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2006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Sept. 2006
黄安年 2019-3-31 09:16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Sept. 2006 【 Edward T. Linenthal 主编《美国历史杂志, 2006 年 9 月版》, Vol. 93 No.2 】 【黄安年个人藏书书目(美国问题英文部分编号532】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9 年 3 月 31 日 发布(第 21329 号) 自2019年起,笔者将通过博客陆续发布个人收藏的全部图书书目,目前先发布美国问题英文书目,已经超过531单独编号,。 这里发布的是 Edward T. Linenthal 主编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Sept. 2006( 《美国历史杂志》, 2006 年 9 月版》 ) , Vol. 93 No.2 , 2006 年 9 月版,第 323-633 页 , 另加数十页广告。 本期杂志在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s( 国际特邀编辑栏目 ) 中,列入中国特邀编辑: Huang Annia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Liu Xuyi, Wuhan University , Yang Sheng-mao Nankai University 。 照片17张拍自该书 1 , 2 , 3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14 15 , 16 , 17.
个人分类: 个人藏书书目|1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院2006年高等代数
mazhaohai 2013-4-18 10:07
来自博士家园。 中国科学院2006年高等代数.pdf
个人分类: 考研试题|2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创摄影作品精选第八辑(2006 法国)
热度 4 mazheng 2011-5-3 19:05
原创摄影作品精选第八辑(2006 法国)
博主按:马峥拥有下列摄影作品完全的版权、著作权、署名权和使用权,并 拒绝 任何组织和个人 出于一切 商业目的和非商业目的 ,对全部作品、部分作品或作品局部的 下载、复制、转载、出版、展示 以及其他未尽述方式的使用。望各位朋友理解和自律。
个人分类: 原创摄影作品精选|3363 次阅读|8 个评论
2006年科技传播研究综述
savior15 2010-4-16 22:32
2006 年科技传播研究综述 以对《中国期刊网》 2006 年有关文献的内容分析为依据 李璐洁 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研究所 摘要: 2006 年,在国内几次大的相关学术研讨会的影响下,科技传播研究在我国的征程,逐渐步入进入高速轨道。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成为关乎国家科学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命题。本文拟对 2006 年发表在中国期刊网上,有关科技传播的论文进行分析与总结,从科技出版、农业科技传播、科学精神与公民科学素质、科技新闻报道、宏观科技传播与理论研究、微观科技传播与实证研究等 7 个方面进行归纳,从中了解 2006 年科技传播研究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科技传播;科学传播;科技新闻;科学新闻; 从 1985 年科技传播成为独立科学起至今,有关科技传播的论文数量逐年加速递增,所涉研究领域,研究规模稳步扩大,为科技传播学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但是,相对于传播学,科技传播尚属于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从定义到理论架构再到研究模式仍待明确。所以从借鉴、分析总结、预测走势的角度对过去的研究论文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将有利于科技传播研究的发展。 本文选取《中国期刊网》 2006 年刊发的 206 篇有关科技传播,和可纳入科技传播研究范围的论文(关键词限定为科技传播、科学传播、科技新闻、科学新闻)为样本。结合样本类型与学界对科技传播的界定,将论文分为 7 类: 科技出版、农业科技传播、科学精神与国民科学素质、科技新闻报道、宏观科技传播与理论研究、微观科技传播与实证研究以及其他。样本分布情况见下表。 一、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 科技传播学研究的领域甚广,多数学者认同其包括科技出版、科学普及、科技翻译、科技新闻、科技写作、科技元勘等。其他诸如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科学素养、科技教育、科技情报等亦可纳为科技传播的研究范围 1 。从本文选取的 206 的样本分布情况来看,以上诸多领域均有学者涉及,但个别方向论文相对较少,综合考虑后将之并入相关分析大类里。 1. 科技出版研究 近十年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各种科技期刊的创办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针对科技出版的研究在 06 年也占着重大的比重,总样本数 39 篇,种类丰富。涉及论文涵盖科技期刊特点、品牌意识、编辑素质、管理与经营、稿流等等。例如,宋雪飞和曲辰在《 社科学术期刊的功能与管理体制创新》里提出,目前学术期刊分级的行政化倾向,极大地妨碍了学术期刊的自由竞争和发展;以单位为中心的学术期刊垄断削弱了期刊的传播功能;学术期刊缺乏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和权威机构。 孙丽荣在《科技期刊经营模式也应创新》里,根据 90 年代中期至今,各入网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量普遍下降率达 30%-40% 的现状提出,科技期刊出版社部应尽快的发展自身的网络建设 , 实行自办网络出版和数字期刊与传统纸质期刊相结合的策略 , 以突破目前经营困境。 针对目前科技期刊出现的问题和新趋势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对策。 总体来说这方面的研究对社会动向的反应敏锐,学者众多,既有理论探索也是实践总结,丰富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了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繁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专题里,学者多从传播者的角度考虑科技期刊的出版问题,从受众和市场角度考虑的论文相对稀缺,反映出目前科技出版的现状,重传播过程、手段,但尚不担心受众的认知和更高要求。 2. 农业科技传播研究 自 1998 年以来,农业科技传播研究逐渐兴起,并持续走热。 2006 年里,有关农业科技传播的研究的样本共 33 篇,以探讨建立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体系为主,涉及农业信息化、农业科技电视节目创作、农村科技传播的法律保障等。这类文章从分析农村特殊的地理、经济和人口条件出发,探讨运用切合实际的传播手段提高科技武装农民的水平。例如,王子齐等的《农业科技传播新体系及其主要模式研究》 ,以及 赵惠燕等的《 探索农村参与式科技传播之新路》 ,分别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手段,为科技传播体系的建立提供思考路径和翔实可考的数字资料。 农业科技传播的研究的特点是 1. 地域性强,多数论文均以某地方的个案进行分析,介绍传播推广的手段,分享成果; 2. 实用性强。论文提出的农民为中心、利益共同体、项目带动等传播模式对其他农业地区的科技传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 缺乏理论指导。研究趋向于技术传播的尝试和经验总结,缺乏研究深度和普遍性,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应用。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水平低的燃眉之急,注重实效。但是,这样的研究初衷同样推动了整个科技传播的发展,使科技传播的其他分支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3. 科学精神与公民科学素质研究 此专题中一共有样本 15 篇,其中学者们更注重科学精神的传播。 04 年起十大科技骗局的评选让读者学会对媒体的报道持审慎的怀疑态度,也让传媒人明白了以科学精神传播和传播科学精神之重要。沈英甲的《重在传播科学精神》中提出,科学精神是科技新闻的内在 本能 , 这种介入使得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得以通过新闻报道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过程中得到传播 。续蕾的《科技工作者的信息道德》提出,科技的发展都是在追求真理求真 ; 道德的进步就是要规范人类行为求善。当科技工作者坚持真理、按科学态度办事 , 形成高尚的学术品格和信息道德 , 在科技活动实践中从根本上将真、善、美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 科学技术进步发展才能真正维护人类尊严 , 尊重人的权利 , 造福全人类 。 科学精神与公民科学素质的研究也是时代催生的产物,是对前一代研究者过于注重技术、注重效果的一个补充。须知,传播虚假或者错误的科技信息,比不传播信息的危害更大。研究者们从社会学的角度解析科技传播与人类文明进程、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把科学传播的责任、科技传播者的价值取向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科技传播学中某些的功利主义取向进行了深刻反思。可惜的是,关于公民科学素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除刘华杰《公民科学素养测试及其困难》 进行了些许概念和方法的论述外,再无深入,有待将来的研究者继续开发。 4. 科技新闻报道研究 2006 年有关科技新闻报道研究的样本共 28 篇。这类研究属于科学与新闻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关注新闻报道的特殊科学属性,以真实性、科学性、三贴近等原则探讨科技新闻报道的手段和策略。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发展成型的动力除了上面提到的科技骗局之外,还有备受关注的突发公共事件。 2003 年的非典,给传媒上了一堂有关流言与信息公开关系的课。在之后发生科技、卫生、环境事件的时候,如何正确地传播科学知识,引导舆论被提上日程。科技新闻报道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并开始成为主导趋势。如陶贤都的《论科技新闻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功能》 和尹韵公的《对非典 时期新闻传播的科学反思 SARS 肆虐三周年祭》 等。 这一专题以定性研究为主,业务探讨为主。因为新闻报道的形式原因,多数研究为被动的,回顾式的总结而非前瞻性的报道创新,以至于研究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缺乏新鲜的角度和新鲜的推论。在未来,新闻业务的更新速度更快,社会环境更为复杂,竞争状况更为激烈,仅仅依靠对过去经验的总结,而不对未来变化做出预测和应对,将很难使业务有真正的突破和提升。 5. 宏观科技传播与理论研究 本文将非上述四类的、探讨国家 ( 社会 ) 科技传播体系、科技传播事业、科技传播相关制度与政策和科学普及等问题研究共归纳入宏观科技传播与理论研究专题,共有样本数 37 个。 其中,科技传播理论研究共有样本 7 个,占总数的 3.4% 。代表的陶贤都、李浩鸣的有《中国科技新闻史研究体系的构建》 ,对 中国科技新闻史的研究概况、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分别进行了论述。 张 晶、尹兆鹏的 《 科学传播理论的历史考察:将传播 理念引入科学的历程》 指出,将传播理念引入科学 的历程就是从 PS 到 PUS 到 SC 。即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的科学再到科学传播。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历史发展序列,又是一个空间发展过程,科学普及从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过程变成了公众与科学家之间平等的双向互动过程;政府和传媒的介入,使得科学传播的运作方式发生变化,由少数个人的事业变成了一项社会立体工程。这些研究体系上的梳理和学术概念上的辨析,为科技传播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但是多年来,理论研究一直落后实务的研究,也是目前科技传播研究的现状之一。 科普研究共有样本数 15 个,占总样本数的 7% 。有关科普的研究虽然时间很长,但领域比较狭窄,研究多数处于初级阶段,为经验性、回顾性、比较性的总结。有代表性的是江晓原的《论科普概念之拓展》 ,他针对目前国内的科普状况 , 提出 : 传统的科普概念继续沿用于今日 , 已经很不适应。应该与时俱进 , 拓展科普概念 , 代之以科学文化传播。文中也讨论了科学面对伪科学时的竞争策略,大力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 , 使科学传播能够更好地造福社会。 国家科技传播体系、政策等宏观研究样本共有 17 个。占总样本数的 8.25% 。论文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国科技传播体系缺陷、国家科学思想库建设、影响国家科学传播的因素、科技传播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进行论述。对完善我国科技传播体系、健全法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到来,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有关科技传播的宏观研究也将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6. 微观科技传播与实证研究 与宏观和理论研究相对,不属于前 4 类的,探讨科技传播策略与机制,或对个别科技传播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文,本文均归入微观科技传播与实证研究专题。该专题共有样本数 20 个,占总样本数的 10% 。论文研究范围宽广,尚未形成系统,内容涉及某报刊的科学话语传播、科技传播的流程分析、某街区科技传播分析、民族地区科技传播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此类科技传播个案及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的分散的、尝试性的研究,为微观领域科技传播技术的创新和范围的拓展、数据的积累奠定了基础,也为建立微观科技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提供借鉴。 7. 其他 有关国外科学传播的研究、科技翻译、高校科技教育、科技传播专业建设等内容的样本共有 30 个。其中科学教育的研究共有样本 15 个,占总样本数的 8% 。凸显了科技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规划对科学教育得影响。同时高校科技新闻专业的逐渐壮大,也促进了相关教育研究的激增。总的来说,此类文章虽少,但是选题角度较新,代表了未来科技传播可能发展的方向和领域。 二、研究结论和前景展望 通过对 2006 年科技传播研究论文的分析,现在结论总结如下: 1. 研究领域呈现非均衡态发展。论文集中于科技出版和科技新闻报道和农业科技传播领域,而同样重要的科普、公民科学素养、宏观科技政策等则问津者少。这样的研究结构呈现出鲜明的技术学方向,体现出追求短期传播效果而忽略整个社会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培养的倾向,将来或会出现研究后劲不足,领域越走越窄的情况。 2. 经验性、回顾性的研究居多,前瞻性、创新性的研究太少,某些领域甚至没有。当今世界,科技传播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创新的速度和广度,传播新知与开拓崭新的科技传播方法和领域同样重要。科技传播不能只停留在在以史为鉴的阶段,而应该全面深入的进入社会生活得方方面面,借鉴社会学、科学哲学、技术学等多门学科的成果,大胆创新和推论,提出新的概念和课题,丰富科技传播学研究的羽翼。 3. 科技传播研究的理论框架尚未明晰。关键概念的界定尚在讨论阶段,理论体系的建构也仍在设想。不同研究者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诞生了科技传播、科学传播、科技新闻传播等不同学术范畴。不利于科技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统一。同时实证研究集中于分散的个案研究,没有普遍性,不利于科技传播实践上升到理论水平,也造成目前理论的欠缺。 鉴于科技对于现代生活得深远影响,就像 P 耶雅德指出的那样,如果你今天不能以未来的方式生活,那么明天你将活在过去的生活方式中。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带来了一个科技传播的大舞台,但是面对不断幻化的科技传播环境、手段和对象,如果科技传播研究不能找准未来航向,同样承担不起传播科技文明的历史重任。 本人以为,综合上述分析论证,今后的科技传播研究应该首先应该对社会生活、国家政策的变化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关注新的传播现象和手段,如流媒体、短信、手机报、手机电视、播客等,迅速开辟专属科技传播的研究领地,将科技传播的触角伸到科技的最前沿。 其次,联合技术界、教育界、新闻界等多方力量,界定科技传播的研究概念、建立系统、翔实的理论体系。从宏观微观等领域,深化研究层次,从科技传播的传播模式、流程、机制、效果到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等环环相扣的理论框架。 再次,重视科技传播的对象,发展受众研究,改良传播的相对单向性。并再次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公民科学素质、公民科学普及等相关研究领域,营造良好科技文明环境,为科技传播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最后,全球化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并没有任何减弱的迹象。针对网络和其他信息渠道里外语资料多达 90% 的情况,科技翻译,以及国外科技传播的研究必须早已提上议程。 1. 宋雪飞 , 曲辰 . 社科学术期刊的功能与管理体制创新 . 《甘肃社会科学》 ,2006(4):249-255. 2. 孙丽荣 . 科技期刊经营模式也应创新 . 《新闻传播》 ,2006(2):67-68. 3. 王子齐 , 吴敬才 . 农业科技传播新体系及其主要模式研究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9(6):15-18. 4 . 赵惠燕 , 李东鸿 , 杨梅 等 . 探索农村参与式科技传播之新路淳化县孙家咀村村民变化案例分析 . 《贵州农业科学》 ,2006,(04):112-115. 5. 沈英甲 . 重在传播科学精神 . 《中国记者》 ,2006 ( 9 ) :41-42. 6. 续 蕾 . 科技工作者信息道德 . 《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 , 2006 ,( 5 ):234-236. 7. 刘华杰 . 公民科学素养测试及其困难 .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6(2):12-18. 8. 陶贤都 . 论科技新闻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功能 . 吉首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6(9):63-67. 9. 尹韵公 . 对 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科学反思 SARS 肆虐三周年祭 .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35 ): 49-54. 10. 陶贤都 , 李浩鸣 . 中国科技新闻史研究体系的构建 . 《科学新闻》 ( 学术专刊 ),7-9. 11. 张 晶 , 尹兆鹏 . 科学传播理论的历史考察:将传播 理念弓 I 入科学的历程 . 《自然辩证法研究》 , 2 0 0 6( 5):27-29. 12. 江晓原 . 论科普概念之拓展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4):3-10.
个人分类: 思悦|1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