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理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面对错误
moxj 2009-7-22 20:23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便不断的面对未知的东西,错误也从此一刻不离伴随我们。和每个人的成长不停膨胀的欲望总在纠缠你,一些明知故犯的荒唐事情常会发生。面对所有一切,人类本能的紧张和慌乱让自己在出错的时候失去勇气 逃避和尖酸刻薄的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错误。 当我们拾起自己的爱心,鼓励自己朋友的时候,仅剩的勇气让自己的余力拍在了朋友的肩膀上 ---- 失败是成功之母 ,振作起来! 然而我们不得不悲哀的是: 一点小小的成功就足以狂欢庆祝,得意忘形但在任何一个高兴场合都不会找到成功他妈妈的身影。 很多龌龊荒诞的行为之所以能这样的在人类中流行,并不是它们像鸦片一样诱惑了人类,而后人类的欲望和习惯又压倒了自己。而是我们的懦弱让我们开始欺骗自己,更不可思议的是长辈和有威望的人也习惯了这种欺骗,尤其对孩子的欺骗 我们开始把那些微不足道的收获当作荣耀,我们装作勇士的样子在高高的台子上炫耀自己,在台下茫然的欢呼,却无视那些失败的人, 更不会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兴奋,鼓励自己,嘉奖自己,给自己的错误也发一张奖状。 上个月出差前我讲了叔山无趾的故事,去年我讲了虚荣心和自尊心的故事 在失败中的收获,错误里的认知中也有很多故事,人类却总是触摸不到它们。 如果今天你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被人嘲笑或者因为自己的不慎甚至要面对审讯了,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应该为这次霉运庆祝一下。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3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河流与山峰(知识之树二)-知识论之七
热度 1 lvnaiji 2009-7-19 19:57
本文发表于《东方文化周刊》 1997.20 ,实际上是十余年前对于知识之树朦胧的理解。开博之初就匆匆上载,此时修改后将其归入知识论,请各位与知识之树联系起来看。 神秘 、 鬼气 、 朦胧 往往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在听中国当代青年作曲家的作品时的感受 , 或者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 : 听不懂啦 , 现代音乐。 音乐界对此也褒贬不一 , 说改变了世界音乐格局 , 开创了中国交响曲创作新路者有之;说脱离现实生活 , 是 皇帝的新衣 者亦或有之。究竟该怎样看待包括中国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在内的现代音乐呢?音乐史和文明史可以为此提供新视角。 从音乐史上看 , 可以认为当代音乐继承近现代音乐的两个基本类型 ---- 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 ( 广义的 ) 。浪漫主义与个性、主观、非理性想象和感情共为一体 , 并往往以历史、民族奋斗和壮美的自然为其素材 , 情感要突破形式的束缚。古典主义则要求尊重曲式结构、逻辑、形式规范。后现代音乐尽管流派纷呈 , 各领风骚 , 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灵魂深处的独自、宣泄 , 或下意识的感受;另一类则超越个人乃至全人类 , 以纯粹的形式来表达对茫茫宇宙的领悟。借用画家康定斯基的观点 , 前者可称为主观的抽象艺术 , 后者则是客观的抽象艺术。在某种意义上 , 可以认为前者是对浪漫主义的继承 , 而后者则沿袭了古典主义的传统。然而必须指出 , 在与近现代音乐的关系上 , 后现代音乐更多的或主要的是否定 , 浪漫主义尽管要突破形式 , 但毕竟仍有明确的旋律、曲式与和声 , 主观的抽象音乐则全然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形式。古典主义尽管强调形式 , 但毕竟为感情留下一席之地 , 客观的抽象艺术则完全排斥感情 , 有趣的是两极相遇 , 在现代主义的旗帜下 , 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在对近现代音乐否定的道路上走到一起来了。放在知识论的视野中,极端的浪漫主义,是极端嵌入的编码知识;极端的古典主义,是极端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两极相通,都通往隐性知识。参见 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 。 主观抽象音乐与客观抽象音乐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否定近现代音乐明确的旋律、严谨的曲式结构与和声 , 代之以无调性、无曲式与不协和音、无音阶无音准的诵经声。音乐也是一门学科。在学科的意义上,音乐正在由硬变软。共同特点之二是非具象 , 无论是纯主观或纯形式 , 真实的客观世界已悄然隐去 , 不可能从后现代音乐中寻找其表现了什么具体的事物。因而 , 后现代音乐与近现代音乐的关系 , 从本质上说是否定。 后现代音乐在否定近现代音乐时正在向古代乃至远古时期的音乐回归 , 远古时代的音乐 ---- 如果说有音乐的话 , 那只是万籁之声以及人类的歌唱性口语 , 这种音乐节奏不稳定 , 更谈不上结构;没有音阶 , 没有固定音高;除了若干骨干音外 , 其他音都是偶然的 , 摇摆不定、含糊不清。然后有 1/3 音或 1/4 音 , 这是现代人的测定 , 实际上在远古时期 , 与其说是整音的 1/3 或 1/4, 不如说是模糊、不准确。据说中国在史前,有一位伶人建成了 12 音的体系 , 而有确切音程的五音体系还是很久以后的事情。由此可见 , 自远古而近代 , 在音乐 ( 实则更广泛的领域 ) 中有一个从混沌、模糊不清到有序、确定的过程。这一规律还可由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得到说明 , 在生物学中有海克尔的生物重演律 . 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浓缩了生物亿万年的进化史。作曲家的作曲过程也是如此。 1806 年 , 贝多芬在创作热情奏鸣曲最后乐章时 , 先是沿着音阶上上下下喃喃作声或大声叫喊出各种声音 , 却没有一定音准。然后再将处于混沌、模糊状态的音乐上升为有序状态。作曲家个人的创作浓缩了音乐史由混沌到有序的过程。 近现代 , 在有序得到充分发展之后 , 后现代音乐在否定近现代音乐的同时 , 正在向远古的音乐复归。是的 , 我们在现代音乐中又体验到了无调性 (1/4 音、 12 音体系 ) 、无曲式与不协和音 , 但现代音乐经过了近代音乐有序的阶段 , 是在近代音乐全部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因而复归不是简单地再现 , 而是在更高的水平上 , 或者说是一种辩证的复归。 如果把后现代音乐置于整个文明史中考察 , 也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 当代文明潮流林林总总 , 从整体上大致可以看到三个共同特点: 首先是非理性。非理性表现在各个领域 , 在心理学 , 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梦 , 有柏格森的直觉;文学中有意识流、达达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美术中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流派;科学中有非对称、非平衡、不可逆、随机涨落、模糊数学、突变论和混沌理论;在音乐中有加料钢琴和前述种种。这种后现代的非理性是对近现代理性的否定 , 同时又将理性包含于其中 , 因而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 其次是多元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含义在于时、空两个方面。在空间上 , 于同一时期存在多种流派。这些流派是平权的,没有主次之分。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精英的衰落和大众的兴起。在时间上 , 任何一个流派都不会长期存在 , 舞台上不存在主角 , 各种角色均如流星般匆匆而过 , 我们不能期望后现代作品有如近现代作品那样有广泛的影响和永久的魅力。然而,多元的整体却显示出一种因个人广泛积极的参与所形成的异常的活力和永恒的沸腾。 最后 , 后现代文明具有突出主体的趋势 , 在近代文明 , 人被物所淹没 , 甚至沦为物。现代文明的各种领域都显示主体的觉醒。例如近代初期的荷兰画派的静物画如同照相一般 , 从中看不到主体的作用。近代后期 , 尤其在印象派 , 在凡高等人的作品中 , 主体的感受得到充分展现。后现代进一步抹去主客体的界限 , 甚至消解客体的存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突出主体走到极端 , 便失去了客体。随着客体的消解 , 主体也就隐去。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不复存在。 以上的情况正是远古的情景 , 在人类之初 , 无所谓理性 , 也无所谓非理性。每一个人都是元 , 又都不是元;物我不分。没有客体 , 也没有主体。文明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后 , 在否定近现代文明之时正在向远古文明回归 , 这不是回到蛮荒时代 , 而是在高度文明基础上的回归。 上述音乐史和文明史的考察可以提供欣赏现代音乐的新视角。一方面 , 根据后现代音乐个性化 , 非具象和非理性等特点 , 不必强求与他人的感受一致与否 , 每个人均可有自己的欣赏角度;不需进行推理和以理性的心理去欣赏 , 只能去体验( body ) , 去感受 , 去领略其意境和气氛。简言之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只有站在否定近现代音乐的立场上才能去欣赏后现代音乐。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必须要产生也必定会产生新的音乐语言 ( 参阅武夷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2240 ), 音乐与人类的其他创造一样 , 就像一条河流 , 有自己特定的流向或规律 ---- 自混沌到有序到新的混沌。现代音乐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然而 , 艺术史、文学史等和科学史、社会史有着根本的不同 , 在科学和社会领域 , 虽然局部会有反例 , 但从总体上说 , 后者必定包容、超越前者 , 显示出前者的局限、错误、幼稚或落后 , 而在艺术史、文学史中 , 往日的成就如一座座高峰屹立于历史中。沿时间回溯 , 我们向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薄伽丘和歌德 , 对唐诗宋词以及莫扎特、贝多芬等表示永久的敬意 , 这些伟人及其伟业不仅是永恒的 , 而且就他们所达到的高度和影响而言也是难以逾越的。从根本上说 , 这是因为他们处于有序或一元阶段。在内容上,所表现的是人作为类的本性,从贝多芬的英雄(顺便说,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号召要服从、拜倒在权力的脚下)、雨果的《九三年》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在形式上,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知识之树的树干 , 他们是珠穆朗玛峰;而现代趋于混沌或多元的艺术则是无数的不断生成中的山丘,伸向未来时空的枝叶。日前,任继愈和季羡林两位世纪老人相继去世。人们怀念大师,而大师不再。怀念大师或许是因为众生尚未确立自我,需要大师的引路;而大师不再,是因为人类已渐次进入知识之树的枝叶阶段。至于也于近期去世的迈克尔杰克逊,虽然他把后现代的特征推向极致:行为之反叛乃至惊世骇俗,对精英的挑战和不可遏止的活力,以及主体意识之高扬: I dont want a life without respect ;依然只是山丘和枝叶,只是匆匆的过客。用季羡林先生的话来说,大概就是 30 年河东, 30 年河西,或许还用不着 30 年。 音乐史、艺术史就是这样的河流与山峰 ---- 由河流可见发展趋势 , 由山峰可见超越时空的光辉。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53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宗教市场论
lvnaiji 2009-6-9 20:47
引者的话: 宗教,信仰,是包括科学界在内的学术界常议常新的话题。近日偶然读到此文,视角之独特,论证之巧妙,实属罕见。文章虽略长,请各位耐心一阅,必有所获。 宗教,似乎纯粹属于精神领域,却从市场的角度来解释;似乎就是信仰者自己的事情,却加入了另一方,即宗教的提供者,并且与信仰者之间构成了供求关系;似乎纯粹就是信仰,却与理性搭上了边。斯达克与罗杰尔芬奇,宗教市场论的提出者为我们理解宗教,进而理解意识形态中的很多问题和现象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原来市场不仅资本主义可以有,社会主义也行,不仅物质世界如此,而且精神世界亦然。至于理性,则渗透到一切领域,包括理性的对立面信仰。在作为后现代特征的情感与非理性滚滚而来之时,市场和理性竟依然如此强劲! 引用此文,以及上面的这番话并非表明笔者完全同意其观点。核心的一点是,如果宗教市场确实存在,那么邪教也会滋生。如何淘汰邪教?如果宗教越是排他性,就越能生存,如何防止走火入魔,步入极端,如枪杀堕胎医生(此处未必指宗教)?与物质世界的市场一样,宗教市场又如何监管?金融危机就是一例。 魏德东 , 宗教市场论初读《信仰的法则》 《宗教研究》 2005 第 1 期 , 更新时间: 2005-4-20 【 人大哲学系编辑 】 一, 引言 正如有一个社会和文化的世俗化,也有一个意识的世俗化。简单地说,这意味着现代西方已经造就了越来越多这样的个人,他们不用宗教解释来看待世界和自己的生活。 到 21 世纪,宗教信徒可能只在极端小教派中才能找到。这种小教派挤在一起以抵抗一个世界范围的世俗文化。 我想我和大多数其他宗教学家在 1960 年代就世俗化所写的东西是个错误。我们的潜在论述是说世俗化和现代性携手并行。越现代化就越世俗化。它并不是个荒诞的理论,是有些支持的证据的。但是我想它基本上是错误的。今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确实不是世俗化的,而是非常宗教的。 这三段语录出自一人之口,这就是宗教社会学大师皮特伯格 (Peter Berger) 。前面的宣言发表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末,代表了巅峰时期的世俗化理论对宗教末日的预言;后面的纠正出现在 30 年以后,在距离 21 世纪还有 3 年的时候,大师发现世俗化远远没有吞噬宗教。 伴随这一思想转折的,是近 10 年来宗教的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一场堪称哥白尼革命式的范式转换。这一转换的核心内容是:长期以来占据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主流的世俗化理论,让位于新的思维范式宗教市场论。 这一新范式的创立是一个时代思想智慧的结晶,其中的核心人物是 罗德尼斯达克 (Rodney Stark) 。值得中国读者高兴的是,反映宗教市场论的代表性著作,斯达克与罗杰尔芬奇 (Roger Finke) 的合著《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中文版已于 2004 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承蒙译者美国普度大学 杨凤岗 博士惠赠,我有幸在中文版面世以前读到了译文,并将其作为研究生课程宗教社会学专题的重要研读资料。本文即从宗教市场论这一新研究范式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在世界各种文化中的适用性等方面介绍此书的主要精神,并从中国读者的角度谈谈初步的体会。 二, 世俗化命题的终结 作为长期以来占据宗教研究主流的思潮,世俗化命题的内涵见仁见智。然而就其源头而言,它来自宗教必将终结,人们将成熟到不再需要超自然之物这一判断。 早在 17 世纪,英国人就开始倡导这一观念。就现在所能找到的资料看,自由思想家托马斯沃尔斯顿( Thomas Woolston , 1670-1731 )最先为宗教的灭亡预定了日期,他在 1710 年前后的著述中充满信心地写到,基督教将在 1900 年前消失。宗教不过是原始时代的残余,其灭绝只是个时间问题。这类判断成为近 3 个世纪以来宗教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导声音,直至伯格将宗教基本消亡的日期预定在 21 世纪之前。 然而,世俗化理论遇到了美国宗教历史的致命挑战。自 19 世纪以来,美国宗教似乎一直在发展,丝毫没有显示出消亡哪怕是衰弱的趋势。 1818 年,英国人维廉柯贝特( William Cobbett )曾在写给家乡伯特雷( Botley )人的信中就曾感叹: 这里有很多教会。不少于三个圣公会(或英国)教会,三个长老会,三个路德会,一两个贵格会聚会点,两个卫理会场所,所有这一切都在我座位的 六英里 之内。而且,啊,这些不是简陋破旧的教堂;而是每一个都比伯特雷教堂更大更好更漂亮。教会院子维持得很整洁,几乎每个坟墓都有墓碑。至于贵格会聚会点,它会把伯特雷教堂吞进肚里,如果你把它的尖顶去掉的话。 亚力克希托克维尔( Alexis de Tocqueville )在 1830-1831 年游历美国时,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想:基督教所维系的对于人们灵魂的影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更大。 19 世纪中叶,瑞士神学家飞利浦沙佛( Philip Schaff )观察到,出席纽约路德会教堂的人数比柏林高得多。 特别令人惊诧的是,在最近的一个半世纪,美国逐渐发展成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美国人的宗教性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教会成员的比率实际上增加了 1 倍,其它的宗教信仰指数也平稳中有所发展。进入 21 世纪,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宗教性最强的发达国家。 世俗化命题在欧洲也遇到了诘难。首先,没有研究证明 欧洲人的宗教参与有持续下降。斯达克在本书第 3 章以大量事实驳斥了过去虔敬的神话,指出 在西欧和北欧现代化开始之前的很多个世纪,欧洲人的宗教参与水平一直就很低,从来不曾有过什么信仰时代。劳伦斯埃纳孔在 1996 年用问卷数据为 18 个国家(多数在欧洲)重构了自 1920 年以来的教会出席率,发现在其中的 15 个找不到跟世俗化有任何相一致的趋势。安竹格瑞利则干脆利落地指出:不可能有欧洲的非基督教化因为本来就没有基督教化。基督教欧洲从来就没存在过。 拒绝欧洲世俗化论断的第二个原因是,现在的研究没有显示出有一个科学无神论时代的到来,欧洲人的 主观宗教性程度依然很高。以冰岛为例,它 被看作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或接近完全世俗化了国家,只有 2% 左右的人每周去教堂。然而,维廉斯瓦透斯( William Swatos )在 1984 年的田野报告中指出,冰岛家庭存在很高程度的宗教:受洗礼的比例很高,几乎所有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报纸讣告经常肯定个人不朽。 1990 年的世界价值观问卷调查表明, 81% 的冰岛人确信死后有生命, 88% 相信人有灵魂, 40% 相信转世再生。当回答你在宗教崇拜仪式之外经常向上帝祈祷吗?这个问题时, 82% 说他们有时祈祷, 1/4 的人说他们经常祈祷。只有 2.4% 的冰岛人说他们是确定的无神论者。这些资料表明冰岛并非一般所说的世俗化了的社会。因此,欧洲的问题不是为什么人们不再相信宗教,而是为什么人们继续相信但总是觉得不需要时常参加教会活动。 斯达克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世俗化理论在解释宗教现象时的乏力,他的结论是:时辰已到,该把世俗化教条抬到失败理论的墓地中去,并轻轻道一声:安息吧。(第 3 章) 三,新范式的探索 所谓新范式是相对于旧范式而言的。斯达克指出,从亚当斯密、大卫休谟、奥古斯特孔德、卡尔马克思,到马克斯韦伯、伊梅尔迪尔凯姆、维廉詹姆士、卡尔荣格、西格蒙弗洛伊德,这些社会科学的代表人物对宗教现象有过大量论述,被人们看作是既成智慧。虽然他们的具体见解各异,但对宗教的关键认识却非常一致,形成了近 3 个世纪以来的主流研究范式。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宗教是错谬和有害的。对个体而言,它妨碍理性思维;对社会来说,它神化 暴 君。宗教是烦恼、失落和苦难的止痛药,西美尔称之为镇静剂,马克思说它是鸦片。 第二,宗教注定要衰亡。后来这被归纳为世俗化命题,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宗教制度、行为和意识都将失去其社会意义。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教科书写到:宗教演变的未来是绝灭。科学知识的日益充足和传播,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注定将在全世界消失。 第三,宗教是一个附属现象。宗教并不是真实的,它不过是更根本的社会现象的反映。马克思、杜尔凯姆、威尔逊等社会科学家如此,一般媒体在谈到宗教时,也早已习惯于寻找其物质和世俗基础,比如说到福音派增长的原因,必定与性压抑、离婚、城市化、种族主义、社会变迁等因素有关。 第四,宗教主要是一种心理现象,对宗教个体的研究远超过宗教团体,很少将宗教看作是社会现象。 第五,宗教多元对社会是有害的,信仰垄断具有优越性。因为在有宗教竞争的地方,信仰往往会受到怀疑。一个选择的宗教比一个命定的宗教软弱,因为我们知道是我们选择了神灵而不是神灵选择了我们。 对于这一旧的研究范式,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人发现与现实不符。 1970 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寻求新范式的必要, 1980 年代,出现了最终替代世俗化模式的碎片。 90 年代中期,这一替代终于来临。 斯达克在本书中,系统阐述了新范式的基本内容。 第一,在宗教与个人的关系上,宗教是精神健康甚至身体健康的一个可靠根源。斯达克引用了很多实证研究说明,宗教对于健康有正面作用,而且不论其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和时间。在老年学领域,关于宗教和老龄化关系的研究急速增加,以至出现了《宗教老年学期刊》( Journal of Religious Gerontology )。有很多研究表明,宗教参与性较强的老年人比不太参与宗教的老年人倾向于享受更好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在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上,新范式证明,宗教和阶级的关系很微弱。宗教不仅是人民的鸦片,也是安非他命,有鼓动人民反抗的功能,最近的一个事例是宗教成为东欧事变中的主要动员力量。早期基督教根源于无产者苦难的观点,被学者们一致认为是想象的历史,实际上早期基督教对特权阶级的吸引力最大。简单地认为宗教对社会有害,是一个政治的而非科学的论断。 第二,宗教必然衰亡的论断难以成立。斯达克用堆积如山的事实埋葬了世俗化命题,世界各地宗教参与的减少,远逊于宗教参与的增长。即使在宗教参与一向较低的欧洲,绝大多数人对于宗教的基本信条依然表示有坚定的信仰。 新范式还特别论证,科学与宗教互不相干,科学的传播不能决定世俗化。卡耐基委员会( Carnegie Commission )在 1969 年进行了一个大型问卷调查,对象是 60,028 教授,占美 国大学 教授的 1/4 左右。这一调查有两个突出的发现,一是科学家的宗教性程度相对很高,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深具宗教性或相当具宗教性。二是最不宗教的人是在 最少科学性的学 科中,学科越具科学性,科学家就越具宗教性。数学、统计学、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等的教授,其宗教参与程度远高于社会科学领域,而跟原始和宗教关系最为密切的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占据了不信之塔的顶端其从不参加教会活动、不称自己是宗教人、说自己没有宗教的比例,要高出数学家约 1 倍。 ( 第 2 章 ) 以至有人不无讥讽地说:有些学科的教授倾向于非宗教,正是因为他们的学科不太够格成为发达的科学。 第三, 宗教现象有宗教原因,宗教教义本身就常常引发后果。比如在罗马帝国大瘟疫流行时期,基督教努力照顾病人,非基督徒则大多回避和抛弃染病的家庭成员。基督徒这种努力的根本原因是教义性的:他们相信死亡并不是最后的终结,因此有义务成为彼此的守护者。斯达克强调,承认教义是原因,会迫使人们认识到,任何宗教的最根本方面是其超自然观念。(第 1 章) 第四,强调宗教的社会性而不是其心理性。为什么宗教参与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如此之低而在美国如此之高?为什么天主教的有些修会能吸引新会员,而另外一些则不能?为什么对会员要求严格的教会比要求宽松的教会强壮得多?为什么多数小宗派运动归于失败?为什么奇异宗教( CULT )运动在加拿大的和美国的西岸兴盛,为什么它们在欧洲更加成功?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可以被归纳为单纯的心理问题。 第五,新范式最有新意的理论是宗教多元和竞争会促进宗教繁荣,这就是所谓的宗教市场论。斯达克认为,在一些主要元素上,宗教系统与经济系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宗教市场的构成包括现有和潜在的信徒需求,寻求服务这一需求的供应者和各种各样的宗教产品。斯达克的核心观点是:在宗教市场上,人们的宗教需求长期来说是稳定的,宗教变化的主要根源取决于宗教产品的供应者。如果宗教市场完全受市场驱动,没有外在管制,就必定导致宗教的多元和竞争,进而产生热切而有效的宗教供应商,促进人们消费宗教的水平,出现宗教的繁荣。相反,如果宗教市场由国家垄断,必定产生懒惰的宗教供应商和无效的宗教产品,进而降低宗教的消费水平,引发宗教的衰弱。斯达克得意地说,把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原则应用在宗教现象上,将会取得极为巨大的解释力。 四,宗教市场论 承认人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动物,这一观念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共同基础。然而,一旦将宗教作为研究对象,这一命题就出现了例外。传统的社会科学理论告诉我们,宗教行为必然是非理性的,因为人们会因为信仰而奉献、禁欲、苦行直至牺牲。理性的人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行为。 与传统的理解相反,宗教市场论的起点,就是将宗教行为理解成理性的。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即便在宗教生活中,人们也是期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宗教徒消费宗教商品,与他们消费世俗商品一样,都是权衡代价和利益之后的结果。斯达克说,人们在其信息和理解的局限之内,在可行的选择的制约下,在其喜好和趣味的引导下,总是试图做出理性选择。(第 1 章)无神论者当然难以理解为宗教信仰而牺牲,但如果有人相信神灵会奖赏其牺牲,那对他们来说,牺牲行为就是完全理性的。以伊斯兰教为例, 安拉跟每个人都有一本帐。每一件善行都记作对这人有利,而每次恶行都是欠债。这本帐一般会一生计算,但必须有最后的结算,要付清全部的余款欠款。安拉当然是最熟练的计算者,他不仅把每个人的帐都最精确地记录,为审判之日作准备,而且他随时可以面对信徒或非信徒报出其帐目。 基于这一思路,穆斯林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应对安拉的结算,他当然可以由此祈祷、奉献、禁欲、苦行,直至殉道牺牲。其他宗教也莫不如是。 宗教市场论认为,由于人们在宗教生活中充满着理性选择,而非愚昧的盲从,在相似的条件下人们总是选择最好的商品,因此,分析宗教兴衰的奥秘就不再局限于人们的宗教性的抽象升降,而是取决于教会是否提供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依据宗教市场论,在没有政府管制,完全市场调节的环境下,宗教士的努力程度和水平将决定其兴衰生灭。基于生存和发展的本能,教会必定竭力奉献符合社会需要的宗教产品以赢得信众,这将意味着宗教的多元和竞争。竞争或许造成具体教会有兴有衰,但在总体上必定提高社会的宗教消费水平,促进宗教的繁荣。斯达克说,如果宗教经济是无管制的和有竞争的,宗教参与总体程度会高。宗教多元(多个供应者的存在)的重要性只是由于它增加了选择和竞争,提供给消费者幅度更广泛的宗教奖赏,迫使供应者作出更多的回应和工作更有效率。 如果政府管制宗教市场,规定一定的官方教会,形成某种程度的宗教垄断,那么不仅不会激发出垄断教会和皮特伯格所期待的社会普遍的宗教信心和认同,宗教生活在整体上反而会衰弱。因为不需要借助任何经济学原理就可以知道,当人们不需要工作或者没有工作动力时,自然倾向于不工作或少工作。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公司不为维持强劲的市场而努力,结果是宗教参与的总体程度降低,普通人的宗教活动最小化,并拖延宗教代价的支付。 能否确立一种好的宗教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呢?宗教市场论认为,人们的宗教需求是不同的,存在着各自的宗教区位,因此宗教多元是先天的。任何一种宗教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宗教需要,没有一家宗教公司能够既是此世的又是彼世的,既严格又纵容,既排他又包容,既善表达又喜缄默,既严峻又松散。每一家宗教公司都会定位在一个特定的信仰区位或者一组相关联的区位上。即使有国家的全部强制力量作后盾,宗教市场也不可能被完全彻底地垄断。当国家的镇压足够强烈时,与国家支持的垄断教会竞争的宗教公司就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但是,一当镇压放缓,多元就会开始发展。 宗教市场论的根本魅力,在于其对现实宗教生活的强大解释力。如何理解宗教在美国的繁荣,这是在旧范式框架下备受困扰的问题。有人满足于断言 美国宗教缺少深度,表面的普遍流行是虚幻的。欧洲学者喜欢将其归咎于美国文化的落后,群众幼稚而轻信,知识分子的文化影响太小。 依据新范式,美国宗教活力的真实原因要到供应方面而不是需求方面寻找。基于政教分离的传统,美国政府对于宗教组织事务的干预相对稀少,历经 2 个多世纪的自由竞争,美国宗教组织得到了超乎想象的成长。现在美国有 1,500 多个宗教宗派,成员超过 100 万的 24 个。每个团体的生存都完全依靠自愿奉献,而美国人的宗教捐款目前是每年 600 多亿美元,即 18 岁以上的公民中平均每人 330 美元。这还没不包括许多给建筑基金、教会学校、医院和海外宣教的奉献。 1996 年,美国有 23 亿多美元的奉献支持宣教士,其中很大一部分花在去欧洲的宣教士身上。 ( 第 9 章 ) 这一事实的根源就是自由的宗教市场所释放出来的强大竞争力量。欧洲人在 19 世纪对美国宗教的评价依然有效: 不仅美国在人口比例上有比欧洲大陆和英国都更多的神职人员,而且他们当中没有一个是懒惰的;他们所有的人都不得不为他们堂会的灵性而尽心竭力。因此,美国人享有三重的优越性:他们有更多的传道人,他们有更活跃的传道人,他们也有更便宜的传道人,这在欧洲任何一个地方都找不到。 欧洲宗教表面衰弱的原因也可以在宗教市场论的框架下得到很好的解释。在整个斯堪的纳维亚以及德国,国家教会的教士既是公务员又是工会成员,无论做礼拜的人数多少,教士的收入和任期都是稳定的,空寂的教堂比坐满的教堂更省事。在这样的背景下,期望教士竭尽心力地劳作以吸引更多的信众反而是不理性的。 以瑞典为例,国家强制征收教会税,甚至不属于国家教会的人也要交纳这项税款的 40% 。政府负责教士的工资、建筑教堂以及维修。大主教的工资高得近乎总理。作为公务员,教士还有保存国家的生死统计等市政功能。这一宗教垄断造成的结果是,瑞典教会的成本奇高,而生产力低下。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可以容纳数百甚至数千人的大教堂,星期天只有一小群人参加礼拜。而这些教堂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维持,但甚至就是他们也往往不参加礼拜,因为他们整个星期工作都很努力,他们想在星期天休息。免费宗教的代价当然是低度的奉献,瑞典宗教信徒的直接捐款几乎是零。斯达克总结说,欧洲社会表面的世俗化不是缺乏宗教需求、而是缺乏有活力而又吸引人的宗教公司的结果。 依据宗教市场论,美国保守性的教派日益增长,开放性的教派走向衰弱的事实也得到合理的解释。保守性的教会对会员的要求严格,会员的付出更多,但教会提供的此世或彼世的奖赏也更高。而在与神灵的交换中,人们愿意为更可靠的神、更易回应的神、作用范围更广的神付出更高的价格。保守性的教会在神学上往往提供更有价值和更少风险的宗教奖赏,具有更强的排他性,而当排他性公司出现在非排他性组织统治的宗教市场板块时,排他性组织将取得统治地位。 宗教市场论也予新兴宗教现象以妥帖的解释。 新兴宗教公司进入自由市场后的成功程度跟既存宗教公司的效率和多样性成反比,传统教会软弱或懒惰有多少,新兴宗教运动就兴盛多少。透过这一视点,欧洲新兴宗教发达的理由一目了然。 五,结语 对中国读者而言,宗教市场论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与皮特伯格的自我更正相呼应,中国读者也到了改变宗教观念的时候了。在 20 世纪的大多数时间,宗教在中国社会和学术话语中的理解基本是负面的。中国学者通常将其理解为现代中国特殊语境的产物,斯达克的著作则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负面地理解宗教的意义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现象,中国读者的宗教认知是文艺复兴以来这一全球性现象的一部分。 不是信众的宗教需求而是教会的宗教供给决定了宗教的兴衰,这一宗教社会科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为关心宗教问题的中国读者提供了理解当代宗教的钥匙。为什么欧洲那样发达的地方还有人信仰藏传佛教?在西方为什么最具理性精神的科学家依然有较高的宗教性?为什么美国既最具现代性又最具宗教性?为什么科技发展了宗教信仰还没有衰弱?为什么全世界有那么多的新兴宗教乃至邪教,而且拥有如此多的信众?这些问题不仅为一般大众所关心,共产党员乃至国家高级领导人也不时发出疑问。在宗教市场论的理论视角下,百思不得其解的这些难题将涣然冰释。或许这是此书在中国出版的社会意义所在。 宗教市场论所阐述的社会管制与宗教发展的关系,与中国当代宗教生活也极为吻合。只有在自由的宗教市场,也就是非管制的市场,宗教经济才能充分地成长发育起来。在宗教垄断的状态下,宗教市场一般会比较萎缩。基于大众信仰区位的多样性,宗教多元是先天的,完全的宗教垄断是不可能的。如果社会对竞争者的压力过大,他们将转入地下与垄断者分庭抗礼。一旦压力放松,将立刻反弹。这些论断都可以在当代中国的宗教生活中得到佐证。中国的天主教地下教会的起伏,部分基督徒对教会的拒斥以及对家庭聚会的热衷,佛教夏令营等新兴传教手段的广泛运用,都显示了市场的作用。为了解读中国宗教,译者杨凤岗博士还主张将中国的宗教市场进一步细分,区分为红市、黑市和灰市。可以说,宗教市场论为解读中国宗教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新视角。 关于教义本身就是宗教原因的论断也有一个最新的中国例证。在 2003 春天非典流行期间,许多医院以平时工资的 10 倍也就是每月 4000 元的薪水招聘不到护工,这时一些佛教居士挺身而出,志愿到医院作免费义工。或许在这一时刻他们的心底回响着佛陀无畏布施普度众生的教导。 对中国读者而言,宗教市场论不仅为我们理解当代宗教开辟了新的窗口,而且中国的宗教文化背景也应该对宗教市场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用宗教市场一词表现宗教生活的理性基础,说明人们在宗教生活中也是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许多人对此感到很不舒服:怎么可以把这样庸俗的经济学原理应用到神圣的宗教事务中呢?为此,斯达克不得不引用《梨俱吠陀》、《圣经》和《古兰经》等经典中的大量语录,以销蚀人们对他大逆不道的指责。然而如果斯达克有佛教学的背景,他的论证或许不会这样吃力。佛教从不讳言利益,明确声称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积累功德,获得利益,这些利益既有此世,亦含彼世。最大的利益则是听闻佛法,体悟佛道。我等诸佛,护持此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皆悉得闻,获大利益是也。谓佛在世,当机之众,闻法悟道,获大利益,是名利今。谓佛灭后,一切众生,亦得闻经受法,修行悟道,获大利益,是名利后。从佛教的观点看,为了获取开悟这一根本的大利益,布施、持戒、忍辱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简而言之,《宗教市场论》中文版的问世一方面会帮助中国读者了解国际宗教学最新的理论发展,同时人们也期望能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宗教现象的解释,并在这一过程中予其丰富和发展。
个人分类: 经济|47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請回歸到思想的交流上
jiangjinsong 2009-5-9 17:24
最近本網關於某些問題有些爭論,這很正常,其中有分歧,也有誤解,更有對交流方式的不同看法,這些都可以通過進一步交流加深理解,也可以暫時擱置分歧,讓時間的流水飄去一時的紛擾,留下真正有意義的爭論和探索。 我要表揚一下施楊同學,他用實名表達自己的觀點,當認識到某些言論不妥的時候,他勇於承認(指的是回覆陳安博士的留言)。不管他的觀點是否還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這種精神是值得學習和讚歎的。 我從施楊同學這裡同樣看到了中國未來青年人的希望。 我建議,大家對事不對人,把爭論聚焦到真正有意義的問題上來,不要轉移到人身攻擊上去;大家以實名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最好不要匿名參與爭論,尤其反對匿名進行人身攻擊。 我想人生苦短,時間寶貴,本網科學家都是中國科學界的精英,如果大家耗費精力在彼此攻擊上,是大家的損失,更是國家的損失。 大家應該珍惜精力,努力提高本業,這樣才能為國家和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這場糾紛不是好事,但如果能以此為契機,深入討論中國科學界發展的一些戰略問題的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在此事件中多少有些過節的科學家們,如果不打不相識,加深瞭解,能平心靜氣地交流,未嘗不可以成為好朋友,開展合作,共同促進中國和人類的學術進步!是所愿焉!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719 次阅读|15 个评论
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新星升起之谜(之二)
热度 1 lvnaiji 2009-4-22 22:48
希腊的地理条件是多山、少雨、炎热 , 不利于农业生产,也不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古代统一的大国往往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呢?大河流域。长江、尼罗河、恒河、印度河等等,在大河流域容易形成大国,容易形成中央集权。大河流域往往需要灌溉系统,譬如说都江堰,需要协调很大的地区,譬如说太湖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需要中央出面加以协调。而在希腊容易形成由多个城市如雅典、斯巴达等形成的多个中心,或者说城邦制。当然,大河流域未必中央集权,如西欧,多瑙河流经多少国家,流域的治理也可以实施。 希腊另一个情况就是靠海,靠海有利于航海。同时,海又不是太辽阔。不远处就有许多岛屿,然后是北非的迦太基、埃及,以及小亚细亚半岛和中东两河流域,因而便于通商和文化交流。中国的东部地区也靠海,但岛屿和对岸过于遥远,于是,近海的交流主要在自己人之间,彼此的差异不大,再加上陆路相通,所以必要性也不大。 在航海中,希腊人感受到有一个与自己对立的自然的存在,并非友善,而且捉摸不定,变化莫测,这一点和中国的古代就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古代、印度古代所面对的自然界是亲切友善的,相对稳定,天人合一。在总体上说,用不着想方设法去对付它,也用不着去利用它。 在航海中,希腊人认定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这句话的另外一面就是有一个独立于存在的人!这才是更重要的。这不是语言的游戏,天人分离首先意味着人的独立,相对于对象的独立,而且把自然界对象化。这是希腊文化特征的第一点。 第二,商品经济必然形成个人本位。第一点是人作为类对自然的独立,第二点是个人对整体和他人的独立。中国 1992 年转向市场经济,同样必然导致个人本位,个人本位不等于个人主义。个人本位构成对传统集体主义的冲击。 第三点是理性。都说西方文明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理性,中国则是非理性,然而,西方人的理性究竟来自何处?由上面两点可以推出希腊的理性。其一,人的独立。大海如此狂暴,它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我不了解它背后的东西,我怎样航海呢?因为它狂暴,所以迫使人的成长,人成长的成果就是用理性来认识自然背后的规律,追索现象背后不变的规律和本质,有规律才可以被独立的人所认识。这一点构成了西方文化沿袭至今的基调。其二,个人本位。个人跟个人之间要交往、通商。纯粹的个人主义行不通,必须互相之间达到一致,由个体理性上升到社会理性。理性并不是一个民族天生的东西,是在后天特定的生活样式中形成的。希腊的理性被称之为精神的发现。 第四点,心智取向,向外探索。在向外探索的过程中,第一要务是要探索自然界。这样的心智取向成就了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最后是价值观:崇尚智慧,知识之上。知识即是美德。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欧里庇德斯写道:那些获得了科学知识的人是有福的,他们既不追求平民的烦恼,也不急急忙忙参与不公正的事业,而是沉思那不朽的自然界的永恒的秩序,沉思它是怎样形成,以及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形成的执政官伯里克利在公元 431 年前自豪地宣称,我们的城市向世界开放,雅典是世界的学校。 由特定的时空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新星冉冉升起。一位朋友在评论中说,这就是天数。人之初,性已定。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可以追溯到特定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天数不可违。但是还有后天。各国的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就在于克服这种制约,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中国如此,西方世界同样如此。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54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然、经济、人文科学及国家的存在
moxj 2009-4-9 21:01
昨天又看到有老师对气候冷暖变迁和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有对应关系这个话题讨论。 我最早了解到这个话题源于兰州大学一位教授把他领导小组研究的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面。这次老师们又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这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并把一些成果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上。其结果即是:我国过去两千多年中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为什么这样一个事情会让我聊到「自然科学到国家存在」这么一扯得很远的话题呢?回顾一些我所涉猎到的知识及有所感悟的事件,我想,这个线索也许可以让我们窥见一点你所见到厚此薄彼的事情何以见得发生。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更合理。---- 【题记】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常有国外回来的老师汇报他们的研究内容。虽然我平时总逃课,但看到各种报告总会感兴趣去转转。其中有大气研究、环境、农业等,当然现在从网络上常能浏览到的经济研究也是我关注的内容。外面的老师也做一些政府资助的研究,比喻大气、环境等。去年我就环境和《京都仪定书》写过日志。当时听了这些内容后,除了觉得这些科研很有成就外,都难免有对国家的忧虑和发达世界的不满。原因都因为这些类似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发展中国家都是不利的。 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很长的工业化道路,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都已经是明日黄花了。而当前的很多认识及它们所支持的法律法规都将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制裁和惩罚。如同在经济领域有很多人对出口非常关注。更担心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将被诸如碳币之类的东西掠夺。 聊了这些以后,回过头来聊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如果最初的人类是出于好奇和自我保护等原因找到了那些自然界的秘密。那么国家出现以后,人类的这种活动变的不再是这样了。美国人愿意花钱资助那些有利于政府行为及本国利益的科研活动,其它国家同样会有这样的行为。当然我只是试图找到这些事情的最初原因是什么,并没有嘲笑中国政府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趋势下资助这个项目是荒诞的意思。 聊到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排放这里,正好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从强研究员上午刚做了报告。刚做完的一个国家 973 项目研究成果的一些结论支持在河流上大建水库对生态循环的破坏及提供同样的电力资源最终排放的温室气体要高于燃煤生产同千瓦电所排放的温室气体。 可见,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不但是表观的,而且常常是片面的。 最后,回到自然科学这个话题上再聊几句。回想你学过的知识:先从那些单一的点到直直的线,而后到平面上的各种东西,后来你看到了眼前的各种立体东西并慢慢的了解他们的性质。最后我们在哪里走的更远。还是对地球这个西瓜一样的东西。它从方变圆,从扁变鼓,有从这个看似很圆的东西上找它的坑坑洼洼即便这样,人们为了能知道的更准确一点,卫星还在发个不停,甚至将来有条件还要站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它 如果我聊的这些有一点正确,我想大家对于自己是一位科技工作者或则未来的科学家而兴奋的感觉多少会有一点减少,但常常的无奈是不是也减轻了不少。当然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也是。即使你觉得自己很无知也没什么。 聊一点经济学的事情补充一下也许有必要。如果你是一位学经济学的学生,是不是感觉当前一些理论和模型都有忽悠的成分。如果不是,祝贺你,还有继续学习的前途。如果不是,也没必要烦恼。前面的话如果还不能让你有点启示,直白一点说: 当前我们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尚且留有人类意志的诸多烙印,何况你正在从事的,发展还不是很久的经济、管理科学呢?没有必要,只要你有探求真知的理想,乐观一点,前进吧,路才开始,后面的收获是你想象不到的。尤 其每天浏览网页的同志们,不要看到那些言论就吃惊,看到哪里的利益集团就悲愤。 即使听到总统怎么样了消息(包括你的偶像,从前的神灵),冷静一点。是你人类早就把事情的烙印加载到了他那里。反省一下自己,继续往前走,拍拍身上的尘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人文科学有什么样的故事我就没必要浪费你的时间聊了。相信能认识汉字的人智商都不在我之下。 最后,聊一点你心里的信仰也许不会让你白费时间看这篇日志。 讲一件事情,记得有个金飞说故事的节目。有一期讲一个云南山区的孩子从昆明回家的路上见义勇为献出生命。后来爸爸把他的骨灰撒到河里,这为同学最终被 追加为共产党员 。多么令人感动的事情。我都激动的流泪了。为什么提这个关于共产党员的故事,因为这个孩子爸爸的举动里有信仰这个东西。就在昨天我和一位优秀共产党员聊天,问他清明回家没有,他说没有。我又开玩笑的说你不信仰这些。他结果和我讲:现在学业忙,自己没有想要的钱,如果将来有钱了,一定回去把坟修体面一点。我听到后马上鼓掌鼓励:人家马英九在台湾都向西北方向拜祭皇帝陵了,你这样做是很好的。朋友听到我的回答很吃惊:你不是很鄙视共产党员吗?怎么我说心理话你不乘机嘲笑我啊?你也信这些?我半开玩笑的说:你别看我常开你们玩笑,说起宗教信仰这个事情,我还就对共产主义最感兴趣。你没看我写过一篇日志吗?- 《 对一种文化,我们至多是能影响它? ―― 留给朋友们的遗嘱 》 对清明这件事情,我的理想就是将来浪费能源火化我了。把我扔到水里做动物的食物或者天葬就是我的愿望。朋友马上反问我:那你回家不上坟啊?上啊,怎么不上,不然爸爸妈妈能高兴吗?我也想把那快坟地铲平种菜啊。我马上回答。如果你还要问我为什么?那返回去再把自然科学和国家看一遍。如果你还不知道为什么?你去找有关领导问一问为什么共产党现在也办祭祖这样的事情。你还抱怨共产党人是嘴上讲原则而胡乱办事的人吗?你还抱怨政府吗?还有我的兄弟们,你们还认为我是一个坚定反对共产主义的人吗?当然也要声明一下,我挂了不要给我什么追加,免得有人在背后讲晚节不保或派三千优秀党员吃垮台湾的笑话。 不要再多聊了,就算大家兴致很高,也不能总让我失眠讲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啊。提醒下网络上的左右愤青们,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注意休息,注意身体,不要再讨论什么《中国不高兴》之类的事情了 (我没有看过,也许建议不对)。如果你还睡不着,我有两篇日志,希望有点价值,即使你看了会拿砖拍扁正在睡觉的我: 猥亵女童的是清官 ------ 腐败是个好东西
个人分类: 成长思考|2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哥们义气不能丢
moxj 2009-3-26 21:22
(个人拙见,欢迎不同意见及砖块) 大概记性好的同学看到题目就能想到小学思想品德里专门有一课讲的就是 哥们义气害处大。 即使现在,我写了这样一个和它很不相称的题目也不是要针对这个观点作正面的反驳或反面的证明。在特定的语境解释中,我还是会对它保持沉默的。 今天和一个失恋的同学聊天时提到了哥们这个词,今天的日记写哥们义气也仅限大家把朋友称作哥们。当然也不受性别限制。兄弟既然是失恋的时候来找哥们喝酒聊天,那哥们就是朋友里的好朋友,是知心朋友。我没有聊到的地方如果要扩展,也只在知心、理解、交流和共同理性思考的前提下坚持讲 哥们义气不能丢 。如同昨天提到的 爱是种抗生素,科学是把手术刀 ,义气也和它们一样。对于现实中的爱情我还没有聊过,但今天对哥们作了这样的质疑: 女朋友(也可以讲男朋友)也只是你朋友中的一个而已,何况你只是要追人家才每天要套近乎。你们之间有矛盾是正常的。和你合得来的哥们这么多,这么长时间你不和我们一起喝酒,你已经入魔变成一个没义气的人了,人家姑娘还能喜欢你吗?呵呵,玩笑,不过也是提醒大家时刻关注自己的心态,保持正常。 言归正传,心里有了一点对哥们的感情基础。先从我对哥们义气害处大的理解开始聊。起初大家接受的教育讲哥们大概相当于一些称兄道弟的乌合之众,当然也有老师讲拉帮结派。但这个时候大家也开始接受党的教育。党可不是什么乌合之众,是神圣的团体,有的情况用组织来代替。当然学汉字的人,不免对党这个字看着有点别扭。因为简化之前这个字写作:黨。就是上面一个尚,下面一个黑。即便这样,我们还是认可,组织有最高智慧而且是理性的。服从组织是最正确的。同样的逻辑,听老师的话也是正确的。哥们 和 老师之间只 能选择 老师。然而我从小就不要这样一个人。总喜欢维护自己的兄弟,难免站在老师的对立面。但接受了这些教育以后我的想法一直受到冲击。尤其兄弟确实有行为不合理的时候。以至哥们义气害处大的烙印在我心里有了足够的分量。一直发展下去。 我慢慢具有了双重性格:有的人评价我是内向服从腼腆的人,有的人评价我是独立个性叛逆的人。 聊到这些,很多人会想到上层的错误决策。领导,党员的腐败行为。有时候盲目的服从伤害了自己和兄弟的感情。其实我是不想聊到这些的。我想这个题目也没有必要往这个方面多讨论。和哥们的义气是基于情感的。只是有这些过高的原则性的东西压在上面的时候。义气和前面讨论的爱一样。 也要选择和淘汰:留下来的是经过理解、正义、共同理性思考后的义气。如果要把它提升的再高一点,我想可以借电视剧《走西口》里面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解释做个比照。 起初的田家祖训:大忠大爱为仁, 大孝大勇为义, 修齐治平为礼, 大恩大恕是为智, 公平合理是为信。 山西会馆老徐:天下一统为仁, 民族兴亡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 福高自营为智, 以义取利为信。 电视结束高潮:世界大同为仁, 祖国山河为义, 家国天下为礼, 刚柔相济为智, 一诺千金为信。 仁爱、忠义、礼博、睿智、诚信 判断是非的准则面前,我们给别人的建议只能是客观的事实和知识。做人处事的准则面前,我们和大家一起倡导的只能是爱、理解、宽容、勇气而不仅仅是一句哥们义气害处大,服从组织服从党服从政府你有建设组织建设党建设政府的责任,更有监督组织监督党监督政府的权力(利)(尤其你去开两会了,还没什么实质性建议,一口一句:请领导指正。别让网民把人大代表的素质拿笑话讲好不好。) 如同我们放下爱将不能前行一样,哥们义气不能丢。 相关话题: 80后,我们该什么时候入党?
个人分类: 成长思考|3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傻对理性、理论的经典之论
可真 2009-3-22 13:00
二傻鲍得海《 知识就是力量VS 知识越多越反动 》一文甚至是精彩,其中有许多精辟的概括,诸如: 具有大的预测能力的理论被证伪的可能性也大; 没有预测能力的理论被证伪的可能性为零; 理性本质上是对稳定、有序和规则的信仰和尊重; 理论的两大基石是不变量和逻辑工具。 二傻的这些概括可谓经典之论。由此可推出: 《周易》预测的理论被证伪的可能性为零 ;(按:吾手头有一本邵伟华编写的《周易预测学》) 儒家具有对稳定、有序和规则的信仰和尊重,是有理性的,而道家则缺乏这种信仰和尊重,是非理性的,儒、道合流的玄学以及儒、道融合的理学是把理性与非理性统合起来了,于是理智与直觉混而为一,魏晋以后逐渐形成了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特有思维方式 , 在这种思维方式中,理智是直觉的理智,直觉是理智的直觉; 中国儒、道两家都追求道,而道为常(不变) (按:道家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知常曰明;儒家孔子曰知天命曰闻道,董仲舒曰天不变道亦不变) ,但儒家只有半道半法的荀卿之儒较重名学(逻辑学),最重名学的墨家为正统儒家所排斥,故秦汉以后儒家不再有名学,道家则从来主张不辩,所以从来也无名学,这样,中国学术虽有不变量这一理论基石,却缺了逻辑工具这一理论基石,所以难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因而难以养成一种理论思维习惯。所谓直觉的理智,就是指缺乏逻辑工具的理智活动是一种非逻辑、非理论的思维;所谓理智的直觉,则是指其直觉思维虽无外在的逻辑形式和理论形式,但却具有内在的常性或道性。正是虽没有逻辑的和理论的形式却具有逻辑的和理论的内容(常)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种思维仍然有其特殊的归纳过程和演绎过程,只是其归纳表现为直觉的归纳,其演绎表现为无序的演绎罢了。拙文《 全球化时代的求善思维与科学理论的未来命运 》指出: 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传统的 类推 思维是缺乏逻辑规则的无序性演绎,中国传统的 举例 思维是缺乏理论建构的非论理性归纳。无序性演绎所得出的结论是不确定的,即同一个前提可以得出无数结论,故堪称为开放性演绎;非论理性归纳所得出的结论是武断的,即不讲道理的干巴结论,故堪称为直觉性归纳。相对而言,西方传统的演绎则堪称为内敛性演绎,其归纳堪称为理智性归纳。 二傻的上述观点好象是有力地支持了我的这一论断。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归纳上的直觉性和演绎上的无序性之特点,可能与其思维对象有关,即相对西方传统思维偏重于研究自然对象(物)而言,中国传统思维则偏重于研究社会对象(人),于是便出现了二傻所说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情形 : 中国传统思维的逻辑很不同(于西方) , 两千年来在科学上没得到主流成果 , 但在社会学上十分有成果证据就是 : 华夏文明 !
个人分类: 逻辑学|5386 次阅读|3 个评论
傻帮讲座(1):“知识就是力量”VS “知识越多越反动”
热度 5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09-3-21 16:11
傻帮讲座(1) 。。。 “知识就是力量” VS “知识越多越反动” --- 归纳、演绎、理性及预测 ... 【 序 】最近科学网瘴气消失、回归正道,更有几位大侠如周可真、刘全慧、曹广福、李亚辉、陈国文等在热烈讨论科学哲学问题。。。对了!还来了个神秘的繁体字大侠,叫 蔣勁松 ,好像是李侠大侠的朋友?他们出了个 《火蝴蝶文叢》,二傻以为是新启蒙运动的影子。 二傻窃喜!于是,决定入伙凑个热闹。 . 话说回来,科学哲学想起来特精彩,但说起来特无趣!为了吸引眼球,二傻借用标题党的功夫,来个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 —- 其实这句话,如果正确理解什么是“反动”的话,是非常对的!您若看完整篇文章就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 . 【 开胃小点 】先送给来访者一个笑话,以提高体内“力比多”的含量,可以较容易地阅读后面枯燥乏味的哲学论述。 . . 英文的 " I " 在中文怎么翻译? ( REF-1 ) . 有个老外 TOM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欲拜“民间汉学大师”二傻学习华夏文化。 . 二傻说:欲学文化,先学文字! TOM 答: OK ! Let’s star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二傻问:英语中最最简单的单词是什么? TOM 答:“ I ” , 在中文中应该如何翻译? . 二傻心想:老子不给你点厉害,小子可能不知天高地厚! 于是,慢悠悠、慢悠悠地开始上第一场国语课如下: . 中国是一个讲次序的国家,当你处在不同的级别、地位, "I" 也有不同的变化,就象你们英语中的形容词,有原级、比较级、高级一样。 . 比如,你刚来中国,没有地位,对普通人可以说: 我、咱、俺、余、吾、予、侬、某、 咱家、洒家、俺咱、本人、个人、人家、吾侬、我侬。 . 如果见到老师、长辈和上级,则应该说: 区区、仆、鄙、愚、走、鄙人、卑人、敝人、鄙夫、鄙躯、鄙愚、贫身、小子、小可、在下、末学、小生、不佞、不才、不材、不肖、不孝、不类、走狗、牛马走、愚小子、鄙生、贫生、学生、后学、晚生、晚学、后生晚学、予末小子、予小子、余子。 . 等到你当了官以后,见到上级和皇帝,则应该说: 卑职、下官、臣、臣子、小臣、鄙臣、愚臣、奴婢、奴才、小人、老奴、小的、小底。 . 见到平级,则可以说: 愚兄、为兄、小弟、兄弟、愚弟、哥们。 . 见到下级,则可以说: 爷们、老子、大老子、你老子、乃公。 . 如果你混得好,不小心当上了皇帝或王爷,则可以说: 朕、孤、孤王、孤家、寡人、不毂。 . 如果你不愿意当官,只好去当和尚、道士、就该说: 贫道、小道、贫僧、贫衲、不慧、小僧、野僧、老衲、老僧。 . 最后一点必须注意,一旦你退休了,便一下子失去了权利和地位,见人也矮了三分,只好说: 老朽、老拙、老夫、愚老、老叟、小老、小老儿、老汉、老可、老躯、老仆、老物、朽人、老我、老骨头。 . 老外听了二傻一席话,顿觉冷水浇头(注:绝对不是醍醐灌顶哦?),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深觉中文毕竟是太深奥了。 第二天一大早,向二傻辞行说: " 学生、愚不材、末学、 BYE-BYE 了您!" . 退了房间,订了机票,回国去了。。。 . 哈哈!您说,老夫的知识,是否已经多得离谱?多得反动了?至少吓得一些老外再也不敢学习中文了,事实上影响了华夏文明在全球的普及,实在罪该万死! . 两个世界的对话 . 【 头牌大餐 】现在开始讲正经的!只加工得五成熟,希望读者认真思考、猛烈批判,最后能消化成自己思想的有机构成,不亦乐乎! . . " 归纳、演绎、理性与好的理论 " ... . (1) 、 归纳 : . 其实是在已知的现象体系中寻找一种 " 不变量 ", 而且 希望或相信 该 " 不变量 " 在已知的现象体系之外仍然有效 ... 在没有遇到破坏 这种 " 不变量 " 的反例之前 , 人们愿意继续用该 " 不变量 "... 但原则上 , 大家都知道 , . 该 " 不变量 " 迟早要被新的现象证伪的 ! ... 归纳的过程 ( 即寻找不变量的过程 ), 是一种直觉或定义的过程 . 特别推荐参考资料: 〈有感于人类的自欺欺人 --- 对统计归纳的反思〉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042 . (2). 演绎: . 其实是力图将归纳出来的各种 " 不变量 " 建立起一种有序的关联 ... 其中的工具就是 " 逻辑 ". 逻辑本身的合理性是无法证伪的 ! 因为它只是个工具 ... 原来一直以为目前的 " 西方二元逻辑 " 是在科学上十分有效的工具 ( 虽然大家早知道它并不十分适合于社会学 ), 但是 , 现在也发现该逻辑即使在数学上已经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 ( 第三次数学危机 ). 演绎的过程 ,  其实是一种工具定义及理论构筑的过程 . 特别推荐参考资料: 〈有感于人类的智力智商 --- 对逻辑推理的反思〉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652 (3) 、 " 理性 ": 如前述 , 所谓 " 理性 " 其实指的是相信并自觉地运用 " 演绎 ". . 真正的 " 理性 " 是从 " 希腊七贤之首 " 泰勒斯 (THALES,   625BC-547BC) 开始的 . 他一生致力与以下 " 理性信仰 " 的推广和应用 ( REF- 2 ): ( 信仰 1): 在这个世界上 , 无论在什么领域的研究中 , 总可以被一套合乎逻辑的理论结实得清清楚楚 , 条理分明 ; ( 信仰 2): 数学思想并不是一堆互不相干的规则的集合 , 它们之间是存在逻辑关联的 ; ( 信仰 3): 一些数学上的结论之所以正确 , 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它们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 , 其中必然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 泰勒斯通过 5 个几何定理的证明 , 向人们展示了 " 理性 " 的力量 ... 在他之前 , 西方数学和东方数学一样 , 只是一堆测量技术和计算规则和基本事实的堆彻 ( 集合 )... 他通过几个 " 数学定理的证明 ", 把 " 证明 " 这个概念带进数学研究中 , 建立起第一个所谓 " 理论 " ( 注 : 千万记住 ! 他指的只是西方二元逻辑上的理论 ... 东方的五行八卦说也是理论 , 只是其 " 逻辑 " 很不同 , 两千年来在 " 科学 " 上没得到主流成果 , 但在社会学上十分有成果 -- 证据就是 : 华夏文明 !) (4) 、 " 好 " 的理论 : . 从前面分析 , 我们知道 , 理论的两大基石是 :" 不变量 " 和 " 逻辑工具 ".   . 所谓 " 好的理论 " 意指 : (A). 不变量比较朴实且普适 ( 即 : 将来被证伪的可能性较小 ... 但是谁又能证明这点呢 ? 所以比较朴实无华的东东可能更普适 ... 但这是另外一种信仰 !) (B). 逻辑工具没有矛盾且简单易用 ( 西方二元逻辑是有矛盾的 ... 而东方五行八卦又太复杂 ... 三值逻辑正好 !--- 但这也是信仰 .) (C). 理论具有尽量大的预测能力 ... 现在问题来了 ! --- 具有大的预测能力的理论被证伪的可能性也大 ! --- 没有预测能力的理论被证伪的可能性为零 ! " 上帝理论 "--- 在 A,B 上得优 , 却在 C 上得零分 ... " 科学理论 "--- 在 A 上得良 , 在 B 上得优良 ( 因为有矛盾 ), 在 C 上得良 ... " 五行八卦 "--- 在 A 上得优 , 在 B 上得优良 ( 因为太复杂 ), 在 C 上得 " 优 ** 无穷小 "... 奇怪吧 ? " 五行八卦 " 的预测能力为 " 优 ** 无穷小 "??? --- 因为其预测结果有准无穷多 ! --- 所以也特别容易被证伪 ! --- 如果其预测结果是真无穷多 , 则其预测能力相当于 0! 其实在 " 科学理论 " 范畴内 , 也有理论的好坏一说 : --- 例子 : 日心说比地心说 " 好 "; 光速不变说比以太说"好" ... ---" 好 " 的科学理论力图提高 A 和 B 的得分 ... 但一定会同时降低 C 的得分 ! ---" 最好 " 的科学理论可以得最高的 A,B 分 , 却可以使 C 得 0 分 !( 回归到 " 上帝理论 ") 爱因斯坦的 " 简单就是美 "(是 可笑的 " 奥卡姆剃刀 "的一种发展!), 可能正是妨碍其理论具有 " 最大预测能力 / 外延扩展能力 " 的地方 ! 所以 , 要小心 ! . 老爱的成功之处可能正是其失败之处 ... ... (5) 、 谈谈 " 唯信息论 " 二傻与鬼王李亚辉讨论多次 ,  目前有一些理解如下 : (A). 归纳 : 寻找 " 不变量 ", 原则上只适用于已知知识体系 , 随时可能被证伪 ! --- 同意 ! (B). 演绎 : 用 " 不变量 " 做砖块 , 用 " 逻辑 "( 就是一种砖头搭建规则 ) 重新组织已知知识体系 , 不同的 " 不变量 " 和 " 逻辑 " 可以搭建不同的大厦 ! --- 同意 ! (C). 理性 : 鉴于上述 A 和 B 的理解 , 理性是人类自欺欺人的把戏 ! 理性本质上是信仰 " 规则 ", 自觉自愿地运用 " 规则 "! --- 同意 ! 所以理性的人是守法的人 ... --- 但是 ! 规则由谁定呢 ? 目前数学上的规则就是二元逻辑 , 俺不知道是谁给地球人定的 ? 社会学上呢 ? 规则肯定是人定的 ... 虽然摩西吹牛说是上帝定的 ! 规则必须被广泛接受才能产生社会理性 ... 而这个过程只有 "POWER" 才能起作用 .  此 POWER 可以是人脉 , 可以是崇拜 , 但更多时候是权利 ! (D). 预测力 : 只靠 " 归纳 " 和 " 演绎 " 是一定没有预测力的(因为 信息变换不能产生新的信息 ) ! 但是一旦 " 规则 " 被大多数人接受 , 则 系统变得可以控制 , 可以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 于是显得有预测力罢了 ... . --- 正如粒子加速器 , 某理论 " 预测 " 将 " 发现 "HIGGS 粒子 , 是因为按照某理论 , 我们将能够 " 制造 " 出 HIGGS 粒子 ... 如俺能按照飞机制造手册造出一架飞机 , 并不希奇 ! ... 【 餐后甜点 】 做个小节,吃完以上大餐之后,大家应该清楚了: . ·归纳本质上是一种直觉,及对稳定(不变量)的信仰; ·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规则,对已有直觉和知识的有序化组织,其实是计算机干的活,原则上没有任何预测能力! ·而 理性,本质上是“对稳定、有序和规则的信仰和尊重” , 于是,将自己自觉幻化为有序体系中的一个子程序,跟随大系统一起演化。。。这时候特别容易出现“预测幻觉”,本来是大系统必然的计算结果,子程序却以为是自己预测出来的(或曰天命)! 所以,古今中外真正"明白"的人,都力图进入大系统(得到POWER)。。。如果实在进入不了,就破坏旧的大系统,建立新的大系统(即新的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旧系统的维护者和新系统的建设者将发生必然的冲突!如日心说与地心说、如宗教裁判所。。。而如果新的系统真的被建立(得益于各种POWER),则旧系统中的大多数知识将被消灭,如秦始皇之“焚书坑儒”,否则会影响新系统的秩序!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 “知识越多越反动” 。。。 头脑分裂的知识老人 。。。 REF-1: 本笑话乃网友提供素材改编,原创不详。 REF-2: 关于泰勒斯的描述引自《数学的诞生》,数学先锋丛书,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年 4 月版。
个人分类: 傻帮讲座|21857 次阅读|77 个评论
感性还是理性?
cutefay 2009-3-17 10:36
博客上有些朋友说我是个理性的人,而我觉得自己是理性和感性兼而有之,不同的场合和时候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前几天我还看到有人说网络往往是人第二性格的体现,所以,我就想做个小调查,调查一下现实生活中很了解我的朋友以及博客上的一些朋友觉得我是偏感性还是偏理性,看看能不能从问卷调查中得出什么有趣的结论。 现实生活中: 1:都不是,就是感性,不是偏。(我们班最了解我的人,非常理性的人,他很喜欢开我的玩笑,在他看来我就是个小黄毛丫头。我跟他说起有些人认为我很理性的时候,他说:他们不了解你。其实挺tricky的,理性的人是不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判断自己是不是理性的。我回答说:我对自己的判断是,目前阶段理性和感性基本持平,以前是很感性 。他又问:有没有数据样本支持你的说法呢 ?我说:没有,只是感觉。他最后回答说:所以嘛,还是很感性。) 2:感性。(我认识的所有的人中最了解我的人,非常理性的人。然后他问我干嘛问这个问题,我说很多看我博客的人说我是一个理性的人,他又回复说:从你现在这个阶段看,是理性。可是,等你工作以后发现,大家都知道这些道理。接着又说这是进入社会后,拥有这个学历的人,基本都应该会的事情。总结他和1中的那位朋友的观点,我想,是因为这两个人比我要理性很多,所以他们自然觉得我感性了。) 3、感性。(我的一个好朋友,成熟稳重,做事情很理性。) 注:前三个人都是我组织活动的狗头军师,他们经常给我出主意和提意见。 4、感性。(我的一位好朋友,是个平时相当理性的人,但是偶尔感性的时候又超级感性。) 注:前四个人都是非常聪明类型的人,思维相当敏捷,和他们相比我的思维差远了,我自愧不如。 5、理性的思维,感性的行为。(我的一位好朋友,很有趣的一个人,和我一样属于爱动爱笑类型的,我们俩经常开玩笑。) 6:有时候感性有时候理性。平时表现和说话很感性,而处理起事情来很理性。(我的一位朋友) 7:有时候偏感性有时候偏理性!(我的一个朋友,聊得比较多,他经常有事向我请教,我经常情绪化对待他,就是对他时好时坏。所以他这样评价我了。) 8:理性。(一位大企业的HR总监,我的好朋友之一,我们见面我经常跟他谈论管理问题,人生理性规划问题等等,谈的都是一些很理性的话题。他远比我成熟稳重多了,我想,是因为他觉得我是女性中比较理性的缘故,所以才会说我理性。) 9:理性。(我多年知己之一,最了解我的人之一,我原来以为他也会说我感性呢,没想到说理性。看来是因为平时我表现地总是教育他,所以他觉得我更理性了。) 现实生活中非常了解我的人认为我是偏感性的比较多,很理性的人大多认为我是感性的,所以理性和感性是相对而言的。我又问了几个博客上的好友,大家的回答有的说偏感性,有的说偏理性,有的觉得兼而有之^_^。 总结一下:看来我生活中和网络中的性格还是统一的^_^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5276 次阅读|6 个评论
理性与感性
cutefay 2009-3-10 16:23
理性与感性,是人思维的两个角度。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有的人理性更多些,有的人感性更多一些。我觉得当人理性的时候,人们趋向于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而当人感性的时候,则会用自己的直觉和情感来思考问题。 理性的时候,写出来的文字给人的感觉不一定美,但是有逻辑性,尽管这种逻辑性不一定正确;当人感性的时候,写出来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很细腻,描述内心感受的文字会比较多,这样的文章要么让人感觉很美,要么让人有种能够和文字惺惺相惜的共鸣感觉。我觉得从整体来讲,男性比女性更理性,女性比男性更感性。有句话叫做女孩的心思你别猜,意思是说男人总是觉得女孩的心思没有办法理解,他们会觉得女孩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生气,也会莫名其妙地开心。我想这是因为男人试图用他们理性去思考女孩感性的心,不对路,所以就没有办法猜了。从我所见中感受到,女性的文章比男性的文章更细腻一些。 往往当人心情好的时候或者心情平静的时候思考问题会更理性一些,而当人心失落、孤独等等的时候,会更感性一些。有个成语叫做多愁善感,我想,正是因为多愁,所以才善感。我见过的写文章很优美细腻的人,无论男女,性格大多都是有些腼腆内向的。我觉得正是因为性格腼腆内向,所以不愿意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声,就把自己的感想寄托于文字当中,而这样的腼腆内向的人因为不如外向型的人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所以往往平时喜欢读书,正因为书读得多,所以文笔往往也会好。人在有心事的时候,憋在心里就会太压抑,就需要找个释放的机会。外向型的人经常会通过对知己倾诉心声的方式来释放,而内向型的人则更喜欢通过写文章的方式来释放。 一般来说,白天人更理性一些,晚上更感性一些,黑暗似乎能够更容易让人触摸到自己的心灵。另外,晚上的时候,人往往会更害怕孤独,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人对黑暗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恐惧的缘故。另外,经历了一天的事情,晚上人会比较疲惫,就往往不愿意再去理性地思考问题,更趋向于感性。 科学更需要理性,而艺术却更需要感性。做科学研究,需要用严谨的态度,用逻辑和事实说话;而搞艺术创作,往往是一种灵感,这种灵感跟人的内心感受很有关系。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有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往往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艺术家能够创造出这样的震撼心灵的作品,我想他在创造这幅作品的时候就有这样透视心灵的感觉。 纵观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大文学家,他们很多人要么生活贫穷落魄,要么怀才不遇,要么有其他的什么烦心事。我觉得正是因为他们生活中有不幸,他们才更加能够体会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聆听人类心灵深处的声音。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上说有个四川诗人在北京因为贫困快死掉了,网友们有的批评这个四川诗人不务正业,写诗又不能当饭吃,这么大了还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有的网友则觉得人们应该多为这样的人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因为这样的落魄之人往往更有创造天分。很多艺术家和文学家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我见过一些搞艺术或者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我觉得他们大多挺感性的,他们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方式似乎和一般人不大一样,但是他们大多性格率真,有些不能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或者内心在逃避这种社会的黑暗。 我这一年来博文比较理性,应该说是在女性博文中比较理性的那一种,这和我近来喜欢思考问题有关。我觉得只有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才能够让自己进步更快,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自己以后事业更有帮助。另外,因为我很乐观自信,所以生活烦恼少,整天乐呵呵的,所以不大容易多愁善感,也就不大容易写出很感性的文章。即使我有感性的想法,文笔不怎么样,不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所以还是不容易写出感性的文章。对于人生中的一些重要的事情,我会很理性地分析和决策;而对于生活的一些琐事,我更喜欢感性地对待。因为人如果总是很理性,会让人觉得活着很累,生活中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随心去做吧,让生活更加轻松舒适,人生关键是要让自己开心快乐。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9977 次阅读|6 个评论
理性没幸福
iwesun 2009-3-6 11:24
理性没幸福   Me,《 苦难是一种心灵 》   幸福很简单,就是人人拥有,他原本就应该拥有的权力。    大侠:    真期待生活在这样的幸福世界里头,唯一担心的就是怕别人不理性地滥用权力对自己造成伤害,更担心自己不理性,对他人造成伤害,更担心人人不理性,只顾自个的幸福漠视他人的幸福,那这个幸福的世界可就是活地狱了   理性呀,理性,我千百次呼唤你,你是幸福的唯一依靠呀。   在理性未全面开花的时候,我唯有依靠秩序,尽管这秩序不可靠   但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老子曰: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信息论是理性之?呀,祝君拈花微笑,洒满人间。   幸福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呵呵。   我没读过 康德 的《纯粹理性批判》,就听 小平 同志说过这个词。   不知道 康德 到底在干啥,是批判纯粹理性,还是拿着纯粹理性这牛刀,在四处杀鸡玩。   俺不知道。   在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之前,在程序员替代小姐、推销员,成为人类最广泛、最深刻的需求分析员之前,人类根本不知道啥叫理性。   理性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大家都按程序运行,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机器人社会。    机器人社会有幸福么?或许,但感受不到。因为没有了灵魂。    理性是没幸福的!    任何形式的理性,任何弯弯绕的理性都不能提供幸福。   科学和宗教的道路,可以是理性,但根源决不是理性。   科学坚持理性,只会归于逻辑归零的一句废话,向左,向右,是无所谓的事儿。   宗教坚持理性,只能归于类似科学的盲从,就不可能再有人类存在的任何意义了。   坚持理性,人类只能重回睁眼瞎的愚昧的起点。   坚持理性,连灵魂本身都不可能存在。    坚持理性,只会导致死亡,无他!    所谓悟道,不是彻底的知,而是彻底的不知。    知本身就是欲, 知 欲 之恩,就是妄了,都是妄人,怎么可能有幸福呢?    哪怕还有一丁点知,都不可能是悟道。       欺负人乃快乐之本, 都理性了,那会有什么快乐?   连快乐都谈不上,更谈不上什么幸福。   幸福就是,人人有权力欺负别人,你欺负欺负我,我欺负欺负你。    幸福是一种无知的感悟, 是一种对现实的无知的认可。   谁欺负谁,真的是永久的么?别忘了,还有造反么,造反需要啥理由么?   今天,你出门上街,能欺负到谁,被谁欺负,彻底的不知,就是一种幸福。    苦难都是一种心灵,幸福只能是一种感觉。    理性没幸福。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816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学与意识
snowboyice 2009-3-4 12:03
科学是人类的理性;理性来源于环境的教诲与前辈的实践,人类是地球的意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孩,你真的理性吗?
eloa 2009-2-19 10:26
wilddonkey 发表于 2009-02-16 22:53 情人节已过,谨以此文献给那些理性的女性朋友们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常对我说,她对待感情的态度很理性,不会轻易开始一段恋情。我觉得这种态度无可厚非,这说明我的这位朋友在感情上严肃而认真,对人对己都很负责任。当然,这并不是说较为容易开始一段恋情的人就不负责任,一见钟情情定终身长相厮守白头偕老,这不仅是荧幕上不厌其烦的经典爱情模式,更是大多数人心中之所向往,至少是曾经的向往。 问题是我的朋友不仅在恋情当前要理性面对,还强调在恋爱之中也要保持理性。我不确定她以前谈没谈过恋爱,但能确定的是人这台机器在缺省模式下波澜不惊地运行过程中,由某种特定的外部输入使某一关键性条件得以匹配,从而启动了恋爱程序,进而使整部机器运行的波澜壮阔、颠三倒四、几欲失控的同时,是不会调用理性这个子程序的。我一边理直气壮否定着她的恋爱中理性,一边也开始对她的恋情前理性产生了怀疑。 先不谈感情,我们去购物。女性,不管是比较理性的女性,还是比较不理性的女性,都热衷于购物,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现在,我的朋友正走在商场中。同其他一切女性一样,她在进入商场之前或许是带有某种明确目的的,比如一件春季新款的针织衫;或是一款纯天然生物美容护肤品;又或是一件春季新款针织衫加上一款纯天然生物美容护肤品。不过在进入商场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原因是在通往目的所在的途中,摆放了太多专为她这类人的喜好而设计、制作的商品。 这些商品外表光鲜,光鲜外表反射的光落在视网膜上,转化成特定模式的电信号,沿着通向大脑皮层的神经纤维快速前进,在瞬间经历了整个视觉通路对其施加的影响后,又激活了若干为实现某种功能而相互联结的大脑区域,引发了一系列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最终,源自商品反射出的自然界的物理的光转化为一种人的心理上的欲望。这种欲望击垮了脑中预设的目的明确的意志,扰乱了径直走向目的地的步伐。就这样,她失去了原初的方向。而且很可能她本来就不清楚目的地在哪,虽然她曾无数次地来过这个商场。总之,她开始漫无目的的走走停停,原本清晰的意图变得模糊和模棱两可。现在,我的朋友站在了珠宝饰品柜台旁。 她的目光起初四处游走,随后落在一款玫瑰色吊坠上。月牙状的吊坠,上边站着一只面带几分憨态的松鼠,身体前倾,双手前伸,努力够着一枚被锁链锁住,荡来晃去的钻石,头顶、脚边各有一颗扭动着身躯的星星。她被这款略显奇怪的吊坠吸引住了,这一点能从她眼中放出的光芒和微微上扬的嘴角看出来。此刻她脑中一处被称为伏隔核的核团十分活跃,致使她沉浸在将要得到这款吊坠的满足感中,并促使她真正地去把它得到。对,没错,她正冲动地想要把它买下来。 接着,她将眼光缓缓下移,恋恋不舍地,有些许期待,也有些许害怕。她也可以痛快、迅速地移动眼球,但那与她优柔的个性不相符合。终于,目光停在了吊坠底下的价格标签上,那上面的数字是 500 。她的笑容就此凝住,失望、无奈的神情渐渐显现。此刻她脑中一块被称为脑岛的区域正兴奋着,致使她沉浸在将要失去 500 块钱的痛苦之中,并促使她在沉思片刻后转身走开。 对于这样一个决定的做出,我的朋友是如此解释的:一看到那款吊坠就很喜欢,然后就很想把它买下来;但看到价格后,觉得太贵了, 500 块钱不合算,况且这个月剩下的钱不多了,于是就放弃了。 我很理性的。她补充道。 我的朋友坚持认为放弃购买这款吊坠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她清楚地分辨出了最初的想要买下它的冲动是一种情绪上的反应,导致了非理性的抉择。没错,脑中情绪处理系统之一的,以伏隔核为中心的大脑奖励系统在彼时的活跃,对购买这个决定的做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不过我的朋友没有分辨出的是在她对价格进行理性判断之前,也经历了一个情绪过程。同为脑中情绪处理系统之一的脑岛的兴奋,先为她带来了将要失去 500 块钱的痛苦,而后才是关于这个价格和自身境况的客观分析。所以与其说放弃购买的决定来自于理性的判断,不如说是为了避免承受损失 500 块钱的情绪上的痛苦而采取的保守反应。 由此,我朋友的不要冲动,要理性的人生格言就显得有点问题了。因为冲动作为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它的确切的对立面是同为非理性情绪的保守,而理性则应是一切情绪的对立面。所以她的格言应改为不要冲动,不要保守,要理性才完整,才恰当。但很显然,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固执的认为只要不冲动,就是理性。 我们走出商场,购物袋中囊括了一个布满褶皱的黑色单肩包、一个工艺陶瓷杯、一包不知名的零食、一本相册、一双春季新款的短筒靴和一支纯天然生物减肥瘦身霜。 依据我朋友的见解,不轻易开始一段恋情是一种理性的表现。对此我感到怀疑,特别是在陪她逛了商场之后。我想,在她的对待感情的理性态度中是否包含了这样一种情况:她碰到了令她心仪的男性,然后自然的会产生想与其有所发展的冲动,就如同看到那款吊坠时一样;但由于之前的某种经历,或是性格中的某些因素使她感受到了这段将来的恋情可能给她带来的痛苦,为了避免这一可能到来的痛苦,在保守情绪的主导下,她于无意识中有倾向性地选择了一些理由和证据来进行客观式的分析,并得出结论:不开始这段恋情是理智的选择。 当然,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的心理进行分析,再怎么有理有据都难免是忖度。况且就算她知道了这些也很可能还是会在保守情绪的作用下不去开始一段感情,但或许她此后不会再将原因归结为理性,并堂而皇之地把其视作优点而加以保持了。因为毕竟,理性与冷漠只有一步之遥,与懦弱也只有一步之遥。 参考文献: Knutson, B., Rick, S., Wimmer, G. E., Prelec, D., Loewenstein, G. (2007). Neural predictors of purchases. Neuron , 53 , 147-157.
个人分类: 生物|1720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科理性与理科理性
可真 2009-2-12 08:09
博主按:此篇文章作于去年10月份,写成后储存在一个什么地方,后来忘记了。刚才偶然间又发现了它,现发表出来,请各位批评指正。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冲动是来源于我所读的如下几段网友评论: ( 1 ) 科学在科学网里不断需要被正身,而且还有那么多人要来辩论这个问题,真是悲哀。说明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还是少了。其实我一直喜欢的文笔都来自搞自然科学的人,感觉文科的人总有些传销气质。 (摘自: freefloating 在王鸿飞《学术自由与学术创造》博文中的评论) ( 2 )可真老师属于文科,而鸿飞老师属于理科,两个人的学术态度出现不同是自然而然的。 (摘自: 我科研故我在 在王鸿飞《学术自由与学术创造》博文中的评论) ( 3 ) 在西方国家 , 科学家从来不是社会的主宰 ... 因为他们知道科学家普遍存在一种职业病偏执,狭隘,过分理性,不宽容!这些职业病对社会的和谐有很不良的影响力 ! (摘自: 隔壁家的二傻子 在 廖永岩《科学网 90% 的博主是民科?》博文中的评论) 这三段评论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文科与理科之间存在着学科差异,这种差异我把它理解为学术理性的差异。 学术是人类的理性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精神表现形式,其作用(反映、思考、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客观世界由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和人与人的物质关系所构成的感性的物质运动。这种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一般被概括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通常所谓文科与理科,是对由于其对象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学术门类的统称,一般地说,理科是指那些以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物运动作为其对象的学术门类,文科是指那些以社会运动作为其对象的学术门类。另外,学术在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作用于自身对人类的理性活动本身的反映、思考、研究,这种自我作用的学术形式包括心理学、逻辑学,它们是介于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学术门类,但有时人们也把心理学归入理科,而把逻辑学归入文科,当然我是比较倾向于把心理学、逻辑学都归入文科的。 还有,哲学与数学这两门学术,其对象其实并不限于客观世界的某个特定领域的,但习惯上哲学是被归入文科,数学则被归入理科。在我看来,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外在的形质,因其有形而必有其数,数学就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形与数及其相互关系的学术;同时,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又都有其内在的理则,因其有理而必有其道,哲学就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理与道及其相互关系的学术。所以,这两门学术是超越于文科与理科之上的特殊学术门类,不宜将它们硬性归入文科或理科。但是,尽管如此,我仍不能不随乡入俗地按照学术界约定俗成的习惯把哲学归入文科,把数学归入理科。 这样,从对象上看,如果撇开哲学与数学不论,文科与理科的根本区别在于: ( 1 )理科的对象是相对简单而稳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文科的对象是相对复杂而多变的运动形式(社会运动、包括心理和思维在内的精神运动); ( 2 )理科的对象是不包括与从事学术的人自身在内的,亦即是独立于从事学术的人之外的非人性实在,文科的对象是包括与从事学术的人自身在内的,亦即是与从事学术的人有内在联系的人性实在。 进而言之,理科的对象具有简单性、稳定性和自然性的特点,相对地文科的对象则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正是由于其对象的这些方面的差异,文科与理科的学术性质便不同,从而其理性形式也不同: 理科理性的特点:( 1 )由其对象的简单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分析性; (2) 由其对象的稳定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精确性; (3) 由其对象的自然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外向性。 文科理性的特点:( 1 )由其对象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综合性;( 2 )由其对象的多变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模糊性;( 2 )由其对象的人文性所决定的其思维的内向性。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4982 次阅读|6 个评论
文化与理性
fxf 2009-1-22 16:17
  文化,笼统地说,就是人化,凡是人动过的东西,就不是纯自然。虽然,在另一方面,我们也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只要讲文化,在态度上,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用文化与自然对照,企图独立思考自身。   文化的内容,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知识,笼统地说,就是认识的结果。认识的手段有很多,从感知觉,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甚至到悟性认识,不一而足。不同的认识手段,导致了不同的认识结果。知识的分类,由此产生。   感觉是感知觉的结果,经验是感性认识的结果,科学是理性认识的结果,哲学是悟性认识的结果。认识的手段,从人类起初,就并列存在。从而,知识的分类,从人类起初,就并列存在。 科学不是近代的产物,科学标准才是近代的产物。 感觉的产生依靠感触,经验的产生依靠体验,科学的产生依靠推理,哲学的产生依靠思辨。认识的手段,不能截然分开。于是,感觉中,也有体验、推理和思辨。经验中,也有感触、推理和思辨。科学中,也有感触、体验和思辨。哲学中,也有感触、体验和推理。知识的分类,不是纯粹的,是认识以哪一种手段为主的结果。 人是实践的。人除了认识,还会行动。于是,文化的内容,除了知识,还有非知识的东西,比如,艺术。艺术是行动的结果。人的认识手段是融合的。知识,除了感觉、经验、科学和哲学外,还有其它的东西,比如工学。工学,是感触、体验、推理和思辨融合的结果。 学科,是人实践的结晶。学科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艺术。学科知识,不仅包括科学,还包括感觉、经验、哲学和工学。人尊重和喜爱科学,与人的历史和传统有关。 人是功利的。人的认识最为功利。于是,人的认识发达于行动。人不仅仅是功利的,于是,人不能没有艺术。 人的认识是功利的。理性的推理最能实现功利。于是,科学最受推崇。人的认识不仅仅功利的。于是,人不能没有感觉、经验和哲学。 我们的问题,根源在于文化。认识不足够功利,行动不足够自由。于是,知识比较混乱,艺术比较呆板。认识不够功利,表现为科学不够昌明,经常为感觉、经验和哲学困扰。行动不够自由,表现为艺术萧条,经常成为知识的附庸。 真理,存在于人的实践中。在真理面前,人只有对错,没有好坏。好人不坚持真理,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真理,反映事物的真相。搞清楚真相,认识和行动的对错,才有标准。搞清楚真相,并不是要收拾谁,而是让犯错的,知道自己什么地方错了,同时让正确的人,知道自己真的对了。 我们的问题,在于真相不明。这一点,搞科学、搞伦理的体会最深。在科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无知和虚假遮蔽真相,混淆视听。在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年龄、职务等外在的东西蔑视真相,颠倒黑白。 真相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不能这样,科学难以显身手,伦理难以正人心。要搞清楚真相,需要依靠理性。工具理性,使人实践有理;伦理理性,使人实践有礼。我们的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无理、无礼。因为无理,从而真假难辨,行为失据;因为无礼,从而好坏不分,行为失常。
个人分类: 关于读书|3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喜欢一个人是靠感觉还是看条件?
cutefay 2009-1-4 00:51
每个人在找对象的时候,心里都对对方有一个标准,例如对方的身高,长相,年龄,家境,才华,事业,性情,人品等会在自己心里一个标准,这就是所谓的找对象的条件。 我觉得这种条件,其实是人对爱情理性的考虑。而这种条件可靠吗?我觉得不怎么可靠。不怎么可靠的意思是说它有一定的可靠性,但不是绝对的。因为爱情更多是一种感性的体现,有时候是理性无法理解的。 一方面,爱情是感性的,或者叫做缘分,或者说是两个人的生物磁场发生共振了,总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有一见钟情的情况发生,就是一见到对方,就觉得对方是自己今生要找的那个人。或者有的时候两个人见面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例如贾宝玉一见到林妹妹,就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的时候,喜欢一个人是毫无理由的,就是明明对方跟自己要求的条件不相符,但是还是会喜欢对方。我对感性和理性的理解是:感性往往都是无理由的,而能够找出理由的,往往是经过理性地分析了。举个例子,虽然我经常喜欢理性地分析一些问题,但是有的时候做一件事情,别人问我理由,我要想半天理由是什么,其实这是因为我有的时候是凭感性在做一些事情。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跟自己要求的条件相差较大,往往也很难对这个人产生感觉的。例如,如果有个男士找对象要求女士漂亮,而面对一个相貌平凡的女子,则很难对对方产生感觉。 我觉得条件的标准往往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例如成熟稳重这个词,是个模糊的概念,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只能凭当事人的内心的标准,并且这种内心的标准不同的时期还是不同的。此外,标准往往是一个综合的评分。例如有一项分数不足,可以用较高分数的项来弥补。但是,一般每个人对一项的要求都会有个底线,也可以称之为及格线,如果某项标准在及格线之下,则很难用其他项来弥补。这就跟学生考试有些类似了。 此外,我觉得往往女人比男人在爱情上更感性,可能是因为女人本身就比男人要感性吧。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10288 次阅读|5 个评论
人是有限愚蠢的
考槃在涧 2008-12-11 14:25
( http://blog.ci123.com/wuyuefeng/archive/2008-01 ) 鹦鹉也有大脑 张三听说有两只鹦鹉很聪明,见人就说恭喜发财,还会骂人,也想去见识一下。到了地方,张三在一边看见李四走上前,两只鹦鹉中的一只就对李四说,恭喜发财,恭喜发财!李四很高兴,从怀里摸出几块面包喂两只鹦鹉吃了。王五也走上前去,那只鹦鹉又对王五说,恭喜发财,恭喜发财!王五很高兴,从怀里摸出几块面包喂两只鹦鹉吃了。 张三口袋里没有面包,他想要骗两只鹦鹉还不容易,于是也走上去。等了半天鹦鹉也没开口,张三很生气,说,他妈的,两只傻 X 鹦鹉。两只鹦鹉交流了一下眼神,没说话。 张三悻悻的走了,走了几步,听到背后一只鹦鹉说, F*** ,这个傻 X ,以为我闻不出来,他身上除了汗味啥都没有! 另一只鹦鹉应和道,就是,自己没大脑,以为鹦鹉只会学舌! 张三傻了。 人是有限愚蠢的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是有限理性的 ,这句话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人是有理性的;第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其实反过来,人的愚蠢也是有限的。在生存面前,每个人都会变得聪明而狡猾起来。我们说在浮躁功利的时代,每个人都是短视的,这正好说明人的理性和愚蠢都是有限的。 什么是有限理性?比如,你知道低价吃进、高价卖出,这是理性;你无法在每一次炒股中获胜,这是有限。 什么是有限愚蠢?比如,你明知道在中国炒股风险很大,你还是抱着投机的心理去炒股了,这是愚蠢;但当你赔了十万但还不到跳楼的地步,你就收手了,这是有限。 人最愚蠢的地方,就是很容易认为自己的理性是无限的,而他人的愚蠢是无限的。 以为鹦鹉好骗,文盲好哄,这本身就是一件蠢事。比这事更蠢的,是不给文盲活命的机会,把文盲逼成刁民。 百度百科 有限理性
个人分类: 哲思|4632 次阅读|9 个评论
关于大学生入党的理性的思考
lxwang 2008-11-10 11:38
我个人是在高中的时候被学校推荐入党成为预备党员的,大一的时候转正。大三的时候,还当过一段时间的班级党支部书记。当时我对大学生入党是有一些看法和思考的,就写了这篇文章,本来是要写给院领导看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就在我电脑里保存着,除了我也没有别人看过。现在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当时的想法,里面肯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大家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无庸质疑,中国共产党绝对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党,而且中国共产党确实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把数亿的中国劳苦大众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出来,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设成为令当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富强的国家。中国共产党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党、一个值得人民信赖和爱戴的党。我们这一代就是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长大的,从历史书上,从电视、电影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光荣的历史,我们由衷的感谢老一辈共产党人为全国人民所做出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二十多人,一步步发展到今天七千多万,超过了世界上后一百多个国家人口的总和。每年国家都会公布今年新发展党员数和党员总人数。看看这些数字: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中国共产党党员6823.2万名,比上年净增129.1万名,而2002年全国共发展党员209.6万名,比起1997年增加了722.9万。(最新的数据:据新华社北京2008年7月1日电,建党87周年之际,中央组织部发布的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底,全国党员人数为7415.3万名,2007年全国发展党员278.2万名。)据中组部介绍,全国党员中,建国前入党的有109.8万名(其中,建党初期和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23.4万名;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86.4万名);建国后至文革前入党的971.8万名;文革期间入党的1335.3万名;粉碎四人帮至党的十四大入党的2073万名;党的十四大以来入党的2333.3万名。国家似乎把这看作是一件很值得宣传的事情,是啊,党员人数增加,说明我们党一天天地不断壮大,可这么多的党员中间,又存在多少问题呢?我不敢说党员数量多不是一件好事,可党员数量的增加却不能忽视质量!为了吸纳更多的党员,党的十六大修改党章时,把个体户、私营业主也纳入了发展的对象。(新华网北京2007年10月17日电,中组部副部长欧阳淞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人在外资企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外资企业的共产党员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据欧阳淞介绍,根据最新统计数字,整个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党员是318万名,比2002年增加了169万名,增长了113.4%。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有不少就在外资企业工作。)我知道,党员中绝大多数都是好的,可如此大规模的发展,难免存在鱼目混珠的情况,现在有些党员,包括大学生党员,表现的就不尽入人意。这就不能不提到党员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近年来,高校学生中党员的队伍不断壮大,入党人数不断上升,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06底,全省44所高校普通本、专科共有学生党员10287人;仅去年一年,全省新发展入党的大学生党员便达到7277人,占全省新发展党员总数的79.23%!我自己是在高中是就被确定为预备党员,那时的我,或许成绩比较优秀,可我知道自己思想还很不成熟,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写了入党申请书,象征性的听过几次课后,经过固定的几个步骤,我在高考前夕就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到了大学,我发现像我这样在高中时就成为预备党员的人也还不少,不敢说他们都和我一样,可肯定是大同小异。一个高中的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时期,思想还很不成熟,更提不上符合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可学校、个人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造就了一批像我这样的党员。上大学一年后,我如期转正,可现在,我还时常禁不住问自己,我究竟符合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吗? 曾经,共产党员是一个多么崇高的字眼,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就是成为一名党员,并以此作为自己一生的荣耀。多少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绝对服从党的分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比起抗战时期以及建国初期的共产党员,我算得了什么,我们现在这么多的学生党员又算得了什么。高校学生党员是在改革开放的沐浴下幸福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没有经历革命的考验和战争的洗礼,因而对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理解只浮于表面,很难与切身利益融为一体。多数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但摇摆性也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年们的价值观伴着自我意识的增长,由过去那种理想的、讲奉献的、无条件服从于社会和国家需要的单一化人生追求,演变为一种现实的、具有明确功利倾向的、个人色彩突出的多样化人生追求。或许时代发展了,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问题,可今天的共产党员中,混进了多少糟粕。多少人为了一定的目的混进了党组织。对社会,我并不很了解,可就我身边的同学中,我看到了许多问题:以前上高中时,有的同学抱着入党在大学里可以享受到很多别人享受不到的待遇,如今呢,多少人抱着入党了将来好找工作,入党将来可以更好的发展的心态,又有多少人随大流,看到别人都入党了,自己也要入。这些人中,有多少能真正符合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当代大学生是和平年代里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其名曰:天之骄子。其实倒不如说是温室里张大的花朵,大多数人从小就是父母的宠儿,长到现在并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与年龄不相称的是,绝大多数人思想还很不成熟,却容易彰显个性。学校大力发展我们这些人,是利是弊,我不得而知,只知道学校很重视党员的发展,追求很高的毕业生党员比例,似乎将此作为评价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准。前不久开会,院党委书记还向我们传达了上级党委的指示,大力发展党员,高等学校党支部低年级建到年级或专业,高年级要建到班级。学校的目标是党员比例达到百分之二十,毕业生党员比例达到百分之五十。我不知道这当中能有多少符合标准。以前曾听到一个老师这样一句话,现在我们的学生党员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学校在加强学生教育的前提下,将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发展为党员,为我们党增加新生力量,这是好事,可一味的追求数量,不顾质量,就不能不好好想想了。 推及到全国各个阶层,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的党员是不是多了?,难道以为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就是一件好事?现在每年增加这么多党员,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不知道目标是什么,当然最好全国每个人都是党员,可到那时,党员和公民就可以等价了。这样就好吗?我也曾问过好多人的意见,可却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或许我这个问题过于幼稚,我的想法过于偏激,可我觉得现在党员是不是多了!曾经党员很少的时候,很多人都争着加入共产党,只有很优秀的人才能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那时的党员,确实是人民中的一面旗帜,是人民的主心骨。现在呢?说道这里,我想到自己在社会上常听到的一句话:党员有什么好,现在腐败的都是共产党员!有些人甚至编了一些顺口溜在社会上流传。无风比起浪,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我们党中确实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随着一个个贪官落网,加上很多不为民做主的官仍在位上,不解决这些问题,不改变党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如此下去是很危险的。虽然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可大多数人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见,或许有的党员一生都表现的很好,可出现一个问题就足以毁了群众对他的看法,人民群众往往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贪官落网,以一个代全体。中国古时候就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谚语,有了这些人,加上落网的、没落网的贪官,我们的人民还怎么信赖我们党?在中国,党员很容易和当官联系起来,可党员不一定都当官,可当官的却几乎都是党员,当官的要表现好,不当官的也要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样子来。当然,像孔繁森、焦裕禄等等这样的党员,人民提里起来,有谁不举起大拇指称赞,可这样的人还非常少。我甚至听到这样一句话,把全国当官的全部抓起来审查,没有几个是干净的,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和他有过争论,我们说毕竟大多数党员都是好的,他后来又说,对,基层党员还是好的,等到一当了官就变了。哎,贪官一日不除,党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就不能改变。到何时,群众提到党员,都举起大拇指,我们的国家就很有希望了。 要改变党员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就不能忽略学生这个很大的群体。除了教育我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提高党员的素质,把好学生入党这道关,充分利用组织生活这一阵地,想方设法从各个途径加强大学生的理论修养,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对高校学生党员放松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这一现象,则应加大力度宣传共产主义理念,不断重温社会主义运动追求民主、自由、公正、公平的初衷,引导他们探索更完美的社会前景,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把那些真正符合党员标准的同学吸纳成为党员,至于那些只是学习好,别的什么都不关心的人就拒之门外吧!这些人加入共产党,只会给国家每年公布的数字贡献一点力量,或许还会给党抹黑。我就亲眼目睹了很多这样的人加入党。其实,学校里无不存在这种情况,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或许中学更注重一些,学生知道学习好,就能掩盖他所有的缺点,仿佛学习能代表一切。因此,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一系列的荣誉,大学里发展党员,大一的时候是学生中最优秀的,大二是剩下人中最优秀的,而到大三大四时,由于优秀的都入了党,就只能从剩下的人中挑选一些写了申请书的人。我发现,只要写了申请书,到大四后至少也能成为发展对象。我曾听一个平时还算很优秀的同学说,早知道加入党要做这做那,还不如不入呢,他所说的做这做那只是参加组织生活。这样的人都发展成为党员,学生党员的素质也就可想而知了! 社会就更要注重党员问题了,好像到了社会再入党,比学校要难的多,这一点也是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入党的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是知识和活力的象征,他们毕业后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管理者和领导者。高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直接关系到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什么样人的手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性质和命运。因此,在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力发展优秀生成为共产党员至关重要。可大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这样而忽视党员的质量。这些在学校里很容易的入了党的人走向社会以后,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有很多人说,社会上发展党员有存在很多靠关系的情况,我也只是听说,到底是什么情况,我就不发表什么看法了。我只是一个学生,我在这里只是说了一点我自己的想法,或许很多地方都不对,我期待有人能指正。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社会杂谈|5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静夜狂思-(28)-理性-情绪-科学家-观念
考槃在涧 2008-8-15 22:36
-------------------------------------------- 全中国人都在说理性,每当遇到观点和自己不一致时就指责人家不理性。真正知道什么是理性的还真没几个。 成天把理性挂嘴上的,恐怕没几个真正理性。 人们以为理性只体现在分析问题时,其实理性首先体现在关注问题时。当你关注一个非理性问题时,就已经是不理性了,以后怎么分析都是不理性。 大家总以为说出个一二三四五就是理性,其实你在关注某些事时本身就已经带了情绪。你要是不带情绪,你就根本不会去关注这些问题。 人们以为理性分析就是不带情绪,其实不带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情绪。情绪和理性是不矛盾的。有情绪同样可以理性分析,而没有情绪同样可能非理性分析。 有情绪的理性是伪理性,还不如有理性的情绪来得更理性,更真实。 -------------------------------------------- 中国人麻木得连愤怒都没有了,反而认为麻木是理性,何其怪哉? 不要责怪人家不冷静。那只不过是针没扎在你心尖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最柔软的一块地方,你的不见得就比人家的更合理。(声援王鸿飞骂娘) 当你为人家的愤怒而感到滑稽时,人家同样也会为你的愤怒感到滑稽。 不要随便说人家冲动,除非你真能在别人砍断你手时哼都不哼一声。 如果你不能在别人愤怒时感同身受,那么当你愤怒时就肯定会孤独一支。 我不会在别人愤怒时要他冷静,那样只会让他认为你不理解他,甚至让他更愤怒。我只会告诉他,是的,这件事太糟糕了,换了我会更加暴跳如雷。 用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心态审视别人的痛苦,你真以为你是上帝?劝慰别人的最好方式不是像家长一样告诉他应该怎么着怎么着,首先和他共鸣,共情! 不少人习惯先发现别人的不妥和缺陷,然后横加指责。其实人在任何时候首先需要的都是鼓励和相互扶持。如果你真要扔给人家一块砖头,我建议你还是先给一颗糖好些。 -------------------------------------------- 我总认为科学家应该是一个国家里最本真、最远离名利的成年人。当一个国家的科学界竟然和政界一样的黑暗时,我不知道凭什么要我相信这个国家的希望会在少数几个精英手里? 科学家不是不可以获得名利,但是科学家最好是通过他的学识和贡献获得名利,而不是通过名利获得学识和贡献;更不应该把学识当成获得名利的跳板。 不少中国的科学家错误认为,他能把科学做好,也能把管理做好。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参杂着政治的管理。更多的时候,管理不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天赋。回归学术本身吧,你们大都不是做管理的料。 我们要把优秀人才和大师级的人物分开。吸引优秀人才靠的是待遇和条件,这是合理的。如果一个优秀人才比较在意待遇的话,我可以肯定他还不是大师。 优秀人才也好,大师也好,都不能救中国学术界。如果能的话,起码需要一万个大师。 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如此热衷讨论、阅读关于诺贝尔奖的话题,关注学术本身吧。难道,一年关注一次诺贝尔奖还不够么?而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难道学术不应该是天天、时刻都关注的么?我宁愿看一篇科普文章甚至娱乐文章,也不愿意在诺贝尔这屁事上花半点脑子。功夫做到了,自然就拿到了。我们拿不到原因非常简单:我们在学术本身花的功夫太少太少了。 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要把博客搞成名利场。要么你用严肃、学术的心态去写博读博,要么你用娱乐的心态去写博读博,把博客搞成官场,太不智了,那样你真的会一无所获。 人皆可以为恶,独我不可以为恶。人为恶获暴利且逃过惩罚,那且由得他;若因他人为恶不罪而为恶,不但同样是恶,还是更恶,是恶上加恶,因为还要加上盲从之恶,更要加上不坚定之恶。 科学家不应该过分抱怨体制和环境。环境的恶化每个人都有责任。当你抱怨环境的时候,你的着眼点已经不在学术上了。 个人智慧只会在哲学和科学领域高于群体智慧,在管理和解决具体问题领域,个人智慧始终比不上群体智慧。中国人太迷信个人智慧了。一个领导,国家的也好,企业的也好,做科学的也好,如果没有一个下属比他更聪明,就不能算是一个好领导。 -------------------------------------------- 高手从来只和自己比。要战胜别人,先战胜自己。我不会整天盯着别人有了什么称号,拿到什么经费,发了多少文章,我只会问自己,我的领域的问题想明白了么? 如果你没有学会思考,做再多实验发再多论文都是垃圾。 只有在阴暗里生活的人,看到的才会都是阴暗。生活在阳光里的人,偶尔看到阴暗也当它只是树荫。 那些习惯于把人家的行为扣上大帽子的人,那些习惯用阴暗心理揣度别人的人,你们生活在哪里? -------------------------------------------- 我们总认为解决问题很困难,其实解决问题本身都是很容易的事情。真正难解决的,是人的固执、偏见和狭隘。 大多数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大多数人甚至连戒的念头都没有动过。真正影响你戒烟的,不是戒烟的难度,而是你是不是真的想戒烟?当你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戒烟的重要性时,你总有借口打破你给自己制订的任何严密的戒烟计划。 改变观念要比建立一个好制度更重要。当观念还不具备时,任何制度都会被阳奉阴违,直至被利用。 如果讨论制度本身有助于改变观念,甚好;如果讨论制度本身无助于改变观念,就不要多谈。 无论多好的制度,总会有漏洞;无论多好的制度,总会面临例外。人们面对制度漏洞的自我克制,是一个社会成熟的表现;人们面对制度例外的大度淡定,是一个社会宽容的表现。如果科学家都不能在制度漏洞面前自我克制,都不能在制度例外面前宽厚大度,整个社会一定幼稚得不能再幼稚。 所谓解放思想,说到底就是改变观念。 解放思想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不要被旧思想束缚,一层是让新思想进来。
个人分类: 哲思|4738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