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小议文凭的相对性
fhli50613 2011-11-2 21:03
小议文凭的相对性 文凭是相对的,这对年事高者容易理解,但对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则往往倍感受屈蒙冤!有这么几个例子或许能阐释一下这所谓的相对性! 其一为我的四叔,解放前读过三年私塾,50年参军,在填写履历的时候,反复考虑良久,由好事者提议填写小学毕业.当时的小学分初(1-4)高(念完6年)小,于是他填了一个高小毕业.根据这个履历,他成了知识分子,当兵三月,立马成为连文化教员.57年退休,他已经成了营教导员.此后他一直在市物资部们担任中层领导,如无文革,他将有一个美满的结局. 其二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提倡重用知识分子,这对当时的我们族自然是天大的好事!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政策下达后,物资局为此事着了大难,因为这个系统太缺乏知识分子了.几经周折.他们有了收获.在一个偏僻的物资场库里,有一个临时工,大约是61年由北方照顾夫妻关系迁来的.此女子曾读过大学,念到二年级因为患结核休学,此后结婚外调到我们家乡.如获至宝的局领导立马行动,将此人转正,调干,提到局级岗位,升任副局长,老公的工作及其住房亦在很短时间内得到圆满解决.该同志在此岗位上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其生命过程似乎再也未出现亮点. 其三为本人的一次项目评审经历.那是一个比较受重视的市级单位,人才聚集自然较多.该次鉴定的为一个什么引进学者的项目.为彰显单位实力,该单位所有博士学位的年轻人一律到场,记得好像有八位,三个统考五位在职毕业.整整齐齐地站在后面,弄得一些没有学历的人十分尴尬.十分遗憾的是,该项目所出示的鉴定资料在对照的选择上出了问题,权衡再三,没有对其水平给以所需要的评价.弄得会议的后半部分,评委倒像是做了贼似的浑身不自在.纵观在场的多位博士,他们的学位对于提升其科研实力,以及其学术前景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其四是我的一位在职的学生,他的学历并未使她达成读书的目标,由于担心她有思想负担,我特意找时间与他闲聊.没想到她反而劝慰我:老师,您不要担心,我懂.您们虽然当时读本科,但有中专与大专生相陪衬,我们现在这一代人面对的是学士.硕士与博士,相形之下,我们相当于您们当年的大专,而且还不是正式的.我不会有情绪.听了她一席话,我倒来情绪了. 此前我曾撰过一博文,"二十世纪的中国,专科生的天下".可作为本科生的我奋斗了一辈子,仅能借会议之机远远地在街头望望"天上人间"而已!而专科生们如果仅凭自己的力量,则必须貌美,则必须满足于小姐与侍应生的光荣岗位(至少是暂时地)!至于现代的博士与硕士们,如果不考公务员,他们有前途吗? 同样是那次到首都,我因内急邂逅一个公厕.为找开我奉上的100元整钞,一个较为年轻,着装体面的厕管员翻开他自己的口袋.当口袋边露出一个硬皮本本的一角,我这个中度老年痴呆患者忽生幻象,似乎看到了一个不该看到的什么!要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厕管员真能掏出博士文凭,我们曾经一穷二白的,遍地文盲的中国,在教育上可是彻底地翻身了! 二十世纪中国,专科生的天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88287do=blogid=496850
个人分类: 杂谈|3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微博
dongzg101 2011-11-1 04:36
娱乐大王宋祖德 (宋祖德) :为何很多官员学历都是党校本科、研究生?有些只有初中、高中文化的官员,一转眼成了党校本科、研究生,党校成了生产、批发文凭的工厂了吗?党校文凭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党校是培养干部的摇篮还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党中央应该严查各地党校! 任志强 :户籍制度是现行制度诸多不合理的因。户籍制度之后宪法取消了公民自由迁徒的权利,修改了土地的私有化。同时形成了教育,公共,粮食,商品等一系列的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制度。至今许多如退休退养,劳保,就业,上学,购房等制度仍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户籍是因,不是果。治病要治因。 : #张鸣说史# 官民矛盾,一直就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官国,皇帝必须依赖官吏统治国家,官僚制之庞大,自古以来就绝无仅有。官吏素质不错,国家治,官吏素质低,则国家乱。一旦官民矛盾激化,国家里动荡就不远了。 邓飞说: 支持政府接手免费午餐 2011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河北狼牙山小学强调:国家的未来在教育,始终要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四的目标。近日,国家补助小学生餐费160亿元,该目标终可实现。 取消 +关注 刚仔说: 反对政府接手免费午餐 什么是将一件好事变成坏事?免费午餐这件事就是。本来好好的民间自愿捐助,现在变成政府强制征税,还要由官员负责实施,老百姓失去了选择和监管的权利。免费午餐,开了个好头,却最终因呼吁政府介入而自甘堕落。现在为政府实施午餐补助欢呼的人,走着瞧,结果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kzw26 :不是由政府牵头的话无法在全国实施,只要监管做得好,这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好事,毕竟,中部穷人家的孩子还很多 : #反对政府接手免费午餐# 请大家去看看阳江市实验小学的自费早餐:大多数的同学们都将不堪入口的早餐倒掉了,宁愿饿着!学生宁愿白白交钱,不吃学校煮的早餐,想自带早餐去,在校早餐时间吃自己带的,但都不可以!这就是实验小学的制度!
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源头上遏制学术腐败---近十年前提交给广东省九三学社的提议
热度 1 Leguminosae 2011-10-15 09:48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丑闻不断,学术腐败层出不穷,上至院士候选人、博导,下至研究生,涉及面之广,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学术腐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从经典的“文抄公”到现代的以权、以钱谋文、谋名、谋职称、谋文凭、谋经费、谋成果等,手段花样翻新。虽然传媒、舆论也作了一些揭露,有的也对当事人做出了一定的惩罚措施,但总的说来,学术腐败现象并未见有所收敛,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由此看来,不从源头上着手,不能有效遏制学术腐败的扩散蔓延。 学术腐败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如论文抄袭、实验结果作假等,相对容易被发现,目前被揭发出来的事例也大多数属于这一类型。但还有一类较为隐蔽的学术腐败,其存在面也更加广泛,而且不容易被发现,因而其危害性也更高,需要我们更加警惕。这类隐性学术腐败较典型的有:在不属于自己的成果、论文、著作上署名;行政领导通过不正常手段谋取文凭、职称和博导等资格;通过不正常的手段获得科研经费、以及科研经费的滥用、错用等。 一般来说防治显性的学术腐败相对容易,而防范隐性的学术腐败较难。防治学术腐败应该同时采取可以短期见效的措施和可以铲除学术腐败产生土壤的长期措施。 从短期来说,针对目前学术腐败的多发领域和常见形式,可采用如下几点防治措施:  减少或取消各级评奖活动。目前我国的成果评奖多而且滥,各级政府、学术团体都要每年或几年都要评一次成果奖。特别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评奖很大部分有“评委自评”、“分肥猪肉”等讥评,而评出来的获奖项目很多也确实不令人心服,起不到鼓励科学创新的目的。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与政府部门或者评奖组织者的初衷相违背的。而且评奖过多、过滥,劳民伤财。事实上,科学家的科学创新成果实在没有必要由官方来颁授各种“奖”。真正有意义、有创新的成果自有同行来引用、自然会得到学术界的承认。而技术创新的成果自有市场来评判。从国际上来说,也没有哪个国家有我们这么多的评奖活动。 ‚ 取消职称评定,改“职称”为“职位”,教授、研究员等不应该是资格,而应该成为名副其实的岗位,而且所有教学、科研职位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因为现在的职称是一种资格,而且这种资格是终身制的,所以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的人即使已经担任各级行政职务,为了保险起见,还要想方设法谋得这一资格。只有当职称真正变成职位,才可杜绝如“处长、市长当教授”等现象,因为某一教授、研究员职位是与某些课程的教学或科研任务相联系的。另外,各种教学和科研的职位应该向国内外公开招聘,而评聘人员应该是所招聘领域的国内外专家,而不是本单位人员。 ƒ 各种科学基金的评审应以通讯评审为主,加大评审人员的数量,评委名单应该从专家名单中随机抽取。现在各级基金的立项、发放不公的问题已经相当突出,原因就在于有些人能通过对少数官员、评审专家“做工作”来获得资助,而真正实干的科研人员、有意义的项目往往得不到资助。 „ 加强科研项目的考核和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减少科研经费不必要的浪费和滥用。 … 针对目前文凭腐败和评选博士学位点、硕士点以及博士生导师资格等不正之风较突出的特点,可以通过降低招收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门槛,效法国际惯例,凡是通过某一级认证的大学(我们可代之以国家、省重点)都可以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而教授、副教授等皆可以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招生。但同时必须强化学位授予的管理。用一些具可操作性的指标(如发表论文的刊物档次)来决定是否授予学位。宽进严出,保持一定比率(如出 20% 左右)的淘汰率。 † 治乱世用重典。在目前学术腐败猖獗的情况下,对于被发现搞“学术腐败”的人,一定要让他们身败名裂。决不能姑息养奸,让他们轻易过关。 当然,从长远来说,要从源头上根除学术腐败,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在这方面已有很多论述,兹不赘述。依本人愚见,作为防范学术腐败的治本之举,正本清源,还应该从以下几个容易被忽略的方面着手:  通过人员精简提高教学、科研人员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只有当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切身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上有地位、受人尊敬,他们的自尊心才会激发出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大大提高。而自尊、自爱的人是不容易做出为人不齿的“学术腐败”来的。 ‚ 要从正面多宣传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的实干家,从改变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出发逐步养成脚踏实地的学风。最近几年大学和科研院所对于人员的年轻化有了足够的重视,但对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提倡不够。在这种风气下面,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宣传的也多数是一些“著作等身”或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青年科学家”。而各个大学的校长、系主任也基本上由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充任。虽然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才断层所造成的,但所产生的效果却可能影响深远。它的社会价值导向是,成名要早、要快。 过分强调“年轻化”加剧了我国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和急功近利。现在着眼于做长远一点的项目、准备坐十年冷板凳的科研人员还有几个?即使有人愿意,我们的体制和评估系统允许他们这样做吗?在当前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少宣传少年得志的“青年标兵”之类,尤其不要人为拔高去树典型。 ƒ 学术反腐败如同经济领域的反腐败一样,其最后胜利有待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待于国家法制建设的完善。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应该起到表率作用。知识分子自身修养的不断完善是反学术腐败的正本清源之路。 2002.9.2.
2750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在连职业学校招聘都只看一纸文凭了
pinjianlu 2011-9-8 19:39
不论高职、中职都在看一纸博士学历,都不在乎能力了! 一朋友今天去一所中职学校应聘,人家只问有没有博士学位证,至于你擅长什么却从不过问! 他去一所高职呢,人家不但要博士文凭,居然还问道他以前硕士是哪里毕业的。
个人分类: 心路历程|2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造假者自曝假洋文凭产业内幕 硕士博士一年速成
dongzg101 2011-9-4 13:15
造假者自曝假洋文凭产业内幕 硕士博士一年速成 2011年09月04日 11:00 来源: 中新网 作者: 李江涛 涂铭 李京华 字号: T | T 1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资料漫画:洋文凭 注册“教育培训公司”,利用短信传播假消息,声称不用考试就可以获得世界名校文凭,并利用山寨网站来骗取受害人钱财——北京市警方近日破获了一系列涉及假洋文凭的犯罪案件,查实已有200多名企业高管被骗,涉案金额高达上千万元。一场假洋文凭骗局为何能让如此多的“聪明人”上当?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北京市海淀区看守所听一位被捕的原从业人员讲述了其中内幕。 “洋硕士”“洋博士”一年速成 因非法经营而被逮捕羁押的余某告诉半月谈记者,2008年,经业内人士介绍,他得到“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授权,可在国内以“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名义招生办学。 取得授权后,余某租用海淀区北大资源大厦的几间办公室,挂牌“哥伦比亚国际学院中国管理中心”,并对外招收MBA(工商管理硕士)、DBA(工商管理博士)课程的学员,然后聘请老师并租用场地给学员授课,组织学员答辩。 余某表示,除了在国内学习,他们还会组织学员去美国“学习”一次,费用由学员自己承担。“一般也就4天的时间,说是学习,实际就是考察,到处看看玩玩。” “论文答辩一般安排在新加坡,我们会提前在国内组织预答辩,其实也就是走个形式,不可能不过。”余某说,不管是MBA还是DBA,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后,学员就能拿到“哥伦比亚国际学院”颁发的学位。 当然,学员也要为速成洋文凭支付高昂费用。“硕士5万多,博士9万多,这是我们一般的收费标准。”余某告诉记者。 据海淀区检察院办案人员介绍,2008年到2010年,余某伙同另外两家公司负责人,以招收“哥伦比亚国际学院”MBA、DBA课程学员为名,共收取学员费用207万元。 尽管学员们投入高成本拿到“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文凭,但实际上这样一纸洋文凭根本就是“美丽的谎言”。记者通过查询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发现,所谓的“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并不在教育部公布的美国大学名单之列,这所学校颁发的文凭并没有得到教育部的承认。 招生、培训、发文凭“一条龙” 30多岁的余某此前一直在北京中关村从事技术工作,在看到不少人开公司“倒洋文凭”发财后,他也选择了这条“生财之道”。“这个产业已经存在10多年了,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办理过多起假洋文凭犯罪案件的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饶明党告诉记者,犯罪嫌疑人设立教育咨询类公司,以公司名义招聘员工,公司之间分段负责招生、培训、论文答辩、颁发学位、学历认证等各个环节,“一条龙”的运作模式明显。 为了能招到更多的学员,余某与另外两家公司签订协议,由它们分别对外独立招收学员,聘请老师并租用场地给学员授课,组织学员参加余某安排的论文答辩。学员通过答辩后,则由余某颁发“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学位证书,而两家公司则在收取报名费、学费等费用后向余某交纳一定分成。 “其实,在这个产业链上,我们赚得并不多。”余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向学员收的费用中,负责招生的拿40%,交给国外学校20%左右,聘请老师占了20%多,到我们这,差不多只能拿到20%。” 余某说,招生是利润最丰厚的环节,许多公司在如何吸引学员上做足了功课。 “公司办公地点选在北大、清华这些名牌大学校内或附近,或者租赁学校的教室作为上课地点,聘请学校的老师给学员上课。”余某告诉记者,一些公司千方百计和名牌大学拉上关系,通过“傍名校”来获取学员的信任。 饶明党介绍,除了“傍名校”,犯罪嫌疑人还在洋文凭校名上花尽心思,有的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但名称颇具吸引力的大学,如美国内申大学、美国理工大学等,也有的用亚伯拉罕· 林肯 大学等与美国一些名校相似的名称误导受害人。 制作山寨网站则是迷惑受害人的另一个惯用手段。犯罪嫌疑人先在互联网上模仿高校网站制作一个山寨网站,在该网站及其他网站发布学校简章及招生宣传信息,之后再仿照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网站制作另一个山寨网站,进而对自己颁发的学历证书进行认证。 造假乱象凸显监管、诚信双缺失 余某称,在国内,负责假洋文凭培训内容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大城市,而负责招生的公司遍及全国各地。根据他的经验判断,这个产业的从业人员估计至少有几万人。 余某告诉记者,他的公司从注册开始,一直并没有相关部门上门过问他们的业务。监管的缺失,导致各种“教育咨询公司”纷纷加入到批量生产假洋文凭的行列中来。 办案人员向记者讲述了徐女士买洋文凭被骗的遭遇。2010年8月,徐女士收到某公司发来的一条短信,内容是该公司可以帮助办理美国林肯大学DBA学位。徐女士和对方联系后,对方自称他们公司是美国林肯大学在中国的办学点,徐女士只需交19万元(学费和报名费14万元,认证费5万元),不用上课,也不用考试,就可以拿到美国林肯大学DBA学位证书,并承诺如果拿不到证书或证书通不过认证,公司保证全额退款。 在拿到这家公司的承诺书后,徐女士给对方账户汇去了14万元的学费和报名费,事后这家公司通知徐女士到清华大学东门外一个培训班上了几次课,随后徐女士又按要求交了现金5万元的证书认证费。2011年1月,这家公司给徐女士一张美国公立亚伯拉罕·林肯大学的DBA学位证书,并称这和之前说的美国林肯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是一样的。证书盖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专用章”的钢印。后徐女士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咨询得知,这张证书是假的。 海淀区检察院的办案人员告诉记者,今年1月至5月,该院共受理利用国外假学历实施的犯罪案件7件33人,涉案金额近800万元,受害人多达339人,受害者中8成是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的高管人员,甚至还包括知名企业的高管。 稍有些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正规的国外大学文凭不可能如此轻易获得,那为何这些企业高管还对买得一纸假洋文凭趋之若鹜?说到底,是缺乏诚信的社会环境催生了买文凭现象,失信成本低、守信成本高的现实也使买文凭者即使被戳穿也不会付出太多代价,因而许多人即使面对假文凭也愿意买单,而制假者也就有机可乘。要根治假洋文凭问题,还要从夯实诚信基础开始。(《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9期 半月谈记者 李江涛 涂铭 李京华)
1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待海底捞明天会更好
zlhua 2011-8-26 00:10
第一次听说海底捞 物流认知实习课上,听07届海底捞实习的学生做报告,学生报告的风格很特别,有点玩世不恭,但又充满人情味,一上来就对前面打算继续好好学习的同学表示同情,接着对比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没有学历和文凭照样赚大钱”。报告会上的情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报告会结束时,出于好奇,我建议一个学生组长以海底捞为例做一个MIS课程设计… 第一见到海底捞 人的内心总是会被真实的东西打动! 身临其境后,我发现学生说的是对的,的确,在海底捞虽然大多数老员工学历和文凭都不高,但他们勤劳肯干,乐观,谦虚好学,而且有着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我想这大概就是让前面那位实习学生一直感叹的“没有学历和文凭也能赚大钱”的理由吧… 改变 与那些可爱的海底捞基层员工近距离相处仅五天的时间里,我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喜欢上了这些淳朴而可爱的员工…不仅如此,在这五天时间里,我的定位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虽然课题组的李老师期望我能对海底捞仓储信息化方面提些改革建议,但来了之后,我却改变了初衷,我开始变审视为学习,因为我很好奇,这些员工到底是如何凭借人工的力量来完成如此繁重的仓储配送工作的… 思考 深入学习后,我发现:一方面,海底捞为找人才而苦恼;另一方面,海底捞内部其实藏了很多人才…而这些人,正在做他们并不擅长的事情,他们做了很多完全可以让机器做的事情… 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那我能为这些可爱的员工做些什么呢? 我能做些什么呢? 绘制一幅未来蓝图,希望海底捞走得越来越好! 这张蓝图是我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送给张勇先生及其所有热爱海底捞的员工们的礼物。感谢你们可以如此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位素不相识的顾客,同时希望张勇能像当年的毛泽东一样继续关心农民,为农民造福… 中国是农业大国,让中国的农民过上幸福生活,让所有农民的子女都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益,是国之强盛的根本,也是我的愿望,因为我的爷爷奶奶就是农民,我了解并至今爱着他们…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1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寒门子弟靠什么拥有春天,文凭还是能力?
热度 21 xqhuang 2011-8-12 19:17
寒门子弟靠什么拥有春天,文凭还是能力? 这两天科学网突然来了寒流,寒风凛冽,点开科学网都可以不开空调了。本博原想借这股寒风骗些点击量,前天写了篇寒文【爬出寒门 跳入寒窗】,自信它可以把科学网直接吹入“冰点”。前晚备好寒文刚准备送风,突然发现不少好友已有感冒受寒症状,为了好友们的身体健康,只好把那绝对让人伤寒流涕的博文先做冷藏处理。作为一名正宗的寒门子弟,属单冷型空调,吹不出暖风,凑不了热闹就凑凑“寒”闹,吹股“歪风邪气”吧! 寒门子弟为何离一流名校越来越远?《南方周末》真反动,明知故问! 都说高考是最公平的竞争,其实它从来就没有真正公平过,有人会跳出来:胡说,恢复高考的最初十年就很公平,很多寒子考入了名校,从此飞黄腾达。这看似是个正确的答案,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确生产了不少成功寒士,对于自己的成功,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感激一个人:邓小平先生。我认为他们谢错对象了,最应该感谢的是毛主席!想想,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没有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英明决策,打倒了一大批“地富反坏右”分子,为寒门子弟扫除障碍,寒子们还有机会上一流高校吗?是毛泽东创造了千年一遇的“寒子跳龙门”的壮观场面,那些成功的寒子仅仅是时代的幸运儿。 新一代寒子们应该清醒,三十年前大批“寒子跳龙门”的奇迹是不可复制的,寒子凭借一纸文凭一步登天光宗耀祖、一夜暴富名扬天下的神话已成为历史。对今天的寒子们来说,高考的游戏规则只会越来越不公平,即使通过九九八十一难获得一张名校的文凭,在一张关系网胜过百张名校文凭的现实社会,靠文凭跳龙门无异于撞鬼门。寒门子弟与豪门子弟拼爹、拼关系完败、拼文凭必败,即使你们拥有清华北大的文凭又如何?人家还有港文凭、洋文凭。要拼就只能拼能力!拼生存能力、拼吃苦能力、拼创新能力。。。,在这些方面,豪门子弟未必占上风。其实有不少单位和导师并不喜欢出身豪门和名校的学生,原因很简单:娇气傲气,养不起。 寒子们:不上名校,并不意味着没有春天,上了名校,不等于就拥有春天。不要急着跳“龙门”,先跳跳“鼠门”“猫门”“猪门”“狗门”。。。,多跳几个来回这些矮门,也许高高的“龙门”就在你的脚下。不要把自己翻身得解放的希望寄托在所谓的有识之士的呐喊,靠别人不如靠自己,拼爹不行就拼命,面包会有的,春天会到来的。 周末娱乐:拼经验,不拼学历(转载) 一伙劫匪抢劫银行,大喊一声: “通通不许动,钱是国家的,命是自己的!” 大家都一声不吭躺倒。。。劫匪班师回朝,一位新来的博士劫匪说:“老大,我们赶快数一下抢了多少钱?” 老大(小学文化):“亏你还是博士,这么多钱,你要数到什么时候啊?今天晚上看新闻不就知道了吗。”(瞧,这年头工作经验比学历更重要!) 劫匪走后,行长安排办公室主任赶紧报案!主任刚要走,行长急忙说:“等等!把我们上次私自挪用的几千万全部加上去!” 晚上,新闻联播报道银行被抢了一亿,劫匪数来数去只有两千万。。。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5072 次阅读|53 个评论
求仁得仁
热度 29 hongfei 2011-6-27 23:02
求仁得仁 2011.06.27 前些天和一位国内的博士生聊天,问他: 念博士有四种情况:一、有能力有文凭;二、有能力没文凭;三、有文凭没能力;四、没能力没文凭。你的选择是什么? 他不假思索并且很无奈地说:我现在只能选择有文凭没能力了。 他解释说他的选择是一三二四,但因为现在看来有能力又有文凭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不管能力,拿到文凭再说。 我对他的坦诚感到难过。我告诉他,我的选择顺序是一二四三。如果不能做到有能力也有文凭,我宁愿有能力没文凭,或者没能力没文凭,也不会去做有文凭没能力的人。我还告诉他,如果他的做任何做事的选择标准是这样的,我相信他将来不会成为一个幸福之人。 他说:可是,老师,我没有你这样有自信和有能力啊! 我不知道我有多自信,或者多有能力,我只是不愿意自己虚假地活一辈子。 我告诉他,即使没有能力和没有文凭,一个人还是可以诚实地生活,作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幸福,这比有文凭而没能力还要整天装模作样幸福多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但愿他们做出的选择都能够得逞。不过,如果选择不太对头,也许不能得逞反而是一件好事。 可惜的是,不少人都是唐骏博士的信徒,会有多少人真的愿意求仁得仁呢?
个人分类: 自言自语|11029 次阅读|34 个评论
喜讯,科学网大学颁发学士学位证书了!
热度 50 xqhuang 2011-3-30 13:48
喜讯,科学网大学颁发学士学位证书了!
喜讯,科学网大学颁发学士学位证书了! 今天科学网有两篇博文,李侠老师:《 科学网大学不错 》, 吴超老师:《 建议科学网筹建一所虚拟大学,把博主们聘成兼职教授》 ,两位老师有点OUT了。科学网大学已经开办四年了,通过四年刻苦认真学习,第一批学生即将毕业,他们将获得科学网大学自主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有下图为证!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都以为南方科技大学是第一个吃螃蟹,告诉朱清时先生,科学网大学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 自本博文上网后,有不少读者留言或来电询问相关事宜,根据你们最关心的问题,大学学位办负责人做了以下答复 :“科学网大学是一所有国际影响的综合性大学,我校对于授予学位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根据《科学网大学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凡申请科学网大学学士学位的博主,四年学习期间,必须在科学网发表博文(论文)100篇以上,其中SCI博文(精选,戴红花)10篇以上,SCI博文被正面他引(评论)超过500次,同时要求H-因子超过10,博客总点击数超10万。科学网大学的学位严禁买卖,有些学科(比如性学),目前还无法授予相关学位”。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9894 次阅读|146 个评论
[转载]32岁女子拿7张高校文凭 称舍不得离开学校(图)
xupeiyang 2010-8-7 16:35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7日05:50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32岁的王丽 她取得的学历证书。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见习记者 吴质:32岁的王丽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一名研二学生,与常人不同,她拿到了3个专科文凭、3个本科文凭和1个硕士文凭,16年拿到7张高校文凭!这位当之无愧的学历姐说太喜欢当学生的感觉,舍不得离开校园。   王丽是荆门人,1994年,她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小学任教。后来王丽在工作中觉得知识不够用,于是开始参加自学考试。   16年间,她先后拿到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本科文凭,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科、本科文凭,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专科、本科和硕士文凭(如图)。目前她正在华中师范大学读第2个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   边读书边兼职 还买了套房   从开始的在职进修到后来的脱产学习,王丽在校园里如鱼得水。刚到华师大的前3年,她的全部时间几乎都泡在7号楼自习教室。现在她在华师大已待满7个年头,前不久,7号楼管理员问道:你怎么还没毕业?!王丽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学校的生活对王丽而言是累并快乐着。这些年,她学费全部自筹,除去在自习室享受学习时光,课外她还奔走兼职代课。家教和兼职教师给她带来每年约5万元的不菲收入。前年,她拿出所有积蓄在华师校内贷款买了套两室两厅的二手房,然后拿租金还贷。她自己还是住在宿舍,买房子是种投资,说明我并没有读成书呆子吧。她得意地说。   舍不得离开学校 梦想当老师   提及未来,王丽表示,如果能读博,那学习生涯就没遗憾了。如果就业,她想一直留在学校,从事教育行业,把所学到的知识用最简洁的方式教给学生。王丽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   王丽一再强调喜欢呆在校园的感觉,喜欢当学生的感觉。美丽的校园让她心态年轻,带给她积极向上的斗志。   王丽的导师淡武刚教授肯定了王丽的天分,他眼中的王丽精力旺盛,也吃得苦。他介绍,王丽曾在新疆支教半年,每周带30节课也毫无怨言。但是,一名优秀教师要多元化,首先是专攻,其次才是博学。他建议王丽找份稳定的工作,从兼职教师变成正式教师。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博士的方法
liuxiaod 2010-7-16 03:03
由唐俊的博士门想到的,读博士的方法。 小李本科毕业后在机关工作了三年,颇得领导赏识,赶上部里上一个大项目,小李被派驻欧洲某国工作一年,同去的包括总工程师等100余人,小李年轻,主要是联络,张罗。小李是有心人,在欧洲的时候提出以项目中一个课题做一个博士论文,一年后回国,小李用半年完成论文,成为中欧联合培养的博士,从此步步青云。 老张在省厅做处长,得到一个公派访问学者的名额,来到美国的一所大学访问,因为是国内出资,所以老张无须为教授工作,教授推荐他旁听课程,他也不去,老张知道自己读书科研都不是特长,不过和教授关系很好,经常与教授讨论行业前景规划等问题。两年后回国,把组里的工作整理一下,做为论文,成为中美联合培养的博士,并荣升局长。 老韩是系主任,教授,博导,但是没有博士学位,下定决心攻读博士,与自己手下的10多位博士生一起读博士,谓之曰博导读博。 老赵是文革后首届大学生,留校任教,又读了在职研究生,顺风顺水,但是年级大了,感觉后力不足,有心读博,又不想与20几岁的年轻人一起读,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出国前报考系里掌门院士的博士,约好以在美国的工作做论文,出国两年,一切顺利,在国外与老板发表3,5篇文章,并顺延一年,三年后准时回国,完成博士答辩,半年后,升正教授,博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86 次阅读|4 个评论
粟裕的“杯具”
boxcar 2010-4-7 20:59
粟裕是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之一,自参加革命以来,历经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屡立奇功,因此,在1955年授衔时,他位列十大将之首(只差一点儿没当上元帅)。建国以后,粟裕为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这位在战争年代罕有败绩的名将却在军界高层的政治斗争中成了失败者,在1958年,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贬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未再掌兵。 最近几年,在网络上关于谁是中共第一战将的讨论开展得轰轰烈烈,考虑到解放战争期间的大仗主要是东野(四野)和华野(三野)打的,所以这两个野战军的司令员自然都是热门人选。鉴于三野的司令员陈毅元帅的诗人、外交家、政治家的形象太深入人心,而众所周知三野的实际军事主官是粟裕,因此,这种讨论其实一直都是挺林派和挺粟派之间的PK。兄弟我曾经在铁血等多个军事社区看到过、也参与过这个问题的争论,数月前不经意间由于对陈儒军兄的一篇博文【1】进行评论,而把这个争论引入到了科学网博客这个本来不怎么讨论军事话题的地方。为此,儒军兄专门写了为什么林彪比粟裕厉害【2】。在这两篇博文的评论和博主回复中,我们两个辩了个不亦乐乎。现在把我当时的评论整理成一篇博文,写在这里。 因为我个人认为,与林彪相比,粟裕也是个杯具人物。 1)文凭。粟裕没赶上投考黄埔军校那段黄金时期,只在铁军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里面干过班长,以后也没正式到红军大学或抗大进修过,这相当于没有正式的军校文凭。而林彪是黄埔四期毕业的,这个文凭在解放前相当好使,国共双方都很承认的。 2)资历。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林彪当连长开小差的时候,也粟裕只是排级,后来始终和林彪差至少半级,林彪当红军主力的一军团军团长的时候,粟裕在远非主力的七军团当师长和参谋长;林彪担任八路军115师的师长时,粟裕是新四军二支队的副支队长,后任新四军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苏浙军区(都是二级军区,当时115师已分成了晋察冀、山东两个一级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期间,林彪长期担任东野司令员时,而粟裕最高的职务是华野的代司令员(毛主席让他当司令员,粟裕谦让,希望仍由已调中原军区的陈毅兼任、遥领司令员之职)。 3)履历。粟裕长期位列偏师,在红军时期呆在非主力的红7军团,而中央红军的主力是1、3、5军团,他于1934年7月随7军团被先遣去北上抗日了,这支7000人的红军队伍向浙江蒋介石的老家方向挺进其实是丢车保帅的安排,目的为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向西突围。经过半年艰苦转战,在与闽浙苏区的红10军合并成红10军团后继续北上,后来因为军团长刘畴西指挥失误,于1935年1月在怀玉山被围,只剩下粟裕带来的500人突围成功,组成挺进师,继续在闽赣边区坚持斗争,直到抗战爆发后,被编入新四军2支队,粟裕担任2支队的副司令员。林彪则长期指挥红1军团随中央行动,一直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跟前。抗战期间,林彪带着115师首战平型关,而粟裕带着一支新四军先遣部队首战卫岗,都打胜了,但战斗规模差别很大。不过这些绝对不是粟裕本人的问题,毕竟要服从组织安排嘛! 4)军功战绩的是是非非。这也是争论最激烈的话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从图书馆借过一本五大野战军的战史来看,里面的统计数字是三野的歼敌数目多于四野,但在网上常有言论说解放军当年的5大野战军中最能打的是四野。当然,四野从黑龙江打到海南岛,后来部分部队又到朝鲜半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从影响力来看似乎比三野大,而更重要的是四野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林彪上台当了国防部长,后来黄永胜当了总参谋长,加上此前刘亚楼已经是空军司令员,而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后来都在海空军任要职,若干个军区的司令员也是四野出身,所以四野被宣传的机会更多些。反观三野,领导们当中陈毅从政去当外交部长了,粟裕当了几年总参谋长就以反教条主义的名义被搞了下去,谭震林等人也陆续从政,结果导致三野在军内的影响力为此大受影响。此外,林彪在温都尔汗折戟沉沙以后,很多四野的人受到了牵连,后来落实政策后,忿忿不平者很多,所以放出来的给四野和林总评功摆好的言论很多,有些借着言论的逐渐放开乘上了海外媒体的东风,更多的则借助网络论坛的兴起而大肆鼓噪。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力挺林彪而极力贬低其他老帅和粟裕等名将的言论,有些言论甚至明显是在挑动是非、制造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最冤的就是粟裕。 ~~~~~~~~~~~~~~~~~~~~~~~~~~~~~~~~~~~~~~~~~~~~~~~~~~~~~~~~ 参考: 【1】陈儒军:我最喜欢曹操和林彪!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1918 【2】陈儒军:为什么林彪比粟裕厉害?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2051
个人分类: 军事|5574 次阅读|23 个评论
建立博士文凭自由考核制度
accsys 2010-3-27 14:44
姜咏江 公务员需要考试,其实获得博士文凭更需要统一考试。针对我国科研水平低下,造假层出不穷,博士研究生人数众多,但水平不高,拔尖人才缺少的情况,我建议施行博士生文凭由专业学术机构统一颁发,不论什么人,只要能够通过严格的考试、答辩,合乎博士所具有的学识水平,就可以获得博士证书。 本来博士应该是领域内知识丰富的一类拔尖人才,但由于现行的博士考试和培养制度的缺欠,弄得获得了博士文凭之人未必有博士水平,而真有博士水平,但因种种原因不能读博者,又不能获得学术水平的承认。博士可信度大幅度下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础是实事求是。博士文凭是社会、企业用人的一种简单凭证,在周围人群中缺乏领域专家的情况下,博士文凭一定会具有很高的说服力。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博士文凭的价值。 博士文凭含金量的高低基本是由博士考核制度决定的。目前,我国博士教育培养同本科教育一样,施行的是严进宽出的作法,这种不重点考察毕业水平的理念,使博士生的水平难以保持领域之内前沿的特征。如今许多博士生成了导师的打工者,因而不能自由地钻研领域的课题,至使博士毕业生科研水平高超者寥寥无几。 如何能促进和恢复博士的声望?我认为进行博士文凭自由报名统考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样,既可以不拘一格选拔和培养高端人才,又可以全面不断地提高博士培养的整体水平(其中包括培养机构和导师的水平提高),还可以给那些自学成才的有为之人一个社会承认的机会,全面有效地不拘一格选拔创新人才。当然,博士文凭考试要遵循高严的原则,要把学术的先进性放在重要地位。这种考试不能以试卷的形式简单化,可以考虑让考生提前一个月提交研究报告和主要论文,一个月后进行答辩等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复杂,但对保证博士的质量多有好处。 博士考试最好由各种学术委员会负责,考试经费由国家列入财政计划,不能够搞商业那一套。评审人员要确有水平,要持有三五年之内有效的评审证件,学术水平不够或过时的专家不能担任评审。持证抽调上岗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措施。我国有大量的退休专家教授,因而评审人员不会缺乏,加之有网络的方便条件,自由博士考核完全可以实施。 博士人才不应该以多胜出,而强调的应该是高水平人才。高要求的,在培养末端进行的水平考试,会促进整个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从而带动科技进步。 2010-3-27
个人分类: 教学点滴|36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果不给你文凭
jeweliu 2010-1-22 18:44
表弟没有上大学,他很羡慕大学生。我说这样吧,我可以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跟着我的学生一起上课,你和他们学的课程一样,也这样学习四年,不过最后没有毕业证书,也就是不给你文凭,你愿不愿意?他想了想说,不愿意,没有文凭学什么啊,浪费四年时间。 ?? 记得有次考试,有个学生作弊被抓到了,全校通报批评,取消学位。这个学生痛哭流涕说没有学位,我这四年不是白上了嘛 ?? 这两个简单的例子都说明了文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人们对知识的忽视或者轻视。本来学习知识是为了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规律,使人能够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我们却偏离了本来的方向,成了为获得一张文凭而上学了。 ?? 我们被动的接受书本上的知识,不需要去思考,去辩论,只需要按照标准答案去记忆,就可以得到一个好分数,就可以上重点。但是花这么多时间所学的这些知识,往往学过就忘记了,过了几年,几乎都忘得一干二净了。这不是浪费生命吗? ?? 如果我们能够不是为了文凭而学习,能够为了知识而学习,能够主动去思考,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吧。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998 次阅读|3 个评论
文憑驗證,誰在受益?
LEOLAND 2010-1-14 12:12
曲津華 做家務時聽到一條廣播新聞,說的是本市官辦的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被質疑亂收費,具體是指其文憑驗證的收費太高,讓求職的人才們有些吃不消。消息說,該中心對高等學歷文憑的驗證收費為100元,加急服務另加50元。而大多數求職者都沒有耐心等待那種非加急、需要他日再來的標準服務,所以150元就幾乎成為文憑驗證的標準收費,同時也就成為了求職若渴的人才們的標準繳費。 可以說,文憑驗證是被假文憑逼出來的新業務,是假之大國假東東暢行的次生災害。按管理學理論,一事當前,都要看看是否可以被簡化,被合并,或者被取消。這三板斧,是大多數頭痛於高額管理費用、力求降低運營成本的管理者們的不二法門。落實到文憑驗證這個最廣大人民群眾都非常鄙視的怪胎上,情況就有些不妙。因為,有關部門對這件業務喜愛有加。 主席當年有云,山上山下,風卷紅旗如畫,多么豪邁!看現在,別看網絡很發達,電子政務也很熱,但要達到網上網下,風卷紅旗如畫的境界并非易事。文憑驗證這個事,要做網上自助查詢據說不行,網下操作更是無從入手,那么,就只能由人家代表了。所以,要由教育部在各地的政府人事部門或其附屬機構開通文憑查詢終端,由專人掌控,來為人民服務。這,就是現實。 特別能體諒別人的中國人,對這樣的一種因技術性原因導致的安排,大多也就認了。讓他們心里不平的是,費用真的要那么高嗎?以一地來說,這個終端的建設、開通和運行,需要多少投入?設備折舊分攤為幾年?而面對數以萬計、十萬計的求職者,他們如果有一半的人要來驗證文憑,那收的費累計起來就不是一個小數。 不算不知道,一算真奇妙。 2010-1-13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23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实话实说--宝成校长犯了官场大忌
dilingjun 2009-11-1 10:49
口无遮拦人大校长纪宝成近日参加一个国际论坛时又针对高校行政化放炮了,气愤地说曾亲眼目睹一位年轻的处长把一位老教授教训得说不出话来,并称令自己最担忧的是学术权力市场化,各式各样的博士学位开始泛滥,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引发热议。倪骜先生撰文:最大博士群在官场的价值错位;林小明先生撰文:误读最大博士群体在官场很可怕;其实,新闻网早在前两年就撰文:权学交易内幕:官员博士大跃进 升迁是原始冲动;.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撰文《请查一下王益的博士学历来历》.....等等。都是老话题了,可如今谁管了?不仅没管,而且各大学仍然是外甥打灯笼--照舅。 官场高学历之风盛行,持有真的假学历的官员之多,已成为当前中国官场一大特色。自教育产业化以来,大学早已不满足于扩招学生所获的高额利润了。学校当局和博导们发现,利用官员们都渴望有一个高学历的真的假文凭来满足其升迁和虚荣心的需要是桩发大财的机会。交易中,官员们巧立名目,拨钱、批项目,校方则为其考试作弊,代写论文等无所不用其及。在一幕幕黑色交易中相得益彰,各得其所。除此之外,有的文凭则是校方权力寻租或为了巴结权势而主动献上的....。这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公开秘密,大学校长们,博导们心里比谁都清楚,只不过是心照不宣罢了。真没想到,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竟敢像皇帝的新衣中的稚童那样口无遮拦地来个实话实说。这可犯了官场大忌呀!!要知道,凡是能在大学里鼓捣上博士文凭的,可都是管人、管物、管钱、管项目,所谓有来头的实权人物!说到这,人们还真为宝成校长捏一把汗,为他的仕途担忧呢!其实,官员们真的假学历;官员博士大跃进,折射出的是吏治腐败中的一个侧面。话说回来了,倘若多数官员都这样搞文凭,弄学历的话,也就成为官场常态,老鸦落到猪背上--谁也别说谁黑了。这个问题和反腐败的话题一样,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记得鲁迅有句话:提出苦痛(问题),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如果疗救者不想去疗救呢?或疗救者本身也需要疗救呢?那只好看上帝的意思了。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918 次阅读|3 个评论
没有博士学位的诺贝尔奖得主
jianxu 2008-8-14 11:16
没有博士学位,或许在许多人眼里,连从事科学研究的资格都不应该有,更不要说是取得什么成功了。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大学教授)告诉我,他的一位博士后,工作不错,本想留下来任教,并作为他的助手。然而,只是因为他本科毕业的学校不是“211工程”系列,校方便因此不予考虑。 没有人会质疑,系统和良好的教育背景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就的重要基础;也没有人会怀疑,名校和名师产出科学精英的机率会更高。然而,“出身”和“门第”是否必然地可以成为我们界定“人才”的必要条件却是值得深思的。 在“文革”那个愚昧的年代,家庭出身不好(如地主、富农、资本家,俗称“成分高”)自然会受到歧视,不论实际工作能力如何,也永无出头之日,使得许多人丧失了发展空间乃至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显然,这是有悖于人性的。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学术圈子里,这样的观念似乎仍然大有市场,甚至可以被官方堂而皇之地政策化。 有趣的是,我们注意到,即使在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的科学精英中间,仍然可以发现有少数人并不一定出身显贵,甚至连都博士学位不曾有过。这里给出几个案例(一定还会有更多。有兴趣者,可补充之),旨在鼓励那些“出身不好”且还想在学界讨口饭吃的朋友们不要气馁,坚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同时,也敦促我们去思考:对于个体而言,科学研究取得成就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案一) 波兰裔美国人迈克尔逊( Albert Abraham Michelson ),出生于 1852 年,因改进了法国物理学家傅科的实验方法,测量出误差仅为 0.006% 的光速值。 1907 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由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士官学校还没有授予迈克尔逊学士学位。所以不要说博士学位,就连学士学位他都没有。不过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获得了剑桥大学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有人会说,这哥们儿太早了,与现在没有可比性。别急,往下看。) (案二) 佩德森 ( Charles J. Pedersen ) 。 美国科学家,因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贡献,获得 1987 年诺贝尔化学奖。 佩德森 1904 年 10 月 3 日出生于韩国釜山 。已于 1989 年 10 月 26 日 辞世。他的父亲是挪威人,矿业工程师;母亲是日本人,于是有个日本名字叫做“ 良男( Yoshio )”(不是靓男) 。 1922 — 1926 年,在美国俄亥俄州戴顿大学 (学校在美国可能是三流) 攻读化学工程。 获得学士学位之后, 1926 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1927 年获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 (仅用了一年时间) 。 尽管 MIT 的教授鼓励他去攻读博士学位,但他还是决定开始就业工作,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不再想依赖于父亲的资助。 1927 年 ,他 进入特拉华州 威尔明顿的 杜邦公司担任化学研究员 ,开展了一番成功的科研生涯 。 1947 年成为该公司高级研 究员。在 杜邦 的 42 年里,他出产了 25 篇论文和 65 项专利(看来公司里也不是不写论文)。当他着手开始研究为他赢得 诺贝尔奖的课题的时候,已经 57 岁。在几次偶然的实验中,他研制出一些有机分子,从而为用无机盐合成络合物做好了准备。 (案三) 詹姆斯 × 布莱克( James W. Black ,英国籍 ) 。苏格兰药物学家, 1988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1924 年 7 月 14 日 ,出生于苏格兰的 Uddingston 。 1946 年毕业于圣 × 安德鲁大学,学习医学。在圣 × 安德鲁大学生理学系就职,后在马来亚大学获得讲师位置。 1950 年回到苏格兰,就职哥拉斯哥大学。他的职业生涯有着辗转工业界和学术界 “ 两栖作战 ” 的传奇经历。 1958-1964 年 ,在帝国化学工业( ICI )制药公司任药物学家。 1964-1973 年 , 在“ Smith, Kline French 实验室”就职。 1973-1978 年,被聘任为伦敦大学学院药物学教授。 1976 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不知以后评院士,是否也得看“出身”)。 1984 年起,出任伦敦国王学院医院分析药物学教授。据说,布莱克本人对其没有做过博士研究并不在意。 (案四) 哥土德 × 埃里昂( Gertrude Belle Elion ,美国籍)。因对药物研究原理做出重要贡献,于 1988 年与布莱克(就是案三那个人)和 希汀斯(美国) 分享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埃里昂 1918 年1月23日出生于纽约, 1999 年2月21日辞世。 1937 年在翰特学院获得化学学士学位。面对当时女性在科学界就业的困境,她只好在高中里工作(从事癌症研究),做过实验室助手、食品分析员、高中教师(教化学)。同时,利用晚间时间完成硕士学位。 1941 年获得了纽约大学的化学硕士学位。二战期间,因科学研究的实验室里需要女性,她才有机会被纽约的 “Wellcome 研究实验室”聘用为生物化学家,作为希汀斯( 1988 年与她同获诺奖)的研究助手。她曾经尝试利用业余时间,在布鲁克林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但当她被要求在全日制学习以获得博士学位和保留工作职位之间做出选择时,她选择了后者。后来,她被乔治华盛顿大学授予了名誉博士学位。1983年,她从 Wellcome 退休。(真是位伟大的女科学家!) (案五) 田中耕一 (Koichi Tanaka) 。 2002 年 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得奖理由是 “ 开发出监定生物巨量分子质量分析的脱付游离法 ” 。 1959 年 8 月 3 日 出 生于日本 富士市 (他的生母于 26 天后不幸过世,因此,由叔父夫妇领养)。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学科毕业(二年级时,因必修的德文不及格而留级一年)。 1983 年 4 月 1 日 起,在日本东京岛津( Shi-madzu )制作所就职,任工程师。获得 诺贝尔化学奖 后被东北大学授予荣誉博士。 对日本来说,田中耕一的获奖是一个传奇。因为从来不与学术界沾边的他,手头上即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硕士学位。他的崛起,对于一向迷信只有象牙塔中的学术界中才有可能挑选和培养出人才的日本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获得诺贝尔奖后,当他手中握着出身大学东北大学献上的荣誉博士学位时,他幽默的一句话却使台下上千个学者惊叹不已。 他说: “ 我当初决定不考大学学院的原因是我因为我讨厌学校要我考德语 …… 如今,不用考外语就能够获得这个博士学位 …… 可是,我想博士名义也只有在我定飞机画位子时才拿出来用。因为这个头衔能够免费使我提升坐商务舱 ……”   田中耕一从来不羡慕象牙塔中的“学者”们。在获奖后的每一个场合的谈话,当提到他研究的成果时,他的回答关键词只有一个,就是 “ 兴趣 ” 。他说 “ 我从小就喜欢研究。就职后,多次拒绝升职当管理层,也因为要留在研究部门进行研究。今后,我也将继续研究。我有兴趣也喜欢搞研究。 ” 或许,他正在提醒一个目前已经被日本象牙塔中人士忘却的问题 ——“ 学问的源头就是兴趣 ” 。
个人分类: 先贤故事|20147 次阅读|2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