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金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聚金陵
zhugwfrank 2012-2-20 15:43
聚金陵 答谢十五期代表南京偶聚 蜀山蜀中两梅峰, 龙年岁首聚金陵。 高铁送来梦中友, 九华依依访台城。 天目湖水呈佳肴, 孝陵神道话衷情。 科研路上常聚首, 备得美酒再开封。
1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考研基地
zhfwpp 2011-12-20 17:18
作者:陈育凡 毛蕾 来源:金陵晚报 发布时间:2011-12-20 9:12:09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熊丙奇:部分本二本三高校已沦为“考研基地” “学生一进校,基础课可以不学,专业课也可以不学,课外实践等统统都可以不要,只要一门心思攻考研。”12月18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出席在南理工举行的“第二届创新中国论坛”。 在谈到“大学文化创新的困惑与出路”时指出,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教育俨然成了高中的翻版——专门应试,部分本二本三高校已经沦为了“考研基地”。 大一刚进校就开始准备考研 “一年级,就开考研启动大会;二年级,动员考研大会;三年级,考研动员大会;最后还有一个考研表彰大会。”熊丙奇用一句形象的描述,介绍由于就业困难,部分本二本三高校的学生一进大学,就被学校告知,考研是唯一出路。当然,学校对他们的考研是相当支持:不仅为准备考研的学生开设单独的教室,还配备了英语、政治方面的老师,专门辅导他们。 对于考研学生的本科教程,学校在很多方面都“网开一面”。考试能打高分的绝不会打低分,能不上的课老师也绝不会点名。就连需要自己动手的毕业设计,老师也是把思路、数据、范本都给了他们,学生照抄一遍就行。 熊丙奇介绍,不少高校因为不管其他功课,只是专门应试研究生的考生太多,而被称为“考研基地”。 “应试教育”入侵高校 不好好打基础学专业知识、不好好参加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单靠背书、做题就能考上研究生?在熊丙奇看来,目前研究生考试制度的设计确实拦不住“应试大军”。 熊丙奇介绍,考研主要拼的就是初试时的英语和政治。尽管现在考研也要看复试成绩,但是复试在考研总分中所占比例只有30%左右,而且很多复试还是考试。如果在初试成绩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总分就一定不会低。 “但问题是,只会背书、做题的学生绝对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熊丙奇说。 “基地”学生不受欢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教授曾经遇到过两位学生,初试成绩都非常高,但是其中一位把飞机的机翼叫“翅膀”,另一位把直升机说成“直升飞机”。“连最基本的专业术语都没掌握。”他说,有的工科学生大学4年连实验室都没进过,研究生期间连个最基本的实验都做不起来。“导师手上的科研项目他们根本没办法参与。”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一位博士生导师也招到过一名初试、复试成绩都很高的学生,但是这个学生带起来非常困难。对理科生来说,最基本的是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这个学生连最基本的推理能力也不具备。 “某些省份的某些高校,因为不管其他功课,只是专门应试研究生的考生太多,而被称为‘考研专业户’,不少名牌大学的教授都把这些学校的学生列入了‘黑名单’。碰上这些学校的考生就会格外‘警惕’。”这位博导说。 “985、211高校的学生还可以扛着学校的牌子找工作,还可以利用保研(一般985、211高校的学生每年有超过30%的保研名额),普通本二、本三高校的学生只能考研。”熊丙奇认为,高校只有打破“千校一面”的现状,才能保证其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出真正有个性的学生。“考研基地”这样的怪胎也才能消失。 教授正沦为“学术民工” “部分高校沦为考研基地和目前研究生考试制度的设计有关,但其根源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没个性。”熊丙奇说,从985到211,到普通本科,再到高职高专,中国的高校全都把科研的数量而非质量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不管是讲师还是教授,全部变成了“学术民工”,工夫全都用在了怎么写论文,怎么拿项目上。 熊丙奇说,目前国内的大学里,教授的薪酬制度为“基本工资再加津贴”。在教授的收入中,津贴占有相当的比重。大多数高校现在对教授实行考核制度,为教授一年里完成的工作量设定指标,一旦教授没能达标,他的津贴就会被扣除。“在此制度的胁迫下,教授们哪还有心思安心做学问呢?”对此,熊丙奇认为源头在于高校正在把工作的重点从“教学”转向“科研”。“但这类‘科研’仅是盲目追求数量,并不讲究质量,成为高校牟利的工具。”熊丙奇认为,在学术功利化、学术泡沫化的环境下,很难有货真价实的创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寒冬孤寂冰雪凉
热度 3 冯用军 2011-12-15 22:21
冬雷乍响英伦冷, 小雪纷飞西湖寒。 金陵久别杨柳疏, 郎骑竹马君未来。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534 次阅读|3 个评论
“银幕就是讲台”——民国时期金陵大学孙明经先生
热度 1 caoxiaojing 2011-10-3 12:23
“银幕就是讲台”(民国时期金陵大学孙明经先生) —— 中国高校影音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文尾还附有12余张相关图片,敬请阅读,谢谢!) 2011年适逢孙明经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于金秋9月召开了 2011 年年会暨“孙明经电影教育”学术研讨会 ,这可以看作是对孙明经先生及其同仁们美好的缅怀与纪念! 孙明经 ( 1911-1992 ),江苏南京出生,在其父母孙熹圣、隋心慈 的影响下,立志投身电影教育事业。 1927 年考入金陵大学学习,由 校长陈裕光 亲自为其针对以后即将从事的“电影教育”事业设计了 长达七年的本科教育课程 ,他先后主修了化工、物理、电机、国文、神学、戏剧、音乐等多门课程, 1934 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于理学院。 1934 年理学院创立“教育电影部”,孙即担任院长魏学仁的电影拍摄及电影教育助手,成绩斐然。先后协助院长拍摄、独自拍摄了百余部,翻译外国电影 66 部,其中孙明经独立编摄完成的 50 余部 。 在长期实践锻炼的基础上, 1936 年孙被任命为“教育电影部”专职负责人。 1936 、 1937 年是孙明经领导下的金陵大学“影音部”的“黄金发展期”,他们既对本院系、本校学生讲映自己拍摄的 “教育电影” (不同于商业娱乐电影,主要以创作播映我们现在称之为 “科教片”和“纪录片”为主的“电影教育”运动 , 积极履行以电影为媒介对学生及大众进行文化科学教育的传播宗旨 ),同时也对社会摄制、流通、公映影片以及培养影音教育人才。据统计, 该阶段全国流通的教育电影半数以上均为该部提供 ,其中自拍 80 余部,非常优秀的,如: 1936 《陶瓷》、《烟台花边》、《景德镇制陶》、《灯泡制造》、《电灯与气灯》、《日蚀食》、《健身运动》、《防毒》, 1937 《防空》, 1938 《自贡井盐》等。其中由院长魏学仁和孙明经等一同拍摄的 《农人之春》,曾获 1935 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农村国际电影比赛会三等奖,是我国第一部获国际电影比赛奖项的电影及科教片 ; 1936 年 院长拍摄的 《日食》 使用的是 1935 年刚刚发明的彩色柯达胶片, 是全中国第一部彩色科教片,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记录日食的彩色影片 。 1938 年以后,金陵大学被迫内迁入川,影音部先后在重庆、成都等地,继续其影音教育事业与电影创作实践,以孙明经为代表的影音教育前辈们,愈是艰难困苦,愈为电影事业、电教事业及抗战宣传事业殚心竭虑。 1936 年、 1943 年,在孙明经领导下,“教育电影部”与当时教育部社教司、西康省、国家资源委员会等分别合作,孙带领同事、学生曾不远万里远赴西康地区及华东、西南部分省份将民国不同区域的民情及现代工业发展情况摄制成 “国情电影”,为现代中国的起步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 ,其中优秀的,如: 1936-1943 《西康》 (该主题影片由 8 部影片组成,包括《西康一瞥》《雅安边茶》《川康道上》《省会康定》《金矿铁矿》《草原风光》《康人生活》《喇嘛生活》,是目前 关于藏区的最早的影像纪录 )、《连云海港》、《中兴煤矿》、《故都北平》、《万里长城》, 1943 《防空电厂》、《长寿水力发电》、《机械制造》、《电话制造》、《铜锌铝》、《拉铜线》、《电机制造》等。 1940-1941 年孙明经接受美国洛氏基金资助赴美国影片中心社和明尼苏达州大学视觉教育中心及其他电影机构考察电影及电影教育事业,并加入了美国电影工程师协会。 1942 年回国时,孙明经为金大购买了 1 吨重的设备和器材历经辗转运回成都,并带回了大量影音方面的前沿资料。回归后,孙明经正式担任金大教育电影部(后改名为影音部)主任、电化教育专修科主任,全面负责金大电影及电影教育工作;同年, 应专业发展之需要,率领同仁 创办专业杂志《电影与播音》,成为目前所发现的当时全国由大学主办的唯一的学术性电影及电影教育综合性期刊, 在全国相关行业颇具影响力,对外国人了解中国影音教育及影音事业也颇具影响力,美国国会图书馆曾派费正清博士亲赴金大购买该杂志数套收藏。 抗战结束后,孙明经及其同仁积极筹划金大高等影音教育的拓展与深化,但因时局关系长远计划暂时搁浅。 1946 年, 年仅 35 岁的孙明经因其影音事业方面的卓越业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任为大众传媒组中国委员 。 1947 年,孙明经拍摄了《民主前锋》,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有声纪录片 ,影片记录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等抗战期间在成都华西坝与华西大学一起联合办学及抗战胜利后重返家园的艰难历程。 1948 年,孙拍摄了他最后一部电影——彩色无声片《南京》。 1949 年 4 月,南京解放。 1952 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孙明经带领金大影音部电影师生及设备北上,与其他相关兄弟院校一起、并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创立于 1950 年的北京表演艺术研究所( 1951 年改称中央电影学校、 1953 年改称北京电影学校, 1956 年被国务院批准改制升格为北京电影学院),创立了摄影专业,为电影学院的摄影教学教育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的反右斗争中,孙明经被错划为右派,直至 1979 年被平反,时年他年近七旬,教过了他电影教育生涯中的最后一届毕业生——“第五代”。 1992 年孙明经因病逝世。 相对于现今愈来愈高科技化、多元化、影视合流化、普及化的中国科教电影及纪录片事业来说,当年中国非商业电影、尤其是金大理学院以孙先生为执行领导的影音部的教育电影事业发展仍然是令人感佩的,它 “创造了中国 20 世纪 30 、 40 年代电影发展历史中非剧情电影发展的一个高峰” 。 当时的国家,战火纷飞、一穷二白,前途未卜,我们可以看到以金大校长陈裕光等诸多高校师生们为代表的 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对于“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热切愿望,他们虽然学科背景各不相同,但其拳拳报国之心、对电影新媒介的崇尚接纳及积极利用其以寄托普及教育、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的现代科学务实观念却是不约而同的 。他们以真挚的爱国情怀、职业的敏锐远见 将电影这一新兴大众媒介与民众教育、国家建设、民族文化传播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为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起步,拉开了最初的影像序幕、留下了最珍贵的影像记录、文字记录与理性思考。 孙明经先生在家庭及诸位师长的熏陶与精心栽培下,终于成长为这个 现代知识分子团体中第一个年轻的真正的专职电影高等教育知识分子,这是孙先生个人的成长机遇和幸运,也更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性必然选择。 1936 年,孙明经专职负责教育电影部以来,他一直率领本部师生勤勉努力,将电影教育、电影救国的理念及思想贯彻始终、身体力行,为后辈从业者做出了极好的表率。 研读资料、回顾往昔,今人后辈不该更与时俱进、全力推进电影与教育的融合及创新!以孙明经先生为代表的先辈们提出的“ 电影的教育化及教育的电影化 ”的教育梦想与前景,在当下这个影像时代已然成为现实,并不断地在向前发展与超越,让我们共同努力和期待我国的电影事业及电影教育事业新的繁荣与跨越,并期待它们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及其广远传播做出更大更好的贡献! 孙明经先生语录: 电影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媒介,是教育和建设的利器,是促进和平的桥梁,是促进世界大同的媒介。……它可以直接记录形象、动作和声音,彩色电影还可以直接记录彩色,立体电影还可以记录立体的感觉。因为它能够记录的范围如此广博而且直接,所以它最便于记载事实、传递思想、发挥情绪。 电影可以独立于学校工作,银幕就是讲台。 相关图片转载:(均来自网上,图片说明文字为笔者所加) 1、孙明经的父母 2、幼年的孙明经与父亲 3、工作中的孙明经 4、志同道合的夫妇:孙明经与吕锦瑷 5、孙明经夫妇及同仁与学生们 6、当时在大学操场播放“教育电影”传播知识文化的盛况 7、老年的孙明经夫妇 8、孙先生的儿子孙建三编著的有关父亲电影事业的著作 9、孙先生的女儿孙建秋编著的关于父亲电影事业的著作 10、孙先生拍摄的自贡盐工工作状态 1938 11、孙先生赴西康考查拍摄,右为孙先生 1939 12、孙先生创办的第一份中国高校影音专业杂志《电影与播音》,黑白封皮版、彩色封皮版 孙熹圣、隋心慈皆为美国人狄考文夫妇主持的山东登州文汇馆 1882 年开设的大学部的学生,是中国学生中较早一批受到西方影音教育熏陶与启蒙的大学生,孙熹圣率先在中国把“ film ”译成“电影 ” ,把“ photograph ”译成“摄影 ” , 1903 年孙前往金陵大学前身汇文书院短期任教,将电影教学带入课堂,成为该校“校园电影”的最早推动者和参与者之一。 张同道:真实的风景 【 M 】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8 : 275 孙建三: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项的电影《农人之春》 【 J 】电影艺术, 2004 ( 2 ): 98 同 2 , 277 页 同 2 : 288 页
个人分类: 影史、影视杂谈|8678 次阅读|2 个评论
红楼元味沁金陵----写给2010南京读书节
黄安年 2011-7-10 09:31
红楼元味沁金陵----写给2010南京读书节
红楼元味沁金陵 ---- 写给 2010 南京读书节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7 月 10 日发布 ( 按 : 这里受权发布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吕启祥研究员的文章 , 载北京曹雪芹学会主编的《曹雪芹研究》 2011 年第一辑第 156-160 页,该期为创刊号,照片9张翻拍自该刊。 ) *********************** 南京读书节首选《红楼梦》 , 理所当然。 《红楼梦》中有“沁芳”一词 , 为宝玉所题。 “沁”的含义,既是渗入 , 也是透出。 本乎此,这个题目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南京即金陵古都的读者当善于品鉴原汁原味的《红楼梦》,浸润其中 ; 二是金陵元素已渗入《红楼》,南京的读者最易感受并应寻绎作家怎样将其文学化。 先说第一层意思。 更为简明的说法是“还《红楼梦》以本来面目”。话一点不新鲜 , 远在二十八年之前德高望重的匡亚明老先生早已提出 , 这正是他在 1982 年 4 月江苏省红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的题目。匡老当时是南京大学校长,后又任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小组组长。他在会上以此为题语重心长地告诫,研究《红楼梦》不要离题太远,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贴标签,对作家不要拔高或降低 , 要恰如其分。总之要还《红楼梦》以本来面目。 将近三十年过去了 , 新的读者一代又一代地成长起来,当今的文化生态、红学现状又如何呢?进步诚然巨大 , 然而问题更多、更纷繁复杂了。不仅匡老所说的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当年匡老说研究文章多到犹如“倾盆大雨”,如今简直是洪水泛滥 , 令读者大有滔滔红海、何处是岸之叹。而且奇谈怪论,眩人耳目 , 各家解说,莫衷一是 , 让人无所适从,难以辨识。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 有必要旧话重提。 这里,不想谈那些揭秘、猜谜、索隐、还原之类,尽管火爆,但读者已不陌生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想说的是即便在认真诚心地分析人物情节、探讨思想艺术的论著中 , 甚至在教科书或导读中 , 也存在着误读和误导 , 不能真正客观地平实地来对待这部二百年多年前的作品。许多流行的习以为常的说法 , 并不符合人物的本来面目和作家的本意。 就以大家最熟悉的贾宝玉而论 , 肯定、赞扬他的读者和评家往往会说他具有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 , 把书中有关他的言论和行动直接给以提升和定性 ; 不喜欢他的读者又常常责怪他是个窝囊废,金钏受辱他一溜烟跑了 , 司棋晴雯被逐不能挺身相救,缺少担当,等等。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不带成见地面对小说中贾宝玉这个人物时 , 就会觉得这实在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不容易准确地分析和认识的人物。脂评那一连串十一个“说不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 …… )就表述了一种把握不定、捉摸不透的新奇感和这一人物今古未见的独特性。小说中贾宝玉的许多“名言”,诸如女儿是水作的骨肉、但求化灰化烟无形无迹、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等等。这些话常常是任情恣性、随兴而发、凭着自己的直觉和情感说话 , 带着孩子气,并非一个成年人深思熟虑经过理性思考的结论。我们大可不必拔高这些“ 名言”,值得欣赏的正是他的这种“不成熟”、不入世、不崇尚实用所带来的超越态度和人文情怀。也就是说,贾宝玉的可贵之处在于身处豪贵之家污浊之世却保有一颗纯洁的心、善良的心。他厌恶仕途经济为官作宰,从不关心现实功利,元春晋封的泼天喜事他视有若无只牵挂病危的秦钟,凤姐生日阖家奉承他并不在意一早私祭屈死的金钏。对于宝黛之恋,人们常习惯用“志同道合”来评论 , 其实这并不很恰当,多少有些现代化。固然宝黛之情是超越前代、其内涵是远为丰富和高尚的,但他们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志”或“道”,并无明确的为之奋斗的理想和必须依循的大道。“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执着 , 却是朦胧的;“你死了 , 我作和尚”,虽坚定却是无奈的。尽管如此 , 他们固守自我心灵的纯净和相互感情的纯洁,不受任何干扰,不掺任何杂质,不附带任何外在的条件。这就足够动人心魄、传之永久了。贾宝玉顽石一般不可移易的秉性和林黛玉高洁自尊守心如玉的气质,不仅在那个时代的难能可贵,在任何时代也不会减损其价值。对于真、善、美的守护和向往,正是文学经典得以穿越时空的内在品格,正因此,经典能被激活 , 照亮当下。 就说贾宝玉,我们喜欢这个人物,总不能说因为他有钱又有闲,因为他周遭美女环绕 , 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味叛逆或先知先觉。欣赏这样的人物(并非英雄人物)并不容易,是需要有一点精神 , 有一点超越意识的。 再来看一看那些通常被否定和厌恶的人物,其本来面目更易被误读,以至模糊不清或扭曲走样。仅以王夫人为例 , 加给她常见的评语是愚蠢、固执、虚伪、虐杀丫环的凶手之类。平心而论,王夫人作为母亲的形象出现在《红楼梦》中 , 作家着力之点是她对于儿子的私爱。母子之爱本为人的天性,当其自然流露无关利害时温和关切不失为慈母。然而当此种私爱(保全宝玉也就是保全自身)膨胀,失去理智,偏执顽固之时,就会为维护爱子的前途 ( 当然是按她的设计 ) ,扫清障碍 , 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他人安危。王夫人的撵金钏、逐晴雯等就是在此种心态驱使下做出来的。金钏之死,祸起宝玉,金钏本人言行未必无可挑剔;但这个丫环的自尊是王夫人无法理解的 , 因之她的投井也是王夫人始料不及的。事后落泪追悔并非虚伪;良心受到谴责是自食其果 , 王夫人负有不可推诿的道德和事理的罪责,但并非蓄意杀人的凶手。宝玉对母亲也并无怨恨(即便对父亲下狠手责打 , 也并无腹诽怨恨,恐怕不能用宝玉“斗争性不强”来解释)。总之,一切都要置于那个时代和历史环境中做具体的分析 , 返人物事件以本来面目。要之,以今人之是非好恶贴个标签易,以了解之同情作实事求是的分析难。 可以说 , 过去时代对于《红楼梦》的偏见的最大根源莫过于封建道学家的准则和新式阶级论的标签。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新索隐造成的迷雾。这一切都障碍着人们客观地、不带偏见地去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尽管新时期以来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反拨和匡正 , 然而积习已深 , 往往到了习焉不察的地步,都需要每一个读者谨记“还红楼梦以本来面目”这一金玉良言。 再说第二层意思。 南京读者阅读《红楼梦》自有其优势和特点。这里是作家的第二故乡,在作品里 , 秦淮旧梦、江南甄府的影子无处不在 , 举凡地点、书名、景物、风习、饮馔、衣着等等都能唤起一种深沉的记忆 , 对南京的读者都有一种亲切感。这方面,南京的专家研究有素,成果丰硕。这里只想强调一点 , 即我们不仅应当继续深入细致地开掘这方面的资源 , 而且应当着重看取作家怎样将这些素材转化为小说的机体,即如何文学化。 去年( 2009 ),笔者应命写过一篇《江宁云锦映红楼 ---- 漫说作为文学元素的红楼服饰》的文章,作过这方面的尝试。云锦是南京的骄傲,也是织造世家进上的精品。特殊的家世背景和成长环境,形成了作家独特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结构 , 甚至渗入了潜意识之中,呈现于作品既丰富又深邃。具体而言,云锦及丝织品作为贵重面料闪现在各色人物的衣饰陈设中;抽象而言,又是一种符号和象征 , 承载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内涵。小说不仅写了生活之锦,更出现了梦中之锦,足见它是物质也是文化。当我们细心搜求体察相关描写时 , 不能不惊叹作家天衣无缝的艺术转化。 在这里,想借此机会对该文作一点补充。 其一,关于“雀金裘”的生活依据。笔者在文中曾举清人叶梦珠、王士桢的相关记载说明当年有类此以孔雀毛和各种鸟毛织成的丝缎自海外入贡。其实 , 这样贵重的织品更可能是由传教士带入的。近读红学前辈端木蕻良的《红泥煮雪录》(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年版)其中 , “雀金裘与澳门”一篇述及,据《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第 209 页)记 1583 年 1 月 6 日 ( 万历十年十二月十三日 ) 肇庆府广东总督陈瑞“以二位司铎远道来临,觉得是中国的最大荣幸,并且因为他们有求必应,又求他们差人从澳门给送十件最美丽的羽翎来 , 以为送入北京作礼品。”又据康熙三十一年六月十四日上谕:“差董殿邦、李煦同安多住澳。” 安多是比国教士。清代来中国的传教士,多有取道澳门者,澳门曾被皇帝划为传教士可以长期居住的地方。李煦到过澳门,雀金呢一类羽毛织品很可能得自传教士或自行购买得来,中介很可能是澳门的传教士。我们知道曹李两家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红楼梦》中通过王熙凤之口提及祖上专管各国进贡洋船货物,书中多次出现钟表、药品、衣料等舶来品 , 正是曹李两家全盛时不难得到希罕贵重之“洋货”的艺术写照。“雀金裘”自然是一件“最美丽”的羽毛织品,小说以浓笔重墨给予了“特写”,它对深化人物关系、凸显人物性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这件服饰的文学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崭新的完好的雀金裘固然令人惊艳,而被烧破的、经晴雯织补的雀金裘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这是生活所赐,更是作家的文学天才所致。 其二 , 关于潇湘馆窗纱引发的讲究。笔者在上举文章中曾以香菱换裙情节中宝玉关于丝绸落色的内行之见 , 翻检曹家档案中因织物落色赔偿罚俸的记载,见出织造之家的蛛丝马迹流于笔端。实际上,小说中有更为精彩的关乎织物成色质量的艺术描写,曹家档案中有遥相对应的十分沉痛的历史记载。笔者竟然疏漏了 , 被蔡先生的《新评》点醒 , 在此补说一二。 小说第四十回 , 贾母领着刘姥姥和一干人来到潇湘馆,因见窗上的纱旧了,命换 , 凤姐忙道库房里还有好些匹各种花样的“银红蝉翼纱”、“颜色又鲜,纱又轻软,我竟没有见过”。贾母笑她不识货,还来说嘴,“这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正经名字叫作“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 : 一样雨过天晴 , 一样秋香色 , 一样松绿的 , 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 , 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 , 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霞影纱’。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从贾母的这一席话中 , 读者也同风姐等晚辈一起 , 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值得注意的是 , 如此靓丽高雅、软厚轻密的“软烟罗”已经所存无己、风光不再了 , 今日即便是“上用内造”,也比不上此刻凤姐身上所穿的了 , 质量每况愈下。翻检《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雍正四年三月初十日有内务府议处各地织造所进绸缎轻薄的题本,略谓“由江宁所织之上用缎二十八匹 , 官缎三十匹 , 皆甚粗糙轻薄,而比早先织进者已大为不如。” 织造官员 “ 理应将上用绸缎,依照旧式,敬谨将丝制熟,织成极细厚重之缎,始可谓克尽厥职。今竟改变旧式,并不详查,掺用生丝,将绸缎织得粗糙而轻薄,似无其物者,深为未合。 …… 依律将郎中孙文成、员外郎曹頫 …… 各罚俸一年 ” 。同年十一月并有各处织造送来赔偿绸缎的奏摺。此时离曹頫革职抄家的雍正五年底已经很近了。 贾母之所以说得出这样一番话,说得如此当行本色,如数家珍,而且饱含抚今追昔的意味,没有生活的底蕴是无从想象的。难得的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小说情节 , 竟是如此自然流畅、了无痕迹,它十分准确地刻划了贾母的形象 , 恰到好处地融入了生活的场景,透露出由盛而衰的趋向。试问艺术作品的情节和细节,能蕴含如许生活容量和历史信息 , 岂是庸手所能达到的 ! 仅此一斑 , 就让人惊叹不已。南京 ( 江宁 ) 的基因如何织入了《红楼梦》小说的机体,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 ( 写于 2010 年 12 月初 ) 附记 : 近日读到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一篇轶文《逛厂甸》,原载 1948 年 3 月 22 日天津《民国日报·文艺》第 119 期,占了几乎大半个版面,该文在 2011 年 4 月 6 日的《中华读书报》第 5 版上全文刊登,并附有书影。藉此 , 今天的读者得以重返历史的现场 , 其中许多段落令人心惊、震撼 ; 熟悉《红楼梦》的人 , 还会马上联想到织造曹家。 厂甸是农历新年北京琉璃厂一带的文化集市,沈文记叙从“五四”前后到四十年代这里的沧桑变化 , 涉及字画、古玩、器物、服饰种种 , 这里仅迻录有关织物服饰器物的两段,当会引起《红楼梦》爱好者的格外关注。 若到前外或东西四牌楼挂货铺及天桥旧货棚观光,则这个二百年名城大都另外一种储蓄及毁坏,将更加惊人。有关旧朝代服制器用 , 刺绣 …… 工艺品 , 都如垃圾堆,随意处理。彩色鲜明花样文巧材质讲究的库缎,湖绸以及绫锦罗纱,千百匹堆积席上 , 五色缤纷,无人过问。(直到民国二十五六年,在东华门挂货铺中 , 乾隆宫纱就还只到二三元一匹 , 大家买来作窗纱用。)各挂货铺的重器物,价值之贱,门类之丰富 , 糟蹋之多 , 就更不用提了。 …… 然而更大更重要的毁坏处分 , 还是故宫开放后那一阵 , 由于典守主持人之无知而自私 , 在一种极糊涂草率情形中 , 毁坏了不知多少有关历史文化工艺品 ! …… 举例言 , 一海龙袍子或貂皮大套 , 当时作价不过二三百元 , 普通乾隆锦缎仅一元一尺。且照当时规矩 , 院中办事人作价后 , 还得先由院长选购 , 次由院中高级职员选购 , 次由低级职员 , 方轮到外人。所以东西越讲究难得作价也越贱 , 处分之滑稽、荒唐,真到不像是真有其事。后来虽因某某事,进而为某要人弹劾戳穿成为故宫盗宝案,然主事者在通缉令下以前,连亲戚带眷一跑,还是一切无事。这种大毁坏别的不提,即以明清四百年,几几乎代表五个世纪带花着色丝织物数千件,作价一元八毛计尺出售给人作旗袍椅垫,得来的钱却为的是发职员薪水,这些典守人对中国艺术作的孽,算来就有多大 ! 这样的贱卖、糟蹋、毁弃、偷盗怎不令人触目惊心!宫廷里上用内造精工制作的珍品宝物竟然弃若敞屣归入私囊。试想当年作为内务府织造世家为供奉皇室锦缎袍服、进贡各式珍稀古玩,竭尽忠诚,倾尽家财;当然更有无数为之付出心血智慧辛苦劳作的工匠艺人、平民百姓。出身于织造世家的曹雪芹若泉下有知,宁不痛心疾首。 时至今日,往昔物质的丰瞻繁华已一去不复返、不可复现了 , 不幸之中的幸事是有天才作家曹雪芹在他的作品里为我们艺术地保留和再现了那个时代的记忆 , 包括那些精美绝伦的色彩丰富材质讲究花样文巧的服饰器用锦缎纱罗,一切是如此鲜活生动。即此而言,我们在痛惜中华文物流失毁坏的同时 , 更应倍加珍爱《红楼梦》这样中华独有、举世无匹的精神财富。 2011 . 4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3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唐诗英译闹出的笑话
热度 2 antq 2011-4-18 23:42
偶然看到一些英译的唐人绝句,感觉有不少笑话。举个例子,韦庄的“金陵图”中有一句“依旧烟笼 十里堤”,“十里”被译为“three miles ”。显 然,译者算了一下,10里就是5公里,近似于3英里,所以就有了上述翻译。可以断定,这个译者显然不懂诗词。 附:韦庄原诗及英译(请见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509640/ )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 十里 堤。 A NANJING LANDSCAPE by Wei Zhuang Though a shower bends the river-grass,a bird is singing, While ghosts of the Six Dynasties pass like a dream A round the Forbidden City, under weeping willows Which loom still for three miles along the misty moat.
个人分类: 休闲|4548 次阅读|4 个评论
氢气对深低温停循环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热度 3 孙学军 2011-4-17 08:37
南京大学金陵医院心胸外科景华课题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胸外科)关于氢气对深低温体外循环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最近被 Neurochem Res 接受。 Hydrogen-Rich Saline is Cerebroprotective in a Rat Model of Deep Hypothermic Cir.pdf 自 1950 年以后深低温停循环就在临床上开始使用,主要用与复杂心脏结构异常、主动脉弓和脑血管瘤的手术。由于可以提供比较理想的手术区域,该方法在临床上迅速被广泛采用。但长时间循环停止对神经系统可造成严重损伤,根据报道大约 25% 患者有一过性神经功能异常,有 55% 患者手术 12 周仍存在一定的神经精神异常。如果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是深低温停循环十分关注的问题。导致神经功能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系统炎症和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些因素可以造成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例如缺氧、炎症反应和自由基导致的氧化损伤等。理论上推测,抗氧化和抗炎症对深低温停循环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最近 Ohsawa 等发现氢气可以通过选择性抗氧化治疗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随后大量研究发现氢气对各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具有理想的治疗作用,并发现氢气具有理想的抗炎症损伤的作用。但到目前,国际上尚未见关于氢气对深低温停循环后神经损伤的报道。本研究针试图探讨氢气对这一疾病的治疗作用。本研究采用四动脉结扎脑损伤结合低温处理,制备深低温停循环后神经损伤动物模型,采用炎症、氧化损伤、细胞凋亡、信号分子检测等技术,发现对氧化损伤、炎症和细胞凋亡等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氢气生理盐水注射对深低温停循环后神经损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该研究对拓展氢气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意义,将来应尝试开展氢气对临床该类疾病的探索性治疗。 Hydrogen-Rich Saline is Cerebroprotective in a Rat Model of 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 Neurochem Res DOI 10.1007/s11064-011-0476-4 Abstract 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 (DHCA)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operations involving the aortic arch and brain aneurysm since 1950s; but prolonged DHCA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neurological deficit which remains a major cause of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and14 mortality.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hydrogen exerts a ther- apeutic antioxidant activity by selectively reducing hydroxyl radical. In this study, DHCA treated rats developed a significant oxidative stress, inflammatory reaction and apoptosis. The administration of HRS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brain injury, together with lower production of IL-1b, TNF-a, 8-OHdG and MDA as well as decreased activity of NOS while increased activity of SOD. The apoptotic index as well as the expressions of caspase-3 in brain tissu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 HRS administration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the severity of DHCA induced brain injury by mechanisms involving amelior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down-regulat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reduction of apoptosis.
个人分类: 氢气生理盐水|4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人生(111)--金陵梅雪
热度 13 Ising 2011-2-14 18:48
物理人生(111)--金陵梅雪
物理人生 (111)— 金陵梅雪 20110214 金陵人喜爱梅花,以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为傲。每年开春时节,很多人以一游梅花山为必践之行,为一年的光景而励志、鼓劲。 好多年前,市政建设者在北京西路人行道两旁栽种了两排梅花树,自鼓楼延续到草场门,延绵数里。这些梅树矮小而枝疏,形态萎缩而躯干匍匐,并不引人注目。一年之中大多数时候这些梅树被高大的樟树、杏树、梧桐和桦树所遮盖,甚至见不到多少阳光。她们花开时短,青绿季节着叶茂盛的时间也不多,不过平常尔尔。每年寒冬未至,北京西路上所有的树木都凋谢而尽,除了那长青的樟树。 我喜欢樟树,因为她们干净整洁、外形优雅,树下似乎并无深秋里哗哗下来的枯叶。因为长青,所以树根与周围的沃土患难与共,不让乱草滋生于周围,也不去抢夺大地的很多营养。不同的是,一年四季,樟树无花色吐鲜、芬芳夺目之时。这对我等入世凡俗之人,未必没有些缺憾。 倒是这些矮小的梅树很不同。虽然寒冷也让她们枝头枯涩、根裂节干,但冬季的苍天如果施舍少许和颜悦色都会使她们不甘萧瑟,径直要争红斗艳。每年新春过后,只要有那么一两天风和日丽,只要有那么两三天春天的气色萦绕金陵城,您就会在某一天早晨下意思地将全身畏缩在衣服里面、只将眼睛露在外面时,就有清香婉婉而来、款款兮兮。当您得瑟着寄步在北京西路上,突然就望见了两排低矮的红色、粉色、黄色的五瓣色彩、千姿百态,在萧瑟的晦涩中一泻而远去! (右图来自网络) 那就是天地最早的梅花,就在我孤独行走的身边,在我不能自抑时正静静地往我身后离去。 我们知道,这岁末春初乍暖还寒的阳光不会长久。过几天,果然是寒潮汹涌,从北方绕过泰山直下江南,首先就将金陵的暖色拍到地下和屋里。梅花们不懂这一点,只知道趁着时光初升而恣意开放。待到这几天飞雪临空、寒意绕膝之时,她们才知道开放得太早了。您驻足于枝旁,看到点点梅影在渐渐卷曲而驱风寒,就有油然而生的不忍与怜惜。 这些并不漂亮美丽的点点们也知道尽可能花开在那些茁壮而居于低处的树枝上,且尽量挤在一起相互取暖御寒。只有极少数独占纤细枝头而款款摇曳者。我感怀于这些摇曳者的勇敢与孤独,每次来回均驻足而观,却看到她们不过数日就根断花谢。那些挤在一起的花瓣们却尚能支撑到今天,让飞雪下的人们得以继续瞻仰而自勉、养目以自期。 所以,我们明白,即便是傲雪寒梅,也还是要在冰冻天地有那些热的涨落与光的会心之后才能吐蕊而出。没有大地的这种激励,她们也还是得雌伏于土壤、偏安于根基。在大地用短暂的温情与湿润激励之后,那些引来长久瞩目与赞美者,都是攀枝于茁壮处、聚集于低许位。寄于高处而摇曳者,似乎与大地相隔犹远立足不实、似乎因独自与风霜斗志而忍受凛冽,更因遥驻高处、曲高和寡,也让匆匆而过的众里难以凭临驻足而必须仰首高企。 须知,凡俗之人是不大愿意仰首的、那些智者贤士大多数更是以仰首是瞻为耻了,除非是那千年梅影、欧阳手植。 这是寒冷中的自习课。望窗外飞雪漫漫,雪花流线呈现缓缓下落而激越飞升。不远处的梅花怕是要再经历“香自苦寒来”的一夜了。 渔家傲 · 梅雪 应是皑白明月处,天涯相对翩翩舞。 飞絮低吟飞上户。高高住,问君春暖花开乎? 枯萎枝头谁人慕,一夜涌动柔情露。 众里低眉萧瑟路。痴心著,晨曦一目寒香赋。
个人分类: 絮语|7615 次阅读|20 个评论
红楼元味沁金陵----写给2010南京读书节
黄安年 2010-12-21 07:45
红楼元味沁金陵 ---- 写给 2010 南京读书节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21 日发布 (按: 2010 年 12 月 16 日, 首届南图阅读节开幕式暨《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现在受权发布中国艺术研究院 吕启祥研究员在该研讨会上发言的文字稿。) ********************** 《红楼梦》中有沁芳一词 , 为宝玉所题。 沁的含义,既是渗入 , 也是透出。 本乎此,这个题目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南京即金陵古都的读者当善于品鉴原汁原味的《红楼梦》,浸润其中 ; 二是金陵元素已渗入《红楼》,南京的读者最易感受并应寻绎作家怎样将其文学化。 先说第一层意思。 更为简明的说法是还《红楼梦》以本来面目。话一点不新鲜 , 远在二十八年之前德高望重的匡亚明老先生早已提出 , 这正是他在 1982 年 4 月江苏省红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的题目。匡老当时是南京大学校长,后又任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小组组长。他在会上以此为题语重心长地告诫,研究《红楼梦》不要离题太远,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贴标签,对作家不要拔高或降低 , 要恰如其分。总之要还《红楼梦》以本来面目。 将近三十年过去了 , 新的读者一代又一代地成长起来,当今的文化生态、红学现状又如何呢?进步诚然巨大 , 然而问题更多、更纷繁复杂了。不仅匡老所说的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当年匡老说研究文章多到犹如倾盆大雨,如今简直是洪水泛滥 , 令读者大有滔滔红海、何处是岸之叹。而且奇谈怪论,眩人耳目 , 各家解说,莫衷一是 , 让人无所适从,难以辨识。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 有必要旧话重提。 这里,不想谈那些揭秘、猜谜、索隐、还原之类,尽管火爆,但读者已不陌生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想说的是即便在认真诚心地分析人物情节、探讨思想艺术的论著中 , 甚至在教科书或导读中 , 也存在着误读和误导 , 不能真正客观地平实地来对待这部二百年多年前的作品。许多流行的习以为常的说法 , 并不符合人物的本来面目和作家的本意。 就以大家最熟悉的贾宝玉而论 , 肯定、赞扬他的读者和评家往往会说他具有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 , 把书中有关他的言论和行动直接给以提升和定性 ; 不喜欢他的读者又常常责怪他是个窝囊废,金钏受辱他一溜烟跑了 , 司棋晴雯被逐不能挺身相救,缺少担当,等等。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不带成见地面对小说中贾宝玉这个人物时 , 就会觉得这实在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不容易准确地分析和认识的人物。脂评那一连串十一个说不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 )就表述了一种把握不定、捉摸不透的新奇感和这一人物今古未见的独特性。小说中贾宝玉的许多名言,诸如女儿是水作的骨肉、但求化灰化烟无形无迹、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等等。这些话常常是任情恣性、随兴而发、凭着自己的直觉和情感说话 , 带着孩子气,并非一个成年人深思熟虑经过理性思考的结论。我们大可不必拔高这些 名言,值得欣赏的正是他的这种不成熟、不入世、不崇尚实用所带来的超越态度和人文情怀。也就是说,贾宝玉的可贵之处在于身处豪贵之家污浊之世却保有一颗纯洁的心、善良的心。他厌恶仕途经济为官作宰,从不关心现实功利,元春晋封的泼天喜事他视有若无只牵挂病危的秦钟,凤姐生日阖家奉承他并不在意一早私祭屈死的金钏。对于宝黛之恋,人们常习惯用志同道合来评论 , 其实这并不很恰当,多少有些现代化。固然宝黛之情是超越前代、其内涵是远为丰富和高尚的,但他们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志或道,并无明确的为之奋斗的理想和必须依循的大道。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执着 , 却是朦胧的;你死了 , 我作和尚,虽坚定却是无奈的。尽管如此 , 他们固守自我心灵的纯净和相互感情的纯洁,不受任何干扰,不掺任何杂质,不附带任何外在的条件。这就足够动人心魄、传之永久了。贾宝玉顽石一般不可移易的秉性和林黛玉高洁自尊守心如玉的气质,不仅在那个时代的难能可贵,在任何时代也不会减损其价值。对于真、善、美的守护和向往,正是文学经典得以穿越时空的内在品格,正因此,经典能被激活 , 照亮当下。 就说贾宝玉,我们喜欢这个人物,总不能说因为他有钱又有闲,因为他周遭美女环绕 , 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味叛逆或先知先觉。欣赏这样的人物(并非英雄人物)并不容易,是需要有一点精神 , 有一点超越意识的。 再来看一看那些通常被否定和厌恶的人物,其本来面目更易被误读,以至模糊不清或扭曲走样。仅以王夫人为例 , 加给她常见的评语是愚蠢、固执、虚伪、虐杀丫环的凶手之类。平心而论,王夫人作为母亲的形象出现在《红楼梦》中 , 作家着力之点是她对于儿子的私爱。母子之爱本为人的天性,当其自然流露无关利害时温和关切不失为慈母。然而当此种私爱(保全宝玉也就是保全自身)膨胀,失去理智,偏执顽固之时,就会为维护爱子的前途 ( 当然是按她的设计 ) ,扫清障碍 , 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他人安危。王夫人的撵金钏、逐晴雯等就是在此种心态驱使下做出来的。金钏之死,祸起宝玉,金钏本人言行未必无可挑剔;但这个丫环的自尊是王夫人无法理解的 , 因之她的投井也是王夫人始料不及的。事后落泪追悔并非虚伪;良心受到谴责是自食其果 , 王夫人负有不可推诿的道德和事理的罪责,但并非蓄意杀人的凶手。宝玉对母亲也并无怨恨(即便对父亲下狠手责打 , 也并无腹诽怨恨,恐怕不能用宝玉斗争性不强来解释)。总之,一切都要置于那个时代和历史环境中做具体的分析 , 返人物事件以本来面目。要之,以今人之是非好恶贴个标签易,以了解之同情作实事求是的分析难。 可以说 , 过去时代对于《红楼梦》的偏见的最大根源莫过于封建道学家的准则和新式阶级论的标签。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新索隐造成的迷雾。这一切都障碍着人们客观地、不带偏见地去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尽管新时期以来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反拨和匡正 , 然而积习已深 , 往往到了习焉不察的地步,都需要每一个读者谨记还红楼梦以本来面目这一金玉良言。 再说第二层意思。 南京读者阅读《红楼梦》自有其优势和特点。这里是作家的第二故乡,在作品里 , 秦淮旧梦、江南甄府的影子无处不在 , 举凡地点、书名、景物、风习、饮馔、衣着等等都能唤起一种深沉的记忆 , 对南京的读者都有一种亲切感。这方面,南京的专家研究有素,成果丰硕。这里只想强调一点 , 即我们不仅应当继续深入细致地开掘这方面的资源 , 而且应当着重看取作家怎样将这些素材转化为小说的机体,即如何文学化。 去年( 2009 ),笔者应命写过一篇《江宁云锦映红楼 ---- 漫说作为文学元素的红楼服饰》的文章,作过这方面的尝试。云锦是南京的骄傲,也是织造世家进上的精品。特殊的家世背景和成长环境,形成了作家独特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结构 , 甚至渗入了潜意识之中,呈现于作品既丰富又深邃。具体而言,云锦及丝织品作为贵重面料闪现在各色人物的衣饰陈设中;抽象而言,又是一种符号和象征 , 承载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内涵。小说不仅写了生活之锦,更出现了梦中之锦,足见它是物质也是文化。当我们细心搜求体察相关描写时 , 不能不惊叹作家天衣无缝的艺术转化。 在这里,想借此机会对该文作一点补充。 其一,关于雀金裘的生活依据。笔者在文中曾举清人叶梦珠、王士桢的相关记载说明当年有类此以孔雀毛和各种鸟毛织成的丝缎自海外入贡。其实 , 这样贵重的织品更可能是由传教士带入的。近读红学前辈端木蕻良的《红泥煮雪录》(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年版)其中 , 雀金裘与澳门一篇述及,据《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第 209 页)记 1583 年 1 月 6 日 ( 万历十年十二月十三日 ) 肇庆府广东总督陈瑞以二位司铎远道来临,觉得是中国的最大荣幸,并且因为他们有求必应,又求他们差人从澳门给送十件最美丽的羽翎来 , 以为送入北京作礼品。又据康熙三十一年六月十四日上谕:差董殿邦、李煦同安多住澳。 安多是比国教士。清代来中国的传教士,多有取道澳门者,澳门曾被皇帝划为传教士可以长期居住的地方。李煦到过澳门,雀金呢一类羽毛织品很可能得自传教士或自行购买得来,中介很可能是澳门的传教士。我们知道曹李两家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红楼梦》中通过王熙凤之口提及祖上专管各国进贡洋船货物,书中多次出现钟表、药品、衣料等舶来品 , 正是曹李两家全盛时不难得到希罕贵重之洋货的艺术写照。雀金裘自然是一件最美丽的羽毛织品,小说以浓笔重墨给予了特写,它对深化人物关系、凸显人物性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这件服饰的文学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崭新的完好的雀金裘固然令人惊艳,而被烧破的、经晴雯织补的雀金裘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这是生活所赐,更是作家的文学天才所致。 其二 , 关于潇湘馆窗纱引发的讲究。笔者在上举文章中曾以香菱换裙情节中宝玉关于丝绸落色的内行之见 , 翻检曹家档案中因织物落色赔偿罚俸的记载,见出织造之家的蛛丝马迹流于笔端。实际上,小说中有更为精彩的关乎织物成色质量的艺术描写,曹家档案中有遥相对应的十分沉痛的历史记载。笔者竟然疏漏了 , 被蔡先生的《新评》点醒 , 在此补说一二。 小说第四十回 , 贾母领着刘姥姥和一干人来到潇湘馆,因见窗上的纱旧了,命换 , 凤姐忙道库房里还有好些匹各种花样的银红蝉翼纱、颜色又鲜,纱又轻软,我竟没有见过。贾母笑她不识货,还来说嘴,这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正经名字叫作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 : 一样雨过天晴 , 一样秋香色 , 一样松绿的 , 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 , 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 , 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霞影纱。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从贾母的这一席话中 , 读者也同风姐等晚辈一起 , 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值得注意的是 , 如此靓丽高雅、软厚轻密的软烟罗已经所存无己、风光不再了 , 今日即便是上用内造,也比不上此刻凤姐身上所穿的了 , 质量每况愈下。翻检《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雍正四年三月初十日有内务府议处各地织造所进绸缎轻薄的题本,略谓由江宁所织之上用缎二十八匹 , 官缎三十匹 , 皆甚粗糙轻薄,而比早先织进者已大为不如。 织造官员 理应将上用绸缎,依照旧式,敬谨将丝制熟,织成极细厚重之缎,始可谓克尽厥职。今竟改变旧式,并不详查,掺用生丝,将绸缎织得粗糙而轻薄,似无其物者,深为未合。 依律将郎中孙文成、员外郎曹頫 各罚俸一年 。同年十一月并有各处织造送来赔偿绸缎的奏摺。此时离曹頫革职抄家的雍正五年底已经很近了。 贾母之所以说得出这样一番话,说得如此当行本色,如数家珍,而且饱含抚今追昔的意味,没有生活的底蕴是无从想象的。难得的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小说情节 , 竟是如此自然流畅、了无痕迹,它十分准确地刻划了贾母的形象 , 恰到好处地融入了生活的场景,透露出由盛而衰的趋向。试问艺术作品的情节和细节,能蕴含如许生活容量和历史信息 , 岂是庸手所能达到的 ! 仅此一斑 , 就让人惊叹不已。南京 ( 江宁 ) 的基因如何织入了《红楼梦》小说的机体,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 最后 , 祝愿南图首届阅读节圆满成功! 2010 年 12 月 16 日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2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秦淮遗恨
hxdai2008 2010-12-18 16:26
蛩吟声切,秋暮残月,早来初寒。 无绪秦淮桃渡,更那堪、片帆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奈何肠寸断。 此番别、水路迢迢,天涯是处笼烟波。 重临故地待何年?此因念、离恨上心头。 今夕孤影残照,空对樽、还梦醉里。 前事仿佛,灯火朦胧笙歌正酣。 怨啼雁、惊梦难续,心事说与谁?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69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画楼怨
hxdai2008 2010-11-23 09:53
十里桃叶渡, 残寒 还滞小楼。 画屏是处春烂漫,花红荷柳碧。 问花花不语,询莺莺不复,怎奈堪、伊人何处觅? 凭阑凝伫久,思绪纵行天涯。 念昔日别语,此去秋山无重数。 待到鸿雁携音书,旧阁重逢时。 今丹青尘封,蛛网粘万卷。 推云窗、不见信使归。 把酒醉梦里,且断愁思千缕。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671 次阅读|1 个评论
枫桥情怀
hxdai2008 2010-11-3 15:39
金陵秋暮,江岸芳草凄,蛩吟雁啼。 秦淮残月,画阁寂寥,笙歌凝香散尽。 七朝往事如烟逝,怎奈何、旧愁萦怀。 枫桥边、犹记别恨,泪暗拭又偷滴。 寻遍海角天涯,不与离人遇,忧缠倦客。 重临故地,物是人非,桥上孤鸿声切。 叹江水无语东流,惟倚云、寄送红笺。 伫危阑、极目天际,盼片云携音来。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词一首:金陵情怀
hxdai2008 2010-11-1 08:09
钟山枕流无休,旧水知何处? 前朝夜,灯火阑珊,是处沉香笙歌。 到而今、繁华散尽,黯江水东流无语。 念羁情,驰隙流年,几度沧桑。 长记寒窗,绿染梧叶,香浸书院,烟雨霭金陵。 步曲径、共看蜂蝶,芳心不眠侵晓。 怎奈向、春宽梦窄,别时泪、还滞幽素。 几多年,孤鸿音断,惟思不止。 星霜迭替,潮起潮落,游子天涯宿。 访故地、小径狼籍,落红无地,蜂去蝶隐,暮秋凄切。 残阳似血,重霜沁心,一片萧瑟佳丽地,犹记得、廊桥仲月夜。 盟语镂石,素娥银光清照,经岁风雨惨淡痕。 危阑久伫,远水断云,不见离人返。 廊桥约、旧意何改?直教人忧。 前香犹在,鸾镜影消。 点检案头,红笺几重,怨云尽雁过无托。 赖流水、试重寻信音。 自怜两鬓银霜,新愁旧恨,谁解连环?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737 次阅读|2 个评论
游金陵感怀
hxdai2008 2010-11-1 08:01
江水连天际,群帆缀银河。 草色熏两岸,燕声响碧天。 古墙绕石城,后湖揽万秀。 长虹跨天堑,南北变通途。 秦淮起笙歌,古庙现繁华。 钟山披彩裳,灵谷闻鼓鸣。 翠松伴吴主,明皇歇孝陵。 中山立高台,随者陪身旁。 古刹落栖霞,红叶染山野。 水磨出彩石,英烈化雨花。 莫愁盼郎归,日夜泣无声。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685 次阅读|5 个评论
金陵十月桂花香
njzhaoxm 2010-10-9 09:31
南京每年都要举办桂花节,10月7号下午,抓着假期的尾巴,匆匆赶到灵谷寺享受桂花那天芬仙馥的幽香。 《鹧鸪天》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个人分类: 摄影集锦|7481 次阅读|14 个评论
浪淘沙
hxdai2008 2010-10-5 18:07
金陵秦淮在,繁华逝远。 沧桑饱浸古墙残,七朝沉浮人面换,钟山依旧。 独伫后湖畔,思绪难抑。 光阴洒万山千水,重访当年寒窗地,知与谁诉?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57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七律 感怀
xinmayouyou 2010-8-28 17:13
七律 感怀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金陵山河形胜,自古帝王之州。自公元 229 年孙权称帝到公元 557 年南陈立国,金陵已是六朝之都,期间只三百余年耳。故感时伤怀 / 追古抚今之金陵怀古诗(词)作甚多,信有真情实感。后历南唐 / 大明 / 太平天国及中华民国,南京今称十朝都会。然历时短暂,后之金陵怀古,多沿袭前人,仍以秦淮奢华 / 六代兴替为材。近见今人《金陵怀古》,仍秦淮旧事,未涉日寇之大屠杀,竟有江边恸哭之说,令我有怪异之感。实则金陵只缩影耳,长安 / 洛阳及燕京故事,何尝不如此?看今日华夏,元黎生态,真欲一哭。 茫茫万里好山河,千古兴亡故事多。 颓壁残垣遗老恨,桑田草野牧童歌。 病由依旧能知否?人性如斯不奈何。 若使笼中关夏帝,应无希孟唱山坡。 附 张养浩(希孟)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马致远 : 想秦宮漢闕,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麼漁樵沒話說。縱荒墳横斷碑,不辨龍蛇。
个人分类: 诗词|5183 次阅读|3 个评论
金陵书生歌(兼生日小感)
geobob 2010-4-16 16:24
草木枯荣,流年逝兮; 披发执剑,华都一梦。 梦沉书远,江南忆兮; 泛舟一叶,有客无眠。 心泊秦淮,明月皎兮; 千江有水,沉浮古今。 高卧紫金,白云戏兮; 登临怀远,故人几何。 烟笼仙林,佳人思兮; 云中锦书,难托惆怅。 秋高对饮,胡燕归兮; 携友二三,醉斥梧桐。 夜凉如水,银蝉振兮; 抚琴一曲,其瑟何处? 雷电如是,幡旗动兮; 栖霞钟声,是空是色? 梅谷不言,清风徐兮; 花香满城,亦色亦空。 沽酒金陵,魛鱼肥兮; 且歌且酒,种桑种梓。 烛映寒窗,斗星明兮; 玄武青石,谁之大笔? 画蛇添足: 秦淮:秦淮河,如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紫金:紫金山,名字很有道家之风。 银蝉:古人认为蝉饮露水为生,为高洁的象征,常用来比喻君子。 栖霞:栖霞寺,佛教名寺,南京香火最为旺盛的寺院,日军大屠杀时期曾解救了不少老百姓。 梅谷:梅花谷,南京有梅花山与梅花谷,梅花为南京市花,每年有梅花节,孙权墓即在此谷之中。 仙林:南京地名,大学城也。仙林二字更有女子意象,故用此也。 幡旗:慧能著名的论断,幡动?心动?风动? 梧桐:南京以民国所栽种梧桐而闻名。此处指喝酒大醉状,辛弃疾词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魛 鱼:产于长江的一种鱼。 桑梓:古人用来指故乡,此处第二故乡。 玄武:南京意象,地质有玄武岩。此处暗指茫茫历史和茫茫世间,灯下览史,青史上几行名姓都是谁写的呢? 后记: 母亲告诉今天是我生日。在乡间,更重要的是阴历或者农历,因此从小习惯了阴历生日,而之后外出读书自然都是阳历,因此我几乎都会忘记生日,早些天有朋友们祝我生日快乐,大概是不知我是以阴历为准。 一个地方,在你离去和未到之时,总是更美好些。因此俺趁着还没去,这种情怀还没被油盐米醋惊扰之前,我先写下这种心情,正好算是写给自己的生日歌了。 嘻嘻,俺是随便写写,不讲究任何规矩法理,但我心而已,因此起名为《 金陵书生歌 》。大意等同于《我和南京》,歌中涉及多是南京景致,诸如秦淮栖霞仙林紫金梧桐梅花谷等,当然略有轻重地表露了点儒、道、释混合复杂的四不像情怀,穿插几个隐喻典故等,并通过书生我的感受和神游来抒发和效颦。比如简单的末尾四句,是不是似曾相识于仰望星空呢,偏偏他人仰望得,我为何仰望不得呢?再比如种桑种梓暗指第二故乡我将根植于此的意思。嘻嘻,如此如此。不胜简陋愚顽,见笑见笑。 要知道,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在痛苦诸多的今天,人都是要学会自娱自乐的,没错,你也是,你的调节方式呢?于我而言,这种涂鸦便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平衡方式。 最后黑面书生祝福自己:生日快乐!
个人分类: 沽酒金陵--种桑种梓|5244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