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面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影响因子绝对化 = 面子工程
热度 5 rongqiaohe 2013-8-19 12:12
以“影响因子”、刊物名称等等作为最主要的因素,来考核科技工作者,左右一个国家科技的发展,其实只是一种“面子工程”而已。因为,决定科技成果重要与否的根本因素,是作者自己。 我们只关心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及他的作品,我们还关心他的作品是在哪个出版社印刷的吗?他的作品,在任何出版社出版,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再如, 《红楼梦》,大家欣赏的是其巧夺天工的艺术和凄婉故事情节,同时也感叹 其作者的水平。 有谁还关心是哪个“出版社”印刷的?《红楼梦》无论在哪个出版商那里印刷,都是 巨著!《红楼梦》决不可能因为出版商的不同,而失去光彩。 我们前辈的重大研究成果“人工合成胰岛素”,发表在我们自己的学术刊物《中国科学》杂志上,无论在当时,还是从现在回头看,“人工合成胰岛素”都没有因为发表《中国科学》上而失去光辉,它是值得称道的重大科技成果。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该成果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一切取决于作者。 采用“出版社”来考核科技,左右科技的发展,我们搞科技,究竟是为了“出版商”,还是为了什么?
个人分类: 评论|485 次阅读|9 个评论
围城与面子
sstone2009 2013-7-27 22:05
有两位同事,一个读了钱锺书的《围城》,一个读了一本讲中国人“面子”的书。围城与面子,摆在一起,看似毫不相干,实则如同姊妹一起。 自从钱先生的《围城》拍成电视剧热播,围城成了中国人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在围城里的人想冲出围城,在围城外的人想进入围城,于是出出进进围城,世间好生热闹。 面子常常是中国人的毕生追求,要面子似乎成了国人的诟病,生出了许多悲欢离合、奇情怪趣,各种婚丧寿喜宴席要讲究排场、穿着首饰要讲究品牌、子女读好的学校十分“得意”,否则首先过不去的是面子问题,仿佛低人一等,一定要在别处把面子挣回来。 围城是中国人的一个界限,能越过这个界,也就是能够进入围城或者从围城出去,一定也是很有面子。面子就成了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尽管只是深埋在心里,因为大都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目标也就如同高悬在每个人的面前一样了,变得可见、可摸、可闻。 谈及中国人对于围城与面子,时下常常多有批评,或者讲想进出围城的人缺乏定力、易受诱惑、总不知足,或者讲死要面子活受罪,面子带来种种坏处、恶果。大有围城不要有,面子不要讲的趋势。 我倒觉得,换个思路看问题,围城和面子却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所在。围城里的人想要冲出去,不能靠一阵风吹出去,要靠努力、要靠打拼,所以要想冲出围城,就要努力;想要冲进围城的一样。也是,围城就成了国人眼中的困难、前进途中的障碍,围城心态就成了积极向上的心态。钱先生当初用写围城故事,幽默风趣之处,很可能不仅仅是要讥讽一下其中的人物,也许倒是要表扬一番的,以钱先生的深邃,表扬不一定讲好话,倒是要调侃一下。至于面子,就像千万年来国人始终追求的精神目标,有了这样的面子,个人要腾达、子女要成龙成风、家族要兴旺、单位为壮大、处友要豁达……为了这个可以渗透都各个角落的面子,需要仍然是积极向上、努力奋斗、追求卓越。 这么看来,围城和面子实在是事关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事关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还是要提倡围城心态、面子精神,我们要充分认识围城和面子的重要性,不可轻视之;我们也要有正确的围城观和面子观,不可过分之;我们还要善于维护好围城和面子问题! 我实在是想象不出,假如没有了围城和面子,国人该以什么作为支撑?
个人分类: 随笔|2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
热度 6 cutefay 2012-9-13 19:25
虽然说,做人不能把自己太不当回事儿,当似乎现实中往往是把自己太当回事儿的人比较多,尤其是官员和学者。 把自己太当回事儿的表现往往是极度要面子。一方面表现为,别人稍微说自己不好或自己做的工作不好,或者说自己这个群体什么地方不好,就会很不高兴。例如,假设这个人是教授,当有外人说教授们有什么缺点的时候,他会很生气;再例如,假设这个人是个男人,当有女人说男人们往往有什么缺点的时候,他也会很生气,把女人骂一通。另外一方面的表现是,当外人没有给自己期待的待遇的时候(例如饭桌上和会议时座椅的安排等),会很不高兴。 我认为,面子的事情,是别人赋予自己的,不是自己赋予自己的。自恃清高是没有用的,即使自己要面子,别人不见得给你面子。同时,面子又是自己争取来的,当自己在外人面前有什么样的表现,有什么样的能力或者有什么样的态度,别人就自然会赋予自己什么样的面子。 爱面子往往是自负的表现形式之一,当自己把自己太当回事儿的时候,就容易不把别人当回事儿,就会出现类似“文人相轻”的情况。 太把自己当回事儿的人容易自我表扬,自我欣赏,而不容易自我反省,缺少一种自嘲的精神。其实,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一种自嘲的精神,不会被人瞧不起的,反而会让人觉得这个人更率性可爱。当自认为是“丑小鸭”的时候,反而会比自认为是“白天鹅”的时候更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与敬佩。称自己自己很笨的人,往往会比一些自作聪明的人更受人欢迎。也正因为是这样,当“屌丝”这个词流行起来的时候,有很多事业有成的名人往往也称自己是“屌丝”。 我写这篇博文,估计又会让自认为是一些博文中所描述的人感到不爽了,科学网上有很多人总喜欢对号入座。其实,我的很多博文还真没有那么多心机。很多感想类的都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思考与反省,在想自己身上有什么缺点,把这些缺点摆出来、写出来,正视这些缺点,这样才能够真正慢慢地克服这些缺点,让自己不断地成长。 此外,我喜欢去分析和接受人性中看起来不光彩的一面。例如,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男人爱貌,女人爱财”这样的观点,往往当有人这样说的时候,会义正言辞地说自己不是这类人。但我们从社会的各种例子中,会发现这种观点还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当然也有少数人不符合)。但似乎大多数人还是不喜欢这么直白地揭露人性中的一些看似不道德的特点。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6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李吉明:中国教育"死要面子"
dzh65 2012-8-25 17:27
博文地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480781.html 昨晚,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访问学者石毓智在武大作了题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的讲座,批判当今的中国教育就是“死要面子”,老师、家长、学校对学生的期许霸占了一切,最佳的代表语就是:“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2011年12月22日武汉晚报) 应该说,石毓智“死要面子”的论述直接揭示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病所在。也正是因为这个“死要面子”,才让原本是多彩的、湿润的、幸福的、完整的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怪圈,将学校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生产车间,将教师变成了工人,将学生变成了产品甚至是道具。然而对于踉跄而行、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来说,除了这个“死要面子”以外,“死不要脸”现象更应值得重视而不可小觑。 现象一:为了脸面使劲折腾,结果却丢了脸面该怪谁?。总是害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总是担心别人说改革的力度不够大,于是便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折腾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式主义和花样翻新。而在这其间,基层的教育工作在从声名远播的洋思经验到成效卓著的杜郎口模式、从蔡林森的高效课堂到到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从“探究性学习”到“有效教学”、从“特色课堂”到“五分钟课堂”、从“分槽喂养”到小组合作学习等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学习与借鉴中,陷入了“丢了鞋子找不着路子”的困窘与尴尬。而当我们深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去看时,我们却发现,教师其实还是那些教师,学生其实还是那些学生,课堂还是那个课堂;唯一不同的是,教师越来越不象教师,学生越来越不象学生,课堂也越来越不象课堂了…… 现象二:打着学术的旗号搞诈骗,没钱难道就不是好教师?教育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本无关科研。可某些地方却偏偏出台了诸多的规定,评高级教师或者教授等,是必须要有发表的论文或者成果的。于是在教师胡乱拼凑、抄袭摘录的热闹非凡中,各学术刊物也趁火打劫,规定可以在其刊物上发表文章,但发表人必须出版面费,金额从400元到几万元不等。无论你的论文写得如何,也不管你的作品是否原创,只要有关系加之有钱,就可以照登不误。而到了职称评审时,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够条件”教师,又遭遇到了“必须得有淘汰”的评审规则。既然谁有关系、谁送礼就让谁过关,谁无人无钱就被刷掉,那么不跑不送岂不成了不明事理的傻蛋了? 现象三:掩人耳目玩“猫腻”,教师为何不如“妓女”?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的教育者,他说“我们没有理由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既不为人师表又不教书育人,实际只是在教育岗位上发自己的财!”。一边是从国家到地方有关部门的禁令不断、雷声震天,一边是教师对治理教育乱收费进行公然反抗、“补课”热火朝天,而且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让学生、家长签字证明自己是自愿的;明明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预订的教辅资料,到头来学生不得不说是自己在大街或书店里买的。而到学校评价教师时,学生又被打了招呼:“测评的时候给老师打分高点啊!”为了评个班长,家长有时候时要破点血本的,中考或高考时,老师更是“关爱”有佳,不是积极传授作弊的诀窍,就是动用所有关系争取指标;学生好歹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捞得了一个大学生的名分,最终希望却成为了泡沫,苦于工作无着落而不得不浪荡街头...... 现象四:拿着文件规定当作为,相关部门因何心明眼瞎?关于减负的问题,教育部20多年连续下发了30多个文件依然未能“减”下来,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对补课与乱收费的现象往往是或一罚了之,或避重就轻,或干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放任自流,甚至就连教育厅门前的学校补课也没有人查没有人问,这难道不是“补课之风仍然强劲、学生负担愈减愈重”的根源所在吗?“国家明令禁止的东西,就绝对不能允许为之。对公然违抗的,就必须予以严厉的惩处,不仅不能使其占到便宜,而且必须使其付出代价这样才能以儆效尤,禁而方止。”可中国的教育管理特色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告官不究”,如此心明眼瞎的管理特色,何以能够杜绝“鼠儿在猫须子底下玩把戏”的闹剧与丑闻上演? 现象五:校长队伍乱象丛生,领跑教育者啥德行?在这个“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口号喊得是震天动地的时代里,笔者不敢说所有的校长都是庸庸碌碌之辈,但放眼中国的基础教育,笔者敢问:有几个校长是具有学者风度、专家水准、大家风范的?有几个校长是真正有品行有学识且一心一意想把教育办好的人?每每校长的任命,有几个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通过请客送礼、现金交易获得校长的宝座的?他们除了会场、酒场、关系场,平常都在忙些什么?他们除了追求个人权力和利益,他们还有更高远的追求吗?更为可笑的是,有些校长把自己看作是学校的权威、权贵的象征,甚至把自己能和学生来一次“共进晚餐”作为对学生天大的恩赐——无怪乎不少教师已经沦陷了师德,甚至出现了拉关系、搞斗争的龌龊;无怪乎现今学生“拼爹”成风、以“官”为荣,教育事业由这些“死不要脸”的人来“统领”,岂能不蝇营狗苟、污浊不堪? 现象六:错把学生当道具,中国人的“奴性”咋炼成?应付上级领导的卫生大检查,学校赶紧发动全校师生大扫除;为迎接某一级重点中学验收,要求学生捐出几本书给学校图书馆以充数;为对付减负工作领导小组的督查,教务处立马将六天的日课表改成五天的,并责令班主任要求学生用统一的口径回答督查组的提问;再就是为取悦台上领导,教学生三番五次练习鼓掌,哪怕学生一百个不情愿,哪怕手掌鼓得又红又疼也在所不惜。如此这般下来,奴性因子岂能不深深植根于学生年幼的心中,岂能不从小就练就一身曲己阿人、奉承拍马的本领?按照鲁迅先生的逻辑,这种做戏又与俄国的“虚无党”大不同,人家的是“这么想,便这么说,这么做,我们的却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这样的教育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人教育观相距何啻霄壤! 一方面是“死要面子”的虚华与浮躁,一方面是“死不要脸”的无畏和无耻。这样的教育,哪里还有灵魂和真谛?又如何能够撑起中国的明天和未来?
2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文化比较之 用不着给美国人面子!
热度 6 jsnjjlj 2012-8-3 03:46
一同来访学的某老师说:老美真不是个东西!,送他东西照单全收,请他帮忙,一口拒绝! 这不是个特列。 很多初次跟洋罪子打交道的中国人很多会吃这样的亏。 根本原因在于 老美是“制度人”,中国人是“关系人”! 用“关系人”的套路与“制度人”相处是不太合适的。 所谓“制度人”就是根据利害关系、理性判断进行人际相处的人。 比如,我们经常在美国西部片里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牛仔将另外一个不服气的牛仔打得满地找牙,被打的惨不忍睹的失败者居然就成了前者忠实的跟班” 这个场景放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不可思议的,在我们的文化里,强者更喜欢以德服人,弱者则愿意相信“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不过在欧美文化里,尤其是牛仔文化里,这种我们看起来没有骨气的行径却是利润最大化的选择: 在那样一个刀口上舔血的生活情境中,向强者俯首帖耳,是最有利于自己生存的选择。 在他们看来,面子无所谓,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谓“关系人”即是按照世界原本蕴含的复杂规律与人相处。 比如,我们相信”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相信“蝴蝶效应”的结果 我们遵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相信 因果循环的长效性 我们秉承“来而不往非礼也”是相信 投入产出的长久均衡性 所以,美国人治理国家,法制第一,用繁密精确的利害关系来构建和谐社会。 在这样一个制度第一的国度里,长此以往,他的普通国民相对而言都被打上制度的烙印。 比如,我所住社区服务中心的 KIM 是一位典型的制度人 只要是上班期间,碰见任何人他都会非常热情的打招呼 但是下了班,你从他面前走过,他都视而不见。 就像一个按照工作/非工作 时间来展现表情、行为的 机器人。 所以,你送礼物给他,他自然是要的,这是制度人的本能反应 但是不是否会投桃报李,那要看后续事情是否对待有利 制度人的思维逻辑是这样的: 1、礼物是好东西,你给我,我当然要 2、你请我帮忙,我会很麻烦,我当然不答应 因为 1、2之间在他们脑袋里是割裂的 所以从他们小眼睛看到的利润最大化的视角来判断: 他收你东西和拒绝你都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跟老美打交道,不要试图用温情来打动他,那基本上是对牛弹琴 而是要用利益关系牵引他 只要有利益,你大可放心,就算你不给他面子,他也趋之若鹜 如果没有利益,对不起,你再多的友情,对他而言,不过是zero 故而,和老美相处,挺起腰杆,用不着给他面子!
4227 次阅读|11 个评论
抢来的女人后来都从了
热度 9 SoSoliton 2011-7-26 11:21
2011 年全国重点大学(一本)的高考招生已尘埃落定了。最近两天,新华网和《科学时报》都对高校“招生乱象”作了总结。 7 月 24 日,新华网发表文章《 高招“暗战”勾心斗角,“预录取”成潜规则 》,介绍复旦大学招生老师冯玮教授近一个月来关于高校招生“暗战”言论的“总结陈词”; 7 月 26 日,《科学时报》发表文章《 高校“招生乱象”背后的现实与出路 》,文章的编者按:如果说高考是千万考生“群雄逐鹿的杀场”,那么高考招生则已成为高校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今年高考招生录取过程中,名校之间生源竞争之激烈越发浮出水面,“掐尖大战”、“放鸽子门”、“口水仗”……诸多“事件”引发舆论特别关注。 之前的 7 月 13 日,本博主发表博文《 分数线是大学的面子 》,我说, 中国人最讲面子,为着面子问题,打得头破血流也是在所不惜的。尽管在打得头破血流的同时其实又失去了面子,那也要打,因为这时候那口气又很重要了,中国人还信奉“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 为着分数线这块面子,各大学在分数线公布之前都做足了功课,用暗潮涌动来形容恐怕是一点都不过份的。都做了什么样的功课,大家都懂的;不管涌动了什么样的暗潮,大家也都能理解。死要面子活受罪,大学也心甘情愿。 新华网和《科学时报》的两篇文章列举了“掐尖大战”、“放鸽子门”、“口水仗”、“预录取”等众多“招生乱象”,正是本博主所说的“ 暗潮涌动” ,它们反过来都印证了本博主的“面子”观点:高招乱象,面子作祟。 “面子”往高尚的方向说,是“荣誉”。“毋庸置疑,在‘生源争夺战’中,所有人都在‘为母校的荣誉而战’!”用“荣誉”替代“面子”,更说明了“面子”的重要性,“面子”是目的,“荣誉”是幌子,为着说不出口的“面子”,不得已要打着高尚的“荣誉”旗号,行见不得人的苟且之事。 拚命争“面子”,其实是底气或“里子”不足的表现,也充分反映出把“里子”做足的艰巨性。做足“里子”,最终也是为了挣够“面子”;既然如此,直接争“面子”,远比拚命做“里子”立竿见影得多!君不见诸多高校领导逢人尤其是逢上级领导就夸今年的录取分数线又创历史新高,比XX大学高出多少分,招到的最高分是多少多少,其得意洋洋之相,足显高考录取分数线对一所高校面子的重要程度。 高校拚命争分数线这个“面子”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水平高、“里子”足,才能争取到优质生源;分数线高,说明生源好,反过来足以说明学校办学水平高。这个逻辑总体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关键是正如 熊丙奇先生所说,“大学不能靠‘忽悠’抢生源”。 据说吉尔吉斯斯坦以前有一个习俗:抢婚。虽然这种习俗早在 1927 年就被认定是违法的了,但由于 抢来的女人后来都从了,所以“违法”也变成了“正当”。“ 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在现代的吉尔吉斯斯坦,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是这样结婚的。”可以想见,在今后的中国,绝大部分大学生将是被抢进大学的。 大凡高人,不动声色,趋之若鹜。 内 地高校什么时候如果有了香港高校那样的从容淡定,方显英雄本色了。 博文写完了,正为要把它归为科学博客网的哪一类或哪个栏目发愁,突然联想到相关报道中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的话“招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于是决定把它归类为“教学心得”。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8332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数线是大学的面子
热度 3 SoSoliton 2011-7-13 10:52
前段时间围观了复旦、交大两所德比名校 “ 抢生源 ” 的口水仗。早上又仔细查看了刚刚公布的湖南省本科一批投档分数线。多年的观察,感觉 分数线对考生很重要,对大学也很重要,可以说分数线是大学的面子。 中国人最讲面子,为着面子问题,打得头破血流也是在所不惜的。尽管在打得头破血流的同时其实又失去了面子,那也要打,因为这时候那口气又很重要了,中国人还信奉“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 为 面子问题争得最厉害的当属与身边人争,与棋逢对手争。所以,如果说分数线是大学的面子,那么诸位若要围观精彩的面子大战,那就请看诸如国际米兰和 AC 米兰足球队的德比之战。在中国,这类德比高校典型的有:北京的北大和清华、上海的复旦和交大 、天津的南开和天津大学 、武汉的武大和华中科大、长沙的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等等。 为着分数线这块面子,各大学在分数线公布之前都做足了功课,用暗潮涌动来形容恐怕是一点都不过份的。都做了什么样的功课,大家都懂的;不管涌动了什么样的暗潮,大家也都能理解。死要面子活受罪,大学也心甘情愿。据说几年前长沙的德比之一为着在分数线上超过对方,临时决定少招了 500 名,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将 典型的德比高校在湖南的分数线(总分 750 )照录于此,供各位慢慢研究。 德比高校的分数线可以说是差之毫厘,但在大学看来,那是失之千里喽。明年无论如何要想方设法将失去的面子挣回来! 后记:2011年7月24日,新华网发表文章《高招“暗战”勾心斗角,“预录取”成潜规则》,2011年7月26日,【科学时报】发表文章《高校“招生乱象”背后的现实与出路》,两篇文章都介绍了今年的高校“招生乱象”,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本博主的观点:“分数线是大学的面子”。 高招乱象,面子作祟 。 部分德比高校湖南省 2011 年投档分数线 科类 院校代号 院校名称 投档线 语文 数学 外语 文史类 1101 北京大学 660 125 135 142 文史类 1102 清华大学 663 132 134 141 理工类 1101 北京大学 684 124 137 139 理工类 1102 清华大学 685 117 131 143 文史类 3101 复旦大学 646 122 126 127 文史类 3102 上海交通大学 619 119 122 136 理工类 3101 复旦大学 673 128 129 140 理工类 3102 上海交通大学 672 112 130 139 文史类 1201 南开大学 629 104 143 127 理工类 1201 南开大学 649 119 122 138 理工类 1202 天津大学 634 114 116 140 文史类 4201 武汉大学 623 120 131 138 文史类 4202 华中科技大学 606 128 121 137 理工类 4201 武汉大学 633 116 132 135 理工类 4202 华中科技大学 630 123 124 139 文史类 4301 湖南大学 615 118 115 124 文史类 4302 中南大学 612 107 118 137 理工类 4301 湖南大学 619 114 114 144 理工类 4302 中南大学 620 113 122 137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508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家的“面子”问题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1-7-11 03:13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愿意自己被别人尊重,都好面子。在中国尤其,尤其是对中国的科学家尤甚。 在国外学术圈,当你指出某个科学家学术研究存在某些错误或欠缺的时候,他会很感兴趣,和你辩论,不管有没有达成一致的结果,他都会感谢你,可能请你吃饭,可能成为好朋友。 在国内学术圈,即使个人之间私人关系很好,也常因为讨论学术问题而面红耳赤,最终闹得不可开交而最终生疏。有时,自己也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一不留神得罪谁了。下面通过我的亲身体会,仅举三例: 1 、在 2009 年 9 月,我发现了斜坡稳定性受滑带中多锁固段控制。因为对该问题的认识还未有真正的把握,就找了几个朋友讨论。因为讨论问题吗,我在讲解和辩论的时候还是比较低调,说的都是专业和学术问题,结果讨论结束后,我的一位研究滑坡的好朋友再也不理我了,让他找国外的滑坡监测数据验证也没消息了,真是匪夷所思。 2 、表征地质体破坏过程的常数 1.48 发现后,当时我所在的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许多学者难以置信,就找了几个研究员讨论,我从思路、每一步的理论推导、实例分析讲起,讲完后经过质疑和辩论,基本上取得了一致的认识。会议结束总结时,室主任也决定邀请外面的一些力学专家、地质专家等进一步讨论,但后来就没有了下文,不了了之啦,或许是因为大家都太忙的缘故。 3 、在 2009 年所学术年会、其它一些专业学术会议上,我多次做了《地震、滑坡、崩塌、岩爆演化的普适律》学术报告,反响很好,讨论热烈,有些人还在会后邀请我去他们的单位做学术报告,但事后都不了了之。 起初我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后来有专家告诉我说“大家明白你讲的没错,但你要注意说话的态度,少用肯定的语气,要多用‘可能’之类的词语”。呵呵,看来即使对学术研究,“面子”也是很重要的。 科学研究需要自信,需要多说“确定”的话,而少说“模棱两可”的话。 现在看来,不管什么事,你好我好大家好是最好的,你的学术研究不妨碍大家的研究都是好的,你的研究如果有可能让大家下岗,让大家觉得自己是“傻瓜”,就不会有人理你了。 现在看来,对别人的学术研究,也需要博大的胸怀,需要甘做人梯的情操,需要容忍别人否定自己学术观点的度量。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这太难了! 科学家的“面子”与科学研究寻求真谛相比,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个人分类: 生活感受|3619 次阅读|9 个评论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1-6-28 08:01
別人有矛盾,沒有本事不要去勸,搞不好,別人和好了,你卻因此與其中一方結下梁子了。 【在您看來】別人有缺點有錯誤,沒有本事不要去忠告,搞不好,你就會結下一個冤家,天天挨駡。 如果您愛心特別氾濫,就是急公好義,就是學雷鋒熱心腸,我也不反對,也只能讚歎, 敬佩您不怕死的傻瓜精神。 但是,提個醒,請做好挨駡結怨的思想準備。 其實, 只要想明白了也沒有啥! 挨駡怎麼了? 結怨怎麼了? 都是浮雲! 套用快要出小黑屋的死鬼的名言: 無所謂, 一切隨便! 傻瓜其實挺可愛的,哈哈哈!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018 次阅读|7 个评论
“母校”挨骂为哪般?
热度 15 boxcar 2011-1-29 17:08
刚才看了王德华老师的新博文“ 母校真的可以骂吗?(两则) ”【 1 】,里面提到大名鼎鼎的“根叔”的一句名言—— “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 。俺也来跟着凑个热闹,说说“母校挨骂”的事儿。 “母校”是在其中求学,读过若干年书、度过了漫长青春岁月最后拿到了她颁发的毕业证、学位证的学校。有些人身在其中之时,如果遇到了麻烦和不便,产生了强烈的不满,难免会心生怨气,如果接下来口出不逊之辞,便是“骂母校”了。鄙人从小受的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教育,所以没骂过母校,也就没有骂母校时具体的心理感受。拜网络所赐,这些年陆续看到过不少自己骂母校的言论,也看到过一些骂别人母校的言论,现在不妨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分析一下为何母校会被其学生骂,而学生又为何不许别人来骂母校。 前面已经提及,“母校挨骂”其实是有原因的。张口开骂的学生可能是觉得在母校中遭遇了难以忍受的不公、不顺、不便或者委屈,如果谁平白无故就开骂,那多半是情绪失控了。那些经常挨骂的母校,恐怕在学生中的满意度不高,这样的学校,其管理者们应该想想为何会挨骂,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才能减少挨骂甚至杜绝挨骂。事实上,学生对所处学校不满意的地方会有很多,他们会觉得学校的大楼、大门不好看,食堂的饭不好吃,宿舍、图书馆和教室的设施太差,后勤的服务不好,老师讲的课听不懂,奖学金评得不公平等等 ,总之要骂母校是不愁找不着理由的。在这众多理由之中,有的问题可以靠改革建立更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加以解决,有的很难解决。有些“骂”或许真可以解决问题,例如,我曾经看到过 BBS 上的某些批评后勤系统的帖子迅速得到回应,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些“骂”只能暂时宣泄一下不满情绪,过后不会有大的改变。其中前者往往是关乎很多人的利益的,不解决就很多人会不满意,事情可能越闹越大;后者可能是积重难返的问题(例如大门、大楼啥的不能因为几个学生觉得难看就重修),也可能是个人面临的难以解决的具体问题。因为发现了问题并且存在通过“骂”去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所以母校会不断地挨骂。母校们要想少挨骂,其行政管理系统就要足够地敏感并能做到积极响应,及时解决问题,迅速改进那些被骂的之处。 身在其中的学生骂自己的学校(通常是私下里的或者匿名的)、毕业生后骂自己的母校,在当今中国好像都不难看到。往好的方面去理解,那些针对具体问题的批评可以多少体现出很多年轻人“恨铁不成钢”(或者“恨爹不成刚”)的卓越追求,他们希望自己的母校更完美、更强大;往坏的方面去看,那些没完没了地说母校的缺陷和错误、决口不提其优势和成功以及自己从中受到的教益或得到的好处,甚至对母校口出诅咒之言的人,其看问题的视角往往过于偏激,而且其心中可能也不知感恩为何物。 当母校被骂的时候,很多学生,哪怕他们自己以前也曾骂过母校(甚至因为相同的原因),大多会挺身而出为母校辨白。这当中表现的心态也很有意思,看来“批评”(或者骂)不是随便谁都可以的做的,那也是有资质要求的。我想,在对方明知某人是某学校的学生的情况下去骂这所学校,真正受到侮辱的首先不是学校而是在场的学生,他在此时会感到很没面子很受伤,出于本能也要坚决捍卫母校的尊严。其实,捍卫母校的尊严同时也是捍卫其自身的尊严,所以母校是不许别人随便“骂”的。 大概 10 年前,曾经有一句“今天我以某校为荣,明天某校以我为荣”的名言在各大学广为传颂,这句话用在这里就是“今天我不能以某校为耻”,当然以后谁也不会希望某校将来以自己为耻了。“知耻近乎勇”,“母校们”明知道挨骂的滋味不好受,就应该努力做到最好、让学生最满意从而避免挨骂。另一方面,学生们骂母校的结果可能是别人也跟着骂(未必有明确的针对性,而可能是借机宣泄其心中的某些不满情绪),或者借着您独家揭秘的资料信息去骂您的母校,用您输送的弹药反过来轰击您的阵地,这种后果大概是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学生们对母校有啥不满可以理性、客观地展开批评,而尽量不要情绪激动地“骂母校”。 ************************************** 参考: 【 1 】王德华: 母校真的可以骂吗?(两则)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08933
个人分类: 教育|4782 次阅读|32 个评论
茅台涨价与博士掉价:都是面子惹的祸
热度 28 xqhuang 2011-1-20 08:46
听说去年博士生涨工资了,从每月800元涨到1500元,而北京一些主要的研究所和大学的优秀博士生已经超过每月4000元;又听说茅台酒也涨价了,从每瓶800元涨到1600元,而顶级的茅台更以每瓶145.6万元的天价拍卖成功。 科学网博客,博士是个永恒的话题,谈博(士)论博(士)的博文几乎每天都有:土博士还能看到希望吗?(王德华老师);博士生,为什么别人不要你?(曹广福老师);研究生津贴上升是天大好事(王鸿飞老师);。。。。。。,这些博文写得有点意思,可品过总感觉味道不够,缺酒劲!本博今天要谈酒论博:为什么茅台在升值,博士在贬值? 中国是个“面子”社会,不仅领导喜欢搞面子工程,个人也好面子。俗话说得好:死要面子活受罪,GDP上去了、SCI上去了、博士人数也上去了,不幸的是郁闷、自杀的人数也跟着上去了,国人的幸福指数正加速运行在下降通道中,怎么越活越累? 三十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批博士,号称十八罗汉,他们无可争议地成为熊猫级的“珍稀动物”,虽然年龄都不小了,可人见人爱,疯抢!为什么?他们学术水平很高?大错特错!他们如此受欢迎,只因二个字:面子!有人说当年的博士头衔,相当于旧时的“状元”,博士意味着出人头地,可以光宗耀祖。贴上博士标签,不仅博士本人和家庭有面子,学校或单位弄几个博士也有面子,有多大能耐不是关键,能装门面就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胸前挂个小小的大学校徽,路人都会另眼相看:天之骄子;三十年后,如果哪位戴个博士帽上街,一定有人说:瞧,又一个傻博士疯了。 博士在贬值这是必然的,与博士的培养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因为“博士”这张老脸没有魅力了。几乎是一夜之间,人人皆可“博”,不是有这样一个段子:在大街上扔块砖头,砸到十个人,其中九个是博士。博士泛滥导致人才升级:杰青、长江、百人、千人。。。,政府说这是人才工程,其实是面子工程,天下人才皆因我朝英明而回归,多有面子!升级版的人才们肯定会得到特殊的待遇,甚至有机会到天安门广场站站、人民大会堂坐坐、北戴河躺躺,这些往高的说是重视人才,往低的说是给你面子,潜台词:政府给足你们面子了,好好干吧,不要不给面子呀。聪明者会在自己还很有“面子”的时候露足脸,从此前途无忧仕途灿烂,如果没有把握机会,一旦人老珠黄,更新、更漂亮的面子出现的时候,后悔吧!真到那个时候,老脸者绝大部分选择苟且偷生,少数不服者会选择再次出海整容,成功换面者或许有一天会自豪地说: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与博士掉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茅台不停涨价,八十年代一瓶茅台酒大概8元人民币,现在达到1600元左右,20余年过去,价格上涨了200倍,而八十年代在校博士生的津贴差不多160元/每月,这钱可以买20瓶茅台酒。不难发现,现在的博士一个月用一瓶茅台就可以搞掂,三瓶茅台就可以轻松养活中国最高级的博士(4000人民币/月,见王鸿飞老师博文)。有人一定不解,茅台不就是酒吗,喝多了还难受,甚至把命搭上,可为什么茅台在疯狂涨价,博士却在快速掉价?答案还是两个字:面子。举个例子,我有一商界朋友,一个民企的老总,每年年底都要请客户吃饭,某年请了十位客户,俗话说无酒不成席,点菜时朋友问服务员:你们酒店有什么好酒?“茅台”!多少钱一瓶?“最好的8000元/瓶,一般的800元/瓶,您选择哪种”?为了生意,朋友咬咬牙要了两瓶8000元的茅台,席间客户大赞好酒,当然两瓶只够开胃,酒毕清点出8个茅台酒瓶。朋友说,八瓶茅台几乎是当年1/5的利润,付账时心在流泪,那些客户根本就不是喝酒,简直就是倒脏水,装了吐,吐了继续装,为了订单,必须给足别人面子,必须强颜欢笑。 茅台是中国社交、生意场一张永远年轻漂亮的“面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所以它还会不停升值。随着博士的连年扩招,读博=赌博,人一旦成为赌徒,还有啥面子可言?毫无疑问,博士还会继续贬值,还要被贱卖,愿赌服输,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有能耐出去整张好“面子”再回来,如果“面子”靓,你就可以大胆要价。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8703 次阅读|66 个评论
心安,则平安
SoSoliton 2010-12-24 18:08
平安夜里,瞎弹平安。 对人乃至世间万物来说,平安,是基本要求,也是最高目标。 世界总是不太平的!或者换一种说法,江湖险恶!何以这么说?根据乃是下面这条规律:人类的灾难源自人,尤其是财大气粗或位高权重的人,回到家庭后心依然不能平静。这个世界上,财大气粗或位高权重的人多如牛毛,而财越大气越粗,位越高权越重,这般人的心是最难平静。如,某些牛人或某些牛国家的领袖们,心是永远不会平静的,他们的能量之大,是足以使某个或某些地方甚至整个世界不太平的。 今年的平安夜,世界上最不平安的地方可能要算韩、朝两个兄弟国家了。当前朝鲜半岛局势正处于 “ 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一触即发的状态 ” ,造成确切地说是操弄这种不太平局面的是韩、朝两国及其背后的大国那几位领袖级的政客们。这些政客们为什么要这么干呢?不是吃饱了饭撑的,而是身子虽然跟老婆孩子在一起了,心却还在外面游荡,依然不能平静也!心为什么不能平静呢?说是为了国家利益,实则主要为了个人面子,或是为了摆脱个人执政上的困局。 相对于咱们平民百姓来说,这些政客们是够风光够面子了,为何还在为面子问题大动干戈,搅得世界不得安宁呢?对面子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财大气粗或位高权重或所谓的老大者认为被孝敬和尊敬得还不够,面子没给足;中不溜秋或狐假虎威的小弟感觉两头都不是人,上又得罪不起,下又有人捣蛋,大大的窝囊,丢了面子;穷得叮噹响的感觉活都不让活了,很没面子。而面子最重要,几大政客们既要在国际上有面子,更要在各自的国人面前有面子,于是想方设法要将面子捞回来或争回来。怎么捞或争回来呢? 老美是老大,肯定是不便也不会直接出面的,否则,出面本身就显得很没面子了。另外,不直接出面,还可两面讨好,两面通吃,无论是兄弟还是敌人。 老美 真是比渔翁还高明呀! 韩国是美国的小弟。小弟毕竟是小弟,只有挺身而出的份。在得到老大暗地里唆使和壮胆后,摆出一幅雄纠纠、气昂昂,战无不胜的姿态,再高调地放几发炮弹,吸引全世界的人民都来瞧瞧,老子不是吃素的。不摆出这样的姿态,就会被认为尤其是被国人认为没面子。而这样做了,必然就会有一些和事佬从中斡旋,给个台阶,面子就回来了。 最苦要算我们的穷兄弟朝鲜了,为了面子问题,只有歇斯底里叫嚷的份: “ 朝鲜在必要的时候将展开 ‘ 基于核遏制力的朝鲜式的正义的圣战 ’ 。 ”“ 圣战 ” 可以说是鱼死网破之战,这种本来属于伊斯兰民族的口号都用上了,可见朝鲜同志是无奈之极了。萨达姆当年也说要发动圣战对付老美,结果自己被圣战了。不过朝鲜也是一个识时务的兄弟,他看情势不对劲了,嘴便也不硬了:你放你的炮吧,我不跟你玩了,因为 “ 不值得这样做 ” ,但 “ 此前宣布的第二、第三次对应打击今后将用于 ‘ 清算美国和韩国的巢穴 ’” 。尽管看起来还是嘴硬,但已夹杂着更多的自我安慰了,也算是自我找回了一些面子。 什么时候几大领袖都心安了,朝鲜半岛就平安了。但是,很难,甚至说不可能 ! 尤其是美国的领袖们,不可能做到心安。所以,只要有美国在,天下就 不可能太平。 回到跟咱平民百姓切身相关的个人平安问题吧!既然世间总是不太平的,江湖险恶,而作为个体的人总要求一个平安呀,那如何才能在不太平的世界求得一份平安呢?或者说,如何才能行走于险恶江湖之上而一生平安呢?最近热播了赵本山和小沈阳的电影《大笑江湖》,据说赵本山有句教育小沈阳的口头禅: “ 江湖险恶,不行就撤 ” 。不行就撤,虽也算得上是一招,但毕竟是一管之见,经验之谈,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长效机制,更何况有些时候并不是你想撤就能撤的,也很难保证你撤别人就不追杀你。还是我们的老祖宗高明,通过无数事例,总结出了平安之准则。老祖宗说: “ 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 ” 何以至于此? “ 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 ” 老祖宗把 “ 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 ” 的法宝定为 “ 纯气之守 ” 。行乎万物之上当然也包括行走于险恶江湖之上,而 “ 纯气之守 ” 中的 “ 气 ”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面子。如,挣面子,也可以说是挣一口气。所以,丢了面子就要斗气,挣回面子还靠斗气。 老祖宗还认为 知巧果敢不能达至平安,尤其不能求得长治久安,而领袖人物玩的就是知巧果敢,即智谋、手段、威武、勇猛,所以,世界不得太平! 朝、韩两国的兄弟们,听我旁人一句劝,我的老祖宗说的话对你们也是管用的,任由领袖人物玩他们的知巧果敢去,你们该怎么着还怎么着,但你们一定要守住纯气,要心安,这样才能求得一份平安。尽管当前朝鲜半岛局势正处于 “ 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一触即发的状态 ” ,但连我这种傻乎乎的书生都明白,战争是肯定打不起来的,过几天,目的达到了,面子挣够了,自然就消停了。吵吵闹闹,敲敲打打,你说几句狠话,我放几发炮弹,典型的斗气顶牛现象,为的都是政客们的面子或其他一己之利。作为民众,你若焦虑,甚至随之起舞,你就上了贼船了,上了贼船就难保平安了。 老文同志,你别瞎操空心了,还是关心一下自己的平安问题吧!自己如何才能平安呢?遵照老祖宗的告诫,你既然没有智谋、没有手段、没有威猛,更何况即使有这些也无法达到平安之目的,你就只好死心踏地地气守丹田,保守纯和之气了。幸好,老文同志活了四十几年,总体是平安的,但今后如还要 “ 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 ” ,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落实如下平安宗旨: 内心平静,外部平和,内外平衡,人生平安。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4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外国人也懂中国文化,看老外是如何认识“关系”的?
chrujun 2010-12-9 00:59
老外现在很注重中国文化。没办法,要赚中国人的钱,不懂中国文化肯定不行。两家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命运展示了这一点。二十年前,美国和加拿大的两国公司几乎同时出口地球物理仪器到中国。美国公司技术水平高,但没有在中国搞关系。加拿大公司技术水平差了很多,到了快倒闭的边缘。但加拿大公司研究中国文化,很会在中国拉关系。到了今天,水平高的美国公司早就倒闭了,而加拿大公司的日子过得很滋润。 维基百科这样定义关系重要性的: Guanxi describes the basic dynamic in personalized networks of influence, and is a central idea in Chinese society. 关系是中国社会的核心思想。 【1】 维基百科进一步介绍与关系有关的几个关键词(感情、人情和面子):Closely related concepts include that of ganqing , a measure which reflects the depth of feeling within a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enqing , the moral obligation to maintain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idea of face , meaning social status, propriety, prestige, or more realistically a combination of all three. 然后,维基百科阐述了关系的重要思想: At its most basic, guanxi describes a personal connection between two people in which one is able to prevail upon another to perform a favor or service, or be prevailed upon. The two people need not be of equal social status. Guanxi can also be used to describe a network of contacts, which an individual can call upon when something needs to be done, and through which he or she can exert influence on behalf of another. In addition, guanxi can describe a state of gener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wo people: he/she is aware of my wants/needs and will take them into account when deciding her/his course of future actions which concern or could concern me without any specific discussion or request.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是吃透了上面的话(特别是最后一句),在中国也可以混得不错。 【1】http://en.wikipedia.org/wiki/Guanxi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7718 次阅读|4 个评论
“面子”真的伤了我国博士教育的“面子”
热度 2 唐世荣 2010-12-3 20:11
所谓面子脸面,即头的前部。词典上的解释有事物表面、体面光彩,情面等解释,在社会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古今中外,无人不好面子,但是面子真正能渗透到各种制度之中,恐怕为数不多。我国算是较为典型的一个。在我国,面子充斥整个社会,与规章、制度、甚至法律进行最原始的角逐,由于面子有着金钱、权力、声望做盟友,所以面子常常略胜一筹,让对手灰溜溜地败下阵来。这在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其中博士教育尤为突出。 招生时录取合格者,这本是最正常的规则,但这时,面子就会悄然而至,导师就算有些正义感,不顾及自己七大姑八大姨的面子,也不能不顾及同行的面子。这些同行日后难免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哪天项目评审的风水转到他那里怎么办?他也不能不顾及师长、上司的面子。老师有教导之恩,辛苦一生,如今求到自己头上,自己怎能冷酷到底?上司是学术前途和官场仕途的领路人,人家手里有各种关系,这个面子怎能不给?如果行政官员好学上进,也想弄个博士帽戴,这面子就更要给,而且都是给得全心全意、喜不自胜。对这些考生,导师和招生单位有苦难言。行政官员手中控制着大量的资源,为了争取更多资源,招生单位不得不想方设法拉关系,跑部钱进的同时,拿着文凭向行政权力寻租,使博士这一崇高学位变成权力的附庸。另外,财大气粗的商人面子也得给,日后人家给个机会,就能收得盆满钵满;社会名流的面子还得给,保不准他日后有意提携。总之,各方神圣的面子使不合格考生顺顺利利地被招收进来。 按说人和人差距也不大,虽然入学不合格,但如果学生入学后,严格要求,没准也能学有所成。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些学生大多无心学术,只求混个文凭。而且他们的家庭背景又使其目中无人、我行我素。我爸是李刚的潜台词表现于举手投足之间。导师看在眼里,却也碍于面子,无法严格管理。对官员学生,那不但管不得,还要鼎力相助。实在不行,就亲自操刀,毕竟人家领导日理万机,不屑于学术等繁琐之事。几年的博士教育,在面子的笼罩下也是顺风顺水。 好不容易熬到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也都是关系中人,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给导师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将来自己的学生答辩岂不是也要人家给面子。另外,这个世界有谁会和有权、有势、有钱、有名的学生过不去呢?看看差不多就过了吧。临别还会叮嘱:回去别忘了问候某某。或是一直想去拜访某某。若是官员答辩,那结果会是空前一致,有几人不是谄媚地密切配合,没准还会给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评语。于是,那些不脱产,白天工作、晚上应酬的在位官员博士生,最终几乎无一例外地顺利通过答辩并毕业。面子冲破了博士教育最终的学术堡垒,将学术的尊严践踏于足下。既然答辩委员会已经通过,学位授予单位也就顺水推舟,况且单位也很有眼色,谁有什么背景,单位也心知肚明,该照顾的还是要照顾,将来单位也是要求人的,今日我给人面子,他日人比给我面子,许多事情就好办得多。又一批没有达到博士水准的亚博士在面子的烘焙下闪亮出炉。 面子的魅力如此之大,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同时也让无数不合格的学生获得了不合格的博士学位。这在中国的博士教育并非个案,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样的教育质量怎能不堪忧?这样的博士学位又怎能在社会中表现其真正的价值,又怎能在国际学术领域获得应有的声誉。 套用张爱玲语,博士教育是一件华美的衣袍,但上面爬满了面子这群虱子。
个人分类: 未分类|6847 次阅读|6 个评论
坊间小事(2)
pinepine 2010-8-23 20:25
马上就要离家了,今天去小站买火车票。 狭小的售票厅里共排了两条队,每条大概有十米长,多是中年人和青年人,除了几位家长在嘱咐将要远行的孩子外,都默默无语。我找了左边的一条排上,一位矮小微胖的大妈匆匆从前面售票台赶了过来,她慌乱的眼神环顾着四周,然后踉踉跄跄排在了我后面。 大妈也许是出于习惯,紧紧的挨在我后面,还时不时推我两下。后来,我买票的时候,手习惯性从兜里取钱,哪知由于大妈挨的太近,可能胳膊碰到了她,当时一门心思地询问服务员,也没注意到,哪知耳边却传来大妈一遍一遍的骂声声,胳膊也一直被大妈敲打着。弄得心理很恼火,大妈的骂声却依然不断,当时恨不得想转过身跟她理论,又转念一想,这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的事,于是任凭她怎么骂,我依然选择若无其事的走开了。 事后回想起来,突然感觉自己是自作自受,大妈心急咱不急,当时排队的时候何不让大妈在前面,这样不就省去了许多不自在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人被中国公司租来当门面
chemicalbond 2010-6-23 09:16
NPR的 这个节目 讲的是很滑稽的事:如果你是个白人,有一套像样的西服,不需要任何技术就能在中国找到收入可观的工作。更滑稽的是,你根本就不需要工作,最多是在公开场合和领导握握手,讲几句话;平时也就是在办公室看看杂志,睡大觉,等等。据说是有了白人上班,可以帮助提高公司的信誉,而且这种和白人的联系在中国商界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参考 Job Ad In China: White Man. No Experience Needed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28011084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脸和面子VS面子和里子
大毛忽洞 2009-10-28 09:05
脸和面子 VS 面子和里子 脸,实际上应该指的是外脸皮和内脸皮之间的事情。 要脸的人,一般都是光明磊落的人。 例如,唐明皇李隆基和儿媳杨玉环睡觉,就是光明磊落的具体表现。 唐明皇李隆基和儿媳杨玉环睡觉,一有符合组织层面(宫规)的手续,二有符合行政层面(国规)的手续,三有符合道德层面(道教或佛教)的手续。 正是因为有这三个层面的手续,大诗人白居易才写《长恨歌》来歌颂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恋爱故事。 唐明皇李隆基之后,也有达官贵人和自己儿媳妇睡觉的,但是他们都是偷偷摸摸的,既不光明,也不磊落。 例如,《红楼梦》里,秦可卿被她老公公睡了觉,因为没有符合组织层面的手续,也没有符合行政层面的手续,也没有符合道德层面的手续,结果贾珍把秦可卿给睡死了,出人命总是不好的事情。 文革期间出版的小说里,有描述国民党元老和自己的儿媳妇睡觉的事情,也都是偷偷摸摸的,既没有组织层面的手续,也没有行政层面的手续,也没有道德层面的手续。 因为没有光明磊落的情怀,因此,没有诗人去歌颂他们的三无睡觉。 白居易的《长恨歌》,既给了唐明皇面子,也写出了里子。 唐明皇把儿媳妇抢过来,是一件敏感的事件。 如果指名道姓地歌颂,也是犯忌的。 因此,白居易用汉皇来代替唐明皇,这是给唐明皇面子。 唐明皇也很开明,只要不指名道姓,你怎么写都行。 唐明皇喜欢面子,但是,更喜欢里子。 面子给一点(一句话)就够了, 里子怎么写都行。 附录《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 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 谢 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 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4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露馅”的故事
可真 2008-8-17 11:21
我小时候过大年,年年跟随老妈走亲戚,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吃饭时,亲戚热情招待我们,若干好菜摆上饭桌,那时因为天下皆穷,我家也穷,平时吃不到什么好菜的,见着眼前的荤菜,尚不 谙 世事的我,哪抗拒得了如此诱惑?便老实不客气地伸出筷子,去挟那好菜了,结果,刚从那菜碗里挟起一块肉,肉下面立刻原形毕露:现出原作铺垫用以支撑表面荤菜的咸菜、老卜干之类的素菜来。遇此情景,我老妈便骂我,说我不懂事,又教训我说:那样的菜是人家专门摆放到桌上给客人看看的,懂礼貌的客人是不会去动用的。哦,原来是看得吃不得的呀!这下我明白了。可我这混小子就是老不长记性,下次遇到好菜,照样忍不住还是要去挟肉的,于是,露馅的故事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年年重复,而老妈对我的教训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年年重复。 长大后,我才知道,那种用咸菜、老卜干来支撑表面荤菜的做法,其实是叫穷人家死要面子活受罪!再后来,我更知道,对那种做法,其实还应该加上一句,叫为了虚荣而自欺欺人!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3934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