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考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请问老师您明年还有招生指标吗?
热度 7 wangdh 2018-12-2 16:27
“请问老师您明年还有招生指标吗?” 王德华 “我想报考您的博士研究生,请问老师您明年还有招生指标吗?” “老师我对您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希望能加入您的团队,请问您是否还有博士名额?” … …. 每年从 9 月份以来,导师们都会不断收到联系报考 2019 年博士研究生的信函。有的是导师推荐的,有的是自己联系的。学生们一般都会介绍自己硕士期间的科研工作、发表的论文和学习的课程、成绩等,也会说说自己的追求、性格、兴趣和爱好等,也会表表决心,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有不少学生的材料是很迷人的,尤其发现与你的研究方向比较相近,或者学生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恰好是你希望提高或拓展的一些领域,眼睛自己就亮了起来。 如果你明年没有招生指标,或者已经没有招生名额了,就有一种很遗憾的感觉。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告诉考生,我已经没有名额了,让学生及时联系其他的导师。 我今年回信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联系有点晚了,尽早联系其他导师吧。”不少学生都会疑惑,“入学考试还早呢,咋就晚了呢?那什么时候联系导师合适啊?” 今天想聊几句这个话题。 问:报考前,是否需要联系导师? 答:不管报考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都要与你意向的导师联系。这真的很重要。每年都有不少考生,报考的时候没有联系导师,等考试成绩下来了,却得知导师已经没有指标了。这个时候着急、无助的心态是可以想象的。 问:联系导师的时候,应该说些什么? 答:相关信息越细越好,一般要有个人简历和学习成绩介绍。报考博士研究生,要有关于硕士期间研究内容的介绍,发表的学术论文。自己掌握的实验技术、特长,以及个人爱好和兴趣等。不需要太华丽的语言,也不需要发誓表决心。导师希望了解你的学习情况,你的科研情况,你的毕业学校,你的导师,你的专业技能等等。 问:什么时间联系导师比较合适? 答:考生联系导师是应该注意时间点的,一般在新学期开始 8 、 9 月份就应该开始联系了。但是由于近年来不少单位在暑假举行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营员们都有选择未来导师和方向的意向,也准备了相关材料,不少导师也就借机物色合适的研究生候选人。 免推生录取有硕士生和直博生两种类型。特别提醒考生要注意的是,一般单位里都有规定直博生是占导师来年的博士生指标的。根据这种情况,计划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生联系导师的时间就需要稍微提前一点了。 一般免推生的复试、录取工作大多集中在新学期开始不久( 9 月份)。报考统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也要及时关注和确认自己意向的导师是否已经录取了免推生。已经确定录取了免推生的导师,在全国研究生报名前会在招生简章上注明的。 问:联系导师,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有些细节考生们还是应该注意的,如有些考生的邮件中既没有称呼,也没有落款,甚至除了附件外一个字都没有写。信函的格式还是有讲究的,这些也是起码的礼节和要求。所以给导师写信的时候,还是应该有称呼,有落款,同时还要有信件内容。如果导师作为垃圾邮件处理,也许你就错过了一次机会。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3257 次阅读|9 个评论
社会成本与管理道德——从硕士学位认证说起
热度 8 fdc1947 2018-7-4 08:14
社会成本与管理道德——从硕士学位认证说起 据6月28日《武汉晚报》报道: 31 岁的林先生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为了增添职场砝码,林先生打算读个在职博士,而且还想跟着念硕士时的导师读。准备报考时,有工作人员告知:报考要证明自己的硕士学位是真的才行。……武汉理工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证书真假不好判定,因此需要认证。再者,学校工作人员事务繁重,不可能为每一位申请者查询信息。”记者调查了解到,其他高校也有类似要求。 又据《科学网·新闻》转载: 武汉理工大学30日表示将对研究生报考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彻底清理烦扰考生的证明材料和办事手续,优化工作流程。 武汉理工大学对此类事情正在清理,这当然很好。但这类事不是某一个学校的问题,正如记者所说,“其他高校也有类似要求。” 报考博士生需要提供硕士学位证书,这是国家的规定。当然,考生所提供的硕士学位证书必须是真实的,如果提供虚假的证书,严格地说,这是一种违法的行为,不但必须取消其考生资格,而且应当担负必要的法律责任。 众所周知,现在有人违法制造各种虚假证件,在大街上还常常会见到这样的“小广告”。所以,在提供硕士学位证书的时候,可能会有人提供虚假的证书。这样,进行学位证书的认证似乎是必要的。正如上面所说学校的“ 相关部门负责人”所说:“证书真假不好判定,因此需要认证。” 那么这种认证工作应当由谁来完成?是考生提供还是由学校来完成? 从考生的角度看,当然不应当由考生去认证:我提供给你的证书,当然是真的,校方要怀疑,就要提供证据,所以应当校方去认证。这在道理上说得通。 但是,在招生的问题上,校方似乎认为“不是我求你,而是你求我”。你爱认证不认证,反正你不认证我不收你。校方也提出来他们的困难:“学校工作人员事务繁重,不可能为每一位申请者查询信息”。 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怎么做才能更合适、更好一些?合适不合适怎么判定? 这里有一个判据,那就是要使得整个社会所花费的成本更少 。 从节约整个社会成本的角度看,当然是由校方来认证更好。学校做此事,显然要比考生个人做高效和可靠得多。所谓高效,那是因为校方由专人去做这件事,比一个个不熟悉情况的考生来回奔波,效率要高不知多少倍。所谓可靠,就是由考生自行去认证的过程,也还不能完全排除作假的可能性。那么,难道人们还需要对认证的过程去进行认证或公证吗?当然不能。而由学校做这种工作,这种虚假认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另外,这样做也可以清理出敢于弄虚作假的人,并给予必要的处理(例如计入个人诚信记录、禁止以后的考试等等)。 总之, 从谁主张谁举证的法理和节约整个社会成本的角度两个方面看,都应当由校方来作学位认证的工作 。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学校并没有这样做,而把这样的事情推给本没有义务这样做的考生呢? 那就是我们的学校制定规定的时候,既没有考虑谁主张谁举证的法理,更没有节约整个社会成本的问题。他们只贪图自己工作的方便,考生来回奔波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没有把“社会”放在心上。 实际上, 一个国家建设的好坏、快慢,都与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有关 。 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办得好不好,能不能办下去,要看能不能挣钱,一个总是赔钱的企业迟早要垮台。而企业要想挣钱,生产和运行的成本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人们都做与企业的生产、销售无关的事情,企业人力的浪费严重,成本很高,这个企业必定很糟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是如此,如果大家都在做与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相抵触的“无用功”,社会成本浪费严重,这个国家也绝对难以建设好。 所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特别是在制定规章时,一定要考虑整个社会的成本,而不能光考虑本单位的成本。 为什么要强调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呢?这是因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是社会供养的。 这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与企业特别是民企和个人完全不同的地方。如果说,个人或企业要为社会考虑是一种优秀品德的话,那么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要为社会负责、要为节约社会成本考虑则是一种责任。 我们从事任何职业的从业者,都应当有各自的职业道德。有些职业道德是共同的,例如,要敬业、要诚实、要守规矩等等。雇员受了雇主的雇佣,就应当积极为雇主工作。过去家长送孩子出去“学生意”,总是要叮嘱,吃谁的饭就要给谁好好的干活。唱戏的不论个人心情好不好都要认真唱戏,他们牢记观众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同样,运动员不管对对手或裁判的看法如何都要积极地比赛,教师要认真备课、认真教育学生,律师要为雇主争取到法律允许的最大利益等等,这些都是职业道德。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也有他们的职业道德。他们是受雇于国家的,他们考虑问题、制定他们单位的管理制度时,不能光考虑他们小单位的利益得失,而更应当考虑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这也应当是一种职业道德,这是这些单位的管理道德 。像上面所说高等学校让考生自己去认证自己的学位证书,那就是没有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没有考虑怎样做才是节约而不是浪费社会的成本。这是一种缺乏管理道德的表现。 虽然我一辈子实际上也都在做“管理工作”——管理和教育学生(不管是多是少),我没有学习过“管理学”,我不知道管理学里面是否有“管理道德”这样的内容。我认为 ,无论管理道德是不是管理学中的内容之一,它都应当是每一个管理者应当受到的最重要的基础教育 。但是,如今似乎还很少看到有“应当进行管理道德的教育”的说法,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得到社会的重视。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825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培养学生还是培养考生,这是一个问题
热度 1 vcitym 2015-1-25 10:05
中国教育出了问题!这个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后,全国一片哗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是新问题,而是现在是真正把他当成了问题,于是才会哗然。之前的指鹿为马、三人成虎、皇帝新衣等一下子被现实的本位和以人为本的真正本源所揭示。 中国教育的真正问题不是教授知识本身,而是对待培养学生的理念上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沿用了科举式理念进行人才选拔,对黄金屋和颜如玉的追求成了一部分人改变命运的内在动力。小学为了名次,中学追逐名校,大学追求证书,这样的链条下来,好像没有那个环节是在培养人,让人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对人的评价如果不用定量的指标就会出问题,因为定性指标在人情驱动下不被认可,在劣币驱逐良币下不敢贸然认可定性评价。于是,培养考生成了中国教育的固化模式,千校一面,小、中、大学,甚至硕士也成了大五,高分低能甚嚣尘上。虽然也喊了多年的所谓素质教育,最终也被“追求卓越”“争当将军”价值观下,走进迷宫,茫然不知所向。 好在现在大环境开始变化,开始让教育接地气,让教育回归本位,这就是如何从培养考生向培养学生的转变。这个转变需要一批人来思考作为“人”应该咋培养?曾见到有报纸报道中美教育的不同。在美国校长眼中,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终达到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中国校长看来,记忆本身也是一种能力,也承认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是学习的重要目的。实际上,中国教育给予学生的知识量太多了。为了达到知识量的传授,老师们往往缩短教学时间,直接给出结果,忽略了知识的发现、探索过程。事实上,中美两国教育彼此借鉴才能实现中国教育问题的优化解决。( http://bjwb.bjd.com.cn/html/2013-08/28/content_103378.htm )。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就是让学校搭平台,学生来唱戏,当主角。培养考生,则是学校搭平台,老师来唱戏,老师当主角。至于那些制片、导演、编导、剧务等等,都可以随着戏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82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考改革
jiangming800403 2014-9-4 20:36
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 为了保证公平性和区分度,六门会考的准备工作必然向高考看起,这实际上是增加了考生和考务部门的负担。 教育部的高考新政实际上混淆了高考和会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高中是通识教育的终点,因此高中毕业会考是考核性的。但高考不同,高考还是选拔性的。高考是专业教育的起点,因此高考不可能不分文理科,实际上我国台湾省的高考还分理工、文法、农医三科呢? 不过,随着高教规模扩大,而新生儿规模缩减,高考升学率提高,高考的选拔功能已经弱化。2014年我校保险学专业因无人报名而停招,另外还有一个专业只有一人报名并被录取,一个专业只招到了十几个学生。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0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钱招研究生--愿打愿挨
热度 2 lin602 2014-3-29 23:06
英国历史上有个温莎,不爱江山爱美人。宁愿不做英国国王,与一个有婚史的女人结婚而放弃国王的名人。 按我们目前的价值观,这是‘大逆不道的’。 许多考生会找有经费的导师,甚至牛人做导师。 不过,这不代表全部! 有些考生会找他欣赏的导师,宁愿守穷。还有些考生因为家庭经济不差,不要导师的生活补助,做不需要多少经费的研究课题。尽管这是稀罕之事。也有些考生会因为家族企业,出些钱来资助导师做科研。 但是,有一点需要做到,信息透明。你有钱也好,没有钱也好,要如实公布你的状况。 不管导师有没有钱,研究生是不是愿意报考,只要信息公开,愿打愿挨,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社会有一般情况,社会还有特殊情况。一般人会如此做,还有些人就不这样做。 不少国内学生没有国外奖学金不去国外读书,有些富二代,愿意出钱送孩子出国。你说这有可比性吗? 别欺骗就行,这是一个基本准则。
2345 次阅读|8 个评论
考生真的知道自己的专业兴趣吗?
热度 8 outcrop 2013-6-27 10:31
每年高考之后,就经常会有朋友咨询报考志愿的问题。而我们在也常建议根据高考学生的兴趣,来选择专业。但高考学生真的知道自己的专业兴趣吗?真的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吗? 我认为很难。 对于考生来说,在他们疲于应付高考之后,马上就要选择志愿了,思考和发现自己专业兴趣的空间很有限;也很难知道相关专业的就业与发展情况。应试教育也让考生们专注于考分,而不是自己的兴趣。 对很多具有志愿决定权家长来说,并不了解各专业;只能根据一些宣传的东西,来做一个初步判断。对家长来说,就业似乎是个重要的因素,吕老师的博文《 报“志愿”,要从娃娃抓起!!! 》提到过。但家长的这种就业选择导向,显然是功利而且短视的;吴老师的博文《 给考生(家长)说几句心里话 》提到了。 比如今年我接到一个熟人家长的咨询,觉得某名校的生物专业的宣传看起来不错;刚好我一个表弟该校本科毕业,了解的比较多,就发给他一些相关的信息给这位熟人参考,之后果断的打消了念生物的念头。 对于家长和考上来说,宣传信息和真实信息的获取与甄别,也许是最困难的事——但这些问题,对科学网的老师和同学们来说,则显得容易了。 因此,要填报符合考生个人发展的专业,一个相对专业权威的评估团体也许有必要。这个机构要能较为准确的评估考生的性格与适合的专业,推荐合适的专业,作为参考。当然,只做推荐,不做决定。 科学网明年不妨做一个相关的专题。 另外,学校与专业的选择博弈,也是一个经典的话题。 ============================= 关于博主 =============================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4266 次阅读|16 个评论
谁藏起了导师-从研究生复试说考生与导师捉迷藏
热度 10 lxchencn 2012-4-14 09:53
如火如荼的研究生复试正在进行,但相信有很多考生感叹选不到好的导师,而更多的导师却在苦笑招不到中意的好学生,为什么呢?是谁藏起了导师?是谁让考生与导师玩起了捉迷藏呢? 记得以前研究生报考都是先选择导师报考的,在招生简章里面明确有学校的学科、导师、研究方向,报考前选好大学,再选好专业和研究方向,再选择好自己想报考的导师,考上线了在报考导师下面试,录取了师生都满意,皆大欢喜,导师不满意,落选了,导师可能推荐学生去其他导师,学生也可以自己再转其他专业或导师,也可以转其他学校,可以说是双向选择。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招生简章上面没有导师一栏了,最多学生只能选择报考专业,考生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和导师,在面试前也无法更多的了解导师以及他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及发展前景等等,导师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学生来报考,更不知道学生是否喜欢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到了面试的时候基本上是瞎子摸象,学生无法真正的了解导师,导师也无法全面客观真实的了解学生,最后就是拉郎配,只有极少数师生双方满意各自选择的,在培养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师生双方都不满意的窘境,但木已成舟,重新选择对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考生而言,最后的选择就是唯名校而已,兴趣爱好已不顾,名师不名师也无法考虑了,一切就在一个“考”字。 招生简章上列出研究生导师肯定不是难题,但何以不做了呢?藏起导师有何好处?似乎没有什么好处,列出导师应该有很多好处的,既是师生相互了解的桥梁,也是宣传大学、导师、学科、研究方向的重要平台,更是促进师生和谐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7070 次阅读|22 个评论
外省考生有望在湖北省报名参加高考
outcrop 2011-8-19 17:42
8月15日,《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只要湖北省高中学籍满3年,户口在外省的考生有望在湖北省报名参加高考。 这是全国范围内 第一个 在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实行“ 异地高考 ”的省份,理应引起舆论的较大关注,但在湖北省公布征求意见稿之后,却波澜不惊。 延伸阅读: 熊丙奇:湖北推“异地高考”,为何舆论少关注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是211、985的,我们不要”
热度 37 lengjingjing 2011-4-21 20:59
今年报考老板的考生没有一个上了学校的复试线,老板准备调剂。消息一传出,结果每天有许多考生过来找老板。老板最后确定了6个考生进行正式复试。这些考生有三个来自211大学,两个来自985大学,只有一个来自某省属大学。通过笔试、面试,其中来自省属大学的学生表现较为突出。经过复试小组的评议和讨论,最后一致同意招录该考生。 当老板将有关复试情况以及复试小组的意见上报到研招办时,研招办的某领导看了有关材料后,答复老板说不能录取该学生。老板问为什么,领导说:“不是211、985的,我们不要”。随后的几天,老板反复与研招办沟通、交涉,但研招办就是不给办理有关录取手续。老板最后勃然大怒,在电话里对研招办领导大吼:“我今年不招了,你们爱咋咋地。”
4555 次阅读|44 个评论
大学:要准备为生存而战!
xuning001 2010-10-11 23:29
据教育部统计,今年有956万名考生参加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比上年减少了约65万。今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基本上是90后,他们正好出生于我国第三次生育高峰(19851991)之后,整个90年代,出生人口一直大幅下降。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2010年,三年间高中毕业生减少了100万。由于整个90年代出生人口的大幅下降,未来3-4年,应届高中毕业生还会持续下降。 再看看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参加高考人数的对比数据。今年报名参加全国高考的人数比上年减少了约65万,但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只比去年减少了31万,如此算来,今年至少约34万人放弃参加高考。这是近三年来参加全国高考人数下降最多的一年,也是放弃参加高考人数持续上升的一年。现在,放弃高考的学生中不只是因成绩差而弃考,有更多的考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筹划着去国外读大学和研究生。 据有关媒体报道,山东省教育厅预计,到2012或2013年,山东省考生人数会下降到50万到55万,基本上和大学招生人数持平。若弃考生人数持续上升的话,大学招生人数将会多于考生数量。 与此同时,2010年全国高校新增1733个本科专业,仅撤销了21个专业,同时,依然有一些专科院校改成了本科院校。 这些数据表明,未来几年,大学,尤其是省属地方高校、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生源的竞争之中。实际上,最近几年,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早已拉开了生源大战的序幕,这种竞争随着考生人数的持续减少会迅速波及到地方本科院校,而且会愈演愈烈。它将给本来就负债累累的大学雪上加霜。很有可能上世纪国营企业破产和改制的历史会在部分高校上演,同时,还会加剧地方高校的进一步重组和兼并。它的好处是,强者更强,一批办学水平高的学校会鹤立鸡群,还有一批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的高校会生机勃勃。当然,会有更多的学校艰苦地支撑着!动荡还会加速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而且,会引起许多人对如何才能在国际大环境下办好高等教育进行思考!危险和机遇并存,那就要看各个高校如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个人分类: 论坛|3788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考生身心加油
honluo 2010-5-29 09:44
每年到这个时候,最忙的工作之一就是给考生做考前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有心理问题,需要化解的。第二种情况,属于正常反应,需要加油的!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孩子都属于后者,而非由于心理问题需要化解。 既然是加油,也就说怎么让考生以最佳状态面对考试。首先就要明确考试的目标是什么。我的观点是:此时最佳策略就是认同孩子的目标!现在很多父母多少了解一点心理常识,在大考到来时,处于给孩子减压的考虑往往开始不提多年设定的目标了,不少人就此安慰孩子说:无所谓,努力了就行!殊不知,这种说法恰恰是最有害的。一方面,我们可能误传了信息,让孩子觉得爸妈认为我不行了,大受挫折!另一方面,让孩子觉得这个事情真的太重要了,爸妈都不敢再刺激我了,结果大受刺激!我想,这两种结果都不该是家长想要的,究竟该如何办?!一句话,尊重孩子自己的目标选择,家长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越保持常态,就是越给孩子支持! 目标明确了,还要有策略,加油要看加哪类油。 第一类油是信心油,缺乏信心的要加信心油!要发挥这类油的功效,首先要知道信心从哪里来,高考前的一个关键,完成计划体验成功,一个人总能按时完成计划,达到预期,这就是最大的信心。考试前,切忌任务一大堆完成的没有几个。 第二类油是乐观油,总是挺消极的要加乐观油!父母如何能够给孩子乐观,恐怕调侃式的幽默最具效果,爸爸妈妈讲讲俏皮话,开个玩笑,不经意传递出去一种荣辱不惊的态度,这就是乐观,要知道乐观是能够感染的, 一个孩子的乐观,来自于爸爸妈妈榜样的示范。 第三类油是抗挫油,感觉太好的,盲目自信的,则要加抗挫油。只要孩子愿意谈,就可以大胆地探讨失败,但不要停留在意义的探讨上。要谈怎么办,谈的越细越好。如果能让孩子意识到:考试是一种历练,考试的意义在于历练。那么孩子的心态就可以轻松许多,挫败感也必然会下降。 第四类是能量油,降低生理反应,膳食平衡,适当运动,非常重要。整天心里慌的很,这种感觉不会让人有胜任考试的感觉。 到了比赛场,除了比运动员怎么发挥,教练的布阵策略也是成败的一大因素,孩子叫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会不会加油,就看家长了! 浙江大学的曹立人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给考生排出了一张日程安排表,细细品来很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路: 考前20到30天,,家庭适当营建考试气氛; 考前10天,淡化气氛,恢复常态,家长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考前7天,根据真实水平的最新估算,进一步调整期望值; 考前3天,停做难题,以看题为主; 考前2天,以教科书为框架,浏览一遍相关的材料; 考前1天,准备好考试用品(如文具、证件等),走出家门活动活动。
个人分类: 辅导心得|3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北京考生大降20%看中国未来
chrujun 2010-4-18 16:32
据北京晚报报道, 北京市高考考生从去年的10万人下降到8万人,下降了20% 【1】。同时,国家级贫穷县贵州省思南县计划在五年内将小学从337所合并成68所,这将砍掉80%的学校,绝大部分小学生将变成住校生【2】。 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 中国青少年人口正在急剧减少! 经济发展导致晚婚晚育,并且一个家庭抚养的小孩数量会大幅度降低(这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证实)。更重要的是严格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将直接导致中国人口呈金字塔型分布。 金字塔塔底是老年人,塔尖是青少年!如今,这个现象正在出现。 中国必须在短时间对人口政策作出新决策和调整,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再执行20年,中国青少年人口比例将进一步大幅度下降,其后果就是经济大幅度倒退,通货膨胀加剧。因为从事生产的人口会大幅度减少,消费人口就大大超过生产人口,这必然会导致各种消费产品价格飞涨。现在挣再多的钱也没有用,到时有可能成为废纸一堆。 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避免中国因人口政策造成灾难。 【1】 高校在京招生打减字牌 清华北大均减少招生计划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4/231018.shtm 【2】 中共思南县委 思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工作的意见,http://www.sinan.gov.cn/html/zhengwugongkai/zhengfugongbao/xianweixianzhen/2009/0909/4400.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5831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