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全国人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北京两会的天又蓝了?
wengjuyang 2015-3-9 21:47
喜闻 2015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本周二(3月3日)在北京召开,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本周四(3月5日也在北京召开。 中国日报报道了文章“空气污染成公众最关注两会话题”。 网上看到大陆网络上流传一份有关中共中宣部的电话通知记录,通知要求对网络舆论热点话题环保视频《穹顶之下》和该片作者,及与此有关或由此延伸“一律不再报道”。 光明网 2015年03月04日刊出了记者杨舒的文章《两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转好》。称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正研级高工薛建军在会上表示,“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因此也不会出现大范围、严重的雾霾天气。” 本人出于对两会与会人员负责的态度,到网上查了现在北京的空气( 2015年3月7日星期五清晨0:47分)。附上: AQI是空气质量指数。《百度百科》称:大于250是严重污染。以上的网站称:大于300属于危险级,“健康警告:每人会经历更严重的健康影响”。 北京环保中心空气质量报告:更新时间 :2015-03-0700:00。北京空气质量指数(AQI): 36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六条规定: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我们干得很累的、集立法执法行政三权于一身的最高主席,他的右手要保持从 2014年的7.47%下降到2015年的7%的GDP年增长率,他的左手要降低空气污染指数,根据我对大脑工作的原理的理解,任何再努力的最高主席的一脑也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本问题不在于他不努力,而在于他集立法执法行政三权于一身。 譬如,在中国可能有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第六十六条成功地告中央政府和北京政府吗?受人尊敬的最高主席不会允许。在美国,奥巴马不允许是根本没用的,他只有有限的行政权,没有“领导”立法权和执法权。任何人都可以为了空气污染的损害向美国政府提出诉讼。这是所有发达国家发达(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最根本的原因,而不是共产党好呢,民主党好呢,还是共和党好。 尊敬的中国的两会与会的领导人们,就只从这个空气污染指数看中国是不是应该像所有的发达国家那样,改革现有的中国宪法,使立法、执法、和行政三权分立?如果没有的话,你和你的子女哪天才可以放心呼吸空气? 中国网 2015年3月7日发表魏方超的文章,题为“大气污染治理成两会焦点:铁腕治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文章报道:全国两会刚开始的几天,北京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冷空气一过,从 6日开始,喜人的 “两会蓝”又回到灰蒙蒙的状态。环保部发布的消息显示,必要时将采取“减排限行措施”。 我在 2015年3月9日北京时间晚上8:56查了北京的空气指数:34 (优)。看以下截图。从实时纪录来看,北京的空气指数是从星期 日中午 12点开始变好的 。那时开始起风,然后气压逐渐上升。 看来,北京的风大概是对空气的转好是有利的。我的问题是,北京今天的风对空气的转好起了多大的作用?
1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抢盐
胡业生 2011-3-20 19:37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抢购食盐也有科学精神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3月19日针对前两天抢购食盐事件指出,这里面不光是科学知识问题,也有科学精神问题。 中国科协当天下午在北京启动“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韩启德致辞时作上述表示。他说,“科普的重要性可以讲很多,但是实际上,看看前些天大家抢购食盐的事件,我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那么多人买盐,盐怎么会有问题呢?即使盐有污染,大家知道,辐射是可以测试的,怎么会卖光呢?这里面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想科学知识的问题,不光是知识的问题,也有科学精神的问题”。 “所以,科普对我们国家,对中华民族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韩启德表示,搞好科普,是科学家责无旁贷的事情,也是其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一点我觉得还是很不理想的,我们还有很多科学家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完成科研任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直接作出贡献,往往在观念上对自己做好科普的责任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他认为,目前中国很多科学家参与科普还不够,还有待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努力。 科技工作者怎么样做科普?韩启德提出,学校的教学里要贯穿,也可以写科普作品,到科技馆、还可以直接进到社区等。他说,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这样一个现代社会里,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怎样让媒体更好更多地参与到科学普及工作中、参与到公民素质提高方面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1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7000余名中国公民联名上书要求停止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推广
热度 5 蒋高明 2011-3-18 22:04
本文出处: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6/201103/221790.html   3月3日下午,国史学会副秘书长苏铁山将一封47页纸的长信以挂号的方式寄到了北京西郊民巷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这封向“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和全球炎黄子孙”发出的呼吁书,要求立即停止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推广,停止转基因食品的进口和销售,对转基因技术进行国家安全调查。与这封10页纸的《关于转基因问题的呼吁书》一起寄出的还有一份“各地关注转基因问题的签名”。日前,苏铁山表示,他本人已经收到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回执信息。   春节前夕,由苏铁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顾问马宾、原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刘实、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教授顾秀林等人发起成立北京转基因问题关注团,并起草了这封《关于转基因问题的呼吁书》。   呼吁书在网上公布后,中国各地群众纷纷响应呼吁书的主张,并通过现场、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形式签名,截止3月2日,呼吁书共征集到群众签名17075人。 这封公开信还在海外引起反响,2月2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对此予以关注,报道称:公开信称中国已经被像孟山都这样的跨国农业综合企业剥削,要求撤销发给转基因稻米的安全证书。并征集一个要求废止转基因农作物的公开信的签名。 呼吁书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巨大危害   2009年,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颁布了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使得转基因问题在中国热闹空前。经过一年多的讨论,转基因争议已经越来越清晰。   呼吁书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尽管水稻和玉米这两种主粮的转基因商业化推广还未正式实施,但是,转基因作物违法种植及销售已在我国呈现泛滥之势,其违规出口引起多个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查扣与销毁,影响到我国对外关系和我国产品信誉与政府形象。”   呼吁书提到,全球大量揭露转基因危害动物与人类健康恶果研究报告公之于众,不胜枚举。如十年前,全球828位科学家(其中181位美国科学家,115位英国科学家)就曾致信世界各国政府,呼吁立即暂停向环境释放一切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目前已有越来越多国外转基因食物喂养动物试验,甚至人类志愿者的转基因食物试验结果披露出来。   呼吁书指出,美国农田的超级杂草和超级虫表明,转基因作物并非灵丹妙药。并引用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称16年的实践事实和统计数据明确说明,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会给农业经济带来无法纠正弥补的副作用。   呼吁书还提到,美国杜邦公司将转基因品种先玉335谎称为非转基因品种,在北方多省种植后出现动物异常反应,如老鼠绝迹,母流产死胎、狗腹胀水等病态。这种重大生态异常现象和实验室动物饲喂转基因食料的已知结果高度吻合。   呼吁书认为,转基因技术已被证实会严重损害人类健康安全及环境安全、而转基因非法种植及销售在我国已经严重泛滥。   呼吁书同时指出,转基因技术优势并不存在、加上我国目前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存在重大漏洞,而“发展转基因技术有隐秘的战略背景。 呼吁书提出四点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这封呼吁书向党中央、全国人大、各级政府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立即停止转基因的商业化推广。目前颁布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存在巨大争议,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甚至蓄意非法种植,对环境安全和民众健康已造成严重威胁,应立即撤销已发放的专家安全证书,叫停张启发等人的大田试验,制止和严惩蓄意非法种植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此前关于转基因安全问题的讨论在电视、报纸和门户网站上均遭到封杀,例如,山东电视台制作的转基因专题片——《餐桌上的世纪悬念》刚播出第一集便被叫停,转基因推广专家的声音却可以充斥电视和平面媒体,民众对转基因安全问题的知情权被剥夺。有关部门应当允许反对转基因商业化推广的声音在主流媒体上发出,让民众对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政府应当依法履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承诺,推广转基因必须保证民众充分知情并获得民众的许可。   第三,彻查转基因作物的非法种植和销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立即彻查种业市场非法流通转基因种子、食品市场非法销售转基因食品的行为,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依法惩处,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查处结果,接受民众监督。   第四,成立新的转基因安全监管部门。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只是农业部下属的部门,其合法性与现行的行政许可法和食品安全法存在严重抵触,应立即撤销现有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并停止其职能工作,并尽快成立新的更高级别的专业职能部门。对于部分地区出现的动物异常现象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为防止利益集团干扰调查结果,应由国家安全部门牵头进行全面和彻底的调查。   呼吁书最后呼吁全国同胞和海外侨胞抱着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积极认识并关注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广泛宣传转基因的科学知识;在转基因技术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况下,以实际行动坚决抵制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推广,拒绝购买、食用转基因食品;积极监督、举报非法流通转基因作物种子、销售转基因食品的违法行为。 转基因食品成现实担忧    尽管中国农业部多次表示,中国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但事实上,多年来转基因水稻种子从华中农业大学非法散布至华东华中各地,我国人民的主粮大米事实上已经被转基因严重污染;更严重的是,来自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借杂交品种之名在更大规模地扩散。   中国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转眼突然变成了现实的威胁,来自社会各界的签名的群众表示除了撤销转基因主粮的安全证书,还表示中国政府应该立即查处非法流能通的转基因粮食作物。   郓城县中医院医生王新彦留言说:“转基因食品已经秘密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担忧转这是由西方国家发起的一场针对中国的生物化学战争。   签名的群众很多来自高校教师,其中就有不少人学习生物专业,如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现为食品工程高级工程师的陈思华、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彦刈、北京比奥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李刚平,他们对均表示反对我国推广转基因主粮。   农民日报社的一名编辑留言说:“由于工作的原故,我曾对这方面问题即隐患及其不确定性,与相关专家进行过深入沟通,并就此也查询过国内外相关资料,深知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将给国人乃至人类以及生态系统都会带来不可逆的深重灾难。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大自然的生物链已向人类发出了警报!”   签名群众中,还有很多是一家三口,一些孩子的母亲表示为了孩子的健康也要反对转基因食品。太师一附小的教师张蕾说:“为了我们的孩子,坚决反对转基因食品、尤其是主粮转基因并商业化!” 签名者并非反对转基因技术    签名中群众不少是中共党员和预备党员,此外,还有一些海外华人也对此高度关注。剑桥大学经济学系在读博士刘凯留言说:“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应该非常谨慎。在对待转基因食品这一问题上,中国应该与发达国家接轨,欧洲、美国、日本技术比我们先进,但却比我们谨慎得多,我们不应该拿14亿中国人的生命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衍来冒这个风险。”   刘凯说自己并不是反对转基因技术,他对国家研究转基因技术予以支持,他说: “国家应该加大对转基因技术、尤其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以及生态风险等方面的研究。”   不少签名者对于国家发展转基因技术予以支持,原安徽省滁州市地震局震防科科长宋崇江说:“我支持国家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但反对在安全性还存在重大争议的时期推广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作物种植!”   呼吁书的发起人之一苏铁山在接受采访时也强调,这封呼吁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反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相反,他认为国家应将对转基因的研究列为国家重大战略进行重点研究,掌握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在商业运用上需要更加慎重对待。 附: 关于转基因问题的呼吁书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和全球炎黄子孙: 2009 年,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颁布了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尽管水稻和玉米这两种主粮的转基因商业化推广还未正式实施,但是,转基因作物的违法种植及销售已在我国呈现泛滥之势。其违规出口引起多个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查扣与销毁,影响到我国对外关系和我国产品信誉与政府形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我们怀着万分焦虑的心情,呼吁党中央、全国人大、各级政府下令立即停止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推广,停止转基因食品的进口和销售,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对转基因技术进行国家安全调查;同时呼吁全国同胞和海外侨胞,共同关注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推广这个关系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重大问题,用实际行动抵制存在巨大风险的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推广。 一、转基因技术已被证实会严重损害人类健康安全及环境安全 早在十年前,全球 828 位科学家(其中 181 位美国科学家, 115 位英国科学家)就曾致信世界各国政府,呼吁立即暂停向环境释放一切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目前已有越来越多国外转基因食物喂养动物试验,甚至人类志愿者的转基因食物试验结果披露出来。 2004 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 Newcastle University )完成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影响试验报告表明,转基因大豆中含有的整个被改造过的基因通过胃和小肠的过程中继续生存,而且,一部分从转基因食品“横向”迁移进入某些志愿者肠道细菌。 2005 年俄罗斯叶尔马科娃博士所做转基因大豆喂食怀孕母鼠实验证明,转基因食物严重摧残动物生殖能力。俄罗斯科学家又于 2010 年 4 月 16 日公布了新的独立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仓鼠食用转基因大豆三代就会绝种。 美国人杰弗里史密斯( Jeffrey M. Smith )在 2009 年 7 月的文章《医生警告避开转基因食品》中披露了大量转基因食物危害人畜的事实,比如“当雄性老鼠喂食转基因大豆后,其睾丸实际上改变了颜色:从粉红色的正常色转至深蓝色。老鼠喂食转基因大豆就已经改变了年轻的精子。甚至是用转基因食物喂养的母鼠体内的胚胎的基因( DNA )亦有重大的改变。” 在印度安得拉邦一个小村庄, 2008 年 1 月 3 日,水牛首次吃了含有 Bt 棉花的植物后,所有 13 只水牛第二天便生病了,跟着 3 天内全部死亡。 Bt 玉米也牵涉在德国母牛的死亡,和菲律宾的马,水牛,和鸡的死亡中。 全球大量揭露转基因危害动物与人类健康恶果研究报告公之于众,不胜枚举。仅英国土壤协会的研究报告就引用了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国研究者的 48 篇参考文献,包括受美国、欧盟、英国等国政府部门委托研究项目的论文、非政府环保组织研究项目的论文,也包括孟山都等转基因农作物公司自己进行的研究项目论文。 在转基因生物的中心地带,经遗传改造而具有耐受除草剂和抗虫性两类显著特性的主要农作物,正在被超级杂草和次生害虫破坏。 美国广播公司电视新闻报道,这种超级杂草是由于种植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而被创造出来的。除草剂已经对这种杂草无能为力,美国多个州的农田已经布满杂草。 除了超级杂草,转基因农田里还出现了超级虫。由于转基因作物并不针对次生害虫,这使得一些次生虫渐渐成为作物的主要害虫。而除虫剂让这些害虫有了抗药性,变成超级虫,农民虽然投入更多的药物治理虫害,却仍无济于事。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用 16 年的实践事实和统计数据明确说明,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会给农业经济带来无法纠正弥补的副作用。 中国种了转基因棉花,开始几年的确起到了防治棉铃虫的作用。但是,数年后,转基因棉花种植过程中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 2009 年江苏省的棉花种植受病虫害影响损失严重,部分地区甚至减产绝收。另据中国农业部发布的消息, 2009 年中国棉花的生产出现下滑,面积和产量减幅均超过 10% 。 二、转基因技术优势并不存在 推广转基因的专家宣称:“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品种质量、拓展农业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事实上,“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的优势并不存在。 2010 年 4 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转基因作物对美国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指出,种植转基因作物并没有消除杂草,反而使除草剂用量持续上升,给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一直坚持认为美国农民从种植转基因作物中获益的美国农业部也终于改口,美国农业部的最新统计承认:种植转基因后,农田作业的燃料成本提高了一倍多、农药的用量超过了天然作物种植、种子成本也大幅度上升。 2009 年 4 月 14 日,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 UCS )科学家 Doug Gurian-Sherman 比较传统的和转基因的玉米和大豆系发现几乎在所有案例中,转基因作物并没有增加产量。过去 10 年来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提升,但几乎所有的增产都要归功于传统的作物育种或其它的农业实践。 联合国农业知识、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国际评估( IAASTD )报告在 2008 年强调,基因改造不具有增加产量的潜力。这份关于农业未来的报告,由 400 名科学家撰写,并得到 58 个政府的支持,该报告指出,转基因农作物的产量“充满变数”,并在某些情况下“产量下降”。 粮食产量增加依赖于耕作技术、田间管理以及水利设施等各方面的农业技术改进,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目前足以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增加。在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完全不应该贸然进行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推广。 三、中国的国情决定存在安全风险的转基因作物目前不能在中国种植 美国开发了转基因技术,并带头种植大量转基因农作物;但是美国严格规定,转基因作物必须以 500 米隔离带同天然作物相隔离。然而,中国农业的基本情况是种植规模极小、人口密集,农民数量庞大,农民和农作物、饲养动物之间,不存在也不可能设立任何有效间隔;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必须执行的安全隔离规则,在中国根本没有执行的可能,甚至在相关立法中未被提及。只要转基因作物在中国规模化种植,就一定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一定会造成基因污染失控;转基因长期污染的后果,必定是中国农业、林业和国土生态体系整体、全面、被动地转基因化。 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已减少至 18.26 亿亩,人均耕地不足 1.38 亩,而美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 10.5 亩。美国总耕地面积为 1.97 亿公顷,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 0.64 亿公顷。转基因技术一旦失败,美国即使将种植转基因作物的耕地完全休耕,仍然有足够多的耕地用于种植传统农作物。然而,人均耕地资源极其有限的中国完全不具备这个条件。 转基因农产品在美欧各国主要用作工业原料、生物能源、动物饲料和对外出口,直接用于人类食品的数量极小;人类食用是通过转基因饲料喂养的动物性食品的间接食用;转基因产品分类使用的规则,即使在美欧也普遍认为难以执行,在美欧国家尽管有管理规则,仍然时常发生转基因原料混入人类加工食品的事件。中国主粮作物水稻如果转基因,将直接用作群众消费的主食;饲料作物如玉米如果转基因,在中国无序混乱的管理体制中,实施分类管理基本上不可能。因此中国任何一种主粮作物如果转基因化,无论其本身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性,都会直接成为人类食品,毫无安全管理可言。 四、发展转基因技术有隐秘的战略背景 1995 年 9 月 27 日,美国出资的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在旧金山召开“费尔蒙特饭店会议”。该会议认为:由于世界人口的过剩,世界将出现分化为 20% 的全球精英和 80% 的人口垃圾。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采用布热津斯基的“喂奶主义”:“弃置和隔绝那些无用而贫穷的垃圾人口,不让他们参与地球文明生活的主流。仅由 20% 精英将一些消费残渣供给他们苟延残喘。”二是设法逐步用“高技术”手段消灭他们。这个会议的参加者有当时还不是总统的小布什、英国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和新保守主义大师布热津斯以及索罗斯等。 2010 年 7 月 20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国政府各部门强化优化“布萨特”计划。“布萨特”计划,英文简称“ BSAT ”,全称是“ Biological Select Agents and Toxins ”,意思是利用生物手段的规模杀伤和防治杀伤相关的“生物国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美国人的主粮小麦未进行转基因商业化推广,美国和加拿大的转基因作物除了作生物燃料和饲料外,少部分经工业加工成为食物辅料,其余大部分都卖到了第三世界给人、畜吃。因此,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转基因灾难,主要是由第三世界承受的。完全符合洛克菲勒基金会“种族优生”和费尔蒙特饭店会议消灭第三世界人口的目标。推广以后,已经在许多地方和国家造成严重后果。 目前已颁布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是否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存在巨大争议,推广转基因的专家与国际基金会和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利益捆绑在外国势力身上,而与中国公众利益、国家利益以及国家安全存在直接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贸然推进转基因商业化推广,开放进口转基因食品及种质会极大地威胁国家粮食主权和国家安全。 五、转基因非法种植及销售在我国已经严重泛滥 2005 年 4 月 13 日,绿色和平组织发布调查报告,转基因水稻非法种植面积至少为 20000-25000 亩,湖北 2004 年最少有 950-1200 吨转基因大米已经流入市场,直接和间接证据都指明这些转基因稻种来自于张启发的实验室,而湖北省农业厅仅对三家种子公司进行处罚,并未追究张启发及其实验室的责任。 2010 年 3 月 15 日,绿色和平组织再次发布调查报告,指沃尔玛出售非法转基因大米、伊藤洋华堂超市出售非法转基因木瓜。记者调查走访发现,转基因已成事实,多省大米无辜转基因。检验结果表明转基因大米品系 Bt63 ,正是来自张启发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至今未被追究任何法律责任。 2008 年,我国进口了世界 50 %的转基因大豆,我国餐桌上有 70 %以上的大豆油属于转基因食品。仅以江苏扬州为例, 2011 年年初,记者走访扬州市区部分大型超市发现,对于食用油,只有部分产品标注有“转基因”字样,且遮遮掩掩,难见“转基因”。一些大豆等作物的衍生产品如豆浆、豆粉等都难见到转基因标识。木瓜、番茄等蔬菜没找到转基因标识。可从扬大相关专家那得到的信息,多数木瓜和番茄为转基因产品。扬州市农业委员会证明,扬州有 2 万亩左右的大豆,有部分是转基因大豆。 美国先锋公司 2005 年在我国推出第一个玉米种子品牌——“先玉 335 ”,随后在多个省份大面积推广。 2010 年,记者调查发现,山西省、吉林省的多个地方老鼠绝迹,猪、羊、狗出现病态,共同特征是吃了“先玉 335 ”玉米。但先锋公司不承认“先玉 335 ”是转基因种子,但是,“先玉 335 ”的父本 PH4CV 的专利资料显示, PH4CV 曾做过基因修饰,且应用于转基因育种。 六、我国目前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存在重大漏洞 2000 年 1 月 29 日,在加拿大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 ( 以下简称“公约” ) 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议定书”是在“公约”下为解决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而制定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件。我国于 2000 年 8 月 8 日签署了“议定书”, 2005 年 4 月 27 日国务院批准了“议定书”,其中明确规定,转基因作物推广必须征得本国民众同意。而根据人民网、腾讯网等网络媒体调查统计,至少 90% 以上的民众反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转基因商业化推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机构,转基因商业化推广并未经过全国人大的商议及表决。 转基因主粮安全证书的发放属于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 46 条规定,重大行政许可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卫生部应当是颁发转基因安全证书的主责任部门之一,而 2009 年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证书却是由农业部组建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建议把安委会改成转委会)颁布的。然而,据媒体披露,第一届“安委会” 58 名成员的三分之二是转基因科学家,里面涉及的多人是正在申请专利和申请通过者,这在任何一个法制国家都是不能容忍的立法腐败行为,是严重败坏我国法制形象和国家形象的闹剧;农业部至今不肯公布颁发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安全证书的第三届“安委会”名单,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令人怀疑其中存在腐败甚至里通外国的情节。 “安委会”的职责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组织、管理、监督工作,然而,张启发的转基因稻种屡次非法流出,“安委会”却视而不见,至今未对湖北等地的转基因非法种植进行依法查处,背后有没有腐败,有没有外国势力蓄意操纵,高度可疑。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大豆很可能已经流向豆腐、豆浆等民众日常消费的食品市场;转基因木瓜、西红柿等也已在市场上泛滥,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标识。转基因作物种植与食品销售的监管形同虚设,环境安全和民众的健康安全已到了万分危险的境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恳切地向党中央、全国人大、各级政府发出如下呼吁: (一)立即停止转基因的商业化推广 目前颁布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存在巨大争议,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甚至蓄意非法种植,对环境安全和民众健康已造成严重威胁,应立即撤销已发放的专家安全证书,叫停张启发等人的大田试验,制止和严惩蓄意非法种植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此前关于转基因安全问题的讨论在电视、报纸和门户网站上均遭到封杀,例如,山东电视台制作的转基因专题片——《餐桌上的世纪悬念》刚播出第一集便被叫停,转基因推广专家的声音却可以充斥电视和平面媒体,民众对转基因安全问题的知情权被剥夺。有关部门应当允许反对转基因商业化推广的声音在主流媒体上发出,让民众对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政府应当依法履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承诺,推广转基因必须保证民众充分知情并获得民众的许可。 (三)彻查转基因作物的非法种植和销售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立即彻查种业市场非法流通转基因种子、食品市场非法销售转基因食品的行为,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依法惩处,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查处结果,接受民众监督。 (四)成立新的转基因安全监管部门 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只是农业部下属的部门,其合法性与现行的行政许可法和食品安全法存在严重抵触,应立即撤销现有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并停止其职能工作,并尽快成立新的更高级别的专业职能部门。新的职能部门应保证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各方面专家以及消费者代表的参与;同时建议国家组织环保、卫生部门考察借鉴欧盟及俄罗斯等国家的转基因安全立法与监管工作。新的职能部门应接受全国人大的全面监督;保证部门信息公开透明,接受民众的监督质询。此外,新的职能部门应有国家安全部门介入,对颁发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安全许可证书的第三届“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成员和推广及鼓吹转基因的当事人身份进行全面调查,确保国家粮食主权和食品安全不受境外组织及跨国种业公司的干预。对于部分地区出现的动物异常现象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为防止利益集团干扰调查结果,应由国家安全部门牵头进行全面和彻底的调查。 我们同时呼吁全国同胞和海外侨胞抱着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积极认识并关注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广泛宣传转基因的科学知识;在转基因技术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况下,以实际行动坚决抵制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推广,拒绝购买、食用转基因食品;积极监督、举报非法流通转基因作物种子、销售转基因食品的违法行为。 转基因问题关注团 2011 年 2 月 1 日 (签名略)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747 次阅读|6 个评论
加快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制度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3-18 15:48
文/易 斌,朱忠军,刘 平,于云江,孙 鹏,张天柱,周宜开,徐顺清,彭良斌 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环境污染健康损害问题日益增多,环境污染健康赔偿或补偿难题成为导致社会群体性事件暴发的诱因,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受损。在环境污染损害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加快建立环境(生态)损害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环境(生态)损害评估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 1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的现状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管理尚属空白。在司法系统内,以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05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司法鉴定管理制度,不包含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管理。在全国范围内,至今没有一家经司法部授权的专门的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在环保系统内,环境事件处理处置中的鉴定评估工作机制没有建立,也没有专门的鉴定评估机构,更没有针对鉴定评估活动的监管措施。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基础能力亟待加强。从损害判定方面看,不少特殊损害领域的辨别标准和鉴定方法尚属空白。从鉴定评估技术规范方面看,没有统一性的程序与技术体系,鉴定评估结论的可比性差、公信力不足。从专业队伍及能力方面看,专业鉴定队伍严重匾乏,多数鉴定评估任务找不到合适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从管理方面看,由于缺乏监管,无法对相应从业机构和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参与鉴定评估的机构和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责任意识不强,错鉴、误检、以及由此引发的重鉴现象屡屡发生。 2 建立健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制度的需求迫切 是健全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需要。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是环境司法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相关技术能力和评估机构的发展是适应国家法制建设、推动环境司法工作深入开展的重点领域。 是转变环境管理思路、推行环境经济政策的需要。随着环保工作的深入,我国环境管理手段正由主要针对常规污染物的达标、减排为目标的排放控制管理,向以损害为出发点的风险控制管理转变,由以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社会等多种方式转变。“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推动环境污染风险与损害评估管理,深入开展相关基础能力建设及科研工作。 是环境维权的需要。明确污染责任、量化损失大小,是处理赔偿或补偿问题、维护环境权益的前提。随着人们环境权益意识的日益增强,环境争议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各界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规范化管理投以了极大的关注,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客观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制度和机制。 3 建议 我国在渔业水污染事故鉴定管理、医疗事故鉴定管理和司法鉴定管理等领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对成熟的管理制度体系,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根据已有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现有政策条件,对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1) 遵循的原则。一是明确管理责任主体。由环保部门逐步健全损害鉴定评估相关工作机制、相关技术体系,对鉴定评估活动进行技术监督,由司法部门对鉴定评估机构、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备案管理,并做好两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二是采取鉴定评佑机构与监测、检测单位和机构分离的模式。鉴定评估机构可以将监测、化学分析、损害诊断等技术活动委托给其他专门性实验室或技术单位完成,充分利用已有相关行业专业机构。同时,应重点要求环保系统内符合一定条件的监测单位、科研院所必须接受环境监测、检测委托任务。三是鉴定结论实行专家合议制。环境污染损害的综合评估,需要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化学、医学、农业、林业、畜牧兽医、环境法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参与,应采取专家组作出鉴定评估结论的工作模式,经合议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同时,加盖鉴定机构的鉴定评估用章、由鉴定机构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法律法规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制度建设提供保障。在加快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有关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办法,明确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管理主体及其职能定位,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并协调处理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与现行司法鉴定管理的关系。 3) 加快制订发布相关技术规范。加快相关技术规范的研究和论证,制定专门性的技术规程,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适用范围、评估方式、认定原则等内容进行规定。 4) 推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的全面建设。现阶段以环保系统内部的监测机构、科研单位等为依托,联合组建专门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构,接受各级环保部门临时性移交的鉴定评估任务,也可接受人民法院、以及社会性委托,从事鉴定评估业务(开展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评估工作时应依照司法鉴定的已有规定进行)。在条件成熟时,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实施统一的司法鉴定资质管理。 5) 开展试点示范、培训、交流和宣传活动。鼓励具有条件和基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试点示范工作;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摘自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调研动态》2010年第17期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3940 次阅读|1 个评论
3月14日10时 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
xupeiyang 2011-3-14 09:38
14日上午10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lh/2011-03/14/c_121183904.htm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电力信息解读
heshang11 2011-3-11 10:20
我国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今年,涉及“十二五”的发展规划问题被广泛关注,在温家宝总理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报告中,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用服务事业,在报告的各个部分多次被提及。   关键词:智能电网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说,要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这是继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智能电网建设后,连续第二年在报告中出现,表明由我国电力企业率先倡导和实施的智能电网建设已经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在过去一年的建设中,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清洁能源利用、传输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十二五”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   智能电网是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载体,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智能电网建设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被写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意味着该项发展计划很有可能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相关法律、财税政策、资金和电价等方面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由于全球智能电网仍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外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可以预见,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   关键词:能源远距离输送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   2010年我国原煤产量32.4亿吨,75%需要通过铁路和公路跨省外运,煤炭运输约占铁路货物总运量的50%,跨省区输煤与输电比例为20:1,输煤在能源资源配置中所占比重偏高,给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   就电源结构而言,也不合理。马宗林介绍,2010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9.62亿千瓦。其中,火电7.1亿千瓦,水电2.1亿千瓦,核电0.1亿千瓦,风电0.3亿千瓦。火电装机占装机总量的73.5%。燃煤发电给大气环境带来严重影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75%、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5%、一氧化氮排放量的60%和悬浮颗粒物的70%都来自于燃煤。   而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支撑力度也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落后,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尚未掌握,关键设备、组件主要依赖进口,研发基础薄弱,技术标准偏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重点:传统能源高效利用和大力开发新能源   马宗林告诉记者,在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如何科学高效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是加快我国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   马宗林说,清洁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转化为电能,发达国家清洁能源用于发电的比重超过80%。根据我国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到15%的目标,需要在未来十年内实现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增长1倍、8倍、10倍和100倍,发展任务艰巨。应优先开发水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发展风电,稳步开发太阳能。   在能源配置上,马宗林说,要构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输煤输电格局。转变能源输送方式,关键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煤电运综合协同优势,实现整体运输效能最优。应坚持输煤与输电并举。   在能源消费上,马宗林说,要以智能用电推动全社会自发节能。根据预测,   2020年,智能用电将降低用户电力需求约445亿千瓦时,折算后可节约燃料费用约96.3亿元。应加快发展电动汽车及充电网络,按照“换电为主、充电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商业模式,确立科学的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建设标准统一的充电服务网络,促进电动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   建议: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   马宗林认为,新能源发展是系统工程和长远事业,需要完备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规划方面,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发展布局,注重新能源发展与资源利用、电源结构、电网建设和市场消纳相协调,保证项目建得起、送得出、有效益;鼓励发展小规模、低电压、分散型,就地消化的新能源;对不具备远距离输送条件,也不能就地消纳的,合理安排建设时序,防止一哄而上,避免浪费。财税政策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支持新能源的专项基金。鼓励地方财政贴息支持新能源发展。对新能源企业增值税即征即返的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投融资方面,拓宽新能源企业投融资渠道,制定更优惠的贷款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和支持新能源发展。制定鼓励新能源企业上市的政策,支持新能源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价格机制方面,尽快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拓展新能源补贴范围,对单位和家庭自发自用的新能源也应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鼓励用户消费绿色能源。   在技术创新上,马宗林说,我们要尽快掌握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在装机容量而在核心技术。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握新能源发展的主动权。应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集中力量对风能资源测量、太阳能光伏发电间歇性、硅板低耗能冶炼、生物质能开发、大规模储能、新能源发电并网接入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个人分类: 杂谈|1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两会精神:中国五个“不搞”
热度 4 xupeiyang 2011-3-11 08:58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10日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动摇。 “从中国国情出发,郑重表明我们 不搞 多党轮流执政, 不搞 指导思想多元化, 不搞 ‘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不搞 联邦制, 不搞 私有化。”吴邦国当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这样说。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lh/2011-03/10/c_13771379.htm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5243 次阅读|4 个评论
应该向全国人大提议:清理医院专家门诊挂号费
热度 2 guozhenru 2011-3-11 08:07
80、90年代由于我国科技的落后和医疗设备的短缺,少数疑难疾病的诊断有时需要老资格医师凭借多年的行医经验进行诊断和治疗,为了缓解老医师的压力和更好地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全国多数大医院为内科医师设立专家门诊。现在,由于经济效益的渗透,专家门诊和专家挂号费在一些大医院已经步入了畸形,现在北京各医院专家门诊挂号费从13元到300不等,有的达到500元,有的倒卖上千元。 对医院一个大夫来说这是一笔客观收入,一般专家每周最少出2个半天门诊,有的4个半天,一般挂20个号,一个普通专家的每月挂号收入可达是2080,大牌专家每月可以达到4万多元,一年下来挂号最少可收入50多万。 与其它企业的老大相比,一个老大夫一年收入这些钱也并不是很多,问题是如果每个大医院有一大批这样的专家,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其实这也不是问题,问题是现在的专家真的比普通医师水平高吗?高多少?高在哪里?真的有这么大差距吗? 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医学检查仪器的广泛普及, 现代医学已经彻底从经验医学转变为循证医学模式 , 大多数疾病诊断必须提供和依赖医学检查和仪器检验结果, 有时要反复检查,医师个人经验的作用越来越小,仅仅是缩小检查范围,即便如此,仍然存在漏诊和误诊的可能;同样,从国外到国内在治疗上从手术方式到 疑难疾病的治疗方案越来越规范和程式化 。 因此,现代医学发展已经极大地压缩了以往凭经验看病状况(中医可能例外),挂专家号和迷信专家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历史。英美等国实行的是会诊制度,不同资历的医师一起听每住院患者病例介绍和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后治疗和预后一般很明确了,效率很高,只有极少数病例需要讨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专家和专家挂号费。 既然我国一般医师与专家门诊看病时所开的检查(血生化、CT、X线,等等)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患者依然高价挂专家号,甚至倒卖专家号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医疗政策的误导和人们对大医院的迷信,既然国家认可专家开CT检查比普通大夫开CT申请单值钱,把大夫的挂号费分成三六九等,老百姓理所当然就就追求高价服务(岂有此理!)。其次,是老百姓缺乏医学常识,很容易上当受骗。大部分老百姓化高价让张悟本看病也是同样的原因,主要是迷信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牌子,另一方面自己缺乏起码的生活常识。第三,一些医院的专家掌握或享有收患者住院和开特种药的特权,所以一些患者必须化高价挂他们的号。 总之,国家卫生部门应该考虑清理和整顿专家挂号费的问题了,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也是向先进国家靠近的一个重要内容。
个人分类: 中国文化思想误区|406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黄丽满:食品安全立法是纸上谈兵 根本无法落实
liaodehua01 2011-3-8 19:21
核心提示:关于立法保障食品安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黄丽满在小组讨论时说,“我的心里头,一直认为这个事情做不到,立法也只是纸上谈兵,为什么呢?因为工作还没有做到那个份上,立法就是写在纸上的,落实不了。” 黄丽满呼吁尽快形成完备的食品安全 视频 监管系统 同一个厂家生产的,出口的食品是安全的,销往国内就变成有毒的了? ——刘富才 立法就是写在纸上的,根本落实不了。 ——黄丽满 我买了一样东西觉得不对劲想去查查,可找遍了所有部门,最后都不了了之。 ——黄丽满 你要造假东西,终身禁入是一定的,倾家荡产是必需的。 ——张思民 “说心里话,(对食品安全)政府还是很努力的,这么多年也很重视,但我的心里头,一直认为这个事情做不到,立法也只是纸上谈兵。”昨天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小组讨论时,食品安全成为众多代表关心的焦点话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丽满谈到食品安全时呼吁,食品安全监管要尽快形成完备的视频安全监管系统。 食品出口安全为何 销往国内就不安全? 在昨天人大小组讨论会上,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雷晓凌的一席话顿时引起了代表们的共鸣。雷晓凌谈到,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有三个方面对于确保食品安全有积极意义:首先是积极开展农超对接,这样可以减少流通环节,不仅可以降低价格,也可以减少食物受污染的机会;其次深化农村改革,要求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问题;再者,要从健全法制、完善监督、严格标准上全面提高食品安全。 雷晓凌话未说完,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刘富才插话说,出口的产品就能保证安全,卖给国内的就含有有害的物质,“这不是制造水平的问题,而是良心的问题。” 人大代表、广东廉江一品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超接话说,“我们做出口的很清楚,出口的商品有一个体系,并不是检验合格就行了,将来无论哪个地方出现问题,都要找你赔偿,企业承担的是‘终身责任’,那企业哪还敢作假。” 刘富才说,中国的消费市场实在太大了,生产厂家也实在太多,如果像出口那样慢慢检,估计也检查不过来,所以就只能贴标签进行抽查,可能一万件产品中连一件也都查不了。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海王集团董事长张思民表示,出口国外的食品是要“终身负责”,没有规定期限的,就要终身负责;有期限的,要在有效期内“无限负责”。但在国内,违法成本太低,应该改变这种做法,今后在国内,“你要造假东西,终身禁入是一定的,倾家荡产是必需的。” “立法”保食品安全 没有配套难以落实 听到代表们对食品安全的抱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丽满也颇有感触,“全国人大还没有立法的时候,广东就先立了食品安全条例,”曾在广东省人大工作的黄丽满说,“在立这个条例的时候,我就搞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说心里话,政府还是很努力的,这么多年也很重视。但我的心里头,一直认为这个事情做不到,立法也只是纸上谈兵,为什么呢?因为工作还没有做到那个份上,立法就是写在纸上的,落实不了。” 黄丽满认为,第一,食品安全,什么安全,什么不安全,得有个标准,没有标准,你说合格不合格?第二,制定了标准,下面去执行,谁来检测?检测网络不健全,需要有人、设备和钱。 “广东当时制定标准和条例的时候,我去问监管部门,你能做到多长时间向老百姓发布一次食品检测的信息,诸如检查了多少种,合格多少,不合格多少,多长时间?”黄丽满说,“下面的人说‘给多少钱干多少事’。所以,我当时特别没信心,费了这么大劲立完了法,基本上是纸上谈兵。不具备条件,标准不健全,网络不健全,缺人缺设备缺钱。即便这些条件都具备了,还要有一套管理系统,对监管系统还要监管。” 多头监管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全国人大立这个法的时候,黄丽满也提出了这个意见。“我一看,法律里配套的东西都没有,能抓住落实的东西都委托国务院下去研究,你说这个法律能不能落实啊?”黄丽满说。 黄丽满还引用自身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监管难的问题,“我在珠海时,花了好几千元买了一样东西(对头发有好处的),买回来一看觉得不对劲,我就去查查吧,” 黄丽满说,“找了卫生部门,找了食品安全部门,找了工商部门,最后谁都不管,就我这个位置,我亲自经历的事,都不了了之,反正你吃了也没害处,你说怎么办?我叹口气,就拉倒了。那我在想,老百姓上哪儿去找去?你说老百姓怎么想?” 雷晓凌随后发言也批评多头监管的问题,“单单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就有农业部门、质监部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海洋渔业局等部门,”雷晓凌说,“算出来是六头管理,我们经过调研之后,你说怎样去整合?这样的监管体系要理顺,最好能够整合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今年我们还要针对此进行调研,提出一个更为合理、系统的建议。” 袁超也认为,立法很重要,但执法同样重要。“立法之后没有执法同样也不行。” 范徐丽泰谈“香港奶粉抢购” 很同情那些内地父母 本报讯针对在香港出现的内地游客抢购进口婴幼儿奶粉的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前主席范徐丽泰7日表示,问题奶粉制造者道德败坏到极点,应加强立法等工作来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本次“两会”热点之一,提到去年很多内地母亲到香港抢购奶粉,范徐丽泰表示很同情那些想尽办法去香港购买奶粉的父母,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惩治那些制造问题奶粉的人。 范徐丽泰称,问题奶粉导致 内地消费 者缺乏信心,只好去香港购买奶粉,从而导致多种问题的出现。如香港有些超市员工利用婴幼儿奶粉供应紧张从中牟利,甚至和别人联手,将到货的进口奶粉不安排上架,而是通过“水客”直接运到内地来销售赚钱。 范徐丽泰介绍,最新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已提高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刑罚,她会继续观察相关法律的执行情况。 责任编辑:NN015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王飞、杨进、陈翔、赵琳琳、柳建云、张浩)
1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承前启后引领中国科技跨越发展
kejidaobao 2011-3-7 15:26
承前启后引领中国科技跨越发展
路甬祥,浙江慈溪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兼任国际科学院委员会(IAC)共同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教授等职。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二是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正处于重大突破和新的调整变革的历史时期;三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新任务,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改革创新的锐气、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组织实施“创新2020”,致力“三个着力突破”,引领带动我国科技的跨越发展。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在基础性方面,要更好地体现科学原创,为未来的技术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为人类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战略性方面,要致力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在前瞻性方面,要更具有科学的想象力和开阔的视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基本走向,提出前瞻性科技问题,进行探索创造、组织攻关,做出突破性技术创新,为未来产业和发展方式转型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树立创新跨越的信心和胆略,从“跟着走”向“想着走”、“领着走”转变。要敢于质疑现有理论,敢于提出新的问题,敢于开辟新的方向。持续开展前瞻战略研究,提升科学思维和战略视野,不断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新需求中自主提出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不断从知识体系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发现新的前沿和方向,提出原创科学思想、科学理论和创新方法;不断提出对国家宏观决策和科技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建议和预测预见。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加快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我们要以高度的时代紧迫感和民族责任感,围绕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可能引发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基础前沿领域方向,组织实施目标导向明确,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创造性、全局性的先导专项。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创新体制与管理,组织优势队伍,持之以恒,协力攻关。创造一批影响深远的一流科技创新成果,为支撑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未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大科学工程、国防与公共安全专项;支撑引领传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支撑促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创新基地,凝聚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创造一流的环境和管理,显著提升颓心圳新能力,从整体上带动国刘新体系的结构调整,支持国家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跨越发展。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加快研究所改革发展,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研究所是创新单元,是科技创新活力的基础所在。必须始终关注、鼓励和支持研究所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开拓发展,探索各具特色的多样化发展模式,建设能力强大、贡献卓著、特色鲜明的国家科研机构。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加快构建区域创新集群,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无缝衔接。建设区域创新集群是充分发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骨干引领作用的需要,是调整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需要,符合创新规律和国家研究机构职责定位,符合区域协调、和谐、科学发展的国情要求,符合学科交叉融合汇聚、转移转化愈加快速、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符合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成为全球市场竞争核心的趋势。建设区域创新集群,要积极探索管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和集成共享创新资源的新模式,促进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创新资源、人才和平台的汇聚、共建和分享。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新要求。结构决定功能和效率,布局事关发展和未来。要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和公共安全的需求出发,从科技创新规律和国际科技发展新趋势出发,从提升我国科学原创能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的需要出发,调整优化妙韧新岭构和布局。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建设与完善以人为本、激励创新、竞争择优、开放合作、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环境。要下决心革除一切不符合创新规律,不符合职责定位,束缚和阻碍院所整体创新能力和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体制制度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科技人员和创新组织的创新潜力与活力。 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的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创新制度文化更加健全,更加开放、更有创造力、吸引力、凝聚力的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这片创新沃土和园地上,让创新的思想竞相迸发,创新的成果竞相涌现,创新的人才竞相成长!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虽然晚了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算开始起作用
zw373737 2011-3-7 08:53
十七大后成立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本该为老百姓安居发挥作用,但是过去的几年一直碌碌无为。现在真正开建保障房3600万套才是新的起点。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周兆军 石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6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会上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三年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   他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收入中等偏下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中高收入家庭,将实行租赁和购买相结合的商品房制度。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从编制一开始,就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规划纲要中篇幅最长的,也是内容最丰富、措施最具体的。   他表示,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有九个方面: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不管你生活在东部,还是生活在西部,不管你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他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未来5年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要求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要实现全覆盖;要让全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要新增6000万人,在政策范围内医保基金支付的水平要提高到70%以上。(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 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十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 11号),设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一、职责调整   (一)将原建设部的职责划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取消已由国务院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三)取消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个人执业资格行政审批的审查事项。   (四)将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划给交通运输部。   (五)将城市管理的具体职责交给城市人民政府,并由城市人民政府确定市政公用事业、绿化、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城市客运、市政设施、园林、市容、环卫和建设档案等方面的管理体制。   (六)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七)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推进建筑节能,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主要职责   (一)承担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的责任。拟订住房保障相关政策并指导实施。拟订廉租住房规划及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中央有关廉租住房资金安排,监督地方组织实施。编制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   (二)承担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的责任。拟订适合国情的住房政策,指导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拟订全国住房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研究提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重大问题的政策建议。   (三)承担规范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秩序的责任。起草住房和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依法组织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拟订城乡规划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负责国务院交办的城市总体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审查报批和监督实施,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审查,拟订住房和城乡建设的科技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   (四)承担建立科学规范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责任。组织制定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国家标准,制定和发布工程建设全国统一定额和行业标准,拟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价方法、经济参数、建设标准和工程造价的管理制度,拟订公共服务设施(不含通信设施)建设标准并监督执行,指导监督各类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的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组织发布工程造价信息。   (五)承担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房地产市场的责任。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组织拟订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并监督执行,指导城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和开发利用工作,提出房地产业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房地产开发、房屋权属管理、房屋租赁、房屋面积管理、房地产估价与经纪管理、物业管理、房屋征收拆迁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六)监督管理建筑市场、规范市场各方主体行为。指导全国建筑活动,组织实施房屋和市政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拟订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的法规和规章并监督和指导实施,拟订工程建设、建筑业、勘察设计的行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改革方案、产业政策、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拟订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协调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建筑劳务合作。   (七)研究拟订城市建设的政策、规划并指导实施,指导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安全和应急管理,拟订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划、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审查报批和监督管理,组织审核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会同文物等有关主管部门审核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申报,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八)承担规范村镇建设、指导全国村镇建设的责任。拟订村庄和小城镇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指导村镇规划编制、农村住房建设和安全及危房改造,指导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指导全国重点镇的建设。   (九)承担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拟订建筑工程质量、建筑安全生产和竣工验收备案的政策、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或参与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拟订建筑业、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的技术政策并指导实施。   (十)承担推进建筑节能、城镇减排的责任。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建筑节能的政策、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重大建筑节能项目,推进城镇减排。   (十一)负责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确保公积金的有效使用和安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住房公积金政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监督全国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住房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安全,管理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   (十二)开展住房和城乡建设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三)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15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负责文电、会务、机要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信息、安全、保密、新闻宣传、政务公开和信访等工作;按照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指导城市建设档案工作。   (二)法规司。   组织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和部门规章;承担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指导住房和城乡建设普法、行政执法、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   (三)住房改革与发展司(研究室)。   拟订适合国情的住房政策;指导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组织编制全国住房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指导实施;研究分析住房和城乡建设的重大问题;起草综合性文稿。   (四)住房保障司。   拟订住房保障政策并指导实施;承办中央廉租住房资金安排的有关事项;组织编制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   (五)城乡规划司。   拟订城乡规划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组织编制和监督实施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指导城乡规划编制并监督实施;指导城市勘察、市政工程测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城市雕塑工作;承担国务院交办的城市总体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审查报批和监督实施;承担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和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制定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标准并监督实施。   (六)标准定额司。   组织拟订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全国统一定额、建设项目评价方法、经济参数和建设标准、建设工期定额、公共服务设施(不含通信设施)建设标准;拟订工程造价管理的规章制度;拟订部管行业工程标准、经济定额和产品标准,指导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指导监督各类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的实施;拟订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资质标准并监督执行。   (七)房地产市场监管司。   承担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拟订房地产市场监管和稳定住房价格的政策、措施并监督执行;指导城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和开发利用工作;提出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规章制度;拟订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房屋中介的资质标准并监督执行;组织建设并管理全国房屋权属信息系统。   (八)建筑市场监管司。   拟订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房屋和市政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建设监理、合同管理、工程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拟订工程建设、建筑业、勘察设计的行业发展政策、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拟订建筑施工企业、建筑安装企业、建筑装饰装修企业、建筑制品企业、建设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咨询单位资质标准并监督执行;认定从事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业务的招标代理机构的资格。   (九)城市建设司。   拟订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改革措施、规章;指导城市供水、节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园林、市容环境治理、城建监察等工作;指导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建设;指导城市规划区的绿化工作;承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和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项目的有关工作。   (十)村镇建设司。   拟订村庄和小城镇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指导镇、乡、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农村住房安全和危房改造;提出进城定居农民的住房政策建议;指导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组织村镇建设试点工作,指导全国重点镇的建设。   (十一)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拟订建筑工程质量、建筑安全生产和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政策、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或参与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组织拟订建筑业、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技术政策并监督执行;组织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的编制、审定和推广;组织编制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并监督实施;拟订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十二)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拟订建筑节能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重大建筑节能项目。指导房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组织拟订住房和城乡建设的科技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组织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开发;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实施及引进项目的创新工作,指导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   (十三)住房公积金监管司。   拟订住房公积金政策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监督全国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住房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安全;管理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   (十四)计划财务与外事司。   组织编制住房和城乡建设的行业发展规划;参与研究建设领域财税价格政策;管理部信息统计工作;负责机关各项资金和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监督直属单位、部管社会团体的财务和国有资产的管理;承担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外事工作。   (十五)人事司。   承担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及机构编制管理事项;组织制定行业职业标准、执业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称标准;按规定承担组织拟订高等院校建设类专业的教育标准和评估标准。   机关党委 负责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离退休干部局 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四、人员编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机关行政编制为345名(含两委人员编制10名、援派机动编制4名、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37名)。其中:部长1名、副部长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57名(含总规划师1名、总工程师1名、总经济师1名、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2名、离退休干部局领导职数3名)。    五、其他事项   (一)城市地铁、轨道交通方面的职责分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交通运输部指导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运营。   (二)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号并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   (三)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和编制事项另行规定。    六、附则   本规定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其调整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姜伟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部党组书记   1949年1月出生,黑龙江省富裕县人。   1968年12月参加工作(农村插队),196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   历任国家计委投资司科长、副处长、处长,华联房地产开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计委重点建设司副司长、司长,国家计委投资司司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建设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现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部党组书记。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个人分类: 政治|2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央视凭什么有那么多委员和代表?
热度 4 周可真 2011-3-6 00:06
忠言/ 文 来源: http://bbs.huanqiu.com/thread-539370-1-1.html 目前,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在 北京 召开。据不完全统计,出席全国“两会”的中央电视台人员居然达8人之多,阵容强大,就代表密度而言可谓全国之冠, 世界 罕见。 中央电视台出席全国“两会”人员名单::赵化勇(人大代表、常委)、倪萍(政协委员)、汪文华(政协委员)、朱军(政协委员)、李瑞英(政协委员)、崔永元(政协委员)、海霞(政协委员)、敬一丹(人大代表)。 我不明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产生的具体程序和办法是怎样的。但是从上述来自中央电视台出席两会的人员名单来看,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委员和代表比例明显偏高。 据查阅有关资料显示,中央电视台现有在编员工3000人,加上编外人员共计近8000人,8000人里竟有8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也就是千分之一。其他单位包括其他省市或地区有这么高的比例吗?如果按照这一比例, 中国 13亿人口应该选出13万名政协和人大代表。而实际上两会代表才5200余人。那么中央电视台的高比例,显然是侵占了其他单位或地区的名额。 也许有人会说,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名流会萃,多一些委员和代表名额也是可以理解的。忠言并不赞成这样的观点。我们看到,中央电视台8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中,除一名领导之外,其余均是著名节目主持人,全国这么多节目主持人有必要集中到中央电视台去代表吗?他们名气确实很大,但是委员、代表难道仅仅是靠名气来取舍的吗?参政议政应该顾及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代表性,有必要一个单位出那么多主持人来代表吗?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人大代表中各级官员的比例有增无减,政协则变成了“名人 明星 俱乐部”。占 中国人 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是社会的主体,他们本应有大量的委员和代表,但遗憾的是他们所占的委员、代表比例却少的十分可怜。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也就不再难于理解为什么民生问题年年是两会的热点,而民生问题年复一年也难于解决的症结所在了。被称为中国首富的企业家张茵委员说,“我就是要为我代表的利益阶层说话”。既然委员、代表们要为所代表的阶层说话,工人、农民就有同样的权利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可惜他们没有多少表达自己声音的机会。 人大是全国人民的人大,政协是全国人民的政协,两会是全国人民的两会。 我们发现,两会十分关注“新阶层的利益”(富人的利益)并写入 政府 工作报告,那么工农大众弱势群体利益就更应该给予关注。忠言呼吁:请把那些被大量官员、明星、名人、富人侵占了的工农群众的代表名额还给人民!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170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两会关注一:收入分配改革:机会平等更关键
simonjo828 2011-3-5 09:17
  收入分配改革再成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在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式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做2011年工作部署时表示,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而日前,全国人大代表郭广昌也向将于3月5日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制订居民收入增长计划的建议案》,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试行“居民收入增长计划”,进而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无疑,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扩大内需增长的有利时机。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府参事毛蕴诗3日表示,目前我国每年消费市场增量是美国的两倍,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左右,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正处于从中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阶段。2009年,城市化率为46.6%,按照“十一五”水平,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将突破50%。按照国际经验,未来我国居民消费有望出现加速转型,这为扩大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提供了良好契机。   但是,内需拉动、消费拉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根本动力就是居民收入的持续提升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诚如郭广昌代表所言,提高居民收入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平均经济增速一直接近两位数,目前经济总量已排名全球第二。但是,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积累和掩盖的包括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在内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在不断敲响警钟。由于投资拉动型的经济结构原因,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已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因此,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引人关注的是,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7日同网友在线交流时指出,“十二五”将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事实上,3月1日个税起征点提高获国务院通过,以及连日来我国部分省份上调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等等,所有的这些民生举措,都指向一个方向——收入分配。   但是,如果仅提高个税起征点或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恐怕无法全面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应该看到,如果收入分配不是建立在整个财富整体增长的基础上,那么这个分配就是一个没有效率的措施,更谈不上机会平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目前的收入分配改革措施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原因。事实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它不仅是局限于当前整个财富的再分配,而是建立一个对未来财富增长的分配机制。   总而言之,分配改革不是简单地分家产均贫富,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国民的公共消费支出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国民创造财富的基础和能力,真正的社会平等不是结果上的平均主义,而是努力实现广泛的机会平等。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也证明,通过提高公共消费水平,从起点上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问题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向,唯如此,才能使得二次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刊于2011年3月5日中国经济时报
个人分类: 经济评论|1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议程
hucs 2011-3-4 22:46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议程 2011年3月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 2011年03月04日16:42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一、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   二、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审查和批准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批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四、审查和批准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批准2011年中央预算   五、听取和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的报告   六、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   七、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   八、其他 (责任编辑:田兴春)
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韩启德副委员长在《人民日报》发文 建议发展绿色建筑
lingye 2011-3-2 17:31
1日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发展绿色建筑是落实节能减排的重要切入点(调研札记)》的文章,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少室内外污染,保护环境的绿色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切入点。”其他重要观点还包括: 绿色建筑投入低、比较效益高、技术相对成熟,应用前景广阔,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对转变城镇建设模式、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远影响。 发展绿色建筑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切不可有拔苗助长或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不仅要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搞好试点,更要把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上。 发展先进的环保节能技术、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支撑。在“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应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而纳入规划,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体系。此外,要着重推动适合中国国情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技术集成。 我们需要一批满怀激情的企业家,需要一批锐意进取的创新型企业,支撑起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更好的产业环境,政府需承担起完善产业规划、维护市场秩序、加大扶持力度的责任,通过财税、金融、行政等政策,推动研发建造企业、设计院所、科研机构加强对绿色建筑的技术创新、集成、推广及应用。 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战略工程,需要制度的激励、政府的引导、科技的支撑和人才的保障,更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以及全社会团结一心、坚持不懈的参与和努力。我们期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广泛深入实践,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在全国具有推广意义的经验和做法,创新集成出一大批符合国情的、先进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原文参见《人民日报》2011.01.12)
1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议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
热度 3 kejidaobao 2011-2-12 13:32
编者按 2010年9月3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美国Science杂志刊登名为“中国的科研文化”社论后本刊对此作了报道[1],引起科学界一系列反应。9月20日“北大清华教授为何“炮轰”科研基金分配”(杨明, 张静, 刘雅. 瞭望东方周刊. http://www.sina.com.cn ),9月30日“撬动中国科技潜规则”(徐治国. 撬动中国科技潜规则 , 科学新闻, 2010(19))等文引出了一些学者的观点。有关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的讨论仍在继续,在此我们摆出各方面的观点,以营造科技工作大家谈的氛围。 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的开幕式上,坦陈我国当前科学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并专门援引了施一公、饶毅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说: “近年来中国的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由于研究经费的分配中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创新的步伐,他们认为必须打破研究资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的科研文化,研究资金必须以学术能力的优劣为基础进行分配,而不再依靠私人关系。”韩启德的讲话,是中国科技界高层对这篇被众多科学家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的首次公开回应。 (雷宇, 陈强. 科研改革绝不能放弃对自身力量的信仰 . 中国 青年报, 2010-11-02. http://zqb.cyol.com/node/2010-11/02/content_3436526.htm ) 2010年11月1日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特邀报告中,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由护林员和啄木鸟的往事引申出:“我们要像护林员一样精心呵护科技这个大森林的发展,我们也期望各界来寻找、来质疑、来批判我们工作当中的缺点,来找出我们科技队伍当中的一些蛀虫,这样我们的科技森林就会更加繁荣。”提出:让科技界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发现有造假的行为,我们同样也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方面要宽松和谐,另一方面在学术腐败问题 上我们绝不让步”。(雷宇, 陈强. 科研改革绝不能放弃对自身力量的信仰 . 中国青年报, 2010-11-02. http://zqb.cyol.com/node/2010-11/02/content_3436526.htm )但2011年11月6日,万钢在2010年上海浦江创新论坛表示,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环境和科技创新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还需要改进一些不足的地方来推动持续创新。“但是,如果抓住几个创新环节中的缺陷和个别的问题,就说我国科技体制是腐朽的、文化是没落的,这一点我不同意。如果这么说的话,就是对我们科技人员共同奋斗和努力 的不公平。”(罗争光, 杨金志. 万钢: 科技创新既要宽容失败也要严惩作假 .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1/06/c_12745576.htm ) 2010年11月8日中国科技部正式就有关美国Science杂志刊文事宜做出答复:今年9月,美国Science杂志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我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我们认为与事实不相符合。…… ,我部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的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科研机构、学术机构、院校、企业、各学术领域科学家、科研人员等联系和反映问题的渠道是畅通的。我们热忱欢迎所有关心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人们,就所关心的问题向我们了解情况、交换意见、提出建议。我们重申对任何违反科学道德、科研诚信、违规违纪的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有举必查,查实必究,绝不姑息。(科技部. 关于美国《科学》杂志刊文事宜的答复 . www.most.gov.cn /kjbgz/201011/t20101108-83236.htm) 2010年12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对于施、饶的社论表示不完全赞同。他在接受《科学新闻》专访时指出,除了经费申请体制存在一定问题外,中国学术界缺乏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也是中国目前科学文化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虽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中国学术界缺乏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是中国目前科学文化的核心问题,……,把所有问题都怪罪到经费的申请体制和通过“拉关系”来主导分配的现象。这是一种短视而且有偏见的看法。(徐治国. 蒲慕明: 中国科学“病”在何处 . 科学新闻, 2010(23).) 2010年12月7日施、饶对上文作回应:关于中国科技界的评论文章,我们写过多次,发表在《人民日报》等国内主要刊物。自从我们在Science发表“中国的研究文化”一文后,引起的多方面反响出乎意料。其内容并不新颖,为参与中国科学的人所熟知。该文引起如此反响,说明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都关注科学体制和文化的问题。关注是改善的前提,对此我们非常高兴。……,出现不同的声音更表明这是一种健康的、多元化的讨论,更有利于中国科技界 的健康发展。(饶毅, 施一公. 对“蒲慕明:中国科学“病”在何处?”一文的回应 . 科学新闻, 2010(23)) 2011年1月21日四川大学教授王启智在美国Science杂志刊登一封名为:“期待中国按学术优劣资助科研经费”的信中称:在 “中国的科研文化”社论中,施、饶对目前中国科研面临的困境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实际情况比社论所述更为糟糕。(张笑 编译. 四川大学教授致信Science评价施饶社论 . 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3175.shtm ) 参考文献 [1] 施一公, 饶毅. 中国的科研文化[J]. 科技导报, 2010, 28(18): 15.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338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