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十三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34)
duzhanchi 2018-11-24 16:54
4.6. 退休之后 (2) (一)京区 (2) 二零零二年 2 月14日, 偕同老伴与二女儿,前往昌平县城北,游览 明十三陵 。十三陵位于一个小盆地中,三面环山,向南开口;为明代帝王的陵墓群, 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包括: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毅宗)。陵墓应山就势,按年代先后,由中央向两侧依次排列,如屏如拱,雄伟壮观。各陵自成体系,建筑面积、繁简不同,但布局、规制基本一致,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等。 沿神路,经石牌坊、下马碑、大宫门、大红门、碑亭、石雕群(石像生)、棂星门,过五孔桥、七孔桥,上坡至 长陵参观。 长陵 在天寿山主峰下,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是此地最早、最大的一座。建成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园陵有围墙环绕,宝城砖砌,圆形,上有垛口,如同城堡。明楼呈方形,四面辟有券门,顶复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正中有碑,上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陵园还有东西二坟,称为东井、西井,内为殉葬宫妃。长陵之旁为献陵和景陵。 之后,东行,来到大峪山下,参观定陵。 定陵 是明代第十三个皇帝神宗朱翊及其两个皇后孝瑞、孝靖的陵寝,建成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定陵明楼的正后部,有地下宫殿,为石拱券式结构,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的殿堂联成。其中,前、中殿用“金砖”(大型方砖)铺地。中殿有:三个汉白玉雕宝座、点长明灯用的大型青花龙缸和黄琉璃五供。左、右殿有:汉白玉垒的棺床,上用“金砖”铺砌,中间有空穴,内填黄土,称“金井”。后殿最高大,地面用磨光花斑石墁砌,棺床中央放置朱翊和孝瑞、孝靖的馆椁。定陵之旁有昭陵。 2 月20日 ,偕同老伴,参观 恭王府 。恭王府坐落于西城区前海之西的柳荫街,建成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原为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的邸宅,后为清道光帝旻宁的第六子恭忠亲王奕?的府第。此府是北京现存 最宏大豪华 的四合院清代官邸,风景幽深秀丽,楼宇富丽堂皇,庭院曲折变幻。以长巷为界,南为府邸,北为花园。府邸中路有大门、二门、银安殿(已毁)、嘉乐堂;西路有锡晋斋,院落宏大;东路为三进四合院。之北有后楼-瞻霁楼和宝约楼。经后罩楼,穿长巷,进西洋门,即到萃锦园,俗称 恭王府花园 ,亦分为中东西三路。园内散布迭石假山,曲廊亭榭,水池花木。主要建筑有:独秀峰、福池、福字碑、安善堂、邀月台、蝠亭、大戏楼、毗卢帽门、流杯亭、湖心亭等。 4 月9日 ,偕同老伴, 第一次 来到 海棠 花溪。其后,每年到时即来,其中拍摄海棠花最多的一次是 2010 年4月30日,不仅有传统品种,而且有北美品种。 海棠花溪 位于 元大都城垣遗址 公园朝阳段,东起太阳宫乡,西至德清路,土城北路与土城南路之间。元大都 护城河(土城沟)南北两侧 ,全长 4.8 公里, 是 全市 海棠最为集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之地 。 海棠属蔷薇科苹果属,为小乔木。其 树形多种,有伞形、柳枝形、龙爪形等,婀娜多姿;颜色多样,有白、粉、红、紫、墨等,花朵密集,艳丽多彩。这里有西府、贴梗、垂丝、八棱、平顶等品种,还有不少从北美引种来的,如:白花的雪坠、春雪、兰娜和钻石、粉花的红玉、粉红花的露易莎、印第安魔力、粉屋顶、亚当、红丽和草莓果冻、红花的喜洋洋、凯尔斯和红巴伦、紫红花的王族、高原之火、丰盛和道格、紫花的罗宾逊等。微风吹来,香气扑鼻,花瓣飘落,满地生辉。 除海棠之外,园中 高大的白杨、挺拔的松柏、柔嫩的柳树、紫色的丁香、红花的碧桃、黄花的连翘、白色的梨花、粉红花的榆叶梅,绿荫繁花,交相辉映,春意浓浓, 令人陶醉。 4 月10日 ,偕同老伴,第一次参观 中国科技馆 。该馆位于朝阳区北三环安华桥西北侧, 1984 年奠基,一、二期工程分别于1988年和2000年建成开放,是 我 国第一座国家级科技馆 , 是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教育场所。主体建筑由4座展教楼组成,布局呈风车形。内设几十个展厅。其中有:中国古代发明馆、生命馆、地球环境馆、工程技术馆、数理化馆等。此外,还有电影厅兼报告厅、演播厅、电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图书馆等。 4 月27日, 偕同老伴,参观 老舍纪念馆 。该馆位于东城区灯市西口丰富胡同。这是一座普通的三合院,老舍购于1950年。老舍在此生活和工作,创作剧本、曲艺、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计16个春秋。馆内展出有图书、字画、家具和生活用品数千件。 5 月16日 ,偕同老伴,参加所离退休办组织的春游,来到丰台区花乡,参观 中华文化园 。该园 集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为一体,以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主题。占地30多公顷。园内有“中华魂”艺术墙、静园、文园殿、动园和忆贤园等,并设有配套设施-中华食府中心、中华商品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艺术墙,建于园内中心地带,高2.4米,长达2.3公里。墙上雕刻有历代艺术家、书法家撰写的999个龙字,极具民族特色。 静园,湖水荡漾,六亭、六桥曲径相连。湖周设有藤萝架、葡萄架,种植有杨、槐、丁香等树木。主体建筑为西班牙式,二层,砖木结构。 文元殿,为仿清西陵的龙恩殿建筑,高22米,巍峨高大,金碧辉煌,令人仰止。殿东有竹曲园,园内以竹为主,有石竹、早园竹、虎皮竹,还点缀有假山、荷花池、听雨亭等。景色优美,秀丽迷人。 此外,园中建小型广场,中央有一硕大的寿字,五只蝙蝠盘旋其周,谓之“五福捧寿图”。寓意福、禄、寿、禧、财,五福临门。 6 月18日, 偕同老伴,来到西城区护国寺街,参观 梅兰芳纪念馆。 该处原是梅兰芳故居,1986年建馆开放。分三个陈列室展出,第一陈列室介绍梅兰芳的生平,第二陈列室为专题展览,第三陈列室为纪念品和有关礼品。 8 月27日 ,来到怀柔城北,第一次游览 青龙峡 。这里, 长城蜿蜒,山势峥嵘、 水秀峰青, 翠柏苍松,碧水潺潺,凉爽宜人。在峡谷中乘船游玩,观赏两岸风光。主要景点有:飞龙瀑和一石六景,即企鹅石、鸳鸯石、情侣岩、骆驼峰、“幸福之家”、“雄师盘望”。最高峰为玉皇台。海拔530米。 9 月4日 ,偕同老伴,来到 门头沟区马鞍山,参观 戒台寺 。该寺又称戒坛寺,建于唐代武德五年(622年),时名慧聚寺。寺依山势高低而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千佛阁、戒坛、天王殿、观音殿、伽蓝殿、真武殿、大悲殿、明正殿、财神殿、辽塔、辽碑、元幢等。 戒坛 久负盛名,高3.5米,汉白玉石筑砌,三层,环台雕有113尊戒神,台上供奉释迦牟尼佛莲花座坐像,上悬金龙天花藻井,十分宏丽华美。 千佛阁 重檐层阁,建筑宏伟,登高可俯视浑河,群岚叠翠,气象万千。寺内有活动松、卧龙松、九龙松、自在松、抱塔松;五株古松树形各异,傲然挺立。其中活动松,更是闻名遐迩,任意触摸一枝,便会全树摇动。有诗云:“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 9 月5日 ,偕同老伴,来到通州北关, 京杭大运河-北运河 畔。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沟通我国南北漕运的大动脉,亦 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 。全长1747公里,贯通六省市,流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十三世纪完成。从天津到通州一段,称北运河,又叫潞河,长186公里。从通州到北京城区积水潭一段,名曰 通惠河 ,系元代水利专家、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修建。 之后,游览位于北运河畔的西海子公园与燃灯塔。 西海子公园 始建于1936年,后多次扩建修葺,相继建有假山、凉亭、花坛、湖堤、游泳池、璧玉廊、儿童乐园等。此外,有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之墓,墓前有《李卓吾先生》碑、《重移李卓吾墓记》碑。 燃灯塔 始建于北周,后多次重修,现存之塔复修于清初,为砖木结构,八角,十三层,密檐实心,高达53米,布满精美砖雕,巍峨壮观。下层神台供有燃灯佛,各层檐角均有风铃,共2224枚。据传塔内珍藏有燃灯佛的舍利。在古代,曾为大运河起过航标作用。 然后,来到清真寺街,参观 通县清真寺 。该寺创建于元代,后多次重修。进入大门,有歇山绿琉璃吻兽大影壁。壁后为歇山重檐调大脊楼,上有 “ 万寿无疆 ”匾额。楼后即主体建筑礼拜殿,绿琉璃瓦顶,外观起伏壮丽,顶式别致;内部宽敞幽深,富丽堂皇。殿两侧有六角攒尖顶井亭各一座。寺内有古碑五块。 9 月7日 , 偕同老伴,到 昌平东关,游览 高崖口 。这里, 西南部为太行山余脉,西北部为燕山余脉, 群峰环抱,山高谷深,风景秀丽。高崖口南沟建有延安窑洞、微缩型“延安宝塔”、“文革”中备战备荒时期的防空洞。 9 月17日, 偕同老伴,来到朝阳区八里庄 ,参观 永通桥 。该桥初建为木桥,明代 正统十一年(1446年)改建成大型石拱桥, 长50米,宽16米;中孔高大, 达8.5米,漕船可直接通过。 桥面由花岗石铺就,两侧石栏顶部,雕有汉白玉狮子,神态各异。桥两端有四只石质镇水兽, 美丽壮观,谓之“长桥映月”,乃通州八景之一。这里曾是战略要地,是近代史上的重要纪念建筑。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中国官军曾与英法联军在此交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曾与八国联军于此激战。 9 月25日 , 偕同老伴,来到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南口,参观 皇史宬 ,又名表章库。该库建于明代嘉靖十三年( 1534 年),是 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 ,也是研究“金匮石室”的典型建筑。主要建筑有 皇史宬门、正殿、东西配殿、御碑亭等, 均为砖石结构。 其外,围以朱墙;正殿,面阔九间,黄琉璃筒瓦庑殿顶,拱券式无梁,门两重;室内,石须弥座上,放置雕云龙纹镀金铜皮樟木柜152个。明代曾在此储存“实录”、“圣训”、“玉碟”、《永乐大典》副本等。 之后,游览 菖蒲河公园 。该园位于天安门前金水桥下游。此处曾软禁过明英宗朱祁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将河加盖,一度成为暗河。2002年修复为菖蒲河公园,西起中山公园,东至南河沿大街,长500米。河中水草茂盛,长满菖蒲,上架4座造型各异的人行桥。园中有人造小瀑布、奇石小景、东小筑、南城戏楼、皇城艺术馆与花鸟鱼虫馆等。 皇城艺术馆 专门展示北京明清皇城的建制、历史功能与作用。馆内的《皇城文化风情展》,通过大量文物、图片、模型,展现了昔日皇城的衙署、胡同、御库、园圃、水系、护卫、戏曲、养殖、制造、市井等文化。 9 月26日 ,所离退休办组织,到丰台区王佐乡南宫村,参观 南宫温泉水世界 。这里 设有游泳池、戏水池、造浪池、按摩池、飘流、滑道和儿童嬉水乐园等,以及木板浴、石板浴、高温浴、冲击浴、药浴、桑拿、按摩等保健设施。 9 月30日, 偕同老伴,来到 崇文门东大街,第一次参观 明城墙遗址公园 。明城墙 全长25公里,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现仅存 崇文门 至城东南角楼一段,长1.5公里。园内,古树掩映,绿草茵茵,有国槐、银杏、油松、山桃、山杏、海棠、梅等树木;有东南角楼、明城墙、墩台、京奉铁路信号所、火车券洞,以及“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等景点。 之后,参观 北京女十三中 。该校是老伴的母校, 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初称“ 京都慕贞女书院”,后称“私立慕贞女子中学” 。该校名师荟萃,设备齐全,是中国最早的 教会 女中之一。1952年更名为北京女十三中,1972年更名为北京一二五中学。 校旁的 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 ,曾是女十三中的礼堂。该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名为亚斯立堂。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北焚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 10 月2日, 偕同老伴,第一次乘坐轻轨车,从回龙观至西直门。而后,游览依次游览地坛、景山、天安门、先农坛。其中 先农坛, 是第一次参观 。 先农坛坐落于宣武区东经路, 建成于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庆成宫、太岁殿、拜殿、焚帛炉、井亭、神厨 神库 院、宰牲亭、神仓院、俱服殿与四座坛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观耕台)。1949年后,太岁殿和俱服殿曾分别被育才学校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占用。 10 月20日 ,科学园社区组织,来到 海淀区四季青乡廖公庄, 参观 锦绣大地 农业观光园 。该园1999年开放,集 种植业、养殖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贸易为一体。建有植物组织培养车间、水培蔬菜工厂、食用菌生产、胚胎中心、种畜饲养场、珍禽养殖场、检测中心、农业演示厅、绿谷计划实验基地等,辟有果园、垂钓园、荷花塘、雁鸭湖、天鹅湖、网球场、游泳池等游乐场所。 12 月26日 ,随同老伴的高中同学,来到 海淀区西三环中路西侧, 登上 中央广播电视塔 。该塔 1994 年建成,系混凝土整体浇注,高386.5米,连同避雷针总高405米; 是集广播电视发射、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由栈桥广场、退台环廊、塔基、塔座、塔身、塔楼和桅杆组成。塔座重檐,为天坛祈年殿式;塔下设有广播陈列厅、影视陈列厅、音乐厅、录像厅、露天音乐茶座、音乐喷泉、穹幕电影、高档电子游戏、康乐中心、太平洋海底世界博览馆等。塔身一层东大厅有彩色花岗岩石雕壁画《山水云树》。二层环廊有世界各国高塔图片展和中央广播电影电视展。塔楼距 地面223米 ,形似宫灯,其内第十八层为旋转餐厅,十九层为室内观景厅,二十二层为露天瞭望平台,二十三层为流云厅, 专门接待团体娱乐、庆典活动 。站在露天瞭望平台,东望高楼林立,西北望西山、昆明湖历历在目。初夜时分下塔,回望高塔,绚丽多彩,气势磅礴。
个人分类: 观光游览|1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明访十三陵
热度 1 张海霞 2018-4-8 10:27
雪后初晴祭先人, 沧桑历史锈朱门。 曾经帝王今安在? 陵上桃花又逢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16 次阅读|1 个评论
风雨巩华城
热度 12 dkysdc 2016-4-22 17:59
前几天去昌平区的沙河镇开会,住在了阔别近30年的原工作单位,一大早把附近的朝宗桥和巩华城浏览了一番,然后故意挑出几张好像自然地貌、不易识别的照片,放在科学网上,这就是前一篇博文《 猜猜这些是什么“地貌”? 》 的由来。 巩华城位于北京北郊昌平区沙河镇,距德胜门24km。此处的沙河有南北两条分支,它们在巩华城的东侧(下游)汇合后向东南方向流入温榆河,再向东南进入潮白河。 冷兵器时代,大的河流是城市的天然屏障,因此沙河的地理位置显得十分重要。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立刻在此建了一座行宫。不承想仅仅15年后(1436年),这个行宫就被大水冲毁。又过了约100年,为了嘉靖皇帝去十三陵谒陵或外出巡视,礼部尚书严嵩等奏请在原行宫遗址上重新兴建新的行宫。行宫用高10米的城墙围住,东西南北建了四座城门,占地约100万平米。 1538年这个行宫正式建成,称巩华城,城的南门为“ 扶京门 ”, 北侧为 “展思门 ”,东门名为“ 镇辽门 ”,西门名为“ 威漠门 ”。 4个城门的寓意极为明了: 南护京师、北卫陵墓,威镇东、西少数民族。 每 个城门都附有独立的瓮城。 看有关资料,闯王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巩华城是起义军的临时指挥部。这使我想到了另一段故事: 1949 年解放军围困北京时,在北京周围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组织了很多民工准备用来架云梯、抬担架和运粮草。这些民工的工作非常危险,是随时会掉脑袋的工作,并且需要有力气。因此在围城期间的待遇相当好,天天有肉吃。 故事的关键是这帮民工的成份。当时北京的周边已经是人民专政,苦大仇深的贫农和雇农们可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架云梯或抬担架。于是农民政府把所有有些力气的地主富农们集中起来充当民工。因此,当时的民工中地主富农的比例很高。北京北部准备攻城的民工集结地也是沙河,并且很可能就在巩华城。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北京和平解放了,这些民工大吃了若干天后高高兴兴、平平安安地从沙河返回了原籍。这段历史可是当事人亲自讲述的。 巩华城在清朝时基本被废弃,民国至新中国期间一直处于被遗弃和被破坏的状态中,主要城墙被彻底拆除,4个瓮城均被占用并遭受严重损毁,甚至还住进了百姓。直到2014年,有关方面才决定重新修建巩华城( http://bjrb.bjd.com.cn/html/2014-05/08/content_177134.htm ),百姓开始迁出。 以上就是简短的巩华城历史,有兴趣的博友可以上网查阅更多的资料。 目前拆迁修复工作已经进行了近两年,4个瓮城尽是建筑垃圾。 我发的照片来自东边的镇辽门,瓮城的城墙大部分被破坏,城砖早就成了百姓的建筑材料,或者进了收藏人士的宝屋。残存的城墙经过这些年的风吹雨淋,竟与自然形成的风蚀地貌极为相似,所以挖了一个坑,故意放上几张与自然地貌相像的局部的照片。令 我比较惊奇 的是 余国志 、 辛晓十 、 林建荣 、 李兆良 和 徐晓 等几位博友很快就猜出了是人工地貌。李兆良老师甚至给出了分析过程,看出了人工夯土和风蚀等现象。 以下请看补充的照片和说明。 图1 2009年的巩华城 图2 2009年的巩华城东门——镇辽门,瓮城中有百姓的住房 图3 2015年拆迁后的巩华城 图4 2015年拆迁后的镇辽门 图5 镇辽门现在的样子,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看。网站限制,无法给出高清的大照片。 图6 镇辽门瓮城的西门 图7 西门上向南东方向看 图8 瓮城南门——可见到很好的城墙结构,外围是砖,里面是夯土。 图9 西门与城墙的结合部位,注意墙角处的树根。 图10 城墙最上层用白灰和砂石混合的“盖层”,与自然界钙质胶结的砾岩几乎完全一样,正是这层坚硬结实的“砾岩”保护了下面的夯土。 图11 再看到这张图,就不会猜错了。 图12 北沙河的朝宗桥,数百年历史了,载重大卡车仍然安然无恙地快速行驶。 图13 现在的北京地质调查院,我参加工作时称为北京地质调查所。 图14 原来的宿舍和内部招待所被改造成了快捷酒店。 图15 从前的职工食堂,现在成了健身中心。 ===================================================================== 新建立了“ 地科苑 ”公众号,不定期发布本人原创的地学相关科普图文,感兴趣者可加关注(微 信号:ig_cags)
个人分类: 游记往事|9673 次阅读|24 个评论
沁园春·冬游十三陵
热度 1 zhigangwu 2015-12-12 01:48
沁园春 ·冬游十三陵 冬至燕郊,野旷天低,松柏沍霜。 看时光苍老,蹒跚神路,岁云萧瑟,抚掩碑坊。 石兽鸣风,石人衣雪,枯骨冢中犹帝王。 悬螭首,望 残垣空殿 ,旧梦茫茫。 追昔永乐煌煌,宝船举帆无垠海疆。 念仁宣弘治,人亡政废,世宗万历,始振终荒。 帝宇飘摇,内忧外患,日落煤山漫血光。 长陵暮,叹轮回今古,何处殿堂? 2014年岁末,自徐州经北京返美,与友人同游京郊明十三陵。 2015.12.11
个人分类: 古典诗词|27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十三陵顺口溜
热度 1 xluan 2014-9-2 20:26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仅为好记,做如下编排: 泰康思裕景长茂 昭昭定献德永庆 其中,并没有环陵,但在景陵和长陵售票处之间的路称环陵路。
16675 次阅读|1 个评论
蟒山二月 2012-02-23 20:50
taodeng 2014-2-23 13:50
北京 昌平 蟒山 据说因山势起伏如大蟒,故名蟒山,其实哪里的山势不都是起伏如大蟒吗?又说这里层峦叠嶂,郁郁葱葱,四季常青,但二月底了,万千的树木都还在等待绿色的涂抹。在有明一代中比较恭俭和颇为勤政的崇祯因风水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之言而将陵墓选在蟒山和虎峪之间,却因李自成攻破京师自缢身死,草草葬于鹿马山下,可见风水纯属胡扯。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2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礼仪森严 2010-12-13 09:07
taodeng 2014-2-23 13:00
北京 昌平 十三陵 中国自号“礼仪之邦”,而现在的人们又常常困惑自己周围礼貌的缺失。其实礼仪并不是礼貌,看看十三陵里每个墓地的定制,牌坊、神道、石像、献殿、碑亭、方城、明楼、地宫,还有三叩九拜的祭祀排场,只不过是推崇皇权、巩固统治的礼仪手段。鲁迅说“礼教吃人”,点出其野蛮性;陈寅恪说礼仪制度“为纸上之空文”,道破其虚伪性。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燕京怀古 2007-11-20 09:21
taodeng 2014-2-6 00:05
八达岭长城 寒流满隘谷,雁阵别幽燕。 霜叶明秋色,风蓬没晓天。 蜿蜒走岭嵴,磅礴镇山巅。 胡虏已消遁,烽台断火烟。 圆明园 锦绣之园焚物华,空林寂寞噪寒鸦。 残碑断壁满尘土,荒径芜湖点草花。 灯火遐思照彻夜,歌声幻觉透重纱。 劫余瓦砾不堪见,痛苦伤心强国家。 十三陵 真龙威势越天高,陵树斜阳亦冷萧。 卧马庄严立象顺,文臣肃穆武官剽。 盛朝永乐自宏伟,末路崇祯独寂寥。 皇事已销无禁地,寻幽访古客如潮。
个人分类: 行旅之诗|2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鸟瞰京北皇陵(附:明朝皇帝那点事)
热度 24 dkysdc 2012-12-26 16:58
鸟瞰京北皇陵(附:明朝皇帝那点事)
“虎山”全貌 京北的十三陵,因大明朝的十三个皇帝集中葬于此地而闻名天下。 在地质界,十三陵地区是整个北京乃至整个华北中上元古地层出露最好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位于虎山和萃花山的雾迷山组地层被认为是北京地区的标准剖面而小有名气。研究过元古界的地质人大概都知道这个剖面。 因为业余兴趣兼专业需要,一年多来,本人亲自到访虎山和萃花山至少有四、五次。 无论是亲自爬到虎山顶,还是站在萃花山上远眺,都看不出虎的形态,即使在卫星照片上看,“虎”形也显得十分牵强,因而总觉得当年负责选陵的风水先生和大臣们把此山命名为虎山也不过是糊弄一下皇帝的说辞。 前几日,在家整理照片,忽然发现一张在飞机上拍的照片竟然包括了所有十三个陵墓和通往陵区的神路,再定睛看看虎山:真的犹如一只老虎跃然而出。原来,十三陵地区真的是 虎踞龙盘 的风水宝地呀。赶紧把这十三个陵园一一标出来,顺便把那天看到的京北燕山的美景一并发到科学网上,也算是给广大博友的一份新年贺礼。 PS: 看看这世界著名的皇家陵园,什么百人、千人、海龟、土鳖,论风光,有谁能比过当年大明朝的皇帝?到头来,还不都葬于黄土之中,没有一个得道升仙。所以,我就不说结论了,大家应该知道 2013 年应该怎么过。 祝大家 2013 年平安! 01 怀柔水库-雁栖湖-云蒙山-密云水库 02 新王峪水库-大秦铁路 03 十三陵水库-天池 04 十三陵 我把陵园的详细信息都标在这张图上了,可惜科学网的设计有限制,大家看到的图片分辨率不够高。 05 上图的截图,强调中心陵区 06 这张包括了虎山-神路,看看左下角的山形,像不像一只威武的老虎在护卫着大明的陵园? 07 昌平的响潭水库-居庸关-八达岭 08 官厅水库-永定河 09 再补充一张十三陵水库和天池的大照片。 以下文字原以博文的形式单独成篇,现专门移过来,免有凑博文篇数之嫌。 实在没有想到大家会对明朝的皇家墓地这么关心。 也难怪,明朝历经数百载,在世界历史上有过短暂但极其兴盛的时期,开疆扩土,经济繁荣,是继汉唐兴盛后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曾经兴盛于世的 中原王朝 。 以下内容主要来源于互联网( http://www.douban.com/note/145167688/ ),只有 景帝 的内容稍微改编综合了一下,因为他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很有建树但又唯一没有葬在十三陵的大明皇帝。 明朝那些事儿,一时半会儿说不完,建议大家有闲时到网上找找资料,很有意思。 +++++++++++++++++++++++++++++++++++++++++++++++++++++++++++++++ 太祖朱元璋 (1328-1398) 年号 “ 洪武 ”1368 年称帝,在位 31 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 1368 年 8 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 -- 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 ( 今南京 ) 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 1398 年,时年 71 岁。 惠帝朱允炆 (1377-1402) 年号 “ 建文 ”1398 年即位,在位 5 年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 20 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 1402 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 (1360-1424) 年号 “ 永乐 ”1402 年即位,在位 23 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 “ 靖难之役 “ 。经过四年的战争,在 1420 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1421 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 1424 年,时年 65 岁。 仁宗朱高炽 (1378-1425) 年号 “ 洪熙 ”1424 年即位,在位 1 年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 1 年,死于 1425 年,时年 48 岁。 宣宗朱瞻基 (1398-1435) 年号 “ 宣德 ”1425 年即位,在位 11 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 “ 仁宣之治 ” ,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 1435 年,时年 38 岁。 英宗朱祁镇 (1427-1464) 年号 “ 正统 ”“ 天顺 ”(1435-1449 ; 1457-1464) 在位,在位 23 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 9 岁,被宦官王振专权, 1449 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 “ 土木之变 ” , 1450 年,被放回,直到 1457 年,才又即位。死于 1464 年,时年 38 岁。 景帝朱祁钰 (1428-1457) 年号 “ 景泰 ”1449 年即位,在位 9 年 为宣宗次子,英宗朱祁镇之弟。 1449 年英宗被蒙古的瓦喇军队俘获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 即位后整顿吏制,使吏治为之一新。并 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怕其夺权,将其软禁。 1457 年,景帝病危,英宗复辟重新被拥为帝,改国号为“天顺”。景帝反被英宗软禁,没过多久,被活活气死,时年 30 岁。 景帝死后,英宗不准将其葬于皇陵,因此只能与明朝的藩王们为邻,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 英宗死后,景帝被宪宗“平反”, 尊其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之后又经历多次反平反与再平反的折腾,实在可与现代的某些事情相比。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 “ 成化 ”1464 年即位,在位 24 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 “ 奸欺国政 ” 。 1487 年,宪宗死,时年 41 岁。 孝宗朱佑樘 (1470-1505) 年号 “ 弘治 ”1487 年即位,在位 19 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 “ 更新庶政,言路大开 ” ,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 “ 中兴之令主 ” 。死于 1505 年,时年 36 岁。 武宗朱厚照 (1491-1521) 年号 “ 正德 ”1505 年即位,在位 17 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 1521 年,时年 31 岁。 世宗朱厚璁 (1507-1566) 年号 “ 嘉靖 ”1521 年即位,在位 46 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 60 岁。 穆宗朱载垕 (1537-1572) 年号 “ 隆庆 ”1566 年即位,在位 7 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 7 年,死于 1572 年,时年 36 岁。 神宗朱翊钧 (1563-1620) 年号 “ 万历 ”1572 年即位,在位 48 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 10 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 1620 年,时年 58 岁。 光宗朱常洛 (1582-1620) 年号 “ 泰昌 ”1620 年即位,在位 1 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 39 岁。 熹宗朱由校 (1605-1627) 年号 “ 天启 ”1620 年即位,在位 8 年 熹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 1627 年,时年 23 岁。 思宗朱由检 (1610-1644) 年号 “ 崇祯 ”1627 年即位,在位 17 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 1644 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 35 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 “ 勿伤百姓一人 ” 。 http://www.douban.com/note/145167688/
个人分类: 家乡美景|10723 次阅读|54 个评论
十三陵之长陵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1-12-25 13:36
十三陵之长陵
1 2 3 4 5 4 7 8 10 11 14 15
个人分类: 风光有感|31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十三陵之定陵
热度 3 yangyongtian 2011-12-24 09:36
十三陵之定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个人分类: 风光有感|340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顶皇冠溯以往
yangyongtian 2011-5-28 09:10
定陵深宫葬万历, 朱讳翊钧拥双妻。 十岁登基辖大明, 在位整整四十七。 二十世纪获重生, 从此又见天和日。 一顶皇冠溯以往, 又见明朝十三帝。
个人分类: 诗配画|2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梁从诫先生为什么树葬在十三陵国际友谊林?
viclee 2011-5-10 14:26
昨日,看到梁从诫先生骨灰树葬十三陵的消息,感到非常吃惊!虔敬的面向北方,鞠躬三次。 遵照梁从诫生前回归自然的心愿,昨日,梁从诫的多位亲属、友人和“自然之友”成员在昌平区十三陵国际友谊林,为梁从诫举行树葬。老人入土为安,投入了大自然母亲的怀抱。 但我不理解的是:梁从诫先生为什么树葬在十三陵国际友谊林? 我记得在北京植物园,有一座梁家墓园,环境幽静,苍松翠柏 , 庄严肃穆,是梁思成设计的 , 他的爷爷梁启超的墓和他们一家很多人的墓都在那里,里面 还有一颗“母亲树”,是梁启超先生的后代为其第二夫人王桂荃女士而栽植的。这是凭悼瞻仰梁氏家族的一个家族墓地,也成为了北京植物园的名人遗迹。 他的爸爸梁思成,妈妈林徽因,都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是中国国徽的设计者,死后也都没有安葬在家族墓园。梁思成文革中含冤去世,文革后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骨灰安放于八宝山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一箭之遥。他的妈妈林徽因的墓地也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八宝山革命公墓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墓区,二为骨灰堂。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也同样分属两地。因为政治, 她和梁思成先生无法葬在一起。生前恩爱在一起,死后却要被分开,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啊。 梁从诫先生,既没有陪他爷爷,也无法陪她的爸爸和妈妈,自己选择了昌平一片树林,与大自然在一起,在柏树之下,魂归自然。 梁启超、梁思成、梁从诫, 三代 人走了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的人生道路,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遗产。可惜,他们死后,一家人依然没有安葬在一起。哎!
个人分类: 短论评述|5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岁月如歌山庄——十三陵康陵村掠影
yangzx1999 2010-6-27 23:09
十三陵水库边上的树木,不知道叫什么名字,黄色的好像是花还是果实? 云雾蒙蒙的十三陵水库(远眺) 康陵,不对外开放,只好远远地望了一眼。康陵明末被焚毁过,清康熙年间维修过。 , 岁月如歌店里的墙画,弹珠子 十三陵的山脉 绿叶成荫子满枝核桃树上核桃 葱之花 五月枣花香 这个是爬山虎吧 篱笆墙,绿藤绕 村民委员会 窗户上的陀螺,下面还有铁环,小时候玩的玩具 早饭,粥,一口气喝了3碗 早饭的花卷,老板亲手做的,吃了5个,算是吃得少的,还有人吃了7个 岁月如歌山庄里的题词,山庄名字也由此而来吧。这个山庄有不少照片,都是当年下乡插队时候的战友同学的照片,老板也是其中的一员,这个山庄也算是他们的活动基地吧,感觉很不错。 岁月如歌山庄的庭院
个人分类: 努力活着|5839 次阅读|1 个评论
明十三陵(4)
linyaowen 2008-8-16 23:28
定陵 明定陵 是明代第十三帝朱翊钧 ( 年号 万历 ) 的陵墓。 这里埋葬的还有他的两个皇后。 该陵坐落在大峪山 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 1584 ~ 1590 年 ( 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 。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 宝城 、 明楼 和地下宫殿等。占地 182000 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 天圆地方 的象征意义。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 1584 年)开工,历时 6 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 28 岁,直到 1620 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 30 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 18 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 祠祭署 、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 300 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 外罗城 (围墙外的围墙)。 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 外罗城 。城内面积约 18 万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图说》对这道外城成作过这样的描述: 铺地墙基,其石皆文石,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左右长垣琢为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之壮(状),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夺天工也。 又谓 : 覆墙黄同瓦瓦,刻砖为斗拱,檐牙玲珑嵌空,光莹如玉石。甲申之变,寸寸毁之,而不能尽毁也。 外罗城仅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其制,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  外罗城内,偏后部位为宝城。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   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门一座,制如外罗城门,为陵寝第二道门,又称重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院落之前 ( 外罗城之内 ) 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设祾恩门。其制面阔五间 ( 通阔 26.47 米 ) ,进深二间 ( 通深 11.46 米 ) ,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字 祾恩殿。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 ( 通阔 50.6 米 ) ,进深五间 ( 通深 28.1 米 ) ,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 ( 左升龙,右降凤 ) 及海水江牙图案。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牌楼门 ( 棂星门 ) 一座、石几筵一套。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 ( 一座 ) 、烛台 ( 二座 ) 、花瓶 ( 二座 ) 组成。形制如长、永等陵 。   由于宝城的隧道门设于宝城墙的右前方,帝后 棺椁 在 享殿 ( 祾恩殿 ) 内举行 安神礼 后,必须途经外罗城内能进入宝城的隧道门入葬玄宫,同时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对称性,在第三进院落左右两墙又对称地设有随墙式掖门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罗城之前,左侧还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侧建有 神宫监 、神马房等附属建筑。定陵卫的营房则建于昌平城内。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为公座 ( 办公用的正厅 ) ,后为官舍,前为门。神宫监有重门厅室,房屋多至 300 余间。 定陵神功圣德碑 余晖中的定陵大门 万历画像 地宫中的万历帝宝座 庆陵 明庆陵 ,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庆陵的地下玄宫自 天启 元年(公元 1621 年)三月定穴营建, 七月二十九日 合龙门,历时四个月,耗帑银 150 万两。且工程质量精细,除玄宫全部用石料外,其 后、中、前殿 ,有 重门相隔 。天启六年(公元 1626 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遗作,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   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约 2.76 万平方米。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驻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楼内竖圣号碑,上刻 大明 光宗贞皇帝之陵 。明楼后宝城内满填黄土,中央夯筑上小下大的圆柱形体为宝顶,底部直径约 28 米 。冢前拦土墙与宝城墙等高,并与宝城城台及两侧墙体围成一个平面近于 月牙 形状的院落 哑巴院,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零工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庆陵的排水系统独具特色。对于宝城两侧山壑间的流水,其他各陵都是用明沟排水的方式从陵前绕道排出。而庆陵则是在明楼前修建了一个平面为 T 形的地下排水涵洞。宝城两侧的水流从左右宫墙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楼前的地下汇合后向前排出,从地下躲过环抱于前的龙砂,然后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沟,经祾恩殿后的三座石桥,从前院的右侧绕过陵前注入河槽。   据清乾隆年间工部尚书金简、户部侍郎曹文植、礼部尚书德宝上疏:庆陵的明楼、享殿、宫门, 头停瓦片、檩、枋脱落,椽望柱木倾欹 。于是在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 17851787 年)间,清廷下令秀奇。修葺时,将陵前神攻圣德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祾恩殿、祾恩门均缩小规制复建。拆除了左、右配殿。封塞了宝城的方城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石察 路直达城台之上。明楼由木质梁架结构改为石券顶结构。   因年旧失修,现陵园建筑残毁严重。陵墙墙体顶部瓦件损坏较多。祾恩门、祾恩殿台基石构件损坏残坏,走闪严重。三座门过木糟朽,瓦件脱落。石桥栏板坠落,宝城墙垛墙、宇墙大多损毁。明漏斗拱瓦顶几乎全部残坏。另内河宝城两侧排水不畅。   根据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的文物工作方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及有关部门和文物古建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对庆陵进行抢险修缮。 庆陵大门已不复存在,从铁栅栏往里看,苍劲的古松树,愈显陵寝的凄凉 德陵 明德陵 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德陵卫星图 德陵前的石桥,石拱和桥面都保存完好,栏杆是新修的 无字碑后的德陵 德陵大门 修缮后的德陵明楼 思陵    明思陵 ,位于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 ( 又名锦屏山或锦壁山 ) 南麓,是明朝最后一帝 崇祯帝 朱由检 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为清延效力,始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 思陵 ,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按《清世祖实录》记载,清廷下令以礼改葬崇祯帝后,并营建思陵建筑,时在顺治元年 (1644 年 ) 五月。   由于种种原因,思陵的改葬开隧和营建却是举步维艰。首先是工程组织不能迅速落实。该工程本应由工部及内官监负责,但工部却因缺员而不能分任。内官监虽已责成总理冉维肇,管理高推、王应聘三员内官专司督理,但大概是由于 故君之事,既无赏可冀,又无罚可畏 ,所以,虽经原任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屡次劝勉,三人却总是置若罔闻,三秋已过,冬至将临,开工仍杳无日期。为此曹化淳不得不在顺治元年 (1644 年 ) 十一月上奏说: 礼,为旧君有服,不知诸臣何以置念?且时虽寒冱,地气尚暖,及今犹可开挖隧道,先妥梓宫,其立碑建亭,姑俟来春举行,倘再悠忽,是迟一日之工作,即虚一日之旷典,如作速报竣之明纶何?伏乞夭语严饬该监刻期赴陵,先开隧道,来春亟建亭碑,万勿藉词缓诿沉阁 ( 搁 ) 庶恩旨信而大义昭垂,芳万世而无斁矣。 顺治皇帝览奏朱批 : 思陵作速经营,已奉有旨,该监何得玩泄?冉维肇等姑且不究,著即刻期赴工,先开隧道,其余俟来春报竣。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其次是工程所需银两不能及时到位。在顺治帝的严旨切责下,负责思陵营建的冉维肇等人只得尽快趋赴工所,并于 十一月二十九日 兴工开挖隧道,思陵采石等工也正式开始。当时,本应同时并举的工程计有三项:一是思陵营建,二是葬张皇后于德陵,三是葬万历妃刘氏于银钱山。三项工程估价为 3000 两白银。银两的来源,原奉旨赐陵地租银 1500 两,文武百官及内臣捐助 1500 两。但事实上,直到该年十二月,陵租虽已征收,但工程所须银两却不知从何处关领。文武大臣捐助之银却差一半有余。所以,工程开始时,工部所掌握的银两只有 1000 两,而开工时督送至工所的银两又只有 110 两。为此,曹化淳以及原任秉笔太监车应魁、王德化,随堂太监王之俊、卢维宁等人只得于该年十二月移文内院,催办银两解送事宜。   在曹化淳等人的催促下,顺治二年 (1645 年 ) 九月,思陵改葬等工终于完成。十日,工部尚书兴能上奏,请示以余剩银两,建造香殿。十二日,顺治皇帝批示 : 知道了,余银修造事宜,工部看议具奏,钦此。 十月二十七日 ,平西王吴三桂又捐银千两,助建思陵,思陵的工程才暂告一段落。顺治十一年八月,清代著名学者谈迁曾赴思陵拜谒,他在《北游录》一书中记述了当时思陵的建筑规制 : 周垣之南垣博六十步。中门丈有二尺,左右各户而钥其右。 垣以内左右庑三楹,崇不三丈。几案供奉明怀宗端皇帝神位 ( 此处当指享殿内 ) 。循壁而北,又垣。其门、左右庑如前。中为碑亭,云 怀宗端皇帝陵 ' ,篆首 大明 ' 。 进此垣,除地五丈则石坎,浅五寸、方数尺,焚帛处。坎北炉瓶五事,并琢以石。稍进五尺,横石几,盘果五之,俱石也。蜕龙之藏,涌土曰三四尺,茅塞榛荒,酸枣数本。 同书《纪文 思陵记》又谓,思陵享殿为 三楹 ( 三间 ) , 奉先帝木主 ;碑亭 ( 文中称 内殿 ) 有额,有金书 思陵 二字。亭内石碑 大明 亦为金字。碑刻 怀宗端皇帝陵 。   顺治十六年,思陵的建筑又稍有变化。该年三月,陵前增碑亭一座。十一月,去崇祯帝 怀宗 庙号。并改谥 庄烈愍皇帝 。陵内石碑、神牌字迹随之而改。十二月,顺治皇帝下《谕修明崇祯帝陵诏》,其具体修建项目不详于文。但从康熙年间谭吉璁《肃松录》所记思陵制度看,思陵虽经顺治十六年的修建,但并无大的变化。该书所记思陵的建筑情况是 : 碑亭南北四丈八尺,修三丈。享殿,距门十三步,阶三,无台,殿三楹,广七丈二尺,修四丈二尺,内香案一,青琉璃五,器全设。一神牌,高二尺五寸,石青地,雕龙边,以金泥之,题曰 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宏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 。中楹为暖阁,长槅六扇,中供木主三,中则庄烈愍皇帝,左则周后,右则田妃,外俱用椟冒之。周后神主题曰 大明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黄后 ,田妃神主仅存 恭懿 ' 二字,余被人磨去矣。配殿三楹,俱黑瓦。殿前大杏树一株。陵寝门三,距殿址四步,穴墙为门,中广二丈四尺,修一丈二尺,傍则户矣。明楼距门十一步,不起楼,阶四,中开一门,左右夹窗二。碑石广一丈六尺,修六尺,雕龙,方座,高丈许,题曰 庄烈愍皇帝之陵 ' 。石几距楼十步,长五尺,博二尺。几前石器五,俱高八尺,方式雕龙。中一方鼎,与诸陵异,皆列于地。宝城距几甚近,无城,周围用墙,高六尺。中以石灰起冢,高四尺,缭以短垣,左松八株,右松七株。   清乾隆年间,思陵先后两次修缮,陵园建筑规制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乾隆十年 (1745 年 ) 九月,刑部左侍郎钱陈群奉命祭祀思陵,发现思陵因长期失修,风雨剥落,殿庑倾圮严重,遂奏请修葺,并提出:遵世祖章皇帝奢靡不尚之谕旨办理。乾隆帝从其所请,下诏修缮思陵。直隶总督那苏图奉命督办该项工程。昌平州知州胡大化估报,修缮享殿三间,建造配殿六间,加上大门、二门、碑亭、甬路等工程共需工料银及烧造琉璃瓦银 13900 余两。后又经保定府同知永寿实地复核,认为 享殿三间虽久已倒塌,旧存木植砖块尚敷凑用,似应添补修葺,其余墙垣等项酌量粘补。其配殿六间久经倾圮,且地基窄狭,毋庸重修,以省靡费 。此议于乾隆十一年十一月经那苏图奏请乾隆皇帝同意后遂只将思陵享殿、垣墙修好,配殿废而未修。   乾隆五十年 (1785 年 ) 三月,修葺十三陵,思陵是其中之一。因 顺治年间改建思陵,而一切明楼、享殿之制未大备 ,特命 重为修葺,悉如别陵。并普立神牌木主供奉,以妥享祀 。修陵大臣工部尚书金简等人经实地勘察提出,思陵 仅有享殿三间、碑亭一座,规制颇觉狭小。伏思我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即命以帝礼改葬,兹复仰奉谕旨,不惜帑金修葺诸明陵寝,似应就现在地势加筑月台,将旧碑亭移建月台之上,后墙略为加高,宝顶随墙添土,并将原建享殿三间改造五间,宫门一间改造三间。用彰恩施优渥 。于是,思陵的陵门改建成了硬山顶式的三间门楼,享殿建成了面阔五间 ( 通阔 17.3 米 ) ,进深三间 ( 通深 8.5 米 ) 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石雕五供之后也建起了无马道、宇墙的单面墙式的宝城墙,和城台及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   在陵园的管理上,思陵和其他明陵一样,在清代设置有司香内使 ( 守陵太监 ) 二名、陵夫八名,照役给予香火地亩。每年春秋二季,分由太常寺差官至陵致祭。清廷每年还委派工部堂官一员,赴陵检查陵园建筑,时加修葺。   思陵,虽然终清之世一直是崇祯皇帝的陵名,但在顺治、康熙年间,一些知识分子却不称其为思陵而称之为 攒宫 。如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就直称思陵为 攒宫 ,并加以解释说 : 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 君杀,贼不讨不书葬 ,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 。《帝陵图说》的作者梁份亦云 : 烈皇帝殡于田妃墓,国耻未雪,不谓之攒宫不可也 ! 以陵称不可也 ! 以思称尤不可也 ! 显然,他们是站在明王朝的立场上,认为明朝的国耻未雪、君父之仇未报,因此,崇祯帝虽葬于田妃墓中,但却不能称 葬 ,思陵也不能称 陵 。他们拒不接受清朝为崇祯帝墓所定的陵名,反映了他们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明朝的怀念。   清朝灭亡后,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盗发。 1947 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又大规模地拆毁陵园地面建筑。思陵已是满目凄凉,只有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作为珍贵文物保存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思陵得到应有保护。明思陵,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阵阵,仍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构思奇妙,雕工精细。 笔者用半天时间跑遍十三陵,但很遗憾,没有找到思陵遗址,以后有机会再补图。
个人分类: 游记|3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十三陵(2)
linyaowen 2008-8-16 23:27
神路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 石牌坊 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 1540 年 ( 嘉靖十九年 ) 。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 汉白玉 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 ( 也叫蟒山 ) ,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 ( 俗称虎峪 ) ,状似 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 左青龙,右白虎 为祥瑞之兆的传 说, 龙 、 虎 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大红门 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 80 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大红门后的大道,叫 神道 ,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 7 公里 ,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碑亭 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 6 米 多。上题 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碑文长达 3500 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 程南云 所书。该碑碑文作于 1425 年 ( 洪熙元年 ) ,碑石却是 1435 年 ( 宣德十年 ) 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 4 根白石 华表 ,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犭孔。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 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石雕群 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 石像生 ( 石人又称 翁仲 ) 。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 24 只石兽和 12 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国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石兽共分 6 种,每种 4 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 獬豸 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 麒麟 ,为传说中的 仁兽 ,表示吉祥之意。 骆驼 和 大象 ,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 武臣 ,各 4 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 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棂星门 又叫龙风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 火焰牌坊 。龙凤门西北侧,原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 石牌坊 大红门(大宫门) 总神道 长陵 明长陵 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规模最大,而且只有长陵是坐北朝南。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 12 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 ( 已拆除并封塞 ) 。院内,明朝时建有 神厨 ( 居左 ) 、神库 ( 居右 ) 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 祾恩殿 ,殿门名之为 祾恩门 ,始于嘉靖十七年( 1538 年),是世宗朱厚熜亲赐佳名。其中, 祾 字取 祭而受福 之意, 恩 字取 罔极之恩 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 31.44 米 ),进深二间(通深 14.37 米 ),正脊顶部距地面高 14.57 米 。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 祾恩门 三金字。 稜 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 须弥座 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 螭首 ( 龙头 ) 。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分明。 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 ( 牌位 ) 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 长陵俯瞰 长陵卫星图 长陵大门 长陵明楼和宝顶 长陵大殿永乐帝雕像 献陵 明献陵 ,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寝。 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死后开始的。仁宗临终曾遗诏 : 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 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仁宗遗诏营建献陵。他召尚书蹇义、夏元吉至皇宫,对他们说,国家以四海之富葬其亲,岂惜劳费?然古之圣帝明王皆从俭制。作为孝子也只是想使亲人体魄永久保存,并不想厚葬。秦、汉时期厚葬的弊病,足为明戒。何况皇考遗诏从俭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认为应遵皇考先志,卿等以为如何 ? 蹇义等回答说 : 圣见高远,发于孝诚,这是对千秋后世都有益处的事。于是,宣宗亲定陵园规制,并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书黄福总理修陵事宜。从洪熙元年七月兴工,到八月玄营落成,埋葬仁宗,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地面建筑也陆续营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营建门楼、享殿、左右庑配殿和神厨。正统七年 (1442 年 ) 十二月建造明楼,次年三月,陵寝建筑全部完工。参加陵园营建的有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统领的万名军士,南京海船厂附近江北府卫旗军工匠 118000 人,以及河南、山东、山西、直隶、凤阳、大名等府州征调的民夫 5 万人。 建成后的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 1 公里 。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并且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 ( 现存碑亭为嘉靖年间增建 ) 等建筑。陵宫建筑与长陵比较,同样非常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 20o ,占地仅 4. 2 万平方米 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 5 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 ( 祾恩门 ) 则仅为 3 间;方城、明楼不仅不像长陵那样高大,而且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楼的礓石察 量路则改为设于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 献陵最朴,景陵最小 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明献陵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有一进院落,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是祾恩门,也即陵园的大门,门前出大月台,院后设单座门一道。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院内建两柱棂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二院之间,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选择中隔小山这种布局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陵园的风水有关。 献陵宝城前的这座小山,名为玉案山,它从陵园左侧延伸而来,是献陵的龙砂。因其屈曲环抱陵前,所以,又是献陵的近案。风水中, 龙喜出身长远,砂喜左右回旋 , 龙虎环抱,近案当前 ,当论内明堂格局。献陵玉案山以及龙砂、虎砂和来山范围内的小格局,正是风水术士们所鼓吹的完美的内明堂格局。所以,修建献陵时只在明堂范围之内修建了宝城、明楼和一进院落。而将举行祭祀仪式的梭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经过这样的经营设计,不仅解决了献陵明堂地域面积小,建不下宝城和前面两进院落的问题,维护了 龙砂不可损伤 的风水信条,而且使陵园山重水复、殿台参差,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美。使几何形体陵园建筑在山、水、林木的映衬下,更加错落有致。这是迷信的封建帝王和风水术士们所不能预想的。   献陵的陵寝建筑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 (17851787 年 ) 间曾得到修缮。在该次修缮中。明楼,外形未改,但内部木构梁架改成为条石券顶结构。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侧增筑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宝城的礓石察 路。 两庞配殿及神厨等附属建筑大多被拆。祾恩门则缩小了间量,且顶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圣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仅于台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齐胸高的宇墙。以后祾恩殿、祾恩门又相继在清末民初时毁坏。日军侵华期间,为修炮楼取砖,第一进院落的围墙及祾恩门、祾恩殿的山墙又被拆毁。现在,除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 在十三陵地区却有个于仁宗声名不利的传说。献陵享殿和明楼之间的砂山(老实说,我当时没有看到砂山)被明朝皇家称作御案山,但当地人却称它作遮羞山。传说在朱高炽做太子时,曾与比他大不了几岁的的姨娘私通。后来他当了皇帝,有个大臣无意中说起此事,朱高炽矢口否认,并说如有此事就让龙吞了自己。不料话音刚落,金殿屏风上一条木雕的龙就飞身而下,一口把他吞了下去。臣子们救驾不及,只抢回皇帝的一只靴子,后来就把这只靴子葬入陵墓。当地人因此称这座陵墓为靴陵,称砂土山为遮羞山。而明廷为了遮丑,就把靴陵改称献陵了。 献陵大门 献陵卫星图 景陵 明景陵 ,位于天寿山东峰 ( 又名黑山 ) 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宣德十年 (1435 年 ) 正月十一日 ,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 10 万人兴役。 六月二十一日 ,葬宣宗。天顺七年 (1463 年 ) 三月十九日 ,陵寝工毕。其间断断续续共历 28 年的时间。 陵园制度,一遵献陵俭制。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 1.5 公里 ,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 55o ,占地约 2. 5 万平方米 。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嘉靖十五年 (1536 年 ) 四月二十七日 ,明世宗朱厚熜亲阅长、献、景三陵,见景陵规制狭小,对从臣郭勋等说 : 景陵规制独小,又多损坏,其于我宣宗皇帝功德之大,殊为勿称。当重建宫殿,增崇基构,以隆追报。 根据《帝陵图说》记载,增崇基构后的景陵祾恩殿, 殿中柱交龙,栋梁雕刻,藻井花鬘,金碧丹漆 ,殿中有暖阁三间,黼座(帝座)地屏直到康熙年间犹有存者。此外,嘉靖年间还在陵前增建了神功圣德碑亭。 现在,陵内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间改建后的遗物。从遗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础石分布可以看出,该殿原制面阁五间 ( 31.34 米 ) ,进深三间 ( 16.9 米 ) ,后有抱厦一间 ( 面阔 8.1 米 ,进深 4.03 米 ) ,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龙戏珠图案,比献陵一色云纹,显得更为精致壮观。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 (1785-1787 年 ) ,清廷曾对明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为省工省料,景陵的祾恩门、祾恩殿均被缩小间量重建,两庑配殿及神功圣德碑亭因残坏而拆除。现在,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 景陵卫星图 景陵 裕陵 明裕陵 是明皇帝朱启桢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墓。公元 1464 年建,由石供器、宝城和明楼等组成。陵制简朴。 破败的裕陵 茂陵 明茂陵 ,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茂陵的陵名定于 成化 二十三年 (1487 年 ) 九月十五日 . 同日,嗣皇帝孝宗朱佑樘下旨建陵。陵址由礼部右侍郎倪岳及钦天监监正李华等人卜定。内官监太监黄顺、御马监太监李良、太傅兼太子太师保国公朱永、工部左侍郎陈政奉命提督军士工匠营造。 九月十九日 ,山陵启土动工,所役京营军将达 4 万之众。 十二月十七日 ,葬宪宗及孝穆太后。弘治元年 (1488 年 ) 四月二十四日 ,茂陵陵寝工程竣工,共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陵寝制度大体如裕陵,但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宝山,又与其他各陵均不相同。 陵园建成后的第三天,天寿山突然降大雨,雷电风雹铺天盖地而来,各陵楼、殿、厨、亭及各监厅屋兽吻、瓦饰击碎很多。于是,大臣们交章上奏,请新登极的孝宗皇帝亲贤勤政,修德爱民,以回天意。显然,大臣们是用 天人感应 的唯心主义思想,解释灾异的由来,警示新登极的孝宗皇帝,在今后的执政期间,不要抑贤用邪,不要听信谗言,否则,上天还会降下灾异,以示惩罚。 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内的陈设也保存较多。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顺治、康熙年间茂陵的情况是 : 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之属犹有存者。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 (1785-1787 年 ) 茂陵曾得到修缮 . 其修缮情况,除祾恩门连同台基一同缩建外,均同裕陵。至清朝末年,祾恩门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民国年间祾恩殿本已残坏,又被拆毁。其现状情况同裕陵。 与裕陵一样破败的茂陵 泰陵 明泰陵 ,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 施家台 ,或 史家山 ,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 朱佑樘 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泰陵陵事的筹划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明武宗实录》记载,武宗即位后,即着手筹办孝宗丧事。礼部左侍郎李杰、钦天监监副倪谦和司礼监太监戴义对武宗说 : 茂陵西面有个叫施家台的地方,是个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寝可以在那营建。 工科右给事中许天锡也向武宗建议,派廷臣中精通风水术的人,前去复视一次。他还提议 : 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处。广求术士,博访名山,务得主势之强,风气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着,庶可安奉神灵,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助。 礼部亦赞成这个提议。于是,武宗命太监扶安、李兴、覃观及礼部右侍郎王华等人前往施家台看视,最后确定在那里营建孝宗陵寝。 弘治 十八年六月五日 ,陵园正式兴工,并定陵名为泰陵。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钅遂 提督工程, 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四月,玄宫落成,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孝宗葬入陵内。正德元年 (1506 年 ) 三月二十二日 ,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整个陵寝建筑按《明武宗实录》记载包括: 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圣号石碑一通,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门三座,香殿一座为室五,左右厢、纸炉各两座,宫门一座为室三,神厨、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桥五座,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各一所 。 泰陵营建虽然只有 10 来个月的时间,但却不是一帆风顺。祝允明《九朝野记》和孙绪《无用闲谈》曾记载,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曾有泉水涌出, 水孔如巨杯,仰喷不止 。吏部主事杨子器亲眼看到,如实上奏朝廷。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金井出水,被视为不祥。这样一来,泰陵非改址不可。当时的督工太监李兴,为武宗所宠信,不可一世。他见有人对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见,十分气恼。工部左侍郎李钅遂 ,希望陵寝尽快工成,也认为杨子器多言。他们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说杨子器 诽谤狂妄 ,武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杨子器关进大狱。其他知情官员见状再也不敢提这件事,更不敢为杨子器分辨求情。恰巧,这时有个新被起用的知县,莆田人邱泰,来到京城,见京城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就上疏说: 子器比奏甚有益,盖泰陵有水,通国皆云。使此时不言,万一梓宫葬后有言者,欲开则泄气,不开则抱恨终天。今视水有无,此疑可释。 武宗觉得有理,命司礼监太监萧敬押解杨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验证。杨子器料到李兴、李钅遂 会堵住泉眼,自己此去凶多吉少,临行时赋诗一首: 禁鼓元声晓色迟,午门西畔立多时。 楚人抱璞云何泣,杞国忧天竟是痴。 群议已公须首实,众言不发但心知。 殷勤为问山陵使,谁与朝廷决大疑。 他自比战国时代向楚王进献美玉的卞和,认为自己做了杞人忧天的傻事儿。现在,不知朝中谁能为自己雪清这不白之冤。萧敬押着杨子器到了秦陵,李兴果然带人赶到。
个人分类: 游记|35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明十三陵(1)
linyaowen 2008-8-16 23:21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明十三陵世系表 陵名 陵主人 庙号 年号 在位时间 长陵 朱 棣 成祖 永乐 1402~1424 献陵 朱高炽 仁宗 洪熙 1424~1425 景陵 朱瞻基 宣宗 宣德 1425~1435 裕陵 朱祁镇 英宗 正統 天順 1435~1449 1457~1464 茂陵 朱见深 宪宗 成化 1464~1487 泰陵 朱祐樘 孝宗 弘治 1487~1505 康陵 朱厚照 武宗 正德 1505~1521 永陵 朱厚熜 世宗 嘉靖 1521~1566 昭陵 朱载垕 穆宗 隆慶 1566~1572 定陵 朱翊钧 神宗 萬曆 1572~1620 庆陵 朱常洛 光宗 泰昌 1620~1620 德陵 朱由校 熹宗 天啟 1620~1627 思陵 朱由检 思宗 崇禎 1627~1644 明十三陵坐落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北行,驱车约需四十分钟。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十六帝为何只有十三陵?   明朝历经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陵区特色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地面建筑效仿南京明孝陵制,平面设计为前方后圆形状,主题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有陵门,凌恩门,凌恩殿,棂星门,明楼,宝城,宝顶等建筑等,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解放后陆续对十三陵进行保护好修缮,现在,长陵、定陵、昭陵三处已修复完整并开发成旅游景点。还有献陵、景陵、思陵,修复了明楼宝城和陵墙。其它陵虽未修缮,但也建立起护陵点,安排有护林人员负责整理保护陵园建筑和林木。 陵区总分布图 陵区卫星总图 陵区风水 明十三陵历经四、五百年,其间还经多次战乱,能够较完整保留下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静静矗立的一个个陵寝,似乎在无声地诉讼每个主人不平凡的故事。 笔者最近用半天时间跑遍十三陵,整理后篇幅较长,下面分四集介绍。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个人分类: 游记|2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