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保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界也犯愁如何解释极寒区居民古老的保温冰屋
热度 1 kiwaho 2019-7-6 07:05
时值盛夏,令我不禁念叨:若是能有个冰屋避暑该多凉爽。 加拿大北极圈生活着一族地球上最耐冻的--Eskimo爱斯基摩人。当然那是过去的称谓,现在流行政治正确,改称为:Inuit,中译为因纽特人。 先见识一下千多年前当地人的房屋: 这类房屋,英语有个名词指代:igloo。看起来很酷冷,但保温效果与中纬度地区的一般房屋,其实不差上下,甚至还要好些。 随着科技发展,如今冰屋也用上电了: 在长年零下几十度的北极,只要全球气候不再升温,这样的冰屋经年住下去是没问题的。 不像我们把+25度,当作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当地人觉得室内温度+15度,才是最棒的。 那么问题来了,零度以上化冰是常识,为何igloo的室内温度远超 熔点 或融点,仍安然无恙呢? 别景仰科学家们既可上九天揽月,也可下五洋捉鳖,其实,官科至今仍很尴尬,无法给出理论界一致认可的科学解释。 实践先于理论,存在就是合理。因纽特人即便不懂科学,但求生的本能,迫使他们经过长期实践,终于探索出来这个独特的住宅保温方法。 形势比人强。在那样极寒的地方,就算知道温带地区砖瓦构造的民宅,也无法本地化生产砖瓦。甚至我们习以为常的土,都冻得比钢还硬,根本没法大量挖来用。唯一可用的建筑材料,就是当地随手可得的冰块和积雪。 这种谜一般存在的保温法,也应证了一个哲理: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 求生欲 ,凭直觉勇敢闯一闯,总会找到上天留给人类的一条生路。 别抱怨科学家了,他们也是人,这宇宙辣么复杂,哪能啥都懂,况且他们也不生活在那样的极寒地区。难道没有科学家给出解释,遇到大自然的磨难就坐以待毙? 顺便嘚瑟一下,据人类学家研究,因纽特人有可能来自几千年以前的古中国。嘿嘿,果若如此,这将再次应证: 厉害了,我的中华民族 ! 看似简单的水,实则复杂得 相态百出 ,人类至今都没有完全搞懂跟水有关的雷电、降雨等现象。所以,以后形容某人水平差,不要随便用词“ 水货 ”,那是极大的奉承哟,上善若水嘛! 尽管酱紫,还是有些睿智的科学家,大胆给出了解释 -- PeTa效应。虽说并未得到学界一致认同,抑或被贬为“水货”民科,但至少我认为该解释是靠谱的。 以色列科学家Mark E. Perel'man,和法国工程师Vitali A. Tatartchenko,早在30多年前就发现了一种现象:在实验室特定条件下,水蒸气相变为液态水时,可释放大量近红外至远红外的光子。这一研究成果,经同行评审后,早已联名发表。 近年来,前述共同研究者之一的法国人,摘取两人姓氏各两字母,定义了专有术语PeTa效应,尝试用其解释了igloo的保温原理: 室内15度下,人体辐射光子在冰墙面内来回反射,也有少部分光子被墙面吸收,但能量不足以融化冰面;外墙面温度零下几十度,大温差虽可将光子热量传出去,但室内人体呼出的水蒸气,碰到墙面就会凝华,这个相变过程会释放大量热红外光子,抵消了冰墙耗散出去的热量。所以,冰屋保温效果相当好,前提是室内要么有人在,要么放一盆水,且家具或人与墙面要保持一定距离。 这个解释的关键是:冰墙将附近水蒸气凝华时,没有或者仅少量以凝结潜热被传导到室外,大部分以光子形式回馈室内! 大跨度的 学科交 叉总是具有挑战性, 热力学 原教旨,和经典 光学 参合到一块,目前官科思维尚未准备好。但这个客观物理现象,偏偏仅从基于熵焓的热力学无法诠释,而辅以光学解释,则似乎很完美。大伙儿觉得这个解释可信吗?反正我是信了,而且我还触类旁通,用别的例子作旁证: 我记得在几十年前冰箱刚入百姓家时,蒸发器表面常常有一层霜甚至冰疙瘩,未出现这个现象之前,冰箱冷藏冷冻效果很好,之后放进去的食物,温度始终降不下去。找商家给个说法,人家说没毛病,找个铲子将霜或冰刮下来就好了。回家一试果然灵验,所以之后经常不得不手动除霜了。若干年后,电冰箱自动除霜功能成了标配。 脑洞大些、大些、再大些:要是将那个老式冰箱做得房子那么大,等蒸发器表面结冰了,搬进去住下来是不是爽歪歪?哈哈! 其实,我的旁证跟igloo的保温原理本质上一致。只不过,我的例子有一个前置过渡阶段,这期间食物蒸发的水汽,凝结或凝华到铜/铝质蒸发器表面时,没有或很少释放光子,大部分潜热被内部流动的氟利昂直接带出去了,因为金属材料散热效果极好,光子外射没必要。一旦霜或冰层累积足够厚度后,冰层的热传导率比金属陡降百倍以上,相变潜热的释放就得改道--光子辐射。而在密闭空间,这就相当于能量回馈,所以保温效果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题外话 同理,天上的积雨云里,压根就不存在一大块金属冷凝板,可人家雨还是哗啦啦往下落。咋回事?潜热去哪啦?答案也在PeTa效应里,大部分潜热以光子的 物质形式 ,沉入浩渺太空,永不回头,从而冷却地球。顺便感恩大自然,“故意”留出了 大气窗口 ,使得波长8至13微米潜热光子,有了通往宇宙的外泄口。 地面每平方米的水面,年平均消耗太阳能功率115瓦特用于蒸发,对应稍微滞后的深空光子冷却功率40瓦特。这段表述中的功率,其实应是“热率”,只因后者尚无经典定义而借用前者。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看看闹得人心惶惶的全球变暖,原来是现代工业化造的孽,使得全球湖泊、河流、湿地大幅减少,光子冷却下降了不少。据有关研究报告,百年来减少的面积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6%以上。而中国的经济崛起,这个锐减百分比更高,黄河流域的大面积萎缩更是惊人。 对策 有啦: 1、如果你住在有院子的地方,建议你把院子改造成几寸深的浅水池,灌满水让老天爷蒸发。如果所在地降雨量与蒸发量大体相等,一般只灌一次水就够;如果太旱,可打井抽水或用自来水经常灌一灌。 2、尽快推广我的 突破性发明 :“基于大面积 伪湿地 的太阳能--盐差渗透能联动新能源”。一举多得的创新项目,既帮地球降了温,又可收获渴求的清洁能量:30度电/平方米池面/年。甚至可辟出一部分池面,用太阳蒸馏获取可饮用水;或在类似哈尔滨那样较冷的地区,在采收渗透能量的同时,获取天然清洁冰。 3、如果你不满足于 大院子 拿来灌水做公益,可以一箭双雕,考虑我前述的太阳能--渗透能联动新能源方案。此时,浅池里不再灌淡水,而是比海水还要咸几倍的卤水,注意池底及周墙防漏,以防土地盐碱化。 这里再用大白话简介联动原理: 在盐差渗透单元,井里来的淡水,隔着膜,强力挤进卤水一侧的活塞空间,在活塞吃力(Retardation)时,即便数百大气压仍能推得动。在发电的同时,卤水逐渐变成“稀溂霖”乏液;没劲后倒入大水池,让太阳“克霖炖”按天然节奏浓缩。达致平衡时,发电后变稀的池液,在不停的蒸发下变浓,从而基本维持恒定浓度。 若天气不给力,只要池面蓄液足够多,且活塞后级配备 自动无级变速箱 ,这个池子就可发挥大规模能量储存功能,比任何电化学电池储能经济得多。就算太阳“休假”很长时间,没准用几天电后,池液浓度降低几倍,变速箱还能稳定应付。 本质上,太阳能只不过被“ 走私 ”到盐差再生里去罢了。 保守估计,一亩地的池子,年平均可发电12000多度电,虽比光伏少些许,但低成本优势凸现,同时还帮地球散掉大量的热,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这比抛荒或拿去种庄稼强的多。 收了,来句口号撂笔: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参考文献: 1、PeTa effect: M. E. Perel’man and V. A. Tatartchenko, “Phase Transitions of the First Kind as Radiation Processes,” Physics Letters A, Vol. 372, No. 14, 2008, pp. 2480-2483. http://dx.doi.org/10.1016/j.physleta.2007.11.056 2、 Cloud Power - Centro Fermi 3、盐差“发条”发动机有望研制成功—我的新战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39914-1102002.html 4、中国社会科学院: 爱斯基摩起源之谜及其考古学研究 5、爱斯基摩人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8%B1%E6%96%AF%E5%9F%BA%E6%91%A9%E4%BA%BA/187090 6、我的配套无级变速箱发明介绍: 老司机判: 自动波手动波,哪个波肉,哪个波劲?
8868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们对社会的贡献228集成建筑工业化生产方法6集成门构造方法
fmjzzh 2017-9-16 06:50
庆祝我们的出版物第一稿通过审核 2017 我们的建筑学系列出版物 微信 18616523186 qq342730465 发明人、设计者、作者 臧筑华 臧凯 郭鑫 马永峰 程伟 阳光 马燕 王忠孝 刘文普 马永辉 雷斌 魏德立 江菊元 张洪生 周狄锋 谢颂焰 崔金磊 陈小聪 刘善兵 孙万洪 王琛 工业产权和版权共享 乐聚(北京)建筑设计院 天津库图可移动建筑设计院 天津乐一节能门窗设计院 上海神宠节能工程设计事务所 诗道科技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一就专利设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庭正源标准技术有限公司 万睿(北京)防火工程技术研究院 欢迎 以下项目研究者共同发展, 为华夏智造、中华设计领先世界拓展铺路 。 我们对社会的贡献228集成建筑工业化生产方法6集成门构造方法 1、门框镶嵌密封构造技术; 2、真空门腔构造技术; 3、呼吸驱虫门构造技术; 4、安全防护门构造技术; 5、安全防火门构造技术; 6、门禁安防构造技术; 7、门通风换气构造技术; 8、门消灭火器喷射技术。
个人分类: 灵感语录|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著作权8集成防火保温隔音蓄热墙板设计图
fmjzzh 2016-12-31 05:09
集成防火保温隔音蓄热墙板设计图
个人分类: 著作权证书|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境温差中的零能耗保温
jphuang 2016-8-21 16:43
何为“环境温差中的零能耗保温”?清晰起见 , 这里不妨从月球表面说起: 人们都知道,月球的表面温差非常大,太阳照射到的表面(朝阳面),其温度可高达 127 0 C, 而另一面——太阳照射不到的表面(背阳面),其温度可低达 -183 0 C. 朝阳面与背阳面之间的温差高达 310 0 C.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场合都会遇到,例如在太空中飞行的人造卫星和航天器,它们的朝阳面和背阳面都有巨大的温差。为此,科学家们让人造卫星不停旋转,从而确保人造卫星保留在一个相对恒定的安全温度;而对航天器而言,特别是载人航天器,其中的保温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耗费了很多用于保温的电能。鉴此,黄吉平课题组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既然朝阳面和背阳面有如此大的温差(即环境温差),那么,这个温差能否为我们人类所用呢?需知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温度也就是 20 0 C 左右。假设(仅仅是假设!)一个航天器的朝阳面和背阳面温度分别为 100 0 C 和 -100 0 C ,这个温度区间已经包含了适宜我们人类居住的温度 20 0 C ,那么,为什么还需要耗费电能以维持航天器内部温度( 20 0 C )呢?为什么不可以设置合适的航天器外壳,使其对环境温度自动响应,从而维持航天器内部的温度为 20 0 C ?如果可以,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不再需要额外消耗电能用于保温了,或说,实现了“环境温差中的零能耗保温”。 至此,一个科学问题也就浮现出来了,即:如何从环境温差中捕获、并维持特定的温度?——这正是黄吉平课题组在此文 中提出并致力解决的问题。他们是这样做的:图一 (a) 展示的是他们的理论模型或框架, A 材料 (Type-A) 是一种相变材料,它的转变温度是 T c , 当温度远高于 T c 时, A 材料是热的良导体,而当温度远低于 T c 时, A 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B 材料 (Type-B) 也是一种相变材料,它的转变温度也是 T c , 但是,与 A 材料不同的是,当温度远高于 T c 时, B 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而当温度远低于 T c 时, B 材料是热的良导体。 A 材料和 B 材料之间填充的是普通材料 (Common material) 。注意:这里的转变温度 T c 就是 T 0 (低温端温度)和 T 3 (高温端温度)之间的某一个值,它就是期望捕获的温度,由以上分析可见,通过选用合适的材料, T c 是可以预先确定的。图一 (b-d) 中的模拟结果显示,保持低温端温度 (T 0 ) 不变时,当高温端温度 (T 3 ) 从 323.2K 上升到 338.2K, 再上升到 353.2K 时,中央区域的温度几乎维持不变,即分别为 293.3K, 293.4K, 293.5K. 而对照组中的温度则显著变化 ,分别为 298.2K,305.7K, 313.2K. 可见,温度捕获效果实现了。这里最后还需要补充的是,图一中仅仅是为了比较的便利,人为的把低温端的温度固定不变,事实上,如果低温端温度也显著变化的话,类似的温度捕获效果同样呈现,这是因为 T c 是固定的 , 它满足 T 0 T c T 3 . 图一:温度捕获理论的模型及有限元模拟结果: (a-d) 零能耗恒温器; (e-h) 对照组。此图出自论文 。 上面介绍的是温度捕获理论及其模拟结果。但是,上述温度捕获效果能否在实验中实现呢?为此,黄吉平课题组制备了实验样品,细节可见图二。基于图二 (a,b) 的实验设计,从图二 (c) 可见,实验样品的材料设计符合理论上对 A 材料和 B 材料的要求。针对图二 (b) 的实验样品,其测试结果就在图三 (a-c) 中。可以看到,此时当高温端温度显著变化,该样品中央区域的温度基本维持不变;而对照组 中同样区域的温度却显著变化。该实验结果显示了环境温差中零能耗保温的现实可行性。 图二: (a-b) 实验样品设计 ;(c)A 材料和 B 材料的实验参数 (Experiment) 与理论条件 (Theory) 的对比。此图出自论文 。 图三 : 实验测试结果: (a-c) 零能耗恒温器; (d-f) 对照组。此图出自论文 。 至此,已经完整介绍了环境温差中零能耗保温的理论、模拟和实验。其实,这个概念的提出还有更多的应用价值,除了上文提及的用于航天器保温外,它还可用于设计热隐身衣——其可以使得热流不能够进入某个特定区域,但并不影响外面热流线的分布,好似这个特定区域不存在似的。当前,热隐身衣的研究收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迄今, 国内外研究人员 发展了不同的理论方法或实验手段用于获得热隐身效果,值得一提的是, 2015 年,黄吉平课题组提出开关热隐身的概念 ,从而使得实现能够随环境变化的智能热隐身衣成为可能 . 但是,对现有的所有热隐身衣 而言,当其处于变化的环境温差中时,其中央隐身区域的温度也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这就制约了热隐身衣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黄吉平课题组 基于零能耗保温这个新概念,设计了一种新型热隐身衣,其中央隐身区域的温度几乎不随环境温度变化 。 图四:新型热隐身衣:中央隐身区域温度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a) 理论设计; (b-d) 有限元模拟结果。此图出自论文 。 黄吉平课题组在论文 中提出的温度捕获理论有助于实现新的保温方法或控温方法,而零能耗保温这个概念则对节能领域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X. Y. Shen, Y. Li, C. R. Jiang, and J.P. Huang, “Temperature trapping: Energy-free maintenance of constanttemperatures as ambient temperature gradients change”, Phys. Rev. Lett. 117,055501 (2016) C. Z. Fan, Y. Gao, and J. P. Huang, “Shaped graded materials with an apparentnega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Appl. Phys. Lett. 92, 251907 (2008) J. Y. Li, Y. Gao, and J. P.Huang, “A bifunctional cloak using transformation media”, J. Appl. Phys. 108,074504 (2010) S. Narayana and Y. Sato, “Heatflux manipulation with engineered thermal materials”, Phys. Rev. Lett. 108,214303 (2012) R. Schittny, M. Kadic, S.Guenneau, and M. Wegener, “Experiments on transformation thermodynamics:Molding the flow of heat”, Phys. Rev. Lett. 110, 195901 (2013) T. C. Han, X. Bai, D. L. Gao, J.T. L. Thong, B. W. Li, and C.-W. Qiu,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bilayerthermal cloak”, Phys. Rev. Lett. 112, 054302 (2014) H. Y. Xu, X. H. Shi, F. Gao, H.D. Sun, and B. L. Zhang, “Ultrathin three-dimensional thermal cloak”, Phys.Rev. Lett. 112, 054301 (2014) Y. G. Ma, Y. C. Liu, M. Raza, Y.D. Wang, and S. L. He,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multiphysics cloak:Manipulating heat flux and electric current simultaneously”, Phys. Rev. Lett.113, 205501 (2014) Y. Li, X. Y. Shen, Z. H. Wu, J.Y. Huang, Y. X. Chen, Y. S. Ni, and J. P. Huang, “Temperature-dependenttransformation thermotics: From switchable thermal cloaks to macroscopicthermal diodes”,Phys. Rev. Lett. 115, 195503 (2015)
6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零能耗保温”的一篇科普文章
热度 20 jphuang 2016-7-30 19:09
题记 : 2016 年 7 月 29 日,物理学期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发表了复旦大学物理系黄吉平课题组关于“零能耗保温”的一篇论文 ,同日,美国物理学会的 Physics 为这篇论文发布一篇焦点文章 (Focus) ,以向学生或公众介绍该文的研究成果。该焦点文章是由法国诺曼底的一位特约科技作者 Mark Buchanan 撰写的。复旦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尚进同学翻译了这篇焦点文章;特此转发该中文版,以方便国内读者阅读。 焦点 : 无能耗恒温器 实验结果显示:处于高温和低温之间的一个特殊区域可以在不消耗能量的情况下维持在特定温度。 X. Shen et a l . , Phys. Rev. Lett. (2016) 保持恒温。 模拟结果显示:除了环境温度所造成的轻微扰动,无能耗恒温器在经过特殊设计的区域保持恒温。装置的几何结构与理论设计的一维情况不同,而是与二维“热斗篷”一样,对于中心区域之外的材料,其热导率以不同方式随温度变化。上图所展示的三张温度分布,左端均维持在273.15 K, 右端温度依次为:323.2 K,338.2 K和353.2 K. 在右端温度升高30 K的情况下,中心区域的温度改变不超过1.2 K. 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对于电子芯片和建筑物内部非常重要,而为了保持温暖或者凉爽,经常需要提供一定的能量。然而,一个中国物理学家的课题组日前证实了在无需能量输入的情况下可以使高温端和低温端的中心某区域维持在特定温度。其基本出发点是:将指定区域包围在特殊材料中间,这些特殊材料的热学性质随温度变化而改变。该课题组的结果显示:无任何能耗的情况下,尽管一端温度升高 30 度,中心金属区域保持恒温。这项工作的研究者们相信,他们的这种概念设计可以拓展到实际的节能系统中。 当房屋的一侧背光另一侧曝露在早晨或正午的阳光下,通常房屋内的温度会发生变化,而为了维持室内温度恒定通常需要消耗能量。在温度剧烈变化的设备,比如电子器件和飞行器中,也存在类似的温度控制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上海复旦大学的黄吉平教授和合作者提出了“无能耗恒温器”。他们的构想是:一个温度为 T 的小区域向两端延伸,联通远处的高温端和低温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防止中心区域的温度随远处热源或冷源的改变而升高或降低。 该团队的设计方案利用了材料热导率(热导率描述材料导通热流的能力)随温度变化的性质。按照他们给出的数学结果:低温端材料需要在温度大于 T 时导热性良好,而温度低于 T 时导热性较差,高温端材料性质相反。通过求解热传导方程,该团队指出:在例如高温端升温的情况下,中心区域仍可以维持温度 T 。 黄吉平和他的合作者还要求器件满足这样的性质:高温端温度升高时,热流量保持不变,这样可以达到没有能量增减的效果。你可能会认为高温端升温后中心区域会被加热,但是由于这一端热导率下降,这就使得在保持相同的热流量时会增加中心区域和高温端的温度差。就像电线和水管,当通道对流的阻力增大时,两端的电压或水压会相应增大(假设流量固定)。对于热流,通过类比同样可以得到温度差会增加的结果,而这将足以使中心区域维持温度 T 。 研究者们也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想法,他们试图在变化的高温端和低温端之间的薄金属条上维持恒定的温度。为了制作两端的导热材料,他们构造了用不同材料组成的双层联动的复合结构。其中一层固定在平面上,导热能力较弱;另外一层包含了可随温度改变而向上弯曲的材料,这样可以隔断热流通道,只留下导热能力较弱的一层。实验上,利用热成像,研究者们发现当高温端从(约) 320 K 增加到 353 K 时,中心区域只增加了 1 度(多)。 黄吉平希望这个想法能够尽快用于商业用途,特别是在减小能量消耗方面。对于室温的控制,在房屋外表面应用使用随温度适当变化的材料可以减少对空调的需求。他还指出,这一概念还可应用于朝阳面和背阳面温差巨大的卫星上。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 Cheng-Wei Qiu 说:“这个想法非常新颖、巧妙,它在物体两侧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非常有用。”他还补充说,这种方法在房屋温度控制方面非常的有前景。 这项研究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 作者: Mark Buchanan ( Mark Buchanan 是法国诺曼底的一位特约科技作者) Temperature trapping: Energy-free maintenance of constant temperatures as ambient temperature gradients change X. Y. Shen, Y. Li, C. R. Jiang, and J. P. Huang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volume 117, 055501 (2016) 全文 : http://www.physics.fudan.edu.cn/tps/people/jphuang/Mypapers/PRL-4.pdf 此文是在上海科委探索类项目资助下完成的(项目编号: 16ZR1445100 )。 http://physics.aps.org/articles/v9/89 或者 http://www.physics.fudan.edu.cn/tps/people/jphuang/Mypapers/PRL-4-Focus.pdf
11472 次阅读|29 个评论
就上海的火灾说说建筑的绝热(保温)
liwei999 2010-11-20 13:56
就上海的火灾说说建筑的绝热(保温) (3555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19, 2010 05:41PM 往往人们都喜欢谈论成功,不喜欢谈论成功她妈失败。很多事情都是经历过才知道。当然这里面需要有教育的过程。没有教育,经过了也不能知道。这次的火灾的直接原因固然是焊接工的问题,但是把这样的责任都归在农民工身上是否合适呢?如果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就考虑到绝热问题,即便是发生了火灾,也不至于死那么多人。 南方的冬天不好过。因为没有暖气,进/出被窝都很痛苦。当然这个痛苦的反应主要是来自反差知道了有暖气的生活之后。房子要有绝热层,就如同人要穿衣。如果国人象导入汽车那样导入这些原生态的建筑概念的话,也就不会发生这么些问题了。过去大城市里首先是要解决驻的问题,至于住得好住得坏还是次要的。因此解决住宅绝热层不到今天也不被认识。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下一个就是双层玻璃,就是特殊防盗玻璃等等。因此国人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有很多。所谓美国人能做到(享受)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一定要做到。不过镜某并不欣赏这样的活法。与美国人一样的活,再好也不会比美国人更好。要有个与美国人不同的活法才好。 一发生事故,就有人出来评论。很多声音都是不着调。但是人写博客的感觉就如同K歌那样:不怕跑调儿、贵在自我享受。 言归正传,过去国人讲究用砖盖房,不用石头。这里面也有说法儿的。科学网上的黄老师是这方面的砖家,可以从填充率上说明国人这个选择的科学性。石头是用来造阴宅的,看看定陵的地下宫殿就是个例子。百万庄的楼群是红砖的,二到四层的高度。同样的类型的住宅京城里还有三里河的灰砖楼区,城东北的和平里。这些都是共产党进城后修建的中央房产。房子墙的厚度是一块半到两块砖。因为是砖料,再有这个厚度,再加上当年北京城里没有那么多的汽车以及冬天的暖气,建筑(住房)的绝热就不成为一个大问题。 墙的厚度住在室内往往感觉不到,宽窗台儿还是个室内的风景线。今天想起来,那漂亮的窗台是因为墙厚。那样漂亮的窗台在镜某的记忆中并没有什么好的印象。因为冬天每天要擦。一夜的北风可以在窗台上积一层细土。 砖的建筑还是成本高,不如预制板的简易建筑。之所以叫简易,是因为比起建国初期的中央房产的建设标准来,的确是低档次。首先是室内的高度,大约比两米三要低。其它的配件比如说门窗、门把,厕所马桶等等也都差。黄铜的门把,用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高级的,但一旦不是这样的时候,落差就出来了。建筑成本低才能多造。钢筋水泥的材料在强度上有优势,为了造价,以及利用材料的优势,房子的楼层高了,墙壁薄了,窗户框子从木质到铁制,当然设计人群也不曾想到绝热的问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镜某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家父一代是农村人,看见高楼、新楼就想进去住住。《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一集里就有那栋楼的外景。预制板楼的墙壁薄,夏天墙壁结露。这是在砖制住宅不曾有过的事态。室内结露,墙壁内的钢筋必然也要受到影响。因此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绝热改造不仅是排放的问题、居住舒适的问题,同时也是个建筑使用寿命的问题,尤其是在上海这样多湿的南方。因此,绝热施工湿必然、必须的。发生事故与室外绝热的设计决策根本就没有关系。室内绝热的方式也不利于建筑的健康。 过去人们防犯都是针对强盗。方法就是牺牲个人的生活质量,把个住宅装修得象监狱似的。一家装起来了,就影响到邻居,结果是整个小区都装修成了拘留所。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样的状态就很不方便了。小区的景观也是财产的概念在国人这里尚欠发达。人们只看到了现金的钱,认识不到无形的财富。为此朋友说:进门里是欧洲,出门外是非洲。 泡沫材料+涂料的绝热施工应该是最简单的方式了。如果要加装饰外壁,绝热施工就需要有些技术含量了。不过这些问题洋人都给解决了。国人只要想到抄,别忘了抄,抄得敬业一点,很多问题都可以避免。 有些人总是拿抄来说事儿。的确,抄这个说法在汉语中是个贬义词。说模仿就有些进步,说临摹就有些职业精神了。无奈,由于国人近代以来的落后,读书人很多得了一种着急的病。做事情有些象小学生赶暑假作业:根本不是学习,而是完成任务。 科学网里有人问小孟是谁。小孟,一个网友,别名白字秀才。已经过了天真可爱的年龄段,步入了偏激不可爱的境界。只要是不涉及方博士,小孟文章还是很不错的。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2164,72164#msg-72164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传热系数与导热系数
tenacity 2010-4-12 21:11
传热 系数 以往称总传热系数。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统一定名为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值,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度(K,℃),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是瓦/平方米度(W/㎡K,此处K可用℃代替)。 导热 系数 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1m厚的材料,两侧表面的温差为1度(K,℃),在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瓦/米度 (W/mK,此处为K可用℃代替)。 导热系数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密度、含水率、温度等因素有关。非晶体结构、密度较低的材料,导热系数较小。材料的含水 率、温度较低时,导热系数较小。 通常把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称为保温材料,而把导热系数在0.05瓦/米度以下的材料称为高效保温材料。 转自: http://blog.topenergy.org/64017/viewspace-10374 据文献介绍,Al2O3陶瓷导热系数 27w/mk,热喷涂AI2O3陶瓷涂层导热系数8. 7w/mk(600℃)和5.3w/mk(1200℃),可起到隔热作用。 基于单位换算,取陶瓷导热系数为5,则换算为微米量级其导热系数应该为:5e-6(w/umk),厚度与面积均换算为um单位。 陶瓷产品类型较多,相关性能参数也变化较大,根据本人自己的研究(高性能热涂层),一般取比热为850J/kg℃,密度为4g/cm3。 牛顿是力的单位,焦耳是能量的单位,瓦是功率的单位。 一牛是使一千克物体在一秒内产生一米每秒的加速度的力的大小。 焦耳(简称焦,英文缩写为J)是国际单位的热量和作功的单位。焦耳的定义是 1 千克米平方每秒平方 = 1 Nm = 1 Ws。焦耳这个单位是记念物理学家詹姆斯焦耳。 一焦耳能量相等于在一任意物件上加上一牛顿的力,使之移动一米距离;也等于在地心吸力影响下举起一个重102克的苹果。 瓦特的定义是1焦耳/秒(1 J/s),即每秒钟转换,使用或耗散的(以焦耳为量度的)能量的速率。 参考资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6%E9%A1%B5 采用微机全自动高温热膨胀仪(RPZ03P)研究了-Al2O3烧结样品的热膨胀曲线,求得样品的平均线膨胀系数为(7.850.02)10^-6/℃;分析了样品动态线膨胀系数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在150-1050℃范围内,样品动态线膨胀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所有温度点动态线膨胀系数的平均值为样品的平均线膨胀系数;得到了样品瞬态线膨胀系数与温度关系曲线,发现随着温度升高,瞬态线膨胀系数不断减小 。
个人分类: 我的土木|7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