德性了,有牛人写出真知灼见,但大部分都只是起一个顶帖的作用,要是没有这些水军的衬托,牛人会显得多么寂寞啊。我一直在怀疑世界上需要这么多研究者吗?后来我就猜测啊,经济不景气,各国都需要解决就业,这起码比起把马路挖了又修修了又挖来解决就业问题要高明得多。 -- 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一种是悲惨的生活,另一种是非常悲惨的生活
318 次阅读|3 个评论
理工科人的无知与无畏
热度 1 outcrop 2011-1-5 12:36
每个人都有自己知识缺陷的一面,但理工科学人的某些方面的缺失,所造成的无知与无畏,无论给社会还是个人带来的恶劣影响,都是很可怕的。表现在:人文知识极度缺乏、迷茫的自我膨胀与自卑。 在认识社会问题上,文史哲等学科的老师同学具有天生的学科优势,所站的高度与看问题的深度,不是咱们理工科人看看报纸、电视、网络评论就能达到的 ;但科学网上不少社会问题的讨论,则如莽夫之勇,喧嚣且毫无深度。 强烈建议静心、认真读读下面老师同学的博客,把他们学习透了,再评论: 陈安老师 蒋劲松老师 王铮老师 周可真老师 曾新林同学 按姓名拼音顺序,只列出我常看的博客,肯定有遗漏;如果说大部分人在研究术的话,那么这几位很多博文则是讨论道的高度的问题,而且文章正式、敢说、好接受。 也有一些有思想的理工科人,今天就不提了。 这种无知与无畏带judge的话,由我这种工科后辈提出,本来不合适;但某些高层次的老师同学说的话,实在让人看不下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英语交流(加工制造业科研)QQ群(129432610) 群公约
热度 1 begtostudy 2010-12-29 19:57
QQ群就像是个会所,有自己的公约,有大家内部分享的资料,有大家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个认识朋友的地方!但绝对不是公共草地。 志不同 , 不相为伍 ; 道不同 , 不相为谋 。 朋友, 请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追不上你; 请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看不见你; 请你走在我旁边,因为我要与你同行。 群公约会随时更新, 请勿转载 ,欢迎链接! 入群须知 : 专业-学历-单位 给您带来的不便,真的非常抱歉 !您 也不想群里总是有人发小广告的和无聊笑话吧?严格审核,群内宁缺毋滥。 如果您觉得符合条件,但是被管理员拒绝,可以加QQ370566617为好友,让他直接把您加入群中。 =============== 诚心邀请海外人士海归伸出援手给予指导! ============ 宗旨: 旨在提供理 加工制造业相关 科研人士 学术英语相关交流的平台! 成员要求: 目前限定为数学、物理、力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机械、材料等工科相关专业人士,谢绝经史文管专业人士加入! 仅接纳博士(生/后)、海外人士及海归。 不接纳本科、硕士加入(海外人士除外) ,但是欢迎发过英文论文的。 谢绝民科人士加入。 注意 :管理员不一定在线, 通常中午、傍晚和深夜12点前查看入群申请 。请谅解! 鼓励话题: 国际学术交流和咨询,比如国外博后、访问学者申请,国际会议结伴等。 学术论文写作,会议报告交流。 禁止话题: 本群并不限制聊天,只是麻烦不要涉及以下话题: 1、商业广告 2、文献求助(保护版权) 3、政治问题 4、娱乐内容 建议群内消息字体不要超过14号。 偶尔因犯群规被管理员请出者,请不要生气,联系群主白途思(QQ370566617)让其直接把您加入群即可! 群内讨论准则: 为维护群友的权益, 非学术和英语相关交流者踢! 欢迎交流/指导科技英文写作、会议英语以及其他与学术相关英语交流。 与学术英语无关问题,请私聊。 或者您可以google“英语 QQ群”,有大量的全英文聊天QQ群。 群友建议: 求助应以“自助”为基础。建议求助之前自己先“内审”一下。 求助的内容应包括: 1.问题的背景,在哪里遇到的,上下文是什么; 2.自己是否查询过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什么大概结果 长期灌水式求助而无应助或参与讨论者,不加通知,直接请出。 具体方案如下:自2011.3.15日起,连续提问达5次,且每次提问后无结问,且从未参与任何应助或讨论者,直接请出。 入群须知: 入群后, 请将群名片改为格式“ 英文名- 专业” ,发过英文论文的请加'(英文半角),英文名可以使用英文短名或者中文译名,如 'Beck- ME , 'T.Bai- ME。 加撇是为了激励其他人! 不方便改群名片的群友,可以把群名片按格式编辑好后,发给管理员帮忙改。 入群后务必先报到 :发个群消息如“Hello”或者“大家好”即可,切莫灌水(发搞笑图片,大段笑话等)。(因为新加入群的人和长期不说话的人在群管理中都没有发言记录时间,会被误当做长期不说话的人请出!所以要务必报到。) 群共享: 欢迎大家上传专业英语学习资料,与同道中人知识共享。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群共享空间有限,上传共享文件请遵守本规定! 不得直接上传文件到群共享,而是上传文本文件(txt)。在文件内说明分享文件的相关信息如下载链接、解压密码等。 推荐使用 Skydrive 存放文件,教程: http://www.cnblogs.com/begtostudy/archive/2011/01/06/1927112.html 管理员: 要求与任务:要求长期在线(隐身即可)。 主要负责踢广告人士,有人发禁止话题,踢之。(放心做,群主和群友一定鼎力支持) 特别注意 :入群申请,请选择取消或者点X。对于重复申请的可以选择“不再接受此人申请”。 (为避免审核不协调,入群申请由指定管理员统一审核) 管理员没有义务一定要回答问题。 欢迎看看 管理员使用QQ群教程 ! ===============================说明============================ 【办群初衷】办学术群的时候,发现经常有人问专业词汇问题,所以觉得有必要办个学术英语群。但是,个人水平有限,只能搭台,不唱戏,群友们才是唱戏的主角! 1、本群并未要求一定要用英语交流,是群友自发自觉地用英语交流,当然用中文也没关系。 2、 为维护群友的权益,节省大家宝贵的时间,让我们的群得以长期维持学术氛围,不遵守群公告者, 如用中文灌水, 将会被踢,请大家互相监督。 3、 集思广益,欢迎大家多提意见。QQ群最大的特长就是头脑风暴,容易产生思维的火花! 4、 为了推广专业英语交流群,小木虫论坛把我禁言至今。理由是发布群广告。办个群好难啊,到处被人排挤,谁办谁知道!希望大家珍惜,聚集些志同道合者不容易! 5、其实本群对很多人来说没有任何帮助,有些人不屑参与本群,所以在这里 对所有在群内帮助和指导后辈的朋友,说声谢谢,您辛苦了! 6、 关于群严格管理的解释 : 办群以来,发现群友分为三种人:有心无力,有力无心,有心有力的 。 多数的是有心无力的,如学术新人,初学者,后辈。有力无心的根本不来,就像我去海归群宣传的一样,很多人不屑参与。有心有力的,就是热心帮助别人的,又具有一定实力的人,比如bioacoustics、今天等等前辈。他们的时间都很珍贵,在群里聊天会打扰到他们,失去了交流学术英语的意义。以前我办交叉群,很多海外的青椒离开就是因为群内无意义的聊天太多,因此吸取了这个教训。所以,办群只有一个目标, 群内可以没人说话,但是一旦说话就要是学术或者英语的问题。 7、感动记事:群人满了后,很多快毕业的硕士觉得自己以后也不会写英文文章了,主动提出离开,给需要的人腾空间,真的是很让人感动!谢谢你们! 对群公约有建议或者意见的,可以在博文下发表评论,管理员商议之后会做处理。 =====================================推荐=============================== 博士(生/后)友谊互助 QQ群(187429777) 该群只接纳博士(在读只收毕业中的)/博士后。 理论与数学应用互助QQ群(6314910) 旨在聚集善于并热心于解决交叉学科问题的人才。 编程与开发(制造业IT)QQ群(106930856) 制造业方面的相关编程与开发技术为主的技术交流群。 高级合作(加工制造业)QQ群(146110001) 带有商业目的的群,但不是商业群。 CAD/CAE/CAPP/CAM/PLM(ResearchGate) 欢迎大家加入ResearchGate,能够跟全球的研究学者交流!
个人分类: 理论学习|8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培养中文科与理工科各应加强的不同方面
热度 1 周可真 2010-8-7 01:43
李小文 老师新近所发《 没作实验,有创新性的解释,才是水平 》一文,是迄今为止我在科学网上所看到的自然科学家的博客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我特别欣赏其中这样一个观点: 一定要用批判的眼光广泛阅读文献,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绝不能误以为没有数据就不能发文章,有了数据发高质量文章就有了保障 。 我之所以特别欣赏这段话的理由在这里就不说了,在此我想要说的是,李老师的下述陈情使我想到了我们文科(当然主要是本专业中国哲学史)专业的情况有所不同,欲借此机会也来一番陈情。 李 老师说: 国内很多垃圾文章的特点就是时间和经费主要都花在实验上,实验数据却解释不好,但要结题了,要毕业了,只好在结论与讨论里胡混,靠嘴巴过关 。 我所了解到的文科的情况似乎与李老师讲的理工科的情况正好相反: 国内很多垃圾文章的特点就是时间 (按:文科研究生很少有所谓科研经费) 主要都花在漫无目标的游荡或有目的的找工作甚或吃喝玩乐上了,原著原文却懒得去读 ( 按:文科研读原著原文,相当于理工科做实验,都是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 ), 但要写论文了,要毕业了,只好到网上去下载一些相关资料,花几个星期甚或几天功夫,胡拼乱凑一气。这样的急就章,整篇都抄别人论著者倒是比较罕见,只是偶然出现 (按:几年前本院就曾有过一篇硕士论文是全部从网上抄来的,连中文提要、英文提要都一字未改,只是标题上改动了几个字,经人检举发现后,被立即开除出学校), 但改头换面的抄袭是不乏其例,这类改头换面的文章,约略相当于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其中是有些学问或功夫在内在,不可完全抹杀它的价值,但没有任何原创性意义,完全是炒冷饭。 可悲的是,现在文科的论文中,能够做到炒冷饭而没有明显抄袭别人的东西,就颇让人要喊阿弥陀佛了,原创性的论著的确很少见。在我这个专业中,本院至今让我看到的在原创性方面明显做得比较好的只有两篇,一篇是几年前的研究佛学的硕士论文,另一篇是今年的研究道教的博士论文,它们的共同点是研究一个哲学家或一部哲学原著的思想,对所研究的对象的原文研讨得细致入微,也因为如此,那篇硕士论文写了约8万字,那篇博士论文原稿写了35万字左右(后经导师指点,删削成约28万字),它们都获得了校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按:本校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前者被规定要有两个校外同行专家的评议,必须都评议合格才能进行答辩;后者被规定要有五个校外匿名的同行专家的评议,必须过半数的评议合格才能进行答辩)。 如此比较理工与文科的不同情况,看来 理工科是要强化学生的原理意识,加强对其钻研科学理论的教学和训练,文科是要强化原典意识,加强对其研读原著原文的教学和训练 。 重要补充: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uyishan 删除 回复 原理的把握与质疑,原始数据的获取(通过实验、社会调查等)与分析,原典的研读与诠释,没有这三原,就没有原创性。对自科、社科都一样。 博主回复:三原:武老师概括总结得好而且全面。
个人分类: 教育|8604 次阅读|6 个评论
理工科本科生最低阅读书目或文章
热度 1 ssglwu 2010-5-23 08:27
吴国林 本不想推荐,但因同学几位同学要求,开列了几本最低数量的书单。 除基本阅读书籍之外,下列20本书籍应当阅读,以构建较完善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1、 《论语》 2、 《老子》 3、 《庄子》 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7、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 8、 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 9、 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59年。 10、 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 11、 斯诺:《两种文化》,三联书店,1994年。 12、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13、 M.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5、 罗丹:《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6、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 18、 巴罗:《宇宙极问》,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 19、 刘钝等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20、 吴国林、孙显曜:《物理学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的哲学与教学问题|4083 次阅读|8 个评论
开博感想
alecea916 2010-4-9 23:17
小女子第一次开博,心中不免忐忑不安又紧张激动,因为每个第一次都总是令人充满了期待。 本人自小对理工科知识感到遥不可及,对学习理科的人以及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更是景仰和敬佩。一路偏科跌跌撞撞的从中学走到现在,跟理工科的距离越拉越远,意外的是,因选择了科技传播与科技新闻研究方向,于是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虽仍处于懵懂状态,但是接触科学、科技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天马行空的意识流与理性谨慎的自然科学相结合,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在岳麓山脚下求学,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因怀着对科学传播的兴趣,把一些偶感晒在这里,希望能多多汲取大家的精华,把韵寒真正做得有蕴涵,也希望通过交流,能结识更多朋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